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形态变化的过程与条件.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与条件.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与条件.

水资源-习题(含答案)

水资源-习题(含答案)

水资源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0分) 1. 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规律是() A. 南多北少 B. 男少北多 C. 夏秋多,冬春少 D. 夏秋少,冬春少 2. 关于西气东输路线判断错误的是() A. 一线和二线都经过了我国地势三个阶梯 B. 一线二线都经过了黄土高原 C. 两条线都到长三角,到珠三角只有二线工

程 D. 两条线都经过甘肃省、陕西省 3. 【西气东 输】二线工程西起新 疆霍尔果斯口岸,南 至广州,东至上海, 途经14个省(区 市).据此回答 36-37题.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气源主要来自()A. 塔里木盆地 B. 中亚 C. 中东 D. 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地区 4.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 东南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

B. 东南地区终年高温,热量充足 C. 东南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D. 东南地区的年降水量十分丰富 5. 在西气东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严格规定了28米宽的施工区域,尽量避免破坏地表植被,其主要目的是() A. 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 B. 促进新疆经济发展 C. 降低施工成本 D. 增加当地财政收入 6. 漫画所示,实施阶梯水价的根本目的是() A. 增加自来水公司收益 B. 提高自来水的质量 C. 减少社会用水需

求 D. 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7. 3月22-28日是第二十九 届“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 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读下列漫画,完成12-13题. 下列对我国水资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我国水土资源的地区匹配不合理 B.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不会发生水资源危机 C. 兴建水库可缓解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矛盾 D. 南水北调工程可以缓解北方严重缺水的状况 8. 读中国水资源及年降水量分布图,回

焦作市水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浅析

焦作市水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浅析 【摘要】: 本文完成了焦作市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需水量预测、水平衡分析,开展了水资源保护、水资源配置研究;提出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布局和配置方案。 【关键词】:水资源分区;水质评价;变化趋势 [ Abstract ]: This paper completed the Jiaozuo city water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evaluation, prediction of water demand, water balance analysis of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ut forward the overall layout and configuration scheme. [ Key words ]: water resources zoning;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change trend 1 焦作市概况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112°34′~113°47′,北纬34°53′~35°28′。全市面积4001km2。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地形和季风影响,气候季节差异性较大。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冷少雪。焦作市地处黄河和海河两大流域,北部为太行山区,地形陡峭,山峰连绵;南部为平原区,地形平坦。 2 水资源分区 根据焦作市地形地质条件、河流分布将焦作市水资源划分为:漳卫河山区、漳卫河平原区、沁丹河区、小浪底——花园口干流区(表1)。 焦作市水资源评价流域分区 3 地表水资源量 3.1山丘区地表水资源量计算 焦作市山丘区是地表水资源的主要形成区。根据各水资源分区的气象及下垫面条件,综合考虑气象、水文站点的分布,采用代表站法,推求分区径流量。 以降雨量修正的面积权重推求规划区河川径流量公式:

