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水利工程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水利工程

展开全文

【白起渠】又名武镇百里长渠、三道河长渠、荩忱渠,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战国时期修建的军事水利工程,建设时间比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还要早23年。这条长渠西起湖北省南漳县谢家台,东至宜城市郑集镇赤湖村,蜿蜒49.25公里,号称“百里长渠”,至今仍灌溉着宜城平原30多万亩良田。白起渠被列为湖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

的一项伟大工程,作为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江、中渎水、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鸿沟】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开始兴建。修成后,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是黄淮间主要水运交通线路之一。西汉又称狼汤渠。它在今河南省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中牟北,开封北而折向南,经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再分两支:南入颍水,东入沙水,二者皆入淮河。

【引漳十二渠】又称西门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在魏邺地,即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和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引漳十二渠是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河以南(今河南省安阳市北)

【芍陂】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芍陂引淠入白芍亭东成湖,东汉至唐可灌田万顷。隋唐时属安丰县境,后萎废。1949年后经过整治,现蓄水约73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2万公顷。迄今虽已有2500多年,但其一直发挥着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鸿隙陂】是位于今淮河干流与南汝河之间的今河南省正阳县和息县一带的古代大型蓄水灌溉工程。据《水经注》记载,陂水自淮河分出,经鸿隙陂蓄积调节后,与淮河支流慎水上的各小陂塘汇合,再回归淮河。始建时间不详。西汉永始至元延年间(公元前16~前9)丞相翟方进因这一带洪涝成灾,废毁了这一蓄水设施。西汉末年大旱,百姓要求恢复鸿隙陂。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许扬为汝南都水掾主持恢复鸿隙陂!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

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郑白渠】古代陕西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为秦代郑国渠和汉代白渠的合称,是近代泾惠渠灌区的前身。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郑国渠,10年后完工。干渠西起泾阳,引泾水向东,下游注入洛水,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余顷。

中国十大古代工程

中国十大古代工程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家,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古代工程。这些工程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成为了世界文化 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篇文章中,将为你介绍中国历史上最具代 表性的十大古代工程。 1. 长城 长城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也是中国最伟大的工程之一。长城 的修建始于公元前7世纪,历经数百年才完工。它是为了防御北方游 牧民族的进攻而建造的,全长超过21,000千米。长城不仅令人赞叹于 其巨大的规模,还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与自然环境的抗争精神。 2.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陕西西安,是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它是 为了陪伴秦始皇在死后的事业而建造的。兵马俑被发现时,沉睡了 2200多年,里面有数千个雕塑栩栩如生的陶俑。这些陶俑揭示了古代 中国军队的规模和武装。 3. 颐和园 颐和园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郊区。它建于18世纪乾 隆皇帝的统治时期,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杰作。颐和园的特点是有 山有水,结合了南方和北方的景观风格。园内的建筑、山水和花园被 精心设计,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生活的奢华和独特之处。

4. 故宫 故宫是位于北京中心的一座宫殿,曾是中国数十位皇帝的居住地和政治中心。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群,也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座杰作。故宫有9999间房屋,占地面积达到了72万平方米。它的设计完美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性和谐。 5.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位于陕西西安的另一个宏伟工程。它是秦始皇陵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有七千多个战士、马匹和官员的雕像,还有复杂的防御体系。虽然秦始皇陵尚未完全开放,但已经通过考古发现项羽、太后等陪葬坑,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见证。 6. 大运河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人工运河,连接了江苏扬州和北京。它被誉为“世界水利工程的瑰宝”。大运河的修建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历时千年才完工。它不仅解决了水运交通的需求,还促进了沿线城市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7.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位于四川乐山。它始建于公元713年,完成于公元803年,耗时90年。大佛高约71米,脚掌可容纳千人。它不仅是佛教的圣地,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 8. 北京大运河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水利工程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水利工程 展开全文 【白起渠】又名武镇百里长渠、三道河长渠、荩忱渠,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战国时期修建的军事水利工程,建设时间比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还要早23年。这条长渠西起湖北省南漳县谢家台,东至宜城市郑集镇赤湖村,蜿蜒49.25公里,号称“百里长渠”,至今仍灌溉着宜城平原30多万亩良田。白起渠被列为湖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

的一项伟大工程,作为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江、中渎水、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鸿沟】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开始兴建。修成后,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是黄淮间主要水运交通线路之一。西汉又称狼汤渠。它在今河南省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中牟北,开封北而折向南,经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再分两支:南入颍水,东入沙水,二者皆入淮河。

