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虫啉防治同翅目害虫的应用综述(精)

吡虫啉防治同翅目害虫的应用综述(精)
吡虫啉防治同翅目害虫的应用综述(精)

吡虫啉防治同翅目害虫的应用综述

核心提示:吡虫啉(imidacloprid)是一种新型的硝基亚甲基类杀虫剂,高效、广谱、内吸性好、残效期长,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其杀虫机制主要是选择性抑制昆虫神经系统烟碱型乙酰胆碱酯酶受体,从而阻断昆虫中枢神经...

吡虫啉(imidacloprid)是一种新型的硝基亚甲基类杀虫剂,高效、广谱、内吸性好、残效期长,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其杀虫机制主要是选择性抑制昆虫神经系统烟碱型乙酰胆碱酯酶受体,从而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造成害虫出现麻痹进而死亡。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吡虫啉由德国拜耳公司开发,于1991年投放市场,现在已在超过80个国家的60种农作物上使用。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发吡虫啉,1992年生产登记。自1996年以来,吡虫啉的生产一直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吡虫啉对同翅目害虫有十分良好的防治效果,在国内已广泛应用,主要防治同翅目害虫,包括飞虱、叶蝉、粉虱、蚜虫、介壳虫等。本文就吡虫啉在中国防治同翅目害虫主要种类的应用进行综述。

1 吡虫啉对稻飞虱的防治

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是我国水稻重要害虫,给我国水稻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对这几种稻飞虱的防治,一直是以化学防治为主,抗药性监测表明,它们对常规农药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近年来,稻飞虱的化学防治在应用常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基础上,昆虫生长调节剂扑虱灵和高效神经毒剂吡虫啉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后者,因其高效、持效、广谱特点,成为飞虱防治的当家品种。

吡虫啉防治稻飞虱,可以主治主害代,同时有“治前控后”的作用。吡虫啉0.5-1.0g/667平方米可以很好地防治3种稻飞虱,防效在90%以上,持效期25d以上,明显高于相同药量的常规农药和25%噻嗪酮WP(商品名称扑虱灵,下称;WP为可湿性粉剂,下同)。吡虫啉可应急防治稻飞虱的高龄混合种群,这是优于扑虱灵的突出特点之一。如1997年长江和江淮流域三代稻飞虱特大发生,吡虫啉在安徽黄山市等部分杂交稻和大面积粳稻上应用,发挥了显著的控害效果,平均防效达96%。在8月下旬稻飞虱虫量提高(每百丛若虫10000头左右)且以高龄若虫为主的田块,吡虫啉防治效果仍达85%-90%,大大减轻了为害损失。

2 吡虫啉对叶蝉的防治

黑尾叶蝉是为害水稻的重要害虫;电光叶蝉是水稻瘤矮病、橙叶病的媒介昆虫;小绿叶蝉是为害茶叶的重要害虫。黑尾叶蝉在水稻田中常与飞虱混合发生,吡虫啉在防治飞虱的同时可以兼治。浙江省1994年用吡虫啉防治稻田叶蝉混合种群时,发现10%吡虫啉WP10g/667平方米的剂量可以有效防治叶蝉的发生,而且持效期很长,用药30d后的防效仍然在95%以上。而相同药量的甲胺磷持效期仅1周;相同药量的扑虱灵,其防效显著低于吡虫啉,速效性更与吡虫啉存在显著差距。广西桂林用10%吡虫啉WP35g/667平方米喷雾防治茶小绿叶蝉,防治后3d药效达93%以上,而且持效期15d以上,40d仍然能有效地控制小绿叶蝉发生。湖北省用10%吡虫啉WP(大功臣)10-20g/667平方米防治茶园假眼小绿叶蝉,防效也十分显著。河北省用进口的10%吡虫啉WP1g对水灌根,防治葡萄二星叶蝉,控制效果良好,1周后防效达98%以上,持效期可达20d以

上。

3 吡虫啉对粉虱的防治

温室白粉虱是保护地蔬菜的主要害虫。长期以来,温室白粉虱的防治主要靠化学农药,抗药性问题日趋严重,常规杀虫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显著降低,寻找新型高效的替代药剂,已成为温室白粉虱防治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用20%的吡虫啉WP防治温室白粉虱,2500-5000倍液防效十分良好,药后3d防效90%以上,1周后防效保持在80%以上,药后15d防效仍然保持在75%以上,无论从高效还是从持效上看,吡虫啉都显著优于常规药剂20%甲氰菊酯EC(商品名称灭扫利;EC为乳油,下同)。

黑刺粉虱是为害相橘的主要害虫,多年来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致使黑刺粉虱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困难。浙江省用10%吡虫啉WP2500-10000倍液防治黑刺粉虱,用药后5d防效96%以上,药后20d防效保持在94%以上,药后30d防效仍然保持在90%以上,明显高于常规药剂水胺硫磷(40% EC)和氧乐果(40% EC)。

烟粉虱,在北方地区每年发生10代左右,世代重叠严重,以成、若虫刺吸植物汁液,其中为害较重的有棉花、玉米、大豆、青椒、黄瓜、番茄、油葵、白菜等。对烟粉虱的防治,用10%吡虫啉WP(大功臣)1500倍液喷雾,防效为90%的持效期在20d以上。

4 吡虫啉对介壳虫的防治

介壳虫是为害果树的重要害虫,种类很多,尤其在柑橘园普遍发生。介壳虫除了为害果树外,还可以为害茶、桑、核桃及园林观赏树木和花卉植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介壳虫已经上升成为果、林和观赏植物的重要害虫,为害严重的种类主要有吹绵蚧、红蜡蚧、矢尖蚧、桑盾蚧等。

浙江省用40%吡虫啉WP(大拇指)4000倍液喷雾防治,对柑橘园矢尖蚧防效最高时可以达到98%,高于90%的持效期达25d以上,同时可以兼治糠片蚧和褐圆蚧,防效明显高于扑虱灵和40%乐果EC。湖南省用10%的吡虫啉WP防治褐圆蚧,20-30g/667平方米防效高达80%以上的持效期在20d以上,明显好于扑虱灵和氧乐果。河北省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防治柿树真绵蚧,用药1周后的防效达到90%以上,显著高于氧乐果。安徽广德和江苏东海研究表明,吡虫啉可以很好地防治板栗介壳虫,包括栗链蚧和栗绛蚧(板栗球尖蚧)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500倍液最高时防效达到99.0%以上,持效期15d以上。

5 吡虫啉对蚜虫的防治

浙江、山东、贵州等省用10%吡虫啉WP5g/667平方米可以很好地防治小麦蚜虫混合种群,药后1d防效就达到90%以上,3d后达到98%以上,95%以上的持效期15-20d;10%吡虫啉WP2000-3000倍液喷雾可以很好地控制棉蚜的发生,90%以上的防效期可达25d以上;种子处理时,50kg棉籽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400-600g拌种,可以高效控制棉花苗期蚜虫的发生,35d后防效仍然保持在80%以上。吡虫啉对抗性棉蚜有特效,有效剂量3.0-7.5g/公顷喷雾处理,1周后防效达到90%以上,与有效剂量90g/公顷久效磷相当,而持效期远高于后者;吡虫啉可以很好地防治棉花伏蚜,解决了棉蚜防治的另一个难点问题,10%吡虫啉WP10-20g/667平方米防效达90%以上,持效期长达1个月,施药1次就可以控制伏蚜的为害。吡虫啉对菜蚜、玉米蚜、高梁蚜、萝卜蚜和甘蓝蚜都有很好的防效,有效剂量1.0-2.5g/667平方米,3d后防效90%以上,85%以

