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面积--解决问题

圆的面积--解决问题
圆的面积--解决问题

沙坪坝区康居西城小学校导学案

学科:数学(六)年级(11)册第(2)单元教师:

沙坪坝区康居西城小学校导学案

学科:数学(六)年级(11)册第(2)单元教师:

沙坪坝区康居西城小学校导学案

学科:数学(六)年级(11)册第(2)单元教师:

沙坪坝区康居西城小学校导学案

学科:数学(六)年级(11)册第(2)单元教师:

(完整版)六年级圆的面积经典题型讲解+练习

圆(二)圆的面积 知 知识梳理 1、圆的面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用字母S 表示。 2、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3、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1)、用逐渐逼近的转化思想: 体现化圆为方,化曲为直;化新为旧,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 抽象为具体。 (2)、把一个圆等分(偶数份)成的扇形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像越接近长方形。 (3)、拼出的图形与圆的周长和半径的关系。 圆的半径 = 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 = 长方形的长 因为: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所以: 圆的面积 = 圆周长的一半 × 圆的半径 S 圆 = πr × r 圆的面积公式: S 圆 = πr 2 r 2 = S ÷ π 4、环形的面积:一个环形,外圆的半径是R ,内圆的半径是r 。(R =r +环的宽度.) S 环 = πR2-πr2 或 环形的面积公式: S 环 = π(R2-r2)。 5、扇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 扇 = πr 2 × 360 n (n 表示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6、一个圆,半径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直径和周长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而面积扩大或缩小的倍数是这倍数的平方倍。 例如: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扩大3倍,那么直径和周长就都扩大3倍,而面积扩大9倍。 7、当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相等时,圆面积最大,正方形居中,长方形面积最小。反之,面积相同时,长方形的周长最长,正方形居中,圆周长最短。 8、(选学)两个圆: 半径比 = 直径比 = 周长比;而面积比等于这比的平方。 例如: 两个圆的半径比是2∶3,那么这两个圆的直径比和周长比都是2∶3,而面积比是4∶9 9、常用平方数 典题探究 例1 填空 1.鼓楼中心岛是半径 10米的圆,它的占地面积是( )平方米。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反思最近刚上到《圆》这一章节,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 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重点要让学生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思想,这也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优化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的开始,我特地先设计了一个草地“节水型灌溉”的生活情境,呈现一个旋转喷水器喷水的情境,喷水区域形成一个圆,并提出一个问题:“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的面积”,希望借此来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体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必要性。情境也使学生产生“圆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呢?”的疑问,学生平静的水面泛起浪花,并急于想解决问题,对问题的思索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点燃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热情,为进一步寻找解决策略明确了方向。 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前,我先引导学生回忆我们研究一个图形的面积时,用到过哪些好的方法?学生回答将新的图形转化成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并举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办法。我紧接着问我们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也来将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开放性的问题,促发学生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有关的知识,去多方面的解决新问题。以旧引新,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扫除在新知中将要遇到的思维障碍,突出新知的生长点,将学生带入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邻近发展区”。最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么动手,并动手操作,在分析推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拼成的图形,提出问题:我们把圆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形状变了,什么没有变呢?(面积不变)要想求出圆的面积,只要求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可以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这里的长和宽又相当于圆的什么? 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适时的话锋一转,学生的思维过度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让学生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有效地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始终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探索活动中,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教案范例三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教案范例三篇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教案范例,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教案范例一 教学内容: 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要注意遵循学生的

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学法指导: 教学本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提出将圆割拼成已学过的图形,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 学具准备: 把圆片分成十六等分,并按课本图所示,剪拼并贴成近似长方形。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前面我们学习了圆、圆的周长。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周长怎样表示?(2πr)周长的一半怎样表示?(πr) 2.课件:出示一块圆形的桌布。如果要给这块桌布的边缝上花边,是求什么?(圆形桌布的周长) 3.件:出示一块圆形的镜框。如果要镜框配一块玻璃,至少需要多大?是求什么?(圆的面积)谁能指出这个圆的面积?谁能概括一下什么是圆的面积?请同学们用手摸出学具圆的面积。 提问:如果圆的半径是2分米,你能猜猜这块玻璃到底有多大?(同学们纷纷地猜测,有的学生可能说这个圆面小于所在的正方形面积) 这块圆形玻璃有多大,就是要求圆形的面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圆的面积教案与教学反思1

