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种类和用法

酱油种类和用法
酱油种类和用法

酱油是烹饪中的一种亚洲特色的调味料,普遍使用大豆为主要原料,加入水,食盐经过制曲和发酵,再在各种微生物繁殖分泌的各种酶的作用下,酿造出来的一种液体。制作酱油的原料因国家、地区的不同,使用的配料不同,风味也不同,比较出名的是泰国的鱼露(使用鲜鱼)和日本的味噌(使用海苔)。

酱油只有两种分类:

酿造酱油

酿造酱油是用大豆和/或脱脂大豆,或用小麦和/或麸皮为原料,采用微生物发酵酿制而成的酱油。

配制酱油

配制酱油是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只要在生产中使用了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即是配制酱油。答案补充酿造酱油——是指以大豆或脱脂大豆、小麦或麸皮为原料,经微生物天然发酵制成的液体调味品;

配制酱油——是指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

化学酱油——也叫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以含有食用植物蛋白的脱脂大豆、花生粕、小麦蛋白或玉米蛋白为原料,经盐酸水解,碱中和制成液体鲜味调味品。

我们从颜色上就可以看出这三种酱油明显的区别。无论从色、香、味还是营养价值来讲,依次排列为:酿造酱油、配制酱油、化学酱油。

说到营养,人们买酱油吃酱油时,没有过多地考虑过。可是国家标准规定,酱油中一个主要的营养指标——氨基酸态氮不能低于0.8克/100毫升。而且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表示蛋白质分解得越好,营养成分也越高,味道也就越鲜。

我们买酱油的时候常常看到生抽和老抽酱油。这“生抽”和“老抽”是什么意思呢?

它们都属酿造酱油,“抽”就是提取的意思。

生抽——是以优质的黄豆和面粉为原料,经发酵成熟后提取而成,并按提取次数的多少分为

一级、二级和三级。

老抽——是在生抽中加入焦糖,经特别工艺制成的浓色酱油,适合肉类增色之用。酱油俗称豉油,主要由大豆,淀粉、小麦、食盐经过制油、发酵等程序酿制而成的。酱油的成分比较复杂,除食盐的成分外,还有多种氨基酸、糖类、有机酸、色素及香料民分。以咸味为主,亦有鲜味、香味等。酱油一般有老抽和生抽两种:老抽较咸,用于提色;生抽用于提鲜。

生抽和老抽都是经过酿造发酵加工而成的酱油。

生抽颜色比较淡,呈红褐色,用来一般的烹调用的,吃起来味道较咸。

生抽用来调味,因颜色淡,故做一般的炒菜或者凉菜的时候用得多。

老抽酱油是在生抽酱油的基础上,把榨制的酱油再晒制2~3个月,经沉淀过滤即为老抽酱油。其产品质量比生抽酱油更加浓郁。

老抽是加入了焦糖色、颜色很深,呈棕褐色有光泽的,吃到嘴里后有种鲜美微甜的感觉。

老抽一般用来给食品着色用,比如做红烧等需要上色的菜时使用比较好。

白酱油即无色酱油,是西餐中常用的一种调料。白酱油是以黄豆和面粉为原料,经发酵成熟后提取而成。

辣酱油是一种高级调味品,不仅含有一般酱油的色、香、味,而且还具有促进食欲,助消化等优点,多用于西餐。

选择酱油时要看一下酱油的包装上有没有一个QS标志,这是酱油进入市场的准入标志;再看看酱油是酿造的还是配兑的,如果酱油没有标明是酿造还是配制,这个酱油就是不合格产品。最后要看标签上标明的是佐餐用还是烹调用,因为这两者的卫生指标是不同的,供佐餐用的酱油是可以直接入口,卫生指标较好,而烹调用的可不能直接入口了,只能用于烹调炒菜用

生抽

老抽主要有两种生抽和老抽,还有添加其他成分的酱油,如甜酱油、虾子酱油、草菇酱油等特色酱油。

生抽和酱油的区别

生抽和酱油的区别 生抽是酱油的一种,酱油主要包括生抽和老抽还有一些厨邦等,所以我们想要说生抽和酱油的区别是很难说的。生抽和老抽在颜色上有一点区别,我们可以自己去看一下,生抽的颜色比较淡,而老抽的颜色是比较深的,它们的用法也是不相同的,生抽是用来提味的,老抽是用来提色的。 如果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生抽和酱油,你们就可以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它。对于我们这些正常人,我们对生抽和酱油的区别应该是比较清楚的,如果不清楚的可以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介绍。 生抽颜色较浅,酱味较浅,咸味较重,较鲜,多用于调味;老抽=颜色较深,酱味浓郁,鲜味较低,故有加入草菇以提高其鲜味的草菇老抽等产品,一般用于给菜肴上色 酱油的分类酱油主要分为酿造酱油、配制酱油两大类:酿造酱油——以大豆、小麦为原料,经过微生物天然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配制酱油——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酿造酱油是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没有毒副作用、其酱香、醋香浓厚。而配置酱油有可能含有三氯丙醇(有毒副作用),虽然符合国家的标准的产品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可以安全食用,但还是建议大家购买酿造酱油。 酿造酱油又可分为生抽和老抽:生抽——以优质黄豆和面粉为原料,经发酵成熟后提取而成。“色泽淡雅,酯香、酱香浓郁,

味道鲜美。老抽——是在生抽中加入焦糖,经过特别工艺制成的浓色酱油,适用于红烧肉、烧卤食品及烹调深色菜肴。色泽浓郁,具有醋香和酱香。生抽,老抽二者最大的区别是老抽由于添加了焦糖而颜色浓,粘稠度较大;而生抽酱油盐度较低,颜色也较浅。如果做粤菜或者需要保持菜肴原味时可以选用生抽酱油;如果想做口味重的菜或需要上色的菜肴如红烧肉,最好选用老抽酱油。 以上介绍的生抽和酱油的区别,希望你们可以好好记住,对于你们身边不知道这两者区别的朋友加以介绍,让他们可以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生抽和酱油。生抽对我们在生活中炒菜都很好的提味作用,所以在一些地区我们经常会使用生抽炒冬瓜。

