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居住用地及发展

新加坡居住用地及发展
新加坡居住用地及发展

中国房地产各阶段发展史(非常详细)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至1991年) 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 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 1981年,在深圳、广州开始搞商品房开发试点,在此之前,国内只有房地产开发,没有商品房开发,事业单位或是企业单位造房子主要是用于内部职工福利分配。 1982年国务院在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 1984年广东、重庆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 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 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24个省市的房改总体方案。 1987至1991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至1997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深圳视察后发现特区市场经济之后变化很大,其中房地产开发相当成功,认为开发区的经验值得全国推广,于是他吹响了中国发地产开发号角,沿海城市一带开始展开,特别在海南、北海、广州、深圳等。 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 1993年“安居工程”开始启动。1992年后,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月投资最高增幅曾高达146.9%。房地产市场在局部地区一度呈现混乱局面,在个别地区出现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1993年朱镕基总理到海南视察,发现海南的房地产市场是已经失控,主要是土地市场形成了严重泡沫。于是下令停止银行贷款。政府开始第一轮紧缩性宏观调控,房地产泡沫破裂,造成了大量的烂尾楼和银行呆坏账。 1993年底紧缩性的调控政策落实,经济过热势头放缓,处在通货紧缩通道中,亚洲金融(行情,资讯,评论)危机爆发,日本、香港等地房地产泡沫破裂。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开始复苏。 第三阶段: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98至2003年)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1998年对中国房地产业来说是关键之年,分水岭就是上半年和下半年,很多开发商在1998年上半年都熬不下去了,把土地纷纷卖掉退出市场。但是到了1998年下半年,在6月份左右,政策面开始发生变化,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房地产发展的政策,主要一个是取消福利分房,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这种政策使得有效需求在短期内爆发,并大幅快速上升。还有价格政策,在这之前商品房的价格受到物价局的管制,不能随便涨价,是限价的。但是在这时候取消了这些管制,为后来开发商涨价提供可能,这以后开发商自己喜欢怎么定就怎么定,开始乱涨价。1998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1998 里程碑 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倡导贷款买房。 7月3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停止住房收入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被确定为基本方向。

新加坡经济发展史概述

新加坡经济发展史概述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的最南端,马六甲海峡东口,赤道以北137公里,面积682.7平方公里,由新加坡岛和60余个小岛组成,总人口401.7万,其中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326万,华族人口约占77%。新加坡属热带雨林气候,常年炎热,没有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是一个难得的天然良港。 作为一个城市岛国,新加坡没有腹地和缺乏自然资源。1965年独立之初,新加坡政府面临一连串的内忧外患。对此,新加坡政府审时度势,采取了走“工业化道路”的正确经济发展路线。其经济发展经历了由独立初期时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步过渡到具有高附加价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进而发展到目前的信息产业等知识密集型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开始逐步摆脱了仅仅依靠转口贸易维持生计的局面,国家日益走向富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上升。在1965年后的37年间(截止到2000年),新加坡经济平均增长8%以上。2002年人均GDP为37401新元(约合20887美元)。如今,新加坡已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转站,世界电子产品重要制造中心和第三大炼油中心。 在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特别是遭遇今年全球经济普遍衰退的情况下,新加坡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思路,归纳起来,可称三大战略,既“高科技战略”、“中国战略”和“扩大腹地战略”。 新加坡政府在独立后的经济发展中,贯穿和实行了以下经济运行管理模式及理念:不折不扣地实施市场经济体制并与世界经济挂钩;努力营造廉洁的政府运作环境;实行论功行赏制度;实行劳—资—政三方合作;牢固不破的公积金制度。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同西方接轨。首先,新加坡政府为解决国内就业,在实施工业化进程中,始终力求使自己的工业产品面向美、欧、日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实行西方的工业标准,并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在金融、运输等服务行业采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

房地产发展战略

目录 第一章山西华吉房地产的市场地位 (2) 第二章房地产行业吸引力非常大 (3) 一、房地产行业成长性非常好 (3) (一)全国房地产行业的成长性非常好 (3) (二)太原房地产行业成长性居中 (8) (三)北京市房地产行业成长性较好 (10) 二.房地产行业盈利能力较好 (14) (一)行业平均利润水平 (14) (二)主要影响因素 (15) 第三章华吉房地产的竞争地位 (17) 一.华吉房地产的竞争地位比较强 (17) (一)获得资源的能力 (17) (二)整合资源能力 (17) (三)管理能力 (17) (四)品牌策略 (17) (五)产品质量 (18) 二.华吉房地产的竞争优势 (18) 三.华吉房地产的竞争劣势 (18) 第四章华吉房地产的发展方向及对策 (19) 一.太原地区 (19) (一)结论 (19) (二)市场预测 (19) 二.北京地区 (20)

