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机械强度的可靠性设计

浅析机械强度的可靠性设计
浅析机械强度的可靠性设计

?76?扔掰2004年第31卷增刊

件可以派生该零件族的任何一个零件,零件可以继承复合零件的全部特征或部分特征。之后,在三维零件样板的基础上确定一组设计参数来控制模型的形状和拓扑关系,并建立零件族设计参数的系列尺寸。最后,通过选择不同系列尺寸来自动生成零件的三维模型,从而实现三维零件库的创建。

4.2生成三维零件样板

利用uGNx的Panfamilies工具可以方便的定义零件主要参数生成系列化零件数据库。进入TooIs一)PartfamiIies.选取表达式中的D、,,l、s作为提取参数,设置好保存目录,选择crea_te命令进入Excel工作表。在Excel里面,根据标准零件系列尺寸或标准件的标准规格尺寸录入零件控制参数的值。如图5所示。保存族并退出Partfamilies。带Excel参数表的三维零件样板生成。库方法简单,不需要编程,不涉及复杂的数据库技术,很适合产品设计和开发人员。

参考文献:

【l】【美】.unigr印hicss01utionslnc.等.uG相关参数化搜计培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马秋成.等.uG实用教程cAD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上接第73页)

将它们联合起来组成可靠性向量{昧,%,PF}。这样,就给出了关于结构工作状态随机性的更全面的估计,有利于工程的设计和决策。其次,在该方法的分析过程中,具体计算全部使用常规(即“安全一失效”二级工作模式)的计算方法,因此没有带来任何新的困难。

3结束语

鲫an㈣es中录入数据…I入样柞茬焉竿篙篙盘勰嚣蓑雾

轧瓣黧燃燮黧入兰型黑竺:套竺萎黧窑麓嬲薹鬈嚣曩纛竺苎列黧要塞寰凳篓E翌三竺苎,薏竺所磊-爻蔷蕃:萎磊_妥i茹:一”“““””…8有规格,选择需要的规格加入,这样零件生成。如图7。…………~……一。

5结论

图7根据样本生成的系列零件

利用uGNx提供的强大相关参数化建模功能,能够方便编辑修改,加速设计进程。在相关参数化模型基础上,借助零件族的Excel工作表,可以快速准确地创建标准件、通用零件及产品系列化设计的三维模型库。本文提出的建参考文献:

【l】壬光远.张鹏等.工程结构及系统的模糊可靠性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f2】牟致忠,朱文予.机械可靠性没计【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3】邬华芝.基于模糊分析的机械强度可靠性方法【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2,(3).

【4】邓兴贵,肖志信.现代机械系统可靠性没计探讨【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2,(3).

【5】郑晓,孙国正等.基于系统强度可靠度的磨棍牟电过盈联接模糊可

靠性设计【J】.机械科与技术,2002(3).

浅析机械强度的可靠性设计

作者:崔斌, 张庆功

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公司油气田规划所,陕西,长庆,710021

刊名:

机械

英文刊名:MACHINERY

年,卷(期):2004,31(z1)

参考文献(5条)

1.王光远;张鹏工程结构及系统的模糊可靠性分析 2001

2.牟致忠;朱文予机械可靠性设计 1994

3.邬华芝基于模糊分析的机械强度可靠性方法[期刊论文]-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2(03)

4.邓兴贵;肖志信现代机械系统可靠性设计探讨[期刊论文]-机械研究与应用 2002(03)

5.郑晓;孙国正基于系统强度可靠度的磨棍轴过盈联接模糊可靠性设计[期刊论文]-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2(03)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李业农机械强度的模糊可靠度设计的研究[期刊论文]-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16(1)

2.张庆功.罗钢强.朱占林浅析机械强度的可靠性设计方法[期刊论文]-机械研究与应用2003,16(2)

3.张学玲.徐燕申.郑辉.谢艳.卢志永含模糊变量的复杂结构随机有限元分析及其应用[期刊论文]-机械强度2004,26(1)

4.江涛.陈建军.胡太彬.姜培刚.JIANG Tao.CHEN Jian-jun.HU Tai-bin.JIANG Pei-gang任意有界论域的模糊变量转化成随机变量的方法[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3)

5.李阳星.李光煜机械强度的模糊可靠度计算方法研究[期刊论文]-煤矿机械2004(4)

6.何英.韩秀杰随机变量和模糊变量组合时的模糊可靠性设计[会议论文]-2005

7.王东爱.刘美华.杨传民.乔志霞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在包装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会议论文]-2006

8.喻宏波.王玉新扫描体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工程图学学报2003,24(1)

9.陈胜军机械制造精度可靠性设计新方法[期刊论文]-机械制造2003,41(7)

10.周燕浅谈机械设备的可靠性设计[期刊论文]-纸和造纸2001(6)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9815870113.html,/Periodical_jx2004z1032.aspx

