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巧五稿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

朱巧五稿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
朱巧五稿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

朱巧五稿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目录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1)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1)

1.1.1 Research background (1)

1.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2)

Define the research objects (3)

1.2.1 Diversified operation (3)

1.2.2 Economies of scope (5)

Literature review (5)

1.3.1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6)

1.3.2 Domestic research status (8)

Research content and framework (10)

Major creativities and lacks (11)

2. The current status of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diversification (13)

The phase change of diversified management in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13

2.1.1 The setting up period of the diversified structure(1979-1993) ·13

2.1.2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system(1993-2001) (14)

2.1.3 The loosened period of the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system (Since

2001) (15)

The promotion to choose diversified management of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16)

2.2.1 The promotion of the market background (16)

2.2.2 The promotion of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16)

2.2.3 The promotion of development needs (16)

The current status of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diversification (17)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diversification on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risk (22)

The choice of the theory--- Synergistic effect and the risk of alienation theory (22)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the impact of diversification on the commercial banks' risk (24)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diversification on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risk (26)

measure of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coefficient of economies of scope (26)

4.1.1 Calculation methods and sample selection (26)

4.1.2 Calculation results and analysis (28)

Setting of the empirical model (29)

4.2.1 Variable selection and the setting of econometric model (30)

4.2.2 Sources of data and statistics (31)

4.2.3 The regression model (3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ables (33)

The empirical analysis (34)

Robustness testing (36)

5. Research conclusions,suggestions and outlook (38)

Research conclusions (38)

Suggestions and implications (39)

Research prospect (40)

References (41)

Acknowledge (44)

摘要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逐步被卷入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浪潮,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市场,虽然我国金融业依然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管理模式,但是为了缩小与国外成熟的银行经营模式的差距,减小传统业务规模和形式都不占优势造成的潜在风险,各商业银行也开始致力于改变当前单一化和趋同化的经营格局,不断拓宽传统业务之外的利润增长空间,向多元化经营进行战略转型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此种趋向,研究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必然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多元化经营的范围经济性视角来考察商业银行的多元化发展对其经营风险的影响,从现实层面上看,首先能够为银行规划未来非传统业务和制定经营战略提供依据,其次可以为研究风险控制前提下划定商业银行合理的经营范围边界提供建设性意见,再次将对监管层对银行多元化经营是采取严格还是宽松的监管措施产生指导性的意义;从理论层面上看,本选题从范围经济视角探讨多元化经营与银行经营风险的关系,是对已有研究的重要补充,能够为协调我国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和盈利性提供政策建议,为设计银行未来多元化经营范围边界的发展策略提供依据和补充。

此篇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发展的分阶段路径和发展动因,并就相关数据对当前商业银行的多元化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接着从协同效应及其风险异化理论出发建立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即商业银行在进行多元化经营追求范围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因为实现范围经济带来协同效应而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又会因为复杂的多元化业务和经营带来异化风险,两方面的作用造成了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能否降低银行风险的不确定性。之后基于此理论基础,收集整理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6年至2011年的有关财务面板数据,采用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范围经济系数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发展范围经济性的衡量指标,运用超越对数函数进行范围经济系数的度量,并利用此指标建立本文的实证风险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从多元化经营的范围经济性视角分析了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

本文的主要结论为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范围经济程度的加深有利于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但是其影响作用可能会受到实现范围经济的过程中产生的异化风险的削弱,因此降低风险的效应并未有非常显着。另外在研究的过程中,本文还发现我国当前的多元化发展空间很大,其中非利息占比只相当于发达经济体的一半以下水平。我国商业银行的多元化发展程度较低,而范围经济的程度较高,商业银行应该扫清自身发展障碍,加大业务创新力度,深入挖掘市场需求,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高多元化经营的水平。而面对多元化经营中的不合理和不安定的因子,监管层应建立配套的监管体制和法律体系,引导商业银行进行审慎发展,提高风险控制意识,在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不盲目扩大经营范围,确立自身优势,把握核心竞争力,从同质化发展的牢笼中跳脱出来,划定多元化经营发展的合理边界。

相对于前人的研究,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不同于过往偏重于多元化经营对银行业绩影响的研究,本文从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全面考察多元化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第二,不同于过往研究中或者从横向分析银行扩大规模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或者用非利息收入占比等多元化经营程度衡量指标来研究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风险,本文选取反映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范围经济性的范围经济角度来研究多元化经营风险;

第三,本文将协同效应及其存在的异化风险理论引入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风险研究中,为研究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追求范围经济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不确定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本文根据实践和研究的发展,打破了范围经济从节约成本角度出发的传统定义,给予其定义更广泛的范畴,将多元化经营企业进行横向或纵向多元化扩展获得的更大的收益都包括在范围经济中。

关键词:商业银行多元化发展范围经济经营风险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ommercial banks involved in the wave of global financial integration gradually, commercial banks begin to change the current simplific and assimilated management pattern, and expand the business profit growth space beyond the traditional ways. The choice will narrow the gap with foreign banks’ mature operation mode, and reduce the potential risk when the scale and form of traditional business is not the dominant. Transform to the diversified strategic has been a irreversible trend, which makes th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diversified business on commercial banks’ risk as an important task of commercial banks. The paper will examine the effects of diversification on the risk of the commercial bank on the view of the scope economy of the diversification strategic. From the practical perspective, the research firstly will provide the evidence for the banks’ business strategy on the non-traditional business, secondly will provid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researching on commercial banks’ reasonable management scope, and the research have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regulators to take regulatory measures.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his selected topic i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at is able to provide policy advice to coordinate safety and profitability of commercial banks. Firstly, the paper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development motivation of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s commercial bank, and taking on the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on the relevant data. Then the paper establish its theoretical basis on the synergy and its alienated risk theory, that is, when the commercial banks take divers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pursuit the scope economy, on the one hand, the risk will be reduced due to the achieve of the scope economy,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mplex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and business will bring the alienated risk, the two aspects causes the uncertainty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diversification. Basing on thi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e paper collects the relevant financial panel data from 2006 to 2011 of the 16 listed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and adopts the scope economic coefficient, which will be measured using the logarithmic function, as the measure of diversified business. Finally, the paper will establish the empirical risk analysis model, that can be used to analysis the commercial banks’ certificated operating risk.

The paper’s main conclusion is that the greater the scope economy of the diversified management, the lower the management risk of banks, but its impact may be limited by the alienated risk realizing in the process of pursuit the economic of scope, thus the effect of reducing

risk has been no significant. Also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this paper also finds tha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pace of diversity is very big, the level of non-interest accounted only equivalent to less than h alf of the developed economies. The diversity of our country’s commercial bank own a low development degree, and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the scope economy is high, so the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overcome their own development obstacles, strengthen the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dig deeper into the market dem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diversification on the premise of risk control. Facing the unreasonable and unsteady factors of the diversification, regulators should form a complete set of regulatory system and legal system, and guide the commercial banks to carry on the prudent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risk control, and grasp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The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trip out of the prison of homogeneous development, and draw the reasonable boundaries of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the predecessors' research, the paper’s innovation points are embodied in four aspects. Firstly,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research, that focused on the effect of diversification on commercial ban ks’ performance, the paper chooses the research aspect that the influence of diversification on commercial banks’ risk. Thus we can learn the effect of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comprehensively. Secondly,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research, that always studied the commercial banks’ operating risk from the commercial banks’ scale, or from the non-interest income proportion, the paper studies the commercial banks’ diversified operating risk from the economies of scope. Thirdly, the paper’s res earch bases on the Synergistic effect and the risk of alienation theory, which provides theory basis for the uncertainty on influence of the scope economy on commercial banks’ diversified management risk. Fourthly,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and research, the paper has broken the traditional definition of economies of scope, and difined it at a broader category, that is economies of scope includes the benefits obtained from the horizontal or vertical diversified extensions.

