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全部笔记

政治哲学全部笔记
政治哲学全部笔记

哲学

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以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人与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要求我们必须遵守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非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全面认识和把握实际。

按规律办事,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把其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人与自然

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人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世界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

认识论(“求索真理的历程”)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③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与上升性。(波状前进、螺旋式上升)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与永恒的使命。

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①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联系具有普遍性,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事物间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直接/间接、内部/外部、本质/非本质、必然/偶然)。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客观/主观、内部/外部、有利/不利)。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④整体: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整体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部分: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相互联系。

⑤系统优化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整体的功能。

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使各要素按一定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迎接各种挫折与考验。

③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防止质变:坚持适度原则,把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事物原有的性质。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②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用“矛盾对立统一”分析材料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材料

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材料

矛盾具有斗争性+材料

二者对立统一

②坚持一分为二(二分法、全面的观点),防止片面性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①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②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我们要(反对不承认矛盾、回避矛盾)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二分法、防止片面性。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特点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④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概而论、一刀切

(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

①任何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共同: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坚持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秩序,办事情时坚持把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哲学依据。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

主要矛盾。+材料

②主次矛盾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要统筹兼顾,抓主要矛盾的同时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的主次方面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笼统: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具体: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着重地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又要善于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分清支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反对均衡论,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反对一点论;既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又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

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

③分析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矛盾

④分析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

⑤反对不顾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一刀切

★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材料:

①矛盾既对立统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②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办事情时坚持把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以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⑤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看问题

辨证否定与创新(“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辨证否定观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及自己否定自己、自己

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②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③必须树立创新意识。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①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②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创新的社会作用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社会的基本运动/发展规律:

①贯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发展是在此矛盾的运动中和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③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为非对抗性的矛盾。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人民群是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有时先于社会存在发展,又是落后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价值观(“实现人生的价值”)

★实现人生价值

①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材料。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有机结合;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有机结合;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

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追求人的个性发展,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①价值判断是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断。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的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题差异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

③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现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

高的价值追求)

★价值观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随之变化而变化并且随实践不断深化。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努力方向、行为、态度、方式、结果就不同

③价值观有先进落后之分。(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我们要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价值选择,倡导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考研政治2017年毛中特粉笔笔记[整理版]

材料分析题重点在第八章或者第十二章 重点章节:第二章,第八章,第七章 今年重点:第十二章 毛中特有12个章节,大纲变动最大的就是毛中特。15→12.第八章是重点章节,是以前四个章节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革命、建设、改革。 毛泽东思想解决革命和建设的任务,中特理论解决建设和改革的任务。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毛”和“中特”;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一脉相承,与时俱。承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进的是中国国情 4.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飞跃,中特理论是第二次飞跃。新的革命 方法:群众路线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解决社会主义),三个代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实现怎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第二次飞跃;思想基础;根本指针。 9.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 毛泽东思想与中特理论相同点:思想基础是实事求是 10.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1)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和基础;(2)理论联系实际——根本途径和方法;(3)实事求是——实质和核心;(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验证条件和目的。 1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核心。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复习课程

急救护理学 1、市区急救的反应时间是15分钟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组成: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救护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 作用:既适合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3、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4、急诊护理工作的具体目标及措施:(选择)P18 (1)、稳定急诊护理专业队伍 (2)、提高分诊准确率 (3)、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4)、完善急救备用物资管理机制 (5)、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6)、提高急诊患者的住院率 (7)、规范护理文书

