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课程论文

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课程论文
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课程论文

@@@

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课程论文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0901

2010.10.13

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

摘要多环芳烃是毒性的土壤有机污染物,由于其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对其的研究比较广泛。本文探讨了多环芳烃的来源及其造成的污染水平,总结了其在土壤中主要的迁移转化途径,并基于此提出了几点新的方向,以期利用现有成果找到抑制多环芳烃对人类健康威胁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多环芳烃;土壤吸附;光解;微生物降解

The Movement and Transport of Polycy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Soil. Han Chencai, (0901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bstract:Polycy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s a kind of toxic organic pollutant, and it’s threaten to our health, so there are a lot of study on it. In this review the sources of PAHs are analyzed, the movement and transport of PAHs in soil are summarized, and some outlooks are raised based on the study to find the approach to better control the threat because of PSHs.

Key words: PAHs;Absorption of Soil;Photolysis;mcroorganisms;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提供人类生存所需食品的同时,还接受各种污染物。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进入土壤的有机污染物日益增多,包括多环芳烃。多环芳烃有多种促进致癌的物质,可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威胁[22],其可通过作物吸收积累,经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我国目前已有部分土地受有机污染物轻微污染,但面对地少人多的现实,为保障农产品的供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需利用这些土壤生产农产品。因此,研究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的迁移积累过程,并基于此找到减轻其危害的方法,对生产更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农产品极为重要。本文回顾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新的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减轻多环芳烃的危害。

一、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来源及污染水平

目前对土壤中多环芳烃来源及含量的研究较多,且多为区域性研究。总体上讲,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焦化、煤气、煤油等工厂排出的废气、废水和汽车、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以及采暖锅炉和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并且大多吸附在大气和水中的微小颗粒物上,通过沉降和降水冲洗作用进入土壤[4]。据张天彬等对工业发达的东莞市土壤中的多环芳烃的研究[14],煤、石油的不完全燃烧产物是多环芳烃的重要来源,并且主要来源于煤的燃烧。它们进入土壤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随同大气颗粒物沉降于土壤表面;二是大气中以气相状态存在的多环芳烃随雨水进入土壤。表层土壤中含量最高的是菲,总的多环芳烃平均含量为413μg/kg,与英国乡村土壤相比,东莞市的多环芳烃含量比较高,但与英国城市土壤相比,含量相当低。屈、苯并葸、苯并萤葸、苯并萤葸、苯并芘、茚并芘、二苯并葸7种组分与多环芳烃总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很好,这表明7种组分在土壤中的含量大小也影响着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总含量。

另据汤莉莉等对我国北方重工业城市北京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7],道路公交站和修理厂门口的多环芳烃含量最高,石化、热电厂生括区土壤含量居次,绿化带和居民区娱乐场所土壤最低。总体上讲,二环、三环物质含量很高,萘高达2 450.0μg/kg,蒽为5 201.0μg/kg,通过大气沉降进入土壤的即表现为低环物质,这些物质一般有急性毒性。同时多种高环物质被检出,它们有“三致”作用。这些多环芳烃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还有许多学者对杭州[8]、深圳[13]、香港[9]等地也有研究,得出的结论都表明土壤中的多环芳烃含量较高,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并通过沉降和雨水进入土壤。

二、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总体上讲,多环芳烃进入土壤后可被吸附、发生迁移、被微生物所降解以及被植物吸收。研究清楚每一途径的过程与机理,可以帮助找到抑制其进入和在作物体内积累的方法,以生产对人体健康损害更小的农作物。

1、吸附

多环芳烃进入土壤,根据土壤的水文特征,表层土壤污染可由液态迁移引发到下层土壤污染和溶进地下水[27]。由于土壤是矿物质和有机物复合体的团粒结构混合物,可以有效地对其产生吸附[3]。作用能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其作用范围紧靠固体表面的化学力,如共价键、氢桥;二是作用距离较远的静电和范德华引力。因此在土壤中的吸附存在两个速度不同的过程,当多环芳烃快速到达土壤的疏水表面时即被吸附,剩下的迁移到土壤基体中不易到达的部分,这一相对较慢的过程持续时间很长,一直到土壤有机质的吸附能力耗尽并达到平衡为止[2]。关于土壤对多环芳烃的吸附过程,陈静等对砂质土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1]。而总吸附能力取决于土壤有机质的性质、矿物质含量、土壤含水率和土壤中其它溶剂。被土壤吸附的多环芳烃很难被生物降解和利用。有学者就沙子和土壤对多环芳烃的吸附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沙子吸附的多环芳烃在接种7天后就降解到检测线以下,而土壤中吸附的多环芳烃的生物降解出现了明显的延迟,并且在土壤中有残余的不能降解的大约为最初加入的23%[27]。说明土壤的吸附作用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有重大影响,残留在土壤中的这部分污染物对作物品质形成长久威胁。在对多环芳烃的清楚工作中,这一部分应该得到重视。

2、光化学降解

有研究表明,光化学转化对有机污染物从土壤中的消失起到了显著作用[24]。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光化学降解一般发生在土壤空气临界面,即土壤表层1 mm内,直接光解过程一般主要发生在土壤表层0.2至0.4mm范围内。土壤中存在的一些物质可作为光敏剂(如土壤中的有机质)[19],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这些物质可以和土壤中的多环芳烃发生光敏化反应使有机物降解。间接光解可以在更深的土壤表层中进行[21]。根据的研究,光照16小时后,表层土壤中Flu的的残留率为64.6%,BaA的残留率为29.8%,BaP的残留率为16.7%,且腐殖酸会抑制多环芳烃的光降解[6]。由于苯环能否吸收紫外光[23],因此含有苯环较多的多环芳烃可以吸收更多

的紫外光,即分子量越大的多环芳烃其光降解的速度会更快。据张利红等的研究,多环芳烃的降解在小于1 mm的土壤中最快,即一定的土壤团粒结构因其合适的孔隙通气性和光透过性而有利于多环芳烃的降解[12]。据郑和辉等的研究,在湿度为80%的土壤中,丁草胺和乙草胺的光解深度及光解速率均大于无水条件下[10]。这说土壤中的水分越多,会存在更多的自由基如过氧基、羟基、过氧化物和单重态氧,可以加速有机物的光解[11]。