Key wor ds:C ommercial Bank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Economies of Scope

Management Risk

1.导论

本章节作为本文的引导,为全文的研究轮廓作了基本的勾勒。在交代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即多元化经营和范围经济的概念进行了具体详细的界定,并概述了国内外研究的文献和成果,最后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文章架构、创新点和不足。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随着创新和科技的发展,多元化的浪潮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领域。一方面是各个发达经济体不断颁布修改法律法规,放宽各金融行业的业务范围限制,另一方面是各金融机构不断进行业务改革和创新,金融企业并购的浪潮风起云涌,一度成为全球企业兼并合并浪潮的主要特征。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金融市场的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十年随着中国加入WTO,商业银行迅速发展,金融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虽然当前我国金融业依然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管理模式,但是为了应对世界金融一体化的浪潮冲击,减小传统业务规模和形式都不占优势的潜在风险,各商业银行也开始致力于改变当前单一化和趋同化的经营格局,不断拓宽传统业务之外的利润增长空间。银行的经营边界选择从以内在经济为主导转向以客户需求为主导,提供多元化的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业务。当前,如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平安集团等就是我国较为典型的从集团层面多元化经营的案例,国有商业银行的境外控股公司如中国银行的中银集团、中国建设银行的中金公司、中国工商银行的东亚金融控股公司等皆为准全能银行。

在国外的银行业,非利息业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占总收入的比重中达到了50%以上,而对于我国银行业,非利息业务由于自身起步晚、种类少、创新不足等特点,其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不到20%。虽然从发展程度上看,我国银行的多元化经营远不如国外成熟的银行业,但是我们却要意识到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发展已成不可阻挡之势。多元化经营固然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对银行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一方面,根据传统多元化理论中的资产组合理论分析,多元化的业务应该可以从整体上降低银行的风险;另一方面,新的各种非利息业务又带来了新的风险,并且传统的利息业务与非利息业务在客户基础和资金利用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利益关系,这种相关性又会引起风险的相互传染。因此,针对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判定具有不确定性。而风险管理从来都是银行经营应该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出现的一些案例警醒人们即便是在成熟市场中的金融机构,其多年的多元化经营业绩积累,也可能无法抵消风险爆发时带来的巨额亏损。长时间多元化经营下风险的生成、累积,最终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的释放,这迫使银行将管理的目光更多地放在银行风险的防范上和银行发展的稳健上。

巴塞尔委员会修订的巴塞尔协议III标志着强资本约束时代的到来,对商业银行来说意味着传统的存款信贷等业务的扩张已不是长远之计,业务的转型和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已成必然。那么经营者和监管者关注的重点便是: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如何能否降低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风险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1.2 选题意义

本选题针对我国当前日益拓展的多元化经营局面,基于范围经济的视角,来探讨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从现实层面上看。首先,此研究能够为银行规划未来非传统业务、制定经营战略提供依据。商业银行既具有一般商家追逐利润的本性,但也兼备由其特质带来的风险脆弱性,商业银行风险的客观性、隐蔽性、持久性、联动性决定了控制好风险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最强保障;银行多元化经营除了能为银行带来可观的盈利外,也带来了不同的风险点,将传统的业务和非传统业务组合在一起,对银行总体的风险水平产生影响;挖掘商业银行多元化业务领域下隐藏的风险,能够识别商业银行是否有序开发和合理配置稀缺的金融资源,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其次,我国进入强资本约束时代后,资本充足率约束和降低杠杆水平等监管措施加强,因此银行若只依靠扩大传统的存贷息差收入规模进行发展,此思路在长期来说将不利于维持盈利水平的稳定性,进行银行多元化业务的调整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那么研究风险控制前提下划定合理的经营范围边界则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再次,研究多元化经营与银行风险的关系这一命题,将对监管层对银行多元化经营是采取严格还是宽松的监管措施来说产生指导性意义。

从理论层面上看。我国现有的研究文献偏重于研究多元化经营对银行整体收入和绩效水平即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却鲜有将多元化经营与银行的内在风险脆弱性即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量上的分析。因此,本选题从范围经济视角探讨多元化经营与银行经营风险的关系是对已有研究的重要补充,能够为协调我国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和盈利性提供政策建议,为设计银行未来多元化经营范围边界的发展策略提供依据和补充。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1.2.1 多元化经营

企业多元化经营同时被称为多样化、多角化等,Rumelt(1974)最早并且最深刻地揭示了企业多元化概念的最本质内涵:“进入新的产品的市场活动”。①据此,我们可以把商业银行多元化定义为:各商业银行为了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在传统的的依赖存贷利差的模式之外,进入并融合其他金融机构和行业的业务和服务领域,并通过开展新业务来拓展利润来源及渠道,以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战略行为。

现阶段与“多元化发展”相类似的概念还有“混业经营”、“中间业务”等界定,多元化经营与这些概念相关联但又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和“混业经营”相比,“多元化经营”的内涵和外延都更为广泛。“混业经营”主要是指通过并购和战略合作来拓展业务领域,“多元化经营”则还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来进行内部的自身开发,从实现途径上看“混业经营”包含在“多元化经营”的内涵中;而“多元化经营”的外延更广,它不仅包括金融产业内部的“混业”,也包括银行业务与金融产业之外的其他行业的混合。与“中间业务”相比,多元化经营业务的范畴也更加广泛。我国中央银行在2001年7月颁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指出“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

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所以中间业务区别于表内业务,在未动用自身资本或较少动用自身资本的前提下提供收取手续费的服务,风险较小,又有针对性地提升了自身的服务品牌。本篇论文中所说的多元化业务,在覆盖中间业务范畴之外,还包含了与其他行业产生交叉的某些创新性业务,或者是与表内资产相关的某些合法的非利息业务,例如股票、股权投资、外汇等,随着我国金融发展的成熟,此类业务也将为银行的发展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银行采取多元化战略表现为多种方式,归纳来说主要是两种途径。一是从产品业务层次上进行纵深发展,即在传统的利息业务基础上进行产品的创新和开发,实现银行信贷、投资及中间业务等产品的多样化和内部细分种类的多样化,这样为客户提供了各类丰富的金融服务并拓展了银行的创利渠道,形成非利息收入,即收入多元化。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发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划分了九大类的中间业务:“代理类业务、支付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承诺类业务、担保类业务、基金托管业务、交易类业务、咨询顾问业务和其他业务。”根据对我国商业银行利润表的观察和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可分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具体如表1-1所示:

形式来实现。国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就掀起了以金融并购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并购浪潮,因此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还可以从经营模式和组织形式上体现,具体来说,现阶段多元化经营可体现为三种组织形式:金融控股公司、产融结合和全能型银行。金融控股公司这种体制“通过公司控股的银行子公司、保险子公司、证券子公司以及其它金融业务子公司来实现经营多元化,但不能进行工业投资,因此属于是纯粹型控股公司体制”①;产融结合也就是混合型的金融集团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母公司不仅涉及从事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租赁等金融业务,还会借助控股的方式参与到其他金融领域之外的业务中,比如工商业、运输、建筑等;如果前两种形式是混业经营的典型模式,那么全能银行则是典型的多元化发展的模式,在这种制度下“银行与其他专业的机构没有严格的分工,有

着十分广泛的业务范围。一方面它可以从事存贷款传统业务、共同基金运作、证券买卖和承销以及投资咨询等业务,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持有工商业、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专业公司的股份”,①是一种综合型的公司体制。当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中组织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多体现为准金融控股公司,如光大集团、平安集团、中信集团等。

1.2.2 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性首先被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隶属于产业组织范畴的重要概念。Robert Willing(1981)给出的经典定义是:“范围经济是指由同一家企业生产的两种产品其成本要小于由两家专业的企业分别生产各一种产品的成本之和。”②按照此传统意义,范围经济从成本节约的角度出发来表示,其数学描述为:

当企业提供多种产品并且实现了范围经济,则不等式

121122(,,...,)(,0,...,0)(0,,0,...,0)...(0,0,...,)m m m C x x x C x C x C x <+++ (式

成立,其中Xi 表示第i 个产品组合,i=1,2,...,m, 此时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产生了成本节约的效应。

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传统的定义已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范围经济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许多学者从成本角度延伸,从更广泛的范畴来理解范围经济。如钱德勒在《企业的规模与范围》中将范围经济定义为“联合生产或联合经销而产生的经济效益”。③众多国外的相关研究也将范围经济称为“多产品经济”,是指联合生产经营能够比单独生产经营取得更可观的收益,如市场占有收益、业务协同收益等。

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对于范围经济作出一个更广义的定义:范围经济是指一个进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联合经营若干种产品和市场,或组织范围在行业间进行横向扩展时,获得了比单独经营这些项目或者分行业独立经营更大的收益(利润上升或者成本节约)。

范围经济对组织业务多元化的判断性与衡量性,使其对金融产业中的微观金融主体的经营结构和发展战略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商业银行而言,范围经济效应体现在随着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发展,即商业银行在产品层次上进行纵深发展或者经营组织范围上进行扩展,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得到提升,或者经营收益得到提高,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的营销成本、资源占用成本、技术开发成本等得到更高效的运用,商业银行的规模效应、市场占有份额、优质客户量等得到有力的提高。

文献综述

相比于国内,国外多元化经营的研究起源较早,研究较为全面深入;而在我国现有的研究中,对多元化经营战略对于银行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定性研究的文章较多,也多少有一些针对非利息收入与经营收益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而对于其和经营风险的关系进行的定量分析则较少。基于本文的研究角度和内容,下面主要对涉及到多元化经营和多元化经营范围经济性的研究进行综述。

