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人教版七年上第二单元第四章的内

容,病毒是已知最微小的生活在活细胞内的致病因子,人和动物约60%的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是一种简单的生命形态。病毒与动植物及人类的关系密切。

【教学目标】

1?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 收集并整理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 关注病毒与生物圈内其它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

【教学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后反思:1、导入新课的反思我通过提问下列问题引入新课:、我们班最多人患的是什么病?、大家最担心的、最难对付的有些什么病?3、一个小东西能对付比它大几万倍的庞然

大物,大家会相信以小能制大吗?用提问法导入新课一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整一节课学生的神经无比兴奋。2、用图片说明病毒是伊万诺夫斯基和贝杰林克前后共同努力

所发现的!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病毒的发现过程,教学简明直接学生印象深刻。3、通过课件展示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图片,比较细菌和病毒的大小,认识病毒的形态:杆状、球状、蝌蚪状。认识病毒的寄生类型: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这节有大量图片,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明显。课件展示三种病毒的结构模式图,让学生找出病毒结构的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结构特点。还通过对比病毒、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学生都能记住病毒的结构。5、病毒的生活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所以用了比较多的时间进行教学。首先介绍了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再介绍病毒要是离开了它寄生的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让学生全面深

入地理解了病毒的生活特征。6、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本节的第二个重点知识,应该重点突

破!我除了介绍病毒的有害方面:使动物、植物、细菌致病和有利方面:制作各种疫苗、杀

虫、帮助基因转移、基因治疗等。【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

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

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认识和预防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

广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第八届年会 参评材料 参评组别:□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 参评项目:□教学论文★教学设计 □课例□教学资源 题目:认识和预防计算机病毒 作者姓名:陈萍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二中应元学校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认识和预防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 广州市越秀区二中应元学校陈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内容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一章第六节的 部分内容。教材中的内容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病毒防治软件NortonAntivirus 清除病毒的方法。鉴于初中学生对计算机病毒已有耳闻,而且如今家庭电脑已是日益普及,计算机病毒更是让人防不胜防,在初一年级就有意识地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基本常识(如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危害等)和杀毒软件的使用,对于乐此不疲的中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课,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在使用电脑过程中时刻关注计算机安全,学会防治病毒。 二、教学对象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的广泛普及,在学生中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学生都有相当一段时间的网龄,对网络和计算机安全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但是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人为制作的程序。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传播方式。 (3)了解病毒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危害。 (4)知道防治病毒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感受大量的事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重要性。通过模拟使用瑞星杀毒软件,让学生懂得常用杀毒软件的使用,并学会下载、安装、升级杀毒软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树立防范病毒意识,负责任、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2)促进学生信息文化、道德修养与健康人格的育成。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及其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危害。 五、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法,头脑风暴法、模拟试验法 六、教学媒体选择 教材、powerpoint课件、flash动画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创设 相信很多同学和我一样,曾经收到这样类似的信 息: 由于跟这位朋友很熟,因此我就随手点了那个链 接,可我并没有看到什么,紧接着,我的电脑就开始 变得异常缓慢,不断弹出对话框: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的电脑怎么了?(学生回 答:电脑中病毒了) 小调查:我们班有多少同学有过电脑中病毒的 经历呢? 学生倾听老 师的经历,唤 醒记忆中相 似的情形; 积极思考,回 答问题。 积极举手,参与 调查 创设一个计 算机中毒过 程的情景,激 起学生的共 鸣,引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 通过调查使 学生意识到: 计算机感染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病毒是多种多样的,如:流行性感冒病毒、乙肝病毒、SARS病毒……病毒体积十分微小,人们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它们。本课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前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和课上的交流、讨论,认识病毒这一特殊的生物类型,了解病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事业的热情。 学情分析 学生听说过病毒,也许见过或听过一些病毒引起的疾病,但对于什么是病毒、病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还不了解。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与病毒相关的疾病,进而认识病毒的特点,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3.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他信息源。 4.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病毒及病毒的特征。 难点:了解病毒的种类。 评价任务 1.了解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认识病毒及病毒的特征。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病毒的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2003年的“非典”给我们国家造成严重的灾难,对于“非典”你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回答。2.“非典”是由一种叫做SARS的病毒引起的。到底病毒是什么,它还会引起什么疾病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病毒的真面目。(板书课题:病毒)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由病毒感人引起的疾病有哪些?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2.了解常见的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教师讲解。 活动二:认识病毒。 1.病毒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疾病,那它到底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呢?学生自由讨论。 2.阅读课本第三页,认识病毒及其结构和特点。

