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灵感思维与写作

浅论灵感思维与写作
浅论灵感思维与写作

论文题目:浅论灵感思维与写作

内容摘要

灵感作为人类一种高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写作活动中有着十分特殊的地

位和作用。本文通过对灵感思维产生根源和特点进行分析,着重浅谈写作过程中

灵感思维的产生与培养。

关键词:灵感思维写作特点培养

Content in this paper

Inspiration as a senior creative thinking activity, human in writing activity has a very special position and rol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inspiration thinking origins and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and emphatically discuss the generation of inspiration thinking and training in the writing process.

Keywords: inspiration thinking;writing ;characteristics;To cultivate

目录

一、灵感思维的含义 (3)

二、灵感思维的特点 (3)

三、写作过程中灵感思维的产生 (4)

(一)外部机遇诱发,生活知识经验的积累 (4)

(二)内部积淀意识引发,多读好书,多做练习 (4)

四、写作过程中灵感思维的培养 (4)

(一)继续到生活实境中观察、体验,让外界的物象触发灵感 (5)

(二)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从阅读中获得信息,多读好书孕育灵感 (5)

(三)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5)

(四)反常构思,利用信息激发,独创灵感 (6)

(五)要有一颗敏感的心 (6)

(六)增强内驱力 (6)

五、在写作中灵感是可以培养的原因 (7)

参考文献 (8)

浅论灵感思维与写作

灵感对写作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能使作者茅塞顿开、文思泉涌,能使作者刻画出饱满的人物形象,构思出绝妙的情节,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同时灵感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如果不能及时抓住随机产生的灵感,它可能永不再来,但我们可以通过积累和练习激发灵感。

首先,我先给大家说说什么是灵感思维。

一、灵感思维的含义

所谓灵感思维,是人们借助直觉启示所猝然迸发的一种领悟或理解的思维形式。它是在经过长时间的思索,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突然受到某一事物的启发,问题却一下子解决的思维方法。“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就是这种方法的形象化的描写。灵感来自于信息的诱导、经验的积累、联想的升华、事业心的催化。钱学森说:“如果把非逻辑思维视为形象思维,那么灵感思维就是顿悟,实际上是形象思维的特例。灵感的出现常常带给人们渴求已久的智慧之光。”因此,灵感是人脑的机能,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使问题一下子澄清的顿悟,犹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然后,我再谈谈灵感思维的特点。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灵感的特性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获得灵感。

二、灵感思维的特点

灵感思维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突发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它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比,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突发性和模糊性

灵感往往是在出其不意的刹那间出现,使长期苦思冥想的问题突然得到解决。在时间上,它不期而至,突如其来;在效果上,突然领悟,意想不到。这是灵感思维最突出的特征。由于是没有在显意识领域单纯地遵循常规逻辑过程所形成,所以灵感直觉思维产生的程序、规则以及思维的要素与过程等都不是被自我意识能清晰地意识到的,而是模糊不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2.独创性和偶然性

独创性是定义灵感思维的必要特征。灵感涌动的一刹那,优秀的作品便可能从中诞生。灵感作为思维活动中的一种质的飞跃,它常常能把作家一时阻断的思路打通,或奇妙地连接了一般状态下难以连接的情思、画面等,而且引向一个新的,意想不到的艺术境界。灵感出现之时,很多奇妙的构思,细致的刻画,优美的语言,扣人的悬念便如滔滔江水般奔涌而出了。灵感超常的创造力,使得作家在创作下产生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

灵感在什么时间可以出现,在什么地点可以出现,或在哪种条件下可以出现,都使人难以预测而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往往给人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之感。

3.非自觉性

其他的思维活动,都是一种自觉的思维活动,灵感直觉思维的突出性,必然带来它的非自觉性。

4.思维灵活活动的意象性

在灵感直觉思维活动过程中,潜意识领域或显意识领域总伴有思维意象运动的存在。没有意象的暗示与启迪就没有思维的顿悟。

5.思维高度灵活的互补综合性

思维高度灵活的综合互补性是其思维的重要特征,如潜意识与显意识的互补综合,逻辑与非逻辑的互补综合,抽象与形象的互补综合等等。

那么,庄稼要先孕育才能收割的道理一样,灵感也要先培养才能扑捉,最后我们聊聊写作过程中灵感思维的产生与培养。

三、写作过程中灵感思维的产生

我先给大家介绍如何引发灵感。

(一)外部机遇诱发,生活知识经验的积累

1.思想点化。一般在阅读或交流中发生。如达尔文从马尔萨斯人口论中读到“繁殖过剩而引起竞争生存”时,大脑里突然想到,在生存竞争的条件下,有利的变异会得到保存,不利的变异则被淘汰。由此促进了生物进化论的思考。这就是思想点化。

2.原型启发。这是根据自己要研究的对象的模型启发,而产生的灵感。例如英国工人哈格里沃斯发明纺纱机的经过,就是受到原来水平放置的纺车,偶然被他踢翻变成垂直状态的启发才研制成功的。

3.形象发现。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拉斐尔,想构思一幅新的圣母像,但很久难以成形,在一次偶然的散步中,看到一位健康、淳朴、美丽、温柔的姑娘在花丛中剪花,这一富有魅力的形象吸引了他,立刻拿起画笔创作了“花园中的圣母”。

4.情景激发。作家柳青经过农村生活的体验写出了“创业史”,但七年后,当他想改写时却找不到感觉。只是又回到长安县后,那些农民的语言、感情及对农村生活的冲动,才一起被激活,产生了创作灵感。

(二)内部积淀意识引发,多读好书,多做练习

1.无意遐想。这种遐想式的灵感在创造中是很常见的。

2.潜意识。这种灵感的诱发,情况更为复杂,有的是潜知的闪现,有的是潜能的激发,有的是创造性梦境活动,有的是下意识的信息处理活动。

书读的少,文化底蕴不足,思绪便无法腾飞,心潮也难以荡漾,少了对生命的感悟,便无法得到不可言喻的灵感。读了一定的书,底子厚了,有了一定的基础,就要动手去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的是知识积累和模仿的关系,新手写作,都不过是模仿之作,没有突破没有新意,但写的多了就有了写作感觉,就形成了写作经验,以后再进行写作的时候,由于自身素材的积累,就很有可能灵感突现,继而妙笔生花。

说到这里,已经为灵感的根植填上了肥沃的土壤,那么怎么让灵感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呢?拔苗助长是愚蠢的,但适当的施肥锄草则会有利于我们更好更快的去收割它。

四、写作过程中灵感思维的培养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有一段话作了原则性的启示,他说灵感:“往往是应外在机缘而创造出来的,他与一种外缘,一个事件……他自觉有一种要求,要把这材料表现出来,并且因此也要表现他自己……艺术家应该从外来材料中抓住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并且使对象在他的心里变成有生命的东西。”这里,黑格尔

辩证地指出了灵感是外因(外在机缘)通过内因(自觉要求)起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寻觅灵感的火星,就要想办法尽可能多地接触“外在机缘”,并且同时努力变为自己的要求。具体说来,可以通过如下一些途径:

