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研究进展

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研究进展

王继

【摘要】Deafness is the common reason which affects human health and causes human disability. The progress of many deafness have genetic factors. Hereditary hearing loss includes the 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 and 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 The research shows that:at least 50% of congenital deafness is caused by genetic factors, the 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 accounts for 70% , about 77% of the 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 is autosomal recessive inheritance. The 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 is a kind of genetic syndrome which means the hearing obstacles is one of many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whole body. 40% deaf people can get a clear genetic diagnosis by the deafness gene detection. Here is to make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genetic deafness.%聋病是影响人类健康和造成人类残疾的常见原因,许多聋病发病过程都有遗传因素作用.遗传性耳聋包括非综合征型耳聋和综合征型耳聋.研究表明,至少50%的先天性耳聋由遗传因素导致,非综合征型耳聋占70%,约77%的非综合征型耳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综合征型耳聋是指听力障碍只是全身多处临床症状之一的遗传综合征,因此通过耳聋基因检测可为我国40%的聋病患者明确遗传学诊断,该文就遗传性耳聋基因研究的进展予以综述.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3(019)003

【总页数】3页(P442-444)

【关键词】遗传性耳聋;基因;非综合征型耳聋;综合征型耳聋

【作者】王继

【作者单位】大理学院临床医学院,云南,大理,6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4.5

遗传性耳聋是遗传物质异常导致的听力障碍,不仅影响患者本身,而且还会传给后代,其病根源于基因缺陷的父母,父母的基因遗传给后代,使其发病,而父母的听力可以是正常的,也可以是异常的,为什么正常的父母会生一个耳聋患儿?有的耳

聋为什么传男不传女?为什么偶尔一次用药就会导致耳聋?这些都是由于耳聋的遗传性。那么,如何早期发现遗传性耳聋,就要通过耳聋基因检测以确定病因和遗传方式。

1 遗传性耳聋基因的概述

耳聋是导致交流障碍最常见的疾病,大多数发病都与遗传有关。在所有耳聋患者中,遗传性耳聋约占1/2,遗传性耳聋可分为综合征型耳聋(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SHI)和非综合征型耳聋(non-syndromichearingimpairment,NSHI)。SHI除了耳聋,还有眼、骨、肾、皮肤等其他病变,NSHI仅有耳聋。学

语前耳聋发病率为1/1000,约半数是遗传所致,其中70%是NSHI,30% 是

SHI[1]。遗传性NSHI基因目前已定位了100多个NSHI致病位点,克隆了70多个耳聋基因,这些基因的克隆为破解听觉障碍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2-3]。

所有的NSHI几乎都符合孟德尔单基因遗传规律,1995年以来NSHI基因的研究

越来越多,遗传学家估计约有200个基因与遗传性耳聋相关,一般来说,常染色

体显性遗传引起的耳聋大多是迟发、进行性和症状较轻的耳聋,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引起的具有发病早和病情重的特点。根据遗传方式,遗传性聋又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隐性、X连锁和线粒体母系遗传性聋。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迅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完成,耳聋的基因研究取得了很大发展。

2 遗传性NSHI

2.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autosomal dominant non-syndromic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DFNA)的基因座用DFNA来表示,按发现的先后依次排序,现在已排到DFNA54,定位47型,克隆 21 型(表 1)[4]。表1 NSHI基因克隆情况DFN是Deafness的缩写,A代表dominant,N表示基因座发现次序NSHI 类型基因定位6q21 5q31 22q11.2 6q13 DFNA1 HAID1 5q31 DFNA2 GJB3,KCNQ4 1p34 DFNA3 GJB2,GJB6 13q12 DFNA5 DFNA5 7p15 DFNA8 α-tectorin 11q22~24 DFNA9 COCH 14q12~13 DFNA10 EYA4 6q23 DFNA11 Myosin7A 11q12.3~21 DFNA12 α-tectorin 11q22~24 DFNA13 DFNA15 DFNA17 DFNA22 COLHA2 POU4F3 MYH9 MYQ6

2.2 MYH14基因 MYH14基因是DFNA4型耳聋的致病基因,Leal等[5]的研究证明它编码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228×103,由1995个氨基酸组成,定位于19q1

3.33。MYH14基因与DFNA4都位于第19号染色体,许多不同类型的耳聋均与之有关,所以MYH14是很好的耳聋候选基因。

2.3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的基因座用DFNB表示,目前确定的有60个;已克隆20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NSHI临床多表现为双耳学语前非进行性重-深度感音神经性聋。遗传性耳聋约80%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最多见的致病基因是 GJB2 与 SLC26A4[6]。

2.3.1 GJB2基因在各种耳聋基因突变中,GJB2基因突变最常见。先天性耳聋约

20%与该基因有关,其编码缝隙连接蛋白Cx-26,被确认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NSHI的基础,也可导致少数DFNA。在我国GJB2基因突变的主要方式为233~235delC,在耳聋致病性突变中占78.79%[7]。目前,GJB2基因突变的检测已成

为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一项内容,已发现与耳聋有关的GJB2基因突变点有100多个,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中,特别是对许多西方人耳聋有很大作用(占50%~80%)[8]。

2.3.2 SLC26A4基因 SLC26A4基因也叫 PDS基因,它的突变会导致Pendred综合征和NSHI[9]。国内最常见的听力障碍由LVAS或LVAS伴Mondini畸形所致,SLC26A4基因突变具有种族特异性。在我国 IVS7-2A >G 最为常见[10]。

A2168G、C1229T 也较常见,因此上述基因的检测成为重要的耳聋基因筛查项目[11];IVS7-2A>G属于剪切位点突变,在内含子7的3'末端距外显子8起始处的

2个碱基,突变后该位置的A被G置换,导致剪接位点消失,使前体mRNA不能正常剪接,外显子8整个丢失,最终导致Pendrin的翻译发生异常,影响Pendrin的结构和功能[12],从而导致耳聋。该基因在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中具有很大意义。

2.4 X连锁遗传性耳聋 X连锁遗传NSHI以DFN表示,已报道 8 型(DFN1~

DFN8),DFN2、DFN4、DFN6三型已基因定位,DFN1和DFN3已基因克隆,

遗传NSHI中X连锁遗传性耳聋比较少见,但对发现耳聋基因却有很大帮助。POU3F4基因是第1个被克隆的基因,它位于X染色体上。随着研究进展,发现

了更多耳聋相关基因[13]。X连锁遗传性耳聋的基因座排序为 DFN1~DFN8,但

只有 DFN2、DFN3、DFN4、DFN6有意义。其中DFN2为X连锁隐性遗传,位于Xq22,主要表现为先天性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14]。DFN3位于Xq13~q21,研究表明,它的致病基因是 POU3F4基因,多表现为混合性耳聋[13]。DFN4属

