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1)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2.理解本文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3.把握作者观点,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1、以雨果的名言导入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2、播放圆明园被毁视频(视频资源见光盘)。

同学们刚刚所看的是圆明园被毁的视频,在英法联军的大肆抢掠中,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化作了一堆废墟。作为当时法国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认识作者

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二、了解作者心中的圆明园及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补充:圆明园复原图及介绍。

1、找出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

明确:盛赞圆明园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

如:世界奇迹

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幻想的某种典范(恍若月宫)

世世代代的结晶

为各国人民而建

亚洲文明的剪影

……

2.作者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的圆明园的?有何作用?

明确:

第3段:“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那就是这座园林。”

用铺陈手法极力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表明圆明园是世界文明的瑰宝,而英法联军却因贪婪无知将其破坏得荡然无存,更能激起人们对英法联军的憎恨之情,也为后文的谴责做了铺垫。

过渡:如今的圆明园让人叹惋,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

写作背景:在英法联军劫掠中国圆明园归来后,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写就了一封回信。在信中,他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以群众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一般毁坏人类文明成果的行为。

3.作者是如何展开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谴责的?

明确:作者将英法联军比喻为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并围绕该比喻展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圆明园劫掠的强盗行径。

4.作者在揭示英法联军劫掠行径部分并未直接用强烈谴责的语言,但是却达到了强烈谴责的效果。你认为达到该效果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加强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效果,加强了谴责效果。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英法联军劫掠行径的本质是丑陋的,但是却表现得如此“风光”,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征,运用反语的修辞,讽刺了英法联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陋,强化了谴责效果。

示例:

(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3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4)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教学提示】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

四、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本观点

1.快速默读课文,探究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意见。

第二部分(2—4):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三部分(5—9):英法联军的劫掠行径。

第四部分(10):照应开头,尖锐的嘲讽。

2.文本是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火烧圆明园事件是强盗行径,是不尊重人类文明的非人道主义行为。

3.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首先以瑰丽的语言盛赞圆明园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其后,又以比喻及反讽的修辞,将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罪行揭露,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出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行为的观点。

板书设计

五、提升思想境界,学习作者人道主义思想

1.思考: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否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作者并非不爱国。其一,在文中,作者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可见,作者清楚地知道这是政府的错误,而非法兰西人民的错误,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护正是作者爱国的表现。其二,作者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长远着想,也是爱国的体现。其三,作者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站在狭隘的民族观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圆明园劫掠问题,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2.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作者是一个胸怀博大、具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和公正立场的人道主义者。

六、字词积累

赞誉恍若绸缎琉璃惊骇瞥见剪影劫掠赃物制裁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丰功伟绩珐琅朱鹭箱箧晨曦

可取之处教学内容层层深入,注重对作者强烈爱憎情感及其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案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辨别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3.了解雨果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教学重点 .品味精彩的语言:热情的赞美和辛辣的讽刺。 教学难点 体会雨果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他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同学们都听说过圆明园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的,现在又变成什么样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并将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废墟。作为当时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与名篇交流 (一)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把握主旨:既然雨果写信是很讲究简洁的,那么我们也将雨果的这封信化长为短。 长信短说: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书信的主要内容。 教师用问题引导: ①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两大部分。分别写了赞美圆明园和讽刺侵略者两部分。 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极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默读课文,根据文章的描述,说说圆明园美成什么样?侵略者到底干了些什么? 文字介绍:圆明园是清代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宫苑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的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作者在流放根西岛时候所写的文章,1984年2月26日第一次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题目为《文明与野蛮》,后选入人教版教材战争主题单元,与《荷花淀》等文章放在一起。此次统编版教材将本文放在议论文单元作为精读篇目来处理。从教材的编写定位来看,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展开。本文侧重用铺排去表达赞美,用反语表达讽刺,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从写作背景来看,圆明园激起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强思考在当下仍有现实意义。因此,从教材分析的角度来看,本文宜引导学生由语言入手去体味文章中表达的观点与蕴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单元,本篇文章是第二篇精读文章。学生初次明白论点、论据等文体知识。需要进一步指导论证思路,同时也要进一步对“站在何种立场提出观点”做出指导。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在历史课上有所接触,因此对圆明园的被劫掠破坏并不陌生,但是要想达成情感共鸣,必须构筑细节——圆明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建造的,它又应该被如何看待……唯有如此,才能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三、教学目标 1.描述想象中的圆明园并与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对比,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

