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1细胞的观测和测量教案

实验1.1细胞的观测和测量教案
实验1.1细胞的观测和测量教案

实验1.1 细胞的观察和测量

一、教材分析:

关于“生命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教材强调了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室是进行实验和探究活动的场所。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安操作要求进行实验。在学习了基本要求后,本节课是动手实践课。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但时间久远,本实验课开始还需要先复习显微镜构造和低倍镜的使用,然后引导学生学习高倍镜的使用,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和显微测微尺,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的实验态度。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学会操作高倍显微镜,为以后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诸多实验打好基础。

二、课题:实验1.1细胞的观察和测量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高倍镜和县为测微尺的使用方法,并能够利用这些仪器设备进行简单的探究实验。

2、过程与方法:

完成“细胞的观察和测量”实验,学习高倍镜和显微测微尺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的实验态度。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显微测量方法。

难点:高倍显微镜的正确使用。

显微测微尺的正确使用。

六、教学用具:自制PPT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

实验1.1 细胞的观察和测量

一、实验目的:

1、根据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原理,以及使用低倍镜的经验和技能,学习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习使用显微测微尺测量细胞的。

二、实验仪器:

显微镜、擦镜纸、纱布、显微镜目镜测微尺。

三、实验方法指导:

1、低倍镜的使用:安置显微镜、对光、调节焦距、观察。

2、高倍镜的使用:

需要观察部位移至视野中央、转换高倍镜、调节光圈和反光镜、调节焦距、观察。

四、记录

绘制保卫细胞和气孔图。

五、测量保卫细胞

1、使用显微镜目镜测微尺

2、记数

3、计算:

计算常量:16倍目镜:10倍物镜每小格长6.71um;40倍物镜每小格长1.68um。

10倍目镜:10倍物镜每小格长7um;40倍物镜每小格长1.75um。

九、评价:

1、如果10倍目镜和10倍物镜时观察到视野中央1行有8个细胞,物镜换成40倍时,视野中央一行还能看到几个细胞

10×1010×40

2、10倍目镜和10倍物镜时,显微镜视野被64个细胞充满,则物镜换成40倍时,视野中还有多少细胞?

十、反思:

上课时把相关的题目都展示出来,要求学生回答,但从作业看,很多学生并不理解,放大率是指放大线段还是知放大面积还是混淆,以后要换个方式讲,要给学生时间想和提问,不过关键还是要维持住学生的注意力,不然讲得再到位也没有用,学生根本不思考,无效。

08-03 重看了下课件,将讲解的内容删除了一些,让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动手,另外感觉“学案”与练习中的实验报告打架,要适当控制量,上课看效果吧。

高倍镜操作分步指导的班级成功率高,还是要认识显微镜(预习完成),低倍镜、高倍镜操作分步进行,练习少一些,原理少讲些,不然没时间动手操作。

2011-09 测微尺计算细胞大小学生不理解,需要解释为什么不同放大倍数尺的实际长度不同.

2012-09

观察植物细胞的教案

第二节植物细胞 课时:2课时课型:实验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标本的类型 2、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4、学习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会制作临时装片,并知道植物细胞的各个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在引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对装片的制作过程的控制,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2、老师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3、引导学生自学(6分钟) 自学内容:A玻片标本的种类有那些?怎么样才能看清楚。 B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及实验步骤。 C 植物细胞的各个结构和功能是什么? 4、自学方法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老师适时的巡视,并给学生以点拨。

5、学生自习完后,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加以总结:首先以提问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白:我们使用的标本必须薄而透明。其次让学生了解标本的种类:装片、涂片、切片。(可以通过学生总结的形式) 6、学生实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实验,分析实验的现象,指导学生进行生物作图,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得与失。老师最后总结。 7、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各个结构和功能 五、检测学习的效果 1、制作临时装片时,染色会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不经过染色的临时装片? 2、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3、挤压水果可以得到果汁,这些汁液主要来自细胞结构的哪一部分? 4、为了使临时装片内不产生气泡或少产生气泡,盖盖玻片时应该() 5、细胞的结构由外向里依次是() 6、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如在视野中看到中央发亮、周边黑暗的圆圈,该圆圈可能是() 7、植物细胞中,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作用的结构是() 8、清洗青菜时,冷水没有变成青菜汤,而把青菜放入沸水中煮一下,就变成了青菜汤,这是因为活细胞中的某种结构阻止了物质外流,则这种结构是()