3、植物对多环芳烃的吸收

一些监测结果表明生长在城市大路两旁和炼油厂附近土壤中的植物茎、叶和根中含有比正常值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多环芳烃,这意味着可以利用一些植物对多环芳烃进行吸收祛除[2]。多环芳烃具有挥发性,但很多研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就不能确定实验所观测到的植物茎叶中的多环芳烃是否是来自根的吸收,因为茎和叶也能吸收挥发出的多环芳烃。Edwards[17]的研究考虑到这一问题,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生长在营养液中的开花期和结实期的矮菜豆对14C蒽的吸收、净化和体内迁移。结果表明,矮菜豆植物能够从根部吸收蒽并转移蒽及其代谢产物到其它植物组织器官,且绝大多数的蒽被代谢。对于植物根吸收多环芳烃的具体机理的研究表明,植物体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吸收主要为被动吸收[26]。这种被动吸收可以看作一系列分配过程的组合。首先,土壤吸附的多环芳烃溶解于土壤水中,在土壤固相和土壤水之间分配;其次,土壤水中的多环芳烃在蒸腾拉力作用下随水流进入植物体,在土壤水与植物水之间分配;最后,植物水中的多环芳烃溶解到植物脂肪物质中,在植物水和植物有机相之间分配[25]。

关于对这一被动吸收过程的影响因素,Burken等的研究表明根部吸收积累有机污染物的程度与其脂溶性显著正相关[15],而多环芳烃具有高的脂溶性,因此在其它条件合适时,植物会对其产生强烈吸收。Topp等的研究发现植物对土壤溶液中有机污染物的吸收积累程度与Kow值正相关,而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吸收却与Kow负相关,他们认为,这是土壤的吸附作用造成的。还有研究发现研究发

现,蒸汽压较大的有机污染物不易通过根部吸收进入植物体。对于此类污染物,挥发至空气再被植物叶片吸收是其进入植物体的主要途径[26]。还有研究发现生长于沙土(有机质含量1.4%)上的作物中狄氏剂的含量明显高于生长于粘土(有机质含量66.5%)上的作物[16]。这说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会对有机污染物造成不同的吸附,进而影响到其可利用性。另外,植物有不同的有机物组成,不同的有机物对多环芳烃的亲和力是不一样的,有研究表明植物吸收积累脂溶性有机污染物的程度与植物脂肪含量密切相关[18]。因此,如果是通过根部吸收,那么根部所含有的脂肪量对植物吸收多环芳烃的量有一定的影响。

4、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

有研究表明,高分子量多环芳烃的生物降解一般均以共代谢方式开始[20]。共代谢作用可以提高微生物降解的效率,改变微生物碳源与能源的底物结构,增大微生物对碳源和能源的选择范围,从而使多环芳烃的降解量达到最大。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原理一般是分泌相关的酶,主要是双加氧酶。双加氧酶把两个氧原子加到底物中形成双氧乙烷,进一步氧化为顺式双氢乙醇,双氢乙醇可继续氧化为儿茶酸、原儿茶酸和龙胆酸等中间代谢物,而后苯环断开,形成琥珀酸、延胡索酸、乙酸、丙酮酸和乙醛。所有这些产物都被微生物用来合成自身的细胞蛋白和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2]。但据相关研究,中间降解物与其母体化合物一样具有致癌性和致突变性[24]。影响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壤对其的吸附,这对于苯环数较多的多环芳烃尤为明显,因为随着苯环数的增加,土壤对其的吸附就越大[5]。同时微生物释放酶的能力也会影响降解效果,因此若使接种的微生物之间形成竞争关系有利于多环芳烃的降解。

三、多环芳烃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研究展望

1、根据查找到的文献看,目前对多环芳烃的研究较为分散,既对多环芳烃在土壤、植物、大气、水体、湿地等主体中的迁移转化是分开研究的。但是大气

—水—土壤—生物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要提出全面可靠的解决方案,必须把多环芳烃在这些主体中的迁移转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2、微生物是降解多环芳烃,特别是降解分子质量较高的多环芳烃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微生物主要是以公生代谢的方式分解多环芳烃,既一种多环芳烃需要多种微生物降解。要提高多环芳烃的降解效率,就必须有优良的菌种。因此,培养出更加高效的菌种就显得尤为重要。

3、我国是缺钾国家,有研究报道通过接种菌根可以缓解这一问题,虽然接种菌根主要对植物吸收氮磷有促进作用。或许可以寻找能降解多环芳烃或者能阻挡多环芳烃进入植物体内的菌根真菌,把这种菌根军接种到植物根上,这或许是一种新的解决多环芳烃污染的可行途径。

4、研究多环芳烃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根本目的是寻求降解多环芳烃的有效途径,提高对其的降解速率与深度,而如何做到这些应该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四、结语

多环芳烃结构的特殊性及其低的溶解度限制了它被植物吸收和被微生物降解的可能性,但是这些被吸附在土壤中的毒性污染物就像是定时炸弹,很容易植物的吸收进入植物体内,进而通过食物链影响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另外,由于多环芳烃的挥发性,人类还会通过呼吸作用吸入,并在体内积累,对人类的健康产生潜在危害。因此,详细研究多环芳烃在多个主体中的系统性迁移转化,对于找到解决之道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静,王学军,胡俊栋等.多环芳烃在砂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1):69-73

[2]高学晟,姜霞.区自清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行为.应用生态学报.2002,13(4):501-504

[3]何耀武,区自清,孙铁珩.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在土壤上的吸附.应用生态学报.1995,10(6):423-427

[4]李萍.环境中多环芳烃的迁移和转化[J].内蒙古环境保护.1997,9(4):38-39

[5]刘世荣.微生物在多环芳烃降解应用中的机理及其研究趋势.现代商贸工业2008,8:379-380

[6]刘子儒.表层土壤中部分多环芳烃的光化学降解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9,06

[7]汤莉莉,唐翔宇,朱永官等.北京地区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解放军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5(2):95-99

[8]于国光,张志恒,叶雪珠等.杭州市郊区表层土壤中的多环芳烃.生态环境学报.2009, 18(3):925-928

[9]章海波,骆永明,黄铭洪等.香港土壤研究Ⅲ.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及其来源初探.土壤学报.2005,42(6):936-941

[10]郑和辉,叶常明.乙草胺和丁草胺在土壤中的紫外光化学降解[J].环境化学.2002,21(2):117~122.

