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作品白雪乌鸦

迟子建作品白雪乌鸦
迟子建作品白雪乌鸦

迟子建作品白雪乌鸦 《白雪乌鸦》是作家迟子建 2009 年创作的长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哈尔滨傅家甸地区的民众在鼠疫来临之时遭受的灭顶之灾。 【迟子建《白雪乌鸦》推荐理由】 茅盾文学 奖得主迟子建的《白雪乌鸦》这部长篇新作,以近百年前哈尔滨的一场鼠疫 为背景,讲述了老城人们的悲欢离合。小说中,几乎从未谈到,但又在每一处都 隐含着探寻和倾听: 这座城、 这些人, 推而广之, 这片大地和这片大地上的人民, 他们怎样承受灾难,承受人世的无常,他们怎样挺过来,让炊烟升起,让粮田丰 饶,让岁月重归安宁。 【迟子建《白雪乌鸦》内容简介】 一百年前,一场鼠疫在东北大地蔓延,共有六万多人为此失去生命;仅有两 万多人口的哈尔滨傅家甸,疫毙者竟达五千余人!在长篇小说《白雪乌鸦》中, 迟子建用她沉静而饱满的叙述, 带我们走进那座灾难笼罩下的城市。 沉闷混沌的 日子、迷惘诡异的氛围;所有深藏的爱怨情仇,在死亡的重压下活力萌发,枝缠 叶绕,难解难分。 当数千具尸体在烈火中化为灰烬,我们不由得祈祷:愿每一个灵魂,都能找 到自己的天堂。 《白雪乌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从白雪乌鸦中看迟子建的创作追求】 迟子建的作品, 是在友人的强烈建议下选择阅读的, 中国当代整体的文学环 境很不好,各位作家的水平多是参差不齐,出类拔萃的更是寥寥,而且我相信即 使有,默默无闻的也可能占多数。无疑,迟子建还算是相对知名的作家,但是老 实说我对她的作品很少涉猎, 在主观能动的选择性上, 我心理的第一位是外国文 学,第二位是推理悬疑小说,中国当代文学总是缺乏兴趣。 而今只三两个短篇加这本《白雪乌鸦》的阅读,也许难免管中窥豹,但是我

相信对迟子建的大体文风也算有所了然。 应该说迟子建的文字是我所喜欢的, 圆 熟而不矫情,顺畅而不粗俗,在她长于涉及的题材里,文字很容易就滑向两个极 端,或者粗俗直白,或者矫揉另类,而《白雪乌鸦》里的文字既不失古朴清白, 又多了一份细致的打磨, 作者对于文字把控的驾轻就熟跃然于纸上, 至少迟子建 的文风给了我一种舒服的感觉, 就乡土小说的审美特征而言, 确实也算是风格有 独到之处,在文字的雅俗之间构建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 其实《白雪乌鸦》的题材并不新颖,鼠疫或者各种人为不可抗拒的瘟疫早已 被一些大师所抒写,最知名的自然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著的《鼠疫》, 显然在外国文学作品 里有一点是这个时代的国内作家总也无法项背的, 就是社会性的思索和人性 的鞭策,他们的小说更像洋葱,一层层的辛辣需要慢慢的品读,不可否认,我总 认为这与整个的国家环境大为有关,那十年,未尝不曾涌现出大量喷薄的思想, 因为时代的控诉而更加的厚重, 但是多数也不过只深埋于内心随了黄土和岁月消 失殆尽,留下的多也选择了出走。 带着这样的一种心态,我读《白雪乌鸦》不会有超出本体之外的期望,我想 当初迟子建在写作之时也没有所谓的比较心态, 只是静心的以一个有社会责任感 的文学作家的态度认真码文, 所以我欣赏在这样浮躁的社会, 还能保留如此纯粹 的写作状态的作家,无论是小说的主体,还是书中的后记,都明显的透露出迟子 建为文的态度, 我不认为她是一个特别有天赋的作家, 但是一定是个勤劳, 努力, 而认真的作家, 所以她的作品不可能有大师的气场, 但是绝对是有专业水准的作 品。 《白雪乌鸦》是以百年前哈尔滨的鼠疫的真实背景作为蓝图的,在历史资料 的考评下增补细节,以群生相的样貌呈现在读者面前,各个人物先后出场,在这 场灾难面前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老实说,小说确实缺乏对人物深度的挖掘,更多 的是进行还原, 不论是掌控能力的问题还是写作的初衷如此, 作品里的社会和人 性触角很难对人有所触动,也就是所谓的缺少反思的力度。但是就如白描一样, 小说于当年历史细节的再现上, 还是具有完备和引人入胜的地方。 虽然多少缺少 一些暗潮涌动的思想探索,不过总体来说, 《白雪乌鸦》还是一本相当值得一读 的作品。





