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土壤生物

第三章 土壤生物
第三章 土壤生物

第三章土壤生物

土壤是生物居住的空间,土壤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象土壤有机质的形成、转化和分解是在生物的作用下完成的,森林腐殖质的形成也是在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的。另外,土壤本身的形成也必须要有生物的作用,这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现在土壤生物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你象如何防治土壤污染一直是让人们头痛的问题,想了很多办法,但是效果似乎都不明显。在2002年日本农林省的研究报告中,他们提出,希望通过改善土壤生物状况,来解决土壤污染问题。这可以说是他们目前最新的一个土壤生物的研究方向之一。

所谓的土壤生物是指林木的根系、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

第一节林木根系

对于根系的研究人们很早以前就开始了,但是由于根系深埋地下,所以,对他的研究要比地上部分的研究困难得多。因此,现在在这一领域中还有很多空白,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搞清楚。

1.林木根系的种类

有的学者将根系分成了5种类型:垂直根、水平根、斜生根、串联根和变态根。

垂直根:垂直向下生长的根系;

水平根:水平方向生长的根系;

斜生根:生长在根基或水平根上的向斜侧方向生长的根系。

串联根:比如说竹子,就是属于串联根;

变态根:由于外界的影响,不能正常生长而发生变态的根系。比如,作盆栽试验的时候,由于盆子的限制,根系不能正常生长,全都团成一团,这样的根系就称为变态根;另外,在西山,有一颗油松,他是长在花岗岩上的,为了吸收养分和水分,他的根系在花岗岩的岩缝中拼命地下扎,结果他的根系不是一般的圆形,而变成了扁的。这也是变态根。

2.林木的根型

人们把林木的根型也分成了5种类型。垂直根型、水平根型、斜生根型、串联根型和变态根型。

垂直根型:垂直根生长占优势,其它根系生长较弱。像油松就是。

水平根型:水平根生长占优势,其它根系生长较弱。像东北的云杉。

斜生根型:斜生根生长占优势,其它根系生长较弱。比如刺槐。

复合根型:某两种或三种根系生长发育程度差不多,没有明显的生长优势。油松有的时候就是这样。

变态根型:由变态根所构成的根型。

3.根系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根系对土壤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

因为林木根系大多是多年生的、粗大的木质根,他们在土壤中生长,必然会对土壤进行切割和挤压,改变了土壤的孔隙状况。而且根系死亡后,遗留下来的根道,也形成了土壤孔隙,而且这种孔隙往往是一些大的孔隙,这种孔隙对粘质土壤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粘质土壤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小孔隙多,大孔隙少,这种孔隙特点造成粘质土壤的透气和透水性不良,影响植物的生长。而死亡根系留下的往往是一些大的孔隙,所以,可以改善粘质土壤的通气和透水性。

3.2.改善了土壤的化学性状

1)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虽然每年死亡根系所形成的有机物质的数量和地上部分的枯枝落叶相比要少得多,但是它们却是深层土壤中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因此,它们对深层土壤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2)改变了土壤的营养状况

首先,影响了营养物质的循环:因为林木根系深埋地下,所以,它可以从较深的土壤层中吸收养分,然后再以凋落物的形式将养分归还给上层土壤。

其次,根系生长过程中不断分泌有机酸,并且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这些酸可以不断地分解矿物质,促进养分的释放,提高养分的有效性。第二节土壤动物

这一节不是我们要讲得重点,对于土壤动物,我不想讲太多,简单的讲一下就行了。

土壤动物有人根据他们的大小将他们分成了

大动物:大于1厘米的动物。

小动物:大小在1厘米至0.2毫米之间

还有微动物:大小小于0.2毫米。

也有人根据他们的生理特点,将他们分为:

脊椎动物,比如草兔,田鼠等

无脊椎动物,比如,蚂蚁、蚯蚓等。

简单介绍,门头沟百花山的蚁山。

这节就讲这么多,大家如对这部分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看看。

第三节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就是肉眼看不到的生物。土壤是自然界中微生物聚集最多的地方,他们的个体很小,一般只有1微米左右。

土壤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和土壤藻类4部分,在一般情况下,细菌最多,放线菌其次,然后是真菌,藻类最少。

1.土壤细菌

细菌的种类有很多,人们根据土壤细菌的生理特点将细菌分为:碳水化合物细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和固氮细菌等7种类

