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帝志国

【教学目标】

知识:认识和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看作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能力:掌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方法,增强应用这个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用发展的观点“看”和“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和感悟用发展的观点看和做的益处

2、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成长

【教学重点】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三点要求

【教学难点】

“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你知道织布机和计算机有什么相同之处吗?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超乎你的想象。摆在写字台上的台式机,塞在口袋里的掌上电脑,挂在腰上的移动电话,乃至你家中的很多家用电器,都是1804年诞生的一台织布机的后代。

请看:“计算机的前世与今生”

1804年法国人雅卡尔发明了提花机,这种革命性的织布机利用预先打孔的卡片来控制织物的编织式样,速度比老式手工提花织机快了25倍。雅卡尔的打孔卡片不只为丝织业带来革命,也为人类从此打开了一扇信息控制的大门。

1836年,计算机科学先驱,著名的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比奇制造了一台木齿铁轮计算机,用来计算很多数学难题,并利用雅卡尔打孔卡片的原理为这台计算机编程。虽然他并没有使用语言编程(一个世纪以后才正式出现),但是这一理念启发了20世纪的计算机科学家们。

19世纪末,美国数学家赫尔曼?霍尔瑞斯借鉴雅卡尔的打孔卡片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机器──“制表机”,供户口调查员处理数据。制表机的原理与雅卡尔提花机很接近,它在卡片上打出一系列的小孔,代表每一个家庭的每一位公民,不同的孔包含不同的信息。只要运用得当,制表机每小时可以处理几万张卡片。大名鼎鼎的IBM公司就是1924年靠销售这种机器起家的。

在IBM公司创办的头30年,它靠着“制表机”获得了大量利润。20世纪40年代,IBM开始制造计算机,计算机的时代到来了。不过那时候的计算机没有放弃类似于雅卡尔提花机上的那种打孔卡片,还在利用它编程。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80年代后期,打孔卡片最终被电子媒介──磁带和光盘所取代。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2006.05期教师:看到这里,也许我们可以说,计算机不过是一台及其高级的织布机而已。这是多么令人惊奇的事情,我们现在视为科技尖端的计算机,竟与织布机血脉相连,当你使用计算机的时候,本质上你也是以光速做着编程工作。

上面的这个材料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昨日的织布机为后期计算机的发明产生重大影响,并不断发展出现了磁带盒光盘等等。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60年来,无论在技术、性质还是应用上,其变化都是日新月异的,每五年体积缩小10倍,运算速度却提高了10倍,而成本降低了10倍。同时,它也飞速地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

大家都听过在《孙权劝学》故事里,吕蒙讲:“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古时,荆人欲夜袭宋国,先派人在白天测量了雍水的水位,而后在夜间徒步过河。结果却溺死千余人,夜袭计划失败。荆人夜袭,本是个好主意,为何失败了呢?

原来夜间雍水暴涨,荆人仍按照白天的结果行动,所以败。荆人处事方法有何问题?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荆人的失败在于,没有将事物看成是一个始终发展的过程,未能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是的,由于客观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说,事物就是过程。我们观察一个事物不但要观察它的现状,还要了解它的过去以及预测它的未来。我们只有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才能使我们的思想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把事情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教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荆人”的影子呢?

学生讨论,举例说明。

教师:我们学校地处德内大街,请问同学每天来学校的交通工具是什么?你一路上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不约而同说到交通拥堵问题。有时连自行车都寸步难行。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造成道路拥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通过同学们对德内大街交通状况的了解及认识,来进一步去理解应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事先安排四个小组对北京交通问题进行一番调查:

第一组:观察德内大街(北端德胜门桥,南端平安大街厂桥路口)早晨七点至七点半、下午四点半至五点半的交通状况

第二组:走访德内大街的居民,了解他们对德内大街的交通感受

第三组:调查近几年北京机动车变化情况

第四组:调查汽车工业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关系

教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地段交通状况及主要原因。

第一组、第二组学生总结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道路比较狭窄,二是车流量大。

教师:交通拥堵在近几年一直是让老百姓困扰的问题。大家有没有听过交通电台的一个节目的名称叫“一路畅通”,但播放的是一长串拥堵路况信息。在迅速发展的北京城,交通问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很少有人能说清北京交通到底糟糕到什么程度,这似乎已经成为多数北京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了。同时出现这样的矛盾场景有些滑稽:一边是迅速增长的汽车数量,一边是紧锣密鼓的交通疏堵工程。北京的交通疏堵工程正在与日益

