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心理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名称:小学生心理健康自主手册

单元内容:我想生活更快乐

课本页码:第42页至65页

一、本单元的内容主题与价值作用

(一)本单元教材的内容

《情绪侦察机》

《快乐宝典》

《驱散心中的乌云》

《假期巧设计》

《不要不理财》

《保护好自己》

(二)价值作用

本单元整合了相关情绪辅导和生活辅导的内容旨在提升学生的情绪觉察和识别的意识和能力,协助他们发展情绪调控的意识和策略,更应注重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和积极生活方式的引导,切实增加他们的积极体验,引导他们走上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探寻之路。《情绪侦察机》旨在帮助学生增强情绪觉察和识别的意识和能力,体验不同程度的情绪,并基于情境发展更灵活的情绪表达和控制策略。《快乐宝典》让学生体验助人、宽容和欣赏对提升积极体验的功效,渗透初步的积极人格品质培养。《驱散心中的乌云》试图帮助学生发现丧失中的积极意义,探索走出悲伤的基本方法愿意在心情不好时去心理咨询室求助。《假期巧设计》和《不要不理财》旨在引起学生对积极生活方式的关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探寻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保护好自己》启发学生了解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初步拥有突发灾害时的自救能力,为生活幸福奠定安全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情绪识别的重要性,并了解常见情绪的表现方式,感受情绪的等级,探索更细致的情绪自我察觉方法。

(二)让学生感悟助人、宽容和欣赏能给人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乐于使用这样的方法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三)让学生了解遭遇到丧失事件时心中产生痛苦、内疚、愤怒、后悔等负面情绪是正常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认识丧失事件、处理负面情绪,初步建立必要时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救援的意识。

(四)让学生体悟如何合理分配假期时间,初步建立统筹、设计假期生活的意识。(五)让学生了解合理取得零用钱和有效使用零用钱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在追求高性价比的消费方式中所产生的快乐,在初步获得管理钱财能力的

同时,也为健康消费心理的建立奠定基础。

(六)让学生体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了解身体比较脆弱的部位及相关保护方法,初步制定应对坏人、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心理预案,降低事发时的失控

感和紧张情绪。

三、重点、难点与关键

(一)重点

1.让学生识别和体会情绪。

2.引导学生感悟助人、宽容和欣赏这三个快乐法宝。

3.协助学生接纳丧失事件及其负面情绪。

4.引导学生感悟假期内容需要精心巧妙设计,进而逐步养成时间管理意

识。

5.引导学生感悟合理取得零用钱和使用零用钱。

6.引导学生提升自我保护意思。

(二)难点

1.学习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2.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这三个法宝。

3.建立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援助意识。

4.初步学会安排有主题的假期生活。

5.帮助学生掌握一种适宜的理财方法。

6.探索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预案。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一)小组讨论

针对某一问题设置情境(问题应为开放性问题),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分组

方式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匹配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个小组内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最后形成小组意见。接下来小组与小组讨论或辩论,最后由老师做总结。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主要功能是应用问题,使讨论顺利进行并使讨论不离开主题,鼓励成员多贡献意见。此方法需要一定的认知基础,较适合于中、高年级学生。教育内容适合于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态度、个性、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

(二)心理游戏

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设定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现某种情感或理解某个道理。如”同心石”、“心有千千结”游戏,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互助的优良品质。适当的、有意义的课堂游戏学生是非常乐意接受和参与的。因此,当教材内容适合做游戏时,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自编游戏规则,鼓励学生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进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三)心理剧

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扮演活动中的角色,进行现场表演,通过观察、体验,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在排演时,要求学生扮演他们所想的所感觉或在某情境他们会做什么?另一方面是反角色扮演,即要求他们猜测与自己不同角色的观点,通过两种角色扮演鼓励他们同理、同情,增进双方的了解。五、关于思想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指导的设计

(一)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与情绪表达;

