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欣赏

阅读与欣赏
阅读与欣赏

绝唱李智红

在云南西部靠近老挝的热带雨林中,有一种美艳绝伦的小鸟,它们是众鸟中的尤物,是森林中的天使,是大地和天空的精灵。据说,它们从来只以百花的蜜汁为食,用草叶上的露珠洗涤羽翎,用碧玉般的青苔,构筑温暖而美丽的巢。

这种名叫荆棘鸟的小精灵,毕生只歌唱一次,但它们的歌声比世界上任何性灵的歌声都要完美,都要动听。它们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有着一个不可更改,不可背弃的约定:寻找与自己的生命有着某种神秘的内在联系的,那棵美丽的荆棘树。

每一只荆棘鸟的心里都十分明白,它们是为那棵美丽的荆棘树而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它们与荆棘树的关系,相似于一个圆球的两半,只有组合到一起才算完美。荆棘树就是它们的本命树,犹如鱼和水,犹如血与肉,浑然不可割裂。假若找寻不到那棵荆棘树,那它们的生命就是残缺的,就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只有荆棘树,才是它们的魂,它们的主宰,它们要以血和生命奉养的神灵。只有荆棘树,才是它们最终的归宿,才是它们生命中一道最灿烂的风景。

不论艰难险阻,不论地老天荒,只有当它们最终寻找到了那棵美丽的荆棘树,才能够完成舍身举义的神圣使命,完成一生中那次最悲壮也最辉煌的绝唱。

它们从破壳而出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为生命中的那次绝唱作着精密的准备。所以,在没有找寻到那棵美丽的荆棘树之前,它们从不鸣叫。总是金子般缄默着,像一朵朵飞翔着的花蕾,在天地之间穿行,飘泊。

它们在开满鲜花的树枝头,小心翼翼地筑巢,生下它们玛瑙石般晶莹剔透,上面密布着许多绚烂斑纹的鸟蛋,然后便进行孵化。等到第二代的小鸟出壳并能够完全自立,终于已经“后继有鸟”的时候,它们便义无反顾地奋飞上了那漫长而又艰辛的,寻找荆棘树的苍凉旅途。

在众鸟之中,它们是最为忠诚,最讲求信誉的小鸟,是鸟中的义士,鸟中的金子,鸟中的风骨。它们一旦离巢去寻找荆棘树,即便历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也非要找到才肯罢休。那怕是渴死累死在那漫长的求索之路上,它们也一样无怨无悔。那份百折不挠的执著,那份永不更改的虔诚,与唐僧的西天取经十分相像,非经九九八十一难不算功德圆满。而且,比唐僧的取经更多了一份荆柯刺秦时那种“风啸啸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与豪迈。

等到瘦了筋骨,枯了华羽,浑身伤痕累累而终于寻找到梦寐中的那棵荆棘树之后,它们就会拼却最后仅存的一丝力气,犹如离弦的利箭般飞扑而上,把自己的躯体钉穿在那锋锐的棘刺之上,然后便开始挣扎着婉转地啼鸣。它们已经完全超脱了垂死前那种彻肌透骨的痛苦,歌声胜过了百灵和夜莺,胜过了普天下所有鸟儿的歌唱与啼鸣。这是一次以生命作为高昂代价的绝唱,也是一次生命中最真诚,最美丽,最辉煌的呼喊。此时此刻,整个世界万籁俱寂,都在全神贯注地屏息倾听,倾听这天地间最精妙的歌唱。

它们的歌声,在天地间久久地回荡着,如泣如诉,如磬如筝,如天籁,如瑶琴,鸣转三日而依旧余音绕林。

在歌唱着的时候,它们的鲜血犹如红宝石般一串串地洒落,染红了坚硬的棘刺,染红了灰色的树杆,染红了树荫下的花朵和青草。到了来年的春天,被荆棘鸟的鲜血濡染过的荆棘树,将会爆开出满枝灿烂而美艳的花朵,然后便幸福地死去。荆棘树也同样选择了最壮美的死亡,以殉道于荆棘鸟的恩义。被荆棘鸟的鲜血浇灌过的土地,也将滋养出许多棵茁壮的荆棘树苗。这些树苗在阳光雨露中愉快而幸福地成长,等待着另一些荆棘鸟在某个明媚的秋天如约前来,重演它们的先辈们所上演过的,那惊心动魄而又无限壮美的一幕。