上的防效期一般可达25d以上。对大豆、油菜、烟草蚜虫的防治,10%吡虫啉WP10-15g/667平方米防效显著,3d后防效达到99%以上,7d后防效达到100%,防效在95%以上的持效期超过15d。吡虫啉有效剂量1.0g/667平方米防治甘蔗绵蚜,施药后3d防效达到99%,30d后药效仍然保持在100%。对苹果黄蚜、梨黄粉蚜、柑橘蚜、石榴蚜等果树蚜虫的防治,啉虫啉效果良好,有效剂量0.5-1.5g/667平方米喷雾,3d后防效在90%以上,80%以上的持效期长达

35d。

6 谨防害虫对吡虫啉抗性的产生

国外抗药性监测发现,同翅目昆虫烟粉虱、银叶粉虱、灰飞虱、桃蚜、烟蚜等的田间种群已经对吡虫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或抗药性,给吡虫啉防治同翅目害虫敲响了抗药性的警钟。为了防止或减缓害虫对吡虫啉抗性的产生,必须合理使用吡虫啉,避免或减少目前广泛存在的吡虫啉滥用、单一使用等不合理用药现象。

目前防止和减缓吡虫啉抗性产生的方法主要有:(1)合理利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防治手段,从根本上减少化学药剂的用量;(2)与其他药剂混用或轮用;(3)充分优化吡虫啉的使用剂量和时间,尽量使用药剂的有效剂量,减少亚致死剂量导致轻度抗性产生的可能性。

吡虫啉拌种技术

吡虫啉拌种技术 前言: 国内吡虫啉产品的剂型多为供喷雾法使用,用于种子及土壤处理的吡虫啉制剂所占比例极少。全世界范围内,吡虫啉用于土壤及种子处理的量,约占总用量的6 0%左右,目前中国远低于这一水平;国家农业部于2010年秋季在四川召开的秋播作物工作会议上,要求将中国秋播作用拌种量所占比例提升至70%以上。吡虫啉拌种市场在中国具有极大的潜力。 尽管农业部药检所早在2000年后已下发一批吡虫啉专业拌种剂(含湿拌种剂、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但因市场接受问题,销量有限,基本没有造成成型影响。自2009年前后,因拜耳、青岛华垦加大高巧牌600克/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推广力度,加之吡虫啉拌种的卓越表现,吡虫啉拌种快速被市场接受。尤其是2010年高巧在河南、山东小麦、花生拌种市场取得重大突破,直接带动吡虫啉拌种剂市场。 目前吡虫啉拌种剂市场极为混乱,大量厂家,包括国家知名制剂企业。利用广大农民、农资经销商对种子及土壤处理专用剂型认知上的缺失,纷纷将吡虫啉喷雾用剂型,尤其是高含量吡虫啉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液剂,修改包装后用于拌种处理。尽管吡虫啉对种子是安全的,但农药中大部分助剂、溶剂、填料对种子萌发存在一定药害风险。这类产品本质上属于私自扩大农药登记范围,不但药效难以保证,且存在极大的药害风险。近两年已有大量类似事件报导。吡虫啉拌种核心技术表现为用药剂量,吡虫啉拌种对剂量要求极高:如剂量不足,则吡虫啉拌种的持效期优势无法体现;如剂量过大,则对作物种子萌发及生长存在明显抑制作用。 吡虫啉拌种效果直接取决于剂型:非专业拌种剂剂型受其中助、溶剂限制,存在极大药害风险,且药物利用率难以预计,无法准确把握剂量。 尽管吡虫啉在无作物土壤中是稳定,半衰期可达150天之久,但由于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吡虫啉在耕地中降解较快,根据国家环境所的数据,吡虫啉在东北黑土中半衰期为4天,红壤中为10天,水稻土为11天。专业拌种剂型中所添加的稳定剂,是保证拌种效果的关键。 所谓吡虫啉拌种的概念是局限的,在部分作物上(如油菜、花生),吡虫啉播种沟撒施或毒土处理,对害虫的防治效果远高于单纯拌种。广义的吡虫啉拌种技术包含拌种、耕作层土壤处理和播种沟撒施。

如何用吡虫啉拌种【吡虫啉拌种技术】

如何用吡虫啉拌种【吡虫啉拌种技术】吡虫啉拌种技术 前言: 国内吡虫啉产品的剂型多为供喷雾法使用,用于种子及土壤处理的吡虫啉制剂所占比例极少。全世界范围内,吡虫啉用于土壤及种子处理的量,约占总用量的60%左右,目前中国远低于这一水平;国家农业部于xx年秋季在四川召开的秋播作物工作会议上,要求将中国秋播作用拌种量所占比例提升至70%以上。吡虫啉拌种市场在中国具有极大的潜力。 尽管农业部药检所早在2000年后已下发一批吡虫啉专业拌种剂(含湿拌种剂、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但因市场接受问题,销量有限,基本没有造成成型影响。自xx年前后,因拜耳、青岛华垦加大高巧牌600克/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推广力度,加之吡虫啉拌种的卓越表现,吡虫啉拌种快速被市场接受。尤其是xx年高巧在河南、山东小麦、花生拌种市场取得重大突破,直接带动吡虫啉拌种剂市场。 目前吡虫啉拌种剂市场极为混乱,大量厂家,包括国家知名制剂企业。利用广大农民、农资经销商对种子及土壤处理专用剂型认知上

的缺失,纷纷将吡虫啉喷雾用剂型,尤其是高含量吡虫啉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液剂,修改包装后用于拌种处理。尽管吡虫啉对种子是安全的,但农药中大部分助剂、溶剂、填料对种子萌发存在一定药害风险。这类产品本质上属于私自扩大农药登记范围,不但药效难以保证,且存在极大的药害风险。近两年已有大量类似事件报导。吡虫啉拌种核心技术表现为用药剂量,吡虫啉拌种对剂量要求极高:如剂量不足,则吡虫啉拌种的持效期优势无法体现;如剂量过大,则对作物种子萌发及生长存在明显抑制作用。 吡虫啉拌种效果直接取决于剂型:非专业拌种剂剂型受其中助、溶剂限制,存在极大药害风险,且药物利用率难以预计,无法准确把握剂量。 尽管吡虫啉在无作物土壤中是稳定,半衰期可达150天之久,但由于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吡虫啉在耕地中降解较快,根据国家环境所的数据,吡虫啉在东北黑土中半衰期为4天,红壤中为10天,水稻土为11天。专业拌种剂型中所添加的稳定剂,是保证拌种效果的关键。 所谓吡虫啉拌种的概念是局限的,在部分作物上(如油菜、花生),吡虫啉播种沟撒施或毒土处理,对害虫的防治效果远高于单纯拌种。广义的吡虫啉拌种技术包含拌种、耕作层土壤处理和播种沟撒施。

