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单项选择题

社会心理学单项选择题
社会心理学单项选择题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习题25. 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不包括(D) 系统性原则

26. 按照一定的目的搜集大量一、单项选择题( 过去及现在) 的资料样本, 1.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08)年。将其内容分解成许多分析单元并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叫)( 档案法)。,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27. 的科学”关于档案法, 下

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心理咨询中考察求助者的个人成长报告, 不属于档案法艾尔乌德(1925)认为,社会心理学是 3.社会学家C.A.28. 学术界一般认为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是关于(社会

互动)的学科。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勒温) .

29. 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B=f(P,E)中,E表示(F.H 奥尔波特) .

19364.勒温()关于社会行为的公式30. 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个

体所处的情境()。

(A) 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不存在所谓的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生态学效度 5. 响的反应系统。问题

31. 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6.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班杜拉

和沃尔特斯)

32. 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有(注意过程、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7.社会心理是( 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33. 社会交

换论形成于20 世纪50 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指导作用的心年代末60 年代初理活动。, 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

34. 关于社会交换论,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8.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里,态度属于(个体层面)的研究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内容。

35. 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则该奖9.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里,时尚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 这是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 内容。剥夺一满足命题,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辩、经验) 。

36.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不包括)三个阶段(C) 事物的意义在于描述与实证分析

得与失的权衡结果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11. )。经验描述阶段37.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不包括12.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D) 集体潜意识。19(世纪上半叶)38. 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一般认为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 他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13.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 完整的人格), 而不是治性)的哲学

争辩。疗症状。世纪初。201914.经验描述阶段是从(世纪中叶)到39. 集体潜意识概念是)的基础上,对人观察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15. ( 荣格) 提出来的。

40. 霍妮认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由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 文化因素)

决定的。年代)世纪实证分析阶段始于(16.2020。41. 17.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 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42. 从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理论研究公元前328 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

士多德))

指出转向应用研究。: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43.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18.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发展为( 社会人) 的过程。心理咨询师应该, 理念。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44 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19. (( 再社会化) 的机制。

45. 关于再社会化, ) 究要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对早期

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 口头调查又称为20. 访谈法体

的再教)统计法。) 。(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不包括21.

46. 社会化的载体不包括( D )观念访谈法就(A) , 关于访谈法22.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47. 个体的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是普通的“聊天”48. 性别问卷涉及的问题错误的说法是, 关于问卷法23. (C) 表示( 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49. 爱国意识的要弄清被调查者的所有信息, 应该尽可能广一些发展阶段不包括(C) 国家认同阶段

50.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参与观察(D)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关于参与观察24. (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1

51.企业家属于(功利性)角色75. 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这)的性质。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 放弃原有角色, 52.

76. 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 个体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是角色失败)后53. 作为老师, 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 又需要是学生, 会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 形成(总体印象)( 角。朋友的角色, 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 这是77. 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色间冲突)。, 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这是(加法模式)54. 一位中年男子在工作单位是领导、管理者的角色,

78. 在形成总体印象时,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 他而在家中又是昕从、顺从父母的孝顺儿子的角色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 ( 角色间冲突。觉得自己转换困难, 那么他面临的是印象,被称为印象形成中的(平均模式)。。55. 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是( 镜我)79.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56. , 即加权平均模式指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 ) 。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 ( 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的(权重(D)57. 身份的特点不包括系统性), 然后将其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58. 詹姆士(1890) 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是( 自尊=

80.。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 成功抱负)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社会角色) 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59. 自尊是个体对其

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 自己) 的知, 这种模式被称为(中心品60.

质模式)觉。。

81. 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61.人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为基础的。) 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 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

自己的印象形成,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网络称为( 图式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62.

这是(印象管理), 63.个体在已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82. 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实生的认识成为(自我图式)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 64. 受(图式)的影响, 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83. 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在人际交往中,互动65.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的双方在都知道对方在不断地观察、评价自己,所以个使自己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

体往往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以期给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 。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66.

