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案例分析报告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报告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报告

浙江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案例一

并购方:浙江龙盛

被并购方:德国德司达公司

并购年份:2010年

双方企业介绍:

浙江龙盛

公司简介

浙江龙盛成立于1970年,目前已成为化工、钢铁汽配、房地产、金融投资四轮驱动的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龙盛现在已是国内染料行业的龙头企业。龙盛创始于1970年,前身是浬海公社微生物农药厂。1979年,由农药厂转型开始生产纺织助剂。1993年,又由助剂生产转向染料和染料中间体的生产,企业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7年,龙盛组建了正式的股份制公司。1998年,龙盛分散染料的产销量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并逐渐开始构筑集活性、酸性等多种染料品种和染料中间体为一体的大染料格局。2003年8月1日,龙盛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国内染料领域第一家上市公司。如今,龙盛已成为横跨化工、钢铁、房产、金融股权投资四大产业,总资产超过150亿元、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所属控股子公司50多家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2010年,龙盛通过启动债转股控股德司达全球公司,开始掌控染料行业的话语权。在全球的主要染料市场,浙江龙盛拥有超过30个销售实体,服务于7,000家客户,约占全球近21%的市场份额,在所有的关键市场都有着销售和技术的支持,在50个国家设有代理机构,拥有在12个国家的18家工厂,龙盛世界客户群包括知名国际品牌如NIKE、ADIDAS、SWAL-MART、LEVIS等。

现在的情况补上

德国德司达

德国德司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染料供应商,约占全球近21%的市场份额,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染色解决方案、高性能化学品和定制生产特殊染料、颜料,它在全球12个国家拥有18家工厂,服务于7000家客户,2008年销售收入约8亿欧元。德司达是由3家昔日染料制造

业巨头的染料部门合并而成的。1995年,有近百年染料生产史的德国拜耳公司和赫斯特公司的染料部门合并建立了德司达公司。1999年11月,德国巴斯夫公司的纺织用染料和颜料部门也加入了进来,组成新的德司达公司,并于2000年10月1日正式挂牌运行。2004年8月,美国白金公司从德司达原先3家大股东拜耳、赫斯特和巴斯夫手中全面收购了德司达的股份。

并购过程

这样一家由世界顶级染料企业组成的公司,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德司达近破产,中国企业浙江龙盛把握了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司达陷入资金流动性不足的困境。2009年9月,德司达德国公司向法兰克福法院申请破产保护,2010年2月,印度吉里(KIRI)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新加坡吉里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支付4000万欧元收购了德司达除美国以外的全球业务。接着,龙盛在2010年初出资2200万欧元认购了新加坡吉里控股私人有限公司的可转换债券,约定在5年之内随时可以转成股份。债转股后,龙盛将持有新加坡吉里控股私人有限公司62.4%的股份。也就是说,龙盛和印度吉里公司是德司达重组后的两大股东,而龙盛是控股方。

龙盛此次收购囊括了德司达除美国业务之外的全球资产。具体包括固定资产、存货、1700多项专利、知识产权、商标、内部应收款以及在全球22个国家的子公司的股权,该部分资产账面净值约2.86亿欧元。资源包括在全球的14个生产基地、覆盖50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网络以及7000多家客户,由此成为全球燃料行业的龙头企业。

并购之后

收购后的德司达还是独立品牌、独立运作。令人振奋的是,通过龙盛在产业和财务上的支持,德司达由于资金原因停产的部分工厂2010年2月底开始已陆续恢复生产,公司4月份实现盈利,并且销售环比和盈利额度在不断增长。

场能将转移。2010年2月份收购完成后,浙江龙盛针对德司达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梳理、解决。德司达在德国有几家工厂,2010年2月份已经复产,但在两年之内,德司达在德国工厂的产能要全部转移到中国或者印度。

遇到的问题

评价

龙盛此番收购德司达,在业内引发了不少的热议,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龙盛收购德司达

是一个双赢事件,同时为龙盛打开欧美市场、占领高端染料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中国染料工业协会秘书长田利明对此评价说,此次收购在世界染料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世界染料史上的第三次大转折,预示着中国染料企业将登上世界染料舞台的中心。

案例二

并购方:卧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被并购方:奥地利ATB驱动技术股份公司

年份:2011年7月15日

双方企业介绍

卧龙电气

卧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8年,2002年6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集团现有20家一级子公司、员工15000余人、2015年总资产140.65亿元、年销售94.74亿元。公司集电机与控制、输变电、电源电池三大产品链,产品涵盖各类微特电机及控制、低压电机及控制、高压电机及控制、电源电池及输变设备等40大系列3000多个品种,主导产品引领国际国内主流市场并配套诸多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各项经济指标连续多年居国内同行首位。生产基地遍布中国上虞、绍兴、杭州、上海、淮安、北京、银川、武汉、济南、青岛、烟台、芜湖、南阳、郴州;奥地利努斯特瑙、斯皮尔伯格;英国伯明翰、哈德斯菲尔德、诺维奇、利兹市;德国诺登汉姆、门兴格拉德巴赫、韦尔茨海姆;塞尔维亚博尔、苏博蒂察;波兰塔尔努夫;意大利摩德纳。公司在杭州、日本大阪、荷兰埃因霍温三地建有三个电机及驱动控制技术研究机构。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省级电气研究院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公司建立了全面信息化的高效管理运营体系,应用了OA、ERP、PLM、CRM等现代化管理系统,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卧龙控股是一家投资控股型公司,目前卧龙控股拥有卧龙电气(600580)与卧龙地产(600173)两家上市公司、34家控股子公司,形成了制造业、房地产业、金融投资业三大产业并进发展的良好格局。卧龙电气以电机与控制、输变电、电源电池为三大产品链,卧龙地产以房地产开发经营为主。

奥地利ATB驱动技术股份公司

ATB公司位于欧洲的奥地利,拥有员工3000人,在欧洲5个国家拥有10个制作基地,ATB公司主要从事工业和工程应用方面的电动驱动系统,为欧洲第三大电机生产商,其技术研发能力行业领先。ATB公司主要产品包括:运用于电厂电站的客户定制大型电机、应用于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化学、石化和采矿行业的正压型防爆交流电机、防甲烷电机、高效节能电机,以及定制特种电机等。截至2010年12月末,ATB公司资产总额为24,106 万欧元,负债总额为20,186万欧元,净资产3919万欧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1,446 万欧

元,净利润-10,635万欧元(其中计提资产减值损失-9,119万欧元,经营性净利润-1,516万欧元)。

并购

电机作为工业耗电量的主要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机生产国和重要出口国,由于中小型电机劳动密集型和材料密集型的特点,对一些发达国家来讲,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中小型电机的本土化生产已没有竞争力,而转向国外采购或定牌加工,使得我国中小型电机企业拥有了全球化的市场。尽管卧龙控股(主要是指卧龙控股的控股公司—卧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在中国大陆拥有八大研发、制造基地,但是卧龙要做强做大、要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跨国公司,在实现客户全球化的同时,也必须要实现研发、制造基地的全球布局,因此,在全球重要的电机使用地欧洲拥有电机与控制的研发、制造基地是卧龙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ATB 公司作为欧洲第三大电机生产商,其技术研发能力行业领先,通过对ATB 公司的并购有助于提升卧龙技术水平,加速推动卧龙的全球化进程。

ATB 公司 2010 年10 月,ATB 公司的母公司——艾泰克公司因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而进入破产保护阶段,导致ATB 公司2010 年陷入财务困境,企业估值大大降低,为卧龙控股以兼并重组的方式收购ATB 公司、在欧洲拥有研发、制造基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并购战略价值和协同效应

