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处方药

穴位贴敷处方药

穴位贴敷方

1、便秘方:甘遂3、冰片1、食盐3、大黄3

2、腹泻方:乌梅、川椒、黄柏、黄连,(各等份)

3、尿潴留方:甘遂2、薏苡仁1、白凡2、冰片1

4、术后伤口疼痛方:元胡2、乳香2、没药2、冰片1

5、术后腹胀方:吴茱萸2、肉桂1、茱服子2、冰片1

6.足浴方:红花30 鸡血藤30 伸筋草15透骨草30艾叶15 川芎10

穴位贴敷神阙穴在糖尿病便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穴位贴敷神阙穴在糖尿病便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目的观察穴位贴敷神阙穴改善糖尿病患者便秘状况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该院就诊的120例糖尿病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降糖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服用排毒养颜胶囊,治疗组应用中药饼剂贴敷神阙穴治疗,7 d为1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填写便秘患者生存质量自评量表,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計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神阙穴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便秘状况,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标签:神阙穴;穴位贴敷疗法;糖尿病便秘 糖尿病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长,已成为公认的全球健康问题[1]。患者的血糖长期控制不佳时,会引起糖脂代谢紊乱,出现内脏自主神经受损,当病变累及消化系统时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便秘等症状,甚至引起痔疮、肛裂等,增加患者痛苦。若患者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便秘症状长期不改善,用力排便时会加重病情,甚至引起脑血管破裂等。目前糖尿病引起的便秘并未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只是简单的将其归结于摄入不足或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原因,给予通便治疗,未考虑糖尿病本身的特点。2016年10月—2017年10月该次研究对60例糖尿病便秘患者给予穴位贴敷治疗,便秘症状改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就诊的120例糖尿病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在52~76岁之间,平均为(61.34±4.08)岁;糖尿病病史在3~9年之间,平均为(5.83±1.16)年;便秘病程在4~8年不等,平均为(5.02±0.73)年。治疗组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在50~78岁之间,平均为(61.27±4.28)岁;糖尿病病史在3~10年之间,平均为(5.91±1.13)年;便秘病程在4~9年不等,平均为(5.10±0.81)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相当,(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组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所有入选者均符合2010美国糖尿病协会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且糖尿病病程在1年以上,血糖控制稳定者。②符合罗马III中慢性功能型便秘诊断标准。③近3个月内无使用促进排便的药物。该次研究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知情。④年龄在18~60岁之间。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疗法 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 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 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 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 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 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5、基本操作方法 ①准备物品:治疗盘、药物、0.9%生理盐水棉球、药匙、无菌纱布、棉纸、胶布。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患者信息及医嘱。 ②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③0.9%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④根据医嘱辨证辨病组方取穴: ⑤贴敷方法:将已制好的散剂、糊剂、泥剂或浸膏剂药物事先置于胶布粘面正中,然后对准腧穴进行粘贴。或直接将药物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覆胶布粘贴亦可。巴布剂、膏药、硬膏剂、丸剂、饼剂、磁片可直接将巴布剂或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注意贴敷时间,4-8小时取下即可,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⑥敷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⑦清理物品,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字。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疗法 【概述】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治疗作用、首先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 【适应症】 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不孕症、妊娠恶阻、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位不正、习惯性流产、产后尿潴留、乳汁不通、回乳、慢性盆腔炎、子宫脱垂、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等。 