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种、性别头发差异

不同人种、性别头发差异
不同人种、性别头发差异

不同人种头发差异:

根据地域和人种不同,人类的头发主要分为4种类型:亚洲型、欧洲(高加索)型、非洲型和拉美(黑白混血)型。虽然不同人种头发在化学成分上没有本质区别,均为由氨基酸所组成的角质蛋白组成,占头发的65%—95%,但每种头发类型,无论是亚洲、高加索、非洲或混合的种族血统,都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形态结构。例如,亚洲头发一般是黑色,直发,从根部到发梢比较均匀一致,发丝横截面形状呈圆形,直径较粗,韧性高,不容易断裂;欧洲头发颜色有银灰色、金黄色、棕黑色和黑色,一般是直发或稍许弯曲,发丝横截面形状较圆,发丝较细,柔软;而非洲头发一般是黑色,卷发,发丝横截面形状呈椭圆形,容易断裂;黑白混血人种的头发物理形态基本介于欧洲和非洲头发之间。当然,在同人种中,由于年龄、地域、性别、烫发和染发都可以影响头发的形态差异。

头发湿度:非洲人头发湿度低于高加索人头发。

发量:亚洲人的毛囊密度低于高加索人,所以头皮上每平方厘米的发量较少。

亚洲、欧洲(高加索)、非洲以及拉美(黑白混血)人种头发的物理特性和分类

注:CD表示卷曲直径;i表示卷曲指数;W表示卷曲数量

男女脱发差异:

在美国,每4个女性中有一个患有脱发,称为Female Pattern Baldness(FPB)。通常情况下,更年期是女性开始明显脱发的最常见时期。脱发对于女性比男性更加令人苦恼。头发开始稀少通常不能被多数女性接受为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正常变化。大家普遍认为拥有一头浓密的秀发是女性魅力的象征。

男性和女性虽然都会脱发,但他们通常脱发的顺序和外观是不一样的。通常男性发现脱发的时间会较早,而女性则在25到45岁期间首次发现。女性脱发通常发生在荷尔蒙变化期间,如使用避孕药物,生孩子以后,或者绝经期间或以后。男性脱发通常是局部头发稀少,而女性脱发通常发生在头顶或更广泛的区域表现为头发稀少。

压力会导致脱发,而女性对压力比男性更敏感。但这种类型的脱发并非FPB,而是“静止期脱发”。这种脱发是身体为了转移能量到其它部位时而使头发进入休眠期。因此,压力可以临时改变脱落头发的量,但是脱落的头发还会重新长出来。

男女性调节头发脱落的雄激素的产生也是不同的。女性在肾上腺和卵巢产生少量的雄激素。卵巢也会产生激素前体,然后这些前体在卵巢之外或肾上腺转化成雄激素。

通常情况下,女性脱发不会在某些部位全部秃发。如果出现全部秃发,就可能是潜在疾病的先兆。因此,如果女性开始严重脱发就需要检查她们的激素水平。

面部各部位名称及五官比例

面部各部位名称及五官比例 三、面部各部位名称及五官比例 化妆主要是在人体头面部的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实施的技巧,因此化妆师必须了解面部各部位的名称及有关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面部外观 1、额:眉毛至发际线的位置。 2、眉棱:生长眉毛的鼓突部位。 3、眉毛:位于眶上缘的一束弧形的短毛。 4、眉心:两眉之间的部位。 5、眼睑:环绕眼睛周围的皮肤组织,其边缘长有睫毛,俗称“眼皮”眼睑分为上眼睑和下眼睑。 6、眼角:亦称眼眦。眼角分为内眼角和外眼角。 7、眼眶:眼皮的外缘所构成的眶。 8、鼻梁:鼻子隆起的部位,最上部称鼻根,最下部称鼻尖。 9、鼻翼:鼻尖两旁的部位。 10、鼻唇沟:鼻翼两旁凹陷下去的部位。 11、鼻孔:鼻腔的通道。 12、面颊:位于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颌的部位。 13、唇:口周围的肌肉组织,通称“嘴唇”。 14、颌: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上部称上颌,下部称下颌。 15颏:位于唇下,脸的最下部分,俗称“下巴颏儿”。 (二)面部五官比例 在化妆造型中,观察能力是化妆师必备的素质之一。观察什么?首先要观察面部五官比例。 自古以来,椭圆脸形和比例匀称的五官被公认为最理想“美人”的标准。脸形的长度和宽度是由五官的比例结构所决定的,五官比例的测量一般以面部的“三庭五眼”为依据。“三庭五眼”是对面部五官比例精辟的概括,对面部化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所谓“三庭”,是指脸的长度,即由前额发际线到下颏分为三等份,故称“三庭”。“上庭”是指前额发际线至眉线;“中庭”是指眉线到鼻底线;“下庭”是指从鼻底线至颏底线,它们各占脸部长度的1/3。所谓“五眼”是指在眼水平线上面部的宽度。以一眼睛长度为标准,把面部的宽度。以一眼睛长度为标准,把面部的宽度五等分,两眼的外侧至同侧发际各为一只眼的长度。事实证明,“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完全适合我国人体面部五官外形的比例。 四、头部的“型”与面部的“型” 化妆的目的之一就是利用化妆手段,调整头面部形体特征,从而加强立体感。因此化妆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头部及面部的基本形态特征。(一)头部的“型” 由于人的种族的不同,头颅大致可分为两大类:长头颅型和圆头颅型。白色人种、红色人种及黑色人种属于长头颅型,长头颅型的人种面部比较鼓突、立体。黄色人种属于圆头颅型,圆头颅型的人种面部较圆润、扁平。在化妆造型中,可以发挥不同头颅型的优势,以弥补弱势。 (二)面部的“型” 我们可将头部视为一个存在于空间的长方体,面部则是其中的三个面。由此可知,面部是有转折变化的。由两眉峰分别向下做一垂线,这两条线称之为轮廓线。两条轮廓线之间的面为内轮廓,内轮廓以外的面称为外轮廓。通过认识面部的转折关系,就可以利用色彩的色性,将圆润、扁平的面型塑造成圆润与立体相合的面型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

