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课后有感

《春江花月夜》课后有感
《春江花月夜》课后有感

《春江花月夜》课后有感 一、美读品评,情境相生 孙犁的小说 是诗化的小说,这种诗化不仅体现于情节的诗化、人物语言的诗化,连环境 描写也是诗化的。是诗,就适合美读,周老师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环境描写进行 美读,让学生沉醉在师生共同营造的浓浓的语文氛围中,走进诗意的芦花荡,贴 近作者的心,感受作品的人情美,接受作品的人性美。 在《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刘祥老师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反复吟诵,在低 吟浅唱中想象精美的春江月夜图,体情丰富细腻的情感,享受意味悠长的意境, 从而陶冶情性,提升美感。当学生的情绪在一次次的朗读中被调拨到最高点时, 刘老师及时驾驭,因势利导,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 ,用散文 的语言来展示自己心中的画面。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描绘,去创 造,去渲染,从而使意境再造,诗心交融。这个环节最靓丽,因为学生利用先前 老师创设的意境,通过自身的揣摩,表达了对文本的理解,诠释了自己的颖悟, 而就在热烈的交流讨论中由学生自己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 这种别样的美真是 让人叹为观止。 语言文字的形象色彩很大程度上需要靠美读来体现。有经验 的教师总是善于借助声情并茂的朗读,借助诵读课文 的轻重缓急、停顿间隔、情感处理等来创设令人如痴如醉的情境氛围,让学 生随课文情感的波澜而动, 紧紧叩住学生的心弦, 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氛围中 去,体味其中的韵味,并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在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美读不 能重形式而应重指导。 通过朗读指导让朗读声情并茂, 往往能很快地将学生带入 诗歌 的意境中,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读中有思,思与境借。诗歌这一饱含丰富感情的文学
1/6

样式, 最适合美读, 这也是讲授诗歌时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 《春江花月夜》 这节课,在读字上有其特色。其一,重视默读。在各种读中,齐读一遍往往是走 过场的,虽然默读的美并不外显,但它应该是最具思考力的,设置默读这一环节 是更深层次的造境,为学生体悟诗情蓄势。其二,注重自由诵读。诗言志,各人 体验不同,所感受到的诗情就不一样。教者让学生自由诵读,让学生完全融入诗 歌中, 通过节奏、 语气、 语调等诵读环节, 深入理解诗句, 呈现诗歌的音韵之美, 入情入境地体会诗情。 《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的伴奏,可以帮助学生找寻到诗 歌所特有的韵味与感觉, 也能让学生真正沉浸到音乐与诗歌的优美境界中, 让诗 歌真实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课堂营造出了一种图画、 意境和音韵相结合的和 谐氛围,而学生精彩的个性阐释就证明了他们已真正品尝到诗之味、诗之意。 刘祥老师能很好地根据文本特点去创设宁谧、幽美、律动的课堂意境,在最 大限度上找到了与文本意境的契合点。这种氛围的营造很好地带动了学生品味、 创读文本, 继而有效形成了师生思维上的情境。 其教学语言和学生的表达均富有 很强的文学味及高层次言语活动的表征。 本课通过六个环节的设置、 五次不同方 式的诵读和对诗歌画面的描绘, 借助音乐上的共鸣, 找到了品读古典诗歌的理想 载体,从而成功引领学生走进了诗歌,走进了古典,进了语文。其课堂情境的创 设显示出鲜明的层次感,师生在和谐的对话中逐步进入 “我就在那个天地 里”“我的心在浅斟低唱”“我就是抒情主人公”这三个审美阶段, 从而逐步实 现课堂之境、文本之境、思维之境的三者统一。 二、品味语言,凸现语文味 造境确实重要。 但造境还应该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所造之境通应该是语文 的境。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春江花月夜》课例做得尚不到位。 这节课给人的整体感受很美。 学生一直处于老师所营造的春江花月夜的美境 当中, 对诗歌美的感悟和体验是很到位了; 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语言还是学生在描 绘读诗感受和诗歌意境时的语言,都非常优美华丽。然而,整节课似乎都停留在 诗歌阅读浅层的感悟上,没有深入到言语的品味中去。太注重联想,却脱离了文 本。这样,学生是受到了一次美的洗礼和说的锻炼,但对语言文字的魅力却只能 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老师在诗歌鉴赏中最大的难度,恰恰在于把意会的变 成能言传的,而且要最大限度地保存诗意。所以,这节课作为诗歌感悟课可以说 是非常成功的,但作为诗歌鉴赏课未免有所欠缺。也就是说,此课师生之间的言 语活动层面略显宏观, 对诗歌的品味还没有深入到具体的某个结构或词上, 致使 课堂教学略显平面化了些, 师生的言语活动不够细腻深刻。 如果教师在引导方面 多些诸如请问你从哪个词上看出来的这个词能否替换成另一个的追问, 实现品读 上的点面结合,或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生成之美。
2/6

