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茯苓泽泻汤方 转贴:经方五苓散证的病机及其效用探讨

【转载】茯苓泽泻汤方 转贴:经方五苓散证的病机及其效用探讨
【转载】茯苓泽泻汤方 转贴:经方五苓散证的病机及其效用探讨

【转载】茯苓泽泻汤方转贴:经方五苓散证的病机及其效

用探讨

【五苓散】猪苓(去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上五味药以3:5:3:3:2合捣为散,每服1克。酌增各药量,亦可作煎剂。) 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以五苓散方治上下百疾得心应手。他强调,熟悉和掌握仲景对五苓散证病机的分析和对水气病的认识是应用好五苓散的基础,在随诊的几年中,刘老反复要求我们背诵和理解原文,观老师用五苓散,大致分为以小便不利为主症及兼症两种。

一、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很多患者以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来就诊,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首要症状,最初见于伤寒汗后损伤正气,邪气由太阳经表传至经府,致膀胱气化不利,症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刘老用五苓散关键是抓住膀胱气化不利这一点最根本的病机,凡小便不利同膀胱气化不利者皆用五苓散,与原文中一样的外感引起者可以应用,其它原因引起的老师也同样应用,实际上后一情况在临床上更为多见,比如人至中年,正常人阳气会稍有不足而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这时仅是功能

失调,不会有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五苓散于淡渗药中用一味辛温的桂枝助膀胱气化,仅轻轻温通而已,药后气化功能正常,小便即可通利。这时,一般医家往往用肾气丸治疗,而老师却用五苓散,以病机分析来看,用五苓散要更为适宜,肾气丸显然过于滋腻厚重了。

二、小便不利为兼症的病症

气的运行直接影响水的运行,老师对仲景水气病的学说有很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有论述,老师认为三焦为人之气水通道,有出有入方为正常,若水之通道只入不出,水无出路,则必致水邪逆而向上,四处为患,水湿之邪上冒清阳而为眩晕目蒙面肿;水饮凌心可致胸憋心悸;水饮凌肺可致咳喘;水停中焦可致心下痞;水停下焦可致腿肿,这时让水有出路诸症方能解决。老师用五苓散治疗上中下诸多症候意在于此,老师曾在他的一部著作中记述过这样一个病例:一个男青年,患癫痫,虽屡用苯妥英那等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发作,自述发病前感觉有一股气从下往上冲逆,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不堪,至头则晕厥,人事不知,少顷苏醒,观其舌淡胖苔白,又详问知其小便频数,排尿不畅尿量甚少,老师诊为太阳膀胱蓄水,水气上逆,蒙蔽清阳,老师以五苓散利小水,九剂药后病情大减,癫痫竟得以控制,《伤寒论》中有“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为水逆”,《金匮

要略》中也有“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一条,此病例正是验证,老师用五苓散通过利下窍而达到利三焦,除三焦之病变的功能。

在门诊中,老师很注意询问病人的小便,问起来十分仔细,如次数多不多,每次尿量多不多等。这一点十分重要。有的病人以眩晕来就诊,虽然小便不利很长时间,但他或觉得习以为常,或觉得小便不利与眩晕关系不大,医生不详问,他不会自己讲出来,老师曾针对一膝关节肿痛的患者对我们讲述问诊要详尽透彻的道理,这位患者自述双膝关节疼痛,详问知既痛且肿,再详问知有小便不利、口渴等气化不利之证,老师选用五苓散,如果不详问,是很难用到五苓散的,对于水气病患者,舌象也很重要,应见舌胖苔白水湿之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老师还用五苓散治疗没有小便不利症状的病症,一个患者体胖咳嗽痰多,化痰利肺止咳,见效却不能根治,痰总是绵绵不绝,老师以五苓散健脾通阳,渗利水湿,药后尿量增而咳嗽痰多明显减少,老师说胖人多湿,痰湿一家,用五苓散渗利水湿,湿去则痰不生,此乃正本清源之法。茯苓泽泻汤方

https://www.360docs.net/doc/953763787.html,/s/blog_55977c220100ck8u.html 【方剂组成】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炙)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切)四两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

升,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功用】通阳化饮,健脾和胃。

【主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霍乱,吐利后,烦渴欲饮水。

【歌诀】茯苓泽泻汤方好汤本于茯苓甘草

加倍茯苓加泽术呕喝逐水效能保

【仲景原书条文】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20条:胃反,吐而喝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按】胃反为发作性呕吐,有一日发作者,亦有数日发作者,大都由于胃的消化功能差,停食或停水所致。常见于慢性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胃癌等病。本条所述偏于停水,水停不消,积至相当程度必吐。

【各家论述】

①《金匮玉函经二注》:胃反吐,津液竭而渴矣,斯欲饮水以润之,更无小便不利,而用此汤何哉?盖阳绝者,水虽入而不散于脉,何以滋润表里,解其燥郁乎?惟茯苓之淡行其上,泽泻之威行其下,白术、甘草之甘和其中,桂枝、生姜之辛通其气,用布水精于诸经,开阳存阴,而洽荣卫也。

②《沈注金匮要略》:此外风乘胃,脾虚成饮之方也。风气通肝,木盛制土,脾胃气郁而反上逆,则为胃反,然吐则痰饮去而风火炽盛,胃津枯燥,以故吐而渴欲饮水,但木旺土

衰,则水寡于畏,肾水反溢为饮,治当健脾,以除伏邪宿饮。故以姜、桂、术、草健脾和营卫,而驱邪外出,茯苓、泽泻导胃肾之余饮也。

【泽泻】

性味归经:甘,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小便,清湿热。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血脂。苓桂五味子甘草汤方https://www.360docs.net/doc/953763787.html,/s/blog_55977c220100ckil.html

【方剂组成】茯苓四两桂枝(去皮)四两五味子半升甘草(炙)三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功用】温阳化饮,平冲降逆。

【主治】寒饮停肺气冲证。症见咳嗽,咯吐清稀白痰,手足厥冷,头眩心悸,气从少腹时时上冲胸咽.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尺部弱。

【歌诀】茯桂五味甘草汤桂枝甘草味苓镶

咳逆上气痰饮重解表化饮是良方

【仲景原书条文】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2条: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常见本方证,不论是否服过小青龙汤,只要是外寒里饮气上冲、眩晕明显者,皆可考虑本方。

本方可用于治疗肺不张、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哮喘等属上述证机者。有报道用本方加诃子、车前子、槟榔治疗呃逆获得良好效果。

唐宗海关于本方之论,文曰:仲景此方,原治水气凌心,心下悸,冲气上逆,奔豚,阴火上冲咽喉,颊赤等证。后人多不得其解,陈修园思力超越,谓此桂苓化膀胱之气,以甘草补土,土以克水,以五味敛气使归于肾。此解已属高妙,然犹解其所当然,而未解其所以然也。知桂枝之化气,而不知乃肝经之药,知五味之纳气,而不知五味亦肝经之药也。盖以五行之理言之,肝主疏泄,在上则能疏其土,使化水谷,在下则能泄其水,使消水谷,子泻母之气也。所以膀胱肾中之水,得桂而化,得五味其气归根。五味敛木,木不泻母之气,所以气得归根。此少理知者。吾今汇通中西之法,窥究内难之精,不惜千言万语为之辩白,要使轩岐救世之书,彰明较著于天下,而不为众惑所乱,斯大幸耳。