吡虫啉拌种的优势

吡虫啉拌种的优势 近几年拌种剂已经成为农资市场的一只猛虎,其发展速度之快、之猛远远超出了农资人的预测,这其中不单有众多国内厂家,也不乏德国拜耳、巴斯夫、杜邦、日本株式等国外厂家,产品也是鱼目混珠,质量参差不齐,笔者通过实验和市场的调查,发现吡虫啉拌种是当今市场发展的一种趋势,未来必定独霸拌种剂市场,具体原因有: 一、吡虫啉拌种后可促进植物的生长 1、对植株体内保护酶系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河南农科院植保所、中国农业大学在各类作物上进行的拌种试验完全验证得出结论,吡虫啉在适量浓度下,可有效提升植株体内保护酶系活力及根系活力,从而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植株活力。 2、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吡虫啉拌种后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种子萌发前后体现 为生长调节作用,种子萌发后则表现为刺激生长。 二、吡虫啉拌种后可控制虫害 1、作用方式独特 在拌种应用中发现,吡虫啉拌种小麦、玉米、高粱等单子叶植物,可全生育期防治蚜虫;由于吡虫啉在土壤中可高效被植株吸收、可在植株中代谢为杀虫活性更高的物质,且吡虫啉逐渐分解后在非致死剂量下也可对害虫发挥拒食和驱避效果。加之吡虫啉在部分植株体内特殊

的输导机制,吡虫啉拌种最大优势体现在持效期长,尤其针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及蛴螬等部分鞘翅目害虫。 2、可预防病毒病 植物病毒病是目前植保界的一大难题,特别是至今为止尚未发现对植物病毒病真正具有治疗活性的药剂。而近乎所有植物病毒病均由刺吸式口器害虫传播,阻止害虫取食,是杜绝病毒病最可靠的手段。试验表明,吡虫啉拌玉米种后,每株虫量显著降低,表明确实对灰飞虱产生明显的驱避效果,并对由灰飞虱传播的玉米粗缩病效果突出,且增产效果显著。 3、对环境安全 吡虫啉拌种后即可有效阻止鸟类刨食未出芽的种子,又不会毒害鸟类。且对农田中的有益生物,如瓢虫、蚯蚓无不良影响。这意味着吡虫啉拌种后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稳定,不存在常规化学农药喷施后可能导致的害虫再猖獗。 综上所述,吡虫啉拌种后可持久防治多种害虫、杜绝植物病毒病、促进植株生长及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促进分蘖、提升结实率,最终确定大幅度提升产量。并且吡虫啉拌种技术较为绿色环保,已经得到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各个科研院所及国家职能部门的高度评价: 一拌三防:持久防治蚜虫、灰飞虱、蓟马、盲蝽蟓、跳甲等地上害虫; 有效控制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杜绝或减轻由各类昆虫传播的植物病毒病。

吡虫啉种衣剂

一.产品介绍: 商品名:真巧 通用名:吡虫啉 英文名:imidacloprid 化学名:1-(6-氯吡啶-3-吡啶基甲基)-N-硝基亚咪唑烷-2-基胺分子式:C9H10C l N5O2 分子量:255.7 作用机理: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突出部位的乙酰胆碱受体。由于独特的作用机制,与有机磷酸酯、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反而对以上农药产生抗性的害虫对吡虫啉敏感。 生物活性:吡虫啉是内吸作用的杀虫剂,施行页面喷雾后,可以迁移到植物中韧皮部和木质部,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叶蝉、飞虱、粉虱、蓟马等,对鳞翅目害虫有效,但对鳞翅目害虫的幼虫效果较差。由于其优良的内吸性,特别适用于种子处理。虽然吡虫啉有较高的水溶性,但使用示踪的该化合物做渗漏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没有遇到淋淅问题。吡虫啉在土壤中的稳定性一般是较高的,其半衰期为150天。 毒性:低毒;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1260mg/kg,急性经皮LD50>1000mg/kg。对兔眼睛和皮肤无刺激作用。无致突变性、致畸性和致癌性。 作用特点:吡虫啉是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杀虫剂,是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的作用体,干扰害虫运动神经系统使化学信号传递失灵,无交互抗性问题。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及其抗性品系。吡虫啉是新一代氯代尼古丁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等特点,并有触杀、胃毒和内吸多重药效。害虫接触药剂后,中枢神经正常传导受阻,使其麻痹死亡。速效性好,药后1天即有较高的防效,残留期长达25天左右。药效和温度呈正相关,温度高,杀虫效果好。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 抗逆性:具有提高作物抗逆性的因子,从而起到了“逆境屏蔽”的作用 逆境胁迫:逆境也常译为胁迫,通常定义为对植物施加有害影响的环境因子。植物逆境生理是研究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变化及其机制。在多数情况下逆境强度用植物的生存能力、作物的产量、生长量、发育情况、光合速率或矿质元素吸收速率等度量。抗逆性是指植物抵抗不利环境的能力。用较温和的逆境处理植物,植物的抗逆能力增强的过程,称为锻炼或驯化。驯化不同于适应,适应是指经过多代的选择所获得的抵抗逆境的遗传特性,驯化是在特定环境因子的诱导下植物抗性基因表达的过程。 对植物产生重要影响的逆境主要有水分亏缺、低温、高温、盐碱、环

吡虫啉防治和拌种

吡虫啉创新用法,造就奇迹 imidacloprid IUPAC 作用机制: 主要是通过选择性控制昆虫神经系统烟碱型乙酰胆碱酯酶受体,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从而导致害虫出现麻痹进而死亡。 吡虫啉特性: 生物抽提迅速被植株根系吸收 代谢物活性加强咪唑衍生物提高16倍,亚硝基衍生物提高6倍亚致死作用趋避作用 系统分部机制分布于植株全身 逆境屏蔽改善植株对恶性环境的抵抗力 诱导抗性获得对病害的免疫力 靶标害虫:(杀虫谱广,高活性) 同翅目:飞虱,蚜虫,蓟马,烟粉虱,叶蝉,介壳虫类 鞘翅目:金龟子、叩头甲幼虫 鳞翅目:微型鳞翅目幼虫 双翅目:蝇类幼虫

两种作用: 内吸胃毒杀虫活性,触杀活性 两个结果: 直接杀死,趋避作用 适用作物:(安全性高) 大田作物:水稻,玉米,小麦,高粱等 经济作物:棉花,油菜,向日葵等 蔬菜:黄瓜,茄子,菜豆,香菜,生菜,瓜类,辣椒,番茄,土豆等果树:柑橘,芒果,香蕉,梨,葡萄,核果,草莓等 使用方法:(多样性,系统活性,长持效性) 叶面处理:喷雾 土壤处理:沟施,撒施,淋/滴灌 其它处理:躯干注射,拌种 高性价比: 吡虫啉价格从140万/吨,下滑到08年的8万每吨,到现在的13万每吨。 推荐使用 水稻浸种: 1、预防黑条矮缩病; 2、持效防治前期白背飞虱,具有很好的趋避作用 3、健壮秧苗,提升秧苗抵抗力; 4、增发新根,可提前移栽返青,防坐蔸。 黑条矮缩病:分蘖期发病对产量影响最大,产量损失高达85.16%。这主要是因为分蘖期发病可导致禾苗死亡或严重矮缩抽穗很少。拔节期

发病的矮缩l/3以上,不能够完全抽穗,结实率低,产量损失48.04%。 棉花 1、促进根系生长,提高系统抗逆性——抗旱; 2、持效防治前期蚜虫,蓟马,盲蝽象和棉蓟马——45-60天; 3、提高棉花产量; 使用方法:苗床土壤处理,移栽前一个礼拜,每3000株,施用卡美乐5克兑水浇灌;7-8月叶面处理,5克/亩喷雾。 吡虫啉对棉花高温生理生化反应:见下图 图1、叶绿素荧光降低; 图2、光合能力增强明显; 图3、过氧化物酶比不处理低,说明忍受高温压力小;

小麦药剂拌种技术和注意事项 (1)

