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写作特点

《与朱元思书》写作特点
《与朱元思书》写作特点

《与朱元思书》写作特点

1、角度多变,手法丰富:

作者善于在统一和谐的基调上,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多种角度来精细地刻画景物,使形象生动丰满,立体感尤强。首先作者能从空间上的位置不同,从形态上的动静不同,或从听觉上的音响不同和视觉上的色彩不同来观察和把握事物的

各种特征,从而使笔下的山水显得物态纷纭。水一般呈动态,作者就即不放过写其动态之美,又精心刻画静态之美。山峦主要呈静态,作者就别出心载地描绘其动态,使人觉得耳目一新。群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等活生生的立体形象正是靠作者不断地变换视角,体物细致深入才得到的。这正叫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其次对不同的对象能灵活采用不同的笔法,善于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描形摹状,曲尽其态。如对江水的具体描写看,“水皆缥碧”,是用白描手法画出江水青碧的颜色;“千丈见底”,是夸张地描写水的深邃澄清;“游鱼细石”,一方面是利用动静作对比,另一方面则是对江水澄净的进一步烘托;而“猛浪若奔”,“急湍甚箭”,是运用了比喻手法。在短短几句话中就含有多种艺术描写手法,并且几乎是句句翻新。从全文来看,作者的对比手法尤其用得出色。他不仅将此水与彼水、彼山与彼山作对比,还能将水与山作对比,技巧的高超真令人惊叹。

2、笔法空灵,构思精妙。这个艺术特点是完全与作者自由自在的情绪相呼应的:

作者既然是随兴而游,文章亦自然是随兴而发,兴到笔随。自然之山水与任意之心灵互相映照,互相沟通。故真情所至,笔似游龙,全似漫不经心,却自合于天籁。明白了这一点,就容易理解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显得不拘成法的原因。开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两句,仿佛是猛然间看到半空有一朵彩云,不知它从何而来,又向何处而去,显得十分潇洒从容,格调超迈,真是出手不凡!结尾时,本来在作者的感慨之后似乎已是文足意尽,可以搁笔,但是最后几句意外跌出,似断非断,更叫人吃惊。其实,这里也正是作者用笔精心之处。在显得峭拔急促的文句之后,用平稳的四言句式以写景收尾,收到了缓和文势的作用。而结句以不断断之,便又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余地。这些足见此文的空灵奇崛。然而,作者行笔放纵,任意挥洒,但又并非毫无章法。在任意挥洒的后面,作者对时空的取舍,材料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都是服从于自己特定审美需要的,文章的构思十分巧妙周到。譬如作者在第一层中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为自己对富春江风光的高度概括和由衷赞叹,并作为“文眼”统照全篇,后面的全部文字就都是由此生出。又如此文从头至尾没有直接写到“人”,但读来却使我们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作者的感情和作者的评价无处不在,并自然而然地感染和影响着读者。

3、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作者所处的时代骈文盛行:

这篇文章虽然运用骈文写成,却没有一般骈文的弊病。首先,文字既千锤百炼,又生动晓畅。如用“奇”和“异”总括富春江山水特色;用“箭”和“奔”来比喻水流之迅急;用“竞”和“争”来形容山峰相互依恃,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字字动人,颇见功力。其次,句式整齐而有变化。文中多用四言,间以六言,并时加一些虚词,使语意转折灵活,流走自如,既有词句的自然匀称,又有疏宕谐婉的节奏,读来颇有韵致。

人教版《与朱元思书》原文及课下注释

人教版《与朱元思书》原文及课下注释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与朱元思书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从流飘荡3,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4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5,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6。急湍甚箭7,猛浪若奔8。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9,负势竞上10,互相轩邈11,争高直指12,千百成峰1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14;好鸟相鸣15,嘤嘤成韵16。蝉则千转17不穷,猿则百叫无绝18。鸢飞戾天19者,望峰息心20;经纶世务者21,窥谷忘反22。横柯上蔽23,在昼犹昏24;疏条交映25,有时见日。 1选自《艺文类聚》卷七(中华书局1982年版)。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2共色:一样的颜色。 3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从,顺、随。 4自富阳至桐庐:此句中的富阳与桐庐都在富春江沿岸,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春江中游。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原文可能是作者笔误。 5缥(piǎo)碧:青白色。 6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7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8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9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10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11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用。 12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13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14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15相鸣:互相和鸣。 16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 17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通“啭”,鸟叫声。 18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19鸢飞戾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的人。鸢,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20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21经纶世务者:治理政务的人。经纶,筹划。 22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反:通“返”。 23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 24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25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 2