型。这些细菌在土壤中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意义。

1.1.碳水化合物细菌:这类细菌在土壤中的作用就是分解土壤中的各种糖、

淀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碳水化合物。在好气条件下,碳水化合物可

以被这类细菌全部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氧气,并释放出能量。而在厌

气条件下,则产生有机酸,也放出能量,但放出的能量要比好气条件放

出的能量要少。因为碳水化合物不含氮素和矿质养分。所以,它们对林

木生长没有直接意义。他们的作用就是为各种微生物提供能源。1.2.氨化细菌:土壤中的氮素绝大多数是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因此,它们不

可以被植物直接利用。那么这些有机氮是如何放出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氮素的呢?这就要通过氨化细菌的氨化作用来实现。

什么是氨化作用?氨化作用就是土壤中的有机氮化物在氨化细菌的作用下,形成氨的过程。氨化作用的意义就在于将土壤中植物不能利用的

有机氮转化为可以吸收利用的氨(NH3)。

1.3. 硝化细菌:经过氨化作用放出的氨,一部分被植物直接的吸收利用,还有一部分已气体的形式跑出土体,更多的是,在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下,

形成了植物更容易吸收利用的硝态氮。

硝化作用:土壤中的氨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形成硝态氮的过程。

硝化细菌是一种好气性细菌,所以,它们只有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才

能够生存。另外,这类细菌要求的最适的pH为7-9,当pH小于5时,

它们的活动停止。而森林土壤,因为,有机酸含量较高,pH经常小于

5,象,红壤黄壤的pH一般为4.5左右,所以,在森林土壤中,硝化作

用比较微弱。

1.4.反硝化细菌:在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的反硝化作用下,形成分子态氮气或还原态氮的过程。我们从它的产物可以看出,它

形成了氮气,所以,这个过程是一个氮素损失的过程。它是氮肥利用率

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尽量控制。

以上,我们介绍了4种细菌,除此之外,还有硫细菌、铁细菌和固氮细菌等,我们这里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说了,有时间的话,大家自己看。

2.放线菌:它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而且一般都是好气性的。他们经常出现在森林有机质分解后期,主要分解一些象纤维素、木素、单宁等比较难分解的物质,因为,森林枯落物中,木质部分很多,所以,这类细菌在森林土壤中的作用还是非常显著的。

3.真菌:真菌是一类不含叶绿素的微生物,多属于好气性,它们适应酸度的范围比较广,在pH值小于4的条件下,也能有良好的发育。所以,在酸性土壤中,真菌对有机质的转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家有机会到林子里去看看的话,你可以看一下土壤的表层,经常会有一些白色的菌丝,那就是真菌。

4.土壤藻类:在土壤发育初期,它们对土壤的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他们在地表累积了土壤中最早的有机物质,也就是说,它们是地球上最早的生物之一。在土壤形成以后,它们仍然在不断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土壤微生物的分类、多样性及作用 王悦 1521011188

土壤微生物的分类及作用 摘要:土壤是生态系统中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交界面,而土壤微生物分布广、数量大、种类多,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壤生物中最活跃的部分。其在地球生境中数量最多、生物多样性最复杂、生物量最大。土壤微生物能够参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的合成、养分的转化和推动土壤的发育和形成,同时它也是土壤肥力水平的活性指标。因此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分类、多样性以及其在土壤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分类;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作用 Abstract:The soil is the interface of lithosphere, atmosphere, hydrosphere, and biosphere in the ecosystem.There are many kinds of soil microbial,their havel wide distribution and large quantity and, they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oil, as well as the most active part of soil organisms. In the earth's habitats, their biodiversity is the most complex and the biomass is the largest. Soil microorganisms can participate in soil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synthesis of humus, nutrient transforma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form of the soil, it is also the activity indicators of soil fertility level .So research the classification, the diversity of soil microorganisms and its role in the soil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he classification of soil microorganisms, the diversity of soil microorganisms, the role of soil microorganisms. 1 引言 土壤微生物是从19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支生命科学的分支学科[1],这时学术界己经将土壤内部的三大过程(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硝化和固氮作用)清晰界定为生物过程,对这些土壤内部过程的机理探索直接催生了土壤微生物学,并导致20世纪初土壤微生物学的空前繁荣。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土壤发生、发展和发育的全过程。其群落结构组成和生物量等可以反映土壤的肥力状况。土壤微生物可以分解土壤有机质和促进腐殖质形成,吸收、固定并释放养分, 对植物营养状况的改善和调节有重要作用。有些微生物可以和植物形成共生系统,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同时土壤微生物在降解土壤污染物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2 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及分类[2] 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通常以生物量碳表示。它是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x103um3的生物总量,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和小型动物,不包括植物根系。测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方法包括传统镜检法、成分分析法、底物诱导呼吸法和熏蒸法。 土壤微生物按形态可以分为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和分子微生物。其中真核微生物包括真菌和藻类。原核微生物有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分子生物则无

