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 采桑子

课外古诗词诵读 - 采桑子
课外古诗词诵读 - 采桑子

《采桑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美读全词,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情感之美。

2.用心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品词析句中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3.集合学生智慧,运用再造想象,想象词的画面并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词中的西湖美景。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词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之美。

【教学过程】

一、闯关,开启“穿越”之旅

1.激趣导入:近年来,“穿越”剧特别流行。剧中的男主角、女主角由现代穿越到古代,又从古代穿越回现代。今天让我们也来过一把“穿越瘾”吧!

2.想要玩“穿越”,得先闯关。每组派一个代表,闯关胜利组,才能过一把“穿越瘾”。哪位同学作为代表来试试呢?

第一关:

()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又叫“”、“”、“”等。(词诗余曲子词长短句)

第二关:

唐宋八大家分别是:

唐朝:

宋朝:

第三关:正确标注拼音,并准确读出

短棹逶迤长堤笙歌涟漪3.设置情境:(播放古筝曲),让学生进入意境中。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来到颍州的西湖畔,此时的你是何种身份?你到底是谁呢?请看屏幕——二、知人,了解作者及背景了解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晚年的你退居州颍州,极喜爱颍州西湖的景色,在此写下《采桑子》这十首词。你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我作为你的好朋友,读了这些词后非常喜欢,于是我去拜访你,想了解你是如何创作这些词的?下面让我们进入“名人访谈”。

三、吟咏,感受景物之美

1.感情朗读这首词。

2.提问:词的上阕选取那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

3.学生讨论,明确:

轻舟短棹绿水长堤沙禽四、赏读,领略氛围之美

1.提问: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学生赏读后,交流。

3.明确:词人调动多感官,运用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描写手法,营造出西湖一片安谧、恬静的氛围。

五、品读,体会情感之美

1.提问:词的下阕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

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带着问题再品读,体会词人情感之美。

3.明确:

下阕的景物描写之中有静景,风平浪静,湖面如镜;也有动景层层涟漪,沙禽惊

飞。动静结合,并且以动衬静,描写出了西湖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胜景,流连于风景之情的喜悦之情。

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惊飞沙禽更显西湖之幽静。

“西湖好”是词眼,直抒胸臆,抒发了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六、描绘,展现画面之美

1.集合学生智慧,运用再造想象,想象词的画面并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词中的西湖美景。

2.学生可选择上阕或下阕内容来再造想象,练笔。

3.学生交流,欣赏短文。七、背诵,再赏语言之美

1.根据关键词提示,学生背诵全词。

轻舟短棹绿水芳草长堤笙歌无风水面船移涟漪沙禽

3.学生自由背诵。

4.全班齐背诵。

八、闯关,结束“穿越”之旅

1.时光飞逝,“穿越”之旅即将结束,但要“穿越”回到现代,必须要闯关,闯关成功获得皇帝御赐的令牌才可以。请做好闯关准备。

2.通过闯关游戏,丰富文学常识。

3.教师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的“穿越之旅”结束了,请不要忘记你曾化身为词坛写景高手欧阳修;不要忘记你曾游览过风光秀丽的西湖;更不要忘记你们曾经在这里共同欣赏了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采桑子》。

最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学习目标 通过诵读,品词明意,体会词的文学美,提高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设计意图:古诗词重点是背诵和默写,难点是赏析,而赏析必须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才能赏析,而理解诗意的基础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有助理解诗意,所以制定通过来理解诗意,进而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的学习目标。)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通过重点是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诗意,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也就是这节课朗读是基础,但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比较害羞,朗读时会出现不好意思读的现象,在这方面要正面引导,只要有一个观众,也要做最好的自己。在品词明意这个环节,去年天气、旧亭台、徘徊等词中等生可能不能理解,所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 三、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词明意,体会词的文学美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读 四、知识网路 浣溪沙(晏殊)词牌名 节奏重音诗意感情赏析 五、教学过程 (一)流程一 1.诗词导入 2000多年前,孔子站在大河边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000多年前,李白面对黄河疾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现代,朱自清也曾急切地寻找答案,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面对时光流逝,“宰相词人”晏殊又有怎样的感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

习他的《浣溪沙》(板书题目和作者) (设计意图:以学过的名家惜时的诗句来导入,不仅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与整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很快带入情境。) 2.投影出示,作者简介 请同学结合课下注释谈谈作者。谁来说作者的字?朝代?家?做过什么官?他的成就?咱们把作者情况汇总一下。投影出示晏殊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州(今江西临川)人。景德初年,他刚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仁宗庆历中,晏殊曾多次担任参知政事,兼枢密使,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为官清廉,秉直从政。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晏殊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约,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他的名作《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来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欧阳修,范仲淹皆出于其门下。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说有关作者的知识,然后教师通过出示投影的方式进行汇总,既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学习目标(投影出示) 学生齐读:通过诵读,品词明意,体会词的文学美,提高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齐读,强化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来学习。) 4.解题: 关于这首词的相关资料,我请一名学生来读。(投影出示解题。)这首词选自《全宋词》。“浣溪沙”是词牌名。这首词写了晚春薄暮之时的景象,感叹光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怅惘。 (设计意图:通过对题目的解释,使学生明白这首诗的主题。)很好,接下来我们将穿越时空,回到北宋,一起感受晏殊的留恋与怅惘。 (二)流程二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

