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

葛青林同志实施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证明材料

葛青林同志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突出的成绩。该同志注重落实三维目标,在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注重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在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方面,积极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给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了展示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理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效果卓著。

葛青林同志,我校骨干教师,教导处主任。该同志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善学习肯钻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创设教学情景、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能力;结合学科实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挖掘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及理论对现实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注重强调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智商与情商并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

辉县市高庄乡中心学校

2018.9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完整清晰解说

1. 从指导思想上看,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考试和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 2.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大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 3.从教育的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 4.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形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5.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形课程”,比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等。 6.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7.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

浅谈中学语文课的素质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课的素质教育 发表时间:2013-07-05T10:38:45.17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5月供稿作者:赵兵学 [导读]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除了思想观念要跟上外,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 赵兵学河北省宁晋县曹伍疃中学 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已势在必行。只有真正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们的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关键词:中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全面冲击应试教育之际,身处第一线的教师决不能盲目趋从,决不能美其名曰搞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对知识的讲述,忽略了学生成绩的提高,更不能放弃课堂这块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绝不是一对矛盾的概念,课堂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搭建了坚实的平台,比如在教学中坚持抓课前3-5分钟演讲、作文教学、课堂教学的鼓励性评价等,定能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综合提高,也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审美情趣,陶冶了学生的个人情操,更能大大地提高学习兴趣。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 “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然而应试教育的误区就在于,一方面,施教者未能完全明白这一点,只强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教学方法,是满堂灌、一家言,久而久之,学生只是接收器、盲从者,谈不上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施教者缺乏“全体”意识,注意的只是几个学习尖子。围绕尖子施教,针对好生发问,冷落了其它学生。这种做法,大大挫伤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一改应试教育的弊端,做到如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同志所讲的那样: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创设和谐的氛围,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使学生在愉悦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二、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语文素质训练。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基于此,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着重从听、说、读、写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并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良好环境。让会说者更会说,并以说带动其他;让会写的越写越好,并促进其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谐发展。 听话能力的训练。这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训练。在听话训练过程中,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况,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训练:听准字音、听懂意义、听记结合、听测结合、听时能快速分析综合,听后能深入联想品评等。通过训练,有的学生不仅能听懂别人说话的意思,而且还能听出其“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 说话能力的训练。说的作用是很大的。如:它可以唤起听者的注意,促使听者去思考;可以流露说话者的主观感情、趣味;还可以闲话聊天、交流友情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是从说准字音、把握语调、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等方面,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讲演来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有时还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从看图作文、课文复述、故事简介、口头作文等即兴发言,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阅读能力的训练。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训练。首先是预习性阅读(这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基本程序),如:标出自然段、阅读全文、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除障碍、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写作线索等。其次是思考性阅读(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阅读要求),如:阅读说明文时,考虑本文属于哪种类型的说明文、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文说明语言上有何特点。其中有些问题,是在熟练掌握相关语文知识后才能解决的,如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等。 写作能力的训练。写作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活动,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为使学生能进入“苦中有乐”的写作实践的最佳境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写作知识讲座。我每周拿出两节课(课内或课外)的时间,一节用于学生阅读书报,以扩大信息量;另一节用于我讲授写作知识。结合现行教材,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我从语句通顺、标点符号、文章结构、前后照应、点明中心、炼句修改等方面教给学生以写作方法,力争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写出一篇中心明确、过程清楚、语言流畅的文章。针对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我又紧扣课文,让他们自行总结出“初中生作文常用技巧”这一心得笔记。学生取之于书,用之于作文,深感受益非浅。通过讲座,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写作文的要领,一些为写不出作文而叫苦的学生也开始提起了笔。其次,作文强化训练。作文指导使学生掌握了作文技巧。接下来,就是作文强化实战练习。我经常采用“即景写作”、“记叙文接龙”、“自由命题作文”、“互命题作文”、“作文快速训练”、“精美文仿写”等不同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写作强化训练。力求寓规范化的训练于新颖、活泼的形式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带劲地写起来。 三、强化中学语文课素质综合教育 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湖南省某市一个中学,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转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许学生,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经过两年,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循。这个奇迹的出现,用该校校长话来讲,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除了思想观念要跟上外,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已势在必行。只有真正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们的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由于人均受教育机会较少和出于就业的考虑等原因,教育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即所谓的应试教育。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旧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因此,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解决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力争取得素质教育突破性进展。下面笔者就自己的体会谈下为什么新一轮的生物课程改革有利于推进素 质教育。 一、新课程目标的设置渗透了STS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取,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三者的关系问题。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能够较好地传递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和