Vol.33No.5 M ay 2012 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有属于自己的称谓系统,每个称谓系统又由若干称谓语组成。称谓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除了具有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功能外,最重要的是它能反映出说话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在人际交往中,双方互相称呼,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有时在称谓上还要体现礼敬,因此在翻译称谓语时不可避免地要了解称谓语背后浓厚的文化内涵。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我们只有充分了解称谓作为复杂的语言系统的文化意义,才能找到合适的翻译方法。 一、中西方称谓文化差异 (一)亲属称谓 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称谓系统,其称谓词语更是纷繁复杂。赵元任先生在《中国人的各种称呼语》中列举了110种亲属称谓语,每一种称谓语又有正式名称。 在西方,亲情观念相对淡薄很多,亲属称谓数量不仅少而且简单。英语中大体含有11个亲属称谓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mother,son, daughter ,brother,sister,uncle,aunt ,cousin 。其中cousin 不仅没有血缘关系之分,甚至没有性别之 分,既可以指堂哥堂弟表哥表弟,也可指堂姐堂妹表姐表妹,由此词翻译也可以看出汉语称谓语中血缘关系和性别特征都很明显。 另外,在中国,人们在实际交往中与对方关系密切时也常常使用亲属称谓称呼来表示亲近,而且加尊﹑仁﹑贤等以示尊重。对年长一些的称仁兄﹑尊 兄等,年纪略轻的称贤弟﹑贤妹﹑仁弟等。现代社会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阿姨、叔叔、伯父等近乎亲属称谓的称呼,这种拟亲属称谓的普遍流行,也恰恰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的伦理观念,重视血缘关系,实际上是家族观念的一种延伸和扩大。 (二)社会称谓 汉语的身份类称谓种类也很多而且范围广。受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人们与有官职的人交往时多以姓+职务相称,如王主任、吴处、张局等,另外还有姓+职称或职业,如李教授、张医生、刘老师等。但是在英美国家,人们与关系亲近的人可以直呼其名,即使是自己的领导或上司,其他情况下可以用姓氏加上Mr.,Mrs.,Ms 或Miss 来彼此称呼;头衔类称谓只局限于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和法律界人士。其中Professor (教授),Doctor (博士)的头衔可以用来作称谓,但是teacher 就不可以。 (三)自谦称谓 我国古代讲究自谦,自谦称谓中大都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词素,如卑人﹑卑职﹑卑下﹑鄙人﹑贱妾﹑微贱﹑下愚﹑小人﹑小的等等,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如仆﹑臣﹑不肖﹑不才等。这些称谓用语都是根据卑己﹑己谦的礼俗而产生的。老者自谦会用老朽﹑老拙﹑老汉等称呼;妇女自谦则用奴﹑奴家﹑贱妾﹑下妾等称呼。对人自称时以自谦的方式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但对别人直呼其名在礼节上就会显得轻简,被认为是一种失礼的行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甚至使对方产生羞辱感。然而欧美人却习惯直呼他人姓名,甚至是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己的时候也只会使用“I ”。“I ”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大写,由此英美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可见一斑。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 刘宗贤 (1.安徽大学 外国语学院;2.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国际贸易系,安徽 合肥 231131) 摘要:称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反映,是社交礼仪的重要方面,而称谓词语正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社会、 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导致汉语称谓和英语称谓存在许多差异。关键词:称谓;文化差异;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5-0177-03 177--

男女体型差异比较

男女体型差异比较 男子体型与女子体型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躯干部,特别明显的是男女乳房造型的差别。女子胸部隆起,使外形起伏变化较大,曲线较多;男子胸部则较为平坦。 女性的特征是胸部隆起圆润,肩部相对比较窄,腰身纤细而臀部突出,腰部以上和腰部以下大约等长,颈部较细,体态丰满,显示了女性的婀娜多姿。具体表现在:女性肩部较窄,肩斜度较大,锁骨弯曲度较小,不显著,胸部较狭而短小,青年女性胸部隆起丰满,随着年龄增长和生育等因素的影响,乳房增大,并逐渐松弛下垂。腰部较窄,臀腹部较浑圆,背部凹凸不明显,脊椎骨弯曲较大,尤其站立时,腰后部弯曲度较明显。另外,亚洲女性前腰节比后腰节长1--1.5cm 左右。“乳房发达,臀部丰满而腰细,皮下脂肪层厚而体表曲线平缓,肩斜而颈细”是女性体型的一般特征。女体的凹凸起伏、玲珑有致,突显娇柔、性感、可爱之情。 女性体型可分为A形(臀大肩小,体型最为主要的特征是宽大的臀部,虽不一定胖,但是臀部的宽度比肩部宽。常常溜肩。小骨架。胸部是否突出不会影响臀部在整个身体中的作用。脂肪的分布不平衡,通常在臀部、腹部与大腿)、O 形(最为突出的体型特点为圆润的肚子,腰部的宽度大于肩部与臀部的宽度。一般, O 形体型的人都较为肥胖,也有体重轻的人是 O 形体型。通常胳膊与腿为正常尺寸。骨架从小到大都有。脂肪多存于腰腹部。大部分 O 形体型也溜肩,胸部也较丰满)、H形(肩部与臀部的宽度接近,身体最突出特征是直线条,腰部不明显,为 H 形的轮廓线。臀围与腰围的差值小于 15CM 。骨架从小到大都有,脂肪均衡地分布在身体各个部分,或者在腹部周围)、X形(肩膀与臀部基本同宽,腰身瘦小。腰围比臀围小 18-25cm 。胳膊与腰部之间有明显地缝隙。肩膀有棱角。身长比例均衡。骨架从小到大都有。重量分部不均,通常臀部及大腿部位较重。即便腰部有肉,但腰围明显小于臀部及肩膀的宽度。胸部丰满,曲线明显,也称沙漏形)、Y形(宽肩窄臀,体型特征为 Y 形,但是有腰。常常是中等到偏大的骨骼结构。臀部与腿部较为苗条。脂肪的分布不平衡,通常分布在身体的上半部,胸部不突出)五种。 男性的特征是胸部结实平坦、肩宽、髋骨窄、臀部相对窄、腰部以上较腰部

