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畲族历史文化

★填空

1.畲族歌曲的主要形式:历史歌、小说歌、劳动歌、礼俗劝世歌

1.畲族体育的产生原因包括:原始的生产劳动、自卫抗敌、原始宗教仪式、闲暇娱乐

2.游文良把畲语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隋唐时期的古代畲语阶段、宋元时期的近代畲语阶段和明清至今的现代畲语阶段。

2.游文良把现代畲语划分9个方言区域, 即: 闽东区、闽北区、闽中区、闽南区、浙南区、浙中区、浙北区、粤东区和赣东区。

3.畲族的岁时节日,根据其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传统节日、生产性节日、娱乐性节日和神事节日。

3. “四礼四舞”极具代表意义。四礼是指:《畲族婚礼》、《畲族成人礼》、《畲族寿礼》、《畲族迎客礼》;四舞是指《劳动舞》、《祭祀舞》《婚礼舞》和《敬茶舞》.

4.唐代以前是畲族服饰原始时期。

4.清代至民国,在畲汉交流日益深入的情况下,畲族服饰逐渐涵化成型。

5.畲族迁入浙江,以雷姓最早,始于唐永泰二年(766)。

5.明清时期,畲族迁移活动频繁,迁移路线复杂,迁移范围广泛,几近遍及闽、浙各地山区和赣、皖部分山区。

★名词解释

文化生态学:是研究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的理论,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影响文化生存发展的一切因素,大体上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

文化景观:人们基于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具有文化要素叠加的地域存在。

文化群落:由具有衍生联系的多种文化或一种文化中多种文化要素(事象)组成的文化有机复合体。

文化生态系统:指由文化群落及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含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蹴石磉:又称滚石块,原为景宁大均、云和赤石、龙泉八都三处汉族李姓在正月于街上以人脚推石块的活动。蹴石磉的比赛主要有竞速和对抗两种。

打尺寸:参加者至少两人,多则五、六人。在活动场地上画一个圆圈,一人手持木棍站在圈内,木棍击竹条飞向前方,其他人在前场奔接,接到者可定“尺寸”。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

畲族祖图:是山客人对远古始祖传说的图腾化。

醮仪:祈福禳灾的祷神驱邪仪式。

赤郎:浙南畲族与亲家伯一起迎亲的男的主歌手。

★简答

1.畲族迁徙的原因有哪些?7

1.家庭与宗族文化的变迁的现状?7

2.请简答五个畲族的祭祀性节日。5

2.请简答五个畲族的生产娱乐性节日。5

3.请简答畲族的定亲程序?5

3.请简答畲族的迎亲过程?5

4.简析畲族体育的作用?5

4.在畲族社会,族长的职责有哪些?5

5.简要阐述凤凰装的构成。5

5.简要阐述畲族凤冠的五种样式。5

★论述

畲族文化理解

畲族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

畲族旅游资源价值、开发方案

畲族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文化

一、文化定义

“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文化的四个层次

一是物态文化。

二是制度文化。

三是行为文化。

四是心态文化。

三、对文化的理解

1.人的一切发展变化是文化。

文化是历史的人的,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后的产物,是人类所独有,随着人的形成而发生。

历史中有了人的形式后的历史就是文化,文化的人也是历史的人,有起始。

从事生产劳动是人成为人的标志,文化开始于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时期,人在未成为人之前的历史是人的历史而不是文化的历史,原始社会人成为人之后才有了文化的发生。

2.民族是文化的标志,每一个民族都是一个独具的文化符号。

独具的文化符号通过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字来呈现。历史的人的一切,最终都通过人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

语言产生于交流,交流得自于生活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就包含了人已经进行的、正在进行的和将来进行的。

文字来自于劳动,劳动是因为生存的需要,文字本身也就把人的一切问题都反应出来了。

3.任何文化都为生活所用,没有不为生活所用的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了一种生活、生存的理论和方式,理念和认识。

4.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

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

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思考将以上文化的内容转化为畲族文化?

社区参与

畲族社区居民(畲族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问题

参与意识强烈与参与机会少的矛盾

旅游收益分配不合理缺乏协调发展

惧怕政府和权威

社区居民素质有待提高

畲族社区居民(畲族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对策

提高决策层的社区参与意识

建立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保障机制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加强培训, 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旅游参与能力

★选择、判断复习:

畲族迁入闽赣交界地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长时期接续性的多波次。

明清时期,畲族迁移活动频繁,迁移路线复杂,迁移范围广泛,几近遍及闽、浙各地山区和赣、皖部分山区。

畲族迁入浙江,以雷姓最早,始于唐永泰二年(766)。

畲族由闽东迁入浙南始于北宋,绝大多数发生于明清,以明晚期为最高峰期。

浙江畲族一般由福安进入浙南边缘的泰顺一带,而后迁入浙南景宁。

福安—景宁,这是畲族在闽浙的迁徙走廊,至今这一走廊地带是畲族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而景宁成为畲族由闽东入浙南的主要集散地,主要因素是山川地貌。

许多畲民的迁徙并没有明确的迁徙方向,哪里适合生产生活,就往哪里去。途径数省的盘旋式迁徙和逆向式迁徙就是明证。

逆向式流动,最突出的是从浙南倒迁回闽东。

畲族千年历史迁徙是指畲民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集体记忆的起点,以闽粤赣交界处为地理中心,以“青山幽谷”之处和“猿鸣鸟啼”之方为迁徙路径,由南向北、自西向东地向东南山区扩散。

时至清末,畲族最后一波到达安徽宁国,才降下历史迁徙的帷幕,并从一个相对聚居的族群最终嬗变为一个“大分散、小聚居”民族,“插花式”散处于闽、粤、浙、赣、皖、湘、鄂、黔等省山区,形成与广大汉族交错杂居的地理分布格局。其大本营则从闽粤赣交界处转移至闽东、浙南等山区。

明清时期畲族垦荒式迁徙高潮是奠定当今畲族地理分布格局的关键期。

迁徙变化引起传统文化的遗失

畲语的遗失或功能的退化

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人及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艺缺失

集中反映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的民居、服饰、器皿、用具等的消失

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四女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

唐代以前是畲族服饰原始时期。

宋元,畲族服饰进入多源融合时期

从元后期至明末,畲民大举迁徙,服饰从简。

清代至民国,在畲汉交流日益深入的情况下,畲族服饰逐渐涵化成型。

畲族服饰色彩:在色彩方面,畲族崇尚并广泛使用黑,蓝两色。

畲族服饰色彩包含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如蓝色代表天空,绿色代表草地,黄色代表丰收等。

导致两者象征意义不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民族间蕴含的文化的不同。

1.民族的生活环境、经济从业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2.原始崇拜的载体不同

3.社会伦理含义不同

畲族的岁时节日,根据其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传统节日、生产性节日、娱乐性节日和神事节日。

“四礼四舞”极具代表意义。四礼是指:《畲族婚礼》、《畲族成人礼》、《畲族寿礼》、《畲族迎客礼》;四舞是指《劳动舞》、《祭祀舞》《婚礼舞》和《敬茶舞》.

