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应实行“紧凑型”城市规划布局

低碳城市应实行“紧凑型”城市规划布局
低碳城市应实行“紧凑型”城市规划布局

专家:低碳城市应实行“紧凑型”城市规划布局

来源:科技日报作者:华凌时间:2009-9-7[评论]嘉宾:仇保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胡秀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

陈秉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杨富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吴昌华(气候组织中国办事处总裁)

仇保兴

杨富强

俞孔坚

陈秉钊

胡秀莲

吴昌华

■对话背景

构建低碳生态城市逐渐成为我国各城市热切期望发展的新方向,而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态城。没有现成可借鉴的模式,唯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目前,我国个别城市构建低碳城市的热情高涨,“低碳”似乎成了一个时尚标签。然而,发展低碳城市究竟需要怎样的建设构想?又如何探索出适合我国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呢?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了解我国低碳城市的整体规划构想,以及各个城市的不同发展模式,探寻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之路。

主动从初级工业文明跨越到生态文明

主持人:据气候专家分析,在排放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的过程中,一些中心城市的“贡献”不小。您们如何看待这种状况?

仇保兴:3年前,联合国宣布人类正式进入城市化进程。而我国以全球7%的耕地、7%的淡水资源、4%的石油和2%的天然气储量来推行全球21%的人口城市化。如果遵循美国的发展模式,人类的城市化需要3个地球的资源才能办到。所以,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而言,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是应对资源环境问题的系统工程,也是应对气候变暖的主要手段,更是推行生态文明的主要支撑点。

目前国际上城镇化发展有三种模式:第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城市低密度蔓延,以私人汽车为主导的机动化,一次性产品泛滥等,其结果是美国以占世界5%的人口消费着全球1/3以上的能源;第二,塞奇·拉脱谢尔(Serge Latouche)等人的反增长计划,特点是消极看待城市化和工业化,主张用非增长的社会来代替目前增长的社会;第三,主动从初级的工业文明跨越到生态文明。显然,前两者都是不可取的,而后者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杨富强:据WWF统计,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城市总数从193个增加到661个,其中特大、大城市分别从13个和27个增加到54个和85个。到2006年末,中国城镇化水平约为43.6%,正处于城镇化加速进行的过程中,预计到2050年会提高到75%左右。

气候变化对中国来说是个契机。实际上,中国已经在探索自己的道路。解决方案到底是什么?很多人认为低碳对中国的发展是限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低碳发展是中国的契机,一个大国的和平崛起。

城市需要“大脚”革命

主持人:这几年,您的设计频频在国际上获得景观设计大奖,如秦皇岛汤河公园绿荫里的“红飘带”、中山岐江公园、浙江黄岩永宁公园等项目。请谈谈您的心得及秉承的理念是什么?

俞孔坚:从规划设计角度,我国许多城市一开始走的是“小脚”思路,犹如古时女人裹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价值观和审美标准的小脚文化。于是当代城市为了无用的美丽,扭曲和致残躯体,形成了小脚主义+美国巨物主义消费观的特征。

例如拔野草种观赏草,人工草坪昂贵且娇弱,使丰产的土地变得无用化;建造美艳无用的巨物,许多城市建造了的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大型建筑如“鸟巢”、国家大剧院或CCTV大楼,让人不知如何维护。我们75%的地表水已经被污染,国土变得枯黄。而大脚是生产、丰产的,所以城市要进行一场为了生存的大脚革命,开展空间战略,提供生态服务,开展反过来的规划,必须从区域开始。

生态城市必须是生态优先,大脚美学就是让城市和土地回归健康、丰产且美丽。

推动“紧凑型城市”发展

主持人:如果一座城市是低碳、生态的,那应该是怎样的状态呢?

陈秉钊: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而紧凑型城市是明智的选择。

美国延续了近一个世纪的郊区化,终于认识到“拥有大块基地的独立式住宅已变得越来越不切合实际。维持两辆小汽车的花费一年多达1万美元”。这种蔓延式的分散布局使得城市必然造成过分依赖小汽车,这十分不利于节省土地、节省能源,是不可持续的。

以往人们批评“摊大饼”,于是组团式城市备受推崇,让郊野大自然穿割到城市中来,以改善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但也往往使城市被人为地划分成若干小城镇,不但增加了彼此交通联系点距离,更重要的是切断了人气,降低了城市的繁华度,不利于第三产业的生存与发展。

从简单的几何学原理可知道,同样的面积,同样的周长最短,即最紧凑,也就意味着提高城市的效率。所谓紧凑型的城市并不意味着挤成一团,对于大城市,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公共交通

为发展轴,轴上串结次级中心的轴心结构。越近轴心密度越高,越远离轴心密度越低,越融入大自然。各轴间以田园、森林契入。空间距离虽增加了,但在轴线快速交通下,时间距离反而缩短了,城市是紧凑的,能源利用得到整合。从规划理论和方法上采用公共交通引导开发,把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真正结合起来。

发展适合不同城市的低碳技术

主持人:什么样的城市可以称为低碳生态城市?现在启动了哪些低碳生态城市的项目?

