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八、一

前言

本标准代替DB37/T1013-2008《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本标准与DB37/T1013-2008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名称中的"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改为"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

——增加和修改了原标准"术语和定义"的内容(第3章);——合并了原标准"最高管理者职责"和"管理者承诺"(第5 章〉;——增加了"节能意识"和"资金"的要求(第6 章);——将原标准"运行控制气(第7 章)和"监测、分析和改进"(第8 章)调整为"过程策划"(第7章)、"运行控制"(第8章)、"内部审核"(第9章)和"管理评审"(第1 0章〉,并对其内容进行了修改;(1 )删除了原标准"能源管理方案气"(第7章),增加了"节能改进方案"(第8章);

(2)合并了原标准"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第7 章)和"合规性评价"(第8章);

(3)将原标准" 应急准备和响应"(第7 章)整合到"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第8 章);

(4)将原标准"回收再利用"(第7 章)整合到"余热余压"(第8章)

本标准由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本标准由山东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节能协会、山东质量认证中心、德州市节能监察支队。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裴伟荣、王世岩、王登彩、尹洪坤、代兵、高明清、徐峰、任香贵、张涛、王国栋、李

泼、慕晓燕、张士波。本标准于2008 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引言

本标准旨在引导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规范能源管理行为,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任何类型与规模的工业企业均可使用本标准,其他类型的用能单位可参考使用。本标准对使用对象统一表述为"用能单位气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是用能单位最高管理者的一项战略性选择。能源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用能单位中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全员参与。通过该标准的实施,用能单位能够:建立节能遵法贯标机制,主动获取并自觉落实节能法律法规、标准、政策等其他要求;建立全过程的能源管理控制机制,促进能量系统优化匹配,能源管理活动规范有效、不断改进;建立节能技术进步机制,主动收集、识别并合理采用先进、成熟的节能管理方法和节能先进技术,实现节能技术进步常态化;建立节能文化建设机制,使全体员工节能意识不断增强,节能制度不断积淀完善,节能行为不断规范。

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和PDCA 管理模式贯穿于本标准,把握贯彻好这些思路和方法,对用能单位建立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至

关重要。所谓过程方法是指利用资源并通过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可直接形成下一过程的输入。为使能源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必须系统地识别能源利用中众多的相互影响、联系的过程,策划、实施管理控制活动。管理的系统方法是指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评价,把相互作用的一组管理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策划并配置资源进行管理,形成协调联动的有效运行机制。PDCA管理模式是指将管理活动

分为四个阶段,即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ion),内容是:围绕能源方针,建立能源目标、指标和所需的过程;对策划的结果予以实施;对实施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采取措施,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其运行模式如图I所示。

本标准强调贯彻执行节能法律法规、强制标准和政府其他要求是建立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最基本要求;国家、行业和地方推荐性节能相关标准是节能管理、技术和方法实践经验目的综合成果,本标准鼓励用能单位在建立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时采用适用的推荐性节能标准;某些国内外已普遍应用的成

熟的节能管理技术方法,用能

单位也宜及时追踪分析、论证国应用

能源管理体系是用能单位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能单位按本标准建立实施能源管理团体系应融合于本单位管理体系。但应特别注意的是,能源管理体系文件与其他管理体系文件是否整合,并不能说明能源管理体系是否融合于本单位管理体系,关键是本标准各项要求是否在用能单位管理体系中得到落实。

本标准贯彻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09〉的要

求,并针对工业企业能源消耗离、节能潜力大、能源利用流程长、环节多、关系复杂等特点,引导工业企业:分析识别能源利用过程,辨识各过程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围绕这些过程及其联系与相互作用,分析影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原因和条件,系统地策划、实施能源管理控制活动;针对重要能源因素策划实施节能改进方案,把节能技术进步机制纳入能源管理体系,通过技术进步加强能源管理;在建立指标体系框架的基础上,确定基准、标杆,制定目;标、指标,细化绩效考核;明确监视测量是对能源利用和管理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节能监察机构对企业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节能监察、节能监测、能源审计等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要求,作为能源管理体系改进的重要依据。能源管理体系的详略和复杂程度、体系文件数量、所投入资源等,取决于体系覆盖的范围、企业的规模、消耗能源的类型及数量、能源利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的术语和定义、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管理职责、资源管理、过程策划、运行控制、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本标准是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实施能源管理的通用要求,其他类型的用能单位可参照使用。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用能单位:

a)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b)证实符合所声明的能源方针;

c)相关方确认其能源管理体系与本标准的符合性。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5587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GB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T19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T19001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GB/T24001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GB/T15587、GB/T19000 和GB/T24001 中确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能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3.2 清洁能源是指环境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零排放或者低排放的一次能源,主要包括核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

3.3 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3.4 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开发利用的非常规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核聚变能、天然气水合物等。

3.5 余热是热工艺过程中未加以利用被直接排放到周围环境中的热能。

3.6 余压是工业设备排出的有一定压力的介质。

3.7 能源管理体系

在能源方面指挥和控制用能单位的管理体系,是其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能源方针并管理其用能活动。

注:管理体系是用来建立方针、目标,并实现这些方针和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要素的有机组合,包括组织结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3.8 能源管理负责人

由最高管理者任命的,负责能源管理的高层管理人员。

3.9 能源因素

在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的全过程中,对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产生影响的原因或条件。

3.10重要能源因素

在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的全过程中,对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大影响的能源因素。

3.11能源方针

用能单位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宗旨和方向。

3.12能源目标

用能单位所要实现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要求。3.13能源指标

为实现能源目标而设定的量化可测量的具体要求。

3.14 关键岗位

能源管理岗位和重点用能设施设备操作岗位

3.15能源基准

用能单位为建立能源、目标、指标,评价能源管理绩效,确定的某一历史时期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水平。

3.16能源标杆用能单位参照同类可比活动,可得的最佳能源利用水平和最佳节能实践。

3.17能源管理绩效用能单位实施能源管理活动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结果。

3.18 节能改进方案用能单位针对具有节能潜力的重要能源因素所采取的改

进措施。

4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4.1 总要求用能单位应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并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

a)覆盖全部与能源利用有关的过程,识别这些过程,并确定其顺序和相互关系;

b)确定为保证这些过程有效运行和系统优化所需管理活动的准则和方法;

c)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策划、运行、控制和改进的需要;

d)监测、分析并改进这些过程和管理活动。

4.2 文件要求4.2.1总则

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能源、方针、目标;

b)能源管理手册;

c)程序文件;

d)作业指导书,包括节能改进方案;

e)本标准所要求的记录。

4.2.2文件控制

用能单位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规定以下方面的控制要求

a)文件发布前得到审批;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在此审批;

c )确保对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做出标识;

d)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效版本;

e)明确文件存放方式,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f)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g)防止作废文件的误用,明确处置方式,如果出于某种目的保留作废文件,应做出适当的标识。