天地间有此鸟,有此树,是大造化。

【“李智红的散文诗,固有‘大本大原’在,境界高远,胸襟宽阔,激情奔迸,气度不凡。读他的诗,我想起了王国维先生的话:‘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或如沈德潜先生所言:有第一等襟抱,斯有第一等真诗。谓予谁在做真诗者,智红是也。”

李智红的散文诗就显示出了他的雄伟力量,显示出了他的男子汉的魄力。他是这样坦言自己的追求的:“我选择那些最适宜表达我的思考,最能体现高原本质的,充满力度、气度、硬度的词汇,来建构我的散文诗,来诠释我的嗓门和手势,并力求在语言的铺排和文本的建设上,做到精气、灵气、豪气、骨气的完美和谐统一”、“我要尽力向读者传达的,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气势,一种操守,一种境界,一种生命的特殊体验,一种淋漓尽致的,灵魂的宣泄和呐喊。”(李智红:《生命之诵,灵魂之咏》,见《云南高原的嗓门和手势》自序,云南民族出版社)。】

炎夏说瓜

臧克家

夏日炎炎,西瓜上市,堆积街头,如翡翠岗岚。买几个回来,浸在冷水中,吃时,放在朱红大塘瓷盘里用刀抛开。大个的,切成一片片,小个的,一分为二,用勺子剜着吃。

我每次拣瓜,总是成色好,沙瓤。孩子们问我,挑瓜有什么秘诀。我说:有三个字诀:看、掂、弹。

从瓜的皮色和蒂的嫩枯上看一看。再用手掂一掂它的轻重,再用手指弹一弹,听一下声音。这样,虽然隔一层厚皮,大略可以看出、掂出、听出瓜的内心的虚实:是生是熟。

“真是门门有道”。吃瓜是件小事,里面也有经验、学问。但是请问,您是怎样学会这门学问的?显然孩子们有些惊异之感。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结交了许许多多农民朋友,老的少的都有,和我交情最深厚的是三十多岁的“六机匠”。他在离我村三四里地的“西河”,种着一点“河淤地”。夏天一早,我跟他下“西河”。他在高粱地里劳动,我在清清的河水里捉鱼,河水清且浅。晌午,我们仰卧在河边树林的沙地上,听千万只鸣蝉的大合唱,其声悠悠,把人催入梦境。傍晚,收工归来,“六机匠”的肩上扛一把锄,锄杆上搭一领破蓑衣,还有一个小小的牛眼罐。小路两旁,全是“青纱帐”,远远的一个小瓜棚映入眼中。我们拨开高粱,走进瓜棚。主人身旁卧着一只小犬,旁边有一枝土枪。这是防备獾、狼和野兔的,也防有人夜间来“摸瓜”。我们和瓜地主人聊上几句,道一声摘两个“子瓜”。主人慢慢起身,脚步小心地进入瓜地,这儿看看,那儿瞧瞧,最后,一手托一个瓜送到我们面前,用瓦盆里的清水洗一下,然后用手指弹弹,眼睛看看瓜,再望一望我俩。我们用指甲在瓜中间掐一道印子,左手托住,轻轻用右手掌打几下,瓜应声一裂两半,果然是沙瓤。我们用手抓瓤子吃,然后,咬下一块瓜皮刮着吃,刮着刮着,一直刮到了“青州”。瓜,又甜,又鲜,可口沁心。吃完了,抹一抹嘴,丢下三四个铜板,道一声谢,便踏上归途。这时,夕照烧红了半个天,微风从禾稼声中送来,西瓜在肚里发散着清凉。我们两个人,沐浴着夏风的凉爽,悠悠然走在回家的路上。“六机匠”的巧嘴给我讲吃瓜的故事。我们一面说一面走,一会儿就到了家。这时候,一钩新月像镰刀高悬在他土屋的茅檐上了。年老了,在都市里吃瓜,想到儿童时期吃瓜的往事。一样是夏天,一样是吃瓜,在北京这样的生活环境里吃瓜,是一种享受,但我感觉,儿时在乡村瓜棚里吃瓜却更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阅读与欣赏校本课程总结