机械可靠性设计发展及现状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机械可靠性设计发展及现 状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1230-100 机械可靠性设计发展及现状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也越来越成为产品竞争的焦点。产品的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生产出来的,管理出来的。可靠性设计是使产品的可靠性要求在设计中得以落实的技术。可靠性设计决定了产品的固有可靠性。 所谓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时间内,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或性质”。可靠性的概率度量称为可靠度。长期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电子产品可靠性理论的成熟,电子产品可靠性的相对稳定,电子产品的可靠性试验技术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机械可靠性试验技术则由于存在理论难题而发展相对较慢。为了机械可靠性的切实发展,美国可靠性分析中心一直坚持鼓励其组织机构广泛收集机械产品可靠性数据。同时美国可靠性分析中心在提到的

浅谈机械产品可靠性设计

浅谈机械产品可靠性设计 发表时间:2018-06-12T15:23:56.74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4期作者:黄宝忠 [导读]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不仅对多功能产品有强烈的需求,也需要多功能产品可以实现其应具备的功能。 摘要:当今机械系统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在现代科技的带动之下,很多新的技术和理念不断涌现,为了跟上这样的步伐,就要求我们的从业人员更加努力的来研究和提高各种机械产品的可靠性。机械可靠性问题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机械系统运行的一个关键的质量和产品性能问题,有时候甚至会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必须要得到足够的重视才行。 关键词:机械产品;可靠性设计 1 前言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不仅对多功能产品有强烈的需求,也需要多功能产品可以实现其应具备的功能。产品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是以产品功能的可靠性使用为目的而应运而生的产物,从产生开始到现在,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广泛地使用[1]。在进行机械工程的产品设计时,将可靠性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其中,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将产品的可靠性使用作为优先考虑的设计准则;在满足时间、费用及性能的基础上,让设计出的机械工程产品符合可靠性的要求。可靠性的设计问题在涉及传统的设计技术的同时,也与价值工程、系统工程、环境工程及质量控制工程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靠性设计是多学科与多技术相互交叉融合的一种新兴技术。 2 关于可靠性设计的一些问题 要想弄清楚什么是可靠性优化设计,我们就必须要先了解什么是产品的可靠性。一般来说,产品的可靠性就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与时间之内完成规定的任务或者实现固定的功能。这里的产品既包含作为单位研究的研究对象,又指各个参与实验的系统、元件或者设备等,在特殊情况之下,我们还可以将人的作用也包含进去。 在进行可靠性优化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以已知的技术和理论为基础,根据日后的实际需要和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优先考虑产品的可靠性要求,通俗一点的讲,就是要在满足产品费用、性能以及时间等条件之下,确保产品能够满足可靠性的要求。对于产品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来说,其是一个多技术、多学科融合的新型技术,既包含价值工程、系统工程的知识,又具有工程心理学、计算机技术以及质量控制技术的相关内容。虽然其名称是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但是其并非只是存在于产品的设计阶段,在产品的制造阶段、使用阶段以及管理和维护等阶段都会涉及到产品的可靠性优化设计。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其在机械工程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在多种历史原因的综合影响之下,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要地域西方发达国家,而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也更为落后。虽然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国家和企业的重视,可靠性优化设计得到了一定发展,个别企业还组建了专职于可靠性优化设计的研究机构,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扎实专业知识的人才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可靠性优化设计的工作标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机构和标准都渐渐的变得陈旧了。因此,对于我国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来说,其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实力,但是仍旧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可靠性优化设计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机械工程产品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在产品的生产与使用周期的各环节都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环节主要有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及售后维修等。以下就机械工程产品的设计、制造及使用三个环节展开讨论可靠性优化设计问题。 3.1机械工程产品设计环节可靠性优化设计 机械工程产品的设计主要包括装配整体设计与零件组装设计。对机械产品进行可靠性优化设计时,可以将其当作一个整体,设计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法为:先大致了解机械的完整系统,并分析组成整体的零部件具有多大程度的可靠性,据此推断出整体具有多大程度的可靠性;这种方法即为预测整体设计可靠性的手段,预测的结果必须与设计指标相符合[3]。第二种方法为:将整体机械工程可靠性优化设计所要求的指标分配到其零部件的设计上,要求零部件必须满足各自的可靠性指标要求;常用的可靠性的分配方法有:再分配、等分配、比例分配及综合评分的分配方法。设计单个零件时,尽量采用符合国家规定且已经在生产中大量投入使用的常规零件,并用不同设计方法对重要程度不相同的零件进行优化设计,设计关键部件之前,要先行可靠性的试验。除此之外,要反复验证及修改机械工程产品设计的可靠性,直到其能够满足于可靠性优化设计所要求的标准为止。设计机械工程的人机系统也很重要,这方面的设计包括适应性及操作的舒适性设计。 3.2机械工程产品制造中的可靠性优化设计 要保证一个产品的质量,在制造环节的质量控制是最关键的部分,因此,机械产品在制造的过程中进行可靠性优化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加工的设备可靠性要得到保证,在选择加工工艺与工艺流程时,要注意其技术水平,保证制造水平尽量达到最优化。产品制造工艺流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的各个方案与工序是工艺流程系统中的子系统,对每个子系统进行可靠性优化设计时,都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工艺装备、加工设备、加工材料与工作人员素质等;只有这样才能为各个子系统设计出可靠性与合理的指标;最后,整合分析各个子系统的指标,并通过合理的方法将总系统的可靠性及优化指标整理出来。 3.3机械工程产品的使用与维修的可靠性优化设计 对机械产品进行维修,能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良好的售后服务水平是一个公司获得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生产机械设备的厂家要认真对待售后服务与维修的问题,运用先进的逻辑分析法,制定出科学的维修内容与维修方式,对机械产品的合理使用寿命作出规划。机械工程产品具有可维修性及可靠性,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可维修性是可靠性的具体指标之一[4]。对机械工程产品进行设计时就应当首先考虑到可靠性指标,以便能使设计出的机械产品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易于检查与维修。进行机械产品维修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维修费用的问题,负责设计工作的人员在进行机械工程可靠性优化设计时,要以最少的费用获得最高程度可靠性作为设计的原则,以便能够尽量减少发现故障的时间。因此,以可靠性优化设计理论作为维修设计的基础,是非常合理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制定经济合理的维修设计在现代化与科学化的进程中意义重大。使用符合标准的维修设备进行维修,提高维修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使机械产品的维修工作能够朝现代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消费理念的进步、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产品性能、产品可靠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一定意义上讲,获得