1、充实核心业务,完善业务布局:ATB 公司产品涵盖了各类防爆电机、开启式分冷电机、P/M 系列高压感应电机、低启动电流电机、高压方箱型电机、核电站用高压电机等,对ATB 的收购能够填补卧龙在这些领域的空白,迅速拓展产品覆盖范围和市场。

2、掌握世界领先技术:通过本并购的实施,使得卧龙能够获得和掌握世界一流的电机生产技术,以及与之相应的世界一流技术研发团队。

3、促进相关产业升级:通过ATB 公司与卧龙的携手合作,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电机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我国电机下游行业的技术进步。

4、缩短我国电机行业与国外的差距,有利于加大我国高端电机产品的出口:通过并购发展,利用ATB 公司现有的成熟品牌与完备的市场网络,利用其作为欧洲前三大品牌的重要口碑,使得卧龙积累高端技术、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有利于进入全球高端电机市场。

5、通过协同效应,充分利用成本优势、发挥资源效用,有效提升企业经营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并购整合方案

卧龙控股并购AT B集团与旗下的卧龙电气构成了同业竞争,但在并购之前,卧龙控股就想好了整合战略,即委托卧龙电气对并购后的ATB集团进行管理,代理卧龙控股行使股东权利。这一措施首先有效地解决了ATB集团与卧龙电气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其次,不但可以使卧龙电气掌握世界先进的高端电机生产技术,而且还可以弥补卧龙电气产品在高端市场的不足,提升其产品结构,很好地发挥技术协同效应和产品结构协同效应。另外,在ATB集团的发展战略上,卧龙控股秉承加法原则,强调并购ATB集团后不但不会关闭其十个制造工厂,相反还会大力支持ATB集团未来的发展和扩张,计划到2015年再为ATB集团注资6 0 0 0万欧元,用于开发产品和市场。在集团人员方面,ATB集团原董事长克里斯蒂安?史密德继续留任,其他人事也保持平稳。卧龙控股仅派驻一名财务副总裁和一名行政副总裁参与其日常管理工作卧龙控股的欢迎,为其顺利整合ATB集团的技术资整合战略受到了ATB集团员工的支持和源和市场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案例三

并购方:浙江万丰奥威汽轮股份有限公司

被并购方:加拿大MLTH Holding Inc.(迈瑞丁)

年份:2013年11月13日

收购背景介绍

迈瑞丁主要从事轻量化镁材料和部件设计、研发、制造与销售业务。天硕投资有关联企业山西联合镁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金属镁及镁合金生产、相关产品及设备的销售、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进出口业务等,具有3万吨/年原镁、5万吨/年镁合金的生产能力。

为改变中国金属镁行业以初级资源型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培育镁合金汽车零部件生产产业,提供产品附加值,天硕投资经过前期尽职调查及商务谈判于2013年6月21日签署了收购迈瑞丁的《股份购买协议》。2013年7月,天硕投资按约定支付了800万加元的收购保证金,后因原定出资方出现财务困难,无法提供完成收购所必须的资金,该收购事项遭遇困境。

在此背景下,万丰集团于2013年9月介入上述收购事项。在对迈瑞丁进行了尽职调查的基础上,万丰集团与齐向民先生约定,受让天硕投资95%的股权,实现对天硕公司的控制,并主导天硕投资继续实施收购迈瑞丁100%股权事宜。2013年9月22日,万丰集团与齐向民先生签订了收购天硕投资95%股权的框架协议。

收购三方介绍

1、万丰集团情况介绍

公司名称:万丰奥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注册地址:浙江省新昌县工业园

经营范围:实业投资。生产销售:汽车、摩托车零部件;机械及电子产品。经营本企业自主生产的机电产品及相关技术的出口业务,本企业生产、科研所需的原辅材料、机械设备、仪器仪表、零部件及相关技术的进口业务,本企业的进料加工和“三来一补”业务。

2、天硕投资基本情况

公司名称:山西天硕项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注册地址:太原高新区长治路 227 号高新国际大厦 2413 室

经营范围:许可经营项目:无。一般经营项目:法律允许的企业项目投资管理(不含金融业务)(法律法规尽职经营的不得经营,需获审批的未经审批前不得经营。

3、迈瑞丁基本情况

公司法定英文名称:MLTH Holdings Inc.

公司中文译名名称:加拿大迈瑞丁控股公司

迈瑞丁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镁合金部件制造商和全球汽车镁合金部件行业中最为创新的领导型提供商。公司主要从事轻量化镁材料和部件设计、研发、制造与销售业务,主要产品为应用于汽车领域的镁合金产品。

收购迈瑞丁的背景和战略意义

(一)收购迈瑞丁的背景

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新材料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镁合金材料具有比重小(镁比重为1.74克/立方厘米,是铝的2/3,钢的1/4),强度高、导热导电性能好、并具有很好的电磁屏蔽、阻尼性、减振性、切削加工性等优点,被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汽车、通信、电子、航空、航天、国防及军事装备、冶金、化学化工等行业,是重要的轻量化新材料之一。

中国镁资源储量世界第一,占全球的22.5%。2012年中国原镁产量69.8万吨,世界第一,中国在镁矿资源及冶炼行业具备明显的资源优势和初加工能力。相对于资源优势来说,中国在镁合金深加工及应用领域仍非常落后。

工信部发布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发展高性能的铝合金、镁合金和钛合金,重点满足大飞机、高速铁路等交通运输装备需求作为十二五发展的主要方向,并要加快镁合金制备及深加工技术开发,开展镁合金在汽车零部件、轨道列车等领域的应用示范。

目前镁合金在汽车行业的应用领域包括:仪表板、动力总成、前端支架、座椅架、托架、盖板及其他结构件。科学测算表明:汽车自重减轻10%,其燃油效率即可提高15%,燃油效率对于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尤为关键。轻量化是一个对汽车整车厂商来说满足世界化的燃油经济问题需求的战略计划,镁合金部件是汽车轻量化发展趋势下的重要选择。凭借30年镁铸造的从业经验,迈瑞丁公司将有机会将来强化镁作为燃油经济目标的解决方法。

(二)迈瑞丁是全球领先的轻量化镁合金产品生产企业

迈瑞丁是全球最大的轻量化镁合金部件制造商和全球汽车镁合金部件行业中最为创新的领导型提供商,在针对汽车工业的薄壁、结构化铸造方面有全球化的经验。公司主要从事轻量化镁材料和部件设计、研发、制造与销售业务,主要产品为应用于汽车领域的镁合金产品。

迈瑞丁公司在加拿大设有全球技术中心,公司在材料技术、铸造技术、仿真技术、连接技术和耐腐蚀技术等镁合金加工的核心技术领域中均处于全球领先的位置,在薄壁压铸技术和铝合金减震塔的制造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迈瑞丁在研发和模具设计过程中采用了行业中最先进的MAGAMA软件,并掌握了高冷却速度技术、低密度小尺寸铸造气孔技术等生产核心技术。因此,迈瑞丁的产品质量稳定,制造工艺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如其可以把大型镁铸件(如仪表盘骨架)的厚度做到2.3毫米,并能稳定生产,代表了业界最高水平。

迈瑞丁在加拿大有二个工厂,美国、墨西哥、英国、中国分别有一个工厂,司拥有非常完备的开发、设计、制造及检测能力,其镁合金汽车零部件的压铸开发流程、设计流程、生产管理、品质管理、产品管理、项目管理、模具设计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迈瑞丁具有较强的市场话语权,其客户囊括了克莱斯勒,福特,通用,捷豹路虎,宝马,奔驰和本田等世界汽车知名品牌企业。