徐文彬,王大庆.全能银行范围经济的实证分析.商业研究,2008,(12):143-147. ② 来源于百度百科

1.3.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商业银行的多元化发展研究从很早就开始了,主要是从商业银行多元化发展的动因出发,一方面研究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另一方面研究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观点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认为商业银行开展多元化经营扩展了创利渠道,增加了收入,多元化经营带来了更加稳定的收益,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绩效,分散风险;另一种观点认为商业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不仅不能提高银行的绩效,而且也起不到风险分散的作用。无论是提高绩效还是降低风险都是商业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初衷,下面从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动因、多元化经营与范围经济、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对绩效的影响和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对风险的影响这四方面来进行文献回顾。

(1)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动因

20世纪60年代,企业能够提高竞争力的主要动因之一被认为是企业进行的多元化经营,因此对于多元化经营的理论探究迅速兴起。商业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的主要动因也是围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假说出发,认为商业银行通过向市场提供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产品或业务能够有效提升效益。Clark(1988),Williamson(1989),Ashton(1998),Copeland和Weston(2004)分别从成本削减、财务协同、产品整合效应和管理效率提高这四方面来研究多元化经营给银行带来的综合效应。Klien(2000)和Campello(2002)提出多元化经营能够为商业银行提供内部资金市场优势,由于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拥有较多的分支机构,当进行外部融资受阻时,内部资金市场就能高效地发生作用。Allen(2000)和Weil(2005)提出商业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能够增加市场的控制力,由于商业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其将进行地域上的扩张,通过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并购当地的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地域的多元化有利于占领新的市场,从而实现可观的收益。

(2)多元化经营与范围经济

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研究文献围绕多元化业务开始探究银行的范围经济。首先从理论研究方面来看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其支撑的证据也比较混杂和含混不清;其次在对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进行实证检验时,至今仍没有一种被普遍用来衡量范围经济的方法,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是当前被采用较多的方法,但其也存在着自变量不能取值为0的局限性。Cebenoyan(1990)的研究中以美联储管辖的小银行为样本,运用Box-Cox函数对范围经济进行研究,得到其活期存款、定期存款、按揭贷款、房地产贷款和商业贷款五项之间存在明显的范围不经济的结论。Jordicals(1997)的研究中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研究北美的商业银行,发现其中只有资产规模大于6亿美元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多元化实现范围经济,不过范围经济效应却也不太明显。Min Hoang和Sul(l997)对全球范围内的195家商业银行进行分析,发现多元化经营能够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范围经济。Walter(1999)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处理了韩国1985-1992年5家全国性以及10家地区性的全能银行的数据,分析发现在韩国全能银行存在明显的范围经济,不仅在特定产品中存在范围经济,而且对于其绝大部分的产品,包括存款、贷款、信托、证券、手续费收入业务等之间,同样存在成本互补性的范围经济。

(3)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对绩效的影响

国外学术界关于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对绩效的影响一直没有定论。

Galloetal(1996)模拟合并银行和共同基金,发现其可以在一个合适的风险点上获得综合收益。Feldman(1998)研究了美国银行业在之前六年的收入情况,发现非利息收入的增长率超过了净利息收入的增长率,成为银行收益的主要贡献力量。Rosie Smith等(2003)对欧盟的银行在1994-1998年的收益进行研究,表明期间欧盟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平稳,指出非利息收入平滑了由于利息收入大量减少引起银行盈利性不稳的风险。Stiroh(2004)的研究针对小型社区银行,指出其多元化经营的收入与银行的绩效是负相关的,而其在2006年的研究文献中以美国银行1997-2004年的数据为样本,又得出非利息收入占比将对银行收益波动性产生明显的正向影响的结论。Carbovalverde和Fernandez(2007)研究发现对于欧洲的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可以增强其市场掌控力,但同年MerCieca等人的研究结果却表明多元化经营产生的非利息收入和银行绩效之间成反比。

(4)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对风险的影响

相对而言,国外针对商业银行多元化发展对经营风险影响的研究要少于其对绩效的影响研究。Rose(1989)比较了1996-1985年的银行业务现金流入与金融服务业务现金流入,发现二者具有较弱的正相关性,因此非利息业务有分散风险的效应。Saunders和Walter(1994)在研究了包括银行在内的各金融企业的市场收益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模拟构建各种组合,试图寻出银行多元化拓展的最佳途径,结果认为银行与人寿和财产保险公司进行合并能够带来最大的潜在收益并降低经营风险。De Young和Roland(2001)研究表明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手续费收入将增加收入的波动从而带来风险。Smith(2005)针对欧盟国家1994-1998的数据,同样发现净利息收入与非净利息收入具有显着正相关,而且非净利息收入自身的波动性还会影响银行的稳定性。Lepetitetal(2008)对欧洲的银行业多元化风险进行研究,结论为进行非利息收入扩张的银行破产风险也提高了,而且小型商业银行的风险对手续费收入的影响更加敏感。Albertazzi和Gambaeorta(2009)通过研究在不同经济周期中非利息收入影响银行风险的表现,得出的结论是进行多元化经营得到的非利息收入和经济整体的发展关联不大,因此发展多元化经营能够提高商业银行运作过程的平稳性。Brunnermeier等(2010)通过研究非利息收入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系,得出多元化经营将增大系统性风险的结论。Barry和Laurie(2010)对澳洲的银行业进行研究后认为,多元化业务虽然可能带来新的风险,但其也产生了风险分散化效益,而从监管者的方面来说多元化发展可以带来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降低。

1.3.2 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我国已有文献,将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收入占比与其绩效水平即盈利性结合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是将多元化经营与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即安全性结合考察的研究尚不多见。下面同样从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动因、多元化经营与范围经济、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对绩效的影响和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对风险的影响这四方面来进行文献回顾。

(1)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动因

赫国胜(2003)分析和概括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发现若通过结合实际情况来改善银行的收入结构,并进行产品和业务的拓展,不仅可以增加收入的来源渠道,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邹江等(2004)以收入结构为切入点,

认为当前我国的收入结构和国外银行的收入结构相比较还具有比较大的差异,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业务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将其定位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在战略上将非利息业务的地位提高到与利息业务一致的水平。伍戈、廖筠(2005)探究我国的各个规模层次的银行,认为其都拥有扩展经营规模和范围的空间,而且小银行相对在规模经济上更占优势,大银行相对在范围经济上更占优势,所以认为我国商业银行无论规模大小都应该拓展多元化经营,其中小银行可以倾向于通过兼并或收购实现规模经济,这样的论点和国外的某些研究结论是相反的。王勇等(2006)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多元化经营业务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剖析其深层次的根源并借鉴相关的国际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具体来说,他们概括出的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问题主要有业务品类不够丰富、收入占比不够突出、经营管理不够成熟、人才资源不够匹配四点,相应针对的对策则有提高产品的创新力度、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四方面。

(2)多元化经营与范围经济

杜莉、王锋(2002)利用Box-Cox函数对国内14家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状况进行研究,发现在20世纪末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同时存在着范围经济以及范围不经济的现象,且其系数与银行的总资产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即规模较大的银行拥有较强的范围经济性,因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性比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他规模较小的银行显着。王聪、邹朋飞(2003)利用超越对数函数对国内1996年到2001年的主要商业银行数据进行处理,研究其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存在范围经济,而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性要比国有商业银行显着。阎彦明(2004)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范围经济分析是建立在选取了多元化度量方法的基础上,发现我商业银行均存在范围不经济,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情况好于股份制商业银行。邹新月、邓亭(2009)打破了从成本节约角度出发的传统,改为从收益变化的角度研究范围经济,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较高的创新能力,范围经济情况好于国有商业银行。

(3)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对绩效的影响

李四维、邓晓益(2006)从相对狭义的切入点来研究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总的观点为银行的投资收益和其他营业收入与银行的利润收入呈显着的负向关系,不过当加入商业银行是不是股份制银行的这个考虑因素之后,就会产生商业银行的各项非传统业务收入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利润收入有明显的正向影响的结论。刘晓君、王千红(2009)将在世界范围内典型的四家外资银行集团的收入结构和多元化收入各项业务占比进行对比和分析,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非利息业务发展变化的现状,提出应当继续发展代理融资业务和创新投资银行业务,来提高银行的盈利空间和业务规模,解决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中总量不足、业务结构低端化的问题。魏世杰等(2010)在前人对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研究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进行细分,结果表明提高佣金和手续费收入的占比将能够带来银行绩效的有效提升,而提高投资收益的结果却刚好相反。