【禁忌症】 1 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 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 3 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 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5 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 6 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 注意事项 1 敷药前应洗澡,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出汗;治疗期间如有不适需及时请教医生,外敷时感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以随时揭去药膏。如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不必过多担心。 2 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辣刺激食品、冰冻食品、豆类及豆制品、粘滞性食物及温热易发食物(如羊肉、狗肉、鸡肉、鱼、黄鳝、螃蟹、虾等)。 3 贴敷当天避免贪凉,不要过度吹电风扇和在过冷的空调房中停留,更要避免空调冷风直接吹到贴敷部位,以利于药物吸收。否则,体内阴寒发不出去,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4 注意室内通风,注意防暑。适当活动,但不要做剧烈运动。 【操作方法】 穴位贴敷疗法的操作方法是贴敷前,应用温开水将局部洗净擦干,或用酒精棉球擦净。在第2次涂药前,需用消毒干棉球蘸上温开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第1次所涂敷的药物,擦干后再涂上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药物贴敷时间及疗程视疾病与贴敷部位而定。如敷脐,一般都是1~5天换药1次,有些药粉气味俱厚,不需水、酒或药汁调敷,直接将药粉填脐者,也可5~10天换药1次。至于敷脐疗法的疗程,急性病多为3~5天,慢性病多为5~10天,两个疗程之间休息3~5天。伏贴每次敷药2~3小时,共三次。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穴位贴敷疗法 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 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 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 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 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 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5、基本操作方法 ①准备物品:治疗盘、药物、%生理盐水棉球、药匙、无菌纱布、棉纸、胶布。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患者信息及医嘱。 ②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③%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有"蚖……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即用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书中还有创口外敷即有"傅"、"涂"、"封安"之法,所载的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当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为后世所广泛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疗效已有一定的认识逐步运用于临床。在《灵枢·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治,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 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劳损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华佗在《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晋唐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参青、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其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唐·孙思邈在《孙真人海上方》中写道:"小儿夜哭最堪怜,彻夜无眠苦通煎,朱甲末儿脐上贴,悄悄清清自然安",并提出了"无病之时"用青摩卤上及足。动以避"寒心"等求病先防的思想。 宋明时期,中药外治法不断改进和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穴位贴敷疗法的内容。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圣济总录》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感冒 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 穴位:神阙、大椎、涌泉; 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此治风寒感冒。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 穴位:风池、大椎; 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此治风热感冒。 咳嗽 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 穴位:肺俞、大杼、后溪; 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