酱油也是有级别划分的

酱油也是有级别划分的,按国家标准,根据氨基酸态氮、总氮以及可溶性无盐固形物的含量划分为一、二、三级酱油。 在酱油酿造过程中,把原料中的蛋白质经蛋白酶作用,逐渐分解成氨基酸等成分,而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人体的主要营养物质,尤其是一些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必须通过食物摄取。一般认为酱油中氨基酸含量越高表示蛋白质分解越好,味道也越鲜。 酱油中的氨基酸态氮就是以氨基酸形式存在的氮,它的含量与氨基酸的含量呈正比。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氨基酸含量越高,营养成分也越高,根据氨基酸态氮的含量来划分标准为: 一级:氨基酸态氮≥0.7g/100ml 二级:0.7g/100ml>氨基酸态氮≥0.55g/100ml 三级:0.55g/100ml>氨基酸态氮≥0.4g/100ml 颜色深的也不一定是好酱油,消费者在选购酱油时可“一看二摇三尝味”。 看质量指标,看颜色;好酱油摇起来会起很多泡沫,不易散去;也可贴着瓶口闻味道,好酱油往往有一股浓烈的酱香味,尝起来味道鲜美。 而劣质酱油摇动只有少量泡沫,而且容易散去,闻着有股焦糖般的异味,尝起来则有些苦涩。 如何选购 酱油,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调味品,作为酱油,国家标准明确规定,它必须是以大豆、小麦等粮食为主要原料,并经发酵制成的产品。 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能生产出水解蛋白质、味精、核苷酸等鲜味剂,也能利用焦糖反应生产出酱色。用上述原料配兑,从鲜味和色泽上可以达到和部分达到酱油的效果,但是从根本上说,没有酱油的风味。由于消费者缺乏酱油消费的理性知识,所以在选购酱油时往往步入了误区。 误区一:调味汁、酱汁就是酱油 国家制定了酱油的卫生标准,规定氨基酸态氮不得低于0.4g/100ml,现在市场上有不少不法厂家炮制出的各类酱油家族的假“亲戚”——调味汁、酱汁。酱汁、调味汁因其内在质量不执行酱油标准,基本不含氨基酸态氮;而外包装完全仿效酱油产品,又加上高科技产品,引进外国先进工艺之类的宣传,因而具有极大的误导性、欺骗性。这种包装的色泽和酱油极相似,有着动听的名词的调味品最近在市场上极为流行,销售的区域基本上在我市农村,消费者大多为农民,在此,提醒消费者看清产品的真正名称。 误区二:价格越高,质量等级越高 优质酱油比较粘稠,挂杯持久,色泽呈红褐色,放在鼻子下有酱香味和酯香味,取一滴入在舌头上,滋味鲜美。现在酱油的标准中常常制定等级来表示质档次,它有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之分。国家有明确规定,在酱油的外包装上必须标明质量等级和氨基酸态氮的含量,目的就是要方便消费者选购。消费者在选购时往往会忽略这一体现酱油本质的指标和等级,或选购价格高的或选购外包装精美的酱油。目前市场上酱油价格和等级有一定差异,有三级酱油5元/瓶和一级酱油3元/瓶,所以消费者只要稍加留意,在采购酱油时将质量等级、指标作为首选目标,就能买到价廉物美的好酱油。

各种调料的不同使用方法

各种调料的不同使用方法 .txt37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烈;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显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各种调料的不同使用方法 各种调料的不同使用方法 特别提示: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每人每日吃盐量以5克为宜,不要超过6克。此外,使用降压药、利尿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及风湿病伴有心脏损害的患者,应尽量减少食盐的摄入量。 锅八成热时放油较好蔬菜下锅后最好就加一点醋 放料酒的最佳时间是锅内温度最高时味精在炒好起锅时加入 制作糖醋鱼等时,先放糖后加盐 做菜什么时候放调料好,该放什么调料,既要保持烹调后菜的色香味,又要保持菜中营养素最大限度地不被破坏,对人体健康有益,这是一门大学问。 炒菜时当油温高达200℃以上,会产生一种叫做“丙烯醛”的有害气体。它是油烟的主要成分,还会使油产生大量极易致癌的过氧化物。因此,炒菜还是用八成热的油较好。 特别提示: 油脂能降低某些抗生素的药效。缺铁性贫血患者在服用硫酸亚铁时,如果大量食用油脂食物,会降低药效。 酱油在锅里高温久煮会破坏其营养成分并失去鲜味。因此烧菜应在即将出锅之前放酱油。 特别提示: 服用治疗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以及抗结核药品的患者不宜多吃酱油。

用豆油、菜籽油做菜时,为减少蔬菜中维生素的损失,一般应炒过菜后再放盐;用花生油做菜,由于花生油极易被黄曲霉菌污染,故应先放盐炸锅,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黄曲霉菌毒素; 用荤油做菜,可先放一半盐,以去除荤油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尔后再加入另一半盐;在做肉类菜肴时,为使肉类炒得嫩,在炒至八成熟时放盐最好。 烧菜时如果在蔬菜下锅后就加一点醋,能减少蔬菜中维生素C的损失,促进钙、磷、铁等矿物成分的溶解,提高菜肴营养价值和人体的吸收利用率。 特别提示: 醋不宜与磺胺类药物同服,因为磺胺类药物在酸性环境中易形成结晶而损害肾脏;服用碳酸氢钠、氧化镁等碱性药时,醋会使药效减弱。 烧制鱼、羊等荤菜时,放一些料酒可以借料酒的蒸发除去腥气。因此加料酒的最佳时间应当是烹调过程中锅内温度最高的时候。此外,炒肉丝要在肉丝煸炒后加酒;烧鱼应在煎好后加酒;炒虾仁最好在炒熟后加酒;汤类一般在开锅后改用小火炖、煨时放酒。 当受热到120℃以上时,味精会变成焦化谷氨酸钠,不仅没有鲜味,还有毒性。因此,味精最好在炒好起锅时加入。 特别提示: 味精摄入过多会使人体中各种神经功能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出现眩晕、头痛、肌肉痉挛等不良反应。此外,老年人、婴幼儿、哺乳期妇女、高血压、肾病患者更要禁吃或少吃味精。 在制作糖醋鱼等菜肴时,应先放糖后加盐,否则食盐的“脱水”作用会促进蛋白质凝固而难以将糖味吃透,从而造成外甜里淡,影响其味美。 特别提示: 糖不宜与中药汤剂同时服用,因为中药中的蛋白质、鞣质等成分会与糖起化学反应,使药效降低。