增加的汽车赛跑,这种博弈过程将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一般来说,无非是拓宽马路以及限制汽车生产。路宽了,车少了,交通状况就会改善。但是道路的拓展空间是有限的,而且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例如文物保护、城市总体规划、拆迁中的经济补偿等等。那如果靠控制汽车产业的发展、控制老百姓买车的热情以此来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呢?请你结合第三组同学提供的材料,谈谈应怎样正确地看待这个问题。

材料一:

◎1950年,北京市机动车只有1757辆,到1997年发展到100万辆,这个过程经历了整整48年;而从1997年的100万辆到2003年全市机动车总数突破200万辆,却仅仅用了6年多时间。

◎2005年以来,本市平均每天新增机动车1000辆,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241万辆,其中私人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65万辆。按照这种速度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北京市机动车将突破第三个100万辆。

材料二:

◎按照发达国家的一般规律,当轿车平均价格接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倍至3倍时,就是轿车批量走进家庭之日。2002年,北京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7746元,约合3355美元,由此看来,汽车进入家庭似乎已势不可挡。

◎去年,全国汽车产量为507万辆,预计今年将为600万辆,2010年达到960万-1000万辆,2020年达到1500万辆左右。15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汽车消费大国和生产国。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从今天我国城市交通的现状来看,确实与汽车生产量的增加有关,短期内限制汽车生产可能会缓解拥堵状况。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处于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要将事物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考察。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清醒地分析,中国汽车业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是刚刚产生?是正在发展壮大?还是行将灭亡?根据对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的准确判断,来确定我们对事物的态度。对昨天,要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今天,要立足于现实,对明天,要有预见性。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教师: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产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生活日益富足的中国人当中,有很多人已经圆了拥车梦,或正在编织拥车梦。“换车了吗?”眼下越来越成为时髦问候语。

请听第四组同学为我们带来的消息。

材料三: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支柱行业。据统计我国的私人汽车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3%以上,并在持续增长。汽车消费需求的增长必然加速汽车工

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国家整体经济的增长。汽车行业具有广泛的关联效应,影响到如原材料、机械制造、电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直接的需求如钢铁、机械、电子、橡胶、玻璃、石化等156个相关行业,可以拉动如建筑业、运输业、金融业、保险业、法律服务、科研设计、广告宣传、商业贸易、服务业等行业,可创造更多的产值、税收和就业岗位,对经济拉动作用之大、持久对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作用之重要,是其它任何行业难以相比的。随着汽车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改变。

因此,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如果一味地限制汽车发展,势必会影响到百姓的汽车消费,又直接影响汽车业的发展,对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事物处于不同阶段,要用不同的眼光看事物,要做到主观符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与时俱进。

难怪也曾有人说,堵车是一个城市繁荣的标志,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堵车,那它的经济也可能凋零衰败。当然,这只是从某一个角度来说的。

既然这样,我们不仅不能限制汽车产业的发展,相反还要促成汽车产业向更加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挑战的方向迈进,要促成新事物的发展。那怎样解决汽车发展和缓解交通拥堵的两难问题呢?一是限制汽车发展,二是拓宽马路。

先请大家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有十个人,要求他们站成五排,每排四人。应该怎样站?听起来有些不可想象。答案是,十个人站成五角星形状,就能实现每排四人,占成五排。这告诉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应该冲破固有模式的束缚,转换角度,运用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3.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成新事物的成长

教师:整个世界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我们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就要有创新精神,站在上升、前进、发展的立场上,去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和壮大。因此,我们必须破除思想僵化、安于现状的旧观念,努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如何实现汽车产业发展和交通拥堵缓解的双赢局面?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老师引导学生在思考解决之道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从国情或市情出发;二是提出创新意见。)