(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方法多样,有所创新。

六、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情绪侦察机

第二课时:快乐宝典

第三课时:驱散心中的乌云

第四课时:我的时间我做主

第五课时:不要不理财

第六课时:保护好自己

小学数学_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天平,2分硬币1个,回形针若干,1千克物品,盐两袋(500克)等。 课前研究: 1、收集生活中物体的具体轻重,并记录。 2、收集生活中有关秤的知识。 教学过程: 游戏:背一背 (三名同学,一名同学分别背另外两名同学) 师:小朋友们,体育课里有一种跑步比赛比较特别,就是必须让每人背上一个同学再跑。如果是你参加比赛,你打算选哪个同学来背?为什么? 一、结合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1、汇报交流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调查了一些物品的轻重,现在我们请同学来展示,谁先来? 生1:一管牙膏是30克,蛋卷是7 5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一袋牛肉干是50克,一袋面粉是1千克。 生2:一包面条1千克,一个果冻30克。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汇报,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的用可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 2、引出课题 师:看来,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

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二、体验感受,探求新知。 1、感知1克有多重 师:课前大家调查了这么多物品的重量,做得非常好。那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 生:不知道 师:像这样的两个回形针就重1克。 师:要想知道它准确的重量,我们需要用天平来称一称。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天平。看,这就是天平。我们把回形针放在天平的左盘中,然后把游码拨到1克的位置,观察指针,指在天平中间,就说明这两个回形针重1克。 (1)掂一掂 师:大家想不想感受一下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小组长拿出两个回形针,请大家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2)说一说: 师:有什么感觉? 生:非常轻 (3)找一找: 师:现在大家知道1克有多重了。你能不能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比1克轻。生:一只蚂蚁,棉花,一段线……. 师: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课件出示) 老师今天还带来一枚比1角硬币还要小的硬币2分,像这样的2分硬币重量也是1克。 2、克与千克的关系 师:1枚2分硬币重1克,10枚硬币重?(10克)100枚?(100克)500枚?(500克)我没有这么多的硬币,但是我带来一袋500克的盐。你们猜我是怎么知道它的重量的?(看包装上的重量)大家真聪明,为了方便超市许多物品上都标有重量,像这带盐上面写着500克,两袋盐重多少?(1000克) 师: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 千克 = 1000 克 3、感知1千克有多重 师:到底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首案编写: 二度修改: 《成语故事》:学习《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三个成语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推敲》: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钻研精神。 《嫦娥奔月》: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课文的意境美,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读书莫放拦路虎》:教育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伊索寓言》:知道三则寓言小故事,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31个生字,认读18个二类字,掌握3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熟记成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背诵《画龙点睛》,复述故事、寓言和《嫦娥奔月》 3.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能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4.了解《红灯记》故事,朗读唱词,体会弦外之音。 5.口语交际《学会拒绝》。。 情感目标:

1.从故事和各个寓言中得到启发和教益。 2.学习嫦娥追求幸福的精神和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 2.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难点: 理解成语和寓言的寓意。 8成语故事 首案编写: 二度修改: 教学内容: 《自相矛盾》写的是古代一个人卖矛又卖盾,先夸卖的盾坚不可摧,又夸卖的矛锋利无比。旁边的人让他用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他哑口无言。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设计意图】 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学生阅读。教学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并进行语言积累。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理解

(完整版)《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 和 千 克 说 课 稿 姓名:杨丽丽 学号:140804116 班级:14级初等教育班

《克和千克》说课稿 单位:保山学院姓名杨丽丽 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保山学院2014级初等教育班,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定位、教学准备、教法运用、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反思几方面来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有了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目标定位]: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通过活动正确认识克和千克的关系,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教师准备天平、盘秤、500克食盐两袋、1千克洗衣粉一袋)、课件 学具(每人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两分硬币若干) [教法运用]: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本节课我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

人教版五上第三单元小数除法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上第三单元小数除法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1.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商的近似值。 3.循环小数。 4.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5.解决问题。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有:一是,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例5后增加概括总结法则的活动,出示不完整的计算法则文本。二是,增加循环节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能根据算式特点,合理选择口算、笔算、估算、简算等方法灵活计算。 2.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3.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4.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5.使学生能应用小数除法及其他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编写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教学,体现了“基于情境、结合意义、探究获得”的基本思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材创设跑步情境,利用长度单位千米、米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小数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探索“商的小数点”的定位方法;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也是通过米和厘米的转换以及“商的变化规律”等已有知识,将其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可见,教材呈现了“算法掌握”和“算理理解”两者不可偏颇的教学取向。同时,教材十分关注算法探究经验的积累,让学生逐步体会“将没有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知识”的思想。

