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教学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包括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其与前后知识的联系。

例1 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一组数据

例2 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同时表示两组数据

实践活动蒜叶的生长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折线统计图,并已积累较多的统计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够看懂折线图中的数据内容,并利用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够在提供的方格纸上画折线表示数据及其变化态势。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内容的编排有以下两个特点: 1.把单式折线图和复式折线图安排在同一个单元里教学。2.选择有意义且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教学折线统计图。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统计主要是为了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因此,不宜让相对繁琐的制图操作干扰学习的重点。教学本单元的例题和习题时,要么让学生看图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么让学生在已经确定了纵轴、横轴并画好网格的图中描点、连线,用不同的折线表示相关的数据。这样,既突出了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关键环节,又能使学生更加关注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统计方法,积累统计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全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根据要求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推理,解决相应问题。

3.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由数据本身能说明什么逐步过渡到基于数据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判断和预测。

(最新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

第二单元 第1课时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能读懂折现统计图;能收集简单数据,并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简单分析折线统计图的数据,了解数据反映的实际情况。 2、使学生在认识折线统计图,收集数据、运用折线统计图表达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体会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提高运用折线统计图处理简单数据的技能,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主动参与统计活动,形成相互合作、积极思考的学习意识,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教学难点:分析数据,体会数据蕴含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手机自己从一年级开始每年体检的身高数据,课件一、预习作业 1、我们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开始,就学习过许多统计的知识与方法。大家回忆一下,统计有什么用处?我们都学习过哪些统计的内容和方法? 二、自主学习 1、交流预习作业指名学生回答 说明:我们知道,为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者了解某个问题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用统计的方法获得数据,分析数据反映的具体事实,并根据事实作出判断或推测。在统计内容和方法,大家学会了调查收集数据,分类整理数据,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以及分析数据表达的信息。 2、引入新课为了提高统计能力和根据需要表达数据,我们今天要学习表达数据的新形式。大家要能认识这种新的表达形式及特点,学会用这种形式表示数据、分析数据。那究竟是怎样的形式呢?我们一起来看具体问题。 3、教学例 1 出示例1统计表 提问:这是已经学习过的统计表。你能从统计表里知道些什么?张小楠的身高是怎样变化的? 引导:你能用手指比划画一条线,表示每个年龄身高增加的情况吗?大家和老师一起,用手指试着画画这条线看。 同学们已经用手指画线表示了身高增加的情况,你能像这样在纸上画出一条曲线来表示吗?自己试着画一画,表示出张小楠身高增长的变化。 观察:你觉得我们画的这条线有什么用?能看出张小楠每个年龄的身高怎样

小学数学_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奥运奖牌 ——统计 信息窗1:认识扇形统计图 教材简析: 《认识扇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统计表及平均数后安排的,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完成阶段,是下一学段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 2、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应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一天都吃的食物分几类?平均每天吃多少才是最科学的? 同学们结合在科学上所学的知识学生畅所欲言。 谈话:下面是笑笑家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请同学们看表,说出其中百分数的意思。 相互讨论,并交流。 谈话:老师也给你们提个问题:你能用学过的统计知识来描述一下吗?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条形统计图来解答这个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和学生交流的话题自然地衔接到统计的学习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探究新知 (一)做出条形统计图