胡秀莲:城市是全球经济中的最活跃的部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和促进人与自然规律和谐相处的重要领域和关注点。然而,目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表明,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的概念是有区别的。

低碳城市关注的是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其经济发展模式、能源供应、生产和消费模式、技术发展、贸易活动、市民和公务管理层的理念和行为等是否体现为低碳化。不同的城市可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寻求适合自己的低碳发展道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是推动碳审计;制定低碳城市战略与计划;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和未来碳减排方案;提高城市规划、土地使用、建筑物基础设施的效率;发展公共交通;加强与世界其他大城市间的合作;推动有利于低碳的立法工作;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实施一些示范项目等。目前在北京、保定、南京、无锡和上海等城市均选择了适用自己的措施,进行着迈向低碳城市的实践活动。

目前,国内一些主要的城市已经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贵阳成为我国第一个生态城市的试点,深圳、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杭州、绍兴、佛山、厦门、青岛等城市都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

杨富强:2008年1月,WWF在北京正式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我国首批试点城市。为了实现低碳城市的目标,在未来的几年里,WWF将从上海与保定这两个试点城市的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中,总结出可行模式,然后陆续向全国推广。

吴昌华:2009年初,气候组织在中国启动了促进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具体目标是3—5年内,在中国发展15—20个低碳城市,如德州、贵州等,建立低碳生态城市网络体系。策略是与地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民间组织和科研院所等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城市为基础促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导能力;推动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制度创新,并以此推动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并

考察当地的低碳技术水准,建立起国内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库,因地制宜的向不同的城市推荐低碳技术的解决方案。

■延伸阅读

何为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OYanitsky)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城市应满足以下八项标准: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

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

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

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

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

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

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

专家:“低碳城市”应纳入国家战略

2009年第35期的《瞭望》发表了该刊记者采访专家后的文章《“低碳城市”应纳入国家战略》,现摘录如下:受访专家分析认为,应抓住有利时机,将低碳城市建设纳入国家发展规划。

思路一,尽快组织战略研究,统筹考虑我国的发展阶段和能源结构,把握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明确战略定位,制订适合国情的低碳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创建清晰稳定的政策框架,并逐步建立和提供有效的法律保证。思路二,做好低碳经济政策与现有“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的相互衔接。思路三,选择市场经济成熟、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地区抓紧实施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工作。思路四,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由政府主导或借助“中间力量”,促进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咨询公司、投资公司、科研机构及媒体等多方面力量的参与和合作,促进企业决策者和公众转变观念,发动全民参与低碳城市建设,引导公众进行相应的行为建设。

住区规划布局形式

住区规划布局形式自古至今,住宅在人们的生活中始终扮演了一个承载生活的角色。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产力水平和生活面貌往往通过住宅建设及其相关问题的解决而体现出来,因此居住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建筑界和规划界所重点关注的对象。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解决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的居住问题,提供满足人们身心需求的住区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整个国民经济开始进入适度快速和相对稳定的发展轨道,而中国城市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经济的转轨和社会的变革也在居住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住区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阶段。一方面,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了迅猛发展的轨道,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聚集。以北京为例,人口规模已超过现有各项公共设施的承载能力,出现过度拥挤,交通阻塞,水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衣食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已经转向了住房,人们迫切需要尽快改善和提高居住条件。因此住区建设已不仅仅是解决住房问题,它已经同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 20 年,中国城市建设和乡镇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经济发展和政策的主导和推动下,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近 10 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平均每年大约以 0.6%的速度增长。按照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处于 30%的时候,将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在《2001 至 2002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专家预测,到 2020 年,50%的中国人口居住在城市,到 2050 年,将有 75%的中国人居住在城市。可以说,21 世纪是中国的“城市世纪” 城市住区建设水平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住区作为构成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注重生态价值、社会原则和人文关怀的住区规划理绪论与空间模式的研究,在我国起步不久,是规划与建筑学科的重要前沿,反映了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总趋势。 住区建设对城市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住区建设是城市化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居住作为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块,关系到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良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合集(一)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合集(一)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城市,城市就承载了人类大多数梦想与灾难。城市形态的出现第一次把人类分散居住的状态集中到城市里,同时,城市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家园,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从约旦河边最早的城市--耶利哥城,到现在正在建设的阿布扎比“零排放”生态城,时间跨度超过一万年。