土壤水文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青年者交叉论坛-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土壤水文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青年学者交叉论坛”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青年创新促进会青年学术沙龙” 学术会议通知 一、会议背景与目的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海陆水汽循环过程在不同时空尺度发生着显著变化。土壤水文过程是陆地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大气降水和河川径流的重要缓冲器。土壤水文过程也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重要驱动力,两者紧密关联,共同控制地球关键带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生命与非生命过程、地下与地上过程的联动反应。由于很难通过非接触式手段对土壤水文过程进行直接观测和量化,该过程成为地球关键带研究中最难定量刻画的关键过程之一,面临着方法、技术、手段和思路上的严峻挑战,最终影响着我们对地球关键带的结构、组成及其服务功能的深入理解。 为深化人类世背景下土壤水文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综合与集成研究,促进两个研究领域青年科技人员的深度交流,激发两个学科间的共同兴趣点和合作点,经土壤物理专业委员会、地表与生物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商议决定,举办第一届“土壤水文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青年学者交叉论坛”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青年创新促进会青年学术沙龙”。本届论坛由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球环境研究所小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室承办,邀请土壤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领域的青年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会议主题 ●多尺度水文过程动态监测、模型模拟与环境效应 ●地上-地下生物地球化学与生态过程观测、建模与预测 ●土壤水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耦合演化机制及其对关键带 服务功能的影响

黄昌勇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其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3.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成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为土壤剖面。 4.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5.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6.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7.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其中一部分在当季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8.潜在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叫做潜在肥力。 9.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层(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10.土壤生态系统: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分为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 11.矿物:指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2.风化作用:是指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裂和分解的过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13.土壤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又称土母质。 14.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15.土壤次生矿物:在风化及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新矿物。 16.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7.硅铝率:土壤粘粒部分的SiO2和Fe2O3含量的分子比。 18.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9.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20.土壤腐殖物质:是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非晶形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21.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质的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22.腐殖化系数:把每克干重的有机物施入土壤1年后所能分解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23.有机质土壤:一般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 24.矿质土壤: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 25.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同时释放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的过程。26.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27.C/N(碳氮比):有机物中碳素总量与氮素总量之比。 28.有机质的周转: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由其一系列转化和矿化过程所构成的物质流通称为有机质的周转。 29.激发作用: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新鲜有机物质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激发作用。 30.腐殖化作用: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过程。 31.菌根: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32.联合固氮:有些固氮微生物在植物根系中生活,这时的固氮作用比单独生活时要强的多,这种类型称为联合固氮。 33.根际(根圈):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 34.根际效应: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容积)的质量(实用上多以重量代替,克/厘米3)称为土壤密度。 35.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克/厘米3或吨/米3),称为土壤容重。 36.土壤孔隙度(总孔度):全部孔隙容积与土体容积的百分率。 37.孔隙比: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38.固相率:土壤固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固相率。 39.液相率:土壤液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液相率。 40.气相率:土壤气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气相率。 41.三相比:土壤固、液、气三相的容积分别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固相率、液相率(即容积含水量或容积含水率,可与质量含水量换算)和气相率,三者之比即是土壤三相比。 42.土壤粒级(粒组):土壤颗粒按粒径大小和性质不同分成若干级别(按土粒的大小,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课程论文 摘要针对2014年4月环境环保部公布的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撰写我国最严重的耕地污染中主要污染物镉、砷、滴滴涕和多环芳烃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关键词土壤污染;微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 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国开展的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人类赖以生存的耕地中土壤点位超标率高达19.4%,迫在眉睫的主要污染物为镉、砷、滴滴涕和多环芳烃[1]。 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天然存在的或所培养的功能微生物群,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促进或强化微生物代谢功能,从而达到降低有毒污染物活性或降解成无毒物质的生物修复技术,它已成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2]。由于我国土壤调查结果显示在农田耕地中重金属污染物镉、镍、砷、有机污染物滴滴涕和多环芳烃超标最严重,对这些污染物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所以,本文重点阐述针对这5种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1、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土壤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是土壤的活性有机胶体,比表面大、带电荷和代谢活动旺盛,在重金属污染物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微生物可以对土壤中重金属进行固定、移动或转化,改变它们在土壤中的环境化学行为,可促进有毒、有害物质解毒或降低毒性,从而达到生物修复的目的[3]。因此,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原理主要包括生物富集 (如生物积累、吸附作用)、生物转化(如生物氧化还原、甲基化与去甲基化以及重金属的溶解和有机络合配位降解)、生物固定(如与S2-的共沉淀)、生物滤除(如细菌的淋滤作用)等作用方式。 1.1镉污染 将具有重金属吸附能力的天然蛋白或人工合成肽展示在微生物细胞表面,可以提高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Kuro da等[4]改造了微生物表面蛋白使得当酵母金属硫蛋白( YMT )串联体在酵母表面展示表达后,4 聚体对重金属吸附能力提高5.9 倍, 8 聚