经验,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实现知识的迁移,但是由于忽视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容易造成与社会脱节和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以社会为中心”的课程强调按社会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但是由于忽视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得课程内容零散,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以学生的兴趣和 动机为基础,以学生所需要的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构成学习单元,让学生从做中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由于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教育的社会功能,内容繁杂而缺乏连续性,不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传递,不利于学生掌握适应社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所以专家学者大都认为,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都是课程设计应当 考虑的重要因素,应当将这三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不可偏废。中学生物课程实现了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最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1.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我国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那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在那里呢? 我们认为,“应试教育”以应付考试、取得好的考分为教育目的,并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是要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目的的根本不同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在谈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时,有人把取消考试称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起点与一种标志,这种认识与做法是错误的。历来的考试,都是教育的手段,我们必须科学地动用考试这种手段,来促进“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比如认真地对待每次考试,并通过考试及其知识质量分析,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工作,必然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文化科学素质。可见实施“素质教育”也要科学地运用考试这种手段,进行必要的应试训练。这与作为一种应付考试,取得好的考分的“应考试教育”中的考试是有区别的。“素质教育”,反对频繁的考试、搞突然袭击、以考试压学生,用考分排队等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 2.深刻认识“应试教育”的严重危害 “应试教育”的严重危害,包括显性危害与隐性危害。其显性危害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其隐性危害还远未被人们所认识,甚至至今还很少有人提及。而实际上,其隐性危害的后果,大大超过显性危害。 “应试教育”隐性危害,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身心摧残上。由于“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身心长期处于难以承受的超负荷的状况;频繁的各类考试、按考分来区分学生的优劣,扼杀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怎样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依靠广大教师的艰苦努力,它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自觉性。面对当前的现实,广大教师应如何去实施“素质教育”呢?我认为主要是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3.1要更新教育观念。

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当前,在基础教育中,各学科教学都围绕着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应地提出了本学科所承担的素质要求。学科教学只有切实地落实本学科的要求,完成本学科所承担的素质教育的任务,才可能使各学科互相渗透形成综合效益,最终才可实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本文试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确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单一的,即把目标定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上,强化的是选拔意识,淡化了德育、美育、体育和知识的普及意识。素质教育则相反,其教学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活泼地成长,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应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去设置,变单一化为多元化,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确立多元化的语文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基础教育中,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凸现德育功能,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智能的训练,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科学思想和科学作风的教育,等等,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中心目标是进行语文素质教育,即全面地、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走出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文学分析课、语文常识课等的误区,扎扎实实地加强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对人的修养起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

课程改革中的科技创新教育浅析

文章题目:课程改革中的科技创新教育浅析 内容提要:我国现代教育目标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历史性的转折。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使素质教育内涵更加具体化。从国际上看,科技创新教育已成为21世纪的教育目标的中心,并深入到人文学科的教育之中。 主题词:科技意识创新教育科学素养科技兴趣思维能力 单位: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中学 姓名:池晶晶 通讯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中学 邮编:100043 电话:68861032转403

文章题目:课程改革中的科技创新教育浅析 内容提要:我国现代教育目标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历史性的转折。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使素质教育内涵更加具体化。从国际上看,科技创新教育已成为21世纪的教育目标的中心,并深入到人文学科的教育之中。 主题词:科技教育综合实验能力机器人活动 正文: 中共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中把《科学发展观》列为我党今后工作的指导原则是非常重要的一次飞跃式行动,我感慨很深,认为这是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各国大力发展经济的时代里,拥有了科学技术就等于拥有了经济的大发展,有人预言,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如果这句预言能实现的话,那么我国科学技术将要有飞越的发展,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是首要前提,而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将更是这一前提之根本。 在现阶段我国的科技教育中,其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属于忽视应用和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被基本上禁锢,更谈不上什么“首创前所未有”的创造能力,基础教育领域显得尤为突出。正如布鲁姆指出的那样,教育工作者“在评价中意识到,他们以往过分强调了教育目标的最低层次——‘知识’,因而,把90%的教学时间用于这一层次,

