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掌组织培养研究

红掌组织培养研究
红掌组织培养研究

红掌组织培养研究

作者:束晓春, 彭峰, 李乃伟, 何树兰, 夏冰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

刊名:

江苏农业科学

英文刊名: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2)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7条)

1.谭文澄;戴策刚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991

2.肖三元;梁国平;杨焱红掌不同品种产生愈伤组织的差异[期刊论文]-热带农业科技 2005(02)

3.陈华林不同培养条件和外植体处理对红掌品种组培效果的影响[期刊论文]-西南园艺 2003(04)

4.肖三元;梁国平;管艳红掌组培快繁中若干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热带农业科技 2006(01)

5.周辉明;罗庆国;叶炜红掌的组织培养 2006(02)

6.夏慧敏;傅玉兰;杨海燕红掌组培快繁技术研究现状的综述[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6(21)

7.张晖;王绪月;刘华继切花红掌组培快繁技术[期刊论文]-中国花卉园艺 2007(12)

引证文献(2条)

1.张海洋.徐秀芳野生花卉紫景天快繁技术研究[期刊论文]-江苏农业科学 2010(2)

2.江宝月.池敏青红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期刊论文]-吉林农业C版 2010(1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954802175.html,/Periodical_jsnykx200902023.aspx

花烛组织培养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724961(2000)0120069206 花烛组织培养的研究 Ξ 王进茂,郑均宝,高秀丽,徐振华,张法勇 (河北农业大学林业生物技术实验室,保定 071000) 摘要:为了找出一条适合花烛工厂化生产的最佳组织培养程序,以茎尖、叶、根等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发生,进而诱导不定芽的发生。结果表明:黑暗有利于花烛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生长,其最佳培养基为MS +6-BA 017mg/L +K T 013mg/L 。光照有利于芽的发生,其最佳培养基为MS +6-BA 015mg/L +K T 015mg/L 。生长素不利于花烛愈伤组织和芽的诱导及增殖培养。花烛增殖培养合适的代数以20次为宜。生根培养基为1/2MS +I BA015mg/L 。关键词:花烛;愈伤组织;不定芽增殖;生根中图分类号:Q94311 文献标识码:A 花烛(Anthuriun andreanum Lind.)又名火鹤、灯台花、安祖花,为天南星科花烛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名贵的切花及观赏植物。其原产地为哥伦比亚,因此又名哥伦比亚安祖花。现世界各地均有栽培。我国从80年代开始大批引进,在香港、广州、福建偶有露地栽培,多在温室中培养。其繁殖方法除分株外,也可以种子繁殖,但从授粉到种子成熟需6~7个月,甚至更长,且种子不能储藏。播种后历经2~3a 才能长到产花、分株的大小,另外 种子繁殖有较大的变异[1]。早在70年代,国外就开始了花烛组织培养的研究,并已取得较大成功[2,3,4]。国内也已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5,6]。我国北方温室培养的切花用花烛及盆栽花烛,也多用组织培养法繁殖,本文意在找出一条适合花烛工厂化生产的较好的培养程序。 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盆栽花烛植株及花烛无菌生根试管小植株。112 方法 11211 盆栽花烛叶片的灭菌和接种 盆栽花烛叶片按发育状态分为幼叶(叶片紫红色,未 展开)、初展叶(叶片刚展开,叶片开始变绿)、中龄叶(叶片生长发育到最大,呈黄绿色)、老龄叶(已停止生长的叶子,呈深绿色)。从盆栽花烛植株上取不同叶龄的叶片,用清水冲洗干净。在无菌条件下,先用75%的酒精漂洗2min ,接着用无菌水冲洗1次,再用1‰的氯化汞溶液漂洗5min ,然后用无菌水冲洗4~5次,切成约015cm ×015cm 的方块接种到培养基中。 Ξ 收稿日期:1999-04-09;修改稿收期:1999-07-06 王进茂:男,1970年生,讲师,主要从事组织培养研究工作。 第15卷第1期河 北 林 果 研 究 V ol 115N o 112000年3月HEBEI JOURNAL OF FORESTR Y AN D ORCHAR D RESEARCH Ma r.2000

养好盆栽红掌的十个要素

养好盆栽红掌的十个要素 红掌属于天南星科花烛属植物,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重要盆花作物之一。由于其花色艳丽,花形独特,花期持久而深受人们喜爱。如何养好盆栽红掌,应掌握以下十个要素:一、红掌生长所需的养分 红掌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有碳水化合物、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1.碳水化合物是红掌生长最主要的养分,它来源于光合作用。碳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氢和氧从水中获取。 2.大量元素是红掌生长过程中需要较多的元素,它包括氮、磷、钾、硫、镁、钙这6种元素,这些元素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这6种元素主要从基质中获取或人为添加。 3.微量元素是红掌生长过程中需求量微少但又必不可少的元素,如铁、锰、铜、锌、钼、硼等元素,其来源于基质或人为添加。 二、光照与红掌生长的关系 红掌按照“叶→花→叶→花”循环生长,花序是在每片叶的叶腋中形成的,这就导致了花与叶的产量相同。影响产量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光照,光照过强会抑制植株生长,并导致叶片及花的佛焰苞变色或灼伤,对花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反之,光照强度太低时,由于植株同化产物不足,易引起花朵变小、花茎变软及产量降低。红掌适宜生长的光照强度为10000至22000勒克斯。