(8)、保证互换沟通通畅 5、ICU的人员编制:床位:医生人数=1:0.8以上 床位:护士人数=1:2.5-3以上 ICU 收治对象: (1)、创伤、休克、感染等引起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心肺复苏后需要对其功能进行较长时间支持者 (3)、严重的多发伤、复合伤 (4)、物理、化学因素导致疾病症,如中毒、溺水、触电、虫蛇咬伤和中暑患者 (5)、有严重并发症的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6)、各种术后重症患者或年龄较大,术后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高危患者 (7)、严重水、电解质、渗透压和酸碱失衡者 (8)、严重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肾上腺和垂体等分泌危象患者 (9)、各种原因大出血、昏迷、抽搐、呼吸衰竭等各系统器官功能不全需要支持者 (10)、脏器移植术后及其他需要加强护理者 6、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易感性增加 感染患者相对集中,病中复杂 各种进入性治疗、护理操作较多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史 文艺学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 1、文学史:是一门历史的、具体的,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概念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2、文学史三个含义:A:从文学实际出发,并按照一定的历史线索,树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B:分析、比较、评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 C:分析比较和评价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潮 3、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另一分支,他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 文科学理论为指导,是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 科学认识活动 4、文学批评的三个含义:A:文学批评的指导思想是: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哲学以及其他一切人文社会科学 B: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为主的一切文学现象 C: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比较和评价具体作品的审美价值,总结作家创作的优劣长短,判断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引导并帮助读者欣赏,理解文学作品,培养读者健康的审美观5、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文学的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 和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规律,从中发现并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 命题框架、和研究方法 6、文学理论的的含义:A:文学理论以整体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B:是对文学理论的把握 C:文学理论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理论 7、学习文学理论的三种境界: A:第一种境界:不仅仅限于一两种文学理论书籍的阅读,而是对文学理论史做了纵向扫描,对相关文学理论 史原著做了精细的研读。 B:第二种境界:不仅研究文学理论,你还把文学理论作为人类人文思想库的一部分来看待,同时关注哲学、 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等。通过文学理论试图达到的是整体性的理解人类精神生 活的丰富性和可解释性。 C:第三种境界:文学理论成就了你的世界观,,使之学会了为信仰、理想而活,为意义、价值而活。 第二章本质论 ◆本质论是从⑴文学的审美性,⑵文学和文学观念,⑶文学的艺术性三方面来谈的。 一、文学的审美性 1、“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三者关系的理解文学具有感性色彩 ⑴审美:是一个体验和飞鸟影美的现象共性的宽泛概念,是人的心里在感知社会的基础上达到的完善状态,他是意识的社 会心理。 ⑵意识形态:抽象化的思想是以各种理想的方式,无论虚假或真实,来表达支配性的物质关系。 ⑶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与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达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想的一 种艺术样式。 二、文学和文学观念 1、再现说: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文学亚里士多德——《诗学》 理论刘勰——《文心雕龙》 2、表现说: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作品是作家的自然流露。 A:文学本质上是作家的外化 B: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 C:作家也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 3、实用说:强调作品和读者的利用关系 中方:文以载道西方:寓教于乐 4、独立说: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 5、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和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急救知识培训心得体会5篇精选

急救知识培训心得体会5篇精选 急救是当有任何意外或急病发生时,施救者在医护人员到达前,按医学护理的原则,利用现场适用物资临时及适当地为伤病者进行的初步救援及护理,然后从速送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急救知识培训心得体会5篇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急救知识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 我校按照《蓟县20_年应急救护宣教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和学校制定的《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方案》,积极开展全校师生的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学校高度重视,精心筹划,及早准备 自接到教育局下发的《蓟县20_年应急救护宣教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后,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贯彻落实精神要求和培训指标,确保了救护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师生人人受到培训,真正提升了全体师生在日常生活和灾害事故现场自救和急救能力。 二、精心组织,规范施教 1、集中培训。按照培训方案,六、七、八、九四个年级轮流到三楼电教室进行培训,每次培训两个班,最后全校教职工进行培训,保证了受培训师生的精力集中,也保证了培训的规范有效。通过相对集中、系统的观看救护知识光盘的讲解,保证了培训的质量。 2、规范施教。在培训中从“救护新概念、心肺复苏、体外自动除颤的使用、呼吸道异物阻塞的排除、创伤救护基本技能(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及安全搬运)、常见急症现场处理、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现场应对等”理论知识讲授,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的教学,使师生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达到了培训的预期效果。 三、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系统的培训,全体师生基本上能够掌握创伤救护、心肺复苏、意外伤害预防、四大救护技术(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等常识。 虽然通过培训,全校师生基本掌握了救护的基本常识,但与上级要求

