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华成语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

释义

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故事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2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君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着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下,陶渊明再也忍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80多天县令的彭泽。

高中作文经典素材:人物事迹篇:陶渊明:我为自己代言

【人物名片】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我为自己代言 当官场同仁都在混日子并被日子所混时,陶渊明选择了华丽丽转身,投身于侍弄自己亮闪闪的梦想。 本来,凭着名门望族的荫庇,29岁的陶渊明不费吹灰之力,就坐上了江州祭酒的高位。35岁时,在叔父的推荐下,他投入权臣桓玄门下做其私人秘书。39岁,他转做刘裕(后来的宋武帝)的幕僚。他的官场走向,一点也不曲折,前途却一派光明。 可惜,陶渊明志不在此。他不能原谅一颗诗心被缠身冗务耳鬓厮磨,也容忍不下桓玄的狼子野心,还看不惯刘裕的滥杀无辜。更让他绝望的是,终日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卑躬屈膝的事。于是,撇下一句振聋发聩的“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后,他挂冠封印而去。一辈子不能直立行走,为自己代言,即使钟鸣鼎食又有什么意义?从此,官场再无陶渊明。 陶渊明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在劳动和菊花的浸润下,他的诗文,生机蓬勃,透着一股空山新雨后的青草味,给人悠然又安静的印象。又因诗文言简意赅,用字平易,很快被传唱

开来。 古往今来,官场里一直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你方唱罢我登场,面目模糊的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官员。只有陶渊明,眉眼分明,面容俊朗,神清气爽,并以实名认证的方式,不朽地镌刻在历史的壁崖上。 【名师解读】是走锦衣玉食奴颜婢膝的仕途之路还是走诉之内心充盈的归隐之路,陶渊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人的一生中,有时不免为外界的名与利遮蔽了自己的本真,往往只有耽于思考的人才能找到返回内心的路。 【适用话题】选择尊重内心坚守

中国成语故事大全全卡通365个成语故事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成语故事大全全卡通365个成语故事》内容选自中国成语。已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文字的产生,成语也相继形成了。中国成语凝聚了历史知识、民俗风情和生活哲理。这里既有著名的“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围魏救赵”、“空城计”、“短兵相接”等战争故事,也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狐假虎威”、“拔苗助长”等幽默故事,还有“井底之娃”、“鹬蚌相争”、“守株待兔”、“画龙点睛”等古代寓言。 第1盘 01 志在四方 02 掷地有声 03 物以类聚 04 受宠若惊 05 欲速不达 06 亡戟得矛 07 满城风雨 08 名缰利锁 09 误付洪乔 10 至死不悟 11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2 南山可移 13 披荆斩棘 14 解铃还需系铃人 15 徙宅忘妻

16 殃及池鱼 17 筚路蓝缕 18 为虎作伥 19 沉鱼落雁 20 含沙射影 21 一日千里 22 宾至如归 第2盘 01 阿堵物 02 鹏程万里 03 炙手可热 04 知己知彼 05 单者易折 06 精卫填海 07 口不二价 08 枕戈待旦 09 不觉技痒 10 登徙子 11 破镜重圆 12 四面楚歌 13 改过自新 14 高枕无忧 15 乐极生悲 16 对症下药 17 困兽犹斗 18 乘风破浪

19 别无长物 20 东施效颦 21 东食西颦 22 滥竽充数 第3盘 01 一箭双雕 02 负荆请罪 03 妄自尊大 04 心腹之患 05 沧海桑田 06 抱瓮灌畦 07 螳臂当车 08 佛头着粪 09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10 后生可畏 11 让枣推梨 12 捷足先得 13 出尔反尔 14 屠龙之技 15 二桃杀三士 16 刚愎自用 17 耕前锄后 18 抱佛脚 19 割席分座 20 开卷有益 21 厉兵秣马