4.2.3记录控制

用能单位应建立并保持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能源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

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温、检索、保存

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5管理职责

5.1 管理承诺最高管理者应对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作出承诺

a)贯彻实施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

b)组织制定并实施能源方针和目标,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

c)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强化节能文化;

d)确保配备适宜的资源;

e)主持管理评审。

5.2能源方针最高管理者应组织制定形成文件的能源方针,并确保:

a)与单位总的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方针相适应;

b)为制定和评价能源目标、指标提供依据;

c)包括对遵守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承诺;

d)包括对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承诺。能源方针应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在用能单位内得到沟

通和理解,便于全体员工和所有相关方获取。

5.3 职责与沟通哩最高管理者应对能源管理职责和权限做出明确规定。任命

能源管

理负责人、设置能源;事管理主管部门,明确各职责间的关系,并形成文件。

5.3.1能源管理负责人为确保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能源管理负责人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固和权限:

a)组织编制节能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

b)规定能源管理绩效考核准则和方法;

c)组织能源利用状况分析,评价能源管理绩效;

d)组织评价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状况,向最高管理者汇报,并提出改

进建议;

e)负责与能源管理有关的外部联系。

5.3.2信息与沟通用能单位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应规定收集、审核、汇

总、

分析、报告和反馈能源管理内外部信息的内容、方法、频次和时间。内部各部门、各层次间沟通宜采用信息技术实现能源管理信息传递的自动化和即时化。

6资源管理

6.1人力资源

6.1.1节能意识用能单位应提高员工节能意识,并促进节能文化的形成:

a)宣传降低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带来的效益;

b)提高全体员工对所从事工作与能效的相关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培养节能习惯;

c)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完善能耗定额制度,细化绩效考核;

d)开展表彰活动,提高员工节能积极性。

6.1.2能力和培训

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确保能源管理和用能设备操作人员能够胜任。应编制文件对相关岗位的能力要求和评价方法做出规定。定期进行能力验证,发现需求时应提供教育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并保持记录。相关人员应至少具备以下能力:

a)关键岗位人员应掌握能源管理体系知识;

b〉能源管理人员应熟知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以及

必要的能源管理知识和技术方法;

c)操作人员应掌握相应耗能设备节能操作技能。

6.2设施和设备

用能单位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对能源利用基础设施、用能设施设备及计量和监测装置的采购、使用、维护和处置做出规定,并保持记录。

6.2.1 基础设施

用能单位应提供并维护达到能源有效利用所要求的基础设施,

包括:

a)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设施;

b)体系正常运行所需要的支持性服务。

6.2.2用能设施设备

用能单位应确定对能源利用效率有影响的设施设备,并确保

a)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

b)在采购、替换和改造对能源利用有重要影响的设施设备时进行评估论证;

c )确定主要用能设施设备的能效限定值或经济运行指标,并定期进行检测。

6.2.3计量和监测装置

用能单位应按照GB17167的规定和能源管理的需求,配备、使用和管理能源、计量器具。必要时对能源利用的重要过程、环节安装监视测量装置。

6.3 资金

用能单位应为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提供必要的资

金。

7 过程策划

7.1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用能单位应建立、实施并保持形成文件的程序,用于:

a)定期获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识别应遵守的

条款;

b)建立传递沟通渠道和遵守落实机制;

c)定期评价对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遵守情况。

7.2用能系统

用能单位在建立、优化用能系统时应考虑:

a)能源种类和品质,优先使用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b)各系统、设施设备及其相互匹配优化;

c)用能系统的监测;

d)余热余压等余能的利用。新建、改建、扩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进行节能评估。

用能单位应建立、保存并及时更新用能系统及用能设施设备相关资料。

7.3 识别、评价与策划

用能单位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用于:

a)对能源利用全过程进行识别,划分为若干用能系统、过程、环节,包括已纳入计划的或新开发的产品、服务和活动的能源利用过程;

b)围绕能源利用全过程,识别评价能源因素和重要能源因素;

c)针对能源利用各过程、环节及其各过程之间的联系和能源因素,确

定控制方法和管

理过程;

d)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应重新进行识别、评价:

1)用能系统变化时;

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发生变化时;

3)外部节能技术、设备或经验方法适用时。用能单位应将识别、评价和策划结果形成文件并适时更新。

7.4 能源目标和指标用能单位应建立、实施并保持形成文件的程序,用

于:

a)确定能源基准;

b)可行时,确立能源标杆;

c)根据能源方针、基准和标杆建立可测量的能源目标、指标体系;

d)对能源目标和指标定期进行评审、修订和更新。8.1总则

8 运行控制

8.1总则

用能单位应对能源利用和管理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在经济合理、

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应考虑能源资源回收再利用。

8.2控制要求

用能单位应根据过程策划的结果对能源利用全过程进行控制,至少应包括:

a)规定用能系统、各过程和环节经济运行状态,明确操作规范和程序;

b)确保用能系统、各过程和环节合理匹配,明确信息传递、协调调度的方式和程序;

c)对用能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d)对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影响较大的过程和环节应规定控制参数、运行和维护.