【精品】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 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文学概论》学习笔记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特征 王桃令 1、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人、事、物。 2、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分析、比较、选择、缀合、创造性的加工、提炼概括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缀合、加工、概括、提炼、预言,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动机,大致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3、艺术虚构 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通过缀合、想象、联想、推理等心理机制,把现实中本无有、按情理却可能存在的艺术形象、情节、环境等生发构想出来。 4、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可感的、概况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 5、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形象的具体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性。文学形象性的基本特点是:描绘的具体生动性;艺术的概括性;审美的感染性。 描绘的具体生动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一个特点。即所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 艺术的概括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二个特点。即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反映出的却是某一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审美的感染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三个特点。即通过文学形象唤醒人们的美感,使人们沉浸文学形象所表现的境界中,从而得到精神上的

急救常识武大MOOC笔记全知识讲解

急救MOOC 第一讲 1.1许多人并非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心绞痛→原地休息→120→得救 头痛、呕吐、不语→中风→平卧,防呕吐之窒息。 救命的黄金时间:心脏骤停(猝死病人)4-6min ;创伤伤员30min。 first responder:不等于第一目击者,也不必医疗护理执业背景。技能:CPR,创伤救治,常见急症处理,意外伤害,灾难自救,急性中毒。 1.2 目标,原则:有人文关怀。流程: 1.评估现场:自我保护 2.判断病情:有无意识,呼吸,心跳,瞳孔大小,体表出血,四肢骨折。 3.紧急呼救 4.立即施救:触电而心跳停止→心肺复苏 晕倒→掐人中 出血→止血包扎 骨折→固定 高烧胡话→冷敷降温 1.3救护之翼 扭伤:冷敷,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可加压包扎。 抽筋:肌肉反向拉伸,热敷 断肢:冷藏断肢,勿碰水 手指出血:按压指根双侧 鼻血:上身前倾捏鼻,塞鼻,冷敷。 中风:急性脑血管病 鱼刺:小小不舒服,可吞水;大刺痛,医院。 气道异物梗阻:腹式冲击法 蜂蜇:肥皂水洗,冷敷。 蛇咬:有毒的,禁直接用口吮吸排毒。 第二讲心肺复苏术 2.1一切救在身边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早期强调胸外按压。成人生存链2.2流程。 ACCABD 1.assessment.评估现场:看 判断呼吸:看,胸廓起伏5-10s,有无呼吸/濒死呼吸 和反应:叫和拍 2.call(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是自动体外除颤器的英文缩写),calling for help120并取得除颤器。仰卧硬平地。 3.circulation(compression)进行胸外按压:尤其颈动脉无搏动。产生胸泵,心泵。五个标准:够深,至少5cm——让成人胸廓下陷1/3-1/2。 够快,至少给成人100次/分 胸廓完全回弹,按放比例1:1

考研政治大纲(完整版本)

考研政治大纲(完整版本)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对比分析 一、考试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试的学科范围 考试的学科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世界经济与政治。 Ⅲ.评价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

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Ⅳ.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6%

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的考研笔记 飞氘有话说:本笔记适用于所有以《比较文学概论(修订版)》(陈惇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为比较文学考试部分指定参考书的考试,根据我的猜测,师大今年考试明显涉及此部分的内容应该还是以名词解释为主吧,这个笔记应该能满足所有的名词解释吧。 内容可靠,可以放心使用,免费发放,吐血推荐,不求真情回报,但求看贴回复……(BK)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教堂山会议(06年名词解释):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 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 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

2019年考研政治经典复习资料(彩版)

2019年考研政治经典复习资料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2)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3)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4)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①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受到反动没落的社会阶级的拥护和利 根源不能说主观和客观相背离,因为它是认识错误的原因,可以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②社会根源:社会分工、脑体劳动分离,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③认识论根源:在认识过程中,将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加以夸大。将 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重点把握) (6)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 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 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即正确认识事物的(7)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 殊。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 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②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不符合实际的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③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④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一)