(一)继续到生活实境中观察、体验,让外界的物象触发灵感

葛立方《韵语阳秋》说:“观物有感焉,则有兴。”谢榛《四溟诗话》说:诗兴能“触物而成”。这都说明灵感是从生活中酿造出来的,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信息、知识、经验,是获得灵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像手雷能引爆雷区,火柴能点燃油库一样,产生灵感“反应”,如果脑袋空空如也,灵感的火花很难产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古人云:“问渠哪能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离开了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作文的思路就会枯竭。文章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反映客观事物的,因此获取信息当然离不开生活现实。可以说没有对社会的了解,没有对生活的积累,缺乏对事物的认识,就触发不了写作的灵感。所以,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信息,是培养写作灵感的前提。灵感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要有比较广泛的知识做背景,对所牵涉的知识十分熟悉,才能对问题做出直觉的思考和判断,产生出各种灵感。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说:“灵感是一位不愿拜访懒汉的娇客。”就写作而言,平时有深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在写作时就会产生超常的意象,就能获得新鲜的感受,就能阐发独到的见解。所以,平时要注意培养勤学多思、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习惯,积累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储备丰富的信息,为灵感的产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从阅读中获得信息,多读好书孕育灵感

只有自己的内储存愈多,获得灵感的机率就会愈大。人生有限,一个人的涉猎面再大也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前人总结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增大自己的信息、经验和知识积累,同时也为灵感的触发找到“契机”。许多作家都是通过阅读他人作品,而唤醒了自己“睡着了的情绪”的。巴金有这样的体会:“读作品常常给我启发,多读别人的文章,自己的脑袋就痒了,自己的手也痒了。”可见读书与灵感的关系多么密切!茅盾先生也说:“伟大的作家,是以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智慧为它的创作做准备的。”学习、继承是创造发明的前提和基础。人类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仅仅中国那些被称为原生文化的经史子集,就博大精深。不学习、不继承,就无法丰富头脑,无法受到精美文化的浸润,也无法创造出优秀的作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所说的“神”就是灵感。它是从苦读中培养出来的,读一首诗常常需要经过艰苦的思索玩味,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然展现于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再造的过程就是激发灵感,走入诗的境界。所以说“读诗使人灵秀”。一部部文学名著,像一道道汹涌澎湃的生命激流,它冲击着你,推动着你,簇拥着你,与你共鸣共振,特别是它透逸出来的晶光灵气给你插上想象的翅膀,心生仿效写作的欲望。开国领袖毛泽东之所以有“雄文四卷”,他的诗词创造性的想象,浪漫的笔法,奇特的比兴,超越时空,坐地巡天,锻古铸今,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除了他伟大的政治家气魄外,诗人形象所焕发出来的神采风雅,还与他博览群书,具有极丰富的信息储存紧密相连。

(三)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张奎林先生在《灵感发生论新探》中提出:“灵感,是大脑的显意识功能和右脑的潜意识功能通融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一观点经过许多思维科学家的考证,已普遍得到认可。脑科学成果证明:人脑右半球与知觉和空间有关,它具有音乐、绘画、综合、整体性的空间鉴别能力,善于形象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在日

常的写作实践中,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力,开发右脑中的想象功能区,促进自己头脑中潜意识的显化,必将增强自己的灵感思维能力。

想象是一种创造力,文章需要人物和情节来串联,这些形象和情感大部分是通过想象得来的,想象使作品里的人物在死板的字句里获得重生,活灵活现。通过不拘泥于客观实际的想象,灵感就会一点点的被激发出来,另外,情景具有重要的暗示作用,在展开想象时可以去刻画环境,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去感悟、去体验,这时视野一下子就变得开阔了,如河流泄于汪洋,能萌生一种惊异感、新奇感,给主体带来准确的感知、丰富的认识。深入在情境中,作者很容易沟通联想脉络、闪动智慧的光芒,这时一系列的开窍效应如醍醐灌顶一般各种信息纷至沓来,灵感如潮,激情涌动,好作品也就在这些灵感的交叠中应运而生了。如作家秦牧的散文《社稷坛抒情》,由“五色土”想到祖国的千里沃野和世世代代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想到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无与伦比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想到古代的农民、志士、思想家,想到朴素的唯物主义的“五行观念”,想到祖国的四分五裂和今天的真正统一,并对这一切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这种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丰富想象,使我们体会到了“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生动景象。这就是丰富想象力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有人说灵感思维比形象思维的想象的爆发更迅速、敏捷、活跃一些,它往往能够很快进入比较清晰的完整的艺术构思阶段,孕育出艺术的雏形,因而更富于创造性。

(四)反常构思,利用信息激发,独创灵感

我们学习,这是有目的的知识接受,但在生活中,我们会在无意间接受大量信息,这就是显意识和潜意识。当显意识慢慢转化为潜意识时,做起很多事来就会熟门熟路,而当潜意识开始向显意识转化以至于爆发时,那就会产生灵感。要想有灵感,不能顶着个脑袋坐等它来,而要去主动获取,而有效信息的触发则是诱发灵感的一个关键。这就需要结合头脑内部信息和外界信息,二者融合灵感往往就来了。所以要注意留意生活中的各类信息,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在信息的交流中激发灵感。

一条路不能走到黑,当陷入桎梏,就需要换角度思考,以不同的视角观点方法去看问题,这时脑子里许多的信息就会被带出,能让人突然顿悟,百思不解的问题也不再难了,这就是灵感。打破常规进入新的思维领域,何愁灵感不来。触类旁通大家都知道,当我们在一个问题上苦苦深究仍没有结果时,可以把目光转向别的事物上,相关的不相关的都可以,单纯的去放松一下也可以,这时灵感有可能会不期而至。

(五)要有一颗敏感的心

我这里所谓的敏感的心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心思敏锐,具有很强的洞察力,能在观察的过程中把它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并与别的事物进行比较,获得新的发现。所谓大师,也就是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来。洞察敏锐就能在写作中获得常人所不能发现的信息,从而得到灵感。

灵感是捉摸不透的,如不羁的野马。这里所说敏感的心的第二个意思就是灵感来之不易,当它光临时一定要抓住机会,把握它在脑海里闪过的每一个想法,死死抓住不放,迅速记录下来,这样才能够取得新的突破。相反,当灵感来时,没有足够的重视,当它悄无声息的流逝之后则会让人后悔莫及,要让它再次光顾,那是相当难的,即便再来,感觉也不一样。

(六)增强内驱力

在文艺创作中,凡是生发灵感有新创造新突破,都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产生灵感思维的内驱力,我们必须有意识去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增强产生灵感的内驱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思维的活跃与清新,这是产生灵感的关键。如果有外部的刺激和内部的储积,而自己思维愚钝或不肯动脑筋,这二者还是如同一河两岸,缺乏联系与沟通;也如电路接通(储存),也推上了闸(触发),但没有电源(思维),这幢楼房依然是一片漆黑。保持思维的活跃与清新,是指大脑思维处于紧张而流畅的工作状态。有人问牛顿:你是怎么获得伟大发现的?牛顿回答:“经常想着它们。”牛顿的话强调了灵感的产生与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之间的必然关系,一个思想不专一,对问题缺乏深入探究精神的人,无论如何也是不能获得灵感的。人们通常把创作比作“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个“怀胎”过程,也极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阶段。