陶渊明的主要事迹

陶渊明的主要事迹 陶渊明 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 辞赋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 明的主要事迹,仅供各位了解,欢迎阅读! 陶渊明的主要事迹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 渊明少年时, 家运已衰落, “少而贫苦。 ”他自述: “自 余为人, 逢运之贪。 箪瓢屡罄, 絺綌冬陈。 ”( 《自祭文》 )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 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 “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而另一方面,匡 庐山水和田园风景,也使他爱好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 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 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 岁 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 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 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辞官归田。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 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 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 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 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拓展:陶渊明轶事典故 一、折叠葛巾漉酒: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 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二、折叠无弦琴: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 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三、 折叠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 重阳节这天, 陶渊明没有酒喝, 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 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论语中成语故事大全

论语中成语故事大全 孔子与其弟子在论道讲学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言论,包括教育、为政、修养、处事等方面。你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句话吗? 1.为政方面 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如: (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2.教育方面 孔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生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津津乐道。如: (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不为五斗米折腰读后感

不为五斗米折腰读后感 “大丈夫不为五斗米折腰!” 气节,多么尊贵而不可玷污的一个词语,一个真真正正的男子汉大丈夫,最重要的不过就是气节了。于谦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气节的话:“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人得气节就体现在粉身碎骨浑不怕,都要留下一丝清白在人间。 气节像一种人生准则,有了它,一个平庸之辈,便可以成为一个君子,成为一个nationalhero(民族英雄),就如同鲁迅,如同陶渊明,甚至是一个我们甚至的少年英雄:“王小二。”他们都是有气节的人,同样的,他们也曾平庸过,也曾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一个只会在大难临头是,卷起铺盖逃跑的路人甲,但是,他们有了气节,从那一刻起,他们已不再是平庸之人了,他们就成为了真正的民族英雄在平时能安贫乐道,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富贵荣华的诱惑之下能不动心志;在狂风暴雨袭击之下能坚定信念,而不惊慌失措,以至于“临难毋苟免”,以身殉真理。 这种精神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它需要培养!然而这培养又不是“修心养性”,用主观的“毅力”,“决心”之类来驾驭自己的行为所能办到。因为气节并不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高度的理性上。。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彭泽做一个小县令的时候,有一次督邮来检查工作,说要是陶渊明低头哈腰的服侍好,便可以得到五斗米的报酬,但陶渊明毅然脱下官袍,一句“大丈夫不为五斗米折腰”震天动地,他立马辞职回到家。 在这一则材料中,我们发现,陶渊明是极有气节的。五斗米在当时看来是多么棒的报酬啊!但陶渊明为了自己的尊严与气节,没有接受这种低声下气的工作,这是君子的一种勇气,一种洁身自好的精神,不为人玷污的高贵气节,在当今社会呢?我们能做到吗?20世纪40年代,日本人想要齐白石先生为他们画一幅画,但是齐白石先生毅然拒绝了,这也是一种气节,冒着生命危险,面对日本鬼子恶狠狠地逼问,齐白石先生硬是不肯低下头,对一个可恶的鬼子。 白石老人的高风亮节一直被后人称道。可见气节是一个人品质的最完美展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我们不能让比我们富有的人践踏,就算是自己贫穷也不能没有气节,威吓和武力不会让我们屈服。因为我们有气节,我们有尊严,我们有自己的原则,任何人不能改变我们,不能向别人低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就算有大雪将青松狠狠的压将下去,青松会挺直腰板,不会被大雪所压垮,等到大雪化掉的时候,不然它就会一直挺立在那里,永远不低下自己的头,大雪就像恶势力,而青松则像有气节的君子,永远不向恶势力低头。 跟随着阅历丰富的时间,我接触到了历史上许多的人和事,对“气节”也不断的有新的认识。最终,我明白了“何谓气节”。 它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出卖的、无论如何都不能丧失的尊严、品质