84. 在印象管理时,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的印象,。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第一印象)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体往往会承认自己某些小的不67. 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是(首因效应)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这种做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68.最新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法被称为(自我抬高)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85.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第一印象)很重要,个体对线索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69.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被称为(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伟根据完成的。归因)。

86.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70. 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属于(内归因)。(信息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87.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71. ,

这样的单方面的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因叫做(综合归因)光环效应。)(88. 72. 一般是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 的现象)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分是稳定的,如内因中人的(情绪)是易变性因素。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

89. 73.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的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做出(变化)的预测。)社会适应(刻板印象具有74. 使人的社会, 的意义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知觉过程简化。90.

2

做出(准确)预测。109、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被称为( A ) 亲合动机(J.Rotter) 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91. 美国心理学家罗特

110(控制点)理论。理论是、亲合起源于( A )(A) 依恋

111个体对自己生活、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92. 美国心理学家罗特(i Rotter) 发现,亲合倾向( A )(A) 越强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112、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的亲合93. 某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倾向( B )(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相信社会的安排,B)较低113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出生顺序的影响亲合的一个重要因素。沙赫特的研究表明,长子、长女恐惧是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弟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被称为(外控者)。

妹妹( A )(A) 94. 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强

114、亲合动机是人际吸引的( A ) 层次。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A) 较低

115、家长对儿童的自律驯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加大工作投入,这种人是(内控者)机之间是( A ) 的关系。(A) 正相关。95. 其态度与行为方式均符合社会期待的是(内控者)

11696. 海德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不变性)、人的某种需要从为满足的状态转换到满足的状态,(1958)

并产生新的需要的过程成为( C ) 动机过程原则。

117、折扣原则是归因现象的主要研究者97. (凯利)提出的。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叫(那么某B)(B)成就动机, 他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

118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协变原则认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98. C抱负水平119、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称为(B)。

(B)权力动机协变。120、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及行为受阻时,99. 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都是(,D 那么就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挫折和一致性高)121当事人、挫折对行动( 和观察者) 局外人) -侵犯理论认为,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之( 行动者100.

间是(A)的关系。(A) 正相关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

122(社会视角)显的不同,这表明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A )。

(A) 个体在归因过程中101. 增加, 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

123、利他行为中有一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往往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其意思是(102. 在成败归因中,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B)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

124、有益与他人,需要或接受报酬的行为属于(释,而倾向于外归因。失败时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B)。

(的责任是一种( B)助人行为) 自我防卫策略。

125103. 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而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这种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A)。

(A) 越少

126) ( 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叫动机性、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A)归因偏差。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A) 主观体验比失眠者往往认为失眠是自己内部的原因造成的,104.

127紧张等等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 因而有可能通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改变他们的来使失眠程度得到模式) (归因, 缓解。

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属于(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动机)105. B)嫉妒。

128 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推动、引起、106. 使之趋向一定, 、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动机)

种痛苦的情绪体验是(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一般说来,、107D)羞耻

129 型曲线U)倒B( B ) (、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是、108根据研究,这种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A) 内疚最佳动机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随着任务

130( A )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的趋势。、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体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逐渐下降(A) )态度B称为(3

131、一般地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在157、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群体成员的满意度较高,这它们不协调时,(A)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种沟通网络是(C)。(C)全通道式

本取向与行为倾向。(A) 情感成分15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132、态度的三成分说又称态度的(D)模型。(D)A-B-C 的(A)的联系。(A) 心理上

133、在态度的A-B-C模型中,“C”指D)认知159、人际关系的特点不包括(A) 个体性

134、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这是态160、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

测器”是(A) 自度的(A)功能。(A) 工具性我暴露的程度

135、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这是161、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是指(B)。态度的(D)功能。(D)认知B)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136、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是态度的(D)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得等于失

维度。(D)深度162、被动包容式的人际关系取向是(D)期待他人接纳137、态度的内化是指(A)能。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A) 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且将之纳入163、主动支配式的人际关系取向是(B)。自己的态度体系(B)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138、如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164、基本的人际需要不包括(D)认知需要

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对于威信高的传递165、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D)爱情

者,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D)最大166、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139、对畏惧与态度转变关系的研究表明,(B)信息能品质是(B)真诚

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B)中等程度的畏惧167、根据“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只有与自

己有关140、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D)的关系。的他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的目标和手段才(D)倒U型曲线能实现,这样他们之间的关系是(A) 合作关系

141、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可简称为(A)168、良好的人际关系原则不包括C)强化原则

