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和天体系统教案

天体和天体系统教案
天体和天体系统教案

天体和天体系统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宇宙的物质单位——天体,了解最基本的天体——恒星和星云的基本特征,明白星座的概念,能根据星座辨认九月星空,理解天体系统的形成及层次。

2.学生通过学习分析恒星之间的距离和运动、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从而感受天文尺度的时空概念,增强现代宇宙意识。

教学重点

1.恒星、星云和星座。

2.天体系统。

教学难点

1.恒星间的距离和恒星的运动。

2.恒星、星云的区别和联系。

3.天球。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学媒体

地球的卫星照片,天球仪,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北斗七星图形的变化”投影片,天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初中学习地理,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而只将地球作为茫茫宇宙中一个普通的行星。

【板书】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

【设问】宇宙中都有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讲解】宇宙之含义包括两方面:空间和时间。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从微观来看,无非是各种基本物理粒子、物理场和化学原子、分子,从宏观来看,像地球、月球、太阳、星星等,就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天体,不同的天体可组成不同的天体系统。

【板书】第一节天体和天体系统

一、天体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提问】进入航天时代以后,出现了许多人造天体,请同学们举一些例子。

【过渡】我们在初中研究地球上的地理事物时,首先要确定它们的位置,当时我们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呢?(地球仪)同样,在研究天体时,我们也可用同样的思路来确定天体的位置,请看,这就是天球仪(演示讲解教具)。

学生阅读:课本中楷体字“天球”一段。

【过渡】“天上星,数不清”,天上有许多星星,它们模样都差不多,那么如何区分它们呢?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想到了将较亮的恒星连成一定图形的方法,在中国是以地上的国家都城等来构成这些图形,每一颗亮星都给出一个有意义的名字;而在古希腊,人们用神话来命名这些图形,这就是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星座。

【板书】二、天球与星座

请看幻灯片:四季星空。

那么到底天上有多少颗星呢?人类在世界各地用肉眼可看到的星大约有6000多颗。

【讨论】四季星空为何不同?不同纬度看到的星空是否相同?

【讲解】星座就将天球分成了许多区域,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正式规定了88个星座,这样,天球上的每一个天体都属于某一星座。

大熊星座的主要亮星连结起来,就像一个勺子,在我国称其为北斗星。而小熊星座最亮的一颗星就是北极星。通过北斗星可找到北极星。

【板图】大熊星座与小熊星座。

北极星位于北天极附近,可用来确定正北的方向。另一个找北极星的方法是通过仙后座。

【板图】仙后星座与小熊星座。

小熊、大熊和仙后星座都位于北天极附近,是北半球中高纬终年可见的星座。另外北半球中纬度九月初的21时左右,在天顶附近有牛郎星所在的天鹰座和织女星所在的天琴座,它们分别位于银河两侧。而引颈饮银河水的天鹅座,其尾部的天津四恰与牛郎星、织女星形成一个大的直角三角形,是天空中最灿烂的星座。

【板图】天鹅星座、织女星座与天鹰星座。

【总结全课】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星座数目及九月星空图。

【设问导入】宇宙中有各种各样的天体,那么最基本的天体是什么呢?是恒星和星云。

【板书】三、恒星和星云

【设问】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是哪颗?

【引申】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而且太阳也是一颗典型的主序星。由此你能说说恒星的特点吗?学生讨论。

【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恒星是能自己发光的、球状的天体,其物质状态是气态的。

【板书】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

【启发】恒星体积同地球比,要大得多。但我们观测它们时,有的却只能看到一个亮点,即使用世界上最高倍的望远镜来看也是如此,这说明什么呢?

是的,恒星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以至于我们在量算其距离时,不得不借助于一个极大的距离单位——光年。哪位同学知道光年是指什么呢?

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过的距离。光是已知传播速度最快的,其速度为多少呢?

好,那就请你粗略地计算一下一光年相当于多少千米。(94605亿千米)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那么,距太阳最近的恒星又是哪一颗呢?(半人马座的南门二丙星,即比邻星)它距我们有多远呢?(距地球4.2光年)

【启发】恒星之所以称为恒星,是因为其相对位置似乎是不变的,它们静静地挂在夜空中,一动不动,可它们是否真的静止不动呢?