第一章山西华吉房地产的市场地位 华吉房地产是华宇集团下属的主要企业之一,在集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里我们对太原市房地产业的行业状况、华吉房地产内部资源状况与资源运作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我们认为,华吉房地产目前所处的市场位置如图所示:太原房地产业的市场吸引力居中,华吉房地产在太原的竞争优势较明显。

第二章房地产行业吸引力非常大 房地产是房产和地产的总称。在经济形态上,房产和地产具有内在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房地产不仅属于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由于房地产总是固定在一个地域之内,不能移动,因而又称为不动产。 房地产业包括:土地的开发,房屋的建设、维修、管理,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划拨、转让,房屋所有权的买卖、租赁,房地产的抵押贷款,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房地产市场。 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房地产业具有垄断性;同时由于政策因素对房地产行业影响较大,使房地产行业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一、房地产行业成长性非常好 (一)全国房地产行业的成长性非常好 1.GDP、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状况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回暖,全国的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有了明显提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数量有所增加,房地产投资额及住宅投资额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住宅投资占房地产投资比重、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增加。这说明房地产行业的规模呈迅速扩张趋势,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见下表) 表2-1 全国宏观经济指标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房地产信息网

房地产发展史

中国房地产发展史 第一阶段: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至1991年) 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1982年国务院在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1984年广东、重庆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1987至1991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24个省市的房改总体方案。 第二阶段: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至1995年) 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1993年"安居工程"开始启动。1992年后,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月投资最高增幅曾高达146.9%。房地产市场在局部地区一度呈现混乱局面,在个别地区出现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1993年底宏观经济调控后,房地产业投资增长率普遍大幅回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开始复苏。 第三阶段: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95至2002年)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1998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四阶段:价格持续上扬,多项调控措施出台的新阶段(2003年以来) 2003年以来,房屋价格持续上扬,大部分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明显。随之而来出台了多项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 详细: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历史大致这样:首先从1981年开始,在深圳和广州开始搞商品房开发的试点,在这以前,国内只有房地产开发,没有商品房开发,事业单位或者企业单位造房子主要是用于内部职工福利分配的,包括政府造房子也是用于福利分配,没有房地产市场。由于当时搞试点比较成功,后来就小范围的开始试点开发。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深圳视察后发现特区搞市场经济建设之后城市的面貌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房地产开发非常成功,认为开发区的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于是他就吹响了中国房地产开发的号角,由沿海城市一带开始展开,特别是在海南、北海、广州、深圳等这些大城市,但时间不长,由于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形成了严重的泡沫。 1993年朱镕基总理到海南视察,发现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失控,主要是土地市场迅速形成了非常严重的泡沫。于是朱镕基总理一声令下:停止银行贷款。银根收紧后使刚刚起来的房地产市场立马遭到重创,造成的结果是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8年上半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始终波澜不兴。 1998年对中国房地产业来说是关键之年,分水岭就是上半年和下半年,很多开发商在1998年上半年都熬不下去了,把土地纷纷卖掉退出市场。但是到了1998年下半年,在6月份左右,政策面开始发生变化,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房地产发展的政策,主要一个是取消福利分房,也就是意味着人们所要取得住房,都要到市场上去买房,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这种政策使得有效需求在短期内爆发,并大幅快速上升。这政策的第一效应就是"赶末班车"--凡是有钱的单位纷纷购买现房,把当时市场上所有当时卖不掉的现房一扫而空。这时的房改政策提供了巨大的有效需求,而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又创造出巨大的有效需求。不断