酱油品质鉴定实验

酱油品质的鉴定 实验目的: 了解酱油品质评定(感官)的方法、了解酱油中总酸度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学习pH计的使用,掌握电位滴定法的操作。 实验材料及仪器: 1、李锦记酱油(瓶装桶装均可) 2、海天金标生抽(瓶装桶装均可) 3、市售酿造厂特级酱油/特鲜酱油(袋装) 4、散装酱油采样,500mL(来自食堂、小饭馆等) 5、空矿泉水瓶(具盖),1个/组,共24个; 6、小号普通纸杯一包(约50个) 浓度95%的酒精600mL、记号笔5根、烧杯(50或100mL)50个、150mL烧杯24个、50mL/100mL 量筒12个、电磁搅拌器(配搅拌子)两台、酸度计(pH计)两台、0.1mol/L NaOH标准溶液1000mL(分装成12组)、硼砂(pH9.2)、酸碱缓冲液(pH6.86)(调节pH计用,每大组1份即可); 实验步骤及结果分析: 1、感官及性状评定实验:根据实验要求观察四种样品的各项指标(摇动实验等可直接在瓶中 观察,颜色、气味等实验需分装到小烧杯中进行,味觉实验分装到小纸杯中操作),按照表1中列出指标逐项进行评定并评定出样品1~样品4的各项目等级。 注:表中指标描述并非全部准确、详尽,试验中有其他发现或性状描述请在对应的样品项目栏中另行列出。 2、高浓度酒精实验 a)空矿泉水瓶要求洁净、无水; b)用记号笔在矿泉水瓶下部大致标出五个相等间距的刻度; c)取适量酱油倒入空矿泉水瓶中(倒满一个刻度),之后将酒精按照3:1比例倒入酱油中, 观察并记录现象,之后摇晃融合,观察并记录现象; d)摇晃片刻后,按照表1中指标评定酱油的等级,并做记录。 注:酒精试验每组做一个样品。每三组同学做同一个样品,每四组同学合并一组数据(共四个样品的数据,做完之后将结果比较、汇总。 3、酸度实验(参照《食品掺伪鉴别与检验》P308-309页酸度测定实验进行) 注:酸度实验每组做两个样品,两组同学(共测定四个样品)共用一组数据。 1、没有任何反应的即为勾兑劣质酱油; 2、如较多沉淀物的即为没有发酵完全的酱油; 3、颜色均匀并且有明显杯挂的即为优质酱油。

血液制品使用管理制度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SUIYANG 血 液 制 品 使 用 管 理 制 度 内一科

血液制品使用管理制度 血液制品是指从人类血液提取的任何治疗物质,包括全血、血液 成分和血浆源医药产品。目前,血液是一种稀缺资源,血液制品资源有限,虽进行严格检测,但仍具有传播疾病的风险,不当输注血液制品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应用血液制品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血液制品使用原则 1、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应用指征 血液制品限用于有生命危险或需要改善生活质量而其它手段、方 法不可替代的患者。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输注血液制品,如治疗或预防血液成分的减少或丢失,应尽量选用血液制品替代物。 2、血液制品的选择 根据患者的需求,合理选择血液制品的种类。选择血液制品时, 要保障来源合法性。安全的血液制品来自无偿献血者和国家法定的采、供血机构。商业来源的血液制品传播疾病的风险最高。 3、避免输注血液制品的不良反应 在输注血液制品时,要密切观察患者输注情况,避免可能发生的 任何不良反应,并做好不良反应处理应急预案。 二、血液制品的管理制度 1、全血及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管理要求。 由医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及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 员会,做好以下管理工作: (1)来源管理 医疗机构临床治疗所使用的全血及血液成分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 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给。输注前经过交叉配血检测,确定与受血者相容。医疗机构因应急用血需要临时采集血液时,必须遵守《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规定。 (2)程序管理 制定包括全血及血液成分库存管理(包括用血计划、入库、复核、保存等),患者用血需求评估,输血治疗告知程序,输血前实验室检查,输血申请(包括血液成分选择,填写申请,血样采集,输血科接收并审核等),输血前交叉配血检测,全血及血液成分的发放,临床 输注管理(包括核对、输注、监测等),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评估 及处理,输血治疗效果评估等临床用血各阶段的操作程序。 (3)人员管理 输血相关医护人员应掌握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 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以及其它血液替代品或相关药物等。临床输 1

2016年烹饪基础理论题库

2016年烹饪基础理论测试公开题库 1.厨房安全是指厨房生产所使用的原料及生产成品、加工生产方式、( B )及厨房生产环境等方面的安全。 A、岗位安排 B、人员设备 C、生产程序 D、组织结构 2.下列关于粗加工间的操作工序,不正确的是( B )。 A、购进各类食品原料按不同类型分别摆放 B、食品原料取用应遵循“即存即用”原则 C、加工后的原料要分别放置 D、原料如冷库后应分类摆放并标明入库日期 3.厨房消防给水系统包括( A )和消火栓给水系统。 A、自动喷淋灭火系统 B、消防安全管理系统 C、全员管理防范系统 D、给水设备配置系统 4.净料单位成本的条件之一,是原料加工前后的重量必须( A )。 A、发生变化 B、保持一致 C、保持不变 D、加工后的重量大于加工前的重量 5.从成熟方法的角度说,烹是一种( D )的烹调方法。 A、以油加热 B、以水加热 C、水加热为主 D、水油兼用 6.调味品投放顺序不同,影响( D )与原料之间、调味品之间所产生的各种复杂变化。 A、味型 B、风味 C、火候 D、调味品 7.食用安全性、营养性、适口性是决定烹饪原料( D )高低的主要因素。 A、价格 B、知名度 C、利用率 D、食用价值 8.速蒸熟处理法,一般适用于( C )的原料,如蛋制品、茸泥制品等。 A、新鲜度高 B、无腥臊味 C、体小质嫩 D、体大味美 9.将经低温油焐制后的干制原料,投入180~200℃的高温油中,使之膨化的加工过程,属于( D )阶段。 A、混合涨发 B、单纯油发 C、高温油成熟 D、高温油膨化10.菜肴中通常以( D )的色彩为基调,以( )的色彩为辅色,起衬托、点缀、烘托的作用。 A、辅料;主料 B、辅料;调料 C、主料;调料 D、主料;辅料11.牡丹花刀适用于( D )的鱼类。 A、体壁窄而肉薄 B、体壁窄而肉厚 C、体壁宽而肉薄 D、体壁宽而肉厚12.下列几种类型的菜肴,按用糖量依次减少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C )。 A、荔枝味型菜、蜜汁菜、红烧菜、糖醋味型菜 B、糖醋味型菜、蜜汁菜、红烧菜、荔枝味型菜 C、蜜汁菜、糖醋味型菜、荔枝味型菜、红烧菜 D、红烧菜、荔枝味型菜、糖醋味型菜、蜜汁菜 13.糊的品种不同,保护( D )的能力也有差异。

