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论》的皈敬颂

如何理解《中论》的皈敬颂

如何理解中论的皈敬颂来自佛学阅读

00:00 15:35 河南安阳灵泉寺大住圣窟石壁上的龙树(右)与提婆(左)形象刻于隋代(589年)

《中论》的皈敬颂。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个皈敬颂有多重要。有一位5世纪前后的印度论师叫佛护,他在《中论》的注释里说,这一颂就是“如来法身”,这个推举的高度

应该说相当高了。他还说这一颂是整个《中论颂》的精要,除了这一颂以外的所有《中论颂》的偈颂,都是在解释这个皈敬颂。跟佛护大约同时代的还有一位瑜伽行派的著名论师无著,写了一部论叫《顺中论》,是解释中论的,但是不是

解释《中论颂》各个篇章、各个品的所有偈颂的,就是解释皈敬颂这一首偈颂,就写了一大部论,可见他也是非常推崇这一颂。在后来空观的沿习过程,以及般若经文献的发展过程中,龙树的这首皈敬颂几乎被大家当成般若经来看待。在巴基斯坦的吉尔吉特曾经出土过一部抄写于六七世纪的《二万五千颂颂般若经》,这个篇幅也就是我们大家常说的《摩

诃般若》或者《大品般若》。这个写本里有一段话,就是根

据龙树的这首皈敬颂,一句一句展开而成的,可以视作是皈敬颂的一个复述。后来编辑而成的一些杂篇的般若经,有的就直接把这首偈颂一字不改地收录进去,作为船若经的一部

分。下面我们就来读一下这么重要的这首《中论》皈敬颂。【鸠摩罗什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今译】无有灭亦无有生,无有断亦无有常,无有

一亦无有多,无有来亦无有去。佛说如是之缘起,戏论息灭而妙善,是诸说者中最胜,于彼我致恭敬礼。

抄于六七世纪的《中论颂》梵文写本八不缘起

我们来解释一下。首先皈敬颂的核心意思是说,佛说了这么样的一个缘起,所以我向佛敬礼。那佛说缘起是什么呢?这就是汉传佛教经常说到的一个术语,叫“八不缘起”。因为鸠

摩罗什翻译的时候用了“不”字,“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一共用了八个,所以叫“八不缘起”。而我的翻译呢,没有用“不”,用的是“无有”。这是什么考虑呢?其实,关于这首偈颂的梵

文原本的理论结构,还是有一些不同看法的。鸠摩罗什翻译的“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

我翻译的“无有生、无有灭”这些等等,都是对应的梵文中的

八个词。关于这八个词到底是形容词还是名词,从梵文原本上来看,都可以说得通。我认为这八个词应该是名词,而且是抽象名词。如果说是形容词的话,这几个词就是修饰缘起。缘起是没有生的缘起,也就是说缘起它自己不生,缘起它也不灭。这么说呢,也马马虎虎能说得过去。但是我觉得更好的一个解释方法,是把这八个词当成是抽象名词,就是说缘

起就是“无有生”的抽象性,缘起就是“无有灭”的抽象性。我在《龙树的空观》这个讲座中说过,一定要把“缘起”和“缘生法”这两个概念分开。缘起是一种抽象性,是一种规律,一种原则。那么这种抽象性的缘起,它本身就是无生这种抽象性,这种原则,它本身就是无灭这种原则,它本身就是无断、无常、无一、无多、无来、无去这些个原则。这样,把这八个词都当成是像缘起这个概念一样的抽象规律性来理解,我认为更通畅一些。当然,在汉语里很难把这种深层的细微的意义表达出来。我选择了无有这个词——“无有生、无有灭”,

感觉更像一个名词,而用“不生不灭”呢,就感觉像是一句话,不像是名词。只能说尽量靠近一点,汉语有时候翻译比较模糊,这个“无有灭无有生”用英语翻译一下,可能更明确一些,应该翻成“the voidness of cessation, the voidness of origination”,它是一种抽象性,“voidness”,是没有生没有

灭的这种抽象性质,这种规律性,这样就是缘起,佛说缘起就是这种东西。15世纪的抄本插图中的龙树形象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甚深缘起

可能有人会问,缘起就是依缘而生起,听到“缘起”这个概念

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依缘而生起,那怎么能说缘起这种规律是不生不灭的规律呢?大家都觉得应该是一个“相互观待”、“有生灭”的规律。乍一听呢确实是这样。佛说缘起是一个不

