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开发的技巧

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开发的技巧
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开发的技巧

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开发的技巧

你是否一直头疼于液相实验室或是方法开发问题出现的各种意外状况?或许本文总结的“应该避免做的七件事【DDT(Don't Do That)】”可以帮到你。以下提到7个DDT并没有特别的先后顺序,但是如果都能避免的话,我相信可以让在实验室的日子少一些鸡飞狗跳,多一些岁月静好。

DDT #1:不要滴定含有有机溶剂的溶液

配制缓冲液和并调节其pH有三种方法:正确的方法,简便的方法和错误的方法。

例如我们打算配1000 mL pH 4.0,浓度为20 mM的醋酸盐缓冲液。

正确的方法根据一些网站或者计算工具的计算结果称量好需要的醋酸和醋酸钠的量,然后使用容量瓶稀释到1000 mL。或者也可以分别配好20mM的醋酸溶液和醋酸钠溶液,然后混合在一起直到测到的pH是4.0为止。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到大约1000 mL pH 4.0 浓度20 mM的缓冲液。

简便的方法是先配好1000 mL 20mM的醋酸钠溶液,然后使用浓醋酸滴定到pH达到4.0。这方法会配得比1000 mL稍微多的缓冲液,而且使用了高浓度的醋酸滴定,所以缓冲液浓度不再是20mM。但是这有关系吗?如果使用反相柱的话,缓冲液的浓度影响并不大,所以得到的谱图基本不会有差别。但是如果使用离子交换、HILIC、混合模式或是其他的离子作用模式,缓冲液的浓度就有影响了,这时使用上述两种不同方法配出来的缓冲液很可能得到不同的谱图。所以在这些情况下不管使用哪一种方法配制的缓冲液,都要把配制具体方法记录下来,确保以后的分析人员在重复实验时可以得到相同的分析结果。

错误的方法是将缓冲液与有机溶剂(如甲醇或者乙腈)混合后再进行pH滴定。要知道当把有机溶剂加入到水溶液中后,pH计会测出与加入有机溶剂前不同的数据,而且实验室的温度对滴定含有有机溶剂的缓冲液影响也大,我就有遇到使用这种方法配出的缓冲液,在夏天开发出来的方法,在冬天就没法重复,就是因为实验室温控不好而导致冬夏温差大,结果冬天和夏天利用这方法配制的缓冲液就有明显的差异。

当我们描述一个液相分析方法的缓冲液成分和pH时,习惯把其中的pH对应缓冲液中的水相部分的pH,而忽略加入有机溶剂后缓冲液的pH的变化。加入有机溶剂后,pH的值是会改变,但是如果我们每次都是以相同的方法配制的话,每次的改变都应该是相同的。DDT #1就是提醒我们一定要避免滴定含有有机溶剂的缓冲液。

DDT #2:避免在多个方法上使用同一支柱子

当两个不同的方法需要使用规格和描述完全相同的色谱柱时,避免使用同一支柱子,建议每个方法单独使用一支色谱柱。或许有人好奇在不同的方法上使用同一支柱子到底有什么不好呢?虽然看上去一柱多用挺方便和经济,但是我们迟早会发现前一个方法中的杂质,辅料或是较晚出峰的分析物很可能会在第二个方法中出现,甚至在使用同一支柱子以不同方法分析同一种分析物时,也可能会有

相同的问题发生。如果每一个方法都使用其特定的色谱柱,可能会发现每年色谱柱上的花费反而减少。DDT #2告诉我们尽量在不同的方法上使用专用的柱子。

DDT #3:不要使用旧柱子开发新方法

我们知道色谱柱并不便宜,很多实验室的经费还没充裕到每次开发方法筛选柱子时都可以使用全新的柱子,但是我会建议至少找一支使用比较少的柱子来做筛选。一旦最后选定一支要作为方法开发的色谱柱时,就应该使用一支全新的色谱柱来继续进行开发,因为我见过太多色谱柱在其他方法上使用很久被改性的情况。仔细想想,当我们花了好几周时间好不容易把方法开发出来,结果发现使用新柱子后无法重复,那该多么抓狂!DDT #3建议我们不要使用太旧的柱子用于方法开发以避免方法开发后期不必要的方法变更。

DDT #4:不要将用过离子对的色谱柱用于不使用离子对的分析方法上

这一点和上述的第2,3点是有关联的。疏水性大的离子对试剂,例如长链的磺酸盐类,几乎是不可能从色谱柱中完全洗脱出来的。有实验证实C18色谱柱在使用十二烷基硫酸盐作为流动相添加剂后,当使用约700倍柱体积的的甲醇:磷酸缓冲盐(20:80)缓冲溶剂冲洗C18色谱柱,结果只冲洗出大概一半的离子对试剂,即使使用100%的甲醇或是异丙醇都无法完全把这种离子对试剂完全洗脱出来。虽然短链的离子试剂相对比较容易洗脱,但是最好还是假设一旦用了离子对试剂后,一定会有一些残留在色谱柱中。只要有残留的离子对的存在,色谱柱就被改性了,和新柱子就不一样了。这一点也提醒上述第2,3 点的重要性。DDT #4提醒我们安全的操作是不要把用过这些容易残留的离子对试剂的柱子用于任何非离子对方法。

