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

浅谈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
浅谈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

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

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大自然、大社会和幼儿本身就是幼儿教育的源头活水,只要我们以现代幼儿教育观念辩证地去开发和整合,定能做到课程资源的最优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不仅应创设良好的园内环境,注重幼儿的在园教育,还应树立大的教育观,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多方位、多渠道对幼儿产生影响,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这里,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多方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充分认识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整合、挖掘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创设了温馨、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有效地促进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该综合开发,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环境、自然、家庭、社会以及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等方面。通过反复地学习《纲要》,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就如何充分利用幼儿园、家长、社会资源促进幼儿发展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幼儿年龄虽小,却仍然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表现为幼儿生来就具有的几乎本能的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是其他年龄段的儿童无法比拟的。生活本身就是学习学习即成长:他们兴致勃勃、不知疲倦地探索环境;尝试各种活动对自己充满信心,不知何谓“失败”。每一种经验对他们而言都是新鲜而受欢迎的,正是这种对经验的开放态度使他们乐于并善于学习,逐步构建自己的经验体系,慢慢“成人”。幼儿园内既有显性资源,又有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隐性资源。幼儿园所拥有的人、财、物是显性资源,时间、信息、校园文化、组织精神是幼儿园的隐性资源。 1.注重园内的环境创设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孩子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这是新《纲要》中的要求。在二期课改后的今天,在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幼儿活动室环境创设的重要性。如何确立环境主题,让生动、形象的环境展示反映孩子的真实情况,让环境活起来,发挥孩子与环境互动作用,让环境与孩子对话,充分发展孩子所想、所知、所做,成为他们与活动对话及信息沟通平台。 首先,我觉得教师应该通过对孩子仔细、全面的观察、倾听和询问,了解孩子的兴趣与关注点,并且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孩子一起共同确定环境布置的主题。例如:小班幼儿刚入园的时候情绪十分焦虑。我们利用想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家访等方式了解孩子最喜欢的游戏、最喜欢吃的东西、最喜欢的人等等,向家长收集相关的照片,展示在低低的墙面上,让孩子触手可及,借以消除孩子的焦虑感。另外,我们在活动室内适当提供多部玩具电话机。小班的孩子在幼儿园特别想家人,他们常常会让老师打电话给亲人,让他们接自己回家。电话机可以成为他们倾诉的工具,他们常常会拿上电话机,和想象中的爸爸妈妈说上好一会话,这时如果老师适时加以引导,幼儿的焦虑心理就能得到充分的缓解。因此,小班开学初,我们的环境布置主题确定为“我的家――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意在让孩子们知道幼儿园也是我的家,从而愿意愉快的上幼儿园。 其次,我觉得适宜的区域环境可以为孩子提供很多学习的机会。活动室内,我们会根据班内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将整个活动室分成若干个区域。在每个区域内为幼儿制作许多不同层次、不同操作要求的材料。例如:美工区――孩子们可以在那里涂涂颜色、撕撕面条、剪剪薯条......益智区――孩子可以送卡片回家、找相同的物品、比比大小多少......娃娃家可以模仿爸爸妈妈烧饭、做菜、洗衣服、玩玩具......我们把要求设计成简单的步骤图,让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选择相应的区域,尝试大胆进行活动。这样,老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得对个别孩子进行指导。 另外,我认为环境还可以成为孩子收集资料、活动和成长的记录。孩子每天来园后都要进入区域活动,等到他们成功后,把他们的作品保留下来。例如,结构区的孩子搭建的高楼我们

微生物与卫生学培训考核试卷答案

微生物及卫生学培训考核试卷(答案) 部门:姓名:日期: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计80分) 1、下列关于微生物的描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F )。 A、它们是非常小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肉眼无法看到。 B、它们对营养的要求非常低。 C、它们是一类繁殖非常快的生物。 D、它们非常容易发生变异。 E、它们无处不在。 F、产品生产中,环境中的微生物数无法控制。 2、下列哪些环境中不存在微生物( D )。 A、水 B 、土壤 C 、体表 D 、无菌器械 3、下列哪些菌不是按照其形状命名的( A )。 A、沙门氏菌 B 、葡萄球菌 C 、杆菌 D 、链球菌 4、无菌制剂生产洁净区域中,不需要定期进行环境监测的项目有( A )。 A、紫外灯光波长 B 、沉降菌落数 C 、浮游菌落数 D 、尘埃粒子数 E 、表面微生物 5、下列哪些不属于消毒剂( D )。 A、75%乙醇溶液 B 、0.4%的84消毒液 C 、1%新洁尔灭溶液 D 、PBS溶液 6、空调净化系统安装初效、中效、高效过滤器,目的是为了( B )。 A、控制新风及送风量的大小 B 、过滤空气控制尘埃数量 C、控制洁净区内不同区域的压差 D 、控制洁净区内的温湿度 7、制品中微生物污染有其特殊性,下列哪些不属于其特殊性( D )。 A、是能繁殖的活细胞生物。 B 、数量少而分布不均匀。 C、多数处于受损伤状态。 D 、生存环境的单一性。 8、影响微生物污染的因素很多,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因素主要有5个方面,下列哪项不属于这 5个方面( B )。 A、空气。 B 、天气。 C 、水。 D 、设备。 E 、原辅料。 F 、人员。 9、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B )。 A、用自来水洗手控制微生物数比用纯化水洗手控制微生物数更有效。 B、用75%酒精消毒手控制微生物数比用流水洗手控制微生物数更有效。 第1页共3页 专业资料整理