【引漳十二渠】又称西门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在魏邺地,即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和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引漳十二渠是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河以南(今河南省安阳市北) 【芍陂】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芍陂引淠入白芍亭东成湖,东汉至唐可灌田万顷。隋唐时属安丰县境,后萎废。1949年后经过整治,现蓄水约73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2万公顷。迄今虽已有2500多年,但其一直发挥着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古代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秦国在巴蜀地区修建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秦国在关中地区修建的郑国渠 战国时期楚国在淮水流域修建的芍陂 秦朝时期秦朝为征伐岭南的南越,于湖南地区修建的灵渠 西汉时期汉武帝在关中地区修建的龙首渠、白渠 隋朝时期修建北起渔阳南到余杭的大运河 我国是文明古国,科学技术在18世纪之前一直处于世界领跑地位,科技创新、发明一直占世界总量的60%,伟大的水利工程数不胜数。代表作:郑国渠、都江堰、灵渠、京杭大运河、钱塘江海塘。 1它山堰、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它山堰 位于宁波市鄞县鄞江镇西南它山旁,建于833年(唐太和七年)。它山堰长134.4米,面宽4.8米,皆用长2至3米、阔0.2至0.35米条石砌筑,左右各36石级。堰面全部用条石砌筑而成,堰身为木石结构,有逾抱大梅木枕卧堰中,历干余年不腐,被称为"它山堰梅梁"。修建它山堰的目的,是为了抵御潮汐,使海水与江河分流,咸淡阻隔。江河水经过该堰分流两道:一支入月湖,另一支入鄞江和奉化江,灌溉千亩良田,化水害为水利。它山堰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同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千余年,历经洪水冲击,仍基本完好,继续发挥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1988年12月28日,国务院公布它山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国渠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后期,韩桓惠公看到当时秦国统一六国已是大势所趋,为了削弱秦国的强大实力,公元前237年,他特派韩国水工郑国赴秦兴修水利,妄图利用这种浩大工程来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从而达到他预想的“疲秦”目的!?不料事与愿违,当时的秦王嬴政(后来的秦始皇)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命令郑国在秦国修建郑国渠。在郑国的亲自指挥和参与下,一条长达1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在关中大地上蜿蜒盘旋,仿佛一条金光闪闪的银带铺在了三秦大地上。它巧妙利用了北仲山南麓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把渠修建在了渭北平原三级阶梯的最高线上,灌溉着今礼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渭南、蒲城、大荔等县(区)的280多万亩土地。郑国渠不但未能起到“疲秦”的初衷,反而极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这让本来强大的秦国如虎添翼!更加速了它消灭六国梦想的实现。郑国渠工程宏伟,规模宏大,称得上是两千多年前之壮举。它用富有肥力的泾河泥水灌溉田地,淤田压碱,变沼泽盐碱之地为肥美良田,使关中一跃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据《史记》记载,此渠修成后,“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这为秦始皇最终统一中国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 郑国渠首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即今王桥镇的船头村西。当时,因其进水口水量大、水流流速快的特点,且容易造成渠岸两壁黄土崩塌的情况,人们于是发明了拱形地下渠道,使渠壁拱卷有力,不易塌陷。这极大地提高了郑国渠渠首的质量。又为了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片) 芍陂芍陂是古代淮河流域较早兴建的一座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位于今安徽寿县安丰城南,又叫安丰塘,是公元前6世纪末楚国令尹孙叔敖领导修筑的。水库巧妙地利用了当地东、南、西三面较高,北面低洼的地势状况,利用天然湖泊在四周筑堤,引■水经白芍亭东积而成湖。《水经注?肥水注》说陂堤长二、三百里,陂有五门,吐纳川流.说明可能已有闸门设施。东汉时可灌田万顷。由于芍陂及附近其他陂塘的兴建,水稻种植得到很大发展,使这一带富庶起来。 (2)引漳十二渠战国初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大力发展农业。魏国要地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四十里邺镇)位于太行山东部冲积平原上。漳水从此地流过,雨季时河水宣泄不畅,常泛滥成灾。魏文侯(公元前446- 前397年在位)时李悝等推行变法,在公元前422年任西门豹为邺令。西门豹沉重打击了当地劣绅和女巫勾结玩弄的借水灾向百姓勒索钱财、残杀少女的河伯娶妇迷信活动,领导百姓在漳河上修建了12道低滚水坝,开凿了12条大渠,引水灌溉漳河右岸土地。《水经注?浊漳水注》载: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以水闸调节水量,变水害为水利。经过大约100年,魏襄王时任史起为邺令,又大兴引漳灌邺工程,将大片盐碱地变成水稻田,使魏国河内地区更加富庶。 (3)都江堰都江堰在四川灌县,是举世闻名的古老而宏伟的灌溉工程。堰古称湔堋、湔堰、都安大堰等,宋代才有人始称都江堰,取名于成都江(即都江),指过成都的府河及锦江。 都江堰是秦昭王(公元前306- 前251年)时蜀郡守李冰领导人民修筑的。渠首堰工在今灌县旁的岷江上,渠道遍布成都平原各县。从1949年以前的工程布局可看出,它是由分水工程(分水鱼嘴)、开凿工程(宝瓶口)、闸坝工程(人字堤、百丈堤、内外金刚堤和飞沙堰)三部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在灌县西北岷江江心洲筑成的分水鱼嘴,把岷江分为内外二江,西面的外江为岷江正流,沿江筑有堤坊;东面的内江是引水于渠,由宝瓶口控制引水流量的大小,流入成都平原上密布的农田灌渠。百丈堤起到导流和护岸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引言: 中国古代以其卓越的水利工程享有盛誉。这些工程无疑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技术的杰作,为当时的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类型、技术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灌溉工程 灌溉工程是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稳定农业生产起到了关键作用。井、渠、河道和水库等灌溉设施的建设与维修,使得农田灌溉成为可能,并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例如,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灌溉工程之一,通过修建运河和水道,将南方水源输送至北方缺水地区,缓解了水资源的短缺问题,为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发展提供了支持。 二、防洪工程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还注重防洪措施,有效减轻水灾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修筑堤坝、掘建护城河等防洪设施,能够有效阻止洪水并保护居民安全。黄河是中国古代最具挑战性的河流之一,其水患频发。为了应对黄河的洪水威胁,古代中国人民努力修建了许多防洪工程,如修筑堤坝、通济渠等。这些工程保护了周边地区的农田和人民,稳定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水运工程