浅谈机械可靠性工程

浅谈机械可靠性工程 1绪论 1.1可靠性研究的历史 可靠性是一门新兴的工程学科。产品的可靠性已成为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世界各发达国家已把可靠性技术和全面质量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水平。 可靠性工程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由于战争的需要,迫切要求对飞机、火箭及电子设备的可靠性进行研究。德国的科学技术人员在V-1火箭的研制中,最先提出了火箭系统的可靠性等于所有元器件可靠度乘积的理论。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为了发展军事的需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可靠性进行研究,先后成立了“电子设备可靠性专门委员会”、“电子设备可靠性顾问委员会(AGREE )”等研究可靠性问题的专门机构。20世纪50年代,苏联为了保证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与飞行的可靠性,开始了可靠性的研究工作。同时,日本企业家认识到,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取胜,必须进行可靠性的研究,1958年,日本科学技术联盟成立了“可靠性研究委员会”。1961年,苏联发射第一艘有人驾驶的宇宙飞船,就在这一时期,苏联对可靠性问题展开了全面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航空航天事业迅速发展的时期。NASA 和美国国防部接受并发展了20世纪50年代由“AGREE ”发展起来的可靠性设计及实验方案。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软件可靠性问题也在20世纪60年代末获得重视。20世纪70年代,电子设备或系统获得广泛应用,其可靠性问题日益获得人们的重视,同时,人们也开始了对非电子设备(如机械设备)可靠性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由于我国国家重点工程的需要(元器件的可靠性问题),以及消费者的强烈要求(电视机的质量问题),各行各业开展了可靠性的研究,并获得巨大进步。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掀起了电子行业可靠性工程和管理的第一个高潮,组织编写可靠性普及教材,制订了相关标准,形成了一批研究可靠性的骨干队伍。20世纪90年代初,原机械电子工业部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以质量为主线”,沿着管起来-控制好-上水平的发展模式开展可靠性工作,兴起了我国第二次可靠性工作的高潮,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我国可靠性工程虽然发展快,但应该看到,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应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1.2可靠性研究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产品的可靠性与企业的生命、国家的安全紧密相关;产品性能的优化、结构的复杂化要求有很高的可靠性;产品更新速度的加快,使用场所的广泛性、严酷性,要求有很高的可靠性;产品竞争的焦点是可靠性;大型产品的可靠性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1.3可靠性的定义和特征量 可靠性定义为,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表示产品总体可靠性水平高低的各种可靠性指标称为可靠性特征量。可靠性特征量的真值是理论上的数值,实际中是不知道的。根据样本观测值,经一定的统计分析可得到特征量的真值的估计值。估计值可以是点估计,也可以是区间估计。按一定的标准给出具体定义而计算值。 常用的可靠性特征量有可靠度()R t 、失效概率(或不可靠度)()F t 、失效率()t λ、平均寿命t 、可靠寿命()t R 与中位寿命等。 失效率曲线(浴盆曲线)反映了产品总体整个寿命期失效率的情况,它包括三个阶段:早期失效期、偶然失效期和耗损失效期。 可靠性特征量中()R t 、()F t 、可靠度函数的概率密度()f t 和()t λ是4个基本函数,只要知道其中的一个,则所有其他的特征量均可求得。 1.4机械可靠性设计的特点和内容 机械可靠性设计与以往的传统机械设计方法不同,机械可靠性设计具有自身特点:以应力和