微生物和卫生学知识培训试题

微生物和卫生学知识培训试题 姓名:部门: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消毒: 2.灭菌: 3.微生物: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 微生物的营养不包括( ): A. 水分 B. 碳源、氮源 C. 放线菌 D. 无机盐类 2. 洁净区内,______是控制来自口腔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 A.少说话 B. 经常刷牙 C. 戴口罩 D. 对空气消毒 3. 下列那个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 )。 A.水 B.碳源 C. 细胞核 D.无机盐 4. 进入洁净室(区)的人员不得和,不得接触产品( )。 A. 化妆、佩带饰物、裸手直接 B.说话、聊天、接触 C. 化妆、戴口罩、用手 D.互相打闹、说话、裸手直接 5. 新洁尔灭为常用消毒剂,其浓度为( )。 A. 0.01% B.0.1% C.1% D.10% 6.车间常用乙醇消毒剂的浓度为( )。 A. 70%~75% B.75%~80% C.65%~70% D.70%~80% 7. 微生物限度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级下的局部洁净度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 A. 万级、百级 B.万级、千级 C.十万级、万级 D.千级、百级 8、细菌培养温度为()。 A. 35~37℃ B. 25~35℃ C. 30~35℃ D. 25~28℃ 9、不同等级的洁净室以及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的压差,应不小于____Pa,洁净区与室外的压差应不小于____Pa。( ) A. 10Pa ;5Pa B. 5Pa ;10Pa C. 10Pa ;10Pa D. 5Pa ;5Pa 10、空调净化系统安装初效、中效、高效过滤器,目的是为了( )。 A、控制新风及送风量的大小 B、过滤空气控制尘埃数量 C、控制洁净区内不同区域的压差 D、控制洁净区内的温湿度

课程资源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论文

课程资源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论文:从一堂公开课谈课程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摘要: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包括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资源,既包括校内课程资源,也包括校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是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必须活用教材,利用信息网络提供资源性的支持,开发学生身上的潜在资源,切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起了一线教师的极大关注。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包括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资源,既包括校内课程资源,也包括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学策略等都可以看作是非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

土资源、家庭资源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是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 要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必须改变对课程资源研究的忽视态度,走出对课程资源观念僵化的思维定势,改变教师对课程性质的看法,使课程由狭隘变广阔,由沉静变活跃。我们要了解课程不只是学科的总和,而是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等各方面的有机整合。只有使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会,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利用课程资源。但是目前,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还存在许多认识与操作上的误区。笔者曾听过一堂公开课:人教版新目标英语go for it 七年级下册unit 7教学片段。 1.播放帕瓦罗蒂的歌曲《重归苏莲托》,教师设问:who is the singer?出示帕瓦罗蒂的照片,指导学生描述其外貌,导入本课。 2.出示一些国家领导人的照片,教学curly,straight,medium,build,heavy,height 等描述外貌的单词。 3.完成la 部分的匹配,听录音,完成这部分所缺内容。 4.听录音,完成2a、2b的练习,学会正确使用“is”和“has”来描述外貌。 5.出示lily的照片,通过对话描述其外貌。

