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盐事件始末

抢盐事件始末
抢盐事件始末

日本核辐射引发我国抢盐始末:风传5日谣言破灭

因“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传言,我国从14日开始出现抢盐苗头。东部沿海的绍兴、上海,成为此次我国抢盐风潮的始发地。之后,随着网络信息的扩展传播,数天之内,抢盐风潮席卷我国大江南北。

通过此次“抢盐”风波,大家都知道中国并不缺盐。

据商务部的数据,我国盐的产能达到8000多万吨,食盐一年销量只有800多万吨,目前全国食盐储备非常充足,盐业公司一般都会有3个月的库存量,食盐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

退盐风波

江苏南京的王女士在17日的抢盐大战中想尽办法,最终以每包8块钱的价格,买到了50包盐。眼看着大小超市里重新铺满的一块多一包的盐,她欲哭无泪。

王女士说:“后悔!特别后悔!绝对不会再这么傻了,但是怎么办呢?反正一年两年也不会过期,我看保质期三年呢,就慢慢吃呗。”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王先生后悔自己的冲动行为,在17日的时候他听说盐要涨价,一冲动就买了两箱80包盐回家。

食盐抢购风波宣布平息,价格是每包1.5元,没有变化,王先生自己每箱亏了70元,于是后悔地找到当时卖盐给自己的小店,却发现当时购买的时候太冲动没有索要发票。

谣言声起

绍兴做梅干菜买盐变抢盐

记者搜集将近百万字的资料发现:我国“抢盐”以浙江绍兴和上海为始发地,宁波紧随其后,紧接着波及全国;在时间以及传播方式上,14日开始出现苗头,方式主要是口口相传或者电话通知。

资料显示,抢盐风波的始发地在绍兴,但绍兴人的初衷并不是纯粹因为核辐射去抢盐。

记者了解到,在绍兴本地,现在正是腌芥菜的时节,绍兴人的特色之一就是梅干菜,所以这个时节,绍兴人本来就要买很多盐。

然而加上一些核辐射的传言,买的就更多了些,随着口口相传的误差,买盐便变成了“抢盐”。绍兴当地的一媒体人告诉本报记者,在14日上午的时候,他的家人便听到了有人去大量买盐的消息,并且消息里面包含了碘盐能防核辐射这一条。

“14号我就听说有人在多买盐了。”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就读的小张告诉本报记者,13日中午他与同学在餐厅吃饭,同学是上海人,饭间同学接到妈妈的电话,说街坊邻居都去超市买了好多的碘盐,日本的核辐射有可能很快到达上海,要多吃点碘盐才能预防。

由于地理位置比较近的关系,上海在绍兴之后开始出现抢盐苗头,根据记者采访发现,抢盐风潮初期,口口相传与电话通知成为传播的主要形式,到3月14日晚上12时,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上,尚无抢盐相关信息。

谣言发酵

抢盐消息现网络谣言发酵

记者经过检索发现,15日有10条关于抢盐的信息,发布者1人来自福建,2人来自宁波,7人来自上海。其中上海博友@林小蓉_毛毛在15日13:34发布的“#东京~日本~地震~海啸~爆炸#超市里的盐和紫菜都抢疯了,海啸造成的海水污染……”成为最早描述抢盐的微博。

在15日当天,抢盐的地域已经从绍兴、上海扩展至宁波、福建等地。绍兴一网友发帖说,15日晚上去超市,看到很多市民在排队买盐,超市营业员说平时一天也卖不到两箱盐,现在还不到傍晚就卖掉了10箱。

谣言扩散

抢盐信息遍布网络浙鲁粤告急

从16日起,浙江、广东、山东等地居民前往超市、便利店抢购食盐,致这些地区当天食盐的销售量比平时猛增了十几倍。

据广东媒体报道,家在广东西村的王先生称,16日傍晚,他接到自己的老家茂名的亲戚打来电话,让他在广州帮忙买些盐,亲戚说当地已经没有盐卖了。

“我听到之后很震惊,晚上7时我来到西村的好又多,超市里已经没有食盐卖了。超市的销售说,下午有很多人来超市里买盐,都是一人买上十多包,很快就卖完了。然后我赶快去附近的小士多,结果都表示没有盐卖。”王先生说。

到16日晚上10时,广东个别地方食盐价格已经飙升到10多元一包,而政府规定的普通食盐零售价为1.3元一包。随后茂名、阳江、湛江、佛山、南海、东莞、清远等地均出现食盐抢购。

从16日晚上8点左右,网络上亦检索到山东抢盐信息。“抢盐”风潮开始由东部沿海地区蔓延向全国。

微博办公领导第一时间部署

16日,微博上有抢盐相关信息25033条,其中浙江14247条,占半数以上,浙江相关信息中又以杭州最多,其次是宁波、绍兴。

在微博上弥漫“抢盐”消息时,一名网友与浙江省领导的对话,成当天一段“抢盐”佳话。

16日19时18分,网友“方宇琦”在微博上向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说:“蔡部长,现在全省在哄抢食盐,请省领导关注”。

19时20分,蔡奇回复:“请继伟省长关注。”很快,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在微博上说:“已部署。”并告诉网友,“盐会有的,请参阅浙江在线。”21时12分,蔡奇再次发布微博:“据环保部门监测,目前浙江全省没有核辐射影响,食盐保证供应。望浙江同学转告。”

当两位省领导发布权威消息后,网友纷纷通过微博转发。截至22时30分,蔡奇那条“食盐保证供应,请浙江同学相互转告”的微博已有近1000人转发或评论。

谣言乱舞

部分浙系资金涌入市场

到17日,抢盐潮从东部沿海开始向内陆和中西部地区蔓延,并席卷了包括北京等国内31个省市。记者远在山西老家的妈妈,在17日下午打电话给记者,埋怨为什么没有提前告知去买盐,导致当天下午超市里面所有的盐都被抢空了,“咱家没抢上,眼看家里就没盐吃了”。记者赶紧安抚,不会没有盐的。

本报记者翻阅17日当天全国各地报纸发现,“抢盐”、“出现抢盐”等字眼成为各大纸媒头版上的字眼。诸如:广东多地出现抢盐现象、浙江抢盐潮蔓延到西部昆明等地。

17日这一天,可以说是抢盐最为疯狂的一天。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地区,再到港澳台,无不“见盐眼开”。甚至有浙系的资金涌入市场,像抢房一样抢购囤积盐。抢盐行为似乎已经开始浸透到金融系统。