聘礼:一般分两次送聘礼,即“搭定”时为“小聘”,“报日”时为“大聘”。

“转回门”:在闽东,新婚夫妇一般在结婚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到女家,小住一两天。

“头转客”:在闽东,婚后第一个春节,新婚夫妇到女家,称“头转客”或“转头年”。

一、畲族教育的内容

1.民族意识教育

2.伦理道德教育

3.生产劳动教育

4.艺术教育:集中在刺绣、编织、雕刻等工艺美术活动上。

二、畲族教育的方式

1.独具特色的歌教

2.家庭教育

3.民俗活动

4.中原士大夫的礼仪教化

教育历程浅析

1.社会教育:歌言教育

2.学堂教育:旧式学堂教育、新式学校教育

主要的歌曲形式

历史歌—《高皇歌》

小说歌—《插花娘》和《钟娘弼》

劳动歌—《节气歌》和《做田歌》

礼俗歌、劝世歌—就是道德教育

畲族体育的产生

产生于原始的生产劳动

产生于自卫抗敌

产生于原始宗教仪式

产生于闲暇娱乐

畲族体育的特点

1.有民族特色,具有修身养性、自娱自乐功能。

2.具有内容相似,源于生活的共性;器材简便,对场地的要求不高,容易组织展开。

3.种类多,具有资源优势。传统体育有竞争和胜负,但更多的体现娱乐、健身功能。

4.具有原始性与畲族节庆性的特点,节庆期间人人参与活动。

赶野猪

稳凳

畲民定居之所,大多数在山区或半山区的山脚围弯、山腰或者丘陵中的小谷地

村落坐落处地理位置,最理想的要盆地形的平坝

其次是较平坦的长垅和谷地

畲族村落布局和建筑的特点

从形胜角度看,多数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少数敞开式

从宗社角度看,多数村落为全村同祖一姓,或几姓畲民共同发展

从功利角度看,畲族有传统的爱惜耕地、保护农田的意识。

畲族民居曾经有

峒、茅草寮、树皮寮、泥木结构瓦寮

生活附属设施:

水笕、水井

踏碓、油车

山坑水塘

生产设施:

晒坛

老鹞架

统库

洞窑

游文良

把畲语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隋唐时期的古代畲语阶段、宋元时期

的近代畲语阶段和明清至今的现代畲语阶段。

现代畲语划分为9 个方言区域, 即: 闽东区、闽北区、闽中区、闽南区、浙南区、浙中区、浙北区、粤东区和赣东区。

祠堂作为家族文化的祭祀空间,它的存在虽然已崇尚礼制为前提,以“尊祖,敬宗,收族”为特定目的。

1949年后,族长随封建宗法制消灭而废除。在畲乡里的民政、民事皆由村干部负责管理。宗族组织已被掩盖在行政区划之下。

借助谱牒的文字记载,每一个族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跨越时空的障碍,把个人与其他族亲、与历代先祖连结在一起。对于个人而沿,由此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

祠堂六宝:祖图、祖杖、族谱、香炉、祖牌、楹联。

家庭与宗族文化的变迁的原因

1.受客家汉族的强势作用和自身产生的民族自卑感的共同影响

2.外部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

3.本民族立足与发展的需要

4.工业化的进程和城市的发展

畲族的劳动生活对畲族舞蹈动作的形成也有着深远影响。

畲族舞蹈中最具有典型的动作是“悠荡步”和“座蹲步”。

传说上古高辛帝时,始祖盘瓠抗敌有功,高辛帝将三公主嫁给他,婚后生三男一女。

每年春节的大年初一,畲族还有“摇毛竹”的风俗

畲族舞蹈的种类

一、祭祖舞蹈:

二、行罡舞蹈

三、蘸名舞蹈

畲族民歌,最为普遍传唱的是长篇叙事《高皇歌》

畲族民歌的唱腔、曲调均受各自居住地区汉族方言的影响,日渐地域化。

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畲族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

一般同一首歌可出现平讲调、“假声唱”和“放高音”和三种不同曲调整。演唱“双音”(二声部山歌)不严格规定时间、场合,但必须在唱歌的季节,即从农历八月十五起至翌年三月初三止为畲家唱歌的季节。

畲族传统山歌有三种:

一、长篇叙事歌

二、小说歌

三、杂歌

畲族的迁徙与分布概况

一、畲族先民迁入闽赣交界地区

迁徙是畲族及其先民最突出的特征。正因为迁徙,畲族分布广泛。畲族迁入闽赣交界地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长时期接续性的多波次。

畲族先民迁入闽粤赣交界地区具有突出的接续性特征,在时间上可粗略分为隋唐以前、唐、宋三个时期。

隋唐以前

唐早期畲族先民首先在粤东潮州出现。根据早唐潮州“蛮”可与陈元光的唐军对抗,并且是长时间的持续对抗这一重要事实,说明潮州畲族先民聚居的人口已具有相当的规模。由此可以推断:在汉晋到南北朝的数百年内,潮州已成为“盘瓠蛮”一个新的聚居地。

蛮: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为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唐代

唐中期“盘瓠蛮”几乎遍布江西,主要在赣南和横贯东西的赣中。这些“盘瓠蛮”皆由湖南迁入,甚至从赣南迁入闽西。

宋代

宋代,瑶民从湖南迁入赣南和粤东,逐渐加入当地的畲族。

宋嘉定元年,湖南郴洲黑风峒的瑶民起义带动了瑶民流入赣南,这就是后世赣西南畲族人的来源,而其也造成后世湖南有瑶无畲,而赣西南主要为畲区的格局。

宋代瑶族迁入粤东,加入畲族。

二、畲族由原住区向外迁徙

唐代,以潮州为祖地的闽赣交界地是畲族先民的聚居之地。此后,大体可以分为唐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唐宋元时期

根据《资治通鉴》,唐代畲族先民从闽赣交界地区迁到莆仙地区。

宋代闽赣交界地区的畲民除少量外迁外,基本在各自区域内相对定居或缓慢移动。

宋元之际以后,畲族的迁移活动就频繁起来,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关系,各地畲军、畲兵的征战调动以及戍城、屯田等,造成了这个时期畲族的迁徙路线错综复杂,迁移范围广泛。

宋末至元代,畲族抗元斗争导致人口迁徙。

明清时期

畲族迁移活动频繁,迁移路线复杂,迁移范围广泛,几近遍及闽、浙各地山区和赣、皖部分山区。他们的迁移主要不是军事性质的,而主要是基于畲族社会经济生活特点,即:刀耕火种,去瘠就腴,食尽一山则他徙。

(一)迁入闽南(九龙江以北)

(二)迁入闽北

闽西、赣南——闽北

《元史》载:“至元十六年诏谕漳、泉、汀、邵武等处暨八十四畲官吏军民”,可见宋代闽北邵武早已有畲族,应从闽西,赣南迁入。元代闽北建宁黄军领导的“畲军”声势浩大,可见闽北畲族至迟在宋代已经出现。闽北建瓯靠近邵武,应从邵武迁入。据吕锡生的研究,明清建阳的畲族是从闽侯溯闽江而上,始发地是粤东,但证据不详,估计是推测。蓝雪霏在闽北调查畲歌时了解到,闽北顺昌、建瓯畲族是明清之际由闽西迁入。

据上述,以及权且采信吕锡生的意见,畲族迁入闽北的路线可能是:

闽西—赣南—闽北邵武—建宁(建瓯)。

潮州—云霄—南靖—漳州—同安—安溪—莆田—闽侯—建阳

(三)迁入赣东北

赣东北畲族居住在铅山县太源和贵溪县璋坪,太源多姓雷,璋坪多蓝姓,太源与璋坪只有一山之隔,相互通婚,来往密切。

赣东北畲族迁入时间大约是在明代中期。

畲族迁入赣东北的主要路线和次要路线分别是:

长汀、上杭—宁化—(赣东北)贵溪、铅山

潮州—云霄—南靖—漳州—同安—安溪—莆田—闽侯—建阳—邵武—光泽—(赣东北)铅山、贵溪

(四)迁入闽东

这里所说的闽东是着眼于文化,特别是方言区角度,而不拘泥于行政区划。

最早迁入闽东福州地区的是晚唐,最早迁入闽东宁德地区是北宋,大多数迁入闽东是在明清。闽东畲族将粤东潮州视为祖居地。

根据《禄房雷氏家谱》资料的初步归纳,迁往闽东的起始地,多数是粤东潮州。浙南畲族族谱记载中,始发地为潮州的具有较高的出现率,因此,闽东与浙南畲族来源在始发地的表现,不可能有明显差别,而是应该有趋同性。

迁入闽东的主要路线:

潮州—云霄—南靖—漳州—同安—安溪—莆田—闽侯—连江—罗源—宁德—福安—霞浦—福鼎

潮州—云霄—南靖—漳州—同安—安溪—莆田—闽侯—古田—屏南—宁德—福安—霞浦—福鼎

(五)迁入浙南以及浙中、浙北

●畲族迁入浙江,以雷姓最早,始于唐永泰二年(766)。

●畲族由闽东迁入浙南始于北宋,绝大多数发生于明清,以明晚期为最高峰期。

畲族由闽东入浙南的族谱资料,若涉及迁徙地点,常常会提到罗源跟连江。甚至具体到罗源大坝头和连江马鼻头。

●浙江畲族一般由福安进入浙南边缘的泰顺一带,而后迁入浙南景宁。

福安—景宁,这是畲族在闽浙的迁徙走廊,至今这一走廊地带是畲族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而景宁成为畲族由闽东入浙南的主要集散地,主要因素是山川地貌。

《浙江省少数名族志》指出:入浙江的90支畲族,除了6支由江西迁入,其余均为福建迁入。

●畲族迁入闽东主要路线:

莆仙—闽侯—连江—罗源—宁德—福安

(六)迁入皖南

畲族迁入浙南景宁、云和、龙泉、庆元、遂昌、青田、缙云后,部分继续北上迁于浙中的武义、龙游、金华、衢县、开化、兰溪以及浙北的建德、桐庐、临安。皖南畲族就是这一迁徙流的“水尾”。

皖南畲族住在邻近浙北天目山的宁国县天梯乡。宁国畲族《蓝氏家谱》中记载宁国蓝氏畲民是兰溪蓝氏的分支,宁国的蓝姓和雷姓畲族于光绪年间分别由浙江的兰溪、桐庐迁到云梯定居。

(七)盘旋式和逆向式迁徙

许多畲民的迁徙并没有明确的迁徙方向,哪里适合生产生活,就往哪里去。途径数省的盘旋式迁徙和逆向式迁徙就是明证。

盘旋式迁徙

敕木山蓝姓畲民于唐代早期迁出潮州海洋(阳)县,北宋元丰二年(1079)迁入湖南道州无源县,元祐四年(1089)迁入茶陵县,绍圣二年(1095)移往江西吉州,南宋绍兴十年(1140)迁移至福建长乐县,淳熙五年(1178)又迁移至潮州揭阳,元代北上迁入罗源县,明万历迁入景宁。这就是说敕木山蓝姓畲族祖先从潮州出发,经湘、赣、闽,又回到出发地,完成一个圆形的盘旋式迁徙,而后才北上闽东、浙南。

逆向式流动

最突出的是从浙南倒迁回闽东。据《闽东畲族志》,先后迁入闽东的畲族有蓝、雷、钟3姓,共73支。从浙南回迁闽东的,在迁入支数中首屈一指,主要是从沿海地带南下福鼎,进而扩散到其他县。

还应当交代的是闽粤赣接合部原住区的畲族人口流动。潮州凤凰山畲族几乎全部向北迁徙闽东、浙南,未闻有留居本地者。

畲族迁徙的原因

畲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是经过长期历史过程,直至明清时期才最后形成的。以下侧重解释畲族迁入闽粤赣交界地区的原因,其中的某些原因也可以解释畲族先民从湘西、湘南迁入闽粤赣交界地区的地区。

(一)传统劳动方式是畲族迁徙的根本原因

民国时的何奎认为畲族迁移首先缘于“畲民随山种插”的“经济的或环境的原因”,“其次,或经历代的变乱,或受其他人为的压迫,他们东迁西徙,随山散乱。此为其人为的原因,亦可谓政治的或社会的原因”雷弯山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畲族千年迁徙的原因只能从经济关系中寻找。”因此,刀耕火种兼营狩猎、采薪的传统劳动方式是畲族迁徙的根本原因。

畲族刀耕火种劳动方式与狩猎活动结合为耕猎经济。刀耕火种,广种薄收,没有广阔的空间、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就不能进行,迁徙就是为了获得合适的生态环境。这使狩猎者熟悉新的宜居之处,于是狩猎又带动迁徙。随着人口密度的提高和山地的日益开放,可供迁徙式生产活动的空间逐渐缩小,畲族的游耕徙居逐渐转为定耕定居。游耕徙居与定耕定居交错并存,造成了畲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二)《开山公据》是畲族耕山徙居的文化图式

意识缘于社会实践,反过来,意识引导实践。畲族的迁徙文化图式根植于其社会经济生活,但直接受文化观念的引导,这个观念集中表达于承传千年的《开山公据》,其中盘瓠传说对畲族非常重要,不仅出自对始祖的崇拜,而且是畲族开垦荒山、不役不税、迁徙无阻等民族权益的权威依据,其中“盘瓠子孙”的“御书铁卷”,形塑了畲族长期的社会历史。畲族的火田徙居,直至清末才完全完全终结。

(三)封建政府的政治压迫和居室镇压迫使畲族迁徙

封建社会的政治压迫和军事镇压迫使畲族迁徙主要发生于元明。这个时期,畲民反抗斗争的频繁爆发和畲族起义军的长途转战以及失败后的流散,是造成历史上畲族零散分布各地的一个原因。

从宋末元初至元末,畲族起义军的抗元斗争此起彼伏。明正德十一年至十三年(1516-1518),南赣巡抚王阳明对赣南以及闽西粤东畲族起义进行残酷镇压,致使数量很多的赣南畲族销声匿迹。明代封建统治阶级对赣南,粤东畲民反抗活动的血腥镇压,造成畲民大量飘荡流徙。

(四)封建政府对畲族的强制性移民

畲族的迁移有的是封建政府实施的强制移民在元朝血腥的军事镇压和残暴

的政治统治下,畲族起义此起彼伏,有的逃亡、有的降服,不少被迁置。

(五)封建社会的经济剥削和超经济盘剥造成成畲族迁徙

封建社会的经济剥削,来自国家和地主阶级。至于没有制度依据和经济契约进行的巧取豪夺,则是超经济剥削,对于超经济剥削,除了反抗,还以避走为抵制。在缴纳田赋地租后不能维持生计,畲民就“贫不能存,亡徙一去”

(六)客家先民迁入与畲族迁出

部分畲族迁出这一地区,始于宋元,大量发生于明代,明代是畲族迁入闽东的第一次高潮,统一台湾后,“‘展界’吸引了大批畲民由此形成第二次畲族迁入高潮”

(七)特种产业带动的迁徙

1、蓝靛生产所带动的迁徙,始于明代的闽东种植菁业对于畲民往闽东、浙南的迁徙起着重要的牵引作用。

2、采石采矿所引起的迁徙,受雇采矿采石,这是明清畲族经济生活中的新现象,也引发了迁徙。明清时期粤东、闽东、闽西一些畲民还西徙到珠江口一带。畲民还进入澳门离岛受雇采石。

歌词看畲民迁徙

畲族《起源歌》里述说了迁徙的缘由:“田差难种吃,田好官来争;官多难生养,思量再搬迁。”畲族从广东至福建、江西、浙江频繁地迁徙,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在山区森林中搭寮居住。他们从事狩猎、种山,劳动艰辛,生活困苦。他们男女共同耕作,虽然生活艰苦却保持着乐观的性格。

“大分散、小聚居”的形成

总体而言,畲族千年历史迁徙是指畲民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集体记忆的起点,以闽粤赣交界处为地理中心,以“青山幽谷”之处和“猿鸣鸟啼”之方为迁徙路径,由南向北、自西向东地向东南山区扩散。