当然不是,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质,恒星也不例外。只是,恒星相对于我们作的纵深方向上的移动是不可能由肉眼观测出来的,而且即使是横向的移动,由于恒星距离我们过于遥远,我们通常也不能在短时期内看到它们的位置移动。科学家们通过观测和计算发现,恒星在各个方向上都有移动,以北斗七星为例,其十万年前、现在、十万年后的形状都不一样。

【投影】北斗七星图形的变化图。

【引导】科学家在观测天空时发现,天空中除了人们最常见的恒星之外,还有一些与恒星明显不同的天体,看上去它们不是一个亮点,而是弥散的不规则的一团,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星云。请看科学家们拍摄的一些著名星云图片。

【幻灯】猎户座大星云、马头暗星云、蟹状星云、环状星云、羽状星云。

【启发】星云离我们同恒星一样遥远,其外貌却不仅是一亮点而已了,这说明什么呢?(体积巨大)

【深化】是的,与恒星相比,星云的体积要大得多,一般来说,一个普通星云的半径大约为10光年,把太阳和比邻星都包进去是没问题的。星云与恒星之间关系是很紧密的,现在天文学家们一般认为恒星是星云收缩后形成的,而恒星演化到最后会将一部分或全部物质抛向宇宙空间中,如超新星的爆发,这些物质又是星云物质的来源之一。像刚才我们看到的环状星云,就是超新星爆发而形成的。这样看来,与恒星相比,星云在质量和密度方面有何不同呢?(质量大、密度小)

【引导】星云与恒星相比,还有哪些不同呢?

星云是不发光的,当其中有正在形成的恒星或背景上有亮的恒星时,可以受激发光。从其发光的光谱分析来看,其主要成分是氢。

【过渡】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的天体,它们本身有许多类型。除此之外,宇宙中还有一些其它的天体,有些人们对其了解得还很少,如类星体、黑洞等。宇宙中的天体之间距离都很遥远,是不是它们之间就没有什么联系呢?

我们还是从最近来说吧。我们生活的地球与哪些天体有联系呢?它们是如何联系的呢?

【总结】请同学们填一下表。

【过渡】星云、恒星、行星等天体在宇宙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往往彼此相关,形成一些系统。请同学们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

【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相吸引;围绕旋转)

【概括】天体是在不断的运动着的。运动着的天体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

【板书】四、天体系统

【启发】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

【挂图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401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九大行星、数十颗卫星及其它天体,整个太阳系的直径至少100亿千米以上;而银河系则拥有2000多亿颗太阳恒星及恒星系统,包括了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的所有恒星,其主体部分的直径达7万光年,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3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最大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还远远不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幻灯】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

目前能够探测到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约为200亿光年。从时间的角度说,我们所观测到的最远天体的信息(电磁波)是它们在200亿年前发出的!这就是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练习】请同学们将下面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按照它们的相互包含的关系画给出示意图: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总结全书】

宇宙中有什么?如何确定天体的位置?最基本的天体是什么?它们有何不同?天体之间的

关系怎样?天体系统的层次?

板书设计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

第一节天体和天体系统

一、天体

二、天球与星座

三、恒星和星云

天体和天体系统.doc

课题:第一节 天体和天体系统 第一课时 第 1 页 共2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关于天体(天球)、星座、天体系统的基本概念 2、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3、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宇宙观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 恒星的概念、天体系统的层次、“九月星空图”的讲解 [教具设计]: 地球仪、北斗七星及九月星空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复习引导]: [讲授新课]: 一、天体 1、 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聚集态的星体及星际物质) 自然天体 人造天体

课题:第一节天体和天体系统第一课时注:不作特殊交代的天体均指自然天体 2、几种常见天体的观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总结讲述学生自己 平时的生活所见) 3、天球(选讲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决定讲述深浅) 1)概念: 2)坐标:通过投影演示讲解 3)作用: 第2 页共2页

课题:第一节天体和天体系统第一课时 二、最基本的天体----恒星和星云 1、恒星 1)定义:从质量、组成、形状、发光与否等角度总结 交代:数目多少(肉眼所见6000多颗) 夜空里的点点繁星差不多都是恒星 2)运动特点:(由恒星的“恒”字引发学生分析“北斗七星图形变化”图说明特点) 结论:①恒星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②相对位置似乎固定不变,故称“恒星” 3)光年----计量天体距离的单位(强调“距离”) 分析知识点:①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8分钟) (1.5亿公里) ②距离地球次运的恒星是(4.2光年) ③现在能够探测到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 多远? 第3 页共2页