DDT #5:不要假设所有的C18色谱柱都是等同的

在有一段时间,我们假设所有的C18都会得到相类似的分析结果。事实上USP中有个“L”的分类,根据色谱柱的化学性质的不同来分类不同种类的液相色谱柱。例如C18固定相键合在硅胶或是其它基质上,不论是有封端或是无封端,都属于L1这一类别。经验丰富的色谱分析人员都知道这种归类太粗糙,但是对刚接触色谱分析的人员来说可能就没有这个意识。我们可以来看看图1中的三个谱图的比较:首先比较使用厂家A和厂家B色谱柱的谱图,大部分的分析人员都会同意虽然两者保留时间是有些差异,但是得到的分离结果是类似的;但是厂家C的色谱柱所得到的谱图就和前面两个厂家的色谱柱大不相同,但是这三个厂家的产品都是C18色谱柱。DDT #5告诉我们当使用的不是特定方法所指定的品牌和型号的柱子时要特别小心结果重现的问题。

图1:比较三家不同厂家的C18柱之间的选择性

DDT #6:不要习惯将新配的缓冲液加到还有剩余的缓冲液瓶中

液相分析中使用的缓冲液,例如醋酸盐或是磷酸盐,都是很容易培养出微生物的环境。在我们的实验室,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不同的缓冲液放置着,然后监测微生物开始生长所需要的时间,我们的结论是大概两周后就必须注意微生物的产生。而我们的实验室采取比较保守的步骤,每次配新的缓冲液后就只使用一周。我知道很多色谱分析人员使用缓冲液可以超过两周以上,但是这也和使用什么缓冲液、配置成什么pH以及实验室的环境都有关系。但是不论如何的小心保护,微生物最后还是会在缓冲液瓶中生长出来。如果将新配的缓冲液直接加满到还有剩余旧缓冲液的瓶中,就相当于让已经存在的微生物在原来的缓冲液瓶中继续培养。这对使用UHPLC特别不利,因为这些超高压色谱柱的筛板只有0.2 μm孔径,这些细菌很容易堵塞筛板。DDT #6提醒我们要注意不要将新配的缓冲液直接加到旧的缓冲液瓶中,而是将新配的缓冲液放入到另一个干净的缓冲液瓶,以避免污染新配的缓冲液。

DDT #7:不要因小而失大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没错,是人才!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实验室中花费中占比最大的就是用于分析人员身上的费用(如果不相信可以问问Boss),但是我们却常常忽略这个事实,从而导致每当我们想要节省经费时却因小而失大。

就以一些实验室经常会非常努力地想延长色谱柱寿命为例,我刚刚看过一个在线色谱讨论组的内容,很多同行的建议会出现在这里。很多人建议当色谱柱失效时使用强溶剂如二氯甲烷或者蛋白增溶剂(protein solublizers)来清洗色谱柱,但是即使使用这些很特殊的方法来冲洗色谱柱也绝对不可能将色谱柱还原到新柱子的状态,但是在使用能互溶的溶剂清洗柱子以及冲回流动相的过程就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这就需要很大的人工成本,另外还有溶剂等其他成本。我在"LC

Troubleshooting"专栏中说过很多次,如果一支色谱柱能够得到500-600针的进样,就可以算是完成它的使命了,因为折算下来每次分析的成本里色谱柱占的比例很低。一个实验室真正该做的是对色谱柱的日常预防性的维护,也就是说在每一批样品做完以后一定要冲洗色谱柱,甚至可以不定期反冲清洗色谱柱,这些之外的其他努力可能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DDT #7告诉我们的是要好好的计算花在修复一些仪器分析配件和购买新的配件(包括色谱柱)两者之间真正的费用差距(必须包括人工的花费)。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与进展 摘要:主要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物鉴别、药物杂质检查、药物含量测定等方面具体应用以及展望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药物分析;联用技术 Abstract:Mainly introduced th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in drug discrimination, drug impurity test,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tent and concrete application and the prospect of th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in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words: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pharmaceutical analysis,hyphenated techniques 引言: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 HPLC)又称“高压液相色谱”、“高速液相色谱”、“高分离度液相色谱”、“近代柱色谱”等。高效液相色谱是色谱法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析。该方法已成为化学、医学、工业、农学、商检和法检等学科领域中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HPLC在国内和国外的药物分析领域的应用范围很广,发展速度也很快,尤其在我国,近十几年来HPLC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HPLC 在药物的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是鉴别、有关物质的检查、有效成分及含量的测定[1];本文对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行概述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1 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1 在药物鉴别中的应用 在HPLC 法中,药物组分的保留时间与其结构和性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同的药物由于结构和性质的差异在色谱图上的出峰顺序不同,是定性的重要参数,