幼儿园测量教案

幼儿园测量教案 【篇一: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10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汇总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跳绳计数 设计思路:在运动会跳绳比赛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跳绳计数的结果产生了分歧,原因在于跳绳计数方法不对,计数结果不准确,孩子们觉得不公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5—6岁幼儿已能发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并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为抓住幼儿生活中出现的“真”问题,并以此作为支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契机,我们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的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学习正确计数。 3.能与同伴分享合作,协商解决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来自幼儿真实生活的录像片段——“跳绳比赛争执瞬间”,记录纸和笔。 2.经验准备:活动前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有关体育比赛的资料,观察了解各种比赛的过程和名次确定的方法;幼儿已有跳绳和跳绳计数的经验。 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通过实践,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在不断增强计数兴趣的过程中学习正确计数。准备运用实践体验法、讨论法与游戏法突破这一重点。 2.难点:能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准备运用启发提问法、活动延伸法突破。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观看录像,进行讨论。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录像,请你们看一看,录像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看完录像后提问: (1)录像中的小朋友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争执? (2)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的问题? 2.第二遍录像(慢速播放),便于幼儿观察跳绳速度与计数速度的对应关系,分析现场计数时出现的问题。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多数都有流血、抽血的经验,对血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血液的成分、各成分的功能并没有多少了解,因此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 通过复习导入到具有运输功能的血液,并通过分析血常规化验报告单引入血液构成——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功能——分组实验、比较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及区别方法——自主学习掌握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理解血细胞的功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讨论为主,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性,但由于学生在自主观察和学习方面还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全面性,因此,教师应加强指导。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补充,使学生对血液各成分尤其是血细胞的功能和区别能够清晰明了,同时也体现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血液循环系统不可缺少的最基础的一节内容,它和血管与心脏共同构成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又有其独特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说出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并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能识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知识,了解食物通过消化和吸收后,营养物质进入血液,也了解吸入的氧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会通过血液进行运

输。学生对血液虽然很熟悉,但多数情况下并不清楚血液的组成及每部分的功能。必须让学生亲眼看看血液的成分,认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要联系生活实际来介绍它们的功能,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也不太熟练,教学中适合采取小组合作、任务驱动等形式、小组竞赛等形式,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启发,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能力目标 1.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知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 血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搜集医院里的血常规化验报告单以及简化的血常规报告单 学生:预习并完成学案,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

血液(教学设计2)

血液(教学设计2)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血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观察血液,说出血液的组成和各种成分的功能。 (2)学会用照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说出血液中几种成分含量的正常值,学会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的主要数据,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课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通过对血细胞的观察和对血常规化验单的分析,判断该病人所患疾病并对该病人的治疗提出建议,帮助学生认识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培养学生审慎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 观察和实验既是学生学好生物课程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生的观察能力较强,但观察常常满足于新奇的现象,其目的性、计划性和自觉性较差,所以我根据本节教学内容,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由

表及里,从整体到局部地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和人血涂片,从而让学生认识血液的组成成分、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 本课时以一位病人的血常规化验单引入,并最终使学生学会解读化验单中的一些数据,使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生物因素学习生物知识,利用生物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解决的问题: 1.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是本节重点,因为血细胞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血液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部分知识和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疾病有关,是教会学生看血常规化验单的基础。 2.血细胞功能学习及教会学生解读血常规化验单,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血细胞对人体的作用过程,学生难以观察到,需要借助一定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学生看血常规化验单时,必须对各项目的正常值有准确的记忆才能找出化验单中不正常的测量值,并且要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这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提前准备: 1.家兔的血液、5%的柠檬酸钠、人血涂片、显微镜。 2.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整个教学是按以下过程进行的: 1.新课引入 提前在医院找一张病人的血常规化验单,提出怎样阅读化验单,怎样判断化验结果是否正常,教师可以做简单的介绍,对化验单上的符号做一些说明,