《与朱元思书》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晌。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 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wǎng)水①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 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 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tiáo)②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bò)③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注:①辋水:车轮状的湖水。②轻鯈:即白,鱼名。③黄檗,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和茎 内皮可入药。 1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鸢飞戾.天者戾:_______________ (2)与山僧饭.讫而去饭:_______________ 13.下列语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D.然/是中/有深趣矣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15.两文描写景物都能抓住景物的特点,(甲)文中“___”一字最能概括景物的妙处;[乙]文中“________”最能表现作者的感受。 16.甲乙两文在写景中都寄托中作者丰富的情感。甲文结尾处的议论意在表达作家______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复习资料★古文精彩句子: 1.《与朱元思书》(吴钧) ⑴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是: ⑵总括富春江山水景色特点的句子是: ⑶描写水之“异”的句子: ⑷描写山之“奇”的句子: ⑸从听觉写泉响、鸟鸣、蝉叫、猿啼两组对偶句: ⑹触景生情,表明自己爱慕自然、鄙弃名利的句子: 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⑴概括先生最突出性格的句子是: ⑵直接具体表现“不戚戚于贫贱”的句子是: ⑶先生的三大志趣是: ⑷引用黔娄之妻的话以表明心志的句子是: 3.《马说》韩愈 ⑴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名句是: ⑵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⑶写食马者浅薄愚妄表现的是: ⑷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⑸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⑹文中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4.《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⑴描写少年时读书之难的句子: (无书) (天寒) (期紧) ⑵写自己从师之难的句子: ⑶写自己长大后求学之艰的: ①衣: ②食: ③住: ④行:

⑷“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句是 ⑸文中说明作者不辞辛苦,求师助学的原因是 文末最能概括求学经历的句子是: 5.《小石潭记》柳宗元 (1) 文中从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水清)这句话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2) 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鱼趣) (3) 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岸折) (4) 描写作者坐小石潭上感受的句子: (5) 课文中”的句子 6.《岳阳楼记》范仲淹 (1)概括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A、空间角度描写: B、时间角度: (2)文中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作者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3文中分别写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句子是: A、以物喜: B、以己悲: (4) 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5) 文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于是: (6)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让人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 (7)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的心态。(8)文中的成语有: 7.《醉翁亭记》欧阳修 ⑴文中明确交代醉翁亭位置及外形的句子: ⑵取号“醉翁“的表面原因:取号“醉翁“的真正原因: ⑶描写醉翁亭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⑸描写醉翁亭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⑹⑸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⑺⑹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 ⑻文中的成语:

与朱元思书-中考试题集答案跟紧

与朱元思书中考试题集锦 一.(04内江市)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A.风烟俱净(都)B.一百许里(许多) C.皆生寒树(都)D.窥谷忘反(返回) 2.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是。《三峡》中与之异曲同工的语句是,。(4分) 3.作者对富阳至桐庐沿途景色的总体印象是(请用文中的一个四字短语作答),并且重点从和两方面进行了描绘。(3分) 4.文章由景生情,因情明志,作者不由发出感叹的句子是;。(用课文原句填空)(2分) 一.(11分)1.2分,B 28.4分,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意合即可)2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分(句子对,有错别字给1分)39.3分,天下独绝1分,山、水各1分4.2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二.(04潜江市、仙桃市、天门市、江汉石油)文章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负势竞上()②好鸟相鸣() 2.下列各句中的“者”与例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A.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C.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写出文中概括富春山全貌的句子并翻译。(3分) 句子: 翻译: 4.文章理解。(5分) 文章在总写中,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的情态。在分写“异水”时,用“ ”一句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在分写“奇山”时,通过泉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的的特点。之后,通过“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的抒情短论,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最后,文章别具匠心地描绘了山中的又一奇景,突出了树多的特点,与前文“ ”一句相照应。 二.1.①凭依(或:凭借、依仗)②美丽(若答“友好”也可给分)(2分)2.A(2分)3.句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翻译: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或: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3分)4.空一:从容出游,怡然自得(或:舒畅自如,游兴极浓等)空二:千丈见底空三:幽静(或:寂静、静等)空四:鄙弃名利(或:淡泊功名、淡泊人生等)空五:皆生寒树(5分) ) 三.(04青海)略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风烟俱净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窥谷忘反 2.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独绝 B.一百许里 猿则百叫无绝猿则百叫无绝 C.风烟俱净 D.在昼犹昏 皆生寒树有时见日 3.文中写出的富春江的特点是、。 4.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是:。 5.能暗示文中所写景色季节特征的一个字是:。从你积累的古诗词中写一个含有该字的句子:。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三、六单元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古诗文默写 一、填空 1.浮云游子意,。(李白《送友人》) 2.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气蒸云梦泽,。(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青青子衿,。(《诗经·郑风·子衿》) 6. ,胡为乎中露?(《诗经·邶风·式微》) 7.挥手自兹去,。(李白《送友人》) 8.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曲径通幽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0. ,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11.谁见幽人独往来,。(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2. ,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3.万籁此都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4. ,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5.拣尽寒枝不肯栖,。(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6. ,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7.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8.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9.自经丧乱少睡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0. ,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21.满面灰尘烟火色,。(白居易《卖炭翁》) 22.是马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韩愈《马说》) 23.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24.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虽

有嘉肴》) 2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礼记·虽有嘉肴》) 2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礼记·虽有嘉肴》) 27.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北冥有鱼》) 28.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29.蒹葭萋萋,。,。(《诗经·秦风·蒹葭》) 30.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诗经·秦风·蒹葭》) 3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周南·关雎》) 32.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周南·关雎》) 33.闭之,则右刻“,”,左刻“,”。(魏学洢《核舟记》) 34.潭西南而望,,。(柳宗元《小石潭记》) 35. ,蒙络摇缀,。(柳宗元《小石潭记》) 36.芳草鲜美,。(陶渊明《桃花源记》) 37.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38.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礼记·大道之行也》) 39.天之苍苍,??(《庄子·北冥有鱼》) 40.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1

《与朱元思书》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 3.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难点:理解意境,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欣赏一下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作品】 (1)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2)写作背景。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混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人士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被梁武帝免职后,他在《与顾章书》中就曾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到石门隐居的想法。所以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陶醉于山水之中,向往美好大自然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 2.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学习朗读技巧,整体感知文意。

3.学生进行跟读练习。 4.学生自由朗读,小组合作,参照课文注释及相关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精品课件】展示 检查合作学习成果,教师强调。 (1)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窥谷忘反:“反”同“返”。 (2)实词 水皆缥碧缥碧:青白色。 互相轩邈轩邈:意思是这些树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用。 鸢飞戾天者戾:至、到达。 横柯上蔽柯:树木的枝干。 (3)虚词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许:大约,表概数。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则:表示肯定判断,乃,是。 (4)词类活用 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轩,高。邈,远。 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望峰息心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任意东西东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向西。 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奔跑的马。 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散净。 (5)一词多义 上:①负势竞上(向上)②横柯上蔽(在上面) 绝:①天下独绝(唯一)②猿则百叫无绝(不间断) (6)重点句子翻译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学生翻译课文。 三、课堂总结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描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先总写山奇水异;再略写异水——流势缓慢处澄澈、透明,流势湍急处惊心动魄;再详写奇山——颜色上看苍翠而生寒意,气势上看争高直指,声音上

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 《与朱元思书》是梁朝的吴均写的一篇写景小品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与朱元思书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翻译 风停,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的晴空和山峰是一样的颜色。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淡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急流