陶渊明论文人生经历论文:陶渊明的隐逸情结

陶渊明论文人生经历论文:陶渊明的隐逸情结 摘要:在中国隐逸文化的浩瀚长河中,有不少文人墨客表现出对山林田园的喜爱与独钟,陶渊明的一生也与隐逸结下了难以割舍的因缘。本文立足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和他的人生经历中对于仕与隐的抉择,探讨研究陶渊明的隐逸情结。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情结;时代背景;人生经历 一、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 (一)魏晋时期黑暗的社会背景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1]魏晋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战乱之中,政治黑暗,官场险恶,政权更迭频繁,统治者残暴的镇压与迫害使得老百姓没有容身之所。当时的门阀制度相当森严,士族地主阶级与庶族地主阶级相互倾轧,上层统治政权被士族地主操纵,一般的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阶层根本无法进入仕途实现“兼济天下”的宏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社会现实迫使许多有志之士报国无门,最终选择了归隐山林、田园的道路,希望可以将内心的怨愤在田园山水中得到化解,同时也是为了躲避当时政权的残害以求保全其身。士族阶级把持朝政,为权利、地位、名世勾心斗角,全然不顾人民的死活更不在

乎国家的安危,也未给庶族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舞台,迫使许多寒士走向社会的边缘。[2] (二)魏晋时期活跃的文化氛围 魏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精神解放的时期,是中国文学走向自觉的时期。长期以来的社会动荡使汉代初期被认定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家学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官方的长期备战,对思想控制的松弛,使得其他的学说在此阶段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在此大体形成,由此而产生的玄学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玄学主张辨明析理,崇尚清谈,名士之风盛行。时代的氛围使隐逸之风成为许多士大夫追求的生活方式和对人生的审美体验。在魏晋时期出现的“竹林七贤”、谢灵运等名士便是这一特殊时代的产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中诞生了中国田园隐逸的一座高峰——陶渊明。 二、陶渊明人生经历中仕与隐的抉择 (一)陶渊明对于仕途的向往 陶渊明总是以一个隐士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他也是以隐逸文人的身份出现在中国的文化之中,历代的文人墨客赞美陶渊明为真的隐士,殊不知陶渊明在放弃官场,回归田园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鲁迅先生曾在《隐士》中指出“陶渊明总是不能超于尘世的,而且,于朝政还是很留心的,也是不能忘掉的。陶渊明的超脱尘世与阮籍的沉湎于酒中一

中国成语故事大全全卡通365个成语故事

《中国成语故事大全全卡通365个成语故事》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成语故事大全全卡通365个成语故事》内容选自中国成语。已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文字的产生,成语也相继形成了。中国成语凝聚了历史知识、民俗风情和生活哲理。这里既有著名的“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围魏救赵”、“空城计”、“短兵相接”等战争故事,也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狐假虎威”、“拔苗助长”等幽默故事,还有“井底之娃”、“鹬蚌相争”、“守株待兔”、“画龙点睛”等古代寓言。 第1盘 01 志在四方 02 掷地有声 03 物以类聚 04 受宠若惊 05 欲速不达 06 亡戟得矛 07 满城风雨 08 名缰利锁 09 误付洪乔 10 至死不悟 11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2 南山可移 13 披荆斩棘 14 解铃还需系铃人 15 徙宅忘妻 16 殃及池鱼 17 筚路蓝缕 18 为虎作伥 19 沉鱼落雁 20 含沙射影 21 一日千里 22 宾至如归 第2盘 01 阿堵物 02 鹏程万里 03 炙手可热 04 知己知彼 05 单者易折 06 精卫填海 07 口不二价 08 枕戈待旦

09 不觉技痒 10 登徙子 11 破镜重圆 12 四面楚歌 13 改过自新 14 高枕无忧 15 乐极生悲 16 对症下药 17 困兽犹斗 18 乘风破浪 19 别无长物 20 东施效颦 21 东食西颦 22 滥竽充数 第3盘 01 一箭双雕 02 负荆请罪 03 妄自尊大 04 心腹之患 05 沧海桑田 06 抱瓮灌畦 07 螳臂当车 08 佛头着粪 09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10 后生可畏 11 让枣推梨 12 捷足先得 13 出尔反尔 14 屠龙之技 15 二桃杀三士 16 刚愎自用 17 耕前锄后 18 抱佛脚 19 割席分座 20 开卷有益 21 厉兵秣马 22 危如累卵 23 一饭千金 第4盘 01 马革裹尸 02 人浮于事 03 得其所哉