《观察植物细胞》教案.doc

《观察植物细胞》教学设计 平山中学李桂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木方法并亲手制作临时装片。 会画植物细胞简图. 说出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能力目标: 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模仿制作临时装片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临时装片的制作 2.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筒图。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目标达成 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动手使用显微镜,复习、巩固上节课的 学习内容,为木节课做准备。 检测学生的操作,进行教学反 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指导、 纠错、表扬。 准确操作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通过思考得出结论:观察的材料要薄而 透明,从而进一步明确要先制成玻片标 本方可观察。 导言:学会操作显微镜是为了使 用它看到微观的生命世界。可是 把一个菠菜叶子直接放到显微镜 下,能看到内部结构吗?简要介 绍切片、涂片、装片。 提出问题,引起 思考。激发探究 的欲望 了解几种玻片 标本的形式

实验方法步骤一、制作临时装片 1.示范 准备 擦—滴 制作临时装片 撕一展一盖请生物课外活动小组提前参加培训的几 位同学作为“小老师''示范制片 其他学生认真观看,获得感性认识。对 其中的不明白之处提出自己的疑问,由 “小老师”解答,或同学们展开讨论,若 仍有疑问及时请求老师的帮助。 注: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向 %1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的目的?若擦拭 不净,后果如何? %1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过多过少 对实验有何影响? %1取材的部位、方法、大小? %1盖盖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避 免出现的不利影响) %1滴染色剂的位置、数量? 大屏幕提示制作临时装片的主要 步骤:擦一滴一撕一展一盖一染 一吸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学生往往会认为无论材料还是 试剂越多越好,提醒学生以适量 为最佳,水滴太小容易产生气泡 或干涸,影响观察,水滴太大容 易溢出载玻片而污染显微镜。 %1用撮子撕取洋葱鳞茎表面的薄 膜,以盖玻片四分之一为宜。 %1用撮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 边先接触载玻片的上水滴,然后 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 上,防止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让学生日主发 现实验当中的 “注意事项”和 规范操作。 注意引导学生 围绕实验的方 法步骤提问、思 考,以解决不解 之处,扫除制片 中的障碍,以便 下一步自行操 作能顺利进行。 适量的概念要

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实验教案

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实验教案 教师:李秀蓉 教学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并找到三种血管。 教学重点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教学难点 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现象并区别静脉和动脉。 课前准备 准备实验的材料用具: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动、静脉血管的横切面切片或图片。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动脉、静脉,也知道了毛细血管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学会分辨血管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二、新课教学 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1.目的要求 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

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不同的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2.材料用具 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纱布)。 3.方法步骤 (1)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2)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 (3)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4)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注意观察血液在这种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5)注意观察管径最小的血管是由什么血管分支而来的,它最终又汇入什么血管中。 4.注意事项 (1)在显微镜下,血管和血液颜色较淡,难以寻找,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做如下准备:选择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选用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准备实验用鱼小鲫鱼,它生命力强,存活时间长。野生小鲫鱼观察效果更好。或用凤尾鱼、白色金鱼、草鱼都可以。 (2)实验用鱼的大小。体长4厘米左右的小鱼,尾叉中间距边缘5厘米左右的位置最容易清楚观察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这里色浅,整条小鱼都可防入培养皿中,用浸湿的棉花把小鱼头部的鳃盖

固体密度测量实验教案

固体密度测量实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密度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会用天平、量筒等常规方法测量物质密度; 3、会运用学过的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等知识,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密度的公式,明确要想测出物质密度,需从质量和体积入手思考设计 实验; 2、明确测量密度的常规方法——排液法; 3、围绕“排液法”的器材选择和实验思路,逐步换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 生对产生的新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揭示学生思维中的矛盾来创设问题情境,以探究性的专题逐步创 设成阶梯型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发创造性思维,以产 生积极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知道测量密度的常规方法——排液法 2、掌握密度的公式,并能结合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等物理知识推导出密度的 表达式。 二、难点: 1、对于密度测量中的一些非常规方法的理解以及方法过程的先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的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回顾一下:1、密度的公式:V m =ρ 2、常规的器材——天平用于测量质量、 量筒用于测量体积 3、方法——排液法 具体方法:浸没时 V 物= V 排液= V 2-V 1 变化一下:没有量筒,对于规则物体的体积——刻度尺 强调:排液法的适用性更加广泛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提高一下:针对排液法的应用,提出两个可能遇到的问题: 1、 如果被测固体密度比液体的密度小,此时的 V 物≠V 排液 ,怎么办? 方法:悬沉法 针压法 2、 如果被测固体易于液体反应或易溶于液体,怎么办? 方法:排面(细沙)法 方法与排液法相似

