建构文化研究读书笔记 .pdf

建构文化研究读书笔记  .pdf
建构文化研究读书笔记  .pdf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读书笔记要求与书目

附件2: 课外阅读参考书目 A.文学类 1、《诗经选》余冠英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2、《唐诗选》(上、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3、《宋词选》胡云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编岳麓书社1983年版 5、《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6、《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7、《鲁迅选集》(上、下)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8、《四世同堂》老舍著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9、《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0、《笑傲江湖》金庸著三联书店1994年版 11、《平凡的世界》路遥著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12、《莎士比亚全集》(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13、《浮士德》(德)歌德著,郭沫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14、《巴黎圣母院》(法)雨果著,陈敬容译三联书社1950年版 15、《红与黑》(法)司汤达著,郭宏安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16、《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17、《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18、《泰戈尔诗选》(印)泰戈尔著,石真、谢冰心译人民文学出版1958年版 1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奥斯忒洛夫斯基著,梅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20、《百年孤独》(哥)加西亚·马尔科斯著,黄锦炎、沈国正、陈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B.历史类 1、《史记》司马迁著岳麓书社1988年版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胡绳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4、《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 5、《剑桥中国史》(英)费正清主编(多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4年版 6、《历史研究》(上、中、下)(英)汤因比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中国的现代化》(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C.哲学类 1、《论语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孟子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3、《周易外传》(清)王夫之注中华书局1976年版 4、《老子新译》任继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庄子集释》(清)郭庆藩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 6、《孙子兵法》郭化若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7、《坛经校释》(唐)慧能中华书局1983年版 8、《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 9、《传习录》吴光,钱明等编校(见《王阳明全集》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读书笔记科目

大学生应读人文科书目 A、文学类 1、《诗经选》余冠英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年版 2、《唐诗选》(上、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3、《宋词选》胡云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版 4、《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编岳麓书社 1983年版 5、《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版 6、《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年版 7、《鲁迅选集》(上、下)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 8、《四世同堂》老舍著北京出版社 1996年版 9、《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版 10、《笑傲江湖》金庸著三联书店 1994年版 11、《平凡的世界》路遥著华夏出版社 1998年版 12、《莎士比亚全集》(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13、《浮士德》(德)歌德著,郭沫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5年版 14、《巴黎圣母院》(法)雨果著,陈敬容译三联书社 1950年版 15、《红与黑》(法)司汤达著,郭宏安译译林出版社 1994年版 16、《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4年版 17、《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18、《泰戈尔诗选》(印)泰戈尔著,石真、谢冰心译人民文学出版1958年版 1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奥斯忒洛夫斯基著,梅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 20、《百年孤独》(哥)加西亚·马尔科斯著,黄锦炎、沈国正、陈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B、历史类 1、《史记》司马迁著岳麓书社 1988年版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胡绳著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3、《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解放军出版社 1986年版 4、《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三联书店 1997年版 5、《剑桥中国史》(英)费正清主编(多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994年版 6、《历史研究》(上、中、下)(英)汤因比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7、《中国的现代化》(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编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C、哲学类 1、《论语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 1980年版 2、《孟子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 1980年版 3、《周易外传》(清)王夫之注中华书局 1976年版 4、《老子新译》任继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 5、《庄子集释》(清)郭庆藩辑中华书局 1961年版 6、《孙子兵法》郭化若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7、《坛经校释》(唐)慧能中华书局 1983年版

作文-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一直对日本的设计很感兴趣,朋友也推荐我去读一下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在闲暇时间细细的把这篇文章读了下来,这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书籍,读完后,要将书合起来,慢慢回味,日后打开再读。这本书并不是讲述如何做设计的,而是介绍了原研哉的一些代表作品,并且对设计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记录和分析,更像是他的一本随笔集。作为设计师,原研哉分享了设计背后的故事,书写了对设计的观点和思考。细腻、深入的文字,品读的不仅是设计、美学、文化,还有对生活的反思。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书中介绍的设计案例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和设计观念颇为受用,书中提到的每一个设计都能让我们体会到设计者背后的匠心独运。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设计到底是什幺?”我想是一个值得考究的问题。读了这本书,能从更多角度和层面的理解设计。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他走了很长的路,做了很多的探索,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文章中谈到我们无意识的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而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日常“也是原研哉反复提

