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的故事情节:情节与戏剧冲突

电视剧的故事情节:情节与戏剧冲突
电视剧的故事情节:情节与戏剧冲突

电视剧的故事情节:情节与戏剧冲突

在电视剧里,情节与戏剧冲突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

在电视剧里,“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可以说,没有“戏”也就无所谓电视剧,“戏”是电视剧的骨架,是它的支撑点。

在影视圈里,有“戏”没“戏”的说法十分流行,一个制片人或一个导演,当他手里拿到一个剧本的时候,首先关注的便是剧本里的故事是否有新意(题材和主题)、情节是否合理、故事是否能“抓人”。

在许多人看来,所谓“有戏”,就是指情节要复杂曲折,有悬念,用一些导演和制片人的话说,就是要把所有的人物都拧在一起,让他们相互撕扯、相互对骂、相互搏杀,直闹到天翻地覆才好。给人的感觉是越热闹越好,越离奇越好看,这才叫“有戏”。

然而,到底什么是“有戏” ?

所谓“戏”,就是指戏剧冲突,冲突是由矛盾而产生的。我们所说的矛盾冲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2)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3)人与他人及与自我之间的冲突。

就其形态而言,戏剧冲突可分为内在冲突与外在冲突。内在冲突主要表现为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冲突;外在冲突主要是指那些我们可以看见或感觉到的冲突,主要以外在行为和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外在冲突是以内在的心理冲突作为基础,内在心理冲突也要通过外在行为和语言表现出来。外在冲突与内在冲突可以说是一种互为表里的关系。在电视剧里,戏剧冲突总是通过人物来表现的,经常表现为性格间的冲突。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为个人的利益而奔忙,因此,利益关系经常成为冲突发生的根源和基础。

在《一地鸡毛》这部电视剧里,小林的转变是个人与环境发生冲突的结果,他本来是一个工作懒散、不修边幅却很有个性的大学生,却不能见容于那死气沉沉、百无聊赖的机关生活。这是个人与社会间的盾,而这样的矛盾却是通过小林与同办公室里老张、老孙、老何、老乔和小彭等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为了生存,落拓不羁的大学生小林不得不改变自己,去适应周围的环境。在剧里,这些冲突一步步地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首先,小林与李靖未婚先孕,不得不结婚。结婚后为了争得房子,他不得收敛起自己的个性,为讨得领导的好感和欢心,他不得不迫使自己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每天早晨来到办公室,擦桌子,打开水,他学会了圆滑,学会了给领导送礼,最后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没有个性碌碌无为的人。而这种转变,这些冲突说到底就是为了一己之利。不仅小林,办公室所有的人,他们之间之所以产生矛盾冲突也是因为各自的利益。老张是为了当上局长,老孙是为了提升为正处长,老何是为了房子,老乔是看别人得了好处心里不平衡……而所有这些又是通过各自不同的性格体现出来:老张的圆滑,老孙的狭隘,老何的小气,老乔的刻薄,小彭的尖刻等等。

我们说,电视剧是要有戏的,没有戏也就无所谓电视剧。可是,作为一个编剧,有一个问题必须想清楚:受众在电视剧里真正要看的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靠什么来打动受众?

在《一地鸡毛》这部电视剧里,我们看到,这里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更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在这里,写的都是些生活琐事,从头到尾都没有大的矛盾冲突。如果不是因为原小说很有名气,在国内可能很少有导演会接这样的戏。但是对于一个真正懂得艺术,而且有深厚艺术功力的编剧来说,没有什么事情作不出戏来。这使我们想起了卓别林,在这位艺术大师手里,任何一件事,任何一种道具,任何一个动作,都能做出戏来。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会为没戏发愁的,因为他们能够在生活的散文中挖掘出诗意来。看过《党员二愣妈》的人,固然会记住二愣妈把林业局长从车上揪下来在泥地痛打那样大快人心的场面,但肯定也能记住二愣妈来到林业局长家时,面对着红地毯脚趾头蠕动的那个特写,这都是戏。

说到情节,我们说在电视剧里没有冲突就没有情节,冲突是情节的基础和动力,情节就是由冲突而产生的,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在电视剧《喊叫水》里,人与自然的矛盾造成了人们

生活的贫穷,于是就有小尔舍因为没有水洗脸而受辱的情节,就有尔舍与家人的矛盾,然后又有小尔舍到卖水老爷爷那里恳求他同意让她跟着去卖水的情节,卖水老爷爷被摔伤后,因为没钱交住院费,于是引发了新的矛盾,就有小尔舍去卖水赚钱为老爷爷治病的情节,还有由此而引发的小尔舍与家人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我们可以说,每个情节里都蕴含着矛盾冲突。通常来说,在电视剧里,没有蕴含冲突的情节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注意到,在电视剧里每个场景里,剧作家往往在冲突前落笔,完结后收笔,绝不拖泥带水。

第三章 《西厢记》

第三章《西厢记》 第一节西厢故事的演变 一、王实甫和《西厢记》 《西厢记》被元末明初的贾仲明誉为“天下夺魁”之作,代表了元代爱情剧的最高水准,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关于《西厢记》的作者,向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一生共创作了十四种杂剧,现在全本流传下来的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王实甫的剧作多以儿女风情故事为主,有浓郁的抒情气氛,语言清丽华美,是文采派的典范。 二、西厢故事的演变 1. 《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论调。 2. 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式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秦观、毛滂都有以此为内容的歌舞曲《调笑转踏》,赵令畤据此改写为鼓子词《商调?蝶恋花》,皆为西厢故事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此外,民间艺人还创作有南宋话本小说《莺莺传》、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等,可惜都已失传。自宋至金,崔、张故事代代相传,从未间断。 3. 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首先,它改变了《莺莺传》的悲剧格局,代之以二人私奔而最终获得团圆的喜剧性结尾,从而使其主题上升到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时代高度。其次,《董西厢》中的人物形象较原著也有诸多突破,而具有了崭新的个性特征。张生由背信弃义的负心郎变成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莺莺由哀婉凄切、逆来顺受的柔弱女子变成了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典型形象,原来并不重要的老夫人变成了封建势力的代表,原本无足轻重的红娘也成为十分活跃的角色。最后,《董西厢》中的矛盾冲突也有了发展变化,由崔、张二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转移到他们为追求爱情幸福而与讲究世家大族体面的崔老夫人的矛盾斗争上。这些新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元杂剧《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蓝本。 4.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崔、张故事进行了带有总结意味的再创造,以代言体的戏剧形式予以完美表现,写成了《西厢记》杂剧(又称《王西厢》)。从此以后,流传已久的西厢故事就基本定型了。 第二节《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一、《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1. 《西厢记》的全名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全剧通过描写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崔、张、红娘等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之间尖锐的冲突,深刻地揭示出封建势力的残酷性与虚伪性,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爱情婚姻自由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尤其是作者明确地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理想,更是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 2. 《西厢记》深刻的思想内容是通过剧中的具体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剧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女子形象之一。她的性格具有多面性、丰富性和真实性,她既是一个温柔美丽的相国小姐,又是一个充满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女。一方面,作为青春萌动的少女,她对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有发自内心的渴求,对张生的爱是相当热情、相

