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

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

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5三大改造

观看《复兴之路3-4》、电影《大宅门》 自主学习(对照提纲快速浏览教材P84-86找准答案,同时勾画课本知识,可以同桌交流) 【农业】 背景: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工具。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改造方式:组成_________合作社,走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 改造方式:__________________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式:_________年起,实施__________,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政策:_________政策。使用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高潮。 【三大改造的意义】 到_______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国初步建立起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制度 ③从此,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检查自学效果,完成下列问题;可以同桌或小组围绕问题讨论交流) 1土地改革后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有何弊端? 土地改革农民土地(私)所有分散经营抵抗力弱影响生产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工业化发展需要2为什么要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这是因为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难以解决生产中的许多问题,也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合作化的主要形式: 农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变化:第一次: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第二次:农业合作化(1956年底完成) 材料二: 2012年2月1日,新华社播发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这份名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4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2012年的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3阅读材料一和二,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什么道理?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等等 4根据材料一和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出一条合理建议。 国家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绿色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6三大改造是指什么?三大改造的形式有哪些?三大改造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和手工业的形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是:赎买、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让我们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它是指导我们进行中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不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使我们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它要求事实求是、解放思想。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它告诉我们:第一,我国早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党和人民选择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虽然在建设的过程中有过失误,有过挫折,但我们已取得了经济建设,教育科学文化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政权日益巩固。第二,我国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决定的。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否则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第三,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伟大、艰巨和长期的任务。第四,要转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想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改革长期以来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经济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新体制。第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摆脱教条主义和脱离实际的思维模式,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逐步深化。第六它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和发展要求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三者构成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关系,它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全过程。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

三大改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三大改造的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摘要】: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关键词】: 三大改造经验教训个人看法 【正文】: 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选择”性,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必然”很难说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惟一选择”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一种直到现在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三大改造运动存在一定问题,但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惟一选择。 “三大改造”的依据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因此,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与对三大改造的评价直接有关。对于这条路线有三种评价:一是龚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薛暮桥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晖提出的“战略思想的重大变更”,认为它离开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练习题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单项选择题 【过渡】 1.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 C ) 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国民经济恢复 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 D ) A、1949年10月到1952年12月 B、1953年1月到1956年12月 C、1957年1月到1966年4月 D、1949年10月到1956年12月 3.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过渡时期的结束 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 D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B.全国土地改革完成之后 C.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 5.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A )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B ) A、固定不变的社会 B、过渡性的社会 C、独立的社会形态 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 7.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 B ) A.“四清五反” B.“一化三改” C.“两个转变” 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8.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形式是( D )

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 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 C、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 D、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社会主义改造】 9.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其中掌握了国家主要经济命脉的是( A )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10.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 A ) A、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B、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的确立 C、广大劳动人民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D、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 11.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 C ) A、政治条件 B、经济条件 C、制度条件 D、思想条件 12. 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 D ) A、赎买 B、统购统销 C、公私合营 D、合作化 13. 社会主义改造的和平性,体现在( C ) A、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B、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D、对官僚垄断资本的改造中 14.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 B ) A、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B、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C、合作化的最初表现形式 D、合作化的最高表现形式 15、新中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B) 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的财产 16、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 )

三大改造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其() A.农民缺乏必要的生产工具 B.农村出现了新的贫富不均现象 C.先进的机械化农具难以在农村推广 D.分散的个体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社 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是()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没收官僚资本 C.实行赎买政策 D.实行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方针 5、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②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③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1954年,北京著名的中药老店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带头实行公私合营,受到毛泽东的赞扬。公私合营后,企业发展迅速,生产、销售量大增,表明() A.农村土地改革促进了工业企业的发展