迟子建的散文作品

迟子建的散文作品 迟子建 散文 的特点在于生活化,文笔细腻,情感真实。善于描绘自然风光,也擅长刻画 人物和叙述事件,能够把一些生活小事描写得细腻感人,或者发人深省,表达出 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迟子建的散文作品, 希望对您有所 帮助! 散文一:雪山的长夜 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 以往赏夜景, 都不是在冬季。 春夜, 我曾望过被月光朗照得荧光闪闪的春水; 夏夜,我望过一叠又一叠的青山在暗夜中呈现的黝蓝的剪影;秋夜,曾见过河岸 的柳树在月光中被风吹得狂舞的姿态。只有冬季,我记不起在夜晚看过风景。也 难怪,春夏秋三季,窗户能够打开,所以春夜望春水时,能听见鸟的呜叫:夏夜 看青山的剪影时,能闻到堤坝下盛开的野花的芳香;秋夜看风中的柳树时,发丝 能直接感受到月光的爱抚, 那月光仿佛要做我的一绺头发, 从我的头顶倾泻而下, 柔顺光亮极了。 而到了寒风刺骨的冬季, 窗口就像哑巴一样暮气沉沉地紧闲着嘴, 窗外除了低沉的云气和白茫茫的雪之外,似乎就再没什么可看的了了。 雪山东侧的那簇灯火先自消失了。 是凌晨一时许了, 想必挖沙人已停止了夜 战,歇息去了,而南侧的那簇灯火仍如白莲一样盛开着。我盯着那灯火,就像注 视着挚爱的人的眼睛一样, 以往归乡, 我在小路上散步总是有爱人陪伴。 夏季时, 我走着走着要停下脚步, 不是发现野粟子了, 就是被姹紫嫣红的野花给吸引住了。 我采了野果, 会立刻丢进嘴里。 爱人笑我、 是个“野丫头”。 有时蚊子闹得凶狂, 我就顺手在路边折一根柳枝,用它驱赶蚊子。而折柳枝时,手指会弥漫着柳枝碧 绿而清香的汁液。那时我觉得所有的风景都是那么优美.恬静,给人一种甜蜜、 温馨的感觉。可自从爱人因车祸而永久地离开了我,我再望风景时,那种温暖和 诗意的感觉已荡然无存。 当我孤独一人走在小路上时, 我是多么想问一问故乡的 路啊: 你为什么不动声色地化成了一条绳索, 在我毫无知觉的时候扼住了他的咽 喉?你为什么在我感觉最幸福的时候化成了一支毒剑, 射中了我爱人的那颗年轻 的心?青山不语,河水亦无言,大自然容颜依旧,只是我的心已苍凉如秋水。以 往我是多么贪恋于窗外的好山好水,可我现在似乎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 我很庆幸在这个失眠的冬夜里,又能坦然面对窗外的风景了。凌晨两点多,

迟子建

迟子建 1 个人简介迟子建迟子建女乳名迎灯1964年2月27日阴历元宵节出生于北极村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 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 之一香港大学驻校作家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四 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长篇小说《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逝川》《雾月牛栏》《清水洗尘》《白雪的墓园》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和三卷的《迟子建作品精华》。所获荣誉《雾月牛栏》曾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学奖、《清水洗尘》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额尔古纳河右岸》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奖”等多种文学奖项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文等海外译本。迟子建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她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 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在所有这些奖项中包括了散文奖、中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奖等。家庭成员母亲李晓荣五十年代漠河乡广播站广播员。父亲迟泽风曾任塔河县永安小学校长一九八五年冬季病逝。丈夫黄世

君原塔河县委书记车祸去世。 2 人物概述迟子建女山东海阳人生于黑龙江漠河。先后就读于大兴安岭师专中文系西北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 生班。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协工作至今。中国作协第六、七、八届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协主席国家一级作家。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等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踏着月光的行板》等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另有《迟子建文集》4卷、《迟子建作品精华》3卷、《迟子建短篇小说编年》《北国一片苍茫》、《亲亲土豆》、《花瓣饭》、《一坛猪油》4卷已发表文学作品500万字出版单行本40余部。作品先后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庄重文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种重要文学奖项。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等国出版。在第二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颁奖会上诗评家谢冕宣读迟子建的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授奖辞“向后退退到最底层的人群中去退向背负悲剧的边缘者向内转转向人物最忧伤最脆弱的内心

迟子建作品《哑巴与春天》阅读练习及答案

迟子建作品《哑巴与春天》阅读练习及答案【一、迟子建作品《哑巴与春天》原文】 ⑴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⑵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⑶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⑷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 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藏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他支持我们藏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

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但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⑸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6)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人们说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迟子建作品大全

迟子建作品大全 迟子建 的作品有哪些呢?大家清楚吗?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迟子建的作品, 欢迎大 家浏览看看! 迟子建作品大全 长篇小说
《茫茫前程》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1 年 《晨钟响彻黄昏》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年 《热鸟》 明天出版社 1998 年 《伪满洲国》 作家出版社 2000 年 《额尔古纳河右岸》 《树下》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1 年 《越过云层的晴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年 树下 《花城》 1991/6 晨钟响彻黄昏 《小说家》 1994/5 热鸟 《白花洲》 1997/4 满洲国 《钟山》 2000/3-4 越过云层的晴朗 《钟山》 2003/2 《额尔古纳河右岸》 《收获》杂志 2005.6 期 文集 《迟子建文集》(4 卷)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年 翻译作品 《秧歌》 (小说集 法文版) Bleu De Chine 出版社 1998 年 《磨坊》 (小说集 法文版) Blue De Chine 出版社 2002 年 《满洲国物语》(长篇小说 日文版 上、下卷)日本河出书房新社 2003 年 短篇小说

那丢失的…… 《北方文学 》 1985/1 沉睡的大固其固 《北方文学》 1985/3 旧土地 《北方文学》 1986/1 没有月亮的抱月湾 《小说林》 1986/2 在低洼处 《小说林》 1986/4 小说三篇 《北方文学》 1986/9 初升 《作家》 1986/2 吉亚大叔和他的墓场《北方文学》 1986/11 傻子轶闻 《北大荒文学》1987/3 柳阿婆的故事 《福建文学》 1987/6 白雪国里的香枕 《作家》 1987/3