目录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一日本北九州.pdf1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二阿拉伯马斯达尔.pdf2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二阿拉伯马斯达尔1.pdf3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三.pdf4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三弗赖堡.pdf5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三弗赖堡1.pdf6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四马尔默.pdf7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四马尔默1.pdf8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四马尔默2.pdf9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pdf10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1.pdf11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2.pdf12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3.pdf13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pdf14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1.pdf15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2.pdf16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3.pdf17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4.pdf18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七巴西库里蒂巴.pdf19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七巴西库里蒂巴1.pdf20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七巴西库里蒂巴2.pdf21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八芝加哥中心区脱碳.pdf22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九美国吉奥斯零耗能地.pdf23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瑞典哈马碧生态城建设.pdf24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瑞典哈马碧生态城建设1.pdf25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瑞典哈马碧生态城建设2.pdf26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一布里斯班CitySmart项目的措施.pdf27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一布里斯班CitySmart项目的措施1.pdf28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二日本横滨的气候变化行动计划.pdf29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二日本横滨的气候变化行动计划1.pdf30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六种形式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六种形式 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讲,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层次与节点,上通城市下达小区、组团直到住宅内外空间,各空间层次有不同尺度和形态。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实态可概括以下主要形式,大力提昌节约、集约式布局: 一、片块式布局 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并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一些居住区常采取与体制结构的行政区划相一致的布局形式,按体制规模划分地块,各地块配以相应的公共设施,并遵循日照间距布置建筑,因而自然地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如北京五路居居住区,规整地将基地划分了四个居住小区片块,分别在各地块内配以小区中心,四个小区又配置一个共同的居住区中心,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吉林市通潭大路居住区,则将基地细分出20个居住组团地块,每个组团用地2.5~5hm2,分别在每个组团配置相应的活动中心,20个居住组团共同的居住区中心沿干道布置,形成“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上海曲阳新居住区,则按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体制结构划分用地分别设置各级中心,形

成三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 二、轴线式布局 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如上海三林苑小区,以一步行水街为中心构成“水”轴线布局形式。百米长形水池,配以不锈钢群鱼雕塑、小天使喷泉、天然巨石、植草砖、架空层、孤形长廊,并以大片草坪(7500m2)衬托,具有显明的欧陆风格。广州东辉广场居住区,为一“路”轴线式布局,其特点是面对纵横两条城市干道穿越基地的不利条件,因势利导运用轴线式布。局手法,将公共服务设施绕两干道交叉口布置,形成聚合强大的居住区中心,同时用纵贯南北的步行绿带——绿轴,将基地南北边界滨河绿地连成一气,绿带内布置小学、托幼等日常性公共设施,成为有生气的信息传递纽带,各组团与绿带相通。此外还设一环形道路连通南北,以疏解纵横干道交通对居住区的干扰与分割。如此,被两条城市干道分割的基地便组成了有机整体。广东中山翠享槟榔小区,则采用多轴线的平行和交叉布局,将绿化景观、建筑群体串连起来,丰富而有序,尤其使一个个亲切的院落小空间统合成整体,不求宏伟场景但求温馨和谐。北京大吉城小区,以小区西北角的康有为故居广场为起点的