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建立

一. 方法建立的步骤 二.开始前应知道 1. 样品的性质 在开始方法建立之前,我们应该检查自己对样品的了解程度,并明确分离目标。 表 1 有关样品组分和性质的重要信息 所含化合物的数目 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官能团) 化合物的分子量 化合物的pKa值 化合物的UV光谱图 化合物在样品中的浓度范围 样品的溶解度 样品的化学成分能够为选择HPLC分离的最佳初始条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根据已知的样品信息,HPLC方法建立有两种不甚相同的模式。一种模式依据样品的“化学性质”选择最佳初始条件,色谱工作者需很大程度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如类似结构化合物的分离)和/或用文献资料补充现有信息而另一种模式则直接开始色谱分离,而对样品的性质不大注意这两种HPLC的方法建立模式可分别称为理沦型与经验型初始分离一旦开始,可以根据类似的思路(理论的与经验的)选择进一步的实验。 2.分离的目的 HPLC分离的目的必须十分明确,下面的问题在建立方法之初就应确定:(1)主要目的是什么?定量或定性,还是定性、定量同时做?; (2)是否有必要解析出样品的所有成分?譬如可能有必要分离出产品中的所有降解物或杂质,以使含量测定结果更加可靠,但却没必要将它们彼此完全分开。(3)如要求定量分析,准确度与精密度需多大?样品主要成分的精密度通常能达到±1—2%,特别是不需样品预处理的情况。 (4)特殊化合物可能会以不同的样品形式出现(如:原料药,一种或多种形态,环保样品等)。是否需要一种以上的HPLC方法?单一方法分离不同形态样品是否理想? (5)一次将分析多少样品?当必须同时处理大量样品时,运行时间将变得非常重要。 有时甚至为了缩短运行时间而以牺牲样品分离度作代价,如缩短柱长或加快流速。当一次分析的样品数目超过10个,运行时间一般应控制在20min以内。(6)将要使用该方法的实验室中,有哪些HPLC设备?色谱柱能否恒温系统能否做梯度洗脱?该方法是否可在不同设计与生产的设备上运行? 方法建立实验开始之前,应明确对方法的这些要求。 三. 样品的预处理和检测 1. 预处理:样品来源形式不同,可能以如下形式出现:

实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破解版

液相色谱方法开发(实例讲解) 2010?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 色谱分离与在线检测技术已经成为当今分析化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而因其衍生出的相关产品也日益丰富。对色谱工作者来说,在面对具体方法开发中如何获得适当的分离度则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仅从网络上的资源收集简要介绍反相液相色谱法的建立思路。 一、 基本术语基本术语 读者可跳过本部分内容,直接阅读实例讲解部分 在评价色谱分离的品质时,通常用以下相关术语来反映色谱特征(如图1.): 图1. 典型色谱图 1. 保留因子(k): t t t k R ?= (1) 用于反映化合物的色谱保留性质,跟化合物性质有密切关系。如图1,设t R1 =3.65min, t 0 =1.20min, 则峰1的保留因子为:(3.65-1.20)/1.20=2.04 2. 拖尾因子(T f )

液相色谱方法开发(实例讲解) 2010?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 a b a f W W W T 2+= (2) 图2. 典型拖尾峰 在理想情况下,色谱峰为高斯型对称峰,其拖尾因子为1.0,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化合物的二次保留等其他因素,色谱峰大多会呈现一定程度的拖尾。如图2中,该色谱峰的拖尾因子可计算得:{(41.5-37.0)+(37.0-35.0)}/{2*(37.0-35.0)}=1.63. 3. 理论塔板数(N )

液相色谱方法开发(实例讲解) 2010?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3. 峰高与峰宽的关系 2(16W t N R = (3) 或 2( 54.55 .0W t N R = (4) 注意:在上式中W 为图3中的W b ,为基线峰宽(4σ),W 0.5 为峰高一半处的峰宽W h (2.335σ), 并非峰宽的一半(2σ)。 设图1中峰1的基线峰宽为0.25min, 则塔板数为:16*(3.65/0.25)^2=3410 4. 分离因子(α) 10 212t t t t k k R R ??= =α (5) 又称两个色谱峰的相对保留值。只有当α>1时,两个色谱峰才有分离的可能性。 设在图1中峰2的保留时间为6.50min, 则分离因子为: (6.50-1.20)/(3.65-1.20)=2.16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及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地分类及其分离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为:液固色谱法、液液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凝胶色谱法. .液固色谱法(液固吸附色谱法) 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它是根据物质在固定相上地吸附作用不同来进行分配地. ①液固色谱法地作用机制 吸附剂:一些多孔地固体颗粒物质,其表面常存在分散地吸附中心点. 流动相中地溶质分子(液相)被流动相带入色谱柱后,在随载液流动地过程中,发生如下交换反应: (液相)(吸附)<>(吸附)(液相) 其作用机制是溶质分子(液相)和溶剂分子(液相)对吸附剂活性表面地竞争吸附. 吸附反应地平衡常数为: 值较小:溶剂分子吸附力很强,被吸附地溶质分子很少,先流出色谱柱. 值较大:表示该组分分子地吸附能力较强,后流出色谱柱. 发生在吸附剂表面上地吸附解吸平衡,就是液固色谱分离地基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②液固色谱法地吸附剂和流动相 常用地液固色谱吸附剂:薄膜型硅胶、全多孔型硅胶、薄膜型氧化铝、全多孔型氧化铝、分子筛、聚酰胺等. 一般规律:对于固定相而言,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铜)之间地作用力很弱,分配比较小,保留时间较短;但极性分子与极性吸附剂之间地作用力很强,分配比大,保留时间长.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对流动相地基本要求: 试样要能够溶于流动相中 流动相粘度较小 流动相不能影响试样地检测 常用地流动相:甲醇、乙醚、苯、乙腈、乙酸乙酯、吡啶等. ③液固色谱法地应用 常用于分离极性不同地化合物、含有不同类型或不;数量官能团地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合物地不同地异构体;但液固色谱法不宜用于分离同系物,因为液固色谱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地同系物选择性不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液液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法) 将液体固定液涂渍在担体上作为固定相. ①液液色谱法地作用机制 溶质在两相间进行分配时,在固定液中溶解度较小地组分较难进入固定液,在色谱柱中向前迁移速度较快;在固定液中溶解度较大地组分容易进入固定液,在色谱柱中向前迁移速度较慢,从而达到分离地目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液液色谱法与液液萃取法地基本原理相同,均服从分配定律:固液 值大地组分,保留时间长,后流出色谱柱. ②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 正相分配色谱用极性物质作固定相,非极性溶剂(如苯、正己烷等)作流动相. 反相分配色谱用非极性物质作固定相,极性溶剂(如水、甲醇、己腈等)作流动相.