美国种族歧视根深蒂固

美国种族歧视根深蒂固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3日发表的《2004年美国的人权纪录》指出,种族歧视在美国根深蒂固,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份人权纪录说,美国有色人种普遍贫困,生存状况远不如白人。据英国《卫报》2004年10月9日报道,2002年,白人家庭净资产是8.8万美元,是拉美裔家庭的11倍,接近非裔家庭的15倍。 据统计,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黑人人数是白人的3倍。黑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比白人少6岁。 纪录指出,美国的少数民族受到就业和职业歧视。据《今日美国报》2004年5月5日报道,2003年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收到有关工作场所种族偏见方面的指控29000件。美国劳工部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到2004年11月,黑人的失业率为10.8%,白人是4.7%,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 来自于至少38个国家的未成年人从事着奴隶性劳动。在美国无力负担医疗保险的4500万人中,700万是非洲裔美国人,占美国非洲裔人口总数的近五分之一,这个比例比白人高77%。《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2004年3月29日的一篇文章指出,《独立宣言》称人类生而平等,而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差距简直是对这一“立国之本”的侮辱。 纪录说,美国学校普遍盛行种族隔离式教育。美国南方有八分之一的黑人学生上的是黑人学生占99%的学校,约有三分之一的黑人学生上的是少数民族占90%以上的学校;在北方,超过一半以上的黑人学生上这种黑人和少数民族学生占绝大多数的学校。 纪录说,美国大学校园种族主义抬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迪亚波罗河谷社区学院接连发现法西斯标语口号及白人至上主义标语口号,还包括使用武器和语言进行威胁。在加州小圣罗斯学院,校报刊载专栏文章攻击犹太人,引发抗议风潮;网站聊天室被白人至上主义分子占领。在达特茅斯学院,白人女生在筹款活动中拍卖“黑奴”。在南密西西比大学,一批白人在美式足球比赛结束后高喊种族主义口号,攻击4名黑人学生。在只有55名黑人学生的密歇根州奥利维特大学,有51名黑人学生在发生种族暴力事件及骚扰事件后退学。 纪录显示,美国种族偏见和偏执造成社会矛盾激化,仇恨犯罪增加。据美国联邦调查局2004年11月22日公布的对16%的执法单位有关报告的统计,2003年美国发生的总共7489件仇恨犯罪案中,有3844宗与族裔仇恨有关。其中,针对黑人的族裔仇恨犯罪案达2548宗,占51.4%,是针对其他所有种族的此类犯罪总数的两倍多,有3150名黑人成为受害者。而犯罪人当中62.3%是白人。 《洛杉矶时报》2004年5月3日报道,受“9·11”事件及伊拉克战争影响,2003年,全美共发生针对穆斯林的仇恨事件1019起,同比增长69%。加州针对穆斯林的仇恨事件共221起,同比增长近3倍。纪录指出,美国司法领域种族歧视司空见惯。有色人种被判刑和在监狱中被关押的比例明显高于白人。根据美国司法部2004年11月公布的报告,有色人种占美国在押囚犯人数的70%以上。

人种分类

人种分类 根据体质特征的差异,过去全世界人种大致上分为3大人种,即蒙古人种(黄色人种)、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尼格罗人种(黑色人种)。有人还主张再分出澳大利亚人种(棕色人种)来。在这些主要人种之间还有若干过渡人种,如介于尼格罗人种和高加索人种之间的有埃塞俄比亚人种和南印度人种,介于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之间的有南西伯利亚人种和乌拉尔人种,介于蒙古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之间的有波利尼西亚人种和千岛人种。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能力的提高,控制自然能力的增强,社会因素逐渐加强而自然选择因素逐渐削弱,人类交往日益频繁,各人类集团间不断发生混杂,混杂现象越来越广泛,几乎扩展到了世界上每个角落,因此,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绝对的纯种人种。 黄色人种: 也称“蒙古人种”、“亚美人种”,包括东亚、北亚、中亚、北极等原有居民和美洲的印第安人。体质特徵:肤色呈黄色或白色;头发直,发色黑;眼色深;颧骨较高;面部扁平;内眥皱襞和门齿铲形的出现率较高;体毛和胡须稀疏。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西伯利亚、中南半岛、美洲和北极地区。其形成地区,在东亚和中亚的干旱多雪地区和风沙较多的地带。在四大人种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蒙古人种的铲型齿特征来源于温带,有利于依靠植物(果实,叶茎等)为生。 印度人种: 印度地理人种的外表特征虽与高加索人种有许多相同之处,但肤色较深,身材细长,有些属骨瘦如柴类型。此外,骨密度低;B型血型出现率高,Rh阴性血型出现率低。显示其血型特征上与蒙古地理人种相似。 高加索人种: 高加索地理人种的Rh阴性血型出现率高,并有A2型血型的人,与印度地理人种不同。其肤色浅、体毛浓密。鼻大而窄和男子秃顶者多也是其显著特征。 印第安人种: 印第安地理人种或称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过去曾依外表特征而归于蒙古人种,如直黑发、铲形门齿出现率高、体毛稀疏、男子秃顶者少等。但其肤色较蒙古人种更浓重,且具偏红色调。其血型特征也与蒙古人种不同,如无B型及Rh阴性血型的人,N型血型的人也很少,而Diego阳性血型出现率高。