畲族漫长而又复杂的迁徙场景,早已消弭在历史深处而扑朔迷离,只能依凭当今地理分布格局和相关历史文化信息片断,将其粗略地勾勒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隋唐时期内外压力型自然退却式迁徙。所谓内部压力源于畲族及其先民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需要不断寻求新的土地资源。所谓外部压力,是指唐高宗为了“靖边方”,派陈政父子率军入闽,并于垂拱二年(686年)在漳州设立郡治后,拥有先进农耕技术的汉族移民随之大量入迁闽粤赣交界处精耕细作。刀耕火种的畲民在内外压力下,只能向周边深山里退却。该时段迁徙的半径相对较小,只是由世居地向周边缓慢扩散。其大致范围包括:粤东北的潮州地区、韩江流域一带至闽西南的诏安、云霄、漳浦、南靖、漳州一带。不过,唐末五代可能有少许畲民因军事性质迁往闽东的连江、罗源一带。

第二阶段,宋元时期军事性与自然退却式相结合的迁徙。该阶段迁徙愈加频繁,范围愈益扩大。从畲族与宋朝廷几次较大的军事对抗活动来看,至迟在唐末宋初,畲族的活动范围已由隋唐时期的闽西南一带,扩展到闽西北、赣南一带。至宋末元初,畲族几次大规模的抗元斗争失败后,蒙元政权为分化瓦解畲军势力,采用“屯田”、“减税”等安抚措施,导致畲族较大规模地向闽南、闽西集中迁徙。时至今日,一村一姓的畲族千人村仍然可见于闽南、闽西。

第三阶段,明清时期持续垦荒高潮式迁徙。明清立国后,为发展农业生产而持续采取鼓励荒垦等休养生息政策。此时,具有悠久迁徙传统的畲族,因生产力水平较低,深受环境、资源、人口等因素制约,为寻求生存空间而纷纷远距离迁徙,形成持续垦荒式迁徙高潮。该时段总体上以福建为中心而由南向北迁徙,具体路径又分海岸和内陆两条主线。

海岸迁移线大致从闽南、闽中至闽东,部分再转入浙南、浙中、浙北、皖南等地。内陆线则从闽西南往闽西北方向迁徙,部分进入赣东北。而贵州畲族大都为元末及明洪武年间由江西赣江流域及赣东北一带,或奉旨征讨、或避祸迁徙而入黔。至于湖南畲族,据当地畲民族谱传说,也大致于明初从江西迁入。

时至清末,畲族最后一波到达安徽宁国,才降下历史迁徙的帷幕,并从一个相对聚居的族群最终嬗变为一个“大分散、小聚居”民族,“插花式”散处于闽、粤、浙、赣、皖、湘、鄂、黔等省山区,形成与广大汉族交错杂居的地理分布格局。其大本营则从闽粤赣交界处转移至闽东、浙南等山区。

明清时期畲族垦荒式迁徙高潮是奠定当今畲族地理分布格局的关键期。

因囿于生存空间和经济条件的制约,该时段畲族迁徙往往规模较小,行程缓慢:“只能是以家为单位,少则三五结伙,多则二三十人为群,穿过人口密集的汉族聚居地区,向人烟稀少的山区找他们的安身之地。”他们肩挑背驮,扶老携幼,缓缓而行,故迁徙持续整个明清时期。这种小规模迁徙,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自身力量,都不具备形成闽南、闽西“千人而居”的畲族集村的条件。因此,闽北、闽东、浙南、赣北等地的畲民,只能见缝插针地散居在资源有限和地形狭窄的山坳:“所居在丛菁绥谷,或三四里或七八里始见一舍,无比屋而居者。”“窜居山坳缚茅以处,不谋萃聚,不杂土著。

迁徙带来的变化

畲民经济与生活环境的变化

迁徙变化引起传统文化的遗失

畲民经济与生活环境的变化

畲族以农业生产为主、狩猎经济为辅。早在公元7世纪,畲族先民就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开辟了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当时畲族先民的农业生产主要是“耕火田”,即“刀耕火种”,所耕之地多属于缺乏水源的旱地。由于耕作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作物产量很低,加上长期居住在深山老林、野兽出没之地,所以狩猎经济一直比较发达。“农耕”与“狩猎”是畲族早期的生产特点。

解放前,畲族地区已基本上发展到封建地主经济阶段,但由于历代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畲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呈现缓慢性和不平衡性。

直至新中国土地改革前夕,数百年来广大畲民周而复始地重复着“火笼当棉袄、火篾当灯草、辣椒当油炒,番薯丝吃到老”,这样艰辛的生活年轮。

解放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使畲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关地区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代表名额上对畲族都给予了适当照顾,并大力培养和提拔畲族干部。同时,畲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了57个民族乡。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畲族山乡的经济搞活了,多种经营,变山为宝,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畲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福建省的宁德、蒲田和浙江省的景宁,“三资”企业已在这里“开花结果”。

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新农村建设的兴起,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取代了过去的用脚行走山间,用肩挑背扛的场景;住着一幢一幢漂亮红砖瓦房或高楼大厦,已经看不见低矮的草房和石头垒起来的“石房子”;品尝着用现代烹饪条件烧制的山珍海味,烙印在模糊记忆中香喷喷的窝窝头和腌制的烤肉;穿着有品牌而又时髦的衣.

迁徙变化引起传统文化的遗失

畲语的遗失或功能的退化

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人及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艺缺失

集中反映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的民居、服饰、器皿、用具等的消失

畲语的遗失或功能的退化

畲族语言是畲民表达、交流、记载文化历史的载体,是畲民之间沟通的桥梁。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写道:“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近50 余岁的“畲民”雷根友说:讲“畲语”的人不多了,50岁以上的人还可以讲上几句,年轻人几乎不会讲,能沟通的人就更少了。我有时会讲几句“畲语”,大家都把它拿来当笑料,我想畲族语言再过几代就没有人使用了。

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人及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艺缺失

据统计,掌握民间传统工艺的艺人,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生存环境。技艺是祖上单传,在当今社会实用价值不大。景宁县东坑镇2009 年体育强镇的汇报资料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进行了详细的排查和摸底,但是如何传承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艺,保证不要缺失,还是要进行探讨。

集中反映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的民居、服饰、器皿、用具等的消失

“畲民”手中可以反映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的民居、服饰、器皿、用具等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随着“畲民”的迁徙,天气、环境的变化,时间的长短等因素的影响,而丧失了保存价值。

畲族的分布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畲族人口709592人,其中。福建畲族375193人(占畲族中人口的53%),浙江畲族170993人(占畲族总人口的24%),广东28053人,江西77650人,安徽1563人,湖南2891人,湖北2523人,贵州41500人,其他省5800人。出现最重要变化是90年代在湖北、湖南和贵州新识别了畲族人群。这样,大分散,小聚居的畲族就从原有的闽、浙、粤、赣、皖五省,变为闽、浙、粤、赣、皖、湘、鄂、黔八省。闽浙两省畲族人口共546196人,占畲族总人口的77%。闽东、浙南是畲族最集中的地区,这个状况从清代、民国至今、一直是这样。

◆福建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安、霞浦、福鼎、宁德、古田、罗源、连江、顺昌、建阳、建瓯、宁化、永宁、上杭、漳浦、龙海等53个县市。

◆浙江畲族主要分布在景宁、丽水、云和、文成、泰顺、平阳、苍南、遂昌、龙游、武义、桐庐等29个县市。

◆广东畲族主要分布在潮州、河源、增城、博罗、惠东、丰顺、南雄、乳源等15个县市。

◆江西畲族主要分布在贵溪、兴国、永丰、吉安、铅山、吉水、资溪、弋阳等18个县市。

◆安徽畲族主要分布在宁国市。

◆湖南畲族主要分布在桂东、汝城、炎陵等县。

◆湖北畲族主要分布在恩施市。

◆贵州畲族主要分布在麻江、凯里、福泉、都匀、贵定等县市。

从畲族姓氏看畲族分布

在畲族中,广泛流传着属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四女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