温室内红掌光照的控制可通过活动遮阴网来调控。在晴天时遮掉75%的光照,温室最理想的光照强度是20000勒克斯左右,最大光照强度不可长期超过22000勒克斯。早晨、傍晚或阴雨天则不用遮光。红掌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光照要求各有差异:如营养生长阶段光照要求较高,可适当增加光照,促使其生长;开花期间对光照要求低,可用活动遮阴网将光照调至10000勒克斯至15000勒克斯,以防止花苞变色,影响观赏。 三、温度对红掌生长的影响 红掌生长对温度较敏感,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4℃至35℃,最适温度为19℃至25℃,昼夜温差3℃至6℃为宜,即白天温度21℃至25℃、夜间19℃左右最适宜红掌的生长。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有利于红掌养分的吸收和积累,对红掌生长、开花极为有利。如果温度长时间低于13℃左右,植株虽不会死亡,但很长时间难以恢复生长;当温度高于35℃,且光照较足,叶面易出现灼伤,因受害叶片不会逆转,将直接影响红掌的整体品质。 在高温季节,通过开启湿帘及通风设备来降低室内温度,以避免因高温而造成花芽败育或畸变。注意傍晚不要对叶面喷雾,以保证红掌叶面夜间没有水珠。避免高温灼伤叶片,使红掌出现焦叶、花苞致畸、褪色现象。在寒冷的冬季,当室内昼夜气温低于18℃时,要进行加温保暖,防止冻害发生。 四、湿度对红掌生长的影响 红掌对空气湿度的要求相对较高。湿度过低,植株会长得老化,叶片和花较小;湿度过高,植株将长得很脆弱,真菌容易侵入。红掌工厂化生产,关键是保持相对高的空气湿度,一定的湿度有

月季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月季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摘要: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6-BA)和生长素(NAA), 以及用不同外植体部位筛选出最适合月季腋芽萌发的培养基和最佳外植体部位。 实验结果表明:诱导侧芽萌发以MS+6-BA2.0mg/L培养基效果最好,外植体部位 以中部枝条发芽率最佳,为80%。 关键词:月季;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Abstract: Use MS as basic medium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cytokinin and auxin,a nd use different part of the stem as explant for tissue culture to select the suitable medium and best explants site for the induction of Rosa chinen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S +6B A2.0mg / L is the suitable medium for bud germination, and the middle part of the stem ist he best explant. Keywords: Rosa chinensis, tissue culture, rapid propagation 月季(Rosa chinensis)是蔷薇科落叶或半长绿灌木,其花色艳丽、香味浓郁,是世界栽培种类较多的多年生木本花卉之一。由于其分布极广、适应性良好、栽培容易等优点,加之月季四季常青、花期长、花色多等特点,使得在园林和路带绿化以及庭院居室的盆栽美化和切花等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月季在观赏植物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月季花型大、美丽、幽雅、高贵,深爱各国人民喜爱,月季的销售额多年来稳居各类花木的前茅。被誉为“花中皇后”之美称,深受人们喜爱。 月季通常采用扦插和嫁接繁殖,一些名贵品种扦插不易生根,主要是靠芽接繁殖[1]。而芽接速度慢,因而造成优良品种苗木供不应求。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大大缩短其增殖周期,达到快速繁殖优良品种的目的。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快速繁殖各种花木技术得到了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关于月季的离体培养、根诱导及移栽问题,以有了不少报道[1、2、8、9、10]。由于受基因影响,不同品种之间的组织培养特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2]。因此讨论不同品种组培快繁的培养条件,特别是培养基中适宜的不同激素配比仍具有重要价值,另外选择适合接种的外植体不同部位也会影响其发芽率。本实验以月月红月季品种为材料进行了侧芽的诱导和筛选出适合月季组织培养最佳外植体部位的组织培养特性研究,试图找出适合月季品种的组培快繁的最佳激素配比的培养基和最适合培养的外植体部位。 1 材料与方法

十大净化室内空气的植物

十大净化室内空气的植物 一、强劲去甲醛型 吊兰 特性:养殖容易,适应性强,最为传统的居室垂挂植物之一。它叶片细长柔软,从叶腋中抽生出小植株,由盆沿向下垂,舒展散垂,似花朵,四季常绿。 功效:可吸收室内80%以上的有害气体,吸收甲醛的能力超强。一般房间养l~2盆吊兰,空气中有毒气体即可吸收殆尽,故吊兰又有“绿色净化器”之美称。 虎尾兰

特性:叶簇生,剑叶刚直立,叶全缘,表面乳白、淡黄、深绿相间,呈横带斑纹。常见的家庭盆栽品种,耐干旱,喜阳光温暖,也耐阴,忌水涝。 功效:可吸收室内80%以上的有害气体,吸收甲醛的能力超强。 长春藤 特性:是最理想的室内外垂直绿化品种,常绿藤本,枝蔓细弱而柔软,具气生根,能攀援在其他物体上。叶互生,叶片三角状卵形,盆栽需要量日渐增多。它典型的阴性植物,能生长在全光照的环境中,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长良好,不耐寒。 功效:强盗除甲醛。能分解两种有害物质,即存在于地毯,绝缘材料、胶合板中的甲醛和隐匿于壁纸中对肾脏有害的二甲苯。 二、能吸甲醛的多用观赏型 芦荟

多年生常绿多肉植物,茎节较短,直立,叶肥厚,多汁, 披针形。喜温暖、干燥气候,耐寒能力不强,不耐荫。 它不仅是吸收甲醛的好手,而且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如杀菌、美容的功效。现已经开发出不少盆栽品种,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可用于装饰居室。 龙舌兰 多年生常绿植物,植株高大,叶色灰绿或蓝灰,叶缘有刺,花黄绿色。喜温暖、光线充足的环境,耐旱性极强。 这种植物也是吸收甲醛的好手。此外还可用于酿酒,用其配制的龙舌兰酒是非常有名的。

扶郎花(又名非洲菊) 菊科宿根草本,花径较大,花色丰富,四季常开。喜温暖、阳光充足和空气流通的环境,属半耐寒性花卉,喜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 这种植物不仅是吸收甲醛的好手,而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有不少品种更可用于切花花材。 菊花 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我国传统品种。茎直立或半蔓性,茎上有柔毛,多分枝。单叶互生,叶缘有锯齿,花为头状花序,着生茎顶,花形丰富,花色多样。