水运工程在中国古代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地交流和经济 发展的重要手段。运河和航道的建设和维护,极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流、文化传播和人员流动。著名的大运河就是中国古代水运工程的杰作之一,它横跨中国东部地区,将长江和黄河连接起来,成为古代中国最 重要的水上交通干线。大运河不仅带动了经济的繁荣,也对各地的文 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水库工程 水库工程在中国古代被广泛应用,为居民提供饮用水和农田的灌溉 供水。古代中国人民善于利用山脉和河流,修建坝塘储水。通过修建 水库,他们能够有效收集雨水,解决水源问题,为居民提供稳定的水 源供应。我国南方的永乐大典水库,华北地区的引津济阳水库等均为 古代著名的水库工程。这些水库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清洁的饮用水, 也为农田灌溉和渔业发展提供了保证。 结论: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是智慧和技术的结晶,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 巨大贡献。灌溉工程、防洪工程、水运工程以及水库工程都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工程不仅带动了农业生产和商品交流,也保障了 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 鉴和传承,为现代中国的水利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

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水利工程建设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建筑。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农业灌溉、防洪抗旱等基本需要,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本文将介绍几个古代中国的著名水利工程,展示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一、大运河 大运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它始建于春秋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修建和改造,南起北京,北至杭州,全长约1794千米。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交通运输,贯通了东南、中南和北方地区,使得商品的流通更加便利,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同时,大运河还解决了农业的灌溉需求,提高了农田的产量。 二、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之一。它修建于公元前256年,全长约20千米。都江堰通过修建堤坝和分水闸,将岷江水引入灌溉渠道,为成都平原带来了宝贵的灌溉水资源。都江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农业灌溉问题,还有效地防治了洪水灾害,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农耕之地。 三、龙门水库 龙门水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多年调水工程。它修建于公元前256年,总库容9000万立方米,耗时13年完成。龙门水

库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洛阳平原的水资源,解决当地农田的灌溉需求。 由于水库设计合理,建设坚固,屡遭洪水考验,成为中国古代水利工 程的典范之作。龙门水库的成功建设不仅提高了当地农田的产能,也 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可靠的洪水防护。 四、灵渠 灵渠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它修建 于公元前 256年至前 254年,全长36千米。灵渠的主要功能是解决陕 北地区的灌溉问题,将泾河引入渠道供农田灌溉。灵渠的建设不仅提 高了该地区的农田产量,也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用水条件。 五、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当代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主要目的是调水供 应北京及其他北方地区的淡水资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总长度约1460 千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长度约1760千米。该工程于2002年开工,历经多个阶段的建设,于2014年全部竣工。南水北调工程通过修建大 型引水渠道和水库,将长江、黄河和淮河的水资源调配到北方地区, 解决了北方地区的淡水短缺问题。该工程的成功建设不仅改善了北方 地区的水资源状况,还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结语 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它们不仅 解决了灌溉、防洪等基本需求,还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这些水利 工程的成功建设,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勇气和智慧,也为后代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田水利工程年份年表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田水利工程年份年 表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田水利工程年表 1. 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 夏朝开创者禹治水,修复黄河河道,确立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2.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 商朝时期的农田水利工程多集中于黄河、淮河流域。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 公元前770年,周穆王修建了鄂渚(今湖北鄂州)工程,解决了洪涝频发的问题,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果。 4.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集权制度,推行修筑大规模水利工程政策,以提高农业生产力。 - 建立了灵渠,使汾河与黄河形成联通,提供了农田灌溉和水运功能。 5.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 汉武帝时期,荆州刺史夏侯勤修建了襄樊渠,使得河南、湖北及荆襄地区的农田获得充足的水源。