于X连锁显性遗传,其位于Xp21.2,在男性患者主要表现为极重度先天性感音神

经性耳聋,全部频率均可累及;在成年女性多表现为轻度或中度感音神经性耳聋,

主要累及高频[15]。DFN6为X连锁显性遗传,女性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定位在Xp22[16]。而DFN1被证明是与 SHI相关的基因[17-18]。

2.5 线粒体DNA 儿童语前聋<1%是由线粒体突变导致,已发现线粒体

DNA(mtDNA)突变:961delT/insC(n)、T1095C、C1494T、A1555G、A827G、

T1005C、A1116G、G7444A与耳毒性药物相关性聋有关[19-23]。据报道,

12SrRNAm.A1555G突变在新生儿中的发生率为5%~12%[23-25]。其中,mtDNA 12S rRNA.A1555G突变已被证实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导致NSHI有

关;C1494T、A1555G突变与耳毒性药物致聋有关。mtDNA 961delT/insC(n)突

变与药物性聋是否有关还未明确。线粒体12Sr-RNA突变是造成母系遗传性耳聋

的一重要原因,A1555G和C1494T的突变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致聋及 NSHI密切

相关[26-27]。mtDNA突变致聋与感音神经性聋关系密切,线粒体

12SrRNAm.A1555G阳性新生儿出生时可表现为听力正常,若以后使用氨基糖苷

类抗生素,可能会出现“一针致聋”的情况。所以,只有通过基因筛查才能做到早发现和早预防。

2.6 miR-96 miR-96突变与COCH基因突变引起症状相似,Guo等[28]研究认为,microRNAs(miRNAs)由21~25个核苷酸组成,是非编码内源性RNA分子,它

常靶向一个或多个mRNA,在翻译水平通过抑制目标蛋白调节基因的表达。耳蜗

毛细胞生长发育受miR-96的调节,miR-96除了可以影响耳蜗毛细胞的形态,还可以在特定阶段影响许多与发育相关的不同基因表达,进而调节毛细胞的生长过程,因此对维持哺乳动物的听觉正常具有重要作用[29-31]。miR-96突变后,可以影

响毛细胞静纤毛束的正常发育及听觉神经之间联系的构建,从而使感觉神经的传导受阻及毛细胞敏锐程度下降,导致耳聋。

3 小结与展望

耳聋基因诊断为当今耳科学理论与实践带来了革命性进步,但目前由于技术上的难点和高昂的成本,临床分子诊断仅限于GJB2、SLC26A4、线粒体等少数常见基因,其余已知的耳聋基因检出率低,无法纳入临床常规。对于我国来说,首先必须认识中国人耳聋的真正病因,特别是各种遗传性致病因素以及耳聋相关基因的特点,才有可能采取相应的预防和阻断措施。随着更多耳聋基因的发现以及检测方法的完善,遗传性耳聋的早期诊断或产前诊断将成为现实。耳聋基因诊断明确后,根据先证者及其父母亲携带基因类型,结合遗传规律,就可进行耳聋产前诊断。

参考文献

[1]Van Camp G,Willems PJ,Smith RJ.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unparalleled heterogeneity[J].Am J Hum Genet,1997,

60(4):758-764.

[2]Resendes BL,Williamson RE,Mortonc CC.At the speed of

sound:discovery in the owditory system[J].Am J Hum Genet,2001,

69(5):923-935.

[3]Beisel KW.Longitudinal gradients of KCNQ4 expression in spiral ganglion and cochlear hair cells correlate with progressive hearing loss in DFNA2[J].Brain Res Mol Brain Res,2000,82(1/2):137-149.

[4]朱玉华,孙艺,李建忠,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听力学及遗

传学特征分析[J].中国耳科学杂志,2010,8(1):14-18.

[5]Leal A,Endele S,Stengel C,et al.A novel myosin heavy chain gene in human chrom osome 19q13.3[J].Gene,2003,312:165-171.

[6]Smith RJ.Clinical application of genetic testing for deafness[J].Am J Med Genet,2004,130A(1):8-12.

[7]王秋菊.新生儿聋病易感基因筛查的意义和策略[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07,22(1):21-22.

[8]Snoeckx RL,Hassan DM,Kamal NM,et al.Mutation analysis of the GJB2(connenin26)gene in Egypt[J].Hum mutat,2005,26(1):60-61.

[9]Mafong DD,Shin EJ,Lalwani https://www.360docs.net/doc/9719164344.html,e of laboratory evaluation and radiologic imaging in the diagnostic evaluation of children with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Laryngoscope,2002,112(1):1-7.

[10]Wang QJ,Zhao YL,Rao SQ,et al.A distinct spectrum of SLC26A4 mu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enlarged vestibular aqueduct in China[J].Clin Genet,2007,72(3):245-254.

[11]Forge A,Becker D,Casalotti S,et al.Gap junctions in the inner

ear:comparison of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different vertebrates and assessment of connexin composition in mammals[J].J Comp Neurol,2003,467(2):207-231.

[12]Yang JJ,Tsai CC,Hsu HM,et al.Hearing loss associated with enlargedvestibular aqueduct and Mondini dysplasia is caused by splice-site mutation in the PDS gene[J].Hear Res,2005,199(1/2):22-30.

[13]de Kok YJ,van der Maarel SM,Bitner-Glindzicz M,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X-linked mixed deafness and mutations in the POU domain gene POU 3F4[J].Science,1995,267(5198):685-688.

[14]Tyson J,Bellaman S,Newton V,et al.Mapping of DFN2 to

Xq22[J].Hum mol Genet,1996,5(12):2055-2060.

[15]Lalwani AK,Brister JR,Fex J,et al.A new nonsyndromic X-linked sensorineural hearing impairment linked to Xp21.2[J].Am J Hum Genet,1994,55(4):685-694.

[16]del Castillo I,Villamar M,Sarduy M,et al.A novel locus for nonsyndromic sensorineural deafness(DFN6)maps to

chromosomeXp22[J].Hum Mol Genet,1996,5(9):1383-1387.

[17]Jin H,May M,Tranebjaerg L,et al.A novel X-linked gene,DDP,shows mutations in families with deafness(DFN-1),dystonia,mental deficiency and blindness[J].Nat Genet,1996,14(2):177-180.

[18]Koehler CM,Leuenberger D,Merchant S,et al.Human deafness dystonia syndrome is a mitochondrial disease[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1999,96(5):2141-2146.

[19]Li Z,Li R,Chen J,et al.Mutational analysis of the mitochondrial 12S rRNA gene in Chinese pediatric subjects with aminoglycosideinduced and 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J].Hum Genet,2005,117(1):9-15.

