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推理规则

逻辑学推理规则
逻辑学推理规则

逻辑推理规则

1.真值函项逻辑推理规则

1.1 有效论证的基本形式(12个)

(1)分离论证或分离规则(Modus Ponens,简称MP。Rule of Detachment):p→q,p,∴q

(2)逆分离规则(Modus Tonens, 简称MT):

p→q,?q,∴?p

(3)假言连锁论证或假言三段论(Chain Argument, 简称CH;Hypothetical Syllogism, 简称HS):

p→q,q→r,∴p→r

(4)析取消去(Disjunction Elimination, 简称DE):

p∨q,?p, ∴q

p∨q,?q, ∴p

(5)析取引入(Disjunction Introduction/Addiction, 有时又被称为析取添加, 简称DI):

p,∴p∨q

q,∴p ∨ q

(6)合取引入或组合式(Conjunction Introduction, 简称CI): p,q,∴p ∧ q

(7)合取简化(Conjunction Simplification, 有时又被称为分解式, 简称CS):

p ∧ q, ∴p

p ∧ q, ∴q

(8)归谬法(Reductio ad Absurdum, 简称RaA):

p→?p,∴?p

p→ (q∧?q),∴?p

(9)二难论证简单构成式(Simple Constructive, 简称SC):

p→q,r→q,p∨r, ∴q

(10)二难论证简单破坏式(Simple Destructive, 简称SD): p→q,p→r,?q∨?r, ∴?p

(11)二难论证复杂构成式(Complex Constructive, 简称CC): p→q,r→s,p∨r, ∴q∨s

(12)二难论证复杂破坏式(Complex Destructive, 简称CD): p→q,r→s,?q∨?s, ∴?p∨?r

1.2 等值规则(9条)

(13)等值规则(Equivalence,简称Equiv)

p ?p∧p

p ?p∨p

p→q ??p∨q

p→q ??(p∧?q)

(p?q)? (p→q)∧(q→p)

(14)双否规则(Double Negation,简称DN)

??p ?p

(15)假言易位(Contraposition,简称CP)

(p→q)? (?q→?p)

(16)交换律(commutation,简称COM)

p∧q ?q∧p

p∨q ?q∨p

(17)结合律(Association,简称AS)

p∧(q∧r)?(p∧q)∧r

p∨(q∨r)? (p∨q)∨r

(18)分配率(Distribution),简称DIS)

p∧(q∨r)? (p∧q)∨(p∧r)

p∨(q∧r)? (p∨q)∧(p∨r)

(19)德摩根律(De Morgan’s Laws,简称DM或DeM)

?(p∧q)??p∨?q

?(p∨q)??p∧?q

(20)输出规则(Exportation, 简称EXP)

p∧q→r ?p→(q→r)

(21)重言规则(Tautology,简称TAUT)

p∨?p

p→p

p→(p∨q)

(p∧?p)→q

?(p∧?p)

p?p

p∧q→p

p→(q∨?q)

2. 关于量词的规则(3条)

(22)全称例示规则

全称例示规则(UI,即Universal Instantiation)允许我们从所有情形推导出特殊情形。

从(x)Ax推出At。也可以表示为:

(x)Ax

A(x/t),如果t对x代入自由[t是符合代入要求的项]

(23)存在例示规则

存在例示规则(EI, 即Existential Instantiation)允许我们从一个存在量化命题推导出其至少一个具体事例。

(?x)Ax

A(x/α),如果α是先前没有出现过的特指常项

(24)量化等值

1)全称量词否定规则(量化等值规则,QE)

?(x)Ax

(?x)?Ax

?A(x/α),如果α是先前没有出现过的特指常项

2)存在量词否定规则(量化等值规则,QE)

?(?x)Ax

(x)?Ax

?A(x/t),如果t对x代入自由

3)任何一个包含全称命题的析取式都可以用一个全称量词管辖整个析取命题来取代。但公式不得含有自由变元。例如:

(x)Ax∨B ?(x)(Ax∨B),其中B中不含有自由变元。

4)任何一个包含存在量化命题的析取式都可以用一个存在量词管辖整个析取命题来取代。但公式不得含有自由变元。例如:

?(x)?Ax ∨ (?y)(Cy∧?Cy)? (?y)(?(x)?Ax ∨(Cy∧?Cy))

逻辑学含规则)讲解学习

逻辑学含规则)

《逻辑学》课程试题库 本课程考试题型一般有以下题型: 一填空 1、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其三大发源地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定义是揭示词项______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揭示词项______的逻辑方法。 3、“所有的违法行为都应受到惩罚”该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性为:主项 _______,谓项_______。 4、设E命题为真,根据直言命题对当关系的性质,具有相同素材的其它三种 直言命题的真值情况为:A为 ______ 、I为_______、O为________ 5、以命题“有的花不是红的”为前题,进行换质推理,可以推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换位推理,可以推出结论___________。 6、设P为假,要使命题公式p q为真,q应取值为_______;要使命题公式p→ q为真,q应取值为________;要使命题公式p←q为真,q应取值为_______。 7、在第二格的三段论中,中项在前提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____。 8、三段论:( PAM ) ∧ ( SIM )→SIP是一个无效推理,根据规则,该三段论犯 了“ ________________”的逻辑错误。