教师:其实现实中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比如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新事物只有在改革的进程中,才能逐步走向成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发展中的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即要求我们联系的、发展的、全面地看问题,这是辩证法思想基本要求。

练一练:

材料一:下图是“微笑曲线”示意图。图中的两条曲线均呈现U型,好似微笑的嘴型,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

材料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每年服装出口总额约占全球服装出口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但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超过10%。因为缺乏面料开发、品种款式设计的能力和国际市场营销的渠道,企业只能接单、缝制和加工,得到很少的加工费。如中国生产的服装在国外市场上售价100美元,我国企业一般只得到5~7美元,其余都落入外国商标所有者、服装设计公司和经销商的腰包。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分析我国企业的现状及发展。

答案:①要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把我国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和利润分布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②要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认清当前我国企业在“微笑曲线”中所处的位置,继续发挥现有优势,努力改变集中于加工和组装环节的现状。

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主要讲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第二,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第三,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总而言之,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我们要正确的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领导和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情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本节课框题设两目:一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二是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从教学内容来讲本课属于方法论部分,紧紧承接上一节课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观的内容从方法论的角度具体分析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及其要求。 二、说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多元的。在充分考虑了教学内容的难度和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 (2)理解: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关系方法论要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3)运用:运用相关原理,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对我们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2、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地对待生活 中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关系的能力,提高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曲折,树立自信,增强前途光明的坚定信念。 (2)在理解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注重量的积累,培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理念和行动。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具体说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教学难点是准确地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四、说学情 高二学生的生活面、知识面不断扩大,对新事物、新知识充满好奇心,并且由于其辩证思维能力的加速,高二学生具备了探讨更深层次哲学问题的心理基础。对感性材料分析能力

高一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评课稿

高一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评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就整本教材来说,“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是《哲学常识》第二课第二节的内容,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唯物辨证法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点的方法论。掌握他,才能系统掌握发展的观点。 就本章内容来说,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多元的。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识记目标: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我国社会,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改革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 2.教学难点: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第一,学生缺少历史对比,很难体会各方面创新。需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第二,学生能不能把创新思想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难度极大。 四、教法 讨论归纳法:构建主义教育观强调: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教育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是教学的最高原则。”根据目前学生在在如何用发展观点看问题上的困惑,主要采用讨论归纳法。把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或一组组问题,不断创设最佳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讨论中启智,在互动中升华. 五、学法 采用探究—发现—合作学习模式,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依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体验到面临实际问题。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六、教学过程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规定为:(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理解新生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和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2)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与质变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 本节课框题设二个目: 一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二是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学生分析: 学生初步认识唯物辩证法的一些哲学基本观点,带着好奇来学习。因此,对这些问题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和辩证思维能力较差,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难,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新生事物,却在某些国家又出现解体”的问题理解更难。 教学设计总体思想: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遵循《课程标准》从情景导入到情景分析又回到情景回归的教材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探讨“活动探究”问题、归纳和总结哲理观点,联系实际,运用典型事例来分析蕴涵哲理观点,运用故事、做实验、讨论等具体的事例,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景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旧事物的 含义 衡量新旧事 物的根本标 志 新事物为什么能够 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的发展为什 么不是一帆风顺 的? 运用事物的发 展是前进性和 曲折性统一的 原理来正确看 待我国社会主 义在前进中出 现的困难以及 人生道路的曲 折 1、分析“活 动探究”教 材和图片 2、比较新 旧事物、量 变与质变 3、哲学典 故的运用、 名言警句 蕴涵的哲 理 4、问题探 究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 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 的困难、曲折,增强走 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 念。 2、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 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 人生道路中出现的挫 折。 3、树立矛盾分析的观 点,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 4、树立远大理想,奋斗 目标与脚踏实际艰苦奋 斗结合起来,增强社会 责任感,从我做起,从 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量变的含义 质变的含 义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 统一原理 在量变 与质变的关系上形 而上学有两种表现 形式 运用量变和质 变的辩证关系 原理来探讨方 法论的要求,重 视量的积累;不 失时机地促进 飞跃。