氨基酸及其种类教学设计优质课用

氨基酸及其种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一章从宏观世界引入,初步介绍微观世界的细胞的概念,第二章从分子的角度,介绍细胞的基本组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因此是生物学中尤为重要的物质,因此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初步了解到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但是高一的学生没有学过有机化学,缺乏有关氨基酸的化学结构知识,缺乏系统、客观的认识,没有全面、深刻的感受,这部分内容为分子角度,不是人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因此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比较难以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氨基酸的基本结构; ②了解氨基酸的种类。 2.过程与方法 ①能自主写出氨基酸的通式; ②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同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 ②理解氨基酸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2.难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五、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启发式教学、问题引导法、合作学习 六、课前准备 课件制作,教学需要图片搜集 七、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早上好!请问你们今天的早餐吃了什么?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早餐要怎样搭配才更合理呢?老师这里有三位同学提供的早餐食谱,大家看看谁的搭配更合理一些? 教师课件展示: 甲同学:一碗稀饭、三个包子 乙同学:两个馒头、一杯豆浆 丙同学:两个包子、一个鸡蛋、一杯牛奶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回答:丙同学 教师:对的,丙同学的早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都知道组成细胞的有机物中含量最多的就是蛋白质。 提问:我们每天吃进去的这些蛋白质能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呢?

(完整版)调味料的基本分类和用法

调味料的基本分类和用法 豆瓣酱:用常用的豆瓣酱调味之菜肴,不能在菜中加入太多酱油,否则会造成菜品过咸。用油炸过使其色泽及味道较好。 芝麻酱:成品稍干。可以用微量冷水或冷高汤调成稀液体。 蕃茄酱:常常用于茄汁、糖醋等菜肴,并可增加菜肴色泽。 醋:乌醋不宜久煮,于起锅前加入即可,以免香味散去。白醋略煮可使酸味较淡。 酱油:可使菜肴入味,更能增加食物的色泽。适合红烧及制作卤味。 蚝油:蚝油本身很咸,可以糖稍微中和其咸度。 沙拉油:常见的烹调用油,亦可用于烹制糕点。 麻油(香油):菜肴起锅前淋上,可增香味。腌制食物时,亦可加入以增添香味。 米酒:烹调鱼、肉类时添加少许的酒,可去腥味。 辣椒酱:红辣椒磨成的酱,呈赤红色黏稠状,又称辣酱。可增添辣味,并增加菜肴色泽。 甜面酱:本身味咸。用油以小火炒过可去酱酸味。亦可用水调稀,并加少许糖调味,风味更佳。 鲍鱼酱:采用天然鲍鱼精浓缩制造而成,适用于:煎、煮、炒、炸、卤……等等 XO酱:大部份主要是由诸多海鲜精华浓缩而成,适用于各项海

鲜料理。 固体调料:用处 食盐:烹调时最重要的味料。其渗透力强,适合腌制食物,但需注意腌制时间与量。 食糖:在红烧及卤菜中加入少许糖,可增添菜肴风味及色泽。 味精:可增添食物之鲜味。尤其加入汤类共煮最适合。 发粉:加入面糊中,可增加成品之膨胀感。 面粉:分为高、中、低筋三种。制作面糊时以中筋面粉为区。用于沾粉油炸时则具著色功能。 甘薯粉:多用于油炸物之沾粉。亦可作为芡粉。 生粉:为芡粉之一种,使用时先使其溶于水再勾芡,可使汤汁浓稠。此外,用于油炸物的沾粉时可增加脆感。用于上浆时,则可使食物保持滑嫩。 小苏打粉:以适量小苏打腌浸肉类,可使肉质较松滑嫩。 豆豉:干豆豉用前以水泡软,再切碎使用。湿豆豉只要洗净即可使用。 (三)辛香料 葱:常用于爆香、去腥。 姜:可去腥、除臭,并提高菜肴风味。 辣椒:可使菜肴增加辣味,并使菜肴色彩鲜艳。 蒜头:常用之爆香料,可搭配菜色切片或切碎。 花椒:亦称川椒,常用来红烧及卤。花椒粒炒香後磨成的粉末即

氨基酸及其种类

“氨基酸及其种类”教学设计 夏晗学号:2011211873 一、前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本小段是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前承《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后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本段主要介绍了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以及结构特点。在本小段的内容中,氨基酸的结构是重点,它对后面理解脱水缩合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本小段内容在氨基酸的组成上也呼应了上一小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内容。 【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刚入校的高一学生。初中学过生物,有一定的生物基础。在学完《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小节后对理解氨基酸的组成元素不会有困难。但在氨基酸的结构方面,其结构对于高一从未接触过生物结构的学生来说有些抽象,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学习环境分析】 此次上课在多媒体教室,有齐全的多媒体设备。教师将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氨基酸的元素组成。 2.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3.阐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尝试构建氨基酸的结构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及其他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氨基酸的空间结构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课件用power point展示在大屏幕上。 五、教学策略 科学史的教学策略、PBL、合作性教学策略 六、教学过程 时间分配教师行为教学意图学生行为 所用的教 学媒体 1分钟【播放】一段关于蛋 白质的视频,【提问】 蛋白质是有什么组 成的。【正板书】标 题——氨基酸 课堂导入 观看视频,思考这是一段 关于什么营养物质的视 频,思考蛋白质是有什么 组成的并积极举手回答。 多媒体视 频 1分钟【讲述】一段氨基酸 从蛋白质水解出来 的科学史,【讲授】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 质的基本单位。构成 但蛋白质的氨基酸 提起学生 兴趣,讲授 知识 听教师讲科学史轻松接 受知识