唐宗海再论桂苓甘草五味汤

唐氏之于此方可谓情有独钟.优倡用于水气凌心之心下悸证,其曰:水气凌心,火被水克,则心下悸,宜桂苓甘草五味汤.方后再次对本方作解,且较上解更畅晓.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并

录之如下:

文曰:水气凌心而为悸动,法当助心之火,利水之邪,桂枝色赤入心以助其火,茯苓味淡入脾以利其水,盖治水者,莫如补土,故加甘草以补之. 罢?莫如肝,肝逆则挟肾气上逆也,再用五味以敛之.肝不逆,土有权,心火宣明而不受克,肾水化气而不泛上,则无水气凌心之病.总之,火交于水则化为气.论已详总论中.

肾气丸,用桂,附,地黄,枣皮等以治其水,亦补其火.是以滋水者化其气也.是方用桂.苓等利其水,以宣其火,是以化气者,利其水也,一补一泻,均得气化之理,学者所宜参考.

唐宗海三论桂苓五味甘草汤

以上唐氏皆从水气凌心释方,而本方原出自<金匮>痰饮咳嗽病篇,与咳饮相关.对此唐氏有论及方解,一并录之.

其曰:肾者,水脏也,每一伤寒,则动水气,逆则为饮,为咳,宜小青龙汤,桂苓五味甘草汤.其方解曰:寒侵于外,水动于内,外发寒热.内有咳嗽,用桂枝以散寒,茯苓以利水,五味收之,甘草和之,而寒去内热亦解矣.

【五味子】

性味归经:温;酸、甘;归肺、心、肾经。

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五苓散方

https://www.360docs.net/doc/953763787.html,/s/blog_55977c220100cksr.html 【方剂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

【用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1.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

3.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歌诀】五苓散即猪茯苓泽泻白术桂枝行

外寒内饮成水逆解外利水表里宁

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

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仲景原书条文】

《伤寒论》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伤寒论》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伤寒论》第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1条: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沬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按】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外有太阳表邪,故头痛发热脉浮;内传太阳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水液蓄而不行以致津液不得输布,则烦渴引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则水入即吐,而成水逆。

医案:

一、蓄水

俞长荣医案:一程姓病人,证见高热口渴,谵语不眠,

小便短赤,脉浮洪大。连给大剂人参白虎汤三剂,不但证状元减,口渴反而增剧。我素遵家训(家父酬胃:伤寒方治病效若样鼓,但用之不当,祸亦不浅。凡伤寒用药逾三剂而病不减者,就要退让高明,万勿固执己见,贻误病人。先祖有“伤寒不过三”遗训),因此向病家告辞,请其改延他医。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诚恳之情,又使我难以推却。正踌躇间,恰病者邻居程某来访,谓:他不知医理,但闻乡前辈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热饮,后用桂附之类云云。我猛然大悟,急问病者,喜热饮否?答道:喜热饮,虽至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再细察其舌,质红无苔而滑。因思:脉浮洪大,发热,虽似白虎证,但口渴喜热饮实非白虎汤所宜。此乃无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热,舌红而滑;虚火扰及神明,故谵语,火不归位,膀胱气化失职,故小便短赤。当按膀胱蓄水证治之。选用五苓散改汤剂,桂枝用肉桂以引火归元(每剂用桂八分研末,分两次冲服)。仅两剂,热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调理半月复元。(《伤寒论汇要分析b1964:57—58》

按语;辨证眼目为渴喜热饮、舌滑,为太阳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与五苓散化气行水,津布则口和热退而病愈。

二、水逆

江应宿医案;一仆人,19岁。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名医类案1957;124》

按语:本案乃蓄水之重证。水蓄于下,膀胱气化功能失职,水饮内停,气不布律,津液不能敷布于口,故渴欲饮水。然而内停之水饮较重,上千胃腑,胃失和降,故所饮之水,必拒而不受,以致水入则吐,而吐后仍然渴饮。于是饮水而渴不解,呕吐而水饮不除,大论谓之“水逆”,乃蓄水之严重者,可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以治其本。

三、消渴(尿崩症)

李克绍医案:王某,男,7岁,1975年7月13日就诊。患儿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诊见神色、脉象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似的。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属于诱导性,能使不褐少饮,尿量自会减少。因与五苓散方:

白术12克,茯苓9克,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s克,水煎(《伤寒解惑论》1978:126)

按语:舌苔白滑是辨识水气内停的一个主要特征。水气内停,滓液不布,则见口渴,饮多则溲亦多。临床要审时度势,紧抓主证,不可坐等小便不利、发热之证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疗。当然,如果消渴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则为阴律亏虚,本方又当为禁用之列。

四、失音

刘渡舟医案: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诊。病失音四个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语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诉病情。曾服用大量滋阴清热之品及西药,均末获效。患者音哑无声.咽喉憋塞,口渴欲饮,头目眩晕。间其大便尚调,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黄。切其脉沉,视其舌则淡嫩,苔水而滑。治须温阳下气,上利咽喉,伐水消阴,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为最宜。

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6克,白术10克,桂枝10克。

服药5剂,咽喉憋闷大减,多年小便不解症状亦除。惟有鼻塞为甚,嗅觉不敏,于上方加麻黄o.5克,续服3剂,病愈。从此未见复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B9;<3>:20=

按语:此水气不化,津液不行,阳气不能温照,阴气上蔽咽喉之证。夫津液者,可滋润官窍,今水蓄而不化津,则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饮、小便不利迭现。水为阴邪,头为诸阳之会,阴水上凌,则头目眩晕。舌脉之象,亦皆为阴凝不化之证。前医不识,见有咽干口渴,以为肺胃律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阴伐阳,使水凝不去。须用五苔散温阳化气,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愈。

五、呃逆

彭国钧医案:范某某,男,46岁。患呃逆5天,伴口吐

清水,腹胀满,小便不利曾在当地服中药丁香柿蒂散数剂而不能止,于1987年4月2日来我院中医门诊求治。证见面白,精神疲倦乏力,头晕,不喜言语,呃声沉缓有力,时时欲吐,腹部胀大,烦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脉浮弦,证届水饮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气机逆乱。仿《伤寒论》:“伤寒,呃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遂予以五苓散加良姜,服2剂,诸症悉除。(湖南中医杂志1989;

(4);15)