人教版高二政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练习题

人教版高二政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练习题 知识点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红军长征之初,队伍还十分弱小,而病榻上的鲁迅却坚信,这些九死一生的红色种子,就是“民族的脊梁”。长征是播种机,它散播了许多革命的种子,在沿途11个省发芽、开花、结果。这表明 A.新事物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B.规律具有客观性 C.联系具有普遍性 D.发展具有普遍性 [答案]A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这是因为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 ①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②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③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④彻底否定了违背客观规律的旧事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答案]A 3.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表明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C.新事物能够战胜旧事物 D.没有力量能够阻止改革的步伐 [答案]B 4.与“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蕴含的辩证法哲理相同的是 A.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B.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答案]C 5.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答案:(1)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2)方法论意义: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知识点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6.过量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目前已经极大地威胁到地球上人类的生存。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地球一小时”的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特定的时间熄灯一小时,从而让民众了解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并让大家意识到小小改变就可能改变地球的未来。这说明 A.时机是质变的必要条件 B.整体统率着部分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部分决定着整体 [答案]C 7.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的有 ①守株待兔②好事多磨③防微杜渐④微不足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D 8.不同地区和人们的收入差距必须控制在社会心理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否则,就容易引发诸多社会矛盾。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答案]D 9.“爱情无须死去活来,温馨就行;朋友无须如胶似漆,知心就行;金钱无须取之不尽,够用就行;身体无须长命百岁,健康就行。”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A.重视量的积累 B.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把握适度原则 D.抓住机遇赢得主动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习题精选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习题精选 一、稳扎稳打基础题 1.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阶段,是因为() A.事物的发展都分为阶段性 B.事物在其不同发展阶段上地位、作用是不同的 C.这样做符合邓小平理论的要求 D.要正确认识事物 2.之所以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是因为() A.用发展观看问题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B.用发展观看问题才能达到辩证地看问题的目的 C.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发展观 D.客观事物本身就是一个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3.现代科技瞬息万变,认为一种名牌产品可以优势长存、一劳永逸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并不存在相对静止状态 4.“一万个后来者,不如一个开拓者。”从哲学上看,这句话的积极意义在于() A.鼓励人们看问题从整体着眼 B.要求人们不去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 C.鼓励人们要具有创新精神 D.鼓励人们提高活动的预见性和自觉性 5.坚持发展的观点就要() ①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着的过程②弄清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④反对僵化保守的思想和凝固不变的观点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 A.事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着的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决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7.之所以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因为()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C.新事物在力量上强于旧事物 D.整体总是大于部分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杨柳枝词》组诗八首,其首篇中有一句:“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诗人刘禹锡有《杨柳枝词》组诗九首,其首篇中有一句:“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据此回答8—10题。 8.这两句诗蕴含着的深刻的哲理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开拓创新而不可因循守旧 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抛弃旧事物 C.事物发展、运动与变化相统一 D.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原因,运动是事物变化的形式 9.“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止,并且不断地呈现新的内容。”这说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的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10.“必须放弃任何‘只顾今天’的哲学”,这是说() A.看重今天是错误的 B.事物的未来重于现在 C.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D.运动是绝对的 11.有的人总喜欢将我们年轻的社会主义祖国同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简单的比较,最后得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结论。这样看问题的错误之处在于() A.混淆了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习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一组题为“可持续发展”四幅漫画,分别道出了被定为“某开发区”的经历,狩猎中心、木材超市、根雕蕊苑和沙漠公署我。这组温画告诉人们的哲理是() A.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 C.违背客观规律就必须遭到惩罚 D.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新陈代谢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任何组织,任何事业,只有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生生不已,保持旺盛的活力。”这一论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新陈代谢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动力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③旧事物总要被新事物所代替④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④ 3.邓小平同志说:“不要拒绝变化,拒绝变化就不能进步。”这一观点反映了如下哲学道理() A.事物的变化就是进步 B.事物只有在运动变化中才能实现发展 C.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由于人的推动 D.只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4.资本主义在长达几百年的发展中,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我们所以说资本主义是旧事物,这是因为() A.又产生了比它更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 B.它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 C.它已经暴露出许多缺陷 D.它自身具有无法解决的矛盾 5.恩格斯提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一论述说明() A.社会主义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相同