中考热点作家迟子建作品

中考热点作家迟子建作品 迟子建作品是中考热点,那么她的作品主要有哪些呢? 作家档案: 迟子建,中国当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黑龙江作家协会副主席。她的作品多以山村生活为题材,感情细腻又不乏豪爽之气,从不矫揉造作。创作风格朴实大方,文笔简练而流畅,不张扬,不拖泥带水。她常常借物喻人,借助作品抒发自己的情怀,对人与社会的诠释视角独特,给读者许多有益的人生启迪。 她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她还曾多次获得过鲁迅文学奖和冰心散文奖,获过庄重文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各种奖项。她的散文《灯祭》被选入语文教材。 枕边的夜莺 我喜欢躺着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已有二十多年了,从枕边掠过的书,自然是少不了的。 十七八岁,我读师专的时候,开始了真正的读书。每到寒暑假,最惬意的事情,就是躺在故乡的火炕上看书。至于读了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了,但读书的氛围却历历在目。夏天时,闻够了墨香,我会敞开窗子,嗅花圃搅起的一波一波的香气;冬天时,窗外的北风吹得窗纸刷拉拉响,我便把书页也翻得刷拉拉响。疲倦的时候,我会撇下书,趴在窗台看风景。窗外的园田被雪花装点得一片洁白,像是老天铺下

来的一张纸。 如果说枕头是花托的话,那么书籍就是花瓣。花托只有一个,花瓣却是层层叠叠的。每一本看过的书,都是一片谢了的花瓣。有的花瓣可以当作标本,作为永久的珍藏;有的则因着庸常,随着风雨化作泥了。 这二十多年来,不管我的读书趣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一类书始终横在我的枕畔,就像一个永不破碎的梦,那就是古诗词。夜晚,读几首喜欢的诗词,就像吃了可口的夜宵,入睡时心里暖暖的。 我最喜欢的词人,是辛弃疾。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让我对他的词永生爱意,《稼轩集》便是百读不厌的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游、苏轼、李清照、李煜、纳兰性德、温庭筠、黄庭坚、范仲淹,也都令我喜爱。有的时候,读到动心处,我会忍不住低声吟诵出来,好像不经过如此咀嚼,就愧对了这甘美至极的食粮似的。 我父亲最推崇的诗人,就是曹植了。因为爱极了他的《洛神赋》,我一出生,父亲就把子建的名字给了我。长大成人后,我不止一次读过《洛神赋》,总觉得它的辞藻过于华丽,浓艳得有点让人眼晕。直到前几年,我的个人生活遭遇变故,再读《洛神赋》,读出了一种朴素而凄清的美!洛水上的神仙宓妃,惊鸿一现,顷刻间就化作烟波了。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恨人神之道殊兮,这才是曹植最想表达的。他以短短一曲《洛神赋》,写出了爱情的短暂、圣洁、美好,写出了世事的无常。我真的没有想到,曹植在诗中所描述的一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7届邢文霞 内容提要:迟子建的小说以中国东北边疆北极村一带的地域文化为背景,小说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用唯美的眼光和笔调展现和审视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命运。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迟子建作品的内容题材有所改变,很多作品涉猎到都市生活,并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对比中赞美农村的自由、纯美,在生活的画卷中艺术地展现生活的细琐和平凡。迟子建小说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有超越。 关键词:迟子建乡土艺术特色转变 Abstract: Chi zijian’s novels are based on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he Arctic village in northeast of China. The novels are imbued with local color. The author showed and looked at all sorts of most ordinary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fates from an aesthetic standingpoint and in a popular style. From the mid-1990s,Chi zijian’s topics of works had been changed. Many works were touched upon the city life and praised rural freedom, purity and beauty through contracting urban civilization with rural culture. The novels showed trivial matters and ordinary life artistically. Based on the old works ,Chi zijian’s novels are developing. They are surpassing in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i zijian Nativ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Change 引言 在当代文坛上,迟子建无疑是位独具风格的女作家。她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曾在大兴安岭师专

迟子建的散文合集【段落】

迟子建的散文合集【段落】 迟子建 大家都十分熟悉, 是我们当代的著名作家, 她的作品一直以来给我们都带来 了许多,陪伴着我们成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迟子建的散文 合集,欢迎阅读! 迟子建简介: 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女作家,她曾三次活得鲁迅 文学 奖,两次活得冰心 散文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等重要的文学奖项。她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以及翻译著作等。迟子建被称作当今文坛中 一颗闪亮的星星。 她的代表作有小说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 《越过云层的晴朗》 , 翻译作品《秧歌》、散文集《迟子建文集》、《迟子建散文集》等。 迟子建散文特点: 迟子建散文的特点在于生活化,文笔细腻,情感真实。善于描绘自然风光, 也擅长刻画人物和叙述事件, 能够把一些生活小事描写得细腻感人, 或者发人深 省,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迟子建散文《我的世界下雪了》 精彩段落 : 河岸的柳树和青杨, 在飞雪中看上去影影绰绰的, 天与地显得是如此的苍茫, 又如此的亲切。走着走着,我忽然落下了眼泪,明明知道过年落泪是不吉祥的, 可我不能自持,那种无与伦比的美好滋生了我的伤感情绪。三个月后,爱人别我 而去,那年的冬天再回到故乡时,走在白雪茫茫的堤坝上的,就只是我一人了。