B.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党中央关怀下进行的 C.三大改造取得了胜利 D.社会主义制度开始显示优越性 7、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 年年年年 8、1949年前,上海水泥厂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实行公私合营后的1956年,生产能力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与此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完成 B.抗美援朝斗争胜利 C.三大改造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实施 9、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开始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标志是() 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 新中国成立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中共八大 10、“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地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这种“和平方法”指的是() A. 赎买政策 B. 无偿没收 C. 实行股份制 D. 廉价收购 11、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A.没收资本家的财产 B. 实行股份制 C .组织生产合作社 D .实行公私合营 12、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 ①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②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③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④初步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不包括() A.分散的小农经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 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等 C.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 与评价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姓名:邓义山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经济统计学 学号:27

摘要: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和国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文: 要对社会主义改造作出评价,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转变为;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紧紧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在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和平赎买”的方针,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遗产,保护好这部分生产力,并将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个体农民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宣布了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一个几亿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的社会变革,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毛泽东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 首先,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到1956年,在国民经济中,国营经济占%,合作社经济占%,公私合营经济占%,资本主义经济下降到%,个体经济则下降到%。总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占%,这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其次,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失或正在消亡。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带来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化,必然引起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在建国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已被消灭。剩下的剥削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由于失去了赖以剥削他人的制度,也正处在消亡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最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事实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在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我们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前提。

管网改造的必要性

管网改造采用内衬不锈钢复合管的必要性 输配水管网是城市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基础设施。保证管网水质稳定,确保用户对水压、水质的需求是供水企业的职责。但是,旧有的输配水管网系统由于管材选择不合理严重老化,在水量与水压增加时无法安全地承担供水任务,因此,供水输配水管网老化管道改造使用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势在必行: 一、输配水系统老管道无法承受供水压力。 随着供水服务区域的扩大,供水量逐年递增、管网压力也越来越高,但大部分配水任务仍需由原有的配水管道承担。而原有配水管网年久老化,特别是2000年前的管道在常压状态下,爆管事件时常发生,根本无法承担较高水压的输送任务。 二、城区旧管网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 经济的发展使城镇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近十年来城市建设速度加快,特别是老城区的改造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但供水管网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难以及时、全面地加以更新,阻碍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供水企业的发展。 三、管道腐蚀和密封不好是造成管网漏失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管网漏失率是在供水过程中,由于管道本身的结构所引起必然损耗和一定的沿程和局部损耗所造成的水量损失,以及由于管线老化所带来的其它损失占所有供水量的比例称为供水管网漏失率。因旧管网老化,爆管频繁而造成的管网漏损,对水资源是一种严重的浪费。因此,改造时倡导使用内衬不锈钢复合管管道,减少管网漏失率,节约水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城镇供水行业的任务是满足对供水水质、水量的需求。随着城镇的发展,老城区的改造,原有的供水管道已不能满足城区对水量的要求;另外,用户用到的水实际是管网水,而老管大多采用单金属碳钢和塑料管道。在多次抢修以及在供水管网改造的过程中发现,原供水管有很多处位于下水沟的上方甚至浸泡在下水沟中,加速了碳钢管的腐烂和塑料管的细菌滋生。老管道内壁有大片锈蚀块,说明管道内壁腐蚀,造成了水质的污染。因此,从对供水水量、水质要求上讲,为保证水质急需用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对原有管道进行改造。 可以看出加快对老化管道改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作为生产供水管道的江苏众信管业一直以来致力于研究开发满足现代供水需求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管道。经调研,现代供水需求表现为:卫生、承压强度高和低漏损率。安全供水是每个自来水公司的承诺,然而供水管道对自来水的污染却屡见不鲜。基于自来水的普及和新型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现代供水管线越来越长,供水压力随之要求提高,否则满足不了处于远距离管线的末端用户用水。管网漏损是供水企业最为头痛的问题,漏损率的居高不下直接影响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是对淡水资源的浪费。 在这样的供水形势下进行自来水管网改造必须要选对选好管材。选对管材是要选择能有效降低漏损率、承压强度高、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的管材。以目前管材市场来看,内衬不锈钢复合管是最佳选择。选对管材是要选择质量可靠、资质齐全、有服务保障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厂家。在这里为大家推荐江苏众信管业。 杨成 2016年12月30