3 圆的面积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圆的面积 教材第67、第6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掌握求圆的面积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难点: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 实物投影,各种图形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2.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

小结: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给我们一种研究平面图 形的面积的方法,即把所学的图形进行分割、拼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今天,我们还要用转化的思想研究圆的面积。 二教学实施 1.明确圆的面积的概念。 (1)老师出示一个圆,提问:谁能联系我们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说一说圆的面积是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圆所围成的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3)展示由“曲”变“直”的渐变图。 引导学生逐层观察圆周曲线的变化情况,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 圆周曲线就越来越直,当我们继续分下去……圆周曲线就变成一条近似的直线段了,用这样的小块拼摆的图形就更近似于我们学过的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圆等分成16份,圆周部分近似看作线段, 其中的一份是个近似的三角形,

《圆的面积》案例分析

“圆的面积计算”案例分析 案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过生日都要吃生日蛋糕(出示两个蛋糕图片),根据你们的经验,放这两个蛋糕的圆形托盘的大小一样吗?(课件出示托盘)生:不一样。 师:什么不一样? 生:大小不一样。 师:圆形托盘的大小指的是什么? 生:圆的面积。 师:圆的面积就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课件闪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悟: 1、课件出示:书103 例7图。 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圆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2、猜倍数: 师:现在请你猜一猜,圆的面积是这个正方形面积的几倍?为什么?教师出示课件演示 3、验证猜测: 师:到底是不是3倍多一些呢?我们现在用数方格的方法来验证一下。(课件出示正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 师:图中每一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么?

我们数方格的时候,不满一格算半格,这里有两格特别接近满格,(课件闪烁)我们数的时候按满格计算。通过数方格,得到整圆的面积,然后把表格填完整。 小结: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我们得到了圆的面积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想知道圆的面积到底是多少,看来还需要知道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推导公式: 1.复习原来推导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通过转化推导圆的面积 (1)学生想办法试一试。 (2)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的计算公式。 ①学生小组合作剪拼圆,汇报交流 8等分的 16等分的 师:每份的弯曲度?底呢?(生:越来越直了) 想像一下,如果把圆平均分成100份,200份,随着平均分成的分数越来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简直就是一个长方形)仔细观察,拼成的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 生答,师板书。 师: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所以圆的面积就等于πr×r,用字母表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是S=πr2 四、小结: 刚才我们把圆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

《圆的面积》教学案例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圆的面积》教学案例 围场县腰站学区中心校查罕扎布小学康欣 一、前置性学习内容 (一)、分一分拼一拼 把圆平均分(偶数份)后,沿半径剪开,再拼成一个不是圆的图形。 1、把准备的圆平均分成4份,沿半径剪开,再拼一拼,看看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 2、把准备的圆平均分成8份,沿半径剪开,再拼一拼,看看拼成的图形像什么图形? 3、把准备的圆平均分成16份,沿半径剪开,再拼一拼,看看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什么图形? 4、你想象一下,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再这样拼一拼,拼成的图形会怎样? 进一步想一想,如果平均分成64份,甚至更多呢? 根据你的操作和观察,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二)、想一想 根据上面的探究结果,你试着想一想: 1、我们拼成的图形和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你怎样才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呢? 2、圆的面积又怎么计算呢? 二、《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会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动手操作讨论等探索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验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公式的确定性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 圆的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用圆形纸片(3个,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胶水、剪刀,教师板书演示用的圆(在学生的操作图形基础上放大的4个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32份的圆)及拼成后的图形。 (五)、导学过程: 1、情境引入