[20]Yuan H,Qian Y,Xu Y,et al.Cosegregation of the G7444A mutation in the mitochondrial COI/tRNA(Ser(UCN))genes with the 12S rRNA A1555G mutation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aminoglycoside-induced and 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J].Am J Med Genet,2005,138A(2):133-140.

[21]Dai P,Liu X,Han D,et al.Extremely low penetrance of deafness associated with the mitochondrial 12S rRNA mutation in 16 Chinese families:implication for early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deafness[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6,340(1):194-199. [22]Wang Q,Li QZ,Han D,et al.Clinical and molecular analysis of a four-generation Chinese family with aminoglycoside-induced and nonsyndromichearing loss associated with themitochondrial 12SrRNA

C1494T mutation[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6,340(2):583-

588.

[23]Zhu Y,Qian Y,Tang X,et al.Aminoglycoside-induced and nonsyndromichearing los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G7444A mutation in the mitochondrial COI/tRNASer(UCN)genes in two Chinese families[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6,342(3):843-850.

[24]管敏鑫,赵立东.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耳毒性相关的线粒体12S rRNA突变的

流行病学特征[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6,4(2):98-105

[25]郭玉芬,徐百成,韩东一,等.中国西北地区线粒体 DNA12S rRNA A1555G

和GJB2基因突变[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13(5):666-669.

[26]Nance WE,Kearsey MJ.Relevance of connexin deafness(DFNB1)to human evolution[J].Am J Hum Genet,2004,74(6):1081-1087.

[27]鲁雅洁,程洪波,邢光前,等.非综合征型耳聋GJB2基因和mtDNA

12SrRNA A1555G位点的突变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28(7):855-860.

[28]Guo H,Ingolia NT,Weissman JS,et al.Mammalian microRNAs predominantlyact to decrease target mRNA levels[J].Nature,2010,

466(7308):835-840.

[29]Kuhn S,Johnson SL,Furness DN,et al.miR-96 regulates the progression of differentiation in mammalian cochlear inner and outer hair cells[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11,108(6):2355-2360.

[30]Sacheli R,Nguyen L,Borgs L,et al.Expression patterns of miR-96,miR-182 and miR-183 in the development inner ear[J].Gene Expr Patterns,2009,9(5):364-370.

[31]Lewis MA,Quint E,Glazier AM,et al.An ENU-induced mutation of

miR-96 associated with progressive hearing loss in mice[J].Nat Genet,2009,41(5):614-618.

2022听力筛查及基因检测在遗传性耳聋诊疗中的应用进展全文

2022听力筛查及基因检测在遗传性耳聋诊疗中的应用进展(全文) 摘要 新生儿耳聋发病率逐年升高,遗传因素是新生儿耳聋的主要病因之一。耳聋基因检测为遗传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方向。本综述比较不同听力筛查和基因检测手段,介绍耳聋基因检测的现状、成本与效益,以及基因检测在耳蜗植入疗效预测中的价值,以期提高新生儿遗传性耳聋的检测效率及经济学效益。 耳聋是新生儿常见的出生缺陷,发病率1%。~3%。,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中达2%~4% [ 1 ]o根据2015 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共有5亿耳聋患者。在所有致残原因中,耳聋从2010年第11位上升至2015年第4位,其中儿童有3 200万[2, 3 ]O 我国新生儿耳聋发病率为2%o-3%o [ 4 ]o至2015年,我国0-14岁儿童中有262万中度及以上耳聋患儿[5 I O耳聋可由遗传因素(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和环境因素(如感染性聋、药物性聋、老年性聋和噪音性聋)引起[6 ],由遗传因素或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所致的耳聋为遗传性耳聋, 主要为单基因病,占耳聋的50%以上[4, 5 ]0听力异常可影响儿童期语言发育和社会认知功能,导致学习困难和永久性残疾[7 ],如能在生后3 个月内明确诊断并在生后6个月内开始干预,患儿在发音、理解力、社会

适应和行为等方面得分将升高20%~40% ,故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对耳聋患儿十分重要[8 I o本文就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检测方法的选择及对遗传性耳聋诊疗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一、新生儿听力筛查 L听力筛查方法:2018版(新版)婴幼儿听力损失评估的国际共识认为, 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 , OAE )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uto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ABR建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首选方/9 ]0 OAE主要检测外耳道至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双耳筛查时长一般不超过5 min ,敏感度[93% ( 87%~96% )]和特异度[94% ( 84%~98% )]者B 很高,最为常用[10 ],但受外耳道内胎脂、中耳羊水、呼吸或环境噪声等影响可出现假阳性,且不能检出蜗后病变[11 L最有效的技术是瞬态诱发OAE和畸变产物OAE ,分别针对中频段(2 000-4 000 Hz )和中低频段( 500~1000 Hz)[12]0 AABR能检出听神经功能障碍、定位病变部位并判断耳聋性质,且不受患 儿意识及镇静剂影响[13 ],敏感度为70% ( 62%~77% ),特异度高达97% ( 92%~99% )[10]r更推荐用于NICU新生儿[8 L但AABR检测 费用高、耗时长,对操作人员专业技术要求更高[11 L 2 .听力筛查模式:听力筛查有一阶段(初筛)和两阶段(初筛与复筛)2 种模式,国际上更推荐两阶段模式。对无耳聋高危因素新生儿建议采用 OAE-OAE模式[14 ];对有耳聋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使用OAE-AABR或

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研究进展

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研究进展 王继 【摘要】Deafness is the common reason which affects human health and causes human disability. The progress of many deafness have genetic factors. Hereditary hearing loss includes the 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 and 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 The research shows that:at least 50% of congenital deafness is caused by genetic factors, the 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 accounts for 70% , about 77% of the 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 is autosomal recessive inheritance. The 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 is a kind of genetic syndrome which means the hearing obstacles is one of many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whole body. 40% deaf people can get a clear genetic diagnosis by the deafness gene detection. Here is to make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genetic deafness.%聋病是影响人类健康和造成人类残疾的常见原因,许多聋病发病过程都有遗传因素作用.遗传性耳聋包括非综合征型耳聋和综合征型耳聋.研究表明,至少50%的先天性耳聋由遗传因素导致,非综合征型耳聋占70%,约77%的非综合征型耳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综合征型耳聋是指听力障碍只是全身多处临床症状之一的遗传综合征,因此通过耳聋基因检测可为我国40%的聋病患者明确遗传学诊断,该文就遗传性耳聋基因研究的进展予以综述.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3(019)003 【总页数】3页(P442-444)

遗传性耳聋的研究和治疗

遗传性耳聋的研究和治疗 遗传性耳聋是指由遗传基因突变所致的耳聋。据统计,全球4000万人口患有耳聋,其中20%~25%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组成的大国,各地方、不同族群之间的遗传音感差异很大,因此遗传性耳聋也是我国最常见的聋病类型之一。本文将探讨遗传性耳聋的现状、诊断、治疗等话题。 一、遗传性耳聋的分类 遗传性耳聋可分为两大类:非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和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 非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又分为两种类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则是一种遗传、发育、代谢上的复合症,是由多个突变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米特·沃恩综合症、乌谷病、Pendred综合症等。 二、遗传性耳聋的诊断