近50年延河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_任宗萍

第5期水文 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 第32卷第5期 2012年10月Vol.32No.5Oct .,2012 收稿日期:2011-08-23 基金项目: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2009SD-6) 作者简介:任宗萍(1982-),女,山东潍坊人,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GIS 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E-mail:renzongping@https://www.360docs.net/doc/968729327.html, 通讯作者:张光辉(1969-),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壤侵蚀研究。E-mail:ghz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968729327.html, 河流系统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动态系统,水沙变化是该系统最为活跃的部分。河流水沙变化研究为土壤侵蚀和河道泥沙沉积提供了重要信息,是河流系统重要的研究内容。在全球持续变暖的背景下,自然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影响,乃至黄河流域水沙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一个新课题[1-3]。 延河流域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严重[4],其水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黄河中游地区水沙变化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中游地区入黄泥沙较以前减少近50%,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来黄河中游地区入黄泥沙较60年代减少81.8%[5-6]。许多学者对黄河水沙减少原因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所用资料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前,受数据序列长度的影响很难反应近期的水沙变化情况[7-9]。延河流域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了水土保持试验工作,70年代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作初见成效,1997以来国家又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10],因此,可以系统研究延河流域从60年代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本文利用延河流域甘谷驿站的水文泥沙数据,研究了近 50年延河流域的水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定量分 析了延河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变化原因。本研究不仅对该区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分析黄土高原水沙锐减的原因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1研究区概况 延河流域位于黄河中游河口镇—龙门区间,是黄 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靖边县周山,从西北向东南流经志丹、安塞、延安三市县,于延长县南河沟乡凉水岸附近汇入黄河。延河全长286.9km ,流域总面积7725km 2,主要支流有杏子河、西川、蟠龙川和南川等。该流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多年降水量514mm ,年平均气温约9.3℃。流域以黄土丘陵沟壑地形为主,沟壑平均密度为4.75km/km 2,占流域面积的90%,土壤类型以抗蚀性较差的黄绵土为主,植被属于森林灌丛草原。根据近50年的实测资料,延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05×108m 3,多年平均输沙量为 0.411×108t 。 2 资料与方法 2.1 基础数据 数据资料采用1961~2008年安塞、延安、志丹、延 摘 要:利用Mann-Kendall 秩相关分析确定了1961~2008年近50年延河流域水沙变化趋势,结果表 明,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都有显著的减少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延河流域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在 1974年和1997年均发生了突变。以1961~1973年为无人类活动影响的基准年,比对1974~1996年和1997~2008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年均径流量分别减少0.17×108m 3和0.86×108m 3,年均输沙量减少0.17×108t 和0.41×108t 。双累积曲线分析表明,延河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水沙特征;人类活动;降水因素;延河流域中图分类号:S157;P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852(2012)05-0081-06 近50年延河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任宗萍1,张光辉1,2,杨勤科3 (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 712100; 3.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水的变化》教案

《水的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 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三、教学难点 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知道水的形态吗? 新课讲解: 一、水的各种形态 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生交流 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课件展示) 2、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二、水的三态循环 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师: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 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请同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 3、交流。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变化趋势及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68729327.html,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变化趋势及特点 作者:侯慧敏严维 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32期 Changing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Resources of Shiyang River Basin Hou Huimin;Yan Wei (①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兰州 730050; ②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兰州 730050) (①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Lanzhou 730050,China; ②Lanzhou Resources & Environment Voc-Tech College,Lanzhou 730050,China) 摘要:石羊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变化趋势和特点是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不大,多 年补给基本稳定;垂直及水平呈梯度分布;多年变化具有较明显的周期性。地下水多年动态 总体特征是地下水位持续性下降。 Abstract: Changing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resource of Shiyang river basin include that annual runoff distribution is uneven; annual change is little and supply is basic stability;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show gradient distribution; and the obvious change is cyclical for years. Years’ dynamic general characteristic of groundwater is underground water level persistent decline. 关键词: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变化趋势 Key words: Shiyang river basin;water resources;changing trend 中图分类号:TV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317-01 1流域概况 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肃省河西地区东部,处于乌稍岭以西,祁连山北麓,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1°41′~104°16′,北纬36°29′~39°27′之间,东南与白银、兰州两市相连,西南紧靠青海省,