9、证明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10、古希腊学者____________是传统逻辑的奠基人,被后人尊称为“逻辑之父” 11、限制就是通过增加词项的__________以缩小词项的__________的逻辑方法。 12、定义是揭示词项__________的逻辑方法,最常用的一种下定义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 13、“有些被告不是罪犯”该直言命题主、谓的周延性为:主项_________,谓项__________。 14、以命题“所有的同学都是团员”为前提.进行换质推理,可以推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换位推理,可以推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15、设p为真,要使命题公式p∧q为假,q应取值为______;使命题公式p→q 为假,q应取值为_______;要使命题公式为p←q真,应取值为______。 16、在第四格的三段论中,中项在前提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 17、“求因果五法”是指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8、传统逻辑中的不完全归纳推理一般分为两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法律逻辑学试题一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 分) 1,在"有的犯罪不是故意的"这一性质判断中的逻辑常项是有的……不是…… ,逻辑变项是犯罪,故意. 2,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假_时,它才是假的;在其它情况下,它都是真的. 3,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有同一律, 不矛盾律和排中排. 4,在"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这一定义中,被定义项是刑法,种差是规定犯罪和刑罚,邻近属概念是法律.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 1.概念外延间的交叉关系属于( C )关系。 A.即对称又传递 B. 对称但非传递 C.非对称但传递 D. 即非对称又非传递 2.在性质判断中,决定判断形式的是( D )。 A.主项和谓项 B. 主项和量项 C. 谓项和联项 D. 量项和联项 3.“正当防卫不是犯罪行为”这个判断的主、谓周延情况是( A )。 A. 主、谓项都周延 B. 主、谓项都不周延 C. 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D.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4.运用换质法和换位法推理,由SEP可以推出(D)。 A. AS B. E C. E D. IS 5.与“并非有些贪污罪不是故意犯罪”等值的判断是( A )。 A.所有贪污罪都是故意犯罪 B. 所有贪污罪都不是故意犯罪 C. 有些贪污罪是故意犯罪 D. 有些贪污罪不是故意犯罪 6.“并非某甲或某乙有罪”等值的判断是( D )。 A. 某甲和某乙都有罪 B. 某甲和某乙都无罪 C. 某甲或某乙有罪 D. 某甲或某乙无罪 7.若“某甲必然不是凶手”为真,则( C )为真。 A. 某甲必然是凶手 B. 某甲可能是凶手 C. 某甲可能不是凶手 D. 某甲不必然不是凶手 8.类比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相同点是( D )。 A. 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B. 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 C. 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D. 或然性推理 9.“调查中发现,凡是普法教育搞得好的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都较低,凡是普法教育搞得不好的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都较高,由此可见,搞好普法教育是刑事案件发案率较低的原因。”这是求因果联系的( C )。 A.求同法 B.求异法 C. 求同求异并用法 D.共变法 10.在论证过程中,如果违反“论据的真实性不应依赖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的规则,就会犯( C )的逻辑错误。

《逻辑学》完整版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逻辑”的含义 一、逻辑的词源 1. 逻辑一词源出于希腊文的“逻各斯”(logos,复数形式是logoi)。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据说有专论逻各斯的著作《逻各斯》。 ·逻各斯的基本词义是言辞、秩序和规律。言语是这一语词的原创义,然后在此基本词义基础上派生出理性、理想、推理论证等词义。 2. 逻各斯演变为“逻辑”一词 ·最先是由斯多葛学派使用;看作是由论辩术和修辞学两部分构成的理论。 ·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也在这种意义上来看待“逻辑”一词。 ·其后,逻辑一词的含义就一直和推理与论辩的方法和原则相关。 3. 逻辑一词传入中国 ·严复开始,“按逻辑此翻名学。其名义始于希腊,为逻各斯一根之转”. ·严复翻译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末; ·再过十多年后,由章士钊正式在汉语中定名,作为讨论思维、讨论推理的规范和秩序的学问 4. 为什么logic要翻译为逻辑? 逻辑学是有点特殊的学科。 特殊在什么地方? 学科名的特殊和学科内容的特殊。 中国历史上和逻辑对应的学科? 逻辑究竟研究什么? 二、什么是逻辑? 1. 逻辑是一门和方法、原则、规范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 她探索和研究的是我们进行推理(reasoning,inference)时应该使用的方法、技巧、标准和原则。 逻辑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逻辑总是和语言相关。逻辑总是和论证证明推理相关。p2 2. 三个方向的推理 追寻历史:一个事件出现了,我们寻求其产生的原因,案件、历史、文物等,向后的推导。 确定目标: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这是向前的推理。 演绎推理:没有时空条件的推理,数学和逻辑。几何证明和数学计算。 第二节逻辑历史简述 一、古典逻辑 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认为是逻辑学之父。 2. 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科的标志是他所撰写的逻辑专著,这些讨论逻辑问题的专著有《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论辩篇》和《辩谬篇》,这些篇章后来合编为《工具论》一书。 3.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第四章) 4. 斯多葛学派的逻辑 ·亚里士多德是现代形式逻辑的创始人,斯多葛学派稍后于亚里士多德,大约晚2个世纪。他们创立了命题逻辑雏形。(第三章) ·就形式逻辑学科而言,这两大逻辑学派都应该看作是现代形式逻辑的祖先。 Formal logic