调味品的分类及功能

调味品的分类及功能 调味品是指以粮食、蔬菜等为原料,经发酵、腌渍、水解、混合等工艺制成的各种用于烹调调味和食品加工的添加剂。分为发酵调味品、酱腌菜类、香辛料类、复合调味品类及盐、糖等。量少,营养价值低。§1酱油和酱类酱油和酱是以小麦、大豆及其制品为主要原料,接种曲霉菌种,经发酵酿制而成。酱油和酱中的咸味来自氯化钠,酱油和酱中还含有多种酯类、醛和有机酸,是其香气的主要来源,鲜味,含氮浸出物,氨基酸、核苷酸(1)成分:多种维生素(2)食盐:酱油中含12%-14%;酱类7%-15%。(3)香气成分:酯类、醛类、有机酸等。一.调味品如何选择酱油佐餐酱油:可以直接生吃,比如蘸食、凉拌等。所以它的卫生质量要求很高。即使生吃,也不会危害健康。烹调酱油:适合烹调菜肴加热后再食用(等于消毒),故其卫生指标要求低一些。两相对比,佐餐酱油比烹调酱油更干净!用“佐餐”酱油烹调菜肴是可以的,而用“烹调”酱油直接凉拌或蘸食则不可取。1.标有QS认证的酱油2.氨基酸态氮,指的是以氨基酸形式存在的氮元素的含量,衡量酱油品质关键的关键指标指该指标越高,说明酱油中的氨基酸含量越高,鲜味越好,合格酱油不低于0.4g/100mL,氨基酸态氮含量≥0.8g/100mL为特级,氨基酸态氮含量≥0.7g/100mL为一级,氨基酸态氮含量

≥0.55g/100mL为二级,氨基酸态氮含量≥0.4g/100mL为三级3.看酱油是酿造还是配制4.标注是佐餐还是烹调或者两者都有5.营养酱油:铁强化酱油,EDTA铁钠(乙二胺四乙酸铁钠)每人每天食用10-15mL酱油,含5mg-7.5mg铁元素,重要补铁食物。6.含较多食盐:20mL酱油约3g食盐。§2 食醋醋的酸度不能低于每100毫升3.5克,如果低于3.5克,不仅醋的味道不醇厚,也容易受到细菌的污染,不易保存。如果醋的酸度高达每100毫升9克或以上,食调味品用者根本无法长时间承受这种酸度,还及其它可能会对人体的口腔、胃肠道造成刺激,不利健康。1.按原料分为粮食醋和水果醋,按生产工艺分酿造醋、配制醋和调味醋,按颜色分黑醋和白醋(1)成分——丰富的钙、铁;(2)酸味——醋酸为主, 总酸含量为5-8%;(3)香气成分——酯类为主;(4)食醋 作用——除用作调味品,还有多种功效。2.醋的生理功能:(1)促进胃液分泌,助消化;(2)杀菌,有助于食品卫生;(3)有利于保护食品中易被破坏的VC、B族维生素;(4)有利于钙、铁的吸收;(5)能增强味精的鲜度;(6)强化食盐的鲜味,有助于控制食盐摄入3.醋的分类陈醋,酸度每100毫升4.5克,陈醋配面食助消化;香醋,酸度每100毫升5.00克至5.49克,香醋适合拌凉菜能提味、去腥解腻、开胃生津;米醋,酸度每100毫升3.5克至4.5克,米醋适合腌泡菜,能降血脂,如果用于热菜调味,常用于烹制酸汤鱼等菜肴,

氨基酸及其种类教学设计

氨基酸及其种类教学设计 一、前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一章从宏观世界引入,初步介绍微观世界的细胞的概念,第二章从分子的角度,介绍细胞的基本组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因此是生物学中尤为重要的物质,因此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初步了解到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但是高一的学生没有学过有机化学,缺乏有关氨基酸的化学结构知识,缺乏系统、客观的认识,没有全面、深刻的感受,这部分内容为分子角度,不是人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因此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比较难以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氨基酸的基本结构;了解氨基酸的种类; 能力目标:能自主写出氨基酸的通式;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理解氨基酸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难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四、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PBL法,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 五、课前准备 课件制作,教学需要图片搜集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从日常生活引出蛋白质的重要性。介绍蛋白质在生 活中的地位,我们 的生活离不开蛋 白质。 了解蛋白质的重 要性。 从社会现象引入 课程,提起学生的 兴趣,引导学生关 注社会现状,关注 生活。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我们的食物中一 些肉蛋奶和豆类 中蛋白质的含量 比较丰富,然而蛋 白质却不能被人 体直接吸收。蛋白 质必须经过消化 成为各种氨基酸, 才能被人体吸收 阐释氨基酸与蛋 白质的关系,提出 氨基酸。

利用。 引出氨基酸的概念。给学生观看各种 氨基酸产品的图 片,引出氨基酸。 观看照片,初步了 解氨基酸。 从生活中引入氨 基酸的概念,使知 识与生活相联系。没有市场也就没 有产品,从这么多 琳琅满目的氨基 酸产品中,我们看 出氨基酸的重要, 那么我们肯定会 思考,什么是氨基 酸呢? 氨基酸的结构引导学生考虑:什 么氨基酸?给大 家看氨基酸的结 构式,提问:不同 氨基酸有什么特 点?有什么共 性?观察氨基酸的结 构,归纳结构特 点。 引导学生积极主 动的思考,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其他的氨基酸那么有人会问,是 不是这几种氨基 酸只是特列呢? 让我们看看其他 的氨基酸。 了解其他的氨基 酸结构。 引导学生们认同 氨基酸的结构通 式。 总结氨基酸的通式通过所观察到的 氨基酸的共性,总 结氨基酸的通式, 回答什么是氨基 酸? 归纳总结氨基酸 的结构特点,及通 式。 培养学生的归纳 总结能力。 总结氨基酸的特点氨基酸是构成蛋 白质的基本单位, 是含有一个碱性 氨基和一个酸性 羧基的有机化合 物。 1、每个氨基酸至 少含有一个氨基 和一个羧基; 2、有一个氨基和 一个羧基链接在 一个碳原子上; 3、该碳原子上还 连着一个氢和一 个R基。 总结所学知识,加 深印象。 七、板书设计 1.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2.结构特点 每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链接在一个碳原子上;