6. 隋朝(581年-618年) - 隋炀帝时期,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修建了运河和大量灌溉水利工程,提高了水运和农田灌溉的效率。 7. 唐朝(618年-907年) - 唐太宗时期,修建了著名的大明宫,兴修渭河、漳河等水利工程,提供了灌溉农田的水源。 8. 宋朝(960年-1279年) - 北宋时期,岳飞曾多次修筑水利工程,如修建了稻田沟、塘沟,解决了华南地区水灾问题。 9. 元朝(1271年-1368年) - 元朝时期,继承了宋朝的农田水利工程遗产,继续修建和完善了灌溉渠道和水闸。 10. 明朝(1368年-1644年) - 明朝时期,工程师郦道元主持修筑了以灌溉为主要功能的万福渠,解决了关中地区的水源问题,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 11. 清朝(1644年-1912年) - 清朝时期,修建了杭州至嘉兴的京杭大运河,成为中国最重要 的水利工程之一,为江南地区的农业水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12.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以其卓越的工程技术而闻名于世。水利工程是古代中国在 农业、水资源管理和交通运输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工 程不仅解决了水灾和水资源短缺问题,还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国家的繁荣。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展示出古代中国人民的工 程智慧和水利技术。 1. 长江三峡工程 长江三峡工程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 复杂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长江三峡是一个地理上的瓶颈,水流湍急,水位变化大,常年发生洪水泛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古代工程 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防洪措施和航运设施。这些工程包括修建堤坝、水 闸和船闸,以调节水流和保护居民免受洪水的侵袭,同时也方便了船 只通行。 2. 平原灌溉工程 中国古代的平原灌溉工程也是古代中国水利工程中的杰作。为了提 高农田的灌溉效率,中国古代农民们开展了大规模的灌溉工程。他们 以自然的水源为基础,修建了灌渠、水库和水轮,以及各种灌溉设备。这些工程不仅为农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还改善了土壤质量,促进了 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3. 运河工程

运河工程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地位。为了方便商贸和交通运输,中 国古代修建了许多运河。其中最著名的是大运河,它连接了中国南北 地区的水路交通。大运河有数千公里长,横跨中国的许多主要河流。 它为古代中国国内外的贸易和交流提供了便利,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和文化的交流。 4. 水库工程 中国古代的水库工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水库可以有效地调节水 流和蓄积水源,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中国古代的水库工程通常是通 过修筑堤坝来建设的,堤坝可以阻止水流,形成蓄水池。这些水库的 修建除了为农田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外,还为人们提供了饮水和供水 的重要来源。 5. 水井工程 除了大型水利工程外,中国古代也广泛使用水井来解决水资源问题。由于地形地貌的差异,中国某些地区缺乏自然的水源。古代中国人民 通过挖掘水井来获取地下水资源,这为农田灌溉和饮水提供了有效的 解决办法。水井工程的成功不仅依靠深井技术,还包括细致的地下水 勘探和管理方法。 通过以上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人民 在水利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工程不仅解决了古代中国的 水资源问题,还促进了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古代中国的 工程师和农民们运用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创造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1.古江南河,开挖于春秋时期吴国阖闾、夫差时期,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 2.邗沟,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作为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江、中渎水、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3.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秦昭王末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科学地将分洪、泄洪排沙、灌溉三项工程合为一体,立下了“川西第一奇功”,是中国古代无坝引水的代表性工程,以“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和“深淘滩、低作堰”等技术特点而著称,引长江支流岷江之水灌溉成都平原,造就“天府之国”的美誉。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4.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5.芍陂(quèbēi)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 6.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秦始皇伐南越时,由史禄负责兴修,沟通了湘水和漓水,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间沟通,以后历代又曾多次修缮利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7.隋朝大运河,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四五千里,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流经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7千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一、引言 中国古代是水利工程发展的重要阶段,有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 留存至今。这些工程在当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解决了水 资源问题,还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本文将对中国古代著名 水利工程进行详细介绍。 二、大运河 1.大运河概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全 长1794公里,连接了长江和黄河流域,河道宽深,可通航大型船只。 2.起源与建设历史:大运河的建设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隋唐时期。 3.功能与作用:大运河不仅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也是灌溉 农田的重要水源,对东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都江堰 1.都江堰概述: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一座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 四川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被誉为世界水利工程的奇迹。