模型。(A) P-O-X 169、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142、海德提出的人们在态度改变时,往往遵循(A)。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是人际关系的(C)自我价(A) 费力最小原则值保护原则

143、在海德的P-O-X态度改变模型中,O(A) 他人170、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的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144、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A) 诱因的强度出了(B)群体整合原则

145、人际沟通与大众沟通的最重要区别是(C)。171、美国学者舒茨认为,(A)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C)有无媒体的中介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就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146、

沟通是(A)传递和交流的过程(A) 信息严重问题。(A)人际需要

147、沟通结构模型中的基本因素不包括(D)认知172、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

给他们一定的自由,148、正式沟通网络形式不包括(D)集束式使之有一定的自主权,就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149、一般来说,最能准确的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身体语式。这说明,舒茨提出的C的重要性。(C)支配需要

言形式是(A) 目光173、舒茨的三维理论用于解释群体的形成时,认为群体150、朋友

之间交往的距离属于(C)距离。(C)个人形成经过( B )的过程。(B)包容—控制—情感

151、最重要的身体语言沟通方式是C)目光174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是由(C)提出来的。

152、除了目光外,(D)也是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C)舒茨

的体语形式(D)面部表情175、“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密切的状态,人际关153、个体与他人在(A)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这指的是(D)人际吸引

深刻。(A) 触摸176、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流、交往,被称为(A)。

154、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姿态表达情感及态度的体语,(A)人际互动

称之为(A)姿势177、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155、霍尔(1959)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表明,公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称为(C)合作

众距离为(D)12英寸~25英寸178、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的行156、虚拟沟通的进程主要有沟通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为,称为(B)竞争

(D)来引导。(D)想象179、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是由(B)提出来的。

4

(B)多伊奇202、“我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自己爱的人受苦。”这是180、影响喜欢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最重要来源一种(B)的爱情。(B)利他式

之一的是(C)人格品质203、“有时我不的不回避我的情人们,以免他们互相发181、在喜欢的影响因素中,(B)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现。”这是一种(A)的爱情。(A)游戏式

形式。(B)互补204、“双方在共同的目标下勤勤恳恳地生活和工作”的182、熟悉能增加喜欢的程度,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夫妻属于(B)的夫妻类型。(B)建设性

关系呈(D)。(D)倒U型曲线205、婚姻的主要动机不要包括(D)。(D)学习

183、喜欢是(A)的人际关系。(A)中等程度206 、夫妻和未婚子女组织的家庭属于(B)核心家庭

184、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207、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A)社会性

化的现象,称为(B)。(B)社会影响208、作为一个群体,它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185、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和行为等本单位,这指的是(B)。(B)家庭

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D)。209、在斯坦伯格(R Sternberg, 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D)从众一见钟情属于(C)浪漫爱

186、群体规模影响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一般210、关于爱情,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在(B)时,影响最大。(B)3人~4人(A)幼儿也有恋爱体验

187、从众是一种(A)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A被动地211、双方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188、性别与从众之间的关系是(D)没有明显的、确定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A)的特点。

性的关系(A)爱情

189、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212、“如果我怀疑我爱的人跟别人在一起,我的神经就的现象,叫(A)社会促进紧张。”这是(C)的爱。C占有式

190、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低的213、处于(A)中的人春风沉醉,心无旁,不能忍受爱现象,称为(B)社会抑制人的冷落和背叛,希望和对方融为一体。(A)激情爱

191、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有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的效率,这是(A)结伴效应

192、“优势反应强化说”认为,他人在场,个体的动机水平会提高,因此(A)优势

193、已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地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的反应称为(C)优势反应

194、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而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称为(B)模仿

195、塔尔德在“模仿律”中指出,“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

文化及其行为方式,”这被称为(D)先内后外律

196、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影响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示意的方式去活动,叫(D)暗示

197、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不包括(D暗示者的血型

198、暗示刺激发生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应,称为(A)反暗示

199、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这种现象叫(C)社会感染

200、社会感染的特点不包括(A)全面性

201、“在较大群体内生产循环感染,反复震荡、反复循环,引发强烈的冲动性情绪,导致非理性行为的产生”,这说明社会感染具有(D)的特点。(D)爆发性

5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1、个体过程 2、人际过程 3、群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1895-1934) 2、起步阶段(1935-1945) 3、发展阶段(1946-1969) 4、危机阶段(70年代) 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假设与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一)如何提出问题

