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石斛高效栽培技术及综合利用(省)形考四-0001

铁皮石斛高效栽培技术及综合利用(省)形考四-0001
铁皮石斛高效栽培技术及综合利用(省)形考四-0001

形考四-0001

试卷总分:100

判断题(共20题,共4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2分)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铁皮石斛和铁皮枫斗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小鼠具有抗氧化作

用。

×

2.(2分)

铁皮石斛采收后,在保持通风、室温存放条件下,可以在一年内进行加工干燥,均能保证

质量不下降。

×

3.(2分)

同一温度下采用边搓边烘加工方法的铁皮石斛药材多糖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加工方法。

×

4.(2分)

《本经续疏》记载铁皮石斛:“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说明长期服用石斛可减轻体重,有减肥的作用。

×

5.(2分)

铁皮石斛直接烘干和只烫不揉搓的药材膜质叶鞘包裹茎的时间较短,使干燥后药材的颜色较亮,并且茎条明显比较粗壮。

×

6.(2分)

铁皮石斛做为一味中药,久服将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

×

7.(2分)

有一种叫“龙头凤尾”的铁皮枫斗,相对质量较好。这种枫斗的外形如“龙头”或“凤尾”,所以我们称之为“龙头凤尾”。

×

8.(2分)

采收与产地加工是中药材生产的重要环节,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对铁皮石斛加工就明确记载:“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

×

9.(2分)

铁皮石斛一年生萌条,5节以上均有叶片,无叶片黄化现象,有花(果)柄残留,顶芽退化。

×

10.(2分)

临床观察显示,铁皮枫斗颗粒和胶囊均能改善气阴两虚证、高血压病症状等。

×

11.(2分)

铁皮石斛,味甘,微寒。传统中医认为,甘味入脾,能滋补强壮。补肝悦脾,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

2017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2017年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一、水果产业技术体系 (一)总体思路。针对我省果业供给侧产能过剩、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按照品种引领、品质提升、生态环保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拓展市场,打响品牌,推动果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果树优良品种引进、筛选和推广,繁育优质健康种苗,集成创新栽培技术,加强果品综合开发利用,推进果品质量安全,提高生产综合效益,促进我省果业实现产业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引进、筛选和推广百香果优良品种;构建病毒检测体系,开展百香果苗木出圃抽检工作,推广优质无病毒苗木;开展高优节能栽培技术集成示范,提升栽培技术水平;积极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提高综合利用效益,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福建百香果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工作重点 1.加强种质资源引进及品种筛选。开展百香果优异种质资源的引进、保存、评价及利用,引进和收集种质资源10-15份,建立百香果种质资源圃;以果香浓郁、风味独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为目标,筛选出适应福建地理气候的优良品种1-2个;建立良种母本园2个,为种苗繁育提供优质材料。制定百香果品种标准1-2

个。 2.推进优质种苗繁育及推广。构建种苗病毒检测体系,保障繁育材料和出圃种苗无病毒,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在全省主要育苗基地开展百香果种苗出圃检测,完成10万株以上的苗木抽检工作。 3.高优节能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围绕品质提升、节本增效、绿色种植的目标,开展露地栽培、设施栽培、限域栽培、完熟栽培、肥水精准调控、减肥减药等技术研发与示范,集成一套高优节能栽培技术,实现克服土地连作障碍,减少果业生产面源污染,提升果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等目标;制定百香果标准1-2项。 4.推进产业链延伸。加强百香果加工及综合利用的工艺研发,开发系列加工产品。重点开展百香果饮料、浓缩果汁、百香果特色糕点和休闲食品工艺研发和产品开发,研发出3-5个产品的工艺流程,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5.加强团队人才培养,培育新型农民。加强主产区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自身水平和服务能力,开展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的技术培训,举办专业性培训、讲座1-2期,现场观摩3场以上;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传播与推广,深入产区开展包括优质种苗繁育技术、完熟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方法、限域栽培技术、百香果品牌与管理、电子商务等实用技术培训10次以上。 (四)主要措施 1.加强团队分工协作。产业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育种、栽培、加工、培训配套,首席专家负责整个体系目标内容确定和体系的运