【精品】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反思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习的圆的初步认识和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隐含着一种重要的“转化"与“极限”数学思想方法.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 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打下了基础。 一、感受圆的周长与面积的不同 本课开始,我先让学生比较圆的周长与圆的面积有什么不同,接着结合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学具演示,激发探究

通过以前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探究圆的面积。探究之前,我问学生:如何计算圆的面积?学生有点不知所措。现在回想起来,我不应该一上来就问如何计算圆的面积,而应该先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这样的引入可能更有利于学生解答出我的问题。接下来我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小图片分成若干小扇形,从8等份、16等份再到32等份,学生把扇形拼起来,从一个不规则图形,到近似的一个长方形。再让学生在这个长方形中找到圆的周长,找到圆的半径。最后得到长方形的长就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而它的宽就是圆的半径,最终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遗憾的是学生自己制作的学具操作起来很不方便,既耽误时间,又不规范,如果能统一配置学具那会更利于操作.)学生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发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值得反思的是,我总是抱着一节课应该解决一个知识点的想法,所以为了赶时间,我总是更多的关注举手发言的优等生,而很少注意学困生,没给他们留有足够思考时间,这是我今后课堂教学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 三、分层练习,体验运用价值 结合课本中的例题,我设计4个自主练习题,从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一是通过练习题,巩固计算公式的运用,强调规范的书写格式;二是通过练习题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教学反思1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教学反思1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课始的引入我分为三个层次:唤醒——演示——展现。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圆(钟面、轮胎、纽扣……),唤醒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并演示石子投进水面的动画场面,让学生观察那平静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涟漪,再展现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有关圆的画面。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本节课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比如:

1、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在认识圆的特征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圆片、直尺、圆规等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材料,通过实际动手折、量、比、画等手段,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中学习,获得关于圆的基本特征的丰富的动态表象。 2、在画圆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尝试着画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圆的画法。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 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 在一般的关于圆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练习阶段,教师总会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习题,以巩固圆的概念,让学生在应用中形成有关圆的知识和技能。我并没有机械地进行所谓习题练习,而是更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圆一中同长也。”;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等。 最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在课末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

六年级数学上册5圆3圆的面积第3课时解决问题导学案人教版.doc

第3课时解决问题

一、以旧引新(6分钟) 1.复习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圆的面 积公式。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1.说出S正=a2,S圆=πr2 2.左圆面积=π×22=4π 右圆面积=π×(2÷2)2 =π 1.边长是5cm的正方形面 积是多少? 5×5=25(cm2) 2.如果r=4cm,则圆的面 积是多少? 3.14×42=50.24(cm2) 二、动手操作,感知特点。(15分钟) 1.探究外方内圆图形和外圆内方图 形的特点。课件出示两种图形。 思考: (1)外方内圆的图形是怎样组成 的?它有什么特点? 老师明确:外方内圆的图形称为圆外 切正方形。 (2)外圆内方的图形是怎样组成 的?它有什么特点? 老师明确:外圆内方的图形称为圆内 接正方形。 2.引导学生画一个边长为8cm的正方 形,然后在这个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 圆。 3.引导学生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 方形。 4.将图形分解,分解为同一个圆的外 切正方形和内接正方形两个组合图形。 1.(1)外方内圆的图形是 一个正方形内有一个最大的圆, 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2)外圆内方的图形是一 个圆内有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 方形的对角线等于圆的直径。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然后 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以 正方形的边长为直径画一个圆, 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是这个圆 的圆心。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说出 作图的方法并明确:正方形的对 角线等于圆的直径。 4.小组合作,将一个图形分 解为同一个圆的外切正方形和 内接正方形两个组合图形。 3.请画出一个半径是 1.5 cm的圆,并画出它的外切正方 形和内接正方形,并说明画法。 说明略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第四周 《圆的面积》是九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圆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资料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透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基础。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个性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本节教学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以旧引新,渗透“转化”思想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新知之前,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探究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方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动手剪拼,体验“化曲为直” 透过比较复习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方法,让学生大胆猜测圆的面积怎样推导。学生猜测后,再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同样大小的圆片,将其中一个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也能够拼成三角形和梯形。学生动手剪拼好后,选取其中2~3组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如果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这个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极限”思想渗透的最好体验。再比较圆形和这个拼成的图形之间的关系。透过剪、拼图形和原图形的比较,将圆与拼成图形有关的部分用彩色笔标出来,构成鲜明的比较,并为后面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作了充分的铺垫。 三、演示操作,感受知识的构成 透过学生操作学具,把抽象思维物化为动作形象思维,让学生多