各种酱油的用法

各种酱油的用法 酱油可以说是中国菜的灵魂,一勺酱油立刻就能让人尝出中国的味道。市场上那么多的酱油该怎么用呢? 1.生抽 生抽的“抽”字意为提取,以大豆或黑豆、面粉为主要原料,经天然露晒、发酵而成。生抽呈红褐色,味道咸鲜,豉香浓郁,因颜色淡,所以多用来调味,是家常炒菜或凉拌菜的最佳搭档。 2.老抽 老抽是生抽的“升华版”,在生抽的基础上加入焦糖,经特殊工艺制成的浓色酱油,呈棕褐色,颜色较深,可给肉类食物增色,是各种浓香菜肴上色入味的理想帮手。老抽味道咸中带微甜,风味浓厚,尤其是做红烧菜肴或者是焖煮、卤味时,适当加入老抽,克上色提鲜。需要注意的是,做菜时,要让菜肴显得“好看”,需早点放入老抽,但又不能太早,否则会降低老抽的营养价值,要把握住“度”。 3.普通酱油 普通酱油与生抽的酿造工艺类似,是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常备酱油种类。因北方人口味较重,所以普通酱油比生抽颜色重,味道更咸,酱香味也更浓郁,但与老抽相比又稍逊一筹,因此普通酱油是介于老抽和生抽之间的一种综合性酱油。适用于烧、炖、炒各种北方菜肴。 4.蒸鱼豉油 蒸鱼豉油是通常用来蒸鱼用的一种豉油,以生抽为原料,再加入老抽、冰糖、花雕酒等多种调味鲜料熬煮而成,因此味道要比普通生抽味道鲜美回甜,搭配海鲜、河鲜类清淡菜肴及广东的肠粉,可起到很好的提鲜效果。 5.酱油膏 酱油膏选用普通酿造酱油,加入盐、黄砂糖、胡椒粉等调味料,经提炼后加工制成。因其中含有一定量的淀粉质配料,所以浓稠如膏,颜色多为棕黑色,与蚝油类似。适用于红烧、拌炒类菜肴,还可直接搭配食物作为蘸汁食用。 6.尧记零添加酱油 尧记零添加酱油,即不是加了色素的老抽,也不是加了味精和增鲜剂的生抽。一瓶传统的好酱油,必须采用古法纯酿工艺,不使用添加剂,蕴藏着上色、提鲜、去腥、中和咸味、消毒、酱香醇厚的古老美食秘诀,让您诚心烹饪的美食,获得更多的健康满足! 成分:黄豆(高蛋白非转基因)、面粉(非转基因)、精盐和水 用法:特别适用于干凉拌、炖、炣、卤、蘸点、烹饪鱼肉类海鲜等,营养天然,鲜香健康

血制品分类

血制品分类 有人血白蛋白、人胎盘血白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肌注人免疫球蛋白、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Ⅷ、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纤维蛋白原、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等13种制品。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制品有冻干人凝血酶、S/D-FFP、抗凝血酶-Ⅲ、外用冻干人纤维蛋白粘合剂等。 Ⅰ类:白蛋白类制品 通常指浓度为20~25g/dl的白蛋白制品。主要用于纠正因大手术、创伤、器官移植等引起的急性血容量减少;处理大面积烧伤、呼吸窘迫等引起的体液水、电解质和胶体平衡失调,以防止和控制休克;低蛋白血症等。 Ⅱ类:免疫球蛋白类制品 正常人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某些病毒性传染病,如甲型肝炎和麻疹等疾病的预防。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与正常人免疫球蛋白相比,具有预防效果更可靠的优点,有的还具有肯定的治疗效果。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制品:使用时有较好的大剂量静脉注射耐受性,加之在生产工艺中增加了病毒灭活步骤提高了安全性,临床适应症不断增多,应用日趋广泛,是当今血液制品产业的主导产品。 Ⅲ类:凝血因子类制品 纤维蛋白粘合剂:应用于整形外科、显微外科和神经外科等领域。该制品在生产过程中经病毒灭活处理,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第Ⅷ因子制品:用于治疗甲型血友病。比活性分别为0.2~1.0IU/mg蛋白及>10IU/mg蛋白的中纯度和高纯度的第Ⅷ因子制品,不仅体积小、效价高、便于家庭使用,而且因为纯度更高,加之生产过程中进行了病毒灭活处理,所以使用中的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更高。 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制品:含有第Ⅱ、Ⅶ、Ⅸ、Ⅹ四种凝血因子,不仅用于先天性第Ⅸ因子缺乏的乙型血友病和少见的先天性第Ⅶ和第Ⅹ因子缺乏症的治疗,还可用于肝病等获得性多种凝血因子缺乏的出血性疾病及产生了第Ⅷ因子抑制物的甲型血友病的治疗。

什么样的酱油最鲜美

什么样的酱油最鲜美 稍微细心的人就会发现,现在酱油的种类越来越多,除了以前常见的生抽、老抽,还出现 了“蘑菇生抽”、“金装老抽”、“金标生抽”、“增鲜酱油”、“特鲜酱油”等五花八门的品种。面 对这么多花哨的概念和包装,该怎样挑选呢? 中国调味品协会科技处处长左宝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选酱油主要看“氨基酸态氮”,这是 反映产品质量的硬指标。因为不论酱油的名字多么新奇,标签怎么花哨,“氨基酸态氮”是 必须标注的一项内容。 什么是“氨基酸态氮”呢?专家介绍,它指的是以氨基酸形式存在的氮。食物中的氮有许多,而来自于氨基酸形式的氮越高,就说明食物中的氨基酸含量越高。氨基酸不但是人体重要 的营养物质,更是食物鲜美味道的主要。我们熟悉的鸡肉、鱼肉、蘑菇、鸡蛋等,就是因 为本身含有大量的氨基酸才会味道格外鲜美。因此,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就说 明氨基酸越多,不但营养高,而且鲜味也越浓。 “氨基酸态氮”是酱油产品分级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特级、一级、二级、三级酱油的氨 基酸态氮含量分别为≥0.8、≥0.7、≥0.55、≥0.4克/100毫升。不过,我们常见的老抽、 生抽等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并没有特殊差异,因为老抽和生抽的区别是制作工艺的区别,并不是质量和鲜味的区别。在超市也发现,某品牌的老抽酱油氨基酸态氮≥0.4克 /100毫升,该品牌普通生抽为≥0.5克/100毫升,而特级金标生抽则达≥1.2克/100毫升。 专家提醒,氨基酸态氮含量特别高的酱油,只需几滴鲜味就会非常浓,而且也无需再加味 精和鸡精了。另外,购买酱油时要首选有QS标识的商品,再选酿造的;好的酿造酱油摇 晃时会出现大小均匀的泡沫。(解里奇)