黄河水沙变化与河道变迁

*历史上黄河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变迁 徐海亮 黄河的水沙变化与河道变迁归根结底是一个地质环境问题。本文在历史文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黄河河床形态、堆积形态及黄土与环境的研究,采用历史学、地理学、水利学方法,并吸取灰色系统、耗散结构理论,分析黄河下游来水来沙变化的历史事实,以及河道变迁的历史事实,认为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曾经有过数个躁动期,有多次的水沙剧烈振动(两汉、宋金、元明、明清),相应地,中下游河道进入躁动期。来水来沙的突出变异,下游河道河床变形的加剧,导致河道迁徙、改道事件频频发生。唐宋以来环境恶化及这一相关变化趋势加强,明清尤剧。从历史长河看,环境演变对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变迁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研究 今人对于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做过各种研究,影响较大的诸如对决口改道的各种研究。近年在本课题中,对历史时期黄河下游各阶段的具体变迁,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和考证。从这些研究中,特别是通过对决溢、变迁,河床堆积形态的探讨,认为应从黄河水沙变化与河床变形的意义来认识黄河变迁,记载中的1500多次决溢事件以及人类重大的治河活动,可以从更为深刻的含义上去理解。从而在各种历史年表和笔者自己研究的河患事件中,筛选出38次具有特殊意义的黄河下游重大河患与变迁事件。筛选的根本原则是:这些事件正处于黄河历史变迁时间序列的转折点上,或者处于变迁的高发阶段,它们客观地又非常突出地反映出河道变迁中一系列重大的控制性变异,或反映出阶段性变异的某种后效;其中包括黄河来水来沙的变化,在下游河道的上段所显示出的沿程淤积效应,同时也考虑到河口段的变化和溯源反馈。这些事件以自然变迁为主,同时也涉及人类参与下的河床变形。这样,客观地显示出流域自然环境变迁、水沙变化的总趋势,以及在人类参与下的河床变形和河道变迁的结果。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变迁的重大事件,从宏观现象上披露了黄河河床堆积与河道游荡性加强的实质。钱宁根据北方多沙河流的水沙资料,提出游荡性指标表达式1:Θ=(ΔQ/0.5TQπ)×(Q max–Q min/Q max+ Q min)0.6 (J/D35) 0.6 (B/h) 0.45 (W/B) 0.3 其中第三因式显示了河床物质的相对可变动性,隐含了河流来沙状况和冲淤变化的幅度,第二因式突出了径流变幅对河流游荡性的影响。总课题里其他子项目的研究,也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水沙变化与河床变形的关联2。本文的指导思想和下面筛选出的重大河患年表,都遵从这一数理表达的基本思路。认为河患——特别是重大河患、变迁事件,是河床变形的一个结果,实质上都反映出河流来水来沙的急剧变化,研究将这些经过特意筛选的河患事件,作为来水来沙变异、变化的某种象征点;以河床变异(而非水文)来探讨水沙变化的规律, *“七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课题子项目报告,辑入《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三),地质出版社,1992 1钱宁等,1987年,《河床演变学》P196,科学出版社。 2钱意颖1991;王玲等1991年见总课题论文集(一) 地质出版社,1991年。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变化