天体、天体系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天体、天体系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 1、宇宙的概念、特点、主要组成物质(识记) 2、天体的概念及类型,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掌握) 3、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掌握) 4、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影响(掌握) 三、重难点讲解: 重点难点:天体和天体系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点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介绍宇宙中的天体(重点) 星云、流星体、行星、彗星(哈雷彗星公转周期76年) 天体概念:宇宙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重点) 2、天体系统 a. 概念:宇宙中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了天体系统。 b. 层次:由高级到低级分别是 总星系(约150-200亿光年) 银河系(约由1000亿颗恒星构成)和河外星系 太阳系(由九大行星构成,中心天体是太阳,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 地月系(由地球和月亮构成,日地平均距离38.4万千米) 知识点二: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a、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P4活动题数据通过把地球的密度和体积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地球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因此得出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b、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重点) 存在生命的条件:地球太阳距离适中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 原始海洋的形成 知识点三: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a、太阳: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6000K b、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释放能量,这种现象叫太阳辐射。又称短波辐射。 c、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 d、能量来源(重点):太阳内部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4个氢原子核经过一连串的核聚变反应,变为1个氦原子核。在这个核聚变过程中,原子核质量出现了亏损,其亏损质量转

高中万有引力教案.doc

高中万有引力教案【篇一: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1)】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育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3.掌握综合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等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基 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 通过求解太阳、地球的质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以发现未知天体,让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对天体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理解 二、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具准备】 太阳系行星运动的挂图和flash 动画、ppt 课件等。 【教材分析】 这节课通过对一些天体运动的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通常物体之 间的万有引力很小,常常觉察不出来,但在天体运动中,由于天体 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将起决定性作用,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 的推动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计算天体的质量。 在讲课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有两条思路要交待清楚. 1.把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即 f 引=f 向,用于计算天体(中心体)的质量,讨论卫星的速度、角速度、周期及 半径等问题. 2.在地面附近把万有引力看成物体的重力,即 f 引=mg. 主要用于计算涉及重力加速度的问题。这节内容是这一章的重点,这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主要知识点就是如何求中心体质量及其他应用,还是可发现未知天体的方法。

【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教学是本章的重点教学章节,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中心天体的 质量,发现未知天体显示了该定律在天文研究上的重大意义。 本节内容有两大疑点:为什么行星运动的向心力等于恒星对它的万 有引力?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向心力等于行星对它的万有引力?我的 设计思想是,先由运动和力的关系理论推理出行星(卫 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于恒星(行星)对它的万有引力,然 后通过理论推导,让学生自行应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这个特点来 得到求中心天体的质量和密度的方法,并知道在具体问题中主要考 虑哪些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最后引导阅读相关材料了解万有引力定 律在天文学上的实际用途。 本节课我采用了“置疑-启发—自主”式教学法。教学中运用设问、提问、多媒体教学等综合手段,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同 时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课堂提问;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数理推导、归纳概括等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 大量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思维,充分体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 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设计】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教师:1、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公式是什么?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如何用公式表示? 3、万有引力和重力的关系是什么?重力加速度的决定式是什么? 【引导学生观看太阳系行星运动挂图和flash 动画】 教师:根据前面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我们知道了所有物体之间都存 在着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而且这种万有引力在天体这类质量很大 的物体之间是非常巨大的。那么为什么这样巨大的引力没有把天体 拉到一起呢? 【设疑过渡】 教师:由运动和力的关系来解释:因为天体都是运动的,比如恒星 附近有一颗行星,它具有一定的速度,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如果不 受外力,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现在它受到恒星对它的万有引力, 将偏离原来的运动方向。这样,它既不能摆脱恒星的控制远离恒星,也不会被恒星吸引到一起,将围绕恒星做圆周运动。此时,行星做 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恒星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三节 【教材分析】 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核心,从内容性质与地位上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进一步外推,即:从天体运动推广到地面上任何物体的运动;又是下一节掌握万有引力理论在天文学上应用的学习的基础。本节重点内容是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思路和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意义,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本节难点是物体间距离的理解。另外本节内容还注重是对学生“科学方法”教育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认识科学研究过程中根据事实和分析推理进行猜想、假设和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本节结合“月—地检验”,经历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理论分析→实验观测→验证结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学情分析】 上节内容中,学生用所学的“圆周运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经历了一系列科学探究过程,得出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特点,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本节课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规律出发,根据类比事实将“平方反比关系”的作用力进行猜想,假设和推广,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到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再到任意物体间的吸引力都满足“平方反比的关系”。学生会带着好奇和探究意识以及必要的检验论证,一路探究下去,最终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在理解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培养了探究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思路和过程。