液相色谱仪的原理和分析方法

液相色谱仪的原理及分析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在经典色谱法的基础上,引用了气相色谱的理论,在技术上,流动相改为高压输送(最高输送压力可达4.9′107Pa);色谱柱是以特殊的方法用小粒径的填料填充而成,从而使柱效大大高于经典液相色谱(每米塔板数可达几万或几十万);同时柱后连有高灵敏度的检测器,可对流出物进行连续检测。 特点: 1.高压:液相色谱法以液体为流动相(称为载液),液体流经色谱柱,受到阻力较大,为了迅速地通过色谱柱,必须对载液施加高压。一般可达150~350×105Pa。 2. 高速:流动相在柱内的流速较经典色谱快得多,一般可达1~10ml/min。高效液相色谱法所需的分析时间较之经典液相色谱法少得多,一般少于1h 。 3. 高效:近来研究出许多新型固定相,使分离效率大大提高。 4.高灵敏度:高效液相色谱已广泛采用高灵敏度的检测器,进一步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如荧光检测器灵敏度可达10-11g。另外,用样量小,一般几个微升。 5.适应范围宽:气相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比较:气相色谱法虽具有分离能力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操作方便等优点,但是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沸点太高的物质或热稳定性差的物质都难于应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而高效液相色谱法,只要求试样能制成溶液,而不需要气化,因此不受试样挥发性的限制。对于高沸点、热稳定性差、相对分子量大(大于400 以上)的有机物(这些物质几乎占有机物总数的75% ~80% )原则上都可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来进行分离、分析。据统计,在已知化合物中,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约占20%,而能用液相色谱分析的约占70~80%。 高效液相色谱按其固定相的性质可分为高效凝胶色谱、疏水性高效液相色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高效离子交换液相色谱、高效亲和液相色谱以及高效聚焦液相色谱等类型。用不同类型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或分析各种化合物的原理基本上与相对应的普通液相层析的原理相似。其不同之处是高效液相色谱灵敏、快速、分辨率高、重复性好,且须在色谱仪中进行。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及其分离原理

高效液相分析方法开发1

分析方法开发与验证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要求,医药化学行业对于质量的控制非常严格,高效液相分析是控制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开发与验证对其它行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分析方法开发 分析方法的开发主要包括色谱柱的选择、流动相的选择、检测波长的选择和梯度的优化几个方面。目前高效液相多做反相使用,所以本文主要以反相为例进行讲解。 1.色谱柱的选择 原料药生产对产品的纯度和杂质含量的要求非常苛刻,要求检测使用的色谱柱有较高的理论塔板数,能提供更好的分离度,从而对可能存在的杂质有更大的分离的可能性,所以5um 填料的色谱柱长要250mm,3.5um填料的柱长要150mm,基本上都是各个粒径柱长最长的。我比较喜欢近两年新出的亚二微米填料的色谱柱,50mm柱长就能提供很高的理论塔板数,而且柱长和粒径小了,流速增加很多,能节省很多的分析时间,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一般选用直径为4.6mm 或3.0mm的柱子,太细了可能会增大柱外效应。填料的孔径对于小分子合成药物不需要考虑,普通的分析柱都在100A左右,能满足分析检测的需要。 对于API分析方法开发,一般要求必须做色谱柱的筛选实验,最少使用三种不同类型的色谱柱,每种类型三只,要来自于不同厂家。 三种类型包括: 1)普通的C18或相应的C8色谱柱,如Waters的Symmetry C18或C8,YMC的Pack Pro C18或C8,Agilent的RX C8等,其它公司如菲罗门和热电也有相应的色谱柱; 2)封端处理的或者极性嵌入型色谱柱,如Waters的Symmetry Shield RP18或RP8,XTerra RP18或RP8,YMC的ODS AQ,Agilent的Zorbax SB AQ等,其它公司如菲罗门和热电也有相应的色谱柱; 3)填料用其它官能团修饰过的色谱柱,如苯基柱等,很多公司都有。 一般不同类型的色谱柱在选择性上会有很大的差异,相同类型的色谱柱生产厂家不同在选择性上也会有差异,这个主要是填料的性质和生产工艺决定的,有时候用一只色谱柱分离不好,除了优化梯度和流动相外,换一个厂家的柱子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相同品牌型号的色谱柱,C18和C8在选择性上没有差异,但是C18保留能力更强,相同的样品分离度更高,我们一般倾向于选择用C18。我们在筛选色谱柱时尽量选择行业内排名前几位的厂家,柱子品质好,开发分析方法时能省很多力气,做出来的分析方法也有保证。一个药从开发到上市可能会持续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厂家有实力,开发方法时选定的柱子在若干年以后需要时还会有的买,做分析时重复性也能保障。多用几只色谱柱做筛选和分析方法优化,能尽最大的可能提高分析方法的质量,保证检测结果的可信度。 我比较喜欢用的柱子有:Agilent的Zorbax Eclipse XDB-C18、Zorbax Eclipse Plus C18,Waters的Symmetry C18、XTerra RP18、XTerra MS C18等,YMC的柱子有时会是不错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计算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计算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用高压输液泵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经进样阀注入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柱内,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依次进入检测器,色谱信号由记录仪或积分仪记录。 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所用的仪器为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的填料和流动相的组分应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常用的色谱柱填料有硅胶和化学键合硅胶。后者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最为常用,辛基键合硅胶次之,氰基或氨基键合硅胶也有使用;离子交换填料,用于离子交换色谱;凝胶或玻璃微球等,用于分子排阻色谱等。注样量一般为数微升。除另有规定外,柱温为室温,检测器为紫外吸收检测器。 在用紫外吸收检测器时,所用流动相应符合紫外分光光度法(附录ⅣA)项下对溶剂的要求。 正文中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条件除固定相种类、流动相组分、检测器类型不得任意改变外,其余如色谱柱内径、长度、固定相牌号、载体粒度、流动相流速、混合流动相各组分的比例、柱温、进样量、检测器的灵敏度等,均可适当改变,以适应具体品种并达到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要求。一般色谱图约于20分钟内记录完毕。 2、系统适用性试验 按各品种项下要求对仪器进行适用性试验,即用规定的对照品对仪器进行试验和调整,应达到规定的要求;或规定分析状态下色谱柱的最小理论板数、分离度和拖尾因子。 (1)色谱柱的理论板数(N,用于定量表示色谱柱的分离效率,简称柱效)。 在选定的条件下,注入供试品溶液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内标物质溶液,记录色谱图,量出供试品主成分或内标物质峰的保留时间tR(以分钟或长度计,下同,但应取相同单位)和半高峰宽(W h/2),按n=5.54(t R/Wh/2)2计算色谱柱的理论板数,如果测得理论板数低于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最小理论板数,应改变色谱柱的某些条件(如柱长、载体性能、色谱柱充填的优劣等),使理论板数达到要求。 (2) 分离度(R)