那么,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思维活跃与清新?那就是作者应当到大自然中去,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去。“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提示了这种外物和内心的对应关系。大自然能给人以灵感的启悟,是因为大自然的多姿多彩给人的美感、激情和想象,容易激活人的思维。当你面临巍峨挺拔的高山,观赏那飞流直下的银瀑;当你俯视那滔滔东去的大江,极目烟波浩瀚的湖泊;当你策马驰骋于绿草如茵的大草原,跋涉于那风沙弥漫的沙漠,你能不为大自然呈现的阳刚之美而振奋不已吗?不为大自然那雄伟壮阔的空间感、腾挪跃驰的运动感而心胸愉悦吗?文学家、艺术家常常得于大自然的馈赠,触发灵感,使得思如泉涌,创造出艺术精品。除了大自然环境的直观和启悟外,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风起云涌的时代变革,新生与腐朽的殊死格斗,都为文学家、艺术家提供了新鲜的题材和获得灵感的机会。所以作为一个写作者,有时要“坐得住”,有时又要“走出去”。

五、在写作中灵感是可以培养的原因

为什么说灵感可以培养呢?这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过:“刚生下来的娃娃不会有灵感,所以灵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不是神授。既是社会实践的结果,又是经验的总结,应该有规律。”他还说:“灵感又是一种可以控制的大脑活动,是一种思维,也是有规律的,我们要研究它,要创立一门灵感学。”灵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形式。鲁迅、郭沫若等人也都肯定过他们在艺术创造过程中出现的灵感现象。因此,在写作实践中,我们有意识地开发写作灵感,培养灵感思维能力应该是可行的。思维科学家认为:思维是文艺创作、科学研究活动中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涨的探索中而突然爆发的创造思维能力。灵感思维是在创造过程中综合性的突发心理现象。灵感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与记忆的一种最好的融合,是最佳的创造力效应。灵感产生的心理程序是在强烈的创造动机的背景上由创造的敏感诱因,在创造思维指引协调下,记忆保存的信息与创造想象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组成新的形象、观念、设想、理论,灵感发生的过程是信息、内驱力、启迪等一系列诱发因素依次矛盾运动达到高度统一的过程。这些要素之间密切联系,互相配合,形成诱发灵感产生的有机系统。了解灵感产生的机制,就可以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强化灵感的思维要素,培养自己的灵感。

综上所述,写作是综合性思维极强的思维活动,是将现实与虚幻组合的复杂过程,其创作过程往往是艰苦的,但如果有灵感爆发则会有事半功倍之效。不要以为灵感神秘,可遇不可求,其实灵感也只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并不诡异,

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素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作练习,不懈的在文学道路生进行探索,那么灵感也不再那么难以追求了,在这样一个不断追求、进取的过程中,总有一天会取得不错的成就。

主要参考文献:

【1】姚国建《基础写作》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08月版【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3】刘勰《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4】司江霞《语言艺术与写作》北京广播学院 2002年版

【5】袁也《写作格言》民族出版社 2002年1月版

【6】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3年1月版【7】徐丹晖《写作与语言艺术教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年9月版

【8】(法)杜拉斯《写作》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0年1月版

【9】张天定《写作心理学》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10】马正平《中国写作学的当代进展》新世纪出版社 1991年版【11】洪威雷柳有青《写作技巧教程》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年1月版【12】李毓秋梁拴荣姚有记《心理原理与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13】潘大华《构思与创造——写作技巧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4】江少川《现代写作精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15】陈果安《神秘的文心》湖南地图出版社 1993年版【16】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17】江溶申家仁《创作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6年版【18】张恩宏《思维与思维方式》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年版

作文教学过程的思维训练

作文教学过程的思维训练 肖建民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当十分重视。”近些年来,广大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精心施教,不断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毋庸讳言,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作文水平不高,这几乎成了作文教学中久攻而未克的一个堡垒,令人困惑。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对作文教学过程思维训练还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为此本文特地作些探讨。 作文与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从写作的本质来看,“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刘勰:《文心雕龙》)写作是一个由感知——内部语言(加工制作)——转为外部语言的心理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有条理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项高级思维活动,既然写作是思维的外化,那思维必须首先是清晰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思之既明,取舍自定,条理自见。”(叶圣陶语)从写作的能力来看,它由基础能力和专门能力两个方面构成,基础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专门能力包括积累素材能力、审题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运用表达方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修改文章的能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基础能力的核心,语言表达能力是专门能力的第一要素,而思维与语言又恰恰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思维要借助语言这个工具,语言表达又以思维为内核,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理的语言。”从写作的过程来看,一篇作文的完成,大体要经历观察积累材料、构思表达、修改润色三个阶段,不论哪个过程,一刻也离不开思维。 显然,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渗透、强化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的固有规律所决定的。同时,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又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思维

思维训练与拓展l

高中数学解题八种思维模式和十种思维策略引言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学习数学应该看成是学习数学思维过程以及数学思维结果这二者的综合,因而可以说数学思维是 动的数学,而数学知识本身是静的数学,这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作为思维载体的数学语言简练准确和数学形式具有符号化、抽象化、结构化倾向。 高中数学思维中的重要向题 它可以包括: 高中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 高中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 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思维模式 高中数学解题常用的数学思维策略 高中数学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问题研究; 高中数学思维的指向性(如定向思维、逆向思维、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等)研究; 高中数学思维能力评估: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创造性 高中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 从思维科学的角度分析,作为理性认识的人的个体思维题可以分成三种: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 觉思维 一数学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1、概念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间的逻辑关系,a 同一关系b从属关系c交叉关系以及d对立关系e矛盾关系12、判断是逻辑思维在概念基础上的发展,它表现为对概念的性质或关系有所肯定或否定,是认识概念间联系的思维形式。3、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是对判断间的逻辑关系的认识。 二数学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1图形表象是与外部几何图形的形状相一致的脑中示意图,2图式表象 是与外部数学式子的结初关系相一致的模式形象。3形象识别直感是用数学表象这个类象(普遍形象)的特征去比较数学对象的个象,根据形象特征整合的相似性来判别个象是否与类象同质的思维形式。4模式补形直感是利用主体已在头脑中建构的数学表象模式1,对具有部分特征相同的数学对象进行表象补形,实施整合的思维形式。5形象相似直感是以形象识别直感和模式补形直感为基础基础的复合直感。6 象质转换直感是利用数学表象的变化或差异来判别数学在对象的质变或质异的形象特征判断。7图形想象是以空间形象直感为基础的对数学图形表象的加工与改造。8图式想象是以数学直感为基础的对数学图式表象的加