[11]张利红,李培军,李雪梅等.有机污染物在表层土壤中光降解的研究进展.生态学杂志.2006,25(3):318--322

[12]张利红,李培零,巩宗强.土壤条件对PAHs紫外光降解影响及动力学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26(1):132-135

[13]张天彬,万洪富,周健民等.深圳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及来源.生态环境.2008,17(3):1032一1036

[14]张天彬,杨国义,万洪富等.东莞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代表物及其来源.土壤.2005,37(3):265~271

[15]Burken,J.G;SchnooL J.L.Predictive relationships for uptake oforganic contaminants by bybrid poplar trees.Environ Sci TechnoL 1998,32,3379-3385 [16]Chiou,C.t;Sheng,GY;Manes,M A partition·limited model for the plant uptake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from soil and water.Environ Sci Technol,2001,35,1437-1444

[17]Edwards NT.1986.Uptake,translocation and metabolism of anthracene in bush bean(Phaseolus bulgaris L.). Environ Toxicol Chem,5:659-665

[18]Gao,Y.Z.;Zhu,L.Z.Plant uptake,accumulation and translocation ofphenanthrene and pyrene in soils.Chemosphere,2004,55,1169-1178

[19]Gohre K,Miller G C.Singlet oxygen generation on soil surface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1983,31:1104一1108.

[20]Heikamp M A.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degradation by a mycobacterium sp. In microcosm containing sediment and water from pristine ecosystem[J]. Appl. Environ. Microbio,1989,55:1968-1973

[21]Herbert V R,Miller G C.Depth dependence of direct and indirect photolysis on soil surface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 stry,1990,38:913—918.

[22]IARC.1983.Monographs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Carcinogenic Risk of Chemicals to Humans.Polynuclear Aromatic

Hydrocarbons.WHO,Lyon,France,Vol.32.

[23]Nikolaou K,Masclet P,Mouvier G.Sources and chemical reactivity of polynuclear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the atmosphere-a critical review[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1984,32(2):103—132.

[24]Park K S,Sims R C,Dupont R R,Doucette W J,Matthews J E.Fate of PAH compounds in two soll types:Influence of volatilization,abiotic los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J].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1990,9:187-195.[25]Paterson,S.;Mackay,D.;Tam,D.;Shiu,WY Uptake of organic chemicals by plants:a review ofprocesses,correlations andmodels.Chemosphere,1990,21,297-331

[26]Ryan,J.A.;Bell,R.M.;Davidson,J.M.;O’Connor,G.A.Plant uptake of non-ionic organic chemicals from soils.Chemosphere,1988,l 7,2299-2323 [27]Weissenfels WD,Klewer HJ, Langhoff J.1992.Adsorp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n hydrocarbons(PAHs)by soil particles:Influence on biodegradability and biotoxicity.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36:689-696

生物化学论文

洗衣粉的危害 【摘要】日前,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名誉会长石计祥表示,家用洗涤用品中,洗衣皂对人体危害最小,洗衣粉对健康危害最大。洗衣皂是由天然油脂经皂化反应制成,去污能力强且对人体无毒副作用。洗衣粉是一种碱性的合成洗涤剂,洗衣粉溶解后,可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内,长期积累易损害肝脏功能,特别是目前的洗衣粉加入表面活性剂、助洗剂、稳定剂、分散剂、增白剂、香精和酶等。有了这么些东西的加入,洗衣粉就更得到老百姓的青睐了。但是这些化学成分的加入,对人体伤害非常大,甚至致癌,同时也是污染环境的罪魁祸首之一。 【关键字】洗衣粉危害表面活性剂助剂使用技巧 1907年德国汉高以硼酸盐和硅酸盐为主要原料,首次发明了洗衣粉。它因为洗衣方便,去污能力强已被世人接受并流行开来。直到现在,洗衣粉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族群,并且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具有洗衣粉同等或高于其功能的产品。它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物品,像奥妙、雕牌、汰渍、立白等这些洗衣粉的名字就算是小孩也能随口叫出。可见洗衣粉等洗洁净产品已经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了,而我们每家每户几乎都要用洗衣粉。 而洗衣粉是根据社会的不同的需求,随着制造工艺的进步,经过人在原来的制造基础上添加各种试剂诞生出了不同种类的洗洁净产品。并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物质的发现多功能的洗衣粉也被陆续制造出来,如现在最常用的加酶洗衣粉。简单地说,洗衣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大部分的人类制造物一样,再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危害也来到了我们中间。现在人们在大量使用洗衣粉,我们知道洗衣粉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它的危害我们却知之甚少。要想知道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害处,我们就必须要了解其组成。。 洗衣粉中主要含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本磺酸钠,少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再加一些助剂,磷酸盐,硅酸盐,元明粉,荧光剂,酶等。现在大部分用4A氟石代替磷酸盐。 较好的洗衣粉其主要成分有:织物纤维防垢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软化剂、污垢悬浮剂、酶、荧光剂及香料等;较差的洗衣粉常含有磷、铝、碱等有害成分。 这些洗衣粉的成分往往对人的身体和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决定洗衣粉去污效果好坏的因素主要是表面活性剂及三聚磷酸钠的含量,其含量越高去污效果越好。它在洗衣粉中的作用是使洗衣粉有可溶、乳化、浸透、洁净、杀菌、柔化、起泡、防止衣物静电的功能。合成的表面活性剂很早就被人们发现又使手变粗的作用,现在已被视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公害。 表面活性剂中的烷基苯磺酸对人体和环境都有不少的伤害。 烷基苯磺酸钠对人体的皮肤有害,破坏皮脂,使皮肤发痒、过敏,侵入人体后,还会对淀粉酶、胃蛋白酶的活性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容易引起人体中毒,若用洗衣粉洗涤婴儿衣物,特别是内衣、尿布等,可因漂洗不净,衣物上残留的烷基苯磺酸钠给婴儿造成危害。此外,有的婴儿在接触了烷基苯磺酸钠后可引起皮肤过敏反应。该物质进入肝脏后,损害线粒体,抑制肝氧化酶的活性,易发生酸中毒,影响肝功能,而且还是协同致癌物质。一项调查资料显示,长期从事专业洗衣工作的人士,有70%~80%的人肝脏受到损害,50%的人胆囊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直链的烷基苯磺酸钠对人体粘膜和皮肤有刺激作用,可引起皮炎。当水体中的活性剂含量为0.5毫克升时,水面将漂浮其一层泡沫;含量为10毫克升时,鱼类就难以生存。 烷基苯磺酸钠又是主要的便面活性剂之一,在人们大量使用洗衣粉时,这种对环境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也就时时刻刻在伤害人和环境。 为了使洗衣粉的洗衣功能更强和降低生产成本,洗衣粉制造厂家在里面添加了许多助

