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与翻译教学

互文性与翻译教学
互文性与翻译教学

互文性与翻译教学

一、引言

“互文性”这一概念最早出自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话”实际上指的是文本间的关系。该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两

派都强调的共同点就是结构的不确定性, 即强调意义的流动性。Hatim &Mason(2001 年)把互文性概括为“从(文本)对其他相关文本的依赖角度来看,只有通过它(互文性) , 文本才能获得识别”。殷企平(1995 年)指出, 互文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文本的改写(作者的角度)、文本的完成(读者的角度)和文本的阐释(批评家的角度)。互文性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古今中外皆有, 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T. S. Eliot 的《荒原》。在《传统与个人才华》一文中, Eliot 认为, 任何艺术家的意义都不是自足的, 而是在与前辈艺术家的比较中产生的。

互文性理论认为, 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脱离其他文本而存在, 所有的文本都处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中,这使得对各种文本的理解都要依据这种相互关系。因此, 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不是自足的, 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 它没有一种可以确定的意义, 读者可以积极参与文学本身的活动和生产, 可以通过发现文本意义的新

组合而重写文本。文本的阐释取决于主体汇集各种互文本并将它们同给定文本相联系的能力。Riffaterre(1978 年)认为互文性是读者感知的主要模式, 也是许多特殊文学效果如幽默、荒谬、含混、及模糊等的来源。

当代文学作品, 尤其是后现代主义作品广泛地运用了互文性。用Roland Barthes 的话来说, 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融进

前人的作品, 或改写或“内化” ,他们的创作由其它文本的“碎片”编织而成, 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这种现象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不朽生命力。

二、互文性与翻译研究有学者将互文性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秦文华认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 翻译实践的过程不仅包含着语言之间、文本之间、意义之间的转换, 而且诸多原文和诸多译文还在更广阔的时空进行着互相补充、互相指涉, 从而创造出比单纯的翻版或是复制更为丰富的意义, 翻译理论的建构也不例外。卞正东讨论了宏观互文性和微观互文性。宏观互文性指一部作品在立意、艺术手法等方面曾受到另一部或多部作品影响, 微观互文性指一部作品在词句上与另一部或多部作品具有相关性, 具体表现在仿拟和暗引。这一发现对互文性进行深入研究对翻译实践有切实的指导作用。李运兴认为一个语篇至少在三个方面与其他语篇产生联系:某种共同的格式和结构规范, 内容上直接或间接引用了其他语篇, 某种共同的文化、宗教、思想传统。

三、互文性与翻译教学互文性理论给翻译教学带来了多方

面的启示:

1.翻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母语和外语语言水平, 加强语言互文本的储备。

既然一切语境都变成了互文本, 译者对两种语言的掌握应该属于互文本之一。Riffaterr (1978 年)说过, 读者的语言能力使他能觉察(诗歌)违背语法的现象, 读者的文学能力也很重要这包括读者对描写系统、主题、社会神话的熟悉程度, 最重要的是读者对其他文本的熟悉程度。语言水平的局限将影响作品意义的建构。在英译汉中, 英语语言水平互文本的储备是进行翻译的前提,词汇知识掌握不够、句法结构了解不清、惯用法知之不多都会造成理解困难直至误解。杨士焯发现, 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还处于语言学习阶段, 在词汇、句法上的掌握还很不牢固, 他们的翻译错误主要是理解导致的错误。汉译英同样存在母语理解问题。有学生在翻译鲁迅作品时不知“伊”指的是第三人称单数, 竟然译成“ Yi ”。

2.翻译教学应重视扩展学生知识面, 加深对翻译对象互文本的理解与感知。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 对原文本的解读必须深刻透彻。一个文本总会同别的文本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这种互文性的关联往往不为处于另一文化系统中的人们所知晓, 成为理解与交流的障碍, 这对译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识别那些几乎无法追溯其来源的互文本, 译者不仅需要对原

文本的语言、文化内涵、作品所属的时代背景了然于胸, 对原作者的生活观念、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还要具备足够的、与原文本有关的知识结构。译者积累的丰富知识即互文本与原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 达到与原作者交流的目的, 从而建构原文本的意义。翻译中常见的理解错误总与以上某一方面知识的欠缺或未调动有关。在翻译教学中应重视加强学生对英美文化传统这类互文本知识的积累。

3.翻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两种语言互文本的表义匹配与协调的意识。

翻译也是一种文本的重建, 译文应该再现原文里明显或不明显的其它互文本的踪迹。翻译表达过程不仅仅包括字词的对应, 同时还是各有关互文本的交流碰撞产生意义的过程。译者作为原作者的代言人,要充分调动原作者所处的各类互文本, 尽量照顾原文文化语境, 其译文要能准确地再现原作者的情景现实, 从而达到再现原文本风格和原文意义的目的。例如鲁迅的《腊叶》中有这样一句话: “一片独有一点蛀孔, 镶着乌黑的花边” , 许多学生把“花边”翻译为lace。Lace是可以做花边的,但是我们要考虑到这个花边的相关互文本: 这是一片树叶, 被虫啃了个小洞小洞边缘为黑色, 好似“镶着乌黑的花边”。因此这个花边应指黑色的边, edge 或fringe 应该比较合适。如果译为“ lace ”, 在读者脑海里反映的是镶着镂空花边, 从