遗传性耳聋的诊断有许多方法,主要有DNA测试、听力情况 评估、家族史调查等。其中,DNA测试是最主要的检测方法之一。目前,已有许多的遗传基因与耳聋相关,在检测耳聋基因方面也 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方法,如PCR扩增、基因芯片、基因测序等技术。通过DNA测试,不仅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携带耳聋基因突变, 还可以明确遗传类型,并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较可靠的依据。 三、遗传性耳聋的治疗 截至目前,遗传性耳聋仍是无法根治的疾病。一些药物、手术 等治疗方法仅适用于一些特定类型的耳聋。但是,科学家们在探 索新的治疗方案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1、基因治疗 在此之前,科学家们已经研究出了一种基因修复技术,可以使 听觉神经细胞继续产生新的毛细胞。这一技术还处于试验阶段, 但是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2、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是一种利用干细胞重建听神经的治疗方法,通过将干细胞注入到耳中,将其转化为听神经细胞,从而恢复听力。干细胞治疗目前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成功,但是仍需在人体实验中进行进一步研究。 四、遗传性耳聋的预防 遗传性耳聋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进行严格的遗传咨询和检查,及早诊断患者的耳聋情况,更好地进行辅助听力治疗,对于遗传耳聋的预防和治疗十分关键。此外,孕妇还需注意保持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避免一些孕期药物和化学品的接触等,以最小化胎儿体内突变发生的可能。 总之,遗传性耳聋是一种常见疾病,其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是治疗方法的复杂性和耗费时间的长短,使得获取治疗成果需要更长的时间。虽然这些方法目前尚未最终证实其有效性,但这些方法的发展表明,科学家正在不遗余力地向着治疗遗传性耳聋的目标迈进。而在放眼未来的同时,人们也应该更加重视遗传性耳聋的防范,共同为预防和治疗遗传性耳聋而努力。

耳聋遗传学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

耳聋遗传学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耳聋治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通过对于人类基因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发现耳聋的遗传机制,更可以根据这些研究成果研发出更加精准、有效的耳聋治疗方法。本文将对耳聋遗传学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一、耳聋的遗传机制 耳聋是指神经听觉系统的功能失调,使得人们无法听到声音或只能听到部分声音。耳聋不仅会影响语言发育和社交能力,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和认知障碍。据悉,全球大约有4660万人面临失聪风险。 根据研究,大约有50%的耳聋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因此,研究耳聋的遗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遗传性耳聋包括单基因遗传耳聋和多基因遗传耳聋。单基因遗传耳聋通常是由一对突变基因引起的,例如自配对、隐性和显性遗传。而多基因遗传耳聋则是由多个基因突变引起的,而不是单一基因的问题。 二、遗传学研究的进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更加精准地研究耳聋的遗传机制。现在可以通过遗传学筛查、基因组测序、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单核苷酸多态性等方法来诊断遗传性耳聋。此外,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也已经应用到了耳聋研究中。在这方面,CRISPR-Cas9已成为最有前景的工具之一。 目前,已经发现了大约140个遗传耳聋相关基因。这些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不同的遗传性耳聋表型,如先天性耳聋、劳损性耳聋、眩晕和平衡障碍等。最近的研究表明,转录因子、细胞间蛋白质相互作用和信号转导通路也与遗传耳聋有关。 三、临床应用前景 随着遗传学研究的深入,遗传因素诊断和治疗技术得到了大幅提高。例如,通过遗传学筛查可以检测出导致听力受损的基因突变,并在婴儿出生前进行唾液或羊水取样来诊断遗传耳聋。对于成人,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技术已经可以用来诊断遗传耳聋。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和基因载体则提供了另一种遗传疾病治疗方法。这些技术可以直接编辑患者的DNA,以矫正或恢

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

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 马聪;孙艳美;张萍萍;张攀;苗绘;李亚丽 【摘要】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新的耳聋基因、新突变位点及新致病机制不断被发现,SLC26A4基因c.918+2T>C及c.821C>G突变位点与Pendred综合征相关,TP53 p.R175H突变在甲状腺肿瘤中被发现.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的新错义突变c.624C>G可致聋,HSD17B4基因突变位点c.298G>T与c.244G>T为Perrault 综合征新致病突变.导致WS的PAX3及EYA4基因的新致病突变位点不断被发现,且SOX10突变c.422T>C与慢性便秘相关.CEP78基因为Usher综合征新的致病基因,对该疾病治疗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GJB2基因c.130T>G和c.178T>G突变通过对蛋白质构象产生影响而致耳聋.对OTOF基因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时发现新位点c.1392+1G>A.SLC26A4基因四个新突变位点(c.1673A>G,c.1708-1G>A,c.1952C>T,c.2090-1G>A)可导致非综合征型耳聋.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18(058)045 【总页数】5页(P103-107) 【关键词】遗传性耳聋;综合征型耳聋;非综合征型耳聋;致病基因 【作者】马聪;孙艳美;张萍萍;张攀;苗绘;李亚丽 【作者单位】河北省人民医院,石家庄050071;河北省人民医院,石家庄050071;河北省人民医院,石家庄050071;河北省人民医院,石家庄050071;河北省人民医院,石家庄050071;河北省人民医院,石家庄05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4.43 听力损失是常见的感觉神经性障碍。全球约有3.6亿人患中至重度耳聋,1 000名新生儿中,有1.33名耳聋患者[1],至少50%患者的病因与遗传因素相关。遗传 性耳聋根据是否有除听力损失以外的症状分为综合征型耳聋(SHI)和非综合征型耳 聋(NSHI)。NSHI约占70%。SHI常伴头部畸形、皮肤异常、视网膜色素变性等 症状。迄今为止,耳聋大约与90余个基因的1 000多个突变位点有关。近年随着产前基因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耳聋基因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就近年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 SHI相关基因 SHI表型和遗传学背景复杂多样。世界上已报道的耳聋相关综合征有400余个, 较常见的有Pendred综合征、Waardenburg综合征、Treacher-Collins综合征、Usher综合征、Alport综合征及线粒体基因突变综合征。 1.1 Pendred综合征相关基因 Pendred综合征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十万人中 发病7.5~10人,占先天性耳聋患者的10%[2],由SLC26A4基因突变产生,编码pendrin蛋白,除在甲状腺、内耳表达外,肾脏、前列腺、子宫内膜、乳腺也有表达。表型包括伴前庭导水管扩张(EVA)的神经性耳聋、甲状腺肿大、碘有机化功能障碍。Goncalves等[3]对葡萄牙Pendred综合征女性患者的筛查中发现, SLC26A4基因的新突变位点为c.918+2T>C及c.821C>G。Mironovich等[4]首次在Pendred综合征患者和非综合征型EVA伴或不伴Mondini发育不良患者中 发现突变c.222G>T,孤立的Mondini发育不良患者未检测到该突变。不同原因 致聋者人工耳蜗植入后效果不同,Pendred综合征患儿术后效果好于不明原因耳