养好盆栽红掌的十个要素

养好盆栽红掌的十个要素 本文是关于养好盆栽红掌的十个要素,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红掌属于天南星科花烛属植物,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重要盆花作物之一。由于其花色艳丽,花形独特,花期持久而深受人们喜爱。如何养好盆栽红掌,应掌握以下十个要素:一、红掌生长所需的养分 红掌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有碳水化合物、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1.碳水化合物是红掌生长最主要的养分,它来源于光合作用。碳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氢和氧从水中获取。 2.大量元素是红掌生长过程中需要较多的元素,它包括氮、磷、钾、硫、镁、钙这6种元素,这些元素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这6种元素主要从基质中获取或人为添加。 3.微量元素是红掌生长过程中需求量微少但又必不可少的元素,如铁、锰、铜、锌、钼、硼等元素,其来源于基质或人为添加。 二、光照与红掌生长的关系 红掌按照“叶→花→叶→花”循环生长,花序是在每片叶的叶腋中形成的,这就导致了花与叶的产量相同。影响产量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光照,光照过强会抑制植株生长,并导致叶片及花的佛焰苞变色或灼伤,对花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反之,光照强度太低时,由于植株同化产物不足,易引起花朵变小、花茎变软及产量降低。红掌适宜生长的光照强度为10000至22000勒克斯。 温室内红掌光照的控制可通过活动遮阴网来调控。在晴天时遮掉75%的光照,温室最理想的光照强度是20000勒克斯左右,最大光照强度不可长期超过22000勒克斯。早晨、傍晚或阴雨天则不用遮光。红掌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光照要求各有差异:如营养生长阶段光照要求较高,可适当增加光照,促使其生长;开花期间对光照要求低,可用活动遮阴网将光照调至10000勒克斯至15000勒克斯,以防止花苞变色,影响观赏。 三、温度对红掌生长的影响 红掌生长对温度较敏感,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4℃至35℃,最适温度为19℃至25℃,昼夜温差3℃至6℃为宜,即白天温度21℃至25℃、夜间19℃左右最

红掌用什么花盆合适

红掌用什么花盆合适 红掌是一种非常适合观花和观叶的常绿植物,而且养护管理得好的话,可以实现开花不断的效果,让盆栽始终处于比较佳的观赏状态。不过,好的花卉植物也需要合适的花盆来衬托,尤其是像红掌这种既适合观花又适合观叶的植物,那么呢? 给红掌选择花盆,不仅要考虑对植株生长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观赏性。不过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最适合植株生长的花盆,往往观赏性要差一些;而观赏性最好的花盆,往往质地又要差一些。为了达到这种既能融合观赏性,又不会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的平衡效果,推荐使用一种折中的方法。通过比较,一般使用陶盆或紫砂盆来种养红掌比较合适。 因为陶盆或紫砂盆不仅通透性比较好,沥水效果也比较佳,同时也能出产观赏性比较强的花盆。所以,小编推荐大家使用这种质地的两款花盆。虽然这种质地的花盆在通透性与泥瓦盆相比稍差一些,但比泥瓦盆更加细腻、精美。所以,使用这两款花盆,往往能兼具观赏与促进生长的功能。 除了从材质上考虑,花盆的规格大小、形状色泽也有一些讲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红掌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株形大小不同,所以在花盆规格的选择上也要适中。花盆选得过大过小

都不适宜,如果花盆过大会造成养分过于分散,如果花盆过小会造成过于拥挤的现象。所以,在不同的阶段我们需要为红掌准备大小不一的花盆。 当然,花盆的形状和颜色也会对盆栽红掌的观赏性造成一定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往往因太小而可以忽略而已。如果是为了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建议大家也可以适当考虑花盆的形状与颜色。在形状方面一般按照个人的喜好来选择,但使用最广泛的还是底部带出水口的圆盆和方盆。在这方面可以不用过多计较。 而在花盆的颜色及花纹方面,这个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但前提是要与植株红花绿叶的植株的主色调要协调。另外,由于红掌的花叶比较硕大和众多,往往让盆栽的株形显得比较庞大,所以一般需要选择材质比较重、密度比较大的深盆才不会造成头重脚轻的现象,毕竟出现这种情况很容易让其发生倾覆。

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作业姓名: 班级: 学号: 学院:

植物组织培养在花卉生产上的应用 摘要:植物组织培养在花卉产业中应用非常广泛, 组织培养技术促进了花卉的快速繁殖和生产脱毒苗及其在花卉产业中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植物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当的培养条件,使其增殖、生长、分化形成小植株的一种新型繁殖方法。是当前快速繁殖植物新品种的最重要方法。植物组培育苗技术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国际上都居先进水平,但其产业化程度不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花卉组培苗的年产量约为0.5亿株,发展空间广阔。 1 、花卉组培育苗概况 传统的花卉生产大多采用播种、扦插、分株等方法进行繁殖,其繁殖系数低、苗木质量差、繁殖周期长、品种推广慢,且易受季节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严重阻碍了花卉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组培技术的研究几乎涉及到了所有重要的花卉,其中,兰花是最早运用该技术也是最成功的花卉。目前,国际上80%~85%的兰花都是用植物组织培养法进行脱毒和快速繁殖的。组培技术为花卉的快速繁殖和无病毒苗的获得提供了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成为种苗生产的主要技术之一,经组织培养,可增加繁殖系数,加快繁殖速度,生产出种性纯、品质好、产花量高的生产性用苗。有的花卉植物靠分株来增加数量是非常难的,利用组织培养可在短期内迅速而且大量的繁殖与母株一模一样的种苗。还有一些花卉本身是三倍体或多倍体,很难产生种子,因此就无法进行有性繁殖。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迅速的繁殖苗木,满足生产的需求。利用植株的病害传递给子代,从而达到脱毒的目的。如今,脱病毒技术已被部分花卉所应用。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保存种质资源还有诸多优点: (1)占空间小; (2)可防止病虫; (3)可以迅速大量繁殖; (4)费用低; (5)便于交流。 此外,组织培养还具有产生单倍体植株、缩短育种周期、改良品种、不受季节限制、有利于工厂化生产等优点。 2、花卉组培育苗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现状 到20世纪90年代,组培育苗技术在花卉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为种苗的工厂化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产业化应用已遍及到花卉生产的多个领域。特别在鲜花的规模化生产上,主要以香石竹、满天星、情人草、月季、蝴蝶兰、非洲菊、勿忘我、菊花等种类为主,这些鲜切花种苗的大多是组培苗或以组培苗为母本的扦插苗,其组培苗生产量占植物组培苗总量的20%左右;观叶植物中主要是一些热带雨林类花卉,如红掌、绿巨人、红宝石、龟背竹、花叶芋、蕨类等,其组培苗数占植物组培苗总量的11。7%左右;球根花卉组培苗产业发展较快的主要有百合和唐菖蒲,马蹄莲的组培苗也正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但规模较小,郁金香的组培目前尚以研究试验为主;肉质多浆类花卉主要是解决生长速度慢、增殖率低的问题,除芦荟等少数种类形成产业化生产外,其他如仙人球类植物,其组培研究及应用都较少;兰花的组培育苗早在上世纪70~ 80年代就风靡世界,其组培苗数占植物组培苗总量的比例几乎达到40%。在我国台湾省和泰国早已形成了洋兰组培育苗的产业化,随着国内外的科技交流日趋频繁,洋兰的组培生产在国内也迅速发展起来,我国近年新建了一批专业化的兰花种苗公司,从事组培苗生产及其温室栽培,据报道其效益和前景都很不错,中国兰由于其种子繁殖率低、叶片诱导启动困难以及移栽技术不过关等原因,其工厂化规模生产目前尚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