那时我恍然明白,那天我为何会流泪,因为天与地都在暗示我,那美好的情感将 别你而去,你将被这亘古的苍凉永远环绕着! 所幸青山和流水仍在,河柳与青杨仍在,明月也仍在,我的目光和心灵都有 可栖息的地方,我的笔也有最动情的触点。所以我仍然喜欢在黄昏时漫步,喜欢 看水中的落日,喜欢看风中的落叶,喜欢看雪中的山峦。我不惧怕苍老,因为我 愿意青丝变成白发的时候, 月光会与我的发丝相融为一体。 让月光分不清它是月 光呢还是白发;让我分不清生长在我头上的,是白发呢还是月光。 迟子建散文《哑巴与春天》 精彩段落: 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 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 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 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迟子建散文《光与影》 精彩段落: 光中最不令我喜欢的就是阳光了。 往往我还没有睡足呢, 它就把窗户照得雪 亮了。夏天的时候,它会晃得你睁不开眼睛,让人在强烈的光明中反倒有失明的 感觉。 不过我不讨厌黄昏时刻的阳光, 它们简直就是从天堂播撒下来的一道道金 线,让大地透出辉煌。比较而言,月光是最不令人厌烦的了,也许有强大的黑暗 做为映衬,它的光总是柔柔的,带着股如烟似雾的飘渺气息,给人带来无边的遐 想和温存的心境。 好的月光质感强烈, 你觉得落到手上的仿佛不是光, 而是绸带, 顺手可以用来束头发的。 而且泻在山山水水的月光也不像阳光那样贫乏, 月光使 山变得清幽,让水变得柔情,流水裹挟着月光向前,让人觉得河面像根巨大的琴 弦一样灿烂,清风轻轻抚过,它就会发出悠扬的乐声。 迟子建散文《暗夜飞霞》: 精彩段落: 她们离开了, 是两个美丽的富有才情的女人离开了。 我的橱柜里有邓丽君的 磁带和 CD,我的床头放着张爱玲 的书。我不愿意给她们分个谁高谁低,但我还是更偏爱张爱玲,一方面是我 喜欢文字的创作, 另一方面是由于她死于暮年。 虽然我知道对于张爱玲这种参透 人世的酸甜苦辣的人来讲, 晚年更多的是寂寞和苍凉, 但能在深居浅出中多看几 回人间的斜阳,却仍然是令人心动的。 人们都说伟人离开人世时天边会出现殒星, 我想那是针对男人而言的。 卓越

精选: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迟子建作品

精选: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迟子建作品 近年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试卷,都突出了对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考查,所选文学作品多为思想内容深邃、表现手法丰富、语言富有特色的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或议论性的散文。也越来越呈现出面向名家的特点,毕淑敏、迟子建、冯骥才、贾平凹、梁晓声、林清玄、刘心武、铁凝、张晓风、张秀亚等现当代作家作品都是高考阅读热门材料。 中小学教育网特为大家精选了多位名家作品,帮助同学们提升现代文阅读能力,掌握技巧。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迟子建作品练习:与周瑜相遇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迟子建作品练习:暮色中的炊烟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迟子建作品练习:母亲的文化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迟子建作品练习:撕日历的日子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迟子建作品练习: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迟子建作品练习:泥泞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迟子建作品练习:听时光飞舞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迟子建作品练习:会唱歌的火炉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迟子建作品练习:燃烧的月亮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迟子建作品练习:阿来的如花世界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迟子建作品练习:看不见的邮差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迟子建作品练习:寻石记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迟子建作品练习:我的世界下雪了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迟子建作品练习: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迟子建作品练习:一滴水可以活多久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迟子建作品练习:龙眼与伞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迟子建作品练习:寒冷的高纬度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迟子建作品练习:炒米胡同里看夕阳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迟子建作品练习:木器时代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迟子建作品练习:西栅的梆声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迟子建作品练习:采浆果的人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迟子建作品练习:寒夜生花

迟子建作品中的悲伤与温暖

迟子建作品中的悲伤与温暖 摘要:迟子建善于叙写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祥和生活以及人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的浓浓温情,她以极具诗意的笔调和悲悯的情怀紧密关注着平民百姓的生活。她的作品虽然充斥着淡淡的忧伤,但字字读入心间却如一股暖流步步温暖着读者的内心。在沉重的生命印记下,她以一颗豁达的心看待生命,并以内心坚定的人生信念带给人们坚强与勇气,为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她企图用自身温暖而柔和的烛光将每一个悲伤的故事转化成温情的所在。 关键词:悲悯;温情;生命;豁达 Chi Zijian works sadness and warmth Abstract:Chi Zijian is good at write Narrations peaceful nature of life and bring people in everyday life reveals the deep warmth, her highly poetic style and Feelings closely watching the lives of civilians. Although her work is filled with a touch of sadness, but every word was read into the heart, such as warmth between the reader step by step warm heart. Under the heavy imprint of life, she lives a cheerful heart look, and a firm belief in life heart to bring people strong and courage for people living in the troubled looking for a bright exit, she attempted to use her warm the soft candlelight bring every sad story into the warmth of lies. Key words:Compassion;warmth; life; open-minded