【精撰文】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

【5A文】某知名上市生物科技公司栽培技术示范与推 广项目 一、我市水稻生产状况 我市是全国商品粮基地,现有耕地面积20.8666万公顷,其中:水田17.7311万公顷,旱地3.1355万公顷,耕地面积80%以上种植粮食,粮食商品率达60%以上,是GG省提供商品粮率最高的粮食主产区。水稻是GG市主要粮食作物,占粮食生产总面积90%以上,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97%左右。我市一直高度重视优质品种的选育、引进和示范工作,尤其是19GG年,我市水稻品种进行了大面积的更新换代,每年引进20-30个水稻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筛选一批优质高产品种进行推广,农民对新品种需求日益高涨,每年水稻良种更换率超过30%以上。“GG”期未比“GG”期未水稻优质品率达到GG%,增加20个百分点,单产提高了10%左右。尤其是19GG年我市引进了我国第一个超级稻品种“两优培九”试验示范,20GG年在我市一季晚大面积运用,使20GG年一季晚比19GG年面积增加了20万亩,增幅67%,平均单产增加100公斤,增幅30.6%。特别是近两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20GG年我市粮食总产再创历史,粮食总产达到了39亿年。 虽然我市粮食生产取得很大成绩,但是我们要必须清醒地看到,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粮食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低,一遇到灾害天气,粮食就要大幅减产,粮食一、两年丰收,市场价格下跌,生产成本上涨,农民种植利润下降;粮食科技运用水平仍然偏低,如:与超级稻配套的强化栽培技术在我市还在试验阶段,比省内外要落后几年,水稻抛秧技术在晚稻运用面积很小,不到10%;良种良法发挥增产增收潜力低。如:对水稻技术集成达到水稻丰产高产,在研究推广工作上滞后于优质高产品种推广,新引进超级稻品种,都有一定的生产条件和技术要求,农民没很好把握好栽培要点,没有高产栽培技术配套,超级稻不超高产。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谷子生态高效栽培配套技术