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我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匮乏,生态脆弱,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本文综述了近50年来我国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水文水资源的响应情况。关键词:气候变化西北干旱区水文水资源水循环 引言:气候变化指在几十年乃至更长的时期内气候系统及要素发生了系统性的变化。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是全球变化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气候变化对全球各个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并深刻影响水文循环和水资源。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已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中国西北干旱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具有山盆相间的地貌格局,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是靠山区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的地表径流,景观以山地荒漠为主体,生态极其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西北干旱区气候、水文过程、水资源的数量分布都会发生变化,给区域未来的水资源安全管理规划带来挑战。因此探讨该区气候变化的规律特点,展开气候变化下该区水文水资源的响应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1.气候变化特征 根据IPCC 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几乎所有地区都经历了升温过程,变暖最快的区域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是由自然影响因素和人为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极有可能是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可能性在95% 以上。在我国同样存在气温普遍升高的现象,西北干旱区更为显著。 1.1气温变化 在我国西北干旱区,据研究表明过去半个多世纪西北干旱区气温上升速率高达0.34oC/10a,升温幅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全球平均水平。1987年,西北干旱区年平均温度出现了“突变型”升高,并以每10年升高0.517C 的速度呈现出加速升高趋势。自1997年以来,温度一直处于高位震荡状态,升温趋势已不十分明显。在对西北干旱区过去50年不同季节气温变化的研究分析表明,冬季气温变化对年平均气温升高的贡献率达57.01%,冬季温度的大幅度升高可能是拉动年平均温度抬升的重要原因。近50年以来,西北干旱区的极端气温变化中,冷指数在减小,而热指数则呈现增加态势,冷指数趋势更为显著;且2000年以后气温的变率明显加快,极端气温变化的频率也更为稳定。 1.2降水变化 西北干旱区的湿日数显著减少,但降水总量增加明显。湿日数减少主要是由于0.1~6mm 强度的降水日数锐减引发。强降水对西北干旱区降水总量贡献很大,降水总量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由12-24mm和6-12mm的强度降水的显著增加引起的。因此西北干旱区降水过程发生了变化。 区域气候变化既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又影响全球气候。既有外部环境强迫因素的影响,又有内部过程因素影响。外部大气环流和大气组分影响区域气候,据研究西伯利亚高压、温室气体浓度和季风环流的变化是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的部分原因。区域内部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下垫面的改变,如土地利用、水文的变化影响着区域大气环流。陆气的相互作用使区域气候的变化机理变得复杂。 近30年来西北干旱区温度升高、降水增加的事实,有学者指出气候在向暖湿方向发展,也有学者认为是气候的波动变化。由于气候变化过程和原因的复杂性,关于气候变化趋势的确定很困难,但推测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西北干旱区气温仍将升高,气温降水的变率增大。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形势的分析报告讲解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形势的分析报告 壹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增加。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经到了最严峻时刻。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 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节约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稀缺意识已刻不容缓,大家得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此外,我国水资源开发中还存在着其他问题:(1 洪水灾害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存在潜在威胁(92 水分利用效率不高(3 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2003年,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其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淮河流域仍有一半的支流水质污染严重,海河、辽河生态用水严重缺乏,其中内蒙古的西辽河已连续五年断流。太湖、巢湖、滇池均为劣五类水质,总氮和总磷等有机物污染严重。以黄河为例,工业污染是黄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73%,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15亿元至156亿元。同时,令人担忧的是,沿黄地区许多农田被迫用污水灌溉,给区域内居民健康带来危害。据初步测算,区域内每年人体健康损失达22亿至27亿元。黄河水污染同时还带来水资源价值损失、城镇供水损失,并增加了处理污水的市政额外投资,每年总损失近60亿元。地球上的水虽然看上去很多,然而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多。据专家估计,地球上的13.86亿立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中,其中96.7%的水集中在海洋里,目前还无法利用。而大陆上所有淡水资源总储量只占地球上的水量的3.3%,这3.3%里的85%集中在南极和格陵兰地区的冰盖和高山渺无人烟的冰川中,在现阶段内也难以利用。地球上实际上能为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地下水占地球淡水总量的22.6%,为8600万亿吨,但一半的地下水资源处于800米以下的深度,难以开采,而且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诸多问题。河流和湖泊占地球淡水总量的0.6%,为230万亿吨,是陆地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获得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可是由于水体污染,这一部分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又

有水沙地的变迁

有水沙地的变迁 曾经的沙漠湿地 历史上的浑善达克沙地是一个草原,湿地交错的有水沙 漠湿地,在沙地中分布着众多的小湖水泡子和沙泉,泉水从沙地中冒出,汇集入小河流入湖泊。沙地水草丰美,景观奇特,风光秀丽,有人称它为“塞外江南” ,也有人称它为“花园沙漠”,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是候鸟的产卵繁育地,还有很多珍稀的植物和药材。浑善达克在蒙古语是孤驹的意思。据说当年成吉思汗南下征金时,带领蒙古铁骑祛薛军穿越这里,以他胯下的白色良驹为这片不知名的沙地命 了名。蒙古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爱马,成吉思汗更爱马,他以自己的爱马为浑善达克沙地命名,充分显示了他对这片山水的热爱和祝福。 40 年的记忆 位北京到内蒙古插过队的知青给我们描述过,1968 年 8 月,他们被分到了位于锡林郭勒草原中部的阿巴嘎旗查干诺尔公社红旗大队插队落户。大队范围内有一个很大的湖 泊一一查干诺尔湖。直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初见查干诺尔时的那种震撼它那么大,水天一色,像大海一样浪滔滚滚。 1981 年,他们返回到北京,但每隔四五年都要回去一次。 1999年退休后,更是每年都要回去三五次,因为他们始终挂念着草原。如今再重新走一次过去走过的路,那里的自然景色变化实在太大了像镜子一样的德格力图小湖已经快干了,它周围的沙丘几乎没有草了。