土壤与环境微生物研究法

第七章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 (92) 第一节一般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92) 一、稀释平板法 (92) 二、MPN稀释法 (94) 三、土粒法 (96) 第二节厌氧微生物的分离 (96) 一、充氮厌氧培养法 (96) 二、焦性没食子酸吸氧法 (97) 三、专性厌氧细菌的分离法 (98) 第三节土壤主要类群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99) 一、好氧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99) 二、丝状真菌的分离与计数 (100) 三、放线菌的分离与计数 (100) 第四节土壤中功能微生物的测定 (101) 一、氨化细菌的测定 (101) 二、硝化细菌的测定 (102) 三、反硝化细菌的测定 (104) 四、好氧性自生固氮细菌的测定 (105) 十一、纤维分解菌的测定 (106) 十二、光合细菌的测定 (108) 十三、甲烷产生菌的测定 (109) 十四、有机污染物降解菌的测定 (110) 十五、重金属抗性菌的测定 (111) 第八章根圈微生物分析 (111) 第一节根圈细菌的分析 (112) 一、根圈的分区 (112) 二、根圈细菌的分离 (112) 三、根圈优势菌株的分群 (114) 第二节植物组织内微生物的分离 (115) 一、植物材料的选择 (116) 二、组织表面消毒 (116) 三、分离方法 (117) 第十五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119) 第一节土壤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119) 第二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析 (120) 一、熏蒸提取——容量分析法 (120) 第三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分析 (124) 一、熏蒸提取——全氮测定法 (125) 二、熏蒸提取——茚三酮比色法 (127)

土壤生物与土壤结构

土壤生物与土壤结构 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其中主要的有土壤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和气体组成、pH 以及有机质和无机质的数量和组成等。农业技术措施,包括耕作、栽培、施肥、灌溉、排水和施用农药等,也能影响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通过接种等措施有目的地增加某种微生物的数量及其生化强度。 土壤温度除了有周期性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外,还有空间上的垂直变化。一般说来,夏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冬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白天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夜间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土壤温度在35-100cm深度以下无昼夜变化,30米以下无季节变化。土壤温度除了能直接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实生苗的生长外,还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呼吸能力有很大影响。温带植物的根系在冬季因土壤温度太低而停止生长,但土壤温度太高也不利于根系或地下贮藏器官的生长。土壤温度太高和太低都能减弱根系的呼吸能力,此外,土壤温度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气体的交换、水分的蒸发、各种盐类的溶解度以及腐殖质的分解都有着明显影响,而土壤的这些理化性质又都与植物的生长有着密切关系。 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从冬到夏和从夏到冬要发生两次逆转,随着一天中昼夜的转变也要发生两次变化,这种现象对土壤动物的行为具有深刻影响。大多数土壤无脊椎动物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进行垂直迁移,以适应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一般说来,土壤动物于秋冬季节向