1.三衢道中 宋代: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创作背景】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2.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3.大风歌 两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译文】 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 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 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注释】 ⑴大风歌:这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时,途径故乡(沛县)时,邀集父老乡亲饮酒。酒酣,刘邦击筑(一种打击乐器)高歌,唱了这首《大风歌》。表达了他维护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创作背景】 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他很快击败了英 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见《汉书·高帝纪》)。 席间由120人歌唱助兴,刘邦击筑伴奏,气氛极为热烈,和大家一起饮酒,在宴席上他唱起这首大风歌,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复杂心情。 4.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5.乞巧 唐代: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创作背景】 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待看到这两颗星的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1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 主备人:涟水县方渡中学张建军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2017年语文中考复习指南》指出:对于诗歌,尤其是古代诗词,常常将三个方面作为考查重点:①诗歌名句积累与运用;②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③具备初步欣赏诗歌的能力。 3?因为是课外诵读,所以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注重方法的点拨和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课前完成,当堂检查),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默写(当堂完成); 2?结合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了解诗歌考察的形式(具体可查看《2017年语文中考复习指南》中“诗歌阅读指导”内容),结合试题,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默写。 教学难点:结合问题赏析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学习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一)检查学生熟读、背诵情况;(齐读、点名背诵:建议中等生) (二)根据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结合课前预习情况,了解作者及写作景。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 1 / 2

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全诗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 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三)围绕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回答问题。 1?试分析诗中所写的作者离乡的时间、地点以及描写的景物。 明确:秋天的夜晚,峨眉山,主要描写了山、月、江水。 2?诗中五个地名连用,试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青衣江)、清溪、三峡、渝州;作用: 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文下解读中说“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再读全诗,试分析作者的复杂情感。 明确:对未来的憧憬、对家乡的依恋、对友人的思念等。 (四)背诵、默写《峨眉山月歌》 1.齐背; 2.独立默写; 3.对照文本订正(用不同色笔自己订正或互批) 二、按以上流程分别学习《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建议:(一)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注重方法的点拨和目标的达成; (二)尽量围绕“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设计问题; 1?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可适当拓宽; 2?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提出问题。 (三)默写内容,下课收齐,教师再批阅。(了解默写情况) 三、完成《巩固练习》。

五六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积累(50首)

古诗词50首(五六年级课外积累) 1.三衢道中 宋代: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注释】 ①三衢道中:在去三的道路上。三衢即,今省常山县,因境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创作背景】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2.采薇(节选) 先:佚名 昔我往矣,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注释】 ①思:语气助词。 ②矣:语气助词。 ③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④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⑤昔:从前。 3.七步诗 两汉: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注释】 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 ⑻泣:小声哭 ⑼本:原本,本来。 ⑽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⑾何:何必。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国操去世后,他的长子丕即位,而丕的弟弟植被封为丞相。 植很有才华,精通治国理家,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渐也明其中理,阿谀奉承地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谣言惑众:朝中一日有植,宫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丕正好如偿所愿,借文武百官之口,决意趁早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详解(2)

知识点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一、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二、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三、理解诗义 【注释】 1.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2.强:勉强。 3.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4.怜:可怜。 5.傍:靠近、接近。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四、作品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

(完整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四首诗。 2.把握诗作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四首诗,积累古诗名句。 2.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1.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其诗文多指陈或讽喻时政之作。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笔调多清俊生动。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代表作有《清明》《赤壁》《过华清宫》《江南春》《题乌江亭》等。 2.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晚唐诗人。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代表作有《夜雨寄北》《登乐游原》《无题》《锦瑟》等。

二、朗读指导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三、全诗翻译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浩渺寒江之上笼罩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上。入夜时,我将小舟停靠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的地方。金陵城里的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2.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政治才能更是无人能比。谈至深夜,汉文帝向前移动坐席靠近他,可惜皇帝不关心民生却只关心鬼神。 四、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泊秦淮》是杜牧游经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虑。 2.《贾生》是一首托古讽今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人通过讽刺汉代帝王虽能求贤却又不知真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皇帝看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一心求仙访道而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简析《泊秦淮》一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凄清的景象。 2.《贾生》第三句中的“可怜”一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泊秦淮》这首诗即景感怀。诗人目睹当时的唐王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认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1)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第一课时 《竹里馆》 学习目标 1、.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2、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走近王维,感知田园,领悟田园。 4、学会读诗、品诗、入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重点难点 透过《竹里馆》等田园诗,体味热爱自然,追求恬淡及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和情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情入境。 二、按照学诗方法组织教学《竹里馆》 1、知作者: 王维(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他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解诗题:《竹里馆》《山居秋暝》。 3、品诗句 4、体诗情: 《竹里馆》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山居秋暝》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5、入诗境:画面美、音乐美、意境美、生活美、情感美。 三、课堂小结

