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_论文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改造_论文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改造_论文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

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型的社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历

史的必然。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

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

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

的面貌,社会主义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不论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还

是七十年代末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

进程中的大胆探索,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

每个当代大学生都应当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改革提供了必要准备。

1、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路。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当时对社会主

义的认识来源有两个:理论上,来自马列经典著作;实践上,来自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虽然我们

把握了公有制基础上普遍富裕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但带有某种片面性和盲目性。对于中国实现

社会主义的途径,即社会主义改造,则表现了巨大的创造性,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我给社会主义

改造的独创性,为20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革命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当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之后,要一步一步的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的增加生产

力的总量。而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支撑。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

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

治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我国实行三大改造后,农村中

消灭了富农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劳动群众个体所有制的私有制,基本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城市中消灭了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成为了企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的辛勤劳动,初步实现按劳分配,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建立。

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二、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趋势。

1、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为社会主义改革埋下伏笔。社会主义改造清洗了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遗留的污泥浊水,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使全国人口绝大部分农民群

众走上了合作化道路。然而,由于生产关系变革过快,长时间遗留了一些问题。公有化程度过高,所有

制形式过于单一,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没有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农业改造中大搞“一刀切”,“急于高级社化”,几乎全部消灭了个体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中也存在公私合营的面过宽等问题,毛泽东对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开始了初步的探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扩大

到全部经济生活,是否还需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如何发挥这个作用?即使同为国营经济也还是如何调

动中央和

1/3

地方两个积极性的问题。就在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全面告捷的1956年,他就尖锐的指出:“可以搞

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2、社会主义改革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唯一途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

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

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必

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

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把生产力问题放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揭示了社会主义

的根本任务。

三、社会主义改革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上世纪70年代末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中国人民积极参加的一种自觉的行动。它的对象不是社会根本制度,而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

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其中心问题不是政权问题,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改革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改革的对象来看。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改革的对象作了十分明确的

论述。他指出: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以及科技、教育等具体制度中

还存在不少的弊端。这些弊端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改革不是改革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是改革

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

第二,从改革的目的来看。邓小平指出,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最终巩固社会主义

制度。因此,我们必须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等进行改革。

第三,从改革的原则来看。邓小平指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二是共同富裕。可见,改革不可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第四,从改革的内容看。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发展,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农业的经营方式,创造了联产计酬的按劳分配好形式。

(2)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是对所有制结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由于我们对社会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过于单一,急于求纯,曾经不顾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追求单

一的公有制,过于简单和过于急促地消灭对社会主义发展还有积极作用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今天,我

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发挥其有利

于社会主义的积极作用,这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直接

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3)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我们对公有制实现形

式的选择和理解上,存在着过于简单化的倾向,第一,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的

实现形式,没有认识到公有制还可以有其他多种实现形式。第二,把集体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作为公有

制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把公有化程度作为判断的标准,没有认识到,判断标准要从实际

出发在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我们纠正了长期以来认识上的偏差,采取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有

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提高了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增强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3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中央

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两个不同阶段的的探索。“改造”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某些不足,就发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言论来全盘否定社

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准备,如

果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更何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改革设

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趋势。如果不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制度就无从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必将毁于一旦。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期 (区分: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从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人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是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度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主要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术语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中提出,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即在过渡的时间上,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在转变条件上,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从1949到1952年,当领导人民集中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众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不读,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19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