3/6

4/6

5/6

6/6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板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习目标、说学习重难点、说学习方法、说学习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是一节欣赏为主的课程,这首乐曲主要描绘了夕阳西下,江上的美好景色。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处于青春期,性格比较内向,注意力容易分散,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表达自己的思想,课堂气氛不活跃,逆反心理严重,因此我将在教学中运用直观、生动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三、说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要求和我对本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课制定了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1.通过乐曲欣赏,掌握鱼咬尾和换头合尾的创作手法; 2.通过乐曲欣赏,有感情的哼唱主题旋律; 3.通过乐曲欣赏,感受体验作品所蕴含的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说学习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学情、学习目标的分析,我将掌握鱼咬尾和换头合尾的创作手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将感受体验作品所蕴含的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学习方法 为了落实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习中我将运用情境导入法、欣赏法、模唱法、小组讨论法、提问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发表个人见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下面我将对我的学习过程进行展示; 六、说学习过程 1.激趣导入: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江南民间丝竹乐的基本知识,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一首由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著名古曲《春江花月夜》, 这首古曲原名为《夕阳箫鼓》,是一首琵琶独奏曲,描绘的是夕阳西下,江面船上演 奏箫鼓的情景,最早出现在清朝,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大同乐会将它改编成为一 首民乐合奏曲,正式定名为《春江花月夜》,共十段音乐,而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 《春江花月夜》彭修文先生以古曲《春江花月夜》为蓝本,删节成八段音乐。分别是 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水云深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唉乃归舟和尾声。 2.整体聆听:下面请同学们整体聆听这首乐曲,聆听的同时,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1)谈谈听完这首乐曲,给人带来怎样的意境?(2)从乐曲中你都能听到哪些民族 乐器?好请欣赏请王莎莎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好请坐,这首乐曲旋律优美委婉,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及答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第一课时 制作人:课时:2课时 【学习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的艺术魅力,体味诗歌意境。 【学习难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知识链接】即景抒情诗专题阅读指导: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等,诗人将个人的强烈感情倾注到客观景物上,使笔下的自然景物也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愫。 1“风格特点” 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但也不排除直抒胸臆类的即景抒情诗。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别董大》高适)诗人一下笔便极写天空的广漠,阳光的昏暗和漫天的黄云。在这天地之间,寒冷的北风又送来纷纷扬扬的大雪,更有“雁阵惊寒”,征人远别。这诗前面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两句,描绘的完全是一派雄浑苍莽的边塞风光,虽然寒凉冷落之意尽在其间,但悲壮的气氛却仍能明显地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面对这样的景物,面对即将远行的朋友,诗人内心的悲壮便透景物完整地呈现出来,只不过还没有明白而已。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直接抒情,诗人处处从大处着眼,于大处落墨,写景状情时常总体把握,景为情服务,浑然天成;奋笔疾书,直吐胸臆。 因此,在整体理解即抒情诗的时候,必须从这类诗歌的整体风格入手,充分体味景特的特征,感悟诗人由此景生发了怎样的感情。只有准确把握了情景交融的含义,才能读懂即景抒情诗。 2表达技巧 由于即景抒情诗具有移情于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因此,如果从表达技巧方面对这类诗歌进行赏析,一般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种表达技巧。 1、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客观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情感的抒情方式。就即景抒情诗而言,赏析时就不得不关注景物的特征与其具有的文化内涵,如“柳”与“留”,例如常见的意象的内涵是什么,然后体味诗人的情。 例如,杜甫的《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秋天的寥廓凄凉触动了诗人自身的境况“艰难苦恨”、“潦倒”,可谓是触凄凉景生悲苦情。 2、融情入景 所谓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触景生情和融情入景的区别是:触景生情,情由景引起,同样的景往往唤起类似的情;融情入景,情感先行,诗人将情注入所描写的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运用融情于景的的手法的诗歌,往往只有景语,而没有情语,尽显诗歌含蓄的特点。 例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人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四句都是写景,而且句句与自己的处境暗合,景物融进了诗人自己的情感。黄昏时刻急雨带来春讯,猛然掀起诗人心底狂波,眼前所见的自横之舟更是引起了诗人情感的共鸣。全诗不着诗人自情感的痕迹,却又读到诗人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3、写景的手法 赏析即景抒情诗,除了需要明确景与情的关系外,还需要明确与写景有关的手法,这也是赏析的重点之一。常见手法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白描、绘形绘色、烘托、衬托、渲染等。 如前文所说的《登高》,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边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再如2009年广州市二模语文试题中的《望罗浮》(翁方纲):“只有濛濛意,人家与钓矶。寺门钟乍起,樵客径犹非。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与谁参画理?半面尽斜晖。”为了多角度表现

春江花月夜800字读后感(一)

春江花月夜800字读后感(一) 春江花月夜800字读后感(一)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