菌种诱变方法

微生物诱变育种的方法 摘要: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育种方法的原理、特点以及成功案例等,为微生物诱变育种提供了一个总体的方法框架。 关键词:诱变; 微生物育种 微生物与酿造工业、食品工业、生物制品工业等的关系非常密切,其菌株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多种工业产品的好坏,甚至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所以选育优质、高产的微生物菌株十分重要。微生物育种的目的就是要把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朝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加以引导,或者促使细胞内发生基因的重新组合优化遗传性状,人为地使某些代谢产物过量积累,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和低耗的菌种。作为育种途径之一的诱变育种一直被广泛应用。目前,国内微生物育种界主要采用的仍是常规的物理及化学因子等诱变方法。 1 物理诱变 1.1紫外照射 紫外线照射是常用的物理诱变方法之一,是诱发微生物突变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DNA和RNA的嘌呤和嘧啶最大的吸收峰260nm,因此在260nm的紫外辐射是最有效的致死剂。紫外辐射的作用已有多种解释,但比较确定的作用是使DNA分子形成嘧啶二聚体[1]。二聚体的形成会阻碍碱基间正常配对,所以可能导致突变甚至死亡[2]。 马晓燕[3]等以紫外诱变原生质选育法筛选发酵乳清高产酒精菌株马克斯克 鲁维酵母菌株ZR-20,比优化前的酒精产率提高10.5%,较出发菌株提高了68%。顾蕾[4]等通过紫外诱变红酵母ns-1原生质体,获得类胡萝卜素产量明显提高的突变株,其生物量、色素产量分别为6.15g/L、6.41mg/L,分别比原始菌株提高了67.6%、54.1%。 紫外照射诱变操作简单,经济实惠,一般实验室条件都可以达到,且出现正突变的几率较高,酵母菌株的诱变大多采用这种方法。 1.2电离辐射 γ-射线是电离生物学上应用最广泛的电离射线之一,具有很高的能量,能产生电离作用,可直接或间接地改变DNA结构。其直接效应是可以氧化脱氧核糖的碱基,或者脱氧核糖的化学键和糖-磷酸相连接的化学键。其间接效应是能使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将会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微生物资源以及其开发利用过程这两个方面。 关键词:微生物资源,放线菌,开发,利用 1.引言 当今,人类的工业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而其特点必然要导致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匮乏、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而人类又要求不停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物技术正在推动着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经济向以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因此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对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作为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将要涉及到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1]。 微生物资源利用的核心是在于利用其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目前,微生物活性物质绝大部分来源于普通环境中的微生物,因此从普通环境微生物中寻找新的活性物质难度越来越大。新的基因有很大的可能产生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因此通过寻找新的基因来寻找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基于该思路,稀有放线菌、海洋微生物、极端 环境微生物等过去很少触及的微生物资源已越来越受重视[2]。 2.微生物资源 2.1微生物资源的特点 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 据估计, 每克土壤样品中可含有高达1000种

不同的微生物[3], 这些微生物产生多种多样的活性物质(包括酶与次生代谢产物两部分) , 对人类有实用意义的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抓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红霉素、新霉家、万古霉素、庆大霉素等都是从微生物中发现并开发出来的; 基因工程中各种工具酶几乎都来自多种不同的微生物[4] 微生物是一类物种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迄今为止我们所分离到的微生物主要有:真菌70000多种、细菌5000多种、放线菌3000多种。而这些人类所知道的微生物估计仅占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不到10%,而被利用的还不到1%。 微生物具有很快的生长繁殖速度,有的细菌的时代时间仅仅20分钟,而且微生物可以再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大规模培养,并且几乎不受地域、气候等条件的影响。 相比于动、植物品种遗传基因结构,微生物的基因组小得多,基因拷贝数比较少,比较容易进行基因操作,微生物改良易于操作,改造性能、提高产率相对容易。 微生物资源丰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会导致微生物物种的减少和环境的破坏。部分动植物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造成严重的环境的恶化和污染问题,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会存在此类问题。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并引起重视的现实问题是由于环境的改变和恶化,如原始森林开发成旅游区等现象,造成的天然微生物的破坏,使得许多在该类环境中赖以生存的微生物在人类还没有认识它之前就悄悄灭绝了[1]。 微生物资源是新抗菌剂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即使采用先进的方法, 绝大部分微生物也仍然不可培养、只能用分子指纹图谱来描述[5]。 2.2稀有放线菌 目前大部分生物活性物质来自链霉菌,所以从链霉菌中发现性的活性物质的几率已经大大降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已从部分稀有放线菌代谢产物中得到许多已经临床应用的重要活性物质, 如红霉素B、利福霉素、庆大霉素、其它放线菌素类、安莎类、肽类、酶抑制剂等活性物质。 尽管新的种、属不断被发现, 但据估计, 目前分离到的放线菌种类, 仅为实

竹类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

校选课课程论文 广西大学 《竹类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论文题目:竹材资源利用现状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学号:XXXXXXXXXXX 姓名:XXX 填写日期:2014年5月24日