(三)本次收购对万丰集团的意义

通过对迈瑞丁的收购,万丰集团的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市场竞争能力将大幅提升。收购完成后,万丰集团将在镁合金产业形成从原料、研发设计、加工、产品应用、高端客户市场的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完整产业链,能够为客户提供铝合金和镁合金两种材料产品的选择,提升整体的市场地位和议价能力。

同时,通过本次收购,万丰集团不但能够获得和掌握世界一流的镁合金产品生产技术,以及与之相应的世界一流技术研发团队,并能够充分利用迈瑞丁丰富的全球高端客户资源和市场支持网络,与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厂商建立合作关系,为下一步其它产品领域的市场开拓奠定良好基础。由于迈瑞丁的生产和销售遍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本次收购也将增强公司应对单一国家市场出现波动风险的能力。

综上,本次收购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通过收购迈瑞丁,万丰集团的产业链条得到扩展,综合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万丰集团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为万丰集团全球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为什么万丰集团会收购加拿大迈瑞丁?迈瑞丁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轻量化镁合金部件制造商和全球汽车镁合金部件行业中最为创新的领导型提供商,在针对汽车工业的薄壁、结构化铸造方面有全球化的经验。通过对迈瑞丁的收购,万丰集团的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市场竞争能力将大幅提升。收购完成后,万丰集团将在镁合金产业形成从镁合金材料研发设计、加工、产品应用、高端客户市场的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完整产业链,能够为客户提供铝合金和镁合金两种材料产品的选择,提升整体的市场地位和议价能力。

由此可见,本次收购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通过收购迈瑞丁,万丰集团的产业链条得到扩展,综合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万丰集团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为万丰集团全球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万丰集团收购完成后对之业务进

行重新梳理,提高其盈利能力,待时机成熟后注入上市公司。

案例四

并购方:杭州中瑞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被并购方:智利GL(智利Comercial GL Group S.A.)

思创香港决定以自有资金共计不超过14,280,000 美元收购智利Comercial GL Group S.A.(以下简称“GL公司”)51%股权。

年份:2014 年

双方企业情况

智利GL

GL公司长期致力于零售业安防和智能管理的技术支持、解决方案服务,代理销售全球知名EAS、RFID、CCTV等品牌产品,并直接向终端零售业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和集成服务的业务模式。经过多年发展,GL公司基本形成了天线系统、展保、CCTV、保护盒、移动摄像系统、标签、配件等较为全面的产品体系,建立了一支技术过硬的服务团队,并拥有五项注册商标。GL公司以丰富的技术应用经验,完善的销售渠道和本地化的快速响应服务体系在零售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并成功与智利当地及南美洲大部分零售终端,包括Cencosud等知名零售商建立了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市场份额约占智利60%以上。

中瑞思创

杭州中瑞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11月,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人民币,是一家从事电子商品防窃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世界零售业安防解决方案配套产品的重要提供商之一。公司拥有一流的EAS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产品98%以上出口,在全球拥有近200个客户及代理商,遍布欧洲、美洲、中东及东南亚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瑞思创坚持走品质第一、自主创新的道路。 2004年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严格按照ISO9001的标准组织生产,从而保证了产品的优越性和高度的可靠性、安全性。

公司为杭州市高新技术研发中心,近几年来在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上不断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果。公司拥有46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项,2004年的瓶类防盗标签(专利号为ZL200520007551.7)被欧洲《零售业技术》杂志评为年度最佳设计,并选登在该刊物的封面上。

在EAS产业领域,杭州中瑞思创科技有限公司及其注册商标“Century”已成为自主创新及信誉的典范。凭借安全可靠的品牌、诚信规范的经营、高效卓越的管理和专业敬业的团队,中瑞思创已成为国内商品防盗标签行业的龙头。

对外投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目的、存在的风险和对公司的影响

1、本次投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GL公司是一家具有25年历史的零售行业安防和智能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和销售、技术服务商。经过多年的市场积淀,其在技术服务、市场渠道、品牌知名度等方面都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并成功与智利当地的知名综合零售商建立了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市场份额约占智利60%以上,是行业龙头企业。

拉美地区是全球重要的新兴市场之一。智利又是整个拉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零售业发展最好的国家。零售业是智利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在近几年呈现出活跃的发展态势。

中瑞思创主营 EAS、RFID 产品及行业应用方案的开发和服务,拥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和制造管理优势,在行业内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国内外的有效并购和行业整合,逐步实现向系统方案提供商和运营服务商转型是公司的一项重要战略。

GL 公司是中瑞思创在拉美市场的重要客户和合作伙伴之一,与公司有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双方对本次交易的发展前景均有着美好期望。

2、本次收购的目的

为稳步实现公司战略目标,在全球范围内已具有良好市场基础且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地区逐步实现本地化服务,充分发挥中瑞思创与合作伙伴的优势和协同效应,进一步稳定和拓展智利及拉美市场,经董事会审慎研究,决定实施本次收购

3、存在的风险

整合风险

本次收购完成后,公司将对 GL 公司进行渠道和产品等方面的整合。中智之间的文化差

异、地域差异、GL 公司控制权变化对原业务的稳定性、延续性带来的可能影响将导致公司面临业务资源整合效益未能达到预期的风险。对此,公司将加强对 GL 公司的远程管理,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渠道,对现有和未来的业务进行通盘安排和部署,力求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更好地为公司业绩增长做出贡献。

4、对公司的影响

本次收购对公司实现战略转型和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利用 GL 公司本土市场丰富的客户资源和优秀的本地技术服务能力优势,加快推进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公司向系统方案提供商和运营服务商转型升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有利于公司更好的把握智利零售业快速发展的时机,进一步稳定和发展智利市场,利用其在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新客户拓展步伐,并进而辐射整个拉美地区,为公司更好地拓展拉美市场打下基础。

(3)有利于充分发挥公司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优势以及 GL 公司的技术服务、终端渠道优势,切实提升本公司产品在拉美终端市场的竞争力,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案例五

并购方:先锋新材

被并购方:

年份:2014 年

经典跨国并购案例

经典并购案例 一、1997年美国最大的两家飞机制造公司波音与麦道公司合并,涉及金额140亿美元 1996年12月15日,世界航空制造业排行第一的美国波音公司宣布收购世界航空制造业排行第三的美国麦道公司。按照1996年12月13日的收盘价,每一股麦道公司的股票折合成0.65股波音公司的股票,波音公司完成这项收购共需出资133亿美元。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之后,在资源、资金、研究与开发等方面都占有优势。此外,波音和麦道都生产军用产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军品生产技术应用于民用产品的生产,加速民用产品的更新换代。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之后,新波音公司的资产总额达500亿美元,净负债为10亿美元,员工总数20万人。1997年,新波音公司的总收入将达到480亿美元,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民用和军用飞机制造企业。 这起合并事件,使世界航空制造业由原来波音、麦道和空中客车三家共同垄断的局面,变为波音和空中客车两家之间进行超级竞争。特别是对于空中客车来说,新的波音公司将对其构成极为严重的威胁。由于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事件对欧洲飞机制造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政府和企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97年1月,欧洲委员会开始对波音兼并麦道案进行调查;5月,欧洲委员会正式发表不同意这起兼并的照会;7月16日,来自欧盟15个国家的专家强烈要求欧洲委员会对这项兼并予以否决。美国和欧洲各主要国家的政府首脑也纷纷卷入这场兼并和反兼并的冲突之中。一时间,美