(4)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对风险的影响

李萼楼、彭秀平(2006)通过比较并利用Var与Copula函数共同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风险模型,以此来进行对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度量探究。王淼晶(2010)认为商业银行进行多元化发展将受到来自多元化发展效应与非

利息业务收入风险效应两方面的影响,多元化发展对风险总的效应是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结论表明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效应总和是增加的,即多元化分散效应的影响小于非利息业务收入风险效应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多元化发展的同时要将注意力重点转移至风险控制。章艳红、黄隽(2010)收集了美国商业银行在21世纪头八年的数据,发现当多元化经营为银行的利润来源拓展了渠道时,其也同时带来了更大的银行风险,而这种风险增加的幅度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大而增加。

除了从收益的角度研究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发展的风险,另有部分学者间接地从商业银行规模扩展的视角研究其产生的风险。

宋清华、曲良波、陈雄兵(2011)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和银行风险的关系进行研究,收集了全国主要的十五家商业银行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的发展规模和其风险并没有存在明显的影响关系,不过这不表明对于商业银行的多元化规模扩展的监管可以放松,否则会带来严重的系统性风险。陆岷峰、张惠(2011)则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极不平衡,首先规模的呈现局面就存在局部过度饱和的情况,从而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其次在结构的发展上失去了协调,造成风险的叠加,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当前就面临着如何保持适当的规模和协调的结构以保证健康发展的命题。

本文的研究思路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强资本约束下拓展非传统业务,进行多元化经营的趋向,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发展的变化路径、发展动因和发展现状,并结合多元化经营理论中的协同效应及其异化风险理论,建立从多元化经营范围经济性的视角研究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构建本文的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

具体说来,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交待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即多元化经营和范围经济的概念进行了具体详细的界定,再对国内外研究的文献和成果进行归纳和分析,最后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文章架构、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从时间上理清了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具体介绍了各阶段的市场发展和竞争状况,以及当时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接着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拓展的主要三方面动因,并通过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描述了当前商业银行多元化发展的现实状况。这一章作为下文研究多元化经营对风险影响的分析背景与基础。

第三章进行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的阐述。在介绍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三个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文具体的研究情况选择了协同效应及其异化风险理论作为本文的研究理论基础,并根据该理论从不同方面具体分析了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范围经济性对银行风险影响的表现。

第四章在上文奠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多元化经营范围经济性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首先对本文的重要变量也就是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范围经济系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计算和研究,接着说明了论文实证模型用到的变量、所选的样本和方法,构建了本文的实证模型,并就回归结果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范围经济的视角定量分析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

第五章是本文的总结章节,对本文的基本结论进行阐述并对前文的各种分析结果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延伸了对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各项建议,并预测了今后对多元化经营发展及其风险研究的发展方向。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本文的创新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不同于过往偏重于多元化经营对银行业绩影响的研究,本文从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全面考察多元化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第二、不同于过往研究中或者从横向分析银行扩大规模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或者用非利息收入占比等多元化经营程度衡量指标来研究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风险,本文选取反映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范围经济性的范围经济角度来研究多元化经营风险。

第三、本文将协同效应及其存在的异化风险理论引入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风险研究中,为研究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追求范围经济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不确定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四、本文根据实践和研究的发展,打破了范围经济从节约成本角度出发的传统定义,给予其定义更广泛的范畴,将多元化经营企业进行横向或纵向多元化扩展获得的更大的收益(利润上升、效率提升、成本节约等)都包括在范围经济中。

(2)本文的不足

在文章的研究中也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数据方面。首先,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公开的数据较少,因此能够获得较全面数据的银行数量很少,加上目前我国围绕多元化经营风险展开定量研究的文献较少,造成了数据的局限性,从而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度;其次,在现阶段我国银行的财务报表中,仅能体现五大类非利息收入的状况,没有可以具体体现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涉及到的不同性质、不同专业领域业务的经营数据,因此无法像国外的相关研究一样精确地计算范围经济程度,只能从相关隶属的非利息收入角度来进行研究。

第二、理论方面。关于商业银行在多元化经营中追求范围经济的过程产生的协同效应和异化风险理论,只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两方面各自的具体表现,其相互作用及对风险产生影响的过程未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进行分析。

第三、银行经营风险水平的度量方面。对银行的经营风险进行度量,存在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各自在应用时都存在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何种方法较佳,国内外学术界是存在争议的。本文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来选择合适的度量方法和风险指标,但其可能存在片面性或不准确性。

第四、范围经济系数的计算方面。虽然论文通过具体模型对范围经济系数进行了定量估算,选取的模型也是现阶段被广泛应用的模型,但是由于此模型依然具有局限性,模型参数的估计精确度还有待提高。

2. 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发展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之后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金融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业的多元化发展也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经营管理上也在逐渐调整其多元化格局。总体上来说,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和产品类别逐渐丰富,领域逐渐扩展,功能不断完善,发展势头猛烈;但是同时也存在起步晚、发展程度低、同质化以及制度体系不配套等方面的问题。本章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阐述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发展的路径、多元化经营的动因以及商业银行多元化格局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金融体制是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自上而下的计划型“大一统”体制,还谈不上多元化发展。改革开放后的三十余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业制度走过了一个由表及里的渐进式变迁过程,在监管部门的调控下,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发展历程大致可描述为三个阶段:相对独立与有限混业经营——严格分业经营——分业经营向现代多元化经营过渡。

2.1.1 商业银行相对独立与有限混业经营时期(1979年-1993年)

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银行要成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①发出了我国银行体系改革的动员令。当年我国票据承兑与贴现市场建立,这对促进银行经营业务多元化具有重要意义。198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陆续恢复和独立。1986年以交通银行恢复成立为标志,我国开始探索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一不同于国有专业性银行的金融机制的打造,交通银行作为我国首家可以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综合性商业银行,也是当时惟一没有受到业务分工限制的银行,经营范围既包括经营本外币业务,又涉及证券、保险、投资、租赁和信托等类别非银行金融业务。而此时政府也着手探讨银行从专业性向商业性转变的方式,推动各家银行往综合化的布局发展,出现了“工行下海、中行上岸、建行破墙、农行进城”的局面,银行的业务之间开始呈现交集从而有了交叉性竞争。至1993年底,我国金融体系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形成了包括“4家专业银行,9家全国性和区域性商业银行,12家保险公司,387家金融信托投资公司,87家证券公司,29家财务公司,11家金融租赁公司,万家农村信用社和3900家城市信用社和若干国外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的相互分工、合作的格局。②商业银行的业务类型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证券、保险、信托等非传统业务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

从整体上看,这个阶段银行开始相对独立,不过并没有受到分业经营的限制,初步呈现出混业经营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是整体而言,此阶段银行的定位不够清晰,内部管理相对混乱,风险控制的意识更是薄弱,各个部门和机构之间的业务几乎无“防火墙”一说;特别是由于人民银行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各金融机构产生了大量的违规操作,造成了很大的经营风险。1988年与1992年我国分别在经济发展时遇到了经济过热而导致市场秩序混乱的危机,市场化改革因此也放缓

①来源于中国经济网

了速度,1993年爆发的“国债风波”使监管层下定决心对混乱的金融市场加以整顿。

2.1.2 严格分业经营体制建立时期(1993年-2001年)

面对混乱的金融秩序,自1993年开始我国的金融体系在政府的干预下进行了强制性变革,“分业经营以及分业管理”的模式开始推行,尤其是在1993年-1997年严格推行。具体进程如表2-1所示。

着金融改革的深入,直接融资的比重不断提高,监管部门对银行多元化经营的限制也有所松动。199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制订并颁布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管理规定》,准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2000年与中国证监会又联合发布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拆借市场,以自营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为抵押向银行贷款。这些对商业银行而言,标志着多元化经营渠道的开放。整体上而言,这个阶段银行失去了证券、保险、信托等方面的收入来源,非利息业务的种类锐减,非利息收入水平明显下降,商业银行重新开始倚重传统业务,利息收入回归到收入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另外此时我国的金融业开放和改革程度仍然较低,在缺乏外部竞争和享有体制保护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多元化发展踟蹰不前。

2.1.3 分业经营向现代多元化经营体制过渡时期(2001年至今)

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业开始进入高速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全球金融创新浪潮的影响以及外资银行不断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危机感让商业银行对于打破分业制度的呼声更强。

2001年7月,人行发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允许商业银行“在经批准的条件下开办代理金融衍生业务、证券业务、各类投资基金托管、财务顾问、信息咨询等业务及代理保险业务”。2002年4月,中央银行在此《规定》的基础