迟子建《小说的丛林》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说的丛林 迟子建 我在大兴安岭长大,是个典型的“林中女孩”。因为那里地广人稀,所以少时在小镇的路上遇见生人,我会有微微的紧张感。人在那里是少数族类,而动植物却是多数族类。 我熟悉林中的树木花草,溪流河谷,野猫野兔。一个人在幽深的林中穿行,很少怕过。因为林中枝叶“窸窣——”摇动,窜出来的不是愣头愣脑的狍子,就是炫耀其美丽尾巴的松鼠。我春天去山里采野菜,将采回的分类,人爱吃的先拿出来,用开水焯了蘸酱吃,其余的则给猪当餐后的点心。猪非常喜欢享用野菜,它吃起来摇着比耗子长不了多少的小尾巴,“嗯嗯”叫着,很感恩的样子,这时我就有一种满足感。夏天时我们去河边洗衣服刷鞋子,常常是把洗好的衣服晾在草丛或柳树丛上,就去林中采野果吃去了。都柿、草莓、水葡萄、马林果,红的紫的,熟的不熟的,全往嘴里填,浆果在此时成了最好的口红。到了秋天,大人孩子都爱往林中钻,我们在五彩的落叶中采榛子,蘑菇,把它们晒干了,冬天就有“好嚼儿”了。不要以为到了冬天,林中就没有美味,扒拉开向阳山坡的积雪,可找到未被采摘的红豆,雪中的红豆味道极好,酸甜,有点淡淡的酒味。还有,你可以划开桦树皮,舔舐桦树皮里清香微甜的汁液。守着大山,对贪吃的我来说,就是守着一个零食铺,嘴上是亏不着的了。 童年时我还喜欢去山里采野花。百合、芍药、绣线菊、马莲花、忘忧草,姹紫嫣红地走进我们家,我们也不讲究养花的容器,酒瓶、罐头瓶、咸菜坛、猪食槽,都可栽花,它们在暗淡的屋子里,照亮我们的梦。这些体验,在我写作以后,都进入了我的小说世界。 有了丛林的动植物,当然就有活动在其中的人。那些人大概是为了宣示自己作为生命的强大存在吧,喜欢大声说话。又因为寒冷的缘故吧,喜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这些人物的特征,在我的小说中都有所表现。我首先熟悉的是家中的人,父母、姐弟、姥姥、姥爷、爷爷、叔叔、姨舅,在我爱上小说以后,他们以不同方式,隐身而入,也许只是一声叹息,或是一个背影。除了亲人,我还熟悉了邻居,小镇的人和小镇以外的人,他们更是为我塑造人物,提供了最真实生动的原型。 当然还有那些可爱的动物,比如通人性的狗、隐忍的牛、苦役犯似的马、永远被戏耍的猴子、美丽的鸭子、坚韧的驯鹿、铺天盖地的麻雀、像守夜人一样的乌鸦、以及千姿百态的鱼。它们在多年后潜入我的小说,这些动物不会说话,但在我与它们相处的过程中,听懂了它们心底的话,看得见它们的眼泪,所以它们在我小说中留下了“话语”。 不能忘怀的,还有园田的果蔬,那带着妖娆花纹的豆角、红彤彤的西红柿、紫莹莹的茄子、碧绿的菠菜和生菜、金灿灿的玉米、多汁的角瓜、甘甜的倭瓜,还有绕着它们飞舞的蜜蜂、蝴蝶和蜻蜓。它们装点餐桌的同时,也装点我儿时的梦。更有那埋藏在土里的萝卜和土豆,这秋收的主角,是地窖的常客,有了它们,一个冬天就不愁蔬菜了。 不要以为我们的生活总是阳光灿烂,它依然有着浓重的寒霜和阴影。有令人痛苦的疾病,有面对灾荒的无奈,有亲人离世的悲伤,有遭遇人生变故的苍凉。厌倦、羞辱、恐惧,这些人生的负面情绪,就像漫天风雪一样,从来都不曾远离我们。宁静的炊烟下,一个人死去了,他躺在红棺材里,去山上的墓园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在缺医少药的小镇,一场痢疾就要了他的命;一个男人去采山,被熊袭击,落下终生的残疾;一个伐木工在作业时被大树砸倒,使他的妻子成为寡妇。还有动物们所遭遇的不幸,瘟疫能让一群鸡一夜之间死亡,能让一条忠诚的看家狗永远闭了嘴巴。这样的故事,也都是我少年时代所经历的,所以我作品的“温暖”,总是与痛交织,有着苍凉的底色。 善良与丑恶,纯洁与污秽,不是人性天空的两极,它们常常相伴相绕。就像环绕我们生活的,既有山间清澈的溪流,也有居民区纵横的污水沟。写出人性的复杂性,才是写出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永远有可开掘的空间。 从现实的丛林穿行到小说的丛林,使我拥有了另一种生活——面向心灵的生活。对我来说,它比现实生活更广阔,也更具诱惑性。在虚构的世界中,我的呼吸更顺畅,更自由和奔放。作家因生长地不同,经历不同,艺术气质不同,也就拥有不同的小说丛林。小说的丛林在想象的世界中,可以无限大。一个作家能走多远,就看他们自己在艺术上的造化了。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很重要,没有对一种文体始终如一的爱,孜孜以求的探索,以及不怕失败的实践精神,再炫目的想法都是空谈。 每一个将艺术奉为至高神灵的作家,在小说的丛林穿行,都必须踏出独属于自己的路,才能开辟新天地。懂得自省、苦修、仰望,你终将拥有“不干的活泉,永流的江河”(考门夫人在《荒漠甘泉》中所言)。这样的文学之旅,也是一颗凡心得到升华,在泥泞的跋涉中洞见彩虹的最美岁月。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整理:目前我所知道的迟子建著作书目(1989-2013年)