记录要求、评价的方式、方法和频次。E 对因缺乏程序文件而可能导致偏离的运行过程和环节,用能单

位应编制相关文件并加以控制。

8.3 控制重点8.3.1 能源、采购用能单位必要时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对能源采购进行控制,至少应规定:

a)满足用能单位能源数量和质量的稳定供方的方法;

b)适宜的能源采购标准和规范;

c)采购的方式、方法和渠道;

d)计量和验证方法;

e)能源采购过程评价方法。

用能单位应定期对能源采购的控制要求进行评审、修订并通知相关方。必要时,可寻求外部专家、机构对能源、采购进行评审和监督。

8.3.2 节能改进方案... 用能单位应根据能源目标、指标和自身资源状况,

针对具有节

能潜力的重要能源因素,制定、实施节能改进方案,内容包括: a)目的和作用;

b)实施部门及其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c)米用的方法、技术和措施;

d)需配备的资源和相关控制要求;

e)实施时间和进度;

f〉节能效果验证准则和方法;

g)所需文件和记录。

用能单位应建立节能技术进步机制,追踪国内外先进适用的技术及管理方法并合理运用;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进行节能技术创新。

用能单位在制定和实施节能改进方案时,可考虑利用市场节能机制。

当影响能源管理体系要素发生变化时,应适时调整节能改进方案。

8.3.3 余热余压当用能单位存在余热余压等余能时,且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时

按照8.3.2 的要求进行控制。

8.4 过程监测用能单位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对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视测量并保存记录:

a)能源目标、指标和节能改进方案是否符合预定安排;

b)各用能系统、过程及环节能源消耗状况及其是否在规定状态下运行;

c)能源管理活动是否按规定执行。

建立健全能源统计制度,对运行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寻找节能潜力和改进进机会。

8.5 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圈' 用能单位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用

来处理能源管理活动叫和

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至少应规定:

a)识别和纠正不符合;

b)分析不符合产生的原因,评价采取纠正措施需求,必要时, 采取纠正措施避免重复发生;

C〉分析潜在的不符合,评价采取预防措施需求,必要时制定并实施预防措施,以避兔不符合的发生;

d)记录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结果,并评审有效性。

用能单位应识别能源利用过程中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并制定应急预案。可行时,应验证应急预案的有效性。

9内部审核

用能单位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定期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以确定能源管理体系:

a)是否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b)是否得到有效实施与保持;

c )能源、目标、指标、节能改进方案的实现情况。

审核的策划和实施应保持记录,并报告结果。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应及时通知责门和人员,按要求及时整改。

10管理评审

10.1总则

最高管理者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及条件组织对能源管理体系进

行评审,以确保其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的机会和变更的需求,用能单位应保持管理评审记录。

10.2评审输入

评审输人应包括:

a)法律、法规和标准及其他要求的变化;

b)政府主管部门和节能监察机构考核、审计、监察、检查的改进要求;

c)内部审核和外部评价结果;

d)能源目标、指标及节能改进方案的实现程度;

e)产品、能源结构调整和技术工艺等的变化;

f)外部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造用情况;

g)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

h)以往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

i )持续改进建议。

10.3评审输出

评审输出应包括:

a)能源方针、基准、标杆及目标指标等变更的重大决策;

b)能源管理体系的改进措施;

c)实施改进的资源需求。

国家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草案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2008年8月11日) 一、任务来源 本国家标准由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标认证中心负责组织起草,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06年制修订国家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中的要求,原定于2007年完成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但由于近两年来,有关国际组织一直积极努力促进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进程,并就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进行了多次研讨,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将制定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纳入议事议程。为了更好地借鉴国际经验并考虑到尽量与国际标准相协调等原因,对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制定进程有所推延。 项目编号:20068111-T-469 项目名称: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制、修订:制订 上报单位: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0) 二、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研制的背景、意义及其理论基础

(一)能源管理体系概念的产生背景 能源管理体系概念的产生源自于对能源问题的关注。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给各个国家带来了能源制约问题,发展需求与能源制约的矛盾唤醒和强化了人们的能源危机意识。而且人们意识到单纯开发节能技术和装备仅仅是节能工作的一个方面,人们开始关注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等系统节能问题,研究采用低成本、无成本的方法,用系统的管理手段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些思想前瞻的组织还建立了能源管理队伍,有计划地将节能措施和节能技术用于生产实践,使得组织能够持续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系统管理能源理念的树立,也因此产生了能源管理体系的思想和概念。 (二)建立、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意义 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供给不足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由于我国许多行业和地区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我国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能源供给矛盾尤为突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在国家宏观能源政策导向下,虽然能源管理工作在我国已经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组织能源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之间尚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乏全面系统地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缺乏全过程系统的科学监控,系统的能源管理思想没有得到具体体现和贯彻实施。为了切实地加强组织的能源管理,促进节约能源并降低组织生产成本,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推行规范化管理、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便是一条科学可行的途径。对我国现阶段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目标、建设节约型社会、缓解能源紧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组织内部建立规范的能源管理体系,使能源管理的各项手段和措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系统地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各项能源管理活动,实施全过程管理,以期获得最佳的节能效果。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在于: (1)有利于推进国家能源方面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实施。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能够有效地将企业现有的能源管理制度与能源有关的法律法规、能源节约和鼓励政策、能源标准,如能效标准、能耗限额标准、计量和监测标准等,以及其他的能源管理要求有机结合,形成规范合理的一体化推进体系,使组织能够科学的强化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组织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组织能将节能工作落到实处。这是由于传统的能源管理方式,只解决了“谁来做、做什么”的问题,而“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主要由执行者凭个人的经验甚至意愿来决定,导致有些节能工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系统的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的能源管理体系,便能大大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进而提高节能工作整体效果和效率。 (3)有利于及时发现能源管理工作中职责不清问题,为建立和完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能源管理组织结构提供保障。通过识别节能潜力以及节能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持续改进,不断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实现组织的能源方针和能源目标。 (三)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理论基础 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针对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使用或能源消耗,利用系统的思想和过程方法,在明确目标、职责、程序和资源要求的

能源管理系统

能源管理系统 能源管理系统概述 能源管理系统简单的说就是把生产企业的能源消耗如:水、气(汽)、风、电的使用过程数据,监测、记录、分析、指导。实时监控企业各种能源的详细使用情况,为节能降耗提供直观科学的依据,为企业查找能耗弱点,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及运营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使能源使用合理,控制浪费,达到节能减排,节能降耗,再创造效益的目的。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对每条生产线、每个工作班组以及主要耗能设备进行实时考核,杜绝浪费,并可以帮助企业进一步优化工艺,以降低单位能耗成本,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为企业生产管理、计量管理、节能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概念。能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是我们对节 能减排、节能降耗实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唐山天辰电器有限公司愿为我们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环境,实现节能环保,恢复保持绿色生态作出贡献。 第一卷能源管理系统的组成 第二卷建立能源管理系统的意义 第三卷能源管理系统方案 第四卷能源管控系统界面案例 行业应用案例>>>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功能、方案 第一卷能源管理系统的组成 系统组成:服务器主机,以太网或者局域网连通的通讯网络,无线传输部分,有线传输部分和能源管理软件,各计量点(流量计、液位计、温度、压力等),电表等部分。 硬件组成: 1、各个采集点的终端表(带 485 通讯的流量计、电表等)。 2、采集和传输数据的集成箱。 3、可以通讯的有线网络。 4、上位机主机。 软件组成: 1、终端表的通讯协议。 2、采集有线网络数据的接口程序。 3、采集无线网络的抄表软件。 4、适用的数据库。 5、分析和显示数据的能源管理软件。 界面显示: 1、各个点的数据累计值和即时问询。 2、通过运算得到的能耗值。 3、具备导入导出功能,筛选和存储。