上发布了落实此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列举了中间业务的具体划分,共清理出9大类、31种小类中间业务,提高了可操作性。2004年我国对《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公司法》等进行了修订,2005年又修订了《证券法》。特别是,在《商业银行法》的修正案中将“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变为“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虽然并没有确切地指出允许混业经营,取消分业经营的方式,但也为商业银行拓展多元化经营建立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2005年2月出台的《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加快了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步伐,因为参照国际经验,商业银行发起和设立基金公司一般表明着混业经营的开始。2006年人行推行“人民币互换交易试点”,并在《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证事项实施办法》中明确了商业银行开办股票质押贷款业务的条件。2008年银保合作开始提速和深入,这是又一金融混业经营的标志性事件。2008年底银监会颁布相关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这使商业银行的贷款可以正式介入股权投资领域,大大增加了手续费收入来源。2009年上市的商业银行被批准可以申请从事债券交易业务,大大增加了投资收益来源。在连续的政策和法律出现监管宽松的迹象的刺激下,各个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趋势也日益明显,经营范围不断扩大,虽然传统业务依然占据着银行经营的大半江山,但是随着多元化经营步伐的加快,非利息业务收入的增速已经大大超过了利息业务收入的增速。

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选择的动因

2.2.1 市场背景的推动力

改革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市场背景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发展最主要的外部推动力。一方面,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加快,商业银行逐渐褪去政府保护的印记,商业银行也失去了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明显的市场份额优势,再加上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大量涌进,其全能银行的优势正在日益显现,市场竞争的压力急剧上升,导致以逐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开始寻求拓展盈利的渠道;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银行业信贷收紧,对资本的严格监管倒逼商业银行转型,而同时金融监管层对金融市场分业经营的监管有所松动,分业经营的界限不断模糊,这为商业银行扩大业务范围领域提供了空间,使商业银行能够大量涉足非传统业务领域而赚取非利息收入。

2.2.2 金融创新的促进力

新世纪金融市场的战争很关键的一环是科技应用的战争,随着电子技术在商业银行各业务中应用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推行,包含了完备的转账、自动化出纳和信息传播与处理的全球性网络建立,因此地理位置的障碍也随之被消除,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而且科技的应用也使交易成本和信息处理成本得到可观的降低,资金得以转移到改善和提高员工素质和服务质量上来,减少了人为摩擦,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能更好地迎合客户的需求,从而打响银行的品牌,极大地促进了商业银行产品的丰富和业务范围的衍生。除了在技术上的革新产生的动力,银行监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规定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规定

**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依据境内外有关监管指引、本行《章程》,并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经验做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风险,是指对本行实现既定目标可能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本办法主要关注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 (一)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从而使本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二)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本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是指因本行无法以合理的成本及时筹集到客户和交易对手当前和未来所需资金而对本行经营所产生的风险。 除上述风险外,本行还关注外部监管部门或本行董事会要求-2-

关注的其他风险。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是指本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行员工各自履行相应职责,有效控制涵盖全行各个业务层次的全部风险,进而为本行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第四条本行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收益与风险匹配 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和进行风险管理决策,必须考虑承担的风险是在本行的风险容忍度以内,并有预期的收益覆盖风险,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能够满足股东的最低要求或符合本行的经营目标。 (二)内部制衡与效率兼顾 本行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部门、各级机构和各层级风险管理人员的具体权责,实行前中后台职能相对分离的管理机制。各部门、境内外分支机构和全体员工之间要有效沟通与协调,优化管理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三)风险分散 本行实现信用风险敞口在国家、地区、行业、产品、期限和币种等维度上的适度分散,防范集中风险。严格遵循监管标准,审慎核定单一客户和关联客户授信额度,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集中度。 本行实现市场风险敞口在国家、地区、市场、产品、期限和 -3-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组建始于1995年,1995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决定在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取名为“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3月,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2006年到2010年,城商行数量持续增增加,至2010年达到最大(147家)。 通过处置不良资产、补充资本金、计提拨备,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城商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渐成为国内银行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下面就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现状作简要分析。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来源于原城市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是在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城市企业和居民投资入股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由众多法人机构合并形成的一级法人单位,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1995年7月,以深圳城市合作银行正式成立为起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舞台上开始了它的历程。截至2011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计144家,城商行资产总额为9.98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21.7%;负债

总额为9.32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26.5%;所有者权益总额为0.66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37.7%(图1、图2、图3)。这期间,城市商业银行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又背负了沉重负担,暴露出诸多问题。从功能上讲,城市商业银行是商业性金融服务机构,因此,它首先应该具备商业银行的一般特点。同时,由于自身独特的发展过程,城市商业银行又有它自己独有的特点,这就是: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地方性商业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 图1:2003-2011年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及其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比重 图2:2003-2011年城市商业银行负债总额及其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的比重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若干思考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若干思考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自由与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国的商业银行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日渐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提升盈利水平,在国家战略实施中发挥作用,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确立自身的优势地位,成为走向世界的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共同课题。本文基于这一现实,分析多元化经营的必要性、优势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多元化经营商业银行决策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商业银行取得了飞速发展,截至2014年,已有96家中国商业银行陆续入选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更先后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但随着金融市场自由与开放程度的提高,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日渐复杂的市场环境为中国的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提升经营水平,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在国家战略实施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确立自身的优势地位,成为走向世界的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共同课题。在这一背景下,商业银行开展多元化经营,进行大胆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多元化经营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一)金融开放政策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我国金融改革持续走向深入,资本项目开放进程不断加快,全球化的资本流动对银行的多元化和跨国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这既是国家政策带来的宏观影响,也是市场对商业银行提出的必然要求。 (二)客户的需求驱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革命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金融”的需求更加丰富,单一的产品和服务已无法满足客户的需要。特别是随着企业投融资需求的多元和不断“走出去”,企业对金融服务的综合化需求日益增强,以大型银行的集团全平台优势,通过集团体系内全流程的封闭链条管理,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各项成本,而且可以有效规避服务流程中的风险。 (三)全球产业转移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我国众多产业出现产能过剩,急需进行产业转移和增长方式的转变。随着“走出去”“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肇始于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将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这必然带来大规横的国际并购重组交易,由此衍生的发债、投行、信贷等金融服务需求空间巨大,中国商业银行需要通过提升综合经营能力来把握这样的市 场契机,成为主导者。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服务性行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涉及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特别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银行会计工作是银行内部经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讨论了关于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内外因,并提出防范风险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内外因;防范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会计面临的风险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和扩大化。从当今我国金融系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来看,大多数与执行会计制度不严,内控制度不全,会计监督乏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加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式的重要环节。 二、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 银行经营活动的运作过程,与银行会计十分密切,几乎每笔业务都需要通过银行会计进行核算与操作。银行会计风险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过程中,由于执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力,制度本身不完善,社会经济环境和会计人员素质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使银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其

主要表现在: (一)会计制度风险 会计制度风险是指银行会计制度不健全可能带来的银行会计风险。一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金融行业创新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会计制度及规定相对滞后而会计业务先行的局面,致使金融创新给会计带来一定的风险;二是现有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及有关规定不完善,也会产生会计风险。 (二)会计监督风险 会计监督风险就是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监督。但是目前金融会计监督相对软弱,一些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只求存款数量和业绩,不讲存款结构,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盲目相互攀比增加费用开支,这些不合理或不合法的经营,会计部门的监督作用无法体现,而这种经营亏损的潜在风险正在进一步的加剧。 (三)会计核算风险 银行会计的基础性工作,在于真实、完整、及时地对银行业务进行核算。银行会计工作是银行正常营运所不可或缺的职能。如果会计核算方法不妥、核算程序不规范、核算质量不够高,就非常容易发生风险。 (四)票据结算风险 以票据为主要支付手段的结算也给银行带来了许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金融市场对经济发展的稳定与促进作用越来越大,在这之中,商业银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关系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同时也是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商业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信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特点,一旦经营风险转化为现实损失,不仅会导致银行破产,还会对整个国家经济造成强烈的破坏。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经营风险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本文着重从内控以及会计方面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控制进行剖析并研究,落足于我国独有的环境下,提出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控制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控制 目录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介绍 (1)