到的一个词,它是设计的起源也是设计的意义,这本书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这也是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观点,文章中谈到的几个设计它不仅为日常用品提供了新的可能,在这背后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日本的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不管是建筑也好日用品也好,都具有一种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就如同中国的山水画中的恰到好处的留白一样,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体验。文章讲到了设计与过去,设计与生活,设计师所处的时代,艺术与设计,设计的未来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作者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设计经验。 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书中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作者介绍无印良品的设计以及他的设计感受,书中有个词是对无印良品的评价就是“虚无”。它传递给消费者的是一种“这样就好”的满足感,在朴素与简约中寻找新的价值观和审美,以丰富而低廉的成本去实现一个最合适的低价格。无印良品广告海报—地平线。地平线,地面与天空连成一线,包容万象,和无印良品的整个理念结合的近乎完美。人们觉得自己渺小的时候就是看到壮阔的景观,而最壮阔的就是地平线。这幅画面单纯、简单,给人一种很放松很亲切的感觉,并且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不是把信息强制传递给受众。作者把设计作为

传统文化作文读书笔记

传统文化作文读书笔记 【篇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第一小学 四年五班马宁 中华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 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她是中华民族生息不竭的动力,更是中华民 族奋进的源泉。 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后,我在为人处事上学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我从传统文化中学会了“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 的父母生育了我,给予了我生命,养育我,教育我。他们为了这个 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辛辛苦苦,我还有什么不满足呢?到什么 时候我都不能忘记感恩父母,更不能嫌弃父母,因为是他们给了我 一个完整的家,让我的生活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 其次,我从传统文化中学会了尊“师”。《程门立雪》让我深有感触。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欢学习,到处寻师访友, 曾在程颐门下学习。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 意门生。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赶上老 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 门口,等待老师醒来。一会儿,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 杨 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 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程 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 师的全部学问。我也要向杨时学习,诚心诚意向老师求教,谦虚谨慎,做尊师重道的好学生。第三,我还学会了交朋友。传统文化告 诉我交朋友要讲究诚实守信,善待他人,与人为善。同学之间有了 困难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感受中华文化使我知“孝”,感受中华文化使我尊“师”,感受中华文 化使我懂“友”。感受中华文化使我还会明白很多、很多??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炎黄子孙把中华传统文化铭记于心,永世相传。 【篇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