阅读与欣赏校本课程总结 本学期的《阅读与欣赏》活动课即将告一段落,根据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和活动开展情况,现进行总结。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阅读与欣赏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能力和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活动开展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思维和活动方向。结合本学期的工作,有三点体会: 一、以兴趣为基点,乐于知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按照活动计划,我们先利用开家长会进行大力宣传,让学生在外界环境的刺激和熏陶下,对读书的兴趣有所提高,在思想上也能充分的认识读书的重要性,为活动的开展铺好路。通过前期强势宣传和营造读书氛围,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为深入落实课外阅读计划的各项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活动伊始,我们便向学生推荐了必读书目和选读数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养成勤于读书,乐于读书的好习惯。 二、以品读为支柱,勤于阅读 授之以渔,指导阅读。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仍比较薄弱,他们对书的好坏还不能很好把握,对好词好句还不能很好辨别,甚至疏于辨别。有些学生对文字类的经典不感兴趣,则对故事性的、富有童真童趣的内容十分喜爱。因此,向学生推荐了趣味性强的,符合本年级阅读的《爱的教育》,让孩子们快乐阅读。利用每周二、四的早自习和课后自主阅读,也可以和家长一起阅读交流。四年级学生还未脱离“稚气”,对文学修养的提高又十分渴望。我们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提高理解能力,提升思想内涵。 三、以笔记为翅膀,阅有所得 笔记,是每一位阅读者的必备品。本次活动要求学生要做好摘录笔记的好习惯,并在小组中展示较为优秀的读书笔记。通过展示,同学们互取所需,学到了更多读书知识和方法,加深了爱书、用书的思想认识,同时又促进了同学良好读书习惯的自觉形成。此外,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写阅读心得,将自己阅读所得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真正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悟。 在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中,我们也总结了一些比较可取的活动措施,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使他们的阅读能力有较大的进步。指导学生读书:比比谁读得多,争当小书迷。我们主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学会积累好词佳句、对于精彩的语句最好能背下来,对感受深的语句进行勾画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学会写读书笔记。在读书交流中进行“知识抢答”,丰富学生的体验,收获成功,感受快乐,学习与活动结合,让学生在“乐”中学。 本学期开展的《阅读与欣赏》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们在阅读能力上有切实的提高。但这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有部分孩子对阅读不感兴趣,写读书笔记不主动,课后没有很好地阅读。相信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交流学习中,不断总结,他们会不断进步,活动也将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

小说阅读与鉴赏教案

第一课小说阅读与鉴赏 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概念。 2、善于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3、能深入领会鉴赏小说的一般方法。 4、提高学生观察赏析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1、把握小说三要素。 2、深入领会鉴赏小说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小说精巧的构思及深刻的主旨。 教学方法:问答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投影,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和安排: 第一课时 开课语: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你们走进小桔灯快乐阅读的课堂。我是大家的新老师,我姓x,高年段的阅读有我来给大家上,希望和大家能够成为朋友,我们共同进步。 一提到阅读,相信大多数同学都会感觉困惑,文章读懂了,可就是做不对题目,原因在哪里呢?(让学生自己找原因)好了,有同学说是不知从哪着手,还有同学说不知该从哪些方面答题,不管什么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对文体知识及阅读技巧掌握得还不够牢固。快乐的学阅读,是我们课堂的主旋律,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在快乐中提高阅读能力呀?(学生答:想)那好,想快乐的学阅读呀,要喊出魔法口号,你们还记不记得是什么?我们的口号是:在快乐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享受快乐。耶! 棒极了!同学们的声音都十分的响亮,老师的心情也非常愉快。下面老师先给大家讲述一篇短篇小说《老人的新鞋子》。 一、自在游心 讲述小说:《老人的新鞋子》 (此故事要求讲述而不是阅读,讲述应该注意生动形象,尽量把小说的特点加重语气突出出来;如果是事先有安排,可以让学生讲述,要求口齿清楚,讲述明白。)讲述完小说后,师说:这篇小说可谓短小精悍,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文章塑造了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形象? (生回答:睿智、善良、懂得放弃等) 2、这篇小说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生回答:成功者善于放弃等) 刚才同学们都很积极主动地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很欣慰,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同时也希望同学们也能像文中的老人一样成为生活的智者! 但同学们想过没有,怎样才能成为生活的智者呢?(学生:多动脑、多学习、多读书……)很好,大家都说到了许多的办法,今天老师也介绍一种办法给大家,那就是多读小说,并且要把它读通读透才行,也就是要学会阅读及鉴赏小说。下面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学习小说的阅