谷子生态、高效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延庆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辅导员刘志霞 1、生态型栽培谷子生产的原则 谷子抗旱,耐瘠薄,适应性广,是我县的主要杂粮作物。生态型谷子是指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种植,通过增施有机肥料,不使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在无污染区域种植,不用或少用农药、化肥,采用综合栽培管理措施,提高谷子抗病抗逆性,生产出优质、安全、营养、卫生的初级农产品,达到生态、高效的农业栽培管理体系。 2、生态型谷子产地环境的要求 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区域,其周围没有污染源,且远离繁华都市,工业区和交通要道。地势高燥、土层深厚、肥力中等以上的地块。前茬以豆子、薯类、油料作物、玉米为佳,尽量避开高梁、荞麦、向日葵等茬口,实行3年以上轮作。 3、生态型谷子高效配套栽培的技术 (一)选地与整地 1.选地 (1)合理轮作 谷子不宜连作,无公害栽培要求良好的土壤条件,而轮作倒茬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更主要的是能减轻病虫和杂草的为害。由于谷子产区的自然条件、作物种植结构、种植制度及生产水平的不同,其轮作形式各有特点。延庆以春谷为主的轮作制一年一熟的轮作制。 (2)茬口选择 根据不同前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以及谷子对土壤条件的要求,谷子的优良前作依次为豆类、马铃薯和红薯、麦类、玉米等。豆类茬具有深翻基础和好的耕层结构,较好的氮素营养,较少的谷子伴生杂草。马铃薯和红薯茬的土壤耕层疏松,剩余肥力足,杂草少。麦茬的优势在于麦子收获早,休闲时间长,地力恢复好,同时麦后耕翻有效地减少了杂草,疏松的土壤有利于谷子根系的发育。玉米茬的肥力条件好,草害较轻。 2.土壤耕作 谷子多在旱地种植,前作收获后应浅耕灭茬,接纳雨水,秋季深耕,春季耕地保墒。秋冬耕作是春谷栽培的一个主要环节,可以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活跃土壤微生物,减少杂草和病虫危害,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在土壤含水量为15%—20%时耕作质量最好。结合耕地每667m施优质腐熟农家肥2500-3000kg,硫酸铵25—30kg,过磷酸钙150—200kg,基肥施用方法有三种:一是匀铺地面结合耕翻的撒施法,二是开沟的条施法,三是结合秋深耕春浅耕的分层施肥方法。 3.播前整地 播前整地主要是平整土地,减少水分蒸发,经过秋冬耕作或早春耕的谷田,播前若干天应进行浅层耕作。 (二)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冷浸田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4):91~93Acta Agr i culturae Jiangxi 冷浸田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林洪鑫,刘光荣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南方地区冷浸田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35);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江西省农科院青年创新基金(QN )。作者简介林洪鑫(3 ),男,江西兴国人,研究实习员,硕士,从事作物高产理论与技术研究。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200) 摘要:综述了冷浸田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冷浸田今后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冷浸田;改良;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1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11)04-0091-03 R esearch Advances i n I m prove m en t and R i ce Cultiva ti on T echn i ques of Col d W a ter l ogged F iel d LIN H o ng-xi n ,LIU Guang-rong (Institute of Soil and Fe rtilizer &R esources and Environ m ent ,Ji angxiAcade m y of Agr i cultura l Sc i ences ; Ch i na Natio na lR ed SoilR esearch and Develop ment Center ,N anchang 330200,China) Abstra ct :The author su mm ed up the research advances i n the co m prehensive i m prove ment of col d waterlog ged paddy fi e l d and t he m atched cu lti vatio n techniques of r i ce i n col d wa terlo gged paddy field ,and discussed the f uture research directi on of col d water l ogged fi e l d i m pro vement and t he culti vatio n techn i ques of rice i n col d water l ogged field . K ey wor ds :Col d wa terlo gged fi e l d ;Co mprehensi ve i m pro vement ;Cultivati on techni ques ;Research advance 水稻是江西的主要粮食作物,江西水稻生产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居前列。在国家惠农强农政策的支持下,通过部省粮食高产创建、粮食丰产、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以及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农户种粮积极性大幅提高,水稻生产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了江西省粮食生产的连续增长。但是,近十来年,随着耕地面积减少,提高水稻总产量只能依靠单产的提高,而提高水稻单产不仅要依靠水稻育种上新的突破,发挥水稻栽培管理技术的重要作用,还要依靠中低产田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冷浸田因早春地温和水温低、土质湿烂和土壤还原性强等导致水稻坐蔸不长,最终影响水稻产量的提高。国内的科研工作者就冷浸田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南方地区冷浸田水稻产量仍然不高,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依然不足。本文综述了冷浸田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冷浸田今后的研究方向。 1冷浸田特征及低产原因 1.1冷浸田特征 中低产田一般可分为粘瘦型、冷浸 田、沙漏型、缺素型和酸碱型等[1] 。冷浸田可分为沼泽 型、渍水型、青泥型和爽水型等4大类[2] ,且多数分布于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和日照不足的山谷或丘谷,部分田有冷泉涌出。冷浸田多为潜育性水稻土,有着区别于其他类型中低产田的特点 [3~] ,一是易受山体和 树木的遮避、田间光照时间缩短、水温和土温低于正常田块;二是有效养分缺乏、土壤肥力低;三是土壤物理性状差、土体腐烂、泥脚较深、水多气少、气体交换微弱;四是土壤富含有毒物质和活性还原物质,水稻易遭受Fe 2+ 、Mn 2+ 和H 2S 等还原性物质的毒害。有研究认为,F e 2+毒害是水稻生长的重要限制因素[5] 。 1.2冷浸田低产原因 冷浸田的基础生产条件差,光照 不足,土壤理化性状不良,富含有毒物质,水、肥、气、热等因素容易发生矛盾,导致种植单季稻或双季稻的产量很低 [6~8] 。在夏季,冷浸田的土温比平原区稻田的土温低 8~12!,山区冷泉水温度较平原区水温低6~8!。秧苗移栽后,水稻返青慢,分蘖发生迟缓,根系容易发黑,植株生长缓慢,成穗率低,每穗粒数少,造成低产。此外,冷浸田配套栽培技术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水稻产量的提高。因此,只有从本质上改良冷浸田的土壤特征,并配套合理的高产栽培技术,才能改变冷浸田单产偏低的现状。 2冷浸田的改良措施 2.1水利工程措施的应用 兴修水利工程是改良冷浸 田的基本策略,也是发挥其他改良措施的前提条件。修建水利设施,开沟排水,有利于冷浸田降低地下水位、改善水环境和提高水稻的产量。陈士平等 [9] 研究认为,采 用塑料波纹管改造山区冷浸田,可使耕层土壤除渍、土体收缩、水温和土温升高、理化性状改善,最终水稻增产 :2011-02-27 :20100092010-C 004:1984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xxxx文章 吉林省九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点击数:11565更新时间: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粮油兼用作物,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食物蛋白来源,是东北地区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源和蛋白来源。大豆在我国分布较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凡是有农作物栽培的地方,几乎都有大豆的栽培。大豆平均单产最高的国家是意大利,平均每公顷是3.45吨以上,阿根廷每公顷在2.55吨以上,美国每公顷2.25吨以上,而中国每公顷不足1.7吨,说明我国大豆平均单产与其它大豆主产国有很大差距。所以如何提高大豆的单产水平和生产效益已成为我国入世后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为促进我国大豆的发展,增强竞争力,农业部从2002年就已开始将大豆生产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以期通过5年的时间使我国大豆品质差、产量低的状况有较大转变。现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大豆产量、品质已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东北乃至吉林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是大豆的最佳生产区,所以在我省推广配套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对提高我国大豆总产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将大豆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介绍给大家: 一、选用良种 多年实践证明,大豆原种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多,种子的可种性逐年降低,致使大豆株高变矮,分枝能力差,单株粒数减少,抗病性降低,品质下降,大豆产量逐年递减。据试验,一个品种连续种植5年,其减产幅度达13%以上。因此,在高产大豆生产上,应该杜绝使用自留种,更不要盲目引种,要应用种子部门新繁育的良种。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同,所以选用品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应注意生育期问题。一般来说,生育期长的品种产量高,生育期短的品种产量低。选用品种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既能充分利用生育季节,又能保证高产、稳产为原则。应选择在本地无霜期日数最少的年份也能达到黄荚期的品种。我省应选择生育115-125天左右的大豆品种。