画面中体现的戏剧冲突

《影视导演基础(一)》第二次作业 2019-2020(2) 题目:画面中体现的戏剧冲突 姓名: 学号: 学院名称: 年级: 授课教师: 2020 年月日

画面中体现的戏剧冲突 从画面中可以表达很多内容,像是照片或者绘画作品都是可以在其中理解到其中表达的内涵,无论是其中的空间效果和表达的故事都是相互关联的。无论是画内空间或是画外空间,亦或是人物的动作都可以联想到一张照片内所含有的画面内或是画面的冲突。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冲突也可以在其中的剧照中展示,很多作品可以的人物的冲突可以在一张简简单单的照片中体现,一张照片可以通过其中的空间叙事要素、动作要素、造型要素分析出画内空间的冲突。 电影空间是银幕本身所占有的空间,是长方形的二维空间,影视当中的画面设计是从视觉开始的,在影视空间有很多划分空间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的划分。电影的空间不仅能完成叙事,还能通过摄影机的独特效果表达其中的隐晦。画内空间简单来说就是画面内部的空间里的事物和人物,一张照片在画面内部存在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周围环境都是画内空间所讲述出来的故事,而画面中的冲突我们也能从人物的造型和人物的动作里体现。人物的四肢和表情,或者两个人不同的造型都可以反应人物关系。所以说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反映着画面内部人物的冲突。 简单的分析其中的冲突,在下方图片里就能了解一二,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两个人物之间的沟通交流,这张照片出自《辛德勒的名单》了解过这个影片的人应 该都了解坐着的人是史登, 而站着的人是辛德勒,这个 画面来自于剧情刚展开的前 端部分,辛德勒去办公室面 试,在和史登谈话的过程中 便有了两个人物关系的变 化。在剧情中辛德勒最开始 不仅没有高层关系,还没钱, 他是纯靠发战争财空手套白狼。这个画面是辛德勒刚走进隔间落座,开始的时候辛德勒坐桌子上,史登在下,很明显的能看出俩人在画面里的一高一低,而一高一低的人物设计最直接的就是高的一方对矮的一方存在的压迫,俯视即压迫。我们在照片里能看出四周的环境,很明显这

矛盾冲突与戏剧性

情节的基础:矛盾冲突与戏剧性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爱森斯坦为首的一批前苏联电影艺术家曾提出了“理性电影”的概念,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影片表现抽象思想,而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都曾先后进行了“理性电影”的实验,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以失败告终,观众对这类影片也敬而远之。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毫无疑问,创作者对情节的忽视,甚至是屏弃是造成这个结果的直接原因。任何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对思想性最好的展示与体现无不都是建立在好的故事情节上的。因此,从“理性电影”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答案,就是无论怎样的主题思想,好的情节设置与安排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建立起了好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才能被观众感知与理解。而要想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始终都是兴趣盎然,他们的注意力不会被分散,那么就必须创造出吸引他们的元素存在,也就是下面我们所要谈到的情节的基础:矛盾冲突与戏剧性。 首先,我们要确定为什么说情节的基础是矛盾冲突和戏剧性。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过,影视艺术的特性在于它是运动的声画,相对于文学、绘画、音乐等其它艺术来说它所提供给观众的信息元素非常的丰富,几乎囊括了所有其他门类的艺术,这也就意味着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随时都有被诸多信息分散的可能性。那么,对于创作者来讲信息元素间谁主谁辅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倾向。而根据人的生理特点,最能引起注意的是画面中的人物,其次再是空间环境等。我们又都知道对人物最生动、最具体、最形象的展现是依靠故事情节完成的,故而可以认为故事情节是影视艺术中最能吸引观众的元素。 当我们确定了这个问题后,便可以进一步的探讨又是什么样的故事情节最能吸引观众呢?换句话讲,是什么样的人物在吸引观众的眼球。假如这个人物平淡无奇,对生活没有任何需求,他出现在荧幕中只是在向观众展示他日复一日相似的生活经历而没有任何变化的话,观众自然不会对他产生兴趣。只有当人物的各种经历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产生出新的情况才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这就好比平时我们在观看四周时,对某一单一物体的观看时间总是非常的短促一样,我们通过眼睛不断变化的观看角度来改变我们所看到的物体,从而产生新鲜感,以保持我们的视觉兴趣。 要使人物发生变化,那么他一定是因为有了某种目的或者说需求并且采取了相应的行动才可以实现。比如:一个人在办公室里肚子饿了,吃饭就可以说是他的目的与需求所在。不管他是打电话送餐还是亲自到饭店去,这都是他解决目的与需求所采取的行动。这样一个简单的情节,主人公最直接的变化结果就是不会再是饥肠辘轳了。当然,假如要想使这个情节变得更有意思,可能我们就会给主

2017西厢记赏析期末考试答案

?《《西厢记》赏析》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下列关于崔张故事的各版本中目前保留完整的是()。(1.0分) 1.0 分 ?A、 《刘知远诸宫调》 ? ?B、 《天宝遗事诸宫调》 ? ?C、 《雍熙乐府》 ? ?D、 《西厢记诸宫调》 ? 我的答案:D 2 金本《西厢记》中将莺莺许配给退兵之人的建议是()提出来的。(1.0分) 1.0 分

?A、 张生 ? ?B、 老夫人 ? ?C、 红娘 ? ?D、 莺莺 ? 我的答案:B 3 “罗敷”是古代()作品中的人物。(1.0分)1.0 分 ?A、 杂剧 ? ?B、 传奇 ? ?C、 词赋

