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和政府卫生支出的统计报告

关于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和政府卫生支出的统计报告
关于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和政府卫生支出的统计报告

关于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和政府卫生支出的统计报告姓名:杨琦班级:工商管理1班学号:1111024011

导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卫生总费用增长迅速。与此同时,卫生总费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结构失衡严重影响卫生事业发展,也直接导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产生。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当务之急是要优化卫生总费用的结构。我国的卫生总费用包括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卫生支出。卫生总费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为开展卫生服务活动,从全社会筹集的卫生资源的货币总额。按来源法计算。它反映一定经济条件下,政府、社会和居民个人对卫生保健的重视程度和费用负担水平,以及卫生筹资模式的主要特征和卫生筹资的公平性、合理性。政府卫生支出是指各级政府用于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补助、卫生和医疗保险行政管理事务、人口与计划生育事务支出等各项事业的经费。近年来,我国政府致力于解决“三难”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财政收入的同时,相应的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增加政府卫生支出,来支持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政府卫生支出财政收入政府卫生总费用

一、我国财政收入变化情况

表1 2000—2011年我国财政收入计算表

资料来源: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政府财政收支情况

图一

由表1看出,我国的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13395.23亿元增长到了103740.47亿元,总量增长了7倍多,定基发展速度为774.45%,这表明我国在21世纪的头10年了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即伴随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财政收入也显现出明

显增长的趋势。同时可以计算出平均增长量:8213.20

x=

平均发展速度:

1.204 x====

平均增长速度: 1.20410.204

x=-=

二、我国卫生总费用和政府卫生支出情况

(一)动态分析

表2 2000—201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总支出情况

资料来源: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卫生费用

图二

我国卫生总费用由2000年的4586.63亿元增加到了24269亿元,平均发展速度为

1.17

x ===,平均增长速度为

0.17.

政府卫生支出费用逐年增长且占总费用的比例逐年增长,表明我国政府加大力度保障国民的卫生健康,致力于解决三难问题。 图三

图四

从2000年卫生费用各构成情况与2011年构成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卫生总费用构成情况有2000年的政府卫生支出15%、社会卫生支出26%、个人卫生支出59%,变为了2011年的政府卫生支出30%、个人卫生支出36%、社会卫生支出34%,说明了我国卫生费用比例趋于均衡,个人卫生支出、政府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差距不断缩小。(二)长期趋势分析

表3 我国2000—2011年政府财政收入

(最小平方法长期趋势分析表)

2lg lg (lg )lg (lg )(lg )Y n a b x

x Y a x b x ∑=+∑∑=∑+∑得出a=36408.06 b=0.910658

所以得出的指数增长曲线趋势方程为y=36408.06*0.910658x

因此我们可以算出预测值。同时我们可以预测出2012年的政府财政收入为124067.9亿元。

图五

三、我国财政收入与政府卫生费用支出的相关性分析

表4 2000—2011年政府卫生支出与财政收入

(一)散点图

(二)相关分析

相关系数

0.993815599

r =

=

相关系数r 大于0.8为高度线性相关 (三)回归分析

由表4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

44601.542684.82x y ==

22

2684.820.075*44601.54=-641.96

0.075()

a y bx n xy x y

b n x x =-=-∑-∑∑=

=∑-∑

Y=-641.96+0.075X

由长期趋势分析中我们预测出了2012年的政府财政收入为124067.9亿元,把它带入到线性回归方程当中得到2012年我国政府卫生支出

为8663.133亿元。

(四)估计标准误差

S=

YX

=338.847亿元

估计标准误差为338.847亿元说明政府卫生支出的实际值和根据线性回归方程所得出的估计值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有的大有的小,但平均讲来是338.847亿元。

结束语

(一)卫生总费用增长较快,政府卫生支出比例持续不断增长

我国政府卫生费用有2000年的4586.6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4269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所占比例增长了15%,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现金卫生支出所占比例缓慢下降,说明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致力于卫生事业的发展,解决三难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成就