机械设备可靠性分析论文

机械设备可靠性分析摘要:机械的可靠性设计在机械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机械是否能够稳定的工作起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机械可靠性设计的特点,机械可靠性设计的流程,以及在机械可靠性设计中的常用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和设计技术,最后结合最近的机械可靠性的发展,介绍了机械可靠性设计的发展趋势,从而对可靠性技术在机械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具有好的性能,更要具有高的可靠性水平。采用可靠性设计弥补了常规设计的不足,使得设计方案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所谓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时间内,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或性质”。可靠性的概率度量称为可靠度。可靠性工程的诞生已近半个世纪的历史, 以电子产品可靠性设计为先导的可靠性工程迄今发展得比较成熟, 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相比之下, 机械产品的可靠性设计与研究则起步较晚。所谓机械可靠性,是指机械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由于工程材料特性的离散性以及测量、加工、制造和安装误差等因素的影响,使机械产品的系统参数具有固有的不确定性,因此考虑这种固有随机性的可靠性设计技术至关重要。据有关方面统计,产品设计对产品质量的贡献率可达70%~80%,可见设计决定了产品的固有质量特性(如:功能、性能、寿命、安全性和可靠性等),赋予了产品“先天优劣”的本质特性。上世纪60年代, 对机械可靠性问题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开始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虽然国内外都投入了研究力量,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终因机械产品可靠性涉及的领域太多、可靠性研究的范围大、基础性数据缺乏等原因,机械可靠性设计在工程实际中应用得并不广泛。本文简要介绍了可靠性技术在机械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介绍了一些在机械产品设计中应用的较为成熟的可靠性技术和可靠性设计方法,并且结合当今可靠性工程学科的发展,指出了可靠性技术在机械领域中的发展和趋势。 正文:机械产品的可靠性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产品的设计、制造、试验,到产品使用和维护,都会涉及到可靠性间题,也就是说它贯穿于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之内。如何使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内失效率最小,有效度高,维修性好,经济效益大,经济寿命长,是我们对产品进行可靠性设计的根本目的。机械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并不是一种崭新的设计方法, 而是在传统机械设计的基础上引入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的可靠性设计方法。这样的设计可以更科学合理地获得较小的零件尺寸、体积和重量, 同时也可使所设计的零件具有可预测的寿命和失效率, 从而使产品的设计更符合工程实际。 目前在机械工程中可靠性设计主要应用在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等方面。现代生产的经验表明,在设计、制造和使用的三个阶段中,设计决定了产品的可靠性水平,即产品的固有可靠性,而制造和使用的任务是保证产品可靠性指标的实现。可靠性试验数据是可靠性设计的基础,但是试验不能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只有设计才能决定产品的固有可靠性。图1所示为三者的关系。 图1 机械产品与可靠性关系框图 机械产品的设计,它包括整机产品的设计和零部件的设计。整机产品可将其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设计,设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根据零部件的可靠性预测结果,计算产品系统的可靠性指标,这就是系统的可靠性预测,其结果满足指标要求即可。如果不能满足要求,就要按第二种方式

实现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参考文本

实现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实现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参考文 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得到了前所未 有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机械工程制造业取得 了巨大的发展成果,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机 械工程行业里面,对其可靠性进行优化设计是十分必要 的。在本文中,深入探讨了工程机械可靠性优化设计中的 问题,以便参考。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人们不 仅对多功能产品的强烈需求,还希望多功能产品的各项能 力非常突出。以提高产品的功能可靠性为目的,促使了产 品产品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应运而生,从其概念的产生到如 今,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在开展工程机械产品的

设计时,需要把可靠性理论和技术融合起来,并依据具体的要求,可以优先考虑产品的可靠性;在延误开发时间,增加成本和性能的前提下,使工程机械产品的设计尽量满足可靠性的要求。由于可靠性设计是一个跨多学科,多技术的新兴技术,所以可靠性的设计涉及诸多问题。 1.机械工程设计的可靠性常用方法 1.1.鲁棒设计方法 这种设计方法主要是降低产品的敏感性。使产品的性能不会因为制造期间在变异或是使用环境的变化而变得不稳定,并且让产品在额定的使用期限内,不会因为产品的结构发生变化,参数变动,系统老化等问题而影响到工作的设计方法。该方法是基于统计分析为基础由日本的机械设计师田口玄一提出的,它根据产品的可用性对用户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来判断设计的可靠,这是它的基本原理,其中的损失通常是可靠的用户流失的可用性正比于产品的