1.学生回顾学过的统计知识,将统计表中的数据用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 2.汇报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3.提出问题:利用条形统计图能直观的看出笑笑家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但是各类食物所占的百分比能表示出来吗? (二)认识扇形统计图 1、播放课件,展示扇形统计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学生小组交流,互动讨论把发现的信息记录下来 2、师生互动,交流学生的发现 3、师小结:扇形统计图 (三)对比发现 1、播放课件: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谈话:比较两种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小组内交流,并记录发现 3、学生回答:两种统计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各类食物摄入量的多少;但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各个各类食物与一天总摄入量的关系。 4、师谈话:是啊,两种统计图各有特点: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三、实际应用,深化理解 (一)认识生活中的统计图 各大洲陆地面积统计图;中国援外资金统计图;我国乔木林各龄统计图(借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指导应用 这是一道巩固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一袋240克的牛奶,根据提供的扇形统计图,计算出各种成分有多少克? 四、拓展: 根据李明的作息时间,和自己的作息时间对比,并相互帮助,课下做出自己的作息时间统计图(此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只是拓展,对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来说或许是一种挑战) 五、课堂反馈,交流总结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与评析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者:浙江省特级教师顾志能老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复习旧知 1.问题情境。 根据五天的训练成绩,选拔一位同学去参加学校的1分钟跳绳比赛。 张明:201 205 208 213 217 王星:206 204 210 209 202 师:谁去更合适? 生:张明,因为从数据的变化趋势中发现张明在不断进步,而王星起伏不定。 教师板书“数据的变化趋势”。 2.引导转换,复习旧知。 师:如果我们要想更清楚直观地看出两人成绩的变化趋势,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生:我们可以统计图表示。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呢? 学生讨论,得出应选用折线统计图,并说理“可以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3.简单读图,感悟趋势。 呈现张明和王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图1、图2),学生读图。 师:王星成绩怎样? 生:忽上忽下。 师:张明呢? 生:步步升高。

二、学习新知,初步感悟 1、设疑问难,引发思考 一 (1)呈现刘辉的成绩(图3),分析其进步趋势。 (2)设问:如果张明和刘辉要一决高下,谁获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课件切换,将张明和刘辉两人的折线统计图并排呈现在一起,学生交流。 (3)学生都认为张明获胜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他们两人的成绩虽然都在上升,但张明的折线要斜得厉害,说明他上升的趋势更明显。 (4)引发思考。 师:我们能不能再想个办法,对这两张图作个处理,使得我们能一下子就看出张明比刘辉进步得更快? 2.唤醒旧知,初步感悟。 生:我们可以把两张统计图合并在一起。 师:以前我们学过把两张条形统计图合并在一起,今天你们想把两张折线统计图也合并在一起。好的,老师给你们试一试。 课件演示合并。(合并后,两条折线都是黑线) 师:现在老师把两条折线合在了一个图上,你们可以怎样来看这个图呢? 生:张明的可以用实线表示,刘辉的用虚线表示。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精选版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太平中心校新形式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太平中心校立志小学教师吕文良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初步学会统计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依据数据变化的特点进行合理推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1、引言:同学们,最近人们都在关心城市空气质量,你们知道这是为什 么?空气质量好坏,其实与PM2.5有关,对于PM2.5你有哪些了解? 那么最近上海的空气质量如何呢

2、复习条形统计图:课前,老师收集并整理了上海过去7天的PM2.5数据,并绘制了一副条形统计图,仔细读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小结:在条形统计图中,根据直条的长短,我们能清楚地知道PM2.5的含量是多少。如果要进一步反映PM2.5含量的变化情况,除了用这样的条形统计图绘制,猜猜看,还有没有更好的绘制方法 4、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图表,解决问题 (一)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组成与区别 1、出示:折线统计图绘制过程。 2、小组合作研究: (1)一副完整的折线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3、质疑:那么点与折线在折线统计图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4、小结:由此可见,折线统计图就是根据数量的大小先描出各点,然后用折线将各点依次连接起来,这条折线反映的是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二)读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1、根据图意,解读数据。 (1)4月18日,pm2.5的含量是多少微克/立方米 (2)在这七天中,哪一天空气质量最差 (3)哪一天空气质量最好,pm2.5的含量是多少?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知识,是学生已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小学里学习一些统计知识,主要是使学生对统计的意义和思想方面有个初步了解,教材加强了看懂和分析统计图的训练,并在统计图的后面都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图形回答几个相应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在绘制统计图方面,本教材降低了一定的要求吗,为学生提供了帮助,帮学生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并注意多安排半独立完成的习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四、教学难点: 1、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2、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3、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正确的描点 4、图例的设置 五、教学时数:3