国与欧洲出口企业之间酝酿着引发贸易大战的危机。最后,为了完成兼并,波音公司在7月22日不得不对欧盟做出让步,其代价是:1.波音公司同意放弃三家美国航空公司今后20年内只购买波音飞机的合同;2.接受麦道军用项目开发出的技术许可证和专利可以出售给竞争者(空中客车)的原则;3.同意麦道公司的民用部分成为波音公司的一个独立核算单位,分别公布财务报表。经15个欧盟国家外长磋商之后,7月24日,欧洲正式同意波音兼并麦道;7月25日,代表麦道75.8%的股份,持有2.1亿股的股东投票通过麦道公司被波音公司兼并。1997年8月4日,新的波音公司开始正式运行。至此,世界航空制造业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两霸相争的新格局。 波音公司是在二战之后以原有的B-52型轰炸机的生产设备和厂房为基础,发展起波音707大型民用客机生产的,此举奠定了其在世界大型民用客机生产领域的垄断地位。近几年,波音公司发展很快。1996年,该公司赢得了346架订货,是6年来订货最多的一年。现实表明,波音公司需要扩大生产能力,增加生产技术人员,而兼并麦道对波音公司扩大生产规模起到重要作用 麦道公司是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公司的竞争对手。在近些年的竞争中,麦道公司的竞争实力不断下降,其占世界民用客机市场的份额已从原有的22%下降到兼并前的不足10%。从民用产品来看,麦道公司的300座MD-l1客机难以与400座的波音747竞争;加之波音公司又投资50亿美元进行550座“加长型”747客机的开发,空中

能源企业跨国并购失败案例——中铝并购力拓分析

能源企业跨国并购失败案例——中铝并购力拓分析 一、并购过程 (一)过程概述 两个公司由于占据着国内外铝业市场极大的份额,所以必然会在中国矿业集团进军世界的过程中发生战略交叉,以下是他们在并购失败之前的合作背景。 1、2007年11月8日,力拓公司提出以该公司3比1的比例和力拓公司换股。 2、2008年2月1日,中铝公司携美国铝业以140.5亿美元闪电参股矿业巨头力拓英国公司12%股权。 3、2008年11月25日,力拓公司正式撤回了对力拓公司的并购。 4、2008年12月,传出中铝将进一步注资力拓的消息。 5、2009年2月2日,力拓与中铝双双确认谈判合作事宜。 6、2009年2月12日,中铝、力拓发布公告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7、2009年2月16日,中铝和力拓的“联姻”新增变数。据外媒报道,力拓的部分机 构投资者向必和力拓摇起了“橄榄枝” 8、2009年3月26日,澳大利亚竞争和消费委员会明确表示将不反对中国铝业公司注 资力拓的交易。 9、2009年3月27日,国内四家银行将向中铝提供约210亿美元贷款,用以支付对力拓 投资对价和其他有关本次投资的资金需求。 10 、2009年3月29日,中铝公布2008年业绩,该公司2008年利润总额下跌99.17%,被港媒称为“最差蓝筹H股”。中铝高层称不影响收购力拓。 11、2009年4月2日,德国政府放心中铝投资力拓,这是继澳大利亚反垄断部门批准后, 该交易获得的第二个权威部门的认可。

12、2009年5月15日,中铝与力拓宣布获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对力拓拟向中铝发行 可转债以及中铝对肯尼科特犹他铜业公司进行投资交易的批准。 13、2009年6月4日,力拓宣布股票周五暂停交易,可能将发表公告宣布废除与中国铝 业的195亿美元交易。 2009年6月5日,中铝确认,力拓董事会已撤销对2月12日宣布的双方战略合作交易推荐,并将依据双方签署协议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分手费。 14 、2009年6月5日,力拓与力拓宣布达成协议,合资经营铁矿石业务。 (二)并购中的各种阻碍 1、政治阻碍——澳大利亚的警惕性 对于国有公司中铝,澳大利亚的盎格鲁—撒克逊血统决定了他们对中国的信任一定是有限的,于是中铝收购力拓的过程中,澳大利亚外商投资审核委员会延长了审查周期,就在中路铝获得力拓的上市公司12%现有股份之后的24小时之内,世界第一大矿业公司必和必拓的董事长、澳大利亚最有势力的商界领袖——69岁的奥吉斯即刻奔赴澳大利亚的政治中心堪培拉,并和记为重要的联邦部长举行了一个聚会,商讨“如何抵制外国资本入侵”的问题。 2、商业阻碍——力拓的威胁 在力拓面临资金链危机的时候,不只中铝,必和必拓也觊觎力拓很久了。并且其曾表示只要是力拓的收购要约,无论是整体收购还是部分收购,都将要优于来自中国铝业的投资,而考虑到力拓的巨额债务将成为其资产出售的最大阻碍,我们将通过新发股权方式来为潜在买家提供资金帮助。在这个时刻,中铝没有任何说明,以一贯的国有企业的标准模式等待结果。一旦必和力拓成功允诺为力拓解决资金链危机,将又加重中铝并购力拓阻碍。 3、铁矿石博弈阻碍 力拓担心在经济危机时期,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出台的同时,恢复了经济但也可能对铁矿石价格造成影响。故而要求力拓将有关的股东特别大会决议案,由普通决议案(超过50%投票赞成通过),改为特别决议案(超过75%投票赞成通过),从而加大了谈判阻碍。

企业跨国并购论文中英文资料外文翻译文献

译文: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决定因素摘要:采用了独特的数据上设置的跨境合并和收购活动在中国的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众公司,我们收购前的性能和国有股比例对收购公司的表现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跨国兼并和收购,中国企业,国际化 1.介绍 在过去的30 年里,中国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在此期间,大量的中国企业已经成长起来和具备竞争力,有一些甚至已经涉足海外投资,以寻找新的增长来源。国际化扩张的方式之一就是收购现有企业,在国外,所谓的跨国兼并和收购 (M&A)。虽然这个数字是低,规模小的,但最近比过去的趋势明显加快。这种现象值得密切关注,以便更好地了解在这个问题上。 跨国兼并和收购是指一个企业购买在国外的另一家公司的股份或资产的行动。显然,跨国兼并和收购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公司的控制权之间的交易。虽然跨国并购的目标常常被说成是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收购公司, 结果相距较远的 规定的目标。系统研究表明,有相当数量的跨国兼并和收购以失败而告终。除了在母国和东道国的市场环境之间的差异,收购公司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被认为是更重要的。这些优势包括公司治理,高层管理人员的长期竞争力,学习能力,以及其他。因此,有必要看一看公司的特定因素影响的性能,跨境并购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的因素,影响结果的跨国兼并和收购中国公司,特别是在最近几年收购公司的经济表现。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兼并和收购的规模稳步上升。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中国企业的跨国兼并和收购总额为8.139 亿美元,这个时间是1988年至2003 年,其中大部分是1997 年后发生。虽然平均金额每年只有2.16 亿美元,1988 年和2003 年间,在2003 年,就达到了1.647 亿美元的水平。有一些广为人知的案例:上海电气集团在2002年购买了日本印刷机制造商,TCL收购德国施耐德在2003年和2004年,联想收购IBM PC业务的。所有这些情况表明,中国企业的跨国兼并和收购已经进入了一个时代。 收购公司的经济表现的不同结果这样的公司的行动。一些差异可能涉及到的国际化扩张的动机。例如,有些公司这样做,因为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而寻求资源,如原材料和技术,大概有几个甚至鼓励政府的政策措施。尽管他们的动机的不同,许多公司因此增加了困难,在跨国并购的整合风险,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成功因素导致性能上的差别。因此,它必须有一个很好的理解中国和国际的关系,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和决定