法律逻辑学1

文法教研室一、填空题 1.如果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p,那么q”的前件p是假的,而后件q 是真的,则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一定是的。 2.如果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p 才q”是假的,则这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p一定是的,而后件q一定是的。 3.如果一个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假的,则其结论一定是的。 4.根据不矛盾律,可以由一个判断真,推出与其具有关系或关系的判断假。 5.在三段论第三格中,中项M是大、小前提中的主项。其具体规则为: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结论必须是。 6.如果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p,那么q”是假的,则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p一定是的,而后件q一定是的。 7.如果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p,才q”的前件p和后件q都是假的,则这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一定是的。 8.根据差等关系,SIP真,则SAP 。 9.在三段论第二格中,中项M是大、小前提中的项。其具体规则为:大前提必须是;两个前提中必有一个是否定判断。 二、单项选择题 1.“大学生“与“共青团员学生”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是()。 A、交叉关系 B、真包含于关系 C、真包含关系 D、全异关系2.“党员审判员”与“司法干部”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是()。 A、交叉关系 B、真包含于关系 C、真包含关系 D、全异关系3.在审判工作中参照典型案例量刑,这是逻辑学中()的具体运用。 A、归纳推理 B、回溯推理 C、类比推理 D、模态推理4.侦察员根据犯罪现场遗留的作案人的脚印尺码较大,推测作案人的身材高大。这是逻辑学中()的具体运用。 A、归纳推理 B、回溯推理 C、类比推理 D、模态推理5.将“犯罪行为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这一判断进行换质位法直接推理,其结论是()。 A、犯罪行为不是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B、不犯罪行为是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C、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不是犯罪行为 D、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是犯罪行为 6.“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和“我是人民”这两个判断中的“人民”()。 A、都是集合概念 B、都是非集合概念 C、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 D、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后者是集合概念 7.下列各组概念按箭头所示方向属于正确限制的有() A、法官→青年法官→女青年法官 B、女青年法官→青年法官→法官 C、法官→青年→党员 D、党员→青年→法官

逻辑学第三版答案第七章 逻辑基本规律

第七章逻辑基本规律 一、下述议论是否违反逻辑的基本规律?如违反,说明违反了什么规律。 1.金人王若虚云:“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 然则果如何?曰:定体则无,大体则有。” 答:不违反。王若虚对同一对象“文章”从不同方面作出不同的断定, 并不违反逻辑规律。 2.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 答:这句话包含如下逻辑矛盾: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包含了“任何 人的话都不能信”这句话本身也不能信,即包含了对自身的否定,这就违 反了不矛盾律。 3.有的人拼命追求轻松。 答:这句话包含逻辑矛盾:“拼命”即“不轻松”,要“轻松”就不能 “拼命”,“拼命”与“追求轻松”不能共存。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违反了不矛盾律。4.说“如果一个人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那么他有选举权”,这显然 是不对的;说“有人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但他没有选举权”,这同样是不对的。 答:前者是“如果p,那么q”的形式,后者是“p 并且非q”的形式, 二者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二者都加否定,自相矛盾,违反不 矛盾律。 5.甲问:“该犯是否可判缓刑?” 乙答:“对该犯判决过重了些。” 答:乙对甲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犯“答非所问的”错误。 6.一个美国人问一个华侨:“你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这个华侨 拍着胸膛说:“我是中国人!” 答:美国人的问话是个虚假二支选言命题,遗漏了真支“你是中国人”, 而且语气中还有对中国人的轻视。正确的回答应是:“我既不是日本人,也 不是韩国人”,这是对虚假问题的拒绝。而华侨避免正面拒绝,直说:“我 是中国人”,表面上“答非所问”,实则隐含了“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 中国人”的回答,并不违反同一律和排中律。 二、应用同一律的逻辑知识,分析说明下列各段话有无逻辑错误。 1.目前,有些报刊热烈讨论什么是男子汉的问题。对此,有议论说: “男子汉绝非‘奶油书生’,而是有理想,有抱负,有铮铮铁骨的男人。它 是勇敢、坚毅、力量的代名词。可惜目前中国的男子汉太少了。据说光北 京市,就有上万名找不到男子汉的大龄姑娘。不过,人口普查时,统计数 字表明,男子与女子的比例并没有失调。可见,我国的男子汉并不算少, 大概是分布不合理吧?” 答:这段议论先偷换了概念,后偷换了论题。一开始,“男子汉”是指具有 大丈夫气概的男子,后偷换成指一切男人。议论的题目本来是“什么是男 子汉”,最后却转移到男女的比例上了,违反了同一律。 2.甲问:我做菜的手艺不错吧? 乙答:很实惠,很实惠。 答:乙的回答表面上转移了话题,不正面回答问题,违反同一律,实 际上隐含着对问话人做菜手艺的批评,不正面批评,巧妙地避免主人的难 堪,是一种变格修辞手法,不违反同一律。 3.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啤酒里有苍蝇!