高级生化论文

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高级生物化学 开课时间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学科专业生化与分子专业 学号99999999999 姓名999999999 学位类别全日制 任课教师88888888 交稿日期2018年8 月8日 成绩 评阅日期 评阅教师 签名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

植物先天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摘要:植物的先天免疫系统可大致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免疫基于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对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的识别,该免疫过程被称为病原 物相关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PAMP.triggered immunity,PTI),能帮助植物抵抗大部分病原微生物;第二个层面的免疫起始于细胞内部,主要依靠抗病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直接或间接识别病原微生物分泌的效应子并且激发防卫反应,来抵抗那些能够利用效应子抑制第一层面免疫的病原微生物,这一过程被称为效应子触发的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ETI)。这两个层面的免疫都是基于植物对“自我”及“非我”的识别,依靠MAPK级联等信号网络,将识别结果传递到细胞核内,调控相应基因的表达,做出适当的免疫应答。 关键词:植物;先天免疫;研究进展 Recent Advances in Plant Immune System Abstract: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of plants can b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two levels.One,named PAMP-triggered immunity(PTI),is 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of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by 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which confers resistance to most pathogenic microbes.The other begins in cytoplasm and mainly relies on recognition of microbial effectors by plant resistance proteins in direct ways,which then initiates potent defense responses.This process,termed 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ETI),is necessary for defense gainst pathogens that can secret effectors to suppress the first level of immunity.Activation of these two layers of immunity in plant is based on distinguishing and recognition of “self”and “non-self” signals.Recognition of “non-self” signals can ctivate signal cascades,such as MAPK cascades,which will then induce defense gene expression and corresponding defense responses. Key words: plant;innate immunity;progress 1 植物的先天免疫机制 Jones and Dangl[1]根据近年的研究进展,总结出植物与病原体之间互作的模式图,被称为植物病理学中的“中心法则”。它将植物与病原体间的互作分为两层防御系统( 图1) 。第1层防御系统称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反应(PAMP-tringered immunity,PTI)它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生物化学论文

生物化学 摘要:生物体的生命现象(过程)作为物质运动的一种独有的特殊的运动形式,其基本表现形式就是新陈代谢和自我繁殖。构成这种特殊运动形式物质基础是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维生素、激素、萜类,卜啉生物分子等。正是这些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生物化学就是研究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生物分子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在此,化学与生物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了。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在迅速地拓展,并已渗透到生物学科内外许多相关学科,产生了生物有机化学、酶工程、蛋白质工程、代谢工程、蛋白质组学、结构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等新领域和新知识。但其基本内容主要涉及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和数以万计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代谢与调控等内容。 关键词:生物化学Biochemie 生物大分子人类基因组酶促反应DNA 生物化学因研究的物质不同,可分为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脂化学、糖化学、酶学等分支;研究各种天然物质的化学称为生物有机化学;研究各种无机物的生物功能的学科则称为生物无机化学或无机生物化学。生物化学这一名词的出现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得更远,其早期的历史是生理学和化学的早期历史的一部分。 生物化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静态的描述性阶段,对生物体各种组成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构测定、合成及理化性质的研究。其中菲舍尔测定了很多糖和氨基酸的结构,确定了糖的构型,并指出蛋白质是肚键连接的。1926年萨姆纳制得了脲酶结晶,并证明它是蛋白质。 此后四、五年间诺思罗普等人连续结晶了几种水解蛋白质的酶,指出它们都无例外地是蛋白质,确立了酶是蛋白质这一概念。通过食物的分析和营养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维生素,并阐明了它们的结构。与此同时,人们又认识到另一类数量少而作用重大的物质——激素。它和维生素不同,不依赖外界供给,而由动物自身产生并在自身中发挥作用。肾上腺素、胰岛素及肾上腺皮质所含的甾体激素都在这一阶段发现。此外,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在1931年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的概念。1 第二阶段约在20世纪30~50年代,主要特点是研究生物体内物质的变化,即代谢途径,所以称动态生化阶段。其间突出成就是确定了糖酵解、三羧酸循环以及脂肪分解等重要的分解代谢途径。对呼吸、光合作用以及腺苷三磷酸(ATF)在能量转换中的关键位置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当然,这种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对生物合成途径的认识要晚得多,在50~60年代才阐明了氨基酸、嘌岭、嗜啶及脂肪酸等的生物合成途径。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要特点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化学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以及物理学、技术科学、微生物学、遗传学、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102) 一、学科简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分支学科,本学科在语文教学领域体现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统一。课程论研究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论研究怎么教的问题,二者必须统一,而以课程论为主。本学科在继承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体现当代国际教育界课程科学和教学科学研究成果,力图揭示语文教育的规律,凸现课程与教学理论在语文教育实践中的作用。本学科根据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和需要,侧重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希望能给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师提供直接的、具体的帮助。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师德优良,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热爱教育事业,有为语文教育事业献身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较为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具有比较宽厚的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动向和趋势,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意识。 4.具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和语文教育的实践能力,能够承担语文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够领导和管理语文教育实践,能够进入学科前沿并找到创造发明的突破口,具有语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 5.经过三年的培养,成为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等综合素质较高的创造性人才,能够适应高等师范院校、科研机构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够适应文化、出版、宣传部门的理论工作和实际工作。 三、研究方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四、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年,要求至少修35学分。其中: 1.公共学位课修8学分; 2.学科基础课至少修6学分;

生物化学课程论文

一前言 免疫球蛋白或称抗体,是以高特异性和亲和力结合抗原的血清糖蛋白,是血清中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庞大的多样性。1968年命名为Imunog lobulin,简称Ig,人类有五种化学上和物理上不同类别的抗体,分别为IgG,IgA,IgM,IgD,IgE。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及外分泌液中。免疫球蛋白在动物体内具有重要的免疫和生理调节作用,是动物体内免疫系统最为关键的组成物质之一。