所以有盘、蓝、雷、钟姓氏的地方多半是畲族分布地区。

一文读懂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

一文读懂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 畲族,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语言、服饰、文化、图腾,关于畲族的起源与发展,一些学术专家们总是难有统一说法,而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同样在吸引着民族学研究领域的关注。关于这个古老的民族,它的历史文化,你知道多少吗?这篇文章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畲族历史文化。 畲族起源 畲族又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多居于山区,民风淳朴,居住环境自然优美。 畲族文化 畲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四五万行,每逢佳节假日,都能够听到畲民优美动听的嘹亮歌声飞扬在田间地头、山林溪边。 畲族姑娘擅长针织刺绣,彩带和竹编是畲族刺绣中的工艺技术最受赞誉的,畲族姑娘的传统服饰上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的图案,便是自己刺绣而成。竹编工艺品更是在土产市场享有声誉。

在畲族乡众人皆知,畲乡人的特色产品。 畲族风俗节日 畲族人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每年农 历三月初三,是畲族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人们沉浸

在热闹欢快的歌海中。 畲族宗教信仰 畲族有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猎神自古以来就是畲族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盘瓠是畲族图腾崇拜的物件。畲族先民把盘瓠描塑成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为畲族的始祖,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 畲族作为中国古老少数民族之一,为我们留下了更多辉煌的历史文化,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关于畲族的众多历史文化,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探索。

高中资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哭丧时,眼泪不得滴在死身者上哭丧 先为死者梳洗更衣,孝男孝女执陶罐到溪河边,点燃三支香,烧化纸钱唱〈〈买水歌〉〉。唱完。向河里舀水,俗称“买水”。舀水时,死者是男,要舀顺流水,以示男在天;是女,要舀逆流水,以示女居地。清水舀回后,要放在火炉上暖几分种,用白布在水中浸湿,在死者胸前揩三下,背后揩四下。死者不论贫富,衣着要新,旧衣和有口袋的衣服以及钱、米和有文字之物不能装殓。死者着黑色衣服,衣服有单、夹与棉的不同,穿衣以重数计算,一般上身9重,下身3重。女性则戴上结婚时竹制的三角形头冠。衣毕,为其理发(一般人病时就已理好头发)或梳头。这个过程均伴哭歌。死者梳穿戴完毕,从卧房移到后厅。用两条板凳、四块木板、一张草席为死者支起一张“灵庆”。而后,用炉灰裹成10个小粽子,缚在一枝桃枝上,放到遗体的旁边,人殓时扔到河里。有“祖图”的畲族村,遇上50岁以上的亡者,在其厅堂悬挂“祖图”3天。吊唁死者,打破哀伤寂寞的局面,增加“红也喜事,白也喜事”的气氛。死者装殓时间要择海水涨潮时分,忌讳“重丧日”和“三丧日”。装殓时,丧女哭唱《落棺歌》。 入殓 超度:为死者设立灵位,有的用纸扎灵屋、马和钱币等为供品,请和尚,亦称斋公(迷信职业者)和八音乐队,念经做斋,超度亡魂,引入天国,使死者安息,并寄托亲朋的哀思。一般做一昼夜,多则三天三夜。

在闽东、浙南,一般在山坡侧挖水平墓葬洞穴,用两根圆木垫着,推棺入穴,石块封口。少数在平地挖穴入棺,俗称“仰天窟”。 一次土葬 原墓穴不合理想,或当时找不到理相墓穴,而临时安葬者,一般在三年后择吉日起棺,捡拾先人骨骸装在陶制的金罂之中,另择风水好地作第二次安葬、修建墓地,俗称“二次葬”。 二次土葬 在近村山野处建三面墙的屋子,用于停棺,畲语叫“起厂”,在棺木四周打上泥墙,停棺数年后在拾骨装陶罐土葬。停棺拾骨土葬,应是迁入闽东、浙南之前的古习俗。 停棺拾骨火化土葬 畲族有悬葬之俗。悬葬又称岩葬。通常的葬法有2种:一是将盛有骨灰的陶瓮置于高处的石洞和田崖的石穴之中,外叠乱石遮挡。罗源县安井村灰瓮岩石洞至今仍保存3个古时陶瓮及部分骨灰;二是在山上的半崖处挖掘土洞,将棺木置其中,洞口用石块和泥巴封堵,过三年或更长些时间取骨(个别还采用焚烧)装于陶瓮,然后移葬他处。此俗,罗源县霍口、飞竹等地畲村仍沿袭。据罗源县内部分畲族相传,此葬俗始于古时的悬棺葬。其说法有二:一种说法是畲族祖先盘瓠为天上“星辰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悬葬则寓其意;另一说法是畲族祖先盘瓠生前被鹿撞死凤凰山崖,葬于崖前,其子孙仿其祖先葬法。 悬棺葬

畲族风情导游词修订稿

畲族风情导游词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畲族风情导游词 【车上讲解】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前往的是黄龙岩畲族风情旅游区。在去游览之前,我想大家还是先了解以下畲族的概况:畲族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排列第二十位。我们漳溪畲族乡有“广东畲族中心”之称,是全省七个民族乡之一,也是广东唯一的一个畲族乡。畲族人口近6000人,这里是畲族人是明朝洪武年间由平远县热拓乡迁来的,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开基始祖为蓝氏江南二十八世(一百三十五世)宗德公,度名:千三郎。据说畲族的祖先狗头人身,是龙犬的化身。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自从盘瓠古开天地以来,黄帝有一个孙子叫高辛帝,高辛帝的老婆姓刘,因为她的耳朵很大,人们都叫她大耳婆。有一年,大耳婆的耳朵张出一个肿瘤,太医从她的耳朵里割出一条虫子,有三寸长,放在盘子了,然后盖上“瓠”,就是我们祖先以前用的“勺子”。三年后的一天,突然间电闪雷鸣,金虫变成了一条龙犬,龙犬降声是吉祥的兆头,全宫上下都很高兴,高辛帝就命名它为盘瓠,盘瓠在军营里一天天的长大,经常跟士兵们出去巡营、打猎,学会了一身好本领,有一年边疆的一个番王的头来侵犯高辛帝,高辛帝的手下都招架不住了,便贴出皇榜,说有谁能取得番王的头,就让他在高辛帝的三个女儿中任选一个做老婆。但皇榜贴出很多天了,都没有人来揭榜,龙犬看见后,揭下皇榜去见高辛帝,高辛帝一时也没有其它的办法,只好派龙犬去试一下,龙犬就连夜飘洋过海去见番王,因龙犬的本领很大,自称是来帮番王的,番王见到龙犬很高兴,当天晚上就设宴招待龙犬,结果给龙犬灌了个大醉,龙犬就借个机会咬断番王的头带回去叫高辛帝,高辛帝便遵守自己的诺言,让三个女儿出来,任它选一个做老婆,龙犬选中的是三公主,可是皇后不同意,说你是狗我女儿是人,怎么能跟你结婚呢龙犬说:你给我七天时间,我就变成人形,跟你女儿结婚,但这七天内不能有任何一个人来偷看我。当龙犬变到头的时候就不能再变了,所以就成为了狗头人身了。之后还是与三公主结了婚,结婚后生下三子一女,龙犬本来是没有姓的,就去请高辛帝赐姓于他的子女,大儿子去见高辛帝的时候,是用个盘子装着去的,所以就赐他姓“盘”了;二儿子去见高辛帝的时候,是用一个竹蓝装着去的,高辛帝便赐他姓“蓝”了;三儿子去的时候,恰好打雷,便赐他姓“雷”了,女儿长大之后招了个驸马姓钟,就随夫姓钟,丈夫是瑶族人的祖先,但是姓钟的有一部分又跟母亲姓成为了畲族。因此,畲族就有了盘、蓝、雷、钟四姓同源一说。龙犬的大儿子叫蓝光辉,即是现在蓝姓畲族人的直系祖先,又称“蓝大将军”,他手下有五名英勇善战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作文辅导 1207 0018 :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