按语:中焦本寒,又加水饮停滞,胃气失和,致发呃逆。故用五苓散温化水饮,加良姜以温胃散寒,寒饮一去,胃气和降,呃逆自止。

六、癫痫

刘景棋医案:陈某某,男,45岁,1979年7月20日初诊。患癫痫已三年,为受惊后而起,最初每月数发,近半年来每天发作,发则不省人事,惊叫抽搐,项背强直,口吐涎沫,每次发作约持续八至十二分钟,屡用西药,未能控制。口渴自汗。苔薄白,脉浮滑。辨证:气化不行,水饮上冲。治则:化气行水,怯风止痉。处方:

茯苓18克,猪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泽泻30克,钻地风30克,千年健30 克,钩藤30克,防风21克服6剂已控制发作。服24剂,临床治愈。疗后3年无复发。(《经方验肥987:101—102》

按语;五苓散治病痛,国内外均有报道,本方对水饮型癫痫,疗效甚佳。

七、解颅(脑积水)

杨君医案:李某某,男,9个月。患儿出生后至第7个月前一切正常,第7个月后,发现有手不灵活,有腿活动能力较差,之后患儿头部明显迅速增大,到8个月时双眼已呈“落日”状,头部青筋显露,颜面紫红,头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动,身体极度消瘦。头围56厘米,前后囱门扩大而饱满,凸出于颅骨。先后经数个医院诊断为脑积水。

处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术5克,桂枝2克。水煎顿服。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状,至服完第6剂药后,囱门明显凹陷,面色渐转红润。前后共服药27剂,息儿四肢渐能活动,颈部亦有力,能抬头活动,囱门未再凸起而痊愈。服药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7年半后追访,患儿已9岁,精神饱满,智力良好,没思过其它疾病,头围仍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发育欠佳,活动力较差。身高、体重均与同年龄健康儿童无异。(新医药学杂志1978)

按语:脑积水症类似中医“解颅”。有虚实之别属实者,每由水液内蓄、上泛颅脑而发;属虚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囱门开大所致。由于五苓散具有渗湿利尿作用,既可以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又增加了脑脊液的吸收,从而降

低了颅内压,对脑积水属实者有效。此例脑积水兼见目肿、消瘦、四肢不能活动,显系脾肾功能失调,水液内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剂即获痊愈。

八、头痛

严仲庆医案:顾某某,女,24岁,1983年1月23日入院。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反复发作近三年。曾4次住院治疗,发作期间渐趋缩短,多次脑电图、脑血流图及颅片检查无异常发现。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经治疗无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拟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诊见头痛欲裂,入夜益剧,甚则四肢捶床,抱头痛哭,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予清热平肝,祛风涤痰之剂不应。细询之,知其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故撇开头痛一症,但从口干渴饮,小便反不多入手,于五苓散原方: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各l0克。

是夜头痛即未发作。7剂后痛止出院.嘱续服一个月年余,末见复发。(新中医1989;(5>;47)

按语:水蓄膀胱,经脉不利,不通则痛。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经脉之水气,则经通窍畅而愈,足见经方之鬼斧神工。【猪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

带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苓桂枣甘汤方)

https://www.360docs.net/doc/953763787.html,/s/blog_55977c220100cjkl.html 【方剂组成】茯苓半斤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五枚

【用法】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功用】

【主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者。

【歌诀】苓桂枣甘治上冲桂枝甘草加枣苓

增桂加重治冲气欲作奔豚本方中

【仲景原书条文】

《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第5条:发汗后,脐悸下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按】本方适应证是小腹挛急、悸动而气上冲者。多见于神经官能证。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本方用茯苓以伐肾邪,桂枝能泄奔豚,

甘草、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水气。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取不助肾气也。

2.《金鉴》:此方即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大枣倍茯苓也。彼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盖以水停中焦,故用白术,水停下焦,故倍茯苓。脐下悸,是邪上干心也,其病由汗后而起,自不外乎桂枝之法。仍以桂枝、甘草补阳气,生心液;倍加茯苓以君之,专伐肾邪;用大枣以佐之,益培中土;以甘澜水煎,取其不助水邪也。土强自可制水,阳建则能御阴,欲作奔豚之病,自潜消而默化矣。茯苓甘草汤方(苓桂姜甘汤方)

https://www.360docs.net/doc/953763787.html,/s/blog_55977c220100cjxp.html 【方剂组成】茯苓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生姜(切)三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功用】温阳化饮,利湿渗水。

【主治】水饮悸厥。

【歌诀】茯苓甘草为变方仍出桂枝甘草汤

苓姜治呕和心悸解表利水是其长

【仲景原书条文】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

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按】胡希恕弟子冯世纶先生认为73条有漏字,应为“伤寒,汗出而渴、脉浮数、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而呕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本方亦为桂枝甘草汤变方,茯苓伍生姜治呕及心悸,合桂枝甘草则治表不解里有水气之证,症见呕而小便不利、心下悸者。本方证常见于失眠而心悸者。对神经官能症出现本方证,增量茯苓加生龙牡有良效。

泽 泻2010版药典

泽泻 Zexie ALISMATIS RHIZOMA 本品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Sam.)Juzep.的干燥块茎。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干燥,除去须根和粗皮。 【性状】本品呈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7cm,直径2~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和多数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状芽痕。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气微,味微苦。 【鉴别】 (1)本品粉末淡黄棕色。淀粉粒甚多,单粒长卵形、类球形或椭圆形,直径3~14μm,脐点人字状、短缝状或三叉状;复粒由2~3分粒组成。薄壁细胞类圆形,具多数椭圆形纹孔,集成纹孔群。内皮层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较厚,木化,有稀疏细孔沟。油室大多破碎,完整者类圆形,直径54~110pm,分泌细胞中有时可见油滴。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酸乙酯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加于氧化铝柱(200~300目,5g,内径为1cm,干法装柱)上,用乙酸乙酯1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23-乙酰泽泻醇B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硅钨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水分同药材,不得过14.O%。 总灰分不得过5.O%(附录ⅨK)。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0.O%。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73:2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8nm。理论板数按23-乙酰泽泻醇B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23-乙酰泽泻醇B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乙腈制成每1m1含2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五号筛)约O.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乙腈25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50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乙腈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p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四逆汤

四逆汤 6 《伤寒论》方之四逆汤click to expand contents实验研究本方对失血性休克、内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皆有显著对抗作用;同时还有显著的强心作用,并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此外,还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又具有中枢性镇痛、镇静作用[1]。四逆汤确有强心、改善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学、抗凝、抗血栓、抗心律失常作用,为临床抗休克、心衰、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前景;同时四逆汤还具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且与剂量成正比,这对治疗心肌梗死尤为必要[2]。应该注意该方剂的煎煮时间要长一点,以减少乌头碱对心脏和胃肠道的毒性,防止诱发心律失常[2]。但是对休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这样的危重症单以此方治疗难以达到迅速的治疗效果(因煎药需时间),还应配合现代医学的液体方法,抗休克、抗心衰及溶栓疗法等[2]。 6.1 组成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体壮者三两),生附子一枚(体壮者大附子一枚)[1]。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15g、干姜9g、甘草(炙)6g[3]炙甘草6g、干姜9g、生附子(先煎)15g[4]6.2 功效主治《伤寒论》方之四逆汤功能回阳救逆[1]。主治少阴病,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而致的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腹中冷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微;及误汗或大汗而致的亡阳证[1]。近代将本