新加坡的文化对国际营销的影响

浅谈新加坡的文化对国际营销的影响 新加坡共和国是位于东南亚马来半岛南端的一个岛国。其北面隔着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巴淡岛相望。新加坡是全球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其经济模式被称作为“国家资本主义”,并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新加坡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排名,新加坡是继伦敦、纽约和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工业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快速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炼油国,以及世界电子工业中心之一。新加坡在城市保洁方面成绩斐然,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新加坡的特色文化 (1)宗教 佛教与道教:新加坡佛教是全国第一大宗教,约占人口的33%。多年以来,各个佛教团体通过主办各种宗教、文化、社会福利计划等活动,将佛法与公众的距离拉近。新加坡境内寺庙林立,属于北传佛教的寺院超过一百五十所,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约有二十余所。其中,新加坡双林寺既是我国第一座寺院,也是最大的丛林之一。新加坡道教占人口的11%。南来的华人移民,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习俗,早期潮侨和闽帮所创建的粤海清庙和天福宫,也获赐清帝御题,可见在百年以前,这两间古庙已名扬海外。另外,四马路观音堂也是新加坡最著名、香火最鼎盛的庙宇之一,每天来庙堂烧香进贡的香客络绎不绝。天主教与基督教:教徒占人口的18%。新加坡共有260多座教堂,最早的教堂是阿美利安教堂和圣安德烈教堂。在新加坡草创初期,不同的团体,比如海峡华人族群、海外传教士和西方商人,对两个教会的发展作出独特贡献。新加坡天主教教会也先后开办学校、医院、老人院和儿童收容所等慈善组织来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伊斯兰教:占人口的15%,教徒约有65万人。马来或巴基斯坦血统的信徒基本上属于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另外也有部分印度血统和华人信奉回教。新加坡建有回教堂共80座,当中较为著名的有花蒂玛和苏丹回教堂。兴都教:信徒约10万人,占人口的5%。新加坡共有24间主要的兴都庙,大部分是以南印度的风格为主,其中马里安曼兴都庙和尼瓦沙柏鲁马兴都庙都被完整保留了下来。锡克教与其他宗教:

新加坡历史

新加坡历史 新加坡历史 现代新加坡的建立 18世纪中叶,英国正在扩张其在印度的版图以及与中国的贸易。他们急需找到一个能够让其船只停泊、维修的港口,以在与荷兰人 的贸易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他们在槟城(1786年)和新加坡(1819年)建立了贸易港,并从荷兰人那里抢得了马六甲(1795年)。 1818年末,印度总督哈斯丁勋爵(LordHastings),决定授权明 古连(Bencoolen)总督斯坦福·莱佛士爵士(SirThomasStanfordRaffles)在马来半岛的南端建立一个新的贸易港。1819年1月29日,莱福士在考察了附近岛屿后登陆新加坡。 第二天,他就与TemenggongAbdu'rRahman签订了初步的协定,在当 地建立一个贸易港。虽然Temenggong是实际的统治者,新加坡是柔 佛-廖内-龙牙(Johor-Riau-LinggaSultanate)马来苏丹国的一部分。柔佛苏丹AbdulRahman在前一年已经和荷兰人签订了条约,他的王 国其实已经处于荷兰的统治之下。显然莱福士面临的是一个棘手的 问题。 但是,莱福士知道柔佛内部对这位新苏丹的合法性有很大的分歧。AbdulRahman苏丹是前一位苏丹的小儿子。莱福士成功地将被流放 的长子TengkuHussein偷渡回新加坡。1819年2月6日,莱福士宣 布TengkuHussein成为受大英帝国所承认的柔佛苏丹。一份新的正 式条约签署,授权英国在新加坡合法地设立工厂。该举动遭到荷兰 的马六甲以及爪哇总督的强烈抗-议。 英国政府在1819年8月之前并不知道莱福士与荷兰人的冲突。 而当他们知晓时,新加坡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一块殖民地。更何况,英国曾经在拿破仑战争中对荷兰有恩惠。到1820年时,新加坡开始 为英帝国产生利润,三年后,新加坡的贸易额已经超过槟城。1824

地理教案新加坡

地理教案新加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教学目标 1、了解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了解新加坡的领土组成和居民特点,新加坡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和发展途径。 2、初步学会读图分析新加坡的位置及其重要性,初步学会正确评价新加坡发展经济的条件。 3、通过自学、讨论、讲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4、树立“发展经济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的观点。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借鉴新加坡成功经验,振兴中华的思想。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第一段对新加坡作了简介。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的南面,是著名的城市岛国。新加坡的字面意思是“狮子城”因为岛的形状像狮子。华侨又称它“星岛”或“星洲”,意思是岛小如星。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很稠密的