(二)如何阅读文献 (三)研究方法选择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四)收集数据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档案研究法 5、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设计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2、学习理论的特点 (三)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2、交换理论 3、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五)角色理论 第三章自我概念 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 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 三、自我偏差 (一)焦点效应

社会心理学实验案例

社会心理学实验案例 道德的起源: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之後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後,发现莫不如此,於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後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 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後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B一顿,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这叫老兵欺负新兵,或是媳妇熬成婆),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後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麽,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阶级的起源:实验人员继续他们的实验,不过这个次他们改变了喷水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拿香蕉的猴子,而不是全体。然后实验人员又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C,不同以往的是猴子C特别的孔武有力,当然猴子C看到香蕉,也马上想要去拿,一如以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也想海K猴子C一顿,不过他们错误估计了C的实力,所以结果是反被C海K了一顿。于是猴子C拿到了香蕉,当然也被淋了个透湿。C一边打着喷嚏一边吃着香蕉,美味但是也美中不足。A、B、D、E没有香蕉吃却也比较快乐,毕竟没有被淋到嘛。后来C发现只有拿香蕉的那个才会被淋到,他就要最弱小的A替他去拿。A 不想被K,只好每天拿香蕉然后被水淋,B、D、E越发的快乐了起来,这就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于是五只猴子有了三个阶级。这下子阶级也随着道德的起源了。 道德的沦丧:天变热了,笼子里的猴子们想冲凉却找不到地方。终于出现了一位反潮流英雄,猴子 HERO。HERO在无意中碰到了香蕉,理所当然的引来了一顿饱打。但在挨打的过程中,猴子们享受到了冲凉的乐趣。等身上的水干了之后,猴子A在无意中碰撞了HERO,使HERO又一次接触到了香蕉,于是,猴子们享受了第二次冲凉,HERO遭到了第二次痛殴。在此之后,只要大家有冲凉的需要,就会有一只猴子X挺身而出,对HERO实行合理冲撞。大家对HERO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不同,在平时大家会对HERO异常温和,以补充在冲凉时,为维护规则而不得不对它实行的暴力举动。一天,在大家冲凉时,饱受折磨的HERO闻到了香蕉的清香,生物本能使它在别的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2.性别角色社会化即个体在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3.社会态度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规律。(√)4.广告对人的影响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5.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6.相关的事件一定能够揭示因果。(×) 7.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8.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9.被研究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被称为研究者倾向。(×)10.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11.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好的君主既要勇猛无比有力量,还要狡猾无比像个狐狸一样。(√) 12.中国的荀子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13.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古典心理学都是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1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心理学它要研究由诸多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的心理。(√) 15.戈弗曼的拟剧论讲人生如戏。(√) 16.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方法论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则性的指导思想√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 迪尔凯姆认为可以把社会的整体意识还原为个体意识的相加× 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奥尔波特认为研究心理学应当研究群体。× 过分注重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心理学 20 世纪70 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注重实验× 西方社会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 精神分析当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是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可以被称为大师的社会心理学家√ 自我扮演的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的角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性器期阶段× 霍妮认为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案例)培训课件

狼孩的故事社会化的角度 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具备很的特点:吞食生肉;四肢爬行;目光锐利;不会说人话,夜阑人静发出阵阵长嗥。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 其中的一个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遗憾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另一个卡玛拉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将近5年的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她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 顺水推舟情绪与认知角度 有一位英语老师因经常批评一位学生作业马虎,而遭致这位学生的不满。有一次。这位老师无意间在语法上出了一点小错,当场被那名学生发现,那位学生好不容易逮着了这次报复机会,马上站起来作了毫不客气地指正。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这位英语老师以非常温和的神