方制成注射剂,用于心肌梗死,心原性休克[1]。《伤寒论》方之四逆汤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之功效。主治伤寒太阳病误汗伤阳,及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霍乱病等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欲绝者,以及瘟疫、疟疾、厥证、脱证、痛证见有上述症状,属阴证者。现常用于心肌梗塞、心衰、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各种高热大汗所致之虚脱,各种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属于阳衰阴盛者。6.3 用法用量水煎,分二次服[1]。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1枚,干姜3两。6.4 方解方中生附子温散寒邪,回阳救逆为君;干姜温中祛寒,助附回阳为臣;炙甘草补脾益气,以助温阳,且可缓解生附子辛热燥烈及毒性,为佐使药[1]。本方所治证候系寒邪深入少阴所致的阳虚寒厥证[3]。寒邪深入少阴,致使肾中阳气衰微,形成肾寒不能温脾,而为脾肾阳虚,或由肾阳虚,而导致心阳不足,形成心肾两虚,阴寒独盛,故逆吐利诸症乃作,此阳衰阴盛,非纯阳之品不能破阴寒而复阳气[3]。故方用附子,大辛大热,人心脾肾经,温肾壮阳,祛寒救逆,为君药[3]。干姜亦辛热之品,归肺脾与心经,可温中散寒、助阳通脉,是以为臣[3]。干姜与附子,两者相须为用,助阳散寒之力尤大,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3]。配伍炙甘草为佐使,性温俱补,补脾胃而调诸药,且可缓姜附燥烈辛散之性,使其破阴复阳,而无耗散之虞[3]。

六经头痛部位、病机及证治

一、太阳头痛 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 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 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 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或用选奇汤,《伤寒大白·头痛》谓“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 ⑥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治法:疏风通络,化湿止痛。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加术汤。 二、阳明头痛 1.部位:头痛部位以前额、面颊、眉棱骨常见,或痛连齿龈,或颜面疼痛。《伤寒大白·头痛》:“阳明经额前痛,痛连眼眶,脉洪而长……”

茯苓药理作用

茯苓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摘要: 茯苓这味药是个运用及其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类药物配伍不管寒热温湿都能发挥它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茯苓的产地,影响其质量的因素,主要功效和成分的现代研究(如茯苓素的利尿作用、茯苓多糖的对免疫功能的作用、对胃肠道菌群的影响、抗肿瘤、抗衰老的作用等)。 关键词:茯苓,利尿,镇静,茯苓多糖,茯苓素,三萜类。 1. 茯苓的基本概况: §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主产于安徽河南等地,以云南的产品质量最佳。主要含有茯苓多糖、纤维素、β—茯苓聚糖等多糖类、茯苓酸等三萜类、各种脂肪酸类等。茯苓性味甘淡,主要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主要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临床上利水渗湿常与猪苓、泽泻配伍;健脾和胃常与白术人参相配;宁心安神常与黄芪、当归、远志等配伍 。 2. 影响茯苓质量的因素: §2.1自然影响因素:经调查发现茯苓的野生资源濒临灭绝,现在主要是人工的栽培,故远远其功效要远远不足于古代时候的茯苓;茯苓对生长的生态环境相当密切,如海拔、温度、湿度、土壤等等,而现在却对环境不那么重视;在栽培中其菌种的选择上差异很大,各地没有一个标准[ 2 ]。 §2.2炮制:不同炮制方法炮制成的茯苓中的总糖及多糖的含量差异有显著性,其中总糖及多糖的含量从高到底的顺序依次为米汤制>明矾米汤制>土炒>朱砂制2>朱砂制1>生品。与生品相比较,茯苓经过炮制后,其总糖及多糖含量呈显著性增加的趋势[ 3 ]。 3. 药理作用: 3.1利尿作用: §3.1.1 其中茯苓素是起利尿的主要成分,可对Na+-k+-ATP酶和细胞中总ATP酶显著激活和茯苓素具有好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相似的功效。茯苓的利尿作用于实验动物的种属、清醒度或麻醉、急性或慢性实验以及生理状态的不同又密切关系。慢性实验明显利尿,急性不明显。对健康的人不具有利尿作用,但可增加水肿患者的尿液排出。 §3.1.2茯苓的 K+排出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Na+/ K+较对照组降低,可能原因为茯苓促进Na+排泄与其中含 Na+量无关( 因其 Na+含量极低) ,而增加排泄与其所含大量钾盐有关。与袢利尿药呋塞米相比,茯苓的利尿作用较持久,由电解质紊乱所引起的乏力、心律失常、肠蠕动紊乱、倦怠、嗜睡、烦躁甚至昏迷等不良反应较少[ 4 ]。 §3.1.3 给兔耳缘静脉注射茯苓水煎醇沉液,能够更加直观的反应茯苓利尿效果,试验结果可见,1.5g/kg剂量组20min、30min内排尿量增加明显,2.5g/kg剂量组药效更为明显,排尿量在给药10分钟内迅速达到高峰,40min后利尿作用趋于平稳,但尿量仍远高于对照组水平,表明茯苓对家兔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向量效关系[ 5 ]。

秦伯未先生对金匮要略方剂的运用简释

秦伯未先生对金匮要略方剂的运用简释 整理者:晨隐野 金匮要略--秦伯未教授对金匮要略方剂的运用简释,真可谓简即明了,本人稍稍整理了一下,大家看一看,可能会有用 1,人参汤---(参草白姜):即理中汤炮姜换干姜。凡用生姜取其辛散,炮姜守而不走,干姜则温多散少。 2,小半夏汤----(生姜24,半夏15):和胃止呕法,凡胃有痰饮湿引起的呕吐均可适用。 3,半夏干姜散----治胃寒吐涎沫,用药和小半夏汤同,因生姜辛散,干姜温中。又主症和吴茱萸汤相似,但彼为寒邪而兼胃虚,此则纯寒,故不用补药辅助。 4,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兼有利水作用。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5,大半夏汤(半夏15人参9白蜜30):补中止呕法,和小说半夏汤的区别,彼有实邪故用辛散;此为胃虚,故用甘药和之。 6,干姜人参半夏丸:适用于寒饮呕吐,不是为妊娠恶阻而设。 7,大黄甘草汤(大黄12甘草3):泻火止呕法,和大半夏汤有虚实寒热之不同。《食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8,小青龙汤(姜五麻细辛半草芍枝):治表邪挟水气的主方,故用于外寒引发的痰饮咳喘最为适合。 9,小青龙加石膏汤---温化水饮之中兼治烦躁,但毕竟饮重于热。与越婢加半夏汤的热重于饮者恰恰相反。 10,越婢汤-------(麻黄18石膏24甘草6生姜9大枣5)---辛寒解表法。 11,越婢加半夏汤---宜于痰热内阻,麻黄可以开肺,不一定用来发汗。 12.越婢加术汤---疏表利湿法。 13,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半夏紫菀冬花半夏五味生姜大枣)---辛散苦泄法,能温化寒饮,亦可用于一般哮喘症。 14,厚相麻黄汤----(厚朴麻黄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小麦石膏) 14.大青龙汤----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石膏,宜表邪挟内热之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也主之。》 15.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温中散寒,和小建中汤有缓急之分。 16.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黄症主方。 17.茵陈五苓散---治黄疸当利小便,内热重者用栀子柏皮汤。热不甚者用此方。