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春江花月夜800字读后感(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内容上来分析 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其中“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发生法”使其出现,又用“消归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条贯穿性的线索,有它将哲理性思索,将思妇,游子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情是升华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在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给人描绘了一幅奇丽的图画后,(全诗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转入了对永恒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这些奥秘的兴趣。同时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诗人在有限,无限,顷刻,

中国古代文学史 5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填空题 1、《上隋高帝革文华书》的作者是隋唐诗人李谔。 2、“吴中四士”指的是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 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诗的作者是初唐诗人刘希夷。 4、有“诗豪”之称的诗人是刘禹锡。 5、“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此诗出自秦观的《踏莎行》。 6、有“词中老杜”之称的大晟词人是周邦彦。 7、赵冀《瓯北诗话》:“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此继李杜之后一大评论家对苏轼的评论。 8、《断肠词》全集(25首),是南宋朱淑真作。 9、词在唐,五代时统称为曲子词。 10、裴铏,唐,著有《传奇》三卷,有“传奇之词”之称。 11、《莺莺传》的作者是元稹。 12、与“诗俊”陈与义并称为“洛阳八俊”的“词俊”是周敦儒。 13、《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是董解元,源自于元稹的《莺莺传》,元代时王实甫发展到第三阶段。 14、“上官体”的特色是绮错婉媚。 15、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的初唐诗人是刘长卿。 16、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 17、“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作者是崔颢。 18、“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于林逋的《山园小梅》。 19、柳永字耆卿,周邦彦字清真。 20、长相。奇丑,身高七尺,面色青黑如铁,眉目耸拔,人称“贺鬼头”的诗人是贺铸。 21、陆游的诗集题做《剑南诗稿》。 22、中兴四大诗人(南渡四大家)是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23、“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出自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 24、《扬州慢》的作者是姜夔。 25、耶律倍是辽朝诗人。 26、“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出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阅读翻译题。(翻译,标点,繁化简) (1)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原文】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發揮幽郁。不圖正始之音復睹于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解君云:“張茂先、何敬祖,東方生與其比肩。”仆以為知言也。故感嘆雅制,作《修竹詩》一首,當有知音以傳示之。 译文:东方公足下:文章的衰弊,已经有五百年了,汉魏时期刚健苍凉精要劲健

又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又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又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砖头哥 《春江花月夜》在中国诗歌史上出现,可能是一种偶然。倘若没有明代的胡应麟拭去历史的尘埃,慧眼识诗,将其从不计其数的古代诗作中挑出来选进《诗薮》,或许《春江花月夜》至今也掩埋在腐朽了无生机的一堆陈纸当中。幸得有胡应麟这位”伯乐”,”千里马”张若虚及其作品才能在文学殿堂绽放异彩。有时候,瞬间的绽放,也需要永恒的等待,张若虚一等,就是上千年。 《春江花月夜》在中国诗歌史上出现,也绝非仅仅是一种偶然。偶然的背后,往往是不可抵挡的必然。《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主要是其艺术成就。清王尧衢,王闿运,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等等,对《春江花月夜》赞誉有加。《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旧题,旧题多为宫体之作,张若虚将本为五言的旧题上升为七言,将格调靡靡的宫体视野转向更为高远的哲学方向,突破了宫体诗作的束缚,转向更为高雅的艺术创作。虽然《春江花月夜》有乐府旧题宫体的痕迹,但在当时诗歌创作上艺术的突破是毋庸置疑的。之于《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前人多有论述,此处亦不复赘言。 之前讲授《春江花月夜》,思维仍然脱离不了”春、江、花、月、夜”五字的拘囿,笼统讲授此文写了五种景象。今日再观之,蓦然惊觉自身受限于固有思维。虽说比诗内容写及”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实则是要突出”月”这一意象重心。换句话说,《春江花月夜》一诗,是以”月”为核心的。读此诗,重心应该关注在”月”上。 为何此诗解读的重心在”月”上? 清朝王尧衢概括总结此诗的一个特点是:”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从王尧衢的点评中,直接指出”月”这个意象在诗中所占的分量。当然,王尧衢指出字面上与”月”有关的共十五处。这似乎从数字上说明了与”月”有关的内容在直观数字上的优势,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除了字面上直接体现写月的内容外,还有好些文句是侧面来写月亮的。 例如”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两句,按一般生活常识,”流霜”“白沙”应该会反射月光,而此处有”流霜”而”不觉飞”,有”白沙”而看不见,是侧面写月光。月光实在是太亮了,以致眼中所见只有月光。又如”江天一色无纤尘”句,江天如何才能成”一色”,如何才能有如此空灵洁净的视觉效果?只能在皎洁的月光之下,万事万物笼罩在月色之下,才能表现出这样充满

浅谈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之感想

浅谈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之感想 浅谈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之感想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民族乐曲中的瑰丽奇葩,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