土壤深层移动,春夏季节向土壤上层移动。移动距离常与土壤质地有密切关系。很多狭温性的土壤动物不仅表现有季节性的垂直迁移,在较短的时间范围也能随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而调整其在土壤中的活动地点。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对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都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在pH 6-7的微酸条件下,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最好,最有利于植物生长。在酸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钾,钙、镁,磷等元素的短缺,而在强碱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铁、硼,铜、锰和锌的短缺。土壤酸碱度还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酸性土壤一般不利于细菌的活动,根瘤菌,褐色固氮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大多生长在中性土壤中,它们在酸性土壤中难以生存,很多豆科植物的根瘤常因土壤酸度的增加而死亡。真菌比耐酸碱,所以植物的一些真菌病常在酸性或碱性土壤中发生。 土壤中活的有机体, 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总称为土壤生物。土壤生物参与岩石的风化和原始土壤的生成,对土壤的生长发育、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演变,以及高等植物营养供应状况有重要作用。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很大影响。

第七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一)

第7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1节土壤的组成 第2节土壤的性质 第3节物质循环与土壤形成 第4节土壤分类与土壤类型 第4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第6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7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8节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引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概述 一、何谓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概念:生命有机体及其产物与周围环境之间反复 不断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 2.过程:物能的吸收-同化-排放-分解-归还-流失 3.性质:非封闭的循环(进入土壤、岩层、海底) 4.主体:生物和土壤 5.循环的介质:水和大气 二、人类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1.大气、水体、土壤的污染 2.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和集散 3.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第1节土壤的组成 引言:土壤与土壤肥力 1. 土壤:在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土壤的本质是肥力,指土壤中水、热、气、肥(养分)周期性动态达到稳、匀、足、适地满足植物需求的能力。 3. 土壤是一种类生物体 代谢和调节功能比生物弱(如温度) 不具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功能 不具有功能各异的器官

一、土壤的无机组成 1. 原生矿物:在物理风化过程中产生的未改变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的造岩矿物。 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 土壤矿物质的粗质部分; 经化学风化分解后,才能释放并供给植物生长所需养分。 2. 次生矿物:岩石在化学风化过程中新生成的土壤矿物,如粘土矿物。 土壤矿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 具有吸附保存呈离子态养分的能力,使土壤具有一定的保肥性。

二、土壤的有机组成 1.原始组织:包括高等植物未分解的根、茎、叶;动物分解原始植物组织,向土壤提供的排泄物和死亡之后的尸体等。 土壤有机部分的最初来源 2.腐殖质:有机组织经由微生物合成的新化合物,或者由原始植物组织变化而成的、比较稳定的分解产物,呈黑色或棕色,性质上为胶体状(颗粒直径<1μm)。 具有极强的吸持水分和养分离子的能力,少量的腐殖质就能显著提高土壤的生产力。

第三章、土壤生物及土壤有机质

第三章、土壤生物及土壤有機質 第一節、土壤生物與土壤的關係 一、土壤生物的種類 1.大型生物 土壤中大型生物如:齧齒類及食蟲動物、昆蟲類、木蝨、蟎、蝸蝓、蝸牛、蜘蛛、百足蟲、蚯蚓、千足蟲等。土壤中大型生物的活動對土壤的影響包括: (1)齧齒類常搗碎土塊,變成團粒狀,且搬運土塊。進而使土壤中有機質團結,且促進空氣 流通及排水良好,但其害處在傷害農作物。 (2)昆蟲類能搬運或消化土壤,常把地面植物及動物遺體物質帶入土中,對土壤有機質的移 動與破壞有很大的影響,其作穴對土壤通氣亦有影響。此類動物繁殖力大,其遺體對土壤有機物生成頗有影響。 (3)蚯蚓及蝸牛為土壤中最重要的腹足動物,常以腐朽植物體為食物。蚯蚓常吃食土壤而再 排泄出來,據估計每年每英畝有15噸之乾土穿過蚯蚓之體。土壤之穿過其體不僅是可作其食物之有機質部份,且有礦物成分,均受其體內消化酵素之作用,又能弄碎土粒,使有機質、氮素、交換性鈣及鎂、有效磷、p H、鹽基飽和度及陽離子交換能量,均有顯著增加,故可增進土壤肥力。 土壤中的無機元素對動物的分布和數量亦有一定影響。由於石灰質土壤對蝸牛殼的形成很重要,所以在石灰質地區的蝸牛數量往往比其它地區多。 2.土壤微生物 (1)線蟲:分為雜食性、肉食性、寄生類等。 (2)原生動物:即單細胞動物,土壤中常見者有三種,變形蟲、纖毛蟲、鞭毛蟲等。原生動 物之主要食物為有機物,故對有機物的分解頗有影響。而有一部份原生動物以細菌為食物,對於限制細菌之繁殖頗有影響。 3.土壤植物 土壤植物可分為:土壤藻類、土壤蕈類、土壤放射菌類、土壤細菌等四類。 (1)土壤藻類可分為:綠藻、藍綠藻、黃綠藻、細藻等。藻類對土壤性質及植物生長可能的 影響如下: ?增加土壤有機質,因其能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質。 ?增進土壤通氣,因其行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氣。 ?已知有固氮能力之細菌和藻類(如藍綠藻)很多,稱為「固氮生物」,能吸收氮氣,進 行固碳作用(nitrogen fixation)。