2.建设过程与技术:都江堰的建设始于公元前256年,历经多 次扩建和维修。其技术包括渠道设计、水利灌溉系统等。 3.功能与影响:都江堰解决了成都平原旱涝问题,提供了灌溉 水源,保障了农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四、龙门水库 1.龙门水库概述:龙门水库位于中国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是 中国古代最早的人工水库之一。 2.建设背景与目的:龙门水库的修建在公元前256年左右,主 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河南地区的水患问题和提供灌溉水源。 3.水利工程特点与意义:龙门水库以其巨大的规模和精湛的技 术成就,为古代水利工程发展树立了典范,对水利工程的后续影响 深远。 五、成灌渠 1.成灌渠概述:成灌渠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灌溉工程,位于 陕西兴平市境内,是世界上最早且规模最大的灌溉工程之一。 2.建设历史与规模:成灌渠的建设可追溯到公元前256年,全 长1000多公里,涵盖了多个地理区域,规模宏大。 3.功能与效益:成灌渠通过引水灌溉的方式,解决了陕西地区 的极端干旱问题,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完整版)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

(完整版)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 一:引言 水利工程是指用来调节、利用和控制水资源的设施和工程。中 国拥有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在保障国家水利安全、促进 农业发展、防洪抗旱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 几个著名的水利工程。 二: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中上游,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该 工程包括三峡大坝、三峡船闸和三峡电站。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 的混凝土重力坝,可以有效控制洪水,提供水电能源,并完善航运 条件。三峡船闸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闸,可以保证船舶的安全通过。 三峡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能够提供丰富的清洁能源。 三: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为解决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北方水资源 相对匮乏的问题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该工程主要通过引江水、 汉江水、淮河水和黄河水等水源调水,将水资源从南方调运到北方。南水北调工程有效的缓解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对于改善 北方人民的生活条件和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四:大运河工程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横跨中国的多个省份。该工程连接了长江、黄河和珠江等重要水系,为中国的农业、交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大运河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五:黄河治理工程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河流。由于其泥沙淤积、水患频发等问题,黄河治理工程被列为中国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该工程主要包括黄河上游的黄河源治理和黄河下游的黄河入海治理。通过治理,黄河的水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减少了洪水灾害,保护了生态环境。 六:结尾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几个著名的水利工程,包括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大运河工程和黄河治理工程。这些工程在水利安全、水资源调配、防洪抗旱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附件: 1:三峡工程的平面图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古代的引水渠、水道、灌溉系统,到现代的水坝、水电站,水利工程在中国的发展历 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们将向您介绍中国古代的水 利工程。 一、引水渠 引水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主要用于收集降雨和河流 中的水资源,然后将这些水资源引到山区或者农田进行灌溉和供水。 在古代,引水渠工程的建设需要精密的计算和细致的规划,涉及到众 多的科技技术和工程方法。唐朝时期,大运河的建设,完美诠释了中 国古代引水渠工程的辉煌。 二、水道 水道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用于蓄水 和运输水资源的系统。在古代,水道的建设多是在山区、干旱且缺水 的地区进行。然而,由于建造所涉及的技术手段和条件有限,所以水 道工程常常比较简陋。在宋朝时期,位于天津的潮白河水道工程,是 中国古代水道工程中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三、灌溉系统 灌溉系统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个系统主要是利用水资源来肥沃农田和生产农作物。在古代,灌溉系统是国家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四大名井之一乾方井,是中国古代灌溉系统中著名的建筑之一。 四、堰闸 堰闸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堰闸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水的流量,使其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在古代,堰闸的建设比较困难,需要广泛的物理原理和工程技术知识。在明朝时期,松江堰闸的建设,所涉及到的锚板、导石和箱闸等技术,成为了中国古代堰闸工程的奠基石。 五、人工湖 人工湖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多用途建筑,它被广泛用于蓄水和控制洪水。在古代,人工湖常用于山区和防御城镇。明朝时期,将瓮江河培注成人工湖,成为了江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丽水湖,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最著名的一座建筑。 总结