浅论如何在语文课堂内实施素质教育

浅论如何在语文课堂内实施素质教育 发表时间:2011-09-19T09:17:20.847Z 来源:《学园》2011年6月12期作者:巴桑群挫[导读] 在语文课堂内实施素质教育是语文课程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对人才选拔的需求。 巴桑群挫西藏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小学【摘要】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科目,在语文课堂内实施素质教育是语文课程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对人才选拔的需求,笔者从三个方面浅论了如何在语文课堂内实施素质教育的体会:(1)充分发挥教材中多功能的作用;(2)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的兴趣;(3)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精髓来震撼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发挥创造性阅读人格品质【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2-0124-01 素质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提出的一种着眼于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教育,它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持久、稳定的发展。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以智育为主的只追求升学率的片面性教学活动,而素质教育则是以德育为主,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共同协调发展的一种全面性的教学活动。而语文课堂内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语文课程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社会对人才选拔的需求,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多功能作用,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性提高的教学课堂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于学生和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应利用教材中的课文、练习题、思考题、探讨题等来渗透语文发展的历史教学,通过讲述我国语文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加强学生为祖国的建设和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通过渗透语文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论唯物主义观念的教育,从而进一步端正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精心提炼教材中蕴含的语文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王国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以达到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就必须做到充分调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多向互动的兴趣,促进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的效率。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而理解具有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真正的互动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能灵活地、积极地、多角度地感悟文本、作者、作品的人物,并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作者的境遇领悟作者的思想。文本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单纯地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体会出文本中实际内涵的意义和当时作者或社会所处的环境以及情境的,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把学生引入易学习、易掌握、易理解的愉快学习的情境中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愉快中学知识、在知识中求愉快,从而保持学生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探究,促进探究精神的巩固和发展。 对文本的理解不仅要有具体可感的形象和自身情感的体验,而且更要体会到文本内容的外延和内涵的深刻意义,当学生从情境中走出时,常常会提出一些具有创造性的问题,而且他们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富有新的、独特的见解,回答出来的答案是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探究性创造答案,因此,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从而也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提高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精髓来震撼学生的心灵,加强学生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和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动人的语言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或课堂充满活力,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地学习知识。得体优雅的举止体现着一位教师内在的涵养和他的知识阅历,一个人的外在形象虽然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但可以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可以丰富的知识、非凡的气度来弥补自身的缺憾。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不断用新思想、新理念来充实和武装自己,并不断完善自己,使教学语言力求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认真地听老师的课。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好动、好奇、爱幻想的年龄阶段,也许教师正在全神贯注地讲课,但有些学生却在发呆、玩耍,教师如果处理时采取的方法不妥或技巧不当,就会对学生的思想或学习起负面效应,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行为,放下自己是老师的架子,跟学生一起感受生活,甚至不耻下问求教于学生,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每个人在人格品质上是平等的,从中也获得了人格上的尊重,达到教学互补的目的,体现了教师人格品质的魅力。 新课程教学要求每个教师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并不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修养,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格修养养育的圣殿,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堂内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而且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展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富人生生活体验的活动,所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震撼心灵的作用,从而也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意识,促进了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的形成。〔责任编辑:高照〕

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试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作者: 摘要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两个概念,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一般舆论倾向是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但在具体实践中,出于对学生升学深造的迫切需求,一些家庭和学校又往往看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谁能让学生考高分,就算谁教学有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被人为地片面化和矛盾化了。其实,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就像一对孪生儿一样共存于一个母体之中,他们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同一个目的的两个侧面。就是说,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试能力是素质教育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怎样摆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呢?一要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本质和他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作用,二要全面了解应试教育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 一、素质教育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指人类自身素养和参与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过程。它产生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实践。其主要内容包括人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生存能力、观察思维和开拓创新能力、思想品格素养和社会交际能力等等。从根本上讲,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素质教育就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过程中。人类靠素质教育传播知识、经验和技能;靠素质教育培养人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开拓创新能力;靠素质教育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总之,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素质教育。 从范围上讲,素质教育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类型。确切地说,人类的素质教育是自家庭开始的。从婴儿呱呱坠地,直至学话、学步、入学和后来的步入社会,有意无意的素质教育无处不在。其中在各种类型的素质教育中,学校教育至关重要。因为学生时期是一个人发育身体和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期,学生在学校中可受到最为全面、最为系统的知识、技能教育,较之家庭和社会教育更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事业和成就。从内容上讲,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不同社会形态和不