小麦播前拌种技术和注意事项 小麦已进入秋播季节,做好小麦播种期间病虫害防治工作,是确保小麦苗全、苗壮的关键。而搞好小麦拌种彻底控制病虫害是确保小麦高产稳产和夺取来年丰收的重要保障。 一、小麦播前药剂拌种的技术措施 抓好秋播期防治对于控制小麦多种病虫危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小麦拌种主要防治对象:1、土传病害,主要是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这些病菌在土壤中可以存活多年,在小麦拌种后种子开始萌芽时病菌就可以侵染。2、系统侵染病害,主要有秆黑粉病、散黑穗病和腥黑穗病,病菌从种子萌发侵入生长点,随小麦植株生长进行系统侵染。穗期表现为害症状。3、地下害虫,主要是蛴螬、蝼蛄和金针虫,它们在秋苗期和返青后咬食小麦根茎部,造成缺苗断垄。据调查,小麦地下害虫在我市每年都有发生,尤其是前茬多为玉米、花生、甘薯等旱作物,食料丰富,有利于地下害虫发生和繁殖,发生普遍而严重。药剂拌种的方法有: 1、地下害虫的防治 在播种前用药拌麦种和处理土壤是防治小麦地下害虫最有效的措施。拌种处理:对地下害虫一般发生区,可采用药剂拌种的方法进行防治。可选用50%辛硫磷拌种,按种子量的0.2%,即100斤种子用药100克,兑水2-3公斤,也可用48%毒死蜱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拌后堆闷4-6小时便可播种,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处理土壤:地下害虫严重发生区要采用土壤处理和种子拌种相结合进行防治,土壤处理可以亩用3%的辛硫磷颗粒剂2―2.5公斤均匀撒施于地面,随后将其翻入土中。也可亩用50%的辛硫磷乳油250毫升,兑水1―2公斤,拌细土20―25公斤制成毒土,均匀撒于地面,随后翻入土中。 2、腥黑穗病、全蚀病和白粉病等病害的防治 采用药剂拌种不仅可防治麦类黑穗病,还可有效地控制冬前小麦锈病、全蚀病、白粉病的发生和危害,减少越冬菌量。 (1)、散黑穗病、腥黑穗病、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等发生区,可用40%五氯硝基苯按麦种重量的 0.5%的药量干拌(即每亩40克,拌小麦8公斤左右),防治小麦腥黑穗病;也可选择6%戊唑醇(立克秀)悬浮剂一袋(10毫升),加水0.8-1斤,拌种50-70斤,或2.5%氟咯菌腈(适乐时)悬浮剂按推荐剂量进行小麦种子拌种,同时可兼治秋苗锈病和白粉病;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 0.2%拌种或20%三唑酮乳油1斤加水5斤,拌麦种500斤,可防治白粉病、叶锈病。 (2)、小麦全蚀病严重发生区,可选用12.5%硅噻菌胺(全蚀净)悬浮剂进行种子处理,对小麦全蚀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一般用全蚀净一袋(20毫升),先兑水 300-500毫升,可拌20-25斤种子,拌均后闷种6-12小时(有利于药剂发挥并杀死种子所带病菌),在阴凉处晾干后播种。 (3)、小麦黄矮病和丛矮病发生区,可采用吡虫啉处理种子,防治传毒昆虫,控制小麦黄矮病和丛

吡虫啉拌种后可促进植物的生长

吡虫啉拌种后可促进植物的生长 拌有益新型吡虫啉悬浮种衣剂 ①对植株体内保护酶系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河南农科院植保所、中国农业大学在各类作物上进行的拌种试验完全验证得出结论,吡虫啉在适量浓度下,可有效提升植株体内保护酶系活力及根系活力,从而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植株活力。 ②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吡虫啉拌种后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种子萌发前后体现为生长调节作用,种子萌发后则表现为刺激生长。 (2)、吡虫啉拌种后可控制虫害 ①、作用方式独特 在拌种应用中发现,吡虫啉拌种小麦、玉米、高粱等单子叶植物,可全生育期防治蚜虫;由于吡虫啉在土壤中可高效被植株吸收、可在植株中代谢为杀虫活性更高的物质,且吡虫啉逐渐分解后在非致死剂量下也可对害虫发挥拒食和驱避效果。加之吡虫啉在部分植株体内特殊的输导机制,吡虫啉拌种最大优势体现在持效期长,尤其针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及蛴螬等部分鞘翅目害虫。 ②、可预防病毒病 植物病毒病是目前植保界的一大难题,特别是至今为止尚未发现对植物病毒病真正具有治疗活性的药剂。而近乎所有植物病毒病均由刺吸式口器害虫传播,阻止害虫取食,是杜绝病毒病最可靠的手段。

试验表明,吡虫啉拌玉米种后,每株虫量显著降低,表明确实对灰飞虱产生明显的驱避效果,并对由灰飞虱传播的玉米粗缩病效果突出,且增产效果显著。 ③、对环境安全 吡虫啉拌种后即可有效阻止鸟类刨食未出芽的种子,又不会毒害鸟类。且对农田中的有益生物,如瓢虫、蚯蚓无不良影响。这意味着吡虫啉拌种后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稳定,不存在常规化学农药喷施后可能导致的害虫再猖獗。 综上所述,吡虫啉拌种后可持久防治多种害虫、杜绝植物病毒病、促进植株生长及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促进分蘖、提升结实率,最终确定大幅度提升产量。并且吡虫啉拌种技术较为绿色环保,已经得到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各个科研院所及国家职能部门的高度评价:

30%戊唑醇悬浮剂与35%吡虫啉悬浮剂拌种防治小麦病虫害试验研究

30%戊唑醇悬浮剂与35%吡虫啉悬浮剂拌种防治小麦病虫害试验研 究 摘要进行30%戊唑醇悬浮剂与35%吡虫啉悬浮剂拌种防治小麦病虫害的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剂量下,30%戊唑醇悬浮剂与35%吡虫啉悬浮剂混合拌种后对小麦出苗没有影响,各药剂处理区植株生长正常,无明显药害症状,施药区出苗率与空白对照相似,株高较空白对照略矮,叶色正常。随使用剂量增加,对地下害虫的防效和保苗效果也随之提高;对白粉病、锈病有抑制作用,对黑穗病、纹枯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各药剂处理区较空白对照区均表现出一定程度增产,完全可以在药剂拌种领域开发应用。 关键词30%戊唑醇悬浮剂;35%吡虫啉悬浮剂;小麦病虫害;拌种 受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委托,笔者对该公司生产的30%戊唑醇悬浮剂与35%吡虫啉悬浮剂进行拌小麦种防治病害(白粉病、锈病、纹枯病)及虫害(蚜虫、蛴螬、蝼蛄)试验,旨在验证其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及其在小麦拌种方面的推广应用价值。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点选择在冈东镇运河村2组一农户承包田中,前茬为山芋。山芋收获后机旋耕,整田,人工条播,小麦品种为淮麦21。土壤为砂壤土,肥力中等。试验区播种后至成熟未用任何药剂。 1.2试验药剂 30%戊唑醇悬浮剂、35%吡虫啉悬浮剂、600 g/L吡虫啉悬浮剂、立克秀(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以上药剂均由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即用30%戊唑醇悬浮剂0.5 mL加35%吡虫啉悬浮剂10 mL 拌10 kg小麦种(A)、用30%戊唑醇悬浮剂1 mL加35%吡虫啉悬浮剂20 mL拌10 kg小麦种(B)、用30%戊唑醇悬浮剂1.5 mL加35%吡虫啉悬浮剂30 mL拌10 kg小麦种(C)、用600 g/L吡虫啉悬浮剂10 mL加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5 mL拌10 kg小麦种(D)、以不用药剂拌种作对照(CK)。3次重复,共15个小区,小区面积40 m2。