《圆面积的综合应用(例3)》参考教案

《圆面积的综合应用》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9~70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与圆相关的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此类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例题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体验图形和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提升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对组合图形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师:古时候,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以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结合课件出示)虽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建筑设计上。 2.课件展示:鸟巢和水立方等建筑,精美的雕窗。 【设计意图】由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导入课堂,自然地引出例题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实践操作(课件出示教材例3中的雕窗插图) 师:谁能说说这两种设计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预设1:左边的雕窗外面是方的里面是圆的;右边的雕窗外面是圆的里面是方的。 师:我们可以将上述特征分别概括地称为外方内圆、外圆内方。 预设2:都是由圆和正方形这两个图形组成的。 师: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组合图形)你能用学具组合出这两个图形吗?

学生操作,作品展示。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使学生充分体会图形的组合与位置关系,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产生。与此同时,激活了原有的关于组合图形的认识,找到了新知的生长点。 2.解决问题 (1)阅读与理解 师:怎样计算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先想一想,再同桌交流。 预设1: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 预设2:需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半径。 师:只告诉你这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米,你能计算出这两部分的面积吗? 学生思考,尝试练习。 (2)分析与解答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计算左图中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的? 预设:正方形的面积是2×2=4(m2),减去圆的面积(3.14 m2),等于0.86 m2。 师:你是怎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的?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正方形的边长=圆的直径。 师:在右图中你能得出正方形的边长吗?(不能)该如何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呢?

《圆的面积》优秀教案

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圆的面积》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第11——1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投影仪,CAI课件,等分好的圆形纸片 学生准备:等分好的圆形纸片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上公园吗来,让我们一起去公园瞧一瞧。(播放公园喷水头正在给草地浇水的场面)到了公园,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喷水头正在浇灌草地。 师:你能提出一两个数学问题吗 生1:喷水头旋转一周,喷到水的地方形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生2:浇灌了多大面积的草地 …… 师:这些问题都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浇灌了多大面积的草地。 师:刚才有的同学看到喷水头旋转一周形成了一个圆形,求浇灌部分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圆的面积)。 >

圆的面积指的是哪一部分我们把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师:继续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圆的面积越来越大。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半径长了,面积也就大了;半径决定圆的面积。 师:看来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是有关的。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首次探究自主估算巧设玄机 师: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到底有什么关系你准备怎样去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我们如果能先确定半径,再试着找出它的面积,也许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 【学习纸:正面画有两个圆,上面标有半径的长度;背面在方格纸中画有与正面同样大小的圆。】 (1)师:好,这儿有两个圆,一个半径是1厘米,另一个半径是2厘米。任选一个你能估出它的面积吗 生试估,师评价。 (学生有点困难时) 师:请大家翻到学习纸的背面,有两个与正面面积相等的两个圆,这里每个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那每个方格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再试估一下,你选择的圆面积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的 (2)师:再请大家拿出手中的圆片,你能估出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可能有:贴到方格纸上;对折再对折,量出半径。 师:你是怎么想的还真有办法!刚才我发现有更奇特的方法。 能不能将上面两种方法综合一下。 (3)师:刚才我们在估算圆的面积时,都有意无意的拿圆的面积与圆外的大正方形的面积比。(出示图) \