读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

读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有感 通过一个学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并在课上听老师讲了很多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故事,使我对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冰山一角的了解。老师多次提及梁漱溟先生,以及多篇梁先生的著作,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篇听课体会是基于对梁漱溟先生所著《中国文化要义》的略读,简要写出的读后感。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在书中, 他以“人生态度”作为文化的核心内涵,全面分析了造成中西不同人生态度的决定因素——社会结构,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则个人本位、阶级对立。由于中西不同的社会结构遂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表现为理性与理智、非宗教与宗教。肯定了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未来应走之路向是接受西方社会的科学与民主之用,来滋养中国文化理性之本。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先生认为中国的十四个特征是:一、广土众民。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皆非中国长处,而又有不知为何的力量使中国有以上之成功。五、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七、中国人的家在其社会组织中、实际生活中,特见重要。八、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九、即以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十、道德气氛特重。十一、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十二、中国文化自东汉已降为无兵的文化。十三、“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十四、隐士与中国馆文化的相当关系。梁先生说:“人生态度之不同, 实为其文化不同之根本”。文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价值观的问题, 也就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在这点上,梁先生抓住了文化观中最本质的东西。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以伦理本位,而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社会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是团体、家庭和个人, 三者在社会中位置轻重不同就形成不同的社会构造, 在这一点上, 中西社会俨然不同。在中国, 家庭处显然的位置,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则轻松若无物;而在西方, 团体和个人是两个实体,家庭几乎为虚位。中国因重家庭演成伦理本位的社会,西方则因团体生活形成个人本位的社会。中国因伦理而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与之情,义务关系;西方社会个人本位形成相对和权利关系。社会生活上, 中国人将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或情谊关系社会化,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纽带;西方人会自觉地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整个社会的运行全凭法律。 中西文化歧异的起点是在宗教的有无。在梁漱溟看来,“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中国古代社会与希腊罗马古代社会,彼此原都不相远的。但西洋继此而有之文化发展,则以宗教若基督教者作中心;中国却以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作中心。后此两方社会构造演化不同,悉决于此”。梁漱溟先生认为,虽然在人类文化的早期,东西方都由宗教开端,但此后却有极大的不同:西方由基督教开出集团生活;中国由周孔教化开出家庭生活。在西方社会, 人们组织纪律观念、国家观念都十分的强烈。而中国从周孔以后,文化的中心便转到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上,以前祭天祭祖等等宗教形式只构成周孔教化的一个条件。他由此得出:西方的集团生活,是由基督教开之;中国的家庭生活,是从周孔教化而来,从而形成了宗教与非宗教两种不同的文化。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早熟”的表现是“理性开发过早”。“而中国缺乏宗教,又由于理性开发之早;则理性是什么,自非究问明白不可。以我所见,理性实为人类的特征,同时亦为中国文化特征之所寄”。中西人际关系之差异表现在于“不调谐”与“和谐”。儒家伦理对调节人际关系的“和谐”起有调节作用。 梁漱溟从中西社会的异质结构出发,探讨中西文化的价值差异,这一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原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样本

原研哉是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专家,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设计中设计(全本)》则是原研哉对她设计理念以及作品沿承、发展归总。她代表作也当之无愧是关于日本设计最典型代表作。 “她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眼睛面对“寻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步尖锐目光寻找设计被需要所在,并将自己精准地安顿在她意图可以被赋予生命地方。当咱们寻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她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未知领域。她设计作品显现出来不落陈规清新,在这样态度下,她拓展了设计视野和范畴,在她所经历之处,崭新地平线不断被发现和拓展。” 设计是变化生活方式工具,并不是浮夸体现而是实用生活化大众化。“咱们观看世界视角与感受世界方式也许有千万种,只要可以下意识地将这些角度和感受办法运用到寻常生活中,就是设计。”“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获事物本质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通过创造与交流来结识咱们生活在其中世界。站在所处历史交集点上,努力不在某一种局部中迷失、失去看到整体机会,从而抓住它本质。在咱们熟悉寻常生活中蕴涵着无数设计也许。并不是仅仅只有制造出新颖东西才算是创造,把熟悉东西当成未知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备创造性。而创造力获得,并不是一定要站在时代前端。如果可以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在咱们身后,或许也同样隐藏着创造源泉。也许将来就在前面,但当咱们转身,同样会看见悠久历史为咱们积累了雄厚资源。只有可以在这两者之间从容穿行,才可以真正具备创造力。“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形式和素材,而应当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寻常生活。”