(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促进政府卫生费用增长

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的实施,在我国GDP不断增长的同时,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也就使得政府加大了对卫生费用的支出,加大力度提高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因此,往后我国依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才能在保证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要:三农问题和城镇化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农民工问题正处于这两大问题的核心地带。正是因此,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受到我国政府重点关注。本文讨论了中国农民工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主要包括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工资拖欠问题、农村劳动力减少的问题以及农民工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的问题。农民工为城市贡献了很大比例的GDP,而工资水平远远达不到相应的比例。并且农民工的工资经常被拖欠。大量的农民工离开农村工作,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大量转移,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并且农民工对城市有很强的归属感,而对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却很弱。本文对于这些问题都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现状问题解决方案工资归属感 一. 农民工的社会现状 (一)农民工的概念 农民工泛称所有在外打工的农村人。通常简称民工,是中国大陆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称谓,从1978改革开放至今农民工人数已达2、4亿,拥有农业户口身份,由于中国大陆至今仍未废止户籍制度,农民无法自由迁移,没有非农业户口,为城市创造了GDP,不能享受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农民工”成为这一制度之下特殊群体。农民工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大部分的农民工教育水平在小学以下文化程度。 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去认识和界定农民工(王春光,2005)。首先是职业:农民工从事的是非农职业或以非农为主要职业,即农民工的绝大部分或全部劳动时间花在非农活动上,主要收入来自非农活动。其次是制度身份:尽管农民工是非农从业者,但是他们在户籍上还是农业户口,属于农民身份,与非农户者有着明显的身份差别。即农民工虽然为城市工作,可是他们并不能享受非农业户口的福利待遇。第三个方面是劳动关系。严格地说,农民工不是雇佣者,而是被雇佣者,他们是被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外企老板、乡镇企业、国有和集体单位甚至各种NGO(非政府组织)雇去从事非农活动的,而那些自己不但不是被雇佣者、反而去雇用其他人的农村人口,不应属于农民工。第四个方面是地域,农民工来自农村,是农村人口。 (二)农民工从事的职业 他们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的私营企业、外资在华工厂、国有企业,在企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线区域从事体力劳动,行业包括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职业包括工厂工人、建筑工人、清洁工人、服务员、售货员、保姆、保安、小贩、个体工商户、市场菜贩、流浪乞讨人员、收破烂人员等等,居住在工厂宿舍或在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城中村,租住在十平方米左右的“单房”,中国大陆的企业普遍不同程度违反劳动法,工会制度名存实亡,农民工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没有政治地位,无法表达自己的声音,往往是城市被雇佣者中工作条件最差、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他们是贫富巨大差距的压力承受者,和城里人一样承受通货澎胀、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的压力,同时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及增长状况调查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及增长状况调查 班级:电子信息工程2010级02班姓名:蒙清新指导老师:邓李林学号:20100342048 摘要: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如今改革开放的航船已驶过三十几个春秋,中国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本文在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对内江市的农民收入现状及增长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内江市农民的收入状况和制约内江市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及成因,充分说明农民工收入状况造成的严重影响及需要迫切解决的紧迫感。我们要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民工收入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关键词:农民工收入情况增长问题影响改变 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深刻地改变着郯城人民的命运。30年前,人们住的都是土房,房顶连瓦片都没有,下雨天,人们可就遭殃了,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有时墙壁也会掉土。还不时听见老鼠窸窸窣窣的声音。人们吃的是高粱米、玉米面、野菜,穿的都是粗布衣,补丁罗补丁,家里孩子多的,大的穿小了,二的穿,二的穿小了,老三穿,一直穿到实在不能穿了,一年都穿不上一件新衣,还有许多孩子因为家穷,念不起书,都没有上过学校。即便上了学校,一两年也就辍学了。交通工具就更没有了,出门全是步行。小时候家里也没有什么收割机,播种机,全部是人工,每当农忙时节,你便会看到地里忙忙碌碌的,大人小孩,手操镰刀,弯着腰一把一把的收割,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冒着炎炎烈日,时间就是生命啊,若遇上大雨那一年的功夫就化为泡影了,那时完全是靠天吃饭。现如今,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也不断优化。经过了三十年的努力拼搏,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今天,在衣、食、住、行、用等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能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则直接反映了我国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一直以来,我国提出的农民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跨入小康社会,而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和农民生活不断改善