跨国并购失败的五大因素范文

跨国并购失败的五大因素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不稳定的环境中,中国公司正在以创纪录的速度走向世界,然而其对专业化商业服务及其在收购兼并交易中的重要性却缺乏相应的认识。 在美国,按法律和商业惯例的规定,律师、咨询师、投资银行家、会计师等专业服务人士在投资交易中,承担比中国或任何其他国家更多的专业责任。因此,在美国优秀的专业服务成为了交易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正如任何其他商业决策,专业服务的选择要以其经验和对项目的价值为先,而不是只要牌子响亮。 本文旨在为有计划在海外扩张的中国公司的领导层、董事会、企业战略规划部门及相关专业人士提供相关的经验参考,以有效帮助中国企业提高海外投资的回报。 过去10年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推动了全球对更高股东回报和竞争优势的追逐。各公司竞相收购技术和自然资源等战略性资产,以及新的产品、市场或客户,以实现持续的营收增长。此外他们还购买价值被低估的资产和企业,对其进行兼并后重组和整合,从而实现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以增大经营规模和增强竞争力。同时私有化、放宽管制、公司重组以及经营全球化等其他趋势也促进了跨国并购活动的空前增长。 虽然跨国交易数量众多且增长迅速,其成功率却很低。据历史统计,大约一半的并购交易以失败告终。大多数在完成收购一年之后未能改善经营绩效。通过对失败原因的研究,我们将主要原因归为五类,并对他们的有效克服和预防给予描述。 不完善的战略理由 在并购失败的五大原因中,拥有符合公司战略的清晰收购理由被视为最重要的问题。根据对1700项并购交易和250位首席执行官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的CEO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拥有清晰的收购战略理由或者理解交易会对其公司的长期财务造成的影响。 以较早的一项并购事件为例,1989年索尼收购了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当时索尼首席执行官Norio Ohga 认为索尼的核心VCR制造业务将会与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的电影制作和分销业务产生巨大协同优势。索尼向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支付了32亿美元并且在此次交易中承担了后者的16亿美元债务。索尼为这家公司支付了每股27美元,而在收购公布之前这家公司的股价仅为每股12美元。收购后不久,索尼花费了数亿美元投资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的制作工作室。但是仅过了五年,索尼便从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的投资中减记了27亿美元。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首先,企业需要对本企业和类似企业的相关收购案例进行调研;其次,参考第三方和专业人士中立的意见;再次,针对收购策略,企业应选定多个收购目标,全面权衡,综合考虑和投标。 “胜者的诅咒”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 石油公司 一、引言 2009 年8 月中国石化集团敲定迄今为止中国公司海外油气资产收购的 最大笔交易。2009年8 月18 日中石化宣布以82.7 亿加元(约合人民币511 亿元)成功收购瑞士Addax 石油公司。 此次并购的过程如何、其中存在什么样的阻碍及对于中石化公司将有什么样的意义?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的分析。 二、相关背景介绍 (一)公司背景 Addax 石油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独立石油公司,在多伦多和伦敦上市。其普通股股数为1.576亿股,现有员工860多人。其主要资产位于非洲和中东地区。除了在伊拉克有2 个区块总计为138200 英亩的石油资源之外,该公司大部分资产集中在尼日利亚、加蓬和喀麦隆,其中在尼日利亚有独资和合资项目共计11 个,在尼日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合作开发区(下称”JDZ”)就有4 个合资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公司在JDZ 的合资项目中有一个面积为24500 英亩的石油区块,是与中国石化直接合作的,Addax 持股14.33%,中国石化负责项目运营。Addax 石油公司油气资产集中在尼日利亚、加蓬和伊拉克库尔德地区,拥有25个勘探开发区块,其中勘探区块15 个,开发区块10 个;17个位于海上,其余8个在陆上。Addax 石油公司拥有权益2P石油可采储量5.37亿桶,权益3P石油可采储量7.38亿桶。另外,尚有111 个待钻圈闭,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2009 年二季度的数据显示,Addax石油公司平均原油日产量为14.3万桶,约合每年700万吨。其中尼日利亚产量占72.2%,加蓬占19.5%,库尔德占8.3%。根据初步开发方案设计,近期产量将达每年1000万吨以上。2008 年Addax 的总收入为37.62 亿美元,净利润7.84 亿美元,目前负债总额为28.65 亿美元。由于石油价格一季度下跌,因此公司第一季度净利润率只有1.01%,而去年全年净利润率高达20.84%。去年年底该公司曾决定今年继续投入16 亿美元用于提高产量,公司现有产量为682 万吨/年,相比2007 年增加8.4%。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家公司陷入资金紧张的境地,因此给予其他企业收购的机会。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英文缩写Sinopec Group )在《财富》2008 年度全球500 强企业中排名第16 位,是1998 年7 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注册

跨国并购论文发展趋势论文: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分析

跨国并购论文发展趋势论文: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分析 摘要:本文以联合国与贸易发展会议(unctad)《2008年世界投资报告》为基础,根据报告所给出的大量数据资料分析了跨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投资进入方式的选择越来 越倾向于以跨国并购为主,接着从对关于跨国并购动因理论回顾和对两种不同的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比较中得出 跨国并购近年来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对中国企业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进行跨国并购给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关键词:跨国并购;新建投资;发展趋势;政策 一、发展趋势及特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加快,世界直接投资规模不断增加,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国际直接投资总额不断增加。如果简单的把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看成是新建投资与跨国并购的总和,则从资料上我们可以分析出,近10年来,跨国并购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比例迅速上升,和新建投资相比并购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跨国直接投资的方式。 世界跨国企业购并投资在2000年达到峰值(11438亿美元)后,2001年起便逐年出现大幅度下降趋势,2001年比2000年下降48%(降至5940亿美元),2002年又下降了40%(降至3698亿美元),2003年再次下降了20%(降至2970亿美元)。

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经济从2000年下半年起转趋减速、2001年起欧、美、日经济全面衰退、世界股市价格趋向下跌、国际市场信息技术产品需求疲软、各国的消费与投资信心普遍下跌等原因造成的。2003年下半年起随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复苏,世界跨国企业购并投资的下降幅度有所缩小,出现走出谷底、趋向回升的征兆。进入2004年,世界经济复苏力度加强、企业利润率上升、股市价格上涨、跨国公司调整投资战略,世界跨国企业购并投资额从下降趋势转向回升,2004年比2003年增长了28%,增至3806亿美元;2005年又比2004年增长了88%,增至7163亿美元。 其中大型跨国企业购并投资件数(投资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投资件数)的增多及其平均投资规模的增大是2004年、2005年跨国企业购并投资转趋大幅度回升的重要动力(见表一)。 根据unctad所发布的《2008年世界投资报告》,200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再增30%,达到18.330亿美元,其中跨国兼并和收购(并购)达到16.370亿美元,比2000年的创记录水平增长了21%。从整体上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2007年全球跨国并购没有产生明显的削弱影响。相反,2007年下半年出现了一些很大的交易,包括银行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交易――苏格兰皇家银行、富通银