近二十年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综述_张垚蕾

近二十年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综述 张垚蕾 (山东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353) 【摘要】建国初期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一直都是学术界和理论界研 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将近二十年研究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总结为六个热点问题,分别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原因的研究、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对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关系的研究、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总体评价和经验教训研究。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经验;评价【中图分类号】 D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1)05-0002-03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而又深刻的变革,是党史上的重要篇章。建国以来,国内学者们从多种视角对它进行研究分析,发表有关论文700余篇,根据对这些文献的跟踪与研究,本文就国内研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七个热点问题及观点作一梳理和评述,旨在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对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原因的研究 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在1953—1956年间实行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它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历史原因。学者们从不同的历史角度进行了考察研究。 有些学者从理论信仰方面、社会实践方面、国际形势方面、文化传统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原因。游庆括指出,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理论的、实践的,国内的、国外的、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进程。[1] 有些学者从经济方面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刘德萍指出,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集体经济,避免农村两极分化,使农民共同致富;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私人工商业进行限制,避免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对国计民生的破坏;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解决国家工业化与小农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之间的矛盾。[2] 二、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学者们主要是针对农业 改造的必然性、经验教训、总体评价等方面开展的。 (一)对改造必然性的研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学者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多持肯定态度,认为个体经济无力扩大再生产,生产效率极低,极易产生两极分化等,合作化运动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道路。李建忠指出,中共将农业合作化道路视为解决建国初期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时的制度性选择,也是历史条件下的必然。大农经营优越论兴起、 社会主义公有制价值观的渐趋主流、苏联计划经济思潮的影响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必然性。[3] 沈淑兰认为,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客观性,建国初期我国农村中大量存在的小农经济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薄弱落后的小农业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任凭小农经济自由发展势必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这将严重危害工农联盟。小农经济可能走向社会主义,也可能走向资本主义,但农业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4] (二)对改造经验教训的研究 黄德超认为,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始终坚持以农业生产为中心,以增产增收为根本目的和衡量合作化成败的标准,将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互助促进,使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农业生产形成一个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成功经验。[5] 在教训方面的研究,白战锋指出,生产关系中某些具体形式“超越”生产力状况是农业改造中的严重教训。过去 【作者简介】张垚蕾(1986-),女,山东济南人,山东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2010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 黑河学刊Heihe Journal 2011年05月总第165期第05期 May.2011 Serial No.165No.05 2·· DOI:10.14054/https://www.360docs.net/doc/d117041265.html,23-1120/c.2011.05.014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作者: ————————————————————————————————日期: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学习,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了解我国是如何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使学生东得我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难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课时分配】 4 课时 第一、二课时 【教学课题】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施教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的必然性 2、理解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 3、理解掌握农业和手工业谁注意改造的基本经验 【重点难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教案、电影《活着》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1949 年3月5日~13日,在中国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在第三章,我们学习了贸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在这一章,我们来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看一看我们党是如何领导人民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讲授新课】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过渡时期是指( B ) A.从抗日战争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 D.从1953年提出的”一化三改”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建国初期(1949-1956)我国的社会性质属于( A ) A.新民主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D ) A.加工订货的实行 B.单个企业公私合营的实现 C.统购包销的实行 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4.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我国占绝对优势的经济成分是( B ) A.资本主义经济B个体经济C.国营经济D.合作社经济 5.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C ) A.固定不变的社会 B.独立的社会形态 C.过渡性的社会 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 6.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对农业进行改造的方式依次是(B ) A.初级社高级社互助组B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C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 D.高级社互助组初级社 7.社会主义基本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C ) A.调动一切力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8.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D ) 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 9.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国家的主人是(D) A.工人 B.知识分子 C.劳动群众 D.人民 10.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是(C)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人民民主专政 D.人民当家做主 11.在我国的过渡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性质是( C ) A.对抗性的 B.非对抗性的 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D.没有矛盾 12.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 D )

毛概论文-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不足

毛 概 论 文 题目: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不足 姓名:王斌 班级:工业设计01 学号:1403180421 指导老师:余伟斌 2015年11月10日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但是,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的成功的,1952年,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对于这次的社会主义改造,过往的学界评价都比较片面。为还历史一个公道,给世人一个警醒,我们应该客观全面地看待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一项伟大而成功的举措,其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上,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按照总路线的要求,从1953年起,我国实行“一化三改”计划。到1956年底,党在提前完成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的同时,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历史性胜利,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练习题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单项选择题 【过渡】 1.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 C ) 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国民经济恢复 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 D ) A、1949年10月到1952年12月 B、1953年1月到1956年12月 C、1957年1月到1966年4月 D、1949年10月到1956年12月 3.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过渡时期的结束 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 D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B.全国土地改革完成之后 C.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 5.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A )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B ) A、固定不变的社会 B、过渡性的社会 C、独立的社会形态 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 7.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 B ) A.“四清五反” B.“一化三改” C.“两个转变” 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8.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形式是( D )