天体和天体系统练习题

1.下列物体属于天体的是 ( ) 。 A ?在月球上登陆的“阿波罗”飞船 B ?“吉林1号”陨石 C ?在轨道上报废的人造卫星 D ?撞击在木星上的彗星碎片 北京时间 2011 年 6月 1 6日凌晨,发生自 2000 年以来历时最长的月全食,全球多个地区 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中部等地区在 6月 15日夜间至 16 日凌晨均可以观察到这次红色月全食 据此完成2?3题。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 5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低到高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 A ?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 ?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 ?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6 ?下列关于“可见宇宙”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可见宇宙”就是肉眼能观察到的宇宙部分 B ?“可见宇宙”与“总星系”的范围相同 C ?“可见宇宙”的直径约 140亿光年 D ?“可见宇宙”的范围是固定不变的 7 ?下列关于宇宙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宇宙是由各种物质组成的,宇宙物质是稳定不变的 B ?宇宙是由各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通称为天体 C ?太阳、地球、月球就是宇宙中的天体,既普通又特殊 D ?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行星,比如太阳和地球 8 ?我国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苏轼在 《夜行观星》里有“大星光相射, 小星闹若沸”。这里的“大 星”、“小星”绝大多数是 ( )。 A ?流星 B ?彗星 C .恒星 D ?行星 9 ?图中的大中小圆分别表示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中能正确表示三者关系的是 ( )。 10. 2011年5月4日《文汇报》报道,又有 4颗小行星以中国科学家姓名命名。读图,这几 颗小行星所 在的小行星带位于太阳系的 ( )。 A ?金星轨道与地球轨道之间 B ?木星轨道与土星轨道之间 C .地球轨道与火星轨道之间 D .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公元 州太守苏轼把酒问天之时, 天上其实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天宫”存在。 2011 年 9 月 29 日 21 时 16 分 3 秒,“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至 10 月 6 日 18时,“天宫一号”已绕地球飞行 109圈。完全可以说:可知天上宫阙,今夕第一年! 据此完成 11?12题。 11.“天宫一号”所绕转的天体属于 ( ) 。 2 ?上图所示月全食发生时日、地、月的位置关系,图中体现的天体系统有 A ?河外星系、银河系 C ?太阳系、地月系 3 ?图中所示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A ?地月系 B ?河外星系 C ?银河系 D ?总星系 4 ?光年表示 ①天体间的距离单位 ②光在天体间的运行时间 一年通过的距离 B ?银河系、太阳系 D ?河外星系、总星 系 ③天体间的时间单位 )。 )。 )。 ( ④光在真空中 1076 年的秋天,密 935 年后的这个秋天,

人教版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万有引 力定律》 教学设计

2012-03-09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通过学习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探究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地面上的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是否与太阳与行星间的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从而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由万有引力定律得到的一系列科学发现,不仅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而且表明了自然界和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万有引力定律是所有有质量的物体之间普遍遵循的规律,引力常量的测定不仅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而且使得万有引力定律能进行定量计算,显示出真正的实用价值。 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对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理解,知道公式的适用条件。教学中可灵活采用教学方法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掌握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引力的方法. 3、记住引力常量G并理解其内涵.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并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卡文迪许实验的重要性,了解将直接测量转化为间接测量这一科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的思想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1666年夏末一个温暖的傍晚,在英格兰林肯郡乌尔斯索普,一个腋下夹着一本书的年轻人走进他母亲家的花园里,坐在一颗树下,开始埋头读他的书.当他翻动书页时,他头顶的树枝中有样东西晃动起来,一只历史上最著名的苹果落了下来,打在23岁的伊萨克·牛顿的头上.恰巧在那天,牛顿正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月球保持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以及使行星保持在其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为什么这只打中他脑袋的苹果会坠落到地上?(如下图所示)正是从思考这一问题开始,他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万有引力定律. 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推导”一下万有引力定律.