植物组织培养名词解释

主要概念名词解释 细胞全能性: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形成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 分化:指做工作使之瓦解;非特化的早期胚胎细胞获得特化细胞(如心脏、肝脏或肌肉细胞)特性的过程。 脱分化:已分化的细胞在一定因素作用下恢复细胞分裂能力,失去原有分化状态的过程。 再分化:已经脱分化的愈伤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再分化出胚状体,形成完整植株。 外植体:植物组织培养中作为离体培养材料的器官或组织的片段。 组织培养:植物组织培养概念(广义)又叫离体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 操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 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概念 (狭义)指用植物各部分组织,如形成层、薄壁组织、叶肉 组织、胚乳等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也指在培养过程中从 各器官上产生愈伤组织的培养,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 再生植物。 愈伤组织:指植物体的局部受到创伤刺激后,在伤口表面新生的组织。 它由活的薄壁细胞组成,可起源于植物体任何器官内各种组 织的活细胞。 定芽:生长在枝上有一定位置的芽称为定芽。象顶芽、腋芽、副芽

等均在一定部位生出的芽,称为定芽. 不定芽:从叶、根、或茎节间或是离体培养的愈伤组织上等通常不形成芽的部位生出的芽,则统称为不定芽。 继代培养:指愈伤组织在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后,营养物枯竭,水分散失,并已经积累了一些代谢产物,此时需要将这些组织 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这种转移称为继代培养或传代培养。消毒: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人工种子:将组织培养产生的体细胞胚和性细胞胚包裹在能提供养分的胶囊里,再在胶囊外包上一层具有保护功能和防止机械损 伤的外膜,形成一种类似于种子的结构。 褐变:饲料在加工过程中或长期贮存于湿热环境下,其所含的氨基化合物如蛋白质、氨基酸及醛、酮等与还原糖相遇,经过一系列 反应生成褐色聚合物的现象称为褐变反应,简称褐变。 污染:指自然环境中混入了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其数量或程度达到或超出环境承载力,从而改变环境正常状态的现象。玻璃化:将某种物质转变成玻璃样无定形体(玻璃态)的过程,是一种介于液态与固态之间的状态,在此形态中没有任何的晶体结 构存在。 体胚:由体细胞发育成的胚。又称体细胞胚。 茎尖培养:把茎尖的分生组织或包括有此分生组织的茎尖分离进行无菌培养的方法。

红掌组培苗的移栽及栽培技术 (1)