设计是自然,概念实现,设计其实是一件轻松事情,当你需要解决某件事情时候设计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并且是有目故意义。从发现到解决问题过程中,我收获着巨大充实感成就感。有时候咱们很费力去变化诸多东西,却发现本来也许只需要变化一点点一切都会不同样。即“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就如设计不是为了吃饱饭,而是吃好饭,高兴吃饭。 与艺术相比,“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体现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因而设计出发点并非是自我风格体现或是个人情绪张扬,而是从揣摩大众感受出发——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 给一件事情下定义或用文字记述下来并不见得就是对其有所理解。如果可以先将已知事物陌生化,然后再尝试挑战其真实性,才有也许进一步理解它。咱们生活中,有许多价值丰富文化积累。如果可以把它们当作是陌生东西,加以活用,是比无中生有更了不起创造。咱们脚下埋藏着巨大矿脉。咱们需要只是发现眼睛。 再设计在于回到原点,重新审视咱们周遭设计,以最为平易近人方式,来摸索设计本质。从无到有,是创造;但将已知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再设计就是对人类追求物体自身美好一次诗意回归。考虑问题就是用最简洁方式去达到美感和功用目,同步还能体现人性、自然考虑。她告诉咱们,设计核心是回到原点,重新审视咱们周边设计,以最平易近人方式,来摸索设计本质,佐藤可士和整顿术想表达主题也和它不谋而合。 日本机场出入境印章就采用了这种“再设计”理念,出境印章上是向左飞飞机,入境印章是向右飞飞机。由此,出入境手续一目了然,当发现小小印章如此别出心裁又实用,一定忍不住赞叹。而成人纸尿裤设计,从同理心和人文关怀出发,充分尊重并减轻了使用产品者也许产生羞耻感;火柴设计充分体现对大自然尊重。将落在地上小树枝收集起来,在小树枝尖端涂上发火剂制成火柴。掉落在

《作为文化地传播》读书笔记

《作为文化的传播》读书笔记 这本书很简单,主要是分为两个部分,传播与文化以及技术与文化。每一部分都包括四章,其实,整个的结构非常清楚,下面我将从作者简介、内容梳理、问题探讨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部分传播与文化 第一章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 作者从杜威开始认真研究传播学著作,发现从杜威切入可以很好的理解传播学,因为杜威著作的关键点在于利用传播的不同意义或者说冲突提出“在所有的事物中,传播是最为奇妙的”这一论断。 那么,从19世纪传播一词进入公共话语时起,美国文化中就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传播概念,作者将传播定义分为两大类: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 什么是传播的传递观呢? 传播的传递观是美国文化中最常用的,传递观源自地理和运输方面的隐喻。在19世纪,信息的移动在本质上被看做是与货物(或人)的位移相同的过程,两者都可以用传播这个名词来描述,这时传播的中心意思就是为了控制,将信号或者讯息从一端传送至另一端。 而电报的出现终结了这种同一性,但并没有改变这种隐喻。(这在第八章当中还会详细谈到)。 所以,在外面思想的最深处,对传播基本理解认定为于传递这一观念:传播的传递观指的就是一个讯息得以在空间传递和发布的过程,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 作者认为传播的传递观与一般的政治、经济和技术起源不同,而是来源于宗教文化。传播的传递观现代含义肇始于美洲拓荒时期。(见P5) 什么是传播的仪式观呢? 传播的仪式观在美国人的思想中比较淡薄,在美国学术界向来不是一个主旋律。但其实它是一种更为古老的观点。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 作者认为传播的仪式观与宗教也有关系,源自这样一种宗教观:并不看重布道、说教和教诲的作用,为的是强调祷告者、圣歌以及典礼的重要性。 所以,如果说传递观众传播一词的原型是出于控制的目的而在地域范围拓展讯息,那么在仪式观众传播一词的原型则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 为了使读者更好的了解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的差别,作者说可以通过报纸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来理解:(P9) 传播的传递观审视报纸时,发现媒介是一个发布新闻与知识,有时也提供娱乐的工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作推荐阅读》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作 推荐阅读 ——“阅读传统经典”系列话题之一 (西元2008年4月) 观子史,尊孔孟,味易老,友庄禅,美风骚。 一、推荐阅读之依据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最可观者,也是最富价值的东西,一是伦理精神,二是艺术精神。诚如北大楼宇烈先生所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精神与艺术精神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是人生修养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而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的程度如何,也就被视作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下的体现。” 除了传承和弘扬伦理精神及艺术精神外,还应该养成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敬意和信心。这三个方面,就构成我今天推荐阅读的主要依据。 (一)传承和弘扬传统伦理精神 这部分我要说的是: 第一,传统伦理精神在我们今天社会还有留存多少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还需要这些精神么?第二,传统伦理精神纠竟有多少真正融进了我们的人生修养实践之中呢?