畲族的传统体育运动是畲族文化的一大特色

畲族的传统体育运动是畲族文化的一大特色,畲族体育运动形式多样,主张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畲族在发展民族体育文化的基础上,与世界体育文化相融合。小编很好奇畲族的传统体育运动都有些什么,你们也跟小编一样想知道吗?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畲族武术 畲族武术基本上可分作棍术和拳术两大类。由于根术器械的长短及其功用有别,又有不同的名称:一种叫“丈八棍”,长一丈二尺,由单人耍弄;另一种叫“齐眉棍”(或称“盘柴槌”)长六尺(或四尺八寸),供两人对打。棍术动作复杂多样,有双头槌、三步跳、四步半、七步、九步、猴子翻身、天观地测等。 拳术(又叫“打工头”)在一些合族山村十分普及。做为拳术的一部分,还有令人叫绝的点穴功夫,有这种绝技者多是德高望重的老拳师。畲族拳术流传于金涵、七都、九都、八都、飞鸾、漳湾、城南一带畲族聚居村落。主要有龙尊拳、虎尊拳等。其主要动作有冲、扭、顶、搁、削、托、拔、踢、扫、跳,其步型稳健,坐马前轻后重,用三角连环马,利于攻守转换,出手则多用短打即收。使用器械有锄头、扁担、棍剑等。金涵乡畲民曾在第三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表演过拳械对练和对棍。 二、舞龙头 宁德畲族同胞,每逢节日,必有舞龙头活动,流传八都的猴盾和飞鸾的南山一带,用以纪念民族图腾,祝福村寨平安、庄稼丰收、族人欢乐。舞龙头曾在第三届民运会上表演并获表演奖。 舞龙头来源:一种舞龙运动,原是畲族的一种祭祀活动。器械只有龙头,没有龙身和龙尾。龙头和绣球用篾子编扎,用彩纸糊裱而成,直立安在木桶上。运动参加者为七至十人,一人持绣球,其余持龙头。在锣鼓声中,龙头随绣球翻滚、跳跃,该运动集技巧、武术、杂技、体操运动为一体,有各种造型,如迎龙伞、龙抢珠、龙珠伞大会串等。其运动形式有平地和桌子上两种。平地套路有龙王滚车、鲤鱼翻白、鲤鱼翻梁、猴子翻梁、小合包、大合包、雪花介顶、龙王成楼等。桌上套路有开四门、画眉四角、画眉跳对门、鲤鱼上滩、鲤鱼下滩、鲤鱼跳龙门等。 三、舞铃刀 又叫舞铜铃、舞钢刀。流传在闽坑、八都一带山区畲村。有跑、跳、冲、刺、劈等动作,由驱鬼待平安仪式而来。传统习俗只许男畲民参加。1949年后,经过整理,摒弃了封建传统,吸收女畲民参加活动。成为一项活泼、有力的传统体育项目。曾在全国首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表演。 四、摇锅 摇锅是源于浙江一带的畲族民间体育游戏。古时畲民为了强身健体,空闲时经常聚集在一起,用已破旧的锅当器材,一个或多个人站、坐在锅里,运用身体重心的变化和四肢、腰腹的力量,协调配合,使锅按不同的方向移动,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这就形成最早的摇锅活动。发展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了畲族传统体育项目。摇锅项目集健身、竞技、娱乐、观赏于一体,简单易学、形式多样,适合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练习。 五、打尺寸 尺,代表断弓,寸即是残矢之意。其中“尺”长约一米,直径约2厘米的木棍。“寸”

畲族风俗文化

历史文化: 增城正果镇畲族村,是广州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也是广州地区最大的畲民聚居村落。正果畲族村由吓水、通坑、榕树窿三个自然村组成,村民共300多人。他们居住的这片土地不仅有着崇山峻岭,也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畲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正果畲族村有本族姓氏三个,分别是盘、雷、来。他们自称“山哈”或“山特”,意思是山里的人。这个名字极富表现力,它深刻地表现了畲族先祖的生活生产方式。在岁月冲洗下,畲族传统习俗已难得一见,但至今仍保存着自己的民族语言,与这传统语言相伴的是简单淳朴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这里的村民多从事山区农业,同时从事一些传统天然加工产品,如蜂蜜、米酒,畲族村酿造的米酒格外香醇,令人赞不绝口。 据《增城县志》记载,畲族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聚居于县北正果镇东南部的兰溪山区,族人常居深山大岭中,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根据该村保存的族谱及千年的族图来看,畲族先祖在漫长的迁徙路上已经走得相当久远。关于畲族的来源传说,村党支部书记来锦新告诉记者,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人身狗头,称为龙犬,当时高辛帝与邻国(番王)处于战争中,辛帝无法获胜,于是公榜三日昭示谁能杀死番王便可迎娶三个公主之一。畲族祖先看到公示后掀榜过海刺杀番王,祖先用其智慧刺杀番王成功。高辛帝见到龙犬是一只狗便想悔婚,龙犬突然用人语说:“将我放在金钟内,七日七夜便可成人。”龙犬入钟6日,公主怕其饿死,打开金钟察看,见其身已成人形但头未成人形,龙犬只得带着人身狗头与公主完婚,婚后育有三男一女,是为畲族祖先。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现在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风俗习惯: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现在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尤其是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一根