中西称呼的差异

中西称呼的差异 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宇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Mrs Howard,Miss Jones等)。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宇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Ben,Helen,等。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例如,许多大学生叫老师的名字。老师们对这种做法并不反感,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或过于随便;他们反而认为学生能这样做,正好说明自己待人友好,平易近人。 这当然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呼其名,成年人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孩子会挨一顿骂,甚至会挨几巴掌。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对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主要的例外是:称父母为Dad,Mom,Mum,Mother等,称祖父母为Grandpa,Grandma等,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Aunt Mary或Uncle Jim(注意:一般用名字,不用姓)。就连对这种亲属关系,美国人也倾向于用名字相称,,不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语。应当指出,Brother Joseph或Sister Mary之类的称呼只用于天主教团体和某些别的宗教或职业团体。 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上他的姓,如“黄局长”、“林经理”、“马校长”之类。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长),Manager Jackson 杰克逊经理),Principal Morris(莫里斯校长)。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和Mayor——,但往往只称Governor或Mayor,省去其名;Professor一词也有类似用法。 应该指出,对军官的称呼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也有所不同。在汉语中用姓加职务,如“陈司令”、“郝团长”、“梁排长”等。在英语中则用姓加军衔,不用另加职务,如可以说Captain Johnson (约翰逊上尉),却不说company Commander Johnson(约翰逊连长);可以说Admiral Benjamin(本杰明海军上将),却不说Fleet Commander Benjamin(本杰明舰队司令官)。汉语作品译成英语时,常常将某些称呼直译成英语词,如把“爷爷”译成Grandpa,“姑姑”译成Annti,“嫂子”译成Sister-in-law,讲英语的人听起来不顺耳,实际上也不完全对应。有些人用英语写中国的事情时,用这些称呼使文字带有中国色彩,这是无可非议的。不过,有些称呼使人为难。例如,如何称呼教师,就一直是个问题,是直接叫Teacher 老师),还是叫Teacher Zhang(张老师)?这两种叫法都不符合英语习惯。称老师为Comrade(同志)或Comrade Li(李同志),合适吗?Comrade一词在非社会主义国家不大用。如果让中小学生就按英语习惯,称教师为Mr Wang(王先生)Mrs Yang(杨太太)或Miss Fei(费小姐),中国人又觉得有些刺耳。 再有就是“师傅”、“警察叔叔”、“解放军叔叔”等称呼。把师傅”译成master,就带有“主仆关系”的味道,不是目前汉语“师傅”二字所表达的意思。更难办的是,原来“师傅”只用来称呼老手艺人、工人、厨师、汽车司机等。现在却成了一种很普遍的称呼,不问职业,不分男女,都可以称“师傅”。把“解放军叔叔”译成P.L.A.Uncle,把“警察叔叔”译成Uncle Policeman 都不妥。第一,很多外国人不知道P.L.A.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在西方,军队和警察与人民的关系不象在中国这样亲密,不明白为什么要称他们为“叔叔”。 还有一种现象也很有趣。英语中没有一个笼统的称呼用来引起陌生人或不知姓名的人注意。汉语则很方便,用“同志”就可以了,现在更时髦的是叫“师傅”。碰到这种情况要用英语时怎么办?这要根据情况而定。按英语习惯,有时可以说Excuse me,Pardon me,I say there

男女体型区别1

男女体型差异比较 男性的特征是胸部结实平坦 、 肩宽 、 髋骨窄 、 腰部以上较腰部以下长 , 骨骼、 肌肉较明显、颈部较粗,整体看上去像个倒三角形。 女性的特征是胸部隆起圆润,肩部相对比较窄,臀部突出,腰部以上和腰部 以下大约等长,颈部较细,体态丰满,显示了女性的婀娜多姿。 由于男人肩部宽,胸部平坦几时臀部相对窄。女人肩部比较窄,胸部隆起圆 润,腰窄臀宽。男体的方正厚实,突显庄重、沉稳、可靠的特性表现。女体的凹 凸起伏、玲珑有致,突显娇柔、性感、可爱之情。

男性肩部较宽, 肩斜度较小, 锁骨弯曲度大, 外表显著隆起, 胸部宽阔而平 坦,乳房不发达,腰部较女性宽,背部凹凸明显,脊椎弯曲度较小,正常男子前 腰节比后腰节短 1.5cm 左右。 女性肩部较窄,肩斜度较大,锁骨弯曲度较小,不显著,胸部较狭而短小,青年女性胸部隆起丰满, 随着年龄增长和生育等因素的影响, 乳房增大, 并逐渐 松弛下垂。腰部较窄,臀腹部较浑圆,背部凹凸不明显,脊椎骨弯曲较大,尤其 站立时,腰后部弯曲度较明显。 亚洲女性,

前腰节比后腰节长 1--1.5cm 左右。 “乳房发达, 臀部丰满而腰细, 皮下脂肪层厚而体表曲线平缓,肩斜而颈细”是女性体型的一般特征。 男女人体由于生理差异,形成比例上的差别,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从宽度看:男性肩部宽,骨盆窄,女性肩部窄,骨盆宽。 从长度看:男性由于胸部体积大,显得腰部以上发达,女性由于臀部宽阔,显得腰部以下发达。 从轮廓看:男性肌肉起伏显著,脂肪少,肩部宽臀部窄,构成了上大下小的 体型特征, 女性则脂肪较多, 肌肉起伏不明显, 肩部窄臀部宽, 构成了上小下大 的体型特征。