逻辑学规则归纳

逻辑学中规则归纳 第二章概念 定义的规则: 1.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在外延上必须全同 2.定义项不得直接或简介地包含被定义项 3.定义必须清楚明确 划分的规则: 1.划分所得各子项外延之和应等于母项的外延 2.划分所得各子项应当互相排斥 3.每次划分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 4. 第四章简单判断及其推理 三段论的规则 关系判断: 不能以非对称关系判断作为前提进行推理 不能以非传递关系判断作为前提进行推理 混合关系推理: 1.前提中的性质判断必须是肯定推理 2.前提中两个相同项(相当于中项)至少有一个项是周延的 3.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4.前提中关系判断是肯定的,则结论中的关系判断也必须是肯定的 5.前提中的关系判断是否定的,则结论中的关系判断也必须是否定的

6. 真值判断 在逻辑演算中,先列出小括号中的逻辑式,再列出中括号中的逻辑形式 当且仅当所有联言肢为真时,联言判断为真;当;联言判断为真时,所有联言肢为真 全部选言肢中只要有一个为真,则相容选言判断为真;只有当全部选言肢为假时,相容选言判断才是假的 相容选言推理只有一个正确的推理形式,即否定肯定式 相容选言推理规则是: 1、否定一部分选言肢,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2、肯定一部分选言肢,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不相容选言推理规则是: 1、否定一部分选言肢,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2、肯定一部分选言肢,就要否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选言肢穷尽是选言前提真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其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有之则必然,无之未必然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有之未必然,无之必不然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逻辑性质:有之则必然,无之必不然 由此可得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推理规则: 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充分条件:有之则必然) 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充分条件:无之未必然) 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必要条件:无之必不然) 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必要条件:有之未必然)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条件相似,只不过是位置换一下而已只要记住上面那四条:有之则无之则即可 重言式有: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 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否定其中一个得出肯定另一方个的结论) 联言推理的分解式 反三段论:三段论形式正确,结论不成立,一前提成立,可推出另一前提不成立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卷号:6122《法律逻辑学》试题(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主项与谓项均周延的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是SEP 、主项与谓项均不周延的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是SIP 。 2、如果一个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假的,则其结论一定是假 的。 3、根据不矛盾律,可以由一个判断真,推出与其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假。 4、“如果某甲犯了杀人罪,则其应受法律制裁”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如果P那么q或p→q ,其中逻辑常项是如果、那么,逻辑变项是 p、q 。 5、选言判断可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两种。 6、“如果毕业论文不及格,那么他就无法按时毕业。”这个判断的逻辑形式为p→q或如果p,那么q,其中,逻辑常项是如果、那么,逻辑变项是p和q。 7、某有效三段论的大前提为MOP.小前提应为MAS,结论应为 SOP 。 8、任何概念都有两个逻辑特征,即(内涵)和(外延)。 9、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 假时.它才是假的,在其它情况下,它都是真的。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杭州人是讲卫生的”这一判断中,“杭州人”是( A )

A、集合概念 B、非集合概念 C、负概念 D、单独概念 2、如果A、B两个判断不同真,可同假,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C ) A、差等关系 B、矛盾关系 C、反对关系 D、下反对关系 3、正确进行充分条件假言直言推理,应当( C ) A、否定前件就是否定后件 B、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C、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 D、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 4、“所有的S是P”与“没有S是P”之间具有(A ) A、反对关系 B、矛盾关系 C、差等关系 D、下反对关系 5、同时否定SAP与SOP则( C ) A、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B、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 C、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D、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6、全称否定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是(B ) A、SAP B、SIP C、SOP D、SEP 7、当P假q假时,下列判断为真的是( C ) A、p并且q B、p或q C、如果p那么q D、p要么q

逻辑学基础重点_逻辑学重点归纳

逻辑学基础重点_逻辑学重点归纳 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1分*10 二、单选题2分*10 三、图解题共10分 1.用欧拉图表示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 3分*2 2.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符号,使之成为一个有效的三段论 2分*2 四、证明题共12分 1.证明三段论的有关规则 6分*1 2.依据判断变形进行的直接推理 3分*2 五、分析题 4题共24分 三段论、对当关系推理、逻辑的基本规律、穆勒五法、真值表六、综合题 3题共24分综合推理 1亚里士多德被成为逻辑学之父。 2.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是概念质的规定性;外延是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是概念量的规定性。 3.概念的种类: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只有一个; 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不必然具有; 非集合体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类不是集合体,所以,反映类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肯定概念与否定概念:肯定概

念,是反映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 否定概念,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都有否定词,但是具有否定词的概念不都是负概念。 4.概念间的关系:同一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a,则a、b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 (2)真包关系(属种关系):若所有的b都是a,但有的a 不是b,则a、b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 (3)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4)交叉关系:若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交叉关系; a b (5)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若所有的a都不是b,所有的b都不是a,则a、b之间为全异关系,包含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6)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5.下定义的方法:属加种差的方法,公式:被定义项=种差+属概念定义的规则: (1)定义项的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应是同一个系。否则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2)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否则犯“同语反复”或

逻辑学讲解

逻辑学基础与练习 zzw 2016/6/23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里说,有一位品貌出众的富家姑娘叫鲍西霞,许多王孙公子为之倾倒,但她遵循已故父亲的遗嘱,必须猜匣为婚。鲍西霞身边有金、银、铅三只匣子,其中只有一只匣子里放着她的肖像,这三只匣上面各刻着一句话: 金匣子上刻的是“肖像不在此匣中”,银匣子上刻了“肖像在金匣中”,铅匣子上刻了“肖像不在此匣中”,这三句话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根据这些情况猜中肖像放在哪只匣子里,她就嫁给谁。 这里,如果谁能准确地运用排中思维,那他就是漂亮贤淑的鲍西霞的夫婿了。因为,金匣上刻的话就是说肖像不在金匣中,这与银匣上刻的“肖像在金匣中”正好构成矛盾关系,两者必有一真。为了确保只有一句真话,那么铅匣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必须是假话,由此可以判定鲍西霞的肖像就在铅匣中。