色说道:“嗯,你说得真是对极了,可是其他同学刚才是怎么回事,为何没有发觉到,是不是上课在打瞌睡?” 受到老师的表扬,那位同学的对立情绪消失了。这时,这位英语老师又不失时机的说:“像这样的错误很容易犯,同学们一定要像他那样小心才是。”接着,老师便继续讲解其他内容。 想象权贵刻板印象 从前有对乡下夫妻在门口纳凉,老婆问:“当家的,皇上天天上山打柴用的一定是把金斧子吧?”老公冷笑道;“蠢婆娘!当了皇上还用打柴吗,他老人家一准儿天天在院子里摇着扇子乘凉的,喝小米粥还有人伺候着呢!”估计,摇着扇子喝小米粥,就是这位农夫最大的理想。 美国前总统里根夫人南希入住白宫一个月后,收到膳食开支帐单时,大吃一惊:“从没有人告诉我们,总统每吃一顿饭都要付钱的,而且干洗和使用牙膏等卫生用品也都要收费。”白宫就像一座豪华酒店,所有住在里面的人都要交纳餐费和杂费。连南希那样的美国人,在成为权贵前,都以为白宫的午餐是免费的。可见权贵的神秘,非常人所能想象。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好的)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杨路楚 考试题型 1.填空题(15%); 2.名词解释(15%,5个);3.判断题(10%); 4.简答题(25%,5个); 5.分析题(15%); 6.论述题(20%) 考试时间:1月14日18:30,地点:26-301 课程序号:思政(0410)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领域 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了解定义须注意的三点: (1)社会心理是指互有影响的心理现象 (2)社会心理的形成条件是社会生活状况 (3)社会心理是在“社会互动”下产生的 研究领域:(老师说社会学和心理学) 研究领域粗可分为三个领域:个体心理与行为、人与人的互动作用的领域、群体心理(资料)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著作) (一)社会心理学的准备时期(19世纪) 1、德国民族心理学 (1)拉扎劳斯、施坦泰尔1859年,《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 (2)冯特(1832-1921)《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体心理学 (1)塔尔德(1843-1904):暗示——模仿 (2)迪尔凯姆(1858-1917):集合表象 (3)勒朋:群集性兴奋的社会控制 (二)以学科名义登场(20世纪初—20年代) 1908年,英、美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专著 1、(英)麦独孤:用本能论解释人的行为。 2、(美)罗斯:从人际关系过程,比如模仿和暗示来解释社会对人和人类行为影响。(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20世纪20-30年代)

1、Allport与实验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证明了实验方法能够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重要的手段。除了个人心理没有群体心理。 2、乔治·米德的社会学传统 将社会行为看成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社会互动。 (四)社会心理学近70年的发展 1、起步(1935年-1945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和“二战”,德国的种族主义。 2、发展时期(1946-1969年)“二战”后美国的迅速发展。人才的迁移。 3、危机时期(70年代后)女性问题,种族问题、解放运动等等。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特点 1、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2、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3、期望效应 4、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5、社会心理学研究要注意的问题 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抽样,异质化(被试中要尽量包括各个层次的人) 2、实验者偏差(单盲和双盲)。(研究者的暗示、期望会影响被试)采用单盲、双盲。 3、被试偏差。揣摩实验者的研究意图,尽量表现的正确、出色,从而影响结果的有效性。 4、伦理问题(保护被试者身心安全,尊重被试者的隐私,保证研究对所有参与者都没有伤 害作用。) 第二章社会知觉 1.社会认知、自我知觉、自我概念、自尊的含义 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如何感知、认识自己、他人与群体及如何解释推断社会行为与事件的。根据社会认知和知觉的对象,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对自我的知觉;二是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5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5) 第四节冲突与合作 最基本的人际作用方式:冲突和合作。 人际冲突:指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由于反应或希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竞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冲突——目标的互不相容。 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零-总和”冲突和“非零-总和”冲突。 “零-总和”冲突:指的是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这种形式的冲突完全是竞争性的。) “非零-总和”冲突:这种冲突又称“混合动机情景”,指的是一方的收益不一定是对方损失。 决定使用威胁的因素:人格特性、挽回面子、冲突的强度、沟通。 如何运用协商减少冲突?答:(1)在协商中最有利的是最初立场,采取极端的立场比较好。在协商中较佳的策略是开始时就提出有很大差距或非常强硬的要求,这样能使他从对方那儿获得更大的让步。但是,最初的强硬立场未必总是有利。它有时会激起对方的愤怒,使对方也采取相应的强硬立场,从而使协商中止。(2)让步。协商的最佳策略是开头采取强硬立场,然后只做出小小的让步,对让步的研究表明,回报对方合作行为的最佳策略是作出小小的让步,无条件地合作或让步往往使对方得寸进尺,而使自己蒙受巨大损失。(3)逐渐回报策略。奥斯古德提出了一种协商的逐渐回报策略,这种协商策略由以下几步组成:①首先协商一方公开声明自己希望缓和紧张,并明确宣布自己为了减少紧张所采取的单方面的让步措施,并向对方发出呼吁。②逐步建立起“信任和真诚”的形象,作出让步的实际行动,这些行动是明确的,可作公开检验。(4)中间人调解。协商对解决人际冲突是重要的。 合作: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结盟,从而使自己争锝权利或处于有利地位的现象就是合作。 *合作的理论主要有两种:权力理论和协商理论。 *合作的权力理论:由卡普罗提出。这个理论涉及到了三个小组的合作问题。这三个小组之间的权力关系是:①权力均等;②一方的权力大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③一方的权力小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该理论还认为,如果一方的权力比其余任何一方的权力要大,但又小于它们的权力之和,则较弱的两方有可能合作。合作遵循着这一样一个原则:最大限度地扩充自己的权力。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重点