联想集团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联想集团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 有一批中国知名企业已经成长到一定规模,在日本、韩国企业之后,他们都相继开始了国际化扩张和兼并收购的行动,向着自己国际化的目标靠近,比较著名的企业如TCL、联想、海尔、华为等。但中国企业在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走出国门的过程中,都分别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以著名科技公司联想集团的两个跨国并购案例为切入点,阐述其跨国并购和整合的过程,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找出联想集团在跨国并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并从案例中抽取一些普适性的经验教训,推而广之,为其他中国企业所借鉴,促进其跨国并购的成功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两个案例是本文论述的主要事实依据。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国际化战略

Abstract Under the t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over 30 years development after reforming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re has been a lot of famous enterprises growing into a certain scale .Following after Japan and South Korea, they have started expansion and mergers all around the world to approach to their international target. Some of them typically are Lenovo , TCL ,Haier ,Huawei ect. However, during the process of going out of the country in a M&A way,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come across a variety of challenges and difficulities. This essay from Lenovo Group, the world-famous technology company, with its two M&A case studies, penetrated deeply into the topic, expatiated the process of M&A, by means of analysis, comparison and induction, so as to find out the issues they faced alone the way of M&A and the element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as well as the universally applicable experiences. Through spreading the mentions above, other Chinese enterprises can draw a lesson from it, so as to improve the way of M&A,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se two cases are the main basis of this essay. Key Words:Chinese enterprises,Mergers and Acquisitions,International strategy 目录 一、绪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文献综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案例介绍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联想集团企业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案例介绍错误!未定义书签。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字体大小:大中小2011-04-29 16:17:04 来源:一大把网站 2005年,中海油以185亿美元的价格大手笔展开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在与雪铁龙公司拉锯战、美国政府干预等情况下,最后撤回收购。 2007年,华为和美国贝恩资本试图以22亿美元联手收购3Com公司,但因美方担忧国家安全而流产。 2009年,中铝与澳大利亚力拓的195亿美元“世纪大交易”失败。 2010年,腾讯竞购全球即时通讯工具鼻祖ICQ失败。 2010年,中海油联合加纳国家石油公司出价50亿美元,竞购加纳Jubilee油田23.5%股权交易失败。 2010年,中化集团与新加坡淡马锡联手用约50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钾肥的计划失败。 2010年,华为竞购摩托罗拉业务失败,被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以低于华为报价的12亿美元收购成功。 2010年2月25日,通用汽车在底特律总部宣布四川腾中重工未能按期完成对悍马的收购,此项收购交易失败,通用汽车将逐步关闭对悍马的运营。通用汽车表示,因为四川腾中无法在拟议的交易时间里,获得中国监管部门许可,因此这项交易无法完成。 2011年1月,光明食品集团退出了收购美国维生素零售连锁店健安喜(“GNC”)的谈判。光明食品与GNC的交易破裂,是因为双方未能就价格和其他条款达成一致。 2011年3月21日,光明食品证实,全球第二大酸奶制造商法国优诺公司已与通用磨坊公司签订了排他协议,其竞购优诺公司的项目以失败告终。 2011年2月11日,华为美国并购受阻,美国国会小组以安全考虑为由,要求中国的华为技术公司剥离已收购美国服务器技术公司3LeafSystems所获得的科技资产。华为公司曾一度拒绝此项提议,表示退出该交易将会对其品牌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并等待美国总统奥巴马作出最终决定。不过随后,华为公司宣布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建议,撤销对美国三叶公司技术资产的收购,这意味着华为第二次进军北美市场的尝试再次以失败告终。(综合媒体报道) 编辑:张一帆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一大把”网站

浅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及模型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及模型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及模型 跨国并购现状模式 一、并购主体及规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迅速壮大并成为跨国并购市场中的一直生力军。上世纪末期,以国企为主进行海外并购的尝试阶段。新世纪伊始,伴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2001 年“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掀起海外并购热潮。在此阶段,国内家电企业和民营企业成为海外并购“排头兵”。 2006 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加速升值、国内证券市场的爆发式转型,企业海外投资也出现了跳跃式的发展,并呈现出新特点:一是大型国企的海外并购取得更多成功。二是民营企业也频有作为,如2007年11 月雅戈尔以1.2亿美元的价格在美国进行了一宗购并活动,成为目前中国服饰界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例。不难看出,这是中国企业把握优势,加强国际化的一个良好机会。 中国对外跨国并购投资总体保持增长趋势,但占FDI的比重却时高时低,波动较大。资料显示,我国的跨国并购在整个FDI中还不能说已经占有优势。并且,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无论从实际金额还是占世界并购交易额的比重看都较小。 二、并购产业及地区分布 由于历史、人文及地缘上的优势,中国企业投资分布的区域最初主要集中在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东南亚和非洲国家。2001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一些企业实力增强,并意识到利用国际资本壮大自己的重要性,为了获得国外

先进技术,规避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开始将并购延伸到美国、澳大利亚、欧洲、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几乎所有的并购案例都是和收购主体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是一致或高度相关的。2005年以前主要集中于矿产资源、家电、汽车和新兴电子高科技等行业。就并购金额来看,第一产业最多,该产业的石油、矿产等资源开发型行业的并购,涉及金额动辄达上亿美元。2005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海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开始逐渐转移到金融、服务等第部门。 三种产业分布各有重点区域。具体来说,第一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如石油行业的跨国并购主要发生在东南亚、俄罗斯等地,矿产行业主要发生在拉美、澳大利亚等地区;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贸易壁垒较高的区域,如海尔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下属一家电冰箱厂,TCL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等;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实体。如中国网通收购亚洲环球电信公司,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的TFT—LCD业务等等。 三、并购动机与效果 我国的我国企业的并购实践只有二十几年的历程。起初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政府行政性干预等非经济动机明显。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的开放,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中国市场逐渐规范化,我国的企业跨国并购已经开始走向市场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主要动因为对核心技术、国外市场和自然资源的寻求,其次是多元化经营动机和其他动因。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和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促使企业,尤其是

跨国并购案例解析分析

浙江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案例一 并购方:浙江龙盛 被并购方:德国德司达公司 并购年份:2010年 双方企业介绍: 浙江龙盛 公司简介 浙江龙盛成立于1970年,目前已成为化工、钢铁汽配、房地产、金融投资四轮驱动的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龙盛现在已是国内染料行业的龙头企业。龙盛创始于1970年,前身是浬海公社微生物农药厂。1979年,由农药厂转型开始生产纺织助剂。1993年,又由助剂生产转向染料和染料中间体的生产,企业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7年,龙盛组建了正式的股份制公司。1998年,龙盛分散染料的产销量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并逐渐开始构筑集活性、酸性等多种染料品种和染料中间体为一体的大染料格局。2003年8月1日,龙盛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国内染料领域第一家上市公司。如今,龙盛已成为横跨化工、钢铁、房产、金融股权投资四大产业,总资产超过150亿元、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所属控股子公司50多家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2010年,龙盛通过启动债转股控股德司达全球公司,开始掌控染料行业的话语权。在全球的主要染料市场,浙江龙盛拥有超过30个销售实体,服务于7,000家客户,约占全球近21%的市场份额,在所有的关键市场都有着销售和技术的支持,在50个国家设有代理机