国家,居民中约四分之三是华人,其次是马来人,印度人。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东口,处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新加坡海港是天然良港,可停泊许多艘大型轮船。简介中提出:城市岛国、人口稠密、天然良港是新加坡的基本国情。 “利用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这一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教材首先分析了新加坡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回顾了新加坡的殖民地历史和建国后经济发展的历程。然后,探讨了新加坡发展经济的重要突破点:(1)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对外贸易和航运业;(2)在发挥本国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炼油、造船、电子电器等工业;(3)利用本国的自然、交通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 “花园城市”从合理布局产生和规划绿地两个角度分析了新加坡“花园城市”美称的由来。 教法建议 1.从观察新加坡岛的形状入手,说出它像什么动物的形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指导学生读图,了解新加坡的领土的组成,北面靠近什么半岛,南邻什么岛,处于什么海峡东口,从而认识新加坡交通位置上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查阅新加坡的面积、人口数

新加坡文化中的长期导向

新加坡文化中的长期导向 (一)长期导向-短期导向维度 1980年,霍夫斯泰德在《文化的效应》中提出了国家文化四维度模型。其后不久,霍夫斯泰德遇到了加拿大人彭迈克,霍夫斯泰德借鉴彭迈克在23个国家进行的华人价值观调查,在原有的国家文化四维度模型的基础上,补充了第五个维度—长期导向-短期导向维度。 长期导向意味着培育和鼓励以追求未来回报为导向的品德—尤其是坚韧和节俭。与之相对的另一端,短期导向,意味着培育和鼓励关于过去和当前的品德—尤其是尊重传统、维护面子,以及履行社会义务。 在长期导向的国家,人们更加注重长远目标,愿意为目标而不断奉献;在家庭中,孔子主张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观念受到尊重,家庭成员各有明确的角色和位置,所有人都应谦虚谨慎,维护群体的和谐;学习成绩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在短期导向的国家,人们更加注重当前的生活和享受,不愿为了将来而牺牲现在;家庭生活比较宽容,没有过多的长幼次序;相比于男性,女性更应该谦虚;学习成绩更多地跟运气有关。 在政治以及宗教方面,长期导向的国家由于没有公民社会的传统,政府往往包揽一切公共事务,社会自治的空间比较狭小;以中国为代表的长期导向国家,一直没有产生西方式的宗教,即使儒、释、道被划归宗教行列,并不能掩盖它们同西方基督教的本质区别。短期导向国家中,政府仅仅是同企业、第三部门并列的社会部门之一,政府本身往往又划分为互不隶属、互相制衡的多个部门,社会自治的空间比较广;短期导向的西方国家普遍信奉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等派别),教徒的虔诚与狂热,往往是东方人所不能理解的。 在彭迈克主持的华人价值观调查中,长期导向指数被称作“儒家文化动力”,显然,不同国家在该维度上的差异,源于各自的文化传统,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家和地区,长期导向指数较高,反之则较低。 (二)新加坡对儒家文化发展的重视 新加坡受东西文化的双重影响甚深。独立后,新加坡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趋势。为了消解影响社会稳定的影响,统一国民思想,集中力量发展国民经济,新加坡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提倡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以此淡化移民及其后裔对移出国的归属感,强化对新加坡的国家认同感。 早在七十年代初,李光耀就要求在学校中开设“儒家伦理道德”这一必修课,以培养新加坡人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他强调如果能够按照儒家这些原则去处理人际关系,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他把五伦中的君臣关系改释为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也可以说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李光耀把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视为儒学思想的核心,提倡把这八个字化为新加坡人的具体行动准则,将其作为政府必须贯彻的“治国之纲”。提出“儒家基本价值观应升华为国家意识”。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唐太宗夫曾感叹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严复曾指出,对于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富强来说,“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一个国家不学习先进的制度,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难以进步。但一个民族不秉承其传统,失去其文化历史,便也丧失了其立足之本。 (三)从《小孩不笨》探讨新加坡文化的长期导向 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主要讲述了文福、国彬、Terry三个小孩的学习和生活遭遇。该片探讨了家庭关系、教育制度以及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问题,深入浅出,嬉笑怒骂。在新加坡,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把学生划分为:EM1,EM2,EM3三个等级。EM3,相当于中国的后进

新加坡历史

新加坡历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重定向自新加坡歷史)跳转到:导航, 搜索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11年4月12日)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会被提出异议而移 除。 汉漢▼ 鱼尾狮:新加坡的象征 目录 [隐藏] ? 1 早期历史 ? 2 开埠 ? 3 英属时期(1819-1942) ? 4 日治时期(1942-1945) ? 5 迈向自治与合并(1945-1963) ? 6 马来西亚时期(1963-1965) ?7 新加坡共和国(1965至今) ?8 参考资料 ?9 相关文献