二本论 2.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1.1 抗体单位 所有的抗体都有相同的基本的4条多肽链单位:两条轻链(L链)和两条重链(H链)。一条通过二硫键二硫键和非共价相互作用与一条重链结合。同样地,两条重链通过通过共价二硫键以及通过非共价键的亲水的和疏水的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每种免疫球蛋白的L链都含有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V区包含抗原结合部位而C区决定抗原的命运。 2.1.2亲和力 亲和力是一个抗体结合部位与一个抗原决定簇结合的牢固性。结合常数越高,抗体自抗原分离可能越小。显然,当抗原是一个毒素或病毒,并且必须通过与抗体快速和牢固的结合来中和时,抗体群体的亲和力是关键的。在抗原注入后不久形成的抗体通常对该抗原具有较低亲和力,而后来产生的抗体则有显著的亲和力。 2.1.3 抗体效价和亲合力 一个抗体的效价是它能与之反应的抗原决定簇的最大数量,当对一个抗原有两个或更多的结合部位时,能显著地增加抗体对细菌或病毒上的抗原结合的牢固性。这种结合效应就是亲合力,是多决定簇抗原和针对它产生的抗体之间结合的牢固程度。 2.2抗体类别 免疫球蛋白(Ig)是参与人体体液免疫的生力军,通常有IgG、IgM、IgA、IgD、IgE等五类[1]此外,根据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同一种Ig又可分为若干亚类。不同的抗原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并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机体。机体为了抗御这些抗原,不同类型的抗体有分工。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非常复杂,除了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由于恒定区不同而形成不同类型或亚类免疫球蛋白外,重链和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组成多样化是决定抗体多样性的重要因素[2]。 2.3免疫生理功能 科学研究证明,免疫球蛋白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具有抑制作用。如志贺痢疾菌,弗氏痢疾菌-1,弗氏痢疾茵-6,尔内氏痢疾菌,沙门氏菌,埃希氏大肠杆菌,脆壁类菌体,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葡萄菌,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链球菌溶血素,葡萄球菌溶血素,脑病毒,流感病毒等[3]。 人体免疫活性细胞存在着全部Ig的合成信息,由遗传控制基因编码产生各种Ig,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4]。每种免疫球蛋白还具有各自所特有的基本特性与免疫功能。 IgG类免疫球蛋白是血液中最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对血液带有的大多数传染性介质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并且是唯一一种通过胎盘对发育中的胎儿从而对初生婴儿提供被动体液免疫的抗体。有四种不同的IgG亚类,各亚类的重链顺序上略有不同,功能活性上有相应的差异。 IgA主要存在外分泌物中,具有一定的抗感染免疫作用,局部抗菌,抗病毒。是防御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数学课程论与教学 “课程是替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为在一定时期内使学生达到规定的培养目标,完成规定的教育住务而设计的教育内容”,“中学数学课程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根据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经过选择和教学祛加工的数学知识所形成的数学学科体系”。按照这种理解,中学数学课程主要包括中学教学计划、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祖中学数学教材等项目。教学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健的有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各科教学目的、各门课程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作了明确规定。教学大纲则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的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范围、深度及其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方面的基本要求。教材则是根振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供教学之用的材料,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具体化。 一、今学数学课程论研究的主要问题 从中学数学教学的需要来看,中学数学课程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l、和何确定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中学数学教学目的和要求的确定主要由社会因素、数学因素和学生因素所制约。 社会因素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

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服务的人。中学数学课程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必然要反映这种需耍‘社会因素对数学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影响,较之其他因素要大得多,而且这种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增大. 数学因素从19世末到本世纪初,数学科学有了重大的发展。特别是在本世纪,集合论的创建,数学的更加抽象化以及电子计算机在数学领域的应用,不可遭免地影响着中学数学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尽管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在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还会在教材中占据主要位置,但其中一些作用不大的陈旧了的内容必演射除、精简,并且要把一些中学生可以接受的现代的数学内容、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数学课程中去。 学生因素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否达到了,最终要由教学的对象一学生学习的结果来衡量。如果我们只强调社会的需要、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但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脱离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把教学目标定得太高,就必然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教育质量钓提高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当然,教学目标定得太低,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学目的和要求的确定,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同时还要受到教师、教育理论和数学课程历史等因素的制约。比较一下1963年和1987年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就不难看出这些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对

课程与教学论(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汇总

课程与教学论(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学校教育中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该学科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正朝着新的、更高水平的理论综合和不同学科教学论专门化研究的方向发展。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同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生物课程与教学论属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分支学科,它是以现代教育科学和生物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生物学科教育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培养具有现代生物学科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从事生物教育、管理和研究的高级人才。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本专业为国家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思想上进、功底扎实、具有社会责任感、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其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 2.系统掌握生物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生物学科国内外理论研究及学校实践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胜任教学工作并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大中小学学科教学研究的能力及独立撰写论文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 三、研究方向:生物课程与教学论 本研究方向旨在培养掌握生物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生物实验能力,熟悉生物教学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能运用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技术组织教学的中等和高等生物教师及研究、管理人员。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硕士研究生导师组要由3-5人组成,配合导师,充分发挥其集体培养优势。 3.培养计划要突出个性化培养,导师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在入学后3个月内完成。 4.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探究式及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及教育实践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课程设置计划

生物化学论文

酵母蔗糖酶的分离纯化 (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药学1002+工商管理浙江杭州310014) 摘要:本实验采取菌体自溶的方法来破碎细胞壁后经菌体分离提取蔗糖酶液,再在适宜条件下进行热提取,醇提取的方法进行初步提纯。然后采用例子交换柱的对初提取液进行纯化,讨论该方法相较于其他的有哪些优缺点,及实验中的重要步骤。用DNS方法对每步提取后的溶液进行酶活力测定,对比其活力大小。然后利用凯式定氮发及Folin-酚法对每步提取液的蛋白质量,比活力进行测定,对比两种方法各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及劣势,并确定最简单有效地蛋白质测定方法。掌握蛋白质标准曲线制定的关键方法。最后,采用SDS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并与其他测点蛋白质分子量测定法分析比较,分析利弊,并提出改进的方法。结合以上每步实验,总结实验过程中提取纯化时的关键步骤及相关问题讨论。实验确定蔗糖酶的最适PH值等于5,最适温度为35度,(待修改) 关键词:蔗糖酶提取纯化酶活力蛋白质含量 1.文献综述 蔗糖酶蔗糖酶(Sucrose,EC 3.2,l_26) 又称转化酶(Invertase)。1828年Dumas等首先指出酵母菌发酵蔗糖时必须有这种酶的存在。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所以甜度增加。按水解蔗糖的方式,切开蔗糖的B—D一呋哺果还原力增加,又由于生成蔗糖酶可分为从果糖末端EC 3 2.1,2o3 和从葡萄糖末端切开蔗糖的—D一葡萄糖。苷酶( — uc呻 d丑se EC 3.2.1,20)。前者存在于酵母中,后者存在于霉菌中,工业上多从酵母中提取。 蔗糖酶的提取及性质研究经过提取,提纯,酶活力测定,比活力,蛋白质含量及相对分子量测定,不同的实验方法对结果又较大的影响。 1.1 蔗糖酶的提取 现阶段主要存在甲苯自溶法、冻融法、SDS抽提法三种方法。不同的提取方法的提纯环境的要求不同,且提纯效果有一定的差异。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如下:表1 不同蔗糖酶提取方法比较 蔗糖酶提取方法提取液酶活性实验优点实验缺陷 甲苯自溶法偏低试剂简单、价格低 廉其耗时长、重复性差、酶活性低 冻融法一般,是甲苯自溶 的534倍。可以确定提取蔗 糖酶的最佳条件 耗时长,操作繁 杂。