小说阅读考点总结

小说阅读考点总结 一、关键词: 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二、具体考查角度: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赏析环境描写; 4.概括小说主题; 5.分析写作技巧; 6.品味语言特色。 一、文章构件的一般作用 1.题目①写作对象;②文章体裁;③其它重要内容。 2.开头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出下文;⑷烘托渲染 3.主体部分⑴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作用;⑵段落总括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表明观点态度 4.结尾 ⑴卒章显志(点明……的中心),画龙点睛; ⑵总结全文,深化(强调、升华)中心; ⑶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呼应题目)。 人称选用的效果作用 第一人称 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实,可以增强文章的可信度、真实感; 第二人称 以对话的口吻叙述,可起到拟人化的作用,拉近与抒情对象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感情,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 第三人称 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可使文章张驰自由,便于多角度描述事物,表达感情 文学作品常见表现手法 与技巧概览 ①表达方式:叙述顺序、描写方法、抒情类型。 ②表现手法:悬念、铺垫、伏笔、烘托、渲染、衬托、对比、象征、想像、联想…… ③布局谋篇:线索选择、顺序选用、过渡照应、伏笔铺垫、卒章显志、详略剪裁 ④语言辞格: a.描绘类: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生动形象 b.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强调突出 c.语气类:反问、设问——增强语气 特别注意:散文中的衬托(尤其是反衬)手法。 二、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的方法: ⑴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常见题型 ⑴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与技巧; ⑵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⑶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 ——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

when you are old(英美文学阅读与欣赏)

英美文学阅读与鉴赏 When you are old By William Butler Yeats

When you are old W 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Yeats pain and misfortune hopeless for Mao De Gang love, prompting Yeats to write down a lot for Mao De Gang poetry, in dozens of years, from various angles, Mao De Gang Yeats continue to inspire creative inspiration;

文学阅读与欣赏 作业02(第4-6单元)答题纸

第1页(共1页) 文学阅读与欣赏作业02(第4-6单元)答题纸学籍号:072022030012 姓名:金轶JINYI10____ 学习中心:上海师范大学______ 分数:班级:07秋高本 批改老师:hyz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9711544092.html, Understanding 1. Purple stile 6. Birth of life 2. Little yellow boys and girls7. Beautiful, happy and colorful 3. Stile8. Death of life 4. A dominie in grey9. A life 5. Flock 10. The sun, ribbons, steeples, hills, bonnets, bobolinks, squirrels, a purple stile, yellow boys and girls, A dominie in grey Paraphrase the following four sentences: 1. If it were not for the specia lly arranged position of his limbs and the light regular movement of cartridge box at the back of his belt, people might have thought him to be dead. 2. At the bottom of an area of forest and mountains which shaped like a rat trap, there are five regiments of Federal infantry in possession of the exit. In which, only half a hundred men might have starved an army to be surrender. 3. Men would overcome any savage place above ground, but can not overcome the desire toward war. 4. A familiar feeling of pain caused by an abraded shin reminded him that he was not under an illusion. Questions: 1. The story took place in Western Virginia in one sunny afternoon in the autumn in 1861. 2. There is one character presented in paragraph 1-- A sleeping soldier Carter Druse. He was on duty but fell asleep in an ambush. 3. If he was found asleep, he would be shot soon. 4. Because the previous heavy march made him exhausted that he could not help falling asleep on duty. 5. He saw a horseman when he woke up. 6. Because he tried to find out what the horseman intended to do in order to make a decision whether to let him go or not. 7. Y es, he was in a moral and personal dilemma. He must make a choice of being faithful to his duty in work as a soldier in which he should kill the enemy undoubtedly, or being faithful to his duty as a son in which he should save his father undoubtedly. 8. He finally shot the horse and killed his father. He followed what his father had taught him- whatever may occur, do what you consider as your duty. 9. He seems being numb and emotionless but heartbreaking deep inside. 10. His father was shot by Druse.

文学作品的篇章阅读与欣赏.doc

文学作品的篇章阅读与欣赏 1、直击难点 近几年高考的大阅读,均以文学作品为材料设题。2000年是《长城》,2001年是《门》,2002年是《话说知音》,2003年是《乡土情结》。变化的趋势是:难度降低,考查的能力较全面,鉴赏的要求越来越低,题量变少。从文章的体裁看,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从考点的设置看,各有侧重,或是鉴赏,或是理解,或概括和理解。考纲也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中的“思想”改为“意思”。准确性要求有所降低,增大了答案的弹性。 【例题】(2003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乡土情结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Qian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2021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考研参考书真题经验