遗传性耳聋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遗传性耳聋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遗传性耳聋也称家族性青少年型耳聋,指的是由于基因和染色体异常所致的耳聋。这种疾病是由父母的遗传物质(包括染色体及位于其中的基因)发生了的改变传给后代而引起的耳聋,并且在于孙后代中以一定数量出现。婴幼儿遗传性耳聋的发病率平均为0.05%~0.1%.约占儿童耳聋的50%。 一:遗传途径 本病属于血缘遗传疾病,凡双亲之一有耳聋(先天)基因者,可遗传给第2代或 间隔的第三代。如其母亲携带耳聋基因时,其子女可能有1/3发病,其父亲携带时,其子女可能全部发病;其次是自身基因突变和先天代谢障碍,都可演变为对后代产生遗传性耳聋的因素。二:遗传性耳聋的分类 根据病症表现与过程分为三类遗传性耳聋 1:遗传性先天性耳聋 此类耳聋占遗传性耳聋的1/5,因胎儿受父亲或母亲的遗传基因所致听觉神经细胞发育不全或严重发育不全,出生时就聋或全聋,病情终生少有变化,性格以及智力发育正常。因有血缘遗传致残的危害,所以从保障人口质量、防止遗传(子女婚姻)的角度出发,我们要对和本类耳聋表现症状类似非遗传性先天性耳聋进行认识区别。区别点: (1)表现是出生即聋。 (2)病因:非遗传性先天性耳聋是因患儿在出生前受到母体病毒,细菌,梅毒,耳毒性药物等因素破坏或抑制听神经的发育。 (3)因早产或产程中颅脑受到损伤所致。

(4)父母双方家族中无遗传病史和过敏性体质病史,此类耳聋不具备遗传性危害。 这两种先天性耳聋对治疗的反应和转归是相同的,全聋残占80%以上。据我们的研治体会,早期听力损失在70分贝以内者,经适当治疗多可收到稳定病情提高听力,次者也可以收到阻止病情加快加重发展的效果。但凡听力损失超过80分贝者任何药物都难收效。此类患儿应配带助听器或去聋哑学校训练语音能力,有条件的可以进行电子耳蜗植入。 2:伴有先天遗传疾病的遗传性耳聋 本类耳聋也称耳聋综合征。除耳聋外还有先天遗传病,按其症状分为普通型和重症型,其普通型有: (1)伴头颅,面颌骨,上颚骨和指(趾)骨发育不全。 (2)骨性耳蜗导水管异常,经促发育治疗,多可随体格发育而逐渐矫正。 (3)伴眼眶骨及眼球发育畸形视网膜色素变性视力不全者。 (4)伴有生殖器(腺)发育畸形者。 重症型有: (1)伴有脑积水者。 (2)伴有先天性贫血和先天性心脏病者。 (3)伴有先天性肾病和甲状腺肿大并智力低下者。 (4)伴有全身成骨软骨发育不全者(脆骨病)。

遗传性耳聋基因的鉴定及治疗研究

遗传性耳聋基因的鉴定及治疗研究耳聋是一种导致听力受损的疾病,可影响个体社交、教育、就 业和生活质量。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4亿人口患 有听力障碍,其中约三分之一为遗传性耳聋。遗传性耳聋就是由 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先天性听力障碍。因此,对于人们解决遗传 性耳聋疾病问题至关重要。 基因突变与遗传性耳聋 人类的听觉基因共有约1200个,其中超过500个与听力相关。不同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不同类型的遗传性耳聋。有些突变只涉 及一个基因,并会遗传给下一代。常见的遗传性耳聋类型包括单 基因隐形遗传耳聋、自发性耳聋、隐性遗传聋盲和病毒感染导致 的致聋突变等。 单基因隐形遗传耳聋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耳聋形式之一,频发发 生于人类群体中。在这种类型的遗传耳聋中,缺陷基因在很长时 间内处于隐形状态且不会表现出任何症状,而只有一个包含了相 同DNA序列的正常基因,因此,有时候两个健康的父母也可能会 生下聋儿。目前,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发现这种遗传耳聋类型的基 因突变,为其治疗提供有效手段。

基因诊断技术 目前,已经开发出了多种对遗传性聋进行诊断的技术。这些技 术包括基因测序、单核苷酸多态性和基因芯片技术。其中,基因 测序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快速地鉴定出与耳聋相关的基因 突变。 基于基因测序的基因诊断技术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一些特定类型的遗传性聋患者的遗传病因诊断问题。这为治疗和预防遗传性耳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因治疗技术的应用 基因治疗技术是指通过改变或替代患者体内缺陷基因的外源基 因来治疗遗传性耳聋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基因治疗技术已经成 为研究遗传性耳聋治疗的热点领域之一。 目前,针对一些遗传性耳聋基因的基因治疗技术正在研究和开 发过程中。例如,针对缺陷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基因编辑技

关于耳聋的科研成果

关于耳聋的科研成果 引言: 耳聋是一种常见的听觉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科研界一直在努力探索耳聋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以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耳聋的科研成果,包括病因研究、基因治疗和听觉假肢的发展。 一、耳聋的病因研究 科学家们通过对耳聋患者的病例研究和实验室研究,逐渐揭示了耳聋的多种病因。首先,遗传因素是导致耳聋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许多耳聋病例与遗传突变有关,如GJB2、MITF等基因的突变。此外,感染、药物、外伤等也可导致耳聋,这些研究结果为预防和治疗耳聋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基因治疗在耳聋中的应用 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成为治疗耳聋的一种新方法。研究人员通过将正常基因导入耳蜗细胞中,试图修复受损的听觉功能。近年来,在动物模型中进行的一系列实验表明,基因治疗可以恢复耳蜗细胞的功能,从而改善听力。虽然基因治疗在临床应用中仍面临挑战,但这一领域的科研成果为开发新的耳聋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听觉假肢的发展