? ?D、 乐府 ? 我的答案:D 4 《读莺莺传》是()的作品。(1.0分) 1.0 分 ?A、 王国维 ? ?B、 陈寅恪 ? ?C、 金岳霖 ? ?D、 鲁迅 ? 我的答案:B 5 相较于《莺莺传》,《董西厢》中的“惊人之笔”情节并不包括()。(1.0分) 1.0 分

?A、 乱兵围困普救寺 ? ?B、 赖婚 ? ?C、 崔张私下结合 ? ?D、 崔张一见钟情 ? 我的答案:D 6 王世祯分别从四个方面分析《王西厢》的语言,其中不包括()。(1.0分) 1.0 分 ?A、 骈俪中的景语 ? ?B、 骈俪中的情语 ? ?C、 骈俪中的诨语

? ?D、 骈俪中的诗语 ? 我的答案:D 7 《董西厢》中的武戏在情节设置上是为了()。(1.0分)1.0 分 ?A、 丰富情节 ? ?B、 渲染气氛 ? ?C、 烘托人物 ? ?D、 突出崔张的爱情 ? 我的答案:B 8 《寺警》之后崔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1.0分)1.0 分 ?A、

有关职场的电视剧推荐(五部)

有关职场的电视剧推荐(五部) 《杜拉拉升职记》 杜拉拉大学毕业后进入民营企业。因老板胡阿发的骚扰,也因为想和男友李鸿铭一样就职于世界500强公司,拉拉向DB公司递交求职材料。同时她也发现男友李鸿铭和自己的好朋友夏红相爱了。杜拉拉没有背景,受过较好的教育,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拉拉在外企的经历跨度八年,从一个朴实的行政助理,成长为一个专业干练的HR总监,见识了各种职场变迁,也历经了各种职场磨练。与此同时,她的感情世界也在经受着考验。大学毕业一直在民企的杜拉拉不甘平庸,毅然辞职。在她终于被位列世界500强的外企迪比公司录取后却失去了爱情,初恋男友跟自己最好的朋友走到了一起。进入迪比公司后的杜拉拉靠着勤奋苦干以及善良正直的本性打动了迪比公司的销售总监王伟,王伟无论从感情还是事业上都成为杜拉拉一个强有力的依靠。虽然同在迪比的王伟的前妻黛西百般阻挠,但最终杜拉拉还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晋升为迪比公司高层,跟王伟的感情也与日俱增。杜拉拉升职记就是有关职场的电视剧推荐的第一部电视剧。

《潜伏》 《潜伏》并不是间谍片,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职场教程。余则成的经历,有绝对的现实意义,他用亲身体验,教导我们如何在险恶的职场生存,如职场电视剧的经典台词就告诉我们:职场想要过的轻松,不想往上爬,那就只能做一辈子的龙套。作龙套的坏处就是:送死你先去,功劳全没有,裁员先考虑。现在的职场绝不是养懒人的地方,你要比别人生存的好,就唯有当主角,让别人去做龙套。 你不能踩着别人肩膀,就只能做他人垫背。

《棋逢对手》 剧中人物众多,身份各异,从剧中的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能够看到现实的影子,有以王子文饰演的夏朵朵为代表的正为生存奋斗的“屌丝族”,有黄轩饰演的郑墨为代表的“富二代”,也有邓萃雯饰演的苏珊娜为代表的“职场女魔头”。 这部职场电视剧对现代职场中不同的族群进行了深刻剖析,将奋斗、职场潜规则、职场新人黄金法则、极品上司、办公室政治、新新人类爱情与工作、职场白骨精恨嫁等诸多现象集中呈现。 韶关家园招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67821186.html,/) 整理发布

论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冲突

论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冲突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雷雨》以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来展现悲剧的进程,透过明暗交叉的线索,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不同阶级的对立,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读者(观众)似乎可以触摸到这个悲剧链条上的每个环节。作者向读者(观众)集中展现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人世间爱情、亲情的苦涩酸甜,演绎了一段人生悲剧。一出人性悲剧。而这悲剧正是通过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来酿造和显现的。 一部好的剧作的主题思想要通过戏剧冲突来体现。要有引人入胜的情节,紧张激烈的冲突,鲜明生动的人物和个性化的言语。其中,冲突是否合理,是否紧张有序往往是衡量着一部戏的精彩与否。矛盾冲突是刻画性格,增强戏剧感染力的有力手段,对于戏剧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各条冲突线都从一定的方面, 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着主题, 而最直接、最深刻地体现主题的是冲突的主线。不论哪条线索都有自己的发展趋向和过程, 对剧情发展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只有主线是贯串全剧的始终的, 并推动全剧不断向纵深进展。剧本的各条冲突线索都不是彼此孤立, 而是相互作用的。主线在不同的程度上制约着、影响着各条副线, 而所有副线则从不同的角度对主线的发展起到烘托、加强的作用。《雷雨》的冲突线索多且复杂, 比较重要的有周朴园和繁漪的冲突、周朴园和侍萍的冲突、繁漪和周萍的冲突, 此外还有鲁大海和周朴园、周萍的冲突、繁漪和四凤的冲突、繁漪和周冲的冲突、大海和鲁贵的冲突等。 一、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冲突 《雷雨》中的人物是丰满而复杂的,下面从各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分析其中的戏剧冲突: 父与子、父与女、母与女之间的矛盾冲突 父与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周朴园与周萍、鲁大海,鲁贵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而父与女的冲突就体现在鲁贵与四凤之间的冲突,母与女就是鲁侍萍与四凤的冲突。

影视编导 如何设置戏剧冲突!