目前我所知道的迟子建著作书目(1989-2013年) 1989年 1、《北极村童话》,作家出版社,文学新星丛书第六辑,短篇小说集,288页。 1992年 2、《茫茫前程》(即长篇处女作《树下》,首次出版时更名为《茫茫前程》),上海文艺出版社,长篇小说,304页。 1995年 3、《白雪的墓园》,云南人民出版社,她们文学丛书小说卷,短篇小说集,379页,有照片。 4、《伤怀之美》,云南人民出版社,她们文学丛书散文卷,散文集,240页,有照片。 5、《向着白夜旅行》,河北教育出版社,红罂粟丛书,短篇小说集,343页,有照片。 1996年 6、《逝川》,长江文艺出版社,跨世纪文丛第四辑,短篇小说集,351页。 7、《晨钟响彻黄昏》,沈阳出版社,中国新状态丛书,长篇小说,293页。【侵权】该书涉及作品完整权纠纷,具体可查阅迟子著作《我伴我走》(日记)。1997年 7、《晨钟响彻黄昏》,江苏文艺出版社,九月丛书,长篇小说,305页。 8、《迟子建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共四册),第一册《原野上的羊群》,第二册《秧歌》,第三册《亲亲土豆》,第四册《树下》。 9、《热鸟》,明天出版社,金犀牛丛书,长篇小说,244页,有插图。1998年 10、《迟子建影记》,河北教育出版社,红罂粟丛书珍藏版,211页,有照片。 11、《迟子建随笔自选》,广西民族出版社,(雨帘文丛),随笔集,228页。 12、《白银那》,中国文学出版社,独特文丛,中、短篇小说集,394页。 13、《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短篇小说》,迟子建等著,华文出版社,合集,371页,有照片,本书收录《雾月牛栏》(迟子建)、《老屋小记》(史铁生)、《赵一曼女士》(阿成)、《镇长之死》(陈世旭)、《哺乳期的女人》(毕飞宇)、《心比身先老》(池莉)。 A.《秧歌》(小说集法文版) Blue De Chine 出版社 1998年 1999年 14、《九朵蝴蝶花》,迟子建等著,一鸣编,群众出版社,中、短篇小说集,合集,464页,作者另有海男、孙惠芬。【《大家》 1997年第6期】 15、《足球也温柔:女作家七人谈》,迟子建等著,广西民族出版社,足球评论,合集,284页,作者另有徐小斌、赵玫、徐坤、池莉、程丹眉、程黧眉。2000年 16、《朋友们来看雪吧》,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小说六家新作丛书,中、

迟子建作品《会唱歌的火炉》原文

迟子建作品《会唱歌的火炉》原文 会唱歌的火炉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 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两种:手推车和爬犁。手推车是橡皮轮子的,体积大,既能走土路装载又多,所以大多数人家都使用它。爬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进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畅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脚就不灵便了,而且它装载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很零星。 我家的手推车是二手货,有些破旧,看上去就像一个辛劳过度的人,满面疲惫的样子。它的车胎常常慢撒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气管子,好随时给它打气。否则,你装了满满一车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无精打采的,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帮你把柴火运出山呢? 我们家拉柴火,都是由父亲带领着的。姐姐是个干活实在的孩子,所以父亲每次都要带着她。弟弟呢,那时虽然也就是八九岁的光景,但父亲为了让他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时不时也把他带着。他穿得厚厚的跟着,看上去就像一头小熊。我们通常是吃过早饭就出发,我们姊妹三人推着空车上山,父亲抽着烟跟在我们身后。冬日的阳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睁不开眼睛。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给惊飞了。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做烧柴。那些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我记得有枝纵横的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被发现。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而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风,所以我找到风倒木的机会并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时候,父亲的喊声会传来,他吆喝我过去,说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着锯声走过去。父亲用锯把风倒木锯成几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细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车的路上,总要有一段距离。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风倒木丢在地上,对父亲大声抗议:“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风倒木把她压得抬不起头来,走得直摇晃,她也咬牙坚持着把它运到路面上。所以成年以后,她常抱怨说,她之

迟子建(素材)