构,拥有在12个国家的18家工厂,龙盛世界客户群包括知名国际品牌如NIKE、ADIDAS、SWAL-MART、LEVIS等。 现在的情况补上 德国德司达 德国德司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染料供应商,约占全球近21%的市场份额,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染色解决方案、高性能化学品和定制生产特殊染料、颜料,它在全球12个国家拥有18家工厂,服务于7000家客户,2008年销售收入约8亿欧元。德司达是由3家昔日染料制造业巨头的染料部门合并而成的。1995年,有近百年染料生产史的德国拜耳公司和赫斯特公司的染料部门合并建立了德司达公司。1999年11月,德国巴斯夫公司的纺织用染料和颜料部门也加入了进来,组成新的德司达公司,并于2000年10月1日正式挂牌运行。2004年8月,美国白金公司从德司达原先3家大股东拜耳、赫斯特和巴斯夫手中全面收购了德司达的股份。 并购过程 这样一家由世界顶级染料企业组成的公司,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德司达近破产,中国企业浙江龙盛把握了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司达陷入资金流动性不足的困境。2009年9月,德司达德国公司向法兰克福法院申请破产保护,2010年2月,印度吉里(KIRI)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新加坡吉里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支付4000万欧元收购了德司达除美国以外的全球业务。接着,龙盛在2010年初出资2200万欧元认购了新加坡吉里控股私人有限公司的可转换债券,约定在5年之内随时可以转成股份。债转股后,龙盛将持有新加坡吉里控股私人有限公司62.4%的股份。也就是说,龙盛和印度吉里公司是德司达重组后的两大股东,而

【最新文档】跨国并购失败转型绿地投资,成功案例-范文word版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跨国并购失败转型绿地投资,成功案例 篇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与失败案例大汇总 中企海外并购 成功案例 联想:并购IBMPC业务 201X年12月8日,联想用12.5亿美元购入IBM的PC业务,自此,位于全球PC市场排名第九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这次并购从品牌、技术、管理、产品、战略联盟和运营等各方面对于联想本身都有巨大的提升。并购后,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全套研发体系归联想所有,联想的采购和营销成本则由于借助了IBM原有的分销渠道得到大大优化。 点评:联想的经验告诉我们,民族企业尽管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相比国外企业处于低位,但如果敢于抓住时机,取己所需,那么,借助这种品牌并购迅速上位也是未来中国企业迅速扩大海外影响的可取之道。 海尔:居高临下,步步为营 201X年底,海尔在总裁张瑞敏制定的名牌化战略带领下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海尔“走出去”的主要特点是:经营范围——海尔自己的核心产品;发展进程——从创造国内名牌、国际名牌着手,到出口,再到跨国投资,渐进性发展;对外投资方式——以“绿地投资”即新建企业为主;跨国投资效果——成功率高,发展快。如今的海尔已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201X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点评:拥有像海一样宏大目标的海尔,不仅伸开臂膀广纳五湖四海有用之才,更具备了海一样强大的自净能力。它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战略方向,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是海尔如今不断演绎全球神话的筹码。 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 吉利在成功实施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名牌战略之后,开始了以海外收购为主的品牌战略。201X年4月,吉利汽车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制造企业澳大利

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模式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模式分析—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及其在中国政府“走出去”政策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开始了跨国并购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尤其在2004年后中国企业开始了在世界各地掀起了跨国并购的浪潮,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飞速发展,跨国并购需求日益强烈,每年的并购数量迅速的上升,并且势头十分迅猛。中国并购市场也正从萌芽状态走向成熟,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并购市场之一。 大量的并购后的情况看,中国企业由于缺乏国际并购的经验,大多数都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并且大多数以失败而告终,而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企业在跨国并购的整个过程中把目光主要的集中于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从而忽视和未能准确处理文化差异,所以可以说中国企业海外跨国并购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在整合时期。有效的文化整合是跨国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这也被视为跨国并购过程中最难得一部分。因此,并购企业如何能更好的文化整合成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二)研究意义 首先,能够更深入的、全面地理解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特征以及文化整合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从而明确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典型特征、特殊的整合模式和策略。 其次,对于国外学者的文化整合研究,很少有层面是在中国的民族文化上入手,这使得中国企业不能很好的把理论用于实践活动中。而通过本文研究,将进一步的扩充中国背景下的文化整合理论研究的内容。 最后,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增多与完善,将会更好的服务于企业跨国并购的实践活动中。中国企业更应该在这些理论基础的帮助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中国国情,需找出适合自己的文化整合模式的道路。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一)跨文化理论研究回顾 国外众多学者较早的就运用跨文化理论来剖析文化差异的问题,并且取得了 不错的成果,而跨文化理论研究为文化整合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文化整合的 理论发展做出来很大的贡献,因此,认清跨文化理论研究现状显的很有必要。

失败例子 TCL收购阿尔卡特失败案例分析

失败例子:跨国并购中的一道难题:TCL收购阿尔卡特失败案例分析 一、TCI_收购阿尔卡特失败案例的概述 2004年4月26日,TCL宣布吴定祥武汉纺织大学与法国阿尔卡特已经正式签订了 “股份认购协议”,双方将组建一家合资企业T&A从事手机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研发、生产及销售。这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整合国际大公司的手机业务。当时的资料显示,T&A 总部设在香港,初始净资产为l亿欧元,TCL通讯出资5500万欧元持有55%的股份,阿尔卡特出资4500万欧元持有45%的股份,由李东生任董事长,万明坚任CEO。2004年8月31日,合资公司T&A正式投入运营,原阿尔卡特投资中国的苏州公司成为T&A的子公司。双方对合资企业的运营最开始有很多期待,目标宏大。预期双方的合作不仅将大大控制整体研发成本,同时可以更快速地推出创新和尖端产品,并提出了将采取“技术创新”和“开源节流”两大策略,以实现双方在交叉期销售、采购、生产及研发领域的四大协l_J效应。对于这一并购案,舆论上也有很多宣传,按照摩根斯丹利的研究报告,T&A成立后,TCL国内外手机的年销量将达到2000万部,一跃成为中国手机销量第一、全球第七的手机生产制造商。 然而,这些只是美好的愿景,只是纸上谈兵。当合资公司T&A开始运营之后,双方的文化冲突就显现出来了,无论是双方的合作目标还是决策方式,管理制度、销售策略及员工待遇方面,都存在难以弥合的文化价值差距。TCL面对双方的文化差距或冲突,完全无力化解企业文化整合这道难题,而且越整合越糟糕,导致合资公司的经营状况迅速恶化,并购后出现严重危机。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并购后的亏损日益严重。并购之前,TCL在国内的手机市场处于上升态势,而合并后的2004年国内手机销量下降了23.3%,毛利润同比下降了58.6%。 2.并购后的人才大量流失。合资公司T&A的严重亏损使得作为这次并购案的主要决策人和操盘手万明坚难辞其咎,于2004年12月20日宣布因健康原因辞职,更严重的是,他的一些老部下也相继选择离开了TCL,包括TCL负责手机生产,研发和销售的部门经理或部长。除了原TCL通讯的骨于大量流失外,到2004年底,T&A高层经理中的原阿尔卡特员工也基本离开了,到2005年3月前后,包括扬州公司在内的一线经理人员也相继离职。 3.并购后的合脊企业解体。 由于T&A难以经营下去,2005年5月17日,在香港上市的TCL通讯发布公告,正式宣布TCL 将以换股形式,收购阿尔卡特持有合资公司的45%股份。至此,阿尔卡特正式退出T&A的经营与管理。这对双方带来的是巨大的伤痛,按照双方的相关协议,阿尔卡特这次出售将承担大约2.8亿港元的资产缩水,折价幅度高达81%;而对于TCL来说,阿尔卡特离开之后,它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 石油公司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中石化收购瑞士石油公司 一、引言 年月中国石化集团敲定迄今为止中国公司海外油气资产收购的最大笔交易。年月日中石化宣布以亿加元(约合人民币亿元)成功收购瑞士石油公司。 此次并购的过程如何、其中存在什么样的阻碍及对于中石化公司将有什么样的意义?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的分析。 二、相关背景介绍 (一)公司背景 石油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独立石油公司,在多伦多和伦敦上市。其普通股股数为1.576亿股,现有员工860多人。其主要资产位于非洲和中东地区。除了在伊拉克有个区块总计为英亩的石油资源之外,该公司大部分资产集中在尼日利亚、加蓬和喀麦隆,其中在尼日利亚有独资和合资项目共计个,在尼日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合作开发区(下称””)就有个合资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公司在的合资项目中有一个面积为英亩的石油区块,是与中国石化直接合作的,持股%,中国石化负责项目运营。石油公司油气资产集中在尼日利亚、加蓬和伊拉克库尔德地区,拥有25个勘探开发区块,其中勘探区块1个,开发区块1个;17个位于海上,其余8个在陆上。石油公司拥有权益2P石油可采储量5.37亿桶,权益3P石油可采储量7.38亿桶。另外,尚有个待钻圈闭,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年二季度的数据显示,Addax石油公司平均原油日产量为14.3万桶,约合每年700万吨。其中尼日利亚产量占72.2%,加蓬占19.5%,库尔德占8.3%。根据初步开发方案设计,近期产量将达每年1000万吨以上。年的总收入为亿美元,净利润亿美元,目前负债总额为亿美元。由于石油价格一季度下跌,因此公司第一季度净利润率只有%,而去年全年净利润率高达%。去年年底该公司曾决定今年继续投入亿美元用于提高产量,公司现有产量为万吨年,相比年增加%。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家公司陷入资金紧张的境地,因此给予其他企业收购的机会。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英文缩写 )在《财富》年度全球强企业中排名第位,是年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注册资本亿元,总经理为法定代表人,总部设在北京。直接参与此次收购的是中石化的全资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国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总结