而扭曲了原文本的情景。在翻译教学中应特别重视纠正学生仅仅做到字词对应却误译的现象, 必须做到两种语言互文本深层次意义的对应。

4. 翻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熟稔性。译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范畴也属于相关互文本。为了能让译文读者充分理解和接受,使译文有效地发挥交际功能, 翻译表达应该充分考虑译语的表达习惯, 使译文既忠实又流畅。尤其在翻译俗语谚语时,如果本民族文化中有类似的俗语谚语, 那么直接拿来用的效果比按照字面翻译更好。试比较下面几句的译文。

(1) He 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

译文1: 与狼为伍的人也会嚎叫

译文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译文1: 说鬼鬼到

译文2: 说曹操,曹操到

以上两个例子中的译文 1 都显得生涩, 译文 2 却耳熟能详, 容易被本民族接受。这就要求译者非常熟悉本民族文化, 通晓相关的互文本, 翻译需要时能灵活调用。因此我们的翻译教学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熟稔性。

5.翻译教学应重视语篇层面, 处理好两种语言转换中语篇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摘要:在文本的互文性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对翻译的互文性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并结合翻译的互文性提出了一些翻译策略以供译者参考。 关键字:文本互文性;翻译互文性;翻译策略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产物,它的提出对于文学创作,翻译研究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Intertextuality 一词来源于拉丁语Intertexto, 意思是“纺织时线与线的交错纵横”。在文学领域内最早提出互文性概念的是保加利亚裔的法国符号学家和文学评论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马赛克似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也就是说,任何文本都是建立在其他文本的基础之上的,是其他文本的延伸和发展。任何一个文本都处在与其它文本的关系网络之中:或是与同时代的其它文本存在相通之处,或是与历史上的特定文本相呼应。除了在文学创作及文学评论中的运用,互文性研究对翻译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仅要考虑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还要考虑原文中涉及到的其它文本的内涵。此外,译者还要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考虑进来,将源语言中的一些特有的文化意象替换成目的语使用者所熟知的意象,这样的译文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要想完成这样的翻译工作,译者就必须考虑原文的互文性,还要兼顾译文的互文性。本文将对翻译时应考虑的这两种互文性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差异的翻译策略以供广大译者参考。 一、文本与翻译 从严格意义上说,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某位作家的原创,而是对多个文本中包含的元素的整合,所以对某一文本的理解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它的文本中的信息。例如:对于广告品牌的理解就需要涉及很多文本:中国的“白象”方便面在迈出国门走向国外的超级市场的时候并不畅销。仔细调查之后才发现:产品的名字“white elephant”就是罪魁祸首。由于“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意为“大而无用的东西”,那么这样的产品又怎么可能收到欢迎呢?这里对于白象的理解就涉及了一个典故:暹罗王国(即今天的泰国)里白象是一种极为罕有的动物,所以只有国王才有权利驾驭。倘若哪位官员惹恼了国王,国王就会借着赠送一匹名贵的白象之名来惩罚他。之所以说赐予白象是惩罚是因为大臣对于国王的赏赐是不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_刘军平