中国三农财政支出状况

中国三农财政支出状况 陈多钊 摘要: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也是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约束的弱质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始终受到政府的干预和扶持。财政农 业支持的目的是矫治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市场失灵和保护农民利益。如果不及时改善政府支 农资金的效率问题,中央增加再多的资金也难达到财政农业支持的目的,国家财力是有限性的,财政农业支持水平不可能无限度增加,因此,如何提高财政农业支持效率,发挥财政支 农资金的导向性作用,是公共财政体制下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三农,财政,效率,制度,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结构,农村消费 一、三农财政的支出现状分析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 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列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为基础的母体产业,是其他产 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不仅提供农产品和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拓展出生态保护、观 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但传统农业的弱质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农业对自然的高依赖, 农业生产周期长,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的预期收益低, 投资回报率低,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由农业单向外流。劳动力素质与其它产业相比明显偏低,农业整体科技素质低,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业产业链短而细,集约化 程度低,规模效益小,农产品加工增殖率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等。 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 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 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这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积 累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财政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投入逐年增加,如图1,尤其是2003 年以来,无论是用 于“三农”的财政投入数量增加或是比重提高都非常明显。随着财政支农力度的加大,财 政支农取得显著成效: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和农业增产增效增收,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但财政支农资 金的投入总仍然不足,财政支农资金分152配结构不太合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够顺,财政支农配套资金不落实,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比较落后,财政支农理论研究较为滞后,严重影响了财政支农的效率和效果。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摘要]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秩序状况堪忧,民众与基层国家权力的关系日益紧张,群体性抗争事件多发。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在政治领域中推进村民自治;在经济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这两项制度设计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因还未触动三农问题的根本。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体制上入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公共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等方面使农民享受平等权利。 [关键词] 三农问题;村民自治;农村税费改革;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是三农问题,农村不实现现代化,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根据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乡村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生存、复兴或重建是任何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必然面临并必须解决的难题。三农问题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出来的。中国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个现实问题,而且也是个历史问题,是长达半个世纪城乡矛盾积累的结果,它在今天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尖锐。总的来看,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现代化程度低,发展比城市严重滞后,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当前的三农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着很深的社会、历史和体制根源,必须对此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剖析,进而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中国三农问题具有多重内容,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自1997年到2003年,农民收入年增长4%左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1997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380多元,而城镇居民收入却增长了2500多元,增加额尚不足城镇居民的1/6。从纯农业的角度来看,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据统计,1998年至2003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已连续6年低于1997年的水平。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必然影响到农民尤其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所以,导致粮食生产持续下滑。2000年以来的4年间,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持续下滑,播种面积不断下降。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仅14.9亿亩,比1998年减少了2.2亿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粮食总产量8600多亿斤,粮食需求大概在9700亿斤左右,供需相差1100亿斤,粮食安全另人担忧。 第二,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农民承受的不合理负担越来越沉重,有的地方农民实际负担甚至占了纯收入的15%—20%,而且越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贫困地区,农民负担就越重。农民负担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基层社会稳定。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但是从实际效果看,取得的成效却难以令人满意。2001年,中国城市居民收入为6860元人民币,农民收入为2366元,表面差距是3:1。但实际上,农民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了40%,扣除这40%的实物性收入,用于购买商品、服务的货币只有1800多元,平均每月150元左右。这150元中,还有20%(即30元)用于第二年扩大生产的开支,如买种子、农药、化肥、柴油等。这样,一个农民每月真正能用做商品性消费的货币收入只有120元,而城市居民的货币收入平均每月接近600元,城乡差距为五比一左右;而城市居民收入中还有一部分并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如各种各样的隐性福利、住房、教育、卫生,甚至是用电都比农民有更多的优惠。若将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优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XX村农民收入情况的调研报告 选题:农民收入状况和农村基本状况调研 XX 村农民收入状况调研报告调查目的:了解农民收入状况,包括收入水平、收入来源、收入结构等,并据以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科学的依据。调查时间:2014.8.2-8.9 调查地点: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陈瑶湖镇水圩村调查对象: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陈瑶湖镇水圩村的农民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共25 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为17 份,还有一份与村委会书记座谈后的访问结果。 农民收入问题一直是一个关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严峻问题,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直不断加大对“三农” 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但农民的收入依然是增长缓慢。2014 年的八月份,我就我们安徽省枞阳县里面的一个村子—水圩村展开了农民收入调查问卷和走访座谈,我们调查问卷和座谈的内容有以下方面: 1. 每个家庭的总人口数、劳动力数、外出打工人数、受教育人数及程度; 2. 每个家庭拥有的农田亩数、是否出租或 扭转给大农户;3. 每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哪些,如外出务农、在家务农、在家做生意等等;4. 每个家庭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满意度以及对于政府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满意度;5. 影响每个家庭收入的原因有哪些,如资金、劳动力、农产品销售困难、技术、自身文化水平低等原因;6. 每个家庭对于吃穿用住行以及医疗方面的保障政策的看法;7. 每个家庭希望通过何种方式来增加农民收入,如发展大棚蔬菜、招商引资办农副产业等;8. 每个家庭对家庭主要收入有何看法或者希望。 此次调查结果因农村主要劳动力不在家、调查范围不广而有些不全面,但还是可以由样本17 户的调查问卷和走访座谈结果得出如下分析: 一、农民收入现状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样本17 户(原材料见附带材料)水圩村人均收入分布柱形图由此表可以看出,农民家庭的年收入人均最多的分布在3000-5000 元,次之5000-8000 元,主要集中在人均几千元上,也有一年人均收入过万的,整体来说农民收入还是高不成低不就的。 本次共走访调查农户25 户,有效数据为17 户,其中: 纯农业户2 户,半农半外出务工5 户,完全在外务工3 户,半农半在家务工的有1 户,在家做生意的有4 户,依靠基本工资的2 户。其中,2013 年度家庭年收入1 万元以下的1 户;1 万元(含1 万元)以上2 万元以下0 户;2 万元(含)以上3 万元以下8 户,3 万元以上(含)8户;调查显示:当前,水圩村大部分村民家庭收入还是可以支出相关生活教育等费用的,生活水平质量还算良好,如果考虑较高的物价,生活水平应属于中下等,收入一般可以维持每年日常生活的支出。 二、农民收入状况分析一些重要指标的比率由此表可知,农民

