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认识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认识

旅院12资环张婉婷1223211048

摘要:我主要从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内容,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这四个方面阐述我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认识,期望能对这一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有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必然性;影响;局限性

正文: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是我国20世纪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对今后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及课后对相关资料的查阅,让我对社会主义改造产生了一些比较基本的认识。一.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前进与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1.理论信仰上的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毛浙东曾经指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革命的最后完成。”①,所以,随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推翻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理论上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2.客观形式上的必然性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要矛盾也由民族矛盾转化为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而其中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然是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因素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我们党面临着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和解决社会矛盾两大十分重要且紧迫的任务,这就使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

3.国际形势上的必然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改变,旧的殖民体系的迅速瓦解崩溃,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了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和文化围剿等多种反动政策,还利用朝鲜问题、台湾问题公然叫嚣挑衅,同时,国内反动势力活动猖獗,与国际反动势力沆瀣一气,使新中国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政权根基不稳,那么,我国在这样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2卷,第651页

一种形势下,如何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拥有与反动势力可以相抗衡并最终战胜的财富支撑,不单是经济上的考验,更是政治上的挑战。因此,最根本、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即是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革,这就使我们能够拥有巩固新生政权的经济基础以及财产保障。从外交上讲,在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在或公有或私有非此即彼的意识形态中,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很正常的。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内容

1949~1952年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阶段,这一时期,党开始执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没收官僚资本;引导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转变;逐步开展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等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并在12月份对总路线进行了完整的表述。其内容课概括为“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他从民主革命中党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关系出发,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当作人民内部矛盾来对待,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系列由初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来引导资本主义工商业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成功地实行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中,也探索出了一系列由初级到高级的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①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历史意义

1.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宣布了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第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失或正在消亡。

第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生产资料的主人,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②

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不仅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对资本主义实行和平赎买设想,而且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

①《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及其特色》[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第06期,作者:李发铨

②《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四章第三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辉的胜利之一。”“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①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失误及其历史的局限性

1.在社会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

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忽视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情况下,多种所有制经济还要有比较充分的共同发展。不适当地强调了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单一性,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的实现形式,并且把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局限在高级社(后来是人民公社)和国有制这两种具体的形式上,没有认识到公有制还可以有其他多种实现形式。第二,把从集体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作为公有制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把公有化程度作为判断的标准,没有认识到,判断标准要从实际出发。

3.在方法步骤上,“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②

我们对历史决议的这一段话,还要作深入一点的理解。这四个“过”,说到底,是没有把三大改造始终和国家工业化紧密结合,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寻求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并使之相对稳定一个时期。例如,在农业改造上,在初级社阶段应稳定一个时期。这样,即使我们的认识一时有偏差,也有改正和重新思考的余地。

4.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农民个体生产和私人资本长期存在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缺乏认识。对个体农民和私人资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改造过程中,过早地追求基本上消灭个体生产和私人资本的目标,则是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以上是我阅读相关资料及总结理解课本知识后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认识进行的一次小结。社会主义改造时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其改造过程中必然存在历时局限性,但其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绝不容忽视的。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②《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的决议》,1981年6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