初中八年级生物《血液》名师精选教案

血液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2.知道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说明血浆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3.解释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 4.说出什么叫贫血、发炎和血清 5.知道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培养学生对比归纳的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保健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血液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每个健康公民都有献血义务的思想教育。 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结构体系 教材分析 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关于血液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人血永久涂片分组实验观察的组织与指导,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熟悉规律,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加抗凝剂的血液)及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1) 创造条件做好血液成分的演示实验,从感性熟悉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从色泽和容积上将血浆和血细胞加以区别。识记血液是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构成的。结合课上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永久涂片”的分组实验和三种血细胞的挂图,来加深学生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数量、结构的熟悉,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结合阅读教材将有关知识以表格或两歧分枝表解式加以总结归纳,从而实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的练习。表格式归纳法大致如下: 1、血液 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成分 百分比或每立方毫米含量 细胞特征 功能 血浆 (55%) 水分

《实验一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实验一: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岑溪市第二中学秦连红(旧人教版高一物理) 一、教材分析 本节安排在人教版教材高一《学生实验》讲述“为什么要做学生实验”、“怎样做好学生实验”、“误差和在有效数字”的内容之后,做为第一个实验,简单回顾初中的使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就进入游标卡尺的使用和读数部分。而该部分知识要到平抛、单摆测小球直径及电学实验《测定金属的电阻率》测量导线长度时才切实用到,时隔较远。新课标教材则安排在选修3-1的《附录》部分,与螺旋测微器一起介绍,这两种仪器有相似之处,一起介绍,方便比较与理解。而且,在新教材中,结合了教师对难点的突破方法,对游标卡尺的原理:利用主尺的最小分度与游标尺的最小分度差制成,讲解较为详细,有利学生自学。二、学情分析 对于用人教版课本的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在实验部分一开始就接触到一大难题——《实验一:长度的测量》中的游标卡尺的读数问题。其难一方面表现在游标卡尺的设计原理学生难以理解,另一方面表现在即使明白了读数原理,真正读数时又很容易出错。待要切实用于读数时,对该部分知识又有所遗忘。 三、设计思想 教材虽还未改,但在教学上我们要紧跟课改的步伐。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对该节内容采用了针对传统的结果启发式教学而提出的过程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如何能测量得更精确;用学生用尺与游标卡尺作观察对比,引出测量原理;尝试读数,练习情景由易到难、逐步推进,之后学生掌握总结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并通过练习进行巩固,最后小结出读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再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学生观察、发现、尝试读数,强化学生对测量原理的理解,加上练习巩固,加强对读数方法及注意事项的把握,从而突破游标卡尺读数这一难点,缩短学生对该知识的遗忘进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的种类。 ②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意义。 ③了解游标卡尺的构造及种类,知道其各部分的用途及用法,理解并掌握其测量原理。 ④掌握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 ⑤学会利用游标卡尺测量长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提问,使学生懂得对比观察、学会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其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②让学生在共同思考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增进学习物理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 误差及有效数字,游标卡尺的使用和读数 六、教学难点 游标卡尺的工作原理和读数 七、教学器材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教学重点: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 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教学过程: 一、进入实验室先填好记录本,回实验实验过程。(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二、迅速拿出显微镜,对好光。 三、如果把一根头发、一张厚纸放在物镜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们的结构?(不能)必须 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四、看书本P42的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们的作用,举手问老师。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五、P43的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用一个字总结各步骤)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 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取、展) 4、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 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所泡而影响观察。(盖)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内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 6、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把高倍镜下看到的物像用铅笔画在报告册P14 第6题上。 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上初中以来的第一次实验,要让他们有成就感,其实这实验不难,但要注意的是最好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来看,因为本身洋葱细胞比较大,用低镜看更清晰,这实验我是安排他们用10*的目镜和10*物镜观察。但细胞的结构很多人不会画,最主要是把主要形态和主要结构画出。