第四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备课备课教案

第三章第三节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天体的质量和发现新的天体等,让学生感受万有引力定律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功,进而理解万有引力理论的巨大作用和价值。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这一章的重点,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利用万有引力定律除了可求出中心天体的质量外,还可发现未知天体。本节是“应用+检验”性的内容,着重讲清应用思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要使学生深刻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激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学生分析: 学生要运用已有的概念和知识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通过归纳总结、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方法,体会科学定律的意义。 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问题的思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天体的质量、预测未知天体的学习活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对人类探索和认识未知世界的作用。 2、通过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了解科学发展的曲折性,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公式计算天体的质量。 难点:在具体的天体运动中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习学案 教学过程: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_物理_教学设计_人教版资料讲解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_物理_教学设计_人教版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张格丽宝鸡中学 721013) 【教材版本】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3节 【设计理念】 1.本课设计中,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探究场所,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概括。 2.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学习、探究,养成良好的评价习惯,在取得成功喜悦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不足、纠正错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常采用这种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材分析】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犹如一部壮丽的科学史诗,它歌颂了前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也展现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富有创造性而又严谨的科学思维,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难得的好材料,本节课内容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教科书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通过一些逻辑思维的铺垫,让学生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身于历史的背景下,经历一次“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从上述物理学史进程中,可以看出《万有引力定律》这节内容是对上两节课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推演,并与之构成本章的第一单元内容。同时,本节内容也是下节课 教学内容的基础,是本章 的教学重点,在高中物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看,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前,学生已经对力、重力、向心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即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等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并且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等运动规律,能熟练运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已经 完全具备深入探究和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能力。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从知识建构的历史进程来看,在上一节中学生经历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探究过程,其中向学生渗透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推理论证等方法思想,依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同时根据上节课“说一说”中的问题,很容易在他们脑中形成这样一个问题:太阳与行星间引力规律是否适用于我们与地球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为我们进一步演绎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之旅”, 确定了转接点,也引入本节新课内容。 3.非认知因素分析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八大行星和天体系统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八大行星和天体系统 俗话说,“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在公共基础知识的地理常识中也经常考查“天文地理”知识,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为了方便考生对天文知识进行储备,整理了关于八大行星以及天体系统的知识点。 一、太阳系 1.行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 2.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由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饮为: (1)水星:最小的行星,古代称“辰星”。 (2)金星:全天中除太阳、月球外最亮的星,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古代称太白或太白金星、“启明”“长庚”。 (3)地球:月球是其唯一的天然卫星。 (4)火星:中国古代称之为“荧感星”,这是由于火星呈红色,荧光像火。橘红色外表是因为其地表被赤铁矿(氧化铁)覆盖。 (5)木星:为太阳系行星中质量最大的一颗,被称为“行星之王”。 (6)土星:古代称为“镇星”,体积仅次于木星;有一个显著的行星环(可以通过望远镜直接观测),主要的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较少数的岩石残骸以及尘土。 (7)天王星:天王星的光环是继土星的光环被发现后第一个被发现的,有11层已知的光环,但都非常暗淡,最亮的那个被称为Epsilon光环。 (8)海王星:海王星的蓝色是大气中甲烷吸收了日光中的红光造成的。 注意:曾经被认为是“九大行星”之的冥王星于2006年被定义为“矮行星”。 二、其他层次结构概念 1.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约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的直径约10 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3万光年。 2.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目前观测到10亿个星系。 3.星系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

天体和天体系统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物体属于天体的是( )。A.在月球上登陆的“阿波罗”飞船 B.“吉林1号”陨石 C.在轨道上报废的人造卫星 D.撞击在木星上的彗星碎片北京时间2011年6月16日凌晨,发生自2000年以来历时最长的月全食,全球多个地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中部等地区在6月15日夜间至16日凌晨均可以观察到这次红色月全食。据此完成2~3题。 2.上图所示月全食发生时日、地、月的位置关系,图中体现的天体系统有( )。A.河外星系、银河系B.银河系、太阳系 C.太阳系、地月系D.河外星系、总星系 3.图中所示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 A.地月系 B.河外星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4.光年表示( )。 ①天体间的距离单位②光在天体间的运行时间③天体间的时间单位④光在真 空中一年通过的距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天体系统的层次,由低到高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C.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6.下列关于“可见宇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见宇宙”就是肉眼能观察到的宇宙部分 B.“可见宇宙”与“总星系”的范围相同 C.“可见宇宙”的直径约140亿光年 D.“可见宇宙”的范围是固定不变的 7.下列关于宇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宇宙是由各种物质组成的,宇宙物质是稳定不变的 B.宇宙是由各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通称为天体 C.太阳、地球、月球就是宇宙中的天体,既普通又特殊 D.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行星,比如太阳和地球 8.我国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苏轼在《夜行观星》里有“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这里的“大星”、“小星”绝大多数是( )。 A.流星 B.彗星 C.恒星 D.行星 9.图中的大中小圆分别表示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中能正确表示三者关系的是( )。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必修2(人教版)教案】

《6.3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 教学模式介绍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课程环节: 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 设计思路说明 一、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中学生自己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科学方法、学会交流合作及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我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设计为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先后结合的方法。“地球对月球的力、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力、太阳对行星的力,真是同一种力吗?”这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导给学生带来的困难则由教师适时引导。当学生亲自动手,计算出月球轨道上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就是地面物体下落加速度的2601 倍时,学生一定会由衷地感叹自然界的和 谐统一和科学的无穷魅力。 二、万有引力定律既是一个独立的科学定律,又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的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微观粒子)间的相互吸引力,是自然界的物体间的基本相互作用之一.对人类认识和探索未知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不只是用来做几道题,而是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 三、我让学生查找关于卡文迪许的资料、做成ppt 并让两到三组同学在课堂展示。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四、将不易测量的微小量转化为可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是物理学中重要且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对学生进行的物理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渗透。同时也能说明科学实验是发现科学真理的基础,也是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标准。 ● 教材分析 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内容是对上两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延伸,是下