急救知识培训心得体会5篇

急救知识培训心得体会5篇 急救知识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 我校按照《蓟县20_年应急救护宣教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和学校制定的《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方案》,积极开展全校师生的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学校高度重视,精心筹划,及早准备 自接到教育局下发的《蓟县20_年应急救护宣教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后,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贯彻落实精神要求和培训指标,确保了救护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师生人人受到培训,真正提升了全体师生在日常生活和灾害事故现场自救和急救能力。 二、精心组织,规范施教 1、集中培训。按照培训方案,六、七、八、九四个年级轮流到三楼电教室进行培训,每次培训两个班,最后全校教职工进行培训,保证了受培训师生的精力集中,也保证了培训的规范有效。通过相对集中、系统的观看救护知识光盘的讲解,保证了培训的质量。 2、规范施教。在培训中从“救护新概念、心肺复苏、体外自动除颤的使用、呼吸道异物阻塞的排除、创伤救护基本技能(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及安全搬运)、常见急症现场处理、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现场应对等”理论知识讲授,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的教学,使师生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达到了培训的预期效果。 三、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系统的培训,全体师生基本上能够掌握创伤救护、心肺复苏、意外伤害预防、四大救护技术(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等常识。 虽然通过培训,全校师生基本掌握了救护的基本常识,但与上级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应急救护培训活动开展的相对较少;二是部分师生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重视程度还不够,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较贫乏。 下一步我校将把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到学校全年工作议程中,通过邀请知名应急救护专家作辅导报告和情景训练、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提高全体师生参与应急救护培训的积极性,真正让全体师生熟练掌握应急救护技能,为蓟县平安作出应有的贡献。 急救知识培训心得体会精选2 很高兴,也很荣幸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红十字及应急救护知识。学习时光是美好的,美好的时光是最快的,七天的时间悄然溜走,转眼到了分别的时刻,心里很是不舍。短短的七天,让我收获满满,在此,衷心感谢__省红十字会、__市红十字会的精心组织,感谢老师们的精彩授课,感谢同学们的无私帮助和真诚友爱!这次培训时间虽然不长,但学习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活动节奏紧张而又充实愉快,时间虽短但收获长远。总结起来,主要是“四个一”: 1、交了一群好朋友。 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相同的事业让我们有了共同的目标。几天来,我们一起生活,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切磋,互学互鉴,共同进

考研政治哲学笔记大全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皆 有,普通人们的世界观通常是自发的,而哲学则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 的问题。 2.哲学是自然知 识、社会知识、思维知 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和具体科学存 在着区别。具体科学的研 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发 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又存在着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 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我们既要反对用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又要反对取消 哲学指导作用的“取消论”。

3.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含义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构成的对立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主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主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3.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第一方面是主要的。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由 ①物质和意识作为哲学范畴,是对世界上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最高概括。研究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乃是世界观最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 ②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③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决定着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 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人类的一切活动无非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基本方面,这两个方面实质上都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因此,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就成为人们一切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5.哲学的党性 在哲学史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哲学流派,但任何一种哲学流派要么属于唯物主义,要么属于唯心主义,不可能超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之外。坚持哲学史上只有两大基本派别,否认“第三种路线”的存在,这就是哲学的党性原则。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的党性表现为阶级性。一般地说,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坚持唯物主义;而反动的没落的阶级坚持唯心主义。

比较文学通论笔记(孟昭毅版)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仅供参考)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 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 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小学安全教育课笔记

xxx小学安全教育课笔记 地点:校园 会议主题:开学第一课 内容:安全教育 一、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二、小学生应注意安全的地方: (1)人身安全,在校园内或公路上不追逐打闹,不爬围墙,不爬树,不接近有电等危险地点,劳动时,注意安全,不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特别是吸毒者,课外不玩火,不玩火。 (2)交通安全,在公路上不追逐打闹,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交叉路口要注意行人车辆,骑自行车宁慢勿快,上、下坡要下车,通过公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3)财产安全,保管好自己的物品、钱财,如有遗失或遇偷盗、敲诈等应向老师及时反映或报警。 (4)饮食安全,不饮生水,不吃不卫生的食品,不吃有病的鸡肉、猪肉等,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霉变或过期食品。 三、学生自查哪些方面未做好,今后要加强注意。 四、安全教育总结 安全教育内容紧扣学生实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教育: 一是教育学生时刻注意交通安全,平时外出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乘坐无安全保障的黑车、病车等。 二是教育学生谨防发生在身边的伤害事故,用血淋淋的事例教育学生平时