课程与教学论相关论文(仅有摘要)

1. 肖川 . 课程与教学 [J]. 教育科学研究 ,2007,(11) 【摘要】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两者既相互独立 , 又密不可分。课程包括教什么、教学内容如何组织以及如何规划学习进程问题。教学是基于课程的师生共同活动 , 涉及为什么教、教什么、教给谁和怎么教四个基本要素。课程只有落实在教学中才具有真实的意义 , 而教学必须基于课程的规制和指引 , 才能保证它的品质。 2. 王本陆 .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争鸣 [J]. 湖北教育 ( 教学版 ) , 2006,(11) 【摘要】 随着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关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些理论问题,如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基本目标问题、基本策略问题,等等,日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认真反思这些问题的论争,对于进一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健康有序地推进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 董小平 , 靳玉乐 . 论课程与教学关系的重建 [J]. 基础教育课程 , 2006,(05) 【摘要】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影响课程与教学理论建设和实践的重要因素 , 过去的教育实践表明 : 有什么样的课程与教学关系 , 就有什么样的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因此 , 反思当前课程与教学关系存在的问题 , 建立合理的课程与教学关系 , 是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4. 刘晓玲 , 龚克 . 课程与教学 : 理念及关系的演进 [J]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5,(04) .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 , 人们对课程与教学的认识在一步步走向深入 ,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在从分离走向融合 , 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趋势符合这种观念演进的逻辑。

生物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重点

生物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 1、什么是科学实验?实验设计最重要的原则有哪些(2项)?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有何区别与联系? 1)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条件下,使自然过程以纯粹的、典型的形式表现出来,暴露它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无法暴露的特性,以便通过观察和研究来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2)设置对照原则、真实客观原则 3)联系:观察是实验的基础,而实验又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活动,以致实验与观察常常被合并使用;区别:观察是收集自然界所提供的东西,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人们所期望的东西。 2、生物学实验主要有哪些主要类型?请举例说明。 1)观察鉴别实验。例如实践的“观察花的结构”“观察种子的结构”,侧重于通过观察认识生物学对象,重视观察结果。 2)验证性实验。例如“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侧重于通过实验证明已有结论,实验的结果和过程并重。 3)探究实验(局部探究实验全程探究实验)。例如“探究环境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实验侧重于通过实验发现新知识和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侧重的是探究的过程和自主获得结论。 4)模拟实验。像高中的“细胞模型制作”“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是按照真实实验的原理,利用不相干的替代材料所做的实验,是根据相似性原理利用模型代替研究对象。 3、验证性实验有哪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举例说明实验材料选择的重要性。 1)先讲后做型、先做后讲型、边讲边做型 2)正确的选材决定着实验的成败,正如孟德尔选择闭花授粉的豌豆做杂交实验,普鲁斯特利选择生长旺盛的植物做光合作用实验。 4、举例说明模拟实验的三段式教学模式。 基于原型的引入——基于模型的实验——基于原型的阐释。如“探究细胞体积大小与物

生化工程论文

啤酒发酵 摘要:根据工业啤酒发酵生产过程和方法,粗略的介绍其生产流程及影响因素,同时介绍啤酒种类及酒槽的利用。 关键词:啤酒发酵,,露天锥形发酵罐,啤酒种类,酒槽饲养。 啤酒是在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的,在传入中国之后,特别是近几十年,啤酒工业在中国有了飞速发展,现如今,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一大啤酒生产国家。作为第一,我国更应该将这项技术进行深刻的研究,是这项技术得到发展。 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和麦芽三糖是麦芽汁中的主要可发酵糖分,啤酒发酵过程是指啤酒酵母在一定条件下,利用麦汁中的可发酵性物质而进行的正常生命活动,而啤酒就是啤酒酵母在生命活动之中所产生的产物。由于酵母菌类型的不同,发酵的条件和产品要求、风味等的不同,造成发酵方式也不相同。根据酵母发酵类型不同可把啤酒分成上面发酵啤酒和下面发酵啤酒。一般可以把啤酒发酵技术分为传统发酵技术和现代发酵技术。现代发酵主要有圆柱露天锥形发酵罐发酵、连续发酵和高浓稀释发酵等方式,目前主要采用圆柱露天锥形发酵罐发酵。 啤酒酿造的原料为大麦﹑酿造用水﹑酒花﹑酵母以及淀粉质辅助原料(玉米﹑大米﹑大麦﹑小麦等)和糖类辅助原料等。其生产大致可分为麦芽制造﹑啤酒酿造﹑啤酒灌装3个主要过程。