作者简介:刘军平(1962-),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比较文化 收稿日期:2002-10-11 2003年第1期 总第166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 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 eaching 2003,№1Serial №166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 刘军平 (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本文审视了互文性与诗歌翻译的关系。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 文本都是用马赛克般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本文认为,中西诗歌翻译在音韵、意象及意向性方面具有大量的互文性特点,作为译者既要充分认识到中外诗歌中互文特点,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传递互文的契合。 关键词:互文性;诗歌;文本;翻译;意象;意向性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textuality and poetry translation.Intertextuality is the precondition for understanding all texts and it highlights the inter 2dependence and impact on the intertext.By quoting Julia K risteva ’s view that ever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 osaic of citations and every text is an absorption and trans formation of other texts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re exist abundant intertextualities in East 2West poetry in terms of verse rhythm ,imagery and intentionality.As a translator ,on the one hand ,one must be appreciative of the intertextualities in poetry and on the other hand ,he must adopt adequate strategies to convey faithfully the inter 2textual affinities.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study between intertextuality and poetry translation will shed new perspective and light on translation studies. K ey words :intertextuality ,poetry ,text ,translation ,image ,intentionality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3)01-0055-05 1.概述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指文本间的相互关系。Basil Hatim (1996)认为,广义互文性是所有文本理解的先决条件,它包括作为符号学整体的甲文本对其它文本的依赖。其他文本作为一个预先独立存在的文本,可能与甲文本发生联系、产生影响。互文指涉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存在于文本之内的互文关系(内互文性);第二类是存在于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外互文性);第三类是通过滑稽模仿提出相反观点的反互文性指涉(contratextuality )。本文探讨的重点是第二类。 朱丽亚?克里丝蒂娃(Julia K risteva ,1941— )于1969年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她认为先前话语的存在是所指行为的前提条件。 朱丽亚?克里丝蒂娃在《符号学》和《诗歌语言革命》中用互文性、现象文本、生成文本(intertextualit ′e ,phenotexte ,geno 2texte )等术语说明文本间相互补充和交流。她认为互文性既包括文本之间空间的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ship ),又包括此时文本与彼时文本在时间上的聚合关系(association rela 2tionship ),它体现空间与时间、历时与共时的统一。她说:“任 何语音链都具有一种发送源,它使身体与其生物学的和社会 的历史相联系,任何文学史、美学或风格学,如果它们仍囿于 彼此分割的状态的,都是不可想象的。” (张首映,1999:442)解构主义赋予互文许多独特的使命和意义,藉此取代结构主义锲而不舍地追寻的模式。解构主义希望批评家同时阅读多种文本,在不同文本之间印证某种相似性和类似性。因为世界上没有绝然独立的作品,也没有单一的独创性作品。传统所说“第一部”、“独创的”、“无与伦比的”等评价作品的形象性词语,不仅言过其实,而且不符合“互文性”特点。解构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双重解读”、“双重文本”、“双重批评”,才能呈现“互文性”。罗兰?巴特扩展了文本理解的条件,互文性对巴特来说不仅仅包含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意义,而且超越了“语言代码”概念的中立意义。巴特(1970)说:“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例如,先前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过去引文的一个新织 体。” (王一川,1994:222)罗兰?巴特的这一观点与克里丝蒂娃(1969)的原意不谋而合:ever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 osaic of citations ,every text is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_舒奇志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 舒奇志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摘 要:文化意象翻译的实质是体现文本间文化意蕴的吸收与转化。为保存源语文化意象原有的文化特质和蕴含,采用异化手段是一种必然,但这种异化必须权衡译语文化的互文接受能力,才能将源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融合至译语文化,体现出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相互作用后的一种互文关系,生产出文化意象新的表现形式。这一异化的本质是一种协调式的异化。本文着眼于文化意象的互文性,试图揭示文化意象翻译中协调式异化的原则。 关键词:互文性;文化意象;源语文化;译语文化;协调式异化 Abstract:The translati on of cultural i mages is,in nature,the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meanings betw een texts.In this process,the translator has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cultural images intertextual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concerned.In order to reserve the cultural flavor,it is necessary to apply the method of foreignization,in w hich the intertextuali ty of the source cultural i mages has to be merged into the target culture.S uch foreignization is actually a variation of the cultural images by applying intertextuali ty based on the cultural contexts of both the source culture and the target culture.It reflects the intertextual relation betw een the tw o cultures after they have been mediatively foreignized.The paper attempts to expose the principles governing the mediated foreignizati on of cultural images from the concept of intertextuality. Key Words:intertextuality;cultural image;source culture;target culture;m ediated foreignization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8-0058-03 0.引言 任何语言都包含着广袤而深邃的文化蕴涵,呈现出丰富而多姿的文化意象。如 莎士比亚 不仅是人名标签,更是中古英语语言和文学的意象符号。杜牧诗句 十年一觉扬州梦 中的扬州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而是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的憧憬之地,包孕着既深沉又沁心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意象依赖其文化母体以语言为载体承传衍变,成为各民族文化宝藏中的珍贵遗产。当这些文化意象需要转换至另一种语言中时,完全的文化对等是难以实现的,但文化意象的翻译和传递一直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形式。尤其在当今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东、西方文化日渐形成了一种互渗、互融、互补的文化格局,探讨文化意象互文性和文化意象的翻译和转换问题更具有一种现实的意义。 1.