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婚姻观念变迁研究

近代以来婚姻观念变迁研究
近代以来婚姻观念变迁研究

近代以来婚姻观念变迁研究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思政课综合实践调研报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延安精神与延安地区文化发展(宋体四号加粗)

院系名称国际经济学院

专业名称英语

班级B1401

姓名张颖

学号 140935

小组成员张颖遆丹阳张晓燕

实践成绩

近代以来婚姻观念变迁研究

摘要:近代中国由于社会的变迁,传统婚姻观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人们的婚姻由过去父母包办逐渐走向自主择偶,青年男女开始享受自由的爱情生活。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具有了提出离婚的权力,离婚后的妇女也被社会所接受。这与当时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中国开明人士的呼吁、女子教育事业的兴起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观念变迁;婚姻自主;新型离婚

婚姻是人一生中的大事,她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幸福,还涉及到两个家族的利益,婚姻在形成的过程中与双方家族势力,社会主流思潮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与婚姻相关的一切事物均具有浓厚的时代性。近代中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在这种环境中,生产力,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传统婚姻观念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一、婚姻由“父母之命”逐渐走向自主

捆绑在一起,成为旧式婚姻的牺牲品。

上述情况在民国时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据社会学家潘光旦所做的一份调查表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多数青年结婚,是以寻求生活伴侣为首要目的,传宗接代,侍奉父母等降至次要地位。许多青年开始反抗家庭对自己婚姻的安排,勇于寻找真爱。1919年在长沙发生的女青年赵五贞为反抗父母包办婚姻而自杀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12年长沙女青年李欣淑为反抗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并登报声明,要靠自己的力量,赢取自己光明的人生。这些事件在当时虽然很少,但也引起了一些守旧势力的非议。它表明青年男女开始觉醒,要求为自己的婚姻做主。

民国时期婚姻自主要求的出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传统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子女的婚姻必须由家长决定。本是婚姻主角的男女青年却被剥夺了选择权、决策权、只能顺从于家长,在大部分封建家长来看,婚姻是巩固、增强家族势力的有效工具。通过联姻的方式可以为家族势力寻找依靠。因此在为子女寻找配偶时更多考虑的是对方的门第、财产等,故

在中国人寻找配偶中常有“门当户对”一说。在这样的婚姻中,男女只是维系家族利益的工具,没有感情基础,毫无幸福可言。还有一些比较开明的家长,本意是为了子女的幸福,但也是根据她们的择偶标准来选择的,他们的子女未必会被接受。

(一)先进婚姻观念的传播启迪了青年的思想,近代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的思想也传入了中国,包括西方婚姻家庭观。一些传教士以各大报刊为阵地,进行宣传,特别是传教士所办的《万国公报》。他们用大量的篇幅去描绘西方家庭的婚姻生活以及婚姻制度,详细介绍了“一人不得娶二妻”的婚姻制度。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国传统婚姻的弊端,也纷纷将西方的婚姻观念引入中国。早在梁启超、康有为时期,就抨击封建婚姻制度,主张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反对纳妾。民国时期,新《民法》明确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同时倡导自由恋爱。这些思想的传播在当时的青年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正处在父母包办婚姻的青年指明了道路,鼓励他们冲破家庭的束缚,去把握自己的爱情。

(二)经济的发展为婚姻自主创造了条件。

首先,上文提到传统婚姻的缔结在很大程度上考虑到双方家族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在一般的家庭,自给自足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父母包办的婚姻是家庭生产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子女的婚姻是否能够形成,是否稳固,直接关系到家族利益,因此家长对于子女的婚姻控制异常严格。而进入近代后,在列强入侵的冲击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家庭对子女的婚姻控制也逐渐减弱。其次,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也为青年男女提供了独立的机会。劳动力的增加,使青年男女有了赚钱的机会,经济上的独立使她们不在依附于父母,在婚姻方面也有了自主权。

(二)由男子单方面弃妻到新型的离婚

在古代,离婚是专门为男子而设,男子可以有七种理由弃妻。相对于男子的诸多权利而言,女子没有抛弃男子的权利,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民国时期,离婚权不在是男子专有,女方也可以提出离婚。据1913年大公报记载,一时之间,离婚事件中,女方主动者多于男方。据《东方杂志》记载,在北平1929年10月到1930年9月底的974起离婚案件中,妻请求与夫离异者521案。不仅在

繁华的大都市,在一些中小城市这种新型的离婚也逐渐繁盛。这一时期离婚启事也常常出现在报刊上,这说明人们对于离婚已经司空见惯,离婚女子也不像以前一样遭人唾骂。

女子之所以能够提出离婚源于以下理由:

(一)妇女地位的提高。近代历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推动了妇女的解放运动,促进了女性的觉醒。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梁启超不断抨击封建传统婚姻制度。针对旧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当时成立了“不缠足会”,该团体再提倡妇女不缠足的同时,还极力提倡改革婚俗,此外,谭嗣同同夫人李闰,康广仁夫人黄瑾娱在1898年7月创办了《女学报》,该报谴责了封建社会对于妇女的重重迫害,呼吁妇女自强自立,为改变生活状况,提高自身地位而斗争。维新派人士的这些言论和行为在当时一经抛出,可谓惊世骇俗。尽管这是晚清历史上第一次初具规模的婚姻家庭改良思潮,但是为新的婚姻家庭观的出世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时《新青年》上发表了众多关于妇女解放的文章,允许女子提出离婚,并且鼓励寡妇再嫁。这些观念在社会上传播,对妇女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女子教育的兴起促进了女性身份地位的变化,进而引起女性在家庭婚姻关系中地位的变化。中国的女子学校首先由教会创立,教会学校向学生介绍了西方社会与生活,采用西式教学法,注重培养女子的自尊和自立,向学生灌输自由平等思想。中国受教育的女子数量逐年增加。到同治年间女学生数量增加到五百七十六人,到光绪年间,这个数量增至两千零六十人。此后1896年上海出现了中国自办的女校,1905年政府将女学归为家庭教育法,1913年民国政府明确规定男女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在知识的薰陶下,女子开始认识到传统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进而提出了求平等求解放的要求。她们要求在社会上获得同男子同样的权利,当然也包括婚姻生活中。而近代出现的职业教育也培养了女性的工作能力,使女性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为女性走出家庭提供了保障。