南京大学 ——英语语言文学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考研初试经验分享,希望大家都能考到理想的成绩。 本人英语专业应届生,一战。写这个贴一方面是自己复习的时候有时会感到有一些迷茫,觉得特别无助,希望我的分享能在考研党们迷茫的时候给大家的复习带来一些小小的帮助~ 还有一方面是用我的复习经历激励一下大家:我的复习时间推进看起来惨不忍睹,一切都没有按照计划来,到了还剩两个月的时候,我觉得压力很大什么都没看,觉得没有戏,准备好要二战了可是又很矛盾,不想二战,但直到最后我都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抓住每分每秒想尽量让自己爆发小宇宙创造奇迹,事实证明这是有回报的,请小伙伴们无论多痛苦都要坚持到最后!千万不要破罐子破摔想着再战算了,一战可以过就不要二战,这次可以过就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 下面是我惨不忍睹的时间推进(这是我个人整体的复习推进,可以选择跳过直接看下面各科目的复习经验。这个放出来是想告诉大家就算到了最后什么也没看并不代表自己就应该自暴自弃,请抱着希望坚持到最后,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来看这个喝鸡汤吧): 2月: 决定学校、考研方向。看经验贴,记下要看的书目。心中并没有大体的复习规划。 3月-6月: 联系上一届的前辈,又确定了一些需要的书目。 由于该学期我在上美国文学的课程(教科书不同),就根据学校的进度缓慢地带着看美国文学选读(十分龟速,三个月一半都没看完)。这一学期除了自身课业以外,我一直忙着院里戏剧大赛的排练,又一时兴起在网上参加了一个翻译社每月都保证千字以上的翻译,另外我一直在做日剧的校对,所以给考研复习的时间可谓很少。但我一直在安慰自己,我做的这些其实也并非与考试复习毫无关联。但还是感受到了接下来复习时间的紧迫,我决定暑假一定要把两本选读过完。 7月: 按照计划,一边看常耀信的美国文学简史,一边看完了第一遍美国文学

(完整版)戏剧文学的特点及阅读

戏剧文学的特点及阅读与欣赏 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文学的基本特点 2、把握戏剧文学阅读与欣赏的要点 学习重点:把握戏剧文学阅读与欣赏的要点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 【导读】 目标一: 戏剧文学,是指供戏剧舞台演出用的文学剧本。剧本不仅可以供舞台演出使用,而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可供人们阅读。阅读剧本,是培养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一条十分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从培养谋篇布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两个方面讲,阅读剧本比阅读诗歌、散文和小说的收益会更大。这是由戏剧文学的特点所决定的。下面,我们具体地谈一下戏剧文学的特点和阅读与欣赏要点等问题。 一、戏剧文学的基本特点,并举例说明 因为戏剧文学是供戏剧舞台演出使用的蓝本,所以受到舞台这一特定条件的限制,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烈的戏剧冲突 诗歌以其所抒之情感染人,散文以其蕴含的思想启迪人、鼓舞人、感召人、塑造人,小说以其故事吸引人,戏剧以其矛盾冲突震撼人。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什么是戏剧冲突呢?戏剧冲突是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的反映。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与主宰,因而戏剧冲突主要表现在剧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人物性格自身的内在冲突。戏剧冲突不是生活矛盾的简单照搬,也不是任何生活矛盾都能构成戏剧冲突的。戏剧冲突是剧作家对生活中的矛盾进行选择、提炼、集中概括和艺术加工的结果,是最足以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高度典型化了的矛盾冲突。它表现出来的,或是不同性格的人物之间的冲突,或是人物性格自身的内在冲突。 戏剧冲突的紧张性和集中性,往往是由于必然性中的偶然性因素造成的。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这里所说的“巧”,指的就是必然性中的偶然性。戏剧家的创作,经常运用偶然性来形成戏剧冲突的集中和紧张,加强戏剧气氛,使情节跌宕曲折,引人入胜。但是,戏剧中的偶然性因素一定要符合生活的真实、人物的性格和事件发展的必然性,既要出人意料之外,又须入于情理之中。否则,不但不能使人相信,而且会失去它应有的教育意义。所谓“出人意料之外”,就是通过一些观众事先预料不到的偶然性的戏剧因素,使剧情的发展让人始料不及。所谓“入于情理之中”,就是无论戏剧冲突多么奇巧,但都是符合生活逻辑的,是合于情理的。一出好的戏剧,偶然性的成功运用,往往可以省略许多枝节,推动剧情的发展,从情绪上紧紧地抓住观众,造成“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境界。 我们在这里强调戏剧冲突的紧张性和集中性,并不是说一出戏从头至尾都要有一种紧张的气氛,让观众的心一直都是悬着,这是不符合艺术欣赏规律的。紧张与集中是相对而言的,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该紧张时紧张,该舒缓时舒缓,这样才显得波澜起伏,才具有更大的艺术魅力。 总之,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生命,是戏剧文学最本质的特点。阅读剧本时,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戏剧冲突,对培养和提高我们作文的构思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人物、事件和场景的高度集中化 戏剧文学的集中性,主要体现在人物及其相互间关系的集中、故事情节的集中、矛盾冲突