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信息技术基础》 《计算机病毒及预防》教学设计 惠阳中山中学徐秀章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领域: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人为制作的程序。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传播方式。 (3)了解病毒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危害。 (4)知道防治病毒的方法。 2.操作领域: (1)能够利用互联网借助搜索引擎了解病毒的有关信息、防治病毒的某些方法。 (2)懂得常用杀毒软件的使用。 (3)学会下载、安装、升级杀毒软件。 3.情感领域和扩展目标: (1)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负责任地、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2)提高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促进学生信息文化、道德修养与健康人格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以及如何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防治。 三、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机病毒、后门、木马、肉鸡等名词术语。 四、教学策略设计: 1任务驱动: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学生经过努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的方法和技巧,以达到教学目标。 2、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互联网,根据教学任务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另外,在教师设计的课件里已对每个步骤的操作过程录制成演示文稿,该文稿在局域网上共享,当学生操作过程遇到问题时,学生可自主浏览课件、自主学习操作。 3、分层教学:课件上设计了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的“高手之路”栏目,让学生能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较深层的相关知识。 4课堂评价设计:让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经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教材分析 本节结合信息安全简单介绍了一下病毒和病毒防治软件的使用,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使用、病毒的日益变种、病毒对信息安全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各种病毒的变种越来越多,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更多的信息技术及安全方面的知识,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使用计算机良好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堂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所体现的“倡导主动探究学、凸显重要概念的传递”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主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全体学生。本节课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巧妙运用现代化多媒体工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在积极参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构建核心概念、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生活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病毒》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知道在生物圈中有许多生物,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本章介绍的是特殊的生命形式——病毒。病毒的结构简单,个体小,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因此,学生认识起来比较困难,需要用典型的病例,如肝炎、流感等来证明病毒的存在,并利用图片和视频使学生对病毒产生直观的认识。同时,应当用大量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不仅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而且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1)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病毒微小,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不易理解,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把微观结构宏观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这个角度考虑,安排学生搜集并充分交流资料,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从有利于学生发展这个角度考虑,安排一些生物科学的前沿知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进一步总结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其中病毒与其他生物不同,没有细胞结构,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因此掌握病毒的主要特征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来认识病毒的种类,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2)通过对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病毒的情感。 (3)通过对病毒的了解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对病毒预防和治疗的意识。 四、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收集并整理有关由病毒的信息,以组为单位,进行预习后,课堂上将小组的学习 成果进行展示。

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

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鉴于初中学生对计算机病毒已有耳闻,而且如今家庭电脑已是日益普及,然而计算机病毒更是让人防不胜防。在初一年就有意识地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基本常识和杀毒软件的使用,对于乐此不疲的中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课,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尊重知识产权,在使用电脑过程中时刻关注计算机安全,学会防治病毒。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及病毒的来源;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及危害性; 3、了解计算机病毒感染后的常见症状; 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应用杀毒软件进行查、杀病毒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树立防范病毒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 尊重知识产权的观念;

[教学重点] 如何防治计算机病毒和清除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操作方法; [课前准备] 课前作业:让学生通过上网、图书馆、报刊杂志等渠道查阅有关计算机病毒的信息,每位同学可以从其特点、危害或具体实例来介绍自己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在课堂上交流。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1、前言:(引课)教师点题:与计算机打交道,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个名词——病毒,许多同学是早有耳闻,因为她已让许多用户谈“毒”色变,只不过有些同学和她碰过面,也有的同学还未曾“谋面”。到底,病毒来了会怎样?她有什么危害呢?先来听听大家的“声音”吧! (启发)学生汇报:学生根据自己收集有关病毒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创设良好学习氛围)。 目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增长知识,对病毒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2、讲解:

病毒展示课教学设计

病毒展示课教学设计 湘波中学廖治年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病毒的种类、营养方式、繁殖方式。 (2)能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能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培养主动学习、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关注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2)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病毒的结构和生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学习难点:人类如何利用病毒来造福人类 三、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完成本节内容的预习:认真浏览课文,标注重点;完成文中、课后习题(如“想一想,议一议”、“讨论”、课后“练习”等) 2.PPT课件 3.导学案人手一份 4.课本剧剧本 5.仪器:显微镜1台、烧杯2个、玻璃棒1根、滤纸2张,漏斗1个,条桌2张,伊万诺夫斯基照片和实验室照片若干,写有表演对象的A4纸若干,透明胶。 6.培训小组长、主持人、演员 四、教学过程(含流程) (一)导入2分钟 电影《末日侵袭》主要讲述了在2008年,苏格兰出现了一种靠皮肤接触就能够传染的致命病毒,感染了数百万的人口,使苏格兰直接陷入了瘫痪之中。英国的政府机构想不出任何良策来控制病毒,只能宣布苏格兰为疫区,隔离了那里所有的平民,期望能借此控制住病毒的传播。 但30年后,病毒再次爆发,这次竟然发生在了人口高度集中的伦敦,看来政府30年前做出的那次所谓“保护大多数人生命”的如意算盘,是彻底落空了。正当政府官员焦急万分之际,(国家安全局的长官比尔·纳尔逊受到首相迈克尔·卡纳里斯的召见,他向比尔展示了卫星拍到的照片,)他们得到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一张卫星照片显示,“疫区”里仍然有生命存活的迹象(就意味着那里有抵抗病毒的办法)。为了找到对抗病毒的办法,政府派出了以(作风颇为强悍)伊登·辛克莱为首的科学队伍进入隔离区……, 问题探究:病毒的感染性极强,它是如何繁殖的?为了弄清楚病毒的奥秘,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学习吧!(板书课题)接下来,就请大家按预先分配好的任务分组讨论吧。 (二)分组合作交流8分钟 讨论的内容:展示形式、参与人员,答案校正,留足2-3分钟预演时间,未参与

《病毒》教案3

《病毒》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运用一定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病毒的结构组成 教学难点: 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看一组图片(流感、禽流感、口蹄疫、艾滋病、狂犬病等),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病毒的发现 (1)设疑:究竟病毒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它是什么时候被人发现的呢? (2)讲解,插入图片: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当时有一个科学家叫伊万洛夫斯基,它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病因时,推想这种病是有细菌引起的。 (3)观看动画:将患花叶病的烟草榨出汁液,将汁液通过一种过滤器,这种过滤器能将细菌滤去,也就是说细菌不能透过这种过滤器。然后将过滤器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烟叶。(4)学生思考:要是这种病是由细菌引起的,那么这片正常的烟叶会不会患病。 (5)观看动画,进行分析:为什么会患病。 (6)讲解:滤过性病毒。引出问题是细菌大还是滤过性病毒大。引出科学家莱夫勒和弗罗施在研究动物口蹄疫时,也发现了滤过性病毒, 2、病毒的形态 (1)讲述:人类首次看到病毒的结构师在20世纪初期电子显微镜发现的时候。 (2)展示图片:19世纪的显微镜、20世纪的电子显微镜。

(3)展示图片:烟草花叶病毒结构。引出不同病毒具有不同的形态,展示几种别的病毒结构图。 3、病毒的结构 (1)展示图片: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病毒结构。 (2)互动:比较三者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总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4、病毒很小 (1)设疑:病毒到底有多大? (2)类比:如果将细胞比做一座摩天大厦,那么细菌只有篮球那么大小。 (3)互动:让学生拿出尺子观察一毫米的长度。 (4)讲解:病毒的单位要以纳米来表示,一纳米只有百万分之一毫米。 5、病毒的种类 (1)互动:展示几组病毒或患病生物图片,让学生自行分类。最后计较哪种分类方法比较好。 (2)总结:依照寄主的不同,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6、病毒的生活 (1)提问: 1、病毒能独立生活吗?为什么? 2、病毒只能生活在怎样的细胞中?这样的生活方式叫什么? (2)设疑: 病毒离开了活细胞,会怎么样?引导学生答出不表现出生命的特征。 (3)讲解: 病毒离开了活细胞会变成结晶体。 (4)设疑:细胞是怎样繁殖的?那么病毒是怎样繁殖的呢? (5)展示动画:病毒的繁殖过程。 (6)提问:生物有哪些特征?那么病毒是生物吗? 7、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请学生自学并根据总结病毒总类的方法总结出病毒与人类关系的两面性。 (2)互动: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哪些疾病分别是由病毒和细菌引起的? 三、巩固知识