(三)法律还针对旧式婚姻中男女不平等的规定做出了更正,制定了一些旨在保护妇女权益的规定。如强调婚姻中受虐的一方可以向另一方提出离婚。法律还针对旧式婚姻中女性被抛弃后净身出户的状况,承认妇女的部分财权,“夫妻离婚时,无论其原用何种夫妻财产制,各取回其固有财产,如有短缺,

由夫负担”。这些规定表明女子婚后可以获得一定资产,解决了她们离异后的生活问题。法律成为妇女保护自己权益的有利武器。

教育的发展,无论从思想上还是经济上都为女性摆脱不幸婚姻创造了条件。

(四)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为妇女走出家庭提供了提供了条件。伟大的革命家秋瑾曾指出“妇女要获得解放,必须获得独立的社会经济地位,要做事,不可寄生”。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也为女性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由于女性的工资低于男子,因此成为资本家的首选,大量女工进入工厂。虽然饱受资本家的剥削,但毕竟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此外,其它行业开始招收女工,中国陆续出现了女教员,女店员,女话务员等。经济上的独立使女性由过去完全依附于男子而转变为靠自己的实力生活。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激烈的变迁,婚姻自主的呼声愈来愈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摆脱了家族对婚姻的控制,找寻自己的幸福。男女双方平等的离婚保障了妇女的合法权益,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这些变迁无不与中国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变化有些密切的关系。西方思想的涌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和法律的不断进步都推动了婚姻观念的变迁。而这也正说明了近代社会正朝进步的方向迈进。

中国男女婚姻观念调研报告

中国男女婚姻观念调研报告 近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交流中心与世纪佳缘交友网联合发布的《2019-2019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显示,18岁-25岁女性有70%是大叔控,其中气质大叔、事业型大叔、细腻体贴大叔是大叔控们的最爱。所谓大叔,通常指30岁-50岁的中年男士,倾向于选择中年男士作为配偶的青年女性被称作大叔控。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237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0.1%的受访者直言自己身边大叔控多。44.3%的受访者感觉很多女性抱有要现货的心理,不愿与伴侣共同奋斗。 受访者中,70后占41.4%,80后占24.4%,90后占4.8%。 67.2%的人认为中年男士受青睐是因为大多已具备一定物质基础 1990年出生的张兰(化名)来北京打工一年多了。前不久,她在换房时结识了房东的朋友一个70后的大叔。初次见面,大叔就开车帮她搬来了所有行李。之后两人经常一起吃饭聊天儿。我经常向他倾诉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快,他不但不会不耐烦,还会给出很多实用建议。作为一个独自在北京打拼的女孩子,大叔的成熟体贴让我感到很舒心。 女朋友常指责我自私、不考虑她的感受,夸赞大叔有魅力。山东小伙李守伟说,他女朋友是日漫迷、韩剧迷,最喜欢收集动漫和韩剧里的美型大叔图片,还把大叔定为他以后的发展方向。我感觉这种心态太幼稚了。

为什么一些年轻女性更青睐中年男士?调查中,67.2%的人认为是中年男士大多已具备一定物质基础;55.5%的人认为是中年男士更稳重,有魅力;40.5%的人表示是中年男士更能体贴女性;39.3%的人觉得是作为独生子女的年轻人更愿意被照顾,而不懂得照顾别人。 世纪佳缘婚恋专家张佳芮告诉记者,大叔控大多集中于年轻女性。初入社会的年轻女性缺少社会经验,而这正是成熟中年男性所具有的,他们能给予女性安全感。此外,现在不少家庭是421模式,四个老人、两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很可能导致独生子女长大后缺乏耐性和包容力,在恋爱和婚姻中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 时代不同,适婚年龄人群择偶需求也不同。张佳芮说,70年代生人崇尚与知识分子结合,80年代生人更注重对方物质基础,90年代生人择偶不但务实,而且更注重自我感受。所以不管从物质还是感情出发,不少女性都愿意选择已具备一定条件的男士。 稳定的感情需要男女双方耐心磨合,一同成长 调查显示,52.6%的受访者对年轻女性当大叔控持认同态度,17.0%的人持反对态度,30.4%的人表示不好说。 张兰认为,年轻女性与大叔结合是恋爱自由,没什么不可以。单方面要求女性理解自己伴侣,等待其成长,也是不公平的。 不少年轻女性有攀比心理,看到同龄人因为嫁得好,享受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就可能在感情中动摇。李守伟认为,

中国历代婚姻家庭制度

中国历代婚姻家庭制度 婚姻家庭制度是指被一定社会所公认并被人民普遍遵循的婚姻家庭关系的规范统体系。婚姻家庭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制度的共性。 由战国起,经秦汉至唐,中国封建社会由发端而至鼎盛。婚姻家庭制度作为封建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和巩固。“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君为臣纲”相提并论,成为封建社会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最高准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强迫婚姻,家长权、父权和夫权三位一体、男尊女卑、有严格宗法等级制度的家礼,宗祧、爵位的嫡长子继承制,以及以“出妻”为主要方式的专权离婚,构成了中国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主要内容。 (1)婚姻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以聘娶婚为方式的包办强迫婚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婚姻当事人自身婚姻须听凭家长、父母做主,家长、父母对子女婚姻拥有不可争辩的主婚权和支配权,婚姻的成立则须通过媒人从中中介。秦律、汉律、唐律等一切封建法律都确认这种婚姻制度的合法性。唐律规定,卑幼①不依家长私自婚娶的,要罚受杖一百,同时对主婚人也要依律科刑,甚至连媒妁也会受到追究。由此可足见婚姻包办强迫的专制程度。 聘娶婚既然是一种根据父母的意志,通过媒妁致币帛通问,以合二