B.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变成别的社会制度 C.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的 二.辨析题 发展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就是发展。 参考答案 1.C 2.B 3.B 4.D 5.C 6.①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发展体现了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②并不是一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都是发展。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有前进的、向上的,也有倒退的、向下的,由旧到新、由新到旧,由坏到好、由好到坏,由落后到进步、由进步到落后等,都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和进步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才是发展。所以,发展的实质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③题中观点肯定发展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正确的,但误以为一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都是发展,又是不科学的。

【范文】高一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评课稿

高一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评 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就整本教材来说,“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是《哲学常识》第二课第二节的内容,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唯物辨证法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点的方法论。掌握他,才能系统掌握发展的观点。 就本章内容来说,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多元的。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识记目标: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我国社会,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改革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

2.教学难点: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第一,学生缺少历史对比,很难体会各方面创新。需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第二,学生能不能把创新思想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难度极大。 四、教法 讨论归纳法:构建主义教育观强调: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教育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是教学的最高原则。”根据目前学生在在如何用发展观点看问题上的困惑,主要采用讨论归纳法。把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或一组组问题,不断创设最佳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讨论中启智,在互动中升华. 五、学法 采用探究—发现—合作学习模式,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依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体验到面临实际问题。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六、教学过程 情景设置,疑问导入(2—3分钟) 教师:你知道织布机和计算机有什么相同之处吗?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超乎你的想象。摆在写字台上的台式机,塞在口袋里的掌上电脑,挂在腰上的移动电话,乃至你家中的很多家用电器,都是1804年诞生的一台织布机的后代。

认识和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认识和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看作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掌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方法,增强应用这一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发展的观点,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地位, 在《孙权劝学》故事里,吕蒙讲:“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分别了一段时间,再见面时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人和事。说明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 师:那么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呢?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插图:昨天、今天、明天。这幅插图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甲:这幅插图告诉我们,今天由昨天发展而来,必将向明天发展而去。 生乙:由于客观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我们观察一个事物不但要了解它的过去,观察它的现状,还要预测它的未来。 师:是的,我们只有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才能使我们的思想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适应形势的发展。如果我们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或明天都是荒唐可笑的。因此,我们要把事情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板书) 师:那么我们如何用发展的观点考察分析一个同学的表现呢? 生:我们考察分析一个同学的表现,应该把他的成长看做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他原有的基础,又要考察他现实的表现和水平。具体地说,一个后进同学,如果已经转变,正在进步向上,即使现在还存在一些缺点,也应该肯定和鼓励。相反,一个原来先进的同学,如果由于骄傲自满或其他原因正走下坡路,即使错误属于小过错,也必须严肃教育。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认识一个人是如此,认识其他事物都应如此。由于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而事物每个阶段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状况又是不同的,因而,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任何事物时,还必须注意什么问题?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 生: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和处理事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对昨天,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和标准来看待衡量事物的过去,更不能苛求前人;对今天,必须立足于现实,既注意其与过去的历史继承,又要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的趋势;对明天,要有预见性,就是科学地预测事物发展的未来方向。 师:总之,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就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就要学会通观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记住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2.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板书) 师:整个世界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破除思想僵化、安于现状的旧观念,努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板书) 师:对于每个中学生来说,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生:在学习中,既要学好各门学科,打好基础,又要注意涉猎新的知识,既要认真学习别人的学习方法,又要创造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将来参加工作以后,我们还要加强学习新知识,大胆革新,勇于创造。 师:我们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就要有创新精神,站在上升、前进、发展的立场上,去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和壮大。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新事物只有在改革的进程中,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我们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请批评指教! 首先,我来谈谈对本框教材的理解,说一下教材、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课程标准》 对本节教学内容规定为:(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理解新生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和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2 )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与质变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本节课框题设二个目:一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 是曲折的,二是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本课是辩证法两个总特征中的发展观点的方法论。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识记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理解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事物 发展的形式;运用相关原理,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2 )能力目标 初步具有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和处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 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3 )觉悟目标 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培养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 。 (2 )教学难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二、说教法 基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应秉着教学直观性原则,始终掌握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如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问答法: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 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指导 下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4.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 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知识起点:在第一课中,学生学习了发展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等内容,这些都为本课教学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学生身心特点:经过一年半政治课本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学生的思维也比较活跃,分析、理解能力很强,能够理解较为抽象的哲学问题。但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独立思考问题,自行归纳出本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 难问题,利用团队合作和多种信息资源整合解决问题。同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将课本与案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说课稿 黄龙县职教中心王燕燕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地位重要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哲学与人生》教材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一节内容,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在整个辩证法知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为下节的人生观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从理论上说,该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包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学生对待人生和社会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发展观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的角度讲,也是非常重要的。 2、内容结构分析 本课内容有三大块:一是“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二是“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三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其中第一块内容包含了本课的难点,为了使条理更清晰,学生更易掌握,我把它具体分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和“发展的实质”两部分,以此为基础层层展开。第二块内容是重点,可以分别从“前进性”和“曲折性”两方面加以理解。第三块内容侧重方法论意义,主要发挥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发展的实质和新旧事物的含义以及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 2、能力运用目标: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教学难点:发展的实质