一个实例告诉你什么是戏剧冲突? 《坐楼杀惜》的启示 这是改编自《水浒》的“坐楼杀惜”。 上文交待宋江忘记取回公文袋,他与梁山泊英雄的通讯,就放在这个袋子中。本来,忘记取的东西,放在自己的睡房,没有什么大问题。睡房中只有最亲密最亲爱的夫人在,还会出什么事儿,问题就是宋江的枕边人并不与他亲密,亦不与他亲爱。读者/ 观众都知道阎婆惜不喜欢宋江,红杏出场。阎婆惜正要找机会脱离宋江,不是随随便便的分手,是要宋江付出很大代价的分手! 戏剧的精彩处就是: 1 、观众已知来龙去脉,编剧、导演把宋江的性格,阎婆惜的性格,一一刻划出来。观众“熟悉”作出公断,对他们的思想行为有三成的准确估计,趣味来自观众一边看戏,一边猜度他们的思想行为,又大部分猜得(大部分指很多描写都是观众期待着的;而小部分的剧情,却出乎观众的意料)。编剧的“天才”,是比观众“多深入的想一步”。在合乎情理之下,发展使人惊讶的剧情,这些曲折的剧情,未必是观众能想及的。 2 、观众在台下/ 幕下/ 电视机前知道的资料,比台上/ 银幕中/ 荧幕内角色更多,更详细。观众知,角色不知,趣味就衍生了。观众发现“问题”所在,角色懵然不知;观众替角色担心、焦急,角色却未知身在险境;观众发现危机、矛盾,角色仍然未准备去面对冲突,这些都是戏剧带给观众的乐趣,也是编剧、导演故意安排的技巧。 先来看剧本及按语: 宋江:我失落一样东西,大姐可会看见? 惜姣:不错,看见了,不是一只“叫化袋”么? (按:惜姣用反问的语法,证实她发现关系宋江生命的“公文袋”,暗示她内心已不准备和宋江虚伪的周旋。她发现“公文袋”时,已看过袋内重要的文件,在电光火石之间,决定利用这个发现来恐哧宋江。如其所愿!观众未目击她了现“公文袋”的经过,从这句话中,可以捉摸到她的心理,也可以“嗅”到她准备要协宋江的行为。这是含蓄的暗示,溶入了戏中的观众不难发现。观众会如何从此泼妇手中取回关系着生命的证物?) 宋江:是,是,一只“叫化袋”,快快把还与我!

中国古代文学史作品——西厢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作品——西厢记西厢全不合传,若王实甫所作犹存其意,至关汉卿续之则本意全失矣。盖崔之自言曰: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也;而微之自言曰:天之尤物不妖其身,必妖其人,合二语可以蔽斯传也。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第一节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 《西厢记》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录鬼簿》及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都记录在王实甫的剧目里;而且从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和《太和正音谱》的引文看来,文字同今本《西厢记》基本相同。有关王实甫生平的资料很少,《录鬼簿》说他名德信,大都人,并记录了他十三种杂剧。从他在《破窑记》中流露的世间人休把儒相弃,守寒窗终有峥嵘日的思想和在《丽春堂》中抒发的宦海升沉的感叹看来,他可能是一个在仕途失意的文人。明初贾仲名吊王实甫的〈凌波仙〉词说: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风风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显然他也是一个熟悉当时勾栏生活的剧作家。王实甫的戏剧除《西厢记》外,现在流传的还有《丽春堂》、《破窑记》两种,以及《芙蓉亭》、《贩茶船》的各一折曲文,成就都不很高。《破窑记》写吕蒙正与刘月娥的爱情故事,影响比较大。《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当时就深受读者欢迎。因此,贾仲名的〈凌波仙〉词又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宋金时期,说唱崔、张故事的作品,有赵令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等。戏曲方面有宋官本杂剧的《莺莺六么》、金院本的《红娘子》、南戏的《张珙西厢记》等。到了元代,这些各自在南北流行的唱本、剧本,又重新在大都、杭州等戏剧发展的中心都市汇合,南北戏曲得到交流。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王实甫把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虽故事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了;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西厢记》第五本的情节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里就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西厢记》里更明确地体现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第五本没有前四本写得好,主要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还没有为剧中提出的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办法;当时的现实社会还没有为剧中人物的美满结局提供丰富的素材,而并非由于它们出于不同作家的手笔。在《西厢记》的长期传刻过程中,文字上又经过后人的修改,因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即在同一个版本里,也存在一些前后不一致的地方,但不能根据这些表面现象得出第五本不是王实甫的作品的结论。 第二节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根本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歌颂了莺莺和张生为自由结合而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并明确提出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南吕宫

关于戏剧冲突

关于“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在戏剧中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因此单独的讲述并不符合文艺创作的规律。因此我们要注意一点,理论的划分都是为了叙述的方便; 艺术是一种活的生命体,我们对局部理论的理解,总要还原到活的整体中去。 一,戏剧冲突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的传统戏剧理论讲结构、讲主脑、讲意境、讲情趣、讲本色、是不讲冲突的。因为中国的戏剧理论讲究戏剧的"浑然天成",它不把戏剧的要素分解得七零八落。中国的戏剧冲突理论是包含在"主脑"之中的。有一个词与"戏剧冲突"很有关联,叫"关目"。李渔在《闲情偶寄·立主脑》中说道:"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quot;这里的"无穷关目"就是指无数回合的戏剧冲突。 然而,什么叫关目,也没有人对它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当然,就更不会系统的理论了。 西方的戏剧理论本来也不讲什么"戏剧冲突"的。只是到了工业革命时代,代替人力和畜力的机器大量涌现,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工业文明也诞生了。理论,包括文艺理论都有极大的发展。在这个时代,人们最先是重新发现了亚里斯多德;接着戏剧评论也蓬勃发展;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戏剧理论进入了真正的理论阶段。这个时代,艺术与科学,在十分广阔的领域内相结合:建筑设计师开始向工程师方向发展;印象派画家把每一幅画都当作是一次实验;文学家们更注重创作的技巧;音乐家们都非常关注音乐作品的解析。 人们看到机器是各种各样的零件组合而成的,它可以组合,也可以拆分;于是,人们发现很多艺术的很多东西也可以拆分。美术理论家把光学物理中的光和色彩的秘密原理运用到了美术理论当中;德彪西等作曲家也对音乐乐曲的基音与泛音,协和音与不协和音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戏剧理论家们也开始拆分戏剧:柏格森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笑--滑稽的根源;萨塞、布伦退尔、阿契尔等一些戏剧理论开始剖析戏剧。 最早注意到戏剧冲突的人是十九世纪的布伦退尔。 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1827-1906)著有《戏剧规律》一书,他认为:"戏剧的一般规律是由意识到自己意志的行动来界定,戏剧的种类也由这种意志所遇到的阻力的性质而加以区别。"这种有意识的行动和它的阻力,就构成了冲突。后来的理论家就称之为布伦退尔的"意志冲突"。布伦退尔的另一段话被后人常常引用:"戏剧是表现凡人同那些限制我们的神秘力量或自然力量斗争时的意志。我们之中的一个人活活地被推上舞台,去同命运、同社会法律、同一个和他自己一样的凡人进行斗争;如果必要的话,还要同自己斗争;同野心、权力、偏见、愚蠢以及周围人的一切恶毒的行为进行斗争。"这段话概括了戏剧冲突的几种类型。以后,我们还要详细讲述。 布伦退尔的冲突理论并不完善,为他的《戏剧规律》一书写序的英国戏剧理论家和剧作家亨利·阿瑟·琼斯更明确地指出:"当剧中一个人或几个人物,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起来对抗’某个敌对的人,或敌对的环境,或敌对的命运的时候,便产生了戏剧。"他明确地把"对抗"当成了戏剧的本质规律。 人们谈到戏剧冲突时总要说到阿契尔。 英国戏剧理论家威廉·阿契尔(1856-1924,亦译亚却)在《剧作法》一书中写道:"冲突乃是生活中最富于戏剧性的成份之一,因而许多剧本--也许大多数剧本--事实上的确都以某一种冲晃 韵蟆?quot;(P28)但他不认为冲突是戏剧的本质规律,而"戏剧的实质是’激变’",或者译为"危机"。实际上,阿契尔在《剧作法》中并没有系统地论述戏剧冲突。 英国的戏剧教育家阿·尼柯尔教授(1894-1976)的《戏剧理论》一书系统地讲述过戏剧冲突。他认为"所有的戏剧基本上都产生于冲突。"(《西欧戏剧理论》P108)但他所分析的主要是悲剧冲突和喜剧冲突。 中国的戏剧理论家、教育家顾仲彝(1903-1965),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后来又到中央戏剧学院讲学。他编的教材《编剧理论与技巧》,在他去世之后,才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正式出版。在他的这部著作中,有一章专门讲述戏剧冲突,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戏剧冲突。他认为:戏剧冲突是戏剧创作的基本特征;谈到了生活矛盾与戏剧冲突的关系和区别;以及戏剧冲突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他的编剧理论与技巧,教育和影响了新中国几代编剧。 美国当代戏剧理论家L·埃格里所著的《编剧艺术》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编剧理论著作。埃格里说:"建筑师不了解他所使用的材料,必然导致惨败;对于编剧来说,材料便是’前提’、’人物’和’冲突’"。(P6)他的著作,就是以这三大"材料"的运用为全书的结构,介绍了编剧的方法。(前提:指构思和写作时,剧作的主题、立意、结构、基本风格等等。类似于李渔所说的"主脑"。)他在戏剧冲突这一章中,主要讲到了动作、冲突的运动形式、冲突的发展,危机、高潮和结局等等。这本书,有实用价值,值得一读。1987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印数不到三千册。约翰·霍华德·劳逊(1894~1978)《戏剧与电影的剧作与技巧》。1961年12月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到1979年第四次印刷,共出版了68700