20种常用杀虫剂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20种常用杀虫剂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1、甲维盐胃毒和有触杀作用,害虫发生不可逆转麻痹,停止进食,2-4天后才能死亡,杀虫速度较慢;对鳞翅目害虫、高浓度甲维盐对于蓟马类有活性,对作物安全。 2、吡虫啉触杀、胃毒和内吸;害虫麻痹死亡;速效性好,1天即有较高的防效,温度高杀虫效果好;刺吸式口器害虫;易被作物吸收,可以同根部吸收,目前主要用来防治蚜虫等。 3、噻虫嗪烟碱类农药,主要用来防治蓟马、蚜虫、木虱等,具有内吸性,可以根施,也可以喷施。 4、虫酰肼促进鳞翅目幼虫蜕皮;对高龄和低龄的幼虫均有效;6~8小时就停止取食(胃毒作用),比蜕皮抑制剂的作用更迅速,3~4天后开始死亡;无药害,对作物安全。 5、灭幼脲初龄幼虫期用药,虫龄越大,防效越差,对天敌安全,对鳞翅目及蚊蝇幼虫活性高;药后3天开始死亡,5天达死亡高峰;对成虫无效。 6、氯虫苯甲酰胺长效、低毒,对于鳞翅目害虫高效,目前主要用来防治水稻上稻纵卷叶螟、钻心虫等。 7、吡蚜酮主要用来防治水稻上稻飞虱,速效性差,抗性也越来越大,对于某些蚜虫效果差。 8、烯啶虫胺主要用来防除蚜虫、稻飞虱等,速效性好,持效期短,抗性增大。9、啶虫脒触杀和胃毒,可以蚜虫、叶蝉、粉虱、蚧壳虫和鳞翅目中的潜叶蛾、小食虫以及鞘翅目的天牛、蓟马等各类害虫,受温度影响大,温度低效果差!10、噻嗪酮对于蚧壳虫有效果,原来对于稻飞虱效果较好,由于抗性问题,目前很少使用,不宜直接接触白菜、萝卜等。11、异丙威触杀作用,有一定的渗透和传导活性,且速效性强;主要用于水稻防治水稻飞虱和叶蝉,兼冶蓟马。12、联苯菊酯杀虫、杀螨剂;胃毒和触杀;作用迅速,可以用来做杀螨剂和防治鳞翅目害虫。 13、毒死蜱广谱,胃毒、触杀和熏蒸;对地下害虫效果好;鳞翅目、螨虫、线虫都有效果,瓜类苗期敏感。14、溴氰菊酯触杀作用,兼有胃毒、驱避和拒食作用;鳞翅目幼虫有效,对螨类无效;穿透性很弱。15、三氟氯氰菊酯对害虫和螨类有强烈的触杀和胃毒作用,敏感人群会感觉奇痒。16、百树菊酯触杀和胃毒,主要

拌种剂市场分析

拌种剂市场分析 一、市场基本信息 1.中国拌种剂发展历程 1.1第一代拌种剂的兴起与消褪 中国拌种应用历史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商品化拌种剂大规模应用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主要围绕克百威、多菌灵、福美双等成分展开,此类拌种剂构成了中国第一代拌种剂; 第一代拌种剂的应用于上世纪80年代末达到顶峰,然后用量开始下降,尽管以吨位计,该类拌种剂仍名列拌种剂市场前列,但就市场占有率已大幅度下滑。 第一代拌种剂的兴起与消退有一定的必然性:90年代以前,民间自留种使用比例较高,且各类制种机构缺乏有效的种子消毒技术,种传病害比较严重。尽管多菌灵、福美双以目前的标准活性较低、内吸功能有限,但是当时有限的防治种传病害的手段,遂大规模投入应用;历史同期,对大田作物蚜虫防治效果较好的吡虫啉、菊酯类农药尚未大规模投入应用;有机磷农药受温度制约,防治大田作物苗期蚜虫效果有限;克百威、涕灭威尽管对蚜虫活性较高但毒性太高不便喷雾,利用克百威有限的根系内吸活性拌种处理,反而成为防治大田作物苗期蚜虫最可靠的手段。 90年代以后,由于品种改良及育种技术的进步,加之农民广泛使用商品种,以往严重为害的种传病害发生程度严重下降,突出表现是小麦腥黑穗和散黑穗在大部分小麦产区基本消失,传统的以预防种传病害为目的的多菌灵、福美双成分拌种失去实际意义。同时高氯、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啶虫脒等一大批对蚜虫防效良好的农药成分纷纷出现,克百威拌种防治苗期蚜虫也失去了必要性。 因此,随着植保技术的进步,第一代拌种剂的消褪是必然的,而上世纪90年代农化市场开放初期,河南、安徽、山东、河北产假冒伪劣拌种剂的泛滥,拌种无效后导致农民严重怀疑拌种意义,在客观上加速了这一进程。 1.2第二代拌种剂的发展与危机 第二代拌种剂主要围绕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吡虫啉、噻虫嗪等一批新成分及微胶囊悬浮剂等新剂型展开。第二代拌种剂在上世纪最后几年逐渐出现,在最近四到五年得到迅速发展,据市场增长速度位居市场前列。据先正达自身数据,拌种剂产品在2010年前后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0%,远超过其自身20%左右的整体增长速度。 第二代拌种剂快速的市场增长速度受如下因素影响: 在产品功能分析,新型三唑类成分拌种使用不仅可防治传统的种传病害,对部分苗期病害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尤其是禾本科作物纹枯病,并对植物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突出表现在促进分蘖、提升产量、提升作物抗旱、抗寒能力;吡虫啉等新型烟碱类产品拌种对作物刺吸式口器害虫的持效期是克百威等老一代成分难以比拟的,一般年份小麦使用吡虫啉拌种后确实可实现“一季无蚜害”的功效,并且增产功能显著。新一代拌种剂在省力、省事、增产等诸多方面便于给农民留下深刻印象,是新型拌种剂快速被市场接受的可观基础; 以吡虫啉为代表的第二代拌种剂集中上市时间较晚,但吡虫啉拌种应用历史较为悠久,已经存在良好的市场基础。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早在90年代就推广过吡虫啉拌种,河南农科院刘爱芝研究员自90年代末即开始研究吡虫啉拌种技术,其研究成果外流后迅速被部分河南经销商加以利用,开发出一大批诸如“一拌无蚜”类吡虫啉拌种剂,且取得较大的市场影响,尤其在河南、河北、山东等主要冬小麦产区,吡虫啉拌种已被市场接受; 以拜耳高巧为代表的600克/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上市后,终端零售价为120万/千升,但拜耳针对省级经销商的结算指导价为30万/千升,针对县级经销商的结算指导价为60万/