二、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和总结反思法,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3分钟) 由问题“对比以前的黄龙和我们的校园与现在的黄龙和校园有什么变化”来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通过身边的实例来设置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去思考,不仅活跃了思维而且使知识的理解比较容易。 (二)新课讲授(约35分钟) 1、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通过出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变化的图片,得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结论。 然后由此结论引出发展的概念,指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在此基础上通过图片、历史事例、小品内容等形式,具体阐述新、旧事物的含义以及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和应注意的事项。最后,出示习题幻灯片,进行巩固练习。 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由材料“新中国的成立”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结论。 再通过典型的图片对比,形象直观的进一步解释事物发展趋势前进道路曲折的原因。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12(人教版必修4)1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要认识和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把事物看做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要认识和明确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要认识和理解用发展观点看问题,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能力方面 掌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方法,增强应用这个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觉悟方面 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学习,树立战略意识。 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社会,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框的重点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三点要求。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使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 (2)难点 “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回顾提问: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是什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变化发展的反面是什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世界)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下面看故事体会 导入新课: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 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自幼从军,没有文化,常常闹出笑话。吴主孙权常常劝他学习。 鲁肃当上都督以后,仍认为吕蒙不过是一介武夫,有点儿瞧不起他。有一次,在与吕蒙的辩论中,甘拜下风。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吕蒙由没文化到有学问说明了什么?鲁肃怎样才能避免尴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教师归纳) 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人和物,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道理。 讲授新课 三、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求学生翻书浏览,了解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学生齐声朗诵三句话)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每一事物都是由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过程。可以说,事物就是过程。因此,我们分析一个事物不仅要观察它的现状,还需要了解它的过去,预测它的未来。通俗的说,就是要明确事物的“来龙去脉”。 ( (提问) ——老师的做法是建立在学生过去成绩基础上的,正确地运用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的。你理解老师的行为了吗? (提问)评析漫画“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理解“去脉”) ——错误;在处理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时, 要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寻求一条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道路。 小结: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理解事物的“来 龙去脉”,对于我们建设祖国、理解生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默 写本要点) 2.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老师领读) 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当前事物性质时,认清它是刚刚产生的、是正在发展壮大的,还是行将灭亡的。根据对事物所处阶段和地位的准确

高二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三)

高二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政治编辑部陆国苑编撰 【教学目标】(四号宋体,加粗) 1、认知目标(全部五号宋体,标题加粗) (1)理解: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 过程,也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还 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3)运用: 运用发展的观点,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 史地位,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能力目标 掌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方法,增强应用这个方法去 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怎样认识社会制度的进步、个人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暂时挫折等。 【教学重点】(四号宋体,加粗) 用发展观点看问题,在实践中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教学难点】(四号宋体,加粗) 用发展观点看问题要求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 和地位。