的水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泉水拍打在山石上,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猿猴千百遍的啼叫不绝。像老鹰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与朱元思书赏析 本文是用骈体写成的一篇山水小品。一共140多个字。骈文常用四字六字组织,故亦称“四六文”。但文章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 首段是总写全景,写出富春江山水之美。第一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绘的是远景,极目远眺,风停雾散,高爽晴空一尘不染,天山一碧,景象清新而壮阔。这既绘写景色,又暗点惬意畅游的季节。秋天特有迷人景象深深吸引作者,于是泛舟江上,兴致分外盎然。第二句,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写的是泛舟情景和畅游心情。“从流飘荡”,既写小舟沿江逆

《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字玉山,生平不详)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释]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许: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极点。

缥:青白色。 千丈见底:—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急湍:急流的水。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的形势,争着向上。 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相向和鸣。 戾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纶:筹画、治理。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如同。 交映:互相掩映。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一、《回延安》(贺敬之) 1、革命圣地延安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贺敬之的《回延安》一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感激和热爱之情,用比兴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延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句子是:“树梢树 枝数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2、写出了当年在延安时的生活情景的句子是: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3、写出了延安新城的巨大变化夸张句子是: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4、描绘了延安新貌的排比句是:“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红,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二、《桃花源记》陶渊明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桃花源记》中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3.《桃花源记》中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山有小口; 初极狭。 4.《桃花源记》中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桃花源记》中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桃花源记》中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7.《桃花源记》中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 8.《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桃花源记》中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 《桃花源记》中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3.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不愿外界打扰生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 与朱元思书(教案)

11与朱元思书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初步感知富春江之美和作者 的思想感情。(重点)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精练生动的语言特色。(难点) 3.品味文章中所描述的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加深理解和体会,享受审美乐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 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1课时 1.朗读课文,疏通文义。(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3.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重点)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疏通字词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

原信中应当另有所述,但已散轶,亦无其他资料可考,只留下这看似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虽然只是片段,但这段文字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上看,都有相对的完整性,是一篇优秀的山水小品文。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缥.碧(piǎo)急湍.(tuān)轩邈.(miǎo)泠.泠(líng) 嘤.嘤(yīng) 千转.不穷(zhuàn) 鸢.飞戾.天(yuān)(lì) 经纶.(lún) 窥.谷(kuī) 横柯.(kē) 3.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注意以下重点句的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明确: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明确:(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明确: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势若飞奔的马。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明确: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常绿的树,高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5)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明确:(山间)的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叫着,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致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与朱元思书》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积累吴均及"书"有关的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字:字音、字形、通假字;词:课下注释中的重点词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句:主旨句、运用修辞的句子、课下注释中的句子) 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4、会背诵、翻译、默写全文 复习方法:知识整理法、自由背诵法、提问法、联想记忆法 复习过程: 一、学生围绕目标自由复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提问。为下面回答问题做铺垫。 二、教师出示做好的课件让学生回答,或齐答;或单人回答。以记忆为主。 三、教师课件的相关内容。 (一)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作者:,字:叔庠,朝梁家。 (二)字词句积累 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飘荡()缥碧()急tuān ()甚箭 互相xuān ()邈()泠泠作响() yīngyīng()成韵鸢()飞lì()天者 经lún世务者()窥()谷忘fǎn()横柯上蔽() 答案: Piāo piǎo 湍轩 miǎo líng 嘤嘤 yuān 戾纶kuī反 kē 重点字词解释 1、天山共色() 2、从流飘荡() 3、猛浪若奔() 4、互相轩邈()