思考题: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 1、跨国并购的基本含义是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买下来。跨国并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一国企业”是并购企业,“另一国企业”是被并购企业,也叫目标企业。并购的“渠道”包括两种,一种是并购企业直接向目标企业投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目标国所在地的子公司进行并购。并购的“支付手段”包括现金支付,从金融机构贷款,以股换股和发行债券等方式。 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轨迹与特点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1996年 2)发展阶段:1997年至2007年 3)活跃阶段:2008年至今 2、早期阶段 1)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国策,对外开放就要求我们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随着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交往日渐紧密,出于国家战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之间的跨国合并也在慢慢的开始发生。 1984年,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联手收购了香港最大的上市电子集团公司——康力投资有限公司。 1992年首钢收购了美国加州钢厂和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 1996年4月,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以2.46亿美元并购了香港龙航公司38.5%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 2)特征:这一时期我国企业并购数量少,规模小。 并购目标地区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印度、香港等地区。 所涉及的行业主要是航空、矿产资源等带有垄断色彩的行业。 进行海外并购的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 3、发展阶段 1)自1997年开始,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迎来了一次热潮。当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区位是邻国,目标集中在石油、电信和交通等国家资源与基础设施行业。 2001年我国加入WTO,第二次海外并购热潮兴起,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海外并购事件。例如: 2001年6月,海尔集团出资2亿港元,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一家冰箱厂。

中国跨国并购失败案例跨国并购失败案例以及分析

中国跨国并购失败案例跨国并购失败案例以及 分析 跨国并购失败案例篇 1 2021年6月2日,腾中重工与通用汽车就并购悍马品牌签署谅解备忘录,腾中重工将获得悍马品牌所有权益以及高管和运营团队。但此项并购最后的实现,尚需要获得中国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批准。 2021年7月15腾中重工日表示,公司已经向发改委提交了申请,腾中重工收购悍马一事正式进入官方审批阶段。对收购悍马和悍马国产两个步骤的审批,分别由商务部和发改委担任之责。就审批腾中重工收购悍马方面,发改委态度尚待明确。油耗问题是发改委不能通过悍马国产的关键问题。 2021年08月14日由于腾中和通用在商议悍马资产的具体价格上出现了分歧,所以一再延期签约时间。 2021年08月21日腾中重工为了准备接受悍马,正在积极部署相关工作,并挖来奇瑞销售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奇瑞汽车国际公司副总经理黄志强,准备在上海成立悍马中国的运营团队,主要负责进口悍马在华的销售工作。

2021年08月24日腾中高管准备飞抵底特律与通用展开最后的谈判。悍马的正式出售协议也将于此次商旅中签订并对外公布。但交易生效前还需通过中美双方监管部门的批准。 2021年09月29日国家发改委已经彻底回绝了腾中的收购申请,理由为腾中上报的收购报告中,仅仅收购悍马的品牌,不属于发改委核准项目。 2021年10月10日腾中重工与通用汽车9日宣布,双方就通用汽车旗下高端全路面品牌悍马业务的出售签署最终协议。腾中将以1.7亿美元左右获得悍马品牌、商标和商品名称的所有权,拥有生产悍马汽车所必须的具体专利的使用权。 2021年02月01日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已和美国通用汽车达成协议,将悍马收购交易的最后期限延期一个月。即将该笔收购交易在1月31日到期最后期限延长到2月底,并同时等待中国监管层的批准。 2021年02月25日(美国东部时间2月24日),通用汽车在底特律总部宣布四川腾中重工未能按期完成对悍马的收购,此项收购交易失败,通用汽车将逐步关闭对悍马的运营。 跨国并购失败案例篇2 2021年5月,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华为)在美国以200万美元收购一家即将破产的美国三叶系统公司的特定资产,其中包括若干涉及云计算(Cloudputing)领域的核心专利技术。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型收购却遭遇了“安全魔咒”,2021年2月,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以华为收购

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

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

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 在全球化并购浪潮中,已不仅仅限于大企业吞并小企业,更多地出现了大企业之间的并购。这种大企业的并购常常对一国或几国的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对一些国际上著名的大企业并购典型案例的分析,能使我们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以下我们来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一)波音公司并购麦道公司 1996年12月15日,世界最大的航空制造公司美国波音公司,宣布并购世界第三大航空制造公司美国麦道公司。并购总价值133亿美元。并购后,每份麦道股份变为0.65波音股份。麦道品牌只保留100座的MD一95型客机,其余民用客机一律改为波音品牌。从此,有76年历史,举世闻名的麦道公司不复存在。波音公司总经理于1997年2月出任新波音的主席和总经理,三分之二以上管理干部由波音派出。新波音拥有20万员工,500亿美元资产,净负债仅仅10亿美元。当时预计在1998年,新波音公司可望有

530亿美元的进账,可牢牢稳住世界民用和军事飞机制造企业的龙头老大的地位。 波音公司成立于1916年,至今已有89年的历史。波音经过多次的研究开发,发展成为一家设计并制造民用及军事飞机、导弹、直升飞机及其他相关产品的多种经营公司。在今后的20年中,波音将以每年5%的速度发展空中交通事业,并在原有全球民用客机交易量64%(1995年)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和提高。 麦道公司成立于1920年,一直在军用飞机制造领域拥有霸主地位。但是在1996年以后,市场占有份额急剧下降,竞争能力迅速削弱,从而面临着被其他企业并购的危险。 波音并购麦道计划已经讨论了三年。麦道曾经两次拒绝波音,然而,在过去的几年,在与波音和空中客车的激烈竞争中,麦道一路败北,世界市场份额从22%下降到不到10%。1996年,麦道只卖出40架民用客机。1996年10月,麦道承认自己的300座MD一11无力与波音的400座747竞争。12月,麦道放弃了自己440座MD 一11的计划,开始作为波音的"下承包商",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