文化意象的互文性 文化意象是文化记录的语言符号,它凝聚着人类的经验和智慧,是世界各民族观察、分析外部世界的心灵果实,是各民族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结晶,它高度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各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但是文化意象并非孤立的语言符号,互文性理论关于任一文本的构成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的观点,启示出文化意象的构成与文化意象语言符号内部和外部的文化所指彼此联结,表征出文化意象的过去、现在、甚至是将来的意旨,实践着文化意象在语言和文化间的化合过程,这就是文化意象的互文本质。这一互文本质体现了文化意象在某种文化话语空间中的参与价值,揭示了文化意 象与赋予该文化意象意义的语言、知识代码和文化表意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文化意象网络。 文化意象网络的意义或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来源于其存在的文化母体。法国符号学家里法泰尔认为,一切互文关系都必须置于每一个文本的结构母体中予以考察,文本和它的互文文本是同一结构母体的变体,并认为母体结构对文本变体具有约束作用(黄念然1999)。由此可见,文化母体约束了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但文化意象的 互涉 、 互为释义 从广义的角度看,不只是存在于语内文本和文化内,由于人类经验的普遍性,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可扩展至人类文明的母体中,并以其文化本色构成对其他文化母体的吸引和渗透,使文化意象跨越语际文本和文化成为可能。所以当我们将文化意象翻译至另一文化母体时,既要体现源语文化母体的约束作用以保存其互文意义,又须在译语文化中重建一套约束机制,增加源语文化意象在译语文本中的可接受性。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因此成为文化意象翻译 过程中的关键点。 2.文化意象互文性与 归化 、 异化 策略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在翻译过程中具有双重性:它首先是一种内互文性(intratextuality),这种内互文性对源语文化具开放性,相对译语文化却具封闭性。当我们将文化意象翻译至译语文化并使其互文性得以实现时,其互文性在本质上已体现出不同文化间的参照关系,表现为一种超出其内互文性的外互文性(extratextuali ty)。这种外互文性表达了将文化意象互文性对译语文化的封闭性转换为对译语文化的开放性的过程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文化意象的翻译就是作者简介:舒奇志(1967-),副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收稿日期:2007-05-06(修改稿) 2007年第8期总第221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 2007, 8 Serial 22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_现状与对策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 李忠华 (东莞理工学院外语系,广东东莞 523808) 摘 要:基于对不同版本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6之解读,文章对当前我国面向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之现状进行了综合性分析,针对目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对策 Abstr act:This paper i ntends to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i n the teaching of trans lation to non-English majors in Ch i na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different version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yllabus,and to discuss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to non-English maj ors and constructiv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 ds:teaching of translation to non_English maj ors;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9-0047-03 1.引言 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着英语学习者的反应、翻译水平和能力测试的反馈信息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而逐渐浮现。罗选民(2002)按照学习者的专业属性把翻译的教学对象分为大学翻译教学和专业翻译教学两大类别。为了避免概念混淆,笔者把前者称之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后者为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目前,英语翻译教学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后者,即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而前者却处于翻译教学与研究之边缘地带。本文拟就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策。 2.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处于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之边缘地带。此现状从我国翻译界学者们关于德利尔(Jean Deli sle)所提出的/翻译教学0(Pedagogy of Translation)与/教学翻译0(Pedagogical T ransla 2tion)之辩论即可窥其一斑。关于上述争议,普遍的观点是:翻译教学的重心为翻译技巧与知识之传授,旨在培养翻译之专才;而教学翻译被视为外语教学手段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语言点,从而提高其外语水平。诚然,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在关注的重点方面的确存在差异。然而,在我国翻译教学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是:/教学翻译指语言教学中的中外互译,它对译文的要求较低,比较适合与翻译专业课之外的其他形式的外语教学;而作为教学目的的翻译教学则是专业的,它对译文的要求较高0(罗选民,2002)。众所周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教学翻译主要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而很少应用于英语专业教学。笔者以为,译界学者之重翻译教学而轻教学翻译的态度有将教学翻译边缘化之嫌。事实上,教学翻译的确被边缘化,甚至有研究者有失偏颇地将翻译教学之不良影响归咎于教学翻译(裴剑波,2003)。 教学翻译边缘化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翻译教学领域的边缘化。不仅如此,在大学英语教学领域,翻译教学也被边缘化了。首先,作为指导及检查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6,对于翻译教学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有四部教学大纲:即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6(高等学校理工本科用)(1985年版,后简称5理工科大纲6)、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6(高等学校文理科本科用)(1986年版,后简称5文理科大纲6)、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6(高等学校本科用)(1999年版,以下简称5新大纲6)和5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6(2004年版)。在上述四部教学大纲中,5理工科大纲6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和专业阅读两个阶段的差异,对学生在翻译能力 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规定。然而,1986年版的5文理科大纲6则只是强调语言基础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听的能力,而对学生在翻译方面的能力却没有提出任何要求。1999年版的5新大纲6在其教学目的中重新提及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其重点仍然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尽管在翻译能力方面它要求兼顾到学生英译汉和汉译英两方面的能力。5新大纲6的一个亮点是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不同的具体的要求。2004年版5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6的教学目标集中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方面。它与5新大纲6在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等三个层次的不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从上述教学大纲内容分析不难看出,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处于边缘化地位。 3.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边缘化,使得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日益凸现。 1翻译课程的设置处于尴尬的境地。据笔者不完全统计,面向作者简介:李忠华(1972-),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研究收稿日期:2007-04-25(修改稿) 2007年第9期总第222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7,l 9 Serial l 222