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2 教学内容教科书 P23 例2、P24练一练,P25~P26练习四第2、5、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建标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 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探标1、出示例2统计表,你能知道些什么 信息? 2、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 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 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学生回答:学生根据统 计表回答了解到的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将折线 统计图补充完整。 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 一步讨论讨论问题。 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 信息?你有什么发现? 重点要让学生在 尝试用复式折线 统计图表示数 据,以及在看图 回答问题的过程 中,了解复式折 线统计图表示数 据的基本方法和 特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名师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2.使学生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的作用。 3.使学生知道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 到本单元为止,学生已经学完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三种统计图。因此,本单元除了让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例1)之外,又新增了一道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选择不同统计图的例题(例2),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理解这三种统计图在使用上各有什么优越性和局限性。 (二)具体编排 1.例1。 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在校园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情境,为引出有关统计数据提供现实背景。通过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对数据的进一步处理要求:你能算出喜欢每种运动人数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吗?以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引出扇形统计图的教学。 教材让学生将统计表中的数据填入未完成的扇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大小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百分比的过程,初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在完成了扇形统计图后通过三个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得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用扇形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最喜欢的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 2.例2。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各异,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条件也不一样,例2以三组校园树木数量相关数据,通过不同的统计内容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在统计图的多样化与优化中进一步认识各统计图的特点。同时体会相同的统计对象,当需要表达的信息不同时,选择的统计图也不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的价值,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第(1)小题统计的是树木总量在2007~2011年之间的变化情况。既可用条形统计图,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这一题对比的意图在于让学生体会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突出选择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条件,即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时用折线统计图更直观。 第(2)小题统计的是各种树木占树木总量的百分比,既可以用扇形统计图,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条形统计图只是直观呈现了各种树木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几,而扇形统计图能更直观、有效地看出校园树木数量的分布情况,突出选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pdf

太平中心校新形式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太平中心校立志小学教师吕文良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并 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初步学会统计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折线 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教学难点: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依据数据变化的特点 进行合理推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1、引言:同学们,最近人们都在关心城市空气质量,你们知道这是 为什么?空气质量好坏,其实与PM2.5有关,对于PM2.5你有哪些了解? 那么最近上海的空气质量如何呢? 2、复习条形统计图:课前,老师收集并整理了上海过去7天的PM2.5

数据,并绘制了一副条形统计图,仔细读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小结:在条形统计图中,根据直条的长短,我们能清楚地知道PM2.5的含量是多少。如果要进一步反映PM2.5含量的变化情况,除了用这样的条形统计图绘制,猜猜看,还有没有更好的绘制方法? 4、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图表,解决问题 (一)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组成与区别 1、出示:折线统计图绘制过程。 2、小组合作研究: (1)一副完整的折线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3、质疑:那么点与折线在折线统计图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4、小结:由此可见,折线统计图就是根据数量的大小先描出各点, 然后用折线将各点依次连接起来,这条折线反映的是数量增减变化情况。(二)读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1、根据图意,解读数据。 (1)4月18日,pm2.5的含量是多少微克/立方米? (2)在这七天中,哪一天空气质量最差? (3)哪一天空气质量最好,pm2.5的含量是多少? 2、模范练习:学生互问互答。 3、进一步分析折线变化情况。(出示表格) 提问:仔细观察折线的变化情况,分成几类?哪三类? 追问:这2条折线,同样是上升,它们有什么不同?下降呢? 4、小结:在折线统计图中,折线的升降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在相等的宽度里,同样是上升或是下降,有时是大幅的,有时却是缓慢 的,折线水平,说明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完整版)苏教版最新五下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过关测试题

苏教版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过关测试题 (一)用心思考,正确填写) (1)小明为了观察自己的学习成绩是否进步,决定将每次测验的得分绘制成统计图,他 应选用()统计图。 (2)学校要统计每个班级的男、女生人数应选用()统计图比较合适。 (3)我们要绘制一幅5个城市某一天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情况统计图,应绘制() 统计图,要绘制一幅本地一周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应绘制() 统计图。 (4)在同一幅折线统计图中,折线上斜表示数量(),折线下滑表示数量(), 折线越陡表示数量变化越(),折线越平缓表示数量变化越()。 (5)在一幅统计图的纵轴中,用5厘米表示400万元产值,那么240万元产值应用()厘米来表示,8厘米表示()万元产值。 6.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 7.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是: (1)整理数据。 (2)画出纵轴和(),用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 (3)根据()的多少描出各点,再把各点用()顺次连接起来。 (4)写出统计图的名称和制图(),并标出图例。 8.下面左图是一张甲、乙两车的行程图,仔细阅读后回 答下列问题。 (1)甲车的速度是()千米/小时。 (2)甲、乙两车的时速之差是()千米/ 小时。 (3)半小时两车的相差()千米。 9.右图是深圳市金威啤酒厂1999~2002年啤酒产量