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 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 C、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 D、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社会主义改造】 9.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其中掌握了国家主要经济命脉的是( A )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10.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 A ) A、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B、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的确立 C、广大劳动人民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D、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 11.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 C ) A、政治条件 B、经济条件 C、制度条件 D、思想条件 12. 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 D ) A、赎买 B、统购统销 C、公私合营 D、合作化 13. 社会主义改造的和平性,体现在( C ) A、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B、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D、对官僚垄断资本的改造中 14.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 B ) A、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B、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C、合作化的最初表现形式 D、合作化的最高表现形式 15、新中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B) 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的财产 16、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 )

毛概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论文2

毛概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论文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创新特色及现实启示》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社会主义改造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并在实践中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机地统一起来。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正确的处理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保证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创新特色;现实;启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改造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实践,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论创新的结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独创性的思想。在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的探索上,毛泽东始终把“三改造”置于与“一化”的整体联系中来把握,同时又把“三改造”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及创新特色 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 1.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种积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二是互助合作的积极性;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民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在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各级领导机关主动加强领导,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使农民容易接受。 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也对社会主义手工业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政策。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49年--1956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政治上: 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文化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结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1、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2、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毛泽东在1952年9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讲话大意1953年12月,毛泽东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7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这条总路线。9月全国一届人大把总路线写入宪法的总纲。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毛概论文)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变化。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谓至少要100年才能完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个时候开始算起。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从解放开始到1956年结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的政策。在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时,有人用指导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观点来否定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人用指导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改造。 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问题的时候提出的。 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无论是改造还是革命,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允许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图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意义,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二者的表面特征是有区别的,但二者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同等重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正是由于这种创造性,为20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中国正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亿万中国人民,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中国怎样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学习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充分认识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社会形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份,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解决了这一矛盾,才能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得与要求: ?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得性质及中国共产党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得基本内涵,深刻领会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得历史必然性。 ?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得历史经验。深刻领会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得必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必由之路。 ?深刻领会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历史与人民得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得确立,就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得历史巨变,也就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得伟大胜利。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得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一个过渡性得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得一个重大贡献,就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得理论,这就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得重大发展。 ?新中国得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得基本结束与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得开始。从中华人民共与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就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得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得性质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就是一个独立得社会形态,而就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得过渡性得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得五种经济形态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得合作社经济就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得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就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得形式。所以,主要得经济成分就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得主要经济成分联系,中国社会得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与其她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得阶级力量。 ?新民主主义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得两面性 ?这一时期得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得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得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得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得阶级利益相互对立得对抗性得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得非对抗性得一面。对于工人阶级与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就是被消灭得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共产党与工人阶级领导得社会力量,又就是团结与改造得对象。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得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就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得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得优越性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得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与改造。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得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得,就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适合得过渡性质得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得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党在过渡时期得总路线得提出 在1948年9月召开得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以后,大约还需要经过10年、15年或20年再向社会主义过渡得设想。 ?党得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得思想。

探析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得与失

探析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得与失 张燕红 摘要:社会主义改造是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党史研究的深入,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也在深化。本文试结合当今实际情况,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得与失作出以下探析与评价。 关键词:当今实际情况;社会主义改造;利与弊 1952年,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对于这次的社会主义改造,过往的学界评价都比较片面。为还历史一个公道,给世人一个警醒,我们应该客观全面地看待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一项伟大而成功的举措,其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上,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按照总路线的要求,从1953年起,我国实行“一化三改”计划。到1956年底,党在提前完成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的同时,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历史性胜利,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占绝对优势。据统计,1956 年国民经济总收入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的比重由19.1%上升到32.2%,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3.4%,公私合营经济由0.7%上升到7.3%,资本主义经济则由6.9%下降到0.1%以下,个体经济由71.8%下降到7.1%。在工业总产值中,社会主义工业由17.1%下降到接近于零。社会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上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 与此同时,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和提前完成,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3%,年均增长18%。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比1952年增长12.9%。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旧中国重工业过分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相继建立起来,工业技术水平和工程设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一个独立的部门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立了起来,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有明显的改善,1957年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1/3强,其中,职工平均消费水平提高38.5%,农民提高27.4%。这表明我国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 再看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日益完善,生产力更是大大提高。2009年全国GDP总值已跃居全球第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可见,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以消灭剥削,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目标的伟大事业迈出了第一步,也为今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更为我国向共产主义过渡做了量的积累。 第二,在政治上,我国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已经确立和巩固起来。马克思主义在意思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亦得到了确立。这一切表明,中国已经实现了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