文学翻译和外互文性反思

文学翻译和外互文性反思 近年来,互文性之于翻译的作用与意义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与探讨(杨衍松,1994;蒋晓华,1998)。笔者在学习研究这些成果时,发现关于互文性与翻译的研析多从源语文化角度展开。具体说,就是将外互文性(extl习textuallty)之于翻译的探讨定格在源语文化的框架之内来阐述如何在译人语中转存源语文本中的外互文因素。然而,关涉到两种语言转换、两种文化传通的翻译活动是在译者这一能动因素的参与下进行的,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为提高译文的表达效果,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常常诉诸于“跨文化互文”这一手段,即译者将外互文性定格在目的语文化的框架内。 这是翻译实践中转存外互文性因素的另一类文化互文现象,值得研究与探讨。 所谓外互文性,是指互文性被看作是不同文本之间的参照关系,在这种互文参照里融进了文化内涵与知识结构(B田tlles,1970;玩.人e,1985)。翻译实践中,外互文性之于源语文化文本与目的语文化文本的功能是相似的,都旨在增加言外之意、增强感情色彩、引发读者的联想,从而深化读者对原作题旨的感悟与解读。 但其实质则有差别,外互文性之于源语文化文本是源语文本本身

所固有的,是源语文本作者的创造;而外互文性之于目的语文化文本并非指源语文本中存在的外互文性因素在目的语文本中的转存,而是指译者在不失原作题旨的情况下,为影响和感染目的语读者而创造出来的与目的语文化形成互文的东西,即前面所说的“跨文化互文”因素。因此,此时此地的外互文性因素不再是源语文化文本所固有的。以下从词语、短语/句子、篇章等几个层面对文学翻译中跨文化互文因素作尝试性讨论。 一、词语的跨文化互文 词语是表情达意最基本的语言材料,语言的文化意义也最易于在词语层面上体现出来。 词语的意义一般分为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 前者是其本身原有的意义;后者则与其历史沿革有紧密关系,有时其涵义经前人提炼、加工和创造变得较为固定而在语言实践中相递沿袭下来,成为被人们所接受的一种情韵符号。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为了取得更好的达意传情效果,往往会对这些承载着诸多情韵的语词符号十分喜爱,特别在诗歌翻译中更是如此。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目前,我国已经在国际的舞台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能流利的进行英语翻译的人才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重点人才。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成为了大学的主要任务。针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成为了大学英语老师的首要责任。有效的英语教学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翻译的技巧,然而,当前我国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亟需改进。 标签: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对策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1.缺乏文化背景的渗透。 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工作中能更好运用翻译这项技能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目前,很多大学的英语老师在进行翻译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只对翻译的内容进行讲解,没有任何相关文化背景的渗透,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是将知识进行简单的语言类型转换,并没有深刻领会翻译材料的内容,这样缺乏背景的翻译无法使学生真正得到翻译能力的提升,反而会使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笑话,影响翻译水平的发挥。 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翻译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属于比较难的课程,将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集合在一起,因此,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必然伴随着这四种能力的提高。但是,很多的大学英语老师为学生设计的翻译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并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进行专门的教学。另外,所有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都是相同的,教学内容都侧重于阅读与听力等,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很好的运用英语翻译的技能。 3.教学模式落后。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教学发展,教学模式滞后的现象是普遍存在于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一种现象。很多大学英语老师的教学方式都是发给学生一篇翻译的资料,让学生以作业的形式来完成,然后交给老师批改。老师使用的翻译资料也过于陈旧,与当今社会上的一些时事相脱节,甚至有些老师在学生翻译完成后,将答案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对照改正。 二、改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的具体对策 1. 优化课程设置。