文化主体意识:是指一个民族要自觉地以自己所独有的民族文化为根本,不断地省察和传承,并发扬光大,使其永远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首先,传统伦理精神正在失落。 近代以来的失落。 文革期间的失落。 改革开放以来的失落。 其次,我们需要重建这种伦理精神,特别是力行这种伦理精神。 我曾课堂上给学生提出过五点要求——学习传统语文,阅读传统经典,力行传统道德,弘扬传统精神,复兴传统文化。 我想,它也适合于一般知识青年吧。 《论语学而》说:夫子温良恭俭让。 儒家在修养论上强调“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不行不足以为知。 《易传》说:修辞立其诚。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引金岳霖先生语:中国哲学家“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哲学的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因此在认识上他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他永远行动着……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二)传承和弘扬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乐教化而养成,这种礼乐教化一方面讲的是礼仪,是一种伦理教育,体现出一种伦理精神;另一方面是乐,是一种艺术教育,体现出一种艺术精神。(这个“乐”的概念是广义的。) 有学者说:中国文化是艺术的文化。

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

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 《设计中的设计》是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所著,是解释并阐述关于设计的思想和原理的经典之作。这本书就是这位大师探索、研究在设计界最基本的问题:“设计是什么?”的一个历程总结,他想要告诉我们,“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与洞察力”,这也就是他的设计观,并且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他正是以这一想法为中心展开论述。 作为一个设计师,正如他在本书中所提到的,在他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因为在他看来,仅仅是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而他也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认真阐述了“设计领域的再配置”这一问题。显然,他对设计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而是围绕信息传达这一设计的本质功能,以充满自省的精神在深化和反思自己的设计意识。 虽然我们不是以成为专业的设计师为目标,但我们将来从事的职业也是与设计有很大的联系的。设计,这是个充满灵性的词语,让我想起我之前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设计师,可是也不过是梦想而已,设计这个行业的现实感是在太强了。可是要说到设计,在亚洲这个区域里就不得不向日本学习了,恰好,《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日本大师原研哉。 日本的设计是现代与历史的完美融合,是世界与民族的矛盾统一,它以它快速的接受能力,跟上了世界的潮流。日本的设计风格在世界上是有独特魅力的。无论是在平面设计还是在工业设计上都是佼佼者。日本的艺术既可能简朴,也可能繁复,既严肃又是怪诞,既有楚楚动人抽象的一面,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东西方的交融。原研哉大师的设计作品就是既有理性又有感性。今天的中国,已经是越来越受世界瞩目。正如原研哉在书中所谈到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新基准,他嘱咐日本人对此保持平静和内观,再造成熟文化。那么我们呢?仅仅依仗着青春期般的热情是不够的,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脚底下的这块土地,争取在“这块土地上”做出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设计。 大师还告诉我们,设计是信息传达的一个端口,设计师就好像是站在这个端口的守望者,由此,设计只是完成一种信息的交流而已。信息具有文化性,民族性,时代感和艺术规律,然而设计并不单单只是艺术的,以往,设计被捆绑在艺术的法则里,其实设计是生活的,“日常”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在他看来,这是设计的源泉,也就是设计的意义。这本书说到底就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总之,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艺术的世界让我向往。

中国传统文化读后感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感 学期的选修课就这样匆匆的告于段落了,我感慨。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让我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于修生养性,提高自身素质!格物致知,发展社会经济!而我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知识,因为传承让我们更加理性的了解历史而发展会要我们更加理性的创造未来。因为文化影响着后来者,后来者又传承、修正并补充着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文化在碰撞中平稳地发展与进步着,波澜不惊。而现代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我们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即使有所涉猎可能也会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我们通过下列的事实来证明她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 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保持固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