思维导图与语文阅读-写作教学教学内容

关于《思维导图与语文阅读、写作教学》案 例研究 在现代文阅读和写作中,借助于“思维导图”的方式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的有效思路和写作思维,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思维习惯和写作思维习惯。思维导图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勾勒知识结构,探讨问题,捕捉灵感,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 一、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应用思维导图,一个想法既能迅速、深刻、完整地生成,又能始终聚焦于中心主题。因此,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具有很多突出的优势: 1、有利于增强学生兴趣。采用这种方式,避免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提高了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会鼓励和刺激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把学习真正变成一种乐趣。尤其是在复习阶段,死板的重复会导致学生麻木、厌烦,而当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重访记忆通道,亲身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时,则会无形中增添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 2、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在制作思维导图时,通过查找关键词和核心内容,可以更好地帮助师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为思维导图通过确定因果联系、区分概念层级、组织相互关系,能够直观而有层次地显示出知识的组织结构和连接方式,以及一些重要的观点和事实证据,可以加深对各个层次及整个主题的充分理解。 3、有利于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思维导图能使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以整体的、一目了然的方式呈现出来,全面展示各个关键的知识要点,直

观地表现出各要点间的层次和因果等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完整、形象的知识结构体系,全面把握某方面知识的整体情况。 4、有利于提高信息综合处理能力。在阅读、写作或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记录从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依其内在逻辑关系或者使用者的特定需要,对有关资料进行重组。随着思维导图的逐步完善,使用者对中心主题的理解日益深刻,以文字篇章的形式完善描述思维成果也就逐渐水到渠成。 5、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由于思维导图采取高度凝炼的方式概括知识要点,笔记中重要的关键词既简洁又显眼,使得师生在认知时中只需要记录关键词,复习时只需读取关键词,查阅笔记时不必在庞大的篇章中寻找要点,因此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集中精力于真正的学习主题,从而更快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6、有利于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人的大脑是通过想像和联想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采用单一线性的文字语言性思维方式时,由于思维单调乏味,且不易于回溯前面的思路,经常导致思维中止。运营图文并用、左右脑相互配合的思维导图进行思维时,则会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和灵感,并能及时记录下来,或者随时回到前面任意一个思维中点,再次生发更多的创意,创造性思维成果就这样变得生生不息。 二、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的阅读理解,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各种问题,及时对授课作出调整。

灵感_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规律_刘奎林

灵感 ——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规律 □刘奎林 【内容摘要】“思维的科学”即思维科学。思维科学概念和体系是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正式提出的。可是恩格斯对那个时代的思维科学仅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内容并不满意。到了20世纪下半叶是中国的自然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充实并发展了恩格斯的思维科学体系,认为思维科学除抽象思维形式外还有形象思维形式、灵感思维形式和社会思维形式。同时,也明确提出,对现有的思维科学体系也“不要封口”。其中,灵感思维形式属于非逻辑思维范畴。这种非逻辑的思维形式是一种独特的基本的思维形式。它虽然与其它几种思维形式相关联,但并非意味着它隶属于哪一种思维形式。为此,作者从客观原型律基础、非线性科学基础、大脑生理学基础等方面来印证了灵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规律。 【关键词】逻辑 非逻辑 灵感 一、恩格斯首提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思维科学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柏林版)的序言中说,“1845年我们俩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着手‘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主要由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从前的哲学信仰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1] 清算”过程中,提出了如下一些研究与发展哲学和思维科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原则之一:“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础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这是哲学的重大问题,同样也是思维科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的关系问题” [2] 研究思维一旦离开了这项原则,就会像钱学森院士所说的那样:“你就容易掉进 ; 两个坑里,一个是机械唯物论,另一个是唯心论” [3] 原则之二:“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依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它一切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这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的一条重要原则。这条原则非常明确 了” [4] 地指出,以往的全部哲学唯独没有包括其内的,只有思维科学,更不用说用哲学 [1][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223页、第364页, [3]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页

创作灵感与激情

第21卷第3期2008年5月 摁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bnnnalofHenanBusinessCollege VoL21No.3 May.2008 创作灵感与激情漫议 杨德山 [黄河科技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05) 摘要:创作灵感和激情是作品成功与否及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灵感,是激情的源泉。激情来自灵感。没有创作灵感,就没有创作激情。创作灵感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的。培养灵感,要坚决反对因循守旧,提倡解放思想,发挥创新思维;要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 关键词:创作灵感;创造性思维培育 中图分类号:10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928(2008)03-0115一03 一、何为灵感,何为激情 灵感,是指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艰苦学习,长期实践,努力奋斗,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思路与细节的思维过程。主要表现为观察思考事物反应迅速,善于随机应变,从迷途中选出正确的前进方向并且走向成功。灵感有以下特征:一是突发性,在出其不意的刹那间,如散步、闲谈、赏花、观光时触景生情,冥思苦想的问题突然得到解决;二是偶然性,从空间来看,灵感受什么东西启迪而一触即发,且来去又那么“短暂”,令人难以寻觅;三是独创性,古往今来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许多与灵感相关,诗人、文学艺术家的“神来之笔”、军事指挥家的“奇谋”、思想战略家的“豁然贯通”、科学家的“顿悟”等等,都在说明灵感思维的奇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四是模糊性,灵感产生的新线索、新结果、新结论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对灵感思维产生的模糊信息,必须持科学态度,既要仔细留心灵感火花带来的启示,又要筛选出灵感采集的非正确信息和无价值信息。 激情,是指强烈、积极、具有爆发力的情感,多伴随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思、恐、惊等情形而产生。其近义词的表达,有豪情、热情等。人生在世。无论是学习和工作,干哪一种事业,都存在一个灵感与激情的现实问题。灵感来了,智慧和办法就来了;激情来了,力量和为之奋斗的决心和毅力就来了。灵感加激情,就会胜利达到预想的效果和目标。 创作,同样也存在灵感与激情的现实问题。 有人十分讲究创作方法和技巧。其实,任何文体的文章写作,所谓的方法技巧,集中的指向还是一个灵感与激情问题。一名作者,如果把握住、把握稳、把握好这个问题,必然创作丰收,其作品质量就会令读者满意,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 灵感,灵敏的感想、感悟、感知,社会上瞬息万变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反应快、认得清、认得准、认得稳。灵感较强者,不仅反应快,而且还能举一反三.浮想联翩,从自己所反映的事物中找出许多方法、技巧和克服各种困难等不利因素的路子。 激情,动力的源泉,激情,非常强烈的压抑不住的感情。人,无论其民族、性别、年龄、语言及风俗习惯,都有一个感情的问题。情感的初级阶段是萌芽,过渡阶段是递进,高级阶段是激情。人们办事创业的动力,就来自激隋。也就是说,有了激情,就会产生动力,就会努力去做并为之奋斗争取,直到实现目标取得胜利为止。 灵感是激情的源泉,激情来自灵感。没有创作灵感,就必然没有创作激情,也就没有写作的 收稿日期:2008—0I—07 作者简介:杨德山(1946一),男,河南洛宁人,黄河科技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115?万方数据