情况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二)反复比较,谨慎选择。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 A.表示数量的多少 B.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C.既表示数量的多少又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2)下面不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 A.彤彤近几年的体重变化情况 B.学校图书馆各类图书的数量 C.某病人一天的体温变化情况 (3)条形统计图通过()来表示统计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通过()来表示统计量的变化。 A.折线的长短 B.直条的粗细 C.直条的长短 D.折线的升降 (4)若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十年间某校毕业人数的情况,则这十个数据应该()。 A.按年顺序排列 B.按数据的大小,由小到大排列 C.按数据的大小,由大到小排列 D.随意排列 度假方式 人数 走亲访友在家休息旅游其他 性别 男生 5 6 8 5 女生 6 5 6 4 选用()比较合适。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 教具学具准备: 单复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中国最南端的位置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北的位置在漠河县,课件出示,给出了两地2011年4月7—10日的最高气温,你看懂了吗? 2、从折线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二、新授。 1、两条不同的折线,分别表示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走势。在统计图的右上角,这个叫图例。

2、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南北两地的最高气温情况,从图中就可以找出来。让学生找并说一说。 3、对比:两条折线中,曾母暗沙每天的最高气温都高于漠河的最高气温。 4、小组讨论:根据图中的气温走向,你能预测一下随着日期的推移,气温会怎样变化吗? 5、从图中找出以下问题? (1)两地哪天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大?相差多少? (2)两地最高气温相差25℃的是哪天? (3)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4)从总体上看,两地这几天的最高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三、深入拓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1、正上方写统计图的标题。 2、右下方标明制图的日期。 3、根据两组数据的多少和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水平射线为横轴,竖直射线为纵轴。 4、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2℃。 5、设计图例。用实线图例表示_______,用虚线图例表示_______。 6、根据数据的大小,分别描出两组数据的对应点,再根据图例连接各点。 7、试试看 四、习题巩固。 1、85页试一试,独立完成。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重点难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指导】 1.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性和衔接。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2.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 教学中应避免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学习统计的知识,应当注意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3.注重对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在学生从事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起引领、指导的作用。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2课时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4~105页例1及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重点难点】 会看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小学数学_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突出扇形统计图学习的必要性,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信息,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认识扇形统计图和自主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在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意义 教学难点:扇形统计图统计的特点和优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得有用信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六年级学生最喜欢的球类运动情况调查表、统计表、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图片:这是小学生课外活动的一个剪影,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体育运动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球类就有很多种,你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同学们各有所好,为了举行球类比赛,我对我校六年级5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记录了他们最喜欢的球类运动情况,请看:(出示调查表)观察这张调查表,你想知道什么? 二、提出问题 1、喜欢乒乓球运动的有多少人? 2、喜欢篮球运动的有多少人? 3、喜欢足球运动的有多少人? …… 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都是想知道喜欢各种球类运动的人数怎样? 三、尝试与探索