姓之好的一种婚姻成立方式,所以,资财也就成了婚姻缔结的重要条件。唐律就规定,结婚须实行“以聘财为信”的送财礼制度,从而使结婚成为买卖交换的一种形式。唐律甚至还规定,即使没有正式签订婚约,但只要接受了聘礼,“聘则为妻”,婚姻关系就应当得到确认,与签订婚书一样具有婚约的性质。 公平地说,包办强迫婚姻在秦汉至唐的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还尚未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术的独尊地位被冲垮,又由于这是一个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婚嫁相对两汉来说要显得自由些,男女青年在择偶问题上也有一定的自主权。据《晋书·王濬传》载,平吴名将王濬年轻时任河东郡从事。州刺史徐邈的女儿有才能,“择夫未嫁”,徐邈就将手下佐吏召集议事,让女儿在帘内暗暗挑选,徐女看中了王濬,告诉了一旁的母亲,徐邈遂将女儿嫁给了这个小吏。有时,男女双方相爱私通,也允许成婚。《晋书·贾充传》和《世说新语·惑溺》都记载了西晋时韩寿“偷香”的故事。韩寿貌美,是司空府里的小吏。司空贾充的女儿贾午自见到韩寿后,就爱上了他。韩寿从贾午婢女口中得知了小姐的思恋之情,遂约期“逾墙而入”,私会贾午。贾午连皇帝赐给父亲的奇香,也偷偷当作信物赠给了情人。贾充发觉后并未大事声张,而是将女儿正式嫁给了韩寿。这段史实与后世《西厢记》情节颇近,不同的是,《西厢记》中老夫人得知真情后仍不肯将莺莺嫁给张生,而贾充却成全了这段姻缘。 (2)家族制度

第二节: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Microsoft Word 文档

广州六中 王万里 遮羞说:有的学者认为,服饰起源于遮羞。论据之一:《圣经》说,人类的祖 先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后,发现自己赤身裸体,深感羞愧,开始用树叶缠身蔽 体。论据之二:目前许多原始部落的成员都用树叶、布条遮蔽性器官。 装饰说:有的学者认为,服饰的发明是为了更好地打扮自己,因此服饰起源 于装饰,是人类爱美之心的真实写照。 实用说:有的学者认为,服饰的产生是为了避体。远古时期,人们生活在冷热不定的自然环境中,饱受风吹雨打、石磕树绊。为避风防寒人们用兽皮加身,树叶避体,为防磕绊碰撞人们发明了护膝护腿,后来从蜘蛛结网中获得启示,用葛藤、粗麻、树皮等纺布制衣,在距今6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缝制衣服的骨针和 纺织物的残片。 实用的功能:无衣裸袒是原始人类共同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 《三国志》记载“南郡男女裸体,不以为羞”。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为了防寒蔽体,服饰开始出现。大概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骨针和原始纺织技术,将麻、树皮等植物制成纤维,纺线织布。 第二节: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一、民族服饰的功能

审美的功能:服饰虽然不一定源于审美,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物质需求达到满足的条件下,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日益强烈,服饰的审美功能不断增强。 标志的功能: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同等级的官员,服饰的图案皆有区别,一般文官以鸟类图案为主,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武官以兽类图案为主,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虎豹。在少数民族中,服饰是划分等级、区别地位的标志。例如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妇女外出时都要顶盖头,颜色之别反映年龄级差,少女戴绿盖头,结婚后戴黑盖头,老年人戴白盖头。而在凉山地区,过去彝族服饰的不同颜色就标志着阶级区别,黑彝代表贵族,白彝代表奴隶。傣族喜欢纹身,贵族用红色图案,一般人用蓝黑色。在现代社会,阶级的区别虽然消除,但有些少数民族仍然喜欢在服饰方面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通过“夸富、露富”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地位。 教化的功能:传统服饰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将 许多处世哲学、做人原则,浓缩成若干文化符号,编织在服 饰上起警示的作用。 例如苗族男子戒度时所戴的斗笠象征胎 2.6藏族女子的银腰带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篇一: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 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 中国婚姻家庭观 中国婚姻传统历来就是父母做主,子女的婚姻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子女在选择结婚对象时,父母也理所当然的拥有决定权。无论子女多大,如果依然单身,父母会认为自己的义务还没有完成。分析原因,我认为源于中国的父亲单系制度,就是说中国世袭以男子算的,女子出嫁后也就是出家,进入另外一个家族,娶进的媳妇要融入新的家族,处理婆媳、妯娌等众多的关系,好的儿媳妇不仅是儿子的福气,也为整个家掌脸。所以说选择子女的婚姻选择权在父母,尤其是男子,女子因加入外族选择的慎重性减弱。 这种婚姻意识传统在现代社会中无法消除,也不可能消除,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为爱情不顾一切,在中国也许只能在幻想中存在。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隔代教育,夫妻外出挣钱务工,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教育,

明显大家庭观的表现。但是也忘记了传统教育中重要的一点——养不教父之过。西方婚姻家庭观 西方社会是重视个人的社会,家是短暂性的抚育社群,子女到能自立的时候,就另立门户建立自己的生育社群。而在西方的婚姻传统中,也是非常的自由,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由,一般情况下父母是不干涉子女的选择。中国讲究门当户对,西方则主要重视感情。在婚后,中西婚姻生活中最大的差别,是中国的婚姻家庭注重"柴、米、油、盐",而西方则更重视夫妻间的情感交流,沟通以及性生活的质量。在教育方面,有一部分中国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给父母来抚养,而在西方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他们认为教育下一代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篇二: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 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 汉语1001蔡亮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婚姻就好比桥梁,沟通了两个全然孤寂的世界。——基尔·凯丝勒由于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婚姻观念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爱情和婚姻实质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反过来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影响限制着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

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影响的大环境下,现代人的婚姻观念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冲击而潜移默化,最突出表现在离婚率上升,婚前同居,单身主义,丁克家庭,婚外恋等社会现象上,这些社会现象的产生背景是什么?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婚姻价值观?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 关键词:婚姻,爱情,婚外恋,独身主义,新婚姻法,投资,婚姻自由,未婚同居 一、婚姻观念转变的原因 当代中国伴随着“双重转型”——由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然带来相应的婚恋文化与婚恋观念的变化,导致婚姻观念与行为的多元化。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姻家庭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观念、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婚姻家庭领域复杂的现象,多元化的观念,以及80后对婚姻的不同见解,当代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及各行各业的广大群众展开了充分的大讨论。 随着世纪初新婚姻法的出台和当代社会生活中反映出的若干有关婚姻的问题,全文对这场大讨论所涉及的有关婚