竹类资源利用现状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竹子种类、竹林面积和竹资源蓄积 量均居世界之首。竹子,南方常见的植物之一,不仅有着常绿的姿态,还有着令人心情 宁静的功能。竹,中国古代诗人诗歌中的常见植物之一,寓意高清亮洁,为人真正。由 此可见,竹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无法取代。中国竹子品种繁多,论文主要概述叙述中 国竹类资源的利用现状。 关键词:竹类资源利用现状竹类家具竹纤维竹纺织 一.建筑领域方面的应用 我国竹类资源比较丰富,而木材、钢材等建筑材料紧缺的问题将日益突出,中国木材 资源相对贫乏,人均产量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到2015年我国木材缺口将达到 1.4一1.5亿耐。随着我国天然森保护工程的实施,木材资源紧缺的问题将日益突出,在 这种形势下,竹材作为一种速生的森林资源,其性能将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果对 其进行处理将获得更高性能的材料,可以应对目前的建筑材料的紧张形势,将竹材制成 各种不同性能的新型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竹材的高效利用 不仅会带动广大低收人竹产区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来讲,这种以竹代木、减少木材 []1 资源的利用将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竹子在食品、房屋、家具等许多领域的应用历史悠久。在许多国家,竹子以多种方 式得以巧妙利用,一生都可为人类服务。竹子是房屋建造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作为 品质优良的建筑材料,竹子比较便宜,且容易加工。近年来,竹子作为房屋建筑材料的 重要性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在亚洲,许多低收入家庭利用竹子搭建房屋构架,即便使 用其它材料,竹子也是建筑单元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可以制成房屋的屋顶桁架、檩子、 椽子、柱子、地板、墙体、门窗等各种部分,有时为了隔声的需要可以结合水泥、石膏 等材料。竹子建筑除了环保外,还具有造价低、便于安装的优点。在中国和日本的文化 []7 中,竹子具有重要的地位。 当然,竹子在人造板材上的运用更加广泛。竹材人造板具有幅面大、刚性好尺寸稳 定性好等特点!并能按使用要求调整产品的结构和尺寸!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工程结构材 料"而且!通过竹质人造板加工可使竹材的产值增加为原来的倍以上"多年来!我国对竹 材工业性开发利用!特别是在竹材人造板的研制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以竹代 []6木”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使我国的竹材工业在规模和水平上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在东南亚,竹子几乎覆盖了那里的乡间和很多太平洋小岛 ,如孟加拉国90%的农村房屋都是用竹子建造的。南美洲用本土适合的竹子Guadua建成

微生物及卫生学培训考核试卷答案

微生物及卫生学培训考核试卷(答案 部门:姓名:日期: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计80分 1、下列关于微生物的描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F 。 A、它们是非常小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肉眼无法看到。 B、它们对营养的要求非常低。 C、它们是一类繁殖非常快的生物。 D、它们非常容易发生变异。 E、它们无处不在。 F、产品生产中,环境中的微生物数无法控制。 2、下列哪些环境中不存在微生物( D 。 A、水 B、土壤 C、体表 D、无菌器械 3、下列哪些菌不是按照其形状命名的( A 。 A、沙门氏菌 B、葡萄球菌 C、杆菌

D、链球菌 4、无菌制剂生产洁净区域中,不需要定期进行环境监测的项目有( A 。 A、紫外灯光波长 B、沉降菌落数 C、浮游菌落数 D、尘埃粒子数 E、表面微生物 5、下列哪些不属于消毒剂( D 。 A、75%乙醇溶液 B、0.4%的84消毒液 C、1%新洁尔灭溶液 D、PBS溶液 6、空调净化系统安装初效、中效、高效过滤器,目的是为了( B 。 A、控制新风及送风量的大小 B、过滤空气控制尘埃数量 C、控制洁净区内不同区域的压差 D、控制洁净区内的温湿度 7、制品中微生物污染有其特殊性,下列哪些不属于其特殊性( D 。 A、是能繁殖的活细胞生物。

B、数量少而分布不均匀。 C、多数处于受损伤状态。 D、生存环境的单一性。 8、影响微生物污染的因素很多,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因素主要有5个方面,下列哪项不属于这5个方面( B 。 A、空气。 B、天气。 C、水。 D、设备。 E、原辅料。 F、人员。 9、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B 。 A、用自来水洗手控制微生物数比用纯化水洗手控制微生物数更有效。 B、用75%酒精消毒手控制微生物数比用流水洗手控制微生物数更有效。 C、用流水洗手控制微生物数比皂液洗手更有效。 D、用流水洗手控制微生物数比用75%酒精消毒手更有效。 10、车间生产洁净环境日常监控中,测定微生物数有3种方式,下列哪项不属于( D 。 A、沉降菌收菌。

毕业论文资源开发利用探析

【内容提要】文章探讨了开发利用硕士研究生学位资源的有关问题,分析了学位论文的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的前景和可能,并提出初步的思考与设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自1980年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审议通过以来,我国的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不断在改革中发展、完善,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对促进教育、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2000年6月止,全国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单位共65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共8361个,学位点专业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等12个学科门类。截至1999年我国共培养硕土486558人。另外全国还有388个单位开展了授于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硕士学位工作,通过这条途径已有25599人获得硕士学位,特别是近两年来,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更是连续以30%年增长率递增,使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必将为我国的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大批专业人才,而合格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学位论文的水平。 1现状分析 学位论文是一种特殊的文献类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学位制的出现而产生、发展,经过导师的指导、论文答辩和学位委员会的评审等步骤,是研究生获得学位的主要依据,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信息源;二是这种文献经过打印,数量有限,一般限于内部交流,属非卖品不易获得,由于极其分散,不利于科学信息的交流。 硕士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所作的学位论文,不同于本科毕业生作的毕业论文,学位论文有专业研究方向,并有专业导师的指导,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也不同于博士研究生所作的学位论文,博士论文大多数已通过各种渠道转化为社会可利用的资源。而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有相当一部分就业与原学习的