穴位:肺俞、膻中、涌泉; 方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固定。此用于寒咳。 哮喘 处方:老姜9g,麻黄4.5g; 穴位:膏肓、大杼; 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处方: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 穴位:足心; 方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昼夜。 处方: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 穴位:天突、肺俞; 方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少量,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 中暑 处方:鹅不食草适量;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每用时,取药末约0.5g,放入鼻孔中。此治感冒暑湿证。 处方:田螺3枚,青盐1g; 穴位:脐下; 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呕吐 处方:白矾、面粉各适量; 穴位:涌泉; 方法:白矾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状,敷贴于涌泉穴。此治热性呕吐。处方:吴茱萸(炒)30g,生姜1块,香葱10余根; 穴位:脐腹; 方法:上三味,共捣成饼,蒸热敷贴在脐腹处。此治寒性呕吐。 呃逆 处方:皂角末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用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得嚏即止。此治突呃不止证。

穴位敷贴治疗贴治疗颈椎病

穴位敷贴治疗贴治疗颈椎病、急性腰扭伤、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分院骨伤科 陆明初 颈椎病、急性腰扭伤和肩周炎是临床比较常见的骨伤科疾病。我科应用穴位敷贴治疗贴(云南思茅金利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治疗患者137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系龙华分院的门诊患者,将收治的137例患者随机分成穴位敷贴组和针刺(针灸)组。穴位敷贴组70例,其中男36例,女34例,年龄25~75岁,颈椎病28例,急性腰扭伤14例,肩周炎28例;针刺(针灸)组67例,其中男34例,女33例,年龄25~73岁,颈椎病27例,急性腰扭伤15例,肩周炎25例。病程最短1天,最长25余年。 1.2 治疗方法穴位敷贴组,颈椎病选取新设、外关、大椎及阿是穴;急性腰扭伤选取委中、后溪及阿是穴;肩周炎取肩髃、肩髎、肩贞、秉风、曲垣、阿是穴。使用方法为清洁皮肤,贴准穴位,24小时后更换一次。针刺(针灸)组,颈椎病选取新设、外关、绝骨、后溪、大杼、天柱、天井、合谷、风府等穴;急性腰扭伤选取阿是穴、肾俞、命门、大肠俞、委中、承山穴等穴位;肩周炎取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天宗、曲池、秉风等。颈椎病、肩周炎7次为一疗程。急性腰扭伤3次为一疗程。嘱患者进行适当运动。 1.3 疗效标准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各类病证的临床比较。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颈椎病 治愈:原有各型症状消失,颈及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未愈:症状无改善。 急性腰扭伤 治愈:腰部疼痛消失,脊柱活动正常。 好转:腰部疼痛减轻,脊柱活动基本正常。 未愈:症状无改善。 肩周炎 治愈:肩部症状及疼痛消失,活动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活动。 好转:肩部症状及疼痛减轻,活动基本正常。 未愈: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穴位敷贴治疗和针刺对三种疾病的治疗都是有效的。三种疾病穴位敷贴组和针刺组相比,两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病种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未愈总有效率颈椎病穴位敷贴组28例13 14 1 96.43%针刺组27例10 15 2 92.6%急性腰扭伤穴位敷贴组14例7 6 1 92.86%针刺组15例 4 10 1 93.33%肩周炎穴位敷贴组28例9 17 1 96.43% 针刺组25例7 16 2 92%

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

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 一、概述 穴位贴敷疗法,就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得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就是穴),用来治疗疾病得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就是中医治疗学得重要组成邓分,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得一套独特得、行之有效得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得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得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得发展历史。 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就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得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得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就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与相互补充,共同发挥得整体叠加治疗作用、首先就是药物得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得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得功效,多具辛味得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得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得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得整体作用。 二、适应症 颈椎病、落枕、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急性腰扭伤、痛经、腰椎间盘突出症、足底痛、类风湿性关节炎、阳痿、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不孕症、妊娠恶阻、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位不正、习惯性流产、产后尿潴留、乳汁不通、回乳、

慢性盆腔炎、子宫脱垂、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等。 三、禁忌症 1、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她方式固定。 3、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严重得荨麻疹患者。 5、疾病发作期得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得急性发作期等。 6、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 四、穴位得选择 1、颈椎病(痹证) 主穴:颈夹脊、风池、大椎、阿就是穴; 配穴:肩井、曲池、外关、中渚、合谷、后溪、百会。 2、落枕(痹证、项强) 主穴:风池、大椎、阿就是穴、后溪、悬钟; 配穴:落枕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颈夹脊、外关。 3、肩关节周围炎(漏肩风、冻结肩、肩凝证) 主穴:肩髃、肩贞、臂臑、肩髎、阿就是穴; 配穴:曲池、天宗、外关、合谷、条口、肩井、中渚、承山。 4、肱骨外上髁炎(肘痛、肘劳、伤筋) 主穴:阿就是穴;