[编辑]早期历史 新加坡早期的历史记载并不多,使用的名字也各不相同。公元3世纪,马来人将新加坡的主岛命名为“Pulau Ujong”,取意“(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故当时的中国根据对音,把新加坡称作“蒲罗中”。后来,新加坡又被赋予“Negeri Selat”(海峡之邦)的别誉,因而先有早期的华人移民以“Selat”(海峡)为本源,呼其作“石叻”;后有士大夫在编撰相关书籍时,于《新唐书》中称“萨庐都”,在《宋史》中作“柴历亭”。 据史料记载,1320年,元朝派人到“龙牙门”(Selat Panikam)寻找大象;1325年,龙牙门派使臣到中国。而“龙牙门”就是今天的岌巴港(Keppel Habour),位于新加坡南岸的海峡中。 1330年,中国元代航海家汪大渊首次来到新加坡,并在所著《岛夷志略》一书中将之称为“单马锡”,并留下了“近年速古台王朝曾派七十多艘兵船攻打单马锡,一月不下”的记录。1365年的《爪哇史颂》把新加坡叫做“Tamusik”,而绘制于1430年(明代宣德五年)的《郑和航海图》则称新加坡为“淡马锡”,类似的名字还出现在同一时期的一份越南文献上。显然,无论是“单马锡”、“淡马锡”、还是“Tamusik”,都是马来文“Temasek”(海城)的对音,源自梵文“tamarasa”(黄金)。直到14世纪末,其梵文名字“Singha-pura”(狮城)才首次出现。 暹罗(今泰国)以及位于爪哇岛的满者伯夷(Majapahit Empire)曾争夺着新加坡的控制权。根据马来文献《马来纪年》(Sejarah Melayu)的记载,新加坡在一次与满者伯夷的战争中失败。但是后来一名巨港(Palembang)的三佛齐王子,杀了当地的暹罗摄政王,并自己宣布成为新加坡的新统治者。五年后,他因暹罗的威胁而逃亡马来半岛上的麻坡(Muar),然后到了马六甲,建立了马六甲苏丹国。新加坡成为该苏丹国中重要的一部分。 [编辑]开埠 18世纪中叶,英国正在扩张其在印度的版图以及与中国的贸易。他们急需找到一个能够让其船只停泊、维修的港口,以在与荷兰人的贸易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他们于1786年和1819年分别在槟城和新加坡建立了贸易站。 1818年末,印度总督哈斯丁勋爵(Lord Hastings),决定授权明古连(Bencoolen)总督斯坦福·莱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mford Raffles)在马来半岛的南端建立一个新的贸易港。1819年1月29日,莱佛士在考察了附近岛屿后登陆新加坡。第二天,他就与天猛公签订了初步的协定,在当地建立一个贸易港。虽然天猛公是实际的统治者,新加坡仍是柔佛-廖内-龙牙马来苏丹国的一部分。柔佛苏丹阿卜杜勒·拉赫曼在前一年已经和荷兰人签订了条约,他的王国其实已经处于荷兰的统治之下。显然莱佛士面临的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房地产发展规划第三章 房地产集团的战略目标

第三章房地产集团战略规划 二、房地产集团的战略目标 1 战略指导思想 房地产集团战略指导思想:以投资最大化为指导,以进入行业500强为目标,以“一主两翼”型投资格局为导向,以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动力,推动房地产集团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 房地产集团战略指导思想具备以下含义: 投资理念:投资价值最大化。房地产集团战略根本出发点是以投资价值最大化,从而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在未来的产业选择及业务组合的战略制定中,必须以此作为基本原则。投资价值并不单指投资回报,企业发展必须考虑短期利益同长期利益的相结合,追求总体回报的最大化而非单一的财务收益最大化。 战略目标:中国房地产业500强。实现2016年收入70亿利润11亿的财务目标,进入500强不是企业的终极目的,而是为了激励企业发展,制定经营战略而设定的总目标。 业务架构:“一主两翼”型投资格局。随着集体一系列经营性资产的产生,业务定位进入到“房地产开发为主,汽车制造与现代传媒为并行”的“一主两翼”型格局。逐步实现房地产开发业务、资产经营业务、基础设施投资业务三个方面的业务组合,在分散风险的同时