地方的抢盐潮引起中央的重视。3月17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紧急发文称,我国食用盐等日用消费品库存充裕,供应完全有保障,各地要打击扰乱市场行为。中国盐业总公司同时启动应急工作机制,加强生产组织和销区市场管理,确保食盐供给。

随后,包括北京、江苏、浙江、广东、海南、上海等多地紧急部署稳定市场措施,并陆续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保障食盐供应措施及澄清谣言。

谣言破灭

网友编段子调侃抢盐行为

随着抢盐事态严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于17日下午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18日晚,各地的抢盐风波逐渐趋于平静。

也有网友通过编段子等方式来调侃抢盐行为。

有网友在微博上写道:“本饭店特别推出‘齁(hou)死你’超值碘盐防辐射卤肉饭套餐,只需98元,送一瓶碘酒”、“家乐福超市咸鱼摊位边上出现了四位保安,以防止随意舔鱼的行为,保安气愤地说,昨天好好的四条大咸鱼硬是被舔成了淡水鱼”……在众多调侃段子的背后,是网友对“抢盐”这一不理性行为的嘲讽和反对。

据商务部监测,截至3月19日17时,除个别省份的少数城市的小杂货店或小超市,因运输配送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短时缺货现象外,其他地区都已恢复正常运行。

3月20日,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依法对散布谣言的网民陈某作出行政拘留10天并处罚款500元的处罚,一场席卷全国的“食盐恐慌”终于告一段落。

写清楚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写作 -------写清楚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一、学习目标: 1、分清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按时间顺序写和按空间顺序写清事情过程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阅读、合作交流探究、写作。 教学重点:掌握按时间顺序写和按空间顺序写清事情过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自主、合作、导学: 活动一:(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养成查资料的好习惯) 1、请学生简洁叙述一件事,分辨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学习短文,了解如何将一件事写清楚。 我的故事 敬爱的莫老师: 您好!我叫赖漫桐,今年12岁,特爱看书和写作。为了让您更深刻地了解我,我就请您看一下我看书的故事吧! 有一次,爸爸给我买了《最勤奋的102个故事》这本书。当爸爸将这本书递给我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进入了房间,静静地看着书,完全不理会外面的世界。而爸爸妈妈呢?他们发现我不见了,急忙去找我。此时的我整个身心都融进了书里,任凭爸妈怎么叫喊都无济于事。爸好找不着我,又急忙叫来左邻右舍帮忙找。他们挨家挨户地问,就是没到我房间找。正当大家心急如焚,找得昏头转向的时候,我从房间里走了出来,惊得大家呆若木鸡。爸爸连忙问我去哪了,我告诉他说去知识的世界里遨游了。阿姨和叔叔听了我的话,不约而同地说:“很好!你有这种热爱学习的精神,确实值得表扬。不过,以后要看书可得先告诉父母,免得以后又让爸妈瞎忙活。”我点了点头,然后又回到房间看起了书。 我也特喜欢写作,但这功劳还得记在妈妈身上,妈妈以前虽然是一个初中毕业生,但她的写作水平却很好。记得我三年级刚学写作文,还是妈妈教的呢!有一次,我为了写一篇作文,竟到了12点才睡觉!那一次是由于我不听话,边看电视边做作业,到10点了还没写作

“抢盐”事件背后的反思

“抢盐”事件背后的成因与反思研究 (姓名:毛义武学号:050720109) 摘要:江南一带的民间口语中,常用“盐钵头出蛆”来比喻不可能的事情。不料,日本地震引起核泄漏的事故,带出了一个“盐钵头出蛆”的故事,周边地区民众纷纷抢买食盐和海产品,使得市场食盐断档。个社会群体性的一致行为事件,其出现即使偶然,也一定含有必然性和合理性:民间的生存智慧告诉我们,代价和风险永远是做事的首选。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太平盛世的老百姓,人人都是风险厌恶者。如果只是花最小的代价却可以规避掉最大的风险,何乐而不为?一包盐2块钱,一箱盐50包也只有100元(买一箱在家囤着也只是极个别的人),不会坏不会馊,而无盐的结局可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这笔账不需要巴菲特的脑子都能算清。谁都不愿意自己的生活被一坨盐弄得狼狈不堪。 关键词:抢盐反思 当日本还陷在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中时,中国却陷入了一场莫名的疯狂抢购。3月16日起,中国各地忽然爆发市民抢购食盐“盛况”,大量超市销售一空。个别不良商家借机提价,北京一箱40多元的食盐卖到600元。各地盐业公司纷纷采取措施保障充足供应。微博上很多人的问候语都变成了,“你买盐了吗”。网上抢购食盐的理由基本有两个,一是吃盐防辐射,二是核辐射污染海盐。对此,卫生部门第一时间就辟了谣,表示吃盐不防辐射,另外中国食盐中海盐比例不超20%。而海盐也大多产自东南沿海,距离日本较远。 一、食盐抢购的成因分析 食盐抢购的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作为一个社会危机事件,其背后一定存在一个客观的刺激因素、存在一个动机、存在一个客观的行为链等社会群体事件的必要条件。就目前温州的抢购谣言大致说法:“受日本地震的影响,其核电站出现核泄漏,核泄漏又会污染海水,海水被污染后晒取的食盐将会受到污染,导致合格的食盐的有效供给不足,未来食盐必定涨价,所以要抢购食盐”。众所周知,目前我们市场上的食盐商品有效供给稳定,但是在《微观经济学》领域,我们却发现温州所有的小店中食盐售罄,因此就抢购食盐问题而言,其潜在的根源成因不是微观经济领域的供需矛盾,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非理性预期”在短期内爆发,导致了社会食盐的有效需求急剧增大,而社会生产能力、有效供给