76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

76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 药物敷脐:独特而理想的给药途径对危重病人口服药疗效不显著者,敷脐疗法可收奇效。 肚脐没有皮下脂肪,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肚脐作为人体一个独特的给药途径,用药物贴敷或施以热熨等方法,有复元回阳、开窍固气之功能。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中药敷肚脐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1.天麻或天麻片 穴位:神阙穴(肚脐) 方法:从药店买来成块的天麻或中成药天麻片,打粉后填入肚脐内,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天晚上贴,早晨取下。 疗小叶增生的外敷方法 小叶增生大概是女性朋友中最常见的疾病了。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常郁闷,便会发现自己一侧或两侧乳房中出现了肿块,摸上去感觉硬硬的,又很有韧性,有点儿像摸橡皮块的感觉,用手去推还能推动,这就是小叶增生。 其实小叶增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疾病,大多数患上此症的女性朋友会在发病数月或一两年后自行缓解,无需治疗。不过,也有一小部分人是一直有着小叶增生的,虽然不痛不痒,但是乳房中有肿块,终究是一件让人心里不太舒服的事情,有些女性还总担心它会转化成肿瘤什么的,所以,我给大家提供一则可以帮助消除小叶增生的外治方法:把天麻打成粉填入肚脐内。 友情提示: 配合逍遥丸,效果更好 2.胃气不足。方法:取一粒健胃消食片或补中益气丸捣碎,填入肚脐,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小时,然后休息12个小时。 3.肚脐敷药治疗鼻炎 ,处方:党参10g,白术7g,干姜5g,炙甘草3g,扑尔敏2粒。粉碎成细粉,填神阙穴 4.自汗,盗汗,遗尿-----用五倍子打成粉贴在肚脐上。 可用五倍子15克(或五倍子30克、朱砂3克),焙干研细,睡前敷于肚脐或涌穴上治疗盗汗。 5.失眠-----桑葚子煮汤。还可用归脾丸,贴在肚脐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晚上贴上,早上拿下来。 6.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 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封盖,12个小时以后取下。 夏天天气炎热,人们都喜欢吃生冷寒凉的瓜果、当时觉得很舒服,但时间久了,肠胃就容易受寒,呕吐或腹泻。很多人都找不到原因在哪儿,往往都是随便吃点什么止泻药就了事,殊不知,大热天过

50种常见病的穴敷疗法(精校版本)

50种常见病的穴敷疗法(推荐收藏)2016-07-01 19:40 50种常见病的穴敷疗法 作者/李今庸 ?感冒 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 穴位:神阙、大椎、涌泉; 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此治风寒感冒。 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 穴位:风池、大椎; 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此治风热感冒。 ?咳嗽 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 穴位:肺俞、大杼、后溪; 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 穴位:肺俞、膻中、涌泉; 方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固定。此用于寒咳。 ?哮喘 处方:老姜9g,麻黄4.5g;

穴位:膏肓、大杼; 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 处方: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 穴位:足心; 方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昼夜。 处方: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 穴位:天突、肺俞; 方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少量,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 ?中暑 处方:鹅不食草适量;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每用时,取药末约0.5g,放入鼻孔中。此治感冒暑湿证。 处方:田螺3枚,青盐1g; 穴位:脐下; 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呕吐 处方:白矾、面粉各适量; 穴位:涌泉; 方法:白矾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状,敷贴于涌泉穴。此治热性呕吐。 处方:吴茱萸(炒)30g,生姜1块,香葱10余根; 穴位:脐腹;