与朱元思书阅读及答案

《与朱元思书》阅读理解 一、课文翻译。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文:没有一丝风,风和烟都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都是相同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的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奇异的山水风光,在天下是独一无二的。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江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深的地方也可以看到江底。水中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到底,毫无障碍。湍急的江流比射出的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文: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文: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鸢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二、注音写字。 泠泠( )作响嘤嘤( )成韵 鸢( )飞戾( )天 水皆缥( )碧经纶( )世务者互相轩( )邈( ) 三、词语注释。 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风烟,指烟雾。俱,全,都。净,消散尽净。 3.共色:一样的颜色。共,一样。 4.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从,顺,随。 5.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6.自:从。 7.至:到。 8.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9.独绝:独一无二。独,只。绝,绝妙。 10.皆:全,都。 11.缥(piǎo)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 12.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3.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14.急湍 (tuān):急流的水。急,迅速,又快又猛。湍,水势急速。15.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胜过,超过。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16.若:好像。 17.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18.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19.负势竞上:高山凭依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20.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 21.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22.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23.激:冲击,拍打。 24.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5.好:美丽的。26.相鸣:互相和鸣,互相鸣叫。 27.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28.蝉则千转(zhuàn)不穷: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则,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千”与下文“百”都表示很多。转,通“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穷,穷尽。 29.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绝,停止。 30.鸢(yuān)飞戾(lì)天:出自《诗经·》。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追求名利极力攀高的人。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31.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息,使……平息,。 32.经纶(lún)世务者: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世务,政务。 33.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窥,看。反,通“返”,返回。 34.横柯(kē)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上,方位,在上面。 蔽,遮蔽。 35.在昼犹昏: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昼,白天。犹,好像。 36.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映,互相遮掩。交,相互。37.见:看见。38.日:太阳,阳光。

八年级下语文理解性默写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理解性默写训练 21《与朱元思书》吴钧 ⑴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 是:,。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是:,。 ⑵描写水之“异”的句子:,。,。 ⑶描写山之“奇”的句子:,。,。,。 ⑷从听觉写泉响、鸟鸣、蝉叫、猿啼两组对偶句: ,;,。,。 ⑸触景生情句,爱慕自然,鄙弃名利句:,;,。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⑴表现作者性格的句子是:,。 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 ⑵先生的三大志趣是:,,。 ⑶文中,引用黔娄之妻的话以表明心志的句子是:,。 23《马说》韩愈 ⑴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名句是:,。

⑵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⑶食马者浅薄愚妄表现①②③ ⑷《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⑸根本原因是:。 ⑹对食马考进行强烈讽刺是:,:“!” ⑺《马说》的主旨是: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 ,。 ⑻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千里马比喻;食马者比 喻:。 24《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⑴描写读书之难的句子。①,,,,。②,,,。③,,。 ⑵写自己从师之难的句子:,。……余立侍左右, ,。嗜学的结果是:,。 ⑶写自己求学之艰的:①衣:②食:,。 ③住:④行: ⑷“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句是:,。 ⑸文中说明作者不辞辛苦,求师助学的原因是①。②。

③。文末最能概括求学经历的句子是:。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⑴诗中表达新事物终就能代替旧事物的哲理句是:,。 ⑵表现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对比的句子是: ,。 ⑶颔联句是(含典故句):,。 《赤壁》杜牧 ⑴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 《过零丁洋》文天祥 ⑴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 ⑵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句是:,。 ⑶表现诗人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⑴词中写由月光转为思绪的过渡排比句是:,,。 ⑵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⑶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句是:,。 ⑷“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⑴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都城由盛到衰令人伤心的句是:

《与朱元思书》课文品析

《与朱元思书》课文品析 风烟俱净①,天山共色②。从流飘荡③,任意东西。[句解:文章的头八个字就勾勒出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个形势气象,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然后轻轻点出自己是乘兴游江,赏玩风景,故任凭小舟随意漂荡,全不在意。]自富阳④至桐庐⑤,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⑥。[句解:本句不仅点明了去向和路程,而且暗寓着这次游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伸延和推移,使得描绘的景色十分开阔而又富有纵深变化,为下文展开埋下伏笔。] [段解:以上为本文的第一段,总叙富春江的奇特秀丽的景色,启发下文。] 水皆缥碧⑦,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⑧。急湍甚箭⑨,猛浪若奔。[句解:这六句尽写富春江的不同形态,说明水之“异”。前四句描写富春江水的澄澈和平静的江面。后二句则写出另一番景象:急流奔泻快如飞箭,波浪汹涌势如奔马。]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⑩。[句解:写出江的两岸是陡峭的山崖,山上以至崖壁上都长满了松柏一类的四季常青的耐寒树木。这就为本文最后“横柯上蔽”作了伏笔。]负势竞上(11),互相轩邈(12);争高直指(13)千百成峰(14)。[句解:这四句用比拟的手法描写了江两岸重山复岭,高耸入云的雄奇景色:它们各依地势竞相向上延伸,一比高远,竞争着直指云天,形成了千百座峰峦起伏的群山。“竞”、“争”二字,把静止的