四逆汤治验案-最新文档

四逆汤治验案 笔者临证27 年,运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症,每获效验,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现举验案数例,以飨同道。 1 四逆汤治疗顽固性失眠案 李某,男性,62岁,2013年9月6日初诊。失眠,心悸、头晕3 年,辗转多家医院诊治无效,本次症见:失眠少寐(每晚不足2 小时),早醒,醒后不能再入睡,困倦而睡又睡不着,伴心悸,头晕,口干欲饮水,不欲多饮,倦怠乏力,怕冷,两腿膝下冰凉感,纳谷不香,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辨证:阴阳失调。治法:扶阳抑阴,启阴交阳,使阳复其位,四逆汤加减:蒸附片45g先煎,干姜15g,炙甘草 30g,龙骨30g 先煎牡蛎30 g 先煎,枣仁45g ,远志15 ,菖蒲15g,磁石20g 先煎,黄柏6g ,紫石英20g 先煎,肉桂3g,头煎加水2000ml,文火煎取250ml,二煎加水1500ml,文火煎取 250ml,二次兑匀,早晚各服一次。进服7 剂后,每晚入睡4 小时,继续服15剂后每晚入睡6 小时,切中病机,守方继服15 剂,睡眠正常,诸证悉除。 按:失眠与欲寐相近,分为前半夜失眠和后半夜失眠;前半夜为入睡困难,阴虚者居多,后半夜为醒后难以入睡,老年人多见阳虚者多,遇到睡眠问题时,不一定是从“ 心藏神” 着手,而是把病情归结到阴阳这个大纲。如《内经》的《大惑论》里通

过卫气的循行解释失眠的病机:卫气无法进入阴则目不冥。而阻碍卫气进入阴(指体内)的原因很多,包括寒盛相火上浮。少阴条文中说“恶寒,身?、脉微细” [1] ,因身体发冷而不寐。正如后人所谓“水寒而不藏龙也。”病机总属阳不潜藏也。另外还有一些加减,如加紫石英,《名医别录》中说这味药有“ 安魂魄,镇下焦” 的功效,既有重镇性能又温暖肾脏。还有磁石(这里应用“ 去性取用” 的原则)。还是一句话:治病必求于本,应用此方,引火归原,达到阴阳平衡,临床实践证明可以发挥收敛命门火的作用。平衡调和,最终达到治疗目。 2 四逆汤治疗难治性低血钾案 患者,男,23岁,2013年11月15日初诊,住院号:412918。颅咽管瘤术后7月,多尿2月,低血钾3周,血钾2.0mmol/L 。上午8:00COR为99.17nmol/L (正常140~440nmol/L ), TSH0.07mI/L (0.34-5.6mIU/L ),T31.13nmol/L (正常1.34 ~2.73nmol/L ),住院期间每天口服补钾12g,静脉补钾4g,治疗15 天血钾不能纠正。症见:畏寒肢冷,身困嗜卧,面白而无华,表情淡漠,腿脚浮肿,舌体胖,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诊断:颅咽管瘤术后,垂体功能减退症。中医属于少阴证,肾阳虚惫,固摄失司,治宜固肾纳气,四逆汤加减:蒸附片45g 先煎,干姜15g,补骨脂30g 先煎白术30g,山萸肉45g,益智仁30g ,炙甘草45g,肉桂3g,头煎加水2000ml,文火煎取250ml,二煎加水1500ml,文火煎取250ml ,二次兑匀,早晚各服一次。进服

中医痛证理论发展史及痛证病因病机阐述

中医痛证理论发展史及痛证病因病机阐述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刘德山主任医师 中医学认为:身体内外产生的一种难以忍受的苦楚叫痛,痛中带有一些酸感叫疼。脏腑气血精神等任 何一个方面出现失衡或破坏,产生的难于忍受的苦楚,即疼痛,我们把这些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总称为“痛症” 。临床上痛证有多种表现,如胀痛、刺痛、冷痛、灼痛、绞痛、坠痛、隐痛、游走性疼痛、固定性疼痛等;痛证的病因病机也多种多样,既有气滞、寒邪、热邪、痰浊、食积、湿邪等实证,也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虚症;因此治疗痛证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中医学在漫长的实践中,发展形成了系统的中医痛证理论和独特的痛证病因病机规律。现介绍如下: 一、痛证理论发展史 纵观历代治疗疼痛实践的履迹,疼痛理论发展经历了大约六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内经》为界碑。《内经》以前的医学已经把疼痛和经脉联系起来。《内经》则将疼痛进行了分类,从阴、从寒、从心火、从解剖立论,采用了客观的检查手段,并根据经络腧穴理论运用针灸手段治疗。总之,《内经》论述疼痛,病因以寒热为主,病机以气血为要,作用于经脉,刺灸可以治疗。 2、第二阶段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标志。张仲景对疼痛治疗有两方面的贡献:一是将疼痛分为外感疼痛和内伤疼痛。外感疼痛为六经病痛,头痛有三阳头痛、厥阴头痛,太阴病多见腹痛,少阴病则以身痛为最;内伤疼痛以胸痹心痛论述最为详尽。二是用完备的理法方药治疗痛证,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对外感疼痛从寒立论,按六经辨证治疗;对内伤杂痛中的胸痹心痛,以阳微阴弦立论,用栝楼薤白白酒剂治疗。 3、第三阶段是金元医家关于痛证的各家学说。易水学派李东垣在《医学发明?泄可去闭》中首次提出了“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学术论点,创立了实痛证的病机学说。王好古也在《此事难知?痛随利减》中提出“诸痛为实,痛随利减”,后世则将“利”训为“通”,指出治疗实证的关键在于“通利” 二字。河间学派朱丹溪指出气、血、痰、郁皆与痛证有关,提出了痰湿致痛、从痰论治痛证的学说,并论证了治疗头痛的引经之药。治头痛以川芎为主药,随经加用引经药,在太阳经用川芎,在阳明加白芷,在少阳用柴胡,在 太阴加苍术,少阴加细辛,厥阴加吴茱萸等。 4、第四阶段明代温补学派张介宾等补虚治痛学说的确立。温补学派医家薛立斋、汪石 山、张介宾等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突破“痛无补法”的禁区,创立以温补治痛之先河。张介宾在《质疑录》中指出:“凡属诸痛之虚者,不可以不补也”,并提出“不荣则痛”的痛证病机学说,提出了对痛证治疗要辨“表里寒热虚实”等。 5、第五阶段是对痛证理论的梳理和完善。清代叶天士在集历代治痛证理论大成的同时,提出了治有先