卫生微生物学大纲

《卫生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专业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卫生微生物学(Public health microbiology)课程号(代码):504131030 课程属性:必修先修课程:医学微生物学学分:3 学时:48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卫生微生物学是卫生检验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为卫生检验专业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和卫生微生物检验的先修课程。学好卫生微生物学有利于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科学研究等工作。 要求学生熟悉微生物与环境,微生物与人类和动植物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和消除有害微生物的策略。掌握微生物的生态、生境特征,各种环境微生物的来源、种类,重要微生物的主要危害及其应对策略,指示微生物的确定原则和检测方法,卫生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卫生微生物学研究的方法、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了解相关技能等。 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讲授、讨论、自学等。教学过程注重理论学习和触类旁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强调课程学习与今后工作和科研的关系。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本学科的发展进程,适当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新动向、新技术和新方法。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 第一章绪论 卫生微生物学的启蒙时期、实验卫生微生物学时期、近代与现代的微生物学时期。卫生微生物学学科的确立,卫生微生物学的定义*,研究的内容和意义*,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应用及其研究前景。 第二章微生物生态 微生物生态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生态学(ecology)*、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的定义。 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相关概念:个体(individual)、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生境(habitat)、微小生境(microhabitat)或微小环境;龛(niche)。不同环境的微生物生态特征:土壤、水、空气、食品。 微生物生态的基本规律: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三个定律:最小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综合作用定律。 微生物生态演化的自然选择与适应:变异性,选择性,适应性。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生态规律及关系:互生(alternation)、偏利互生(commensalism)、互利互生(mutualism)、互惠互生(synergism)、寄生(parasitism)、拮抗(amensalism)、捕食(predation)、竞争(competition)和共生(symbiosis)。 微生物生态平衡与失调: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与失调,人体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与失调。微生物生态学的应用与研究前景: 第三章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环境中常见致病菌与条件致病菌*及所致疾病。其它常见环境细菌:放线菌、鞘细菌、滑动细菌、蓝细菌等一般特征与作用。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环境中常见酵母菌代表属*:酵母、假丝酵母、红酵母等。环境中常见霉菌代表属*:曲霉、青霉、镰刀霉、毛霉、根霉、木霉等。藻类:形态与生理特征,环境中常见的藻类。 原生动物:鞭毛纲、肉足纲、纤毛纲、孢子虫纲。 非细胞型微生物:空气中病毒、水中病毒、土壤中病毒、食品中病毒。 第四章卫生微生物研究和检测的方法 卫生微生物检测的特点及基本原则:样品采集原则,采样的代表性及注意事项,样品的运送原则;实

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水产饲料微生物添加剂的主要菌种及其作用机理 刘国迪生物工程2班20082720 水产饲料微生物添加剂因具有安全、环保、无副作用和抗病、促生长等特点,而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并已从微生态学理论、作用机理、菌种的筛选及应用等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作为抗生素类添加剂的替代品,水产饲料微生物添加剂在国内外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是最有前途的水产饲料添加剂之一。 水产饲料微生物添加剂属于微生态制剂或益生素的范畴。其研制开发以水产动物微生态学(包括微生态平衡理论,微生态失调理论,微生态营养理论和微生态防治理论)为理论依据,选用鱼虾类水产动物正常有益微生物菌种经培养、发酵、干燥、加工等特殊工艺而制成含有活菌并用于水产动物的生物制剂或活菌制剂。它是单一或复合的菌株,它能添加在水产养殖体系中或是直接用于水产动物。通过减少或者去除病原菌,提高宿主原有菌群特性,维持肠道微生物平衡,或通过提供维生素、蛋白质、酶、有机酸等物质,调节宿主免疫机能,降解饲料,达到防病、促生长、提高宿主存活率的目的。 一、水产饲料微生物添加剂的主要菌种及其特性 理想的水产饲料微生物添加剂的菌种一般应具备如下条件: 1、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所用菌种不会使人和动物致病,不与病原微生物在自然条件下产生杂交种。 2、易于培养,繁殖速度快。 3、有良好的定植能力,在低pH值和胆汁中可以存活,并能植入肠粘膜。 4、在发酵过程中能产生酸和过氧化氢等物质。 5、能合成对大肠杆菌、弧菌、气单胞菌等水产动物肠道致病菌的抑制物而不影响自己的活性,有利于促进宿主的生长发育及提高抗病能力。 6、应是宿主应用部位的常在菌,最好来自水产动物自身肠道中。 7、在整个制备和保存过程中能保持生命活力,经加工后存活率高,混入饲料后稳定性好。 8、有利于降低水产动物排泄物及残饵对水体环境的污染。 目前用于水产饲料微生物添加剂的菌种主要是芽孢杆菌类、乳酸菌类、酵母菌类三大类。 芽孢杆菌类(Racillus)用于饲料添加剂的芽孢杆菌是一种需氧的非致病菌。它在肠道或贮藏过程中都以内生孢子的形式存在,不消耗饲料养分,可保持饲料的质量。进入肠道后,在肠道上部迅速复活,复活率接近100%。它能使空肠内的pH值下降,氨浓度降低,并消耗大量的氧,维持肠道厌氧环境,抑制病菌的生长,维持肠道正常生态平衡,并有平衡和稳定乳酸菌的作用。它能产生活性很高的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以及多种氨基酸。芽孢杆菌抗逆性强,具有耐高温、耐酸碱、耐挤压等特点,可耐受颗粒饲料加工的影响。根据李卓佳等(2002年)对筛选的5株有益芽孢杆菌对温度、对虾饲料制粒工艺流程和pH值的耐受性试验表明,在对虾饲料中添加5株芽孢杆菌,经过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制粒后饲料中芽孢杆菌存活95%,烘干后饲料中芽孢杆菌存活93%,损失率仅为5%和7%。将5株芽孢杆菌经低pH值2.2-4.6处理1小时,接种在pH值7.2的培养基上可以良好生长。另据有关资料报道,地衣芽孢杆菌内生芽孢可耐受121℃高温4-5分钟而保持活性。