对于那些无法通过传统听力辅助装置(如助听器)获得明显改善的耳聋患者,听觉假肢是一种重要的选择。听觉假肢,也被称为人工耳蜗,通过电子设备模拟听觉信号,直接传递到听觉神经,以帮助患者恢复部分听力功能。近年来,听觉假肢的技术不断发展,采用了更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和更小、更舒适的植入设备,使其在恢复听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四、新的治疗方法的前景 除了基因治疗和听觉假肢,还有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在耳聋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干细胞治疗被认为是治疗耳聋的潜在方法之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不同细胞类型的能力,因此可以用来修复受损的听觉细胞。此外,药物疗法和听觉训练等也被广泛研究,以提高耳聋患者的听力和语言能力。 结论: 耳聋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听觉障碍,其病因和治疗方法一直是科研界的热点领域。通过病因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耳聋的发生机制,从而预防和治疗耳聋。基因治疗和听觉假肢为耳聋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虽然仍面临挑战,但前景看好。此外,新的治疗方法如干细胞治疗和药物疗法也为耳聋的治疗带来了希望。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能够找到更多有效的耳聋治疗方法,让更多患者重获听力。

耳聋易感基因与新生儿听力损害的研究进展

耳聋易感基因与新生儿听力损害的研究进展作者:孙华贞王莉 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4年第34期 [摘要] 耳聋是人类常见的感觉缺失,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的逐渐深入,与耳聋相关的遗传性基因逐渐被确立。目前已研究的相关基因,如:线粒体12SrRNAm.A1555G、GJB2基因c.235delC和SLC26A4基因c.919-2A>G等。此外,有300多种形式的听力损失综合征已经被证实,且每个综合征都是由几个基因诱发的。为了早期发现新生儿语前听力损失或迟发性听力损失,耳聋基因诊断逐渐成为新生儿听力障碍重要的病因学诊断方法,并使先天性耳聋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得以普及。本文就易感基因与临床新生儿听力损害之间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关键词] 新生儿听力损害;听力筛查;耳聋易感基因;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7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2(a)-0165-04 耳聋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引起的常见疾病。新生儿严重听力损害的发生率约为1‰,其中约60%的耳聋患者是遗传性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指新生儿的听力筛选测试和对有听力障碍的新生儿和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的方案。一般在新生儿出生时和出生后3 d内进行新生儿脐带血和足跟血采集来筛查耳聋易感和常见基因。新生儿耳聋易感基因筛查的提出是基于十余年来新生儿听力筛查实施模式的经验积累,遗传性耳聋基因学研究的快速进展,大规模基于不同种族的聋病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以及聋病基因诊断的开展和技术的日臻完善。因此,重视新生儿听力和基因联合筛查,做到聋而不哑,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新生儿听力损伤及耳聋易感基因概述 1.1 新生儿听力损害及听力筛查的背景 耳聋在新生儿可筛查的几种疾病中发病率最高,重症监护病房的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达2%~4%[1]。实施新生儿听力筛查,能够对大多数听力障碍的患儿进行早期诊断,有效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尽可能降低听力损害对儿童的不良影响,对患儿、家庭和社会皆有益。目前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TE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技术(AABR)两步筛查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筛查方式。 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逐渐发现有些新生儿出生时可通过常规听力筛查,随着年龄增大,听力逐渐损失。研究发现这部分新生儿大多存在遗传相关因素,即耳聋易感基因的存在导致迟发性听力损失的发生。 1.2 新生儿耳聋易感基因的背景及意义

耳聋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耳聋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不断进步,耳聋基因治疗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目前,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探索耳聋基因治疗的研究,并积极开展临床试验,以找到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将会探讨一下耳聋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为读者们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1. 遗传性耳聋的基础 要理解耳聋基因治疗,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遗传性耳聋的基础。遗传性耳聋是由 基因突变所造成的一种疾病。目前,已经发现多达一百多种基因可以导致遗传性耳聋的发生,这些基因的缺陷可以影响到听觉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据统计,遗传性耳聋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约为每千人中5-7人。 2. 耳聋基因治疗的新观点 耳聋基因治疗的目标是通过针对特定的基因进行治疗,修复或替换其发生突变 的部分,使得听力功能得到恢复。因此,这种治疗方式的核心在于找到导致耳聋的基因缺陷,并开发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来治疗这些缺陷。 虽然耳聋基因治疗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产生了一些有趣的新观点。 (1)Gene Editing 一种叫做基因编辑的技术,被认为是治疗耳聋的有力选项。基因编辑技术可以 通过修复或更改导致耳聋的基因突变,并且可以使得结果成为永久性治愈。目前,研究人员已经使用了CRISPR-Cas9(一种新型的基因编辑工具),来“剪切”遗传基因,以达到修复突变的目的。 (2)开发基于RNA的治疗

除了基因编辑技术外,研究人员还在开发基于RNA的治疗方法。RNA在生物学上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因为它具有调控基因表达的能力。科学家已经研究开发出一种RNA治疗技术,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准确地干预基因表达,并恢复听力功能受损的细胞。 (3)基于病毒的治疗方法 另一种新的耳聋治疗方法是基于病毒的治疗。研究表明,病毒可被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遗传性耳聋。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将治疗剂送入人体来交付所需基因,并在受损的细胞中激活这些基因的替代物。 3. 目前的耳聋基因治疗试验 当前,世界各地的许多研究人员正在开展耳聋基因治疗试验。以下是一些最著名的试验: (1)听力基因治疗的创新研究(ITS) 这是一个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试验,旨在研究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遗传性耳聋的可行性。该试验使用CRISPR-Cas9技术,在小鼠的胚胎时期进行了基因编辑,以确定这种技术对治疗耳聋的有效性。 (2)Gene Therapy Clinical Trial for Patients with USH1 (一种极为罕见的基因缺陷) 这是法国的一个临床试验,旨在研究一种名为AAV2.E1a(一种含有正常USH1基因的病毒)的治疗方案,以治疗USH1患者。该试验已经在2019年进行了第一次试验。 (3)音波感受器人工内耳的创新器件(OtoGene Therapy)

耳岛基因变异与遗传性听力障碍的关联分析

耳岛基因变异与遗传性听力障碍的关联分析 听力是人类的重要感知能力之一,有助于人们认知周围环境,进行社交互动,获取知识信息等。但是,遗传性听力障碍是影响人类听力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了数百万人。虽然人们在研究遗传性听力障碍的相关基因变异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与此相关的因素依然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探讨耳岛基因变异与遗传性听力障碍的关联分析。 1. 耳岛基因的作用介绍 耳岛基因编码了一种重要的钾离子通道(KCNQ4)蛋白,它在人类耳朵中主要负责调节离子通道的功能,维持听觉感知的正常水平。此外,耳岛基因也参与了多种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如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 过去的研究表明,耳岛基因的变异与遗传性听力障碍有关。在不同种族和人群中的发现表明,耳岛基因突变的频率相对较高,这表明其作为遗传性听力障碍的主要候选基因之一。 2. 耳岛基因的突变类型 在耳岛基因的基因组中,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突变:错义突变、眼前突变和重复突变。错义突变可能导致耳岛基因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听力障碍的发生。眼前突变可能导致耳岛基因蛋白的表达量降低,影响听觉感知的正常水平。重复突变则是导致遗传性听力障碍的一种主要原因,可能导致听觉感知的细胞功能受损。 3. 相关研究进展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KCNQ4基因突变与遗传性听力障碍的发生有关。该研究发现,在耳聋家族中,有一位女性携带KCNQ4基因上非常罕见的突变,并能够正常听到环境中的声音,而她的家族中其他携带同样基因的成员则表现出了不同的