能源管理体系建立的基本步骤.doc

能源管理体系建立的基本步骤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一般按如下步骤进行,即:领导决策与准备——范围界定——初始能源评价——体系策划——能源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体系运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1、领导决策与准备 (1)管理者的承诺 国家对能源管理工作越来重视,各省市已将节能减排的任务分配到了重点用能单位,面对繁重的节能任务,很多重点用能单位的最高管理者亲自负责节能减排工作,这对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利的。但节约能源这一责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仅仅靠方针目标是不够的,管理者的承诺对于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至关重要,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应该是始于管理承诺。最高管理者应对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做出承诺,包括贯彻执行适用的法律法规,将能源方针目标作为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传达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增强全员节能意识,进行管理评审和配备适宜资源。并由最高管理者明确本企业导入能源管理体系的意图和应用范围。 (2)任命管理者代表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本体系要求最高管理者应任命一个管理者代表来负责体系的管理工作,管理者代表有如下职责:确保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协助最高管理者建立、实施和保持能源管理体系;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负责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外部联系,故管理者代表应是企业中具有相当级别的管理者,建议由分管副总经理(副厂长)担任。

(3)提供资源 最高管理者应授权管理者代表组建一个机构或班子来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其初期的任务是进行初始能源评审,以及建立体系后的日常工作。能源管理机构的设置,以管理者代表为首的能源管理委员会,或节能小组。 最高管理者还需要为体系的建立和保持提供其他资源,如时间、办公条件、信息、资金、人力等,特别应保证充分的资金来用于管理方案的实施。 2、范围界定 对于企业的能源管理体系而言,其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因素,因此能源管理体系的范围宜是一个覆盖企业的所有过程、产品和服务,并涉及组织职责和权限、现场区域、地理边界等要素的集合,通常应根据企业的特点,综合考虑以下方面。 (1)企业的活动范围 企业的活动范围即企业的活动领域,包括与企业的产品实现和服务提供有关的活动,包括管理活动(如办公场所和办公车辆)、产品和服务实现活动(电气运行、维修车间、公用工程)和生活活动(职工食堂、浴室等)等。 (2) 企业的管理权限范围 管理权限范围即已确定的企业的职责和权限界限,包括承担企业活动职能并处于一定区域的企业单元,如各职能部门、岗位以及临时性的组织机构,如项目工程部等。通常该权限范围还应符合法律法规中已明确界定其责任的许可范围。当企业的体系范围所覆盖的活动与其他企业存在管理上的接口时,如集团公司与下属矿厂存在管理接口的项目时,必要时,应明确组织职责的输入与输出的界限。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GBT 15587-1995

GB/T 15587-1995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实施能源管理的一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企业能源管理。 2 引用标准 GB 2589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 3484 企业能量平衡通则 GB 12723 产品单位产量能源消耗定额编制通则 3 能源管理系统 为实施能源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能源管理系统,包括完善组织结构,落实管理职责,配备计量器具,制定和执行有关文件,开展各项管理活动。该系统应能保证安全稳定供应生产所需能源,及时发现能耗异常情况,予以纠正,并不断挖掘节能潜力。 3.1 能源管理方针和目标 3.1.1 企业领导应根据本企业总的经营方针和目标,执行国家能源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确定能源管理方针。 3.1.2 应根据企业能源管理方针,制定能源管理目标。能源管理目标一般以产品单位产量能源消耗量确定,并可分别制定年度目标和长远目标。 3.1.3 企业能源管理方针和目标应以书面文件颁发,使企业所有有关人员明确,并贯彻执行。 3.2 能源管理的主要环节 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管理好以下环节: a. 能源输入; b. 能源转换; c. 能源分配和传输; d. 能源使用(消耗); e. 能源消耗状况分析; f. 节能技术进步。 3.3 能源管理职责和权限 3.3.1 为实现能源管理目标,企业领导应负责建立、保持和完善能源管理系统,确定能源主管部门,配备具有相应技能和资格的人员,承担能源管理和技术工作,明确规定其职权范围和领导关系。 3.3.2 企业能源主管部门应系统地分析本企业能源管理各主要环节及其各项活动过程,分层次把各项具体工作任务落实到有关部门、人员和岗位。 3.3.3 企业各有关部门和人员,按照能源主管部门的协调安排,完成各项具体能源管理工作。 3.3.4 在分配落实能源管理职责的同时,要授予履行该职责所必要的权限。 3.4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 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满足管理需要的能源计量器具,制定和实施有关文件,对计量器具的购置、安装、维护和定期检定实行管理,保证其准确可靠。 3.5 文件 3.5.1 为了规范和协调各项能源管理活动,应有系统地制定各种文件,严格贯彻执行。能源管理所需文件包括:管理文件、技术文件和记录。 3.5.2管理文件 3.5.2.1 管理文件是对能源管理活动的原则、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协调联系方法、原始记录要求等所作的规定。如:管理制度、管理标准及各种规定等。

T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图文稿

T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G B/T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前言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50001:2011《及使用指南》。 本标准按照GB/T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了GB/T 23331-2009,与GB/T 23331-200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边界”(见)、“持续改进”(见)、“纠正”(见)、“纠正措施”(见)、“能源消耗”(见)、“能源管理团队”(见)、“能源措施参数”(见)、“能源评审”(见)、“能源服务”(见)、“能源使用”(见)、“相关方”(见)、“内部审核”(见)、“不符合”(见)、“组织”(见)、“预防措施”(见)、“程序”(见)、“记录”(见)、“范围”(见)、“主要能源使用”(见)和“最高管理者”(见)等术语; —修改了“能源”(见)、“能源基准”(见)和“能源绩效”(见)的定义;—修改了有关“总要求”(见)、“管理职责”(见)、“能源方针”(见)、“策划”(见)、“实施与运行”(见)、“检查”(见)、“管理评审”(见)等各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 —删除了“能源因素”和“能源管理标杆”术语。