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摘要]思维训练是写作教学中最重要最直接的训练,指导学生认识事物,理解生活,审题立意,驾驭题材,使得文章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关键词]写作教学;思维训练;联想想象;创造性思维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训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深化阅读,规范口语表达,并能在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写作教学中,思维和语言是最直接的训练。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转换,主要依赖于思维活动。思维畅达,言语活动才能有序进行。 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事物,理解生活。这是审题立意、驾驭题材的基础。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越具体、越全面、越深刻,写出来的文章就越有价值和意义。 1.善于联想和想象 在写作活动中,想象是必不可少的。想象是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根据创造程度的不同,可大体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指出了想象的特点和作用:“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通过想象,可以提高学生选材构思能力,使表达内容更丰富,思路更开阔,形象更生动。 训练想象力的方式很多。可以结合阅读训练,利用原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等;可以看图作文,写童话、写寓言故事、科幻文章等,这些都是训练想象力的好方法。比如: 文题一:请根据《买炭翁》的内容,合理想象老翁的炭被抢走后的事,写一篇300字以下的文章。 文题二:根据生活的某些现象,构思一则寓言,请注意突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记忆表象储备越多,他所展开的想象内容越丰富。这就要求我们满腔热情的对待周围的事物。事事留心观察,还要注意从书本和生活中不断地汲取养料。这样,我们的想象就会日益丰富起来。

灵感思维与逆向思维法

灵感思维与逆向思维法 一、灵感思维:是指凭借直觉而进行的快速、顿悟性的思维。它不是一种简单逻辑或非逻辑的单向思维运动,而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相统一的理性思维整体过程。 1.灵感思维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突发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它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比,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①突发性。灵感往往是在出其不意的刹那间出现,使长期苦思冥想的问题突然得到解决。在时间上,它不期而至,突如其来;在效果上,突然领悟,意想不到。这是灵感思维最突出的特征。 ②偶然性。灵感在什么时间可以出现,在什么地点可以出现,或在哪种条件下可以出现,都使人难以预测而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往往给人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之感。 ③模糊性。灵感的产生往往是闪现式的,而且稍纵即逝,它所产生的新线索、新结果或新结论使人感到模糊不清。要精确,还必须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辅佐。灵感思维所表现出的这些特征,从根本上说都是来自它的无意识性。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都是有意识地进行的,而灵感思维则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所在。 2.引发灵感时常用的基本方法: ①观察分析。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观察分析。观察,不是一般的观看,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去观看和考察所要了解的事物。通过深入观察,可以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可以从表面上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相似点。在观察的同时必须时行分析,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才能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的认识。 ②启发联想。新认识是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与新或已知与未知的连接是产生新认识的关键。因此,要创新,就需要联想,以便从联想中受到启发,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的认识。 ③实践激发。实践是创造的阵地,是灵感产生的源泉。在实践激发中,既包括现实实践的激发又包括过去实践体会的升华。各项科技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需要的推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就促使人们去积极地思考问题,废寝忘食地去钻研探索,科学探索的逻辑起点是问题。因此,在实践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引发灵感的一种好方法。 ④激情冲动。积极的激情,能够调动全身心的巨大潜力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激情冲动的情况下,可以增强注意力,丰富想象力,提高记忆

开发学生灵感思维对作文教学的作用

开发学生灵感思维对作文教学的作用通常在写作教学中,往往偏重从人的逻辑思维角度来谈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不过,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不能只限于逻辑思维一途;学生作文时立意布局的构设,情意的酝酿,乃至遣字造句,往往不只是归功于逻辑思维。换言之,作文教学中,教师还须开发学生的其他思维形式,尤其是灵感思维。 灵感是一种思维形式,它不同于逻辑思维。它是实际存在的。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称其为“神理凑合”。王士祯刚称之为“兴会”,灵感来时是“兴会神到”,并具“兴会超妙”、“神韵天然”的特点。叶燮在《原诗·内篇》中称其为“触兴”,并说:“当其有所触而兴起也,其意、其辞、其句劈空而起,皆自无易有,随在取之于心,出而为情、为景、为事。”朱自清则清浅地把它喻为“心头一动”。郭沫若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回忆到《凤凰涅盘》一诗创作时灵感袭来的情景——“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意趣又袭来了,伏在枕头上用着铅笔只是火速地写,全身都有点作寒作冷,连牙关都在打颤,就那样把那首奇怪的诗写出来了。散文作家杨朔1961年秋天在北戴河海滨观潮时,望着那潮的涨落,云的飘飞,浪的翻卷与“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

的景象,触发起灵感,脑门里一亮,孕育了后来的抒情散文《雪浪花》。普希金曾在抒情诗《秋》中用诗的语言描述自己获得灵感时的状态:“我常常忘记世界——在甜蜜的静谧中,/幻想使我酣眠。/这时诗歌开始苏醒:/灵魂洋溢着抒情的激动,/它颤抖,响动,探索,象在梦中,/最终倾泻出自由的表现来——/……于是指忙着抓笔,笔忙着就纸,/刹那间——诗句就源源不断地涌出……”这古今中外的许多写作实例,都证明着灵感思维的实际存在。对这种异乎常态的思维形式,写作教学中不应忽视,相反应予重视。教师应努力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 不少学生不知灵感为何物。它看不见摸不到,说起来也很玄乎。因而博览群书类的学生在读到了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与柏拉图的著作后,认为灵感是“神的诏语”,是天才所赋有的。它是常人,尤其是普通中学生是不可能有的。学生受“神秘论”、“天才论”的影响,返顾自己写作上所以差劲,就归之于父母没有给自己一种天才的心灵秉质,或怨老天、神灵没有给自己灵感。对这种讹见必须拨正澄清,给学生以科学的观念。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1980年7月在《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中指出:灵感是人类思维中的又一种形态,它是创造性思维中一种“不同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思维形式”。人缺乏这种思维,就难以有创造;写作中缺乏这种思维,就难以有新意;科研中缺乏这种思维,

写作中的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摘要: 在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要坚持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步发展的原则。在进行思维训练时,要立足本质、注重实效,切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思维训练的内容是复杂而丰富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侧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一)求异思维能力(二)发散思维能力(三)想象能力。 文章最忌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美的彩虹。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写作时有一个创新的立意,成为我们教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最应当从根本抓起,致力于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才是关键之所在。 (一)求异思维能力培养 求异思维就是打破思维定势的思维,它敢于对人们惯常的定论持怀疑态度,它时常突破常规思维的路子和范围,想人所未曾想,言人所未尝言。其实质就是有自己的创见。 历代文章大家都强调写作的创新能力,如“唯陈言之务去”、“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文似看山不喜平”等。那种依常规思维的见头知尾、顺理成章的作文,固然不乏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立意高妙的佳作,但如在写作中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学生的作文就会因另辟蹊径而别开生面,因个性突出而令人耳目一新。在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时,我们可以以文章为范本,通过练习进行强化。 1.不走“寻常路”,创新立意 如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一文中写道:“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中无余储。仆始而骇,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若果荡然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别人家失了火,烧尽家产,不去安慰,反倒贺喜,这便是违反常情。这种出人意料,启人疑窦的构思使人不得不卒读以究原因。原来文章在说王参元之所以怀才不遇,乃因他家太富,别人想举荐他,皆怕有受贿的嫌疑,而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疑虑,俱为灰矣”。王参元才华为国所用,乃天火之功。文章跌宕起伏,满纸奇气,读采别有风采。 2.逆向思维,大胆“翻案” 《曹刿论战》是选人教材的传统篇目,其中鲁庄公作为“鄙而不谋”的肉食者的代表,这似乎已成定论。但有的同学写道:国难当头的鲁庄公,毕竟能重用前来请见的曹刿,并在战场上放手让其指挥,不加牵制,因而才有打败入侵齐军的战果。这场卫国战争的胜利,鲁庄公功不可没。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不失为好见解。又如,曹操“割发代首”固然值得称许,但割发代首若成为执政者的特权和常规,法律又何以体现它的尊严?逆向思维,合情合理,会给人柳暗花明的惊喜。 3.欲扬先抑,弯直有序 著名的例子就是草船借箭的故事。周瑜暗藏杀机,诸葛亮不露声色,鲁肃心急如火,但一场东南风,一个晚上就借回了二十多万枝箭。读来峰回路转,到结尾处豁然开朗。读这样的文章,不仅能给人心智上的愉悦,也能给人思维方法的启迪:造,无论如何都不能交差;不造,一个晚上也就大功告成。