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我们继承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当做主体、把人当做目的,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坚韧刚毅,强调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进取精神、创造热情与顽强毅力,在应对各种艰难困苦和严峻挑战中焕发出来的伟大力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1000字精选作文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1000字精选作文(一)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一直是我很想读的一本书,但读完这本书后,说实话,我不是很明白,也许是对里面的内容理解得不够透彻吧,因此这本书包含的内容都不是很明白,懵懵懂懂的。 设计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与设计有亲密相关的联络,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 原研哉回忆了现代设计的开展历程,并且计划方案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共同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联络。然而,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师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设计其实是我们观察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假如设计师能够以一个动态的眼光,去判断所面临的项目方案,或许会生出一些更具生命力,更具创始性的想法,去指导设计的行为,其结果会更好。而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很多人和书都在提醒着我们,人应当保持一种纯洁的心境。设计其实也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因为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因此,设计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地与我们的生活互相联络。 (二)

《设计中的设计》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设计师,因为你设计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习题的行为,额环镜是由详细生活的人构成的,它之所以能走向前方,就是因为有技术与设计的存在。设计的应用很广泛,也可以说成一应俱全,它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与大自然;人类息息相关设计师们所说的设计都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从一个很小的细节可以体现一个很完美的设计,当然也离不开设计师的才能。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设计,我们的物质享受更离不开设计。 设计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但当设计师把它剖削了之后,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有时甚至会擦肩而过,看你有没有发现而已,设计也如此。设计是促进经济开展的动力之一,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总的来说经济、政治、文化都离不开设计。比如说;商品是市场的主体,是消费欲望的集合体,无论设计什么都要合适消费者更能实现具有引导性的设计,作者还从国家的品牌来解析这个设计。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形式不一样、经济、文化都白一样,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也要人们所接受。 正如作者所说的环保,这是当今世界最关注的问习题,需要我们慎重的考虑,其实环境也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但要对社会的敏感度,而且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设计也不能因为技术的开展而陷入停滞。因为时代在开展,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设计自己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技能,以及产生的价值,这些都是我

文化读书笔记4篇

文化读书笔记4篇 范文大全其他范文读书笔记〔文化读书笔记篇〕 这次寒假里学习了《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 范范一翻发现里面云集了各种新颖的教育观点和理论。 书中条理清晰的向我们娓娓道来:什么是儿童什么是儿童文化。 再一一列举了儿童教育的近现代观点将近代的各大教育学家的理论和实践行为详细的展现了出来真是受益匪浅。 特别是里面的一个观点吸引了我的注意:儿童崇拜。 乍一听觉得很是新鲜。 这是不是把儿童捧上了天带着这个疑问继续看下去。 原来这些提出儿童崇拜的人未必不知道儿童淘气的一面。 只是他们又发现了儿童生活的另一面这是超出成人的一面值得我们成人学习的一面。 回想自己工作年来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孩子们的纯净目光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有孩子们的善良之心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快乐。 还记得在语言科学类活动中孩子们的精彩回答往往会成为下一个生成的新主题内容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孩子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用稚嫩的笔绘制出了似大师般美轮美奂的作品。 特别是有几次我身体情况欠佳的时候孩子们敏锐的观察力发

老师你好点了没有老师我帮你捶捶现了我的异样纷纷上前问候:背吧!老师你要多喝水哦!一句句温馨的关怀话语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温暖。 我想这些提出儿童崇拜的人不是说要否定儿童继续成长否认 儿童的成长需要成人的帮助。 只是他们从儿童的生命中窥出了天机因而由衷的发出感叹的 言辞、崇拜的的话语。 我们应该从中感悟其中的对儿童世界的尊重和认识。 我们在任何一次对儿童某一方面的发现都能唤起一种儿童崇拜。 因此让我们努力去发现孩子们的生活吧让我们欣赏孩子们的 生命吧让我们谦逊的向孩子学习吧让我们真诚的崇拜儿童吧。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文化读书笔记()|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都带给我一 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 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 是美的时代。 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 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 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总结 张士林 《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所著的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经典之作,有人称梁漱溟为“最后一位儒家”,也有人称梁漱溟为“第一位当代新儒家”,但他自己,却认为更恰当的评价是说“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正如《中国文化要义》扉页所写“独立思考,表里如一”。正因为他被称作“儒家”,所以本书的从头到底无不透漏出儒家的文化色彩。本书因为成书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所以书中大多是半文言文,读起来还是比较晦涩,所以就粗略的谈一下自己读书所得。在本书中梁漱溟先将中国文化的特征罗出来,然后选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设法解释此特征的来龙去脉,前后左右的全方面论证,由此推出和解释中国文化的其它特点,最后将许多特征贯串起来,全都归结为第四个特征,即一种神秘的力量-----理性早启和文化早熟,认为中国的文化要义就在于此。 在书中梁漱溟认为中国的十四个特征是: 一、广土众民。 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 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 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皆非中国长处,而又有不知为何的力量使中国有以上之成功。 五、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