姻观念若干热点问题(结婚的意义;婚姻自由;单身的理由;婚外恋现象;未婚同居;丁克家庭等)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并对进行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教育进行了对策思考。 二、当代婚姻家庭观念讨论的若干热点问题 2.1非诚勿扰——结婚的意义探索 究竟为什么要结婚?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必须,同时结婚后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每个人有相应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社会才能得以稳定有序地发展,于是形成了一套社会婚姻规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套游戏规则。当然人们也有选择不结婚或不生育的权利,就是在经济条件的允许和自我意愿的前提下选择单身或者组成丁克家庭。 2.1.1为爱而婚 婚姻的核心元素之一是爱情,于是结婚不仅是共同生活的需要,更是情感交流、关怀的需要。社会以家庭为组成单元,于是就有了亲人与其它人的区别,在当今的这种社会制度下自然会产生信任危机,私有制使人类的私利性得以滋生,高科技的普及无奈地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亲人就成为最值得信任,同时能得到最多真诚的爱的对象,尤其是夫妻之间,这种情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所以为爱而结婚的想法成为婚姻思想的主流,至少爱是人们潜意识里最深的渴望。年青的时候为之而兴奋,为之而追逐,

傲慢与偏见婚姻观的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题目浅析小说《傲慢与偏见》折射出 的婚姻决定因素及其现实影响

4.Conclusion

4.主要参考文献 [1]A 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M]. Shanghai Sanlian Book store, 2010. [2]H e Xiaohua. On Marriage Standards in Pride and Prejudice[J]. Overseas English, 2010. [3]J iang Peiming. Between Romance and Realism: patterns of fulfillment in Ann Radcliffes? ,A Sicilian Romance? and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D]. The HKU Scholars Hub 1999. [4]L ina Widlun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arriage Ploy in Jane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Helen Fielding?s Bridget Jones?s Diary[D].- Cessay, 2004 [5]L i Xueqin, Zhang Yangyue. Views on Marriage and Happines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J Overseas English, 2012. [6]L i Yuanyuan. Money and Marriage—attitudes towards love in pride and Prejudice[J]. Qin Congsuiyue, 2013. [7]M a Kun. Love and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J]. Overseas English, 2013. [8]M ei Zhixin. On Jane Austen?s Views on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J]. Overse English, 2013. [9]W ang Lili. An Analysis of Jane Austen?s Outlook on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J]. Overseas English, 2013. [10]Yao Manzhen. Money and Marriage—attitudes towards love in Pride and ]. Prejudice[J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1. [11]Zhao Wei, Xiao Lili. Marry for What: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J]. Kewai Yuedu, 2013. [12]Zhong Weixuan. Three Key Factors of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J]. Overse English, 2010. [13]陈艳, 孙娜. 重读傲慢与偏见,细读女性意识对婚姻观的影响[J]. 科教导刊,2013 第10 期. [14]董娜. 奥斯汀的爱情婚姻观—傲慢与偏见与爱玛中的爱情解析[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60年中国婚姻的变化

60年中国女性婚恋观念变化 从被动接受婚姻到“自己找婆家”,从速配爱情到“丁克”家庭,从“剩女”流行到“我的生活我主宰”……每个年代的婚恋都打上了各自的时代烙印。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历经风雨,中国女性的婚恋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爱情的梦想开始萌芽。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改变了女性被动接受婚姻的命运 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女性几乎没有择偶的自由。婚姻对女性而言仅仅意味着传宗接代,于是,包办婚姻、童养媳、一夫多妻等现象长期存在。女性只有被动接受婚姻的命运。 是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195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北京颁布。这是新中国的首部国家大法,宣布废除包办、强迫的婚姻,实行婚姻自由,建立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 关于爱情的梦想开始萌芽。正是在那个时候,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风靡一时。其中敢爱敢恨的小芹成为青年男女的楷模,而作为封建家长代表的何仙姑在众人的哄笑中灰溜溜地下台,标志着中国女性进入了择偶自由的历史阶段。 “昨夜晚小芹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二黑哥你当了模范。人人都夸你是神枪手,人人都夸你打鬼子最勇敢。”小芹在影片里的唱词同样唱出了那个年代的择偶理想,“模范”、“英雄”成为女性择偶的关键词。 虽然是“自己找婆家”,但小芹所代表的新婚姻观里,解放和进步是最鲜明的色彩。 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英雄团长石光荣看上了秧歌队里风华正茂的女青年褚琴,于是两人结为夫妻。这是解放初期相当普遍的一种恋爱模式———组织安排。在这种安排下,“先结婚后恋爱”是司空见惯的事。

离婚一度被视为妇女解放的象征。由于新婚姻法的颁布,童养媳、一夫多妻等旧式夫妻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解体,引发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离婚大潮。据统计,1951年到1956年间,全国大约有600万对离婚夫妇,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女性单身人口,这被社会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单身潮”。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离婚的后果对于女性来说显然是悲剧大于喜剧。可以说,作为一个整体,中国女性为自己的解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不管怎样,追求婚恋自由,已经成为女性的普遍共识。 乱世不谈爱情。从“为了革命”而结婚到回归个人意志,婚姻终于重又慢慢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自由、平等的新婚姻正欲一路前行,浩浩荡荡的“文革”却已拉开了序幕。 很多现在听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荒唐的事,当时却在生活中认真地上演。 那时候,一件鲜艳点的衣服一不小心就成了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代表。所以,人们的着装一律灰蓝色,发型也趋于统一。爱情属于被批判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因此谈恋爱只能是“地下活动”,情书的开头一定要称呼某某同志,结尾也一定要“致革命的敬礼”。 乱世不谈爱情。在政治挂帅的年代里,信仰和阶级成分成为婚姻的主导力量。红配红,黑找黑,当然也不乏主动或被动攀高枝的。在这个时期的择偶排行榜上,根正苗红的军人高居榜首。婚姻的功能更多是为了生存和安定。 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尤其是对于那些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的女知青来说,她们的爱情和婚姻更加曲折、悲情。一位曾在“北大荒”下乡的知青这么回忆自己的队友: “一位漂亮的女生,当年出于狂热的政治热情而到内蒙古插队。但娇弱的身体无法适应牧区生活,只能听从牧民的劝告,嫁给当地一户人家作儿媳妇,以此期盼由夫家来承担她的劳动任务。但最终,她的命运就此被改写了。”很多在文革期间结婚的女知青,都像这位漂亮女生一样,出于生存的考虑,只要能获得一张政治的护身符或者一个生活的避难所就够了。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特点与影响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特点与影响 婚姻观反映的是个体对婚姻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待婚姻问题的价值取向。它凝聚于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反映出社会婚姻文化的特点。每个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历史文化因素的不同,其婚姻观念也展现出独特的色彩。对出身、门第、社会地位、经济等问题的看法往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不同,越到社会发展的后期,各种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国传统社会重出身、重钱财以及婚姻中遵守父母之命的特点依旧对当代社会产生着影响。 标签:婚姻观;特点;影响 引言 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形式。不论在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跟谁结婚”一直是婚姻前男女双方考虑的重要问题。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婚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繁衍需要,男女两性生理上的差别和固有的性本能是婚姻存在的生理基础。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婚姻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求偶行为”,动物求偶,而人结婚则是社会和文化的,婚姻是一种仪式,一种被社会认可的结合。〔1〕心理学家则认为,婚姻是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其中包含伴侣之间情感的亲近、性行为的专一,以及短期和长期的承诺。而法律强调的则是男女双方为了共同利益而自愿互为伴侣、彼此提供性的满足和经济上的帮助以及生儿育女的契约,认为合法性是婚姻的本质属性。〔2〕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婚姻由父母包办,婚姻当事人没有选择的自由,婚姻在当时的主要作用除传宗接代以外,还要符合当时社会对于社会阶层,经济地位,文化因素的要求。纵观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的婚姻观念上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影响的不仅仅是当时的社会,对后来的社会发展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婚姻观内涵,心理学家倾向于将婚姻观作为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强调其对人的行为、态度及认知的影响。美国学者Craddock将其定义为,已经进入婚姻过程中的人们的终极与工具价值观,强调婚姻观的现实作用。黄希庭提出婚姻观是人们的价值观对于婚姻问题的具体体现,是回答为什么结婚,选择什么样的结婚对象以及追求怎样的婚姻生活等的观念系统。〔3〕 总体来说,婚姻观反映的是个体对婚姻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待婚姻问题的价值取向。它凝聚于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反映出社会婚姻文化的特点。某种婚姻观念一旦形成之后,就会成为制约和规范两性关系的指导思想,约束人们的婚姻意识和行为。 2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特点