机械零件强度可靠性设计的简单分析

机械零件强度可靠性设计的简单数学分析 ---《数学文化》的读书报告 徐华超 机设8班,2009302349 摘要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设计方法是把设计变量当做确定性变量来看待。但是对于一大批同类产品总任何特定的一件来讲,许多设计变量(例如工作载荷,极限应力,零件尺寸等)都是随机变量。如果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通过概率与统计的方法来分析和处理这些随机变量,则可以更为准确的把握产品的可靠性。基于上述思想及相应的方法进行对机械零件强度可靠性设计中变量分析,可以确定产品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及规定的使用期限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这一概率就是反应产品可靠性的定量指标之一。 关键词 应力 概率密度函数 正态分布 引言 可靠性作为产品的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特征,它表示产品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及规定 的使用期限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在现实中可靠性好可以有效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功能,对产品的安全性,口碑和性价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设计产品中所遇到的各种变量采用概率和统计的方法来分析和处理,可以较为准确的把握产品的可靠性。机械零件的概率设计和相应的可靠度计算是机械可靠性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就机械强度的可靠度计算方法做一阐述。 (一)基本概念及公式 如果广义的讲,可以把一切引起失效的外部作用的参数叫做应力,而把零件本身抵抗失效的能力叫做强度,则通过判断应力是否超过强度就可以判断零件的安全性。若将应力和强度视为随机变量,通过计算强度高于应力的概率,就得到零件的可靠度。根据这一思想建立的可靠度计算模型成为应力-强度干涉模型,这也是进行各种机械零件的概率设计的基础。 狭义的概念的应力-强度干涉模型是以零件的强度指标(例如零件的极限应力 lim δ)和作 用力σ都是随机变量的客观事实为基础的。由于它们都是随机变量,因而必然会有相应的分布规律。令g (r)表示强度指标r 的概率密度函数,p (s )表示作用应力s 的概率密度函数。显然,零件失效的条件可以用以下两式的任一个来描述 r s <

实现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

实现机械工程的可靠性 优化设计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实现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机械工程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机械工程行业里面,对其可靠性进行优化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在本文中,深入探讨了工程机械可靠性优化设计中的问题,以便参考。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人们不仅对多功能产品的强烈需求,还希望多功能产品的各项能力非常突出。以提高产品的功能可靠性为目的,促使了产品产品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应运而生,从其概念的产生到如今,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在开展工程机械产品的设计时,需要把可靠性理论和技术融合起来,并依据具体的要求,可以优先考虑产品的可靠性;在延误开发时间,增加成本和性能的前提下,使工程机械产品的设计尽量满足可靠性的要求。由于可靠性设计是一个跨多学科,多技术的新兴技术,所以可靠性的设计涉及诸多问题。 1.机械工程设计的可靠性常用方法 1.1.鲁棒设计方法

这种设计方法主要是降低产品的敏感性。使产品的性能不会因为制造期间在变异或是使用环境的变化而变得不稳定,并且让产品在额定的使用期限内,不会因为产品的结构发生变化,参数变动,系统老化等问题而影响到工作的设计方法。该方法是基于统计分析为基础由日本的机械设计师田口玄一提出的,它根据产品的可用性对用户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来判断设计的可靠,这是它的基本原理,其中的损失通常是可靠的用户流失的可用性正比于产品的功能和目标,简单而言就是损失越多说明偏差越大,从侧面反映出产品的质量不过关,减小偏差则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办法,大多是通过严格控制材料和生产工艺,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的目的。然而,这种方法的缺点同样十分明显,经费相对昂贵以及技术太过复杂,难以完成。经过人们不断的摸索和实验,提高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已成为此方法的主要途径,此方法的途径也非常的多,它是将很多的办法融合起来。良好的机械强度会比较高增强产品的可靠性。 1.2.降额设计 这个方法是当产品工作时其零件所受的应力都在其额定范围之内,为了达到降低应力的目的可以使零部件的所承受的应力降低或是提高零部件的质量。根据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机械故障率非常低的产品其机械零件都是在低于其设定的工作压力之下进行工作的,而可靠性也随之升高。为了找到最好的降额办法,就需要不断的进行反复的实验。这是就

机械可靠性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可靠性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8541032 课程名称:机械可靠性设计 英文名称:Reliability of Mechanical Design 开课学期:第6,7学期 学时/学分:30 / 1.5 课程类型:选修课 开课专业: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选用教材:自编讲稿 主要参考书:机械可靠性设计徐灏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可靠性设计刘惟信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执笔人:王军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系选修课,介绍了可靠性设计的原理及概貌。系统地讲述了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的原理,静强度的可靠性设计和疲劳强度的可靠性设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1、了解可靠性设计的概念、重要性及原理。 2、掌握机械静强度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掌握机械疲劳强度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4、有能力解决一般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的问题。 5、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打基础。