实例解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

实例解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 一、原理 利用不同物质在两相中(液液、液固、离子交换、尺寸排阻)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二者相对运动时候,物质在两相中反复多次分配,从而使得物质得到完全分离 二、适用范围 高沸点、热不稳定的天然产物、生物大分子、高分子化合物、离子型样品、生化样品三、特点 高压、高效、高灵敏度 四、仪器组成 流动液贮存提供脱气,输液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控制记录系统贮液瓶、高压泵、进样器、分离柱、检测器、记录仪 五、仪器选择 由实验条件确定是选用二元高压还是四元低压、一般来说,二元高压的准确度较高。四元低压是先将样品按比例混合再泵入,而二元高压是先泵入不同比例的溶剂再混合。确定采用的脱气系统,一般采用在线脱气。确定进样方式,人工手动六通阀进样,还是进样针自动进样,一个适用于少量样品,一个适用于大量样品。 选择检测器,如果是有较强的紫外吸收的可用紫外可见检测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如果是芳香族化合物,可选用荧光检测器,对于离子可采用电导检测器。 六、实验条件优化 配置待测物质的标准溶液 1、色谱柱的确定 分析样本确定是采用何种类型的色谱柱 (1)分配色谱,两项间分配系数 流动相选用极性的物质(甲醇、乙腈、水)则固定相选择非极性物质。一般用 C18 ODS柱。 (2)吸附色谱, (3)离子交换色谱 各种离子与树脂上交换集团的交换能力不同。固定相:离子交换树脂,流动相 为无机酸、无机碱。常用于分离离子或者可解离的化合物 (4)排阻色谱法 配置含待测物质的标准品溶液,采用不同C18柱分离,检测,对照不同色谱图像,可得到分离效能最高的色谱柱 2、最佳流动相梯度洗脱程序的确定 梯度洗脱:按照一定的程度,不断改变流动相中个溶剂组成的比例以改变流动相的 极性。将色谱柱上不同的组分洗脱出来。 配置不同的梯度洗脱方案,用标准溶液进行试验,并选取能达到最高分离效能的梯 度洗过方案作为最佳流动相梯度洗脱程序 3、流动相的确定 在分离效能相似条件下选择更经济、毒性小的流动相 4、流速确定 流速太大,待分离组分来不及与固定相充分作用,故其中的组分较易被洗脱下来,出峰时间变短,而且柱压比较高,会引起泵负荷的增加,进而导致色谱柱的使用命