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七、中国人的家在其社会组织中、实际生活中,特见重要。 八、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 九、即以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 十、道德气氛特重。 十一、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罗素曾说“中国实为一文化体而非国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从前中国人是以天下观念代替国家观念的。)。 十二、中国文化自东汉已降为无兵的文化。 十三、“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十四、隐士与中国馆文化的相当关系。 本书的第二章开始探讨中国文化特征的由来,从中国人的家说起。梁漱溟认为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之所以特重,并不能由冯友兰所提出的“生产家庭化”的生产方式就可以解释了,他认为经济基础并不能决定一切上层建筑。梁漱溟还进一步提出了“阶梯观”和“流派观”,即若把全人类历史作一整体看,则可以说人类社会是一直在进步的,然而各时各地却有着不同的发展程度。“世界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可能次第演出几个阶段”。 梁漱溟对比中西方社会,指出西方人是集团生活的,而中国人是缺乏团体的。梁漱溟认为宗教问题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岭,中国古代社会与希腊罗马古代社会都具有相似的社会形态,而自从西方以宗教立为国教后,便出现了超家族的集团组织来,因而形成了集团生活。再

传统文化读后感400字

传统文化读后感400字 读过网站上的文章,内心久久不能平复,作者们的那一句句独到见解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的篇名叫《有了民族精神,就等于有了灵魂》,文章的题目一下子就使我感到了茫然,仔细品读下来,才有所触动,有所感觉。 “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虽然这是引用的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名言,虽然只是那么短的一句话,但它已经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不可动摇。 接着作者的那一段极富表现力的排比句更是令我心潮澎湃。作者是这样写的: 对于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谁能不怀有最自然,最深厚的感情呢?哪个儿女不把对祖国母亲的这份强烈情感融入生命,并使之成为生命中一首激情高昂的主题歌呢?当杨利伟坐上“神舟五号”升空时,谁不为祖国的成就而感到震撼和自豪呢?当奥运健儿们站在奥运会最高领奖台上时,谁不为祖国取得的荣耀而感到骄傲呢? 这是对民族精神最生动的写照,这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同时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也使我联想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在男子110米跨栏勇夺中国人渴望已久的金牌的一刹那,那情景始终在我的脑海里呈现,环绕,难以磨灭。当他跨过最后一个栏,飞快地冲过终点,以12.91秒的成绩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了在短跑项目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枚金牌时,我心潮澎湃,我想在这12.91秒的时间内,大家的心情都和我一样,犹如滔滔的江水。刘翔的那块金牌里面不但包含了他多年来的血汗和经验的积累,而且还有激励他迈向巅峰的那一份强烈的民族精神。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我们种种复杂的情绪都升华了,自然地融合于节奏之间,变成了令人陶醉的旋律,民族精神。 其实,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民族精神激励着我们去努力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多为国家做出贡献。有了信心的支柱,就等于迈向了成功,有了正确的民族精神,就等于有了高尚的爱国情操;有了民族精神,就等于有了灵魂;有了祖国,就等于有了光辉灿烂的未来。 我们现在正处于学习阶段,让我们谨记运动员们的拼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长大后为祖国的未来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请记住:有了民族精神,就等于有了灵魂。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一)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一直是我很想读的一本书,但读完这本书后,说实话,我不是很明白,也许是对里面的内容理解得不够透彻吧,因此这本书包含的内容都不是很明白,懵懵懂懂的。 设计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与设计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 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共同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然而,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师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设计其实是我们观察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如果设计师能够以一个动态的眼光,去判断所面临的项目,或许会生出一些更具生命力,更具开创性的想法,去指导设计的行为,其结果会更好。而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很多人和书都在提醒着我们,人应当保持一种纯洁的心境。设计其实也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因为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因此,设计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地与我们的生活相互联系。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二)