(一)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业务.................................................. 1.. (二)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风险.................................................. 1.. (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主要特点.............................................. 2.. (四)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主要形式.............................................. 2.. 二、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现状 (3) (一)商业银行风险防控现状措施介绍............................................ 3.. (二)外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4.. 三、银行经营风险防范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5)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环境制约................................ 5. 1.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与原则之间关系的协调不够................................... 5. 2.市场竞争激烈导致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 5.. (二)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防范的基础措施不到位.................................... 5. 1.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5... 2.相应的技术措施缺失......................................................... 5... (三)商业银行风险防控体制问题................................................ 6.. 1.缺少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 6.. 2.商业银行中会计对经营风险的监管工作缺失..................................... 6. (四)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问题.................................................. 6.. (五)缺乏对客户信用情况的调查................................................ 7.. 四、加强防范与控制银行经营风险的设想 (7) (一)加强经营风险防范与控制理念.............................................. 7.. 1.银行本身要明确风险理念问题................................................. 7.. 2.银行本身要树立经营风险观念................................................. 7.. (二)建立严格有效的内控制度.................................................. 8.. (三)发挥商业银行会计的监督监管作用.......................................... 8.. (四)加强由体制变动而引发的奖惩机制的建设.................................... 9. (五)加强信息披露与社会监管的作用.......................................... 1..0参考文献 . (1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案例分析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案例分析 一、操作风险的基本内容 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名为《操作风险管理》的咨询文件,之后操作风险作为一个单独的风险范畴引起人们的重视。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将操作风险纳入风险监管范围,为其设定最低资本要求。操作风险已成为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列的银行业三大风险。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2007年6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确定了操作风险的定义。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国际案例 案例一:巴林银行。1995年2月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了一条消息:巴林银行不得继续从事交易活动并将申请资产清理。10天后,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巴林银行总损失为13亿美元;资本损失100%;从违规到灾难发生的时间为三年;违规内容是未经授权及隐匿的期权和期货交易、隐匿亏损;违规者为新加坡附属机构交易员;操作风险发生的原因在组织因素上,治理、管理、文化多元、沟通失败;在政策因素上,违反政策、不合规、职责不清;在人员因素上,雇员不当、雇主判断失误。 具体分析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首先,巴林银行没有将交易与清算业务分开,允许里森既作为首席交易员,又负责其交易的清算工作。在大多数银行,这两项业务是分立的。因为让一个交易员清算自己的交易会使其很容易隐瞒交易风险或亏掉的金钱。这是一种制度上的缺陷。其次,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极其松散,在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总部曾派人调查里森的账目,资产负债表也明显记录了这些亏损,但巴林银行高层对资产负债表反映出的问题视而不见,轻信了里森的谎言。里森假造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款,也没有人去核实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79032493.html,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冯倩楠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09期 摘要: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管理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不仅关系到 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对信用风险的概念进行清晰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因素,最后就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相关性影响因素 一、引言 商业银行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维持社会的稳定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包括两方面含义:商业银行自身的信用风险和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自身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行业银行由于管、经营等方面的原因出现的违约行为,如不能按时支付给储户利息和本金等。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信贷业务过程中,由于借款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出现违约行为或其信用质量发生变化而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本文中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信用风险。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原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既有客户原因,也有自身原因。客户方面,根据商业银行信用贷款数据,由于国有企业比私营企业拥有更多资源,大部分商业银行倾向于将贷款借贷给国有企业,但是作为商业银行信贷大客户的国有企业,由于权责利不明晰,很大一部分企业缺乏生产管理的积极性,吴敬琏就曾指出:我国国有企业产权仍不明晰,生产经营者的待遇与企业经营状况无多大关系,这使得生产经营者才能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待遇与业绩脱钩也导致经营者很少关心企业信用,商业银行自身方面,目前我国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主要按照行政区划来设置相应机构,而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措施。虽然一些银行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但是仍处于探索阶段,仍无成功经验。从目前商业银行出现的商业信贷风险数据来看,银行内部员工与信贷客户相互勾结,以隐瞒的方式骗取商业银行贷款所占比重大幅上升,究其原因,银行监管缺失,使得银行员工能游离于总行和分行制度控制之外,既能骗取贷款还能避免受到惩罚,给银行商业信贷带来风险,对银行经营造成影响。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变革历程及展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的主体,其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全局。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看,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全面改革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具有诸多显著特点。商业银行金融活动全球化、组织机构虚拟化、业务经营全能化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变革历程;发展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银行业的主体,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创新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或阶段。1979~1993年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诞生和成长期,在这个时期,与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商品和市场转化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基本形成;1994~1997年是中国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实质性建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通过将金融管理任务、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剥离,为专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创造了条件;1997年~2003年是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体系实现了分离,不良贷款问题开始得到解决,政府控制银行和银行财政化经营机制开始扭转;2003年至今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时期,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并上市实施产权多元化,市场化经营和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一)1979-1993年:基本建成多元化金融业组织体系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银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集中管理和分配资金,又从事“商业银行”活动,办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业务,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于一体。这种银行体制承袭了前苏联的银行体制模式,具有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着手改革原有的银行体制。由于当时整个社会处在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始阶段,我国金融体制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单一银行体制不再适应经济改革开放对金融业的需求,经济和社会呼吁银行体系的多元化和金融业大发展;二是,刚刚诞生的专业银行带有的强烈政府行政色彩与放开搞活的改革要求不相适应,改革要求银行自身走出政府行政序列进入市场;三是,经济改革呼唤金融市场的成立,金融市场建设亟待“零”的突破。在此期间,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改革发展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促成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萌芽和银行间竞争的发端。 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1979年3月,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同年3月、8月又先后批准建立了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3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金融事业。同月,已开展基建和拨改贷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脱离财政部,正式归入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金融体系。1984年1月,组建专门从事信贷和储蓄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自此,

我国金融脱媒与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现状研究

我国金融脱媒与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现状研究 摘要: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融资和投资的选择更宽泛,使得商业银行的存款和贷款的比例失调,“脱媒”的现象日益凸现,这对依靠存贷利差的传统盈利模式而生存的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挑战。商业银行在逐渐失去金融中介地位的过程中是否开始寻求新的获利渠道,实施多元化的经营呢?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金融“脱媒”程度以及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现状做出相关性研究,发现银行仅能利用多元化来积极应对资产方面的脱媒,同时也验证了我国金融脱媒主要表现在融资方面“单向脱媒”的判断。 关键词:脱媒;商业银行;相关性;多元化经营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投融资渠道不断增加,与银行存款和贷款相比,直接投资或直接融资在成本与收益方面更占有优势,商业银行在此发展进程中,其“金融中介”的地位被逐渐削弱,一个新的概念“脱媒”便应运而生。 一、我国金融脱媒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现状 1.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金融脱媒现象不断深化的结果是进入资本市场的资本比例越来越多,而商业银行的储蓄和贷款的比例不断下降,这会影响其盈利水平甚至会增加银行的流动性风险。1999~2004年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在6年时间里占比下降了8.85%,外汇上升了8.1%,有价证券投资上升了1.7%,仅2003~2004年短短1年时间里,新增存款少增4668.7亿元,新增贷款少增9335亿元。金融脱媒后商业银行应如何面对挑战?这个问题受到了学术界极大的关注。 2.商业银行针对脱媒的经营对策研究 脱媒对商业银行造成影响的同时,许多学者对脱媒不断深化后商业银行的对策也进行了研究。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的宋方指出,我国脱媒表现为资产方面的“单向脱媒”,即由于教育、医疗和养老压力仍长期存在,存款比例减少的程度还比较低,脱媒更多地表现在贷款非中介化。他认为,银行要减少对于传统业务的依赖,创造新的盈利模式,形成鼓励创新的内部环境和氛围,加强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国家产业政策的跟踪分析,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大力开展中间业务,增加非利息收入,增强服务能力。 3.数据选取和模型假设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操作风险防控要点及案例解析汇编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操作风险防控要点及案例解析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操作风险防控要点主要有三大方面,即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及流程管理。 (一)操作风险 1、内部欺诈 一是隐瞒客户不良信用记录。当信用记录为“查无此人信息”,且打印件上身份证号码与基本资料中显示的身份证号码不符时;当个贷档案(正本)中信用报告为复印件时;当打印件、复印件上有明显人为修改痕迹时;当借款人、财产共有人和财产所有人信用报告不全时。 二是人为调高客户信用等级评分。当评分指标证明材料与贷款申报材料不一致时;当评分指标证明材料收集不全时。 三是隐瞒重大风险。当对调查报告表述存在异议时;当调查报告所举数据、证明材料等收集不完善、不充分时。 四是假名、冒名贷款。当客户经理拒绝检查人员检查指定客户的贷款时,贷款资料中申请人前后签字明显不符时,建议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借款人的借款基本情况;对单笔金额较大的贷款,且材料瑕疵较多的借款人,建议通过联网核查系统核查申请人身份。 五是抵押物不符合担保准入规定。核对土地使用权证所登记相关记载是否合规;核对房屋所有权证所登记相关记载是否合规;核查抵押物所有权人年龄与其身份证件和户口是否相符,财产所有人是否为未成年人。 2、外部欺诈 一是收入证明虚假。应向借款人收入证明开具单位调查其职务、级别、收入等情况;借款人如有其它收入来源的,应核实相关证明材料(租赁收入、股本分