中英诗歌对比

中、英诗歌中的美女对比 这里仅就拜伦的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一诗说说英诗与中国古诗的一点区别。只谈一点,就是英诗与汉诗中美女的对比,不及其余。英语里面有个a sound mind in a sound body的概念,说的是“体魄健全和精神健全”的关系,“灵与肉”的矛盾也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础命题。但西方文化讲究平等,英诗(乃至整个文学)里面的女人也多被赋予独立人格。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古诗里面的女人多半都是男性的附属,思念、哀叹、被选择,被恩宠,被抛弃,鲜有独立选择权。这当然是当时的制度造成的,跟农耕文明的家长制有直接关系,但归根结底也是生产力不发达造成的。农耕社会中是家长(或族长)一个人独霸大权,然后一层一层排下来,等级森严,最没有背景、最没有财势、最没有力气的那个人压在最底下,永无出头之日(当时的科举制度在此暂且不谈)。西方文明呢,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文明,说得好听是“海洋文化”,实则无非海盗文化:大家都是刀头子舔血拼出来的,老子怕谁?公平合理还则罢了,不讲理还想压服我?没门!我定然跟你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大不了头掉了碗大一个疤。进入现代文明后,动辄械斗、杀人也不像样子,便坐下来,平等地谈判,谓之民主。“民主”的意思是,每一个人都拥有平等身份、平等权利和平等话语权。妇女也一样。即如She Walks in Beauty这首诗,认真读一读就会感到,里面的女郎美则美矣,却也凛然不可侵犯,令人敬而远之,而不是仅仅从纤弱、柔媚、娇羞等角度来描写,这一点同中国古诗有很大区别。当然,你要是想追也可,那就要看你的手段了。叶芝有首诗《当你老了》,说的不也是有个美人他“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叶芝睡不着,便写了那首诗去劝人家后悔。大文豪莎士比亚也一样。他被美女拒绝后便走回家里,作诗,作很多诗,说些奉承话,倾诉衷肠,试图打动人家。大约可以说,中国诗歌里面怨妇多,而英诗里面“怨男”多。这也是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西方妇女拥有独立人格,男子可以追,追不上就只好自怨自艾,痛哭流涕。而过去的中国女子呢,是有钱有势之人的附庸,供人选择。要是丈夫不回家,才女便作首诗,怨天尤人,也于事无补。没本事自己写诗的呢,便只好等着男诗人什么时候替她们写首诗了。 宋玉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英汉诗歌翻译中的灵活性 英汉诗歌翻译中的灵活性韩丽陆梅 摘要诗歌翻译历来被认为是难度最大的,英语和汉语诗歌的互译更是如此。这是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两种不同语系,其诗歌表现规律存在很大差异。英语和汉语迥异的语言规律和中西文化差异,决定了灵活处理策略在英汉诗歌互译中的重要作用。翻译是在另一个新

浅谈互文性与翻译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613970463.html, 浅谈互文性与翻译的关系 作者:张朦朦魏雪春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03期 摘要: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去关注类似文本特征或类似语类特征。文本之间或者类似的语类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即互文性。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对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的分析和翻译的研究之中。本文从互文性的缘起出发,重点探讨互文性同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关系。 关键词:互文性;翻译;文本;关联性 1互文性的缘起及界定 任何特定文本,从表面上看似乎自成一体,与其他文本没有任何联系,但实际上,它们总是具备互涉文本的维度。换句话说,它们总是要么暂时以强化我们所知道的各种文本的方式,要么是从侧面联系当代其他文本的方式,向自己赖以生存的其他文本扩散。文本的这种特性就是“互文性”。“互文性”,亦称“文间性”、“文本互涉”、“互文关系”或“文本互指性”,是篇章语言学中的七个重要概念之一。互文性这个概念是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茱莉娅·克里斯蒂娃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首次提出的。她在将巴赫金对于文本分析的研究成果介绍到西方的同时,发展了巴氏的理论,并在她晚期出版的《词语、对话与小说》一文里,首创了这个术语。 2互文性同翻译研究的关系 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将翻译同互文性研究联系在一起了。人们认为,除了其他类型的互文性关系如引用、仿拟、摘要、改编等之外,翻译同源语文本和目的语中的其他文本之间同样具有互文性。这是因为,“翻译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包含语言之间、文本之间、意义之间的转换,而且诸多原文和诸多译文还在更广阔的时空进行着互相补充、互相指涉,从而创造出比单纯的翻译或是复制更为丰富的意义”。 首先,作为译文的文本,正如巴赫金在其作品中所强调的,具备不同文本之间的“对话性”。巴赫金认为,由于一个文本总是给先前的文本提供答案,同时也为后续文本提出问题,因此,一个文本总是被迫同其他文本发生着互文性的联系。克里斯蒂娃也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一系列文本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它是在对其他文本的回应、吸收和转化中生成的。 其次,译文同文本一样,都可以被看作言谈。只有当我们考虑到该言谈在具体情景中的运用,理解到其内在的规约和法则,能够辨明它如何嵌入到某一特定文化和观念形态中,并且尤其重要的是,知道该言谈与过去的内容相关时,言谈才真正地具有意义。 再者,就像任何文本一样,译文本身也不是作为封闭的、独立自足的实体而存在的。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共4页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 目前,互联网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教师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可以运用网络资源和相关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指导与服务,进而提升英语翻译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营造更加宽松的学习氛围,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加英语翻译教学的灵活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有利条件,提高英语翻译教学效率,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英语翻译教学理念落后。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英语翻译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在需求,英语翻译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特点,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平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依然将翻译教学局限于课堂讲解,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满堂灌教学模式,导致翻译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翻译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实践,一味的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掌握,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低下,这显然不符合当前社会对高素质英语翻译人才的要求。其次,教学方法陈旧。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活力,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但目前许多英语翻译教师依旧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致使英语翻译教学单一僵化,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单一的讲解和训练根本无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调查表明,目前,只有极少部分高校