吡虫啉的防治对象及施用方法介绍

吡虫啉的防治对象及施用方法介绍 吡虫啉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飞虱、粉虱、叶蝉、蓟马;对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的某些害虫,如稻象甲、稻负泥虫、稻螟虫、潜叶蛾等也有效。但对线虫和红蜘蛛无效。可用于水稻、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蔬菜、甜菜、果树等作物。由于它的优良内吸性,特别适于用种子处理和撒颗粒剂方式施药。一般亩用有效成分3~10克,兑水喷雾或拌种。安全间隔期20天。施药时注意防护,防止接触皮肤和吸入药粉、药液,用药后要及时用清水洗洁暴露部位。不要与碱性农药混用。不宜在强阳光下喷雾,以免降低药效。 防治绣线菊蚜、苹果瘤蚜、桃蚜、梨木虱、卷叶蛾、粉虱、斑潜蝇等害虫,可用10%吡虫啉4000~6000倍液喷雾,或用5%吡虫啉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蟑螂:可以选择神农%灭蟑螂胶饵 最近几年的连续使用,造成了很高的抗性,在水稻上国家已经禁止使用。 种子处理使用方法(以600克/升/48%悬浮剂/悬浮种衣剂为例) 一、大粒作物 1、花生:40毫升兑水100~150毫升包衣30~40斤种子(1亩地种子)。 . 2、玉米:40毫升兑水100 ~150毫升包衣10~16斤种子(2~3亩地种子)。 3、小麦:40毫升兑水300~400 毫升包衣30~40斤种子(1亩地种子)。 4、大豆:40毫升兑水20~30毫升包衣8~12斤种子(1亩地种子)。 5、棉花:10毫升兑水50毫升包衣3斤种子(1亩地种子) 6、其他豆类:豌豆、豇豆、菜豆、四季豆等40毫升兑水20~50毫升包衣一亩地种子。 7、水稻:浸种10毫升每亩种量,露白后播种,尽量控制水量。 二、小粒作物:油菜、芝麻、菜籽等用40毫升兑水10~20毫升包衣2~3斤种子。 三、地下结果、块茎类作物:土豆、姜、大蒜、山药等一般用40毫升兑水3~4斤分别包衣1亩地种子。 四、移栽类作物:红薯、烟草及芹菜、葱、黄瓜、番茄、辣椒等蔬菜类作物 使用方法:

吡虫啉拌种技术说明

70%吡虫啉湿拌种剂使用技术 产品说明 本产品有卓越的的内吸性,有一定的触杀和胃毒作用;拌种后通过作物的根部吸收,向上传导至植株的各个部位,能有效防治作物苗期的蚜虫、蓟马、叶甲、飞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并趋避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该药剂配伍性好,可以和绝大多数种子处理杀菌剂混合使用。 产品特点: 1、简单易行,省工省时省药,不受天气影响,田间药效发挥稳定 2、苗齐苗壮,长势旺,增强作物的抗逆能力进而大幅度提升作物的产量 3、大幅度减少通过飞虱、蓟马等传播病毒病的发病率,无农药残留污染,提升农作物的价值。 使用方法: 1. 马铃薯 将马铃薯种薯切块后,用70%吡虫啉湿拌种剂20克加水1.5~2升(千克)拌种薯150千克(一亩地种薯),均匀喷洒在种薯切块上,晾干(阴干)后及时下种。 2. 花生 播种前3~5天,用70%吡虫啉湿拌种剂30克兑水250毫升即半斤水拌花生种25~30斤/亩,充分拌匀,于阴凉处晾干。 3.玉米 播种前用70%吡虫啉湿拌种剂30克兑水200~250毫升(即4-5两)拌玉米种子20~25斤,充分拌匀,于阴凉处晾干。 4. 小麦 用70%吡虫啉湿拌种剂20克,兑水250-300毫升,混合均匀配成溶液,将25-30斤小麦种子摊在塑料薄膜上(也可以用盆),用配好的包衣液均匀洒在小麦种上,搅拌均匀,摊开晾干后播种;也可使用手动或电动拌种机拌种。

5. 大豆 大豆播种前,用70%吡虫啉湿拌种剂30克对水200~300毫升(即4-6两)混合均匀,拌大豆种子15~20公斤,可有效防治蚜虫和蛴螬等地下害虫。 6. 西瓜: 用70%吡虫啉湿拌种剂30克,加50毫升水,拌种1斤,也可蘸根、浇灌根。 7. 辣椒 播种时选用饱满的辣椒种子,用70%吡虫啉湿拌种剂10克药剂兑水30毫升拌200g(可移栽1亩大田),晾干后及时播种。 注意事项: 1 .不要在水泥上地面拌种,用大盆或者铺一层塑料布(油布),防止药剂被土壤吸收影响药效。 2.人工或者机器拌种时都应充分搅拌,使每粒种子均匀粘满药液,充分吸收。 3.拌过药剂的种子放在阴凉处充分晾干,不要在阳光下暴晒,最好是提前包衣,适期播种,不能食用和饲用。 4.如遇病虫害大发生年份请在当地植保部门指导下及时合理补充用药。 2011年4月29日于沈阳 以上资料仅供有志于进入拌种剂领域的企业参考与杀菌剂混拌时请尽量选择苯醚甲环唑、适乐时、嘧菌酯等,剂量需严格控制。

吡虫啉

吡虫啉是烟碱类超高效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等特点,并有触杀、胃毒和内吸等多重作用。害虫接触药剂后,中枢神经正常传导受阻,使其麻痹死亡。产品速效性好,药后1天即有较高的防效,残留期长达25天左右。药效和温度呈正相关,温度高,杀虫效果好。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 吡虫啉 产品性能: 玉金刚一次拌种一季有效防治玉米整个生育期蚜虫等地下害虫的危害,具有提高发芽率,促根壮苗,防虫防病有独特功效,对玉米粗缩病效果显著,提高作物产量20%以上。使用技术和方法: 1、用农贝得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10克兑水30-40 克搅拌,再加入10毫升赠品助剂稀释均匀。 2、将准备好的4-5斤玉米种子倒在盆内淋上药液,翻拌均匀,使每粒种子都粘上药液,阴晾一个小时即可播种。理化性质 【通用名称】吡虫啉(英文:imidacloprid 日文:イミダクロプリド) 其它名称在我国的商品名称很多,如海正吡虫啉、一遍净、蚜虱净、大功臣、康复多、必林等。 【化学名称】1-(6-氯吡啶-3-吡啶基甲基)-N-硝基亚咪唑烷-2-基胺 【分子式】C9H10ClN5O2 【分子量】255.7 【理化性质】无色晶体,有微弱气味,熔点143.8℃(晶体形式1)136.4℃(形式2),蒸气压0.2μPa(20℃),密度1.543(20℃),KowlogP=0.57(22℃),溶解度水0.5lg,L(20℃),二氯甲烷50-100,异丙醇1-2,甲苯0.5-1,正己烷<0.1(g/L),20℃),pH15-11稳定。 【毒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1260mg/kg,急性经皮LD50>1000mg/kg。对兔眼睛和皮肤无刺激作用。 【防治对象】主要用于防治水稻、小麦、棉花等作物上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叶蝉、蓟马、白粉虱及马铃薯甲虫和麦秆蝇等。 蚜虫 【制剂】70% WS, 10% WP, 25% WP, 12.5% SL,2.5%WP 剂型 2.1%胶饵,2.5%和10%可湿性粉剂,5%乳油,20%浓可溶性粉剂。 【毒性】低毒。 编辑本段作用特点 吡虫啉是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杀虫剂,是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的作用体,干扰害虫运动神经系统使化学信号传递失灵,无交互抗性问题。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及其抗性品系。吡虫啉是新一代氯代尼古丁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