病毒教学设计教案

病毒教学设计教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天华中学朱海敏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本节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的教学内容.教材将这一节知识安排在学完细胞及细胞构成的生物后,主旨就是突显病毒的特殊结构,因此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是本节的重难点.以病毒发现的过程为主线,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逐步获得对病毒特点了解的过程.运用换位思考法,让学生从科学家、病毒的角度去思考,从而获得关于某个问题的深层次的理 解.SARS、禽流感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病毒到底是怎样作用的,它有哪些特征,学生还是很懵懂,因此在授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有意识地搜索相关知识,让学生对病毒的知识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想了解更多知识的欲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识别各种病毒,并能够说出病毒的特点和结构组成,明确病毒是生物. 2、能力目标: ①通过书籍、杂志、网络来搜索有关病毒的各种资料,学会如何利用现有的 资源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②通过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巩固辨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③了解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关系,培养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三、重点和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的结构组成;病毒的生活. 四、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计算机病毒》教育教学设计.

《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

————————————————————————————————作者:————————————————————————————————日期:

《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地图版初中信息科技第一章第九节《信息安全和计算机道德》教学内容的拓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树立防范病毒意识,提高信息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尊重知识产权的观念;在使用电脑过程中时刻关注计算机安全,学会防治病毒。 二、学情分析 如今家庭电脑已是日益普及,六年级的学生对计算机病毒已有耳闻,然而使用计算机过程中病毒确让人防不胜防。学生在小学时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对计算机病毒这个概念有模糊的印象,但对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因病毒对计算机造成的危害、如何防治病毒还缺乏进一步的认识。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使用,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了解有一种内在的需求,作为教师就应创设一种环境满足学生的需求,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有更深的认识,同时在教师的带领、小组协作下发挥自主探索学习精神。 三、教学策略 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要学习的内在需求;然后以问题的形式来构建学生的学习线索;根据问题和要求学生把从网上搜索到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汇总出较准确的答案,但一节课的时间是短暂的,以及网络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教师有必要提供一定的资源来帮助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通过留言板来发布找到的答案,进行资源的共享,这是本课教学中一次新的尝试,学生在小组合作的环境中发挥自主探究精神,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计算机病毒的概念,能够描述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和传播途径、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措施。 3)能运用杀毒和查毒软件对计算机进行杀毒和查毒。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专题网站或借助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了解病毒的有关信息,学会采 用多途径获取知识的方法。 2)在经历从获取的资源中进行筛选,整理、汇总并能够陈述整理答案的过程 中,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批判性和创造性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关于答案的整理方法和自己对于计算机病毒的 想法,发挥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意识;在使用网上信息的时候能养成保存信息所在 的网站网址的习惯,进一步增强尊重知识产权的观念。 2)通过留言板能与伙伴共同分享搜索到的信息,增强信息交流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特点。 2、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难点:如何防治计算机病毒以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 六、教学过程: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 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史,就是人们认知病毒的过程,这一过程符合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也遵循这一规律。 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念,采用“情境-问题”教学策略。科学家们的研究史实,就是学生学习的情境,教师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驱动学生在情境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认知病毒的目的。学生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认识社会问题,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根据“问题解决”的目的不同,分为以下四种类型问题: ①前需问题,学习新知识之前,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对新概念产生表象认知; ②内容问题,直接支撑学习,帮助局部理解概念; ③单元问题,每章节“聚焦问题”,是对内容问题的整合,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构建概念; ④综合问题,引导学生对概念的综合应用。每一类型问题的内部可以细化成问题链,形成驱动,不同类型问题之间又体现思维引导过程,也具有驱动力。 2、教材分析 2.1、教材地位 《病毒》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旨在让学生识别病毒,明白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且能繁殖后代等。 ①学习细胞之后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与《生物的特征》相呼应,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为学生对生命诞生的认识和理解埋下了伏笔。 ②教材中关于病毒发现史的介绍,阐明了技术手段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③病毒分布十分广泛,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观念。因此,在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2、“问题”剖析 本节内容提到的问题4个,其中“想一想,议一议”一个,旁栏“通过本章学习,你将知道”有3个问题,课本正文没有以问题形成呈现的内容。另外课本后面的“练习”栏涉及的习题若转化成问题形式,也有5个问题。 “想一想,议一议”一个问题只是引导学生知道病毒的“小”,学生很难从图看出病毒结构与细胞的不同,对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推动力,在新课导入选用价值不是很大。 本节聚焦“通过本章学习,你将知道”这几个问题反映了该章的重点知识,教学应围绕这几个问题开展,可以围绕这些问题进行问题细化成内容问题,形成具有驱动力的问题链。 联系栏问题,多为记忆和理解型问题,其中最后一个属于开放型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到问题当中,逐步解决。 2.3 教学目标: 2.3.1知识与能力: (1)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 (2)能识别病毒的种类。 2.3.2过程与方法: (1)了解发现和研究病毒的历史历程,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收集、整理有关病毒的图文资料并相互交流,进一步形成获取和运用信息、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病毒教学设计20