财政支出公平性研究现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56700708.html, 财政支出公平性研究现状分析 作者:周莹 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05期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财富逐渐积累,地区间发展失衡导致的两极分化 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调整财政支出效率性与公平性之间的关系,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学术界新的关注热点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对财政支出的公平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了梳理国内外学者对财政支出公平性研究现状,期望其总结成果能为其他学者研究财政支出公平性所用。 【关键词】财政支出;公平性;效率性 一、国外研究现状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财政收入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是实现政府职能的手段之一。166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第一次将财政支出划分为教育费、国防费、宗教事务费、行政费、公共事业费和贫民救济费六大类,这为财政支出研究提供了方向和依据。通过对国外财政支出公平性研究文献的收集整理,本文总结出目前国外财政支出公平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从财政支出的绩效出发研究财政支出的公平性 西方国家对财政支出的评价经历了从单方面注重合理合法的审核过渡到注重效率性再到兼顾公平性,并逐渐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许多学者以财政支出取得的绩效为切入点,研究财政支出的公平性问题。S. Devarajan、V. Swaroop(1996)等人将财政支出划分为非生产性支出和生产性支出两大类,并将其引入CES生产函数,通过对43个发展中国家20年的财政 支出数据的分析,指出非生产性性支出的经济效益不明显,但是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生产性支出与经济增长相关性明显,但是会加剧社会的不公平度。作者建议发展中国家需要根据产出弹性调整财政支出结构[1]。Julnes Patria de Lancer和Holzer Marc(2001)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探讨了影响财政支出效率与公平的因素。结果显示在效率与公平的选择阶段,理性决策和技术因素对效率影响较为显著;在绩效实施阶段,政治、文化因素与公平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Behn(2003)在此基础上将公平评价的循环体系进一步细分,得出制定预算决策、评价下级、控制下级、提升组织的重要性、激励雇员、了解项目效率、奖励完成、提高绩效和促进公平八大类,它从理论上研究了财政支出实现公平性的体系结构[2]。巴罗(2003)等以新经济增长 理论为基础,将政府支出内生化于经济增长模型,在剔除了国防和教育支出的假设下,对98 个国家2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论证了政府购买支出与经济增长率呈现负相关,但是政府购买支出与社会公平度正相关[3]。Fischer(2005)通过将政府开支分为公共投资性开支和公共消费性开支来研究政府财政开支对经济增长和公平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公共投资性开支不利于社会公平,而公共消费性开支能有效促进社会公平[4]。