(一)整理数据 喜欢各种球类运动的人数怎样,这些数据是杂乱的,我们应先将数据分类整理。 小组合作整理,要求:四人一小组,组长进行分工,2人统计数据,1人记录数据,1人绘制统计图。 温馨提示: 1、统计数据时,想一想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把数据按要求填写在统计表中; 3、表中的数据适合制成什么样统计图,然后完成统计图; 4、合作过程中,如有困难可以寻求小组成员帮助,也可以找老师帮忙。 展示、汇报:(做记号的调查表、统计表、统计图) 然后多媒体播放条形统计图,学生对照有没有错误。 (二)、描述、分析数据 师:观察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生说) 师:从条形统计图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如果想知道喜欢乒乓球运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怎么办? 学生口算:25÷50=50% 继续算出其它百分比:(8%、22%、14%、6%) 出示数据: 这些百分数都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之几,有没有一种统计图可以看出各部分与总量的关系呢? 可以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出示扇形统计图并板书课题)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根据所给的数据绘制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渗透统计思想。 3、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作用,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图纸、刻度尺、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了解机器人吗?听说过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吗?如果想了解近几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情况,可以怎样做?(预设:调查、统计)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1、这里是2006-20XX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统计情况。

2、我们已经将这些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制成了统计表,为了更好地进行分析,我们还可以将这些数据怎样做?(预设:制作成统计图。) 3.出示条形统计图1,并说说根据这个条形统计图能发现哪些信息。 名称,横轴,纵轴,每一年的参赛队伍的多少。 小结: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4.提问:从20XX 年到20XX 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是怎样的?谁能用手势比划?你同意吗? 5.追问: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预设:直条的高低。)如果我挡住条形统计图的一部分,你还能看出这一情况吗?(预设:可以。) 6.过渡:这说明“分析增减的变化情况”和“直条的完整度”没有关系。如果我们只想分析变化情况,你觉得可以怎样绘制统计图更简单呢?自己动手在下图上试一试。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表 时间/年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参赛队伍/支 426 394 468 454 489 499 519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课时 安排 共需要3课时 为第1课时 教学内容页数:书第21~22页,例1、“练一练”及练习四第1题。知识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教学难点: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 2.分析统计表。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 吗?(能)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 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 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 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了解结构。

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一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情况学生回答:身高变化情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完成练一练统计身高。 谈话: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比如我们同学的身高情况。 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 对学生意见的预设和对策: (1)每个人的身高都在增长,增长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致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 (2)这份统计图和其他的统计图有明显区别,底部从0到110这一段用了折线和虚线。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指导学生发现最低身高数据在110以上,省略0到110这段数据可以使110~145厘米之间的每一段放大,使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更明显,而且使统计图更美观。 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 学生说一说: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持续上升,没有下降 10 四、巩固练习:练习四第1、3、4题 五、总结新课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 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点?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单式折线统计图 横轴 纵轴 描点连线 标注数据 填写日期 随堂 检测 内容 “练一练”和练习四第1题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数学4.1.1 扇形统计图(一)说课稿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数学4.1.1扇形统计图(一)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一部分扇形统计图第一课时的内容,其内容主要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等。 本节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统计知识的开始,是小学相应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学好本节内容,既提供学生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的思路,给学生获取信息提供新的途径,也为画复杂的扇形统计图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情境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能利用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扇形统计图的简单分析,培养统计素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到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利用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教学难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四、教法、学法 说教法: 从学生己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难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问题情境引入 充分利用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体会到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作出决策,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既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感到学习扇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问题的开放性 教师在设计时,对教材上的例题和有关练习作了修改,从书本指向性非常明确的问题改

成了完全开放的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3.展示学生收集的扇形统计图 事先布置每个同学寻找生活中的扇形统计图,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既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感,又使学生感觉了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也获取了更多的信息,极大地提高了识图能力,并对有的扇形统计图赋之以德育功能。 说学法 扇形统计图学生在小学己接触过,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少讲,多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机会,并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对一次事项作出正确的决策; 2.通过实例、归纳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3.培养对扇形统计图的敏感性 4.掌握获取信息的途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这一理念,我创设了以下情境: 同学们,为迎接奥运会的到来,班集体准备发动大家折幸运星的活动,我们要买合适的颜色纸就需要调查我们班喜欢各种颜色的同学人数,可以怎么办?你会用到什么方法? (多媒体适时出示条形统计图) 刚才,大家想到了可以用已经学过的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来反映喜欢各种颜色的同学人数。今天我们将在以前学习的统计知识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统计图。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入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适时引出条形统计图,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的复习,为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做铺垫。】(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有效地数学学习内容,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倡导的理念,因此理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能够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就成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1.教学例1(出示例1情景图)