【课时安排】(四号宋体,加粗)1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四号宋体,加粗) 导入新课(全部五号宋体,标题加粗) 复习提问 (l)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设计以上两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今天讲授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做知识准备,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对待事物。)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发展的观点。它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讲授新课(全部五号宋体,标题加粗) 三、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板书) 教师提问:在《孙权劝学》故事里,吕蒙讲:"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分别了一段时间,再见面时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人和事。这句话说明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

高中政治必修四《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就整本教材来说,“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是《哲学常识》第二课第二节的内容,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唯物辨证法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点的方法论。掌握他,才能系统掌握发展的观点。 就本章内容来说,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多元的。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我国社会,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改革思想。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 2.教学难点: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第一,学生缺少历史对比,很难体会各方面创新。需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第二,学生能不能把创新思想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难度极大。

四、说教法 讨论归纳法:构建主义教育观强调: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教育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是教学的最高原则。”根据目前学生在在如何用发展观点看问题上的困惑,主要采用讨论归纳法。把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或一组组问题,不断创设最佳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讨论中启智,在互动中升华. 五、说学法 采用探究—发现—合作学习模式,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依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体验到面临实际问题。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六、说教学过程 (一) 情景设置,疑问导入(2—3分钟) 教师:你知道织布机和计算机有什么相同之处吗?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超乎你的想象。摆在写字台上的台式机,塞在口袋里的掌上电脑,挂在腰上的移动电话,乃至你家中的很多家用电器,都是1804年诞生的一台织布机的后代。 上面的这个材料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昨日的织布机为后期计算机的发明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应该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原理)导语设计的依据:通过既形象又生动的情景设疑,既达到导入新课,又促进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为下文打下了基础。与课本内容的差异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认识冲突,激活思维。 (二) 自主探究,合作共进(30分钟)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板书) (1)以故事引入,知识迁移: 教师:古时,荆人欲夜袭宋国,先派人在白天测量了雍水的水位,而后在夜间徒步过河。结果却溺死千余人,夜袭计划失败。荆人夜袭,本是个好主意,为何失败了呢? 原来夜间雍水暴涨,荆人仍按照白天的结果行动,所以败。荆人处事方法有何问题?应该怎么办呢?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制作人:宿振环校对人:宗玉园1课时使用时间:2015/11/11 领导签字: 【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理解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自己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自己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二、学习重点: 质变与量变的关系及方法论。 三、学习难点: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四、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问题导学】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如何理解?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如何理解? 3.如何区分新旧事物? 4.量变与质变的区别? 5.量变与质变的联系? 6.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合作探究(一) 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请举例说明 合作探究(二) 如何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合作探究(三) 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合作探究(四) 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请举例说明 合作探究(五)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六)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知识抢答】 1、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2、质变就是发展 3、质变就是由事物数量上的增减才引起的。 4、质变比量变更重要,因此只有质变才有意义。 5、事物的变化发展经过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完成了。 1.关于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以事物产生的时间顺序为标准,先产生的是旧事物,后产生的是新事物 B.以事物的力量强弱为标准,力量强大的是新事物,力量弱小的是旧事物 C.以事物是否完善为标准,不完善的是旧事物,完善的是新事物 D.以事物是否符合客观规律为标准,符合的是新事物,不符合的是旧事物 2.