万有引力定律优秀教案

六万有引力和天体运动 (一)开普勒行星定律 1.第一定律——轨道定律 所有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于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因此地球公转时有近日点和远日点 2.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因此行星的公转速率是不均匀的,在近日点最快,在远日点最慢。 3.第三定律——周期定律 所有行星椭圆轨道的半长轴R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T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 R 3 T 2 =k k是与行星无关,而与太阳有关的量。 (1)若公转轨道为圆,那么R就是指半径。 (2)第三定律针对的是绕同一中心天体运动的各星体,若中心天体不同,不能死套周期定律: 例如比较地球和火星,就有R地3 T地2 = R火3 T火2 =k k是一个与中心天体太阳有关的常数,与行星无关。 例如比较月球和人造卫星,就有R月3 T月2 = R卫3 T卫2 =k ′ k ′是一个与中心天体地球相关的常数,与卫星无关。 例如行星的卫星并非主要绕太阳运动,不能直接和行星比较,即R地3 T地2 ≠ R月3 T月2 例1.已知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火星公转周期为1.88年,据此可推算得火星到太阳的距离约为A. 1.2亿千米 B. 2.3亿千米 C. 4.6亿千米 D. 6.9亿千米 解:B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基本概念 (1)表述: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普遍存在; 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F万∝m1m2 R 2 (2)公式:F万=G m1m2 R 2 其中G称为引力常量,适用于任何物体,由卡文迪许首先测出。它在数值上等于两个质量都是1kg的质点相距1m时的相互作用力:G=6.67×10-11N·m2/kg2。 (3)定律的适用范围: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11天体和星空学案1!

天体和星空 考点: 1 地球的宇宙环境 2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4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关于天体、天体系统的基本概念 2、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 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3、理解地球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并分析其原因。 4、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宇宙观打下基础 [学习重难点]: 天体的概念、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学习过程]: 一、天体 1、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聚集态的星体及星际物质) 注:不作特殊交代的天体均指自然天体 2、几种常见天体的观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总结讲述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 3、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 1)定义:从质量、组成、形状、发光与否等角度总结 交代:数目多少(肉眼所见6000多颗) 夜空里的点点繁星差不多都是恒星 2)运动特点:(由恒星的“恒”字引发学生分析“北斗七星图形变化”图说明特点) 结论:①恒星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②相对位置似乎固定不变,故称“恒星” 3)光年----计量天体距离的单位(强调“距离”) 分析知识点:①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8分钟) (1.5亿公里) ②距离地球次运的恒星是 (4.2光年) ③现在能够探测到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 多远? 星云(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与恒星比较总结星云特点,可 以从形态、质量、体积、密度、物质组成、观察 特点几方面列表比较分析并小结) 二、天体系统 1、概念: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 级别的系统。

万有引力定律公开课教案

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了万有引力发现的过程及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凭借他超凡的数学能力推证了万有引力的一般规律的思路与方法. 这节课的主要思路是:由圆周运动和开普勒运动定律的知识,得出行星和太阳之间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并由引力的相互性得出引力也应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定律的发现把地面上的运动与天体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内容包括:发现万有引力的思路及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记住引力常量G并理解其内涵.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的思想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 【教学重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教学难点】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教学方法】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理——采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 2.对疑难问题的处理——采用讲授法、例证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本节课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首先通过前面知识 的回顾和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对引力是否同一性质的探 究兴趣。 问题设置:师提问: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得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是否能说明地球对月球有引力作用?抛出的物体总要落回地面,是否说明地球对物体有引力作用? 【新课教学】 课件展示:画面1:八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 画面2:月球围绕地球运动 演示3:地面上的人向上抛出物体,物体总落回地面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1-1-1 天体和天体系统小练习 湘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1-1-1 天体和天体系统小练习湘教版必 修1 一、选择题 1.下列物体属于天体的是( )。 A.在月球上登陆的“阿波罗”飞船 B.“吉林1号”陨石 C.在轨道上报废的人造卫星 D.撞击在木星上的彗星碎片 解析A、B、D三项说到的物体均成为某天体的一部分,不能算作天体,故选C。 答案 C 北京时间2011年6月16日凌晨,发生自2000年以来历时最长的月全食,全球多个地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中部等地区在6月15日夜间至16日凌晨均可以观察到这次红色月全食。据此完成2~3题。 2.上图所示月全食发生时日、地、月的位置关系,图中体现的天体系统有 ( )。 A.河外星系、银河系B.银河系、太阳系 C.太阳系、地月系D.河外星系、总星系[学.科.网] 3.图中所示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 A.地月系B.河外星系 C.银河系D.总星系 解析第2题,本题考查天体系统的层次。图中显示的有地月系和太阳系。第3题,图中所示最低级的天体系统应是地月系。 答案 2.C 3.A 4.光年表示( )。 ①天体间的距离单位②光在天体间的运行时间③天体间的时间单位④光在真 空中一年通过的距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5.天体系统的层次,由低到高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答案 D 二、综合题 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若图1为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排列顺序示意图,表示巨行星的字母是______、______。 (2)图2为太阳系局部示意图,C3代表小行星带,则B2与图1中对应的字母是______。 (3)D4为彗星,它的公转轨道十分扁平,当其经过近日点附近时会形成长长的尾巴,彗 尾的朝向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位置,以及彗星的特点等。第(1)题,图中A为水星,B为金星,C为地球,D为火星,E为木星, F为土星,G为天王星,H为海王星,A、B、C、D为类地行星,E、F为巨行星,G、H为远日行星。第(2)题,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第(3)题,彗星由一种冰物质组成,一旦接近太阳,其彗核中的冰物质变成气体,被太阳风排斥形成背向太阳的彗尾。 答案 (1)E F (2)E (3)总是背向太阳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3.2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威远竞力学校物理组朱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 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3. 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的物理意义。 4.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与求证的重要性。 2.体会推导过程中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自然界任何物体间引力的关系,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 2. 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勇 于探索、永不知足的精神和发现真理的曲折与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2.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活动 (一)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如果行星的运动轨道是圆,则行星将作匀速圆周运动。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可知,行星必然要受到一个引力。牛顿认为这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那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提供行星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学生活动:推导得= 2 r v m F