关于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

关于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 摘要 种族歧视是美国由来已久的问题。若要追溯其开端,在美国还没独立仍是北美英国殖民地时,英国殖民者引进了第一批非洲黑人劳工。他们于1619年在弗吉尼亚殖民地的詹姆斯敦被出卖。自此50年后,北美洲一些地方法律已经确立起黑人奴隶制。奴隶制在存在的两百多年里,不断激化着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美国奴隶制的这段惨痛历史在美国黑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伤害。 在2008年美国的总统大选中,非洲裔美国公民贝拉克·奥巴马击败对手麦凯恩赢得大选,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媒体和广大群众都认为奥巴马的当选可以让他成为美国种族问题的终结者。但实际上,无论美国多次改善黑人公民的权利制度,甚至选举非洲裔贝拉克·奥巴马担任美国总统,这也不能完全消除美国白人与黑人间的隔阂问题。 先举几个例子吧 1.美国1787年宪法的歧视: (1)宪法没有规定废除奴隶制度。宪法不仅没有否定奴隶制度,而且在分配众议院各州代表名额时,黑人人口按3/5的人口折算,这就更加降低了黑人的地位。 (2)宪法没有提到保证人权问题。相反,宪法明文规定了保留奴隶和种族歧视的条款,将黑人、印第安人、妇女和穷人排除在人权保护之外。 2.美国黑人枪杀事件:2014年8月9日下午,18岁黑人青年迈克尔·布朗同一个朋友在密苏里小城弗格森街上行走时,被一名警察连击数枪身亡。 种族歧视问题成为美国“人权记录”中最不光彩的一页。在美国,黑人等少数民族始终是二等公民,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问题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黑人和白人之问,教育水平、就业率、平均工资等方面都有明显差距,由此形成的种族贫富差距和黑人的贫困化则是人人皆知[2]。司法中的种族歧视也极为严重。在美国,被关押在监狱里的黑人和被判死刑的黑人比例明显高于白人。在各州的监狱中,大约47 的为黑人,16%的为拉美裔。据联合国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在美国.犯有同样的罪.黑人及有色人种往往受到比白人重2至3倍的惩罚.杀害白人被判死刑的黑人是杀害黑人被判死刑的白人的4倍。尽管种族问题如今仍是困扰美国社会的大问题之一,但是.明目张胆“种族歧视”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越是大公司和政府部门,对少数族裔越是客气耐心.谁也不想犯“歧视”这一大忌。美国的种族歧视从目前来看,开始在新的领域呈现出新的现象,传统的政治保守势力也开始介入到其中,简单的单一种族歧视被文化上的隐性歧视所代替。同时.还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美国存在的较强烈种族歧视,另一方面,美国社会的任何行为.都担心会被带上种族歧视的印记.大家都知道种族歧视不好.但是大家都会有意无意地犯种族歧视的毛病.从中可见白人至上主义在某些美国人中十分顽固。就在这样的怪圈中,美国的种族歧视仍在继续。 美国的发展和构成美国社会的少数民族密不可分,但从不同肤色、不同文化导致不公平对待这一现象来看,少数民族又不属于这个一向主张自由平等的美国社会。美国社会的繁荣和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主要归功于这些少数民族的辛苦和努力而不是占绝大多数的白人。今天,一些少数民族要求的平等、公正已经实现.但遗憾的是,贫穷、偏见、不公平仍然存在着。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黑人及其他少数族裔不平等的地位和状况,这是美国社会根本性的大问题,就连美国政府也不得不承认.美国存在种族主义、种族歧视和事实上的种族隔离,少数民族面临的不平等问题仍然是美国最严重和:无法解决的挑战之一。但是.我们仍然坚信一个能公正并人性化地处理不平等、偏见等种族歧视问题的社会.不仅会给自己而且会给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带来和平和繁荣。

浅谈药物的种族差异

发布日期20050415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综合评价 标题浅谈药物的种族差异 作者杨进波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三部杨进波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药物种族差异的定义、药物种族 差异的来源及产生的环节。 随着中国加入WTO,由于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和临床资源,国外制药厂商纷纷将其产品推向中国,这可能包括两种 情况:(1)开发中国市场,将其已在本国上市的产品出口 中国;(2)厂家的全球发展策略,将其正在开发产品的临 床试验的一部分放到中国来做(称为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让中国成为其全球临床试验的中心之一。在以上两种情况之

下,均会涉及到药品技术审评人员从人种(族)因素角度出发如何评价药物的种族差异。本文主要介绍药物种族差异的 定义及产生来源。 一、药物种族差异的定义 药物种族差异(ethnic differences of drug)指由于种族因素的差异导致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种族人群安全性、疗效、剂量和给药方案的不同。 种族因素的定义是:种族性"(ethnicity)来源于希腊语"ethnos",意思是民族或人民。种族因素是与种族或以共同特征和习惯而聚集的大规模人群相关的因素。应注意,因其文化和遗传学的含义,使种族性(ethnicity)这一定义比人种(racial)有更广泛的意义。种族因素可分为内在因 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种族因素:内在种族因素是指有助于定义与鉴别一组亚人群,并可影响地区间临床资料延用可能性的因素,例如,基因的多态性、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瘦体质、机 体组成和器官功能障碍。 外在种族因素:外在种族因素是与居民居住环境和文化相关的因素。外在因素大多由文化和行为所决定,而较少受