穴位贴敷神阙穴治疗便秘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718556326.html, 穴位贴敷神阙穴治疗便秘的效果观察及护理作者:林成华姜少红 来源:《人人健康》2019年第04期 【摘要】便秘是老年人、长期卧床人员等的多发病、常见病之一,原因多是阴阳气血亏虚、大肠积热或气滞寒凝,导致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所致。如不能及时有效治疗,会增加患者的痛苦或使其病情加重,在临床中我们应用中药进行穴位贴敷神阙穴,取得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便秘;穴位贴敷;神阙穴;中药 便秘是老年人、长期卧床人员等的多发病、常见病之一,原因多是阴阳气血亏虚、大肠积热或气滞寒凝,导致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所致。通常情况下人体肠道中的细菌会将未形成消化的蛋白质进行有效分解,随后形成硫醇、氨以及组胺等相应的物质,而上述物质均存具有毒素,当人体将毒素吸收后会产生中毒现象,因此大肠传导出现异常现象,进而引发便秘。如不能及时有效治疗,会增加患者的痛苦或使其病情加重,在临床中我们应用中药进行穴位贴敷神阚穴,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大黄6g,厚朴6g,枳实6g,吴茱萸3g,莱菔子10g。 神阙穴。 中医学认为,脐为任脉之神阙穴,任脉乃奇经八脉之一,贯穿于十二经脉之间,为经络之总枢,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在脐部外敷药物,因其内有丰富的血管与神经,使药物较易透过脐部皮肤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入血到全身,起到通络活血,消除腹胀的作用。大黄味苦寒,有荡涤肠胃、泻下攻积、推陈致新的作用;厚朴:下气宽中,消积导滞;枳实:破气除痞,除满导滞;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莱菔子:引气除胀。临床中根据患者的症状辩证,五味中药任意组方。神阙穴位贴敷起到穴位刺激及药物局部吸收双重作用。 责任护士根据医嘱将所需的中药粉末盛在小药杯中,用老醋进行调配,取大小适宜的穴位貼,将调配好的中药涂抹在穴位贴上,嘱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脐部,贴敷于患者的神阙穴。每天上下午各贴一次,一次2~4小时,三天一个疗程。 在2017年~2018年,两年中我院使用中药穴位贴敷神阙穴治便秘达600多例,使用后在24~48小时见效的大于90%,一个疗程不见效的12例,继续再应用一个疗程后均见效。 便秘则是大肠传导功能出现异常现象,主要症状表现在大肠秘结,同时将排便周期予以延长,或者排便周期较短但是无法进行排便风。主要发病群体为中老年人群,引发因素为饮食较为精细、喜欢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因此对胃肠功能造成了影响,从而产生了便秘现象。一方面,当前饮食结构有所转变,临床中不少老年患者平素饮食喜好油腻食物,加之饮食中纤维素较少,导致患者易发便秘问题。另一方面,老年患者肠道蠕动能力下降,加之日常运动量有所

神阙穴穴位贴敷,何小娟

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骨科术后卧床患者便秘的临床观察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便秘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论治,主要探索治疗骨科骨折卧床病人便秘的方法。方法:对100例骨折卧床伴便秘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50例,观察组50例,按照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中药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便秘有效率达88.57%,对照组有效率为43.33%,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骨科术后卧床患者便秘常见的中医分型 l .2.l.1实热型:以大便干结,腹部胀满,按之作痛,口干或口臭,舌苔干燥,脉滑实为主证。 l.2.1.2虚寒型:以大便秘结,面色咣白,时作眩晕;心悸,甚则少腹冷痛,小便清长,畏寒肢冷,舌淡或胖,苔白润而滑,脉沉迟为主证。 1.2.1.3气滞型:以大便不畅,欲解不得,甚则少腹作胀,嗳气频作,苔薄,脉细弦为主证。 1.2.1.4 气虚型:以大便干结如栗,临厕无力努挣,挣则汗出气短,面色白,神疲气怯,舌淡,苔薄白为为主证。 1.2.1.5阴虚型。大便干结,状如羊屎,神疲纳呆,口干少津,舌红,苔少,脉细数为主证。 1.2.2 治疗方法 穴位贴敷:我科室采用自行研发的中药配方敷脐,通过将药物敷于皮肤,能达到腠理之中,药物透过皮肤,直达经脉摄人体内,融于津液之中,与之合二为一,具有内外一贯之妙[3]。 1.2.2.1 实热型中药组成(含剂量):大黄2g、芒硝2g、三棱2g、莪术2g、莱菔子1g、枳实3g、厚朴3g。配制方法:将上述5味药粉碎研末,加以适量香油调制,密封罐内保存。敷脐方法:密封罐取药膏约15g敷于患者脐内,即神阙穴。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穴位贴敷疗法 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 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 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 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 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 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5、基本操作方法 ①准备物品:治疗盘、药物、%生理盐水棉球、药匙、无菌纱布、棉纸、胶布。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患者信息及医嘱。 ②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③%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神阙穴穴位贴敷用于腹部术后促进肠蠕动的临床应用观察56