对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策略分析

对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16-01-06T09:38:38.4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8期供稿作者:樊会霞彭学昌王驰 [导读] 周口市规划建筑勘测设计院本文论述了在城市进行规划设计之时如何应用低碳设计理念 周口市规划建筑勘测设计院河南周口 466000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的形势下,降低碳排放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在进行城市规划与设计时,要把低碳理论作为主要的城市规划设计的方针,这样才有利城市的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基于此,本文论述了在城市进行规划设计之时如何应用低碳设计理念。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 在循环经济时代,人类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对自然的态度应该是和谐的,从消费产品到再生资源,是一种封闭式的物质流动模式。“低碳城市”是人类和工业走向文明的必然之路。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集中地,也是碳减排的关键,这就要求政府和相关人员大力进行低碳城市规划,旨在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碳排放的城市。当前低碳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认同和支持,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城市规划又是一个城市建设的基本依据,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深入了解并思考低碳发展模式。 1、低碳城市理念 所谓“低碳”,首次主张“低碳经济”的理念,之后又出现了“低碳社会”的理念,主要强调“生活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当然,现代人大多生活在城市,经济生产的重要区域也在城市,因此城市是实现减少能源消耗的关键。所以,发展低碳城市可以达到碳减排的目的,由此就产生了“低碳城市”的概念。从本质上讲,发展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落实低碳理念,进而实现城市发展的低碳化。 2、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概况 低碳城市规划理论涉及诸多学科且涵盖面很广,无法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来概括其概念。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本人认为低碳城市规划主要是对低碳城市的经济性、低碳城市模式建构、低碳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城市运行系统及相关低碳城市规划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在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如英国、日本等起步较早。英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探讨了空间规划与低碳规划之间的关系,制定了相应的低碳计划,建有贝尔顿零碳生态社区;而日本则在2004 年就开始了对低碳社会领域的研究,先继著有《2050 年脱气候变暖项目》、《迈向低碳社会的12 种对策》等,提出了诸如紧凑型城市规划、导入可再生能源以及通过节能来有效减排等具体措施。国内研究方面,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2009 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设想,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 个层面,初步提出了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另外同济大学的潘海啸等人也提出了适用于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 3、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作用分析 3.1、低碳城市规划的理念与策略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应以低碳的理念进行城市规划,传递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严重问题。具体的规划策略阐述如下: 3.1.1、将低碳城市规划与生态文明联系起来。实现城市的生态文明,是城市化发展的更高阶段,而基于低碳模式的城市规划应该注重二者之间的联系。无论是低碳城市,还是生态城市,其核心理念均是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生态文明注重的是城市发展中的内部环境,自然条件以及居民是否宜居等因素,而低碳城市则更为注重环保和绿色,因此可以说二者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生态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低碳城市则关注的是具体的污染问题和环保问题,将二者融合起来,能够构建出更为科学与健康的城市发展模式。 3.1.2、进行低碳城市的准确定位。在进行低碳城市规划的时候应该结合城市本身的实际情况对其发展方向进行准确的定位。城市规划中的低碳部分也应在现有编制之外独立进行编制,或者在规划时单独以章节的形式与其他内容分离,从而起到示范作用。充分研究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实践成果,结合我国城市的实际特征和环境需求,将低碳理念纳入城市规划编制中。 3.2、修订和完善低碳生态规划内容的标准与配套政策 由于现行的很多城市规划标准都是很久之前编制的,绝大部分规划设计标准并没有充分考虑低碳生态的技术要求。尽快对现行的城市规划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其能满足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只有有了合理科学的技术标准,才能让城市规划者做到有据可依,才能让低碳生态落到实处。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对积极响应城市低碳生态建设的企业进行鼓励和扶持,以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3.3、加大宣传力度 让“低碳环保”深入人心加大对低碳生态技术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将低碳生态运用到城市规划中时所能带来的好处,能充分的调动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的热情。只有公众有了节能环保的意识,城市规划中的相关低碳生态设备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3.4、倡导多样化的土地利用 倡导多样化的土地利用,规划好地块尺寸。20 世纪由雅典宪章所确立的功能分区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城市规划布局,但是其表现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其中,由于城市功能过于割裂所造成的市民出行距离的增大是近年来较明显的问题,也是造成碳排放攀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多样化的土地利用重点强调功能的“有效混合”,当代复合性CBD 的HOPSCA 模式就是一个有效的尝试。另外通过相关研究表明,在中心城区过多强调快速路网、高效率的小汽车交通系统是收效甚微的。因此,结合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状况及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前人提出了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5D”模式。在规划设计适宜步行与自行车出行方式的城市地块尺度时,即要控制在人步行最大距离的限度内,也要逐渐在市区结合生态网格建设自行车网格系统(一般认为以500 米左右的格网为宜),并辅以发展B R T、燃料电池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营造地块尺寸合理,出行模式多样的绿色城市体系。 3.5、加强城市低碳化发展模式的研究 对城市进行基于低碳发展理念的规划,并非仅仅是理念的引入或者方法的罗列,而是系统性的、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工程,只有实现低碳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够真正使城市得到低碳的益处。这就需要加强对城市低碳化发展模式的研究,在现有的发展经验和相关理论上构建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体系,通过低碳技术,结合城市的地理特点和地质条件,对其低碳路径进行科学设计。