生不灭的理,是一个不生不灭的性”,这太难理解了。佛护在他的《中论释》里这么解释:为什么要讲缘起呢?因为缘起就是一切事物的真实性,也就是说是整个宇宙人生的本质。那么什么是这个真实性的本质呢?佛护说,就是无自性性。所以,无自性性就可以概括这所有的八个词:无有生的性质,无有灭的性质,无有断的性质,无有常的性质,一言以蔽之,就是无自性性。大家如果听过我前面的讲座内容应该知道,我反复强调无自性就是不存在,所以说呢缘起就是“不存在性”。既然是不存在性,自然,这里边没有生,没有灭,没有一,没有多,没有来没有去。说到这里,可以给大家介绍一段佛护《中论释》第七品的内容。佛护这个人写的东西非常的生动,有段子手的潜质。他在注释里设计了这么一段话:有反对者说:你破这个破那个,破得倒是挺利索,你这就像是大刀耍得利索,回屋就把自己娘给砍了。你破生,生是什么呀?生是缘生,是缘起,而缘起是什么呀?是诸佛之母,你破依缘而起,因缘生灭,这不是耍大刀,拿自己娘练着玩吗?佛护接着回答说:不对!缘起不是生灭。那缘起是什么?佛护说:缘起是自性寂灭。自性寂灭就是无自性性,这就是缘起的真正含义。缘起,字面意思来看确实是依缘而起,而正是从这种依缘而起的生灭变化能够推出,没有一个常一不变的存在,就是没有自性的存在。而自性是存在的主体,是存在的身份。没有这个身份,还有什么东西能存在呢?所以,

从生灭形式的存在,就可以推出什么都不存在,这就是无自性性。所以,不管是说“八不缘起”,我翻的“八无有缘起”,还是我们经常说的“甚深缘起”,还是佛护说的宇宙人生的“本质真实性”,就是这个“无自性性”。佛护说这个皈敬颂是如来法身,那么其实,甚深缘起就是如来法身,无自性性就是如来法身。抄于六七世纪的《中论佛护释》梵文写本(局部)戏论息灭

下面接着看。佛说了这样的一个甚深缘起,是“戏论息灭而妙善”。也就是说这样的一个缘起理,它能够息灭戏论。戏论是什么呀?就是凡夫的错误认识。我们也能想像出来,什么是这种错误认识呢?那就是认为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一有多、有来有去,有这个我们面前变化万千的大千世界。可以说这些生灭、一多、来去、常断,涵盖了我们所有的对世界的认识,我们所有的思维都是戏论。戏论是错误认识,这个没问题。如果再深一步解释的话,戏论就是一切业行、一切烦恼的根源。这里可以参考一下《中论》的第18.5颂。简单说一下我的翻译:业、烦恼灭故解脱,从计执有业、烦恼,从戏论有彼等执,于空性中戏论灭。我们知道缘起就是空性,甚深缘起和空性这种道理,都能够灭戏论。而从戏论有什么呢?“有彼等执”,有这些个执着。而从执着能生什么呢?生起来“业、烦恼”。所以,戏论就是无明,就是一切业、烦恼的根源。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什么道理呢?我们总说的

烦恼、痛苦、不道德,种种的现象,究其本质都是一个认识问题,都是从我们的错误认识生起来的,抓到这个错误认识,就抓到根子上了。17世纪西藏绘本中的龙树形象

Cha tshad kyi dpe ris Dpyod ldan yid gsos, Cüppers, et al., Brill 2012,pl. 234.

法性涅槃

下面看这三个字“而妙善”,我打算在下一版修订一下,改成“是至善”。戏论熄灭是至善。这个至善在梵文里就是?iva。

大家可能听说过,印度三大神有一个神叫湿婆,湿婆就是?iva。但这里指的不是湿婆神,指的是一种最高的幸福,最高的福祉,最高的善。所以翻成“至善”可能更清楚一点。这个最高

的善,?iva,在佛教里就是涅槃的代称。所以,这里说的就是缘起是一切戏论的息灭,它本身就等于涅槃。我们知道涅槃是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也是宇宙人生的终极本质,法性涅槃。甚深缘起就是法性涅槃。

西藏江孜白居寺壁画中的龙树形象礼赞佛陀

下面接着看最后两句,是诸说者中最胜,于彼我致恭敬礼。“诸说者中最胜”就是说法者中最了不起的。说了什么就是最

胜者呢?说了缘起。所以才要向佛敬礼。大家注意,这里边其实很有得说道。这个很明显是在赞佛。赞佛的偈颂在印度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赞扬佛的身相圆满,赞扬佛的慈悲度世、神通广大种种种种。但是你注意这里龙树赞佛,赞的是什么?

是说佛讲了一个道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才觉得佛你最了不起,我才向你敬礼。从这里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既然我们的所有业、烦恼,种种痛苦,都是因为错误认识戏论而产生的。那么能够灭掉戏论的这个甚深缘起,这个甚深空性,这个无自性性,这个告诉我们所有头脑中的生灭、一异、断常、来去这些戏论都不存在的这个不存在性,就是最伟大的,就是如来法身。佛的伟大之处,众善的归处,就是这个。

系列讲座叶少勇主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