吡虫啉拌种剂介绍

吡虫啉:业已成熟的拌种剂 1984年,日本特殊农药制造公司合成和硝基胍NTN33893作为杀虫剂,1985年进行了登记并推荐通用名为咪蚜胺,现中文通用名为吡虫啉。吡虫啉是第一个作用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氯化烟酰类化合物,现已在60多个国家进行了登记。 吡虫啉拌种技术研究 杀虫作用机制独特 吡虫啉属于神经毒剂,其作用靶标是害虫虫体神经系统突触后膜的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干扰害虫运动神经系统正常的刺激传导,因而表现为麻痹致死。这与一般传统杀虫剂不同,因而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害虫,改用吡虫啉仍有较佳的防治效果。与这三类杀虫剂混用或混配增效明显。 易引起害虫产生抗药性 由于吡虫啉的作用位点单一,害虫易对其产生耐药性,使用中应严格控制施药次数。为避免害虫产生耐药性,在同一作物上严禁连续使用两次。2007年、2008年全国范围内水稻褐飞虱大爆发,与水稻上多年连续使用吡虫啉,导致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极高耐药性,进而失去防治效果有直接关系。 2005年9月28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技植保函(2005)270号文件《关于中晚稻褐飞虱对吡虫啉抗药性情况的通报》,建议各地在水稻褐飞虱防治中暂时停止使用吡虫啉。吡虫啉是至今为止第一个因抗性问题被停止使用的农药成分。 吡虫啉在拌种剂上的应用 近十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在积极地探索吡虫啉在各种不同作物上的不同施药方法,希望能找到一种充分发挥其内吸活性,既能达到对靶标害虫毒杀的目的,又能对非靶标生物及环境友好,持效期较长的合理使用方法。 在拌种应用中发现,吡虫啉拌种小麦、玉米、高粱等单子叶植物,可全生育期防治蚜虫;但拌种棉花等双子叶植物,对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防效大多60天左右。前期分析可能是因为棉花等植物生长量大,植物体内吡虫啉浓度随植株生长逐渐稀释,并最终因浓度过低失去防治效果。 由于吡虫啉在土壤中可高效被植株吸收、可在植株中代谢为杀虫活性更高的物质,且吡虫啉逐渐分解后在非致死剂量下也可对害虫发挥拒食和驱避效果。加之吡虫啉在部分植株体内特殊的输导机制,吡虫啉拌种最大优势体现在持效期长,尤其针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及蛴螬等部分鞘翅目害虫。 吡虫啉拌种对植物的影响 近几年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围绕吡虫啉拌种后对植物生长态势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进一步论证了吡虫啉拌种的优势及必要性,更揭示了吡虫啉拌种可能存在的药害风险:

吡虫啉拌种控制全生育期小麦蚜虫有效剂量评价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吡虫啉拌种控制全生育期小麦蚜虫有效剂量评价 作者:刘爱芝, 陶岭梅, 韩松, 梁九进, Liu Aizhi, Tao Lingmei, Han Song, Liang Jiujin 作者单位:刘爱芝,韩松,梁九进,Liu Aizhi,Han Song,Liang Jiujin(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 陶岭梅,Tao Lingmei(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生测室,北京,100026) 刊名: 植物保护 英文刊名:PLANT PROTECTION 年,卷(期):2009,35(2) 被引用次数:11次 参考文献(3条) 1.潘文亮;党志红;高占林几种蚜虫对吡虫啉抗药性研究[期刊论文]-农药学学报 2000(04) 2.刘爱芝;李素娟;韩松吡虫啉拌种对小麦蚜虫的控制效果及增产作用研究初报[期刊论文]-河南农业科学 2005(11) 3.孙建中;方继朝;杜正文吡虫啉--一种超高效多用途的内吸杀虫剂 1995(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陈厚德.赵卫华.王彰明.袁树忠.夏慧药剂拌种对小麦苗期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 2.刘爱芝.杨艳春吡虫啉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效应的影响[期刊论文]-河南农业科学2009(11) 3.李桂华吡虫啉不同剂型拌种防治小麦蚜虫和地下害虫药效试验分析[期刊论文]-河南农业2010(23) 4.朱素梅.尹学惠.Zhu Sumei.Yin Xuehui不同拌种剂对小麦种子发芽及田间出苗的影响[期刊论文]-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4) 5.朱高纪.韦胜利.李在峰.张伟.罗家传不同药剂拌种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期刊论文]-河南农业科学2001(9) 6.刘党校.戴开军.刘新伦.张睿不同生长调节剂拌种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期刊论文]-麦类作物学报2002,22(2) 7.胡锡国.徐宝玉.刘学进.徐加键30%戊唑醇悬浮剂与35%吡虫啉悬浮剂拌种防治小麦病虫害试验研究[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2011(10) 8.九隆升拌种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 9.吴金福50%硅丰环湿拌种剂在小麦上应用试验[期刊论文]-上海农业科技2010(4) 10.张春初.罗家传.郭保民.姜书贤.朱高纪.韦胜利小麦药剂拌种剂防治纹枯病效果初报[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1,29(4) 引证文献(11条) 1.魏晨.谢宏.赵新华.曹敏建玉米种衣剂吡虫啉安全用量的研究[期刊论文]-种子 2013(6) 2.于成涛.孙利忠5种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穗蚜效果研究[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 2010(20) 3.刘爱芝.杨艳春吡虫啉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效应的影响[期刊论文]-河南农业科学 2009(11) 4.刘玉卿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拌种对小麦生长及蚜虫控制的影响[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 2012(16) 5.党志红.李耀发.潘文亮.王亚欣.闫俊茹.代丽华.许桂明.高占林吡虫啉拌种防治小麦蚜虫技术及安全性研究[期刊论文]-应用昆虫学报 2011(6) 6.刘爱芝.韩松.梁九进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防治麦蚜效果及安全性研究[期刊论文]-河南农业科学 2012(12) 7.张云慧.韩二宾.李祥瑞.蒋金炜.程登发拌种吡虫啉残留对麦长管蚜实验种群的影响[期刊论文]-昆虫学报 2013(1)

多肉植物常用杀虫剂和使用方法

肉友们最头疼的除了各种病害,还有虫害。首当其冲的是介壳虫,还有比较恶心的小黑飞、附带的还有蚜虫、小黑飞,还有恶心的玄灰碟幼虫,甚至毛毛虫、蛞蝓、蜗牛等,下文作者笑嘻嘻呀点点头,比较详细的介绍多肉植物常见的杀虫剂和使用方法。 我也看过不少讲怎么杀虫的帖子了。有的介绍各种害虫的习性,从习性入手对付它们,有的整理许多土方,纯天然,环保无毒;有的从用土,铺面,种植方法上预防驱赶害虫。真是各显高招,令人敬佩。 可是,我发现少有专门介绍杀虫药的帖子,或许其他大神都觉得杀虫药有毒,能不用就不用,所以也就不推荐不介绍了。我也非常赞同尽量不使用杀虫药,但是为了保护我们动辄上百有时上千的心爱的多肉,虫不能不灭,所以药不能不说。我这篇文章将详述的是对付这些虫子的药,而非怎么对付。文章上部分讲理论,没耐心的朋友可以先从中间的药物具体介绍开始看,但上半部分不能不看哟。 什么是杀虫剂应该不用多做解释。杀虫剂的分类方式有很多,在这里只介绍按作用方式的分类,可分类为: 胃毒剂。经虫口进入其消化系统起毒杀作用。 触杀剂。与表皮或附器接触后渗入虫体,或腐蚀虫体蜡质层,或堵塞气门而杀死害虫。 熏蒸剂。利用有毒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的挥发而发生蒸气毒杀害虫或病菌。 内吸杀虫剂。被植物种子、根、茎、叶吸收并输导至全株,在一定时期内,以原体或其活化代谢物随害虫取食植物组织或吸吮植物汁液而进入虫体,起毒杀作用。 (一)内吸杀虫剂的概述