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迷人景色,展现在听众面前。它藉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水光云影奇诡变幻。这一情状宣之于乐,深刻描述了月夜江上动人美景,给听众以无比艺术享受。 此曲深具江南丝竹点,婉转深幽,流畅多变,极具诗情画意。曾改编为各种中西乐器的独奏、合奏曲,亦有将其填词用于戏剧之中,可谓最富盛名的中国传统音乐。 乐曲以优美柔婉的旋律、巧妙的构思和变奏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犹如一幅清丽、淡雅的长卷山水画,使人听后心旷神怡。 全曲共分十段,每段都带有小标题,符合我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这十段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 1.引子+江楼钟鼓。乐曲第一段为节奏自由的散板,兼具引子功能。琵琶用弹挑、轮指等手模仿江边楼上由远及近的阵阵鼓声。而箫和筝紧接着奏出轻微的波音,犹如江面上传来的鼓声的回响。描绘出夕阳映照江面,熏风拂水涟涟的良辰美景。继而乐队齐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静谧、低回、婉转如歌。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和。句尾大鼓滚奏音型意味深远。这一段旋律可以说是全曲的基础,以后各段旋律就是以这段旋律为基础进行“换头合尾”式的变奏,也就是在每一段的前半部分进行变奏或引进新的意境(换头),而在每段的后半部分反复主题旋律(合尾)。乐曲的各个段落都是通过它的变形、发展、溶化而成的。 2.月上东山。将第一段主题音乐升高四度,并且做自由模进。由自由模进模拟出徐徐上升的动感,描绘出明月由东山升起,在云影中时隐时现、游移出没的场景。这段曲调优美如歌,旋律线呈现波浪进行。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音色和谐。末尾由洞箫吹奏的旋律如泣如诉,令人情思悠远、浮想联翩。 3.风回曲水。此段可视为变奏之二,只有六小节长度,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旋律引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在层层下旋之后呈上升之势,在上五度自由模进,旋律线起伏增大,极富推动力,恰似江风拂动水面,水波潋滟,徐徐扩散的动感。纷乱层叠,此段即是刻画了这样一幅场景。 4.花影层叠。主题的第三变奏,经过六小节舒缓的旋律进行之后,气氛为之一变,由琵琶奏出四个先紧后宽的华彩乐句,音乐性格变得变得奇峰突起,与前面的恬静淡然形成鲜明对比。月夜春江,花木倒影映于江面,忽然一阵风来,水中倒影随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读罢《春江花月夜》,总是被诗中的美景、真情所感染,仿佛自己就置身其中,感受长江的雄浑气势与绵绵情意;感受鲜花的芬芳,草木的清新,月亮的光辉与多情。一种古典音乐的淡淡的、柔柔的气息在耳畔萦绕,在心中弥漫,于是美便产生了。 诗的题目“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题名,但作者却在这首诗中,真正的将它字面的,具体的意义化入其中。诗的前十句,描写景物,春、江、花、月、夜,五景齐备。而又以写月为核心,以夜色下的江天为背景,句句含月,仿佛一条线索将散乱的景物串联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空里流霜”因月色之明而不为视力所察,“汀上白沙”也因月光之白而难以辨认。花林里,月光泻落,一如霜雪。一片皎洁的月光,再加上春天的潮水,宛转的江流,以致达到江天一色的情状。使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种梦幻的色彩中。可谓浑然天成,精美绝伦。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由景而生情作者在浩淼的江天之间,望月感怀,引起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和追问,对时间和空间的无限遐想。在这个追问的过程中,作者的笔墨仍是集中在“江月”之上,与上文衔接的严丝合缝,水到渠成。饱含深情的发问,使全诗蒙上了哲学的色彩。江与月代表的所代表的宇宙天地可谓永恒,人生代际的更迭,沧桑的变幻,也是无穷尽的,而个人的生命在这永恒和无限中却只是短短的一瞬。这有限与无限的对比,暗含了一种深深的无奈,使它成为对宇宙人生问题思考的的千古绝唱。 接下来,作者的视线追随着一片飘于清风浦上的白云,心中又起了另一种感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精选6篇)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精选6篇)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精选6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春江花月夜》有感(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1《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中国最着名的咏月诗之一。张若虚作品不多,却以此诗一举成名,流芳千古。这里,我且不谈张若虚,就谈谈这首诗。 我想,写此诗的时候,一定是个月素风清的夜晚,文弱却骨硬的诗人来到江畔。春夜,寒气袭人,游人稀少。诗人举头望明月,低头看江水,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于是诗性大盎然,吟咏出了这篇千古绝唱。 如果细细品味此诗,我绝对是狗尾续貂。我怎能和一些大家共论此文?所以,我只谈自己肤浅的感受——仅仅是自己的。 “何处春江无月明”。这是作者看到眼前景色后的联想,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几乎异曲同工。但“何处春江无