从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看抢盐风波

从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看抢盐风波 摘要基于“第三人效应”理论的基本框架,笔者对食盐抢购狂潮的生成机制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传播理论;第三人效应;抢盐事件 受日本大地震和核辐射影响,自2011年3月16日起,我国部分城市出现了抢购食盐的现象。吃碘盐防辐射,排队购盐,超市断货等消息通过网络和手机媒体传播后,有愈演愈烈之势。 随即,卫生部表示吃碘盐无法防辐射;工信部也表示我国食盐生产和供应有充分保障;同时,专家呼吁民众理性消费,合理购买,不听信谣言。直到政府发布官方信息后,人们的恐慌情绪才渐趋平静,抢购碘盐的狂潮才得以缓解。 传播学的“第三人效应”理论能够很有效地解释这种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引发的集合行为。该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戴维森(W. P. Davison)于198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三人效应的作用》(载《公共舆论季刊》第47卷,第1-15页)中提出。“第三人效应”理论认为:“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者(不论这一传播是否有意地劝服)会认为这种劝服对他人有更大的影响,而不是他们自己。 而且,也不论他们是否是讯息的直接受众,他们所预期的对他人的效果将使他们自己采取某种行动。任何传播效果与其归于直接受众的反应,不如说是来自那些预期或自认为观察到他人的反映的人的行为。”[1] 在此次抢购碘盐的风潮中,信息发布者利用人们核辐射知识的匮乏以及对核事故的恐惧心理,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制造和散播谣言,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同时,人群中广泛存在的意见领袖利用其个人影响力使得“吃碘盐防辐射”的谣言在群体间和人际间获得更广泛的传播。 “第三人效应”的研究发现,如果媒介内容是负面的,信息接受者倾向于认为该媒介内容对“我”的影响小于对“他们”的影响。而且,“第三人效应”与媒介内容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呈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媒介内容的负面影响越大,“第三人效应”越显著。“第三人效应”理论并非只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向行为层面延伸。2003年,Gunther在“第三人效应”的研究中提出了“间接影响模式”:受众会先判断别人是否受媒介信息的影响,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判断采取相应行动。 很多民众认为:别人在看到“吃碘盐防辐射”“超市碘盐断货”的信息后会去抢购食盐,为了避免“后下手遭殃”,“我”也应该去抢购,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这场“集体的狂欢”之中。 网络和手机这两个新媒体在碘盐抢购事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各类与“吃碘盐防辐射”相关的消息通过微博、论坛、QQ等信息交流平台肆意传播。 在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中,谣言几乎无法得到传播,这是因为信息的发布经过严格地择选与监控,媒体的公信力较高,其环境监视功能也更为突出。 而网络和手机等媒体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传播途径的丰富性,使其无法像传统媒体一样拥有“把关人” ,并且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往往过分追求信息的时效性而忽略了真实性。2011年,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目前受众最广的前三大网络应用分别为搜索引擎,即时通信和网络音乐。娱乐化的新闻、微博、博客、网络论坛这些都从根本上使得人们更倾向将这两种新媒体视为娱乐工具。温

抢盐事件

抢盐事件 案例简介 2011年3月17日在我国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事件的经过大概如下:2011年的3月11日在日本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截止到目前为止地震已造成了一万多人遇难,一万多人失踪,给日本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这次大地震也引起了全球人民的恐慌,而造成恐慌的源头则是本次地震所导致的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露。大家都知道核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是巨大的,也是无法治愈的,二战中日本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其产生的核辐射都给当地及周边地区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所以,大家都恐慌是不无道理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为防辐射和防止海盐被污染,在我国大部分的城市和农村一夜之间出现了抢购盐的场面,其情景非常的壮观!一时间,好多商店都纷纷打出了“盐已售完”的标识,出来了一盐难求、高价售盐的现象。 案例简析 凡是看到或听到这个事件的人,肯定都觉得这有些不可思议,甚至觉得这种行为有点荒唐。究竟是什么在指引着大家去抢盐呢?这背后的推手又是什么呢?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分析: 一、抢盐的基本出发点:主要来源于民间人士关于盐可以防辐射及海盐可

能被污染的这两种说法。按经济学的的第一个假定来分析,如果这种信息的确是真实的、有效的,作为理性的人肯定会做出抢盐的举动,因为作为理性的人,也是自私的人,为了避免受到核辐射的伤害,他必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而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比抢购和囤积更好的方案了。在这之前,人们由于对信息掌握的不完全和不充分,同时因为个体对信息判断的差异,而产生了有限的理性,所以,从这一点而言,这种行为基本是符合经济学关于理性人假定的。 二、抢盐的潜在动机:盐在中国是一种管制性的商品,价格低廉且稳定,而且产量巨大,从这一点而言,大家应该不会去抢购。但当盐因海水污染而减产和因其能防辐射而脱销后,它就成了一种稀缺性的资源,大家都知道,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假设就是资源的稀缺性,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任何资源的取得都是有成本的;二是指相对于人的需要和欲望而言, 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一旦出现资源的稀缺,按供需原理,取得该资源的成本必然增加,到那时盐就可能成为奢侈品,而且会出现对该资源的争夺战,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与其这样,还不如现在就廉价的购入,避免今后卷入到高价购买和恶性争夺中去。另一方面,从博弈论的角度上分析人们的决策,抢还是不抢,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判断,还要取决于别人对抢盐行为的判断,当大家都在抢的时候,这无形中会给没有抢的人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所谓从众心理就是这样产生的。因此,在这个时候进行抢购盐完全符合人们对资源稀缺的预期和对自我行为的选择。 三、抢盐的外在推手:除了上述两点外,一些不法商家也积极的推动了抢盐的这种行为。为了其自身利益的需要,他们通过低价买进和高价卖出盐的方式来赚取高额利润,这种行为也完全符合前面关于理性人和资源稀缺的基本原理,另外,这里还涉及到经济学中关于供需分析的基本原理,当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

抢盐事件始末

日本核辐射引发我国抢盐始末:风传5日谣言破灭 因“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传言,我国从14日开始出现抢盐苗头。东部沿海的绍兴、上海,成为此次我国抢盐风潮的始发地。之后,随着网络信息的扩展传播,数天之内,抢盐风潮席卷我国大江南北。 通过此次“抢盐”风波,大家都知道中国并不缺盐。 据商务部的数据,我国盐的产能达到8000多万吨,食盐一年销量只有800多万吨,目前全国食盐储备非常充足,盐业公司一般都会有3个月的库存量,食盐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 退盐风波 江苏南京的王女士在17日的抢盐大战中想尽办法,最终以每包8块钱的价格,买到了50包盐。眼看着大小超市里重新铺满的一块多一包的盐,她欲哭无泪。 王女士说:“后悔!特别后悔!绝对不会再这么傻了,但是怎么办呢反正一年两年也不会过期,我看保质期三年呢,就慢慢吃呗。”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王先生后悔自己的冲动行为,在17日的时候他听说盐要涨价,一冲动就买了两箱80包盐回家。 食盐抢购风波宣布平息,价格是每包元,没有变化,王先生自己每箱亏了70元,于是后悔地找到当时卖盐给自己的小店,却发现当时购买的时候太冲动没有索要发票。 谣言声起 绍兴做梅干菜买盐变抢盐 记者搜集将近百万字的资料发现:我国“抢盐”以浙江绍兴和上海为始发地,宁波紧随其后,紧接着波及全国;在时间以及传播方式上,14日开始出现苗头,方式主要是口口相传或者电话通知。 资料显示,抢盐风波的始发地在绍兴,但绍兴人的初衷并不是纯粹因为核辐射去抢盐。 记者了解到,在绍兴本地,现在正是腌芥菜的时节,绍兴人的特色之一就是梅干菜,所以这个时节,绍兴人本来就要买很多盐。