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目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1(一)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1(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2(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2二、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2(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2(二)明确教学目标,准确理解和正确处理教材.................3(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4(四)遵循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5(五)加强学法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5(六)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5三、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7(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7(二)“内化”与“外化”.......................................8(三)能力和习惯..............................................9参考文献.................................................9致谢.................................................10

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强化实施素质教育

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强化实施素质教育 发表时间:2013-03-13T09:46:49.090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邢海潮 [导读] 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 河北省大名县实验学校邢海潮 056900 【摘要】: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探讨学生素质在语文学科教学的“导、学”机制的渗透是很有必要的。【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 一、首先,语文学科的教学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为己任的。 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有目的有系统地给予学生有关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指导,即根据教材,不但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让学生掌握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的因素,使学生的听、说、读、写、想的能力都得到全面的训练,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欲望,真正会学、会探究、会从事有关语文的思维和实践,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自我发展。 其次,语文学科的特质决定了它担负起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的任务。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审美理想、审美视野和艺术品格,创作中都对自然与生活的美质进行一番独到的选择和刻意的加工,创造出超现实和自然的艺术美,学生常能从发现和体验自己日常生活中没有的或忽略了美的事物,并为之感动和兴奋,受之震憾和启迪,有的甚至出现创造艺术美的冲动,这无疑是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天然结合,是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 再次,语文学科的特质使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得以潜移默化的进行。 语文教材收辑的文章均是典范的文章,不仅以情感人,而且以理服人,文道结合。教材中的文章大都凝聚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和真知灼见,体现着作者的理想指向。另外,许多作者的生平轶事,文章对广阔社会生活(历史的、现实的)的艺术再现,更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爱国主义与奉献、坚韧、求实、自强不息精神教育的好材料。教学中,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基本训练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显然,思想品德、人格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既是天然和谐的,也潜移默化的。 二、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与学必须和谐。即必须遵循教师善教和学生会学乐学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的原则。 1、教师善于启发诱导是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 语文学科教学,教师的讲解引导作用异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在教材内容特点上、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媒体运用上,在课堂教学结构上都必须有通盘考虑,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学了,有了成功感,自然也就乐学了。 2、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乐学的保证,也是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 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但每一课的新知识却不及数理学科明显,一些知识还是循环的,容易导致学生兴趣滑坡。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一方面可以从课文中发扬其蕴含着的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如课文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风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闻轶事,等等;另一方面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作者的创作谈,有关课文的争议、评论,甚至课文中某些词句用法的优劣比较,或浓度训练改变行文构思等。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力最常用的方法是设计能让学生多维思考的问题。特别是提出能让学生显示思维活动过程的述理性、扩散性的问题,一般有“你是怎样思考的?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满足是与非的判断问题或简单的复述、陈述性问题。例如,认知课文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上的“写了什么?作者想表现什么?”分析作者写作思路和艺术表现的作者写作思路和艺术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写的?”探究设疑上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不这样写会怎么样?”发现性总结思考的“作品的成功或不足在何处”依据是什么?联系发散性的“这类文体与其他文体特征异同如何?阅读欣赏或写作该类文体时如何把握?”——当然,不同的体裁作品有不同的审美角度和不同思考方向,教师创设问题,必须切合文意文理,从而逐渐形成学生自身对作品的审美认识,以培养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导与学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三、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会学的根本,是具有科学思维素质的表现。 课堂教学时教师会教善教,其实就是善于展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思维过程。