关于现代人婚姻观念的调查报告

关于现代人婚姻观念的调查报告 调查者及分工:设计调查表: 问卷调查: 写调查报告: 班级:21班 一.调查的计划 现代人的婚姻情况是对于现代年轻人是否成熟的面对社会,对家庭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作为年轻的即将到结婚的年龄,对家庭问题的处理,受现在家庭婚姻剧的热播,几代人思想观念的改变,其中的问题都在现代人的婚姻中有所体现,主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变得不同。我们组针对现代各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了随机访问,了解目前他们对婚姻的观念。此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4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0份。 二.数据分析(在附录中已附上调查问卷及调查原始数据) 在此次调查中被调查的一百个人中有50 名男性和50 名女性,其中有37%的未婚男性,33% 的未婚女性,13%的已婚男性,17%的已婚女性。总体上在调查者中有18%处于适合结婚的年龄阶段,因为现代人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结婚年龄也比以前相对的推迟。现代人的婚姻稳定也一定程度上与其经济收入有很大的关系,现代人对婚姻质量的要求比前辈更高,除了物质方面的追求,精神层面也不能缺少,所以有59%的人认为在婚姻中双方的精神支持和经济基础,一样都不能少。受国际化的影响,中国社会逐渐的开放开明,相亲类的节目也非常的丰富,有10%的人就通过相亲来成就了自己的婚姻,但71%的人都支持自由恋爱,通过旁人介绍或其他一些方式找到自己的命中注定的人也有18%。介于现在这种社会,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只要真心的为对方付出,全心全意的为生活奋斗,肯定会很幸福的,所以48%的人认为结婚对象的门当户对不重要,但是中国社会的传统性让46%的人认为这方面还是很重要的。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所以对家长的意见还是会听从的,并且现代人婚姻的经济基础总要从长辈那里获得,在选择结婚的对象上,49%的人都会考虑一下父母的意见,这是两人结婚的基本礼仪,都要见家长后才会举行婚礼,有46%的人会较少考虑,而完全不听从的只有1%。通过调查,在周围因家庭状况不理想而找不到结婚对象的人占66%,这也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64%的人认为恋爱基础对婚姻来说很重要,就像一位调查者所说,我们也看重婚姻,但是不会固守一份没有感情的婚姻,人生并不漫长,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剩余的23%的人认为不重要,还有23%的人认为这个要因人而定。对于现在很普遍的试婚,也就是婚前同居,有17%的人支持,有46%的人不支持,还有37%的人认为无所谓。如今,许多结婚只因为金钱,缺少的那份真挚,所以支持婚前财产公证的有38%,认为没必要的有26%,还有36%的人觉得无所谓,由于新婚姻法的出台,这个问题更加的的到大家讨论。作为80后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中,有着一些方面的不成熟,但是对待婚姻观念,91%的人都认为是人生的大事,应该非常慎重的决定。而裸婚更是有47%的人不赞同,认为社会的现实性让年轻人对自己的婚姻更应有责任感。对于闪婚的看法65%的人也不赞同,26%的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只有20岁到25岁的9%的年轻人表示赞同。在作为第三者插足的问题上,现代人的观念也是保守的,70%的人都持谴责的态度,17%额人表示同情和惋惜,而13%的人认为做第三者没关系,只要能成功就行了。新的时代,女性也不是一直在家相夫教子了,49%的人认为家

中国婚姻家庭状况调查报告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中国婚姻家庭状况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农村婚姻家庭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婚姻家庭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孝义市下堡镇10个行政村的已婚家庭. [调查目的]对本地区已婚家庭的婚姻家庭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农村婚姻家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相应的调解和解决的办法 [调查方法]本调查报告采用收集资料、电话采访、网聊、面谈、填写调查表,口头问卷等方法进行调查。 [调查地点] 孝义市下堡镇10个行政村、镇民政办、计 生办、法庭和妇联 [调查时间] XX年3月份本人自小在农村土生土长,自以为农村情况复杂多变,实际情况受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科学,以及政策,法律法规等多种因素的严重影响,致使各个方面并不发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村的婚姻家庭状况也随之出项了一些明显的问题。 XX年3月份,我对孝义市下堡镇10个行政村已婚家庭的婚姻家庭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随机抽取350例已婚家庭妇女名单。先后走访了民政办、计生办、法庭和妇联,发放调查问卷,深入村组座谈,了解调查对象的结婚、离婚等家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庭情况,全面分析了婚姻家庭存在的问题,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婚姻家庭状况调查的基本情况 在350例调查对象中,初婚者占78%,再婚者占%,丧偶者占5%,离婚者占%,存有离婚动机的占15%,离婚率呈上升趋势,人们对离婚的态度渐趋向宽容。法院案卷数据显示,离婚案件占其民商事案件的%。 从调查问卷的座谈情况看,110户家庭存在家庭纠纷,夫妻感情不和,有的还存在婚姻危机,不稳定家庭占11%;婚前性行为发生率 高达25%;75%人对婚外性行为持排斥批判的态度,部分人持理性态度。 二、农村婚姻家庭存在的问题 1、家庭暴力是导致婚姻家庭破裂的导火索。 对外开放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西式婚恋和性观念传入我国,并逐渐从大中城市人群渗透到农村外流人员,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非婚同居、试婚等在一定程度上被接受。 家庭暴力问题,一直是妇联组织关注的问题。家庭暴力近几年处于小幅上升的趋势。调查表明,家庭暴力的发生率居高不下,被访者中有15%的夫妻之间经常发生动手打架