然而加上一些核辐射的传言,买的就更多了些,随着口口相传的误差,买盐便变成了“抢盐”。绍兴当地的一媒体人告诉本报记者,在14日上午的时候,他的家人便听到了有人去大量买盐的消息,并且消息里面包含了碘盐能防核辐射这一条。 “14号我就听说有人在多买盐了。”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就读的小张告诉本报记者,13日中午他与同学在餐厅吃饭,同学是上海人,饭间同学接到妈妈的电话,说街坊邻居都去超市买了好多的碘盐,日本的核辐射有可能很快到达上海,要多吃点碘盐才能预防。 由于地理位置比较近的关系,上海在绍兴之后开始出现抢盐苗头,根据记者采访发现,抢盐风潮初期,口口相传与电话通知成为传播的主要形式,到3月14日晚上12时,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上,尚无抢盐相关信息。 谣言发酵 抢盐消息现网络谣言发酵 记者经过检索发现,15日有10条关于抢盐的信息,发布者1人来自福建,2人来自宁波,7人来自上海。其中上海博友@林小蓉_毛毛在15日13:34发布的“#东京~日本~地震~海啸~爆炸#超市里的盐和紫菜都抢疯了,海啸造成的海水污染……”成为最早描述抢盐的微博。 在15日当天,抢盐的地域已经从绍兴、上海扩展至宁波、福建等地。绍兴一网友发帖说,15日晚上去超市,看到很多市民在排队买盐,超市营业员说平时一天也卖不到两箱盐,现在还不到傍晚就卖掉了10箱。谣言扩散 抢盐信息遍布网络浙鲁粤告急 从16日起,浙江、广东、山东等地居民前往超市、便利店抢购食盐,致这些地区当天食盐的销售量比平时猛增了十几倍。 据广东媒体报道,家在广东西村的王先生称,16日傍晚,他接到自己的老家茂名的亲戚打来电话,让他在广州帮忙买些盐,亲戚说当地已经没有盐卖了。

关于抢盐风波高中作文(3篇)

关于抢盐风波高中作文(3篇) 慈悲的中国人也不例外,立即派出了救援队伍,送去了救灾物资。突然有了日本核污染的服碘片,或者以加碘食盐作为补碘手段,乃至黑心商家商人伙同不法之徒以哄抬抢购的方式囤积食盐,再加上不同方式的谣传,让居民引起对于食盐的关注,纷纷购买储备,使得基本稳定的食盐供应平衡被短期打破,引来了抢盐风波。 于是,把思考的一些观点,再次发布,供交流。横批:有碘意思。这也反映了中国人历来的“从众心理”。 “路线图”仍为传言,但浙江游资成盐类股票涨停推手却是事实。从另外的角度看,也要痛斥不法商人的可恶,竟然用这产、供、销都比较稳定的食盐作为牟暴利的商品作炒作对象。想想也是,在众多的日常生活用物中,唯有食盐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商品,各家各户不可少,人人每天都要吃,而且吃的量也基本是处于恒定的状态。 同时,放大了消费预期,提前把未来一段时间需要消费的食盐,早早用高价格买来囤积的消费者,也能汲取教训,逐步养成成熟的消费心态,不要为谣传所左右,做社会生活中的主人,不做商家牟取高额利益的炮灰。如果商家去炒作产、供、销不稳定的商品,或者生产周期长的商品,比如绿豆、大蒜等,由于生产周期长,要炒作起来,积压的资金和成本会很大,难于像抢盐风波一样快速获利。好在中国政府

及时出面避谣,好在中国食盐充足,好在中国从容淡定的人越来越多,抢盐风波很快就平息了。 还有就是国家处理一些应急事件能力实在还有待提高。媒体曝光:“抢盐潮”源起何方?浙江游资成为怀疑对象。” 中国人是最从众的,最喜欢跟风,你抢我也抢,你煽我就动,于是酿成了一场抢盐风波,造成了一些商店食盐断货,造成了一部分人心里恐慌。 核泄漏这么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国民当然关注,然而国家这边却没及时广泛地作出回应,而是一个劲让大家了解核的危害,以至于国民开始害怕国家也会受到影响。比如那个位置有家小卖部,一直经营着食盐,或许到那小店买食盐者,也大致就是附近的居民,以至那小店每月,乃至每年销售的食盐量也基本处于一个大概稳定的数量,进货多了只会积压,进货少了也会脱销,附近住家多半或许是发现没盐了,顺带出门买一点,长此以往成习惯。其实,大家只要冷静地想一下,不要跟风,也就不会有抢盐风波了,也就不会人为地为不法商人奉献高额利润了。 心理层面已经到了这样的状态,可以说已经扭曲了时,市场上的抢购食盐之风,之程度也就只会加剧了,已经不是商品经营的问题了,而是心理暗示,羊群效应,推波助澜的炒作了。国人的抢盐风波,或许随着政府的引导和食盐储备的及时投放而在短期内就会趋于平静,但给消费者、高价囤

从心理学角度看待抢盐事件 doc

从心理学角度看待抢盐事件 莆田学院11级护理吴佳芳 前言:2011年3月16日,谣传日本大地震后的核泄漏会污染海水进而影响食盐生产和供应,另一个传言是吃了含碘盐可抗核辐射。受两个传言影响,16日下午起,一股“抢盐”风潮从浙江绍兴出现,继而快速蔓延到浙江各地及全国……这么迅速的群众效应到底是出于什么心理,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这样的事件? 抢盐风潮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留给大家的记忆犹新。抢盐风潮后,各方开始分析原因,归咎责任,有说民众不理性的,有说对政府不信任的,有说民众没有安全感,还有像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说政府信息不透明的,这些看起来都很有道理,但是归咎其本质,不难发现群众的群体心理是引发这样大规模的抢盐事件的根本原因。纵观历史,这样的例子还少吗?以前SARS时我们抢的是醋,甲流时我们抢的是板蓝根,现在是抢盐。所谓一个人说山上有虎,大家可能不相信,但是二个人嫩,三个人或者更多人呢?让我们从心理角度,来探讨下该事件引发的根源及应对措施。 一、引发事件的原因 (一)全球性危机蔓延是滋生心理恐慌的土壤 1日本的核危机为不法商人提供了制造谣言的题材; 2早年物资匮乏造成的历史阴影已然顽固地盘踞在人们心理。 3政府、专家、媒体的公信力缺失,政府没有及时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制止这种愚昧的事件的传播。 (二)大众心理是推动事件发展的动力 1 人际传播增加了消息来源的可信度 著名心理学家霍夫兰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将可信性分为两个因素:传播者的信誉,专业权威性。这两者构成可信性的基础。一般说来,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因此,对于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关于核辐射的恐慌通过人际传播越传越近,总是通过我们身边的朋友,亲人传播过来,可信度增大,说服效果也较好。