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开发的技巧

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开发的技巧 你是否一直头疼于液相实验室或是方法开发问题出现的各种意外状况?或许本文总结的“应该避免做的七件事【DDT(Don't Do That)】”可以帮到你。以下提到7个DDT并没有特别的先后顺序,但是如果都能避免的话,我相信可以让在实验室的日子少一些鸡飞狗跳,多一些岁月静好。 DDT #1:不要滴定含有有机溶剂的溶液 配制缓冲液和并调节其pH有三种方法:正确的方法,简便的方法和错误的方法。 例如我们打算配1000 mL pH 4.0,浓度为20 mM的醋酸盐缓冲液。 正确的方法根据一些网站或者计算工具的计算结果称量好需要的醋酸和醋酸钠的量,然后使用容量瓶稀释到1000 mL。或者也可以分别配好20mM的醋酸溶液和醋酸钠溶液,然后混合在一起直到测到的pH是4.0为止。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到大约1000 mL pH 4.0 浓度20 mM的缓冲液。 简便的方法是先配好1000 mL 20mM的醋酸钠溶液,然后使用浓醋酸滴定到pH达到4.0。这方法会配得比1000 mL稍微多的缓冲液,而且使用了高浓度的醋酸滴定,所以缓冲液浓度不再是20mM。但是这有关系吗?如果使用反相柱的话,缓冲液的浓度影响并不大,所以得到的谱图基本不会有差别。但是如果使用离子交换、HILIC、混合模式或是其他的离子作用模式,缓冲液的浓度就有影响了,这时使用上述两种不同方法配出来的缓冲液很可能得到不同的谱图。所以在这些情况下不管使用哪一种方法配制的缓冲液,都要把配制具体方法记录下来,确保以后的分析人员在重复实验时可以得到相同的分析结果。 错误的方法是将缓冲液与有机溶剂(如甲醇或者乙腈)混合后再进行pH滴定。要知道当把有机溶剂加入到水溶液中后,pH计会测出与加入有机溶剂前不同的数据,而且实验室的温度对滴定含有有机溶剂的缓冲液影响也大,我就有遇到使用这种方法配出的缓冲液,在夏天开发出来的方法,在冬天就没法重复,就是因为实验室温控不好而导致冬夏温差大,结果冬天和夏天利用这方法配制的缓冲液就有明显的差异。 当我们描述一个液相分析方法的缓冲液成分和pH时,习惯把其中的pH对应缓冲液中的水相部分的pH,而忽略加入有机溶剂后缓冲液的pH的变化。加入有机溶剂后,pH的值是会改变,但是如果我们每次都是以相同的方法配制的话,每次的改变都应该是相同的。DDT #1就是提醒我们一定要避免滴定含有有机溶剂的缓冲液。 DDT #2:避免在多个方法上使用同一支柱子 当两个不同的方法需要使用规格和描述完全相同的色谱柱时,避免使用同一支柱子,建议每个方法单独使用一支色谱柱。或许有人好奇在不同的方法上使用同一支柱子到底有什么不好呢?虽然看上去一柱多用挺方便和经济,但是我们迟早会发现前一个方法中的杂质,辅料或是较晚出峰的分析物很可能会在第二个方法中出现,甚至在使用同一支柱子以不同方法分析同一种分析物时,也可能会有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方法

生效日期20140101 负责姓名职位签名/日期 起草何瑞清QC 审核梁天静QC主管 批准张小伶质量部经理 分发部门: 部门份数部门份数QC室1 1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程序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标准操作 3 职责 3.1QC人员:严格按本程序操作 3.2QC主管:严格按本程序检查 4 内容 4.1 定义及概述 4.1.1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现代液体色谱法,其基本方法是将具一 定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液作为流动相,用高压 输液泵将流动相注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注入的供试品被流 动相带入柱内进行分离后,各成分先后进入检测器,用记录仪 或数据处理装置记录色谱图或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测定结果。 由于应用各种性质的微粒填料和加压的液体流动相,本法具有 分离性能高,分析速度快的特点。 4.1.2 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能在特定填充剂的色谱柱上进行分离的 药品的分析测定,特别是多组分药品的测定、杂质检查和大分

子物质的测定。有的药品需要在色谱分离前或后经过衍生化反 应,方能进行分离或检测。常用的色谱柱填充剂有:硅胶用于 正相色谱;化学键合固定相,根据键合的基团不同可用于反相 或正相色谱,其中最常用的是十八烷基硅烷(又称ODS)键合 硅胶,可用于反相色谱或离子对色谱离子交换填料,用于离子 交换色谱,是有一定孔径的大孔填料,用于排阻色谱。 4.1.3 仪器的组成和一般要求: 4.1.3.1 仪器的组成:高压输液泵、色谱柱、检测器、积分仪、打印机。 4.1.3.2 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所用的仪器为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 的填充剂和流动相的组分按各品种项下的规 定。常用的色谱柱填充剂有硅胶和化学健合硅 胶,后者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最为常用, 辛基硅烷键合硅胶次之,氰基或氨基键合硅胶 也有使用。离子交换填充剂用于离子交换色 谱;凝胶或玻璃微球等填充剂用于分子排阻色 谱等。除另有规定外,柱温为室温,检测器为 紫外吸收检测器。 ——在用紫外吸收检测器时,所用流动相应符 合紫外分光光度法项下对溶剂的要求。(紫外 分光光度法项下对溶剂的要求:用1cm石英吸 收池盛溶剂,以空气为空白(即空白光路中不 置任何物质),测定其吸收度。溶剂和吸收池 所吸收度,在220~240nm范围内不得超过 0.40,在241~250nm范围内不得超过0.20,在 251~300nm范围内不得超过0.10,在300nm以 上时不得超过0.05。)

谈谈液相色谱方法开发

谈谈液相色谱方法开发 这次和大家探讨一些关于HPLC方法学开发的问题。当然,这是很久以前的思路,在今天看来是比较幼稚的,但是,如果能够给大家一点哪怕一点点启示也是好的。当然文章有很多缺陷,也希望大家批评。 高效液相色谱在极性的角度可以分成正相色谱分析和反相色谱分析。反相色谱分析一般使用水-甲醇-乙腈体系,一般选用C8,C10,C18 柱子,主要使用C18键合相柱子。非极性物质一般用氯仿-正己烷体系。因为qingqingcao没有做过正相HPLC分离,所以,我们主要关注反相HPLC分析。 色谱柱的选择 当然,选用的色谱柱一般就是C18柱。长度呢?如果分析的物质复杂,那么可以选取长一些的,比如250mm╳4.6mm╳5μm。保证其分离度。如果物质不是很复杂,那么选取150mm╳4.6mm╳5μm的色谱柱,可以有效地缩短分析时间。 检测器的选择 紫外检测器是最通用的检测器之一,所以,本文均以紫外检测器做说明。对于需要分析的物质,做全波长扫描,由于物质的不同官能团,他们会在不同的地方有吸收。通过综合选取大家都有吸收的波长。选择波长需要有权衡。同时也可以用一些特殊的波长,避免杂质的吸收,也可以提升测试准确度。或者使用双波长的方法。 流动相的选择 对于选取流动相,首先实验一下样品的溶解度。样品在水中,甲醇,乙腈中溶解程度。如果,很容易溶解在水中,这就告诉我们,流动相选取,可能有机相要少些,比方说测试维生素C,其极性很强,流动相中有机相比例不能多。(为了保护色谱柱,有机相比例一般不少于8% )