月明”,似乎有些沧桑或有更深远的含义。我又从“何处”句,联想到了“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啊,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呢?怎么过,都是一生——你追求功名,殚精竭虑,锦衣玉食,是一生;你慕道求仙,抛却世俗,甘愿淡泊,也是一生。你无论怎样,都可以过得很不错,只是看你怎么对待生活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多么让人喟叹的句子。我们可不可以把它凝成“物是人非事事休”呢?我们的上一代去了,我们这一代也正在去的路上,我们的后代正在蓬勃而起,正如当年的我们。宇宙是永恒的,而永恒的背后,是无尽的死与生的交替。人类的死的悲哀,在不变的宇宙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浪花。于我说来,死则死,倒不可怕,可怕的是稀里糊涂的死。实际上,当诗人写这句诗的时候,他的心里也有许多悲凉和感慨啊。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诗也是颇耐寻味的。江月待人,那一定是很浪漫的人了。可她苦苦地等,等来的大概是一场春梦。美好的青春年华倏然而过,唯镜中双鬓染霜——我那不可再回的青春啊!几多苦泪,几多追悔,几多顿足!然而,皆是无用,长江送流水,即是无奈也。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真可谓缠绵悱恻。 轻舟一叶,孤灯一盏,有相爱之人陪伴,于漠漠暗夜里悄然远去,是一种解脱,是一种幸福。“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

大一上学期语文课文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山鬼》 1 分析山鬼的形象? 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山鬼是一位美丽的女山鬼,是一个多情、痴情但却失恋 的美女,她深感孤寂,饱含凄婉,内心忧愁,是一个失意与哀怨交织的形象。 2 本诗在刻画人物时又何特点? ①在刻画女神形象时采用人神杂糅的艺术手法,诗中的女神既有神的身份 和生活习惯,又有人的容貌体态和七情六欲,人神融为一体。既真实生动,又浪 ②诗人还善于借景抒情,把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描写完满和谐地统一起 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将描写与女神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紧密融合。 3 体会山鬼赴约前后的微妙心里变化。 全诗分三个部分,非常细致地刻画了女神赴约过程中细腻的心态。 ①先写女神收拾打扮,准备与心爱的人约会,并采摘芳香的花草以“遗所 思”,表达对爱情的憧憬、痴情。②接着写女神等待心爱的人来约会的过程,在久久等待中怅然若失,在怅然若失中仍为对方寻找失约的理由,着重表现其焦虑、希望和矛盾。 ③最后女神终于明白对方失约了,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神失恋后烦乱、痛 苦、失望、哀怨交织的复杂心情。 全篇展示了女神喜悦——惆怅——哀怨的心灵波动,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神 的美丽、痴情和忠贞。 《春江花月夜》 1 本诗在写景抒情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手法,你能找出这样的诗句吗? 答:“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 2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答: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诗人由景引入,用对照的手法,一方是流落江畔孤栖舟中的游子,一方是隐现高楼,夜夜伤怀的思妇。彼此仰望,有情无法倾诉,最后发出空有春江花月夜的感慨,以及诗人思乡,思妇思夫的感伤之情。但与此同时,诗人又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生动描述,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了人间纯洁的爱情,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胸襟以及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 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1、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诗中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花林、白沙、白云等,这些景物又都 在皎洁的月光下获得了和谐统一的色调,造成了一个绚丽优美而又宁谧柔和的诗境。 3 诗的韵律节奏也富有特色,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形成整齐有致而 又错综变化的韵律。 4、诗歌语言自然流畅,旋律圆润悠扬,语言上采用了一些顶真连环句式, 如“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情味无穷。 《圆圆曲》 1 作者对主人公陈圆圆抱着怎样的态度? 陈圆圆——幼年丧母,为苏州名妓→被强征入宫,遭冷遇→入田府为歌

《唐诗宋词选读》最全情景式默写

《唐诗宋词选读》理解背诵默写 1.杨迥《从军行》中用景物描写进行烘托战斗场面激烈悲壮、有声有色的是 ,。从视觉、听觉出发表现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场面。表现从军边塞,无悔无怨(或表达了自己投笔从戎,戍边卫国壮志豪情)的是,。 2.《春江花月夜》,是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 3.《春江花月夜》中“,”两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4.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了一幅境界深远的图画: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与此相应的诗句是:,。 ,。 5.《春江花月夜》中“,”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6.《春江花月夜》中“,。,。”四句,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托物寓情,白云飘忽,“扁舟子”的行踪不定。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7.《春江花月夜》中“,。,”四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把“月”拟人化,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8.《春江花月夜》中“,。,”四句,写思妇与离人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以鸿雁、鱼龙与自己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显出了思妇的离愁之深。 9.《春江花月夜》中“,。,”四句,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 10.《春江花月夜》中“,。,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春江花月夜》作者是初唐张若虚。欣赏此诗时,大家理解了哪些内容?来看看精心为你整理春江花月夜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篇一开元初,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留给后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标题《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其主要特色是艳丽柔靡。这首长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月色中,烟波浩淼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空无限,生命无限,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可是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所以接下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叙写人间游