上海生物高考题-专题一 细胞的观察与测量

细胞的观察与测量 2013高考 13.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在10倍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清晰、柔和,再直接转换至40倍物镜观察。此时,除调节细调节器外,还需调节反光镜(或亮度调节钮)和光圈。正确的操作是C A.用平面镜(或调低亮度)、光圈缩小B.用平面镜(或调低亮度)、光圈放大 C.用凹面镜(或调高亮度)、光圈放大D.用凹面镜(或调高亮度)、光圈缩小 2012高考 B 1.由细胞形态判断,下列细胞中最可能连续分裂的是 【答案】B 【解析】A为精子,C为肌细胞,D为神经细胞,皆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备分裂能力。 18.在观察果蝇唾液腺细胞染色体永久装片时,某同学在低倍镜下观察到了带有横纹的巨大染色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染色体上的横纹是基因的所在地 B.若一般体细胞DNA含量为2C,则装片上的唾液腺细胞DNA含量高于2C C.若视野中有明显的异物,可移动载玻片或转动目镜以判断异物在何处 D.若在视野左侧有一横纹较为清晰的区段,应将载玻片左移使之位于视野中央 2011高考 14. 右图为测量保卫细胞长度的局部显微视野,下列表述错误的 是 C A. 要测量该细胞的长度,需旋转目镜 B. 物镜由10×换为40×,图示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长度变小 C. 在不同放大倍数下,图示测微尺每小格的实际长度不同 D. 若视野中物像不清晰,会造成测量误差 2010高考 23.下列关于颤藻和水绵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活状态下颤藻呈蓝绿色,水绵呈绿色 B.相同长度丝状体中颤藻细胞个数少于水绵 C.颤藻细胞内有色素,水绵中有带状叶绿体 D.滴加碘液后,水绵细胞内呈现山黄色结构,颤藻则无 2009高考 19.用测微尺测量某个洋葱表皮细胞的长度时,下列目镜和物镜的组合中,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小的是 ①目镜10×②物镜10×③目镜16×④物镜40×

噪声测定实验教案

噪声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AWA5610C声级计的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方法 2掌握AWA6270A噪声频谱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使用AWA5610C声级计测量噪音 2使用AWA6270A噪声频谱分析仪测量噪音 三实验原理 1 AWA5610C声级计的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是被测的声压信号通过传声器转换成电压信号,然后经衰减器、放大器以及相应的计权网络、滤波器,或者输入记录仪器,或者经过均方根值检波器直接推动以分贝标定 的指示表头。 2 AWA6270A噪声频谱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是输入信号经衰减器直接外加到混波器,可调变的本地振荡器经与CRT同步的扫瞄产生器产生随时间作线性变化的振荡频率,经混波器与输入信号混波降频后的中频信号(IF)再放大,滤波与检波传送到CRT的垂直方向板。 四实验设备仪器 (一)AWA5610C声级计 AWA5610C型积分声级计是一种袖珍式智能化噪声测量仪 器,可广泛应用于环境噪声的测量与自动监测,也可用于劳动保 护、工业卫生及各种机器、车辆、船舶、电器等工业噪声测量。 本仪器采用了先进的数字检波技术,具有可靠性高、稳定性好、 动态范围宽等优点。 主要技术性能: 驻极体测试电容传声器,灵敏度: 1.传声器:Φ1 2.7mm(1/2”) 约40mV/Pa,频率范围:20Hz~12.5kHz。 2.测量范围:35~130dBA(以2×10-5Pa为参考,下同) 3.频率范围:20Hz~12.5kHz 4.频率计权:A计权 5.时间计权:快(F),慢(S) 图1 AWA5610C声级计 6.检波器特性:真有效值、峰值因数 3 7.准确度:2型 8.测量时间:手控、10s、1min、5min、10min、20min、1h、4h、8h、24h。 9.显示:4位LCD,直接显示测量结果Lp、Leq、Lmax、Lmin、Linst、Tm及日历年、月、日、时、分、秒等。 10.储存:60组数据,包括年、月、日、时、分、设定时间、测量经历时间、最大声级, 最小声级、等效声级。 11.输出接口:RS—232C,可接至微型打印机或计算机。