有关陶渊明的一些资料

一。陶渊明为什么要做官? 1、陶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由此可见陶 渊明身世显赫,魏晋时期贵族子弟做官为社会风俗,就如同王羲之父子。因此陶 渊明也不能免俗。 2、儒家思想以“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理想,任何儒家弟子都有入仕为官的愿望,陶渊明亦会如此。 二。造成陶渊明逐渐形成归隐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时代政治的原因。 陶渊明生逢乱世,他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十个皇帝,社会处于空前的大 分裂、大动荡的黑暗时期。在这样的社会中,陶渊明的治世理想是难以实现的。 晋宋时期,推行的是门阀世族制度,政治极端腐朽。门阀世族制度萌生于东汉末年,形成于魏晋,魏文帝曹丕为篡汉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为门阀制奠定了基础。中正官“计资定品”只重门第,不重乡议。司马家族建晋之后,继续推行这 一政策,逐渐形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官位世袭局面。土族与庶族有着明 显的界限,不仅政治、经济地位不同,甚至不通婚,不同乘共坐。士族的权势之大、气焰之盛,这皇权也不能完全控制。晋武帝司马炎时,土族王恺、石崇斗富,石崇对司马炎资助给王恺的一支二尺多高的珊瑚树不屑一顾,随手打碎,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士族的奢侈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士族官僚的把持下,庶族寒门的人 士很难有做官、晋升的机会。当时的名士、犍为李密就曾发出了“朝中无人,不 如归田”的慨叹。陶渊明祖上虽做过高官,但仍属庶族,又加之家境清寒,所以 在官场上始终受到歧视。从他29岁到41岁这13年的游宦生涯中,他曾五次出仕,五次辞官。第一次,太元十七年(公元393年),任江州祭酒;第二次,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在桓玄处当僚佐;第三次,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在刘裕手下任参军;第四次,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在建威将军刘敬宣部下任参军。同年秋天,他第五次出仕,任彭泽令。不久,他就脱袍归隐,再未出仕。这五次出仕, 他在职的时间前后累加也不过四、五年,所任官职都是些参军、县令之类的小官,根本不可能实现他那“大济苍生”的远大抱负。但他又心存希冀,雄心不死,所 以才这样仕而退、退而仕,反复不已。这时期陶渊明的思想在“用世”问题上发 生的反复曲折的变化、直到最后政治理想的彻底破灭的思想状况,在他的咏怀诗 中都有所表现。 其次,陶渊明所受的教育和他个人的性格,也是促成他退隐的重要因素。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我眼中的陶渊明 陶渊明,一位安贫乐道的文学家;一位擅长借景抒情的田园诗人;一位影响深远的辞 赋家;一位品质高尚的散文家…… “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和菊花可谓是有着不解之缘,陶渊明把菊花视为自己人 格的化身。菊花素雅美丽,清新淡泊的特点与陶渊明高洁的品质,不同于世人,不随俗流 的志趣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后人就把菊花作为君子,淡泊俗尘,隐逸者的象征。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 境界,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陶渊明将情、景、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描述清新自然 的田园风光,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个人情趣。 他以怡然自乐的心情,把大量农村农民的生活如实写入诗中,如:“暖暖远人村,依 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优美的农 村生活图景。不过在陶渊明的洒脱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内心的苦闷,如“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理也可奈何,且为淘一觞”这表明他对世事还是没有忘却,尽管隐居山林,陶渊明还是无法消除心中的矛盾。 陶渊明的诗文,看似质朴、实则华丽。在其平淡醇美的言语中,充分表现了陶渊明淡 泊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他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和 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世俗黑暗的厌恶和憎恨;充分表现诗人对美好和平 的理想生活的憧憬……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或许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 陶渊明的影子,有的淡泊名利;有的向往田园;有的纯朴清新……我们也应该珍惜时间, 好好学习,像陶渊明一样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写作指导:让学生学会描写、善于描写的方法】 小朋友们常常写记叙文,但写起来却不能令人满意。说它不完整吧,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包括起因、经过、结果)这些记叙文的几个要素也都有了,但总觉得无 话可说,只能写个极短的,并且还是平平淡淡的。 如有位小朋友写了一篇《浇花》:“我把书包放在教室里,就拿了喷壶给校园的 花坛浇水。花坛里种着好多种花。这些花长得很旺盛,花开得都很好看。我浇完水,就回 教室上课去了。”这篇作文很空洞,只是干巴巴地叙述了浇花的大概的过程。喷壶从哪儿 拿来的?到什么地方去装水?花坛里栽些什么花?这些花怎样旺盛,怎么好看?花儿喷上 水后,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态?自己当时有怎样的心情?这些方面都没有作具体的描写。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大全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大全 割肚牵肠 蜀后主刘禅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蛮王孟获联合金环三洞兵马反叛,建 宁三郡也归附了孟获,永昌危急。 为了平息后方的叛乱,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首先用离间之计平息了建宁三郡的叛乱,解了永昌之急。又用激将之法破了三洞人马。最后诱敌设伏,在锦带山活捉了孟获。诸葛亮让战俘们吃饱饭,然后全部释放,说:“你们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都靠在门上等着你们呢;如果听说战败了,一定会割肚牵肠,眼中流血。你们都回去吧。”诸葛亮又问孟获:“你今天被捉,心服吗?”孟获说:“我不小心中了你的鬼计,怎么会服!你放我回去,让我整顿军马,来决一死战;如果再能捉我,我才心服。”诸葛亮就把他放了。 “割肚牵肠”形容非常牵挂,很不放心。 (出自《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河清海晏 天竺国下郡的白米四钱一石,麻油八厘一斤,可是三位王子借孙悟空三人的兵器去打造时却被人偷了。八戒说:“定是这伙铁匠偷的!快拿出来!略迟了些儿,就都打死!”铁匠们说:“我们连日辛苦,夜间睡着,到了天明起来,就不见了。而且我们是凡人,怎么拿得动?希望爷爷饶命!”国王说:“这城里军民匠作,也很懂得法度,一定不敢欺心,希望神师再思。”行者