三大改造教案1

第5课《三大改造》 年级:八年级学科:历史执笔:宋罡审核:冯婕内容:课型:新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 义和缺点 掌 握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创造性政策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 料联系 理解 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我国 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归纳分 析 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 感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 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唯物史 观 土改消灭了地主阶级,公私合营后的资产阶级 也多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几千年来 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学习目标: 1知道三大改造的原因、形式和结果。 2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 3、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首先阅读课文标题及两个大标题,明确对哪三大产业进行改造? 2、阅读第二段找出对农业手工业进行改造原因、方式及结果。 3、阅读第三、四段找出对资本主义工商改造形式政策及实行这种政策意义。 4、阅读理解三大改造意义,找出完成时间及改造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 二、互动提高: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和你同组的同学比一比,看谁学得更好。比一比:谁掌握的知识更多? 农业

背景: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工具。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改造方式:组成_________合作社,走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 改造方式:__________________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式:_________年起,实施__________,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政策:_________政策。使用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高潮。 三大改造的意义 到_______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国初步建立起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制度 ③从此,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维比拼

《三大改造》八年级历史下 教学案例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课 《三大改造》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针对初二学生对三大改造的有关知识不了解,尤其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所有制的转变缺乏知识储备,理解概念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堂课全面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让学生通过已有现实社会中的现象、认识来说明“三大改造”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历史意义,并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教学主题 本节课教师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利用现实已有知识说明历史疑难概念,化难为简,转变学生认识,启发历史思维,实行小组互助合作。加深学生对生产关系变革知识的理解,前后联系对比,记忆深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了解并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充填小故事辅助提高学生兴趣;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四)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三大改造,讲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图片,通过图片分析历史现象,联系生活,以情感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是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难点是三大改造的实质。对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涉及政治经济学内容,讲授时重点突破。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小组合作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设备改造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设备改造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报告名称: 磨矿分级设备的升级改造 二、项目改造的背景和必要性: 公司自2006年3月投产以来,一直采用焦作群英机械厂生产的2TC—20∮2000型沉浸式双螺旋分级机,配合3.2*4.5m格子型球磨机形成一段闭路磨矿生产至今。 该螺旋分级机为九十年代前盛行的磨矿分级设备,其结构简单、分级面平稳、溢流量高、粒度细、维修操作方便、远行成本相对较低的优点,而被众多选矿厂青睐,但随着生产的不断深入,其技术条件,尤其是分级效率低、细粒级分级时溢流浓度太低,对选别指标不利等缺点,已不适用目前向指标要效益、向成本要生存、向精细化要管理的客观实际需要。 1、设备本身落后老化、修理费高: 由于该设备使用时间近七年之久,累计磨矿达1000万吨,上下支架及整体结构已疲劳老化,加之近年来分级细粒要求严格,返砂量已超过设计能力。2011年11月份中空轴已断裂修复两次,致使维护修理费用逐年提高,尤其下部支座及大小叶片,由于受其结构特性的影响,其传动部

位一直在矿浆中浸没,轴承润滑维护极为不方便,正常生产每月至少两个外协修理(停机时间至少三个小时),年修理含材料费用高达30万元之多,月影响运转率不低于3个。 2、受其本身工作性能的制约,细粒分级时溢流浓度太低,非常不利于选别作业,同时,由于溢流浓度太低,矿浆流量加大,致使系统设备满足不了实际生产要求,且电耗急剧增加,严重影响整体成本的控制。2011年度,在对磨浮车间浓、细度调整后生产的一年里,分级浓度保持在19—20%,矿浆细度保持在66—70%时,实际回收率较2010年度,分级浓度在28—30%,分级细度在58—62%时提高3%。但正是受其溢流浓度的影响,砂泵房较去年同期日均多耗电2846度,水泵房较去年同期日均多耗电1937度,两项合计,月吨耗增加0.5元。综上所述,磨矿分级设备的升级换代是势在必行,但如何在分级细粒级时,保持适宜的分级浓度,即可保证选矿实际回收率的稳定提升,又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经多方改察和实际论证,并结合我公司一段闭路磨矿的实际情况,决定对现有螺旋分级机进行改造升级为国内先进的水力旋流器。 三、水力旋流器简介、选型及投资概况: 水力旋流器,是近年来在选矿行业流行一种利用离心力来加速颗粒沉降的磨矿分级设备。其上部是圆筒,筒体