第一章逻辑学的对象 第一节逻辑学的对象 一、逻辑与思维 (一)逻辑的含义 “逻辑”是一个外来词,它是英文Logic的音译,而英文Logic又源于希腊文λσγοs(逻各斯),其原意是指思想、言辞、理性、规律性等。 “逻辑”常见的四种含义: 1、指客观事物的规律。 例如:“捣蛋,失败,再捣蛋,再失败,直至灭亡——这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 2、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 例如:“侵略者奉行的是强盗逻辑” 3、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例如:“写文章要讲逻辑”,“概念要明确,判断要恰当,推理要合乎逻辑。” 4、指逻辑学这门科学。 例如:“大学生要学点逻辑” (二)思维

思维是认识的理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概念,并用其构成判断(命题)、推理和论证。 思维的三种类型:概念、命题、推理。 思维的主要特点: 1、思维的概括性指思维能反映事物共有的本质属性。 如:“商品”这一概念,就是人们对“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一类事物共有的本质属性的反映。 2、思维的间接性指思维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那些仅凭感性认识不能或难以真正认识的事物。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1、思维对客观事物概括而间接的反映,是通过语言实现的。 2、作为思维类型的概念、命题、推理,必须依靠相应的语言单位才能表达和交流。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3、语言也离不开思维,没有思维也就没有语言,语言的发展依赖于思维的发展。 语言的分类: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自然语言是人们在思维和交际中使用的语言; 人工语言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创制的表意符号系统。 如:自然语言“如果天气好,那么我们就去爬山。”可用人工语言“p→q”表示。 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学整理

1.现代汉语中的逻辑:【填空、选择】 ①指客观事物的规律、规律性 “要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就是指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②指某种特别的理论、观点(多含贬义) “这真是荒谬的逻辑” “有人说:清官比贪官还要坏,这真是奇怪的逻辑” ③专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说话、写文章要讲逻辑” “要做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与逻辑学同义,指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学科。 2.逻辑学的学科体系 传统形式逻辑:简称“逻辑学”或“逻辑”或“普通逻辑” 形式逻辑 现代形式逻辑:数理逻辑(符号逻辑) 逻辑学 (按门类) 辩证逻辑 【填空】逻辑科学的三个分支:辩证逻辑、数理逻辑、传统逻辑 3.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4.思维的定义 思维就是理性认识,是人脑借助于语言材料,运用概念以作以命题和推理的过程,它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5.思维的基本形态 概念、命题推理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态(类型),也是思维的基本形态。 6.【填空、判断、选择】思维反映对象有三个基本特征:概括性、间接性、与语言的密切联系 7.概念:用词或短语表达的 命题:是用句子表达的 推理:用因果复句或具有推理关系的句群表达的。 总之,思维是语言的思想内容,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 8.【填空】命题、推理、概念的关系 概念是思维的最小单位。 命题是由概念组成的,概念之间的不同联结方式构成命题的不同逻辑形式。 推理是由命题组成的,命题之间不同的联结方式可构成推理的不同的逻辑形式。 9.逻辑形式的分析 ①思维的逻辑形式是由两部分组成的:逻辑变项、逻辑常项 ②形式逻辑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是从真假值(亦称逻辑值)的角度出发的。 10.传统观点认为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即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11.简单的逻辑方法:观察和实验法、比较分析和综合、明确概念的方法:限制、概括、定义、划分。 12.逻辑学的性质:工具性、基础性、全人类性

逻辑学名词解释

逻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见自测题) 第二章概念 1、明确概念的定义 2、明确概念和语词的关系 3、熟练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4、区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仅内招生掌握) 5、会识别概念之间的关系,能用欧拉图解表示 6、熟练掌握实质定义的方法和定义的规则 7、会分析概念表述方面出现错误 (1)属种关系概念并列使用 (2)交叉关系概念并列使用 (3)定义错误 (4)划分错误 (5)误用集合概念(仅内招生掌握) 第三章简单判断及其推理 1、了解判断的定义及其逻辑特征 2、掌握推理的定义和分类 3、熟练掌握直言判断的对当关系 4、熟练掌握直言判断项的周延性 5、掌握换质法的公式(4个) 6、熟练掌握换位法的规则和公式(3个) 7、明确三段论的定义和结构 8、熟练掌握三段论的一般规则(含基本规则和导出规则) 9、了解三段论的格与式 第四章复合判断及其推理 1、掌握以下几个概念 (1)联言判断和联言推理 (2)选言判断和选言推理 (3)假言判断和假言推理 (4)充分条件 (5)必要条件

(6)充要条件 2、熟练掌握6个真值表 3、熟练掌握相容选言推理、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公式和规则(3个公式) 4、熟练掌握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公式和规则(4个公式) 5、掌握二难推理的特征和破斥方法(仅内招生掌握) 第五章语用逻辑初步 1、能指出一个话语的预设和话涵 2、能给出一个问句的回避和回绝 3、掌握预设的种类(仅内招生掌握) 4、熟练掌握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 5、熟练掌握话涵的产生机制 6、掌握话涵的运用 第六章基本规律 1、熟练掌握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基本内容 2、会识别和分析违反三条规律的逻辑错误 第七章论证 1、掌握论证(论辩)的规则 2、熟练掌握反证法和归谬法 反证法: 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命题的虚假来确定原论题的真实性。 证明:p 思路:假定p不成立,即?p ?p q ( q为明显的错误) ?q ??p( 即p) 根据排中律,? p为假,则p不能为假,即p为真 归谬法: 通过确定被反驳论题的荒谬性来反驳对方。 反驳:p(即证明p为假) 思路:假定p为真 p q (q为荒谬结果,或是假判断,或自相矛盾) ?q ?p ?p为真,根据矛盾律,所以p为假