关于抢盐风波高中作文(3篇)

关于抢盐风波高中作文(3篇) (1)抢盐风波的思考 周能汉 《论日本核污染与食盐涨价》的帖子发表后,引起网友的关注,但许多的问题,是后来才想明白的。于是,把思考的一些观点,再次发布,供交流。 通过了解了抢盐风波的前后过程和信息,我也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国人会在食盐问题上引起抢购风呢?除了大家的预防核辐射思想意识高之外,那就是商家的炒作了。想想也是,在众多的日常生活用物中,唯有食盐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商品,各家各户不可少,人人每天都要吃,而且吃的量也基本是处于恒定的状态。设想,既然消费量处于恒定状态,那么生产、销售的量也大致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比如那个位置有家小卖部,一直经营着食盐,或许到那小店买食盐者,也大致就是附近的居民,以至那小店每月,乃至每年销售的食盐量也基本处于一个大概稳定的数量,进货多了只会积压,进货少了也会脱销,附近住家多半或许是发现没盐了,顺带出门买一点,长此以往成习惯。突然有了日本核污染的服碘片,或者以加碘食盐作为补碘手段,乃至黑心商家商人伙同不法之徒以哄抬抢购的方式囤积食盐,再加上不同方式的谣传,让居民引起对于食盐的关注,纷纷购买储备,使得基本稳定的食盐供应平衡被短期打破,引来了抢盐风波。许

多不明真相,不去用脑思考的人,纷纷加入抢购行列,一时间就把市场上流通的食盐提前购买一空,以至脱销缺货。那么,不法商人也就可以纷纷高价卖出囤积的食盐,从而如海啸般把食盐价格推得高高的,达到商家牟暴利的目的。等谣传结束,或者高价囤盐者清醒过来时,便会直呼上当了。因为食盐是国家专控物资,价格是稳定的,不会因为某些商人的利益而引起价格长期波动的,即使价格波动大涨者也只是少数商人所为,不会持久。当然,没有相应的心理素质的人,就会跟风抢购。我就听说过,有的大学生,都不自己做饭,根本也用不着自己买食盐,却也受抢盐风波的影响,跟风买上几袋高价格食盐放着。心理层面已经到了这样的状态,可以说已经扭曲了时,市场上的抢购食盐之风,之程度也就只会加剧了,已经不是商品经营的问题了,而是心理暗示,羊群效应,推波助澜的炒作了。其实,大家只要冷静地想一下,不要跟风,也就不会有抢盐风波了,也就不会人为地为不法商人奉献高额利润了。 从另外的角度看,也要痛斥不法商人的可恶,竟然用这产、供、销都比较稳定的食盐作为牟暴利的商品作炒作对象。说实话,也只有食盐这样产、供、销都比较稳定的商品,炒作起来才不费力。只要煽动市民花点小钱囤积一点,就会引起产、供、销环节的波动,其中不管那个环节一波动,就会有牟高额利润的商机。如果商家去炒作产、供、销不稳定的

高中作文素材:抢盐事件

高中作文素材:抢盐事件这篇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中作文素材:抢盐事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作文素材:抢盐事件 不外乎三个原因 1、科学素养太低,常识不彰 且不说核辐射目前对中国根本不是问题,2011年高考作文素材:抢盐事件。吃碘盐也根本无法防辐射。日本媒体曾报道当地通过服用碘化钾来防辐射,但碘化钾防辐射是在已受到污染时才需要服用,其原 理是"通过提前摄入碘化钾(即稳定性碘),使得人体甲状腺对碘元素的吸收达到饱和,这样放射性同位 素的碘就不容易被人体吸收了"。而服用碘盐无法达到这一效果过量摄入反而有害。 专家:服用碘盐不能防辐射摄入过量易产生副作用 近日,受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影响,致使全国多地出现食盐抢购潮。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 研究所副所长刘超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明确表示,抢购碘盐完全没有必要。 刘超分析,这股抢购风潮缘起于日本媒体曾报道当地通过服用碘化钾来防辐射,而碘盐中正好含碘, 所以人们会误认为碘盐可以预防辐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囤积碘盐完全没必要。" 对于碘化钾预防辐射的原理,刘超这样解释:服用碘化钾只是针对放射性核素碘131有效,通过提前摄入碘化钾(即稳定性碘),使得人体甲状腺对碘元素的吸收达到饱和,这样放射性同位素的碘就不容易被 人体吸收了。 "首先,碘化钾是已受到污染时才需要服用。"刘超说,环保部门的监测结果表明我国暂未受到放射性 污染的影响,并且此次日本核电站爆炸产生的烟云不高,吹散范围不会太大,并且日本是刮西风,指 向太平洋方向,中国暂时是安全的。 刘超说,对于受灾区的人群,成年人的推荐服用量为100毫克碘,而每5克碘盐中仅含有100微克碘(1毫克=1000微克),因此服用碘盐并不会起到防辐射的作用,反而摄入过量的盐对人体还会产生副作 用。 还有人担心以后买到的盐有可能是受辐射"污染"的盐。刘超表示,这个也没必要担心,因为自然界本 来就存在一定量的辐射,而放射性物质进入太平洋后将会大大稀释,不会影响到未来海盐的质量。(记 者赵竹青) 2、"随大流"心理,盲目从众 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结果大家也跟着跑,除了第一个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理由。人们有一 种从众心理,由此而产生的盲从现象就是"羊群效应"。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个性去"随大流",因为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于那些不太了解,没把握的事情,往往"随大