《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本节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的教学内容。教材将这一节知识安排在学完细胞及细胞构成的生物后,主旨就是突显病毒的特殊结构,因此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是本节的重难点。我利用了每年春、秋季节容易流行的流感季节,导入新课,从学生的身边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整个课堂中始终贯穿着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着眼,提出具体明确的自学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学任务,有疑问和困难小组内讨论、分析共同解决的小组互动式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来完成“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病毒的生命活动”的学习。“病毒的生命活动”学生难以形成理性的认识,用模拟动画来演示病毒的自我复制的繁殖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病毒”一节的初衷是改变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课堂上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识别各种病毒,并能够说出病毒的特点和结构组成,明确病毒是生物。 2、能力目标: ①通过书籍、杂志、网络来搜索有关病毒的各种资料,学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②通过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巩固辨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③了解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关系,培养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三、重点和难点 病毒的结构组成和病毒的生活。 四、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教学案中的问题导学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 自学法、谈话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病毒优秀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地位及内容分析 《病毒》一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内容,是第五单元最后一章,在介绍了动物、细菌、真菌等生物后,接着介绍病毒,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几大类群。 教材内容组织上与细菌十分类似,主要从病毒的发现,病毒的结构和种类,病毒的繁殖以及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几方面呈现。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需要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了解病毒更有利于从微观领域去了解生物世界,体会生物界的丰富多样,为第六单元学习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通过向学生推送课前判断题,初步了解学生对病毒的认识。 2、学生需求:通过学生投票,初步了解学生对病毒的学习需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 2、掌握病毒的结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 3、熟悉病毒的繁殖方式及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病毒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病毒结构,比较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及比较分析能力。 3、运用多种方式呈现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通过活动,认同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3、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辩证看待每一种生物。 三、教学重点 1、病毒的种类及结构特征。 2、病毒的繁殖特点。 四、教学难点 病毒的繁殖特点。 五、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将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以探究法为主,结合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始终做到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相结合,在师生共同探究下,使重点得以彰显,难点得以突破。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准备 1、学情调查 2、准备多媒体课件 3、收集文字、视频资源。 八、教学策略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生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小组合作交流,知道病毒的种类;通过观看视频,具体深刻的理解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通过自学引导明确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病毒的认识,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病毒的结构与繁殖。 难点:病毒的结构与繁殖。 二、学情分析: 信息的时代,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作用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极度恐慌》中的片段,教师发问:除了埃博拉病毒,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呢?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预习课本的情况,说出“非典、流