诗海泛舟,撷取明珠。陶冶性情,提高素养。学会品诗,提升品位。愿同学们,在古典诗歌的沐浴中,与诗为伴,与诗人同行,使你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充满阳光,充满激情!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学习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诗情画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何将诗中的音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张籍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拆了又写,写了又拆的家书(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在李白眼里,乡愁曾经化作了那一轮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李白的另一首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书课题) 二、解题生读题目。 (要求读正确)从题目中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中你知道了什么?(时间:春夜地点:洛城就是哪里?今河南洛阳事情:闻笛闻就是?闻笛就是?)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生再读题。 (要求读出感情)诗题中的中心词就是-----闻笛。这笛声勾起了李白心中怎样的情感呢?就让我们梦回千年和李白一同去感受一番。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指名读。读诗不仅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诗有时可以轻声默念:谁家玉笛-----暗飞声,有时可以低吟:散入春风------满洛城,有时我们可以高唱:此夜曲中----闻折柳,有时情到深处可以长叹一声:何人不起-------故园情!师生接读,学生自由练读,齐读 四、读着读着,我们和诗人的心越来越近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五、再读,深入理解何人不起故园情!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是个什么句?是怎样的笛声让诗人心中升起如此强烈的思乡之情呢?我们一同去寻找这笛声吧! 出示“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齐读 2、“暗飞声”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用“暗”? 扣住“暗”让学生展开想象 生回答由于是夜晚,显得格外的幽静,引生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夜?李白在干什么?把那种幽静的环境说具体。 这笛声就这样随着春风飘呀飘,真不知是(引读:谁家玉笛……,散入春风……) 六、小结写法:刚才我们通过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展开想象,运用环境描写进行铺垫渲染。出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七、作业: 将《春夜洛城闻笛》完整地改写完。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作者冯忠贵 一、思教学理念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古诗词对学生思想情感具有熏陶感染作用。 但是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不容乐观,在平时的考试默写题中就能体现,丢分严重,学生苦于奔命的记背,忘了再背,背了再忘。每个初三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在如此紧张的复习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古诗词的复习上,学生提起来就头痛。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避而远之,毫无兴趣,谈何继承和发扬? 我们提倡高效快乐的语文课堂,或许我们只注重一节课的教学,只注重一个学期教学任务的关联。假如把初中三年的所有语文课当做一节语文课,每一天的语文课只是极小的一个环节;假如我们把初中所有的古诗词当成一大首诗来背诵,平时的每一首诗就好比一个字节。我问过学生一个问题:《十二章》初三中考要考,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后,不看不管不问,800天以后中考复习时,是否记得。学生肯定的回答:记不得。我又问:初一上学期《观沧海》初三必考,直到初三下学期中考复习时再来记背,记得否?记不住。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何为精准?精准早读到底要决解什么问题?能不能构想一个宏大的语文关,构想一堂超级高效快乐的大语文课堂? 关注学生体验,关注学生感受,从学生认知、兴趣出发,真正让学生做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科学的指导教学。注重知识的积累,注重初中各学期知识的联系和有机整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这些是我最大的教育理想。 据于以上原因,结合本次工作坊”精准早读”这个主题,我从自身实际教学中深思反省。尝试做一些诵读古诗词的探究,希望以此改善一点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现状,希望能够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把握古诗词诵读的方法,让”精准早读”精准早读插上理想的翅膀,让学生记住的东西能保持更长远,是我这堂课生命的归宿。 二、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我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如下:能背诵并用楷书默写;运用合理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高效记忆古诗;能调动原有的古

(部编)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优质教案_3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习《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习课文中的几生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很多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

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他二十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因为“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年)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所以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岁。 岑参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 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

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古诗四首)教案1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可以熟练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语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想象描绘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以配合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常用字字义及用法 2、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并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图解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习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语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是对于哪些作品的评价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之前就已经出现,但却是到了《古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标志了抒情诗的新发展。对《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实五言之冠冕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接着,全班诵读《庭中有奇树》。 二、走进诗歌 (一)温故知新 1.《古诗十九首》有哪几首诗歌呢?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2.《庭中有奇树》属于几言诗呢? 五言诗。 (二)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 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怎么分? 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与后四句各描绘了一幅图画。 (三)诗歌讲解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PPT展示,并配图) 1、小组讨论,找出关键词、关键字 2、释词: 奇树:珍贵的树。奇:不一般。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华,同花。滋,繁。 荣:花。木本之花曰荣,草本之花曰华,这里上下句互通。 遗:读作wèi,赠送的意思。 所思:思念的人。 3、释句:

课外古诗词诵读

【1】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鉴赏关键点】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句实写其景,后两句虚写其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4分)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答: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答: 1.(4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1)(2分)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2)(2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2、⑴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答: ⑵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的分析。(4分) 答: 2、(1)幽篁:幽深的竹林长啸:长声呼叫 (2)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两句写诗人“独坐’“弹五谷丰登”“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深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2】四、《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解释词语:玉笛:折柳:故园:闻: 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的思想感情。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案:1、解释词语:玉笛:精美的笛子。折柳:《折杨柳》笛曲。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闻:听;听见。2、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思念家乡。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习二: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3】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公开课教案_12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在“知识加油站”环节中了解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②在读中赏析“想登高之景”、“入思乡之境”、“感忧国之情”。 ③在入情、悟情、升情过程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2.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学习学法后开展诗文积累活动,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大美家园的情感。 教学重点:读中赏析“想登高之景”、“入思乡之境”、“感忧国之情”。教学难点:情感迁移—联想家园之景、回忆温馨之境、设想未来之策。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情感染文之基调 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同学们,这节课先和老师一起看一段视频,共同感受一下古代诗人在远离故土后,凝结于心中的那份酸楚和苦涩。 (播放《品读》中乡愁的视频片段) 小结导入,生谈看到题目后的收获。

二、悟情体悟文之情韵 (一)知识加油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学生谈谈作者:岑参的人生经历 (2)教师通过希沃课件补充讲解。 (二)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结合教师出示的注解,生组内议一议,说一说诗文的大意。 (三)读文赏析——想登高之景 1.一气呵成自读文,把握重音和节奏。 2.想象诗人登高之后,会看到什么景色?他最想看到什么? 3.重阳节登高,首句为何说“强欲”? 4.酣畅淋漓齐读文,展开联想和想象。 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饱含深情比读文,感受诗情和诗韵 (四)学法宝典库 学习诗文引用典故的写法,感受诗文衔接自如,明白如话的特点。(五)学海拾贝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古诗,小组内或弹唱、或挥笔、或涂染,在黑板或讲台前展示活动成果。 三、升情担建家美园之责 1. 联想家园之景 2. 回忆温馨之境 3. 设想未来之策

1、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浣溪沙》教案

《浣溪沙》 晏殊 教学目标: 1、在自由诵读中感受本词的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课前温习内容) 2、体会词的意思,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3、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刻内涵。(重难点) 一、品读诗词:《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二、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人(今江西杭州)。景德初年,报刚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晏殊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转,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他的名作《浣溪沙》。 三、品词明意: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其含义是: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其含义是: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四、诗词赏析: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新——唱新词,旧——唱词喝酒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 五、难点赏析 1、“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作用怎样? (既写景,又是对心情的反映,倾吐了满腔的沉郁,抒发不尽的幽思。)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体会重点词语:“花落”、“似曾相识”、“去”、“来”的含义?赏析这句诗的作用? (“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再次形成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赏析: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抒发了青春易逝,伤别怀旧之情。 千古奇偶) 六、难点词赏识:“小园香径独徘徊。”这句词中的“独”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独”字写出了词人的落寞孤独。 七、诗词赏识: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思想感情:作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严谨 民主 进取 奉献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1 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 主备人:莫仁银 授 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熟练地背诵读诗歌,积累古诗文。 2、 理解诗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感情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二、 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2、诵读诗歌。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书旁注释,疏通诗意。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答: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4、“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5、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三、学习《江南逢李龟年》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市)人。世称“杜工部”、“ 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艺术地反映了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2、创作背景

人教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专题练习

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一)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参考译文】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阅读赏析】 1.诗中写了那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 (二)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参考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阅读赏析】 1.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三)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参考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阅读赏析】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2.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参考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阅读赏析】 1.一、二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3.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

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1)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2)____________,散人春风满洛城。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 (4)____________,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5)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深人静、明月相伴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由听到“折柳”曲而引发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岑参在《逢人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的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岑参的《逢入京使》一诗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出惜别深情的诗句是:____,____。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答: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 答: (2)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答: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新)

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主备人:莫仁银授 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地背诵读诗歌,积累古诗文。 2、理解诗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感情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2、诵读诗歌。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书旁注释,疏通诗意。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答: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4、“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5、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三、学习《江南逢李龟年》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市)人。世称“杜工部”、“ 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艺术地反映了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2、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也就是杜甫去世的那一年。大历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