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已经加入WTO,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科学技术和掌握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对此,如何进一步作好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显得尤其重要。 一、劳动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劳动力资源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各类人员。近几年来,我们在劳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资源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往往只注重物资资源的投入、管理、配置和生产,而忽视对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发; 二是企业在劳动力资源管理上,仍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下传统的用人观念,只重视对干部、大中专生的管理和开发,而忽视对全体员工的职业技能管理和开发; 三是片面认为企业减员就是减工人,而对非生产人员减员力度不够; 四是忽视劳动力的商品特性,不重视劳动者的经济价值的实现,使劳动者的培养、使用、开发、配置、管理等脱离

了经济规律,致使劳动力价格与价格严重背离,导致劳动力浪费严重。 2.人才流动机制不完善,造成劳动力资源分布的不合理。我国目前虽然建立了许多人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流动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人才流动机制还不完善,人才流动者的后顾之忧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致使人才流动困难,造成一些单位人才积聚,人才无法施展才能,而另一些单位人才缺乏,又得不到自己所需人才,从而导致劳动力资源分布的不合理。 3.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不完备,造成劳动力的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不完备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政策性新进人员。如目前按现行政策任何企业都有安置复退转军人的义务,实际上复退转军人安置任务几乎全部落在了自身富余人员都无法安置的国有企业身上,而其它类型的企业有许多经济效益很好,却不按其承受能力确定安置任务。另外,现仍在执行的老工人从农村轮换子女进厂当工人的轮换工制度以及个别行业仍然实行顶班制等,这些都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企业劳动力队伍结构不合理。 4.劳动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这主要体现在部分劳动者知识陈旧、观念落后、应变能力差、市场竞争能力不强,面对经济转轨中的各种竞争、下岗分流等,无所适从。再有

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指导(定)

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实验指导 适用于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 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学科 二零零二年8月 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于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保存的营养基质。培养基的种类繁多,但一般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含有适宜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类、生长因素等营养成分;2.含有适量的水分;3.适宜的酸碱度。 根据培养基的成分来源不同可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和半合成培养基。环境微生物学中,常用废水或废水补加少量氮、磷等无机盐来培养微生物,可认为是天然培养基或半合成培养基。 根据培养基的物理性状可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加一定量的凝固剂(常加琼脂 1.5—2%)。溶化冷凝后即成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含琼脂0.2—0.5%。某些工农业生产废渣及生活废渣可视为天然的固体培养基。 根据培养基的特殊用途可分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等。选择培养基在环境微生物学中应用较广,它是根据待培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生物特征而设计的培养基,利用这种培养基可将所需要的微生物从环境混杂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如以石油作碳源的培养基可以分离到降解石油的微生物;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可以分离到纤维素分离菌。 本实验介绍培养基配制及灭菌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步骤。 培养基配制的方法和步骤 1.称量:先按配方计算培养基各成分的需要量,称量时用1/100粗天平即可。在烧杯或搪瓷杯中先放少量水,依次加入培养基各组分,溶解后补足至所需的总水量。对于肉膏之类