金匮方歌括

栝蒌桂枝汤 太阳证备脉沉迟,身体几几欲痉时, 三两蒌根姜桂芍,二甘十二枣枚宜。 麻黄加术汤 烦疼湿气裏寒中,发汗为宜忌火攻, 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麻黄杏仁苡仁甘草汤 风湿身疼日晡时,当风取冷病之基, 薏麻半两十枚杏,炙草扶中一两宜。 防己黄芪汤 身重脉浮汗恶风,七钱半术五甘通, 己芪一两磨分服,四片生姜一枣充。 白术附子汤 大便若硬小便通,脉涩虚浮湿胜风, 即用前方去桂枝,术加四两有神功。 甘草附子汤 术附甘兮二两平,桂枝四两亦须明, 方中主药推甘草,风湿同驱要缓行。 百合病总歌 百合病从百脉成,起居冒昧各难名, 药投吐利如神附,头痛参观尿更明。 百合知母汤 病非应汗汗伤阴,知母当遵三两葴, 渍去沫涎七百合,别煎泉水是金针。 百合滑石代赭汤 不应议下下之差,既下还当竭旧邪, 百合七枚赭弹大,滑须三两效堪夸。 百合鸡子黄汤 不应议吐吐伤中,必伏阴精上奉功, 百合七枚洗去沫,鸡黄后入搅浑融。 百合地黄汤 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 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

百合洗方 月周不解渴因成,邪热流连肺不清, 百合一升水一斗,洗身食饼不和羹。 栝蒌牡蛎散 洗而仍渴属浮阳,牡蛎蒌根并等量, 研末饮调方寸匕,寒兼咸苦效逾常。 百合滑石散 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 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须。 苦参洗方 雄黄熏方 苦参汤是洗前阴,下蚀咽干热最深, 更有雄黄熏法在,肛门虫蚀亦良箴。 赤小豆当归散 眼眥赤黑变多般,小豆生芽曝令干, 豆取三升归十分,杵调浆水日三餐。 升麻鳖甲汤 赤斑咽痛毒为阳,鳖甲周围一指量, 半两雄黄升二两,椒归一两草同行。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 身痛咽喉面皮青,阴毒苛邪隶在经, 即用前方如法服,椒黄务去特叮咛。 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原汤论已详,桂加三两另名方, 无寒但热为温疟,骨节烦疼呕又妨。 蜀漆散 阳为痰阻伏心间,牡疟阴邪自往还, 蜀漆云龙平等杵,先时浆服不逾闲。 风引汤 四两大黄二牡甘,龙姜四两桂枝三, 滑寒赤白紫膏六,瘫痫诸风个中探。 防己地黄汤 妄行独语病如狂,一分己甘三桂防, 杯酒渍来去清汁,二斤蒸地绞和尝。

四逆汤

四逆汤 四逆汤,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由甘草、附子等组成,主要用于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等;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 1 药品名称 【方名】四逆汤 【汉语拼音】Si Ni Tang 2 处方 附子 15克;干姜 6克;炙甘草 6克。 3 功能主治 回阳救逆。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本方常用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而见休克属阳衰阴盛者。) 4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3两(现代用法:水煎服)。 5 禁忌 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真热假寒者忌用。 6 方解 本方证乃因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细。《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心阳衰微,神失所养,则神衰欲寐;肾阳衰微,不能暖脾,升降失调,则腹痛吐利。此阳衰寒盛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故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臣以辛热之干姜,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

病因病机试题教案资料

病因病机试题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三因学说”的是:() A、内经 B、难经 C、陈无择 D、张仲景 2、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3、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 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 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 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 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 4、“中寒”是指:() A、内寒 B、感受外寒 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 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5、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 A、暑邪 B、湿邪 C、寒邪 D、燥邪 6、火邪致病易:() A、伤肺耗津 B、生风动血 C、阻遏气机 D、收引疼痛 7、其性粘滞,趋下的病邪是:() A、湿邪 B、火邪 C、寒邪 D、风邪 8、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暑邪 9、燥邪致病特点有:() A、生风动血 B、病程缠绵 C、伤肺耗津 D、易致肿疡 10、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燥邪 11、多挟湿邪为患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12、出现各种秽浊症状,为何邪致病特点:() A、火邪 B、暑邪 C、湿邪 D、寒邪 13、易致各种出血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14、疫疠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 A、侵犯肌表 B、空气传染,从口鼻入 C、经络 D、脏腑 15、恐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6、思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7、忧伤:()

A、心 B、肝 C、肺 D、脾 18、喜伤:() A、心 B、肝 C、肺 D、脾 19、怒伤:() A、心 B、肝 C、肺 D、脾 20、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 A、喜 B、怒 C、惊 D、恐 21、耗伤心神,损伤脾气的情志因素为:() A、喜 B、怒 C、忧 D、思 22、劳则:() A、气结 B、气耗 C、气乱 D、气消 23、痰饮的形成,多与何脏腑有关:() A、心肺脾肾 B、肺脾肾三焦 C、心肝脾肾 D、心肺肝脾 24、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 A、痰 B、饮 C、瘀血 D、疫疠 25、什么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A、正气不足 B、邪气 C、阴阳失调 D、脏腑紊乱 26、什么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A、正气不足 B、邪气 C、阴阳失调 D、脏腑紊乱 27、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 A、饮 B、痰 C、瘀血 D、饮食不节 28、怒则:() A、气下 B、气乱 C、气结 D、气上 29、恐则:() A、气下 B、气乱 C、气结 D、气上 30、思虑过度,劳伤:() A、心肝 B、肝脾 C、心脾 D、心肾 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哪些属六淫致病的特点:() A、与居住环境有关 B、直接影响脏腑所机 C、从口鼻而入 D、与季节有关 E、多侵犯肌表 2、属阴邪的病邪有:()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暑邪 E、湿邪 3、疫疠的致病特点有:() A、易于流行 B、传染性强 C、症状相似 D、发病急骤 E、易致肿疡 4、“内生五邪”即:() A、内风 B、内暑 C、内寒 D、内火 E、内湿 5、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何因素有关:()