低碳-生态化城市规划设计问题

浅析低碳\生态化城市规划设计问题 摘要:“低碳、生态、宜居,是21世纪的理想城市。”所谓“低 碳生态城市”,是指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生态城市建设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环保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生态型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顺应城市低碳化、生态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抉择,是转变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低碳城市;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abstract: “low carbon, ecological, livable, is the ideal city in twenty-first century. “ the so-called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 is refers to the city economy to low carbon industry,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as the dominant mode with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blic life as the idea and behavior of the government, with low carbon, ecological society as a bluepri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the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choice to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city, ecolog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transform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keywords: low carbon city;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_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1 年 第35 卷 第2 期 VOL.35 NO.2 FEB. 201120 【摘要】从高碳化城市等现象出发,指出我国当前城市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并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转变发展方式思考绿色城市设计再到低碳城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及其主要内容,最后从设计者、消费者和管理者等角度提出了实现由绿色建筑到低碳城市的现实路径。【关键词】新型城市化;绿色城市设计;低碳城市 ABSTRACT: Based on the phenomena of high carbonation city and the lik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un-sustainability of China’s current city development model. Under the point of development mode conversion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Proposal”, the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transition from green urban design to low-carbon city and their main contents. Finally, it brings forward the accessible path of realizing the transition from green building to low-carbon city with the views of designers, consumers, and managers. KEYWORDS: new-type urbanization; green urban design; low-carbon city 1 高碳城市与高耗建筑: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人类文明的建立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1]。当前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阶段,由于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高碳城市与高耗建筑这种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其具体表现是:高碳城市:从城市总体层面看,显见的有3种问题:一是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格局的不合理,就业-居住-服务空间的错位配置,职住分离带来了诸如低效出行等一系列不集约行为;二 是私人汽车无节制的发展造成城市的离散化、郊区化,很多大城市重蹈美国洛杉矶覆辙,“摊大饼”式的蔓延大大增加了城市的出行难度,“堵城”现象在我国已经司空见惯;三是城市产业发展高能耗、资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城市运行的高碳化。高耗建筑:主要表现为两种问题,一是高耗材的豪华和异型建筑,由于建设者的好大喜功和设计师过度的求新求异,造成了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过度浪费,有的甚至达到了奢侈的程度;二是高耗能建筑,要么过度依靠人工能源将建筑与外界环境隔离运行,要么过度开放缺乏必要的隔热等措施,节能环保意识缺乏。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单位建筑能耗是同纬度西欧和北美国家的2~3倍,而每年新增近10亿m 2新建建筑也只有15%~20%执行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这种高能耗的发展显然已经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严重背离。2 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十二五”城市规划设计的新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第一部分就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建议》还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等战略观点,而另一方面看,“十二五”时期又是我国城镇化继续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城市发展与建设与生态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加剧,这就要求必须转换城市化模式,以新型城市化模式协调城市化发展与生态文明提升的关系。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引导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必须贯彻“要从根本上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总体要求[3]。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 王建国 王兴平 【作者简介】 王建国(1957-),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 事。 王兴平(1970-),男,东 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 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10-12-28 【文章编号】1002-1329 (2011)02-0020-02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项目部分成果(项目批 准号:50978052)。——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 GREEN URBAN DESIGN AND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UNDER THE TREND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WANG Jianguo; WANG Xingping

第三章城市规划布局结构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城市规划布局结构的基本概念 现代城市规划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先后吸收了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成果,并以传统的工程技术学科和建筑艺术理论为基础,不断选择、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广阔理论基础和特点的综合性学科。 由于城市规划的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所形成的理论和方法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诸多相关学科中不断选取并进行实用化和现代化处理,实现了理论结合实际的过渡,并不断充实发展城市规划学的理论和方法,成为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实用技术学科。例如,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中关于城市化的理论,社会学中关于人口与劳动资源形成的学说、关于社会基础结构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学说,经济地理学中关于生产和人口空间分布的学说,城市地理学中关于地域结构的学说、生态学中关于保护自然环境和创造人工环境以及人—技术—环境协调的思想等,都对充实、深化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作出了贡献,而现代工程技术诸学科的迅速发展,现代数学和计算技术的应用,为不断充实、发展、更新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开创了良好前景。现代城市规划学是在多种学科结合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实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在指导当代城市和空间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城市形成因素 这一概念是建立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之上的。城市是在社会劳动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性经济综合体,是国家和地区经济中心和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功能和物质要素越来越复杂。但对城市的发展、衰退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构成城市许多物质因素中的一部分。理论工作者称这部分因素为“城市形成的因素”(以下称形成因素),其特点是因素所产生的效果和作用主要不表现于本市,而超越于本市的范围。它的产生和存在主要不决定于本市而决定于超越本市的经济的、社会的或政治的因素。在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主要取决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布局和计划的平衡。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则取决于因素所能形成的利润率和所需要的市场区(服务区)。如果它的市场区小

低碳城市建设规划手段

低碳城市建设的城市规划手段 陈群元喻定权 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经济活动的重心在城市,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也在城市,建设低碳城市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体现和重要内容。建设低碳城市应重视城市规划、建筑节能和规划环评等领域。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 一、对建设低碳城市的总体认识 建设低碳城市,首先要对低碳经济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也是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等一脉相承的概念。低碳经济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紧密关联,既包含资源节约的内容,又包含环境友好的内容,但是,低碳经济并没有涵盖两者的全部内容。资源节约包括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等一切生产资源的节约,而低碳经济的重点是针对节能、节材。环境友好是与大气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一切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持良好共存的状态,而低碳经济