听力缺陷。研究人员据此推测,该突变可能影响KCNQ4基因表达水平、蛋白功能或亚型结构,但具体的作用机制仍需深入探究。 还有研究对步行式人工耳蜗(CI)患者的CNV基因检测中发现,KCNQ4基因的缺失可能导致线粒体氧化磷化酶O2 (COX2)的表达下调,从而影响听觉细胞的氧化磷酸化反应。这些发现揭示了KCNQ4突变可能与遗传性听力障碍的发生有关。 4. 发现新的遗传性听力障碍相关基因的挑战 遗传性听力障碍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因此在寻找新的遗传性听力障碍相关基因方面尚存在很大的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方法,包括全基因组测序(WGS)、大样本队列研究、生物信息学分析等,致力于挖掘更多的遗传性听力障碍相关基因。同时,还需要加强不同种族、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样本,以进一步证实耳岛基因与遗传性听力障碍的关联。 5. 总结 遗传性听力障碍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但至今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作为遗传性听力障碍最主要的候选基因之一,耳岛基因的突变与遗传性听力障碍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深入研究耳岛基因的变异类型、作用机制,能够为更好地理解遗传性听力障碍的发病机理提供重要参考。未来的研究,需要在更大的样本基础之上,利用高通量技术,全面深入地挖掘更多的遗传性听力障碍相关基因,为遗传性听力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

遗传性听力障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及诊断治疗法探究

遗传性听力障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及诊断治 疗法探究 听力是人类交流、学习和娱乐的关键要素之一。但是,遗传性听力障碍(hereditary hearing loss,HHL)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疾病,影响了全球超过3600万人口。这种疾病是由许多基因变异引起的,因此需要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以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 一、遗传性听力障碍的基本概念 1. 概述 遗传性听力障碍指由多种遗传因素引起的听力丧失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其发病率达到1000分之1,有10%至50%的HHL 是由单基因遗传疾病引起的。 2. 分类 HHL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非综合征性HHL(NSHHL)和综合征性HHL(SHHL)。NSHHL是一种仅与听力有关的疾病,不伴有任何其他身体异常。而SHHL与其他身体异常相关,如中枢神

经系统发育异常、先天性耳部畸形、内分泌代谢紊乱和皮肤色素沉着等。 二、HHL的遗传学研究 1. 单基因遗传性耳聋 单基因遗传性耳聋是HHL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且此类遗传变异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即携带此变异的父母无耳聋病史,但其子女可能遭受耳聋病变。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已经发现了许多与单基因遗传性耳聋相关的基因变异。例如,目前已知的GJB2(Cx26)和GJB6(Cx30)基因变异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NSHHL。此外,基因突变还包括MT-RNR1、SLC26A4、CDH23、MYO6等。 2. 复杂遗传性耳聋 复杂遗传性耳聋是由多种遗传因素引起的NSHHL,包括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介导的遗传变异等。

三、HHL的诊断方法 1. 基因测序 现在,分子遗传学测序技术的普及以及成本的降低,基因测序成为了HHL诊断的重要方法。 2. 声学检查 声学检查可以对HHL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包括听力阈值测量、中耳成分分析和内耳成分分析等。 3. 图像学检查 图像学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手段,可以提供有关内耳和相关解剖结构的有用信息,如颅底CT和MRI等。 四、HHL的治疗方法

耳聋遗传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耳聋遗传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听力丧失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在2020年3月3 日世界听力日的主题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和噪声污染的不断加重,听力障碍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而其中耳聋遗传病的发病率则让人感到惊讶,这种疾病往往会伴随着家族的传承和多个世代的积累,甚至在出生时就存在。因此,研究耳聋遗传病的分子机制和如何防治这种疾病是至关重要的。 一、常见遗传耳聋疾病 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各种与耳聋相关的基因突变。目前已经发现,耳聋疾病遗传模式包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染色体遗传、线粒体遗传等。常见的遗传耳聋疾病包括嵌合素缺乏症、乳糖留存病、苯丙酮尿症、家族性鱼鳞病等。这些疾病往往会对听力产生毁灭性的影响,甚至导致完全失聪。 二、分子机制研究的重要性 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中,研究基因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的范畴被称为分子遗传学。遗传性疾病是一类由基因突变所致的疾病,因此分子遗传学技术是研究遗传性耳聋疾病发生机制的重要手段。耳聋遗传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不同疾病的分子机制不尽相同,因此需要深入研究,以制定出更科学、更系统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三、研究进展与成果 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研究耳聋遗传病的分子机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已经发现近200种与耳聋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突变是耳聋遗传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大规模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近年来,随着DNA测序技术的不断提高,大 规模测序已成为研究耳聋遗传病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通过大规模测序,研究人员可以更快地鉴定疾病相关基因,以便更好地理解其致病机制。 2.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由于遗传耳聋疾病是由某些基因突变所引起的,因此 基因编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治疗耳聋遗传病带来了巨大的希望。目前,CRISPR基 因编辑技术已经应用于研究和治疗多种耳聋遗传病,例如Usher综合征。 3. 基因疗法的应用。基因疗法包括基因替换、基因敲除和基因修复等技术,可 以通过与抗体和药物等技术的结合,来治疗耳聋遗传病。目前已经有一些基因疗法被成功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如聋-盲症患者的基因替代治疗。 四、展望未来 虽然基因编辑技术和基因疗法已经成为治疗耳聋遗传病的有力工具,但由于技 术的局限性和临床应用中的难度,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因此,人类需要更加注重研究耳聋遗传病的分子机制,从而创造更多创新型治疗手段,以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听力,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耳聋遗传病是一个十分严重、复杂的疾病,研究其分子机制和治疗手段 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推进。尽管有一些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被成功应用于治疗该疾病,但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增加治疗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医学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应用前景。