阅读欣赏

《阅读和欣赏》 《阅读和欣赏》,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名牌节目。1961年5月正式开办。常听这个节目,奉其为不见面的文学老师。印象最深的是后来人们概括的“三名”:名人介绍名作,由名播音员广播。中国古典文学的赏析,撰稿人是社会上的著名学者,如叶圣陶、臧克家、萧涤非、吴小如、周汝昌等等,介绍的作品是历代诗文词曲的名篇,如李白、杜甫,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等,播音员是声名赫赫的齐越、夏青、田、潘捷等等。这样的“三名”相融相合的广播节目,能不招人听吗?听这样的广播节目,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千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时而积,经世而淀,博大深厚。仅从文学方面说,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浩如烟海,光芒万丈。作为后人怎样承前启后、薪火相传?别的姑且不说,从文字上弄懂弄通就是第一关。拿在手里看不懂,不也还是咫尺天涯吗?社会、语言、思维、心智、情感等等,毕竟沧海桑田,变化太大,差异甚远,因而障碍重重。这就需要有桥,跨越千百年时空沟堑,联系古今。《阅读和欣赏》节目做的就是这类工作,而且做得扎扎实实,做得让人信赖。这个节目在“**********”中被当作毒草铲掉了。但是,十年****刚结束,1978年7月就在人们的呼唤声中恢复播出了。方方面面的文学爱好者,教育工作者,研究工作者,以至国家领导人,海外广播电台和学人,纷纷索要文稿和录音。大家像老朋友一样欢迎《阅读和欣赏》节目,那份痴情,就证明了它存在的价值。 话又说回来,《阅读和欣赏》这样的广播节目其实是很难办的。一头是古典,一头是现代,要沟通谈何容易?一方面,要确保科学性,原意不能走样;再一方面,要给予现代的阐发,让今天的人能听明白。就以文字古译今来说,如果没有相当的才学,怎么能够做到“信”、“达”、雅”?《阅读和欣赏》节目的编写者们,至少要做两个“转化”工作。第一个“转化”是解读古人,先要把握先贤大作的意思,同时转化成今天的思维和表达的符号;第二个“转化”是沟通听众,把上一个转化的成果,进而转化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宜于口头表达的广播语言。这两个“转化”,又要传达原作品的意蕴主旨、风骨神韵,又要贯通古今、雅俗共赏。这真是需要洗沙淘金、千锤百炼的功夫。《阅读和欣赏》节目的几代人,多少冬去春来,就是这样工作着,不贪虚华,不求热闹,辛勤地有时甚至是甘于冷清地工作着。已故大诗人艾青的一首诗,名为《桥》。诗中说:“苦于跋涉的人类,应该感谢桥啊。”

(完整版)小说阅读中结尾的分析

小说阅读中结尾的分析 出题格式 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2、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 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答题角度 1、情节角度 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 2、主题角度 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 3、读者角度 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4、情感角度 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 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小说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项链》,《界河》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父爱无价》。《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界河》:主人公意外被打死,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界河》:主人公意外被打死的悲剧性结局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再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如《柳毅传》。 ·如《界河》:如果去掉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