基本概念: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类个体在与其所属的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活动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P4 2.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内容)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P63 3.社会认知:认知:人对信息的输入、信息的贮存与信息的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过程(即:知识的获得和使用过程).社会认知:“个体对社会性信息的获得、贮存与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全过程”。P115 4.第一印象:两给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 5.首因效应:由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进而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P123 6.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和光圈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P125 7.社会刻板印象:主要包括“性别”、“地域”和“种族”等。刻板印象是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金盛华)P141 8.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自我即以自身为对象,形成对自身的看法和观点的问题。)P163 9.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P17 10.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胡:是指人们试图让他人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P130 11.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根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P152 12.基本归因误(偏)差:指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他人行为归结为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景因素的影响。P157 13.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其状态有:零接触、单、双向接触、表层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其类型有:正

社会心理学案例

1、案例:某超市原定感恩节清晨5时开门,但约2,000名经已等得不耐 烦的顾客,在4时55分强行一涌而进,混乱中一名职员被推倒在 地,从后涌上的人潮更将他踩至重伤。该名34岁的职员送院后,在早上6时证实不治。据报其他职员曾试图营救达穆尔,但顾客却无视职员劝阻。甚至当职员表示有人死亡而要暂停营业时,更有顾客怒哮:“我由昨天早上已开始排队了!”并继续“扫货”。超市保安及警方到场后,始能驱散人潮。惨剧中还有4人受伤送院,包括一名怀孕8个月的妇人,据报已经流产。 1)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文中提到的2000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2)攻击行为:企图伤害那些不愿被伤害的个体。 文中提到的应该是“工具性攻击”:不以伤害为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赢得商品)。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是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3、美国一家公司曾研制成一种猪皮便鞋,该鞋特点是轻便、舒适、走路无声,故起名为“安静的小狗”。为了解市场反映,公司采用了免费试穿的方式,规定试穿8周后将鞋收回,也可在8周后付5美元将鞋留下。结果大多数试穿者都选择了将鞋留下。此后,公司将这种鞋全面投放市场并大获成功。几年后,美国成年消费者中90%的人都熟知该品牌产品。 这公司推出这种方法的人太有才了,首先将鞋以免费试穿的方式放出去,这样会有一定的人回去试穿的,这样就有了群众基础,这是利用人爱占小便宜的心里。即使不满意也没什么损失最多就是在8周后在送回去。而在穿了8周,在加上鞋本身的特点,能引起人们的热评也不是难事。有人群众基础后,在将这种鞋全面投放市场,取得成功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东西要卖出去,得让人们熟知才行,与其花大代价去做广告,在广告中说这鞋有多好还不如让人们自己去发现鞋的好。这其实比做广告的效果好多了。人们总是不会轻易相信广告中所说的。而是有从众心里,用葛优的话来说就是,哪人多我去哪,我相信群众。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我并没有失败-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6*5’=30’) 1、平均模型P37: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以简单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平均模型是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采取的最为简单的模型。 2、累加模型P38:该模型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合方案累加的而非平均。 3、加权平均模型P38:该模型认为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4、晕轮效应P38: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5、态度P87: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他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绪的反应。 6、平衡理论P96:该理论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7、偏见P110: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8、自我展露P130: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 9、社会支持P139: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社会