日本的婚姻状况研究

口素质有待提高,但这些并不可怕。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和不协调是相对而言的,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管理和建设,全省人民通力合作,也能够在不远的将来把吉林省社会经济实力提高上去,从而改变我省经济落后的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①《吉林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 ②《吉林年鉴》,吉林年鉴出版社,1998年。 ③《吉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④《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统计局,1999年发。 ⑤《1998年劳动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劳动厅, 1999年发。 ⑥林富德:“吉林省人口发展前景”,《人口学刊》1995年第5期。 (作者系吉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1999年第6期(总第118期) 人口学刊 POPU LATION JOURNAL No.6,1999 (Tot.No.118)日本的婚姻状况研究 王化波 从历史变动趋势看,日本的婚姻状况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日本同中国、韩国等其它亚洲国家一样,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人们对婚姻一般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日本的战后重建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欧洲、特别是美国的文化大量地渗入日本,日本人的婚姻观念,尤其是大都市里的年青人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将利用大量的数据,从未婚人口、初婚人口、再婚人口、丧偶人口、离婚人口等几个方面入手,详细分析日本婚姻状况的发展变化,并分性别进行比较研究。 一、未婚人口 日本男性人口的未婚率一直稳定在30%左右。从纵向来看,1920年以来,同一年龄段的人口群的未婚率基本呈上升趋势;从横向来看,不论在那一年,未婚率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但每年各相邻年龄段降低的幅度有所不同。 女性人口未婚率在20%左右。1920年至1995年,相同年龄段妇女未婚率基本呈上升趋势,而从横向断面来看,不论哪一年,妇女的未婚率随着年龄的升高而降低。 分性别比较,在15岁以上的人口中,男性人口的未婚率均高于女性人口。1920、1930两年,未婚率相差10个百分点以上,而1950年以后相差8个百分点左右。据调查,近40年来,日本男性未婚者的大量增加主要集中在25-35岁年龄段,而日本女性未婚者的大量增加主要集中在20-30岁年龄段。在高年龄段男性未婚率的增加幅度均高于女性。

近代以来婚姻观念变迁研究2014-6-19 12.47.19

近代以来婚姻观念变迁研究 摘要:近代中国由于社会的变迁,传统婚姻观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人们的婚姻由过去父母包办逐渐走向自主择偶,青年男女开始享受自由的爱情生活。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具有了提出离婚的权力,离婚后的妇女也被社会所接受。这与当时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中国开明人士的呼吁、女子教育事业的兴起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观念变迁;婚姻自主;新型离婚 婚姻是人一生中的大事,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还涉及到两个家族的利益,婚姻在形成的过程中与双方家族势力、社会主流思潮及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与婚姻相关的一切事物均具有浓厚的时代性。近代中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在这种环境中,生产力、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传统婚姻观念也受到强烈的冲击。 一、婚姻由“父母之命”逐渐走向自主 传统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子女的婚姻必须由家长决定。本是婚姻主角的男女青年却被剥夺了选择权、决策权,只能顺从于家长。在大部分封建家长看来,婚姻巩固、增强家族势力的有效工具,通过联姻的方式可以为家族寻找靠山。因此在为子女寻找配偶时更多考虑的是对方的门第、财产等,故在中国人择偶过程中常有“门当户对”一说。在这样的婚姻中,男女只是维护家族利益的工具,夫妻之间缺乏组织家庭所必要的感情基础,当然也没有幸福可言。还有一些比较开明的家长,在为子女择偶时,本意是为儿女的幸福考虑,但也大都按照自己的择偶观念、幸福标准来进行,他们的想法未必会被儿女接受。在这种状况下,作为婚姻主角的男女青年的意愿被忽视,没有感情基础的男女被“父母之命”强行捆绑在一起,成为旧式婚姻的牺牲品。 上述情况在民国时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据社会学家潘光旦所做的一份调查表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多数青年结婚是以寻求生活伴侣为首要目的,传宗接代、侍奉父母等降至次要地位。许多青年开始反抗家庭对自己婚姻的安排,勇于寻找真爱。1919年在长沙发生的女青年赵五贞为反抗父母包办婚姻而自杀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12年长沙女青年李欣淑为反对包办婚姻而离家 出走,并登报声明要靠自己的力量,争取自己的光明人生。这些事件在当时虽然