2.重视计算方法的概括,给出计算法则的结语。 数学与数学学习都不可能“去结论化”。强调“数学活动”、突出“思维过程”“探究过程”、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表现,与抽象并概括结论、结语并不矛盾。因此,教材将原来不出结语或通过学生对话形式将计算法则分解呈现的方式,改为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法、概括算法之后,给出计算法则的结语,如“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注意什么?”“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等。因为,适当的结语是掌握算法、指导计算操作所必须的,同时,让学生在概括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怎样表达更准确、更完整,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一种学习过程。 四、具体内容 (一)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分两种情况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安排了3个例题。例1和例2是两种基本情况:例1是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没有余数,能除尽;例2是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添0继续除。例3是特殊情况: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要先商0。 1.例1:整数部分够商1,能除尽。 重点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将千米数转化为米数,把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来做。另一种是一般的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重点放在第二种方法的理解上,着重说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与整数除法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解决小数点的位置问题。结合数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这里24表示24个十分之一,除得的结果是6个十分之一,所以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学例1前,可以先复习整数除法,如,224÷4。让学生明确,每次除的被除数和商是多少个十,或多少个一,为后面理解算理作准备。 2.例2: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

《位置》教材分析

《位置》教材分析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小学教研室王钊(初稿)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马青山(统稿)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学生在学习上述内容前,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描述物体位置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在一年级上册的《位置》单元,学生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并能用这六个方位确定位置,描述简单的位置关系;在三年级下册的《位置与方向(一)》单元,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学生在本单元进一步学习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在为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二)》单元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参数确定物体的位置”和在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例1是教学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教材通过创设多媒体教室中学生座位的情境,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例1在编排上从具体情境出发,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通过一个又一个连续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既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又使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推理能力得到发展。例1的编排具有以下四个层次: 1.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教材借助情境让学生找出坐在第2列、第3行的张亮同学,这一看似简单的、似乎是纯情境的问题,其实蕴含着三个意图:①体会在教室平面内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即在平面上确定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据;②明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规定相融合;③统一“列”“行”的顺序及方向,明确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或从下往上)数。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体现这三个意图,使学生有所体会和理解。 2.认识数对,明确用数对表示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方法。在上一教学环节,学生解决关于张亮同学的位置的问题时,已经用“列”“行”的语言描述了张亮同学的位置,很自然地就提出了新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书写、记录、表示第几列、第几行?教材是由小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名师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倒数的认识 2.分数除法的计算 3.问题解决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3.使学生会解决一些和分数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并掌握模型、方程、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 除了把“倒数”从“分数乘法”单元移过来和把“比”的内容另设单元以外,本单元还有两个较大的变化。 1.删去“分数除法意义”的相关例题。 考虑到学生对整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熟悉,修订后的教材不再单独设置有关“分数除法意义”的例题,只在相关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增加两类“问题解决”。 第一类是和倍、差倍问题(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以“几分之几”的形式出现的)。在这类问题中,有两个未知量,这两个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有两个。例如,第41页例6中,两个未知量分别是“上半场得分”和“下半场得分”,两个数量关系分别是“上半场和下半场共得42分”和“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解决时,可以设其中一个未知量为x ,利用其中的一个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另一个未知量,再利用另一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设的未知数不同,列代数式和列方程所依据的数量关系不同,列出的方程也完全不同。例如,本例就可以列出如下一些方程。 设其中一个未知量为x 如果设上半场:x 分 如果设下半场:x 分 用代数式表示出另一个量 下半场:(42-x )分 (依据“全场得42分”) 下半场:x 分 (依据“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 上半场:(42-x )分 (依据“全场得42分”) 上半场:2x 分 (依据“下半场 得分是上半场 的一半”,即“上 半场得分是下 半场的2倍”) 列出方程 42-x =x 或 x =2(42-x ) (依据“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或“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 x +x =42 (依据“全场得42分”) x =(42-x ) 或42-x =2x (依据“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 的一半”或“上 半场得分是下 半场的2倍”) 2x +x =42 (依据“全场得 42分”)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为“故事集锦”主题单元,包括成语故事、文学故事、民间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重在说理,文学故事和民间故事重在赞人。《成语故事》由3个成语故事组成,均由古籍故事改编而来,介绍了成语的来源及寓意。《推敲》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嫦娥奔月》叙说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免于百姓受害,吃了长生不老药升天奔月的事,意象优美、情节动人,人物的形象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表现得栩栩如生。《读书莫放“拦路虎”》是学生初次接触的一篇自读课文,旨在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伊索寓言》选择了三则意蕴丰厚的寓言,情节紧凑,语言生动传神,发人深省。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与之呼应,设立“我读书,我快乐”栏目,简介全书内容,扩大阅读面。《习作3》是观察习作,重点训练如何观察,并将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相结合。《练习3》共安排5项内容,有语文与生活、写好钢笔字、诵读与感悟、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语文与生活”这道题需要学生领会李玉和这段唱词的弦外之音。“诵读与积累”让学生诵读与积累的是散文《幸福》。“写好钢笔字”继续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学写毛笔字”练习写虎字头和病字旁两种偏旁的写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讲述推敲、嫦娥奔月及寓言故事,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字只要求会认读;