中国各朝代的水利工程

中国各朝代的水利工程 古江南河,吴国在阖闾、夫差时期〔前514~前473〕在太湖地区陆续开凿的运河之一。水出吴都平门〔今江苏苏州北门〕,西北行,穿巢湖〔今漕湖〕、过梅亭〔今江苏无锡东南梅村〕、入杨湖〔今江苏常州、无锡之间〕、出渔浦〔今江苏江阴利港〕、入长江而抵广陵〔今江苏扬州蜀岗〕。吴都以南,于今海宁境内开“百尺渎〞会古钱塘江,以运送粮秣。古江南河和百尺渎,系江南运河的前身。 邗沟,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筑邗城〔古广陵〕,并于侧近开沟,引江水北出武广〔今邵伯湖〕、陆阳〔今江苏高邮南〕两湖之间,下注樊梁湖〔今高邮湖〕,东北流至博芝、射阳两湖〔今江苏宝应东〕,再西北至今淮安北古末口入淮,以通粮道。这条运河利用当时江、淮之间的泻湖加以联缀而成,运道曲远,是今里运河的前身。 菏水,又名深沟。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于今山东定陶东北开深沟引菏泽水东南流,入于泗水,因其水源来自菏泽,故称菏水。其故道相当今山东西南成武、金乡北之万福河。菏水的开凿使原来互不相通的江、淮、河、济四渎得以贯穿,成为中原地区东西往来的主要航道。 鸿沟,魏惠王九年〔前361〕,自今河南原阳县北开大沟引黄河水南流入圃田泽〔今河南郑州、中牟之间〕,又自圃田泽引水至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城北,绕城趋南,经通许、太康,注入沙水,再南至陈〔今河南淮阳〕东南入淮河支流颖水。鸿沟的开凿联结了河、济、濮、泗、菏、瞧、颍、汝、涡等数条河道,形成黄淮平原以人工运河为干流,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水运交通网。鸿沟水系的形成是先秦运河草创时期的总结。 先秦的运河大多借助当时平原地区自然河流、湖泊分布较密,便于人工开凿连通的有利条件,其工程虽未臻完善,却对后世运河的开展影响深远。 秦汉 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重新整治、改造先秦留下的运河,并开凿灵渠,将运河水系推展到岭南地区。 丹徒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遣刑徒三千人自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顺应丘陵地势,开凿一条弯曲的河道,东南通吴王夫差所开之古江南河,而至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又自今浙江崇德向西南开凿新水道抵钱塘〔今浙江杭州〕。经过改造整治的人工水道奠定了隋代江南运河的根本走向。 灵渠,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在今广西兴安境湘水上游开凿灵渠,分湘水一支西流,经今兴安溶江注入大溶江,沟通湘、漓二水,今称兴安运河。灵渠使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接通,从此黄、淮、江、珠四大水系皆有运河相连,黄河流域的船只可以由水路直航岭南地区,这是中国水运史的一大开展。 西汉建都长安,“河、渭漕天下、西给京师〞,但是渭水流浅沙多,河多曲折,船行不便。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发卒数十万开关中漕渠。自长安城西北〔今陕西西安市郊鱼王村附近〕引渭水东流,截灞、沋诸水,经今西安、临潼、渭南、华县以北,至华阴县东北之三河口以西注入渭河。全长三百余里,岁运四百万石以上。 蒗荡、浚仪渠,西汉重整鸿沟水系,自河南郡荥阳〔今河南郑州西北〕引黄河水东流分为两支,南支为蒗荡渠,东南入颍水而注淮;东南支自陈留南分流至阳夏〔今河南太康〕入涡水。又疏汳水为汴渠。在黄、淮之间组成扇形漕运水系。因同受黄河水补给,屡遭河患侵害。东汉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二年〔公元69〕遣王景治河以后,又修汴渠,自浚仪〔今河南开封〕分蒗荡水东流至徐州入泗水,时称浚仪渠。积石为堰,垒石门作渠口,使浚仪渠逐渐变成维系黄淮间漕运的骨干水道。 阳渠,东汉为解决雒阳供水及联系黄河、洛水的水成,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在雒阳城西开渠引雒水一支绕城而东,纳谷、瀍二水,至偃师复注雒水以通漕,时称阳渠。使山东漕船由黄入济,经阳渠直抵都下。

古代水利工程

古代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是水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不仅创造了世界上最 早的有效灌溉系统,而且在建造水坝、挖掘运河、治理洪涝、开 凿隧渠、修建堤防等方面也有着广泛且深远的影响。这些水利工 程不仅保障了人民的生产生活,也推动了古代社会的发展。本文 将对古代水利工程进行探究和研究。 一、灌溉系统 中国古代是在气候干旱的北方和西北地区创造了一套灌溉系统,它主要是靠人工开凿渠道在河川沿岸或平原中建造堤坝,将水引 入干旱的土地中,以保证农田的灌溉。其中最著名的是渠家嘴水库,它是中国最早设置的水库,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为了灌 溉河南平原上的农田而建造的。 二、运河 中国古代运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发展的高峰是隋唐时期,而运河的创建在当时被看作是标志着一个政权的权利和实力的象征。运河起点大多是长江或黄河,运河系统的战略意义在于其可