计算机病毒教案(公开课)原创配套

计算机病毒 教学目标 1、掌握病毒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危害; 3、认识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及危害性,掌握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并掌握其特点; 2、了解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危害,树立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 3、掌握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 教学设想 信息技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关照全体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并注重交流与合作。通过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对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其防治方法形成比较深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引导→提问→讨论→归纳→延伸→练习这样的过程,互相交流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当我们感冒时,我们会出现咳嗽、流鼻涕、发烧等症状。它使我们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无法集中精神进行正常的学习与工作。不但如此,它还会传染给我们的亲朋好友。可以看出,病毒侵袭我们的身体,给我们带来许多的不适。如果我们的电脑“感冒”了,它会有什么症状呢? 提问,学生分组讨论,预设的答案可能为: ①反应迟钝,出现蓝屏甚至死机 ②常用的程序突然无法使用,或者图标变更 ③开机后出现陌生的声音、画面或提示信息 揭题:计算机病毒 二、新授课 首先,请问一下同学们,有没有谁见过计算机病毒?有没有见过计算机病毒发作的样子?(随机选取几个同学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并畅所欲言,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感知本节课教学内容)然后,向同学展示一个案例。 (PPT展示熊猫烧香病毒案例:) 演示完毕,大家有没有发现,病毒的危害是如此巨大,出乎我们每个人的所料。病毒的攻击会使我们的个人的隐私权造成很大的侵犯并对我们的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下,计算机病毒的定义是什么,以及它的特点及危害性。 1、计算机病毒的定义(板书)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生物教学设计-第三章病毒

生物教学设计:第三章病毒 生物教学设计:第三章病毒 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2)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4)。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有关知识。2。能力方面(l)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思想情感方面通过学习噬菌体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重点难点1。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2。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病毒即噬菌体的作用机理为本节课的难点。因为病毒是一类极特殊的微小生物,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少,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具准备投影图片,录像,教学软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设计总路:组织指导学生收集课外有关病毒的资料和信息,形成印象→利用实例纠正错误,引出主题→播放录像,加强直观性,使学生识记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利用教学软件学习病毒的三种类型→学生讨论交流病毒与人类的关系2。教学过程说明:(1)病毒是一类特殊的十分微小的生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见不到的,这就给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带来一定难度,学生对其形态结构等情况比较生疏,甚至有误解之处,单凭课堂上一节课的教学是微不足到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最好在课前指导学生查阅、收集、记录一些有关病毒的资料和信息,为课堂上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团结奋进的自信心。(2)本节课的导言可以直接导入。如病毒不都是有害的,也有有益的。或者由学生代表发言导入,只要能引出主题即可。如某学生:“最近,我收集、记录了一些有关病毒的资料,使我对病毒有了新的认识,希望我们能互相交流,共同进步。”(3)关于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部分的教学,最好借助录像,展示病毒的多种形态和结构,还可制作教学软件比较形象地展示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的构成涉及到比较深的化学知识,不必过多解释,只要求学生知道就可以了。关于病毒在寄主细胞里增殖的内容,可结合图片略加解释。病毒的营养方式是寄生,教师最好利用软件的动画形式表现病毒在寄主细胞里的增殖过程,这对理解这部分知识起到关键作用。(4)关于病毒的类型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部分的教学,以其中一类为例,利用图片、录像等教学手段详细介绍其在寄主细胞里寄生和增殖的过程,其他类型也就迎刃而解了。如痢疾杆菌噬菌体的作用机理。本节知识应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录像、教学软件的形象、直观、动画的作用,把学生用肉眼见不到的事物再现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收集、记录的资料可能很广泛,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如可依据与人类的关系分成两大类,一类对人有益,一类对人有害;也可以根据病毒的类型或寄主的不同分类:a。微生物病毒;b。植物病毒;c。无脊椎动物病毒;d。脊椎动物病毒。还可依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分类:如a。通过水传播;b。血液传播;c。空气传播等。教师适时强调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只能说病毒是一类十分特殊的生物,不能把病毒说成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低等、最原始的生物。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有益和有害的两个方面加以描述,特别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如艾滋病病毒的危害等,通过讨论、分析会加深印象,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也可以结合录像或软件向学生介绍目前关于病毒的最新信息或其他有关内容,激励学生有很多科学领域等待着他们去开发创造,造福于人类,效果会更佳。板书设计第三章病毒一、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1。比细菌小得多,电镜下才能看到。2。有近似球形的多面体、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等方面的知识; 2、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查找有关病毒知识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 利用信息的能力;在研究学习病毒知识的过程中,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讨研究的能力及计算机 实践操作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培养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和勇于探索 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实际问题, 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思想品质;树立看待事物 要具有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和生命科学的价值观;自觉 养成预防疾病的良好卫生习惯。