2019年整理--目前我国农民收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

目前我国农民收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为世人所瞩目;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随经济的发展亦有很大提高。但居民收入在得到普遍提高的同时,近几年却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一大难题,且变得越来越突出,开始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此,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和解决这一问题,逐步形成一个随经济发展使农民稳定增收的良好机制。 一、近一时期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我国农民的增收构成发生了积极变化,即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增长幅度也大有超过农业收入增幅的势头。农

民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即农业收入和非农产业收入。农民收入的增长也主要由这两部分支撑,农业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农业的增产,尤其是农产品的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影响更为直接,据有关专家测算,1979—1996年农业增收中增产占其增长比重的11.9%,而涨价因素则高达88%。而进入90年代后,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约束明显增强,农产品的价格近几年连续下降,农民增收由依靠增产和涨价转到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另外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从发展趋势看将成为影响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二、影响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已由单纯的经济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是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

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怎么区分

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怎么区分 第一,要结合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定义来理解 财政收支是从国家的角度,对其以资金形态再分配社会产品的理论概括。凡属于国家分配范畴内的资金活动,都称之为财政收支。 财务收支是从部门、企业、单位的角度,对反映其经济活动的资金 运动所作的理论概括。凡是与财政部门无直接缴款、拨款关系的单 位资金活动,习惯上人们称之为财务收支。 《审计法》第二条对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作了原则规定。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 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这实际 上明确了,财政收支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 民政府及其各部门。 与财政部门有直接缴、拨款关系单位的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是有联系、有交叉的,划分起来仍有难度。不能仅仅以是国家机关就认 为是财政收支,有的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也有的是财政收支。这 是因为这些单位可能既有财政收支、又有财务收支;同样是一笔资金,国家预算分配到预算单位的资金,从国家的角度看是财政收支,而 从单位的角度看,人们习惯上把它们称之为财务收支。由此可见, 确定一个被审计单位的违规行为属于财政收支行为,还是财务收支 行为还是比较困难的。 审计署〔2006〕25号第七点规定,具体组织本级预算执行的部门,与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缴款、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这里的“其他组织”包括与本级人民政府财政 部门直接发生缴款、拨款关系的政党组织和作为一级预算单位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下级人民政府,对审计机关依据审计法第十 六条、第十七条实施审计作出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请审计机 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决,本级人民政府的裁决为最终决定。

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

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 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财政支农对于增加中国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财政支农各项资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中国1990—2010年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及结构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村救济费支出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有利因素,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对于农民收入增加具有滞后性,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应当将有限的支农资金进行合理配置,以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财政支农;农民收入;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101-03 引言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通过财政支持来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更是通过增加对农业补贴、减免农业税等手段,使中国财政对农业的绝对投入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期,中国的农民增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民收入保持稳步增长。但是,对于中国农民收入的增长有多少应归因于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农民增收效果等这一系列问题,目前理论界和实务部门都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文章拟通过对中国财政支农投入与农民收入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中国财政支农投入的绩效,并为如何最大化发挥财政支农投入促进农民增收的效应提供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国内一些学者曾就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展开研究。何先平等(2009)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财政支农政策影响农民收入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选1983—2005年国家财政支出数据以及农村居民纯收入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财政支农政策对农村居民纯收入确有影响。邢文妍(2010)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国家现行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增收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其支出结构存在不合理性,投入比重由高到低的基本建设支出、农村救济费支出和科技三项费用与其对农民增

中国农民工现状分析.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课程论文 长株潭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的建立和题目 完善 学生姓名 学号 系部工商管理 专业班级人管1021 指导教师李友德 职称副教授 2013年6月14日