面部结构与七种脸型的特征

面部结构与七种脸型的特征 化妆师要想塑造出理想的妆容,少不了要对人物面部结构和各种不同脸型的特征进项一番认真的研究,此外,我们每天所面对的客人大都是一些面貌平平不够完美的人,如何矫正其面部的不足,让他们看起来如同明星般的光彩夺目,这也需要化妆师对人物面部结构和各种不同的脸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面部结构分析 要画好妆容,首先就要掌握好面部五官的比例,轮廓与线条,从通过化妆手法来适度修饰和美化人物面部,另外,还应掌握的肌肉,骨膈和脂肪密切相关, 1,面部的比例 脸部结构的标准比例关系即脸部的黄金比例是三庭五眼人的五官比例只要在这个范围内,就能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平衡感。 (1)面部五官整体的标准比例 所谓三庭即从人的发际线到眉骨、从眉骨到鼻尖、从鼻尖到下巴的三个距离正好相等,各位三分之一;五眼即正常人的两个眼睛之间的距离正好是一只眼睛的宽度,外眼角到发际线又是一只眼的距离。如果两眼之间的距离小于一只眼睛的宽度,会给人紧张、阴沉的感觉;大于一只眼的距离,则会给人以缺少心机的感觉。 (2)五官标准位置和比例 眉毛的标准位置在额头发际线至鼻底中分线上,眉头和内眼角在同一垂直线上,眉峰在整个眉毛从眉头到眉尾的2/3处,眉尾在鼻翼与眼尾的延长线上,眉尾应平齐或略高于眉头的水平线,眉梢在鼻翼至外眼角连线的延长线上为长眉,眉梢在嘴角至外眼角连线上为短眉,如果眉的长度长于或短于上述这两个尺度,化妆时就要适当地调整。鼻子在脸部的中庭位置。鼻子鼻翼部位的宽度应等于一只眼的宽度。眼的标准位置应在额头发际线和嘴角水平线连接线的二分之一处,两眼之间的距离等于一只眼的宽度,眼尾应略高于内眼角的水平线。唇的位置: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语言差异

09汉语言文学专业 邢寿康200940202009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语言差异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总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照。) 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夏天" 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竟是如此的迥异。原因就在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当然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例如,在汉语中的"东风" 使人想到温暖和煦,西风则叫人有种寒风刺骨的味道。而在西方则相反。原因也是一样,两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带来感觉就不同。 二、生产劳动 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fish in the air (缘木求鱼)、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 (错过机会) 等。汉语中这类词语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类词语。而在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对较少。 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 的动词在汉语中有许多,如"扛、荷、挑、担、抬、背、驮、负、提、挎" 等,每个词都有一定的负运的东西与之相应(如,挑土、担水、提箱子),真是细密之极。在英语中却只有一个carry来泛指这个动作。汉语之所以将这个动词细加区分,大概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体力劳动特别多的缘故。 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 、"气壮如牛" 等词,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说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flog a willing horse 。为什么汉语用"牛" 而英语用horse 呢? 答案是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牛和马在生产过程中分别分成了两国人的好帮手,博得了人们的好感,词语中也就有了如上用法。 三、风俗习惯 1、称谓及称呼: 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我们看到,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比如: 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埋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Mr, Mrs 或Miss。他们这些做法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们眼中,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及分析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中西方文化在称谓与称呼、见面、宴客、女士优先等五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礼仪形态。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是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有助丁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价值观念一、中宙礼仪文化差异 礼仪”是社会文明化的产物,是一种人为建构的用来在社会交往中规定人们言谈举止等行为的交际规范。只要人类存在交往和交际活动,人类就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他们彼此的情感和尊重。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曾说过,礼节乃是 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中国自古以来号称礼仪之邦,热情好客,以礼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此也形成了丰厚的礼仪文化,剔除其中不合时宜的封建糟粕,结合时代变化发展的实际,丰富发展其文明进步的内容,依然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我国进入WTO之后,与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交往日益频繁。如果不了解西方的礼仪风俗和传统习惯,就有可能会引起误会,导致交际无法进行。有些我们并不介意的言辞、举止,在外宾看来也许是失礼、冒犯或无礼,从而形成人际沟通与交往的障碍。为了保证对外交往和接待服务工作顺利进行,避免唐突和失礼,很有必要了解和熟悉各国礼仪习惯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客人,体现出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礼仪之邦的风范。礼仪带有明显的民 族特点,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人们言辞中、抬手举足之间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文化不同,社会交际规范也千差万别。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称谓与称呼、宴客、中西禁忌习俗及女士优先礼仪等五个方面: 1、文化称谓与称呼礼仪的差异。英汉两种文化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异是显而 易见的。在汉语文化中,称谓是分析性的,而在英语文化中,称谓是模糊笼统的。一个英语词cousin , aunt及un-cle可以对应八个不同的汉语称谓。在称呼问题上,汉文化一向认为小的、年轻的必须尊敬老的、年长的。我们常说老张、李老、老先生、老太太、老人家、张大嫂、李大妈等,都是表示尊敬的称呼。而在英语文化中,除正式场合称先生、太太、小姐之外,相识的人之间无论年龄大小,皆可直呼其名,并认为是一种关系亲密的表示,即使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并没有唐突或不礼貌的感觉,这与中国的礼节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要是对父母、祖父母,学生对老师直呼其名,那一定会被认为是十分无礼。在西方,老”是虚弱、老朽、不中用的代名词,称别人为老”则是一种轻视无礼的表现。 2、见面礼仪的差异。中国人见面握手时身体微微前倾为礼,特别是与上 级或贵宾握手时,要恭敬地微欠上身表示尊敬,而西方国家认为这一动作显得过丁卑贱。中国人往往喜欢用双手相握或右手紧握,左手抓住或拍打对方的肩或背,甚至搂着别人的脖子表示态度热情和尊重对方,英语国家的人对此深感厌恶,认 为他过丁亲密,表现出明显的虚伪和不真。中国人见面经常问你吃了吗?去哪了?干什么去?”,西方人对此非常困惑,有时甚至愤怒,认为干涉了他们的私事。 3、宴客礼仪差异。中国人在餐桌上以劝洒劝菜为礼貌,劝客人多吃些多喝些,方显主人的热情好客,而西方人决不会勉强别人,客人往往随女主人动作。主人一般询问客人是否想喝点什么,客人应如实回答,客人如果谢绝,主人也不再勉强。中国人则会主动倒茶或拿饮料,且要不断加茶。西方人以喝完为礼貌,面对主人不断加茶。往往不知所措。殊不知中国人的习惯是不能让杯子空着,客人杯子空着说明主人没招呼好客人。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 摘要:本文从称呼语的概念和作用入手,结合中西方称呼语误用的具体实例,进一步从三方面引出中西方称呼语差异的一般规律,进而深入分析了这种差异背后所反应的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了解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的意义与必要性。 关键词:中西称呼语;差异;文化因素;意义 一、引言 称呼语是人们在日常语言交际中彼此间当面招呼对方时使用的名称。称呼语的正确使用不但能够保持、加强、甚至建立各种人际关系,还能够帮助避免误解和语用失误并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对于中西方称呼语的对比研究具有实际的意义和重要性。根据人的社交群体的亲属关系,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1.亲属之间,包括直系、近亲及远亲 2.朋友、同学、同事、师生、上下级等关系密切及关系一般的熟人 3.非熟人的其它社会关系来阐述中西方称呼语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背后所体现的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二、中西方称呼语语用失误实例 有这样的一个情景:英语教师走上讲台,然后对着全班同学说“Class begins.”,这个时候班长就说“Stand up.”,接着同学们起立并且异口同声地说“Good morning, teacher.”,这时候老师会说“Good morning, students.”,最后班长说“Sit down, please.”。这样的情景不知重复了多少次,而且好像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意识到teacher 和student 在英语中是根本不能用作称呼语的。 另外几个例子:一位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当他对房东老太太称呼“Grandma”时,被对方明确回绝,她宁愿留学生直呼其名,而不愿领受“奶奶”的尊称。因为在英美文化中,即便真是耄耋老人,只要他头脑清醒,也不愿听陌生人喊他“老爷爷”或“老奶奶”。与此相反,在操英语的本族人之间,老者有时会称呼年轻人为“son”以表示亲切,而并没有侮辱他人的意思。可是在汉语里,称别人为“儿子”是不可容忍的。一个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女学生因被校园清洁工称为“Pet宠物”而十分恼怒。