山写活了,赋予它们以生命和动感。以上是“奇山异水”的视觉感受。]泉水激石,泠泠作响(15);好鸟相鸣(16)嘤嘤成韵(17)。蝉则千转(18)不穷,猿百叫无绝(19)。[句解:这六句从听觉感受的角度,绘声绘色的描写;泉水冲击着石壁,百鸟啼鸣,蝉鸣猿啸,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鸢飞戾天(20)者,望峰,息心(21);经纶世务者(22),窥谷忘反(23)。[句解:作者触景生情,自然生出了许多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象老鹰那样直上青云追求高官厚禄者,看到这雄奇的山峰,也会止息他们追求利禄之心;那些整天忙碌于政事的人,望见这清幽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在这里,作者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也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作者不愿多想官场的庸俗与黑暗,还是回到美好的大自然中怡情自乐吧!]横柯上蔽(24),在昼犹昏(25),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句解:这四句是近景的描绘,补写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时见时不见阳光的描写,则表现了船随流水飘荡的动感。结尾以景结情,让人回味无穷。] [段解:以上为第二段,具体描绘了山之“奇”,水之“异”。] (江面上)烟雾都消散得尽净,天与山(显现着)同样的颜色。(渡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意东西来往。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余里,(其间)奇山异水,为天下独一无二的。 江水全部呈青白色,(并且能)千丈见底。(江底)游动的小鱼,

2020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一、《回延安》贺敬之 1、革命圣地延安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贺敬之的《回延安》一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感激和热爱之情,“树梢树枝数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用比兴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延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写出了当年在延安时的生活情景;夸张句“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写出了延安新城的巨大变化;排比句“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红,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描绘了延安新貌。 二、《桃花源记》陶渊明 1. 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3. 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 ①山有小口;②初极狭。 4. 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 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7. 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 8. 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 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 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 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 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3. 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小石潭记》柳宗元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如鸣佩环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课文中“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四、《关雎》 1、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诗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6、.《关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句子是:辗转反侧,寤寐思服。 7、《关雎》中的男子由“关关雎鸠,在河之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 与朱元思书课文全解 语文版

22.与朱元思书 本文选自《艺文类聚》卷七。 关于作者: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他通史学,私自撰写《齐春秋》,披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不少丑闻。他因此受到了武帝免其职焚其稿的迫害。后奉诏撰写《通史》,上起三皇,下迄齐代,未成身死。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科清拔有古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学习本文,首先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课文的全部注释,找出生字、生词,查字典逐一注音、解释。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分三段。 第1段,总写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间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2段分写"异水",以水"清"和流"急"的特点突出其"异"。 第3段分写"奇山",以群峰对峙,争高直指和水声鸟声蝉声猿声突出其"奇"。 思考: 1、读了此文,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 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 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游记(散文)。 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骈文。 2、文章第1、2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么?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文章突出表现水急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后呼应的两句话是什么?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相呼应。 6、第3段写景的手法运用在文中有何作用? 大量使用了四字或六字的对偶修辞方法,作者从景物的形状、光线、声响和给人的感受等多角度去描绘两岸的山景。景色写得生机勃勃,富于动感,富于生命力。 7、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深入探求: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这封信中生动地描绘了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积累: 1、词类活用 负势竞上上,名词,这里用作动词"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2、特殊句式 急湍甚箭(甚于箭,此箭还快。省略句,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课外拓展 一、《与朱元思书译文》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