神阙穴穴位贴敷用于腹部术后促进肠蠕动的临床应用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穴位贴敷神阙穴对腹部手术后促进肠蠕动,缓解腹部胀痛。方法:对随机选择腹部手术后患者100名,随机分为2组各50名,治疗组 采用“穴位贴敷神阙穴”,对照组采用自主恢复胃肠蠕动“观察疗法”通过以上两种 方法进行对比,临床效果评价进行分析。结果:经临床观察治疗组在排气时间、 肠鸣音恢复次数及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 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对于衰老稚弱者、病药格拒、药入即 吐者尤宜。 【关键词】神阙穴;贴敷;腹部术后;肠蠕动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6-0110-02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调成 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 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用来治 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 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 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我院护理部通过反复临床实验,应用穴位贴敷神阙穴促进患者术后肠蠕动取得良 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腹部手术后患者100名,采取自愿的原则,随机分两组,每组50 名患者,治疗组采用“穴位贴敷神阙穴”,观察组采用自主恢复胃肠蠕动“观察疗法”,通过以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临床效果评价并建立患者档案。 1.2 方法 温水局部清洁,取当归15g.砂仁6g.乌药15g.枝壳10g.厚朴10g.将药物盐城粉末状,用水调成糊状,取适量药物置于神阙穴,以天灸贴覆盖其上,以免移动或 脱落。每次选一个主穴,每24小时更换一次。 1.3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6小时排气,肠鸣音>每分钟3次,腹胀腹痛症状消失。有效:治疗后排气时间为6~12小时,肠鸣音小于每分钟3次,腹胀腹痛症状渐改善至 消失。无效:12小时仍未排气,肠鸣音小于每分1次,腹胀腹痛无改善,甚至加重。 2.结果 经治疗,治疗组排气时间7.85±3.5,肠鸣音次数每分钟3~4次。治疗效果显 效17例,有效2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排气时间10.5±3.5,肠 鸣音次数每分钟1~3次。治疗效果显效7例,有效25例,无效18例,总有效 率64%。 3.讨论 腹部手术后患者因麻醉、手术创伤、牵拉等刺激,常导致肠蠕动功能减弱, 出现腹胀、术后排气排便功能障碍等,而穴位贴敷神阙穴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 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 作用。经皮肤吸收的药物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一方面可避免肝脏及

神阙穴穴位贴敷与艾灸治疗腹泻效果明显

神阙穴穴位贴敷与艾灸治疗腹泻效果明显 发表时间:2017-11-27T14:03:39.9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9期作者:沈有林张萌[导读] 神阙穴艾灸与穴位贴敷在治疗慢性腹泻治疗中有显著疗效。 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无锡 214071 摘要:目的:研究神阙穴艾灸与位贴敷在治疗慢性腹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3月-6月收治的48例慢性腹泻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结果:观察组慢性腹泻治疗显效率(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阙穴艾灸与穴位贴敷在治疗慢性腹泻治疗中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腹泻;艾灸;穴位贴敷 慢性腹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对人体有极大危害。在对腹泻患者进行治疗时,药物治疗固然是一个重要方面,患者的饮食习惯也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人五脏则嗔满闭塞,下为飨泄”。《素问·举痛论》指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飨泄”。因此腹泻患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饮生水,不食生冷瓜果,不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可结合食疗健脾益胃,居处冷暖适宜,起居有时,并注意精神调养,加强身体锻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3月-6月收治的48例慢性腹泻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为24例患者。实验组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60.5+8.5)岁,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12例,年龄45-74,平均年龄(62.5+9.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24例慢性腹泻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给于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心理安慰等。 实验组24例慢性腹泻患者采用中医治疗方法,采用神阙穴穴位贴敷+艾灸疗法,先将艾条点燃后距穴位皮肤约5 cm,以微热不痛为度,时间约30 min,以皮肤潮红为度,艾灸可采用回旋灸、温和灸、雀啄灸这三种手法每日灸治2次,7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天。艾灸后可用自制贴敷药物敷脐,每日2次,7天为一疗程,两个疗程之间间隔3天。穴位贴敷药物:党参,茯苓,陈皮等,将自制中药粉碎并研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敷脐,用无纺布覆盖。 两组实验连续两周。 2..结果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 显效:腹泻次数恢复正常,或腹泻次数降低到2次/天,。 有效:腹泻次数减少,数未降低到2次/天,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或无改变。 无效:治疗后腹泻次数未降低到2次/天,大便性状未恢复正常。 3.讨论 神阙穴艾灸+穴位贴敷在治疗腹泻的效果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得到患者认可,也是一种副作小、操作简便,易于患者接受、无痛无创的中医方法。艾灸具有散寒通络、活血逐痹、回阳固脱、消瘀散结以及防病保健的功效,对于腹泻患者的虚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穴位贴敷疗法是作用于神阙穴,此穴位于腹之中部,为中、下焦之枢纽,临近肠胃,所以此穴有健脾和胃,理肠止泻之功,多用于泄泻等治疗。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治疗局部病变也必须从整体出发,采取适当措施。慢性腹泻病位在肠,但与多脏器有关,治疗时应通过辨证分型,给予相应治法,以达到扶正祛邪、调理胃肠道的作用。中医治法多样,在治疗疾病时不应拘泥于某种治疗方法,应辨证论治,给予患者最有效、伤害最小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传统穴位加神阙穴贴敷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126例疗效观察.