土壤学复习提纲(含答案)

土壤学复习提纲 绪论、第一章地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土壤(生物经济学角度):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绿色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不同。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非任何植物。 二、简答题 1.矿物、岩石的类型(按成因)(具体举例ABCD的不用写,填空举例可能用到) ①矿物:根据形成原因,可分为: 1)原生矿物:由地壳内部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物。 2)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 ②岩石:根据岩石产生的原因,可分为: 1)岩浆岩:由熔融的岩浆上升到地壳不同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成。主要有: A.深成岩:花岗岩:石英,正长石,角闪石 正长岩:正长石,角闪石 闪长岩:斜长石,角闪石 辉长岩:斜长石,辉石 B.浅成岩:花岗斑岩:石英、正长石 正长斑岩:正长石 闪长玢岩:斜长石、角闪石 辉长玢岩:斜长石、辉石 C.喷出岩(含侵入岩):流纹岩:流纹状构造,斑状结构(石英/透长石) 粗面岩:气孔状构造,斑状结构(正长石) 安山岩:气孔状构造,斑状结构(斜长石) 玄武岩:气孔或杏仁状构造,致密隐晶质或斑状结构(斜长石、辉石) 2)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各类岩石风化破坏后的产物,经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有:

A.火山碎屑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B.沉积碎屑岩:砾岩、砂岩 C.生物化学岩类:石灰岩、白云岩 3)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有: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 2.具有鉴别意义的矿物物理性质有哪些? 形状、颜色、条痕、光泽、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相对密度、透明度。 ①形状:片状、肾状、鲕状、菱形、立方状、板状、致密状、短柱状等。 ②颜色:矿物的颜色是最容易引起注意的。分为三种: 1)自色:矿物本身所固有的颜色 2)它色:矿物中混入杂质、带色的气泡所导致的颜色。 3)假色:由矿物表面氧化膜、光线干涉等作用引起的颜色。 ③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将矿物在白瓷板上刻划后留下粉末的颜色。它可以消除假色,减弱他色,保存自色,但矿物硬度一定要小于白瓷板。 ④光泽:矿物表面对光线反射所呈现出的光亮。可分为: 1)金属光泽:具有金属的光亮,如黄铜矿、黄铁矿等; 2)非金属光泽,又可细分为:脂肪光泽,如石英; 3)玻璃光泽:如方解石、正长石 4)珍珠光泽:如白云母、滑石等 ⑤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 ⑥解理:矿物在外力的作用下,沿一定方向裂开,裂开后形成的光滑平面,成为解理面。可分为:极完全解理:云母;完全解理:方解石;中等解理:正长石;不完全解理:磷灰石;极不完全解理:石英 第二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一、名词解释 物理风化:机械崩解作用,由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的作用引起,使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逐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大小改变(增大接触面),为化学风化创造条件,但成分发生的变化很小。 化学风化:化学分解作用,由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参与下进行的各种过程,包括:溶解、