有资料说,现在浑善达克沙地的无草沙丘已经达到了20%!沙地的红柳林大片大片地枯死, 甚至长在小溪里面的红柳有的也死了。过去站在沙丘顶部看 去,到处是密集的植被,现在已经稀稀拉拉的,露出了黄色的沙丘;一些有特点的植物已经很少能见到。 草原和沙地的狼、猞猁,大鸨都没有了,兔子黄羊、狍 子、狐狸沙狐也少多了。过去高格斯太河里面的鱼多得不得了,冬天在冰上追着鱼群跑,打个冰洞用桶就能舀上鱼来,而今查干诺尔渔场打的鱼只有五厘米左右。高格斯太河过去差不多是长年有水的,偶尔断流也不过十几天,而现在几乎年年都断流。高格斯太河经常断流,查干诺尔自然好不了。 世纪90 年代以来,湖水开始下降,两湖出现了水位差,大湖(查干诺尔咸水湖)湖岸也后退了几公里。近三四年,天 气极为干旱,大湖湖水加速干涸,一片一片的湖底露出水面。 直到2000 年,查干诺尔成水湖的面积还有六七十平方公里,2002 年春季已经全部干涸。

水资源利用现状和未来趋势

水资源利用现状和未来 趋势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中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和未来趋势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贺伟程张象明卢琼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社会经济用水安全保障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国际组织甚至将中国的水资源供应能力和粮食安全自给能力联系起来,认为中国的水资源短缺将超越洪涝灾害而成为中国政府最大和最难解决的水问题,甚至会引发全球粮食市场的变动和其他国际问题。据有关部门研究,1997 年,仅华北地区各城市,因缺水造成的工业和农业损失达 2000 亿元,相当于当地当年 GDP 的百分之三。从全国水旱灾害统计来看,1997 年,我国水旱灾害的成灾面积达四亿亩,其中水灾面积约一亿亩,旱灾三亿亩。其它年份我国水旱灾害的情况也类似,旱灾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洪涝灾害。因此,保障社会经济用水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本文对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和未来的趋势进行了总体的评价,对我国水资源保障和粮食自给等战略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见解。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两万八千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从用水量上说,从 1980 年到 1999 年,我国社会经济总用水量增加了约四分之一,从 4437 亿立方米增加到 5591 亿立方米。但是,不同的行业用水增长趋势不同。农业用水由占总用水的八成下降到七成,而同期工业用水比例由一成上升到两成,生活用水比例由 % 上升到 %。这说明我国用水的结构在发生