圆的面积案例分析

——《圆的面积》案例分析 一、背景介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然而据了解,很多教师只是在对外公开课的教学中使用,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很少用甚至不用,多数老师仅仅把现代教育手段用作电子黑板,给人以高投入低产出的感觉,并未真正发挥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优势。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并不乐观,并不说明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功能性较弱。本课题组成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努力经过实践探索和相关理论研究,试图阐明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实践认识和理性思考,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二、案例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如果“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单凭文字的讲解一定会让学生感到晦涩难懂,会遏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这些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单靠想象很难理解,而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有其直观、形象而又生动的特点,它能使静态的画面动态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本课采用由计算机设计的动画,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

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解说、提问,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同时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恰当地运用了微机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学生分析: 课前学生的预习及已有的知识结构只是对圆的特征及面积的公式有肤浅的了解而已,还处在似懂非懂的朦胧状态之中。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圆面的割补及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极限思想的渗透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每人一把剪刀,4张圆纸片,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 三、教学流程: 本节课采用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进行探究式、实验式的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圆面积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是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推导后的探究。学生有了应用转化的思想来推导面积公式的经验。所以教学设计时,我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条件。 1. 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再现推导过程,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都是通过拼摆的方法,把要学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从而渗透转化的思想,并为后面自主探究推导圆的面积作好铺垫。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拼摆,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并且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要边操作边思考找出新图形与拼摆成图形之间的联系,然后得出: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当得出结论后,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用字母怎么表示圆的面积公式,而是引导学生自己逐步完善公式。在整个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学生始终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成其它图形的探索活动中来,学生的思维空间被打开,想象被激活,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3.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利用一张丢失了圆形井盖的图片引入,创设情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当推导出圆面积的公式后,我又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推导出的公式解决刚才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这个情景组织教学。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整个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一个发现学习、创造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验证、归纳的过程中理解了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一个结论是怎样猜测和探索的,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个数学公式,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合作、交流,学会了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思考、研究,学生的探索、创新、得到了落实。

六年级上数学练习题-圆的周长和面积解决问题(含问题详解)

圆的周长和面积解决问题 1.我校在“创建绿色循环经济示范单位”活动中,打算在生物园新挖一个直径是6米,深12分米的圆形水池. (1)这个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如果这个水池修好后,需要用水泥把池底和侧壁粉刷,粉刷的面积有多大 2.一个运动场(如图),两头是半圆形,中间是长方形,这个运动场的周长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小方桌的边长是1米,把它的四边撑开就成了一张圆桌(如图)求圆桌的面积。 \ 4.一块长方形木板,长45米,宽20米.为环保充分利用,需要在这块木板上截下一个最大的圆,请你计算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在直径为6米的圆形花坛周围铺设2米宽的草坪,这块草坪面积有多大 7.水上公园准备在大门口建一个圆形花坛,花坛外有一圈1米宽的水泥路,水泥路外圈周长米,这条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8.在图纸上量得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8厘米,这个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在花坛外围修一条宽1米的环形小路,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9.修一个圆形花园,它的周长是米.这个花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0.一块圆形花园用篱笆围起来,篱笆长米,花园面积是多少半方米 11.小明家的圆桌面的周长是厘米,这个圆桌面的直径是多少厘米 12.小明在家量得一张圆桌面的周长是米.这张圆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13.用一块长2米、宽米的木块做圆桌面,这块桌面最大有多少平方米剩下的木块面积约是圆桌面的几分之几(圆桌面的面积保留整数) 14.小方桌面的边长是1米,把它的四边撑开,就成了一张圆桌面(如下图).求圆桌面的面积。 15.有一块长18分米,宽10分米的长方形木板,要用它做一个尽可能大的圆桌面,这个圆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6.一张圆桌面要用铁皮条围成一圈,用来加固桌面.圆桌面的半径是米,至少需要多长的铁皮条(π取) 17.在一块周长为40分米的正方形木板上,锯下一个最大的圆做桌面,这个圆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18.一张圆桌面的周长是厘米,要在它上面配一块圆形玻璃,这块圆形玻璃的面积是多少 / 19.一个水桶的底面是圆形,底面半径是15厘米,这个水桶底面的周长是多少底面面积是多少 20.一个圆柱形水桶的底面周长是,这个水桶的底面积是多少 21.一个圆形水桶的底面周长是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桂林校区魏新琴本课采用课件形式,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解说、提问,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一、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形成正确的几何概念,掌握图形的特征及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 如揭示圆的面积定义,。基本建立了圆的面积概念。又如运用计算机显示由圆到近似长方形的图像的变换过程,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并充分体现构图美和动态美的特点,它能刺激学生,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有助于解除学生视听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二、把数学虚拟实验引入几何的教学中,以研究的方式学习圆的面积,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通过剪切、平移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拼合成与它面积相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时,课件提供的虚拟实验,使它们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完整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不仅概括归纳出面积计算方法,感悟到转化的思想在几何学