目录 摘要 (2) 一、中国农民工现状 (2) (一)中国农民工受教育状况 (2) (二)廉价农民工的经济效益 (3) (三)现阶段中国农民工的新特点 (3) 二、建立和完善合理的长株潭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 (7) (一)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工”为本的薪酬体系制度 (8) (1)人本管理理的含义 (8) (2)以“农民工”为本对薪酬体系制度的要求 (10) (3)建立以“农民工”本的薪酬体系制度的原则 (11) 四、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长株潭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队伍的产生和不断壮大,对改变农村面貌作出了特殊的重要贡献,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伴随着农民工的发展壮大,随之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有关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以湖南长株潭为例,对长株潭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字:长株潭农民工薪酬制度以人为本 一、中国农民工现状 (一)中国农民工受教育状况 中国官方日前首次公开发表《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透露目前中国农村还有1.5亿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中国农村剩余劳力太多、质素太低,是难以找到出路的两大要因。在我们看来,目前农民工的现状主要表现在数量大、素质低、就业难等方面。 经收集资料及走访湖南省浏阳市政府进行了解相关情况,对目前浏阳市农村劳力的质素有以下描述: 1.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占54.9%;文盲及半文盲劳力占8.5%。在外出就业劳力中,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农村劳力的整体水平,说明学历高与外出就业率成正比。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录 引言 (3) 一,当前我国农民收入的现状 (3) (一)我国农民入的内涵 (3) (二)我国农民收入现状 (4) 二,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 (4) (一)结构因素 (4) (二)人力资本因素 (5) (三)制度因素 (5) (四)科技因素 (6) (五)产业因素 (6) 三,解决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的对策 (7) (一)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效增收 (7) (二)加大培训力度,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 (8) (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8) (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8) (五)逐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 (9) (六)加大政府扶持、明确政府职能 (9) 结束语 (10) 参考文献 (10)

内容摘要: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三农”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探索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以及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途径。本文分析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状,并从产业因素、结构因素、人力资本因素、制度因素等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并根据其增长缓慢的原因分析与论述,提出了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转移农村劳动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政府扶持、明确政府职能、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等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农民收入,原因,对策 Abstr act: "three rural" issue, namely: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at directly influence and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three rural" issue key to the solution is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 Increase income for farmers to maintain steady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full realiza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new target well-off society and building a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all have a vital role. Therefore, to explor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come of peasants and farmers a steady income growth imperative fundamental wa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low growth in peasant incomes, and from industry factors, structural factors, human capital factors, institutional factors point of view of the Chinese peasants reasons for the slow income growth and, based on the reasons for its slow growth analysis and discusses the proposed changes the concept of farmer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asants,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adjusting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nd increase government support, a clear government functions,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crease their efforts in protecting agriculture and other series of specific measures to increase income of farmers. Key w or ds: farmers incom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因素分析

(农民收入情况分析,)

2016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 分析情况汇报 一、上半年农民收入情况及分析 今年上半年,预计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5元,较去年同期的2790元增加265元,增长9.5%。其中,工资性收入198.5元,较去年同期的187.16元增加11.34元,增长6%;经营性收入658.3元,较去年同期的632.5元增加25.8元,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农业经营性收入65.8元,较去年同期59.1元增加6.7元,增长11.3%,林业经营性收入31.9元,较去年同期28.3元增加3.6元,增长12.7%,牧业经营性收入165.6,较去年同期156元增加9.6元,增长6.2%,第三产业经营性净收入395元,较去年同期389.1元增5.7元,增长1.5%;转移净收入1637.6元,增加219.46元,增长15.5%;财产性收入560.6元,较去年同期552.2元增长8.4元,增长1.5%。从结构上分析,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增速放缓;转移净收入增速加快;财产净收入增幅较小。 1、农业生产总体向好,农产品价格有涨有落,经营性收入增速放缓 受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放缓的影响,我县当前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走势偏低,红芸豆市场价3.0元,

同比下降1.0元,下降25%;谷子市场价1.6元,同比下降1.03元,下降39.3%;12种主要农产品价格较2015年同期全部下跌,跌幅最高的为黄瓜、张杂谷3号、黍子,跌幅分别为-53.3%、-44%、-43.5%。跌幅最低的为豌豆、大豆、绿豆,跌幅分别为-10%、-9.7%、-1.7%。全县种植面积最大、占农民收入份额最多的玉米跌幅也达到26%。由于龙头企业,小杂粮加工企业少,农产品加工率低,种植业收入无法提高,再加上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严重影响了我县农业经济的增长。 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稳中有降,有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据上半年对六种主要农资价格的监测,呈现“两升四降”:碳铵、棚膜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7%和2.5%;尿素、复合肥、地膜、农用柴油价格同比分别下降4.4%、2.6%、0.1%、16.3%。 玉米价格下跌,羊产业持续低迷,影响了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长 受到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下跌以及国内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和国家下调临储玉米收购价等因素的影响,玉米价格从去年9月份开始快速下跌,我县玉米种植面积最大,当前玉米平均市场价0.85元/斤,同比下降0.3元,下降26%,羊产业持续低迷,养殖户因