浅谈《西厢记》戏剧冲突

浅谈《西厢记》戏剧冲突 摘要 本文主要是从《西厢记》中分享戏剧的冲突之美。从《西厢记》人物老夫人、莺莺、红娘、张生的人物性格特点与生活背景等各方面讨论冲突在戏剧中的完美展现。其中带出戏剧中各人物的冲突,封建社会制度、道德、礼教的禁锢束缚与追求自由恋爱、打破旧有框架的民主新思想的冲突。用一个从戏剧冲突的角度去再一次细细品味《西厢记》这一历史遗产的艺术大餐。 关键字:《西厢记》、戏剧艺术、戏剧冲突 一、冲突造就永恒《西厢记》。 冲突意为两个或以上对立的、互不相同的力量或性质的相互干扰。冲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感性与理性,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感,震撼人的心灵。其可以反映人内心的挣扎、煎熬,也可以反映社会阶级的巨大反差,更可以是时代变迁的里程碑,描绘出大时代中的各种历史色彩。 冲突在戏剧中被广泛应用,通过戏剧中的各种冲突,强有力的展示揭示社会问题,反映时代脉搏。简单的人物,简单的故事情节,不简单的人物性格冲突,不简单的社会冲突。《西厢记》的故事就发生在一座普通的寺庙普救寺,围绕几个简单的人物,老夫人,张生,莺莺,红娘,就是一个一见钟情然后收到挑战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但就是这样的一切一切,通过戏剧中冲突的编排让所有的观众深深陶醉其中。 人物性格在《西厢记》中有着重要作用。虽然西厢记背景是封建社会,但是其从人物性格带出的从生活萃取的点点滴滴,不仅在封建社会里引起强烈共鸣,更是能够穿越时空震撼着拥有悠远历史的中国现代观众。环境冲突可以因为时代改变从而削弱其感染力,但是从性格出发的感性与理性冲突的感染力是不受时间、地域的外在条件限制的。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就是冲突诞生了这部永垂不朽的《西厢记》。 二、封建社会与新思想的冲突。 封建社会因为受社会体制与社会道德的约束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禁锢最严重的时代。《西厢记》中的背景就是一个封建程度极高的社会,门第观念与封建礼教决定的婚姻制度不容许受到由年青代表自由恋爱婚姻观念所冲击。时代背景下的冲突与人物性格特性的融合更能增加戏剧的张力。 三、封建代表老夫人。 老夫人是剧中封建思想、观念、制度根深蒂固的代表。她严苛、虚荣、威严, 在女主人公莺莺的生活中扮演着正统的封建家长制的角色,她用传统的封建的理念教育下一代,并将莺莺重重关禁,使之不得产生非正统的思想和行为。在她认为,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名门女子,莺莺“针指女工, 诗词书算, 无不能者”是最合闺范也最合相国门第的。 就是这种封建思想的影响下,老夫人与张生、莺莺、红娘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首先因为莺莺长期处在夫人的拘管之下,所谓物极必反,家长的封建教育形成强大的压力,使她的性格十分复杂,思想极为矛盾。一方面要欣然顺从母亲的旨意,接受传统封建正统的教育, 形成了其性格随顺、忍耐的特征。一方面因为长期受控得不到自由,难耐闺中寂寞,希望摆脱封建社会与道德形成的压抑与苦闷,冲破固有的思想寻求真正的自由与欢乐。 老夫人思想中植根着门户的观念,认为自家作为相国处在封建社会的高层阶级,地位尊贵显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是戏剧主题的基础和情节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生活矛盾在戏剧艺术中的集中而概括的反映。戏剧冲突即表现人与人之间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戏剧中矛盾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由戏剧动作体现出 来。 戏剧冲突在戏剧作品中的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认为:每一场戏必须表现一次争斗;把“各种目的和性格的冲突”看作是戏剧的“中心问题”;理论家布伦退尔在《戏剧的规律》中,则明确把冲突作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此后很多理论家同意布伦退尔的观点,遂形成了解释“戏剧的本质”这一命题的一种观念──冲突说。在理论和批评中长时间流行一种说法: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表现方式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淡定重要手段。 ①外部冲突。可能表现为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 ②内部冲突。也可能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戏剧冲突的这两种方式,有时各自单独展开,有 时则交错在一起,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③还可能表现为人同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也需要戏剧化。 ④有些剧本在表现主人公同社会环境的冲突时,往往把环境“人化”,即把它戏剧化为主人 公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如《》中主人公面对的社会环境是一座“牢狱”,而克劳及其周围的朝臣恰恰是社会环境的人化。另外在有些剧作中,社会环境往往成为对人物发生影响的背景,给主人公造成一种外在的压迫感,象《琼斯皇帝》中准备造反的土人群众。在中,有时又把社会环境“物化”,即化为具有象征性的道具,造成“场面直喻”的效果,象《椅子》中堆满舞台的椅子,《阿麦迪或脱身术》中那具无限膨胀的尸体,等等。 在当代戏剧中,有人提出用“抵触”取代“冲突”的主张。所谓“抵触”,指的是某一人物在处理同其他人物之间的时,并不采取断然对抗的行动,而是采取和平的方式,如退让、妥协、容忍等,因而就使矛盾不爆发为冲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冲突只是矛盾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并不是唯一的形态,因此,提醒剧作家注意“抵触”这种形态,有助于表现各种矛盾发展的复杂多样性。 戏剧冲突的主要特征 1.尖锐激烈:在戏剧中,一些平淡的矛盾往往被组成有声有色的冲突,由于矛盾的双方都有足够的冲击力,冲突的最后爆发时格外强烈的。 2.高度集中:戏剧的冲突是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表现社会矛盾。 3.进展紧张:戏剧冲突必须是扣人心弦,波澜起伏的,使观众一直处于紧张和期待之中。 4.曲折多变:戏剧冲突往往是曲折复杂,变化多姿的。 戏剧冲突与戏剧动作 1,戏剧冲突的本源:作为生命体的戏剧。①戏剧人类学认为:戏剧不仅仅只是审美,它被人类创造出来时,首先是为了自己生命的需要②人类的情感要表达、要宣泄,也就需要艺术。这也是一种生命的需要。生命的存在在于运动。动作是运动的表现形式。动作通过符号的形式