(完整版)五下复式折线统计图训练题.docx

光谷二小金地分校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练习题 姓名:家长签字:等次: 一、填空题 1、折线统计图不但表示出() ,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变化的情况。 2、折线统计图包括()折线统计图和( 3、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表示出(()情况,而且还能更好的( )折线统计图。 )数据数量的多少及 )出两组数据的 ()。 4、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是:(1)整理数据。 (2)画出纵轴和(),用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3)根据()的多少描出各点,再把各点用( (4)写出统计图的名称和制图(),并标出图例。 )。 )顺次连接起来。 5、下面左图是一张甲、乙两车的行程图,仔细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甲车的速度是( (2)甲、乙两车的时速差是()千米 /小时。 )千米 /小 时。 (3)半小时两车的相差(6、右图是某市金威啤酒厂 )千米。1999~ 2002年啤酒产量情 况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二、已知某县农民 2011 年------2015年每人年平均收入的情况如下。 蔬菜种植: 2011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1680 元; 2012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025 元; 2013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1250 元; 2014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220 元; 2015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300 元。 畜牧养殖: 201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000 元; 2012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450 元; 2013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300 元; 2014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650 元; 2015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3000 元。 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折线统计图。(自己设计标题和图例) 三、已知北方甲市和南方乙市2015 年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北方甲市和南方乙市2015 年各月平均气温统计表2016年 2 月制 月份 气温(℃)123456789101112城市 北方甲市-18-150102428303025125-10 南方乙市51620253035383835302015 1、根据上面的统计表绘制折线统计图。 2、根据上面的统计 ( 1)这两个月城市的月平均最高和 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几月? ( 2)两个城市哪个月的温差最大?差是多少摄氏度?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 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 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 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 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已 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自2001年起,我国每年都举办一次青少年机 器人大赛。老师收集了2006年至2012年参赛队伍的数据,并制成 了咱们熟悉的条形统计图。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师:一会我们就顺着这竖条的高低起伏,从2006年开始,用小 手来笔划一下这七年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情况。 师:刚才的条形统计图变成了现在这种形式,你知道它的名字吗?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导入新课。

2.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幅折线统计图,从统 计图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1)了解点的作用 组织学生交流得出:这折线统计图中如果点的位置越高, (板书:高)表明数量越多,(板书:多)老师把这个发现记录下来,反过来,点的位置越低,(板书:低)表明数量越少,(板书:少)也就是说这折线统计图是通过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板书:数量多少)。 (2)了解线的作用 学生举例说明:引导学生交流得出:通过这线的起伏看出数量 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增减变化) 教师说明:2007年到2008年的这条线段就像山一样很陡很斜,线段越长越陡,表明数量变化越大,反过来线段越平缓越短,表明 数量变化越小。 (3)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折线统计图点和线的作用, 那么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后出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分析、绘制折线统计图 (1)预测数量变化情况。 师:从图中,你能看出2006年至2012年参赛队伍的整体变化 趋势吗?你有什么感想? 生:汇报 师:你能根据这个变化趋势预测一下2013年会有多少支队伍参 赛吗2014年呢? 师小结:老师发现你们在汇报时参赛队伍越来越多,这折线统 计图太神奇了,不仅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能够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 (2)绘制折线统计图。 师:老师对2013年和2014年参赛队伍数量进行了实际调查,2013年实际上有530支队伍参赛,2014年有545支队伍参赛。我们 就以这两个数据为例,拿出1号作业纸,尝试着把2013年和2014 年的数据绘制到折线统计图上。(学生活动) 生:展示学生作品,全班交流。 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4、观察比较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知识,是学生已经能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小学里学习一些统计知识,主要是使学生对统计的意义和思想方面有个初步了解,教材加强了看懂和分析统计图的训练,并在统计图的后面都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图形回答几个相应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义,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不同的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开展统计活动的兴趣,增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活动的需要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2. 初步学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既体现了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又能为接下来基于数据特点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支持。 教学难点: 1.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2.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22页例1 “练一练”,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