习中的妙用。而且学生在抽象、概括、归纳推理过程中接受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形成一种学习几何知识的方法,产生一种自我尝试,主动探究,乐于发现的需要、动机和能力。从而顺利的想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可以这样推导。 教学中先动画展示等分圆的过程,再演示出拼合成长方形的过程,通过几组类似的实验,等分的份数递增,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和观察、比较得出这样的事实,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长相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就完整的展示出来。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正确地掌握公式,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量的加大,对于圆的面积公式还应让学生多点时间去思考,去推导。细节的设计还要精心安排。这是今后教学应该改进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

圆的面积教案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商丘市梁园区谢集镇良浩第四小学张志海 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7-68页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公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达标规程:操作---观察---引用---概括---记忆---应用 教学准备: 学生:圆形纸板、剪刀、彩笔、三角板等学具。 教师:相应课件或圆的面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2 42 0.32 0.52 2π 12.56÷π 2、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平行四边形呢?三角形呢? 3、已知圆的半径r,圆周长的一半怎样求?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首先利用课件或教具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画圆留下的轨迹是条封闭的曲线;其次,在内填充颜色并分离,让学生明确:这条封闭的曲线长度是圆的周长;填充的部分是曲线围成的面是圆的面积。接着,让学生摸一摸手中圆形纸片的面积和周长,亲身体验一下,并理解圆的面积指的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以幻灯片1的情境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预设:(出示幻灯片1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请看上面的这幅图,想一想,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学生观察思考) 师:请你来说说。生1:我发现图上有一匹马拴在了树上。 师:请你也来说说。生2:我发现马儿吃草的最大范围可能是个圆形。 师:哦,是个圆形,还有没有?请仔细观察。生:我发现一个马儿提出了一个问题。 师:这个问题是什么?生:这个小马说“我的最大活动范围有多大?”。 师:你们能帮它解决这个问题吗?怎么办?(生:我认为要知道用多大范围,就得知道马儿它走过的圆形面积。) 师:只要知道圆的面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是吧?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在学习这节课之前,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有什么想法?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你想从这节课中学到什么知识?(生:……) 三、探究新知。 (一)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确定“转化”的策略。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十一册94-95页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例3以及面积公式的运用。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体验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公式. 2、通过学习,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类比、极限的思想。 3、通过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观察、猜想、验证的实验方法与态度。 教学重点 圆面积的公式推导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圆经过无数等分剪拼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并且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 教具、学具准备 有关圆面积的课件,彩色圆形纸片(每小组1个),剪刀(每组2把).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形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花园里新建了一个圆形花坛,为了让花坛更漂亮,管理员叔叔打算给花坛铺上草坪,需要多少平方米的草坪呢?这实际上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揭示课题,板书:圆的面积 二、充分感知,理解圆的面积的意义。 提问:什么叫圆的面积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用你喜欢的 方式感受一下圆的面积,告诉大家圆的面积指的是什么? 课件显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你认为圆面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引导转化: 回忆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推导过程,这些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共同点?那么能不能把圆也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 2、动手尝试探索。 (1)分小组动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2)展示交流并介绍:你拼成了什么图形?在拼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我们再继续等分下去,拼成的图形会怎么样?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的面积例3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六年级上册 圆的面积例3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P69-70例3及相关练习 【课标描述】 1.结合具体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目标】 \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内圆外方”和“外圆内方”的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计算。适时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2.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克服思维定式,多维思考。通过自主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 3.通过回顾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掌握“内圆外方”和“外圆内方”的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计算。学习难点:对于“内圆外方”和“外圆内方”图形的分析 【评价设计】 1.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感受到“外方内圆”与“内方外圆”都可以理解为圆和正方形的简单组合。借助主题图的演示以及学生学具的操作,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学生进一步感知圆外切正方形和圆内接正方形的特点,并完成计算。完成目标2、3。 @ 2.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完成目标2。 3.通过回顾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完成目标3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师与学生谈话,简单了解“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古代宇宙说。并引出对它的影响特别是建筑。