红掌组培苗的移栽及栽培技术 赖崇健,陈丽文,谭冬晓 (广西钦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广西 钦州 535000) 摘要:了解红掌的生理及生长特性,以研究所红掌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为例,通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和几种基质按比例配合下,进行红掌组培苗的移栽技术、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的研究,初步掌握红掌规模化生产各环节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红掌组培苗;移栽技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中图分类号:S6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62-2 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又名安祖花、灯台花、花烛、火鹤花,原产哥伦比亚热带雨林地区,为天南星科花烛属多年生附生常绿草本植物,花朵独特,为佛焰苞,色泽鲜艳华丽,色彩丰富,花期长,一年四季都能开花。是近年来国内外最为流行的名贵花卉之一,在世界花卉贸易中,红掌的销售额位居第二,仅次于热带兰。红掌已成为一种代表时尚和潮流的鲜花,以其新奇和高贵的形象,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一、生物学特性 性喜温暖、潮湿和半阴的环境,但不耐阴,喜阳光而忌阳光直射,不耐寒,喜肥而忌盐碱。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最高温度不宜超过35℃,最低温度为14℃,低于10℃随时有冻害的可能。最适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不宜低于50%。保持栽培环境中较高的空气湿度,是红掌栽培成功的关键。红掌喜光,但是不耐强光,全年宜在适当遮荫的环境条件下栽培,要选择有保护性设施的温室栽培。春、夏、秋季应适当遮荫,尤其是夏季需遮光70%以上。阳光直射会使其叶片温度比气温高,叶温太高会出现灼伤、焦叶、花苞褪色、失去光泽和叶片生长变慢等现象。 二、组培苗的移栽技术 (一)环境条件 移栽场所选在有可控制温度的温室大棚,室温控制在18-30℃,湿度控制在85-90%,光照强度10000Lux至15000Lux。 (二)容器及基质 移栽容器为:(1)平底托盘,规格35×50cm;(2)带穴的托盘,每托12×14=168个穴。红掌对栽移基质的要求如下:(1)保水性好;(2)能及时排除多余的水分;(3)不易腐烂;(4)能长期保持疏松透气状态;(5)不含对红掌有毒的物质。所以基质采用进口泥炭土、椰糠、珍珠岩,3种成份的比例为泥炭土:椰糠:珍珠岩=2:1:1,泥炭土、椰糠、珍珠岩先扯碎过筛后一起拌匀分别装入平托盘和带穴托盘中,压实基质。 (三)移栽前的准备 移栽前一天先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淋透基质进行基质消毒处理,间隔几小时后再用0.5%的石灰水进行调整基质的酸碱度(因为基质的酸碱度比较低),使基质的PH值在5.2-6.2之间,移栽前用自来水把基质彻底冲淡,防止基质残留过多的盐分伤害幼苗。 (四)移栽 1.洗苗。红掌组培生根苗在适宜光线的地方炼苗一段时间后,待生根苗生长健壮后从瓶中取出,小心把附在根上、叶片上和茎上的培养基清冼干净后待移栽。 2.移栽上平托。把清冼干净的组培生根苗均匀栽到平托中,每托栽200株,由于红掌组培苗叶片、茎、根都比较脆,栽移过程容易断裂,所以移栽过程中必须小心操作,尽量不损伤各种器官。 3.移栽后管理。植物组织培养育苗过程是:从自养到异养,又从异养到自养,是一个很大的转变,红掌组培苗从一个无菌,光照、温度相对恒定,湿度饱和的培养条件下移栽到一个有菌,光、温、湿不稳定的环境中,这是一项逐步摸索的过程。因此要创造一个逐步适应的环境条件才能确保移栽红掌组培苗的成活率,确保移栽后的红掌组培苗健壮生长。所以红掌组培苗移栽后采用如下技术规程进行管理:(1)移栽后马上用MS无机培养液进行淋透,这样一则可定根,二则可供给刚移栽的幼苗适当无机营养;(2)移栽后盖上簿膜进行保持苗床湿度,使刚移栽下去的组培苗苗床湿度达90%以上;(3)移栽后10天逐步把簿膜打开以逐步适应外界的环境;(4)移栽到苗盘中的红掌组培苗前20天用MS无机培养液进行淋洒保湿,一般不采用自来水直接淋洒,期间依情况淋杀菌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链霉素等)进行防治各种病害;(5)移栽一个月后用0.2%的尿素液和自来水进行交替保湿,期间依情况淋杀菌药进行各种病害的防治。 (五)移栽到带穴的盆托 移栽到平托上的红掌组培苗成活后待新长出3-4张新叶后,成活稳定后这时可以把红掌小苗尽快取出再移到带穴的盆托上。具体操作是:1.小心把红掌移栽成活并长势较好的健壮小苗从平托中取出;2.在新穴上用木棒挖个小穴把红掌小苗定植到新的基质中,每穴一株,栽在新穴中央;3.栽完一托后用多菌灵、百菌清等杀菌剂淋到托盘上进行各种病害防治;4.注意控制棚内的空气湿度和温度;5.移栽后用0.1%的复合肥液和自来水进行交替保湿,直到生长旺盛为止,期间视情况喷淋杀菌药物;6.待移栽后的红掌苗长到一定程度,有7-9张叶片后把复合肥液的浓度逐步提高到0.3-0.5%。 三、成苗的栽培技术 (一)环境条件 在本所的连栋温室大棚,室温控制在14-35℃,湿度控制在70-80%,苗床采用高架网床。红掌的花芽是在每片叶的腋中形成的,花与叶数量的差别最重要的因素是光照,棚内红掌光照程度的控制可通过活动遮阳网来调控。在晴天时遮上75%的网,温室最理想的光照是20000Lux左右,最大光 62 JILIN AGRICULTURAL

月季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 1、论文题目及研究领域 (1)论文题目:月季茎段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2)研究领域:组织培养在月季繁殖上的应用 2、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月季在我国应用非常广泛,因此繁殖方法也非常多,但是常规繁殖技术很难对其品种进行更新。虽然自l875年人工杂交技术产生后,经过长期的杂交和选择,获得了许多理想品种,但月季育种目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传统杂交方法具有局限性。表现在基因资源有限,染色体数目及倍性差异使远缘杂交难以成功;生长一致性、开花同时性等多基因控制性状难以改良等。此外月季作为多年生灌木,育种所需时间较长。(2)只注重对外观性状的改良,而忽视了对内在性状的改良。在过去的育种史中,育种家们只注意芽形、花形、花径、瓣数和茎长等外观性状的改良,并且选择的标准也趋于一致,造成资源流失,而内在性状,如生活力、瓶插寿命以及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等未得到相应的提高。(3)遗传背景相对狭窄。据统计蔷薇属的100多个物种中只有8个种对现代月季做出过突出贡献,因此这种近亲杂交现象严重影响月季的生活力[1]。 90年代发展起来的以组织培养为基础的转基因技术无疑为月季育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这种方法不但使品种在外源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上发生改变,其性状保持相对稳定,还可利用来自其他生物类型的基因,创造更优良的品种。目前,月季的组织培养已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基因的分离、克隆以及载体构建等技术在重要的农作物及模式植物上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皆可应用于月季的基因工程育种中[2]。运用这项技术不断培育出新品种以满足人们对月季求新求异的需求。 3、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月季传统的栽培方法是用嫁接和扦插法进行繁殖,但繁殖速度较慢。自20世纪60年代组培技术在生产中应用以来,许多研究者在月季的组培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月季组培苗的利用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加速新品种的推广和运用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的研究者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便开始进行切花月季组培种苗的生产,在组培的各大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目前,植物组织培养已经向基因的分离、克隆以及载体构建方向发展。在当前再生体系不够完善仍然是制约月季转基因的主要因素,直接再生不定芽途径虽然再生高,需时短,适应范围广,但转化困难;胚性愈伤组织或次级体细胞胚易于转化,但体细胞胚再生体系的建立相对困难,需要在诱导出初级体细胞胚后经过长时间的继代和选择,目前具备该再生体系的品种还非常有限。植株再生是进行遗传转化的必要前提,只有具备了成熟的再生体系才能有效的进行基因转化。现在组织培养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已经验为基础的,广泛开展月季组培的研究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我国尤其如此。随着经验的累积,月季再生体系将不断完善,为转基因提供前提条件。此外,人们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对新奇花朵的需求日益增加,以组织培养为基础的技术必将在月季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3]。 二、论文研究的内容