以通过平原地区的联通缩短贸易路线并增强商品的流通性。而且,运河的建设与管理被视为一种高水平的技术和组织能力的体现。 其中最有名的是大运河,它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人工运河,自七 世纪和十三世纪之间改建巴郎契的孟津渡到越王城的京杭大运河,其全长1830多公里,贯穿了江苏、浙江、安徽和河南四省跨越七 个省市。 三、治理洪涝 中国广袤的河流平原地区,每年夏季遭受的洪水灾害是不可避 免的。因此,在古代,中国人发明了许多控制洪水灾害的方法, 如修建堤防、开挖护洪沟等。其中最有名的是防洪大坝,如黄龙 岸大坝和阳山峡大坝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护堤和拦洪大坝。 四、开凿隧渠 在中国水利工程的建设中,隧渠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程,它是 通过对山脉的穿越将水引入干旱的土地中。中国古代开凿隧渠的 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最突出的事迹在于汉代恒山隧 洞的修建,它是中国最早的大型隧道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隧 道之一。恒山隧洞的全长达6.5公里,被当时人们称为“神奇之工”。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水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有些地区农业的盛衰与水利的兴废直接有关。两者的密切关系具体表现在下列几方面:一是对中国农业经济区的形成和转移有重大影响。如秦、汉时期,一系列大规模灌溉渠系陆续兴建,由此而形成了关中、成都平原和冀、鲁、豫等几个重要农业经济区。东汉至魏、晋,陂塘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使江淮之间成为重要农业经济区。中唐以后,长江下游塘浦圩田水利的发展为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地区创造了条件。其次,水利促进了一些地区耕作栽培制度的发展。如长江流域沮洳下湿地区,随着塘浦圩田水利的发展,排灌技术的进步,耕作栽培制就由一年一熟逐步演进为稻、麦两熟和两稻、一麦的制度。第三,水利使一些地区的作物组成发生变化。黄河流域自西周迄至春秋,主要农作物为黍、稷;而到战国、秦、汉时期,粟、菽(大豆)、麦则成为主要农作物。菽、麦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是促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就是农田水利排灌事业的发展,促使一些低产地区变成为农业高产区。 中国农业,自古以来在水的条件方面一直很不理想。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受季风影响,降雨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往往不能满足农业的需要,亟需靠人工灌溉来保证。因此,中国自远古就开始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稻谷遗存以及骨耜来推测,河姆渡人从事水稻生产,已初步掌握了根据地势高低开沟引水和做田埂等的排灌技术。黄河流域一直流传着大禹“疏九河”,“尽力乎沟洫”的传说。夏朝时我国人民就掌握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这些可算得上是中国农田水利事业的萌芽时期了。而到了西周时期已构成了蓄、引、灌、排的初级农田水利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芍陂、漳河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的完成,促进了川西、中原等地农业的发展。其后,农田水利事业由中原逐渐向全国发展。两汉时期主要在北方有大量发展(如六辅渠、白渠),同时大的灌溉工程已跨过长江。魏晋以后水利事业继续向江南推进,到唐代基本上遍及全国。宋代更掀起了大办水利的热潮。元明清时期的大型水利工程虽不及宋前为多,但仍有不少,且地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兴建的数量越来越多。各种形式的水利工程在全国几乎到处可见,发挥着显著的效益。

(完整版)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

(完整版)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 芍陂刊沟引漳十二渠龙首渠都江堰郑白渠灵渠金堤会通河汴渠鸿沟瓠子堵口鸿隙陂浮山堰赤山湖破冈渎松花坝通惠河练湖鉴湖宁夏古灌渠永济渠相思埭它山堰戾陵堰上海港水利史料Ho m e P a g e 芍陂 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又名安丰塘。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春秋 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前591)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 楚子思所建)。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芍陂始见《汉书.地理志》,西汉设陂官专管灌溉维修。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王景修芍陂稻田。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曾在安丰塘越水坝地方,发掘出一座汉代水利工程(草土堰)遗址,伴随出土的有汉代都水官铁锤等文物。 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芍陂灌区面积,在4-13世纪常见记载,有灌田万顷、灌田五千余顷等说法。《水经.肥水注》详述芍陂源流,工程规模,并指出 陂有五门(水口),吐纳川流。发展到隋代,经整修增辟为36门。延续到宋代。这36水口仍可起到按照水量出入增减、调节灌溉用水先后次序的作用。明嘉靖《寿州志》详记当时36门的具体名称及其经流地点,灌渠总长达783里。清代芍陂水门迭有兴废增减,乾隆至光绪间均为28门。关于芍陂工程的人为破坏,三国、南北朝时曾多次受到战争波及,唐宋以来,则多为地主土 豪占垦和盗决。以芍陂陂区为例,到明代,被占塘面约长50里,变塘为田 达56967亩多。芍陂设置减水闸,明成化十九年(1483)始见记载。系因地主 土豪占陂为田,蓄水面积缩小,雨季汛涨时,地主为避免私田被