2020年农民收入调查报告4篇

1、农民收入问题的现状和困难 由于农民的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的收入相当低,增收非常困难.我们调查显示: (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年,全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622元,折合为32 美元,平均每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值还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贫困线标准,年底全国尚有29 万绝对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 25元(1 美元)的标准,则全国有9 万左右的人口低于此标准,而这个数量大于欧洲任一国家的人口总数。年公布的绝对贫困人口数,同年相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万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虽然不属于统计中的贫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平很低,仅仅略高于贫困线,只要气候等生产条件稍有不利变化,就会陷入到贫困人口的行列中去。这部分贫困人口和准贫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将受到自然和经济基础条件的约束,难度非常大。近年来,减贫速度不断减慢。 (2)增收速度缓慢。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 %之间。而 7年以来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 d 为446 元,大约相当于54 美元,按农业人口折合为人均3 美元左右。到2 2 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 d 要达到3 美元。农村人均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12.2%。即使考虑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农村人均 d 的目标确定为社会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 美元,每年的增长率也要达到.4%。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乡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乡差距缩小的年份只有9年,缩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 —19 3年和 5— 7年的两个阶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个阶段是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后一个阶段则主要是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城乡收入比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 年为2.56:1,19 3年缩小到最低,为1. 2:1;然后不断扩大,到 4年达到了一个新高,为2. 6:1;然后降低到7年的2.47:1;从年开始,逐年显著扩大,年扩大到3.23:1。近几年来,尽管诸多因素都很有利,农民增收速度可以超过5%,但是仍可能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4)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总的说来,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上海、北京和浙江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云南、贵州、甘肃和陕西等省的3~4倍。由于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区之间相对差异较小,因此,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的递增趋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小,而西部地区城乡差别更大一些. 2、造成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 (1)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一是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6%左右,初

我市农民收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市农民收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农民增收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为此,各级政府相继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采取各种强有力的措施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门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目标任务。这一目标充分体现党中央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评价我市农民收入水平,找出与全省及邻近市的差距,探索实现我市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现利用2008年农村住户调查及相关数据对我市农民收入情况进行分析。 一、我市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及特点 2008年,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对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冲击较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30元,增加350元,增长7.0%,增幅较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收入结构呈现农业收入增长缓慢,非农收入增长较快的特点,向更具有可持续性的非农收入为主的方向发展。 (一)家庭经营第一产业增收困难,是收入增长放缓的主因。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是我市农民的基础产业。2008年,我市连续遭受多个自然灾害的影响,罕见的持续低温,多个强热带风暴带来的大风和强降水,农村居民种植业和渔业受到较大影响,加上

大综作物糖蔗连续两年大幅跌价等影响,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2330元,增长2.6%,增幅较上年下降5.0个百分点,种植业、牧业增幅回落,渔业、林业减收,导致农民收入增长放缓。 1、种植业收入略增:农村居民来自种植业的人均纯收入1843元,增长2.6%,占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的79.1%。蔬菜、水果、糖蔗是我市农村居民种植业的三大主要收入来源,从产品的出售情况看,人均出售蔬菜424公斤,减少14.3%,出售收入738元,增长8.0%,菜价的大幅上涨不但弥补了减产带来的损失,还比上年出售收入人均增加55元。人均出售水果277公斤,增长0.2%,出售收入435元,增长0.8%,水果的收益基本与上年持平。人均出售糖蔗2192公斤,增长2.9%,出售收入521元,减少7.6%。糖蔗是2008年少有的跌价农产品之一,价格受国际、国内糖价联动影响,不但延续上年榨季的跌势,而且降幅加大,致使农民人均出售糖蔗收入比上年减少43元,减少7.6%。受糖蔗的持续跌价影响,2008年种植业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只有13.1%,较上年下降17.2个百分点。 2、牧业收入增幅收窄:农村居民从牧业中得到的人均纯收入264元,占第一产业纯收入的11.3%。虽然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肉猪外调受挫,猪肉价格呈现逐季回落态势,但由于母猪补贴等扶持政策的助推以及两年来价格上涨的累积效