粘、胶状物,可盛在小烧杯或表面皿内称量,以便用水移入培养基中。蛋白胨等极易吸潮物质,在盛取时应动作迅速。某些无机盐类如磷酸盐和镁盐相混合时易产生沉淀,必要时应分别灭菌后再混合。此外,生长因素及微量元素等成分因用量极少,可预先配成较浓的储备液,使用时按要求取一定量加入培养液中即可。 2.溶化:各成分必须溶解在培养液中。最好溶解一种组分后,再加第二种,有时需要加热使其溶解。如果配方中有淀粉,则应先将其用少量冷水调成糊状,再兑入其他已溶解的成分中,边加热边搅拌,至完全融化即溶液由混浊转为清亮后,补水至所需总量。 溶化琼脂时,应注意控制火力使不至溢出或烧焦,并要不断搅拌。因加热过程中水分损耗较多,最后应补足至原体积。 根据需要,有时需将溶化后的培养基用脱脂棉或纱布过滤,已使培养基清亮透明。 3.调pH值:以10% HCI或10% NaOH调节培养基至所需pH值。一般用广泛pH试纸矫正,必要时亦可用酸度计。调时需注意逐步滴加,勿使过酸或过碱而破坏培养基中某些组分。 4.分装:将矫正pH后的培养基按需要趁热分装于三角瓶或试管内,以免琼脂冷凝。分装时应注意勿使培养基粘附于管口与瓶口部位,以免沾染棉塞而滋生杂菌或影响接种操作。可以通过下边套有橡皮管及管夹的普通漏斗进行分装。 分装量视需要而定。一般分装入三角瓶以不超过其容积的一半为宜。分装试管时,斜面培养基以试管高度的1/5左右为宜,半固体培养基以试管高度的1/3左右为宜。 5.加棉塞:试管和三角瓶口需用棉花堵塞,主要目的是过滤除菌,避免污染。 做棉塞所用的棉花应是普通长纤维棉花,不要用脱脂棉,因为脱脂棉易吸水变湿而滋长杂菌。棉塞制作方法有多种,主要的要求是不宜过松或过紧,应宜塞拔方便而又不易脱落为准。正确的棉塞其头部应较大,约有1/3在试管外,2/3在试管内(示范),试管以内部分不应有缝隙。 6.灭菌:在装培养基的三角瓶或试管的棉塞外面包一层牛皮纸,即可灭菌。应用铅笔注明培养基名称、配制日期等。 如制斜面培养基时,灭菌后趁热将试管斜放(示范),注意勿使培养基沾染棉塞。 如制平板培养基时,灭菌后待培养基温度降至50℃左右时以无菌操作将培养基倒入无菌培养皿内,每皿约15-20ml,平放冷凝即成平板培养基,简称平板。 若制半固体深层培养基,灭菌后垂直放置,冷凝即成。 二、灭菌与消毒 灭菌指杀死或消灭所有微生物体。消毒则是指破坏或消灭病原微生物,只能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而不能杀死全部芽孢。 灭菌与消毒的方法很多,可概分为物理和化学的两类。如湿热灭菌、间歇灭菌、煮沸消毒、干热灭菌、紫外线灭菌和化学灭菌与消毒等。实验室常用的方法介绍如下。 高压蒸汽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是一种湿热灭菌法。在湿热情况下,菌体吸收水分,使蛋白质易于凝固;同时,湿热的穿透力强,而且当蒸汽与被灭菌物体接触冷凝成水时,又可放出热量,使温度迅速升高,从而增加灭菌效力;另一方面,随着压力增高,达到饱和蒸汽时所具有的温度也高。这样,高压蒸汽灭菌时微生物体受热、湿及压力的作用而被杀死。 由于高压蒸汽灭菌具有灭菌效果好,适用面广的特点,因此,是实验室最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适于消毒在高温高压下不易分解变压的培养基。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中,使其压力增至15磅后/吋2(相当于121℃)。维持半小时。即可达到灭菌目的。 高压蒸汽灭菌器分为立式,卧式及手提式等几种。但原理都是相同的,使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前必须首先注意将器内加入足够的水。 2.将需要灭菌的器物放在灭菌器中,将盖密闭,打开气门。 3.加热,待器内冷空气完全排除后(蒸汽从气门有力地冲出),才可关闭气门,因为空气本身有压力,如不完全赶出,则压力表上所指示的压力便不准确,达不到灭菌要求。 4.当压力上升到所需要的指标后,开始计算时间,灭菌过程中保持压力不变。 5.达到需要灭菌时间后,停止加热,使器内压力自然下降,如欲使压力下将快些,可将气门稍稍打开,使蒸汽徐徐放出(愈慢愈好),切勿将气门立即全部打开放气,不然因器内压力骤然降低,引起瓶内和管内的培养基沸腾外溢,沾污棉塞,不但增加以后操作的困难,而且培养基也易污染。

竹类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

竹类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

校选课课程论文 广西大学 《竹类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论文题目:竹材资源利用现状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学号:XXXXXXXXXXX 姓名:XXX 填写日期:2014年5月24日