道:“不用再思,也不须赖铁匠。我只问殿下:你这城池四面,可有什么山林妖怪?”王子道:“城外北,有一座豹头山,山中有一虎口洞。有人说洞内有仙,有人说有妖。我们不知到底是什么。”……孙悟空三人经过苦战, 收降了九头狮子精,夺回了兵器。 国王大开素宴答谢唐僧一行,又将狮子肉分与百姓瞻仰。王子说:“感谢神僧施展法力,扫荡了妖邪,除了后患,现在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 “河清海晏”指黄河水清了,大海平静了,比喻天下太平。 (《西游记》第九十回) 不拘一格 龚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龚自珍的年代,清朝开始急速衰败,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问题丛生,危机四伏。龚自珍主张移民屯垦新疆,以发展西部经济、巩固边防(《西域置行省议》);给林则徐写信,希望禁绝鸦片。道光十九年,正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夕,由于得罪了军机大臣穆彰阿,龚自珍不得不弃官离京南行。 龚自珍南行路过镇江时,但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在虔诚的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位道士马上恳请龚自珍写篇祭文,龚自珍挥笔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大意:中华倚仗风雷般的变革才会有生机,这般死气沉沉确实令人悲哀。我希望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 规,赐给我们有用的人才。)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出自龚自珍《己亥杂诗》)

[总结范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总结范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精选阅读(一): 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持续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之后,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

解状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方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但是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之后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能够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重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精选阅读(二):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晋书·陶潜传》。

精选中华六字类成语大全(最新)