如果,样品不太容易溶解在水中,那么有机相的比例应高些,比方像维生素E,就可以用90% -95% 的甲醇体系。 其次是样品的酸碱度。我们知道,C18色谱柱流动相pH在2-8 之间。太酸,太碱都可能损坏色谱柱。流动相pH值对于分离有一定作用,所以,酸性物质,一般流动相酸一些,碱性物质可能碱一些。 对于几种物质的分离。如果不是太多的物质,用等度方法会比较好。流动相一般开始选用20mM磷酸缓冲盐-乙腈体系。(pH一定,流速一定)。因为乙腈洗脱好,而且粘度低。 通过水相-有机相的比例的改变,观察各色谱峰的分离情况。这样可以运用无限夹逼法找到最合适的值。比方说,35:65(ACN:磷酸盐)达到分离,但是还是有部分叠加,那么就微调即可。当然还要考虑到分析时间问题。不要为了完全分离而牺牲了分析时间。所以,在色谱分析,有一个k值(容量因子)。κ∈(2,20) 如果真的无法改变,那么可以试着微调pH值,来分离。当然,由于乙腈毒性强,所以通过一定计算,用甲醇同等地接替乙腈。 如果有些物质很靠近死体积,那么需要考虑添加0.02mM离子对试剂,加强物质的保留能力。 流速 一般液相流速在0.8-1.4ml/min。首选1.0ml/min 柱温 柱温不影响色谱的分离,但是,相对稳定的温度,可以使得保留时间稳定。 进样量 手动进样,只有进样环。一般也就是20μL。自动进样的选择很多。但是,最好不要超过

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

当前位置:液相色谱仪->相关知识->定量分析 色谱法不仅是一种分离方法,而且通过被分离组分分别进入检测器,能精确测的各组分在样品中的含量。 定性分析:通常用与标准样比较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即保留时间相同可能是同样的组分;保留时间不同,肯定不是同样的组分。 液相色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 定量分析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需要纯物质作为标准样品。 液相色谱的定量是相对的定量方法,即:由已知的标准样品推算出被测样品的量。液相色谱法定量的依据: 被测组分的量(W)与响应值(A)(峰高或峰面积)成正比,W=f×A。 定量校正因子(f):是定量计算公式的比例常数,其物理意义时单位响应值(峰面积)所代表的被测组分的量。 由已知标准样品的量和其响应值可以求得定量校正因子。 测定未知组分的响应值,通过定量校正因子即可求得该组分的量。 定量分析常用术语: 样品(sample)含有带测物,供色谱分析的溶液。分为标样和未知样。 标样(standard)浓度已知的纯品。 未知样(unknow)浓度待测的混合物。 样品量(sample weight)待测样品的原始称样量。 稀释度(dilution)未知样的稀释倍数。 组分(componance)欲做定量分析的色谱峰,即含量未知的被测物。 组分的量(amount)被测物质的含量(或浓度)。 积分(integerity)由计算机对色谱峰进行的峰面积测量的计算过程。 校正曲线(calibration curve)组分含量对响应值的线性曲线,由已知量的标准物建立,用于测定待测物的未知含量。 常用的定量方法 标准曲线法,分为外标法和内标法。 外标法在液相色谱中用的最多。 内标法准确但是麻烦,在标准方法中用的最多。 外标法 用被测化合物的纯品作为标准样品,配制成一系列的已知浓度的标样。 注入色谱柱的到其响应值(峰面积)。 在一定范围内,标样的浓度与响应值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即W=f×A,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方法

分发部门: 1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程序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标准操作 3 职责 3.1QC人员:严格按本程序操作 3.2QC主管:严格按本程序检查 4 内容 4.1 定义及概述 4.1.1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现代液体色谱法,其基本方法是将具一定极性的单一 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液作为流动相,用高压输液泵将流动相注入装有填 充剂的色谱柱,注入的供试品被流动相带入柱内进行分离后,各成分先后进 入检测器,用记录仪或数据处理装置记录色谱图或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测定 结果。由于应用各种性质的微粒填料和加压的液体流动相,本法具有分离性 能高,分析速度快的特点。 4.1.2 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能在特定填充剂的色谱柱上进行分离的药品的分析测 定,特别是多组分药品的测定、杂质检查和大分子物质的测定。有的药品需 要在色谱分离前或后经过衍生化反应,方能进行分离或检测。常用的色谱柱 填充剂有:硅胶用于正相色谱;化学键合固定相,根据键合的基团不同可用 于反相或正相色谱,其中最常用的是十八烷基硅烷(又称ODS)键合硅胶, 可用于反相色谱或离子对色谱离子交换填料,用于离子交换色谱,是有一定 孔径的大孔填料,用于排阻色谱。 4.1.3 仪器的组成和一般要求: 4.1.3.1 仪器的组成:高压输液泵、色谱柱、检测器、积分仪、打印机。