“可靠性”是产品质量和技术措施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早已受到世界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在我国对工科学生开设此门科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可靠性设计的概念、重要性及原理,掌握机械静强度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掌握机械疲劳强度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有能力解决一般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的问题。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1、可靠性概念(4学时):可靠性与质量的关系;可靠性的定义; 衡量可靠性的尺度。(掌握) 2、统计分析的基础知识(4学时):随机变量;概率的概念;母 体、个体和子样;均值与中值;方差与标准差;平均秩与中位秩; 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指数分布;威布尔分布。(了解) 3、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的基础理论(6学时):可靠性设计方法 的基础理论(理解);零件强度分布率及分布参数的确定;零件应力分布率及分布参数的确定;强度可靠性计算条件式与许用可靠度;强度可靠性设计方法及步骤(掌握)。 4、静强度可靠性设计(4学时):拉杆;梁;扭转圆杆;转轴的 强度可靠性设计。(掌握) 5、疲劳强度可靠性设计(8学时):S-N及P-S-N曲线;疲劳极限

机械产品可靠性设计综述

机械产品可靠性设计综述 一、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概念 可靠性设计的定义: 定义1:对系统和结构进行可靠性分析和预测,采用简化系统和结构、余度设计和可维修设计等措施以提高系统和结构可靠度的设计。 定义2:为了满足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设计。 可靠性设计即根据可靠性理论与方法确定产品零部件以及整机的结构方案和有关参数的过程。设计水平是保证产品可靠性的基础。 可靠性设计是产品的一个重要的性能特征,产品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随产品所使用时间的延续而在不断变化的。可靠性设计的任务就是确定产品质量指标的变化规律,并在其基础上确定如何以最少的费用以保证产品应有的工作寿命和可靠度,建立最优的设计方案,实现所要求的产品可靠性水平。 可靠性问题的研究是因处理电子产品不可靠问题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起来的。可靠性设计用在机械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应用于军事和航天等工业部门,随后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可靠性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可靠性预测,即利用所得的资料预报一个零件、部件或系统实际可能达到的可性,预报这些零部件或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在产品设计的初期阶段,及时完成可靠性预测工作,可以了解产品各零部件之间可靠性的相互关系,找出提高产品可靠性的有效途径。 二、可靠性设计的基本原理 (1)选择设计方案时尽量不采用还不成熟的新系统和零件,尽量采用已有经验并已标准化的零部件和成熟的技术。 (2)结构简化,零件数削减。如日本横河记录仪表10年中无件数削减30%,大大提高了可靠性。 (3)考虑功能零件的可接近性,采用模块结构等以利于可维修性。 (4)设置故障监测和诊断装置,保证零件部设计裕度(安全系数/降额)。 (5)必要时采用功能并联、冗余技术。如日本的液压挖掘机等,采用双泵、双发动机的冗余设计。 (6)失效安全设计(Failure Safe),系统某一部分即使发生故障,但使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致影响整个系统的功能。 (7)安全寿命设计(Safe Life),保证使用中不发生破坏而充分安全的设计。例如对一些重要的安全性零件如汽车刹车,转向机构等要保证在极限条件下不能发生变形、破坏。 (8)加强连接部分的设计分析,例如选定合理的连接、止推方式。考虑防振,防冲击,对连接条件的确认。 (9)可靠性确认试验,在没有现成数据和可用的经验时,这是唯一的手段。尤其机械零部件的可靠性预测精度还很低。主要通过试验确认。 三、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方法 为了使设计时能充分地预测和预防故障,把更多的失效经验设计到产品中,因而必须邦助设计人员掌握充分的故障情报资料和设计依据。采取以下措施:

机械可靠性设计发展及现状(新编版)

机械可靠性设计发展及现状 (新编版) Safety technology is guided by safety technology, based on personnel protection, and an orderly combined safety protection service guarantee system.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机械可靠性设计发展及现状(新编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也越来越成为产品竞争的焦点。产品的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生产出来的,管理出来的。可靠性设计是使产品的可靠性要求在设计中得以落实的技术。可靠性设计决定了产品的固有可靠性。 所谓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时间内,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或性质”。可靠性的概率度量称为可靠度。长期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电子产品可靠性理论的成熟,电子产品可靠性的相对稳定,电子产品的可靠性试验技术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机械可靠性试验技术则由于存在理论难题而发展相对较慢。为了机械可靠性的切实发展,美国可靠性分析中心一直坚持鼓励其组织机构广泛收集机械产品可靠性数据。同时美国

可靠性分析中心在提到的关于将来安全相关技术发展备选课题,在可靠性领域中把机械可靠性作为三大课题(另外两个是加速试验和软件可靠性)之一。机械可靠性试验技术是机械可靠性技术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因此被广泛关注。 机械可靠性试验的发展 自1946年Freuenthal在国际上发表“结构的安全度”一文以来,可靠性问题开始引起学术界和工程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上世纪60年代,对机械可靠性问题引起了各国广泛重视并开始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美国、前苏联、日本、英国等国家对机械产品可靠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机械产品可靠性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相当进展: 1.1.20世纪40年代,德国在V-1火箭研制中,提出了火箭系统的可靠性等于所有元器件可靠度乘积的理论,即把小样本问题转化为大样本问题进行研究。 1.2.1957年6月4日,美国的“电子设备可靠性顾问委员会”发布了《军用电子设备可靠性报告》,提出了可靠性是可建