高中语文 1.1《窦娥冤》《西厢记》戏剧冲突的艺术处理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西厢记》戏剧冲突的艺术处理 《西厢记》写了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亦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是在一个很奇妙的环境中展开的。 地点是佛寺,时间是崔氏一家扶灵归葬的几个月。本来,佛寺应是六根清净、修心养性的场所,而王实甫竟安排崔张在这里偷期密约供奉菩萨的“庄严妙境”成了培育爱情之花的园圃。按照礼教规定:“父丧未满约,未得成合。”偏偏在父亲棺材还在这里搁着的时候,莺莺却生出了一段风流韵事。王实甫把春意盎然的事件放置在灰黯肃穆场景中,这本身就构成了强烈的矛盾,它即是对封建礼教的无情嘲弄,也使整个戏充满了浓厚的喜剧色彩。 《西厢记》在第一本楔子,先由老夫人交代其逐步冷落的家世。一阵伤感之后,她吩咐红娘: 你看佛殿没人烧香呵,和小姐散心耍一回去来。这两句许,蕴含着她对女儿管束之严、用心之细等多内容。莺莺上场,唱了〔仙吕·赏花时〕一曲: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在春天即将逝去的时刻,莺莺的怀春,正是对爱情与自由的潜在诉求,是对封建礼教的沉默抗议。从戏的开始,王实甫便写母女各有各的感伤,微妙地揭示她们感情的差异,为戏剧冲突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莺莺和张生在佛殿中巧遇,两人一下子坠入了爱的漩涡。而莺莺和张生之间感情的迅速发展,必然要和封建礼教发生冲突,必然为“治家严肃”的老夫人所容许。这一点,红娘是十分清楚的。为此,她阻拦莺莺与张生的接触,提醒莺莺“咱家去来,怕老夫人嗔着”。莺莺也担心母亲识破,吩咐红娘“休对夫人说”。可见,《西厢记》在矛盾的开端,尽管没有安排老夫人和崔、张的正面冲突,但却让观众看到,在三个年青人一举一动的后面,处处笼罩着老夫人的阴影;看到年青一代和封建势力的矛盾在潜行、在酝酿。 在崔、张彼此有情,却又无计可施,观众渴望知道事情如何进展的时候,孙飞虎事件出现了。王实甫把它作为戏剧冲突的催化剂,使胶着的气氛陡然变化。但是,当张生计退贼兵,本来答应婚事的老夫人突然赖婚,封建势力与年青一代的矛盾激化,剧本便出现了第一个戏剧高潮。 “赖婚”以后,王实甫让戏剧冲突转移了。 莺莺、张生不甘心任由封建家长摆布,使他们合法的要求受挫,便以“非法”的行为追求感情的满足。在这过程中,崔、张与红娘三人之间,又出现了性格的冲突。在莺莺,她既要克服封建礼教长期对她的影响,更要躲开老夫人的耳目。在不知道红娘已经转为同情她的情况下,既要利用红娘,又觉和“小梅香拘系得紧”,还要表现出小姐身份的尊严与矜持。她挖空心思,生出许多“假意儿”,对红娘遮遮掩掩。对张生,她固然越爱越深,但要迈出“非法”接近的一步,又有许多顾忌,许多尴尬。举动言语,常常要真真假假。在红娘,她已决心帮助小姐,却又不能明言;她既埋怨小姐对她耍滑头,也害怕“消息儿踏着泛”,被小姐倒打一耙,因而不得不小心翼翼。在张生,一方面执着地追求爱情,一方面对莺莺的心思捉摸不定。他愈是束手无策,愈显得六神无主、痴痴迷迷。在“赖简”一折,作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性格冲突,也使剧本出现了第二个高潮。固然,这三个年青人发生的纠葛,与他们的身份地位有关,同时也明显地受到剧中的主要矛盾的制约。换句话说,笼罩在他们心头上的老夫人的阴影,是导致他们在彼此试探、不断龃龉误会的动因。王实甫在“赖婚”以后,让戏剧冲突转移到年青一代的内部,这正是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封建礼教和反抗