竹类资源利用现状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竹子种类、竹林面积和竹资源蓄积 量均居世界之首。竹子,南方常见的植物之一,不仅有着常绿的姿态,还有着令人心情 宁静的功能。竹,中国古代诗人诗歌中的常见植物之一,寓意高清亮洁,为人真正。由 此可见,竹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无法取代。中国竹子品种繁多,论文主要概述叙述中 国竹类资源的利用现状。 关键词:竹类资源利用现状竹类家具竹纤维竹纺织 一.建筑领域方面的应用 我国竹类资源比较丰富,而木材、钢材等建筑材料紧缺的问题将日益突出,中国木材 资源相对贫乏,人均产量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到2015年我国木材缺口将达到 1.4一1.5亿耐。随着我国天然森保护工程的实施,木材资源紧缺的问题将日益突出,在 这种形势下,竹材作为一种速生的森林资源,其性能将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果对 其进行处理将获得更高性能的材料,可以应对目前的建筑材料的紧张形势,将竹材制成 各种不同性能的新型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竹材的高效利用 不仅会带动广大低收人竹产区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来讲,这种以竹代木、减少木材 []1 资源的利用将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竹子在食品、房屋、家具等许多领域的应用历史悠久。在许多国家,竹子以多种方 式得以巧妙利用,一生都可为人类服务。竹子是房屋建造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作为 品质优良的建筑材料,竹子比较便宜,且容易加工。近年来,竹子作为房屋建筑材料的 重要性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在亚洲,许多低收入家庭利用竹子搭建房屋构架,即便使 用其它材料,竹子也是建筑单元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可以制成房屋的屋顶桁架、檩子、 椽子、柱子、地板、墙体、门窗等各种部分,有时为了隔声的需要可以结合水泥、石膏 等材料。竹子建筑除了环保外,还具有造价低、便于安装的优点。在中国和日本的文化 []7 中,竹子具有重要的地位。 当然,竹子在人造板材上的运用更加广泛。竹材人造板具有幅面大、刚性好尺寸稳 定性好等特点!并能按使用要求调整产品的结构和尺寸!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工程结构材 料"而且!通过竹质人造板加工可使竹材的产值增加为原来的倍以上"多年来!我国对竹 材工业性开发利用!特别是在竹材人造板的研制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以竹代 []6木”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使我国的竹材工业在规模和水平上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在东南亚,竹子几乎覆盖了那里的乡间和很多太平洋小岛 ,如孟加拉国90%的农村房屋都是用竹子建造的。南美洲用本土适合的竹子Guadua建 成的房屋很受欢迎,如在哥伦比亚的安第斯山地区,竹子被用来建造结构柱或劈裂制 成板条,用来覆盖在墙体表面、天花板和地板上。世界上许多高级饭店越来越多地使用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将会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微生物资源以及其开发利用过程这两个方面。 关键词:微生物资源,放线菌,开发,利用 1.引言 当今,人类的工业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而其特点必然要导致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匮乏、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而人类又要求不停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物技术正在推动着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经济向以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因此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对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作为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将要涉及到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1]。 微生物资源利用的核心是在于利用其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目前,微生物活性物质绝大部分来源于普通环境中的微生物,因此从普通环境微生物中寻找新的活性物质难度越来越大。新的基因有很大的可能产生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因此通过寻找新的基因来寻找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基于该思路,稀有放线菌、海洋微生物、极端环境微生物等过去很少触及的微生物资源已越来越受重视[2]。 2.微生物资源 2.1微生物资源的特点 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 据估计, 每克土壤样品中可含有高达1000种不同的微生物[3], 这些微生物产生多种多样的活性物质(包括酶与次生代谢产物两部分) ,

对人类有实用意义的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抓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红霉素、新霉家、万古霉素、庆大霉素等都是从微生物中发现并开发出来的; 基因工程中各种工具酶几乎都来自多种不同的微生物[4] 微生物是一类物种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迄今为止我们所分离到的微生物主要有:真菌70000多种、细菌5000多种、放线菌3000多种。而这些人类所知道的微生物估计仅占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不到10%,而被利用的还不到1%。 微生物具有很快的生长繁殖速度,有的细菌的时代时间仅仅20分钟,而且微生物可以再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大规模培养,并且几乎不受地域、气候等条件的影响。 相比于动、植物品种遗传基因结构,微生物的基因组小得多,基因拷贝数比较少,比较容易进行基因操作,微生物改良易于操作,改造性能、提高产率相对容易。 微生物资源丰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会导致微生物物种的减少和环境的破坏。部分动植物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造成严重的环境的恶化和污染问题,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会存在此类问题。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并引起重视的现实问题是由于环境的改变和恶化,如原始森林开发成旅游区等现象,造成的天然微生物的破坏,使得许多在该类环境中赖以生存的微生物在人类还没有认识它之前就悄悄灭绝了[1]。 微生物资源是新抗菌剂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即使采用先进的方法, 绝大部分微生物也仍然不可培养、只能用分子指纹图谱来描述[5]。 2.2稀有放线菌 目前大部分生物活性物质来自链霉菌,所以从链霉菌中发现性的活性物质的几率已经大大降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已从部分稀有放线菌代谢产物中得到许多已经临床应用的重要活性物质, 如红霉素B、利福霉素、庆大霉素、其它放线菌素类、安莎类、肽类、酶抑制剂等活性物质。 尽管新的种、属不断被发现, 但据估计, 目前分离到的放线菌种类, 仅为实际存在种类的0.1%~1%。因此, 放线菌还有极其丰富多样的未知种群等待人们去发现 [6]。如日本Takahashi 等[7] 报道, 从不同的环境, 利用特殊的分离方法分离到放线 菌的新种、新属,并从这些放线菌发酵产物中得到许多新结构的活性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