建立持续发展能力。 工作重点: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5年时间,全面提升房地产集体在投资决策、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工程管理、资本运作、人力资源方面的能力。形成高效、强有力的投资决策能力;产品研发能力、项目策划和项目管理能力等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形成初步完善的产品体系;具备高效的资本运作能力;形成行业优秀人力资源的高地。 2 集团未来三年的战略目标 房地产集团未来5年战略目标是:成为以房地产为核心主业的企业集团,进入中国房地产500强。 要实现如上的战略目标,结合房地产行业以及房地产集团的发展趋势保守估计,房地产业务在2016年应实现利润总额11亿元,收入约70亿元。进入500强不少企业终极目的,而是为了激励企业发展,制定经营战略而设定的总目标,它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纲领性四个特性。以500强为目标可以为房地产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学习标杆,未来房地产集团要树立的7个学习目标为:备受尊敬的企业形象与地位、厚重的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卓越的领导人理念和人格、第一流的市场及财务业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着力塑造、组织与管理的创新和控制与执行能力。

新加坡地理经济文化英语介绍-Singapore

新加坡地理经济文化英语介绍 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 Singapore, officially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is an island country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tip of the Malay Peninsula. It lies 137 kilometres (85 mi) north of the equator, south of the Malaysian state of Johor and north of Indonesia's Riau Islands. At 707.1 km2 (273.0 sq mi), Singapore is one of four remaining true city-states in the world. It is the smallest nation in Southeast Asia. Prior to European settlement, the island now known as Singapore was the site of a Malay fishing village at the mouth of the Singapore River. Several hundred indigenous Orang Laut people also lived along the nearby coast, rivers and on smaller islands. In 1819 the 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established a trading post on the island, which was used thereafter as a strategic trading post along the spice route.[4] Singapore would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mercial and military centres of the British Empire, and the hub of British power in Southeast Asia. The city was occupied by the Japanese during World War II, which Winston Churchill called "Britain's greatest defeat".[5] Singapore reverted to British rule immediately postwar, in 1945. Eighteen years later the city, having achieved independence from Britain, merged with Malaya, Sabah and Sarawak to form Malaysia. However, less than two years later it seceded from the federation and became an independent republic on 9 August 1965. Singapore joined the United Nations on 21 September that same year. It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Since independence, Singapore's standard of liv ing has been on the ri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a state-led drive to industrialisation based on plans drawn up by the Dutch economist Albert Winsemius have created a modern economy focused on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petrochemicals, tourism and financial services alongside traditional entrep?t trade.[citation needed] Singapore is the 5th wealthi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in terms of GDP (PPP) per capita.[6] This small nation h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of more than US$177 billion.[7] The population of Singapore is approximately 4.84 million.[2] Though Singapore is highly cosmopolitan and diverse, ethnic Chinese form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English is the administrative language of the country.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established the nation's political system as a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while the country is recognised as a parliamentary republic.[8]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PAP) dominates the political process and has won control of Parliament in every election.

新加坡最美的8所教堂

新加坡最美的8所教堂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移民社会,也因此汇集了世界上多种宗教。你是否知道,弹丸之地的新加坡,居然有多达266座教堂!所以今天新加坡留学专家带您来一趟新加坡教堂建筑之旅,带您看一看不一样的新加坡。 1)圣安德烈教堂(St Andrew’s Cathedral)——新加坡的标志 圣安德烈教堂坐落在行政文化区,是新加坡首座也是规模最大的圣公会教堂。教堂曾遭受过两次雷击,而后由 Ronald McPherson 上校设计,于 1856 年建成,因此具有浓厚的新歌德式风格。 穿过拱形大门步入教堂,眼前是占据了半圆形后殿的三面炫目多彩的彩绘玻璃窗,每一面彩窗纪念着新加坡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正中央的彩窗绘着的正是史丹福·莱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 圣安德烈教堂是新加坡最珍贵的建筑杰作之一,于1973 年列入国家级历史古迹重点保留。站在教堂宏伟的建筑面前,仰望着高耸的塔尖,感受着散发光泽的纯白外墙折射的宁静,您会不期然地肃然起敬,又无比安详平和。 地址:11 St Andrew‘s Rd Singapore,178959 2)新加坡圣约瑟教堂 (St Joseph’s Church)——新哥特式建筑的典范