创意思维训练的九种方法

创意思维训练的九种方法 想像与联想思维训练 想像和联想思维在视觉艺术思维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是决定艺术创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之一。视觉艺术思维的训练首先要从想像和联想的训练人手。艺术家的想像力除了天赋之外,后天的训练也是举足轻重的。因此,要让艺术家积极地开动脑筋,针对艺术创作中的主题、类型、手法、思想内涵、形式美感和色彩表现等方面,充分展开想像的翅膀,发挥艺术创作的想像能力,不拘束于个别的经验和现实的时空,而让自己的思维遨游于无限的未知世界之中。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与科学一样,没有想像力的艺术创作,是不可能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 我们在作画时注重视觉对象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处理,这种知觉选择性与知觉对象的转化关系在现代视觉艺术的平面艺术中称为图(视觉对象)地(周围环境)反转。这是对视觉艺术家普遍进行的思维训练方法之一。最早研究图地转化关系的鲁宾(E. Rubin),他的著名的“Rubin之杯”(图)图形表现的是在一个长方形画面中画着一只对称的黑色杯,如果仔细观察杯子的左右空白部位,则发现是相对着的两人侧面像。随着视觉的转换,杯和人的侧面像相互交替出现,形成特殊的画面。这类图形在视觉艺术作品中被广泛地应用。如染织美术中的“千鸟纹”,广告、装演艺术中的各种画面等。图地反转变化的理论强调了人们的感觉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利用这个方法加以训练,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艺术想像力。在此基础上,要求被训练者表达出与众不同、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在视觉艺术领域里,这样的训练是培养人们充分发挥艺术想像力而进行创作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联想是人的头脑中记忆和想像联系的纽带。由人对事物的记忆而引发出思维的联想,记忆的许多片段通过联想形式进行衔接,转换为新的想法。主动的、有意识的联想能够积极而有效地促进人的记忆与思维。 美学家王朝闻说:“联想和想像当然与印象或记忆有关,没有印象和记忆,联想或想像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很明显,联想和想像,都不是印象或记忆的如实复现。”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联想与想像是记忆的提炼、升华、扩展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再现。从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个设想导致另外一个设想或更多的设想,从而不断地设计创作出新的作品。 视觉艺术思维中的想像离不开联想这个心理过程。联想是通过赋予若干对象之间一种微妙的关系,从中展开想像而获得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产生的美感形成了特有的印象,而对视觉形象的记忆又随着人的思维活动形成了知觉与感觉形象的联系。因此,当某个对象出现时,人们的大脑会立即兴奋起来,随着它进行一系列的联想。例如,由“速度”这个概念,人们头脑中会闪现出呼啸而过的飞机、奔驰的列车、自由下落的

[写作技艺和灵感是可以传授的] 灵感与技艺

《[写作技艺和灵感是可以传授的] 灵感与技艺》 摘要:《创意写作书系》是国内首套关于全面地传授写作技艺和灵感的图书,书中不时地传递出“只要经过训练,你也能成为作家”的讯息,颠覆了人们“成为一名作家需要天赋”的传统概念,令人耳目一新,问:这套丛书是国内首次出版的关于全面地传授写作技艺和灵感的图书,问:这套丛书中表明,在国外有很多面向普通大众的写作学校或是写作训练班的存在 《创意写作书系》是国内首套关于全面地传授写作技艺和灵感的图书,书中不时地传递出“只要经过训练,你也能成为作家”的讯息,颠覆了人们“成为一名作家需要天赋”的传统概念,令人耳目一新。本刊对该丛书的主要译者――中国人民大学英文系系主任刁克利进行访谈,和读者分享他对这套丛书的看法和认识。写作训练不再出现“伤仲永”式的悲剧 问:这套丛书是国内首次出版的关于全面地传授写作技艺和灵感的图书。作为这套丛书的主要译者,您认为这套丛书在国内编译出版,意义在哪里? 刁克利:意义有三:第一、有利于改变大家对作家的认识,改善当前作家的处境。作家是天生的,写作是不可教的,这是很多人对作家和文学创作的普遍认识。这一套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认识。文学创作有其规律及特点,可以对作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这种培养要有机制保障。这就是英美国家设立创意写作学位带给我们的启发。担任教授的人都是有成就的作家,他们对文学创作有切身的体会,对文学创作的规律、特点和技巧有专门的思考、研究和实践,所以,能够胜任创意写作教学,也能够培养作家。在现代社会,很多事情都需要师承,都需要传授。这样至少能节约摸索 的时间,提高效率。纯粹自学成才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对于具有很高天赋的人,也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训练。这样,天赋可以健全发展、可以持续长久,不至于出现“伤仲永”式的教训。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但是,唐诗数万首,读哪三百首?如 果有人指导,肯定事半功倍。如何像作家一样读书,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阅读?这就值得开设一 门课程,值得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这一套书,大家会对作家的人格构成和思维特点有切实的认识,同时也对作家多了一份理解。理解的人多了,作家的创作环境就会好。第二,有 利于提升文学创作的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改善文学创作的环境。这方面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写作能够传授,就有一定的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就肯定对创作有益。现在的中国作家创作,基本上是每个作家都要从头摸索,就等于每个想写作的人都要从一年级开始。而书中的训练方法,都是被证明了行之有效的,是作家创作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可以提供简捷正确的途径。可以想见,如果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训练有素,能够主动探索文学创作的规律,磨砺自己的创作特色;都博览群书,对文学经典进行过系统的阅读,能够深刻地理解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作品风格和文学潮流有更敏锐的把握和了解,对文学的大师之作有悉心的临摹和体会,那么,