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会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方式思考问题,具有探究性、发现性和敏感设疑、探究原因、寻求规律的思维方式,使思维过程科学化,思路畅通活跃,学生才会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大多是形象思维(人物塑造、情节构思、语言运用等)和逻辑思维(层次结构、中心思想表现等)相结合的典范文章。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中对课文作有关的思考会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或否定,这不能不说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是会思维会学习的表现。 总而言之,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素质教育的渗透会激活学科的教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因素、审美能力、道德人格上更是有特殊的功能。为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上的优越性,在教学方法与学科素质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联系上作广泛的、立体的探讨,以求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必须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个问题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学习《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素质教育已逐步深入人心,广大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上和时间上对素质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探索。因此,课程改革是二十一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全民的素质,因而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伟大、更艰巨的任务,这就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的质量与素质教育的进程同二十一世纪的发展相比有明显的差距,迫使我们及时有效的解决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进行课程改革。 怎样才能扎实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呢?党和国家领导人已多次召开座谈会,并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之一是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见,课程改革被鲜明地提到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上,我国旧的课程体系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达到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就必须进行改革,以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建国五十年来,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这些成就为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面临未来的挑战,回顾旧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我们发现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2005年秋季全国统一推行新的课程体系,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本次课程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的一种完善和延续。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实施科教兴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总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一代新人的培养问题,还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只有在改革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从真正意义上进行教育的创新和对新课标的实施。 (作者单位:408103重庆市涪陵区李渡大柏树中学)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是学习与其它学科的基础,也是社会交际的必备功能。它具有思想性、形象性、综合性,决定了它在进行素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语言素质和文学素质,其中思想素质和语言素质是语文素质的主要表现,下面我谈一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些粗浅体会。 1.要抓住语文教材的思想性,给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中学语文教材大部分课文具有较强烈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教材这一特点,进行“因文解道,披文入情”,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加强辨别真善美的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道德熏陶。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心激励后人;闻一多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凛然正气,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从以下几方面给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1.1 在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时,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加强思想教育,如,教学《生命的意义》一课时,着重介绍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目失明,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写作的顽强精神,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作家坚韧的毅力和严肃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1.2 抓住关键词句,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因为语言是传情达意,再造现实的工具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圈点勾划,发现点晴之笔,细致剖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内心活动等,使学生能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沐浴其思想光辉。如学习《最后一课》时,重点分析下课铃响后,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先由学生圈点关键词句,再体味人物的精神面貌,教师抓住关键词有“惨白”、“硬住”、“说不下去”等这些词句,对韩麦尔先生的悲愤至极的内心世界和极其深沉的爱国情感,学生无不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 1.3 利用课文所描述的美景、世风人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培养审美意识,塑造健康人格。如:讲授《背影》、《我的母亲》时,让学生讲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对自己成长的影响,从而树立孝敬父母,报答党和人民的思想情怀。 1.4 教学文言文时,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科学文化成就及光荣的民族传统,教育学生珍惜幸福,增强自信,发扬优良传统。 1.5 在作文教学中要结合现实生活,谈自己的认识与感受,提高思想境界。 1.6 开展课外活动,巩固和加强思想教育的收获,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电影,参观革命根据地及烈士纪念塔,采访英雄人物等。