机械可靠性设计发展及现状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3657 (安全管理范本系列) 机械可靠性设计发展及现 状详细版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机械可靠性设计发展及现状详细版 提示语:本安全管理文件适合使用于平时合理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也越来越成为产品竞争的焦点。产品的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生产出来的,管理出来的。可靠性设计是使产品的可靠性要求在设计中得以落实的技术。可靠性设计决定了产品的固有可靠性。 所谓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时间内,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或性质”。可靠性的概率度量称为可靠度。长期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电子产品可靠性理论的成熟,电子产品可靠性的相对稳定,电子产品的可靠性试验技术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机械可靠性试验技术则由于存在理论难题而发展相对较慢。为了机械可靠性的切实发展,美国

可靠性分析中心一直坚持鼓励其组织机构广泛收集机械产品可靠性数据。同时美国可靠性分析中心在提到的关于将来安全相关技术发展备选课题,在可靠性领域中把机械可靠性作为三大课题( 另外两个是加速试验和软件可靠性) 之一。机械可靠性试验技术是机械可靠性技术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因此被广泛关注。 机械可靠性试验的发展 自1946 年Freuenthal在国际上发表“结构的安全度”一文以来,可靠性问题开始引起学术界和工程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上世纪60 年代,对机械可靠性问题引起了各国广泛重视并开始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美国、前苏联、日本、英国等国家对机械产品可靠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机械产品可靠性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相当进展: 1.1.20世纪40年代,德国在V-1火箭研制中,

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815870113.html, 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分析 作者:刘峰王庆鑫赵秉祝 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20年第01期 摘; ; 要: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机械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工程产品应用广泛,对产品可靠性有较高要求,需要从多角度出发,对产品可靠性进行优化设计。首先对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设计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设计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研究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要点,提出几点具体的优化方法,以期促进其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 1; 引言 我国机械工程制造业发展较快,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已经进入良性发展期。但是在机械工程产品设计中,由于未能处理好产品功能扩展与可靠性要求的关系,导致产品可靠性存在不足,容易对产品使用安全造成一定影响。针对这种问题,应在提升产品可靠性设计重视度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优化措施,为产品可靠性提供保障。 2; 机械工程可靠性优化的现状 我国机械工程制造业发展的起步较晚,在上世纪80年代时,才在产品可靠性设计方面取得一定突破。随着国内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研究组织机构的相继成立,加快了我国产品可靠性设计的标准化进程,对于推动机械工程制造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客观而言,我国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研究仍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现有研究成果也偏重于理论,在实际生产领域的应用较少。从机械工程实践情况来看,由于缺少产品可靠性的优化设计经验,难以根据机械工程产品的实际用途、功能性能特点,对产品可靠性作出有效优化。或因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周期较长,影响了实际工程进程。再加上成本等方面的客观限制条件,导致部分产品可靠性不足,容易影响机械工程产品的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针对这种状况,必须提高对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设计的重视,同时应明确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设计优化应贯穿于工程实践的全过程中,与产品制造、安装、使用及维修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设计水平。 3; 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原理 3.1; 机械可靠性定量设计方法

机械可靠性设计

基于鞍点估计的机械零部件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摘要 对机械结构来说,可靠性指标一般随材料特性、几何参数、工作环境等不确定性因素变化而减弱,所以结构的可靠度、灵敏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机械零部件可靠性灵敏度的分析也是亟不可待。 本文利用鞍点估计技术可以无限逼近非正态变量空间中线性极限状态函数概率分布的特点,能有效解决统计资料或实验数据较少而难以确定设计变量的分布规律的问题。将可靠性设计理论、灵敏度分析技术与鞍点逼近理论相结合,以前面可靠性数学模型为基础,系统地推导了基于鞍点估计的可靠性灵敏度公式,讨论了基于鞍点估计法的机械零部件可靠性灵敏度计算问题,为进一步分析机械零部件的可靠性稳健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不确定性鞍点灵敏度可靠性 第一章绪论 1.1机械可靠性设计理论研究进展 很早以来人们就广泛采用“可靠性”这一概念来定性评价产品的质量问题,这只是靠人们的经验评定产品可靠还是不可靠,并没有一个量的标准来衡量;从基于概率论的随机可靠性到基于模糊理论的模糊可靠性再到非概率可靠性以及最近提出的结构系统概率-模糊-非概率混合可靠性,表明定量衡量产品质量问题的理论方法从产生到现在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于复杂结构的复杂参数由单纯的概率非概率可靠性分析方法发展到可靠性灵敏度分析的各种分析方法,使得这一理论日续丰富和完善,并深入渗透到各个学科和领域。可靠性当今已成为产品效能的决定因素之一,作为一个与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密切相关的科学,未来的科技发展中也必将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20世纪初期把概率论及数理统计学应用于结构安全度分析,已标志着结构可靠性理论研究的初步开始。20世纪40年代以来,机械可靠性设计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为止己