高中生经典英文小说阅读与欣赏系列 Eveline

Eveline by James Joyce SHE sat at the window watching the evening invade the avenue. Her head was leaned against the window curtains and in her nostrils was the odour of dusty cretonne. She was tired. Few people passed. The man out of the last house passed on his way home; she heard his footsteps clacking along the concrete pavement and afterwards crunching on the cinder path before the new red houses. One time there used to be a field there in which they used to play every evening with other people's children. Then a man from Belfast bought the field and built houses in it -- not like their little brown houses but bright brick houses with shining roofs. The children of the avenue used to play together in that field -- the Devines, the Waters, the Dunns, little Keogh the cripple, she and her brothers and sisters. Ernest, however, never played: he was too grown up. Her father used often to hunt them in out of the field with his blackthorn stick; but usually little Keogh used to keep nix and call out when he saw her father coming. Still they seemed to have been rather happy then. Her father was not so bad then; and besides, her mother was alive. That was a long time ago; she and her brothers and sisters were all grown up her mother was dead. Tizzie Dunn was dead, too, and the Waters had gone back to England. Everything changes. Now she was going to go away like the others, to leave her home. Home! She looked round the room, reviewing all its familiar objects which she had dusted once a week for so many years, wondering where on earth all the dust came from. Perhaps she would never see again those familiar objects from which she had never dreamed of being divided. And yet during all those years she had never found out the name of the priest whose yellowing photograph hung on the wall above the broken harmonium beside the coloured print of the promises made to Blessed Margaret Mary Alacoque. He had been a school friend of her father. Whenever he showed the photograph to a visitor her father used to pass it with a casual word: "He is in Melbourne now." She had consented to go away, to leave her home. Was that wise? She tried to weigh each side of the question. In her home anyway she had shelter and food; she had those whom she had known all her life about her. O course she had to work hard, both in the house and at business. What would they say of her in the Stores when they found out that she had run away with a fellow? Say she was a fool, perhaps; and her place would be filled up by advertisement. Miss Gavan would be glad. She had always had an edge on her, especially whenever there were people

2014年考广外比较文化研究全过程

2014年考广外比较文化研究全过程(初试适合英语所有方向,MTI除外)我的本科是一所211,但是我的英语基础并不是太好,只能说很是一般般。我的二外是日语,学的也还行,大三下学期的时候参加日语N3的考试,险过。 先说说我为什么要报考广外吧。广外的英语水平很不错,记得前几年报道过她的英语水平好像是全国前十。除此之外地理位置也很不错,关键是沿海(本人喜欢沿海城市)。当初本来想报考高翻的学硕,但是准备得时间太晚,再结合自身情况,所以就选了自己很喜欢并且稍微有点把握的方向——比较文化研究。 初试篇 确切地说我是从大四上学期才开始准备的,但是觉得复习找对方向的时候个人觉得是十月份。先说说政治吧。虽然我高中是文科生,但我还是觉得报个班比较好,所以我报了启明的政治。刚开始觉得很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去报班,可是后来觉得报班很有必要。2014年的政治我个人估计我的大题应该得了40分,因为我在网上对了选择题答案。这得亏了报了班。辅导课上老师会教你答题的规范。我举一个例子吧。 为什么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原因有: 1.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2.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3.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综上所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必然的选择。 在考研的前一天,启明的阮老师会遍地撒网得给学生押题,重点培养的题说实话挺多的。他弄的题很多,但是他觉得考的机会很大的题会重复很多很多遍,所以你在课上就能记住基本的原理,不用下去背太多。但是这要你坚持到最后。一部分同学到考研最后关头的时候因为专业课没背完就不去上政治课了。我个人觉得政治课报班的关键就在最后那几天了。肖老师的题我也买来做过,任老师的只做了选择题,个人觉得题的难度系数跟真题还是很像的。政治很认真地准备是从十二月份开始的吧,因为太早没那个耐心,再加上报了班所以复习得晚一些。考研政治因为自己实事方面和毛概方面不太好,所以选择题做得比较差。报不报班这个看个人吧,反正我自己觉得挺有效果的。 二外方面(日语)我自己刚开始复习的时候着重的是中级文法,买了中级上下两册。可是后来才发现中级文法是用来应付阅读和翻译,可是因为自学得不太好,我个人感觉阅读最后一篇和翻译的第一篇我完全没看懂。重头戏还是广外推荐的参考书目上下两册。广外考的单词还会考非单词表中的,这是我做前几年的题发现的。我记单词是跟着录音记的,课文没怎么读。我把初级和中级的文法都整理到了一本笔记本里面,方便日后使用。(可是好像自己整理完以后没怎么看过)因为自己喜欢学二外吧,所以我觉得复习二外起来的时候不怎么痛苦。我没练听力,广外初试复试都不考二外听力。不过本人喜欢看日语动漫。我的建议是一定要复习好初级上下册。关于中译日今年好像没考