浅析渡边淳一小说的情爱主题

浅析渡边淳一小说的情爱主题 摘要:日本著名现代作家渡边淳一被称为“日本现代情爱文学大家”,他以医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作了许多丰富多彩、深入男性和女性本质的恋爱小说,深受广大日本读者的喜爱,其文学作品中显示出的独特情爱观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作为日本现代浪漫小说的著名作家,在中国,渡边淳一的小说也引起了婚恋观的革命,因此又被称为“恋爱的毛泽东”。本文就试图从渡边淳一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失乐园》和《爱的流放地》,浅析作者如何通过小说中的主人公之间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在爱情、婚姻和家庭等方面独特的情爱观。 关键词:渡边淳一、失乐园、爱的流放地、情爱观 渡边淳一(1933年10月24日~ ),日本现代著名作家,他迄今为止已发表130多部作品,其中有50余部长篇小说及多部随笔散文和传记作品,并且迄今仍然笔耕不辍,表现出了其非凡的天赋和丰厚的创作实力,因此他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的读者。日本媒体亦称他是“‘中间文学’第一人”、“现代男人的代言人”、“日本现代情爱文学大家”等等,所有的关注或评价,赞誉或争议,其实都源于他创作的一系列表现中年人情感纠葛的长篇小说。本文就试图从渡边淳一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失乐园》和《爱的流放地》,来探讨渡边淳一小说中的独特的情爱主题。 《失乐园》是一部揭示平凡家庭背后隐藏的感情破裂危机的小说。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凛子是一位书法老师,典雅的气质里透出成熟女人的魅力,她的丈夫是东京某大学医院学教授,在别人眼中他们是令人羡慕的一对,但事实上,工作狂的丈夫对凛子相当的冷漠,多年来夫妻关系都处在不冷不热的状态。本文的男主人公久木,与妻子的关系不冷不热,又因工作上的人事变动而感到失意。直到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上,双方邂逅。无爱的家庭婚姻与难于抵御的情感诱惑,使凛子与久木陷人“婚外情”的漩涡。精神共鸣和感官的欢悦体验使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意义。放纵之后接踵而来的是凛子的丈夫以“不离婚”进行报复,久木被匿名信困扰面临降职而不得不辞职。残酷的显示使凛子感到人世间没有永恒的爱情,要想使对方永远属于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和对方一起结束生命,才能与自己喜爱的人永远相伴。走投无路之际,久木便欣然接受了凛子自杀殉情的建议,最后两人在性爱的顶峰,饮毒自尽。 渡边淳一的另一部作品《爱的流放地》描写的是陷入困顿的作家村尾菊治与有3个孩子的少妇冬香之间的恋情。菊治曾经是恋爱小说界的掌门人,当红时万人瞩目,可现在却只是一个被世人遗忘的过气作家。两年前的秋天,菊治到京都为小说取材,经他以前的编辑介绍认识了一个读者冬香。冬香是菊治小说的忠实粉丝,而且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在这之前和丈夫以及孩子们过着安稳平静的生活。回到东京后菊治对冬香念念不忘,之后两人在京都的再会则成了他们开始“越轨”恋情的契机。这段意外的恋情激起了久未有新作面世的菊治的写作灵感,他回味着与冬香相处的甜蜜情景,写下了新书的题目:《虚无与热情》。几次成功幽会后,冬香也由最初的提心吊胆变得越来越大胆,在她生日那天两人来到箱根旅行,在他们激情交缠冲向高潮的那一刻,冬香突然向菊治提出"如果你爱我的话就请把我掐死吧"。冬香说完,菊治的手伸向了她的脖颈。不过就在冬香快要断气的一刹那,菊治松开了双手。"杀了我吧?我幸福的直想死!"冬香的这句话成了菊治心中的一个魔咒,每次菊治以最直接的方式爱对方的时候,冬香的心中就会升起赴死的激情,一次比一次清晰,一次比一次强烈,

中国男女婚姻观念调研报告

中国男女婚姻观念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男女婚姻观念调研报告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近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交流中心与世纪佳缘交友网联合发布的《2012-2013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显示,18岁-25岁女性有70%是“大叔控”,其中“气质大叔”、“事业型大叔”、“细腻体贴大叔”是“大叔控”们的最爱。所谓“大叔”,通常指30岁-50岁的中年男士,倾向于选择中年男士作为配偶的青年女性被称作“大叔控”。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搜狐网,对237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0.1%的受访者直言自己身边“大叔控”多。44.3%的受访者感觉很多女性抱有“要现货”的心理,不愿与伴侣共同奋斗。 受访者中,70后占41.4%,80后占24.4%,90后占4.8%。 67.2%的人认为中年男士受青睐是因为大多已具备一定物质基础 1990年出生的张兰(化名)来北京打工一年多了。前不久,她在换房时结识了房东的朋友——一个70后的“大叔”。初次见面,“大叔”就开车帮她搬来了所有行李。之后两人经常一起吃饭聊天儿。“我经常向他倾诉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快,他不但不会不耐烦,还会给出很多实用建议。作为一个独自在北京打拼的女孩子,‘大叔’的成熟体贴让我感到很舒心。” “女朋友常指责我自私、不考虑她的感受,夸赞‘大叔’有魅力。”山东小伙李守伟说,他女朋友是日漫迷、韩剧迷,最喜欢收集动漫和韩剧里的美型“大叔”图片,还把“大叔”定为他以后的发展方向。“我感觉这种心态太幼稚了。”

为什么一些年轻女性更青睐中年男士?调查中,67.2%的人认为是中年男士大多已具备一定物质基础;55.5%的人认为是中年男士更稳重,有魅力;40.5%的人表示是中年男士更能体贴女性;39.3%的人觉得是作为独生子女的年轻人更愿意被照顾,而不懂得照顾别人。 世纪佳缘婚恋专家张佳芮告诉记者,“大叔控”大多集中于年轻女性。初入社会的年轻女性缺少社会经验,而这正是成熟中年男性所具有的,他们能给予女性安全感。此外,现在不少家庭是“421”模式,四个老人、两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很可能导致独生子女长大后缺乏耐性和包容力,在恋爱和婚姻中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 “时代不同,适婚年龄人群择偶需求也不同。”张佳芮说,70年代生人崇尚与知识分子结合,80年代生人更注重对方物质基础,90年代生人择偶不但务实,而且更注重自我感受。所以不管从物质还是感情出发,不少女性都愿意选择已具备一定条件的男士。 稳定的感情需要男女双方耐心磨合,一同成长 调查显示,52.6%的受访者对年轻女性当“大叔控”持认同态度,17.0%的人持反对态度,30.4%的人表示不好说。 张兰认为,年轻女性与“大叔”结合是恋爱自由,没什么不可以。“单方面要求女性理解自己伴侣,等待其成长,也是不公平的。” “不少年轻女性有攀比心理,看到同龄人因为嫁得好,享受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就可能在感情中动摇。”李守伟认为,认同年轻女性当“大叔控”,是认同了男女双方只考虑自己的做法,抹杀了爱情相伴相守的美好,可能导致更多女性把恋爱和婚姻当做谋取物质条件的工具。