采用拉丁十字结构的圣若瑟堂是一个建筑奇迹。在这里,您能欣赏到美丽的彩绘玻璃窗。1825 年,Francisco da Silva Pinto e Maia 神父在教堂的原址之上创立了葡萄牙宣教机构。由此兴建起来的教堂成为了新加坡首座天主教宗教场所。 教堂在 1906年被毁,又于1912 年重新建造。来访这里的最佳时候是耶稣受难日。这一天,为纪念耶稣受难,新加坡天主教徒们盛大的游行队伍会从教堂处通过。 地址:143 Victoria Street Singapore 188020 3)新加坡赞美坊教堂(CHIJMES)——英国古典的歌德式建筑

《房地产企业发展战略与战略规划》

课程一、《房地产发展战略与规划》培训大纲 (1天-2天)讲师:范宁 课程培训具体内容大纲: 第一章、战略管理概述: 战略理论发展概述、战略及其体系、战略管理的概念和基本程序。 第一章、战略管理战略环境分析 外部战略环境分析:外部战略环境的内容和分析技术、一般战略环境分析、产业战略环境分析、企业战略环境分析、外部战略环境评价技术。 ★内部战略环境分析:企业内部战略环境的内容和分析方法、资源和能力分析、管理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内部战略环境评价。 ★公司战略:公司愿景和目标、产业范围组合、产业发展方向组合、产业时间组合。 ★业务单元战略:业务单元整体战略、业务单元基本竞争战略、不同产业阶段的竞争战略、不同地位的竞争战略、核心竞争力营造。 ★职能战略:职能战略概述、企业文化战略、营销战略、品牌战略、产品战略、技术发展战略、物流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财务战略、成本战略。 ★战略投资项目:战略投资项目的概念和发展周期、战略投资机会研究、战略投资项目建议书、战略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战略投资项目决策。 ★战略实施方案:战略实施的基本思路、战略导向管理整合、战略导向人力资源整合、战略导向投资项目、战略预算。 第三章战略管理概述 第一节战略理论发展概述 一、结构学派 二、能力学派 三、资源学派 第二节战略的概念与体系 一、战略 二、战略体系 第三节战略管理的概念和基本程序 一、战略管理的概念 二、战略管理的特点 三、战略管理的原则 四、战略管理基本程序 第四章房地产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第一节外部战略环境的内容和分析技术 一、外部战略环境的内容 二、外部战略环境的分析技术 第二节一般战略环境分析 一、一般战略环境的内容 二、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我国房地产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末我国居民的住房一直是按福利分房的政策来解决。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按照分配住房的时间、数量和地点考虑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 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设想,指出改革的方向是住房商品化。首先改革围绕“三三”制补给出售新建住房政策进行试点。按照这个政策,个人购买住房的房价款,由个人、单位和政府各承担1/3,即个人只需支付房价款的1/3,就可以买到住房,其余房价款由单位和政府补贴。1987年9月,深圳经济特区率先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随后,福州、厦门、广州、上海等城市也开始试行。1988年4月,规定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从而使房地产市场有了法律上的保障。1989年,由于政治形势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房地产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1991年5月,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发展,加上浦东开发的带动作用,1991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出现回升趋势。 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国房地产市场是从1992年兴起的。1992年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而此前的“房改”、“地改”始终步履维艰。房地产业在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得到了迅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兴起,交易活跃。其重要标志是1992年前几个月社会各界普遍公认的一个社会新热点----“房地产热”的出现:全国前四个月与上年同期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8.3%,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6%,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 14.6%,而商品房完成投资却增长78%,商品房销额增长63.3%.1992年下半年:膨胀.1992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迅速膨胀.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比1991年底增长175%,新开工面积增长78.1%,利用外资增长228%,全年商品房销售额比1991年增长80%,房地产公司增加2倍. 1993年上半年达到顶峰.这期间,全国商品房完成开发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43.5%新开工面积增长136%;新增开发公司6000余家,至此,全国房地产开发公司已达19000多家. 1993年下半年----1994年3月:受挫折相持.1993年7月起,政府开始对房地产业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相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心态上看,很多人认为宏观调控是暂时 的,“年底将出现新一轮高潮”;二是从实际价格上看,很多大城市基本不见降价,“有价无市”的局面非常明显;三是完成的投资增速比上半年有所下降,但仍比1992年高.这种局面大致持续到1993年3月. 1994年3月至1995年:房地产进入理性回落、平稳发展阶段。1994年3月“两会”之后,房地产市场开始理性回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9%的经济增长速度和13000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计划,逐渐平静了社会上期望房地产市场出现新一轮高潮的心态。1995年是国家宏观调控继续深化的一年,在房地产领域,宏观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房地产市场步入平稳发展阶段。住宅、办公用房、商业服务业用房等商品房的投资比重更趋于市场需求结构;地区差异有所缩小;用于炒作的资金和投机性的投资明显减少;中介咨询、物业管理也获相应的重视和发展。