法律逻辑学复习重点

法律与逻辑的关系 1、法学离不开逻辑,逻辑是法学的基础。 无论立法、司法、法治的实现,还是法学研究、法律教学都离不开逻辑。 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的最根本区别是思维是否具有逻辑性。思维逻辑性,就是思维活动遵循逻辑规律,正确地运用概念、恰当地做出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论证。 在法治社会中,违反逻辑的法律必将导致法律体系混乱,从而导致社会的混乱。与其他学科相比,法律应更集中体现人类的理性,体现理性思维的逻辑性。 逻辑是人类理性最重要的支柱性学科之一。 2、逻辑也要借助于法律的推动得以发展。 逻辑的诞生,除了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所产生的推动力外,雅典城邦民主制度造就的辩论风气(如议会辩论、法庭辩论等),特别是辩论中对谬误的驳斥和对有效论证的追求,为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动力。 课程内容 第一章引论 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 第三章命题(一) ——简单命题 第四章命题(二) ——复合命题 第五章规范命题及推理(自学) 第六章演绎推理(一) ——简单命题推理 第七章演绎推理(二) ——复合命题推理 第八章归纳推理 第九章类比推理 第十章假说与侦查假说(自学) 第十一章论证(自学) 第十二章逻辑学基本规律(自学)

第一章引论 本章要求: 明确法律逻辑学的定义、法律逻辑学研究的对象 第一节逻辑学及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 一、“逻辑”一词的含义 1、“逻辑”一词的来源 由英文Logic音译过来的,它导源于希腊文λoyos(逻各斯)。 原意:思想、言辞、理性、规律性等。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把“逻各斯”看作是“顷刻也不能离开的那个东西”,“是指导一切的东西”。古罗马更多的用“论辩术”(dialectica)表示逻辑科学。 日本学者把“逻辑”思想译为“论理学”。中国学者把研究论辩的学问(逻辑)称为“名学”、“辩学”、“理则学”等;17世纪明末李之藻与葡萄牙传教士合作,将葡萄牙大学逻辑讲义《亚里士多德论辩学概论》译为《名理探》;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思想家严复把“Logic”音译为“逻辑”,但他把英国逻辑学家穆勒的《逻辑体系:归纳与演绎》译为《穆勒名学》,仍用“名学”代替“逻辑”命名其书籍。孙中山先生把logic意译为理则学,即“思想之门径,诸学之规则”。20世纪30-40年代,“逻辑”的译名才逐渐被我国逻辑学界接受并使用。 2、“逻辑”的一般含义 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 一般指如下四种含义: (1)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2)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 (3)指人们思维的规律、规则; (4)指一门研究特定对象的科学, 即逻辑学。 二、逻辑学及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 (一)逻辑学的产生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2000多年历史;源于当时论辩风气的盛行和科学的发展。三个发源地:中国、印度和希腊。 1、中国 春秋战国时代逻辑思想大为发展。出现了:惠施、公孙龙、墨子、韩非子、荀况等逻辑学家。以《墨经》对逻辑学的贡献最为卓著。 墨子:(公元前479-前381年) 2、印度 印度逻辑学称为“因明”。主要著作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 3、古希腊 逻辑学的主要诞生地。对逻辑做了最全面的研究——最有建树的是亚里士多德,其著作《工具论》。被尊称为“逻辑学之父”。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渊博的学者。

《逻辑学》教学大纲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编码:04000157 制定单位:哲学教研室 执笔者:王俊涛 审定时间:2011年3月9日 审定:政治与管理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 一、课程说明 1.本课程的性质 逻辑学是一门关于思维的科学,是研究理论思维方法的科学。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逻辑学的基本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假说和论证。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普通逻辑所研究的三种基本思维形式。 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专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形式逻辑在整个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门科学都要应用逻辑。各门科学都有一个严密的具有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总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表达。而这些正是形式逻辑研究的主要容和基本形式。通过学习形式逻辑就可以把握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掌握思维分析中的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其它各门具体科学。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各种常用的逻辑形式,掌握必要的逻辑规则和逻辑方法,认识逻辑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规则、论证遵守逻辑的习惯。本课程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政治、经济、法律、写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基础性意义。学习普通逻辑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普通逻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便提高理论思维的科学性。 为此,对学生在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及综合应用等方面提出的要必须牢牢地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知识,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判断的基本特征、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规则,并能够应用这些基本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日常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逻辑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语言形式背后,在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中,尤其是在现实语言交流的具体灵活、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敏锐地发现逻辑问题并迅速地,准确地揭露对方的逻辑错误,准确地揭露某些诡辩手法,提高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3.本课程同其他课程的关系 与本课程有关的前期课程主要是中国哲学史中有关“中国逻辑学说的产生和发展”的部分和西方逻辑发展史,只有学习逻辑发展史,才能真正搞清楚普通逻辑基本容的来龙去脉,更加深刻地把握各种思维形式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与本课程有关的后期课程主要有数理逻辑。数理逻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普通逻辑的现