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徐徐改变。 最后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尾,深情缅邈,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的深思。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兴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几句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为后人一直所传诵!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篇二春江花月夜,中国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诗以春晚的潮水暴涨,明月升起开头,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潮生明月。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景色动人的生命。月光照耀千万里,哪处的春江没有明月的朗照?江水绕着充满春的气息的原野转过,月光也泻在开满鲜花的树林上,就像是树被撒了一层白雪。我真的很佩服诗人,一开篇便就题发挥。巧妙的把“春江花月夜”五字化为一个神话般的场景,创造了优美恬静的氛围。 江天一色,澄清的天空只有一轮孤月。诗人陷入了沉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的思绪不仅仅只停留在月亮上,他紧紧地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是永恒的。也正

合肥市2020年(春秋版)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D卷

合肥市2020年(春秋版)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下列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B .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微斯人,吾谁与归 C . 视为止,行为迟/左,乃陷大泽中 D .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2. (2分)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宝玉不愿会雨村,宝钗劝他讲仕途经济,宝玉听了,生气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知经济学问的人!” B . 妙玉爱“洁”。贾母带领刘姥姥等人来栊翠庵喝茶。妙玉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刘姥姥用过的)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 C . 秋夜漫长,黛玉心有所感,拟《春江花月夜》而作了一首诗,名曰《秋窗风雨夕》。刚刚搁笔,宝玉披蓑戴笠来看望她,黛玉笑他这身打扮像个渔翁。 D . 李纨带领众人在芦雪庭里依题即景联句。凤姐以“一夜北风紧”句开了个好头。随后大家争先恐后,大展其才。其中,尤以湘云、黛玉、宝琴三个表现突出。而怡红公子再次落第,李纨于是罚他到栊翠庵求一枝梅花。宝玉果不负众望,取来一大枝梅花。 3. (2分)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 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B . 王大伯十分喜爱小动物,只要见到流浪的小猫小狗,他都要想办法把它们喂饱,有的人对此感到不解,他却乐此不疲。 C . 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是中国最着名的咏月诗之一。张若虚作品不多,却以此诗一举成名,流芳千古。这里,我且不谈张若虚,就谈谈这首诗。 我想,写此诗的时候,一定是个月素风清的夜晚,文弱却骨硬的诗人来到江畔。春夜,寒气袭人,游人稀少。诗人举头望明月,低头看江水,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于是诗性大盎然,吟咏出了这篇千古绝唱。 如果细细品味此诗,我绝对是狗尾续貂。我怎能和一些大家共论此文?所以,我只谈自己肤浅的感受——仅仅是自己的。 “何处春江无月明”。这是作者看到眼前景色后的联想,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几乎异曲同工。但“何处春江无月明”,似乎有些沧桑或有更深远的含义。我又从“何处”句,联想到了“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啊,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呢?怎么过,都是一生——你追求功名,殚精竭虑,锦衣玉食,是一生;你慕道求仙,抛却世俗,甘愿淡泊,也是一生。你无论怎样,都可以过得很不错,只是看你怎么对待生活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选择题知识点汇总

1、“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2、“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3、“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4、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 5、较详细地记载后羿射日神话的古代文献是《子》 6、《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7、《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8、下列《诗经》作品中,不属于婚恋题材的有《桑柔》 9、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 10、“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11、《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12、《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13、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 14、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1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1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1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1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思想家是庄子 19、曾游学稷下的学者是荀子 20、晚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 21、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 22、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23、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24、“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25、“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 26、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27、下列艺术表现手法不属于汉大赋特征的是比喻象征 28、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29、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 30、扬雄指责汉武帝“游观侈糜,穷妙极丽”的作品是《羽猎赋》 31、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32、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 33、下列抒情小赋的先驱是《归田赋》 34、与《服鸟赋》同属一个作者的作品是《治安策》

《春江花月夜》结构赏析

春江花月夜》结构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它文辞优 美,意境深远,结构严谨,堪称古诗的典范,被后人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一点也不为过。其文辞与意境之美,人们已做过各种各样的赏析和评价,却似乎忽略了其结构之美。笔者认为,正是该诗看似平淡的结构编排,造就了全诗的百转千回,成就了其经典与绝伦。 这首诗歌以月为线索,以春、江、花、月、夜为明珠的 链式结构,是很明显的。它描写了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从整体结 构上看,全诗分为三层,从写景入手,到借景抒情,再到情 景交融,即景情景,层层递进,前一个阶段为后个阶段作铺垫和衬托,后一个阶段又是前一个阶段的发展和回应,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第一层写景,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 轮”共10 句,描绘了春江、花、月夜之美;第二层抒情,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可怜春半不还家”共20 句,抒发了在如梦如幻的月夜美景中作者对爱人的相思之苦;第三层从“江水流春去欲尽”到“落月摇情满江树”共6 句,把