畲族起源传说与史实的探讨

2009年第3期(总第72期)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OFFUJIANINSTITUTEOFSOCIALISMNo.32009serialNo.72 谢丁宁 (福建行政学院宁德分院,福建 宁德352100) 畲族起源传说与史实的探讨 收稿日期:2009-04-22 作者简介:谢丁宁,男,福建行政学院宁德分院教务科长、副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但有本民族语言,以口头流传民族历史,祭盘瓠为其始祖。《盘瓠歌》是畲族的民族史诗。但与许多民族史诗一样,《盘瓠歌》夹杂着一些神话传说,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传唱的过程中被增饰,是历史与美好愿望相结合的产物,不能完全当作史书来读。如果要以其为线索来探视该民族的历史,需要做一些考证与还原的工作。 一、畲族的祖先盘瓠是部族首领,并有和亲的史实 关于畲族的起源,《盘瓠歌》的叙述是:上古高辛帝患耳疾,从中取出一条虫,弃之篱门外,即成一条龙犬。时番王入侵,无能抵挡,遂出榜文:凡能取番王首级者,与第三女为妻。悬榜数日,无人敢揭。龙犬后揭之,潜入番营,趁番王醉酒,咬断其首,献于帝。帝以犬变人身后许婚。经九日九夜遂成人身犬首。帝女践约,与之成婚,远避山林,生三子一女,子分别姓盘、兰、雷,招婿姓钟。[1] [晋]郭璞《玄中记》也记载:“高辛时代,犬 戎为乱。帝曰:有讨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户。帝之狗曰盘瓠,去三月,杀犬戎,以其首来,帝以女妻之,不可以训,浮之会稽东海中,得三百里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女,是为犬封民。”[2] 如果要还原历史的话,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考证:一是“盘瓠”是“人”,还是“龙犬”;二是公主下嫁是否有史实依据。 有专家认为,远古有许多民族部落都崇拜犬,盘瓠部族便是其中的一支。其不但以犬为图腾,而且以图腾为部落的代称,族人穿戴也模仿犬,当时人们便直接以“狗”称呼他们。那时人类处于狩猎时代,犬是人类的好朋友,称人为“狗”就像称人为“雄鹰”一样,具有神圣的意义。原始社会,人类组成了族群,生产、生活、彼此打斗,以争夺生存空间。那时的人们还不会使用抽象的名字,常常以实物来标识自己和族群,什么动物啦、植物啦、矿产啦、天象等等,大多数图腾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原始社会,图腾可以说就是名字。以咱们炎黄子孙为例,黄帝族群最初的名称是有熊族,炎帝族群最初为羊人族。[3] [摘要]与许多民族史诗一样,《盘瓠歌》夹杂着一些神话传说,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传唱的过程中被增饰,是历史与美好愿望相结合的产物,不能完全当作史书来读。如果要以其为线索来探视该民族的历史,需要做一些考证与还原的工作。有史实表明:畲族的祖先盘瓠是部族首领,并有和亲的史实;.盘、蓝、雷都是远古的姓氏,由高辛帝赐姓有可能;《盘瓠歌》中描述的畲族迁移路线,只是主要的一条迁徙路线,而且人们对其出发地的理解有误,“南京”是“南荆”之误。其中盘氏迁移的一条路线是从南荆或广东凤凰山往漳州到罗源再往台湾。 [关键词]畲族;传说;史实;探讨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563(2009)03-0032-05 32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第一章皇帝与皇权 一、“皇帝”称谓的由来及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一)三皇:天皇、地皇、泰皇 五帝:黄帝、颛(zhuan)顼(xu)、帝喾、尧、舜 (二)君主世袭制度的产生: 禹生前,曾遵循禅让的原则选皋陶为继承人。后因皋陶早逝而改立伯益。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却将伯益杀死,夺取了王位,从此,君位从“传贤”改为“传子”(或传弟、传侄),君位世袭制度得到确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王朝 (三)皇帝的由来: 秦统一全国后,秦王赢政决定兼采三皇之“皇”与五帝之“帝”,号称“皇帝”。赢政自称“始皇帝”,其后世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从此,君主专制制度得以确立,秦始皇遂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代专制帝王,他所建立的秦朝则成为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四)皇帝的饮食起居 1、宫室、山陵 宫殿: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宫殿” “宫”最早原为普通房屋的通称,“殿”则指高大的房屋。秦汉以后,一般用来指称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一般皆遵循:坐北朝南、“前朝后寝”的规制。 “前朝”:皇帝举行朝会典礼之所,多称“殿”。 “后寝”:则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皇帝与后妃居住的地方多称“宫”。 “行宫”:皇帝出外巡游所居之处则称。 另外,为满足皇帝及其后妃游玩、享乐需要、历代王朝建有大量“苑囿”,风光绮丽,极尽奢华。 山陵为皇帝死后的葬所,犹如民间的坟墓。 皇帝的陵寝一般包括地下墓室、封土和陵园建筑三部分。皇帝的陵寝一般皆依山而建。主要建筑一般由神道,宫墙,殿宇,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组成。 2、饮食、服饰 早在周代,就有了膳夫、庖人、内瓮等专司天子饮食的执事人员十几种。 秦汉以后,历代皆设有负责皇帝及宫中饮食的专门机构,如秦奉常、汉太常及南北朝以后的光禄寺等。 皇帝及其后妃的饮食,每日皆有一定的分例。每顿正餐包括各类山珍海味、时鲜蔬菜等上百种,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小吃。每逢年节、寿辰及其它喜庆之事,宫中照例要举行盛大筵宴,名目繁多,其耗费之巨。 天子的服饰,早在周朝就已形成定制,包括六种冕服和弁服。汉代皇帝以五色长袍作朝服,魏晋时期改用绛纱长袍,唐代出现赭黄色圆领朝服,明清时期则以明黄作为皇帝龙袍的专用颜色,不同的场合,皇帝的着装有明确的区别。如祭祀或盛大典礼,皇帝穿衮冕服,包括冕、玄色上衣、绛色围裳、革带、蔽膝、白袜青舄等;平时及一般朝会则穿公服或常服。 3、车马、仪仗 古代皇帝出外巡幸、游历所用车驾称为“卤簿,包括御辂、御辇、御轿等。 自周朝以来,天子出行一般皆备五辂。卤簿以外,尚有仪仗。历代皇帝出巡所用的仪仗队规模都非常庞大,如宋神宗时多达22200人,清康熙帝崇尚节俭,但也有3000人。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十大名河】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黑龙江、淮河、汉江、湘江、鸭绿江、嘉陵江 【十大名酒】茅台、五粮液、洋河大曲、泸州老窖、汾酒、郎酒、古井贡酒、西凤酒、董酒、剑南春 【十大火炉】吐鲁番、重庆、长沙、武汉、南京、福州、成都、合肥、广州、南昌 【五大瑞兽】龙、凤凰、龟、貔貅、麒麟 【十大避暑胜地】贵阳、昆明、承德、哈尔滨、长春、伊春、丽江、吉林、呼伦贝尔、大连 【十大名花】兰花、梅花、牡丹、菊花、月季、杜鹃、荷花、茶花、桂花、水仙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五贡】恩贡、拔贡、岁贡、副贡、优贡

【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六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六法】规、矩、权、衡、准、绳 【四礼】冠、婚、丧、祭 【五行】金、木、水、火、土 【十大宗教名山】 1、湖北武当山 2、四川峨眉山 3、山西五台山 4、浙江普陀山 5、浙江天台山 6、江西龙虎山 7、安微九华山 8、甘肃崆峒山

9、江西三清山 10、山西绵山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诗歌】 1、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白居易《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及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5、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6、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介绍畲族风情导游词3篇

介绍畲族风情导游词3篇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介绍畲族风情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篇一:介绍畲族风情导游词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前往的是黄龙岩畲族风情旅游区。 在去游览之前,我想大家还是先了解以下畲族的概况:畲族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排列第二十位。 我们漳溪畲族乡有“广东畲族中心之称,是全省七个民族乡之一,也是广东唯一的一个畲族乡。 畲族人口近6000人,这里是畲族人是明朝洪武年间由平远县热拓乡迁来的,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开基始祖为蓝氏江南二十八世(一百三十五世)宗德公,度名:千三郎。 据说畲族的祖先狗头人身,是龙犬的化身。 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自从盘瓠古开天地以来,黄帝有一个孙子叫高辛帝,高辛帝的老婆姓刘,因为她的耳朵很大,人们都叫她大耳婆。 有一年,大耳婆的耳朵张出一个肿瘤,太医从她的耳朵里割出一条虫子,有三寸长,放在盘子了,然后盖上“瓠,就是我们祖先以前用的“勺子。 三年后的一天,突然间电闪雷鸣,金虫变成了一条龙犬,龙犬降声是吉祥的兆头,全宫上下都很高兴,高辛帝就命名它为盘瓠,盘瓠在军营里一天天的长大,经常跟士兵们出去巡营、打猎,学会了一身

好本领,有一年边疆的一个番王的头来侵犯高辛帝,高辛帝的手下都招架不住了,便贴出皇榜,说有谁能取得番王的头,就让他在高辛帝的三个女儿中任选一个做老婆。 但皇榜贴出很多天了,都没有人来揭榜,龙犬看见后,揭下皇榜去见高辛帝,高辛帝一时也没有其它的办法,只好派龙犬去试一下,龙犬就连夜飘洋过海去见番王,因龙犬的本领很大,自称是来帮番王的,番王见到龙犬很高兴,当天晚上就设宴招待龙犬,结果给龙犬灌了个大醉,龙犬就借个机会咬断番王的头带回去叫高辛帝,高辛帝便遵守自己的诺言,让三个女儿出来,任它选一个做老婆,龙犬选中的是三公主,可是皇后不同意,说你是狗我女儿是人,怎么能跟你结婚呢?龙犬说:你给我七天时间,我就变成人形,跟你女儿结婚,但这七天内不能有任何一个人来偷看我。 当龙犬变到头的时候就不能再变了,所以就成为了狗头人身了。 之后还是与三公主结了婚,结婚后生下三子一女,龙犬本来是没有姓的,就去请高辛帝赐姓于他的子女,大儿子去见高辛帝的时候,是用个盘子装着去的,所以就赐他姓“盘了;二儿子去见高辛帝的时候,是用一个竹蓝装着去的,高辛帝便赐他姓“蓝了;三儿子去的时候,恰好打雷,便赐他姓“雷了,女儿长大之后招了个驸马姓钟,就随夫姓钟,丈夫是瑶族人的祖先,但是姓钟的有一部分又跟母亲姓成为了畲族。 因此,畲族就有了盘、蓝、雷、钟四姓同源一说。 龙犬的大儿子叫蓝光辉,即是现在蓝姓畲族人的直系祖先,又称