的重点是改善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因此,我国提出的两型社会建设包含了比低碳经济更宽泛的内容,更切合我国的国情。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等一系列政策与国际接轨的做法。 低碳城市的本质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目前,发达国家建设低碳城市的经验主要包括:发展清洁技术、清洁能源;推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和建筑;制定高效的交通运输规划;倡导资源回收利用和绿色消费。建设低碳城市,一是着眼于“碳源”的替代、减少和提高效率,二是着眼于“碳汇”处的吸收。其中,最积极的方法是减少输入端的高碳能消耗,这需要把重点放在推行低碳导向的新型工业化、新型现代化及具有整合作用的新型城市化方面。新型工业化就是要大力发展低碳型、循环型的物质经济来减少碳排放;新型现代化就是要大力发展公共型、服务型的消费来减少碳排放;新型城市化就是要大力发展紧凑型、组团型的城镇空间来减少碳排放。此外,要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率来提高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二、降低能源消耗的规划手段 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为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2006年我国GDP总量大约占世界的5.5%,但是能源消耗却占15%。我国规划建设领域的高能耗现象也相当严重。建筑业的高能耗贯穿于建筑材料生产、施工及后期运行、拆除等各阶段。具体表现为:规划布局不合理,因基础调入的改扩建造成大量建筑非质量问题被拆除;传统的建筑施工模式产生大量的能源浪费;当前绝大部分住宅建筑都以毛坯房形式交付,而后进行二次装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1.雅典宪章: 2.城市性质 3.城市规划 4.城市人口 5.城市绿地 6.城市用地区划 7.城市用地 8.热岛效应 9.城市空间系统 10.三类用地 11.城市景观规划 12.对外交通用地 13.居住用地 14.城市公共中心 15.城市总体布局 16.城市开敞空间 17.分质给水系统 18.干道网密度 19.城市用地选择 20.城市设计 21.城市更新 二.问答: 1.“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目的的界定。 2.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意义)和基本任务。3.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4.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5.城市用地的属性。 6.对城市用地自然环境条件分析的内容。 7.进行用地评定时要注意哪些因素? 8.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9.工业用地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10.居住用地组成的内容。 11.公共设施分布规划的要求。 12.城市绿地的功能和作用。 13.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4.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如下: 15.山区城市布局的形式及其特点。 16.水源选择要考虑的因素。 17.城市管线工程的分类。 18.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19.城市广场的类型和广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20.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内容。 21.城市设计的内容和类型。

1.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该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市规划: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4.城市人口: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该城市的社会主体。5.城市绿地: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场地。6.城市用地区划:城市地域因为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而需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 7.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8.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9.城市空间系统: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决定城市集聚效益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城市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合理性和运营的有效性。 10.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和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 11.城市景观规划: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的基本构思。 12.居住用地:由几项相关的单一功能用地组合而成的用途地域,一般包括住宅用地、与居住生活相关联的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用地。 13.对外交通用地:指铁路、公路、管理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及其附属设施等的用地。 14.城市公共中心:居民集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地方,是公共设施相对集中而组合有序的地区或地段。 15.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通过城市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体现出来。 16.城市开敞空间:是在城市的建筑实体以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是人与社会、自然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17.分质给水系统:取水构筑物从同一水源功不同水源取水,经过不同程度的交公过程,用不同的管理分别将不同水质的水供给不同的用户的系统。 18.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 19.住宅群体空间组合:运用建筑空间构图的规律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段,将住宅、公共建筑、绿化种植、道路和建筑小品等有机地组成完整统一的建筑群体。 20.干道网密度: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在城市用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通常用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表示。 21.城市用地选择:根据城市各项设施对用地环境的要求、城市规划布局与用地组织的需要,对用地进行鉴别与选定的活动。 22.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23.城市更新:将城市中已不适应一体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三.问答题: 1.“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目的的界定。 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宪章认为:(1)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2)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3)新建居住区