当前我国农民消费心理现状

当前我国农民消费心理现状、原因及对策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消费呈现出新的特点。只有准确把握农民消费心理,合理组织农村消费品供应,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民消费需求。引导农民走向健康、文明、科学、合理地消费。 关键词:农村消费;需求不足;消费信贷;城乡对比 心理现状: 一、求实心理。即以追求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为特征的消费心理,具体表现为注重实效,讲求使用方便、朴素大方、经济实惠。这是广大农民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对于“中看不中用”、“华而不实”的消费品,农民一般不予理睬。当然,当两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相近或相等时,农民还是挑选更为美观的商品,力求物美价廉。长期以来。生产经营者对农村市场的开发多局限于将城市过时、饱和商品向农村转销、倾销,而忽略城市和农村居民在收入与消费的水平、特点、心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农村市场开拓不力或商品在农民消费中的适应性差。 二、求廉心理。即以追求商品价格低廉为特征的消费心理,具体表现为农民对商品价格特别重视、敏感,需求价格弹性高,以消费低档商品为主。这是农民长期受低经济水平的制约而形成的消费特点,只有走亲访友、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时,才选择中高档商品。 原因:影响消费的因素不仅有当期收入,预期收入,预期支出,收入分配,还有农民的消费习惯,农村的消费环境,农村信贷条件等。 1、从收入方面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低,增速减缓,预期收入下降。从收入绝对水平看,2008年人均纯收入农村为5162元,城市为14425元,是农村居民的2.5倍;从收入增长速度看,2004年名义人均纯收入增长32.4%,2005年为29.2%,2006年为22.1%,2007年8.5%,2008年为3.4%,增长幅度逐年下降。根据消费对收入的过度敏感性,当期收入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农民收入增速增长的下降必然会导致消费市场的萎缩。另一方面是对未来的悲观预期也会使持久收入降低。 2、从支出来看――税费负担重,预期支出增加了。农村政府机构臃肿,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实际上是由农民付费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的医疗和养老都没有保障。现在农民一怕生病,二怕孩子上大学。2008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985元,但供养一个本科大学生一年至少8000元,这可是一个四口农村家庭的近全年收入。江苏农民人均存款余额2008年达到2850元,是2004年的2.28倍,可农村消费却没有相应的增长。 3、从收入分配看――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008年中国统计局报告显示,家庭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农村居民占农村总人口的53%,在4500元以上的仅10.75%。山东省农调队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2008年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59元,但达到收入平均线的农户只有40%,而60%的农户人均收入在平均线以下。从最能标志购买力的银行存款和手持现金看,20%的高收入农户持有的份额占总水平的35.8%,其人均现金拥有量是20%的低收入户的。 4、从金融机构看――农村贷款难,生产挤消费。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收缩网点、集约经营,很多县级银行也像邮政储蓄一样只吸不贷;而大多数农村信用社一方面呆坏帐包袱沉重,另一方面只贷“企业款”和“人情款”,使农村基层金融市场贫血严重。农民生产经营贷不到款,只好把大量的现金留用于生产和扩大投资,造成消费现金紧缺,这种流动性约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费。

目前我国农民收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

---------------------------------------------------------------范文最新推荐------------------------------------------------------ 目前我国农民收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为世人所瞩目;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随经济的发展亦有很大提高。但居民收入在得到普遍提高的同时,近几年却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一大难题,且变得越来越突出,开始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此,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和解决这一问题,逐步形成一个随经济发展使农民稳定增收的良好机制。 一、近一时期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我国农民的增收构成发生了积极变化,即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增长幅度也大有超过农业收入增幅的势头。农民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即农业收入和非农产业收入。农民收入的增长 1 / 16

也主要由这两部分支撑,农业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农业的增产,尤其是农产品的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影响更为直接,据有关专家测算,1979—1996年农业增收中增产占其增长比重的11.9%,而涨价因素则高达88%。而进入90年代后,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约束明显增强,农产品的价格近几年连续下降,农民增收由依靠增产和涨价转到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另外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从发展趋势看将成为影响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二、影响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已由单纯的经济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是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供求信息做出较准确判断,结果往往是造成农业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