血液制品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血液制品临床使用管理制度(试行) 1.血液制品使用原则 1.1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血液制品限用于有生命危险或需要改善生活质量而其它手段、方法不可替代的患者。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输注血液制品,如治疗或预防血液成分的减少或丢失,应尽量选用血液制品替代物。 1.2合理选择血液制品的种类。选择血液制品时,要保障来源合法性。禁止使用商业及其他来源的血液制品。 1.3在输注血液制品时,要密切观察患者输注情况,避免可能发生的任何不良反应并做好不良反应处理应急预案。 2.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管理 2.1全血及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管理 2.1.1医院领导、医务部、输血科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做好全血及血液成分的管理工作。 2.1.2本院临床治疗所使用的全血及血液成分均由湖南省卫生厅指定的血站供给(本院开展的患者自体储血、自体输血除外)。输注前需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确定与受血者相容。因应急用血需要临时采集血液时,必须遵守《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2.1.3输血科制定包括全血及血液成分库存管理(包括用血计划、入库、复核、保存等),患者用血需求评估,输血治疗告知程序,输血前实验室检查,输血申请(包括血液成分选择,填写申请,血样采集,输血科接收并审核等),输血相容性检测,全血及血液成分的发放,临床输注管理(包括核对、输注、监测等),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评估及处理,输血治疗效果评估等临床用血各阶段的操作程序。 2.1.4输血相关医技人员应掌握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以及其它血液替代品或相关药物等。与临床输血相关的医护人员要详细核对患者与血液制品的相关信息,确保输血安全。 2.1.5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用血实行分级管理。 2.1.5.1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主治及主治以上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2.1.5.2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主治及主治以上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主任或副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2.1.5.3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主治及主治以上医师提出申请,科主任或副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批准,方可备血。 2.1.5.4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高于上述所列权限使用全血及血液成分,并在病历中严格记录救治过程。 2.2血浆源医药产品的临床应用管理 2.2.1医院领导、医务部、药学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做好血浆源医药产品的管理工作。 2.2.2医院必须使用经国家审批的血浆源医药产品。药库设置血浆源医药产品药品待验区、合格区、不合格区,且应严格划分。需仔细检查检验报告书,进口者还需查验进口药品注册证及审批签发的报告。入库药品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贮存。 2.2.3严格掌握血浆源医药产品特别是人血白蛋白等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2.4对使用血浆源医药产品进行有效地的血液警戒和药物警戒。遵循不良反应“可疑即报”的原则。并注意血浆源医药产品中的防腐剂、稳定剂等辅料的不良反应或潜在风险,如血浆蛋白制品中含有硫柳汞,稳定剂对血浆源医药产品质量产生影响等。

20种常见氨基酸的名称、结构及分类

20种常见氨基酸的名称和结构式 名称中文英文缩写结构式等电点非极性氨基酸 丙氨酸 (α-氨基丙酸) Alanine 丙Ala A CH COO NH3 CH3 6.02 缬氨酸 (β-甲基-α-氨基丁酸) *Valine 缬Val V CHCOO NH3 (CH3)2CH 5.97 亮氨酸 (γ-甲基-α-氨基戊酸) *Leucine 亮Leu L CHCOO NH3 (CH3)2CHCH2 5.98 异亮氨酸 (β-甲基-α-氨基戊酸) *Isoleucine 异亮Ile I CHCOO NH3 CH3CH2CH CH3 6.02 苯丙氨酸 (β-苯基-α-氨基丙酸) *Phenylalanine 苯丙Phe F CHCOO NH3 CH2 5.48 色氨酸 [α-氨基-β-(3-吲哚基)丙 酸] *Tryptophan 色Trp W N CH2CH COO NH3 H 5.89 蛋(甲硫)氨酸 (α-氨基-γ-甲硫基戊酸) *Methionine 蛋 (甲硫) Met M CHCOO NH3 CH3SCH2CH2 5.75 脯氨酸 (α-四氢吡咯甲酸) Proline 脯Pro P COO N H H 6.30 非电离的极性氨基酸 甘氨酸 (α-氨基乙酸) Glycine 甘Gly G CH2COO NH3 5.97 丝氨酸 (α-氨基-β-羟基丙酸) Serine 丝Ser S CHCOO NH3 HOCH2 5.68 苏氨酸 (α-氨基-β-羟基丁酸) *Threonine 苏Thr T CHCOO NH3 CH3CH OH 6.53

半胱氨酸 (α-氨基-β-巯基丙酸) Cysteine 半胱Cys C CHCOO NH3 HSCH2 5.02 酪氨酸 (α-氨基-β-对羟苯基丙 酸) Tyrosine 酪Tyr Y CHCOO NH3 CH2 HO 5.66 天冬酰胺 (α-氨基丁酰胺酸) Asparagine 天胺Asn N CH2CHCOO NH3 H2N C O 5.41 谷氨酰胺 (α-氨基戊酰胺酸) Glutamine 谷胺Gln Q CH2CH2CHCOO NH3 H2N C O 5.65 碱性氨基酸组氨酸 [α-氨基-β-(4-咪唑基)丙 酸] Histidine 组His H N CH2CH COO NH3 H N7.59 赖氨酸 (α,ω-二氨基己酸) *Lysine 赖Lys K CHCOO NH2 CH2CH2CH2CH2 NH39.74 精氨酸 (α-氨基-δ-胍基戊酸) Arginine 精Arg R H 2 N C CHCOO NH2 NHCH2CH2CH2 NH210.76 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 (α-氨基丁二酸) Aspartic acid 天冬Asp D NH3 HOOCCH2CHCOO 2.97 谷氨酸 (α-氨基戊二酸) Glutamic acid 谷Glu E CHCOO NH3 HOOCCH2CH2 3.22 带“*”为必需氨基酸