细沟形态演变对坡面水沙过程的影响_张攀

第27卷第4期 2016年7月 水科学进展ADVANCES IN WATERSCIENCE Vol.27,No.4Jul.,2016 DOI :10.14042/https://www.360docs.net/doc/968729327.html,ki.32.1309.2016.04.007细沟形态演变对坡面水沙过程的影响 张攀1,2,唐洪武2,姚文艺1,孙维营 1(1.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3; 2.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为探明细沟形态演变对坡面产流产沙的互反馈作用,采用室内模拟降雨和三维地形扫描等手段对细沟形态 演变中的水沙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试验分析了黄土在不同雨强(66mm /h 、94mm /h 和127mm /h )条件下,不同细 沟发育阶段的水沙过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土细沟形态演变过程对产沙的影响较大,而对产流的影响较弱。 径流量的变化过程主要取决于土体透水性、土壤的结皮作用以及产流方式,坡面产流量有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 平稳的趋势;产沙量的变化过程与细沟发育进程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尤其是坡面地貌信息熵与产沙量和侵蚀速率 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4和0.916,细沟的出现会加剧侵蚀,使含沙量明显增加;不同雨强下坡面产沙的变化规 律基本相同,细沟沟网稳定后的产沙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土壤侵蚀;模拟降雨;细沟形态;水沙变化特性 中图分类号:S157.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 6791(2016)04-0535-07收稿日期:2015- 05-27;网络出版时间:2016-06-22网络出版地址: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968729327.html, /kcms /detail /32.1309.P.20160622.2215.012.htm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09110);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HKY- JBYW-2014-2) 作者简介:张攀(1982—),女,河南洛阳人,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壤侵蚀研究。 E-mail :zpyrcc@https://www.360docs.net/doc/968729327.html, 通信作者:姚文艺,E- mail :wyyao@https://www.360docs.net/doc/968729327.html, 坡面是流域地貌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土壤侵蚀的主要策源地,尤其在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细沟侵 蚀是黄土坡面的主要侵蚀方式之一[1],对流域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潜在影响。降雨径流的产 生会使坡面发生水沙运移和能量消耗,引起坡面细沟的产生和发展,导致土壤侵蚀量的迅速增加,从而引起 细沟中水流水力学特性的改变,因此,细沟形态的演变过程是一个降雨、侵蚀、水流水力学特性、沟床形态 变化间相互影响的动态耦合系统。在国内外土壤侵蚀研究中,将水文学和地貌学相结合研究坡面流形成和水 沙运移过程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从坡面微地貌演变的角度来分析坡面水沙运移过程,是坡地侵蚀研究的新趋 势之一。 在细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坡面产流产沙过程也随之发生改变。一方面,细沟形成后,为径流和侵蚀 产物提供了输送通道,坡面水流由面流转变为沟内股流,水流性质的转变引起侵蚀量的急剧增加,必将使坡 面水沙关系发生变化 [2-3] ;另一方面,细沟形态在演变过程中,通过分叉、分级、密度、频度、数目以及长度等因素,影响着沟内水流结构,从而影响坡面侵蚀过程中的径流、入渗、泥沙输移和汇流等,尤其对于黏 粒含量低的土壤,侵蚀过程中易发生细沟边壁坍塌,引起水沙过程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坡面细沟形态是一 个能够综合反映坡面侵蚀动力学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地貌因素,它的形成与发展也将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 产生深刻影响。目前国内外关于侵蚀动力过程对细沟发育过程的影响关注较多,尤其是关于降雨、坡度和土 壤对细沟发育过程的影响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4-6],而对于细沟形态演变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关注较少。雷廷武和Nearing [7]、和继军等[8]、Shen 等[9]对细沟形态和侵蚀水沙关系做过相关试验研究,但由于 试验条件、土壤性质不同,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室内人工降雨模拟试验,通过3种雨强(66mm /h 、94mm /h 和127mm /h )的对比研究,分析细沟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变化规

水资源利用现状和未来趋势

中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和未来趋势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贺伟程张象明卢琼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社会经济用水安全保障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国际组织甚至将中国的水资源供应能力和粮食安全自给能力联系起来,认为中国的水资源短缺将超越洪涝灾害而成为中国政府最大和最难解决的水问题,甚至会引发全球粮食市场的变动和其他国际问题。据有关部门研究,1997 年,仅华北地区各城市,因缺水造成的工业和农业损失达2000 亿元,相当于当地当年GDP 的百分之三。从全国水旱灾害统计来看,1997 年,我国水旱灾害的成灾面积达四亿亩,其中水灾面积约一亿亩,旱灾三亿亩。其它年份我国水旱灾害的情况也类似,旱灾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洪涝灾害。因此,保障社会经济用水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本文对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和未来的趋势进行了总体的评价,对我国水资源保障和粮食自给等战略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见解。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两万八千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从用水量上说,从1980 年到1999 年,我国社会经济总用水量增加了约四分之一,从4437 亿立方米增加到5591 亿立方米。但是,不同的行业用水增长趋势不同。农业用水由占总用水的八成下降到七成,而同期工业用水比例由一成上升到两成,生活用水比例由% 上升到%。这说明我国用水的结构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农业节水工作的普及和开展,农业用水效率在不断提高。据全国实灌面积统计,从1980 年到1999 年,我国实际灌溉面积增加了800 万公顷,而灌溉用水量变化很小,这说明增加的实灌面积,主要靠发展节水灌溉实现的。全国平均每公顷用水量由1980 年的8750 立方米下降到1999 年的7270 立方米,单位面积的用水量减少了17%。这些数据说明了农业节水工作成绩是明显的。 近二十年,我国工业发展迅速,从1980 年到1999 年,工业产值增长了13 倍。同期工业用水从457 亿立方米增加到1159 亿立方米,增加仅倍,其增长速度大大低于工业产值增长速度。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工艺技术进步及节水水平提高,万元产值用水量迅速下降,由1980 年的887 立方米下降到1999 年的156 立方米。因此,工业节水效果也十分显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增长很快,加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生活用水量(含居民用水和公共设施用水)增长迅速。全国城镇生活用水量从1980 年到1999 年,增长了四倍,为同期城镇人口增长率的两倍。从上面的一些基本事实和数据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发展是在节水和内部挖潜的基础上稳定发展的。农业用水基本保持稳定,而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提高,农业用水可望在稳定现状的前提下,保持农业产值的稳定提高。但农业依然是我国的第一用水大户,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七成。从我国水土资源和现有耕地灌溉率分布情况看,今后发展灌溉面积的潜力主要在北方,近期靠节水和非充分灌溉措施来实现灌溉发展。 工业作为我国第二用水大户,其用水量增长较快,节水潜力也大。从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治水污染的角度考虑,今后应进一步调整工业结构和企业规模,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使万元产值用水量继续下降。在工业部门中,工艺落后的小造纸、化工、酿造、制革等企业用水效率低下,污染严重,是污染防治和水资源分配管理中的主要控制对象。 我国生活用水量只占总用水量的十分之一。随着人口增长、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率的提高,预