本标准中“能源”、“能源使用”、“能源消耗”等术语与我国能源领域中的习惯定义存在差别,此类术语仅应用于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应用过程,从而确保与ISO 50001协调一致。 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的修改: —删除了部分有关术语来源参考文件的批注; —删除了部分与我国应用情况无关的批注; —附录B中,将ISO相关标准修改为等同转化的国家标准并进行比较。本标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方圆标志认证集团、德州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宝山钢铁集团、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赓、,李爱仙、李铁男、王世岩、朱春雁、李燕)、黄进、梁秀英、任香贵、桂其林、杨德生、李燕)、刘立波、周璐、周湘梅、张娣、石新勇。本标准于2009年3月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引言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指导组织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和必要的管理过程,提高其能源绩效,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本标准的实施旨在通过系统的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及其他相关环境影响。本标准适用于所有类型和规模的组织,不受其地理位置、文化及社会条件等的影响。本标准能否成功实施取决于组织各职能层次的承诺,尤其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步骤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步骤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一般按如下步骤进行,即: 领导决策与准备——范围界定——初始能源评价——体系策划——能源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体系运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步骤——领导决策与准备 (1)管理者的承诺 国家对能源管理工作越来重视,各省市已将节能减排的任务分配到了重点用能单位,面对繁重的节能任务,很多重点用能单位的最高管理者亲自负责节能减排工作,这对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利的。但节约能源这一责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仅仅靠方针目标是不够的,管理者的承诺对于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至关重要,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应该是始于管理承诺。最高管理者应对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做出承诺,包括贯彻执行适用的法律法规,将能源方针目标作为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传达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增强全员节能意识,进行管理评审和配备适宜资源。并由最高管理者明确本企业导入能源管理体系的意图和应用范围。 (2)任命管理者代表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本体系要求最高管理者应任命一个管理者代表来负责体系的管理工作,管理者代表有如下职责:确保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协助最高管理者建立、实施和保持能源管理体系;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负责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外部联系,故管理者代表应是企业中具有相当级别的管理者,建议由分管副总经理(副矿长、副厂长)担任。 (3)提供资源 最高管理者应授权管理者代表组建一个机构或班子来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其初期的任务是进行初始能源评审,以及建立体系后的日常工作。能源管理机构的设置,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集团公司一级的能源管理机构,成立以管理者代表为首的能源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财务、生产计划、物资供应、机电设备、技术、计量、行政等部门领导和主要耗能区队(车间)的主任等。能源管理委员会下设节能办公室负责体系的日常运行。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步骤——范围界定 对于企业的能源管理体系而言,其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因素,因此能源管理体系的范围宜是一个覆盖企业(矿、厂)的所有过程、产品和服务,并涉及组织职责和权限、现场区域、地理边界等要素的集合。 企业边界确定后,再确定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边界。企业应识别确定的企业边界覆盖下的导致能源消耗的所有活动和运行。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步骤——初始能源评审 初始能源评审是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基础,通过现场观察和历史数据对企业的能源使用情况和生产工艺过程做一般性的调查,初始能源评审包括两部分:一是能源管理调查,二是能源技术调查,这对发现明显的能源浪费和在短期内提高能源效率的简单措施是非常有用的。初始能源评审的结论将作为建立和评价组织的能源方针、制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确定优先事项、编制体系文件的基础。

(能源化工行业)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能源化工行业)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1范围 本标准为以下对象提供实施指南: a)应用DB37/T1013-2009的工业企业。 b)其他相关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DB37/TIOU-2009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3术语和定义 DB37/T1013-2009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4.1总要求 用能单位应将能源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的壹部分,根据其规模、性质和能力等状况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边界,边界范围内的能源利用和管理活动应符合DB37/T1013-2009的要求。 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应通过以下活动进行: a)体系策划 识别评价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及贯彻执行情况; 评价能源利用和管理现状; 确定能源基准、标杆; 识别评价能源因素; 制定能源方针、目标、指标; 确定能源管理职责,配备资源; 建立内、外部信息交流机制; 将策划的结果形成文件。 b)体系实施 对实体系范围内机员实施培训 执行体系文件,对能源利用过程进行控制,包括能源规划、设计、采购、贮存、加工转换、传输分配、使用、回收利用等过程; 全过程监视和测量; 对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必要时实施应急预案。 c)体系检查和改进 实施内部审核; 实施管理评审; 识别节能潜力,确定改进措施,提供必要资源。 4.2文件要求 4.2.1总则 用能单位应通过建立适宜的文件,沟通意图、统壹行动,最终实现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应系统阐述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范围内全部能源利用和管理过程,为评价体系有效性和适宜性提供评价标准和客观证据。 a)体系策划和文件编写应紧密结合,其中: 能源方针、目标。能源方针、目标是用能单位所追求的方向和目的。能源方针应表明用能单

企业能源管理系统

能源管理系统 引言 能源消耗是企业生产成本中重要的可控部分,降低能源消耗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节能技术和装备如高效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装备、节能仪器设备等已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工序的各个环节。能源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各种能源介质(风、水、电、气、汽等)和各类供能用能系统(供配电、供水系统、煤气系统等)进行集中监控、统一调度。如果在企业中建立能源监管体系,通过计算机等辅助手段将能耗分类计量,就可发现高能耗点和不必要的能耗消耗量,更能确保能源调度的科学性、及时性和合理性,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实现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山东东岳集团创建于1987年,2007年在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坐落于美丽的建筑之乡淄博市桓台县。23年时间,公司沿着科技、环保、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成长为亚洲规模最大的氟硅材料生产基地、中国氟硅行业的龙头企业。 系统主要功能