4、教学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病毒的代谢方式和繁殖方式;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5、教学难点: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病毒的代谢方式和繁殖方式。 二、教学策略: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课堂上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了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探讨、交流的方式为主,在充分准备图片、课件、录象等多种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发挥了其主体作用。 三、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收集有关病毒及相关疾病的资料;教师在校园生物网上制作的课件;有关病毒的图片资料;采访校医的录像资料。 通过播放这些图片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对病毒有了更加深刻而系统的了解,从而使抽象而陌生的事物变得形象而生动,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因而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资源利用: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繁殖。 教学方法:教师讲述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导入: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有没有不具备细胞结构的生物呢? 介绍人类对病毒的发现 19世纪末,科学家们在研究动物的口蹄疫和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认为是由细菌引起的。于是科学家们就将患花叶病的烟草榨出汁液,用细菌过滤器进行过滤,将细菌滤出,再用过滤后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烟叶,结果发现正常的烟叶还能患病。多次重复这一实验都证实了这一事实,因此把这种病原体叫做了“滤过性病毒”。 20世纪初,陆续又发现了许多人类、动物、植物的传染病不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是由滤过性病原体引起的,后来又发现了细菌体内也有滤过性病毒,称之为噬菌体。到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已能提纯噬菌体,还首次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杆状颗粒。20世纪70年代,对病毒的研究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分支科学——病毒学。 教师提问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你们听说过病毒吗?听说到哪些病毒?见过病毒没有?为什么没有见过? 讲授新课: 一、病毒的大小和形态:(板书) 讲述: 病毒个体十分微小,多数病毒在10--300纳米之间(百万分之一毫米),三万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大小等,所以病毒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演示各种病毒的形态图: 病毒是什么样的?谁来描述一下:

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 板书: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形态多样:多面体、杆形、蝌蚪形等。 病毒的结构:(板书) 【观察】三类病毒的结构图 讨论:三类病毒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与细菌的结构比较,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尽管病毒的形态各异,它们的结构相同。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外壳和由核酸构成的核心所组成。与细菌不同,它们都没有细胞结构。 板书: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构成的核心组成。 导入: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为什么说它是生物? 三、病毒的生命活动: 病毒结构极为简单,它如何生活? 讲述: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特定生物的活细胞里,一旦离开寄主活细胞,将会失去任何生命活动。病毒在寄主细胞里进行“繁殖”并对寄主造成危害。 板书:生活:寄生在特定的生物活细胞中。

病毒教学设计 (1)

《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第五单元最后一章,在前面介绍完生物圈中的动物、细菌、真菌等生物后,本章接着介绍病毒。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生物,与其他各种生物不同,它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需要寄生到活细胞内才能生存。教材在介绍病毒时,也是从病毒的多样性、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教材主要通过文字介绍和图片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病毒,了解病毒的形态特点,在此基础上掌握病毒的结构、繁殖等方面的特征。关于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方面,教材不但介绍了病毒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危害,还介绍了人类利用病毒造福社会的事例,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研究掌握了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后,可以利用生物为人类社会造福,“变害为利”,也有助于学生辩证地认识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主学习,也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之前学习了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对本节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八年级学生上课注意力易被分散,因此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最需要关注的地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培养主动学习、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2)关注自身健康,开始有意识培养健康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病毒的主要特征 五.教学设计思路 在2011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病毒的内容要求为“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属于了解层次。本节知识点比较简单,学生较容易掌握,但由于缺乏实验,活动等会使本节内容有些枯燥,所以我更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病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了解一些常见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方法、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关注伟大科学家的奉献,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六.教学准备 病毒相关视频邀请医生抢答器自制生物模型学生模型材料七.教学过程

第五章病毒教学设计

教案首页

教学过程

教案尾页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生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二、学情分析: 信息的时代,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作用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 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 诏安一中的学生的素质相对较高,有一定的自学能力,部分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人“小资料”、“科学*技术*社会”。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课后“再学习”较自觉。学生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但是不全面。 八、教学反思: 1、过度自然:教学过程对教材的知识点的呈现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衔接。 2、新旧结合: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注重与旧知识的结合。如生物的特征的回顾。 3、对比分析:教学过程多处采用对比、分析、推理,特别是在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上,通过对比、推理加深学生的认识,如病毒与细胞结构的对比。由伊万诺夫斯基实验分析推理得出病毒的“小”。 4、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辩证看待病毒的作用,正确的对待艾滋病人及家属。 5、初埋伏笔:教学过程注重为今后的教学服务,如下一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高中的“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在本节课都初见端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