4.1.3.2 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所用的仪器为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的填充剂和流动相的组 分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常用的色谱柱填充剂有硅胶和化学健合硅 胶,后者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最为常用,辛基硅烷键合硅胶次 之,氰基或氨基键合硅胶也有使用。离子交换填充剂用于离子交换 色谱;凝胶或玻璃微球等填充剂用于分子排阻色谱等。除另有规定 外,柱温为室温,检测器为紫外吸收检测器。 ——在用紫外吸收检测器时,所用流动相应符合紫外分光光度法项 下对溶剂的要求。(紫外分光光度法项下对溶剂的要求:用1cm石英 吸收池盛溶剂,以空气为空白(即空白光路中不置任何物质),测定 其吸收度。溶剂和吸收池所吸收度,在220~240nm范围内不得超过 0.40,在241~250nm范围内不得超过0.20,在251~300nm范围内 不得超过0.10,在300nm以上时不得超过0.05。) ——正文中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条件除固定相种类、流动相组分、检 测器类型不得任意改变外,其余如色谱柱内径、长度、固定相牌号、 载体粒度、流动相流速、混合流动相各组分的比例、柱温、进样量、 检测器的灵敏度等,均可适当改变,以适应具体品种并达到系统适 用性试验的要求。 ——仪器各部件应能正常工作,管路为无死体积连结,流路中无堵 塞或漏液,在设定的检测器灵敏度条件下,色谱基线噪音和漂移应 能满足分析要求。 4.2 操作前的准备: 4.2.1 流动相的制备:用高纯度的试剂配制流动相,必要时照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溶 剂检查,应符合要求;水应为新鲜制备的高纯水。对规定pH值的流动相,应使用精密pH计进行调节。配制好的流动相应通过0.44μm适宜的滤膜滤过,用前脱气。应配制足量的流动相及时待用。 4.2.2 供试溶液的配制:供试品用规定溶剂配制成供试溶液。定量测定时,对照品溶液 和样品供试溶液均应分别配制2份。供试溶液在注入色谱仪前,一般应经0.44μm适宜的滤膜滤过。必要时,在配制供试溶液前,样品需经提取净化,以免对色谱系统产生污染。 4.2.3 检查上次使用记录和仪器状态:检查色谱柱是否适用于本次试验,色谱柱进出 口位置是否与流动相的流向一致,原保存溶剂与现用流动相能否互溶,流动相的pH 值与该色谱柱是否相适应,仪器是否完好,仪器的各开关位置是否处于关断的位置。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分析检测上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分析检测上的应用 目录 1引言 (1) 引言 (1) 2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原理 (1) 2.1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流程 (1) 2.2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过程 (1) 2.3高效液相色谱的类型 (2) 2.3.1吸附色谱 (2) 2.3.2分配色谱 (2) 2.3.3离子交换色谱 (3) 2.3.4凝胶色谱 (3) 3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分析检测上的应用 (4) 3.1食品中山梨酸、苯甲酸的测定 (4) 3.1.1测定原理 (4) 3.1.2试剂和溶液 (4) 3.1.3.测定方法 (4) 3.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梅花、枝、叶中绿原酸类化合物 (5) 3.2.1 对照品溶液配制 (5) 3.2.3 青梅样品的测定 (6) 4结论 (6) 参考文献 (7)

1引言 高效液相色谱以经典的液相色谱为基础,是以高压下的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过程。通常所说的柱层析、薄层层析或纸层析就是经典的液相色谱。所用的固定相为大于100 μm的吸附剂(硅胶、氧化铝等)。这种传统的液相色谱所用的固定相粒度大,传质扩散慢,因而柱效低,分离能力差,只能进行简单混合物的分离。而高效液相所用的固定相粒度小(5 μm-10 μm)、传质快、柱效高。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近年来,在保健食品功效成分、营养强化剂、维生素类、蛋白质的分离测定等应用广泛。世界上约有80%的有机化合物可以用HPLC来分析测定。 2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原理 2.1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流程 由泵将储液瓶中的溶剂吸入色谱系统,然后输出,经流量与压力测量之后,导入进样器。被测物由进样器注入,并随流动相通过色谱柱,在柱上进行分离后进入检测器,检测信号由数据处理设备采集与处理,并记录色谱图。废液流入废液瓶。遇到复杂的混合物分离(极性范围比较宽)还可用梯度控制器作梯度洗脱。这和气相色谱的程序升温类似,不同的是气相色谱改变温度,而HPLC改变的是流动相极性,使样品各组分在最佳条件下得以分离。 2.2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过程 同其他色谱过程一样,HPLC也是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进行的一种连续多次交换过程。它借溶质在两相间分配系数、亲和力、吸附力或分子大小不同而引起的排阻作用的差别使不同溶质得以分离。 开始样品加在柱头上,假设样品中含有3个组分,A、B和C,随流动相一起进入色谱柱,开始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进行分配。分配系数小的组分A不易被固定相阻留,较早地流出色谱柱。分配系数大的组分C 在固定相上滞留时间长,较晚流出色谱柱。组分B的分配系数介于A,C之间,第二个流出色谱柱。若一个含有多个组分的混合物进入系统,则混合物中各组分按其在两相间分配系数的不同先后流出色谱柱,达到分离之目的。 不同组分在色谱过程中的分离情况,首先取决于各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