红掌品种掌析及养护

【红掌品种掌析及养护】 一、红掌介绍 红掌,原名:红鹤芋(学名:Anthurium andraeanum),天南星科、花烛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为著名的切花。原产南美洲哥伦比亚西南部热带雨林。高40~50cm.无茎。叶鲜绿色,长椭圆状心脏形,长柄四棱形。花茎高出叶面;佛焰苞阔心脏形,表面波状,有各种颜色;肉穗花序黄色,直立。全年开花。品种甚多,如‘密叶花烛’‘白色花烛’和‘红色花烛’等。生长室温20~30℃,10℃停止生长。不耐干燥,要求80%的相对湿度。中型盆花;水养可达半个月,是高档切花。 二、形态特征 多年生常绿草本花卉。其株高一般为50~80cm,因品种而异。具肉质根,无茎,叶从根茎抽出,具长柄,单生、心形,鲜绿色,叶脉凹陷。花腋生,佛焰苞蜡质,正圆形至卵圆形,鲜红色、橙红肉色、白色,肉穗花序,圆柱状,直立。四季开花。 三、生长习性 常附生在树上,有时附生在岩石上或直接生长在地上,性喜温暖、潮湿、半阴的环境,忌阳光直射。性喜温热多湿而又排水良好的环境,怕干旱和强光暴晒。其适宜生长昼温为26~32℃,夜温为21~32℃。所能忍受的最高温为35℃,可忍受的低温为14℃。光强以16000~20000 lx为宜,空气相对湿度(RH)以70%~80%为佳。 四、繁殖 常用分株和扦插、播种繁殖。春季选择3片叶以上的子株,从母株上连茎带根切割下来,用水苔包扎移栽于盆内,经3-4周发根成活后重新栽植。对直立性有茎的红鹤芋品种采用扦插繁殖。同样,插于水苔中,待生根后定植盆内。 播种繁殖的红鹤芋,出苗后,需经3~4年培育才能开花,若用分株繁殖,培养1年后即可产花。露地栽培,夏季产花,着花时间可2个月,控制环境条件,可实现周年开花。 红掌主要采用分株、扦插、播种和组织培养进行繁殖。分株结合春季换盆,将有气生根的侧枝切下种植,形成单株,分出的子株至少保留3~4片叶,扦插繁殖是将老枝条剪下,去叶片,每1一2节为一插条,插于25~35"C的插床中,几周后可即可萌芽发根。人工授粉的种子成熟后,立即播种,温度25~30℃,两周后发芽。为大量发展花烛,现采用组织培养进行繁育。花烛及其同属的花卉是国内外新兴的切花和盆花,每朵花的花期可达一个月,全年

红掌栽培技术(整理版)

红掌栽培技术(整理版) 整理人: Ftiuw 本文结合、整理网络资源全面而简洁的介绍了红掌的栽培管理技术主要包括红掌的土壤、温度、光照、浇水、施肥以及常见问题 红掌又名花烛、安祖花、火鹤花、红鹅掌,性喜温热多湿而又排水良好的环境,怕干旱和强光暴晒,其不但具有美丽的外观,还能吸收空气中对人体有害的苯、三氯乙烯,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红掌适合怎样的培养土?: 红掌所需栽培基质要求不是太高,只需具有保水保肥能力强、通透性好、不积水、不含有毒物质并能固定植株等性能。但种植前,基质还必须经彻底的消毒处理,以杀灭病虫害,保持其正常生长。 在有条件下、规范化大面积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基质主要是以泥炭土为主加小量珍珠岩同粗河砂,并用小量插花泥铺垫盆底。家庭中小量建议在园艺店购买配制好的培养土再加陶粒或干树皮混合(比例2:1)做基质交易亦相当理想。 红掌适合怎样的温度: 红掌对温度较敏感,适宜生长温度14-35℃,最适温度19-25℃,昼夜温差3-6℃,即最好白天21-25℃,夜间19℃左右,在这样的温度下,有利于红掌养分的吸收和积累,对生长开花极为有利。长时间低于13℃左右,植株虽不会死亡,但很长时间难以恢复生长;当温度高于35℃,且光照较足,叶面易出现灼伤,因受害叶片不会逆转,影响红掌整体品质,也为下步养护制造了困难。家庭养护,在夏季可放在房间的阴面或厅内有散射光的位置,也可放在室外阳光直射不到的地方,如树荫下、花丛下或阴凉处。 红掌适合怎样的光照