传统穴位加神阙穴贴敷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126例疗效观察 [ 09-09-16 09:31:00 ] 作者:王利然编辑:studa20 【摘要】目的观察传统穴位加神阙穴贴敷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6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6例,对照组60例,在农历三伏天,分别采用传统背俞穴+神阙穴和口服转移因子口服液。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穴位+神阙穴贴敷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好,且操作简便易行,无毒副反应。 【关键词】反复呼吸道感染; 中药外敷; 神阙; 哮喘; 儿童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学龄前儿童更多见。该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容易导致哮喘、心肌炎、肾炎等,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并给患儿家庭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越来越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笔者依据冬病夏治理论,应用传统穴位+神阙穴贴敷治疗126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6例均来自本院200605~07门诊患儿。以患儿就诊顺序从1~126进行编码,再运行简明统计分析软件10.35,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6例,其中男42例,女24例;年龄1~3岁15例,4~7岁24例,>7岁27例。对照组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1~3岁11例,4~7岁20例,>7岁29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成都“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执行。(1)年龄从出生至2岁,每年上呼吸道感染7次,下呼吸道感染2次;(2)3~5岁每年上呼吸道感染6次,下呼吸道感染2次;(3)6~12岁每年上呼吸道感染5次,下呼吸道感染2次。说明:(1)上呼吸道感染第1次距第2次至少7 d以上。(2)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加下呼吸道次数,反之则不成立[1]。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实用中医儿科学》。主症:易感冒,感冒次数参考西医诊断标准;次症:腹胀、纳差、大便不调,乏力,自汗;舌脉:舌淡,苔白,脉数无力,指纹淡。具备主症及次症中的2项,同时参考舌脉即可诊断[2,3]。

穴位贴敷部分

穴位贴敷部分. 第十一章穴位贴敷把药物研成细末,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穴位贴敷疗法,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

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阿是穴)接贴敷穴位、患处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穴位贴敷作用机理我们认为其尚不完全清楚。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二是药物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可能的机理有如下三个方面:吸收后的药效作用;三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 一、穴位作用

,是人体营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卫气血循环运行出人的通道,汇点,是“肺气所发”和“神气游行出人”的场所。根据中医脏腑一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各种致病之邪滞留在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受到损害和影响,致使经络涩滞,郁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则百病生焉。 此时,可能在经络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属腧穴部位)出现麻木、疼痛、红肿、结节或特定敏感区(带)等异常情况。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闭之气……以散瘀结之肿”,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凋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二、药效作用 闭塞其气,清·徐大椿曾说:“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使 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服药尤为有力”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热拔毒,消肿止痛,止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的作用。血生肌,消炎排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