逻辑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1思维: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间接地、概括的反应。 2命题:通过语句来反映失误情况的思维方式。 3复合命题:本身包含有其他命题的命题,他的变项是命题。 4推理:推理是一个命题序列,它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推出一个新命题的思维形式。 5联言命题:是反应若干事物同时存在的命题。 6选言命题:是反应若干可能的事物情况至少有一个存在的命题。 7选言推理:是前提中有一个是选言命题,并且根据选言命题选言肢间的关系而推出结论的推理。 8假言命题:反应某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条件的命题。 9负命题:一种比较特殊的复合命题,它是否定某个命题的命题。 10假言选言命题:以假言命题和假言命题做前提所构成的推理。 11概念:反应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12概念的内涵:反应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13概念的外延:具有概念所反应的特有属性或本质的对象。 14单独概念:反应某一个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仅指一个单独的对象。 15普遍概念:反应某一类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不是由一个单独的分子构成的,而是由两个以上乃至许许多多分子组成的类。 16定义: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精炼的语句将这个概念的内涵揭示出来,也就是揭示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17:分类:根据对象的本质属性或显着特征将对象分为若干个类,使每个类相对于其他类都具有确定的地位。

18集合:由直观上或思想上的一些确定的、彼此不同的对象组成的一个整体。 19性质命题:反映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20项的周延:在性质命题中对主项、谓项外延数量的反映情况。 21命题变形推理:通过改变性质命题的联项(肯定改成否定,否定改成肯定),或是改变性质命题的主项与谓项的位置,或者既改变联项又改变主项与谓项的位置,从而得出结论的推理。 22三段论:在传统逻辑中叫直言三段论,它是以两个包含着共同项的性质命题为前提而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命题为结论的推理。 23关系命题:反映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命题。 24模态命题:广义的是指一切包含有模态词(如“可能”、“必须”、“允许”、“禁止”等)的命题。 25模态推理:以模态命题为前提的推理,它是根据模态命题的性质进行推演的。 26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维的自身都具有同一性。 27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 28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必有一个是真 29归纳推理:按逻辑学的传统观点,凡是从个别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知识点的推理。的。 30完全归纳推理:是这样一种必然性推理,它根据某类的每一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特性,推出一个关于某类的一般性知识的结论。 二、填空: 、一各性质判断的谓项不周延,则这个判断的质是否定的一个性质判断的主项周延,则这个判断的量是全称的。 2、对SAP判断换质,其结论是SE非P;对SAP判断换位,其结论是SIP。 3、3、根据性质判断对当关系,如果SEP假,则SAP真假不定SIP真SOP真假不定

逻辑学

逻辑学 第一章徐伦易逻辑与逻辑 1。现代汉语中逻辑的共时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有许多含义(1)指(一些)理论和观点(2)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3)指人类主观思维的规律(4)指(作为一门学科)逻辑科学的例子:(1)在一些人看来,杀害占领他国领土的人是他们为解放这个国家的人民而必须付出的代价,杀害占领国人民的反抗是一种恐怖主义,这真是奇怪的逻辑 (2)制造麻烦,失败,再制造麻烦,再失败,然后死去。这是反动派的逻辑。 (3)你没有在辩论中击败你的对手,不是因为你观点的逻辑性不强,而是因为你的发言不清楚。(4)文化工作者应该学会一些逻辑 (5)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中国革命的逻辑发展。 (6)列宁讲话中的逻辑似乎是一根万能的触须,从四面八方用钳子夹住你,使你无法逃脱。你要么投降,要么彻底失败。虚构和夸张是文学创作的必要手段,但它们从未脱离现实生活的逻辑。他们的目的是更普遍、真实和典型地表达事物的本质 (8)普及逻辑应关注大面积大数量的中学生他们年轻,精力充沛,记忆力强,善于接受。2.逻辑的研究对象1)(一般意义)逻辑的研究对象:思维形式的结构、思维规律和一些思维方法2)思维:理性工具 ①思维作为一个符号信息系统,具有两种功能:规则(逻辑)处理和

交换系统本身的信息,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②思维特征: 概括性、间接性,离不开语言 3。逻辑科学,形式逻辑,普通逻辑,传统逻辑 1)逻辑科学数学逻辑(数理逻辑)辩证逻辑 2)形式逻辑:传统逻辑的演绎部分及其现代形式逻辑传统演绎逻辑 3)普通逻辑的数理逻辑基础知识部分简单归纳逻辑4。逻辑 本身的功能并不能直接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任何理性的思考和表达都离不开逻辑(1)逻辑的认知功能 例:经验法则知识的形成 ①理解某些事物的某些性质并判断它是否能扩展到所有事物(2)运用归纳形成普遍理解(3)区分普遍知识是偶然性还是必然性(4)广义应用理论的演绎解释(2)逻辑表达:证明和反驳例1:命题所有的藤蔓都是落叶 公式:所有的阔叶植物都是落叶,所有的藤蔓都是阔叶植物,所有的藤蔓都是落叶例2:诡辩命题狗可以是羊 |关于199公式:羊是四足动物,所以狗可以是羊。如何学好逻辑 (1)理解逻辑的特点,把握形式结构的核心,处处从形式的角度思考问题 (2)掌握各部分的基本概念,深入思考这些概念的意义和功能,以及与其他概念和内容的联系(3)必须记住主要的逻辑规则,理解这些基本的逻辑知识。 (4)要掌握逻辑的方法,逻辑方法总是与逻辑的应用最密切相关,