红等)。 二是购房行为不真实。实地调查了解房屋的位置、朝向、结构、销售等情况;通过面谈或电话等方式知悉借款人对房屋情况的了解程度,了解借款人购房行为的真实性;向房地产权登记部门查询销售合同的备案情况。 三是资金用途不真实。实地查看生产经营情况,向交易对手查询,核实交易合同的真实性;核查贷款发放后,借款人是否直接将信贷资金划转入个人投资参股的法人类企业账户;发放贷款时严格核查借款人账户是否为资本投资账户。 四是汽车购销行为不真实。与借款人联系了解其购车行为的真实性,详细了解借款人的家庭财务情况;密切关注汽车经销商财务状况,防止其利用按揭贷款套取资金。 3、流程管理 一是基础资料未核实。当复印件为传真件时,建议复查原件;当复印件无“与原件核对相符”章和客户经理签名时,建议复查原件;当公司章程明确规定不得为股东和其他自然人提供抵押时,当公司章程未经工商管理部门签章确认时,建议向工商部门查询登记备案原件。 二是对共有权人的调查流于形式。贷款调查面谈时,调查人员应同时约谈借款人和共有权人;贷款合同签约时,借款人和共有权人应同时到场签订合同。 三是抵押登记不落实。客户经理必须参与抵押登记过程,办理与取回抵押登记手续须由不同的银行工作人员执行,不得委托中介机构和第三方代为办理;房屋登记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分立的,必须首先核实土地使用权证和房产所有权证是否已经抵押,并按照相关要求办妥抵押手续;对存量贷款权证办理情况进行清理整改,及时跟踪楼盘产权证办理情况,落实抵押登记。 四是贷款催收不及时。按月进行当月逾期贷款警示和次月到期贷款提示;强化贷后管理,加强监督检查。

业务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运行效率的影响

业务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运行效率的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全球金融多元化,因此掀起了金融多元化的浪潮,各商业银行也纷纷制定了多元化的经营战略。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指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所产生的效应,并分析了业务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运行效率的影响。 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运行效率 一、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的状况 随着我国政策法规的完善,各个主要商业银行逐渐开始开展多元化经营,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局面。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现状基本可以概括为两大类:横向多元化和纵向多元化。 1.横向多元化 横向多元化主要是指在银行已有的业务基础和规模上进行扩张,比如收购或者兼并相关的业务公司、成立不从事银行业务的子公司等等。横向多元化发展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广度的标志。从目前的经营状况来看,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为了提高多元化经营的广度纷纷成立了自己的控股子公司和独资公司,招商银行以及五大国有银行是代表。多元化经营

的方向逐渐拓宽,比如租赁、信托、保险、证券以及基金等等。 2.纵向发展 纵向多元化发展主要是指将银行已有的业务作为依托,通过金融创新的模式进行业务扩张。纵向多元化发展是银行业务多元化深度的标志。对于一些资本充足和经营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来说,进行新的子公司投资是多元化发展的较好途径,但是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属于中等规模,达不到子公司投资进行多元化经营的要求。因此,我国部分商业银行选择通过产品创新的形式进行多元化业务开展。近年来,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将多元化经营的重点放在了中间业务的倾斜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产品。招商银行推出了双币信用卡、“一卡通”多功能借记卡、“金葵花理财”、“一网通”网上银行综合服务以及私人银行服务等等,这些新兴的业务已经成为其吸引新客户、扩大非利息性收入的重要途径。中国银行大力进行业务创新,推进交叉销售以及业务联动等等,托管业务、代理业务以及信用卡业务的收入同比都有所增长。 二、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的效应分析 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一方面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收益,扩大了资金吸收的渠道,积累了更多客户,一方面也为其发展带来了风险,提升了相应的管理成本。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的效应有以下几点: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业也在不断壮大。作为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商业银行,其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商业银行在发展的同时使银行会计面临的风险日趋多样化、扩大化,加强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成了当前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的重点,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解决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决策。 [关键字]商业银行银行会计风险会计风险防范 随着银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银行间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日趋多样化,特别是会计风险问题,已成为银行风险控制的重点。近几年金融系统案件频繁发生,大多源于会计监督乏力。因此,加强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是我国当前金融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剖析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会计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风险主要是指会计核算的随意性和制度的缺失导致的风险。会计核算指准确、及时、真实、合法地对银行业务及财务活动情况进行会计核算和反映,是银行会计的主要任务,也是银行会计的基础工作。然而目前银行会计不论是在日常办理对外的存、放、汇等传统业务,还是在办理综合核算轧帐的过程中,或是在正确使用会计科目及报表的编制过程中,各个环节无一不存在着风险。近年来,金融系统发生经济案件屡见不鲜,据了解在金融业发生的众多经济案件,往往是与我们会计核算某个环节失去控制有关,如滥用会计科目、篡改帐表、造假帐等,从媒体的有关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了解到。 (二)会计信息失真风险 银行的一切业务活动都要通过会计信息进行反映。从近年来发生的银行

案件中,可以看出不少银行都存在违反国家金融政策,会计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料不真实、不充分,真账假表、假账假表、任意调整收支科目等现象,掩盖了信贷资产的质量和风险,影响了对银行经营状况的客观评价。 (三)会计监督乏力风险 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实施会计监督,会计监督就是对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监督,但是目前银行会计监督职能相对软弱。我国多数银行的会计工作还停留在会计核算阶段,热衷于账务处理,对于资金运动过程的监督较为淡化。在不正当利益的驱动下,银行发放超规模贷款违章拆借、账外投资、私设小金库、越权承兑、贴现银行汇票等违规情况屡禁不止,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会计核算的监督检查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相应的处罚制度不健全,从而变相地助长了违规经营情况的蔓延。 (四)印、押、机、证管理风险 银行会计的印章、压数机、密押、重要空白凭证等按制度规定应专人保管以明确职责,并且必须分人保管以达到相互制约、监督的目的。一般银行在分人保管方面都做得较好,但往往未落实定向交接代班制度。这样时间一长就可能造成人员交叉或重叠代班,同一人既有可能接触印章,又有可能接触压数机、密押及重要空白凭证,极易产生银行内部人员盗窃或骗取重要空白凭证偷开汇票、私自汇划资金、诈骗和盗窃银行资金等现象,且发生后很难确定作案人。另外,对印、押、机、证的保管未能做到人走上锁,也存在着内部人员利用时机作案的可能。 (五)会计电算化风险 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和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推广,银行的很多业务都通过上机操作完成,但不法分子利用计算机进行盗窃、贪污、诈骗、挪用银行或他人资金的高科技犯罪案例也层出不穷。这类风险一方面源于银行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不完善,另一方面有些银行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落实上还不到位,极易为金融犯罪提供条件,并造成很大的风险。

浅谈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浅谈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一般存在的风险 1、人员配备不足风险 该风险主要是指业务机构由于人员配备不足引发的各种非系统性管理风险。其主要表现和危害是:业务岗位的设置和管理缺乏应有的检查和制约机制,基层行人员配备达不到制度要求,混岗,兼岗、业务处理一手清等现象大量存在,业务分级授权制度无法落实,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银行内部业务操作成为“良心活”,为职业道德败坏的内部人员作案提供了可乘之机,形成潜在风险。 2、账户管理风险 账户管理风险是指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放松对客户开户条件的审查和账户活动情况的监督从而导致的风险。这里所说的客户既包括公司客户,也包括私人客户。该风险的主要表现为:一是不按银行账户管理有关规定开立和使用账户,开户手续不全或资金性质与账户类别不符;二是不按规定与开户单位定期办理对账,使存在的问题长期难以发现;三是对长期不动户清理不及时。 3、单位预留印鉴卡片及客户签章(字)管理风险 印鉴卡管理风险主要是银行对印鉴卡管理不善,为犯罪分子所用进而盗取银行或他人资金的风险。其风险表现一是银行对单位预留印鉴卡片的管理不严,未分人保管,及时核对,相互制约;二是银行工作人员对单位更换印鉴手续的审查未按照规定要求执行,使犯罪分子得以“掉包”印鉴实施诈骗;三是由于单位人员不慎,致使印鉴为犯罪分子获取并拓制,利用银企对账和重要空白凭证等管理漏洞窃取单位资金。印鉴卡管理上存在的风险既有单一的外部作案,也有相当数量的内外勾结作案。 客户签章(字)管理风险主要是银行柜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对客户签章要求不严,产生漏签、代签等现象,使银行资金出现风险损失。其风险表现一是银行柜员对客户签章(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对私人客户,在挂失、领用卡折、重要凭证、更改客户信息等业务中审查不严,导致出现风险时客户逃避责任、银行垫付资金的现象。二是办理业务时对授权代理现象缺乏法律意识,造成无效代理、过期代理等行为出现,一旦客户恶意逃避银行债务,就会形成银行损失的被动局面。 4、章、证、押(压)的管理风险 章、证、押管理的风险主要是会计部门章、证、押(压)保管不善,未严格执行分工制约、交接登记等制度规定的手续,为内部人员所利用,办理非法的结算业务等引发的风险。其主要表现为:章、证、押(压)未进行有效的三分管,办理结算业务一手清;岗位责任制不落实;会计业务用公章与重要空白凭证、汇票专用章、压数机、密押器、汇票凭证保管、使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使用交接及相关检查登记制度未有效执行等。危害主要表现为内部作案和内外勾结,监守自盗,一旦作案得逞往往形成较大的资金损失,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5、凭证审核风险 凭证审核环节的风险包括收入凭证与支付凭证审核两大类,主要是由于对凭证要素审查不严,造成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纠纷或者使犯罪分子诈骗成功,基于票据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形