能源分项计量信息采集: 水;气(氢气、氧气、氮气及惰性气体);燃料气(煤气和天然气等);电;蒸汽;煤、石油等... 能源控制:通过对能源数据(包括统计数据和预测数据)周期性的集中与报告,实际能源消耗与根据实际生产参数计算出的预期能源消耗进行比较。提高能源数据测量和计算的可靠性,能源管理机构据此进行计划、观测和控制,为节能技术项目的实施做出规划。 能源协调: 在所有能源介质之间进行综合动态平衡,根据生产计划和能源预测,协调能源供应和控制,做到既能满足生产过程的能量需求,又能合理避免负荷高峰。 能源质量: 通过一定的检测手段,例如:质量分析、质量跟踪、趋势评估、越线警告等,对能源中心提供的输出进行质量控制,平衡动力与成本的矛盾。 能源指标:根据统计的能源计量数据、生产数据,计算各耗能设备的能耗数据,提出控制指标,对各用户进行能源绩效考核管理。 能源预测: 能源中心根据实时能源数据库与历史能源数据库,对各个能源核算单位,针对不同的生产和运行状态,采用数据挖掘模型或多元统计方法,计算出能源预测结果,提出能源消耗趋势。 耗能设备管理:能够维护能源设备的基础数据信息;根据设备运行参数及状态曲线,在大量历史数据的积累下,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及使用寿命进行预测及预警,为设备的计划检修提供依据。并对设备利用率、作业率、运行记录、故障记录等进行智能分析。 能源成本核算: 通过能源计量数据,依据能源投入、产出情况,对成本进行核算。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目的意义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一、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目的和意义: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主要是提供了一个平台和一套系统 方法,强化结构节能与技术节能,促进企业建构长效节能机制,加强企业系统能源管理,识别企业能源消耗情况,查找能源使用、管理方面的改进空间,有助于企业提高能源绩效、合理用能、节约能源费用。同时顺应国家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政策法规的要求,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国家7部委于联合修订发布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自2018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办法》第九条明确提出“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按照《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等相关标准的要求,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有利于能源指标的精细化管理。根据国外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经验,企业系统地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至少可实现10%左右的节能量。面对国家严格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企业的能源管理工作将发挥尤为重要的作用,将有助于企业尽快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任务。 二、政策法规要求 (一)《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新修订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将于自2018

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主要目的是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重点用能单位是指: (1)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一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用能单位; (2)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五千吨以上不满一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 我公司从2015年起,能源消耗量均在10万吨标准煤以上,属于重点用能单位。 《办法》第九条规定: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按照GB/T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等相关标准的要求,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负责组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效果评价工作。鼓励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办法》第十条规定: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成立节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明确能源管理部门,设立能源管理岗位。 (二)《河北省节约能源条例》相关规定

企业能源体系管理准则

企业能源体系管理准则 本标准旨在引导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规范能源管理行为,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任何类型与规模的工业企业均可使用本标准,其他类型的用能单位可参考使用。本标准对使用对象统一表述为" 用能单位气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是用能单位最高管理者的一项战略性选择。能源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用能单位中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全员参与。通过该标准的实施,用能单位能够:建立节能遵法贯标机制,主动获取并自觉落实节能法律法规、标准、政策等其他要求;建立全过程的能源管理控制机制,促进能量系统优化匹配,能源管理活动规范有效、不断改进;建立节能技术进步机制,主动收集、识别并合理采用先进、成熟的节能管理方法和节能先进技术,实现节能技术进步常态化;建立节能文化建设机制,使全体员工节能意识不断增强,节能制度不断积淀完善,节能行为不断规范。 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和PDCA 管理模式贯穿于本标准,把握贯彻好这些思路和方法,对用能单位建立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至关重要。所谓过程方法是指利用资源并通过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可直接形成下一过程的输入。为使能源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必须系统地识别能源利用中众多的相互影响、联系的过程,策划、实施管理控制活动。管理的系统方法是指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评价,把相互作用的一组管理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策划并配置资源进行管理,形成协调联动的有效运行机制。PDCA管理模式是指将管理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即策划(Plan)、实施〈Do )、检查(Check〉和改进〈Actio n),内容是:围绕能源方针,建立能源目标、 指标和所需的过程;对策划的结果予以实施;对实施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采 取措施,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其运行模式如图I所示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 目录 1。目的和适用范围 2.认证业务范围 3.认证依据 4。认证机构的条件和要求 5.认证人员的条件和要求 6。认证程序和要求 7.认证证书的管理 8.获证组织信息的报告 9。及其他管理体系认证的结合审核 10.受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转换申请11。认证机构认可和认证人员注册的要求12.附则 附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业务范围

1。目的和适用范围 1。1为规范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保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和《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规章,制订本规则。 1。2本规则适用于在我国境内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及认证活动的管理。 1.3能源管理体系认证遵循用能单位自愿原则。 2.认证业务范围 根据能源管理体系实施组织的能耗设备、设施和系统用能方式特点的共性,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按能源供给和能源需求两个方面划分为15个业务范围,详见附件. 3.认证依据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以国家标准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国家认监委发布或备案的认证认可行业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行业认证要求》为认证依据. 4。认证机构的条件和要求 为保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国家认监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公布认证机构名单,并加强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认证机构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活动应符合下列条件: 4。1经国家认监委批准并具有3年以上管理体系认证从业资

格的; 4。2了解国家节能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等; 4。3有10名以上经注册的能源管理体系专职审核员; 4.4申请机构一年内没有违反认证认可法规的记录; 4.5管理体系认证能力符合国家标准GB/T27021《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的要求》,且在提交申请前两个年度内的认可评审中没有严重不符合; 4。6建立有内部制约、监督和责任机制,实现受理、培训(包括相关增值服务)、审核和作出认证决定等环节的相互分开; 4。7国家认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定的其他条件. 5。认证人员的条件和要求 5.1审核员的资格要求 认证机构从事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审核员应符合下列条件:5。1.1具备能源技术或管理相关学历及工作经验; 5.1。2取得中国认证认可协会能源管理体系审核员专业注册资格; 5.1.3两年内没有违反认证认可相关规定的记录. 5.2认证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 人员注册机构和认证机构每年应根据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审核和行业能源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人员持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人员开展持续教育培

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综合解决方案

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综合解决方案 关键词:实时数据库 pSpace RTBD SCADA软件能源管理系统EMS 力控监控组 态软件力控eForceCon SD 1.引言 1.1.概述 在我国的能源消耗中,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耗的大户,能源消耗量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0%左右,而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的工艺流程,装置情况、产品类型、能源管理水平对能源消耗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建设一个全厂级的集中统一的能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能源数据进行在线采集、计算、分析及处理,从而对能源物料平衡、调度与优化、能源设备运行与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能源管理系统(简称EMS)是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架构中,把能源管理作为MES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应用构件,作为大型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整体需求分析 企业希望能够采用先进的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建立能源管理调度中心,实现从能源数据采集——过程监控——能源介质消耗分析——能耗管理等全过程的自动化、高效化、科学化管理。从而使能源管理、能源生产以及使用的全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之能够运用先进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进行离线生产分析与管理。其中包括能源生产管理统计报表、平衡分析、实绩管理、预测分析等。实现全厂能源系统的统一调度。优化能源介质平衡、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能源,提高环保质量、降低能源消耗,达到节能降耗和提升整体能源管理水平的目的。 2. 设计内容与原则 2.1设计内容 ★自动化系统 能源管控中心网络系统及设备系统; 能源管控中心软硬件平台系统;