关于电视剧的戏剧冲突

摘要:关于电视剧戏剧冲突的定义可以说是车载斗量,大家基本同意的观点是,电视剧冲突主要指电视剧人物之间的冲突,电视剧人物的内心冲突,以及电视剧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但笔者认为这种冲突理论还存在相当大的缺陷。因为不能说有冲突的地方就有电视剧,像战争是冲突,一场格斗也是冲突,但并不意味着这些都是饶有趣味的电视剧,所以只有正确看待和认识电视剧中的戏剧冲突,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电视剧作品。 关键词:戏剧冲突;电视剧心理活动;作家思维 1 电视剧的内部矛盾发展决定观众的兴致 一般来说,有关电视剧冲突的理解都只是把电视剧人物内部的冲突作为基本冲突,而没有把观众作为一维来进行思考。其实,电视剧的冲突发展不仅包括电视剧内部人物的矛盾发展,还包括电视剧内部矛盾的运动方向和观众期待方向之间的相互冲突。电视剧中的冲突之所以不同于体育比赛、棋类比赛,就在于他有一个第三维,即观众。如果电视剧符合观众的审美需要,观众就觉得它是美的;如果不符合,观众自然就感觉不到它的美。电视剧先建立起观众同情方向,这体现了作者的基本理想或者观念。正是故事发展的方向和观众理想的方向相悖,观众在看戏过程中才会感觉可叹、可气、可恨、可爱、可喜、可惊、可思,从而引起观众观戏过程中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我们过去总是说戏剧有三个原理:悬念、惊奇、满意,其实这三个原理都是观众观剧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三个过程就是使观众紧张、惊奇、满意,也就是电视剧剧情发展的方向与观众的期待相冲突、差异、吻合的过程,这个基本过程构成了电视剧的戏剧冲突。 比如,电视剧《橘子红了》写的是主人公大哥为了生育与三个女人的冲突,本来是“大哥”的问题而三个女人却感觉对不起他。三个女人之间发生了争斗,两个女人还先后红杏出墙。大哥没有生育能力先是嫣红知道,后来她一一告诉别人,每告诉一个人都引起人物关系的巨大变化,正是这一个秘密的先后明白过程,充分演绎了这些复杂的人物关系。而这些观众都是明白的,观众像瞧小孩子捉迷藏一样陪着他们一块儿着急、担心、高兴、生气、解恨、悲哀,各种各样的感情都涌向心头,由此电视剧的戏剧冲突发挥了艺术魅力。 2 心理差异是剧作家创作思维的基本点 我们看电视剧经常有这样一种心理活动:明明是同一阵营,可偏偏斗争到底,其实,将一些电视剧掰开了看,正是自己人与自己人的斗争过程,而一旦明白了共同的敌人,电视剧就接近尾声了。正是因为如此,观众才一会儿为一个人物着急,一会儿又为另一个人物着急,或者为他们共同着急,由此引发一系列矛盾冲突。观众有时觉得人物大逆不道,而人物觉得自己偏偏有理;观众有时觉得人物早该如此,而人物却犹豫不决。电视观众心理和电视剧人物心理之间的这些差异,才是剧作家创作思维的基本点。 戏剧理论家阿契尔曾将观众比作拥有全知能力的上帝,电视剧人物之间发生什么事情他们一清二楚,仿佛在观看电视剧人物捉迷藏,这就是电视剧的乐趣所在。正是观众的思维矛盾运动与故事的发生与发展构成反差,观众的期望与故事中的人物行动构成冲突,才创造了观众观戏思维的根本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观众是电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按照过去的理解,电视剧好像是可以脱离观众而具体存在的。其实,电视剧作家在创作时,时刻都要把握观众的愿望和理想。只有这样才能成功构造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使电视剧的整个发展趋势和观众的愿望组成冲突,才能充分发挥电视剧的魅力。这时,作家所使用的“欲擒故纵”的本领,表面上是与电视剧人物做游戏,其实是与电视观众的心理博弈。 3 如何全面把握电视剧的戏剧冲突 过去,一些理论家正是因为没有将观众思维作为重要的一维,而只是局限于电视剧内部的人物冲突而谈电视剧的基本冲突,尽管有时也涉及到观众,但只是把观众当作单纯的观望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文学赏析 内容摘要: 《西厢记》元代王实甫作。故事描绘的是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 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 厢记》。它的曲词优美华丽,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 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 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 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 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版本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明清刻本约有 一百种。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西厢记》的各种版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 关键词: 艺术特色戏剧语言杰出戏作人物形象崔莺莺张生红娘 通过选修《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这门课程,我接触到了许久没有接触的古 典文学。有《西厢记》、《汉宫秋》、《牡丹亭》、《三国》、《儒林外史》、《桃花扇》、《三言两拍》等。很多耳熟能详的人物都出自于此,这也足以证 明了古典文学魅力之大。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除了《三国》、《水浒》、《西游记》以外,当属这部《西厢记》。不仅因为在高中时期曾在语文课本上 学习过留下了印象,在《红楼梦》中提到过这部戏剧,也因为老师的讲述绘声 绘色以及作品本身不论是剧情还是语言上都很吸引我。 《西厢记》的剧情是: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 对她一见倾心,苦于无法接近。此时恰有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率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主意,允诺如有人能够退兵,便将莺莺嫁他。张生喜出望外,修书请得故人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解围,但 事后崔老夫人绝口不提婚事,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失望之极,幸有莺莺 的丫环红娘从中帮忙,扶莺莺月夜烧香,听见张生弹琴诉说衷肠。后来莺莺听 说张生病倒,让红娘去书房探望。张生相思难解,央求红娘替他从中传递消息。莺莺怜惜张生,终于鼓起勇气,也写诗回赠,后在红娘帮助下,二人瞒过崔老 夫人,私下幽会并订了终身。老夫人知情后怒责红娘,但已无可挽回,便催张 生进京应考。张生与莺莺依依而别,半年后得中状元。崔老夫人的侄儿郑恒本 与莺莺有婚约,便趁张生还未返回之时谎报张生已被卫尚书招赘为婿,老夫人 一气之下要将莺莺嫁给郑恒,幸好张生及时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人物形象 戏剧中的人物虽不多,但是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十分丰满,个性十分鲜明: 张生、崔莺莺、红娘等,都是我国古典戏曲中典型、成功的人物形象,有的甚