栽培所-市县级--彰武县玉米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总结

彰武县玉米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 2017年执行情况总结 (彰武县双庙镇、丰田乡) 项目来源: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承担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主持人: 一、项目概况 彰武县地处我国玉米生产的黄金地带,玉米播种面积在150万亩左右,年产量在90万吨以上,是辽宁省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之一。彰武县玉米生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品种多且混杂,二是耕作栽培水平不高,严重制约该地区玉米单产和总产的进一步提高,限制了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利用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契机,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所围绕着玉米高效生产这一目标,以高产栽培综合技术集成为主攻方向,通过引进新品种、示范新技术,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使项目区玉米生产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彰武地区资源高效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项目实施地点在彰武县双庙镇明水村和彰武县丰田乡杏山村。通过引进玉米耐密高产品种,示范大垄双行、比空种植、等种植模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化学调控、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多项高产栽培集成技术。项目实施小组的科技人员长期下乡蹲点,与项目区农民一同劳动,利用播种前后的农闲时间,举办培训班5次,现场指导8次,培训农民522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册。项目示范新品种6个,新技术6项,建立核心示范区600亩,其中双庙镇400亩、丰田乡200亩;推广辐射区1.2万亩,其中双庙镇为8000亩、丰田乡为4000亩。 项目区通过推广玉米高产栽培模式,应用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提高了玉米单产。项目区玉米平均亩产达到780.6公斤,比当地玉米平均产量(694.5公斤)增产86.1公斤,按1.4元/公斤计算,增加收入120.5元/亩,项目区累计增收达144.7万元。

防沙治沙适应植物新品种筛选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防沙治沙适应植物新品种筛选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登记号:200303 完成单位:植物园 主要人员:石雷、张金政、张会金、张称意、冯桂强、谷卫彬 起止时间:2000年11月至2003年11月 登记日:2003年12月8日 内容摘要:本项目为国家科技部首都圈(环北京)防沙治沙应急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共性技术课题“防沙治沙适应植物新品种筛选、配套栽培技术及沙区植物病虫鼠害重大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于2003年11月6日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本项目的主要内容是围绕首都圈的防沙治沙,进行适应性植物的筛选以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为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了示范区防风固沙植物的引种技术体系,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和内蒙古正蓝旗建立了引种和优良品种繁育实验点;开展了抗旱、耐瘠薄的沙生物种和抗逆性强的经济植物的引进和筛选工作,从118种引入植物材料筛选出了41种在沙区生长良好的植物种(品种),并基本上提出了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与技术规范;同时建立了防风固沙植物的栽培实用技术体系,包括直播技术、定植技术、免灌溉条件下的植被稳定技术;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论文5篇。另外,会议摘要17篇,送审和已接收的论文10篇,另有一些文章正在整理阶段。完成著作1部。 筛选出的能适应首都圈大部分地区的优良固沙植物有山杏、柠条、沙棘、沙榆、火炬树、复叶槭等6个种;筛选出的ALGONQUIN苜蓿、CRESTED冰草、蒙古冰草、披碱草、肥披碱草、老芒麦和羊草等7个种均适宜进行大区种植,均有优良的生物学性状和经济产量,抗干旱、耐瘠薄、抗风沙,可用于浑善达克沙区退化草地的治理和基本饲草料基地的建设。这些植物材料包括栽培繁殖技术,均已达到可以应用的程度。 植物的筛选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长期的适应与实验过程,三年的实