红掌是按照“叶→花→叶→花”的循环生长的。花序是在每片叶的腋中形成的。这就导致了花与叶的产量相同。因此,光照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红掌产生同化物的多少和后期的产品质量。为防止花苞变色或灼伤,必须有遮阴保护。 温室内红掌光照的获得可通过活动遮光网来调控。在晴天时遮光照,早晨、傍晚或阴雨天则不用遮光。 然而,红掌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光照要求各有差异。如营养生长阶段(平时摘去花蕾)时光照要求较高,可适当增加光照,促使其生长。开花期间对光照要求低,适当遮光,以防止花苞变色,影响观赏。 红掌对水分的要求 红掌属于对盐分较敏感的花卉品种,如果pH值过小,花茎变短,就会降低观赏价值。自来水适宜栽植红掌。盆栽红掌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水分要求不同。幼苗期由于植株根系弱小,在基质中分布较浅,不耐干旱,栽后应每天喷2-3次水,要经常保持基质湿润,促使其早发多抽新根,并注意盆面基质的干湿度;中、大苗期植株生长快,需水量较多,水分供应必须充足;开花期应适当减少浇水,增施磷、钾肥,以促开花。在浇水过程中一定要干湿交替进行。在高温季节通常2-3天浇水一次,中午还要利用喷淋系统向叶面喷水,以增加室内的相对湿度。寒冷季节浇水应在上午9时至下午4时前进行,以免冻伤根系。 红掌应该怎么施肥 在冬季应放在房间的阳面,栽培建议用缓释肥和水溶性肥料结合使用。根据荷兰栽培的经验,对红掌进行根部施肥比叶面追肥效果要好得多。因为红掌的叶片表面有一层蜡质,不能对肥料进行很好的吸收。液肥施用要掌握定期定量的原则,秋季一般3-4天为一个周期,如气温高,可以视盆内基质干湿程度可2-3天浇肥水一次;夏季可2天浇肥水一次,气温高时可多浇一次水;秋季一般5-7天浇肥水一次。施肥时间因气候环境而异,一般情况下,在上午8时至下午17时前施用;冬季或初春在上午9时至下午16时前进行。春、秋两季一般每3天浇肥水一次,如气温高视盆内基质干湿可2一3天浇肥水一次;夏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张红晓(1974-),女,河南洛阳人.收稿日期:2003-01-12 文章编号:1008-4673(2003)03-0066-04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张红晓1,经剑颖2 (1.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河南洛阳471002;2.洛阳大学环化系,河南洛阳471002) 摘要:从培养基、外植体及培养条件等方面介绍了木本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木本植物组织培 养过程中存在的褐变、生根难及玻璃化等问题及可能解决的途径。对木本植物的愈伤组织及胚状体的培养也 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木本植物;组织培养;培养基;外植体 中图分类号:S722.3文献标识码:A 随着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木本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不仅促进了果树和观赏树木的脱毒及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迅速发展,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改造沙荒土壤以及在都市和居民区的绿化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至今世界上已有多种木本植物离体培养后得到了完整植株,有不少试管苗已应用于生产实践。 木本植物具有生命周期长、遗传杂合几率高、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此外,许多木本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存在着难以解决的外植体褐变、试管苗玻璃化和生根难等现象[1~4]。因此,对影响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的有关因子进行研究,有利于木本植物组织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1 影响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的有关因子及进展 1.1 培养基成分 (1)基本培养基。在器官组织培养中,一般采用固体培养,而在细胞和原生质体培养中,则采用液体培养基。培养基中的盐浓度对外植体褐变和试管苗玻璃化均有一定影响。对某些植物来说,初代培养时培养基中无机盐浓度过高可引起酚类外溢物质的大量产生,导致外植体褐变,降低盐浓度则可以减少酚类外溢,从而减轻褐变[5]。此外,培养基中的某些离子会增加酚类合成与氧化酶的活性,降低盐浓度则可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6]。对于玻璃化的试管苗来说,提高培养基中Ca 2+的浓度,增加培养基中Mg 、 Mn 、K 、P 、Fe 、Cu 元素含量,降低N 和Cl 元素比例,特别是降低铵态氮浓度,可降低玻璃化[7~11]。 (2)生长调节物质。在组织培养过程中,激素的种类及浓度对培养结果有重要影响。在以杨树为材料的试验中发现,愈伤组织在芽分化阶段如果不降低生长素浓度,则很容易永远失去分化能力。而植物的生根多数都是用生长素单独实现的,IB A 有较好促进生根的作用[8]。用幼年状态的材料在低浓度生长素的培养基中一步生根,生根效果明显优于含有高浓度生长素的培养基;当他尝试用不含生长素的培养基一步生根时,仍观察到幼年状态的材料有一定生根效果。这说明生长素完成诱导作用后,它们在培养基中存在对新根发生有抑制作用。因此,对木本植物的生根培养采用两步法:即先在富含生长素的培养基上进行根的诱导,尔后转接到无任何生长调节物质的培养基上进行根的伸长生长。这样不仅可提高生根率和有效根的数目,而且可限制芽苗基部愈伤组织的生成。 (3)碳源。糖的使用浓度多在2%~3%,但不同植物材料对糖类的反应不完全相同。杨树培养基中糖的使用浓度若超过3%,则易使愈伤组织变黑老化;另一方面,糖浓度太低也不宜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9]。对于已发生玻璃化的试管苗来说,适当提高培养基中蔗糖含量,降低培养基中的渗透势,可以降低玻璃化[10,11]。 第23卷第3期 2003年 9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 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icultural Science)Vol.23No.3Sep. 2003

红掌组培

二、任务分析 在红掌原产地热带雨林,红掌可用种子繁殖,但进入开花时间长。分株繁殖是红掌以前繁殖的主要方式。红掌植株基部长出吸芽,产生根系后可分株,每年可分3~4株,繁殖系数较低,很难满足规模化生产所需的种苗。现在红掌种苗生产主要通过组织培养进行种苗的快速繁殖,也就是红掌的克隆技术。这样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生产整齐一致的优质种苗,供应生产的需要。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红掌种苗主要有再生体系的建立、增殖培养、壮苗生根、移栽和温室育苗等技术环节。 三、相关知识 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天南星科(Araceae),花烛属(Anthurium Schott),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别名花烛、安祖花、火鹤花、红鹅掌、鹅掌红、红苞芋、幸运花等,原产中美洲,特别适合室内观赏,兼作鲜切花,为当前国际流行的名贵花卉。在全球热带花卉贸易中,红掌销量居第二位,欧洲、美国、日本是红掌主要消费市场,栽培自动化程度很高,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我国红掌商业化生产,尤其是工厂化组培快繁,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形态特征与生物学习性 红掌为宿根草本,株高30~70cm,叶自短茎中抽生,革质,长心脏形,全绿,叶柄坚硬细长,长30~40厘米,宽约10厘米。花顶生,长约50厘米,佛焰苞心脏形,长10~20厘米,宽8~10厘米,表面波皱,佛焰苞具有明亮蜡质光泽,肉穗花序圆柱形,直立、长约6厘米,黄色,初看好像人造假花,花姿奇特美妍,切花寿命长达30天以上,为插花高级花材。同类品种繁多,花色有红、桃红、朱红、白、红底绿纹、绿、橙等色,花期持久,全年均能开花。 喜空气湿度高而又排水通畅的环境,喜阴、喜温热。在白天温度不高于28℃,夜间不低于20℃的环境中可终年开花结果,高于35℃将产生日灼,低于14℃则生长受影响,低于0℃的持续低温将冻死植株。适宜生长昼温为26~32℃,夜温为21~32℃。光强以16000~20000Lx为宜,空气相对湿度(RH)以70%~80%为佳。要求空气湿度达80%,土壤pH值为5.5,Ec值在1.2为宜。要求土壤疏松、肥沃,最好进行无土栽培。 (二)红掌的组织培养 1.取材和处理 红掌组织培养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芽增殖培养的方法,将自然条件下产生的小芽切下,经杀菌处理后接种在芽增殖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许多不定芽便直接从接种的原始芽的基部产生;二是利用自然条件下生长的红掌植株的幼嫩叶片或叶柄作外植体,通过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形成再生芽的途径。 取红掌幼苗刚展开的叶片、叶柄和顶芽,放人一容器内,先用自来水冲洗,再用加0.02%餐洗净的自来水浸泡10min,浸泡过程中经常摇动容器,目的是为了比较彻底地清除材料表面的尘土和菌物。浸泡后,用自来水冲洗10min以上,冲洗后将其转入一干净的三角瓶。以下操作在超净工作台完成。往三角瓶中加入75%酒精,浸泡杀菌30~60s。倒掉酒精,用无菌蒸馏水漂洗1次,将材料转入经高压消毒的三角瓶中,加入0.1%升汞(HgCl2)液,浸泡杀菌8min,浸泡过程中经常摇动三角瓶。倒掉升汞液,用无菌蒸馏水冲洗4~6次。将材料从三角瓶中取出,在灭过菌的滤纸上用解剖刀将顶芽的生长点连同2~3个叶原基切出,将幼嫩叶片和叶柄剪成小块或小段,叶片切成0.5~1.0cm见方的小块,叶柄切成0.3~0.5cm