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对比及案例分析

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对比及案例分析 凌峰 (江西财经大学南昌 330013) 摘要: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它和整体社会经济的信用环境有关,但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特别是操作风险管理机制的缺乏。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并通过案例分析,提出解决对策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控机制;对策 一、引言 操作风险,又称运作风险,同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比,该风险难以量化,管理难度更大,且由于操作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通常也是非常巨大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协议第644段给出了操作风险的定义:由不当或者失效的内部风险控制,人员和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此后,操作风险的重要性才受到广泛的关注。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相关数据分析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著名的巴林银行和我国国内某商业银行案例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主要归结于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而国外商业银行银行的内部欺诈较少,其外部欺诈所引起的损失强度也比国内低很多。 具体对比数据见下表: 出。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外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表现形式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在于,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较高的都主要集中在外部欺诈,主要包括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不同之处在于,我国商业银行内外部损失频率和强度都明显高于外国商业银行,其中,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和外部欺诈这两者所致的银行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分别为78.88%和98.68%,而外国商业银行的这两个指标却明显偏低,分别只有45.55%和22.77%。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合规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合规 一、巴塞尔委员会划分了八大风险种类: (一)信用风险: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银行在信贷经营与管理过程 中,实际收益目标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信贷损失的一种可能性。1.相似概念:信贷风险(在信贷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使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贷款,造成银行贷款本金、利益损失的可能性,是一种狭义上的信用风险。 2.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其所包含的金融资产的范围,信用风险包含信贷风险,还包括其他表内、表外业务,如贷款承诺、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中的风险等等。(二)操作风险: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计算机系统或外部 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险包括四类: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 相似概念:操作性风险:仅包括由人员因素,亦即由操作失误、违法行为、越权行为和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尽管操作性风险是操作风险中发生频率最高、占比最高的风险类型,但我们不能将操作性风险等同于操作风险。 (三)市场风险: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头寸出现亏损的风 险。 市场风险广泛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 市场风险发生时,往往涉及地区性和系统性的金融动荡或严重损失,因此,市场风险往往又被为系统性风险。市场风险一般不能通过资产多样化来分散和回避,因此市场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 资产流动性风险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进而无法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与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负债流动性指商业银行过去的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对其产生的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风险。 (五)法律风险: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国由于法律因素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包 括法律的内在缺陷、商业银行基于错误的法律理解或法律适用而实施的商业行为、监管机构的不当法律执行等因素导致商业银行遭受诉讼的可能性。主要关注商业银行所签署的各类合同、承诺等法律文件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能力。 (六)国家风险: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中,由于 别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凡是跨国境的信贷,不论其接受信贷的对象为该国政府、私人企业还是个人,都有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国家风险,因而国险比主权风险或政治风险的概念更宽。国家风险包括主权风险和非主权风险。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任务1-1-1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认知 商业银行是在商品交换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为满足生产与扩大再生产、汇划清算与内外贸易、货币融资与资本市场、金融产品与中介服务等需求而发展形成的一种金融组织。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商业银行已成为各国经济活动中主要的资金集散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并成为各国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商业银行 (一) 近代西方商业银行的起源和演变 据说,英语单词“BANK'’的意义源于拉丁文中的“Banco。”一词,“Banco”的意思是“长板凳”。在中世纪中期的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港口城市由于水运交通便利,各国商贩云集,成为欧洲最繁荣的商业贸易中心。各国商贾带来了五花八门的金属货币,不同的货币由于品质、成色、大小不同,兑换起来就有些麻烦。于是就出现了专门为商人鉴别、估量、保管、兑换货币的人。按照当时的惯例,这些人都在港口或集市上坐着长板凳,等候需要兑换货币的人,渐渐地,这些人就有了一个统一的称呼——“坐长板凳的人”。“坐长板凳的人”由于经常办理保管和汇兑业务,手里就有一部分没有取走的现金,他们把这部分暂时不用兑付的现金借给急需用钱的人,以赚取利息。老百姓(现称为客户)有了闲钱就可以存到“坐长板凳的人”那里去,需要时取出来。这些机构就像一个存钱的箱子,所以后来人们又把它们称为“Bank”,这就是银行的英文名称“Bank”一词的由来。 在我国,过去主要使用银子作为流通货币,商铺又常常被称为“行”,所以“Bank'’翻译成中文就被称为“银行”。 在历史上,较早出现的银行是1171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和1407年成立的热那亚银行,当时的威尼斯和热那亚是地中海沿岸与欧亚地区贸易交往的中心。当时的银行是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形成,并以高利贷为主要特征来经营。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高利贷性质的银行已不能适应社会大生产对货币资本的需要,客观上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规模巨大的、资本雄厚的、能满足和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银行来为经济发展服务。于是,从治理结构角度看,大量旧式的高利贷银行兼并、重组,并以股份公司形式组建新的商业银行。1694年,在国家支持下,由英国商人集资合股成立了第一家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它的成立标志着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求的新信用制度的确定,各国相继仿效,对加速资本的积累和生产的集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美国、日本等经济大国,在其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银行业作为经济的“助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试题及答案 (1)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本题共45个小题,每小题1分) 1. 近代银行业产生于()。 A .英国 B .美国 C .意大利 D .德国 【答案】C 2. 1694年英国政府为了同高利贷作斗争,以满足新生的资产阶级发展工业和商业的需要,决定成立一家股份制银行()。 A .英格兰银行 B .曼切斯特银行 C .汇丰银行 D .利物浦银行 【答案】A 3. 现代商业银行的最初形式是()。 A .股份制银行 B .资本主义商业银行 C .高利贷性质银行 D .封建主义银行 【答案】B 4. 1897年在上海成立的()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的产生。 A .交通银行 B .浙江兴业银行 C .中国通商银行 D .北洋银行 【答案】C 5.()是商业银行最基本也是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A .信用中介 B .支付中介 C .清算中介 D .调节经济的功能 【答案】A 6. 单一银行制度主要存在于()。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中国 【答案】B 7. 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是()。 A .金融资产和负债 B .一般商品 C .商业资本 D .货币资金

【答案】D 8. 对于发行普通股,下面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发行成本比较高 B .对商业银行的股东权益产生稀释作用 C .资金成本总要高于优先股和债券 D .总资本收益率下降时,会产生杠杆作用 【答案】D 9. 附属资本不包括()。 A .未公开储备 B .股本 C .重估储备 D .普通准备金 【答案】B 10. 总资本与风险加权资本的比率不得低于()。 A .7% B .8% C .9% D .10% 【答案】B 11. 年初的资本/资产=8%,各种资产为10亿元,年末的比例仍为8%,年末的未分配收益为亿元,银行的适度资本为()。 A . B .10 C . D . 【答案】A 12. 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是()。 A .借款 B .发行债券 C .各项存款 D .资本 【答案】C 13. 商业银行的()是整个银行体系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 A .资产 B .负债 C .所有者权益 D .资本 【答案】B 14. 某银行通过5%的利率吸收100万新存款,银行估计如果提供利率为5.5%,可筹资150万存款,若提供6%的利率可筹资200万元存款,若提供6.5%的利率可筹集250万存款,若提供7%利率可筹300万存款,而银行的贷款收益率为8.5%,贷款利率不随贷款量增加而增加,贷款利率是贷款边际收益率。问存款利率为()时,银行可获最大利润。 A .5% B .6% C .% D .7% 【答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