作文《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文《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训练目标 1、学会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记叙事情过程的基本方法。 训练重点 掌握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记叙事情过程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习作 教学过程: 一、课前先学: 布置一个片段训练《非常周末》,二百余字即可。 二、口语训练:人物速写演讲。 三、导学内容: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释疑解难: 如何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精读探究: 1、检查片段训练: 各小组长汇报检查情况,之后,教师从八组中随机抽取四组,组内推荐一人,(推荐理由不论,)上台朗读自己的习作片段,由全班同学将猜测对象姓名写出来,以正确率来判断写作的成功与否。另外四组做一一对应的评论(组内讨论后,由一人总结发言,其他组员或宣读者本人也可自由发言。)。 2、记叙文的基本常识: 截取一生活切面,选取几个镜头,以此为例说明。记叙文就是以生活本身的形式形象地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评价。 记叙文分为记人(以事写人)、叙事、状物(离不开事)。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记叙文写作的基础与起点(重点):写清楚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何写清楚一件事?(难点):写一件事,不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就无从下笔;不写清楚事情的经过,结构就不完整;不交代结果,读者就会疑惑不解。 3、具体指导: 以生活中一事例(实例)为据,进行叙写,要求,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具体,尤其注意“经过”部分的条理性。如“非常周末”,针对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事件,展开分组讨论,并以组为单位形成文字,针对六个要素进行组与组比较(利用投影,直观),在比较中学习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复备栏目 注意事项:起因:把握关键原因 经过:注意叙事过程中适当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结果:语言简洁明白。 六、拓展延伸: 参考题目:A以“我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B以“—————里的新鲜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写作要求与提示: A以“一个关于我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⑴情节要吸引人⑵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写清楚。提示:本题是写一个故事,

写清楚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记叙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叙事能力。 2、让学生知道写一件事要抓住重点把事件写具体。 二、学习重点: 1、学习写作文时要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条理分明、具体生动。 三、学时安排: 一课时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 1、“一问三不知”的故事 “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苟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此话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 其中“三者”是叙事性文章的基本要求。指起因、经过、结果。(二)自主学习: 大屏幕上显示打乱了次序的三句话,请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把这几句话排一排次序,并说说这样排序的理由。 她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美。 她把钱包交给了老师,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 她在校园里拣到了一个钱包。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只要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说清楚,这件事也就记叙清楚了。 三、合作探究: 核心问题:怎样在作文中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提示:1、要想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我们首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点拨: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起因:简洁、明了 经过:详细、生动 结果:自然、合理 2、幻灯片出示问题作文《一节地理课》,请同学们思考这篇作文是否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了。 问题作文: 有趣的地理课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快乐。 那是在一节地理课上…… 一开始,我只可以按照地图册上的中国大陆图来拼,我拼得很慢,而且还找不到每个省的图片,结果,我整整花了8分钟。后来,第二次,我渐渐熟悉了图块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又试着不看地图,但还是有些板块的位置不太清楚,这一次,我还是看地图了。 以后几次,我渐渐学会了不看地图就拼图了。最后一次,我既不看书也不靠别人的帮助,仅用了4分钟就拼完了,比第一次缩短了一半。 同学们交流讨论存在的问题: 1、“起因”没有说清楚。 2、“结果”也写得不明确。 3、“经过”部分写得很有条理,但不够详细、生动。 修改完善问题作文:

抢盐风波背后的思考

“抢盐”风波背后的思考 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级地震。由于设施老化及地震等综合原因,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2、3号机组相继发生事故。连续数日,除了日本震区的灾情与救援情况,核辐射已经成为中国普通民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风暴中心的日本民众是淡定的,相比他们,中国民众的心中近日却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心理核爆,恐慌弥漫,“盐”,一跃成为近期最为热门的关键词。在过去的一周,中国这场轰轰烈烈的“抢盐潮”,涨得汹涌,退得迅猛,充满了戏剧性。从3月16日开始,全国多地发生食盐抢购现象,起因是与日本核事故有关的谣言。一是说日本核泄漏污染的大气已经飘到了海外,据说服碘盐可以防辐射。二是日本核泄漏已经污染了海水,海盐受到污染没法吃了,所以以后食盐供应会紧张,可能会涨价。这些沸沸扬扬的传言造成部分民众盲目抢购囤积碘盐。谣言初现时,浙江、广东、江苏、上海等东部沿海省市部分地区都出现抢购现象,之后,这股“抢盐”风波甚至蔓延到了全国各地! 然而,真的有抢盐的必要吗?首先,海水最不容易被污染。就算日本东海岸的海水污染了,南海黄海是不可能被污染的。其次,即使海里的盐全都不能用了,还有内陆盐湖可用。仅中国青海察尔汗盐湖的食盐储量500亿吨以上,足够全人类食用1000年。总的来说,食盐大把,无需抢购。 这次抢盐风波在政府相关部门的迅速处理下得以平息。虽然风波过去,但这起事件给我们的警醒,却值得长时间深刻思考。对于这次波及全国的风暴,有些人认为这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劣根性,关乎道德素质的问题,一有动静就跟风,完全没有主观理性的思考,表现出对社会的不信任。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不止是中国,就是美国也出现了抢购碘片的风潮。这说明这种劣根性不是中国人独有的,即使在“超级大国”的美国也不可避免。在未知的恐惧下,抢盐是自保的本能反应,自我防护,这是大众心理,符合自然生存法则,因此抢盐的群众只能说是信息的缺失,并不应该上升为道德素质的高度。反之,他们所体现出来基本知识缺失的问题,更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这说明社会上有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的人缺乏基本知识,容易受人鼓动,这是基本教育不足和社会公信力缺失的表现。对于政府来说,平息这次抢盐风波才是个开始,增加公民信息获取量以及如何提升社会公信力,还任重而道远。 Ns

用一阴一阳之“道”解读“抢盐”风与退盐潮

学习和应用《周易》的典型案例 用一阴一阳之“道”解读“抢盐”风与退盐潮 ——-兼评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 宁夏大学刘金明 (一) 据凤凰卫视资讯,2911年3月19日10点9分金羊网-羊城晚报的一则消息说:“记者许悦、孙晶,实习生李瑞,通讯员冯启明、岳佳综报道:随着多个相关部门相继出来辟谣,18日“谣盐”逐渐散去,食盐抢购风波宣告平息。羊城晚报记者从广东省物价局了解到,抢盐潮后再现退盐潮。短短两天的时间,省物价局接到举报商家哄抬盐价的投诉多达420宗,而18日又有很多买了大量食盐的人,投诉商家不给退货。” 大家知道,这股食盐抢购风,是因为3月11日日本附近海域发生的强烈地震导致日本核电站发生爆炸引发核泄露危机之后,“食用碘盐可预防核辐 射”“日本核泄漏出现的放射性物质可能污染海水、没法再提炼盐”的流言引发的。 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仅17日一天,“全国食盐出货量为37万吨,约为正常情况下24天的销量。”“广东食盐抢购风仅持续两天,卖出平时一个月的销量”。 与此同时,伴随着食盐抢购风,陕西、吉林、浙江、河北、山西、江苏、海南等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商家乘机哄抬食盐价格、扰乱正常市场秩序。 羊城晚报的这则消息给我们提供了用《周易》解读社会现象的典型案例。用《周易》解读这一社会现象,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周易》的道理进行分析,一种是用《周易》预测的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解读“抢盐”风和退盐潮,看看二者有什么不同。 用《周易》的道理分析这一案例,我们先看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的作者教给我们解读《周易》的方法。