植物组织培养 (2)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利用人工培养基,对离体的植物胚胎、器官、组织、细胞及原生质体进行培养,使其再生细胞或完整植株的技术。又称为植物离体培养 离体生态学:是指研究离体培养环境条件控制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培养基、植物材料和人工环境条件 外植体:用于离体培养的那部分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 愈伤组织(callus):是指外植体因受伤或在离体培养时,其细胞进行活跃的分裂增殖而形成的一种无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组织 植物组织培养的特点 1.组培技术是无菌操作技术。 2.组培材料处于完全的异养状态。 3.组培材料可以是离体状态的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 4.组织培养物可以形成克隆(clone,无性繁殖系),也可以进行茎芽增殖或生根 5.组培容器内的气体和环境气体可通过封口材料进行交换,相对湿度通常是几乎100%,因此,组培苗叶片表面一般都无角质层或蜡质层,且气孔保卫细胞功能缺乏,气孔始终都是张开的。 6.组培的环境温度、光照强度和时间都是人为设定的,其参数可调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类型 组织培养 器官培养 胚胎培养 细胞培养 原生质体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任务 研究离体培养条件下,细胞、组织或器官所需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形态发生和代谢规律,植物脱毒方法和机理,植物特别是一些难繁植物的大量快速繁殖方法,细胞融合方法和机理,再生个体的遗传和变异,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机理和方法等 德国植物学家Schleiden和动物学家Schwann于1838-1839年提出的细胞学说 德国植物学家Haberlandt于1902年提出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李继侗和沈同1933年成功培养了银杏的胚。 1952年,Morel和Martin提出了植物脱毒(virus free)技术 Guha和Maheshwari等——花药培养 Cocking等-原生质体培养

组织培养技术

第五章组织培养技术 第一节植物组织培养 所谓植物组织培养广义又叫离体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狭义上是指用植物各部分组织,如形成层、薄壁组织、叶肉组织、胚乳等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也包括在培养过程中从各器官上产生愈伤组织的培养,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株。 一、概述 (一)概念 1.植物组织培养:是指通过无菌操作,把植物的外植体接种于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上,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使其成为完整植株的方法。 2.外植体:是指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接种材料,它包括植物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等。 3.愈伤组织(Callus):原指植物在受伤之后于伤口表面形成的一团薄壁细胞,在组培中则指人工培养基上由外植体长出来的一团无序生长的薄壁细胞。 (二)组织培养类型 1.根据接种的外植体不同分:胚胎培养;器官培养;3组织培养;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 2.根据培养基态相不同分:固体培养;液体培养; 3.根据培养过程不同分:初代培养;继代培养; (三)植物组织培养历史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初开始,以植物生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有以下过程:思想准备阶段;理论奠基阶段;技术建立阶段;形态发生阶段;应用研究阶段; 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Haberlandt提出了细胞全能性概念。 1939年White报道了烟草组培成功。并提出植物细胞全能性学说。同年,Gautheret与Nobecourt 培养胡萝卜成功。三人被誉为植物组培奠基人。

罗士韦是我国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四)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⒈植物的快速繁殖: ⑴园艺、花卉植物的大规模快速繁殖; ⑵抢救濒危珍稀植物 ⑶进行某些植物的种质资源保存 ⒉培育无病毒的植物,如脱病毒草莓等; ⒊制造人工种子。 4突变体的筛选培育 5药用植物的工厂化生产 6花药培养和花粉单倍体育种 7基因工程的应用等 二、实验室设计和设备 (一)实验室设计一般具有: 1.准备室器皿洗涤,培养基配制、分装、高压灭菌,植物材料的预处理,重蒸馏水的制备以及进行生理、生化因素的分析等各种操作都要在此室中进行 . 2.缓冲室进入无菌室前需在缓冲室里换上经过灭菌的卫生服、拖鞋,戴上口罩。最好安装1盏紫外灯,用以灭菌。 3.无菌操作室也称接种室。主要有超净工作台、空调机、医用小平车等 4.培养室具备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有培养架子和灯光;通风设施;边台; 5.驯化室和温室 (二)常用设备 1.超净工作台 2.无菌箱 3.空调机 4.除湿机 5.恒温箱又称培养箱 6.烘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