淹,便盗决 陂堤泄水,涸出塘底,续行占垦。为防止盗决和占垦,故设置减水闸进行控制。清乾隆二年(1737)始在众兴集以南,建筑滚水石坝。到民国年间,芍陂 灌溉效益越来越低,1949年实灌面积仅8万多亩。现为淠史杭灌区的一个反调节水库。 返回目录 邗沟 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江、中渎水、淮扬运河、里运河。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于公元前486年筑邗城(今扬州市),开通邗沟。最初南端自长江引水北流,向北绕经一系列湖泊,以较短的人工渠道相连接,航道弯曲,到末口入淮河。东晋南北朝时,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江水已不能引入运河,于上游开支河从今仪征引江水通航,并在运河口建堰埭、水门节水,河上亦建有多处堰埭。隋代两次重开此河,成为南北大运河中的重要一段。唐代,长江中的沙洲扩大,并与北岸相边。开元二十二年(734),在扬子镇以南接开伊娄河,经瓜洲入江。从此,瓜洲运口与征运口并用。北宋,在邗沟上建有数十处闸、坝、涵、达等建筑物并且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复闸。元代开京杭运河,邗沟成为其中的一段,南口在瓜洲和仪征,北口仍在淮安北。 返回目录 引漳十二渠 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河以南(今河南省安阳市北)。《史记》等古籍记为战国魏文候时邺(治今临西南四十里的邺镇)令西门豹创建(公元前422年)。第一渠首在邺西18里,相延12 里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水口,设引水闸,共成12条渠道。灌区不到10万亩。漳水浑浊多泥沙,可以落淤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富庶起来,东汉末年曹操以邺为根据地,按

中国历史水利工程

Que Bei 芍陂(Quebei Lake)古代淮河流域最著名的蓄水灌溉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城南30km。隋唐后因陂址在安丰县(治所在今寿县南)境内,故又名安丰塘。此外,在历史文献中,还有“龙泉之陂”、“勺陂”、“期斯塘”等称谓。 关于芍陂的创建,历史上有2种说法:一说是楚令尹孙叔敖所修,时间约在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前591年)之间;一说是楚大夫子思所建,有人推测可能在楚顷襄王时(公元前298年~前263年)。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最早记载芍陂及其水源。建初八年(公元83年),庐江(郡治今安徽庐江西)太守王景亲率吏民修浚芍陂。建安五年(200年)扬州刺史刘馥兴治芍陂。其后西晋初年刘颂、东晋末年毛修之、南朝宋初年殷肃等均修浚过芍陂。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芍陂有较详的记载,芍陂当时有5个水门:淠水至西南一门入陂,其余四门均供放水之用,其中经芍陂渎与肥水相通的2个水门,可以“更相通注”,起着调节水量的作用。隋开皇年间(581年~600年),寿州总管长史赵轨修治芍陂,将水门改为36个。其后屡废屡建,至清末尚有28个。宋明道年间(1032年~1033年),安丰知县张旨对芍陂又作了较大规模的修治。明清两代对芍陂的修治多达24次,但规模都不大。 东晋伏滔在《正淮论》中最早提到芍陂的灌溉面积是“龙泉之陂,良田万顷”。其后,屡有变化,自1万余顷至数千顷不等,北宋时达到4万顷。芍陂的周长也有变化,北魏时是120里,唐宋时最大,达324里,清末仅50余里。芍陂淤塞的原因主要是豪强地主占湖为田。明成化(1465年~1487年)以后,占湖为田的情况日益严重,人陂渠道湮废,水源减少,终使湖泊大部分变成田地,湖体缩小。此外,淠水等河的来沙及黄淮泛滥也导致湖泊的淤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芍陂进行了综合治理,开挖淠东干渠,沟通了淠河总干渠。芍陂成为淠史杭灌区的调节水库,灌溉效益有很大提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