《易经的奥秘》的作者说:“只要我们懂得了《易经》的道理,《易经》将不再神秘,我们的人生也将更加智慧。” 好,我们就遵循这位学者的指点,试用其阐述的“阴阳之道”解读前一时期发生的“抢盐”风和退盐潮。 以一阴一阳之“道”观之,“抢盐”和退盐,无论是从思维方式说,还是就人的实际行为而言,都能构成阴阳关系。“抢盐”为阳,退盐为阴。在人的思维活动中,抢购食盐是阳的一面,退盐是阴的一面。一个人,当他觉得有必要抢购食盐的时候,就去抢购。这是阳的思维。但是,当他看到并没有发生食盐紧缺、供不应求的现象,也明白了并不能用食盐预防核辐射的时候,于是又产生了另一种想法——我买这么多盐干什么?我要退盐!这是阴的思维。由抢购食盐到退盐,这就是阳变阴。对阴阳关系,《易经的奥秘》有这样一条道理:“阴阳是会变动的”,“阴的会变阳,阳的会变阴。为什么…一?那么重要?因为九九还是要归一,再怎么长久去改变,最后还是要归一的,而…一?就是太极原点。 用这个道理来看“抢盐”和退盐的思维过程和行为,就应该这样分析。就是说,“抢盐”为阳,退盐为阴。而阴阳是会变动的,由“抢盐”到退盐,就是阳变阴。不管抢购到手的盐在家放了多长时间,“因为九九还是要归一”嘛,于是决定退给商家。退盐就是“归一”。“归一”就是归0,回到太极“原点”——让抢购来的盐从家里消失,再顺着原路回到商家的店铺里。这样,思想上就再也没有什么负担了。这不就是“归一”,回到太极原点吗?大家看!这就是用《易经的奥秘》分析“抢盐”和退盐现象的方法。 这就告诉我们,按照《易经的奥秘》教给的方法解析“抢盐”和退盐行为,只能说明“抢盐”和退盐是一种阴阳互变的现象。仅此而已。除此之外,在对《周易》的理解和应用方面,不会再给我们什么更有益的启发了。 以“抢盐”风和退盐潮为例,用《易经的奥秘》一文解读一阴一阳之“道”的思路是这样的:当觉得需要保住一家人既不缺盐吃,又能防核辐射时,就去抢购食盐。这是阳的思维动力。当觉得不需要把太多的食盐堆积在家里时,就赶快去退盐,让抢购到手的盐从家里消失,回到商家的店铺里去。这样也就没有什么思想负担了。这是阴的思维动力。!“阴的会变阳,阳的会变阴”,这不就是“《易经》

由“抢盐事件”引起的反思

由“抢盐事件”引起的反思 摘要:日本的大地震让世人皆惊,相比日本人总体上的平静,我们中国人似乎要躁动得多。开始幸灾乐祸,而后又出现大规模的抢盐事件。从这次日本大地震有些中国网民幸灾乐祸的表现来看,很明显这一部分人的言论已远远超越了事实的本身,亢奋过了头难免对事实的解读走进了误区,为了从“抢盐事件”中引以为鉴,本小组立足于事件的反思给世人一些启示,再分析事件的背后还存在的种种社会现象,以及从各方面的对比中,呼吁在未来的发展中寻求更有效地措施,是社会更加的和谐发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50份,回收率100%,数据相对可靠。调查数据结果显示: 对抢盐事件的了解抢盐事件论商 家的行为 政府采取的有 效措施 抢盐事件爆发的 原因 一般(75%)很了解(20%)不了解(5%)商家的潜规则 (95%) 市场的风险,商 家被逼无奈(极 少) 信息共有化 (90%) 打击哄抬物价 者(10%) 脆弱的国民心理 (80%) 市场的炒作(50%)

由于对历史旧怨难以平复,绝大多数国民对日本怀有刻骨的仇恨,在铺天盖地的抗日电视剧的渲染下,这种情绪更是日渐高涨……当然,出现这样的局面无疑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原因,近年对于美帝把钓鱼岛让给日本的做法,两岸都是嚷嚷了事,毫无实际作为,这也成为了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自恃强硬的由来……这样的结果更加加深了中国民众对日本的愤恨,两国间从政府到民间都对对方互不信任。面对日本的大地震,对于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我们来说,幸灾乐祸是多么的卑微与渺小,同时也暴露了我国国民素质的不足和缺乏理性,因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不应该拿别国的天灾来消费。在这次日本地震海啸中,宫城县女川町20几名中国研修生就是被一个叫佐藤的男人所救,而佐藤和妻女却葬身海啸中。两国的平民都是善良的,无论过去的军国主义分子和现在极少数的军国主义分子多么的贼心不死,都不能抹灭普通日本人的人性光辉,我们看待此次日本大地震就应该怀着谦卑的心态去看、去想、去做。这次日本是非常不幸的,地震海啸本就很不幸了,日本的核电站的核泄露更是让此次大地震雪上加霜,日本政府也是焦头烂额难以收拾,居住在核电站周围的居民被疏散的范围被一再扩大,但微量的核辐射还是漂到了东京上空,各国侨民都在恐慌中撤退了,似乎全世界都陷入了震惊和恐慌中……这其中尤其以中国人更甚。3月16日下午,绍兴与上海几乎在同一时间出现抢盐苗头,当晚网络已经能检索到山东、广东等地的抢盐信息,3月17日抢盐态势则向全国各地蔓延。因担心地震引起的日本核电站爆炸带