城市住宅区设计规范

第一章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 1、在一个城市中,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到城市建设总用地40%-50%。 2、住宅区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 第一节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 3、居住区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6000户,用地50—100公顷。 4、居住小区规模:人口10000—15000人,户数3000—5000户,用地10—35公顷。 5、居住组团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1000户,用地4—6公顷。 第二节社区 6、社区概念: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 7、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 1.有一定的社会关系 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 3.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4.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8、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它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系。邻里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自觉帮助型第二层次:愿意帮助型第三层次:应该帮助型 9、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住宅区规划理论 10、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 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 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 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 4.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 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交通,保障居民安全和环境安宁是邻里单位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11、住宅区一般均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 12、社区系统可分为:生活保障系统育才就业系统交流参与系统运营系统 13、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社区发展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共享社区原则 14、满足人的需求应该考虑的因素 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1)适居性 卫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环境卫生,如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等; 二是生理健康卫生,如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等。 安全: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人身安全,如交通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等; 二是治安安全,如防盗、防破坏等犯罪防治。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如购物、教育(上学、入学等)、交往、户内户外公共活动(儿童游戏、青少年运动、老人健身、社区活动等)、娱乐、出行等,包括各类各项设施的项目设置与布局。舒适:物质与非物质 15、识别与归属: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要素场所与居住环境的心理归属感具有密切的关系,而特征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社会归属性直接联系。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的低碳规划探讨——以北京CBD东扩区为例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的低碳规划探讨 ——以北京CBD东扩区为例 唐勇王钰溶魏宗财 摘要:中央商务区作为城市重要功能区,其低碳生态发展模式的确立对于城市探索低碳生态发展模式将产生积极影响。本文以北京CBD东扩区为例,着重探讨现代CBD建设如何通过构建地区性复合型的绿色基础设施来达到减少碳排放、打造低碳CBD的途径。通过构建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底,使其与地区交通、建筑、绿色公共空间等相结合形成复合系统,考虑商务区土地效益形成生态弹性格局,最后落实至地块的绿色容积率控制,实现CBD的低碳规划。 关键词:低碳规划;绿色基础设施;中央商务区;生态弹性格局;绿色容积率 1 引言 2008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提出针对当前及今后应对气候变化形式的严峻性,应该把低碳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9)。 顾朝林,谭纵波等认为中央商务区是城市中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开发建设强度高、能源消耗大,需通过合理组织不同功能的用地和建筑物布局,控制适当的开发强度,并针对不同情况采用能源集中供给、区内能源再利用、绿化汇碳以及采用绿色建筑技术等手段达到综合降低碳排放的目的(顾朝林等,2009)。周向红认为中央商务区是城市人口聚集、分布、土地利用方式、工业化水平及趋势的综合表现,而高度聚集导致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人口过于密集等负面效应的出现(周向红,2008),须尽快开展健康城市规划。 城市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即CBD)作为城市重要功能区,其低碳发展模式的确立对于城市探索低碳生态发展模式将产生积极影响。本文拟以北京CBD东扩区为例,着重探讨现代CBD建设如何通过构建地区性复合型的绿色基础设施,以构建生态弹性格局、增加绿化汇碳等手段减少碳排放,打造低碳CBD。 2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GI,Green Infrastructure)指的是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开放空间网络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这一网络具有自然生态体系功能和价值,总体构成保证环境、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Benedict M, McMahon E.,2006)。在比较微观具体的语境中,它可以指代具体的相关工程设施或绿地的斑块、廊道,甚至一片次生林、一棵树,

低碳城市规划设计

低碳城市规划设计探讨 摘要:低碳城市应当被理解为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低碳理念”实际上是“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理念的延续。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低碳城市更新规划的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设计 abstract: low carbon cities shall be understood for through the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sumption idea and change the way of life. “low carbon concept”is actually “ecological c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related ideas. based on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and of low carbon update the design of city planning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low carbon cities;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低碳的概念 低碳,即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是基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提 出来的发展策略,也是为了节约能源而提出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是“低碳”的基础

低碳城市及城市规划

低碳城市及城市规划 背景: 1.全球气候变暖 2.能源不合理消耗和环境污染 3.单位GDP能耗较大,产生的CO2也高 4.地球资源枯竭,不能遵循西方城市化的模式 5.城市化进程进入第二阶段,城市化速度加快 含义:从城市碳排放构成上:强调建筑、交通及生产3大领域内的低碳发展模式,并涉及新能源利用、碳汇及碳捕捉。其次是城市发展中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及风能等零排碳能源,替代常规能源。最后在城市中加强森林、沼泽及湿地等生态系统的规模,最大限度地吸收储存CO2,减少已经释放到大气中的CO2含量。 城市规划策略: 引导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采用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足实现“低碳城市”的重要策略 1.低碳城市目标下的区域规划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加速向城市转移,城市向周边区域蔓延,内部功能转变.人口外迁和工业园区建设,使得城市的生活、就业活动范围扩大,城镇间联系密切,伴随日益增长的交通出行需求。而由于公共交通的在耗时和舒适度上的劣势,使得小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而造成高碳排放。 在整个区域层面, 1)结合有轨道或区域公共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通过空间整合与控制小汽 车的使用,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标; 2)同时,区域规划要强调区域公交网络与区域空间布局模式相适应 3)区域空间结构的调整应当配合就业、居住的规划才能共同实现“低碳”的城市 发展目标。 2.总体规划下的低碳城市空间结构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下构建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首先应注意城市密度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已证明通过密度控制可以实现城市的紧凑发展,从而减少出行。达到“低碳发展”的目的。 方法: 1)城市空间管制: ①精明增长下的空间增长边界 ②以绿楔间隔的公共交通走廓型的城市空间扩张方式,将新的开发集中于公 共交通枢纽 2)城市综合交通: ①减少出行的需求和距离,支持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限制小汽车。 ②从开发建设来看,优先考虑方便步行导向开发,到自行车导向开发,再到 公共交通导向开发(TOD) 3)城市土地利用: ①以短路径出行为目标的土地混合使用。一个错综复杂又富有条理的多样化 土地使用。使得彼此间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社会中都不断地相互扶持 ②适合行人与自行车使用的地块尺度