《设计中的设计》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设计师,因为你设计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额环镜是由具体生活的人构成的,它之所以能走向前方,就是因为有技术与设计的存在。设计的应用很广泛,也可以说成包罗万象,它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与大自然;人类息息相关设计师们所说的设计都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从一个很小的细节可以体现一个很完美的设计,当然也离不开设计师的才能。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设计,我们的物质享受更离不开设计。 设计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但当设计师把它剖削了之后,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有时甚至会擦肩而过,看你有没有发现而已,设计也如此。设计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总的来说经济、政治、文化都离不开设计。比如说;商品是市场的主体,是消费欲望的集合体,无论设计什么都要适合消费者更能实现具有引导性的设计,作者还从国家的品牌来解析这个设计。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形式不一样、经济、文化都白一样,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也要人们所接受。 正如作者所说的环保,这是当今世界最关注的问题,需要我们慎重的考虑,其实环境也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但要对社会的敏感度,而且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设计也不能因为技术的发展而陷入停滞。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设计本身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技能,以及产生的价值,这些都是我们

企业文化读后感合集

企业文化读后感范文 前不久,我在某报上读到这样一则消息:“海尔”人在接待参观者的整个过程中,主人总是坚持面朝着参观者边倒行边介绍情况,许多参观者对这种“倒行工作法”费解,时常有人问:“你们这样做是不是有点难受?”但听到的回答却总是一样的,“面对你们是一种尊重”。大家知道,海尔集团是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海尔”之所以能快速成长为企业巨人,关键因素就是因为它锤炼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并且使之在职工心中深深地扎了根,不断开出芬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焕发出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海尔”现象及其培育的企业文化已成为许多专家、企业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成为人们前进的路标和旗帜。 说到这里也许就会有人问:企业文化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呢?专家已经给出了定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是企业的灵魂和持久动力。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其中,精神文化又称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处于核心地位。 那么,企业文化有多神奇呢?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指出,你可以毁掉海尔,但你毁不掉海尔文化。正象一位会再哲人所言,今天你听到可口可乐被火烧尽的消息,明天就造一个新的可口可乐,因为有可口可乐的文化在。可见,企业文化对企业以及企业员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的魅力是无穷的。 我们信用社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同样需要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如果站在金融业风险和竞争的角度,我们信用社不仅需要企业文化,而且迫切需要。如果缺乏了企业文化,我们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发自内心的动力和追求,就仅仅是只具备外表,而缺乏内涵和活力,如果要说有活力,也难以持久保持。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建设基本上还停留在表层和初始阶段,还停留在感性和模糊的认识上。那什么是信用社的企业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建设?这一问题我思索了很长时间,而且我相信,它同样也困扰着我们每位信合员工,更需要我们每位信合员工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来浇铸。那么,如何塑造我们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呢? 我认为,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一是要优化用人机制。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善于经营人才,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因此我们信用社必须改革用人机制,真正做到“能转载自百分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514355712.html,,请保留此标记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建立“任人唯贤”的用人文化;二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的价值创造力,才能充分调动全员参与企业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要创建明确、具体、富有强大凝聚力的目标价值导向机制,把信合员工的意志和行为引向同一个方向和目标,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使员工之间产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荣辱感,共同的责任心,从而增强信用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和归属感,从而不断提升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打造全新的农信品牌。 其次要围绕服务和创新,强化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理念。一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如:海尔集团的服务理念是“顾客永远是对的”。也就是说,顾客的需求是没有错的,那么,企业永远都要为满足顾客的需求而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作为服务“三农”的信用社就要围绕“农”字做文章,切实要把农户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创新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