精选中华六字类成语大全 哀莫大于心死、矮子里拔将军、爱博而情不专、爱之必以其道、八竿子打不着、八字没见一撇、 拔赵帜立赤帜、拔赵帜易汉帜、罢马不畏鞭箠、百变不离其宗、百动不如一静、百思不得其故、 百思不得其解、百闻不如一见、百星不如一月、卑之无甚高论、毕其功于一役、鞭长不及马腹、 表壮不如里壮、表壮不如理壮、拨云雾见青天、伯仁由我而死、不打不成相识、不得其门而入、 不得已而为之、不得已而用之、不登大雅之堂、不法古不修今、不费吹灰之力、不分青红皂白、 不汲汲于富贵、不可同年而语、不可同日而语、不可以道里计、不食人间烟火、不问青红皂白、 不幸中之大幸、不越雷池一步、不知老之将至、不知其所以然、不知轻重缓急、不知天高地厚、 不足为外人道、拆东墙补西墙、嗔拳不打笑面、陈谷子烂芝麻、陈芝麻烂谷子、成败在此一举、 塍蛇无足而飞、吃不了兜着走、吃人不吐骨头、丑话说在前头、出污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染、 美疢不如恶石、明人不说暗话、明人不作暗事、明月与砾同囊、摸着石头过河、谋莫难于周密、 男女授受不亲、男子汉大丈夫、拟人必以其伦、拟人必于其伦、牛头不对马面、牛头不对马嘴、 披云雾睹青天、匹夫不可夺志、贫无立锥之地、破题儿第一遭、破题儿头一遭、期期以为不可、 起死人肉白骨、千闻不如一见、前言不搭后语、前言不答后语、强不知以为知、强扭的瓜不甜、 巧伪不如拙诚、巧言不如直道、巧诈不如拙诚、且听下回分解、亲不亲故乡人、青龙白虎同行、

清官难断家事、请将不如激将、求爹爹告奶奶、求人不如求己、求爷爷告奶奶、热锅上的蚂蚁、 人不知鬼不觉、人人得而诛之、如堕五里雾中、如入无人之地、如入无人之境、如坠五里雾中、 入宝山而空回、洒扫应对进退、三步并做二步、三寸不烂之舌、三句不离本行、三拳不敌四手、 三月不知肉味、三折肱为良医、三折股为良医、搔首不知痒处、杀鸡焉用牛刀、山头说到菁底、 善人能受尽言、善书不择纸笔、善言暖于布帛、上气不接下气、伸手不见五指、身教重于言教、 神不知鬼不觉、神不知鬼不晓、生米煮成熟饭、生米作成熟饭、生米做成熟饭、胜负兵家常势、 胜负兵家之常、师心而不蹈迹、石韬玉而山晖、时难得而易失、食而不知其味、使功不如使过、 士可杀不可辱、士为知己者死、事实胜于雄辩、是非自有公论、手无缚鸡之力、竖子不足与谋、 双拳不敌四手、水浅不容大鱼、水失鱼犹为水、水因地而制流、水至清则无鱼、说大人则藐之、 思而不学则殆、死狗扶不上墙、死马当活马医、死无葬身之地、死无葬身之所、送佛送到西天、 虽多亦奚以为、损有余补不足、太岁头上动土、泰山不让土壤、天不慭遗一老、天不憗遗一老、 天机不可泄漏、天机不可泄露、天时地利人和、天无绝人之路、天有不测风云、添粮不如减口、 听见风就是雨、听其言观其行、同患难共生死、同命运共呼吸、同生死共存亡、同生死共患难、 玩于股掌之上、万变不离其宗、万夫不当之勇、万物皆备于我、万物唯人为贵、网漏吞舟之鱼、 危急存亡之交、危急存亡之秋、危急存亡之时、为五斗米折腰、唯恐天下不乱、未可同日而语、