能源系统各站点的数据采集系统; 调度及操作人员所需的人机界面系统; 设备冗余,安全监测系统; 历史数据海量存储及分析系统等。 ★辅助系统 能源系统视频安全监控; 能源系统配套报警系统; 能源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等。 2.2设计原则 ★完善能源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和利用 ★规范能源系统的自动化系统设计 ★实现对能源系统采用分散控制和集中管理 ★减少能源管理环节,优化能源管理流程,建立客观能源消耗评价体系 ★减少能源系统运行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快能源系统的故障和异常处理,提高对全厂性能源事故的反应能力 ★通过优化能源调度和平衡指挥系统,节约能源和改善环境 ★为进一步对能源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加工和处理提供条件 3.系统架构 典型能源系统架构包括能源调度管理中心、通讯网络、远程数据采集单元等三级物理结构(如下图示)。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方案

2019年下半年,总务部节能科准备在全公司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但需要公司主要领导的支持! 黑龙江省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对公司每年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责任考核实施方案中有多项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并且企业建立完整的能源管理体系对节能降耗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企业要想真正做到节能降耗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 能源管理体系是能源管理工作的总抓手

1、节能降耗首先应本同期对比分析现状,发现问题。 2、分析各种能耗增长问题中各种影响因素。 3、找出影响能耗增长问题的主要原因。 4、针对主要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并执行。 5、检查执行结果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6、把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制定相应的标准。 7、把没有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 一、什么是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并实现能源方针、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要素的有机结合,包括组织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等。企业在管理能源方面,借鉴其他体系模式,结合能源利用管理特点,提供优化管理模式,建立系统完整管理标准规范,促进企业最大限度降低能耗提高能效。 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作用:利用节能贯标机制、节能技术进步机制、节能文化促进机制、全过程管理控制机制,持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能源管理体系核心思想:

【过程方法】均以过程为基础,着眼于每个具体过程,对其输入、输出进行有效识别与控制,对各个过程及其作用进行识别、策划和管理; 【管理的系统方法】着眼于整体和实现总目标,促进用能单位策划的各个过程相互协调匹配。

四、能源管理体系特点:

工业企业节能解决方案

工业企业节能解决方案 1.概述 1.1.建设背景 据相关数据统计,工业用电的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工业企业是我国能源消费的大户,其中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九大重点耗能行业,其用电占整个工业用电的60%以上,但单位能耗平均却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出40%。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内大多数企业面临日益加剧的全球化市场竞争,多数企业都面临着利润下滑的处境,对此,只能从加强市场开拓以及强化成本控制两方面着手。而在工业企业的各项成本中,电费已成为紧随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之后的最大的成本,特别是在某些高耗能企业中,电费已成为最主要的成本。对大多数工业企业而言,电费也是未被企业控制的最后一项成本,许多企业由于管理、工艺、技术等各方面原因,用电利用效率普遍偏低,节能潜力巨大,因此通过管理和技术手段来降低电费支出、提高利润空间势在必行。 同时,在企业里能效使用与供电系统及各种设备的运行状态管理、维护、检修密不可分,而大部分企业只从保障设备能正常运行角度对电能进行管理,没有从使用效率、生产成本和设备使用寿命等角度,对电能进行精益管理,比如能源计量、监测管理制度不健全,能源管理不到位,职责不明确等。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电能利用及电能质量管理手段,企业面临不知道电能主要消耗在什么地方、电能质量有没有被污染以及污染程度有多大、找不出电能浪费的漏洞在哪里、不清楚需要改善的地方有哪些、怎么样改善等问题。针对目前工业企业这一现状,北京华电方胜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方胜”)设计并研发出能效管理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通过平台的建设,首先帮助企业管理部门了解自身的用能构成,减少因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浪费,增加对企业的能源管理能力;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对企业的各个用能系统进行分析,如车间、重点能耗设备等,挖掘节能潜力;平台提供专家意见,以实际数据为依据,结合多年节能行业的项目经验,指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做到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最终达到少投资,多回报,为企业省钱节能,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1.2.建设目标1)为企业提供管理节能和技术节能一站式服务; 2)掌握能耗状况:掌握能源消耗的数量与构成、分布与流向; 3)了解用能水平:了解能源利用损失情况、设备效率、能源利用率、综合能耗; 4)找出能耗问题:找出管理、设备运行中的能源浪费问题; 5)明确节能方向:改进能源管理制度,制定节能方案; 6)实施技术改造:实施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7)核算节能效果:核算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带来的节能量和经济效益; 8)加强安全管理:加强用能安全管理,及时发现企业用能安全问题。 1.3.设计原则1)标准化原则:严格贯彻国家有关的标准或行业标准,以实现系统的标

GB/T-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1)

GB/T 23331-2009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引言 能源管理体系系列标准是一套用于规范组织能源管理,旨在降低组织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标准。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是组织最高管理者的一项战略性决策。该标准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组织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全员参与。通过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实施,组织可以: ——应用系统理论将组织的能源管理工作与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有机结合,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规范合理地降低组织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利用过程方法对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因素进行优化和控制,实现对能源管理全过程的用能控制和持续改进。 ——应用先进有效的节能技术和方法、挖掘和利用最佳的节能实践与经验。 ——提高能源管理的有效性,并改进其整体绩效。 ——通过成功地实施本标准,使相关方确信其已经建立了适宜的能源管理体系。 本标准规定了对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旨在为组织确定有效的能源管理体系要素和过程,使组织能够根据标准要求制定并实施能源方针和目标。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 本标准强调对能源管理的过程控制,标准规定的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组织为兑现管理承诺和实现能源方针应进行策划-实施-检查与纠正-持续改进(PDCA)等过程。其中, ——策划:包括识别和确认组织的能源因素;识别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识别并采用适用的节能技术和最佳节能实践;通过分析确定能源管理基准,可行时确定标杆;建立能源目标、指标和实施能源管理方案等。 ——实施:包括提供所需的资源,明确作用、职责和权限;确定能力、培训和意识的要求并进行培训;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建立所需的文件和记录;实施运行控制;实施能源管理方案并开展相关活动等。 ——检查与纠正:包括对能源管理活动和能源目标实现情况的监测;进行合规性评价;识别和处理不符合;开展内部审核等。