毛概第3章题库《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提出把中国“稳步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 义国家”的思想是在()。 A.中共七大B.七届二中全会C.七届三中全会D.中共八大答案: B;考题来源:教材第一节p68-3; 2、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的性质是()。 A.新民主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A;考题来源:教材第一节p66-2; 3、国民经济恢复是在()年间。 A.1949-1950 B.194-1951 C.1949-1952 D.1949-1953 答案:C ;考题来源:教材p68-3 4、下列几种经济成分,不存在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有()。 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B.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D.地主土地私有制经济 答案:D;考题来源:教材第一节p66-2 5、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 A.私营经济B.国营经济C.合作社经济D.公私合营经济 答案:B;考题来源:教材第一节p67-3 6、下列几种阶级中不存在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有()。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D.官僚资产阶级 答案:D;考题来源:教材第一节p67-2 7、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A.固定不变的社会B.过渡性的社会 C.独立的社会形态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 答案:B;考题来源:教材p66-2 8、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所指的过渡时期是()。 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国民经济恢复 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答案:C ;考题来源:教材第一节p69-1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及其经验 过渡性质的社会(见右图) 经济构成:五种经济成分并存(1952年)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1% (主导) 1.5% 0.7% 71.8% (主体) 6.9% 三种基本阶级力量 ① 工人阶级(国营经济、私营经济) ② 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 经济) ③ 资产阶级(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 ①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②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90 ① 社会性质:过渡性质 ② 经济构成: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领导地位的经济,优势地位经济) ③ 阶级构成:三种基本阶级力量(阶级矛盾) ④ 主要矛盾: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 ⑤ 发展前途: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92 ? 提出时间:1952年9月 ? 主要内容:过渡时期,“一化(建设、主体)三改(改造、两翼)” ? 必要性: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 ? 可能性:国营经济、农业经济、私营经济、国际形势、社会主义因素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9-1953.12)的最终表述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 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 第一,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的迫切需要。 ? 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实行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历史沿革 社会主义革 命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课题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讲授、举例、讨论授课课次 4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授课类型综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掌握适合中国 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能力目标 能够吸取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作更大贡献 情感目标树立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三大改造的道路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什么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之后? 板书设计 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研室 审阅意见 备 教学过程 注

【复习提问】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什么?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导入新课】 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内容: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二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三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前面已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今天来学习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讲授新课】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经济方面,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政治方面,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文化方面,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毛概(2015修订版)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案 教学周数 授课时数 授课形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实训课□ 习题课□ 其他□ 授课题目: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理解掌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 内容;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分析能力 :根据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换位思考能力:站在50年代国家领导人的角度思考中国如何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情感目标: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情怀、艰苦奋斗精神,培养学生民族自信 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 理解掌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要意义。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及 板 书 设 计 方法及手段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专题讲授法 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5.课外查阅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资料。 教学后记: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问题导入】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之日起确立的奋斗目标,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奋斗。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对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是不是说社会主义在中国实现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表明中国从此成为一个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共产党成为中国的执政党,然而,中国依然是贫穷落后国家,面对一穷二白的中国,如何让中国最快的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大考题。 “旧世界打得落花流水,新世界建设灿烂光明”,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一个灿烂光明的新中国呢? 今天我们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顾名思义,即把中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贫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因此走向繁荣富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答这一问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广泛的社会变革,古老的中国走进了历史发展的新时代。 今天的教学采取问题式教学法,全部教学内容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经验有哪些?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和意义是什么?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第二章我们讲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它推翻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权,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者的私有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相互联系的、紧密衔接的。毛泽东将其比喻为文章的上篇与下篇,“两篇文章,上篇和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 新中国成立,意味着“上篇”圆满完成,进入“下篇”的写作时期。所以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基本结束,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