论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论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灵感源于生活,这句话,已被千千万万人传诵,灵感不仅仅来源于生活,它还渗透到各个方面。首先从生活开始。 画家必须深入生活,随时留心观察自然景色、周围环境、各阶层人物、各民族风情、各种建筑、社会现象、特别是人情世故、风俗习惯、历史渊源等。将这些观察、感受、分析、研究的信息储存在脑海中,形成许多艺术显现,成为日后创作的积淀。伴随着创作思路,逐渐从已有的积累中迅速地搜索出有关信息,并将其范围逐渐缩小,向创作思维靠拢、逼近、诱出若干思想火花,当突然爆发出一个偶然的奇想时,点燃了整个思路而突然贯通,形成灵感。这就是灵感产生的过程,生活中看到的景物,有的当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有的是一时没悟出合适的表现形式。在冥思苦想进行创作的构思时,这些潜藏在脑海深处的东西,在翻阅速写的偶然启示下,会突然爆发出来。如果创作时没有真实甘受,就应该放下画笔去感受生活,等充实后再回到画架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灵感的源泉,一切灵感都是生活经验的产物。所以说生活的积累是产生灵感的基础源泉。 灵感源于文化底蕴:艺术各门类是相通的、交叉的、互动的,文学、诗歌、绘画、音乐、雕塑、舞蹈、建筑都有相互融通和渗透的界面。文学的美和境界有助于提高绘画的品味。诗歌与绘画更是关系密切。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作品既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中的标题音乐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既是音画,以音乐语言表现田园风光。雕塑的表现手法也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舞蹈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生动绚丽的舞姿是绘画的丰富素材。叶浅予的画表现舞姿最为传神。建筑艺术中的对称、高耸、曲线、直线的协调、凝重、流畅等要素对绘画都有借鉴价值。作为一个画家,要对文学、诗歌、音乐、舞蹈、建筑等学科都要涉猎,加深研究以拓宽自身的文化底蕴。 灵感源于勤奋:灵感只是创造性活动中认识的飞跃和升华,他只是提供了解决问题,取得成功的契机,起到催化的作用,并不能代替整个创作过程,还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画家的成长必须经过艰苦的学艺过程。齐白石画鱼虾经常每日观察鱼虾的动态。刘海粟曾遍游国内名山大川,在自然环境下作画,年逾九十仍上黄山。通过长期观察、临摹、体验、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掌握画法的奥秘,达到浑然天成,出手不凡。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喜欢手拿一个速写本,记录自己喜欢的人与物,在创作时也多了很多素材和灵感。俄国大画家列宾写到:“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柴可夫斯基也说过:“灵感是这样的一个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所以没有勤奋就难以产生创作灵感。 灵感源于独立思考:画家的作品所表现的是自己独特的思路、见识、表达和感受,是具有个性的产物。因此,不能止于摹仿名家、名作。要从大家的作品中吸取营养,经过消化吸收,依自身的人生观和艺术感触来进行创作,独立思考才能触发灵感。深藏的苦难岁月刻记跃然画上,是源于画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想象的迸发,突出其个性;是源于心灵的再创作;是思想、理念、观察和情感结合后的升华;是超越自然物表层向提炼出来的更高层次的情感倾诉。 灵感源于个性:“个性,从广义讲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的特性。”它包括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画家的个性不同,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关注点也不同,对生活的感受、心理体验也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不一样,灵感的形成和产生也有很大差异。绘画创作灵感的激发和降临,因人而异,因个性不同而有别。一些画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独具个性的、

浅谈想象思维训练与中学作文教学

浅谈想象思维训练与中学作文教学 摘要:作文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的灵活与否,往往是一篇作文成败的关键。而思维活动的灵活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掌握并运用联想与想象。可是,中学作文教学一般要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想象思维的训练,以至于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枯燥乏味。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更加注重想象思维对学生写作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 关键字:思维中学作文想象力 一、作文教学中有关想象力的现状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每次布置作文,学生总抱怨没什么可写的,自己在评阅的时候总觉得学生作文内容干瘪,主题肤浅,有昏昏欲睡的感觉。上述问题和现象可以说是当前中学生作文中的通病。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缺乏想象力外,老师也是有一定责任的。 1.教师教学的思维定势 孩子们的纯真和奇思妙想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的世界是异想天开的世界,因而他们不会像成人那样为常情常理常事所束缚。对生活,对文学,他们有着完全迥异于成人的视角。在一次期末考试中,一位学生写到自己同一只乌龟生活在一起的经历。且不说文章的文笔措辞,但其构思独特,新颖有趣,也堪称佳作。可阅卷组老师只给他勉强及格分数。问及原因,他们不无遗憾的说,这篇习作想象不够合理,人怎么能跟乌龟生活在一起呢?如果在末尾加上“原来是一场梦”之类的话就通了。另外他写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是呀,读惯了学生们口号似的写作,也总喜欢在学生作文后面加上一句有思想有内涵的评语,于是,学生们胡作文中就出现了“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的程式的结尾,这种贴标签,加帽子的文章已是司空见惯。由于教学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影响,我们很多老师在习作指导时往往局限于同向思维,致使学生思想变得僵硬,缺乏想象力。 2.过分拔高的写作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年龄越高,写出来的想象作文雷同胡越多。有的孩子语言优美流畅,构思合情合理,但写出来的像议论文。为避免这一现象,作为老师,在作文指导的时候,不要轻易对学生提出想象要合情合理的要求。如果孩子们总是在揣摩自己的想象是否合情合理,他们的想象就会变得沉重而呆滞,灵性尽失。我们要宽容孩子们的异想天开,很多时候,正是那些超乎常理,出人意料的想象,才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只要孩子们的想象不是反人类的,不是

语文教学论文:考场作文中灵感思维的引发和训练

考场作文中灵感思维的引发和训练 考场应试写作特别需要一种最佳写作心态,而对多数考生来说,常常是看到题目时,会有某些出乎意料的感觉,有时还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迅速优化写作心态,获得写作的灵感呢? 一、运用好直觉思维所谓直觉思维,即是对所思考问题的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和理解。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常常是突然来临,又突然逝去,而且又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在无意识之时涌上心头。如果我们在审题构思的过程中,注意引发和把握这种心理现象,常常会捕捉住写作的灵感,形成写作的最佳心境。例如,1988年的上海考生陈一菁说:“我看到作文命题《清流与活源》时,觉得这个命题较新颖,一时无所适从,更不知从何下手。脑子里更好像一下子涌现许多想法,又好像什么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隐隐地体会到紧张与压力。……当时我迫使自己冷静下来,围绕命题,完全放开自己的思绪,并及时用简练的语句记下脑中各种一晃而过、尚晦暗不明的思路。凡是与命题有关的联想,不论远近深浅,我都记下。随后我就利用‘这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比较,整理取舍,同时结合自身特点确定该篇作文的文体、框架等要素,这样一条作文的思路,便从无到有,从乱到清了。”这里,陈一菁同学所说的那些“一晃而过、尚晦暗不明的思路”或“有关联想”正是一种直觉思维,她把这些零星想法都“记”下来,正是不失时机把握有用的思维信息和写