黄河水沙变化过程及其三角洲沉积环境演变

黄河水沙变化过程及其三角洲沉积环境演变 【摘要】: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以高含沙量闻名于世。过去治理黄河的首要问题是治理黄河泥沙,尤其是中游地区的来沙。历史上黄河的高含沙量导致下游河道淤积并发生漫滩形成泛滥平原,给人民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然而,黄河的高含沙量形成了宽广的三角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小波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方法以及Surfer和Mapinfo等技术手段,系统分析了1950-2009年黄河水沙的变化过程,以及水沙变化对下游河道和三角洲的影响,同时对黄河三角洲沉积环境演变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沙产自中上游,其中径流量主要来源于上游,输沙量主要来源于中游,下游不产水不产沙。1950-2009年黄河流域各水文站径流量和输沙量均表现出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这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流域输沙量减少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水土保持措施,其次是水库拦沙,然后为降雨量减少。黄河入海水沙具有显著的年(0.5-1.0a)、年际(3.0-6.5a)和年代际(10.1-14.2a)3个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而且入海输沙量的周期变化主要受入海径流量周期变化的控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入海水沙的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表现均不明显,时间尺度越小,周期变化显著性越低。1950年以来,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淤积-冲刷不断交替的变化过程,水沙条件(花园口站含沙量)是这种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当进入下游河道的含沙量小于18.6kg/m3时,河道表现为冲刷,大于18.6kg/m3时,河道表现为淤积。艾

山以下河道的冲淤变化过程除受水沙条件控制外,还受到入海流路变迁的影响。流路变迁初期形成新河口,河道发生溯源冲刷;流路变迁中后期河口延伸,河道发生溯源淤积。不同流路时期,当黄河入海总水沙量比在25.34-26.05kg/m3时,河口附近岸线延伸,三角洲面积增加。但1999年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以后,2000-2007年黄河入海总水沙量比仅为10.90kg/m3,河口三角洲表现为侵蚀,加上废弃河口的岸段侵蚀,整个黄河三角洲已由淤积转变为侵蚀。黄河三角洲YDZ1孔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粉砂和粘土质粉砂。以假单畴(PSD)-多畴(MD)晶粒为主的亚铁磁性矿物主导了YDZ1孔沉积物的磁性特征。根据YDZ1孔沉积物粒度参数和磁学参数的变化特征,结合AMS14C测年,推断黄河三角洲沉积相序自上而下大致经历了泛滥平原相→河流相→三角洲前缘相→浅海相→潮坪相→河流相,沉积动力环境表现为强(陆相)→弱(海相)→强(陆相)的变化过程。【关键词】:黄河流域黄河三角洲沉积环境水沙变化冲淤演变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V14 【目录】:摘要7-9Abstract9-11目录11-13第一章绪论13-211.1研究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以及旱涝变化