酱油风味物质的研究

酱油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摘要:文中对国内外酱油风味物质研究的历史、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现今在酱油风味物质研究中存在着哪些困难,以及酱油风味物质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酱油;风味物质;研究进展;困难;研究前景 Abstract:The research history, methods and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soy sauce flavor compound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In addition,analyzed today what difficulties exist in the study of sauce flavor substances,and its research prospect. 1 酱油风味的含义及研究意义 1.1 酱油介绍 酱油的酿造起源于我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名称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叶嫩者,用姜丝、醫油、滴醋拌食”的记述。最早的醫油是用牛、羊、鹿和鱼吓肉等动物性蛋白质酿制的,后来才逐渐改用豆类和谷物的植物性蛋白质酿制【1】。而酱油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的时期是在我国唐朝。在烹饪时加入一定量的酱油可以增加菜肴的色泽跟口味,进而促进人们的食欲。天然酿造的醤油中含有异黄醇,这种特殊物质可降低人体胆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2】。而酱油发展至今已成为老百姓餐桌上一种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也成为了一种可以给许多企业家带来丰厚利润的产品。 除了酿造的酱油外,还有一种化学酱油。那是用盐酸分解大豆里的蛋白质,变成单个的氨基酸,再用碱中和,加些红糖做为着色剂,就制成了化学酱油,这样的酱油,味道同样鲜美,不过它的营养价值远不如酿造酱油。 1.2 风味含义 刘亚琼等【3】在“食品风味物质分离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将风味一词的含义概括为“摄入口内的食物使人的感觉器官,包括味觉、嗅觉、痛觉及触觉等在大脑留下的综合印象”。高献礼等【4】在“酱油风味物质研究进展”一文中将风味一词定义为“气味和味道组成的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而赵德安【5】则将风味一词定义为“人的感觉器官捕捉到食物的色泽、气味、滋味、体态的信息在大脑中综合形成的印象”,并认为风味物质是不可量化的。决定酱油风味的物质,现今发现的共有300多种,按其化合物性质可分为醇类、酯类、酸类、醛类及缩醛类、酚类、呋喃酮类和含硫化合物等。风味物质一般具有如下一些特征【6】:(1)

最新46种厨房常见调料用法大全

四十六种厨房常见调料用法大全 食盐、生抽&老抽、醋、料酒&白酒、甜面酱、豆瓣酱、豆豉、番茄酱&番茄沙司、芝麻酱、沙拉酱、白糖、冰糖、红糖、辣椒、麻椒、花椒、八角、香叶、桂皮、黑胡椒&白胡椒、孜然、小茴香、五香粉、咖喱、豆腐乳、剁椒、泡椒、淀粉、味精、鸡精、蚝油等46种调料的科学用法,玩转这些瓶瓶罐罐,烹饪一点不难! 1、食盐 炒菜时盐一定要晚放。要达到同样的咸味,晚放盐比早放盐用的盐量要少一些。如果较早放盐,则盐分已经深入食品内部,在同样的咸度感觉下不知不觉摄入了更多的盐分,对健康不利。 此外盐还有很多妙用,比如:清洗茶杯,淡盐水浸泡蔬菜水果可消毒杀菌等。食盐的20种妙用 2、酱油 老抽起上色提鲜的作用,尤其是做红烧菜肴或者是焖煮、卤味时。生抽生抽用来调味,适宜凉拌菜,颜色不重,显得清爽。 老抽和生抽的区别可以把酱油倒入一个白色瓷盘里晃动颜色,生抽是红褐色的,浓度稀;而老抽是棕褐色并且有光泽,浓度稠。 3、醋 1)解腥:在烹调鱼类时可加入少许醋,可破坏鱼腥; 2)祛膻:在烧羊肉时加少量醋,可解除羊膻气; 3)减辣:在烹调菜肴时如感太辣可加少许醋,辣味即减少;

4)添香:在烹调菜肴时加少许醋能使菜肴减少油腻增加香味; 5)引甜:在煮甜粥时加少许醋能使粥更甜; 6)催熟:在炖肉和煮烧牛肉,海带,土豆时加少许醋可使之易熟易烂; 7)防黑:炒茄子中加少许醋能使炒出的茄子颜色不变黑; 8)防腐:在浸泡的生鱼中加少许醋可防止其腐败变质; 此外,醋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起到皮肤护理、头发护理、护甲美甲、消除疲劳、预防感冒、去除异味等作用。醋的75种妙用 辨别:购买时要看配料表,选择酿造醋,切勿选择危害健康的醋精或者其他工业醋酸勾兑的醋。 发酵成熟的陈醋口味更回味悠远,勾兑醋味道更尖锐,酸味刺鼻。一瓶约500ml的酿制醋价格大概是勾兑醋的2~3倍。 4、酒类 料酒腌制肉类的加料酒可以去腥,炒鸡蛋时在蛋液中加少许料酒可以去腥提香。白酒可以在腌制肉类或制作卤肉时使用,制作泡菜时加入一些白酒可以杀菌添香。另外烹饪时有时会使用到红酒、啤酒等。 5、酱类 甜面酱是以面粉、水、食盐为原料制成的一种酱。除了可以直接蘸食之外,还可以当调味料用,如:京酱肉丝,酱爆鸡丁等。在做炸酱面时,和黄酱一起使用,味道更好。豆瓣酱以蚕豆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以咸鲜味为主。是加常口味的川菜常用的调料,比如回锅肉、

血液制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血液制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第一章血液制品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血液制品是指从人类血液提取的任何治疗物质,包括全血、血液成分和血浆源医药产品。目前,血液是一种稀缺资源,血液制品资源有限,虽进行严格检测,但仍具有传播疾病的风险,不当输注血液制品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针对目前血液制品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以下血液制品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应用指征 血液制品限用于有生命危险或需要改善生活质量而其它手段、方法不可替代的患者。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输注血液制品,如治疗或预防血液成分的减少或丢失,应尽量选用血液制品替代物。 二、血液制品的选择 夺适;年龄较大的儿童,应当尽量选择多种亚型相配,根据患者的需求,合理选择血液制品的种类。选择血液制品时,要保障来源合法性。安全的血液制品来自无偿献血者和国家法定的采、供血机构。商业来源的血液制品传播疾病的风险最高。 三、避免输注血液制品的不良反应 在输注血液制品时,要密切观察患者输注情况,避免可能发生的任何不良反应,并做好不良反应处理应急预案。 第二章血液制品临床应用管理 一、管理要求

(一)全血及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管理要求。 设立由医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做好以下管理工作: 1、来源管理。 临床治疗所使用的全血及血液成分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给(医疗机构开展的患者自体储血、自体输血除外)。输注前经过输血相容性检测,确定与受血者相容。因应急用血需要临时采集血液时,必须遵守《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规定。 2、程序管理。 制定包括全血及血液成分库存管理(包括用血计划、入库、复核、保存等),患者用血需求评估,输血治疗告知程序,输血前实验室检查,输血申请(包括血液成分选择,填写申请,血样采集,输血科接收并审核等),输血相容性检测,全血及血液成分的发放,临床输注管理(包括核对、输注、监测等),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评估及处理,输血治疗效果评估等临床用血各阶段的操作程序。 3、人员管理。 输血相关医技人员应掌握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以及其它血液替代品或相关药物等。临床输血相关的医护人员要详细核对患者与血液制品的相关信息,确保输血安全。 4、临床用血分级管理。 (1)根据本医疗机构特点,制定不同级别临床医师的申请用血量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