陶渊明小故事

陶渊明小故事 李白 有一首诗叫做《山中与幽人对酌》是这样写的: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我醉欲眠卿且去是大酒鬼陶渊明 的名言,陶渊明平生好酒,最喜欢把别人拉到自己家里喝酒,一旦自己先喝 醉了, 就说: “我醉欲眠卿可去。 ”意思是, 我喝多了要睡觉去了, 您请自便吧。 陶渊明二十九岁那年,曾做过江州祭酒的小官,因为当时官场黑暗,陶渊明 看不惯,决心去职归隐。此后一直隐居,可是陶渊明种菊花还可以,种田的本事 却不佳,加上好酒,到中年后连饭都吃不上了,迫于生计,陶渊明再次复出,先 后担任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务。在做彭泽令时,他看不惯当时督邮的作派,很 干脆的来了一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之后愤然辞官归隐, 结束 了仕途生活,再也没有复出过。相传,陶渊明弃官后隐居于庐山下,每日自耕自 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而食,凿井而饮。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这个时 候陶渊明新娶了夫人翟氏,翟氏种田是把好手,粮食年年丰收,因此陶渊明又有 酒可喝了, 每到闲暇时, 他就和一帮朋友到两里外的庐山南麓虎爪崖下饮酒作乐。 崖下有一条名为醒泉的溪涧,涧中横卧着一块巨大的黑褐色花岗岩石,高约 3 米,长约 6 米,宽约 4 米,石面平滑,是一个天然的大酒桌。陶渊明和朋友们每 次都坐在这里饮酒作诗,一同取乐。他每饮必醉,每醉必赋诗文,醉倒后便挥手 对同伴说:“我醉欲眠,卿且去!”说完就睡倒在石上。日复一日,这块石头的 中间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了枕痕。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为醉石。陶渊明的这 个故事 和马克思把图书馆踩出脚印的故事差不多, 但是马克思可能每次都坐在图书 馆的同一个地方, 难道陶渊明每次也都坐在石头的同一个地方?最大的可能是石 头上本来就有枕痕,陶渊明喝酒不带枕头,每次往有坑的地方一躺就睡,天长地 久,这个坑越来越深,于是醉石就形成了。 陶渊明一辈子喝酒太多,自己没什么事,五个儿子却都有些呆傻,可能是陶 渊明喝酒留下的后遗症,他的《责子》一诗是这样写的: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及影响

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及影响 陶渊明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底例证。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 ——朱光潜《陶渊明》 陶渊明是晋宋之际最优秀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在中古文学研究中也是最受著目的研究热点。自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陶渊明的作品受到众多的学者的重视,而近百年来,陶渊明的研究已成了专门学问,形成了与“红学”、“杜学”等可并称的“陶学”。 (一)陶渊明生平与思想

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的曾祖为东晋初名臣陶侃。陶侃以军功而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他在东晋是地位显赫的人物。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所以陶家自陶侃起,仕宦已历三世,算得上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但是,值得注意,陶侃尽管地位较高,但他毕竟和王、谢等门阀士族不同,他的出身较寒微(晋陶母祝发待宾),而且出身少数民族,因而他在当时仍然是被那些高级士族所轻视的,比如温峤曾骂他是“奚狗”,《晋书·本传》说他“望非世族,俗异诸华”。到了陶渊明这一代,由于父亲早亡,家世已经中衰了。 关于陶渊明的研究,首先有几个热点问题,先提出来,供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探讨。 一是关于名字。陶渊明有两篇文章,一是《晋故征西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一是《祭程氏妹文》,文中均自称渊明。陶同时之颜延之所作《陶征士诔并序》称“有晋征士寻阳陶渊明”,陶渊明名字似无大问题,但到沈约的《宋书·

陶渊明传》则载云:“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开始出现了歧异。萧统的《陶渊明传》载:“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名与字已混淆不清。《南史·陶潜传》:“陶潜字渊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深明当时避讳,改“渊”为“深”。梁启超认为:“渊明必先生名无疑”,故颜《诔》直书为:“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他认为“潜”是陶渊明的小名。朱自清先生《陶渊明年谱之问题》则主张:陶渊明字元亮。入宋更名潜。 二是关于陶渊明年龄。这也是至今争论不休而未成论的问题。大致有这几处看法:一种说是63岁。见沈约《宋书·陶潜传》、萧统的《陶渊明传》,持此说后代不乏其人。现在一般的文学史与作品选,都取此说。但此说被质疑的是颜《诔》止作“春秋”若干,无确切之记载,又一处说“年在中身”,“中身”二字出身《尚书·无逸》“文王受命中身”,据《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九十七而终”,依次推论,似与卒63岁尚有距离。第二种说法是76岁。此说根据是陶《游叙川》“开岁倏五十”据自序,其时辛丑(401)陶渊明五十岁,至元嘉四年(427)终,得七十六岁。清人黄璋、今人袁行霈持此说。第三种说法是56岁,梁启超先生主此说,提出八条例证。而游国恩先生则逐条驳斥。第四