支持的来源不仅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也可能来自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其他人,甚至陌生人,而支持的形式既可能是情绪上的,也可能是物质上的。 10、囚徒困境P149:在合作的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信任起了决定性作用。 11、社会影响P152: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这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12、团体P172:团体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组成的集合,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13、归因P53: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这原因的过程。 二、简答题(6*5’=30’) 1.什么是假设?什么是理论?一个好的理论有什么特点?P17 答:(1)假设是开展一项研究之前,人们对研究问题的想法。 (2)理论是对假设的不断验证。 (3)好理论的特点: a.一个好的理论能够统合现有的知识。 b.理论能解释已有的现象。 c.理论可以使我们对现象的发生具有预测性。 d.理论具有知道研究方向的作用 2.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P36 答: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得到的有关对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1.社会层面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3.印象形成: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人格特 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4.心理学家阿什最早对印象形成做了最早的研究。在研究中,阿什把人格特性分成中心特 征和边缘特征。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是依照中心特征,边缘特征起的作用不大。 5.个体知觉中的偏差有晕轮效应和正性偏差。 6.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 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事物有照明作用一样。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 7.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们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影 响。 8.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 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从某种意义上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9.自我确认: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0.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事所做的显露。 11.自我知觉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 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们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2.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 的降至轨道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13.图式:是指一套由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 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4.Weiner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他 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及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两个维度相互独立。其归因理论最引人注目的归隐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与失败归因内部-外部或稳定-不稳定的原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和认知反应。把成功归因为内部会引起个体的自豪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会引起个体产生羞耻感。 15.基本归因错误: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制上,而忽视他们所 处情境的重要性。犯这种错误的原因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1.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是,所以更多的去从内部评价。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 16.侵犯行为:使之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对侵犯的界定要考虑三个方面1.强调 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尽管这种行为伴随有意图。2.从效果上看,侵犯行为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3.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情绪。 17.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1.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2.降低挫折和学会抑制自己的侵犯行 为。3.替代性攻击和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18.暴力媒体对人们产生影响的原因:去抑制、形成侵犯剧本、认知启动。 19.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20.助人行为:使之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21.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社会生物学、社会进化论、学习理论、社会交换论、移情 与利他主义。 22.影响利他行为与助人相违的因素:一、情境因素1,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情景的不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 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 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 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该做什么、不 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17、角色中断: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 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 18、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扮演 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严重的角 色失调现象。 19、动机: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 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0、成就性动机:指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 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法将其达 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驱力。 21、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 和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个团体的需要。 22、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具有的某种强烈的支 配和影响别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驱力。 23、侵犯:也指侵犯行为,攻击或攻击行为, 它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 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 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4、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 他人或群体有益的行为。 25 利他行为: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任何精 神或物质的奖励;自愿的;利他者本身会有所 损失。 26、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察 觉、认识或对待。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27、自我觉知:是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 过程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28、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己的判断,是自我 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9、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 人对自己的印象。 30、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 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包括自 我评价、自我美化和自我表现。 自我美化:指个体用以避免自尊心受损或增 强自尊感的过程和结果。 自我表现: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 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的过程。 31、社会知觉: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他人, 自己以及群体进行认知的过程,是人对社会刺 激物的知觉。 32、印象形成:认知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 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 程。 33、首因效应: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 面所形成的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作用。 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认知具有强烈的 影响。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当知觉者对某人 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印象后,他就倾向于据此 推论该人其他方面也具有良好的特征。 慈悲效应: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 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投射效应:指在认知及对他人形成印象时, 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 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群体形成的一种概 括而固定的看法。 34、归因:人们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 推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态度的原因并加以判 断和解释。 35、社会态度: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态度 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 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反应倾向。 36、沟通:人与人之间的非物质性的信息交 流,也包括物质的交换,还包括人与人之间通 过非物质的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所建立起来 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联系。 37、沟通过程: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信 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七个要素。 38、副语言:非语词的声音信号为。 39、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疏离与远 近距离,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别人的倾 向。 40、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 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是 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41、冲突:人与人或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 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压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的 方式和过程。 42、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 共同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 的一种互动方式。 43、自我价值保护:保护自我价值不受威胁和 提高自我价值,是个人先定的优势心理倾向。 44、团体:由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在 同一规范和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 合。 45、领导者:从事领导行为的个体,领导行为 是通过领导者实现的。 46、从众: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 下,改变行为和观念与团体其他成员一致的倾 向。 服从:指个体在社会规范、团体压力、他人 要求下,不得不改变观点和行为的现象。 依从:因他人期望的压力而接受他人的请 求,行为符合别人的期望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作者:————————————————————————————————日期: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社会心理学(二)非选择题部分考点汇总(考生整理)复习进程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重要考点整理 说明:该内容是真题2010年10开始至2015年10月中出现的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部分知识背诵要点版。另最后补充了最新16年10月考试中一个没有出现过论述题(注:该次考试中没有名词解释的题)。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群体内聚力:指的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成员愿意留在该群体内以及成员间互相交往的程度。 环境应激:指的是环境条件妨碍了人们最佳发挥功能,由此产生了人们对环境的应激反应。 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助人行为:是指一种为改进他人幸福的行为,不论助人者出于何种动机。 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领域性: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地域和物体的独特使用。 侵犯行为:是指直接达到伤害欲以避免的他人的目的的行为。 归因:指的是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做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习得的无助:是指在多次经历过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 遵从:也称从众,由于群体而产生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的和准确的评价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服从:是指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低权力一方听从高权力一方的明确要求而完成一定行为的现象。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社会知觉:是指我们追求认识和了解他人的心理过程。 自我障碍:指的是行动者制造了一个非常真实的障碍,这个障碍是行动者在做出实际成绩时所必须遇到的,如果行动者失败了,人们就不会把失败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而归因于外在因素或行动者所不可控的因素。 行为的传染:指榜样的行动减少了阻止个体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内心限制,解除了内心的约束,于是便跟着榜样行动。 印象形成:指我们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其他人的一个整体印象的过程。 旁观者效应:指在紧急情况下,个体在有他人在场时,出手帮助的可能性降低,援助的几率与旁观者人数成反比。 社会助长:是指有他人在场时,个体的绩效要比单独时完成任务的绩效高。 合作:指两个或更多个个体(或群体、组织)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协调他