浅谈城市规划中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

浅谈城市规划中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26T17:21:34.133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25期作者:刘欢 [导读] 本文介绍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和当前的现状,总结了若干低碳生态规划设计的问题,并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策略,最后还归纳了低碳城市规划发展的一点建议。 刘欢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要:为推进低碳生态规划的实施,应在各个规划层次引入低碳生态规划的编制要求,低碳生态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和编制的重要内容,在城市规划编制管理的各个阶段,都应体现生态规划的理念。还应根据城市规划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确定低碳生态规划不同的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建立长效机制低碳生态规划的建设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把低碳生态规划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效。本文介绍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和当前的现状,总结了若干低碳生态规划设计的问题,并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策略,最后还归纳了低碳城市规划发展的一点建议。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探讨 前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城市建设的新趋势,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特别是中国目前正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如何协调城市化与低碳化、生态化的关系,是一个值得重视并需认真探讨的问题。因此,规划建设低碳生态城市,让低碳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始终,成为建设低碳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 一、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及现状 1、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首先,低碳生态城市具有综合性特点,通过规划、建设、政策以及各个阶层的社会力量一起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可促进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互动,可改善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发展的方式。其次,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并符合城市发展特色的规划,在规划思想里导入经济、社会、生态的因素,按符合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生态规划。它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2、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现状 目前,虽有若干低碳城市的试点在围内开展,但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与理论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低碳城市规划发展所需关键技术尚不明晰,以致国内低碳城市建设工作流于表面、难以深入。而低碳城市的规划发展因缺乏科技支撑也存在盲目性,相关部门也很难进行有效的引导、管理和评价。 城市规划中缺乏公众利益诉求 1)历史文化建筑等受到严重破坏。为了经济利益,一些城市规划没有考虑历史文化的保持,使一些城市的历史建筑、城市风貌遭受了灭绝性的毁坏。 2)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调控作用已经减弱。许多城市规划缺乏延续性和严肃性,一方面,城市规划可能随着政府主管领导的变动而变动;另一方面,有些城市规划的实施进程又滞后于规划的期限。 3)城市生态受到破坏,环境污染加剧。比如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地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4、城市中的各种能源的消耗增长速度惊人,且由于城市中对能源的极度使用导致城市环境的愈发恶劣,空气质量急剧下降、水资源浪费、声噪污染及城市中固体垃圾堆积严重等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业发展。 三、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策略 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在城市建设中,城市空间布局对于城市运行的效率具有重要的引导、限制作用。我国大部分大城市的布局形态,除了少数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呈带状、组团状布局外,大部分的城市主要以团状的集中发展模式布局。这是由于城市建设中,没有进行有效的规划加以控制,导致城市形态无序蔓延的现象。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适应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城市的理性生长以及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同时能够使得城市的交通环保、有序,使得市民的生活更加环保。而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则会阻碍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2.城市产业的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国各地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利时机,先行先试,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大污染工业、设备和企业的退出力度,全面完成城区高污染企业的退出;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标准;制定低碳产业规划战略,将可再生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3.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为体现低碳理念,我们可以合理规划绿地系统,采用碳中和的方式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植物种植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绿化结构,以乡土树种为主,让其消耗掉居民平常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 4.低碳能源开发 能源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不论是生活还是生产,都离不开能源。目前,城市中应用最广泛的能源就是石油、煤,但是这两种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而且造成的污染比较严重,开发新能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构筑一条稳定、清洁、经济、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四、低碳城市规划的发展建议 1.加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 根据调查发现,在我国的城市生态用地在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下,尚未将应有的生态效应发挥出来。主要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