英语翻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合作探究式、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仍旧未能在翻译教学中发挥互联网的资源优势,这不仅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也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策略 1.革新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营造有利的学习氛围,并合理采用自由讨论、头脑风暴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具体而言,课前教师应当合理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运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进行渗透,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技术讲解单元背景知识,营造教学情境,在介绍完背景知识后还要附上一篇难度适中的课前篇章,当然,这篇文章的内容要与单元知识紧密相连。然后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翻译、PPT制作等,并将讨论过程录制成视频,或组建微信群、QQ群,进行线上讨论。在翻译课堂上各个小组应当用PPT的形式在班级内分享自主学习心得,并派小组代表向翻译的技巧、思路,以及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相关的解决办法,进行详细讲解。小组展示后还要进行班内讨论,通过网络或微信投票的方式评选最佳翻译小组。在完成之一环节之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翻译一篇难度较高的文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点评学生的翻译情况,做到针对性指导,并加强师生互动。 2.更新教学理念。在传统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国,教师时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显然不符合翻译教学的规律,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还会影响师生互动,不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翻译课堂氛围。英语翻译教学中涉及到许多较为抽象的知识和技巧,若教师不及时关注学

中国古诗名英文翻译对照

中国古诗中英文翻译对照 2009-12-16 19:57 来自《英译唐诗名作选》作者:龚景浩 爱国华侨龚景浩先生数年前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英译中国古词精选》,受到读者得欣赏与欢迎。她虽超过古稀之年,体力渐衰,但仍坚持诗歌翻译得爱好。夜间常失眠,默诵唐诗,译成英文诗来消遣。 静夜思李白 Musings on a Quiet Night Li Bai 游子吟孟郊 For Her Son Who'll Be Away for a While Meng Jiao 春晓孟浩然 Spring Morn Meng Haoran 登鹳雀楼王之涣 Going up the Stork Tower Wang Zhihuan 相思王维 Love's Yearnings Wang Wei 悯农二首(一) 李绅 Sympathy for the Peasants ( I ) Li Shen 悯农二首(二) 李绅 Sympathy for the Peasants ( H ) Li Shen 竹里馆王维 A Cottage Among Bamboos Wang Wei 寻隐者不遇贾岛 Visiting a Recluse but Finding Him out Jia Dao 江雪柳宗元 Snow on the River Liu Zongyuan 回乡偶书(一) 贺知章 Random Homeing Writings ( Ⅰ ) He Zhizha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Missing My Brothers on Double Ninth Day Wang Wei 乐游原李商隐 A Spin Round Ancient Plain Li Shangyin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Seeing off a Friend at Ancient Plain Bai Juyi 山中送别王维 Seeing off an Old Friend from These Mountains Wang Wei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Parting from a Friend at Yangzhou Zheng Gu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Sending off a Friend Who Has Been Appointed a County-Level Official in Far-Away Sichuan Wang Bo 望月怀远张九龄 Gazing at the Moon and Thinking of Someone Faraway Zhang J iuling 白石滩王维 White Stone Beach Wang Wei 鸟鸣涧王维 Birds Chirping over the Hill Creek Wang Wei 春夜喜雨杜甫 Propitious Rain Falling at Midnight Du Fu

互文性理论与英语翻译实践探究

互文性理论与英语翻译实践探究 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分析互文对译者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译者作为读者需要对原文进行互文性解读;译者作为作者对原文本进行互文书写。翻译中互文指涉必须通过互文标记起作用,因而互文标记对两种不同语言转化过程中的符号取值,对两个文本之间的功能对等的评估。 世界作为一种无限的文本出现,一切事物如政治、经济、心理、历史、宗教、哲学等,都被文本化(程锡麟)。任何文本都是处在互文网络中,互文性是研究文本语言的基本要素。每个文本都处在已存在的其它文本中,每个文本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这种文中有文的状态呼吁要把文本当成一个有机整体,多角度地研究文本系统的内与外,形式与内容,形式与意义。翻译工作者要从互文性的角度去把握原文本,阅读文本,阐释文本,从而更恰切地表达译文。本文将探讨互文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互文性理论 互文理论是法国符号学家Kristeva首次使用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概念。所谓“互文”(inter text)指的是存在于其他语篇中的语篇。“互文性”是不同语篇之间的相互联系。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也就是说每个文本都具有互文性,因为这个文本本身就是另一个文本的互文。Kristeva从文本生产的角度进行互文性研究的,其概念突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抽象的文本理论,明确指出文本之间的关系,但是其文本概念缺乏主体。她认为文本有两个维度,一是横轴的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二是纵轴上文本与另一文本的关系。文本之间靠表述的易位联系。横轴上作者和读者形成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基于作者和读者双方拥有共同的记忆,“互文是循环往复的记忆”。(互文性研究)作者利用某种激发语(prompter)激发读者深层或浅层或久远或短暂的记忆,从而和某些文本(背景)互文,这种关系是联想的纵聚合关系,是隐含而模糊、不易辨别的。如印裔英语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代表作《午夜之子》与印度神话形成互文。小说的情节、结构都带有印度神话的影子,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小说人物和印度神话人物互文,他们同名,使用同一指称,如湿婆,帕尔瓦蒂、帕德玛等。这种指称就是一种激发语,指向印度神话,引发读者的联想,指引读者去追忆印度神话。 二、.互文指涉和互文标记 能够证明互文影响的两个标签:互文指涉和互文标记。翻译中,互文指涉必须通过互文标记起作用,因而互文标记对两种不同语言转化过程中的符号取值,对两个文本之间的功能对等的评估,尤其重要。互文指涉包括文化结构和文化内涵。Lemke认为互文指涉一是存在于同一文本内各成分之间,前后成分互相指涉,这是文内互文指涉;二是存在于不同的文本之间,这是文际互文指涉;互文标记是文本的有形成分,代表的是互文指涉。互文标记往往是作者的意图所在(intentionality),即作者有意使用一定“知名度”的表达方式,或词或句或更大的语言单位,以便达到某个目的。如美国黑人独立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