现在啤酒生产的方法主要有七种,分别是: (1)浓醪发酵﹕1967年开始应用于生产。是采用高浓度麦汁进行发酵﹐然後再稀释成规定浓度成品啤酒的方法。它可在不增加或少增加生产设备的条件下提高产量。原麦汁浓度一般为16°P左右。 (2)快速发酵﹕通过控制发酵条件﹐在保持原有风味的基础上﹐缩短发酵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加产量。快速发酵法工艺控制条件为﹕在发酵过程某阶段提高温度﹔增加酵母接种量﹔进行搅拌。 (3)连续发酵﹕1906年已有啤酒连续发酵的方案﹐但直到1967年才得到工业化的应用。主要应用国家有新西兰﹑英国等。由于菌种易变异和杂菌的污染以及啤酒的风味等问题﹐使啤酒连续发酵工艺的推广受到限制。 (4)圆柱圆锥露天发酵罐﹕目前最常用的啤酒生产方法,1966年起开始应用于生产。其主要优点为﹕可缩短发酵周期﹐节约投资﹐回收CO2和酵母简便﹐有利于实现自动控制。目前单罐容积在600Kl 的已很普遍﹐材质一般为不锈钢。 (5)纯生啤酒的开发﹕随著除菌过滤﹑无菌包装技术的成功﹐自70年代开始开发了不经巴氏杀菌而能长期保存的纯生啤酒。由于口味好﹐很受消费者欢迎。目前有的国家纯生啤酒已占整个啤酒产量的50%。 (6)低醇﹑无醇啤酒的开发﹕为汽车司机﹑妇女﹑儿童和老年人饮用的一种清凉饮料。它的特点是酒精含量低。无醇啤酒酒精含量一

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计算机教学论以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探索计算机教育的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现代教育理论视野中的计算机课程与教育改革。研究内容包括: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基本理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计算机教学与教育模式改革;多媒体教育技术;网络教育技术;人工智能等。 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认识计算机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计算机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计算机课程与教学实践,深入研究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实验教学,完成具有可操作价值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理论的构想和策略模型。 二、培养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遵纪守法,师德优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高的文化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教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具有对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做出判断和分析研究的能力;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够完成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具有能够比较熟练的阅读本学科的外语文献的能力,毕业后成为适应社会要求、适应教育发展的计算机教育理论或实践工作者。 三、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基础和高等教育中计算机课程教材教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基础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设计原理及实现技术、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及开发研究、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ICAI)的开发与设计以及网络多媒体技术与Web远程教育等。 四、学制年限及应修学分 学制年限一般为三年,至少应修满35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实行导师负责制与集体培养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

生物化学的论文分享

生物化学的论文分享 对于生物化学这一门科学,大家有什么了解呢?知道怎么样书写一份生物化学的论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好的生物化学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技能性、理论性密切联系的学科。为探索一套既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又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式,我们从分析生物化学的特点和现状出发,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教材选用、完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优化教学组合等理论教学改革和增添实验设备购置、开展新项目、加强学生实验技能、改变考核方式、培养科研意识等实验教学改革,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一、生物化学特点 1、课程涉及多学科理论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是建立在分析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基础上的专门学科,它要求学生必须熟练地掌握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人体器官、组织、体液的化学组成和进行着的生化过程以及疾病、药物对这些过程的影响。 2、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强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对学生的实践性强和操作性要求强。近年来随着检验仪器不断地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检测项目由原来的单一项目检测到多项联合检测,检测内容由简单的的基本定性或半定量到微量、超微量检测;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细胞生物工程技术、

分子生物学工程技术等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1],因此,对检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改进理论教学 1、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关键环节的选择与确定多由教师掌握,而这种选择很难适合每个学生。新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从传统的“惟师是从”专制型师生关系,构建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关系。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变为“导”。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2],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注重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具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要求青年教师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共同切磋授课经验,集体备课,通过专业学习,加深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鼓励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广搏和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的“青蓝工程”,在教学上指导青年教师,培养一支既精通专业理论又熟悉实验操作、科研能力较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鼓励教师多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动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 3、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组合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以临床常见疾病及其生化检验指标为主线,突出疾病的生化机制和生化检验技术两个方面,力求将生化检验与疾病诊断,病情监测

课程与教学论(教育)专业

课程与教学论(教育)专业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开阔的学术视野;较为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与初步应用相关的教育技术手段,掌握一门外国语,关注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和最新动态,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实际教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德才兼备,身心健康,毕业后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的课程开发与研究、教学与科研、培训与管理等工作。 二、研究方向 1.课程论 2.教学论 3.学前课程与教学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特别优秀硕士生可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时间)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本专业采取导师负责制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主要采用自学与指导、专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课学分23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少于7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总学分为33学分。

六、必修环节

注:学科可根据本学科特点适当增加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内容。 七、中期考核 按照《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办法》执行。经过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八、学位论文工作 1.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要求每位研究生在开题前提交一份与论文选题有关的不少于4000字的书面文献综述报告,由导师组评定成绩,文献综述不合格者或未完成者,不得进行开题报告。 2.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导师小组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学位论文的格式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学位论文字数不低于3万字。 3.学位论文答辩前科研成果要求 硕士生地申请学位前,须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与其学科研究方向内容相关的署名为重庆师范大学的论文至少1篇,或专著至少1部,或专利至少1项。 4.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本专业实行学位论文须经过三次审查。在举行答辩会前,必须通过“双盲”评定和评阅。“双盲”评定和评阅合格方可进行答辩。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合格者,获得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达到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硕士学位。具体内容详见《重庆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东北师范大学 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

东北师范大学生科院09级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 10级杨鹏 一、生物区别教学及形式 答:生物区别教学:是一种因材施教的特殊形式,全体学生按国家规定的教学汁划和教学大纲进行学习的同时,根据主客观的需要与要求、有部分学生以自愿为原则,分别学习有关课程的加深加广的内容,其中包括实践和到校外进行各种学习活动,这就是区别教学。 形式: 1、课外小组活动(校外、校内、社团、研究性学习、小项目); 2、选修课 二、评价功能 答: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促进学生发展、鉴定水平和选拔淘汰等作用。 1、反馈——调节功能 2、动机功能 3、巩固功能 4、区分—监督功能 三、板书作用 答: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1、教学板书的直观性表现为图文并茂。2、教学板书的条理性表现为层次分明脉络清晰。3、教学板书的简洁性表现为词语精炼,提纲挈领。4、教学板书的多样性表现为教学板书形式上的多样性。5、教学板书的启发性表现为打破板书由教师一手包揽的局面。 板书是教师教授的提纲,也是学生听课和复习的线条。它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内容和重点,了解知识的知识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从而使知识系统化,其作用表现为: 1、优化理解教学内容 2、强化信息记忆 3、增加教学趣味 四、事实、概括、应用的关系 举例说明:学习血红蛋白的特性,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教师做了一个小实验。这是一块已经凝固的新鲜猪血,表面和用刀剖开之后内部颜色的区别?学生通过观察,得知血块表面呈鲜红色,内部呈暗红色,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血块表面血红蛋白与氧结合,颜色