古代中国文化历史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文化历史知识点总结 【核心解读】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演变历程(以儒家思想发展为线索) 1、冷遇与创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1)背景 ①物质条件: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条件: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 ③阶级条件: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的活跃并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条件: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内容 (3)意义:中国 历史上一次思想 解放运动,奠定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础 2、沉重挫折(秦) ——焚书坑儒(思 想文化专制政策) 3、改造与正统(汉 代)——董仲舒新 儒学 (1)含义:董仲 舒把诸子百家中 的道家、阴阳五行 家的思想糅合到 儒家思想中,加以 改造形成具有时 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封建统治 (3)内容 董仲舒新儒学给统治者 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 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 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 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 建专制。 (4)特点:新儒学以儒 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 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 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 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5)评价 积极:政治上,有利于加

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思想上,使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等级秩序,具有神学色彩,是唯心主义,其主张愚民政策,成为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 4、冲击与挑战(魏晋至隋唐)——佛道盛行、三教合一 5、转型与成熟(宋明)——宋明理学 (1)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2)内容 ①创立——北宋五子 A、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B、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C、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D、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②成熟——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A、思想主张:理气论、道统论、心性论(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③新发展——陆王心学 A、陆九渊:心即理也、发明本心 B、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核心)。 (3)评价 ①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奋发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②消极:维系三纲五常专制的统治,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6、批判与继承—— 明清早期启蒙思想 (1)背景 ①政治上:腐朽落后 的封建制度 ②经济:商品经济的 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的产生 ③思想:理学僵化, 八股取士使文化专 制加强 (2)代表人物及其思 想 (3)特点 反传统、反教条,反 对封建专制,带有一 定的民主色彩,反映 了资本主义萌芽时 代的要求 (4)性质:反封建 的民主启蒙思想

少数民族文化--畲族

少数民族文化--畲族 畲族,现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 畲族地区处于中国东南丘陵地带,山不高但苍翠,水不阔却纵横,气候湿润,资源丰富,除品种多而优的水稻和薯类等农作物外,景宁香菇和惠明茶最负盛名。 畲族人民早在唐代就在闽、粤、赣交界地区繁衍生息。南宋时期"畲民"的族称见于史书。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畲族。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讲当地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 精巧的编织工艺 畲族的编织工艺赞誉的是彩带和竹编。彩带即花腰带,又称合手巾带。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姑娘定婚时,在送给男方的回礼中,必须得有亲手织的彩带。彩带既是装饰品,又是擦汗掸尘的生活用品。彩带一般长1.3米,宽0.2米。图案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柳条纹组成的两方连图案;另一种是印染的蓝底白花图案。从内

容上来说,有"十三行"、"十二生肖"、"水击花"、"铜钱帮"、"五字带"等。直接在彩带上绣吉祥祝福等内容的在畲乡更为流行。 畲族地区盛产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为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精巧的竹编工艺品从材料破竹到染色喷漆需几十道工序。除日常生活用的屏风、挂联、枕头、席子、椅子等外,还有许多造型生动,美观精巧,色彩鲜艳的筐、篮等。如鹅形筐,以鹅身为容体,以回首的曲颈为提梁,以乳白原色竹篾为羽毛,栩栩如生,美观实用。许多竹编工艺品已远销海外,深受人们的青睐。竹编中堪称畲族一绝的是斗笠。其竹篾细若发丝,一顶斗笠的上层篾就有2 2 0 至2 4 0 条之多。从斗笠的外缘看,有两条边和三条边两种。从斗笠的上面看,有斗笠燕、顶、四格、三屋檐、云头、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种不同的花纹。斗笠以五彩九重篾编织而成,既精致轻巧,又滴水不漏,配上水红绸带及各色珠子,更加耀眼夺目。畲族妇女在外出赶集或走亲访友时,都要戴上花斗笠。 男女互嫁的婚俗 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男嫁女方有两种:入赘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赘给寡妇的叫"上门"。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中留"招儿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的。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几年之后,才能确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中国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一、先秦时期的历史发展 距今50万年的周口店 “北京猿人” (一)先秦时期--原始社会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传说 ?盘古——开天地 ?女娲——造人类 ?伏羲——画八卦 ?燧人——钻木取火 ?神农(炎帝)——教稼穑创医药 ?黄帝(轩辕)——造屋宇、作舟车、制衣服 ?嫘祖——养蚕缫丝 ?仓颉——造字 ?伶伦——造律吕 ?大挠——作甲子 ?尧、舜、禹——禅让制“禅始不禅终” (二)先秦时期--奴隶社会 1、夏:(前2070年至1600年) 启废“禅让制”,用“世袭制”替代,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2、商:(前1600年至前1046年) 青铜铸造业/甲骨文文字 代表:四羊方尊(精美的艺术品) 司母戊大方鼎(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3、周:(前1046至前771年西周--前771年221年东周)

公元前841年,周公、召公共同执掌朝政, 史称“共和行政”——中国确切纪年开始 商在公元前1600年灭夏 出现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青铜器的冶炼和 铸造技术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 司母戊大方鼎 平王东迁为界分为西周和东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朝,共近八百年的历史,以平王东迁为界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 二、封建社会 ?(一)确立和初步发展?a?a春秋战国、秦、 ?1、春秋战国(前771年至前476年、前475至前221年) ?春秋五霸:一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另一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百家争鸣: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秦穆公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2、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前221年至前206年) 秦始皇的主要事迹: 政治上: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确立中央集权 和地方行政机构 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说说畲族历史

说说畲族历史 广东是多民族居住地区之一。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建设广东,共创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文化,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先秦,广东境内原住南越、西瓯、骆越、闽越等族群居民,史称“百越”,内中“各有种姓”。秦统一全国后,经略岭南,中原人陆续南迁入粤。广东境内有黎、壮、畲、满、回、苗、瑶等七个少数民族聚居 但只有壮、黎、畲是广东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 其中壮、黎二族是岭南百越古族的后裔。 潮州土著的畲族,从唐代以来,即著称于史册。华南畲民分布,据专家调查,皖、浙、赣、粤、闽五省,畲族保存了不少的祖图和族谱,无不记载着他们始祖盘瓠的传说和盘王祖坟的地点均在饶平的凤凰山,换句话说,凤凰山是该族祖先策源地。” 美丽的凤凰山是少数民族----畲族的发源地之一。传说,上古时代,人身犬头的盘瓠带着高辛帝的三公主,来到凤凰山落户,开创了畲族一宗。至今,畲族社会中还广泛流传着盘瓠神话,以及与此有关的图腾、习俗、礼仪、标志、禁忌等,形成了畲族独特的文化特色。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招兵节、祭祖图了。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哈”畲语意为“客”,“山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户。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解放后,改称为“畲族”。根据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早在春秋时候《易.无妄》就有“不耕获,不灾畲”之句。汉前史籍上的“畲”意为刀耕火种。《集韵》有“畲,火种也”。唐朝文学家刘禹锡的《竹枝词》云:“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这是古代文人墨客以诗来描绘畲民的劳动生活。“畲”字被作为民族名称,始于南宋末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史书的记载,于1956年正式把畲族确定为这一民族的名称。 畲族《起源歌》里述说了迁徙的缘由:“田差难种吃,田好官来争;官多难生养,思量再搬迁。”畲族从广东至福建、江西、浙江频繁地迁徙,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在山区森林中搭寮居住。他们从事狩猎、种山,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在景宁敕木山和云和

2016年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2016年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转自江南小雨行的博客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

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三、中国文学之最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