土壤修复技术及优缺点

土壤修复技术及优缺点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自然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土壤中有害重金属积累到一定程度,不仅会导致土壤退化,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而且还可以通过径流、淋失作用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恶化水文环境,并可能直接毒害植物或通过食物链途径危害人体健康。 不同污染类型的土壤污染,其具体治理措施不完全相同,目前,重金属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有工程措施,物理化学方法,植物修复方法以及微生物修复方法。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客土、换土和深耕翻土等措施。通过客土、换土和深耕翻土与污土混合,可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减少重金属对土壤-植物系统产生的毒害,从而使农产品达到食品卫生标准。深耕翻土用于轻度污染的土壤,而客土和换土则是用于重污染区的常见方法,在这方面日本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工程措施是比较经典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措施,它具有彻底、稳定的优点,但实施工程量大、投资费用高,破坏土体结构,引起土壤肥力下降,并且还要对换出的污土进行堆放或处理。 物理化学方法是当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的热点,也是最为成熟工程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固化/稳定化技术,土壤淋洗技术,电动修复技术和电热修复技术等。 固化/稳定化技术是通过固态形式在物理上隔离污染物或者将污染物转化成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形态,从而降低污染物质的毒害程度。如通过施加水泥等固化土壤重金属的固化修复技术,或向土壤投入无机或有机改良剂,改变土壤的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及进展_1

第27卷增刊V ol 127,Sup 1广西农业生物科学Journal o f Guangx i A g ric 1and Biol 1Science 2008年6月June,2008 收稿日期:20080122。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X05119)。 作者简介:姚晓华(广西大学副教授,博士;E -mail:x hy ao@g xu 1edu 1cn 。文章编号:10083464(2008)增008405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及进展 姚晓华 (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5) 摘要:微生物多样性是指群落中的微生物种群类型和数量、种的丰度和均度以及种的分布情况。研究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方法包括传统的以生化技术为基础的方法(直接平板计数、单碳源利用模式等) 和以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方法(从土壤中提取DN A ,进行G+C%含量的分析,或杂交分析,或进 行PCR,产物再进行D GGE/T GG E 等分析)。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微生物研究方法的结合使用,为更全面 地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多样性;生化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DN A 中图分类号:.Q 938115 文献标识码:A Advancement of methods in studying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YAO Xiao -hua (Co llege of Ag ricultur e,G uangx i U niv ersit y,N anning 530005,China) Abstract:Species div ersity consist o f species richness,the total number of species,species ev enness,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1Methods to measure microbial diversity in so il can be categ orized into tw o g roups:biochemica-l based techniques and m olecular -based techniques 1The fo rmer techniques include plate counts,sole carbon so urce utilizatio n patterns,fatty acid methy l ester analysis,and et al 1The latter techniques include G +C%,DNA reassociation,DNA -DNA hy br idization,DGGE/TGGC,and et al 1Ov er all,the best w ay to study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w o uld be to use a variety of tests w ith differ ent endpoints and degr ees o f r esolutio n to o btain the bro adest picture possible and the most inform ation r eg ar ding the microbial co mmunity 1 Key words:microbial diversity;biochem ica-l based techniques,mo lecular -based techniques,DNA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是微生物生态学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微生物在土壤中普遍存在,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反应敏捷,它能较早地预测土壤养分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过程,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敏感性生物指标之一[1] 。但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庞大,使得有关微生物区系的分析工作十分耗时费力。因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主要通过微生物生态学的方法来完成,即通过描述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微生物群落生态学机理以及自然或人为干扰对群落产生的影响,揭示土壤质量与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之间的关系。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研究策略,揭示自然界各种环境中(尤其是极端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真实水平及其物种组成,是微生物生态学各项研究的基础和核心,是重新认识复杂的微生物世界的开端。