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及旱涝变化 摘要:水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充分了解其随时间、空间的分布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才能更好的利用水资源。通过中国南北方降水的旱涝变化趋势充分解决水资源的调配利用等问题。 关键词:水资源分布干旱雨涝未来发展 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也是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同土地、能源等构成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 过去,人们总是以为天然水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看法已经到了需要根本改变的时候了!据统计,全世界的淡水资源约28000~33400万亿m3.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的全世界淡水资源——即浅层地下水、壤中流、江河及湖泊蓄水等总量约为4230万亿m3,占淡水总量的13.6%。 我国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2亿m3,除蒸发以及通过土壤直接利用于天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外,可通过水循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亿m3,据统计,人均水资源量为2220m3,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预测到2030年人口增多时,人均水资源两将降到1760m3.而按照国际上的一般标准,人均水资源少于1700m3为水资源紧缺的国家。 水资源是一种动态资源,是随时在变化的。尤其是我国地处季风区,年内各季和年际的降水分配很不均匀;由于各地的气象及下垫面条件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又具有明面的区域特性。如何充分利用我国的水资源?首先是要摸清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内变化的动态特性。 一、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1.我国地面水资源的年内分布特征 我国降水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控制,年际变化大,年内季节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的60%~80%,其中北方有些地区可达90%以上。东南各有汛期四个月降水量占正常年降水量的50%~60%。地面径流的季节变化大

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的国内外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课程论文 ( 2011-- 2012年度第2学期) 名称:水资源规划及利用 题目: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的国内 外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院系:可再生能源学院 班级:水电0902班 学号:1091420222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门宝辉老师 设计周数: 成绩: 日期:2012年5月31日

目录 一引言 (2) 二国内的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现状 (2) 三国外的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现状 (5) 1. 流域管理局 (5) 2. 流域协调委员会 (5) 3. 综合性流域机构 (5) 四国内与国外的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现状共同点 (5) 1. 强调水资源的公共性 (5) 2. 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6) 3. 实行水权登记和用水许可制度 (6) 4. 将节水和水资源保护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6) 5. 加强水的立法 (6) 五中国的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的发展趋势展望 (7) 1. 从供给管理到需求管理 (7) 2. 推广累进制水价和季节价格政策 (8) 3. 水权交易更加频繁 (8) 4. 防洪策略会不断改进 (8) 六学生对身边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的感悟——鲁豫水权之争 (9) 1. 鲁豫水权之争的由来 (9) 2. 鲁豫水权之争的解决办法 (9) 七结语 (10)

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的国内外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李闯1091420222 水电0902班 摘要:This thesis is taking about the message of the water resource and the exploit of the wate -r resource and 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the water resource is also deal with in this thesis . B -esides , the system model of how to message our water resource in china and in the others and what will be done in the future by our government and the others to exploit the water resource is discussed by keystone .Furthemover , I also take it for example that the context of the droit of the ueing of wate r resource between Sdandong province and Henan province because I am live in Sh –andong province and I am op on it . Finally ,I apprise the syetem model of water resource in my country. 关键词:水资源规划及利用;水资源利用现状;立法节水;农业灌溉用水问题;水权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规划发展方向;鲁豫水权之争;解决办法; 一引言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虽然地球上水资源的总量大得惊人,但在经济上可供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却极为有限。尤其是最近50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需水量越来越大。随着水资源利用量的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出现了水危机,不仅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而且威胁着人类的生存。鉴于如此严峻的形式,学生根据《水资源规划及利用》中所学知识,并结合一些现有的水资源规划研究成果,对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的国内外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做简要分析、研究。 二国内的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社会经济用水安全保障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国际组织甚至将中国的水资源供应能力和粮食安全自给能力联系起来,认为中国的水资源短缺将超越洪涝灾害而成为中国政府最大和最难解决的水问题,甚至会引发全球粮食市场的变动和其他国际问题。据有关部门研究,1997 年,仅华北地区各城市,因缺水造成的工业和农业损失达 2000 亿元,相当于当地当年 GDP 的百分之三。从全国水旱灾害统计来看,1997 年,我国水旱灾害的成灾面积达四亿亩,其中水灾面积约一亿亩,旱灾三亿亩。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两万八千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从用水量上说,从 1980 年到 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