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

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其课程设置面临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成人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揭示了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文章进一步提出课程设置改革所应把握的原则从而明确了对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的指导思路和具体内容。关键词:成人教育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几十年来成人教育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今天成人教育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成人教育也面临着进一步改革其核心就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涉及面广的整体的系统工程。本文拟对成人教育的整体课程改革和创新问题作以初步探讨。一、成人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忽视成人教育的特点。成人教育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社会性表现为社会组织全民参加;二是非正规性指成人教育的组织形式及行为方式超越了普通教育常规采取“按需施教”。现行的成人教育的课程体系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两个特征。表现在课程门类不齐全不能为成人学习者提供充分灵活的选择机会。其次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方面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及个体的需要。再有现行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忽视成人学习的独立性、实践性、实用性和选择性等诸多特点。 2、课程目标以学历为导向。成人教育是一种为成人提供的各级各类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扩大教育机会提高国

民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实施终身教育。但成人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调资、转岗、提干、分房、晋级等都与学历息息相关。于是许多成人学校甚至教育主管部门都看好这一市场课程建设过分强调以学历为目标导向偏向于为学历而学习其实际效果和目标差距很大。 3、课程结构不合理。我国成人教育课程在设置上普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各校课程设置大一统各类学校各地区无特色无区别。必修课程一统天下选修课很少。重理论课轻实践课;重知识型课轻智能型课;重专业性课轻基础性课。重视分科课程轻视综合课程。重视智育轻思想品德教育。 4、专业设置重文轻理。目前成人教育的招生专业偏重文科偏重热门专业对理工科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个别学校注重经济效益为争生源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情况盲目申报新专业、热门专业甚至个别专业有其名无其实。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原有的专业重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造成教育投入的浪费和人才培养结构的失调也限制着自身的发展。 5、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内容陈旧落后内容更新缓慢许多成人学校直接采用普通学校的教材有的虽有改动但基本上是借用或移植普通学校教材结构体系主要是以理论学习为主。这与现代科学知识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不相适应也不适应各类成人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成人在职学习的需要。表现在:专业基础课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密切专业课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层次偏高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等。

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人文就是对人的教化,它既涵盖了政治思想性,也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一切届丁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因素。“人文素质”就是将人类 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自身习得、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方式,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集中反映。那么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陶冶教化,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修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在诸多学科中,唯有语文是真正让学生感觉自己、感觉生命、感觉到人的喜怒哀乐、感觉人的灵动心性的学科,唯有语文是可以让学生尽兴参悟人性、人生、表达个体情意智慧的学科。因而,站在培养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担负起塑造学生心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意。那么究竟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呢? 第一、观念的内化 “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法国人米业拉富说: “在母语教学中,社会学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也是法国 人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爱国主义主题为米业拉雷的话作了最好的注释。事实上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特别看重母语的学习。因为母语和民族文化紧密相联,子子孙孙在母语习得中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中华民族,向重 语文,尤重其丁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教学有着较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母语学习除了是升学和就业必须掌握的一种工具外,更有继承文化传统,陶冶健 全人格的深层意义。”“学好语文是每一个国民的基本义务”一一香港大学施仲谋教授如是说。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国家民族观念,努力丁潜移默化中促进

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工作总结(2020最新)

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工作总结(2020最新) 课程改革使我校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师生精神面貌大变样,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现将一年以来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 一年以来,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下,得以顺利开展和扎实推进,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 课程改革使我校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师生精神面貌大变样,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现将一年以来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也是课改工作成功的关键。而落实这一前提的基础是不断学习,在教师头脑中建立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我校还抓住有利的时机,不断地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县、省级的有关培训。通过校内和校外的培训学习,提高和造就了我校一批教学骨干教师,扎实稳步地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二、积极进行教学研究。 进行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我校教师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特点,主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做好铺垫;二是切实落实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把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教师间加强合作,发

挥各自长处,共同探究,互相交流作为课改的主要内容。大家集体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教研室安排骨干教师上全镇教学公开课,及时展开讨论交流。授课老师进行自我评价,展示教学设计意图,反思成败得失;科任教师互评,各抒己见,发表看法,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围绕课改展开校本培训 (一)充分利用我校省教坛新秀、省骨干教师的师资资源,开展“结对子”的培训活动,让教师在岗位上练兵。每周让教师业务学习时间。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学习了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组织讨论,对照《课标》,结合教学实践,教师们可以提出各种问题,相互讨论,共同寻求一个满意的答案。组织辅导,由教研室安排学习内容,提供给教师们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讨论,使广大教师更新了教育思想,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为推进课改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进步、在进步中总结,为全面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做好开路先锋。活动中,我们有时先上课、听课,再组织观看光碟,把自己教师的课与名师的课进行对比分析,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极大地提高了校本教研的质量,对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的探索,提高了我校的科研水平。 (二)开放“电子备课室”,给教师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增强了备课的实效性。在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校科研水平。 “计算机室”配备了70台电脑及相关标准化设施。改变了过去教师信息闭塞的遗憾,为实施现代化教学,推进现代化教育提供了保证。教师们纷纷利用课余时间到“计算机室子备课室”查找资料,制作课件,浏览最新信息,为课堂教学做充分的准备。为了让“电子备课室”更充分发挥教育教学方面的作用,同时,学校还专门配备了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