《三大改造》习题

第5课三大改造 一、选择题 1、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其() A.农民缺乏必要的生产工具 B.农村出现了新的贫富不均现象 C.先进的机械化农具难以在农村推广 D.分散的个体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社 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是()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没收官僚资本 C.实行赎买政策 D.实行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方针 5、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②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③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1954年,北京著名的中药老店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带头实行公私合营,受到毛泽东的赞扬。公私合营后,企业发展迅速,生产、销售量大增,表明()

A.农村土地改革促进了工业企业的发展 B.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党中央关怀下进行的 C.三大改造取得了胜利 D.社会主义制度开始显示优越性 7、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 A.1956年 B.1954年 C.1955年 D.1956 年 8、1949年前,上海水泥厂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实行公私合营后的1956年,生产能力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与此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完成 B.抗美援朝斗争胜利 C.三大改造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实施 9、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开始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标志是() 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 新中国成立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中共八大 10、“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地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这种“和平方法”指的是() A. 赎买政策 B. 无偿没收 C. 实行股份制 D. 廉价收购 11、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A.没收资本家的财产 B. 实行股份制 C .组织生产合作社 D .实行公私合营 12、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 ①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②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③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④初步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A B C D.①②③④ 13、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不包括() A.分散的小农经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 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等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三大改造练习题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三大改造练习题【学习目标】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因、方式、意义【达标练习】 一、轻松入门(必做题,每题10分): 1. 我国的三大改造是指:()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家实行赎买政策 2、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于( ) A.1952年底B.1954年初C.1955年底D.1956年底 3、“三大改造”中,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形式主要是() A、公私合营 B、赎买 C、建立生产合作社 D、全行业公私合营 4、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其() A、农民缺乏必要的生产工具 B、农村出现了新的贫富不均现象 C、先进的机械化农具难以在农村推广 D、分散的个体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5、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社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6、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二、快乐晋阶(必做题,每题10分):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是()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理 B、没收官僚资本 C、实行赎买政策 D、实行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方针 2、下列事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 A.没收官僚资本企业B.土地改革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D.工商业公私合营 3、中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

A、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B、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C\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D、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 三、生活拓展(选做题,每题10分): 1、解放前,上海水泥厂的最高产量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1957年,还是原有的设备,该厂的产量却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产量变化的关键原因是() A、市场需求增大了 B、该厂的工人人数增加了 C、政治环境变了 D、实行了公私合营 2、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缺点? 四、小调查(10-30分) 1)调查一下家乡农村农业合作化的情况,在班里交流。 提示:可访问年长者,也可上网、去图书馆查资料,列出调查提纲,充实材料,最后形成文字材料。 2)调查一个老字号店铺在公私合营时的情况,在班里交流。 提示:各地老字号店铺很多,可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老字号店铺,调查其创办的年代,产品销售情况,公私合营情况,写出文字材料。