写清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知识导航】 她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美。 她把钱包交给了老师,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 她在校园里拣到了一个钱包。 这是被打乱了次序的三句话。按照我们的理解,显然应该重新排序,顺序是: 她在校园里拣到了一个钱包。 她把钱包交给了老师,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 她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美。 这三句话正表示了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可见,我们只要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清楚,这件事才能明明白白。“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是训练记叙的完整性和条理性。歌德曾说:“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可见,写清楚一件事是写好复杂记叙文的基础。写一件事,不说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就难以使人信服;不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就无从下笔;不写清楚事情的经过,结构就不完整;不交代事件的结果,读者就会疑惑不解。所以只有让事件要素完备、主次分明、层次清晰,才能给读者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但学生在写清楚一件事的作文时经常会犯以下错误 一、没有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没有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二、没有把事情经过写具体,重点不够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不够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一些学生不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去记叙一件事,使文章的条理不够清楚明白。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一单元“长征组歌”的第二部分:写作——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它隶属于记叙文的写作训练,是其他文体写作的基础。记叙文写作可分为写人、记事、

《水浒传》重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水浒传》重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智取生辰纲 起因:杨志充军大名府留守司。留守蔡京女婿梁中书看中了杨志的武艺,要杨志护送价值10万贯钱的生辰冈到东京为蔡京祝寿。 经过:此事被赤发鬼刘唐打听到后,劝晁盖劫下这批不义之财,晁盖请智多星吴用想办法。吴用请来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7人,决定在黄泥岗劫取这批生辰纲。杨志一行人来到黄泥岗,晁盖等扮作贩枣商人,趁杨志手下买酒喝的当口,投下了蒙汗药,将他们药昏,劫走了生辰纲。 结果:杨志醒来,发现生辰纲被劫,知道大祸临头,便去青州二龙山做了强盗。梁中书告知蔡京生辰纲被劫,蔡京下令济州府捉拿贼人。 武松醉打蒋门神 起因:施恩告诉武松与蒋门神争夺快活林失利一事,武松要立即为施恩报仇,并与施恩结为兄弟。 经过:武松喝了许多酒,来到快活林,在“河阳风月”酒肆将蒋门神夫人丢进酒缸。给蒋门神使了个玉环步,鸳鸯脚,打得蒋门神告饶。蒋门神把快活林酒店时还旧主施恩。施恩敬重武松,重霸快活林。 结果:蒋门神通过张团练买通张都临,诬陷武松偷盗宝物,判武松充军。武松被押上路,在飞云浦折断枷锁,杀死了想害他的4 个公人,折回孟州城,杀死了正在设宴庆贺除掉武松的蒋门神、张团练和张都临,逃出孟州。 武松打虎 起因:武松不听酒家劝告,乘着酒兴单身上山,看了庙门上的告示,才知真的有虎,他稍为犹豫了一下,还是硬着头皮上了岗子。 这里作者只用了两句话衬托此时的气氛和心情:“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武松“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既写出了老虎活动的时间,又写出了老虎出没的环境。两句话就把一种恐怖悲凉的气氛和心情和盘托出,让人感到此时此地不知什么时候会突然跳出一只活老虎来 经过:写人虎相搏,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拿人的本事,和声震山岗的吼声,一只活生生的真老虎就跃然纸上。 结果:几经搏斗,老虎威风渐减,最后如何被武松按住,如何挣扎,如何被武松打死,写得活灵活现,十分逼真。通过这些描写也就更好地突出了武松的英雄形象。 林冲逼上梁山 起因:林冲,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带着妻子去岳庙进香。途中遇见花和尚鲁智深,结义为兄弟。此时侍女锦儿报信说,林妻在路上被歹徒拦截。林冲急忙向鲁智深告辞,去岳庙追赶歹徒。 经过:林冲抓住歹徒举拳要打时,发现此人原来是他的顶头上司、奸臣高俅的义子高衙内。高衙内逃走以后仍不死心,还想霸占林妻。他与高太尉一起设计,以看刀为由将林冲骗进高府,诬陷林冲持刀闯入白虎堂,将他下狱拷打。高俅一伙不便在京公开杀害林冲,便将林冲发配沧州充军,买通差人,阴谋在路经野猪林时将他杀害。鲁智深暗中保护林冲,大闹野猪林,高俅的阴谋未能得逞。 结果:到沧州后,林冲被分配看管大军草料场。高俅父子贼心不死,又派心腹之人前往沧州,放火烧草料场。这样即使林冲不被烧死,也会因草料场失火而被处死。当草料场起火燃烧时,林冲听到高俅的心腹们得意地谈论暗害自己的计谋,他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将仇人一个个杀掉。以后,林冲毅然上了梁山,走上了反抗宋朝的道路。 武松杀嫂 起因:武松路过景阳岗时打死了猛虎,被阳谷知县任命为步兵都头。一日,武松在阳谷县城碰到了哥哥。武大郎非常高兴,将武松引回家中。嫂子潘金莲见武松相貌魁梧,顿生邪念,存心勾引,遭武松申斥。 经过:不久,武松为知县押运财物去了东京。武松走后,潘金莲同开生药铺的本地一霸西门庆勾搭成奸,用药毒死了武大郎。 结果:武松回县得知此事,向知县告状不准,盛怒之下,去酒楼杀了西门庆,又杀了潘金莲,被判罪发配孟州。

消费者心理学论文_从抢盐风波浅析中国人的消费心理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消费者心理学论文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市场营销082 设计(论文)题目:从抢盐风波浅析中国人的消 费心理 指导教师: 2011年 05月28日

从抢盐风波浅析中国人的消费心理摘要:日本“3·11”大地震后的第四天,有关“日本核辐射导致海水受到污染,海盐从此变核盐”以及“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之类的传言开始在网络上出现。浙江、广东、上海等地的一些居民开始涌入超市抢购食盐。这股恐慌性的购盐潮从东部沿海开始向内陆和中西部地区蔓延,并席卷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与购买一定的商品相联系的,而消费者是一个个具有不同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个体,他们的购买行为总是在一定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下进行的,一个营销活动离不开消费者的心理活动。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购买心理不同,因而我们应合理引导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以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研究消费者心理对企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消费者消费心理消费行为食盐 1. 引言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的生活离不开消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值的最终实现离不开消费者,同时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也需要消费者积极参与。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已逐渐成为影响市场运行的支配性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消费者行为是由消费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等心理现象及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因此,要真正理解消费者行为并做出有效的营销决策,就必须研究引起消费者行为的消费者心理特征,并系统的考察消费心理对营销活动的作用。 2. 抢盐风波 2.1抢盐风波概况 3月15日,亦即日本“3·11”大地震后的第四天,有关“日本核辐射导致海水受到污染,海盐从此变核盐”以及“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之类的传言开始在网络上出现,引发恐慌。 3月16日,浙江、广东、上海等地的一些居民开始涌入超市抢购食盐。这股恐慌性的购盐潮从东部沿海开始向内陆和中西部地区蔓延,并席卷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时间,人心惶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