2.课件展示(鸟巢、水立方、精美的雕窗)。(完成目标1)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 1.实际操作(课件出示教材例3中的雕窗插图)。 (1)学生观察思考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描述并总结出“内圆外方”和“外圆内方”。 (2)学生思考此为组合图形,并动手操作,利用提供的学具自己组合所需图形。 2.解决问题。 (1)阅读和理解。 提出问题:怎样计算正方形和圆形之间部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先独立思考,再同位交流。(完成目标2 ) (2)分析与解答。 { ①学生描述解答过程,提问正方形的边长如何得到,引导学生画“辅助线”。 ②进一步提问右图中已知条件怎样在图形中体现(辅助线),是否能得出正方形的边长 ③提问看图如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追问:三角形的底和高是多少分别是多少(完成学习目标1、3 ) (3)回顾与反思。 ①问题延伸。 提出问题: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 解决问题:学生利用自己手中教具,标一标,画一画,尝试独立思考解决,然后组内交流。 # ②利用上面的计算结果,检验例题解答是否正确。(完成目标2、3 ) 三、小试牛刀,巩固练习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中的圆是小学阶段最后认识的一个平面图形,它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认知。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回忆了平行四边形求面积公式时的推导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亲身经历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课刚开始,我与学生们一起复习了前面学习的圆的周长公式,为下面计算圆的面积公式做好了铺垫。先让学生各自述说自己对于圆的面积的一些认识,再提出一个难题:“你能想办法求出圆的面积么?”面对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一筹莫展。个别同学经过预习,对本课所采用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表达了利用剪一剪和拼一拼的方法进行研究的想法。在这时,提出“以前有没有这样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学生回忆起以前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也是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一三角形,再通过平移补到缺口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中得出了转化是一种很巧妙的方法,可以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用到。然后同学们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孩子们通过操作后,发现将圆等份后可以将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如果将圆等分的等份越多,那转化的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可以根据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课件的演示,直观的向他们展示了转化过程以及利用极限的方法变成

长方形后其长、宽与圆的周长、半径之间的关系。最后在学生们大胆猜测,积极求证之下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了一些例题的练习和巩固,学生们基本掌握了如何利用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为了本节课的教学,自己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因此,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还做得较为可行,重点把握的比较准确。但是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还是存在着几点不足: 1、课堂语言评价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平时比较不怎么注意这方面的培养,导致课堂气氛没有很好的被调动起来。因此,希望能通过平时课堂教学的磨练逐步改善这个缺点。 2、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及实践操作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所以在讲解推导过程中讲的不够透彻,学生理解还不过深入。如果当时在引导上能及时考虑到这一点,并给予更具技巧性的引导,或与能使学生理解的更加透彻,那么整个课堂讲显得更为饱满。 这学期的磨课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它留给我的思考还是很多的,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积累经验,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