整理版-逻辑学课后习题答案

形式逻辑学练习(堂上训练部分)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普通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是:思维形式思维基本规律简单逻辑方法_。 2.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三者中,普通形式逻辑研究的思维属于_抽象思维__。 3.思维的逻辑形式又叫_ _思维的形式结构_____,指具有不同思维内容的思维形式所共同具有的__共同联系方式___。4.思维的形式结构是__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结合而成__的符号系统。 5.思维形式结构中固定不变的部分叫__逻辑常项_,可以变化的部分叫__逻辑变项__。 二、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结构: 1.这个学生是三好学生。(这个S是P ) 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非p,但q) 3.这节课或者你来讲,或者我来讲。或p,或q 4.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很难取得好成绩。如果非p,那么,非q 三、指出下列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 1.所有S是P逻辑常项:所有,是。逻辑变项:S,P 2.p←q逻辑常项:←,。逻辑变项:p,q 3.有S不是P逻辑常项:有,不是。逻辑变项:S,P 4.(p∧q)→r逻辑常项:∧,→ 逻辑变项:p,q,r 第二章概念 一、填空: 二、指出下列概念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

1.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单独概念)2.《鲁迅全集》(单独概念)3.比尔·盖茨(单独概念)4.《普通形式逻辑》课本(普遍概念) 5.电脑(普遍概念)6.那张纸(单独概念)7.共产党(普遍概念)8.中国共产党(单独概念) 9.国庆节(普遍概念) 10.中国人(普遍概念) 三、指出下列加横线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 四、指出下列概念是正概念还是负概念: 1.无济于事(正概念)2.败诉(正概念)3.不料(正概念)4.不作为(负概念) 五、指出下列各题加横线概念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并用图形表示出来: 句子(a),短语(b),词(c),单句(d),复句(e) a 他(a),教师(b),文学(c),小说(d),作家(e) .营业性舞厅(a),人(b),场所(c),成年人(d),标志(e),未成年人(f)

(完整版)逻辑学教程

逻辑学教程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一、“逻辑”的含义 ?Logic ?在中国古代为“名学”、“辨学”、“理则学”、“论理学” 1、含义:⑴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⑵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者看问题的 ⑶人们的思维的规律性 ⑷指一门科学,即逻辑学、 ㈠、逻辑学的产生 1、逻辑学发源地之一:古代中国 “以名举定,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2、逻辑学发源地之二:古代印度 代表作:陈那《因明正确门论》 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 3、逻辑学发源地之三:古希腊 ㈡、逻辑学的发展 1、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重演绎,轻归纳 2、17世纪的逻辑学培根著作《新工具》 3、18世纪到19世纪的逻辑学康德“形式逻辑” 第二节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一、认识与思维 1、思维具有间接性 2、思维具有概括性 3、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 二、逻辑形式与逻辑规律 1、所有S都是P

2、如果p,那么q 3、所有的M都是P 所有的S都是M 所以,所有的S都是P 4、如果p,那么q P 所以,q 三、演绎性与可靠性 1、演绎推理的有效性:形式有效,前提真实 2、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可靠性 第三节逻辑与语言 一、逻辑与语言(逻辑≠语言) 逻辑是思维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形式。 二、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 自然语言:便于交流、沟通 三、对象语言与元语言 1、对象语言:作为讨论对象的语言 2、元语言:用来讨论对象的语言 四、学习逻辑学的意义 1、逻辑学的性质:工具性、全人类性、基础性 第二章概念 第一节概念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概念 1、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总是不全面的) 2、属性是指事物的性质特点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3、事物与其属性是不可分离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性质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卷号:6122《法律逻辑学》试题(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主项与谓项均周延的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是SEP、主项与谓项均不周延的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是SIP。 2、如果一个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假的,则其结论一定是假的。 3、根据不矛盾律,可以由一个判断真,推出与其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假。 4、“如果某甲犯了杀人罪,则其应受法律制裁”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如果P那么q或p→q,其中逻辑常项是如果、那么,逻辑变项是p、q。 5、选言判断可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两种。 6、“如果毕业论文不及格,那么他就无法按时毕业。”这个判断的逻辑形式为p→q或如果p,那么q,其中,逻辑常项是如果、那么,逻辑变项是p和q。 7、某有效三段论的大前提为MOP.小前提应为 MAS,结论应为SOP 。 8、任何概念都有两个逻辑特征,即(内涵)和(外延)。 9、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 假时.它才是假的,在其它情况下,它都是真的。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杭州人是讲卫生的”这一判断中,“杭州人”是( A )

A、集合概念 B、非集合概念 C、负概念 D、单独概念 2、如果A、B两个判断不同真,可同假,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C ) A、差等关系 B、矛盾关系 C、反对关系 D、下反对关系 3、正确进行充分条件假言直言推理,应当( C ) A、否定前件就是否定后件 B、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C、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 D、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 4、“所有的S是P”与“没有S是P”之间具有( A ) A、反对关系 B、矛盾关系 C、差等关系 D、下反对关系 5、同时否定SAP与SOP则(C ) A、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B、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 C、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D、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6、全称否定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是(B ) A、SAP B、SIP C、SOP D、SEP 7、当P假q假时,下列判断为真的是( C ) A、p并且q B、p或q C、如果p那么q D、p要么q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