土壤修复技术汇总

目录 一、中国土壤污染现状 .................................................................................................................. 1. 总体情况............................................................................................................................ 2. 污染物超标情况................................................................................................................ 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环境质量状况 ........................................................................ 4. 典型地块及其周边土壤污染状况 .................................................................................... 5.土壤污染治理的难度.......................................................................................................... 二、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 1 典型的土壤污染问题 ......................................................................................................... 1.1 重金属污染 ............................................................................................................ 1.2 石油污染 ................................................................................................................ 1.3 化肥污染 ................................................................................................................ 1.4 农药污染 ................................................................................................................ 2 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 2.1 物理修复 ................................................................................................................ 2.2 生物修复 ................................................................................................................ 2.3 化学修复 ................................................................................................................ 3 各土壤修复技术优缺点比较表 ......................................................................................... 4 土壤修复的产业链条 ......................................................................................................... 三、土壤修复企业 .......................................................................................................................... 1 土壤修复工程企业及其常用技术 ..................................................................................... 2 土壤修复行业2017年部分工程项目一览 ....................................................................... 四、运营模式 .................................................................................................................................. 1 污染方付费模式................................................................................................................. 2 受益方付费模式................................................................................................................. 3 财政直接出资方式............................................................................................................. 4 财政出资回购方式(BT模式) ....................................................................................... 5 PPP模式 ..............................................................................................................................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79144115.html,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汪海静 来源:《北方环境》2011年第02期 摘要: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本文将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的两个方面阐述目前国内外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微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370(2011)1,2-0090-02 土壤微生物系统作为稳定生态系统,是保证动植物生存、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地球生态系统的变化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密切相关。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对评价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土壤多样性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学者的关注。 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因素可大体分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包括土壤类型、温度、水分、植被等;人为因素包括土壤的耕作方式、农药的施用、施肥的施用等。本文将分别对几种有代表性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加以阐述。 1、自然因素 1.1土壤类型 地球上土壤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组成也是千差万别的。目前来许多的研究都表明土壤类型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例如:Gelsomino等通过比较不同地理位置的16种土壤微生物DGGE图谱发现土壤类型是决定土壤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杨超等研究了我国皖南烟区四种不同植烟土壤类型在烟叶生长期内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变化情况。其结果表明了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下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土壤养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这同时也说明了土壤类型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2植被情况

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范文陆地水生物和土壤大纲版

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范文陆地水生物和土壤 大纲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第一部分第三章第三节陆地水、生物和土壤 一、选择题 (2010·潍坊检测)下图为某水库流入水量与流出水量年内变化情况。 读图回答1~2题。 1.该水库可能位于 ( ) A.东北平原 B.江淮地区 C.西北内陆 D.横断山区 解析:该水库全年都有水流入且流入水量在夏季最丰富故它不可能位于西北内陆,而应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该水库7~8月份的流入量较小,可能受副高的影响,降水较少,故该河可能位于江淮地区。 答案:B 2该水库蓄水的最高水位出现在 ( )月月月月 解析:当水库的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时,水库的蓄水水位就持续上升;由图可 知,10月之前的几个月,基本都是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故10月份蓄水水位达最大值之后,流出量大于流入量,蓄水位下降。 答案:D 读我国华南某河流下游剖面图,完成3~4题。 3.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河水位与地下水位关系的是 ( ) 4.当该河流入海口出现咸潮(注:指河口海潮上溯,咸淡水混合造成河道水体变 咸)时,该河 ( ) A.处于最高水位时期 B.为赤潮多发季节 C.处于最低水位时期 D.可能会出现断流 解析:河流下游剖面图显示汛期河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补给河水,四幅图中只有A图能反映这种关系;河流水位低时,海水倒灌导致出现咸潮。 答案:

(2010·唐山质检)地表常流性河道频率指的是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下图表示我国年降水、年径流曲线与河道频率的南北地带变化。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 ) A.①年降水量②径流深③河道频率 B.①河道频率②径流深③年降水量 C.①径流深②河道频率③年降水量 D.①河道频率②年降水量③径流深 解析:湛江—北京—漠河年降水量逐渐减少,可知曲线②表示的是年降水量,由此可排除A、B、C三项。 答案:D 6.下列有关河道频率南北地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河道频率与径流深的变化趋势呈反比 B.东北地区河道频率高于华北地区河道频率的主要原因是年降水量显着增多 C.华北地区地表物质渗透性强,径流深偏小,故该地区河道频率较小 D.湛江以东石灰岩地区大量的地表水转为地下水,使地表常流性河道频率达到 最大值 解析:北京所在地区为华北地区,该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地表物质渗透性 强,径流深偏小,故该地区河道频率较小。漠河所在的东北地区河道频率高于华北地区河道频率的原因是该地区纬度高,蒸发弱,而年降水量与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相差不大。石灰岩地区位于湛江的西侧,而且该地区的河道频率也并没有达到最大值。从图中可以看出,河道频率与径流深的变化趋势呈一定的正相关。 答案:C 读中国地表风化壳断面图,回答7~8题。 7.图中由①至④反映了中国风化壳的变化是 ( ) A.自东向西 B.自南向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