(精选)网络文学欣赏与学习小结

网络文学欣赏与学习小结 我选择《网络文学阅读与欣赏》这门选修课程,是因为我很喜欢阅读电子书籍。本来在我还没有上这门课时,我自以为很了解网络文学,未曾想刚上了几节课,就发现自己过去就如同井底之蛙,只不过是在坐井观天。因为网络文学这个词汇的正确定义,比我之前自认为的定义的范围要宽广得多。 什么是网络文学呢?这是难题,很多人都为网络文学提出了质疑,认为网络文学不应该归列文学,因其良莠不齐,随性所致,而文章在网络粘贴是否就可称为网络文学。应该说网络文学是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相对一个人枯坐在家中,独自冥想,或通过观察身边人事获得创作灵感来说要便利多,同时由于它的快捷性,所以流于粗俗,由于网络文学增强了互动性,从而更容易激化创作者的灵感,每一个文学爱好者的交流和参与都在促使优秀创作者的即兴表演或主动的创作相应的文学。由此可见,网络文学已经远远偏离旧有文学形式。 网络文学是随着21世纪E时代的互联网普及而应运而生的。互联网络为全球上亿网民提供了浩如烟海的各类文学资料信息,与此同时,这一种以这种新兴媒体为载体、依托、手段,以网民为接受对象,具有不同于传统文学特点又对传统文学有继承和发扬的网络文学逐渐兴起。

1、在媒介载体的不同,以往是纸质和笔杆的合唱,或者说单纯的打字机与手指的跳跃,而现代的网络文学在打字机的基础上,通过一根贯通有无的网络线,瞬间传递出千里音信,可以说是多脑在瞬间的火花中创作的产物。 2、文学形态不同,很显然迅捷的表达方式,让越来越网民创造许多简介叙述表达意思的词语或图示,同时多媒体的运用也鲜活了网络文学的天地,有别于旧有文学,再则计算机技术的高新发展,制作出的一些创作软件,也在愉悦着人们闲暇的情操。 3、主体身份不同,造就了一人多面的世态,由于ID随性的使用,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申请各种面目的ID来展现当下情态的身份,因此通过网络文学这一隐的要命的形式表现出来,正好满足许多人宣泄的需要。 4、创作模式不同,旧有文学都是“文房四宝”秉笔而书,然网络文学确实在键盘上飞舞指头的快乐,汉字的形体美所引发的创作形态正在被拼音字母吞没,引述作家也永烈的话:“从此,我在写作时不再低头,而是抬起了头,十个指尖在键盘上飞舞,就像钢琴家潇洒地弹着钢琴。文学的创作模式也开始进入了更加灵动和随性的阶段,不再是旧有文学的死扣框架的创作手法。 5、传播方式不同,以前通过纸媒,现在直接在网络中就可以呈现出来,而且还可以按照作者的意图进行排版规划,完全不需受制于人,只要懂得相关的网络使用技能,就能创所欲言了,可说流通速度之猛和广泛都是传统纸媒不可媲美的。

小说阅读主题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主题分析 五、概括小说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小说主题高考设题方式有三类:概括、评价和探究。对主题比较单一的高考往往以概括的形式考查,对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的,往往以评价、探究的形式考查。 (一)常见题型: 1、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4、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二)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小说的标题看、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作者的思想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了什么情感。 (三)主题探究题分类与挖掘途径: (1)思想情感意蕴探究 ①通过形象来实现。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通过叙事来实现。用故事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手法(隐喻、象征等)暗示。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通过环境描写,反映人物生存状的时代背景。 (2)思想意蕴、情感意蕴探究 所谓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 所谓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虽说二者有时在具体题目中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小说的思想、情感意蕴都是附着在小说的具体形象之中的,探究时特别要善于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析探究所附着的意蕴即可。 (3)启示(思考)类探究 启示(思考)类探究题是近年新增的一种题型,这类题型有启发性,更容易让考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类试题,要求在准确把握人物精神实质、关键语句内涵及丰富主题的前提下,结合社会生活写出自己的感受、启示等,侧重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类题型是一种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拓展延伸的题型,多由小说所写的内容、人物、主题而感,向“现实”或“人生”延伸,有时也可借鉴“写法”作审美探究。无论哪类探究,紧扣文本内容,结合现实(人生)等角度读出“自我感悟”是其基本要求。 (四)解题思路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如《祝福》

高考小说阅读专题教案汇总

小说阅读专题 第一课时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