鲜红;血块内部血红蛋白与氧分离,颜色暗红。由感性到理性,掌握了血红蛋白的特性,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技能 答:一、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 包括:有领导的认识过程、间接的认识过程、个体认识过程、认识过程的教育性。 二、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不单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知识、技能形成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过程是教师通过传授知识和技能,进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个性品质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逐步形成……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六、程序教学法及其发展 答:程序教学法也称程序学习,是帮助教师将课堂的集体情境改变为个人的学习情境,使用程序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有如下几个原则:小步子原则、减少线索原则、及时强化原则、自定速度原则、验证学习原则。 其理论基础:刺激—反应理论(S—R理论)、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 七、引起动机的方法 答: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有: 1、建立學生的自尊心 2、利用學生現有的動力 3、引發淺在的學習動機 4、提供良好的示範作用,以身作則。 5、創造積極的班級氣氛。 6、利用活動或輔助工具來引起興趣,例如遊戲、影片、繪本。 7、引導發問。 8、學生的接納態度。 9、老師的態度。 10、家長的鼓勵。 11、老師的教學創意 12、家長的鼓勵和讚美。 八、科学探究过程环节、您的看法 答:其一般过程包括: 1、确认和表述问题 2、根据问题提出假说 3、为检验假设而寻找证据 4、根据证据而评价假设的真实性,如有必要,对假设进行修改 5、得出结论,并将结论应用于解决相似的问题中 科学探究的题目应该源于学生觉得有意义的疑问和问题。时事所强调的科学课题是一个好的选择,而与科学和技术有关的实际问题是有意义的科学探究题目的又一选择。有

生化课程论文细胞膜

一前言 生物膜是组成细胞的重要结构,生物中除某些病毒外都具有生物膜。真核细胞除质膜(又称细胞膜)外,还有分隔各种细胞器的内膜系统,包括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溶酶体膜、高尔基体膜、叶绿体膜、过氧化酶体膜等。其中生物膜的最重要一项功能就是物质的运输,这项功能与膜结构的是分不开的,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生物膜运输的方式与运输的分子机制。

二本论 2.1生物膜简介 2.1.1生物膜的定义 生物中除某些病毒外,都具有生物膜。真核细胞除质膜(又称细胞膜)外,还有分隔各种细胞器的内膜系统,包括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溶酶体膜、高尔基体膜、叶绿体膜、过氧化酶体膜等。生物膜形态上都呈双分子层的片层结构,厚度约5~10纳米。 2.1.2生物膜的化学成分 生物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脂类、蛋白质和糖类,此外还含水、无机盐和少量的金属离子。膜中脂类和蛋白质构成了膜的主体,糖类多以复合糖的形式存在,与膜脂或膜蛋白结合分别形成膜糖脂或膜糖蛋白。脂质不同的生物膜有不同的功能。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双分子层,一端是亲水端,一端是疏水端,疏水端相互靠近,膜具有流动性,构成它们的磷脂是有一个胆碱,磷酸,脂肪酸,甘油分子构成。 2.1.3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 现在比较公认的细胞膜分子结构模型是流动镶嵌模型。这一模型是Singer和Nicolson在1972年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保留了夹层学说和单位膜模型中磷脂双层的排列方式,即流动的脂双层分子构成膜的连续主体,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程度镶嵌于脂质双层中。它的主要特点是:①强调了膜的流动性,膜中脂类分子既有固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即流动的脂类分子层构成膜的连续整体;②强调了膜的不对称性和脂类与蛋白质分子的镶嵌关系。膜中球形蛋白质分子不同程度地镶嵌在脂类双分子层中,蛋白质分子的非极性部分嵌入脂类双分子层的疏水尾部去,极性部分露于膜的表面,似一群岛屿一样,无规则地分散在脂类的海洋中。这二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忽视了蛋白质分子对脂类分子流动性的控制作用,忽视了膜的各个部分流动性的不均匀性等等。 2.2生物膜的物质运输 2.2.1被动运输 物质在细胞内外浓度不同形成梯度,物质顺着梯度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的过程叫被动运输,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即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简单扩散也叫自由扩散(free diffusing),特点是:①沿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扩散;②不需要提供能量;③没有膜蛋白的协助。具有极性的小分子可通过由膜脂运动而产生的间隙进出膜内外。非极性的小分子如O2、CO2、N2可以很快透过脂双层,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如水、尿素、甘油等也可以透过人工脂双层,尽管速度较慢,分子量略大一点的葡萄糖、蔗糖则很难透过,而膜对带电荷的物质如:H+、Na+、K+、Cl—、HCO3—是高度不通透的。事实上细胞的物质转运过程中,透过脂双层的简单扩散现象很少,绝大多数情况下,物质是通过载体或者通道来转运的。离子、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 - 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欢迎你 …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在思想素质方面,培养硕士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意识,具有学术对话的能力和科研合作的精神。 在专业素养方面,培养硕士生专门的教育理论素养和解决语文教育现实问题的能力。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构建其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语文教育知识结构。 硕士生毕业后,能够胜任语文教育研究机构的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工作,能够胜任师范院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能够从事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能够成为中小学骨干语文教师。 二、研究方向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方向:旨在培养解决中小学语文教育与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型专门人才。重点研修课程为课程理论、教学设计、学业评价、教育心理学等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密切相关的课程,主要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育与教学的现象与规律。分别针对语文教师、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语文学业评价几个方面展开专门探讨。揭示语文教育应然与实然状态之间的原因,探讨解决语文教育现实问题的对策。 文学审美教育研究方向:旨在培养能够从事文学审美教育的专门人才。文学审美教育突出语言文字符号在审美能力建构中的价值。强化了语文教育中的人文要素,同时也有益于语文工具性实现。文学审美教育方向在突出文学价值功能的同时,也将联系到其他艺术门类(例如音乐、美术、戏剧、影视)等同文学价值的联系。培养对象的人格健全也有赖于文艺审美教育。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特别优秀硕士生可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时间)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硕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同时要充分发挥所在学科导师集体指导的优势,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采取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1.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因材施教,要定期了解硕士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状况,严格要求,全面关心硕士生的成长。 2.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课程学习与研究计划,包括选课计划、文献阅读、文献综述、学术活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内容。课程学习与研究计划应在硕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