作灵感。陈一菁同学的应试写作过程是运用直觉思维引发写作灵感、构思成文的典型之例。我们姑且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直觉随记法”。 二、巧妙利用“一心二用法” “一心二用法”是在拿到试卷后,先审视作文题,弄清内容和要求后,再把它放置一边,然后再动手解答前面的各类基础试题,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脑子适当兼顾一下作文题,一旦脑海中跳出对作文有用的信息、想法、事例、思路等,便用中心词记下来,以免一晃即逝。采用这种方法,使构思打腹稿的时间延长,容易引发和捕捉写作灵感,使作文构思更严密、准确或有创新,一旦在解题过程中发现有些语句和材料正是作文所需要的时候,自然会喜出望外,于是应试写作的最佳心境也会随之形成。例如,1988年高考作文《习惯》,如果打算写议论文的话,第一大题4小题调整层次的内容,三大题1小题的文言文阅读及三大题2小题的现代文阅读(中国古文化)中的一些材料和语句,就很有启发意义,若心有“灵犀”,便可引发写作灵感,有利于文章的立意和论证。 三、置身情境中,酝酿情感写作需要写作欲望和冲动,当写作欲望和冲动到来之时,作者常常会动情动心,非吐不快,行文时也便文思泉涌、得心应手。那么,在考场作文中怎样引起这种欲望和冲动呢?即置身情境中,酝酿情感。首先要凝神静心,心志专一,剔除一切杂念,深入领会命题内容、要求和意图,然后通过想像把自己放入题目设置的情境中,进入角色,亲自感受那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让往昔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浮现于脑海,使那些与题目有关的可憎、可恶或可歌可泣的事件一起涌上心头,这时头脑中便会形成一种或愤怒或蔑视或景仰或艳羡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写作冲动,大有一吐为快的感觉。此时只要略作布局谋篇,即可能有

学生写作教学有哪些.doc

学生写作教学有哪些 写作教学的有效支点 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中学作文教学重技巧而忽视内容,关键在于尚未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可供实际操作的思维训练系统,缺少与训练目的、年龄特点等因素相应的积极的科学的评价系统。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认为,构建完整的、可操作的思维训练体系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支点。 我们强调文以载道,这个道就是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而要学生有真切感悟,有深刻新颖独到的立意,最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得道的方法,这正是我们的思维训练要承担的任务。 我们重点学习了朱智贤、林崇德教授的着作《发展心理学》《学习与发展》,他们的优化思维结构、发展思维品质的理论,为我们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指明了方向。 从1987年开始,蒋念祖老师就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开始了思维训练的尝试,并于1991年完成了《高中议论文写作与思维训练》(四川教育出版社)一书。他认为,各种类型的议论文的写作过程,大体可以归结为提炼论点、分解论点、论证论点、修改等几个基本环节。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看,这些环节都离不开各种思维方法、思维形式的运用。而学生议论文写作中一些常见的毛病,如不善于提炼论点,不善于展开说理论证,拿到题目后感到无话可说或者议论起来套话连篇,容易模式化、绝对化等,其实质还在于不能掌握、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思维形式,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 因此,我们认为,可以而且应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首先,在传授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单项思维训练,让学生掌握各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然后引导学生将各种思维方法、思维形式运用于议论文写作的全过程,让学

生学会如何提炼论点、展开论点,如何使论点准确、鲜明、深刻、新颖,如何对论据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取舍、阐释、论证、评价等)。

让学生有一颗善于思维的大脑大脑思维训练

《让学生有一颗善于思维的大脑:大脑思维训练》 小时候,比我大的伙伴用废电池、电线连接一小灯泡,用皮筋、铁钉、细线做开关,开关一拉灯亮了,开关线一拉灯灭了。为什么一拉灯灭又一拉灯亮呢?这一现象从此在我心里扎下了根。回到家里也照样去做,可对其原理却无法理解。我常常钻进我的“实验室”,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边拆边想,我常常为之着迷,虽然还是无法理解,但我思维习惯逐渐养成。上初中三年级时,由于接触了电学知识,这一疑问才算划了一个句号。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诱发了我对物理现象浓厚的兴趣,我爱上了这门学科。“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的物理成绩直线上升。也许是由于曾经为它付出过心血,所以对这部分知识学得深刻记得牢固,至今仍记忆犹新。走上工作岗位后,回顾这一经历,我深信“智源于思,疑是思之源”。学生心中有了疑,脑海中就有了思维的 材料,可产生思维的动机,有了思维的动机,便有利于思维习惯的养成。另外,由于常思, 脑机体得到了锻练,有利于脑机体的发育,有利于思维大脑的形成。相反,如果一个教 师不允许孩子心中有疑,那么,对学生脑机体的发育及思维习惯牟的形成都不利。一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唯恐学生有一丝疑虑,提出的问题,不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不会便讲,讲了再问,问了再讲,直到学生记住为止。由于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点进行了反复的讲解,因此,课外作业学生无须费力思考。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得被动,教师教得累而乏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训练,学生的思维习惯难以养成,学生的智能难以得到开发。教师应该做到“学生“万一不会才讲”,并要求学生做到“万一不会才问”。这样,才能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以训练了思维能力,而这些正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另外,学校教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教学,因为自然科学内容涉及面广,许多东西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趣的,教师一旦提出问题,学生将会积极去思考,有些问题虽然不能及时地理解,但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这强烈的求知欲,将促使学生去思考。另外,在以后的学习中一旦接触到这类问题时,将会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甚至将碰出灵感的火花,那么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掌握得将更加牢固。(作者联通:726202陕西省丹凤县峦庄中学)

灵感思维具有的5个特点

灵感思维具有的 5 个特点 灵感思维的特点 1、突发性和模糊性 由于是没有在显意识领域单纯地遵循常规逻辑过程所形成,所以灵感直觉思维产生的程序、规则以及思维的要素与过程等都不是被自我意识能清晰地意识到的,而是模糊不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2、独创性 独创性是定义灵感思维的必要特征。不具有独创性,就不能叫灵感思维。 3、非自觉性其他的思维活动,都是一种自觉的思维活动,灵感直觉思维的突出性,必然带来它的非自觉性。 4、思维灵活活动的意象性在灵感直觉思维活动过程中,潜意识领域或显意识领域总伴有思维意象运动的存在。没有意象的暗示与启迪就没有思维的顿悟。 5、思维高度灵活的互补综合性思维高度灵活的综合互补性是其思维的重要特征,如潜意识与显意识的互补综合,逻辑与非逻辑的互补综合,抽象与形象的互补综合等等。 灵感思维的运用 a 久思而至

指思维主体在长期思考竟日不就的情况下,暂将课题搁置,转而进行与该研究无关的活动。恰好是在这个“不思索”的过程中,无意中找到答案或线索,完成久思未决的研究项目。 b 梦中惊成 梦是以被动的想象和意念表现出来的思维主体对客体现实的特殊反映,是大脑皮层整体抑制状态中,少数神经细胞兴奋进行随机活动而形成的戏剧性结果。并不是所有人的梦都具有创造性的内容。梦中惊成,同样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科学头脑” 。 c 自由遐想 科学上的自由遐想是研究者自觉放弃僵化的、保守的思维习惯,围绕科研主题,依照一定的随机程序对自身内存的大量信息进行自由组合与任意拼接。经过数次、乃至数月、数年的意境驰骋和间或的逻辑推理,完成一项或一系列课题的研究。 d 急中生智 利用此种方法的例子,在社会活动中数不胜数。即情急之中做出了一些行为,结果证明,这种行为是正确的。 e 另辟新径 思维主体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课题内容与兴奋中心都没有发生变化,但寻解定势却由于研究者灵机一动而转移到与原来解题思路相异的方向。 f 原型启示 在触发因素与研究对象的构造或外形几乎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已经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