将V =2πr/T 代入上式得r T m F 22 4π= 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K T r =23 代入上式 得到:22π4=r m K F 师生总结:由上式可得出结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 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F ∝2r m 教师:牛顿根据其第三定律:太阳吸引行星的力与行星吸引太阳的力是同性 质的作用力,且大小相等。于是提出大胆的设想:既然这个引力与行 星的质量成正比,也应跟太阳的质量M 成正比。即:F ∝2r Mm 写成等式就是F =G2r Mm (其中G 为比例常数) (二)进行新课 教师:牛顿得到这个规律以后是不是就停止思考了呢?假如你是牛顿,你又 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猜想一:既然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力遵从这个规律,那么其他天体之间的力是 否也遵从这个规律呢?(比如说月球与地球之间) 师生: 因为其他天体的运动规律与之类似,根据前面的推导所以月球与地球 之间的力,其他行星的卫星和该行星之间的力,都满足上面的规律,而且都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教师:但是牛顿的思考还是没有停止。假如你是牛顿,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猜想二: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力,和地球与其周围物体之间的力是否遵从相同 的规律? 教师: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提供向心力,即F =r m 2ω=ma 地球对其周围物体的力,就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即F ’=m ’g 从以上推导可知:地球对月球的引力遵从以上规律,即F =G2 r Mm 那么,地球对其周围物体的力是否也满足以上规律呢?即F ’=G2'R Mm 此等式是否成立呢? 已知:地球半径R=6.37×106m , 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半径r=3.8×108 m ,

2019年江苏地理小高考合格性考试专题训练--天体和天体系统

天体与天体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 科学家预测 2019 年至 2020 年太阳表面将再度出现“无黑子”现象,又称为“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右下图为太阳系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 图示天体系统的层次有() A. 1 级 B. 2 级 C. 3 级 D. 4 级 2. “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 ①全球降水均增多,洪涝灾害更加频繁②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范围不断扩大 ③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减弱,磁暴减少④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减弱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运行在地月引力平衡点L2点晕(halo)轨道上的中继星“鹊桥”,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右下图为“嫦娥四号”登月位置及中继星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 “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的月球背面() A. 终年处于黑夜 B. 气温日较差小

C. 受地球电磁干扰少 D. 地形平坦高差小 4. 能够对中继星传递信息产生明显干扰的是() A. 太阳辐射 B. 太阳活动 C. 月球自转 D. 地球公转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帕克太阳探测器于美国东部时间2018年8月12日成功发射升空,开始了为期7年的追日之旅,这是人造航天器最近距离地接触到太阳的最外层大气。读帕克太阳探测器预定轨道示意图(如图),完成5~6题。 5. 帕克太阳探测器从发射升空到第一次飞跃近日点,依次穿越() A. 水星、火星轨道 B. 火星、金星轨道 C. 水星、金星轨道 D. 金星、水星轨道 6. (2020届连云港合格考模拟,2)帕克太阳探测器所到达的太阳大气() A. 源源不断向外放射可见光 B. 会有太阳黑子出现 C. 可导致地球出现极光现象 D. 在晴天时肉眼可见 太阳能屋顶就是在房屋顶部装设太阳能发电装置,“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右下图为家庭屋顶太阳能发电站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