美国的种族歧视从好莱坞电影

美国的种族歧视从好莱坞电影《相助》看 [摘要]电影《相助》反映了自美国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的社会问题——种族歧视。影片站在女性的视角讲述了黑人女佣自我奋斗的历史和罕见的白人帮助黑人的故事,用一股温和的力量阐述了一段凄凉而又略显温暖的历史。在美国,一些少数民族特别是黑人,一直遭受着白人社会的种种歧视与刁难。本文围绕影片,从历史根源、社会文化以及经济政治等方面出发来探讨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以及给美国社会带来的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种族;种族歧视;《相助》 2011年上映的好莱坞影片《相助》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初密西西比州杰克逊镇的白人主妇和黑人女佣之间的故事。这是一部反映美国社会问题的电影。影片用细致的手法和看似平静的场景描述了白人斯基特、黑佣艾碧林和明尼三个平凡的女人的故事。他们生活在因种族制度而令人倍感窒息的密西西比州,斯基特是白人农场主的女儿,因其从小受到家中黑人女佣的照顾而深受黑人文化的影响并对黑人抱有深厚的感情,长大后家中黑佣的不辞而别对斯基特产生了极大的打击。怀着对黑人妈妈的思念,斯基特决定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黑人女佣,将黑佣所遭受的种种凄惨遭遇记录了下来出版成书。影片从一开始便巧妙运用女主人与女仆人之间的种种矛盾代替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冲突。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出,美国的种族歧视、种族问题根深蒂固,为美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一、《相助》:种族旗帜下的个人命运 电影《相助》是由美国作家凯瑟琳·斯多克特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成。这是一部承载着作者对家中黑人女佣的无限感激与怀念的作品。电影从女主角——斯基特的视角,着重反映了黑人女佣艾碧林和明尼的不幸遭遇。斯基特是杰克逊镇白人女性中的一个异类。她讨厌白人对黑佣的欺压,并大胆地决定写书帮助黑佣改变现状。于是,她将目光瞄向了镇上的黑佣,希望她们用真实的遭遇帮助她写书。艾碧林是一位典型的优秀黑人女仆,她的性情平和而稳重,照看过17个白人小孩,但是却被不断地解雇与抛弃。尽管她对于白人雇主的孩子付出了自己的母爱并全心全意给予照顾,而她惟一的儿子,却在车祸后因白人医院拒绝抢救,最终死在了一张沙发上。艾碧林所遭受的一切是她对白人深感恐惧,因而她最初拒绝帮助斯基特。电影中另一主人公明尼是艾碧林的好友。明尼与艾碧林的性情截然不同,她从小便对白人的欺压深恶痛绝,但迫于无奈也只能忍气吞声,并将自己的四个孩子教育得对雇主俯首帖耳。电影中,明尼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的个性遭到了女主人西丽的报复。但明尼是勇敢的,为了她的孩子不再受到白人的欺压,她试图向白人雇主宣战,并与艾碧林秘密参与到斯基特写书的计划中。然而,明尼最终还是成了种族文化的牺牲品。 整部影片试图用平和的手法,以种族歧视的文化为背景为观众反映半个世纪以前,发生在美国南方的种族隔离制度和黑人解放运动。虽然从现实来讲,弱势群体想要摆脱束缚,得到真正的平等所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但影片仍然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感人而又励志的故事。