改扩建的必要性

4 改扩建的必要性 项目功能定位 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及项目影响区交通分析结果不难看出,本项目的功能定位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本项目是江西省“三纵四横”公路网主骨架的重要路段,也是江西省连接周边省份、加强对外联系,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跨省高效公路运输大通道的咽喉要道,在路网中具有十分显要的地位。也是国家主干线沪昆高速公路的一部分,是纵向连接首都北京、河北、湖北、安徽、广东,横向连接上海、浙江、湖南、贵州、云南的主要城市的骨架公路,同时承担着大量东西、南北向的过境交通。本路段直接连接南昌、合肥、武汉、长沙等中部四省省会,是中部崛起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连接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中部主要经济圈的的交通大动脉,在国家高速公路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高速公路沿线经济开发提供了现代化的公路交通条件,在综合运输交通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不可替代。 昌樟高速公路是江西省主要交通枢纽之一,在省内路网中据有龙头地位。从项目现有交通组成可以看出,省会南昌北方与武汉、合肥的联系、南方与广州的联系占据了相当的比重,省内骨架道路的地位不容动摇。 2、本项目串连了区域内主要经济区,形成了沿高速公路发展的经济带,使本项目兼具了区域交通主轴功能和区域经济发展轴功能。 根据江西省城镇发展规划提出“一圈二轴三片六区”的城镇空间结构。“一圈”为南昌大都市圈,“二轴”分别为沿浙赣铁路和京九铁路两条发展主轴;“三片”分别为赣北东、赣西、赣中南城镇片;“六区”分别为昌九景、上鹰、新宜萍、赣州、吉安和抚州城市分区。而本项目自北向南连接了南昌、宜春2个地市,连接了江西省%的人口和%的GDP,处于“一圈”“二轴”核心地带,将新宜萍城镇群及南昌有效联接,是江西省经济发展好、人口密度大的区域经济带之一。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 ( )。 A.资本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新民主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2.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这一命题的著作是()。 A.《<共产党人>发刊词》 B.《论政策》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 3.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经济成分是()。 A.个体经济 B.私人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C.国营经济 D.合作社经济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私营经济的国有化 C.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政策是()。 A.和平赎买 B.经销代销 C.统购包销 D.公私合营 6.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企业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 7.建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土地和财产 8.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 A.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 本主义的革命 B.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 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 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而奋斗 9.1953年9月,毛泽东在对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讲话时指出: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是()。 A.剥夺资本家的财产 B.排挤私营工商业 C.国家资本主义 D.保护民族工商业 10.1956年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进入()。 A.新民主主义时期 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三大改造》习题3

第5课三大改造习题 一、基础巩固 1.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指的是()A 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②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④交通运输业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于()B A.1952年底 B.1954年初 C.1955年底 D.1956年底 3.“三大改造”中,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形式主要是()C A.公私合营 B.赎买 C.建立生产合作社 D.全行业公私合营 4.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其()D A.农民缺乏必要的生产工具 B.农村出现了新的贫富不均现象 C.先进的机械化农具难以在农村推广 D.分散的个体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5.下列事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C A.没收官僚资本企业 B.土地改革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工商业公私合营 6.中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A A.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B.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C.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D.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 7.新中国成立前,上海水泥厂的最高产量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1957年,还是原有的设备,该厂的产量却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产量变化的关键原因是()D A.市场需求增大了 B.该厂的工人人数增加了 C.政治环境变了 D.实行了公私合营 8.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C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9.三大改造的实质是()D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社 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10.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D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怎样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它的胜利完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同时把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这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转归合作社集体所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生产资料转归国营企业所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所构成的经济成分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三大改造的社会意义及现实启示

正文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2016年,是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60周年。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整个过渡时期我国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评价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有充分肯定的,全盘否定,既肯定又批判的。对此,我认为应该客观的去分析和讨论,去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这个源头和起点。 首先,三大改造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例,在土地改革后,农村面临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客观的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状况。广大农民翻了身,拥有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标志。同时,这种生产方式满足了农民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交流与提高,对于粮食的增产增收,工业原料来源的极大丰富,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其次,三大改造在丰富党的指导思想方面的功劳不容忽视。这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我国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国采取了赎买政策,将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1955 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99%,私营商业达到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这一过程不难看出,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对民族工商业者的选举权、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业者在不太勉强的情况下接受社会主义,而不是一味强制性地将私营企业统统收归国有,从而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另外,也是三大改造最重要的功绩,就是它的历史意义。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党从国民党手中接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带领饱受战争之苦的广大穷苦人民恢复和发展经济是我党的首要任务。此时,提出一项正确的经济发展路线迫在眉睫。“三大改造”应运而生,在这一过渡时期,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顺利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扫清了障碍,功绩之大,有目共睹。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使社会主义中国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新变化,其中当然离不开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继承与发展。 然而,根据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的哲学理论,矛盾具有两面性,这也可以运用到我们对“三大改造”的客观评定上。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首先,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