杀虫剂对害虫的作用方式主要有触杀、胃毒、熏蒸和内吸几种,其中内吸性杀虫剂是首先被植株吸收、传导到害虫危害部位,然后通过害虫的取食来毒杀害虫的。因此内吸性杀虫剂与其他类型杀虫剂相比,有着许多优势和特点。 使用方便,省工省药 有许多内吸杀虫剂的残效期较长,一次施用可维持一个月的杀虫效力。喷洒也不一定要求很周到,根茎叶只要一部分吸收了药物就能经过植物传导至全株,既省工又省药。 但要注意多数内吸性杀虫剂对人畜的毒性很大而且残毒也大,在使用时特别要注意。如处理对象为食用植物,则必须考虑施药后的安全间隔期和收获后的农药残留等问题。还有不能与活菌混用。 2.内吸杀虫剂适用于防治刺吸植物汁液的害虫,因而可用于防治那些藏在荫蔽处为害的害虫,如在叶背面的蚜虫、红蜘蛛等。当蚜虫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吸取植株汁液时,药液就随植株汁液进入害虫体内,从而杀死害虫。从这个角度讲,内吸杀虫剂的作用方式也属胃毒作用。 另外要注意,有些药剂仅能渗透到作物表皮而不能在作物体内传导,药剂从叶表面渗进叶片内能杀死叶背面的蚜虫。因药剂不能从这片叶输送到另一片叶中去,对没有着药的这片叶子上害虫就没有效果。药剂的这种作用叫做内渗作用。仅具有内渗作用的药剂,不能当作内吸剂使用,施药时一定要求喷洒周到。 3.不受降水的影响 如施药后不久即遇大雨,触杀性杀虫剂易被雨水冲刷流失,既浪费药剂又污染环境;而内吸性杀虫剂由于容易渗透到植物体内,几乎不受雨水冲刷的影响。 4.科学利用,提高效率

苏研拌种剂缓释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苏研拌种剂缓释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研”)联合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多家企业,经过近两年研究,对该公司拌种剂缓释技术进行了升级。 有效成分缓释的可控性是拌种剂的关键技术指标。尤其是吡虫啉等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土壤中降解速度快,高剂量下可明显抑制植物生长。如拌种剂药物释放不可控,拌种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有效成分随种子直接进入土壤,在土壤中快速降解或被土壤微生物代谢,在种子萌发以前消耗殆尽,不能被植物根系吸收,实际未达到拌种效果;或者有效成分直接分布在种子周围,短期内被作物大量吸收,超出作物最大耐受程度,破坏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抑制种子萌发,进而导致药害。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大多数企业多使用聚乙烯醇或聚乙烯吡咯烷酮作为缓释剂,这些物质在一定时间内可高效吸附农药有效成分,可相应避免药剂在土壤中损耗。但吸附有效期结束后,聚乙烯醇所吸附的全部药物,在极短的时间内一齐释放,并不能真正排除拌种剂药害风险。即这类物质仅仅推迟了药物的释放,并没有实现药物的可控释放。据2011年市场反映,中国北方多数省份均有吡虫啉拌种药害报道,涉及多个公司产品。 苏研筛选研究出的有效物质可吸附农药有效成分,拌种入土后,在不同温度下以固定的速度吸收水分,当所吸收的水分达到一定程度时,继续吸收的水分可置换出等量的农药有效成分。即先行固定农药有效成分,避免药剂入土后直接释放导致损耗;入土一定时期后,再以固定的速率释放农药有效成分,既保证作物吸收利用,又避免药害产生。据悉,目前苏研产拌必丰牌70%吡虫啉湿拌种剂已完成配方升级工作,添加该物质以保证拌种效果。对照实验证实,配方升级后的拌必丰牌70%吡虫啉湿拌种剂,拌种后种子流动性、药剂展着均匀度、有效成分脱落率尤其是有效成分释放速率等关键拌种技术指标,均达到某大型跨国农化企业同类产品标准。

常见杀虫剂及其使用方法

1:噻虫嗪:常见农作物推荐剂量(可作地下害虫拌种用药) 作物典型害虫种子处理 马铃薯马铃薯桃蚜、马铃薯长管蚜、马铃薯叶甲 kg 大豆 :kg 水稻稻象甲、飞虱、南美玉米苗斑螟 50-100gAl/kg 棉花棉蚜、烟蓟马、粉虱、牧草盲蝽、灰蒙象属 70-350gAl/kg 玉米线虫、缢管蚜、麦杆蝇、黑异蔗金龟 40-315gAl/kg 谷物禾谷缢管蚜、线虫 35-70gAl/kg 甜菜桃蚜、豆卫矛蚜、凹胫跳甲属、甜菜泉蝇 60eAl/100粒 高梁玉米缢管蚜、线虫、麦叉蚜 100-200gAl/ke 油菜甘蓝蚜 400-420gAl/ks 豆类豆卫矛蚜 52gAl/kg 甘薯粉虱 70-1008Al/kg 向日葵桃蚜、豆卫矛蚜、棉蚜 350eAl/ke 花生花生蓟马属 150-200gAl/ke 2:噻虫胺 噻虫胺除了对危害水稻、小麦、杂粮、果树、蔬菜、芋类、豆类、茶等作物的半翅目害虫和蓟马目害虫,特别是吮吸性害虫高效外,对双翅目害虫、甲虫目害虫、直翅目害虫和鳞翅目害虫也具有低剂量高效的特点。 非农耕地使用,对白蚁有高效。目前在日本,噻虫胺适用的防治对象有:(1)半翅目:飞虱类、黑尾叶蝉、茶绿叶蝉、葡萄斑叶蝉、蚜虫类、蝽象类;(2)蓟马目:南黄蓟马、茶黄蓟马、桔黄蓟马;(3)双翅目:大豆潜叶蝇、番茄潜叶蝇;(4)甲虫目:美洲象虫、稻负泥虫、星天牛、小青化金龟、茶条金龟;(5)鳞翅目:茶细蛾、金纹细蛾、银纹潜蛾、桃潜蛾、二化螟、橘潜蛾、早熟禾草蜞、淡剑夜蛾。 噻虫胺在使用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对蜜蜂接触高毒,经口剧毒,极高风险性;对家蚕剧毒,极高风险性。使用时应注意,蜜源作物花期禁用,施药期间密切关注对附近蜂群的影响。 药剂施用可以采用喷雾、育苗箱处理、植穴处理、茎部处理、种子处理等多种方法。同时通过了安全性研究,确认是毒性低、安全性高的杀虫剂。 3、灭蝇胺 灭蝇胺适用于多种瓜果蔬菜,主要对“蝇类”害虫具有良好的杀虫作用。目前瓜果蔬菜生产中主要用于防治:各种瓜果类、茄果类、豆类及多种叶菜类蔬菜的美州斑潜蝇、南美斑潜蝇、豆杆黑潜蝇、葱斑潜叶蝇、三叶斑潜蝇等多种潜叶蝇,韭菜及葱、蒜的根蛆(韭菜迟眼蕈(xùn)蚊)等。 4、阿维菌素 ①防治小菜蛾、菜青虫,在低龄幼虫期使用1000-1500倍2%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1%甲维盐,可有效地控制其为害,药后14天对小菜蛾的防效仍达90-95%,对菜青虫的防效可达95%以上。 ②防治金纹细蛾、潜叶蛾、潜叶蝇、美洲斑潜蝇和蔬菜白粉虱等害虫,在卵孵化盛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