1 包含火星的天体系统是

高一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答案写在后面的答题栏处) 1 包含火星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B土卫系统C银河系D大麦哲伦星系 2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是( ) 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3 地球具有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具有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这主要是因为( ) A地球内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B有适当的质量和体积 C日地距离适中 D公转轨道具有共面性特点 我国古书曾记载有:公元前28年“三月乙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请根据材料完成4------6题。 4 记载中所说的“黑气”是在指() A耀斑B日珥C太阳风D黑子 5 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A光球层B日冕层C色球层D电离层 6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黑气区域的温度比周围区域高出1500多摄氏度 B黑气区域的温度比周围区域低1500多摄氏度 C黑气区域释放出大量黑色气体 D黑色区域含有大量的水汽和尘埃 7 有关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美国的纽约、俄罗斯的莫斯科、北京三地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B海口、广州、北京、哈尔滨四地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依次减少 C南北纬30°处,地球自转线速度均为赤道处的一半 D南北极点无线速度,角速度为15°/小时 8 地球上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河流两岸中受侵蚀较大的是()A都在北岸 B都在南岸 C靠近低纬的河岸 D靠近高纬的河岸 9 当我们欢度元旦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的移动情况是() A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C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D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10 夏至时,下列城市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 A广州 B北京 C乌鲁木齐 D漠河 我国一旅游团准备去韩国釜山(35°20′N,129°E)旅游。据此完成11----12题。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阳)的引力提供了向心力,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连线。 2、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 问题:设行星的质量为m,速度为v,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为r,周期为T,请推导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 解: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为: F=mv2/r ① 周期为T与线速度为v的关系: V=2πr/T ② ②代入①得:F=4π2mr/T2 由开普勒第三定律: r3/T2=k 得:T2= r3/k 代入③得:F=4π2km/r2 上式等号右边4π2k为常量,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太阳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 F ∝m/r2。 同理行星对太阳的引力跟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太阳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F′ ∝M/r2由牛顿第三定律知F和F′的大小相等,因此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与行星和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F ∝Mm/r2 写成等式就是:F=G Mm/r2 式中量G 与太阳、行星都没有关系。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连线。 至此,牛顿一直是在已有的观测结果和理论引导下进行推测和分析,观测结果仅对“行星绕太阳运

4、适用条件 (1)可视为质点的两物体间的引力; (2)两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间的引力。 r指的是两球心间的距离。 (3)一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和一质点间的引力。 r 指质点和球心间的距离。 五、引力常量的测定 1789年,即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百多年以后,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什,在实验室里通过测量几个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比较准确地得出了G 的数值。 1、引力常量G 的数值 标准值:G =6.672 59 × 10 -11 N·m2/kg2, 通常取:G=6.67×10-11 N·m2/kg2 知识拓展:卡文迪什实验 动画演示:卡文迪什实验 1、实验原理 力矩平衡,即引力矩=扭转力矩 2、科学方法:放大法 3、科学思想:等效的思想 (1)扭秤装置把微小力转变成力矩来反映 (2)扭转角度(微小形变)通过光标的移动来反映 思考讨论1:既然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周围物体的引力呢?为什么说万有引力具有宏观性? 计算:两个质量为60kg,相距1m的物体之间

(人教版)(选修一)(地理)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11天体和天体系统(教案)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 第一节天体和天体系统教案 张凤兰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宇宙的物质单位——天体,了解最基本的天体——恒星和星云的基本特征,明白星座的概念,能根据星座辨认九月星空,理解天体系统的形成及层次。 2.学生通过学习分析恒星之间的距离和运动、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从而感受天文尺度的时空概念,增强现代宇宙意识。 教学重点 1.恒星、星云和星座。 2.天体系统。 教学难点 1.恒星间的距离和恒星的运动。 2.恒星、星云的区别和联系。 3.天球。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学媒体 地球的卫星照片,天球仪,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北斗七星图形的变化”投影片,天文挂图。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初中学习地理,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而只将地球作为茫茫宇宙中一个普通的行星。 【板书】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 【设问】宇宙中都有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讲解】宇宙之含义包括两方面:空间和时间。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从微观来看,无非是各种基本物理粒子、物理场和化学原子、分子,从宏观来看,像地球、月球、太阳、星星等,就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天体,不同的天体可组成不同的天体系统。 【板书】第一节天体和天体系统 一、天体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提问】进入航天时代以后,出现了许多人造天体,请同学们举一些例子。 【过渡】我们在初中研究地球上的地理事物时,首先要确定它们的位置,当时我们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呢?(地球仪)同样,在研究天体时,我们也可用同样的思路来确定天体的位置,请看,这就是天球仪(演示讲解教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