三是教育学生做好个人卫生,严防水痘、腮腺炎等春季传染病的发生,若有发烧症状的及时自觉就医等。

防春季流行病和传染病 内容: 第一部分:了解腮腺炎及其传播途径。 讲述:腮腺炎就是人们常说的“痄腮”,腮腺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得了腮腺炎很痛苦,不仅腮部肿胀不能吃东西,而且会引起头痛、耳底疼痛等。哪位小朋友得过这种病能说说当时的感受吗 学生讨论、汇报。 讲述:得过一次腮腺炎就可以终身免疫,也就是不会再患此病。腮腺炎是怎样传播的呢它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腮腺炎病毒会藏在唾液里,唾液飞到哪儿,病毒就传播到哪儿,因此它传播的速度很快,范围也很大。边讲述,边出示投影片①腮腺炎病人→飞沫在空中飘荡→被健康人吸人→患病。②在腮腺炎病人的家里→健康人去探视→吸人含有病毒的空气或触摸器具和吃东西→患病。③提问:你知道腮腺炎是怎样传播的吗?讨沦:如果我们班里有一位同学得了腮腺炎,那么周围的同学会受到什么影响为什么

孟范昆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笔记珍藏版 第3章

第三章:认识论 9.主体,客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价值,绝对真理,相对真理 主体:从事认识实践活动中的人。(主体是人,人不一定是主体如精神病者,植物人) 客体:进入认识范围内的客观事物。(客体是客观事物,客观事物不一定是客体) 要点: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从属关系(×)感性认识: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采取的形式是感觉,直觉,表像,反映事物的现像,外部特征。 理性认识: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采取的形式是概念,推理,判断,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感性认识的特点:具体性,直接性 理性认识的特点:抽象性,间接性 ①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是:材料要丰富,进行思考加工。 ②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是:理论本身要正确;理论要同实践相结合;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关系:理性因素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积极正确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起支撑,调控,正面作用,消极的非理性因素起负面作用。 真理:人们以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①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两层意思: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②真理的第二性,真理是抽象的(×),具体的(√),永恒的(×),多样的(×),近似的(√),没有阶级性的(√)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价值:是客观事物满足主体需要的客观属性。 要点:①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统一表现在:凡是真理都有价值,凡是有价值的东西应该与真理相一致 ②真理和价值的区别表现在:价值有正确的,错误的,科学的,非科学的,革命的和反革命的,因此我们应该把科学的价值人民的价值放在第一位。 绝对真理:任何正确的认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都同错误有原则的区别。 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对物质世界的接近 相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有限度的。 ①广度上看: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对于物质世界的一定领域,一定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发展。 ②深度上看: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对于物质世界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入。 要点:①相对真理不包含错误 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而不是两个独立的真理。 10.认识的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归纳:从个别的事实得到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 演绎:从一般的结论得出个别事实的思维方法 要点: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给归纳以指导 分析:把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并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 综合:把各个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并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 要点: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

《文学概论》学习笔记之欧阳光明创编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特征 欧阳光明(2021.03.07) 王桃令 1、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人、事、物。 2、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分析、比较、选择、缀合、创造性的加工、提炼概括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缀合、加工、概括、提炼、预言,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动机,大致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3、艺术虚构 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通过缀合、想象、联想、推理等心理机制,把现实中本无有、按情理却可能存在的艺术形象、情节、环境等生发构想出来。 4、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可感的、概况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 5、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形象的具体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性。文学形象性的基本特点是:描绘的具体生动性;艺术的概括性;审美的感染性。 描绘的具体生动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一个特点。即所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 艺术的概括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二个特点。即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反映出的却是某一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审美的感染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三个特点。即通过文学形象唤醒人们的美感,使人们沉浸文学形象所表现的境界中,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