免疫学实验教案

[键入公司名称] 免疫学实验教案 研究生教育实习 潘熙萍(Y20090201) 2011/1/14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实验一免疫血清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熟悉免疫血清的制备过程; 了解动物实验的基本知识。 二、实验原理 将抗原物质经适当途径,按照预先制定的免疫方案免疫动物,经过一定时间,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抗体并释放入血液,当血中抗体达到一定效价时采血,分离血清,即为特异性免疫血清(又称为抗血清)。因抗原具有多种表位,可激活多个克隆的B细胞活化产生抗体,因此,这种免疫血清又称为多克隆抗体。 本实验以绵羊红细胞(SRBC)作为免疫原,以家兔为免疫动物,制备兔抗养红细胞免疫血清(也称为溶血素) 三、器材和材料 1.动物健康成年家兔,雄性,体重2-3kg;健康成年绵羊。 2.试剂生理盐水、碘酒、75%酒精。 3.器材剪刀、镊子、无菌注射器、量筒、无菌毛细滴管、无菌试管、离 心管、三角烧瓶(200ml)、动物固定架、手术器械一套、塑料放血管等。 四、实验步骤 1.抗原制备 (1)用碘酒和75% 消毒绵羊皮肤,抽取颈静脉血液,注入含有等量阿氏液的三角烧瓶内,混匀。阿氏液既有抗凝作用,又适于储存SRBC。分装后置4℃冰箱内,可使用3周。 (2)无菌取上述绵羊血于离心管中,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2000r/min,离心5min,吸弃上清液和白细胞层,再用无菌生理盐水与SRBC混匀, 2000r/min,离心5min,重复3次。最后一次离心10min,以使血细胞沉积于管底,弃去上清液。 (3)根据红细胞积压,用生理盐水配成20%SRBC悬液。 2.免疫动物 (1)全班分为4组,每组选择健康雄性兔1只,用于免疫。

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教学设计

《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本实验选自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观察细胞的实验,七年级学生第一次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更加熟练使用显微镜,而且会制作和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裝片,可以对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直观的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这节课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制作各种生物细胞的临时装片 (2)学会用显微镜观察自制临时装片上的植物细胞。 (3)尝试绘制植物细胞简图。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2.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简图绘画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洋葱鳞片叶临时装片的制作,认同植物细胞虽然大小形态各不相同,但基本结构是一样的。

(2)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制作临时装片,并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2)认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 教学难点 临时装片的制作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二.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上一节课《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学习,基本掌握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步骤,对于利用显微镜进一步观察生物的材料有着强烈的愿望。但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还要教师认真指导,纠正不足。 2.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不少同学注意力难以集中,实验操作不规范。也有的同学应付了事,草草收兵,教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应多查多看,及时指出问题,给予正确指导。 三.实验设计理念: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实验。 2、优化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实验方法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教案

二、测量:实验探究的严重环节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的换算。 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 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实例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训练使用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 通过测量活动,从中体会、练习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训练实验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优良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长度的测量是本课时的重点,理解长度测量的基础性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器材: 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从木工尺到米原器;(2)实验:测量长度;(3)实验:测量时间; 一、从木工尺到米原器 1.引入:测量是科学实验的严重环节。物理量的测量首先要规定它的标准量,并以之作为单位,将待测物理量与它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以鲁班制定中国木工尺为例,说明了统一计量标准的严重性:国际单位制是进行科学、科技、贸易交流的保障。测量本质上是比较,是将被测物和标准物做比较。像鲁班那样,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技术、贸易的交流,1888年,科学家们制造了一个国际通用的长度基准——“米原器”,作为各国测量1米的基准。 “如果不许使用尺子,你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测量方法,选其中之一进行实际测量,比如请一高一矮两位同学用步来量教室的宽,必然得出例外的结果。教师就此向学生指出,同一长度的测量得不出统一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得出统一的结果呢?通过这个活动和鲁班的故事,启发学生认识建立长度标准的必要性,同时认识长度单位以及国际单位制。中国古代在计量方面有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合适介绍,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心。 2.长度的单位(SI): 1)基本单位:米(m) 2)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um,n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3)单位换算:1km=1000m;1m=1000mm;1mm=1000um;1um=1000nm;1m=10dm=100cm。 例:下列各式中表达正确的是:(C)