中国与美国的种族差异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以及 表现于共同的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民族之间的复杂程度甚于中国,因 为美国没有一个处于绝对强势的民族。也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美国如此开放 如此多元化的氛围。虽然也有着很多种族史上黑暗的瞬间,比如黑奴,比如夏 威夷土著,比如印第安人,比如排华法案,比如日裔美国人集中营等等,但是 相对而言,美国更开放,更包容,更利于不同种族的人民生活在一起。正式因 为美国这种“自由、平等”的立国原则,让美国成为了二百年来各种族人民都 最向往的大陆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陆,但与美国不同,如果说美国是多民族的 熔炉,那中国就是多民族的拼盘。因为各族之间的互相征伐和斗争的时间远胜 于和平相处。美国是一个非常平等的社会,其财富和等级的区别,比起其他任 何国家的人民都要小得多。这种平等,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独立之初的美国,除了美洲的土著印地安人和被强迫贩卖来的黑人奴隶以外,完全就是一个 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它没有自己的皇室和欧洲传统意义上的贵族,也没有欧洲 国家那样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传统和势力。 当时的美国还是一个纯粹的农业国,绝大多数人务农,由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地广人稀,土地拥有者非常普及,传统意义上靠租种别人土地过活的农民,在 美国基本上不存在.我们通常都知道,政治权力是由经济权力来决定的,而当时

的经济权力,主要就表现在对土地的占有上。如果土地只为少数人所有,政权 肯定是贵族政体,由少数能够享受教育的精英来统治多数没有土地的人,而当 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是地主的时候,那结果就只能是建立一个高度平等的共和国。美国当时的开国元勋皮克尼就曾指出,美国的平等将持续很久时间,因为在一 个新的拥有着巨大的未开垦土地的国家,不会有许多穷人和依靠别人的人。为 了保持很大程度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平等,强烈主张民主的杰斐逊总统,甚至 希望美国永远保持为一个由小农组成的社会。 美国有利于民主政体生存发展的第二个条件,是他们所享有的高度自由。在十 七和十八世纪,包括洛克、伏尔泰等著名启蒙思想家在内的许多欧洲人,都认 为北美殖民地是美德和自由的特殊保留地。大批移民从欧洲纷纷涌入美洲大陆。他们当中许多人就是为了逃避各种各样的迫害,到北美寻求自由的,移民到新 英格兰的清教徒如此,在威廉宾的率领下定居于宾夕法尼亚的教友派教徒也是 如此。 最后,美国大多数人思想一致,认为民主是一个很好的政体,而且愿意为它的 不断发展而努力,甚至可以为此相互妥协。这种思想上的共识,对于民主制度 是绝对有必要的,若是缺少这种共识,一个民主自治的制度只会陷入瘫痪,导 致无政府主义,这也正是十八世纪末部分美国人反对民主政体的根本原因所在。美国人的思想及意识形态惊人地一致,这与他们的国情有关。早期的美国移民,大都来自英国,有着相同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价值取向。比起单一的英

中西称谓用语的文化差异

中西称谓用语的文化差异 作者:孙芳琴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大学外语部,贵州,贵阳,550001 刊名: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2,10(1) 被引用次数:17次 参考文献(11条)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 1995 2.陈俊森;樊葳葳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2000 3.索振羽语用学教程 2000 4.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 1996 5.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 1998 6.顾久;杨润华;周复刚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读本 2000 7.刘恭懋古代礼貌语言 2001 8.顾久;顾劳中国文化教程 1995 9.胡文仲;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1999 10.邢福义文化语言学 2000 11.孙芳琴;徐培成英语语言文化教育论丛 1998 本文读者也读过(4条) 1.王宗华.梁星试论英汉称谓禁忌的文化差异[期刊论文]-池州学院学报2010,24(4) 2.祁伟.Qi wei从社交称谓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3.李星.LI Xing中西社交称谓词映射的价值观差异对比研究[期刊论文]-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23(3) 4.试论英汉称谓禁忌的文化差异[期刊论文]-中国电力教育2009(18) 引证文献(18条) 1.王宗华.梁星试论英汉称谓禁忌的文化差异[期刊论文]-池州学院学报 2010(4) 2.试论英汉称谓禁忌的文化差异[期刊论文]-中国电力教育 2009(18) 3.李星中西社交称谓词映射的价值观差异对比研究[期刊论文]-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6(3) 4.董宇不同文化对语言交际的影响[期刊论文]-科技致富向导 2011(4) 5.赵玲洁称谓:社会文化心理的镜象——英汉称谓系统的对比[期刊论文]-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1) 6.邓建群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文化比较[期刊论文]-科教文汇 2009(1) 7.张沙林.胡浩明汉语言语交际中称谓语缺环现象小议[期刊论文]-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3(4) 8.田艳萍汉语、英语、日语亲属称谓对比研究[期刊论文]-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2009(3) 9.金茹花.吉哲民英汉亲属称呼语与中西思维差异[期刊论文]-宜宾学院学报 2008(10) 10.李娟浅析汉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期刊论文]-华章 2008(19) 11.蔡永贵汉语中谦称的语用翻译——以《水浒传》两个英译本为例[期刊论文]-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8) 12.刘卫华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期刊论文]-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