三年级下册数学位置与方向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理解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实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协助学生辨认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点。 4.协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三.单元重点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使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四.单元教学策略 “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虽然与孩子的生活联系很密切,但掌握起来并不容易。我先让孩子们到操场上学习辨认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的活动情境,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观察、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方位的知识。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平面图。孩子们学得高兴,学得快。 1.在学校操场上。

让孩子们到操场上,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去辩认方向,分小组体验实景中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在教室里集体交流时,引导孩子要按地图所使用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式绘制示意图。 2.小小设计师。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你想当一个建筑设计师吗?请你设计一所美丽的学校,一所儿童公园。你认为哪种比较合理美观?(请把设计的方案和想法写下来)孩子们拿到题目后,好像有了用武之地,个个信心十足、跃跃欲试。 第二天,我惊喜地收到了很多非常有创意的设计方案。通过这样的开放性练习,孩子们对东南西北有更深的了解。在这些方案中,评出了最佳方案。 这样尝试着让孩子走出教室、走入生活、走向探究,目的是使孩子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能够主动参与,自由地表达思想、表露情感、表达观点、表现创造,充分体验和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感受到数学的神秘和魅力,感觉到数学的实用和价值。 五、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 六.单元评价方法 1.随堂练习 2.课后作业 3.测验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读: 人间处处有真情。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主题安排教学内容的。一共选入了四篇课文:《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和《用心灵去倾听》。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 《穷人》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同时也反映了沙俄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唯一的听众》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用心灵去倾听》这篇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围绕“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展开一次辩论。通过辩论,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 这次习作内容是:写一写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运用环境、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抒发真情实感的写法;引导学生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 二、单元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细化)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语言艺术 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组课文的主题是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组织教材,其最大的特点 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这一组教材选编了多种文学体例,包括两篇精读课文文言文《杨氏之子》和历史小故事《晏子使楚》,两篇略读课文是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在以课文学习为主的前提下安排了一次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发现、积累、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还安排了五下教材中唯一 的一次“展示台”,它是作为展示小综合的学习成果而安排的。 教材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意图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文 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习得语言的恰当 表达方式,同时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 系统的设计,如:在“导语”中点明了学习重点: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说的话妙在 哪儿;感受剧本、相声的语言特点。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提出日常注意发现、 积累不同特点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提示语、古今笑话等,并鼓励学生试写提示语、广告词。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单元的课文多为新体裁,且内容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学生会有较强的新奇感。这为教师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提供了契机。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三、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 3.积累优美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四、课例解读及教学建议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 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选编本课的 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 和机智。 (二)教学建议 1.设计思路 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释句和背诵。朗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 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在此基础上 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

《位置与方向》单元教材分析

《位置与方向》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接近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更好得服务于现实生活。 2.引导学生动手绘制路线图,使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到认识路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重视课堂学习的内容和过程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教材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例如,通过“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引出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让学生知道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第一学段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位置”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空间位置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教材创设了许多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例如,让学生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根据同伴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等活动,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建议 1.注意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在这个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并且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2.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第17~26页) 本单元共安排了4个例题。 1.主题图。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倒数的认识 2.分数除法的计算 3.问题解决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3.使学生会解决一些和分数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并掌握模型、方程、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除了把“倒数”从“分数乘法”单元移过来和把“比”的内容另设单元以外,本单元还有两个较大的变化。 1.删去“分数除法意义”的相关例题。考虑到学生对整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熟悉,修订后的教材不再单独设置有关“分数除法意义”的例题,只在相关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增加两类“问题解决”。 第一类是和倍、差倍问题(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以“几分之几”的形式出现的)。在这类问题中,有两个未知量,这两个未