血液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能力目标: 1.通过让学生分析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观察新鲜血液和人血涂片,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3.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列表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体验血液对人的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作用,初步认同无偿献血 2.养成用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 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作课件辅助教学、收集整理数份血液常规化验单,供学生分析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什么?(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2)、一些物质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由大分子组成的,它们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 3)、我们呼吸运动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2.讲授新课: 师:(大屏幕展示录象)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及进入肺泡的氧气都进入哪里,再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生:血液。 师:上这些物质都是由血液来运输的,血液就像是流过田野的溪水,灌溉了两旁的田地,给它们带来了养料并将废物带走,而这些田地就像是我们体内的细胞。 师: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过出血的经历(大屏幕展示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问题: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 生:疑惑 师:一起进入流动组织--血液,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后一切都会弄明白。 板书:流动的组织--血液 (二)观察血液分层现象 师:(出示课件)认真观察试管1(加入抗凝剂)和试管2里的家畜血液,发现什么现象? 生:观察并回答:试管1里的血液出现分层现象,试管2里的血液凝固了。 师:结合实验,提出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 2)、试管中的血液分几部分?各呈什么颜色?各部分的容积比例大致是多少? 生:观察和思考,小组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回答问题(教师参与讨论): 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不一样。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教学设计说明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 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选自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的一节实验课。本实验通过探究证明了成熟的植物细胞可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是在初中《科学》中“根对水分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植物的水分代谢过程,是前面所学“细胞的分子组成——水”知识点进一步的深化,也与后面学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内容存在着联系,它是植物新陈代谢的基础。同时,本实验是在学习渗透作用原理的基础上,利用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强化渗透作用的原理,也是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块内容的升华。 本节课设计成一节实验探究课。“倡导探究性学习”是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但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以及如何设计实验、预测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还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因此笔者试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利用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作为教学主线,使学生能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领会,引导学生能真正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会做出“假设和预期”、会“设计可行的

实验方案等。并且通过实验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增加实验的探究性内容,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除拥有初中《科学》中相关水分吸收内容基础知识外,在学习了渗透作用的原理以及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内容后,他们对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等内容已经有一定了解,并在日常生活经验中,也有类似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例,例如:腌制咸菜等,但并没有系统学习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基本原理及其条件,缺乏理性认识。另外,与平时的理论课想比,学生对实验课有更高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质壁分离实验现象的操作与观察,理解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2) 通过实验过程,进一步掌握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方法及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2.方法与能力 1)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方案过程,并归纳表达的自主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获取信息、分析处理及表达信息的能力;2) 通过实验设计中变量的控制,实验数据的记录统计分析,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实验一 细胞的形态观察及其大小测量