遗传性疾病治疗新进展

遗传性疾病治疗新进展 近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遗传性疾病治疗也有了新的进展。遗传性疾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具有传代性和家族性。传统治疗方式只能缓解症状,无法根治疾病的根本原因。而基因治疗则直接介入到疾病的基因层面,可以彻底治愈疾病。 一、基因修复技术 基因修复技术是利用基因编辑工具,直接对患者体内的基因进行修复。目前最常用的基因编辑工具是CRISPR-Cas9技术,它可以定点切除、替换或者修复某个基因。基因修复技术已经被用于治疗儿童罕见病——先天性失听症。研究人员从病人体内提取干细胞,将其转化为听觉细胞,并使用CRISPR-Cas9技术,修复遗传缺陷,成功治愈失听症。 二、基因替换技术 基因替换技术是将正常的基因导入患者体内,取代不正常的基因。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基因替换技术是CAR-T细胞疗法。它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细胞进行基因改造,使其能够识别和消灭癌细胞。

CAR-T细胞疗法已经在一些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治疗中得到了应用,成功率非常高。 三、基因治疗筛选技术 基因治疗筛选技术是通过基因检测,筛选出适合基因治疗的病人。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基因表达情况,以及是否 存在遗传突变。这些信息对于确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例如,与 肺癌相关的EGFR基因突变,可以指导医生选择切除或者放疗等 不同治疗方案。此外,基因检测也可以用于预测某些疾病的发生 风险,以便提前预防和治疗。 总的来说,基因技术为遗传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 是也存在一些挑战。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 进一步验证;基因治疗的高昂费用也成为制约其普及的因素。因此,未来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寻找更加有效和便宜的治疗方式,为遗传性疾病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耳聋症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

耳聋症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耳聋症的诊断与治疗手段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将对耳聋症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涵盖了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法等方面。 一、诊断手段的最新进展 1.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其在耳聋症的诊断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大量的耳聋症患者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从而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程度。例如,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模型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历、听力测试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等信息,辅助医生进行耳聋症的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效率。 2. 基因诊断技术的突破 耳聋症的发病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因此基因诊断技术在耳聋症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最新的研究表明,通过对耳聋症患者的遗传信息进行测序,并与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可以准确地确定患者的致病基因,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疾病发生的机制,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法的最新进展 1. Cochlear植入技术的改善

Cochlear植入技术是治疗严重耳聋症的有效手段之一。最新的进展 包括植入设备的技术改进和手术操作的精确性提高。植入设备的技术 改进使得其在小型化和电极设计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增强了植入设备 的耐用性和音质表现。同时,手术操作的精确性提高也降低了手术风 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2. 基因治疗的新进展 基因治疗作为治疗耳聋症的新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通过基因修复、基因替换或基因干预等方式,成功地恢复了 部分耳聋症患者的听力功能。这种治疗方法有望成为一种创新型的治 疗手段,为无法通过传统手术或辅助装置改善听力的患者提供新的希望。 3. 干细胞治疗的前景 干细胞治疗作为一种前沿的治疗方法,在耳聋症的治疗中也展现出 了巨大的潜力。研究表明,通过将干细胞植入到受损的听觉神经或耳 蜗中,可以促进损伤组织的再生和修复,有效恢复患者的听力功能。 尽管目前干细胞治疗还处于实验阶段,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验证,但其前景令人振奋。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耳聋症的诊断与治疗手段也不断取得新 的突破。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和基因诊断技术的应用,为耳聋症的 准确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而Cochlear植入技术的改善、基因治疗的

基因突变与遗传性耳聋

基因突变与遗传性耳聋 遗传性耳聋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耳聋疾病。在人类基因组中,有许多基因与听力发育和听觉传导有关,当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时,会导致遗传性耳聋的发生。本文将探讨基因突变与遗传性耳聋之间的关系,以及对遗传性耳聋的研究和治疗的进展。 一、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耳聋 遗传性耳聋是由父母传给孩子的一种遗传疾病。它可以是由单一基因突变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疾病,也可以是由多个基因突变引起的复杂遗传病。基因突变可能影响内耳的发育、听觉传导通路或听觉神经系统等方面,从而导致听力受损。 研究已经发现了许多与遗传性耳聋相关的基因。其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是在connexin 26基因(GJB2)中发现的。GJB2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它在内耳细胞之间形成连接通道,帮助信号的传递。如果GJB2基因突变,这些连接通道就无法正常工作,导致听力受损。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基因与遗传性耳聋相关,如GJB6、SLC26A4等。所有这些基因突变都会对听力发育和传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引起耳聋。 二、遗传性耳聋的研究和治疗进展 遗传性耳聋的研究和治疗一直是科学界的热点。科学家们通过基因测序技术,能够准确地检测出与遗传性耳聋相关的基因突变。这为遗

传性耳聋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了新的途径。一旦发现患有遗传性耳 聋的基因突变,医生可以通过遗传咨询和合适的治疗手段来帮助患者。 在治疗方面,基因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希望的方法。基因治疗通过 修复或替换受损基因,以恢复正常的听力功能。目前,基因治疗已经 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一些成功,并有望不久的将来应用于人类。 此外,干细胞疗法也是一项前景广阔的研究领域。干细胞可以分化 为各种类型的细胞,包括内耳细胞。科学家正在探索通过干细胞培育 功能性内耳细胞,用于治疗遗传性耳聋的可能性。 总结: 基因突变是导致遗传性耳聋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对遗传性耳聋基 因的深入研究,我们对该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疗 法等新兴治疗方法为遗传性耳聋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我们期待未来 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能够为遗传性耳聋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教授团队详解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的进展、前景及挑战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教授团队详解遗传性耳聋 基因治疗的进展、前景及挑战 超过全球人口的5%,即4.66亿人患有致残性听力障碍(中度以上听力障碍),其中3400万是儿童。中国致残性听力障碍患者约7000万,每年新生3万聋儿,其中60%是由遗传因素也就是基因缺陷引起。尽管目前已有150多种耳聋基因得到鉴定,但临床上尚无可以治疗的药物。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基因治疗目前被认为是根治遗传疾病最有前景的策略。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是一种通过操纵目的基因来实现疾病治疗的技术,主要包括基因替代(gene replacement)、基因抑制(gene suppression)和基因编辑(gene editing)等策略。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教授团队在美国细胞与基因治疗学会会刊 Molecular Therapy上发表了题为:Advances in gene therapy hold promise for treating hereditary hearing loss 的综述论文。 该论文系统、全面论述了遗传性耳聋的分类及细胞学机制,并重点阐述了三种主要的基因治疗策略在遗传性耳聋临床前试验中的成功应用及现有临床试验进展,最后讨论了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的现有挑战和未来应用前景。 Molecular Therapy是国际上基因和细胞治疗领域顶级期刊,该杂志国际审稿人对于该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本文主要通讯作者舒易来医生作为具有强大科学背景的临床医生,在耳聋基因治疗领域做出了多项重要的原创性贡献”,同时评价“本文对临床转化的总结和观点会引起读者兴趣、富有意义”。("The senior authors have been active in the field for a number of years and haveauthored several i mportant original articles…Written by clinicians with a strong scientific background, the translational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are highlighted and an overview o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