社会心理学_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2.马斯洛总结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能够了解并跟上现实 能够接纳自己,别人和环境 能够超越环境,而不只是适应环境 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 入乡随俗但能够保持独立性,能欣赏生活的宁静 有个人的处事哲学和道德标准 社会兴趣广泛 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乐于助人 能够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风度 有幽默感,能够在生活中化解紧张 能够承受欢乐与悲伤的情感冲击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步骤 一.提出问题:两个方面:从理论中演绎出要研究的问题(个体集体主义文化和人格推论中国人比美国人在团体中跟容易达成一致)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中国1986到2001入世) 二.查阅文献 三. 选择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身高衣服颜色)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境,更容易收集到资料(温度和犯罪的关系);劣势:通常因果关系是模糊的2.实验研究: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同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探寻感兴趣的行为,并探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他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可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优势: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研究 四.收集资料的方法1.观察法(老师鼓励对孩子表达态度的影响)2.调查法(被试自我报告):失真,应用最多3.实验:无法重现情景4.档案 五.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取样,异质性2.实验者偏差:实验者和情景标准化3.被试偏差4.伦理问题:斯坦福大学津巴多教授监狱实验改编的电影《死亡实验》4.人际关系定义 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5.人际关系的维度与模式 (1)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A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B当互动双方在“尊卑”维度上表现出互补性,而在“亲疏”维度上表现出对等性时,双方关系比较和谐;相反,当互动双方在“尊卑”维度上表现出对等性,而在“亲疏”维度上表现出对立性时,双方关系容易紧张。C差序格局、尊卑有序。 (2)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A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克社会互动的四种模式:1)共享:由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家人关系、亲密朋友等关系。2)权威排序: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如长幼关系、上下级关系等。3)对等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4)市场定价: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