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有两个。例如,第41页例6中,两个未知量分别是“上半场得分”和“下半场得分”,两个数量关系分别是“上半场和下半场共得42分”和“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解决时,可以设其中一个未知量为x,利用其中的一个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另一个未知量,再利用另一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设的未知数不同,列代数式和列方程所依据的数量关系不同,列出的方程也完全不同。例如,本例就可以列出如下一些方程。设其中一个未如果设上半场:x分如果设下半场:x分知量为x用代数式表示下半场:(42-x)下半场:x分上半场:(42-x)上半场:2x分出另一个量分(依据“下半场分(依据“下半场(依据“全场得得分是上半场(依据“全场得得分是上半场42分”)的一半”)42分”)的一半”,即“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列出方程42-x=x或x+x=42 x=(42-x)2x+x=42 x=2(42-x)(依据“全场得或42-x=2x(依据“全场得(依据“下半场42分”)(依据“下半场42分”)得分是上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或“上的一半”或“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半场的2倍”)虽然这些方程之间可以通过变形互相转化,但其背后的思考角度是各不相同的。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并通过不同解法的交流,养成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习惯。第二类是可用抽象的“1”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教材利用修路这一“工程问题”来引入,使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例如,学生会认为题中缺少解题的信息,此时,教师追问:缺少什么信息呢?学生会回答:不知道公路长多少千米。这样就很自然地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语言艺术 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组课文的主题是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组织教材,其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这一组教材选编了多种文学体例,包括两篇精读课文文言文《杨氏之子》和历史小故事《晏子使楚》,两篇略读课文是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在以课文学习为主的前提下安排了一次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发现、积累、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还安排了五下教材中唯一的一次“展示台”,它是作为展示小综合的学习成果而安排的。 教材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意图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习得语言的恰当表达方式,同时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如:在“导语”中点明了学习重点: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说的话妙在哪儿;感受剧本、相声的语言特点。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提出日常注意发现、积累不同特点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提示语、古今笑话等,并鼓励学生试写提示语、广告词。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单元的课文多为新体裁,且内容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学生会有较强的新奇感。这为教师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提供了契机。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三、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 3.积累优美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四、课例解读及教学建议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二)教学建议 1.设计思路

第一单元位置·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位置·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三、编排特点 1.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教材在编排上不但充分利用并及时提升了学生的这些已有经验。 例如,例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并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又如,练习一中的第6、7题,联系图形的平移及方位的知识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有定综合性的问题,加深对用数对确定位置内容的理解,体会这些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2.呈现丰富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材为学生呈现了丰富的生活情境。例如,联系国际象棋的棋盘,让学生确定棋子的位置;通过呈现地图册中的某一页,让学生了解在地图册中如何确定一个地点所在的位置。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四、具体编排 共安排2个例题。 例1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例2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1.例1(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编排思想: (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情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2)通过让学生找出坐在第二列、第三行的张亮同学,使学生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3)又给出了用数对表示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建议: (1)要使学生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2)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 (3)要使学生明确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2.例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教材分析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教材分析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third unit "Common Multiples and Common Factors" textbook analysi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教材分析 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本单元继续教学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要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为以后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准备。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第22~25页教学公倍数。主要是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第26~31页教学公因数。包括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练习五里还安排了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比较。 第32~36页实践与综合应用。利用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实例,教学用数字编码表示信息。 在“你知道吗”里,介绍了我国古代曾经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因数,也介绍了现代人们经常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在阅读这篇材料后,如果学生