大学英语翻译(笔译)课程设置分析

大学英语翻译(笔译)课程设置分析-英语论文 大学英语翻译(笔译)课程设置分析 吴海燕 (延边大学,吉林延吉133002) 摘要: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新题型增加段落翻译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掀起了翻译教学的热潮。然而,鉴于翻译技能对英语综合基础知识能力的要求,笔者认为,尽管从长远来看,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确是未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但是,从教学目标,教师配置,学时安排等方面考虑和分析,设置大学英语翻译课程不可一蹴而就,而应实事求是,因材施教。 关键词:英语翻译;课程;译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8-0075-02 一、引言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教育部主管的一项全国性的教学考试,其目的是对大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服务。而实际上,中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也使得广大高校英语教师同样以全国大学英语考试的测试内容和形式为风向标,对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甚至课程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 从2013年12月考试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进行调整。此次调整将段落翻译取代完型填空,分值占总分的15%,明显加大了对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力度。翻译部分测试学生把汉语所承载的信息用英语表达出来的能力,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

四级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六级长度为180~200个汉字。翻译评分标准分为6个档次:13~15分、10~12分、7~9分、4~6分、1~3分和0分。各档次的评分标准如下,13~15分:译文准确表达了原文的意思。文字连贯,基本上无语言错误,仅有个别小错。10~12分,译文基本上表达了原文的意思。文字较连贯,但有少量语言错误。7~9分:译文勉强表达了原文的意思。文字勉强连贯;语言错误相当多,其中有一些是严重错误。4~6分:译文仅表达了一小部分原文的意思。连贯性差,有相当多的严重语言错误。1~3分:除个别词语或句子,绝大部分文字没有表达原文意思。0分:未作答,或只有几个孤立的词,或译文与原文毫不相关。 以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为教学改革风向标的大学英语界也因翻译新题型的出现而争相拿出开设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提议。翻译考试作为人才评价的标准将逐步起到引导翻译教学、服务翻译教学的作用。 二、曾经坐冷板凳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之所以一直不像听、说、读、写四项技能那样被提及,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种原因:首先,翻译作为一门对专业和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不仅要求外语学习者有较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外语学习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翻译课程分翻译理论课程和翻译实践课程。以笔者所在学校外国语学院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为例,通常在英语专业大三和大四学年开设翻译理论,而对于有些开设翻译专业的高校来说,学生四年时间都是在学习翻译理论和开展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作为一门开设时间仅两年的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课程开展翻译教学的必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其次,大学英语教学以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为导向。过去的全国大学英语考试题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翻译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存在着思想不重视、教学方法落后和教学设备不完善等问题。改进方法主要是重视翻译教学,增加教学投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适当将翻译教学及交际法教学相结合,注意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等。 标签: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中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的交往活动与日俱增,对外交流的范围也逐渐宽广,社会对各类专业翻译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无疑给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如何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翻译素质,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本文主要对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以期对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质量提供一些帮助。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翻译教学不受重视 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经常被忽略,因此许多学生从未系统地学习过翻译理论和技巧方面的知识,结果导致他们在翻译实践中问题频出,同时也造成了许多的语言障碍。从指导思想上看,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更为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从课程设置上看,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也只是一门选修课。 2、教学质量差,教学设备还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所采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很少提及翻译理论和技巧问题,只是在精读教材每个单元的课后练习中出现一些对单句的翻译。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没有系统的翻译教材,没有正确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指导,学生在翻译练习中就会经常出现不顾文化背景和语言内涵生搬硬套的现象,翻译出来的语言甚至面目全非。再加上许多院校多媒体教学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此外,很多院校师资短缺,从而造成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很多的课程都变成了大堂课,人数严重超标,在这样的班级上课,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师翻译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落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