抒情与第一层描绘的景再次结合起来,情感也从作者对爱人的个别情感进一步升华到天下有情人之间普遍的思念之情,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回味无穷,震撼心灵。 全诗结构首尾呼应,浑然天成,更重要的是每一层的结 构编排也独具匠心和特色。下面,我们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层结构安排,作者首先由点入手,然后通过想象扩 大到面,然后再回归到点的描写,即点――面――点的结合,将全诗的景物描写在空间上作了合理安排和布局。作者从目光所触及的江、月等具体景物入手,描写了春江、明月共生的瑰丽景色,但这样的景色尽管绚丽精致,如果不在一个广 阔的背景下呈现,不免失却磅礴气势。接着,作者笔锋一转, 通过“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两句,把当前 的月色引入到广大的空间中,从而使一幅气势磅礴、恢弘的春江月景图呈现在读者面前;而后,作者的目光又从深远回 到眼前的景物,对月夜下的春花、江天等景物进行了细致生动地描写,为这幅春江花月夜美景图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美景 这种结构安排的妙处在于,所描写的景色真实而不失灵动、宏大而不失精致,让读者既能体会景色之美,又有广阔的想象空间。试想,倘若文中没有第3、4 句空间的想象,那么整个景色的描写就会局限在作者视力所及范围之内,无论景色多美,都难激起读者的激情和想象力,更不能使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样,如果没有对景物细致、生动的描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上里塬初中九(2)班刘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所作的一首名诗,诗中描绘了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并在景物中蕴含了细腻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词句优美,发人深思,被誉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也仅凭这首诗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 由于语文课上老师布置给我们小组的作业是“谈谈《春江花月夜》的思想感情”,所以我认真的看了几遍《春江花月夜》,并上网找了它的译文及其评析,甚至听了几遍这一首古典音乐。理解过后,真算得上是感触良多。 我觉得,用我肤浅的文笔实在没法评论这一首绝世的著作,我能想到用来形容这首诗的词语却觉得他们无法表达我心里的意思。很难想象有人可以写出这样的诗,在当时的背景下,以长篇七言歌行的形式写流传多年的乐府诗,又用传统思妇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在内涵和形制上显示出了惊人的创造性,可谓空前绝后。 张若虚先生在感受美丽月色的同时,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展示出了一种深沉的宇宙意识。确实,人生苦短,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珍惜。我们只是大自然里渺小的一部分,大自然不会因为我们而改变,就像若虚先生所说的“人生代代物穷尽,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中又充满了离愁别恨,这源于我们对生命的追求,我们若不甘于平凡,就得为了我们的目标和理想去奋斗。在奋斗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总是把亲人带在身边,这样就出现了别离。虽然别离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痛,但这种痛我们又必须去忍受。带着亲人的思念与祝福,我们含着泪上路。生命有太多的无奈,但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我们不得已上路。路上的心酸,心灵的困境,将伴我们生命的远行。 那样的美景下,诗人却在优美中觉得悲哀,这感受当下又有多少人能体味?然而,因为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哀而不伤”的基调,让我们敬佩与汗颜。在当时的背景下,学者离家万里,一去就是几年,而作者尚且能够如此乐观豁达,在当下的我们,离家求学不过几十里,相聚不过一年半载,环境也大为改善,基本上什么条件都能得到满足,如果不能还静心学习,还有什么颜面回家见父母、亲人?有什么资格谈论人生理想、奋斗目标? 《春江花月夜》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人生苦短,活在当下,就应该好好奋斗,为了自己目标和理想,为了父母,我们应该抵制住大千世界的诱惑,用心求学,好好工作,用自己的成就为我们的青春买单。

[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500字读后感3篇

[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500字读后感3篇 春江花月夜500字读后感篇一: 典雅·感受·春江花月夜 忍耐不住地迸放出情感的火花淌满胸怀,灼上金灿灿的赞叹,让我不禁提笔携案,作诗一首: “自然流云呵作成,春江水暖袭月冷。皓光飞曲拈花绽,此夜溺睡琵琶鸣。金潮银波割弦紧,纡紫佩红染琴声。愿任酒色永不复,只为纯听乐动灵。” 轻盈地融入《春江花月夜》,像被紧紧缠绕在透明波动的细线里,它们丝丝缕缕飘摇在万籁俱寂的空气中,密不透风。跳动的乐符是起伏而花草缤纷的山丘,我却酣畅淋漓地穿梭在音乐国度柔软的怀抱里。面前仿佛是一位茕茕孑立的多情的调酒师,长衫灰袖,焙酝一坛千年流传的琼浆佳酿;又好象观赏一位华衣丽裳,纤肢细腰的妙龄少女,尽情舞蹈一份脍炙人口的漂亮与大方,让我不觉怦然心动。 高尚·舒展·春江花月夜 遍身的毛孔逐个张开饱和,羽翼渐渐丰满,思绪的门户飘满闪光的震撼! 这一阵阵捉不住的恢弘与激昂荡涤在殷红的感情世界里,仿若乘舟轻行于性情温驯而黑暗披落的大江。逐渐,黑白味调点染上平静的色彩,气温氤氲成雾气,画面燃烧起来绚烂成一片深蓝。