郭振球教授运用茯苓导水汤治疗肾病水肿经验

郭振球教授运用茯苓导水汤治疗肾病水肿经验 〔关键词〕郭振球;肾脏疾病;肾性水肿;茯苓导水汤〔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2.11.013.047.02 Experiences from Professor GUO Zhen-qiu of treating nephrotic edema with Fuling Daoshui Decoction XIE Xue-jiao,HUANG Zheng-de*,WU Ruo-xia (TCM University of Hunan,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 〔Key words 〕Professor GUO Zhen-qiu;nephritic diseases;Nephrotic edema;Fuling Daoshui Decoction 谢雪姣,黄政德*,吴若霞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7) 〔收稿日期〕2012-06-15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2007BAI10B01-061);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XJK011BGD003)。 〔作者简介〕谢雪姣(1976-),女,湖南株洲人,医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医药教育研究及中医经典教学和中医内科临床工作。〔通讯作者〕*黄政德,男,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 :hzd112@https://www.360docs.net/doc/953763787.html, 。 郭振球(1926-2011),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我国首批中医诊断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湖南省第六届政协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内知名的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曾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经典、诊断学教研室主任,药学系主任,世界传统卫生组织诊断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点通讯评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函议专家等职。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60余年,倡导微观辨证[1-3],提出主诉辨证法及十步有序辨证论治的临证方法[4-5],临证经验丰富,在肾病水肿治疗上主张应用茯苓导水汤随证治之,疗效显著。 水肿是一类临床常见病证,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后期亦常伴见。肾病水肿病程较久,患者正气日衰,又易复感外邪加重病情,因此该病缠绵难愈,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如何延缓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历来医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其病因病机也复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因此,水肿的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景岳全书·肿胀》曰:“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于脾而肌肉浮肿,传入于肺则气息喘急。”《诸病源候论 ·水病诸候·水通身肿候》说:“肾虚不能宣通水气,脾虚又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液皮肤,流遏四肢,所以通身肿也。”指出水肿的病机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导致水液停滞于体内。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三条基本原则。郭老指出,本病临床所见患者多是本虚标实之证,治 2012年11月第32卷第11期Nov .2012Vol.32No.11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CM Univ.of Hunan 47

泽泻是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

泽泻是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植物为多年生沼生草本,属泽泻科。其根状茎较短,基生。泽泻夏季开白花,排成大型轮状分枝的圆锥花序,花两性。野生泽泻一般生长在沼泽地,分布于中国、日本和印度等地。泽泻(根茎)又是传统的中药之一。中医理论认为其性寒,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泽泻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含量,减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泽泻及其制剂现代还用于治疗内耳眩晕症、血脂异常、遗精、脂肪肝及糖尿病等。但泽泻具有肝毒性、肾毒性,服用不当,能让肝脏、肾脏出现肿胀以及其他中毒症状。 中药 中药名:泽泻 别名:水泻、芒芋、鹄泻《本经》,泽芝、及泻《别录》,天鹅蛋、天秃《药材资料汇编》,禹孙《纲目》。 苗族药名:窝革里(贵州黔东南) 英文名: OrientalWaterplantainRhizome,RhizomeofOrientalWaterplantain 拉丁植物名: Alismaorientale(Sam.)Juz.[A.plantago-aquaticaL.var.orientaleSam.] 拉丁文名:RhizomaAlismatis 来源: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2][3]。 形态特征 泽泻,多年生沼生植物,高50-100cm。地下有块茎,球形,直径可达4.5cm,外皮褐色,密生多数须根。叶根生;叶柄长达50cm,基部扩延成中鞘状,宽5-20mm;叶

片宽椭圆形至卵形,长5-18cm,宽2-10cm,先端急尖或短尖,基部广楔形、圆形或稍心形,全缘,两面光滑;叶脉5-7条。花茎由叶丛中抽出,长10-100cm,花序通常有3-5轮分枝,分枝下有披针形或线形苞片,轮生的分枝常再分枝,组成圆锥状复伞形花序,小花梗长短不等;小苞片披针形至线形,尖锐;萼片3,广卵形,绿色或稍带紫色,长2-3mm,宿存;花瓣倒卵形,膜质,较萼片小,白色,脱落;雄蕊6;雌蕊多数,离生;子房倒卵形,侧扁,花柱侧生。瘦果多数,扁平,倒卵形,长1.5-2mm,宽约1mm,背部有两浅沟,褐色,花柱宿存。花期6-8月,果期7-9月。 地理分布 泽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新疆、云南等地。原苏联、日本、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均有分布。 生长环境 生于沼泽边缘。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幼苗喜荫蔽,成株喜阳光,怕寒冷,在海拔800m 以下地区,一般都可栽培。宜选阳光充足, 腐殖质丰富,而稍带粘性的土壤,同时有可靠水源的水田栽培,前作为稻或中稻,质地过砂 或土温低的冷浸田不宜种植。 炮制方法 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用微火烘干,再撞去须根及粗皮。 1.泽泻:拣去杂质,大小分档,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捞出,晒晾,闷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晒干。 2.麸制:取麸皮,撒入锅内,待起烟时,加入泽泻片,拌炒至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泽泻片100kg,用麸皮10kg。

四逆汤

击退衰老的法宝——四逆汤 【导读】 不老的都是神话,所以才会有“不老女神”之说。但是大家都知道人总是会死亡的,历朝历代很多人试图发明灵丹妙药也都没能阻止这个过程。 人为什么会死亡?面对我们不能不承认的衰老,有什么方法击退吗? 人之所以会死亡,是因为…… 人早晚会死亡,那就说明我们处于病的状态。不病会死吗? 那到底是什么病呢?这个病其实指的是身体各项机能的沉衰。 《黄帝内经》上明确的指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生命的成长期可能身体各项机能在完善,但是到了三四十岁左右之后,就不得不始终面临这个问题——不断的衰老。 很多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脸上长斑,皮肤暗淡,白发一根又一根,牙齿松动。精力不再旺盛,体能跟不上,脑子转不动……悄无声息的这些变化慢慢地开始让大家有所警觉。 于是所有人都想试图做些什么来减缓衰老的速度。比如…… 运动? 很多人选择运动来击退衰老。运动加快身体新陈代谢,让身体充满活力,看上去是个不错的选择。 有很多人经常打羽毛球,技术娴熟,身体看似也是非常结实,但是仔细一瞧,这些人挺着大肚子呢。肚子大是因为脾胃虚寒,中医上有一个很形象的词语叫做“雀腹”,这是严重的脾胃类问题。看来运动并没有帮助他们解决脾胃的问题。 从全息角度看,脾胃不好,在身体上反应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存在问题,转化水谷精微能力不足,往身体外面看,就可能表现出进财能力差,整个人都不够强大。

运动,为什么没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健康、真正的好运呢? 保健品?补品? 很多人选择吃保健品,补品,每天药片一大把,补品一大堆,到底有多大作用? 身体想要真正恢复,一定别忽视脾胃问题。《内经》上云:谷入于胃,脉道乃通,血气乃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是身体能量最直接的来源,如果保健品能真正做到恢复脾胃功能,身体是要出现以下几个现象的:比如脾胃的寒湿排出体表,身体会长湿疹;本来肚子大,阶段性会出现肚子小了手开始胀;大便量阶段性的增多。这些都是脾胃功能在恢复。 保健品、补品?为什么没带来真正的排病反应,为什么身体情况没有在真正进步呢? 西药? 很多人不得不选择西药,试图减缓一些并发症的发病速度,控制病情。血糖高,血压高的朋友几乎都被灌输了终身服药的观念。西药的弊端,就是需要越来越多的药去维持一个看似正常的结果。慢慢地,打胰岛素的单位越来越多,降压药联合用的越来越多。再比如临床上常见的头痛问题,很多人吃止痛药,一开始半片能止疼,后来会发展到两片、三片都不没有作用了。 真正良性循环的服药是越来越少的,而不是越来越多的。相反的,如果吃了正确的健康的中药,药是逐渐减少的。比如头痛如果是一柴胡证,可能服用小柴胡汤加川芎的方剂,刚开始需要喝三剂管用,到最后,可能一碗下去头就不痛了,而且头痛的发作次数越来越少,程度也越来越轻。 西药,你还在依赖吗?