下列诗句中蕴涵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③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用发展的观点问题》教学反思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反思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就全书逻辑体系而言,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二单元“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下启“如何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进行价值选择和实现人生价值,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本框总共有两目,第一目《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介绍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引导学生要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第二目《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讲的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与质变,介绍它们的辩证关系以及方法论要求,启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重视量的积累,又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这在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这不仅是因为它是四个必修模块之一,更是由于该模块的独特的学科特点,使其在中学生心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一影响甚至贯穿于未来的全部人生和事业。本人在组织“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活动中,做了这样的尝试,并对本课题进行反思,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一、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引领学生感悟哲学 《生活与哲学》教材指出,“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为此,在哲学的学习过程中,本人时常把正在发生或学生熟知的身边或亲身经历的事例引人学习情境,使学生对抽象的哲学观点有了真实切身的感受,甚至使学生每每乐在其中,感叹“生活处处有哲学”的魅力。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你会骑自行车?”“你是什么时候学会的?”“你是骑自行车上学吗?”“你是怎样来学校的?”……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参与课堂学习,老师则适时地启发学生开启智慧之门,初步感受“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的道理,品味哲学的魅力。 2.以事说理,情理交融 从学生已有的学识中选择典型事例,印证所学道理。例如,在学习“事物发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8--2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学习要求】了解事物发展的道路 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重、难点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准确地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自学过程】 自主探究基础知识(抓关键词)小组合作探究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1) (2)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 (2) 1.想一想: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辩一辩:凡是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对吗?为什么? 3.想一想:新事物的发展会一帆风顺吗?为什么?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1.量变和质变: (1)含义: ①量变: ②质变: (2)辩证关系: ① ②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1) (2) 4.议一议: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所以,只有质变才有实际意义。这种看法对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5.查一查:什么是“激变论”?什么是“庸俗进化论”? 【知识测评】 一、最佳选择题: 1.新事物是指 A.后来才出现的、又比较成熟和完善的事物 B.发展速度比较快、力量又比较强大的事物 C.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形式比较新颖的事物 D.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2.下列事物中属于新事物的是①我国50年代末出现的“大跃进”②克隆技术和纳米技术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④计算机算命⑤包装美观的假冒伪劣商品⑥计算机网络技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②③④⑤⑥ 3.“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辨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列宁的这段话说明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C.世界历史是不断循环往复的 D.新事物也可能违背客观规律 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这是因为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反思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反思 《生活与哲学》在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这不仅是因为它是四个必修模块之一,更是由于该模块的独特的学科特点,使其在中学生心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一影响甚至贯穿于未来的全部人生和事业。因此,学生们对这一模块的学习充满期待,老师们对这一模块的教学也大都情有独钟。本人在组织“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活动中,做了这样的尝试,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一、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引领学生感悟哲学 《生活与哲学》教材指出,“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为此,在哲学的学习过程中,本人时常把正在发生或学生熟知的身边或亲身经历的事例引人学习情境,使学生对抽象的哲学观点有了真实切身的感受,甚至使学生每每乐在其中,感叹“生活处处有哲学”的魅力。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你会骑自行车?”“你是什么时候学会的?”“你是骑自行车上学吗?”“你是怎样来学校的?”……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参与课堂学习,老师则适时地启发学生开启智慧之门,初步感受“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的道理,品味哲学的魅力。 2.以事说理,情理交融 从学生已有的学识中选择典型事例,印证所学道理。例如,在学习“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内容时,引导学生回顾:中国民主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丑剧;旧中国的反动势力针对共产党革命力量实施的“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白色 恐怖;鲁迅小说《药》中的老百姓围观革命义士被反动势力屠杀以及华老栓等着用沾人血馒头医治自己孩子的病的情节;电影《小兵张嘎》中老百姓宁可舍弃自己的骨肉也要掩护八路军小战士的场景;等等。 这个环节要注意的是:所列事例大多是学生熟知的,因此基本上点到为止,不必详细介绍。主要意图是通过社会生活中大量事例帮助学生理解、领悟、接受抽象的哲学观点。 3.补充论证,科学求是 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于学习和生活,是本框题教学活动的一个重点。 但是,本人认为现行教材关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的部分内容,有一定局限性,不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实践中存在的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复杂性、多样性。因此在设计这一部分教学活动时,将学生引人两个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其内在的道理,以及给人们的启示。 其一,《克雷洛夫寓言》“杰米扬的汤”(故事略)。 其二,“勿以恶小而为之”。 学生探究讨论归纳:情境一主要说明,要使事物的性质保持其稳定性,就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