2.通过探究作者赞美圆明园的目的,理清思路,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3.通过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足够高的高度与立场上表达观点。 四、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立场上表达观点。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近圆明园 教师引导:出示圆明园残破图片,请同学用词语或者句子描绘画面中圆明园的被毁现状。 学生活动:(示例)一颗陨落的东方明珠,一朵凋零的艺术奇葩,也是一道民族心灵的伤痕。 教师引导: 课件出示相关提示:

部编版九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详解课前预习 一、作品梗概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联军头目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威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的“胜利”捧场。雨果站在人类正义的高度,于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的一年后,写下了这封谴责英法联军暴行的信,作为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文题不仅明确指出了本文的体裁——书信,而且全面交代了这封信的主要内容——评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更指出了信件的收件人——巴特勒上尉,一举三得,清晰明了。 二、作者简介 雨果(1802一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赞誉yù:称赞 恍huǎng若:①茫然;②仿佛,好像。 惊骇hài:惊慌害怕。 瞥piē见:一眼看见。 劫jié掠:抢劫、掠夺(财物或人)。 制裁:对违法者依法给予惩罚。 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二、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高度赞扬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遭受劫难的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作品结构 第一部分(1):回复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第二部分(2、3):盛赞圆明园的艺术价值,突出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1)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2.理解本文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3.把握作者观点,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1、以雨果的名言导入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2、播放圆明园被毁视频(视频资源见光盘)。 同学们刚刚所看的是圆明园被毁的视频,在英法联军的大肆抢掠中,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化作了一堆废墟。作为当时法国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认识作者 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二、了解作者心中的圆明园及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补充:圆明园复原图及介绍。 1、找出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 明确:盛赞圆明园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 如:世界奇迹 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幻想的某种典范(恍若月宫) 世世代代的结晶 为各国人民而建 亚洲文明的剪影 …… 2.作者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的圆明园的?有何作用? 明确: 第3段:“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那就是这座园林。” 用铺陈手法极力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表明圆明园是世界文明的瑰宝,而英法联军却因贪婪无知将其破坏得荡然无存,更能激起人们对英法联军的憎恨之情,也为后文的谴责做了铺垫。 过渡:如今的圆明园让人叹惋,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 写作背景:在英法联军劫掠中国圆明园归来后,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写就了一封回信。在信中,他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以群众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一般毁坏人类文明成果的行为。 3.作者是如何展开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谴责的? 明确:作者将英法联军比喻为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并围绕该比喻展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圆明园劫掠的强盗行径。 4.作者在揭示英法联军劫掠行径部分并未直接用强烈谴责的语言,但是却达到了强烈谴责的效果。你认为达到该效果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加强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效果,加强了谴责效果。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体味本文特色鲜明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味本文特色鲜明的语言。 2.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作为侵略者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他以人类的良知,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写下了这封《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珐琅 ..(fà láng) 脂.粉(zhī) 惊骇.(hài) 箱箧.(qiè) 野蛮.(mán) 瞥.见(piē) 晨曦.(xī) 眼花缭.乱(liáo) 朱鹭.(lù)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说明。 荡然无存:指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富丽堂皇:宏伟美丽,体面,气派大。 3.了解作者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伟大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4.了解背景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还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后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与法国签订《天津条约》,和俄国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使中国一次又一次丧失大量的领土和主权。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交流点拨】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对侵略者的强烈谴责与讽刺。 (二)细读文本,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 1.找出作者赞美圆明园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要注意读出作者