不!那要更深一点,是月光抚揉下汹涌翻滚的水流。 调皮的水流在月光的冷冻中平复下来,朦胧的江心静然升腾起一朵娇艳的莲花喷红了周围模糊的界地;面似铁色的江水又粉黛了半个天空。这两种刺眼的颜色寂寞而相互弥漫,汇合在水天一线,倏然膨胀为春的灵性。 绝美的春江花月夜啊!鲜活的春江花月夜啊! 春江花月夜500字读后感篇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正是这样,所以我喜欢这首诗。然而,我更喜欢这一句诗——“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夜”表现了作者对月圆人寿的强烈向往。 小时候的一次中秋节,明月如盘,仰望挂在天空中的朗朗明月,爸爸便吟起了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夜……”我听完这首诗,便问爸爸:“这是哪位诗人的诗?”爸爸告诉我:“这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写得《春江花月夜》。我听完后,更加好奇,心想:张若虚是个怎样的人?他还写过哪些诗呢?一串串的疑问从脑袋里冒出来。爸爸似乎知道我所想,便对我说:“想知道张若虚更多的诗词,就需要你平时多看点书了。”从那时开始,我就对张若虚的诗词感兴趣了。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诗歌,是它让我更热爱书籍,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遨游!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生成课堂”案例) 执教者:李仁甫 (课文出自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纠正: 1.给加点字注音:滟.滟芳甸.似霰.青枫.扁.舟砧.上碣.石。 2.解释字词:霰但见扁舟。 3.简单理解句子: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4.“吴中四士”指哪几个人? 师:大家在课前预习时,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1:“可怜楼上月徘徊”中的“可怜”如何理解? 师:你能否把注释读一下? 生1:“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师:你仔细领会一下,思妇对月光什么态度? 生1:厌烦。 师:因为月光惹人相思,“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既然思妇厌烦月光,希望月光不要再徘徊了,那么你看看“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1:可惜。 师:对。大家是否记得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也用过一例,原句是—— 众:“可怜焦土”。 师:对。请大家看看下面什么句子跟“可怜”一词相呼应? 生2:“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师:你看月光多么恼人气人,竟然“卷不去”、“拂还来”。可惜月光不遂人愿啊!还有其他问题吗?(等待片刻)哦,没了。这首诗比较长,有36句之多,编者给大家提出一个要求——背诵。 众:啊—— 师:看来你们不喜欢这首诗了? 众:喜欢。 师:那这样吧,我们暂且降低要求,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先背出来。 众:只喜欢一句。 师:哪一句? 众:“春江潮水连海平”。 师:这要求太低了吧?你们太小看自己的能力了吧?这样吧,选择最适合你记忆的句子先背诵,至少要连续背上6句。开始朗读,争取3分钟之后背上。

众:好。 (3分钟之后) 师:时间到。谁先来背的?先背的同学选择余地大,后背的同学选择余地小。可要抢先噢? 生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师:他背诵了几句? 众:8句。 师:多背了2句,了不起!(众鼓掌)其他同学不着急背诵吧? 众:不急不急。 师:风格蛮高的嘛!(众笑)不着急,我们就来问问他为什么会最先记住这8句。 生3:我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 生3:因为这句诗写得很有趣,诗人好奇地问——江边上最初见到月亮的是哪一个人?月亮最初是在哪一年照亮江边上的人? 师:江边上最初见到月亮的哪一个人? 生3:第一个诞生在江边的人,或第一个来到江边的人。 师:请问长江流域什么时候出现古人类的?(众笑)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大约170万年前,我国长江流域上游的云南就有古人类,这古人类叫元谋人。比较靠近的,距今7000多年,长江下游生活着河姆渡人。唐朝诗人张若虚不是考古学家,但他这一问,却问出了人类起源问题啊。你再看看,月亮最初是在哪一年照亮江边上的人? 生3:这个…… 师:这不仅涉及人类起源的问题,同时也涉及月亮起源乃至宇宙起源的问题。关于月亮起源和宇宙起源的问题,课后你们去问问地理老师或查阅有关资料,现在就不去探讨了。敢于问“起源”问题的人,多为哲学家,而诗人少见。屈原曾有“天问”,现在张若虚有“月问”。关于“月问”,除了张若虚,古代还有谁? 众: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对。唐代还有一个诗人问月,他就是李白。他有一首诗就叫做《把酒问月》,其中有这样几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板书出诗句)无论是李白,还是苏轼,他们都生活在张若虚之后。或许他们都参考了张若虚的“月问”。再回到刚才的问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那么比较起来,“人”和“月”究竟有什么不同? 生3:“月”长久、永恒,而“人”短暂、渺小。 师:你感悟得非常准确。不过这种矛盾,张若虚还是从哲学的高度加以解决了。他是怎么说的? 生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3:作为个体的人虽然短暂、渺小,但作为整体的人类却是代代相传,“无穷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