迟子建 三捧鲁迅文学奖迟子建:写作让我笑对痛苦 爱人去世促成《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第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 昨天,江南水乡绍兴,迎来了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的颁奖礼。43岁的东北女作家迟子建,经过鲁迅故居门前的小河,领取了她迄今为止第三个“鲁迅文学奖”。1996年,她以短篇小说《雾月牛栏》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2000年,她以《清水洗尘》再获“鲁迅文学奖”;今年,她则以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又一次引人关注。 在她身后,除了夜晚水影中为颁奖典礼而亮起的璀璨灯光,会是怎样的一条路呢?在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前夜,迟子建接受了本报专访。 -“父亲让我明白了小镇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 迟子建出生在一个东北小村庄里,出生那天正值1964年元宵节,所以乳名被唤作“迎灯”。父亲迟泽凤是小镇上的小学校长,好诗文,因对三国时代曹植名篇《洛神赋》喜欢之至,而曹植又名曹子建,因此给她取名“迟子建”。父亲写得一手好字,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拿着红纸到她家叫迟老师给写对联。“我依然记得红纸上墨汁泻下来的感觉,父亲让我明白了小镇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 1981年高考,平常被语文老师誉为“很有前途”的迟子建作文“跑题”。“40分的作文题就得了5分,分数一下子就拉下来了。”后来,她只上了专科线,进入大兴安岭师范学校。“这反倒成就了我。那里很清静,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幻想,充足的时间阅读。”1983年开始写作,并向杂志投稿。迟子建感恩于“还没怎么感受到挫败,处女作就已在《北方文学》上发表,编辑是在自然来稿里把我的稿子挑出来的”。第一份稿费,她拿去给父亲买了瓶他喜欢的“竹叶青”酒。 师范临毕业前的数个夜晚,她躲在自习教室里写《北极村的童话》。“现在我都记得那种感觉,很温暖,很幸福。”1986年1月,《北极村的童话》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这篇小说给我带来了成功和后来的运气。”但遗憾的是,1月6日,也许就在这期《人民文学》邮寄往黑龙江的途中,父亲因脑溢血猝然辞世。“他最终没有看到。如果能看到,他会很高兴的。他是如此喜爱文学。”二十多年后提起,哀伤让迟子建哽咽。“那一期杂志的封面,被我的泪水浸透了。” 现在,她每年过节都会到父亲坟头,给父亲敬一杯酒,和他说说话。偶尔还会告诉父亲,今年的酒和往年有什么不一样。 -“看到自己的局限,也只有写,继续写,才可能逐渐超越”

迟子建小说细节描写的魅力

迟子建小说细节描写的魅力 迟子建 特别善于捕捉生活中那些意蕴丰富的事物,然后给以绘声绘色的艺术再现, 这彰显出迟子建细节描写的功力。 读迟子建的小说 ,第一感觉就是落寞惆怅的温暖、美丽缱绻的苍凉,这种感觉源于迟子建小 说细节描写的功力。迟子建不仅熟悉生活,而且具有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她特别 善于捕捉生活中那些意蕴丰富的事物, 然后给以绘声绘色的艺术再现, 这些细节 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渲染典型环境、升华主题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彰 显出细节描写的魅力。 一篇小说要想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 需要在细节上用全力, 只有把极微小 的细节都描摹好,才能传神地刻画人物形象。正如金圣叹在评价《水浒传》时所 云:“盖其叙事虽甚微,而其用笔乃甚著,叙事微,故其首尾未可得而指也;用 笔著,故其好恶早可得而辨也。” 迟子建深得“叙事微而用笔著”的精髓, 她的小说细节描写看似很随意, 其 实却很讲究艺术表现的章法。在中篇小说《青草如歌的正午》中,陈生是迟子建 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卑微而弱小,在生活中受尽了磨难与欺辱,但他却 坚韧、顽强,对世间万物充满爱意。同村人王来喜家的马流泪不止,想让陈生杀 掉它,陈生到王来喜家看马时,作品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陈生并没有找地 方坐,他还是到马厩去了。他首先察看槽子里的草,用手一摸比较干爽,放到鼻 子下也没闻出霉味,这才放心地又去看墙角装豆饼的袋子。豆饼也新鲜着呢,陈 生尝了一小块,觉得自己都能吃,香而微甜,马不会消受不起的。至于饮马的水 桶,陈生将其中的剩水舔了舔,没觉出什么异味,陈生就兀自叹息一声,说:日 子过得好好的,怎么说淌泪就淌泪了呢?陈生便想这匹马兴许是老了,走到穷途 末路了,因而感伤落泪。”在这里,陈生的“摸”、“闻”、“尝”、“舔”到 最后的“叹息”、“落泪”,这一连串动作让我们看到了他善良、温情的一面, 他同情“流泪的马”, 他觉得马是为自己命运多舛、 饱受磨难与欺辱而流泪, “一 年四季不让它着闲,有时还把它租出去让外来的人耍,它不伤心才怪呢”。在这 里,迟子建通过对陈生看马的细节描写,表现的不仅是对马的同情,更是对与马 一样的人的同情,“作品通过对生存个体曲折、艰难的生命历程的展现,凸显了 生命的受虐与反抗、 屈辱与高贵, 体现了作家对平凡的生命个体生存状态与精神

浅析迟子建小说

浅析《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色彩词的运用法国文学评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曾说道:“色彩之于形象有如伴奏之于歌词,不但如此,有时色彩竟是歌词而形象只是伴奏,色彩从附属地位一变而成为主体。”[10]色彩是人们感知大千世界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如此色彩也是美的一种重要属性,虽说它本是绘画用语,但当它作用于语言中就具有了相当强的修饰功能和审美情感功能,“虽然文学艺术作品对色彩描写没有绘画那样具体、那样实,但它能化虚为实,寓虚于实,从而诱发欣赏者的想象力。”[1]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索绪尔说:“语言是符号系统,色彩词与其他语言符号一样处在这个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整体系统之中。语言符号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符号,而是有社会性的。色彩词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反映客观事物的色彩,同时也表现人的意志、感情、意识。”[2]可见语言艺术的构建离不开色彩,离不开色彩词。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4]是众多评论者对迟子建小说语言的概括。自然而然,像诗一般浪漫,像画一样绚烂则是《额尔古纳河右岸》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自然平和并不意味着无色透明和索然无味,相反我认为迟子建是位经验老道的画家,毕淑敏就曾说过“读迟子建的时候,我总是看到莹莹的白雪、绿色的草莽和一星扑所迷离的殷红……”[6]《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主要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一位年界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向读者描述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兴衰变迁,作者用她独特清丽的语调,一如既往的柔美笔触,充满诗意的文学想象,在一天的时间里向人们展示了鄂温克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迟子建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发挥了自己对色彩的敏感天性和丰盈的想象力,在自由流淌的语言中为读者营造出丰富的色彩世界。笔者将从色彩与情感、色彩与形象、色彩与修辞这三个方面浅析《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色彩词的运用。 第一章色彩与情感 色彩是构成构成客观事物的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色彩刺激人的视觉器官,使人通过感觉色彩而领略客观事物的形式美。文学作品是通过作家的头脑创作出来的,这就使得文学作品中的色彩不仅能表现事物的色彩属性,还能够引导人们去感受色彩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一、凝重的色彩 “黑”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颜色,同时也是《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出现最多