《西厢记》的戏剧情节结构

《西厢记》的戏剧情节结构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芒熠熠的艺术明珠,是元代杂剧的优秀代表作之一,降临问世时,便以它深刻的戏剧冲突、鲜明的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巧妙的艺术手法、优美的艺术语言及深遂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魅力,博得了几百年来广大读者的赞扬,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长时间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一部生命力极强的传世作品。 《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共319曲,这五本的结构恰好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五个部分。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崔张相逢,因“路途有阻”莺莺母女孤孀困居普救寺。除老夫人、莺莺在楔子中各唱一曲外,全部由张生主唱,老夫人在楔子中伤叹“子母孤孀路途穷”而“盼不到博陵旧冢”。莺莺则因只有寡母弱弟,而世途多险,岁月流逝,终身大事未有着落,所以有“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之叹,这个楔子,一开始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后面的喜剧,正是在这种窘困深沉的浓重气氛中逐渐展开的。两个人物都有一种急切感,老夫人急切地要求完成崔莺莺的婚事,以便终身有靠,这是“路途穷”所迫。莺莺则因“路途有阻”而难免不生美人迟暮之想,想得到一个意中人。张生在主唱曲子中唱出了男主角内心深处的幽怨:“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及游寺见到莺莺后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第一折[油葫芦]、[天下乐]唱出山川的雄奇险峻,暗寓胸中丘壑,怀抱以及仕途多风波,行路之难,难于上青天。因而当张生见到莺莺之后便陡然生出“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转而追求美人莺莺。才子的落魄与佳人的“闺怨”有共通之处,都是前途未卜,青春虚度的闲愁万种。一个为功名所误,一个为“穷途”所限,这种共通性,明确了本剧的一个基本矛盾——佳人欲婚姻而不能,才子欲功名而不就,而佳人才子都以功名为轻,婚姻为重,从而相互沟通,共同结合,这种共通性是建立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之上的,这个意义就高于婚姻问题本身,全剧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渐展开的,这一本从整个结构意义上说它只是全剧的序幕,因为这只是两个青年人一个因功名未遂,一个为穷途所限,而产生的异性相吸。不过,这是一个极其精彩而又完美的序幕,它为以后戏居冲突的产生、发展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本《雀莺莺夜听琴》包括寺警、下书、请宴,变卦,听琴五折。寺警这一突发性事件给主人公的结合带来了现实的希望。一开始,莺莺就自伤无由再会张生,是莺莺第一次直接的内心流露,表明她对张的深切好感。紧接着兵围普救,面对孙飞虎重兵威胁,自家濒临绝境的退兵之策,此时她再也无心去思念张生了。她哭诉道:“可著俺那偶尔里意偎新,孤霜子母无投奔”。她怒斥:“这厮每于家为国无忠信,恣情的掳掠人民,”这些话实质上是“乱世”的写照。补充了第一本“路途有阻”的内容。提出退兵三策,第三策:“…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此计一出才得从实际上与张生订终身。然而这对于二人都是意外之想,意外之事。莺莺定此计时,根本就不想到过是这位曾墙角联诗过的“文章士”、“旖旎人”,来解普救之危,而能与过去有好感的张生“成秦晋”。如果没有普救之危,张崔的结合那只是幻想的海市蜃楼而已。由此看来,寺警是全剧的大转关,是戏剧冲突的开始,是西厢五剧的正式开端。本来,“郎才女貌合相纺”只是为“路途有阻”才“融花阴

中国戏剧矛盾与冲突

中国戏剧矛盾与冲突 1209 马昕 戏剧的种类按艺术形式可以分为歌剧、舞剧、话剧。 按矛盾冲突性质和结果又可分为:喜剧、正剧、悲剧。 从戏剧艺术诞生时起,剧作家就用多种方式表现人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异性,由于剧作家观察、表现社会生活的角度和深度不同,作品中戏剧冲突的内容和表现方式都有所不同。人们可以从作品的戏剧冲突中感受到特定时代、特定国家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某些本质方面。在戏剧理论中,很多人也曾在不同程度上强调戏剧冲突在戏剧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伏尔泰认为:每一场戏必须表现一次争斗;黑格尔把“各种目的和性格的冲突”看作是戏剧的“中心问题”;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在《戏剧的规律》中,则明确把冲突作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此后很多理论家同意布伦退尔的观点,遂形成了解释“戏剧的本质”这一命题的一种观念──冲突说。在中国戏剧理论和批评中长时间流行一种说法: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戏剧冲突内涵 对戏剧冲突内涵的解释,众说纷纭。黑格尔强调“各种目的和性格的冲突”。布伦退尔把戏剧冲突的内容看作是意志冲突,即人的意志与神秘力量和自然力量之间的冲突。J.H.劳森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发展布伦退尔的意志冲突说,把戏剧冲突的内涵引伸为社会性冲突。

他一再指出:人们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着,社会环境不断对人们发生影响,人们从中获得印象,并产生“采取行动的欲望”──自觉意志;人的意志必须受到两方面的检验,其一,他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是否正确,其二,他要采取的行动及其后果是否符合“社会必然性”。人总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因而,人们所面临的各种矛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冲突,都具有社会性。劳森所说的社会性冲突,正是赋予意志冲突以社会内容,强调剧作家在处理戏剧冲突时应反映社会关系的本质方面和社会必然性。布伦退尔提出的意志冲突和劳森强调的社会性冲突,都只是从某个角度说明了戏剧冲突的内涵。另外一些戏剧理论家们对此则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在具体的作品中,某一人物要与其他人物发生冲突,虽然总是包含着自觉意志的作用,人物之间冲突的尖锐程度,也往往取决于冲突中人物自觉意志的强度,但是,在很多剧作中,人物自觉意志形成的过程、意志与行动的关系,却往往显得复杂得多。人物受特定情境的影响,往往要经历复杂的内心活动过程才凝结成意志,在意志形成之后也不一定就直接采取行动,从意志到行动的过程往往由于心理活动的复杂性而形成微妙多变的状况。因此,尽管剧作家在处理戏剧冲突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人物的自觉意志,然而,在冲突的实际过程中,它并不是单一的决定性力量。据此,他们主张用性格冲突代替意志冲突。也有人认为,劳森提出的社会性冲突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剧作家所处理的并不是抽象的社会关系,而应该是具体的人际关系,或曰“个性心理关系”。在具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