儿童四字成语故事大全

儿童四字成语故事大全 1、桃李满天下(狄仁杰) [释义] 比喻一个人的学生很多;各地都有。桃李:桃树和李树;比喻老师教的学生。 [语出] 唐?白居易《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辨形] 李;不能写作“里”。 [近义] 遍布天涯 [用法] 用作褒义。多用歌颂教师或学校。一般作谓语。 [结构] 复句式。 成语的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这是一篇关于成 语猜谜大全,供您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例句] (1)张老师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大半辈子;如今早已是~了。 (2)赵老师辛勤教学三十年;~。 这本来是一个传说,后来,人们根据这一传说总结出了“为虎作伥”这个成语,指帮 助老虎害人的伥鬼;现在多用它来形容那些帮助坏人伤天害理的人。 还有一个故事,一次导弹发射的试验马上就要开始了,可是当时的天气很坏,到底能 发不能发,试验基地的司令员、参谋长和钱学森的意见不同。按照当时的规定,每次发射 报告上面必须有三个人同意的签字,然后再请示聂荣臻元帅的批准。可是当时司令员和参 谋长都说不能发,而钱学森却非常有信心的说能发射,这样就形成了2:1的局面,于是 就把只有钱学森一个人签字的报告送给了聂帅。没想到,聂帅很爽快地批准发射,并说要 是只有那两位签字而没有钱院长的签字,我倒不敢批了。你猜这发导弹发射成功没?结果 是这一发导弹还真的打成功了。 [英译] have students all over the country [成语故事] 唐代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一个宰相叫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今属山西)人。此人德高 望重,敢于直言相谏,深得武则天赏识。武则天称他为“国老”(武则天即位时,狄仁杰 已八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时,武则天也不让他跪拜,说:见狄公下拜,我浑身 都痛。武则天常对其他大臣说:“不是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你们不要去麻烦狄老。” 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多种措施,广罗人才,并让狄仁杰给他推荐能担任 将相的人才。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姚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多成了名臣。有人对狄仁 杰说:“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荐的,真是桃李满天下啊。”狄仁杰说:“推荐有才能的人为国家效力,不是为私,是我应该做的。”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谁.doc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谁 做人不吃嗟来之食,更有人甚是清高有骨气,不为五斗米折腰,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谁,希望对你有用!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陶渊明,号五柳居士。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典故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20xx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原文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不为五斗米折腰主人公陶渊明资料 陶渊明(352或365年—420xx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

中华励志成语故事大全

中华励志成语故事大全 (1)【映雪囊(náng)萤】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 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孙康映雪苦读)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 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车胤囊萤夜读) (2)【负薪(xīn)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 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 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李密牛角挂书) (3)【悬梁刺股】 果然,刘自吃饭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异常的举动,而是和我拉起家常来。没想到他那 么亲切,感觉像邻家大哥。饭后,刘自邀我去爬山,我欣然答应了,因为我以前最喜欢登 山了。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 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 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孙敬悬梁苦读)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 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 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苏秦刺 股苦学)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 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 方法不必效仿。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不为五斗米折腰∣教科版五四制

《不为五斗米折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不为五斗米折腰”,其实只是陶渊明的一种牢骚和怨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阅读本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有骨气,不趋炎附势、品格高尚。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了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了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陶渊明吗?知道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陶渊明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导入本文,令学生们对本文更加感兴趣。 二、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人物生平 陶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陶渊明的人物生平,了解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字词学习 1、字词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