中考语文各作家迟子建作品阅读含答案

迟子建 一、人物简介 迟子建,女,汉族,1964年2月2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漠河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第九届主席团成员,现担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著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群山之巅》等;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清水洗尘》《雾月牛栏》《迟子建作品精华》(3卷)。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另有《迟子建文集》出版80多部单行本。 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 迟子建的作品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奖,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等国出版。 二、主要成就 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 一次获得冰心散文奖 一次庄重文文学奖 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 一次茅盾文学奖 三、社会评价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具备世俗关怀精神和悲悯情怀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正是这些来自生活本身的情感体验传达的真实,来自于作家内心的悲悯情怀,赋予作品打动人心的力量。一个作家能够放低姿态,贴近民众,贴近苦难,贴近被遗忘的角落和遗忘的群体,本身就是一种富有感召力的悲悯精神。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黑土地小人物形象系列自成谱系。这些小人物生活在东北黑土地上,他们有不同的职业,有种地的、剃头的、弹棉花的、卖报纸的,也有清扫楼道的、唱丧歌的、刻墓碑的、为别人洗衣服的。这些小人物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隐忍善良又软弱自负,既淳朴坚韧又安于现状。 他们依靠着一种简单的理想生活着,生活中的一点不幸都能给他们以致命的打击。迟子建在作品中写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世俗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为他们书写立传。迟子建

迟子建的散文风格

迟子建的散文风格 迟子建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注重对自然之美的挖掘和表现。她的小说总是以清新舒畅的笔调来描摹大自然的美丽、纯净。本文从具体文本出发,探讨迟子建小说对自然之美的关注和表达,以及其小说中自然意象的审美意蕴。以下是迟子建的散文风格,欢迎阅读。 在迟子建的笔下,美丽的故乡总是和大自然保持着无比亲密的联系,作者笔下的人事也无不浸染着黑土地那原始、自然又极富生命力的血液。不仅如此,作者还巧妙地赋予了乡村生活以诗意的内涵和韵味儿。对大自然无尽的热爱和崇敬,使作家的全部创作都离不开这个终极乡土的精神家园和艺术世界。自然,也成为迟子建创作中的核心艺术源泉。具有着丰富的精神维度和深刻的思想深度。 首先,对自然的热爱和赞颂成为贯穿迟子建文学创作的美学经脉,它们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担负起了叙事要素的职责。在迟子建的多部中短篇小说中,都可以见到对自然景物的细致刻画,乡间美丽的自然风光如一股潺潺流淌的溪流渗入到了她的故事中,情感真诚而朴素,极富特色。迟子建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描绘乡间生活的画卷。在她的笔下草原、渔村、窑洞到处充满着梦一般纯净、美好的景致。她以女作家特有的温婉、平和的基调为读者铺开一幅幅美丽又充满民间乡土气的生活截图。我们先来看《日落碗窑》中的一段:“土地真是奇妙,只要是点了种,到了秋天就能从它的怀里收获成果。别以为成果

是千篇一律的,它们出土时姿态万千,可见这土地有多么奇妙,让它生什么就生什么。圆鼓鼓的白土豆出来了,它的皮嫩的一触即破。水灵灵的萝卜也出来了,它们有圆有长,圆的是红萝卜,长的是青萝卜……每逢这种时刻,大地上人欢马嘶,羊叫狗吠,一片沸腾。”从这段描写秋天蔬菜成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股生动、纯朴、热腾腾的土地的芬芳。本来极其普通的东西只因和故乡、泥土有了联系便一下子在迟子建的笔下生动起来。 在迟子建的作品中,自然往往成为作家抒情状物的载体,同时传达着质朴、真挚的情感。如《草原》中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既象征着草原牧民们宽广的胸襟和纯净的人性,同时也是作者借以抒发对自然由衷的热爱和感恩的途径;在《白雪的墓园》中,反复出现的白雪为整个作品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雪是纯洁的象征,是大自然神圣的赐予,作家用白雪来映衬整个墓园的静谧,同时也传达着对逝者深深的思念和缅怀;“月光”同样是作家经常使用的意象,自古以来,月光总是与思乡联系在一起,在《雾月牛栏》、《踏着月光的行板》等作品中,迟子建反复写到月光,在她的笔下,月光又有了新的寓意,静谧而深邃的月光象征着宽容的父爱,同时也象征着作家对故乡人事的怀恋。 其次,自然的“人格化”叙写,使迟子建小说充满了性灵之美。 《雾月牛栏》中频繁出现的对雾气的描写具有很强的寓意,弥漫的雾气实际上就是宝坠后爹生命之气的象征,与此同时,迷蒙而迟迟不肯散去的雾气也仿佛是宝坠爹内心深处那挥散不去的愧疚之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