病因病机试题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三因学说”的是:() A、内经 B、难经 C、陈无择 D、张仲景 2、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3、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 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 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 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 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 4、“中寒”是指:() A、内寒 B、感受外寒 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 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5、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 A、暑邪 B、湿邪 C、寒邪 D、燥邪 6、火邪致病易:() A、伤肺耗津 B、生风动血 C、阻遏气机 D、收引疼痛 7、其性粘滞,趋下的病邪是:() A、湿邪 B、火邪 C、寒邪 D、风邪 8、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暑邪 9、燥邪致病特点有:() A、生风动血 B、病程缠绵 C、伤肺耗津 D、易致肿疡 10、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燥邪 11、多挟湿邪为患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12、出现各种秽浊症状,为何邪致病特点:() A、火邪 B、暑邪 C、湿邪 D、寒邪 13、易致各种出血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14、疫疠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 A、侵犯肌表 B、空气传染,从口鼻入 C、经络 D、脏腑 15、恐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6、思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7、忧伤:()

A 、内风 B 、内暑 C 、内寒 D 、内火 E 、内湿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18、喜伤:( )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19、怒伤:( )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20、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 ( ) A 、喜 B 、怒 C 、惊 D 、恐 21、 耗伤心神,损伤脾气的情志因素为: ( ) A 、喜 B 、怒 C 、忧 D 、思 22、 劳则:( ) A 、气结 B 、气耗 C 、气乱 D 、气消 23、痰饮的形成,多与何脏腑有关: ( ) A 、心肺脾肾 B 、肺脾肾三焦 C 、心肝脾肾 D 、心肺肝脾 24、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 ( ) A 、痰 B 、饮 C 、瘀血 D 、疫疠 25、什么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 ) A 、正气不足 B 、邪气 C 、阴阳失调 D 、脏腑紊乱 26、什么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 ) A 、正气不足 B 、邪气 C 、阴阳失调 D 、脏腑紊乱 27、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 ( ) A 、饮 B 、痰 C 、瘀血 D 、饮食不节 28、 怒则:( ) A 、气下 B 、 气乱 C 、 气结 D 、气上 29 、 恐则:( ) A 、气下 B 、 气乱 C 、 气结 D 、气上 30、 思虑过 度, 劳伤 :( ) A 、心肝 B 、 肝脾 C 、 心脾 D 、心肾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哪些属六淫致病的特点: ( ) A 、与居住环境有关 B 、直接影响脏腑所机 C 、从口鼻而入 D 、与季节有关 E 、多侵犯肌表 2、 属阴邪的病邪有: ( ) A 、风邪 B 、寒邪 C 、燥邪 D 、暑邪 E 、湿邪 3、 疫疠的致病特点有: ( ) A 、易于流行 B 、传染性强 C 、症状相似 D 、发病急骤 E 、易致肿疡 4、 “内生五邪”即: ( ) 5、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何因素有关:

中医六经头痛部位、病机和证治一览

中医六经头痛部位、病机和证治一览 一、太阳头痛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 “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2、病因病机:风寒、风 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 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 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颖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方 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苇、姜黄、天南星、当归。 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治法:活血 化瘀,疏经通络。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 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方药:麻黄连翘赤 小豆汤加生慧该仁、土茯苓等。 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治法:疏风散寒, 通络止痛。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 味。 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沒黄,舌红苔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 热,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或用选奇汤,《伤寒大白头 痛》谓“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 ⑥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澹,苔白腻,脉濡滑。治法:疏风通络,化湿止痛。方用麻 黄杏仁慧该甘草汤、麻黄加术汤。 二、阳明头痛1、部位:头痛部位以前额、面颊、眉棱骨常见,或痛连齿龈,或颜面疼痛。《伤寒大白头痛》:“阳明经额前痛,痛连眼眶,脉洪而长……”2、病因病机:外感多热结或为寒凝;内伤多积热、湿热、胃火、热毒、酒毒。 3、属性:实证为主。 4、证治: ①阳明湿热:头痛身重,胸皖痞闷,j叟赤闭涩,口中黏腻,

仲景方整理

典籍资料 仲景方整理 伤寒杂病论是方书之祖,是中医的四大经典。可是在流传时该书被一分为二,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分而治之,自古至今,因为伤寒论的架构完整,以致功效卓著,所以难免重伤寒而轻金匮,金匮是讲内伤杂病,但是杂病种类繁复,金匮所包含的不足以应付临床。 伤寒杂病论的编排方式与今天所见是不同的,仲景原来把此书分为三部份,伤寒、金匮、方剂。书中所用的方剂单独成篇,各证之下是有方剂名称,而无详细组成,这样翻阅不易,所以叔和重编就改成现在这样子。 把伤寒金匮全部集合在一起,然后依方剂或是主药分类,这样就可以避免只研究伤寒方的不足,也可以更深入的追索仲景的更多想法。 桂枝汤: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汤、去芍药。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 桂枝加桂汤;桂枝汤、加桂二两。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加芍药。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 桂枝加黄耆汤:桂枝汤、加黄耆。 新加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一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汤、加大黄。 瓜蒌桂枝汤:桂枝汤、加瓜蒌根。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 小建中汤:桂枝汤、加饴糖。 小建中汤:桂枝、芍药、大枣、甘草、饴糖。 黄耆建中汤:小建中汤、加黄耆。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黄耆桂枝五物汤:黄耆、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芍药、生姜、大枣、甘草、茯苓、白朮。 桂枝救逆汤:桂枝、生姜、大枣、甘草、龙骨、牡蛎、蜀漆。 桂枝去芍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桂枝、生姜、大枣、甘草、麻黄、细辛、附子。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麻黄、杏仁、芍药、甘草。 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杏仁、芍药、甘草。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麻黄、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石膏。 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汤、加龙骨、牡蛎。 桂枝生姜枳实汤:桂枝、生姜、枳实。 黄耆芍桂苦酒汤:黄耆、芍药、桂枝、苦酒。 麻黄汤: 甘草麻黄汤:麻黄、甘草。 1 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麻黄加朮汤:麻黄汤、加白朮。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杏仁、甘草、薏苡仁。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甘草、生姜、大枣。 文蛤汤:麻黄、文蛤、杏仁、石膏、甘草、生姜、大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