新加坡历史

探寻新加坡的历史之旅 虽然新加坡最早的历史记录因时间迷朦不清,但是有一个第三世纪的中国故事将其描述为"蒲罗中" (婆罗洲),即“半岛顶端的孤岛”。后来,这个城市被命名为淡马锡(Temasek)“海城”),于公元1298年至1299年之间建立了首批定居点。 在公元14世纪,小岛国淡马锡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获得新名。据传说,巨港(即三佛齐首都)王子桑尼拉?乌他马(Sang Nila Utama),外出狩猎时,见到一只前所未见的动物。他认为这是一个好兆头,于是就在发现动物的地方创建了一个城市,命名为“狮子之城” ,即Singapura,源于梵语词“Singa”(狮子)和“pura”(城)。 那时,这里被狮城的(Singapura)五位国王所统治。由于这里地处马来半岛顶端,是海上航线的天然交汇点,该城迅速成为大量航海船只的海上贸易中心。其中有中国帆船、印度船,阿拉伯独桅帆船、葡萄牙战舰和布吉帆船。 新加坡历史上的下一个重要时期是公元18世纪,即是现代新加坡的创建时间。此时,新加坡已经发展成为沿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枢纽,英国逐步认识到在该地区设立港口的必要性,英国商人需要一个战略地点来补给和保护日益壮大的帝国商业船队,并预防荷兰人在此地区肆意扩张。 当年担任苏门答腊明古连(Bencoolen)(现在的明古鲁省Bengkulu副总督)的斯坦福?莱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 ,在考查附近岛屿后,于1819年1月29日正式登陆新加坡。他认识到覆盖岛屿的沼泽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并协助与当地统治者谈判签订条约,将新加坡建设成为海上贸易中转站。不久,岛上的自由贸易政策吸引了来自亚洲、美国和甚至中东的商人们纷至沓来。在1832年,新加坡成为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海峡殖民地的行政中心。随着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以及电报和轮船的出现,新加坡作为扩大东西方贸易中心的重要性大大增加。到1860年,这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人口从1819年仅有的150人增长到80,792人,主要是华人、印度人和马来人。 但是,国家的和平与繁荣在1941年12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战机袭击而遭受重创。一度被视为坚不可摧的新加坡,在1942年2月15日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沦陷。在被日本人占领的3年半时间里,大批无辜的平民死于战火,国家遭受到极大的凌辱和压迫。 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岛被移交给英国军事管理,执政一直延续到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海峡殖民地解体为止。1946年3月,新加坡成为英国殖民地。 1959年,随着民族主义的发展,新加坡成立了自治政府并迎来了首次普选。选举中,人民行动党(PAP)赢得43席以绝对优势领先,李光耀成为新加坡第一任总理。1961年新加坡加入马来亚,与马来亚、沙捞越和北婆罗洲合并组成联邦,1963年组成马来西亚。不过,这次合并并不成功,不到两年后,新加坡于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民主国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终于宣布成为独立共和国。 今天,您可以探访到新加坡丰富的历史遗产,许多古迹、博物馆和纪念堂在静静地等待着您的探索与发现。当您在此旅游时,请一定要记得漫游古迹和著名地标性建筑,以体验一个完整的新加坡文化之旅。

新加坡经济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新加坡经济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篇一:新加坡、韩国、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地理必修3思考和活动题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节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嫰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远近。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 地面获得的太阳热量少;冬季距冬季风源地近,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低。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 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形成原因是南部距夏季风源地近, 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从东南向西北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从东南向西北距海越来越远。 3.长江三角洲和松娕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度大,耕地多为水田,多种植喜湿等亚热带作物,热带作 物,如水稻等。由于地块分散,面积较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星罗棋布的湖泊和纵横的河流为水产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松嫩平原河网密度小,耕地多为旱地,多种植耐旱、喜温凉作物,如小麦,玉米、大豆等。由于土地集连片,对机械化化作业十分有利,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