统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在世界文化宝库里,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中国有圆明园。但是,享有“万园之园”美誉的中国圆明园,1860年(清咸丰十年)却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烧为灰烬。从此,人类尽失亚洲文明。英法联军的罪行,其根源是什么?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觉悟和进步?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坚定民族自信心?请你带着这些思考,与我一同走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体味本文特色鲜明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一、新课导入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作为侵略者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他以人类的良知,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写下了这封《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珐琅 ..(fà láng) 脂.粉(zhī) 惊骇.(hài) 箱箧.(qiè) 野蛮.(mán) 瞥.见(piē) 晨曦.(xī) 眼花缭.乱(liáo) 朱鹭.(lù)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说明。 荡然无存:指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富丽堂皇:宏伟美丽,体面,气派大。 3.了解作者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伟大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4.了解背景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还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后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与法国签订《天津条约》,和俄国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使中国一次又一次丧失大量的领土和主权。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 的信》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课文先生: 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参考答案: 这封书信揭露了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对遭受劫难的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作者从盛赞圆明园和谴责英法联军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的。 二、朗读第3段,根据作者的描述,想象一下圆明园的美。再想一想:在雨果的心目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 参考答案: 在雨果心目中,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是中华民族这个“超人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是幻想艺术中“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三、文章的后半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将英法联军比作“强盗”,态度鲜明地指出“远征”的性质,尖锐地嘲讽其强盗行为,对其批判毫不留情;同时,与前半部分盛赞圆明园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突出了主旨,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四、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例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些反语的含义和作用。 参考答案: 示例:(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这句话中“更彻底,更漂亮”就是反语,讽刺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破坏程度之深,表明了作者对他们这种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2)“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这句中,“赞誉”也就是“谴责、批判”之意,再次表明作者态度,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蔑视之情。 五、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感悟精彩句子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句中的“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不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是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里为什么要提“巴特农神庙”?) 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代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都被强盗毁灭,强盗的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结合全文分析,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义正辞严,批判力强。 4.“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分析主体形象】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做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说明。 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珐琅、眼花缭乱、瞥见、箱箧、制裁、荡然无存”等词语。 2.了解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 3.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 2.透过或热情赞美或冷静嘲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2.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难点 透过或赞或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学过之后,相信大家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2.知识链接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范文一 一、教材分析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作者在流放根西岛时候所写的文章,1984年2月26日第一次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题目为《文明与野蛮》,后选入人教版教材战争主题单元,与《荷花淀》等文章放在一起。此次统编版教材将本文放在议论文单元作为精读篇目来处理。从教材的编写定位来看,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展开。本文侧重用铺排去表达赞美,用反语表达讽刺,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从写作背景来看,圆明园激起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强思考在当下仍有现实意义。因此,从教材分析的角度来看,本文宜引导学生由语言入手去体味文章中表达的观点与蕴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单元,本篇文章是第二篇精读文章。学生初次明白论点、论据等文体知识。需要进一步指导论证思路,同时也要进一步对“站在何种立场提出观点”做出指导。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在历史课上有所接触,因此对圆明园的被劫掠破坏并不陌生,但是要想达成情感共鸣,必须构筑细节——圆明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建造的,它又应该被如何看待……唯有如此,才能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三、教学目标 1.描述想象中的圆明园并与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对比,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 2.通过探究作者赞美圆明园的目的,理清思路,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3.通过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足够高的高度与立场上表达观点。 四、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立场上表达观点。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阅读理解5篇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 信》阅读理解5篇 第一篇: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 的信》阅读理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阅读理解 课文导学理解 【学习导引】 历史再上溯到1861年,那是一个让所有主持正义的人们愤怒的年代:有两个强盗大摇大摆闯进了圆明园,公然进行大肆劫掠,并放火焚烧了这一世界瑰宝,他们甚至无耻地将劫掠的赃物在他们欧洲本国展出。著名作家雨果对他们的罪行愤怒地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讽刺,阅读《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你会再次领略东方瑰宝圆明园的壮观,更加痛恨劫掠者,从而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中要认真揣摩语言,体会讽刺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掌握书信的特点,尝试学写书信。【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具有想像力、表现力的语言。2.体会讽刺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3.体会文章深刻的内涵,感受作者高尚的品格。【基础知识精讲】课文全解 一、背景材料作者简介 雨果(1802 ~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创作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代表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雨果表达了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敬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我们可以从中悟到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二、课文剖析 1.重点精讲 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 先作总评,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

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由概括到具体再到概括,讲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然后讲耗费劳动之巨。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2.写法精讲 本文是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烧毁了圆明园的罪行的愤怒的谴责。作者是从两方面来写的:其一,高度评价圆明园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作者以丰富的想像描绘了圆明园的富丽堂皇。其二,对毁坏这座艺术宫殿的侵略者进行了愤怒的谴责。作者把法兰西与英吉利比作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仔细品味本文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包含着的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侵略者罪行的谴责,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布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代表了人类的良知,是非分明,爱憎分明。3.难点精讲 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讽刺强盗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问题全解为何说从此文中可以看到作者雨果具有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