愿意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是允许的。但是,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和使用短除法。编排的一道思考题,是可以用公因数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 1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领会公倍数、公因数的含义。 例1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都是形成新的数学概念,都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会概念的含义。 例1先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发现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并从长方形纸片的长、宽和正方形边长的关系,对铺满和不能铺满的原因作出解释。再想像这张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哪些正方形,从倍数的角度总结规律,为形成新的数学概念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揭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把感性认识提升成理性认识。 教材选择长方形纸片铺正方形的活动教学公倍数,是因为这一活动能吸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用同一张长方形纸片铺两个不同的正方形,面对出现的两种结果,会提出“为什么有时正好铺满、有时不能”,“什么时候正好铺满、什么时候不能”这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他们沿着正方形的边铺长方形纸片,就会想到正好铺满与不能正

《确定位置》单元教材分析

《确定位置》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确定位置的教学很早就开始了。一年级用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词,表示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在×的上面、×的右边是×。二年级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向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登。如×的正北方有×,×在×的东北方向。这些表示和描述:只是指出了物体的大致位置,不够准确。本单元继续教学确定位置,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从方向与距离两个方面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要联系已有的认识方向的经验,教学一些新的方向词语;还要应用量角和画角、量线段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比例尺的知识。由于涉及的知识技能比较多,教学可能会有一定难度。但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方向、体会距离,有利于发展空间观念。他们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相应的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 (—)在已有方向知识的基础上,教学新的确定位置方法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包括方向的知识和距离的知识。例1确定位置的描述方式是“灯塔1 在轮船的北偏东30°方向,30千米处”。其中“北偏东30°”是灯塔1相对于轮船的方向,“30千米”是灯塔离轮船的距离。然而“北偏东”是新的方向词语,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这些应该是例题的教学内容。“北偏东30°”是新的方向概念,它是什么意思?它怎么度量、怎么表示?也是例题的教学内容。“30千米”是灯塔1和轮船之间的实际距离,把它表示在平面图上需要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虽然实际距离化成图上距离是旧知识,却要和新方向知识结合起来应用,也是例题的教学内容。为此,例1把教学设计成四步进行,充分利用已经认识的东、南、西、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向,逐步构建确定位置的新方法。 第一步,呈现一艘轮船向正北方向航行的示意图,要求说出图中的灯塔1和灯塔2分别在轮船的什么方向。学生联系二年级学习的方向知识,能说出“灯塔 1在轮船的东北方向”“灯塔2在轮船的西北方向”。东北和西北,既是旧知识,也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所以说,这一教学是回忆并激活有关的知识经验,把学生带进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 第二,教学“北偏东”“北偏西”两个表示方向的词语。教材指出:东北方向也叫作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作北偏西。引出了描述方向的两个新词语。还有两个新词语“南偏东”“南偏西”在后面教学中陆续带

一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提纲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提纲苏教版五年级 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提纲(一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三单元)沈益萍一、原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识本单元生字53个,能正确描写认识的字32个。学习部首同字框、巾字旁、页字旁和门字框。在写字练习中重点写好上下结构的字。 2、正确朗读本单元6篇课文,背诵课文3篇、古诗一首。积累词语不少于45个,句子不少于10句。 3、继续借助拼音识字、正音,不断提高拼读能力。 4、通过听说活动和结合课文“说一说”的练习,学会用一两句话和同学进行口语交际,学习编个小故事说给别人听。 5、学习一些汉字的造字方法,并能根据汉字本身的规律把音形义结合起来识记生字。初步学习识字方法,掌握识字规律,提高识字效率,激发识字兴趣。 二、调整目标 1、继续培养在听说活动中能根据要求听清有关的内容,能静心听同学发言,听清同学讲的话,学习围绕一个内容表达。

(修改依据:听的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在这个单元中不仅要训练学生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而且应该培养他们静心听同学发言的习惯。说是写得基础,一下开始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一个内容展开,因为孩子在表达时往往会扯开。) 2、在语言环境中认识生字48个。 (修改依据:“象、苗、包、干、句”这五个生字在课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学生都会读,反而是同字框要着重强调。) 3、学习一些汉字的造字方法,并能根据汉字本身的规律把音形义结合起来识记生字。初步学习识字方法,掌握识字规律,提高识字效率,激发识字兴趣。能在本单元的识字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方法识记。 (修改依据:增加了“能在本单元的识字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方法识记。”的目标,主要是根据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以致用,激发强化知识。)三、学法指导 1、结合语言环境识记生字、积累词语。 2、继续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在识记生字的过程中巩固识字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