三级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应用(报告)汇总

三级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 探索与应用 河南能化集团中原大化公司 2013年12月

目录 一、企业简介 (2) 二、实施背景 (2) 三、实施内涵及创新点 (3) 四、实施方案 (3) 五、实施效果 (6)

三级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应用 (尹旭涛刘志勇) 一、企业简介 河南能化集团中原大化公司位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濮阳市,环境优美,交通便捷。 河南能化集团中原大化公司的前身是河南省中原化肥厂,是我省自筹资金建设的现代化大型化肥生产企业,1987年9月开工建设,1990年5月建成投产,1997年12月改制为河南省中原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与永煤集团、鹤煤集团、焦煤集团、河南省煤气集团战略重组为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目前,企业下属3个事业部即化肥事业部、甲醇事业部、三聚氰胺事业部;拥有两个省级研发中心和一个市级研发中心。装置规模为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50万吨甲醇、10万吨复合肥、6万吨三聚氰胺,是河南省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和亚洲最大的三聚氰胺生产企业之一。 化肥事业部于2010年8月15号成立,主要负责合成氨和尿素产品的生产,设计生产能力为日产合成氨1000吨、尿素1760吨。同时,还负责向三胺事业部供应高压蒸气、脱盐水及循环冷却水,向绿宇泡棉供应氮气等。 事业部下设生产技术部、设备技术部、安环部、综合管理部四个管理部室和2个设备检修部,管辖五个分厂,即合成氨厂、尿素厂、动力厂、供水厂和包装厂,每个分厂设有厂长、副厂长,负责各分厂日常的技术管理工作。事业部设总经理1名、党总支书记1名、副总经理3名,现有干部职工338人。 二、实施背景 中原大化公司是传统资源型国有企业,主要资源是天然气、煤炭。每天需要天然气110万标方、煤炭近4000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的产品成本低谁就有竞争优势,谁就能生存,所以想尽一切办法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尤其近几年国家对能源管理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能源管理提上了从未有的高度,每年都要下达具体的节能指标。中原大化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又是耗能大户,我们公司的节能状况在河南省也成了业内关注的焦点。

工业厂房能源管理平台使用手册

工业厂房能源管理平台 用户操作手册 V1.0 2013年10月10日

目录 目录 (2) 一、简介 (3) 1.目的 (3) 2.平台介绍 (4) 3.平台特点 (5) 二、功能概述 (7) 三、操作说明 (10) 1.系统首页 (10) 2.能耗数据管理 (11) 3.能耗设备管理 (11) 4.能耗分析 (12) 5.能耗统计 (14) 6.配电监控 (15) 7.气流监控 (16) 8.指标管理 (17) 9.指标管理 (20) 10.报表管理 (22) 11.数据维护 (23)

四、系统配置 (24) 一、简介 1.目的 随着电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等的发展,对实验和生产过程中环境的控制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些高精密产业中,粉尘、气流、温度、湿度、电子场等都会给产品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电子厂房能否达到设计的洁净度的要求,所涉及的因素众多。其中受室内气流组织的影响较大,而往往能耗与气流的换气次数也密切相关。因此,合理的气流组织和设备布局能大大提高厂房的洁净度以及降低能源的消耗。 由于生活水平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已日益离不开洁净技术。从航空航天、电子工业,到医院、商店等都有洁净室的身影。洁净技术发展到今天,也凸显出其巨大的能耗问题。改变洁净室的送风方式和气流组织,会对洁净室的节能有重大的改善,某些设备形式的改变也会对节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洁净设备对洁净室的能耗有着密切的关系,改善洁净系统的设备能够大大减少洁净室的能耗,这对能源日益紧缺的当今社会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工业厂房能源管理平台是利用成熟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和相关计算机硬件技术研发的综合能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整个厂区各类能耗的组合显示,把组合显示屏作为单一的逻辑屏,可通过鼠标和键盘进行直接操作。在虚拟屏模式下,用户可以在组合显示屏上开窗,自由地跨屏移动和缩放。

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DB 陕西省电石行业能源管理体系 实施指南 陕西省节能协会美国能源基金课题组 2014年3月

前言 为落实陕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节能目标任务,根据国家发改委等十二个部委制定的《万家企业节能低碳方案》,依照其中“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对企业的能源生产、输送、分配、使用各环节进行集中监控管理”的有关要求,陕西省节能协会根据2012年我国颁布的GB/T 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GB/T 29456-2012《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编写了《陕西省兰炭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以下简称本实施指南)。本实施指南涵盖了节能监测、能源审计、能效对标、内部审核、能耗计量与测试、能量平衡统计、管理评审、自我评价、节能技改和节能考核等内容,目的是指导兰炭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或其他必要的管理过程,不断提高能源管理水平,达到预期的能源消耗和使用的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实施指南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是GB/T 23331-2012标准在兰炭企业的实施指南,不是对GB/T 23331-2012的修改、增补或延伸。本实施指南在GB/T 29456-2012的基础上,结合兰炭行业的特点和能源管理要求,对兰炭企业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提供了系统地指导性建议。 本实施指南适用于陕西省兰炭行业各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系列认证认可的地方行业性标准之一,由陕西省节能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实施指南起草单位:陕西省节能协会、陕西省电石协会、陕西省榆林市工信局、西安工程大学。 本实施指南起草负责人梁中枢,总顾问蔡颂尧,高级顾问曹桂花、贺晔春、封德胜、张德福,主编李延志,课题组长江开耀,副组长马柯,参加人管声启、陈永当、张克英、陈龙龙、梁建峰、王帅、李倩、高亚利、朱丹、刘广梅、陈小芳、谢正友等。 本实施指南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山东省能源监察总队、广东省节能监察中心、榆林市政府、国宏美亚(北京)工业节能减排技术促进中心、中国电石协会技术部、陕西省冶金学会、陕西省电石协会、榆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榆林煤炭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榆林云化绿能有限责任公司、佛山欧神诺陶瓷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北元集团锦园化工公司、华陆工程科技公司、西安化工厂电石分厂、天桥集团府谷电石公司等单位的大力协助,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