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影响的大环境下,现代人的婚姻观念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冲击而潜移默化,最突出表现在离婚率上升,婚前同居,单身主义,丁克家庭,婚外恋等社会现象上,这些社会现象的产生背景是什么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婚姻价值观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 关键词:婚姻,爱情,婚外恋,独身主义,新婚姻法,投资,婚姻自由,未婚同居 一、婚姻观念转变的原因 当代中国伴随着“双重转型”——由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然带来相应的婚恋文化与婚恋观念的变化,导致婚姻观念与行为的多元化。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姻家庭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观念、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婚姻家庭领域复杂的现象,多元化的观念,以及80后对婚姻的不同见解,当代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及各行各业的广大群众展开了充分的大讨论。 随着世纪初新婚姻法的出台和当代社会生活中反映出的若干有关婚姻的问题,全文对这场大讨论所涉及的有关婚姻观念若干热点问题(结婚的意义;婚姻自由;单身的理由;婚外恋现象;未婚同居;丁克家庭等)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并对进行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教育进行了对策思考。 二、当代婚姻家庭观念讨论的若干热点问题 非诚勿扰——结婚的意义探索

究竟为什么要结婚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必须,同时结 婚后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每个人有相应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社会才能 得以稳定有序地发展,于是形成了一套社会婚姻规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套游 戏规则。当然人们也有选择不结婚或不生育的权利,就是在经济条件的允许和自 我意愿的前提下选择单身或者组成丁克家庭。 2.1.1为爱而婚 婚姻的核心元素之一是爱情,于是结婚不仅是共同生活的需要,更是情感 交流、关怀的需要。社会以家庭为组成单元,于是就有了亲人与其它人的区别, 在当今的这种社会制度下自然会产生信任危机,私有制使人类的私利性得以滋 生,高科技的普及无奈地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亲人就成为最值得信 任,同时能得到最多真诚的爱的对象,尤其是夫妻之间,这种情感的需求越来越 强烈。 所以为爱而结婚的想法成为婚姻思想的主流,至少爱是人们潜意识里最深的 渴望。年青的时候为之而兴奋,为之而追逐,精神恋爱成为爱的核心,所谓“为 爱可以不要面包”就是最好的语言诠释。 2.1.2结婚是投资 当今,人们在更加重视婚姻质量和生活品质的同时,婚姻观念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婚姻在承载爱情的同时,人们更多的希望它是生活的保障。对婚姻的选择,被不少人视为投资行为,甚至是投机行为。 把婚姻视为投资,这种现象在自然结识相恋的婚姻中体现得还不算明显,体现最充分的要数形式传统的相亲。相亲虽然形式老旧,但是新时代已赋予了相亲新内容。大龄单身群体的扩大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年轻人被动或主动的陷入了相亲的漩涡。如今的相亲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投资风险的预估。

中国婚姻家庭史论文

中国婚姻家庭史论文 万伦之始:中国古代婚姻变迁史 《礼记》中,把结婚看作“万伦之始”,是“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婚姻已超出个人私事的范畴。对于中国女性来说,在以男性为中心、女子依附男子而生存的封建社会中,婚姻更是关系到一生命运和生死存亡的大事。 中国人历来重视婚姻,结婚意向很强。 《礼记》中,把结婚看作“万伦之始”,是“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婚姻已超出个人私事的范畴。 对于中国女性来说,在以男性为中心、女子依附男子而生存的封建社会中,婚姻更是关系到一生命运和生死存亡的大事。作为妻子、媳妇、母亲,女性的全部价值都体现在婚姻和家庭中。婚姻成功,意味着一生的圆满幸福,成为贤妻良母;婚姻不顺利,则受尽丈夫公婆虐待,或遣送回家,或受苦受难,终身如奴。婚姻与女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婚姻,是妇女的苦难,又是妇女的希望;是妇女的囚牢,又是妇女的依靠。中国的女性往往视婚姻为唯一的归宿和目标。千百年来,婚姻如同一道坚硬无情的铁索,拴系着妇女的身心,演绎着一幕幕被扭曲变态的悲欢离合。 婚姻,是男女两性关系的社会组织形式,即为法律 或社会风俗习惯所承认的、男女两性结合为夫妻关系的社会组织形式。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原始状态下,男女两性是怎样结合的呢? 许多学者认为,所有的民族在初民阶段都有过乱婚时代,也就是男女之间的性关系没有任何束缚的真正的动物性的性结合。但是,这种“乱婚”状态随着人类智力的发展,逐渐地被改变,衍变为有一定限制的“群婚”时代,即由一群男子与一群女子的结合。虽不同于纯

动物性的杂乱性关系,但在婚姻群体内,人们还是有着无约束的性自由的,婚姻仍未完全脱离乱婚状态。 群婚时代,从其社会形态来看,是属于“民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母系氏族时代。中国古代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说法。如华胥履人迹而生伏羲,安登感神而生,神农、女节感流星而生,少吴、天枢感虹光而生……这些,可以作为中华民族曾经经过母系社会的一种推论。秦国吕不韦编纂的《吕氏春秋》中记载:“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其父。”《诗经·商颂》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以及中国历代古书上屡次记载的人与龙、星、虹等交感而生子的记载,也都是中国母系时代的一个佐证。 母系社会中,由于火的使用,工具的改进,人类谋生的方法多了,在氏族部落内部,就按亲属关系分居,并产生了男女老少的分工,即老年、壮年、幼年的男女各分成一群,各干各的事。由于这种群居,就产生了同辈的兄弟姐妹的集团通婚,生下的孩子是大众的儿女,由大家共同抚养。孩子们也就只认得自己的母亲,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生父。这是部落内部的群婚。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发明和改进,氏族部落由原来的流动变为相对固定,居住在临近的各个人群,在劳动谋生中接触多了,促使人们改变了以往部落内的通婚方式,实行不同人群间的群体通婚,同时,对群体通婚的限制范围也随之增多了,以避免“父子不亲,兄弟相害”的惨祸。但是,群婚时代毕竟没有完全脱离乱婚,实际上只是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的乱婚,因此,父子、兄弟间互相杀掳的事很难避免。 《史记·五帝本纪》中,传说舜是颛顼的后代。(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并称五帝)尧为了考察舜能否继任首领,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一起嫁给了舜。舜在尧家生活一阵后,就带着两个妻子回家了。但是,舜的弟弟想害死舜,把两个嫂嫂占为己有。由于舜的才干和机敏,尽管他弟弟千方百计加害,均化凶为吉。尧得知舜真有才能,又很贤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