种植技术培训教案

第一讲 河南省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河南省地处中原,光热资源丰富,是玉米的适生区。由于人们习惯于沿用传统的技术,玉米产量一直低而不稳。为发挥玉米的增产潜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效率,现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选用优良杂交种。试验证明,在同样条件下,与平展叶玉米品种相比,竖叶型玉米品种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力强,同化率高,增产潜力较大,一般比平展叶玉米品种增产25%以上。二、合理密植。河南省除小麦外,大多数农作物在种植密度上存在着偏稀的问题,特别是玉米,所以种植密度偏稀是河南省玉米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亩产玉米超过500公斤的地块,竖叶型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应掌握在每亩4500~6000株,平展叶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应掌握在每亩3500~4000株。不同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要根据其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而定。三、提早播种期。玉米对温度的反应很敏感,灌浆期最适宜的日平均温度应在23℃左右,而河南省9月中旬的日平均温度已降到20℃左右,对灌浆不利。为满足玉米各生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必须使其提前进入灌浆期,可在麦收前7~10天将玉米套种在麦垄中,提早播种期,以减轻后期低温危害。四、浇好增产水。每生产1公斤玉米籽粒需消耗1公斤左右的水,玉米一生中每亩所需的水量为500立方米左右,而各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要又不同,特别是抽雄开花期是玉米需水的临界期,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时,要及时浇水。五、科学施肥。经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证明,每生产50公斤玉米籽粒,需要纯氮1.5公斤、纯磷0.6公斤、纯钾1.75公斤。夏玉米大面积追肥一般提倡两次施肥,第一次是在苗期,将l/3的氮肥和全部的磷肥、钾肥、微肥、有机肥施入,越早效果越好,施肥时最好开沟深施,严禁地表撒施;第二次是在大喇叭口期,重施剩余的氮肥。对高产攻关田来说,大喇叭口期的这次追肥还不能满足玉米高产需肥要求,应提倡三次追肥法,即在开花期补施氮肥,提高玉米千粒重。六、防治病虫害。河南省玉米的病虫害主要有地老虎、玉米螟、红蜘蛛、黑穗病等。对地老虎可用90%的晶体敌百虫制成毒饵,于傍晚时分撒到玉米田间,连撒两个晚上;玉米螟的防治应掌握在心叶末期,用辛硫磷制成颗粒剂丢心;防治红蜘蛛可喷施三氯杀螨醇药液。此外,如发现田间有发生黑穗病 的植株应及时拔除。 2、随着郑单958的大面积种植,选用耐密植型杂交种、增密种植获高产,已逐渐被更多的农民所认可。在郑单958种植区,玉米的种植密度每亩普遍提高了1000株左右,有效地改变了农户传统种植习惯,实现了玉米稀植向密植方向的转变,对于推进玉米生产技术变革,全面提升全国玉米产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陕西澄城县冯原镇迪家河村科技示范户雷王伟在技术指导员的指导下,创造了3亩郑单958亩产1265公斤的全省玉米高产纪录。 3、密植、早熟、适应简化栽培和机械化作业的品种与技术是未来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的方向,郑单958是代表性品种。在我国广大玉米产区,特别是北方玉米区目前主要采用大穗晚熟稀植品种,稳产性差,收获时含水量高,品质差。选择郑单958等熟期较早的品种,通过增加种植密度,配套早熟技术措施,可有效挖掘玉米增产潜力,降低收获时子粒的含水量,改善品质。另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郑单958不论是密植还是稀种都可以获得较好的产量,对管理要求不苛刻,适宜于简化栽培管理;同时,该品种耐密植、抗倒性强,也是适合机械化作业的理想品种。郑单958适应这种时代需求,可能是其能在全国各地迅速推广的重要原因。 4、郑单958在快速推广中一些应值得重视的问题。首先是单一品种大面积连片种植具有因病害流行造成毁灭性危害的潜在风险。其次,近年在一些县(市)郑单958的面积开始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