实验一细胞的形态观察及其大小测量 【实验目的】 1、通过对原核和真核各种形态细胞的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解细胞的形态及其显微结构; 2、学习显微测量的方法,对细胞的大小有一直观认识。 【实验用品】 普通光学显微镜;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载玻片;盖玻片等。 【实验材料】 人肝细胞切片;鸡血红细胞;蚕豆叶片横切片;洋葱。 【实验内容和方法】 (一)细胞形态观察 l、动物细胞的观察 (1)鼠肝细胞切片: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肝细胞的形态构造。注意肝细胞之间的界限、细胞的形状、细胞核的形状和数量、核仁的形状和数量、细胞质的形态构造以及细胞质和细胞核染色的区别。 (2)鸡血细胞涂片的观察:注意观察血细胞的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特点。 2、植物细胞的观察 (1)取蚕豆叶片横切片的观察:注意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的基本结构。 (2)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观察: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滴一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的形态和结构。 (二)细胞的大小和测量 1、测微尺的使用 目镜测微尺是一块圆形玻片,中心刻有一尺,长5~10mm,分成50~100格。每格的实际长度因不同物镜的放大率和不同镜筒长度而异。镜台测微尺是在一块载玻片中央,用树胶封固一圆形的测微尺,长1mm或2mm,分成100格或200格,每格的实际长度0.01mm(10μm)。当用目镜测微尺来测量细胞的大小时,必须先用镜台测微尺核实目镜测微尺每一格的长度。方法如下: (1)卸下目镜的上透镜,将目镜测微尺刻度向下装在目镜的焦平面上,再旋上目镜的上透镜。 (2)将镜台测微尺刻度向上放在镜台上夹好,使测微尺分度位于视野中央。调焦至能看清镜台测微尺的分度。 (3)小心移动镜台测微尺和转动目镜测微尺(如目镜测微尺分度模糊,可转动目镜上透镜进行调焦),使两尺左边的一直线重合,然后由左向右找出两尺另一次重合的直线(如图所示)。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4长度测量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 1.掌握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和移测显微镜的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 2.根据仪器的精度和有效数字的定义,正确记录原始数据。 3.掌握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并用不确定度报告测量结果。 实验仪器: 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移测显微镜、滚珠、圆管、毛细管、铝块。 实验原理: 1. 游标卡尺 普通测长度的尺子其准确度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由于其分度值(即仪器能准确鉴别的最小量值)较大。例如米尺的分度值为1mm 而不能更小,否则,刻度线太密将无法区分。为此,在主尺上装一个能够沿主尺滑动的带有刻度的副尺,称为游标,这样的装置称为游标卡尺。 游标卡尺的结构如图1 所示。主尺 D 是一根钢制的毫米分度尺,主尺头上附有钳口 A 和刀口A ′,游标E 上附有钳口 B 、刀口 B ′ 和尾尺 C ,可沿主尺滑动。螺丝F 可将游标固定在主尺上,当钳口AB 密接时,则刀口 A ′B ′对齐,尾尺C 和主尺尾部也对齐,主尺上的0线与游标上的0线重合。 图1 游标卡尺 钳口AB 用来测物体的长度及外径,刀口 A ′B ′用来测物体的内径,而尾尺C 则用来测物体的深度。它们的读数值,都是表示游标的0线与主尺的0线之间的距离。 游标卡尺的规格有多种,其精密程度各不相同,但不论哪一种,它的原理和读数方法都是一样的。常用游标尺的设计,在游标尺上刻有m 个分格,游标上m 个分格的总长,正好与主尺上(m –1)个分格的总长相等,如果用 y 表示主尺上最小分格的长度,x 表示游标上每一小格的长度,则 (m –1)y = mx 所以,主尺与游标上每个分格长度的差值是 m y x y = - 这个量就是游标卡尺的分度值。通常主尺最小分格y 都为1mm ,因此,游标的分格数越多,分度值就越小,卡尺的精密度就越高。 常用的游标卡尺的分度值有0.1mm 、0.05mm 、0.02mm 三种。 利用游标卡尺测物体的长度时,把物体放于钳口之间,游标右移。游标0线对准主尺上某一位置,毫米以上整数部分l 0可以从主尺上直接读出,毫米以下部分△l 从副尺上读出。

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教学设计(新)

一、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以及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按以下指导思想设计本节课。 1、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设置搜集资料、调查分析等小活动,可按着自己的能力任选其中一种参与其中,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 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通过对血常规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健康意识,从而培养正确认识生物科学的科学素养。 3、倡导探究性学习 通过搜集各血液病资料,课堂讨论、交流等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也锻炼了学生与他人的交流、合作能力。 二、课标、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课标要求: 要求学生能描述血细胞的形状和了解血细胞的数量,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交流讨论。

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是围绕“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主要是由循环系统来完成的”展开的,以血液循环系统的运输为主。其中《血液》一节是循环系统的主要一部分,而且血细胞又是血液的主要成分。包括三种血细胞,即红细胞是中间在一个“亮点”的,为什么?因为成熟的红细胞的没有细胞核的,中间薄,周沿厚的两面凹的圆饼状的结构,在显微镜下看,中间的透光度大,而周沿的相对小,所以红细胞是中间在一个“亮点”的。白细胞是有细胞核的,而细胞一般的装片里,是被染成蓝色的,所以我们在显微镜下在细胞里蓝点的是白细胞,因为血小板又是没有细胞核的,而血小板的形状不一。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但本实验对显微镜的使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调好显微镜。 许多学生经历过血液化验的检查,但是对检查结果学生不清楚,了解了血液的成分以及各成分的正常指标后,学生就会分析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2、说出各种血细胞的功能各种成分含量的正常值 学会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血细胞的镜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血常规的化验数据分析,使学生认同生命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识别红细胞、白细胞 教学难点:识别红细胞、白细胞 五、教学手段 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