电子产品可靠性设计总结V1.1.0

电子产品可靠性设计总结V1.1.0 一、 印制板 ㈠,数据指标 1,印制板最佳形状是矩形(长宽比为3:2或4:3),板面大于200*150mm时应考虑印制板所承受的机械强度。 2,位于边沿附近的元器件及走线,离印制板边沿至少2mm,以防止打耐压不过。 3,焊盘尺寸以金属引脚直径加上 0.2mm 作为焊盘的内孔直径。例如,电阻的金属引脚直径为 0.5mm,则焊盘孔直径为 0.7mm,而焊盘外径应该为焊盘孔径加1.2mm,最小应该为焊盘孔径加1.0mm。 4,常用的焊盘尺寸 焊盘孔直径/mm 0.4 0.5 0.6 0.8 1.0 1.2 1.6 2.0 焊盘外径/mm 1.5 1.5 2.0 2.0 2.5 3.0 3.5 4 5,元器件之间的间距要合适,以防止焊接时互相遮挡,导致无法焊接。 6,走线和元器件与边界孔、固定孔之间的距离要足够的大,以防止无法添加平垫和螺丝,也可防止可耐压时不能通过。 7,PCB板的尺寸要与相关的壳子相匹配,固定孔之间的位置也要与要关的壳体固定位置相适合。 8,尽量用贴片元件,尺可能缩短元件的引脚长度。(地线干扰) ㈡,设计方法 1,保证PCB板很好的接地。(信号辐射) 2,屏蔽板尽量靠近受保护物体,而且屏蔽板的接地必须良好。(电场屏蔽) 3,易受干扰的元器件不能离得太近。(元件布局) ㈢,注意事项 1,以每个功能电路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电路进行布局,元件安排应该均匀、整齐、紧凑,原则是减少和缩短各个元件之间的引线和连接。 2,使用敷铜也可以达到抗干扰的目的,而且敷铜可以自动绕过焊盘并可连接地线。填充为网格状,以散热。 3,包地。对重要的信号线进行包地处理,可以显著提高该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当然还可以对干扰源进行包地处理,使其不能干扰其它信号。 4,严格确保元器件的焊盘大小足以插入元器件。各个元件间的距离不能太近导致元器件无法放下或无法焊接。 5,尽量少用过孔。 6,画完印制板图后,看看每个元器件的标号的方向正否统一。 7,元器件的标号不能画在其它元器件的焊盘内,也不能被其它原器件挡住。 8、接口应有文字说明其接口功能定义。 9、安装孔周围应不能走线,防止螺丝与信号线短接。 二、 PCB走线 ㈠,数据指标

机电产品可靠性设计方法总结

机电产品可靠性设计方法总结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机电产品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自动化、小型化的普及发展,使很多机电产品结构愈加复杂,使用条件和应用环境也越来越严酷,由此产生的产品可靠性问题必然增多。本文针对机电产品,从可靠性的设计方法角度归纳总结现代技术常用的可靠性设计方法。 一、原材料、元器件、电路和工艺的选择与使用。原材料、元器件是机电产品可靠性的基础之一,很多机电产品的失效是由于材料或元器件的性能和质量问题造成的,而电路及制作工艺的选择是对产品的可靠性起决定性作用。如果要提高产品可靠性,应充分估计现有的技术水平,尽量采用成熟的、定型的、标准的原材料、元器件、电路和工艺来完成设计,另外电子元器件还应适当考虑降温降额设计。 二、耐环境设计。任何机电产品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工作的,而潮湿、盐雾和霉菌会降低材料的绝缘强度,引起漏电,导致故障。因此,必须采取防止或减少环境条件对机电产品可靠性影响的各种方法,以保证机电产品工作中的性能。耐环境设计是指产品在三防(防潮湿、防盐雾和霉菌)设计、耐热设计、耐振设计、耐湿设计、耐腐蚀及防微生物等。对产品进行耐环境设计,首先应对恶劣环境进行分析调查,再对各类应力进行分析估算。如果部分元件或单元难以承受这些环境应力的影响而产生故障,我们可以通过采取环境防护设计措施,减少这些环境应力对产品的影响,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三、人一机工程设计。所有机电产品的研制、生产和使用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人为故障必然会占据相当的比例。某生产厂曾对其进行售后维护的变频电源出现的800例故障进行统计分类,其中环境系统故障336例,占42%,操作系统故障238例,占29.7%,仪器系统故障226例,占28.3%。由此可见,随着机电产品精度的提高和智能化程度提高,人为因素对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些人为因素包括人员缺乏系统i/II练、环境条件不好、技术资料不全面、管理不到位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会因时、因地、甚至产品类别的不同而不同。人一机工程设计,要求根据人的能力容限,如生理限制、病理限制、体力限制、心理限制等,科学地确定产品的具体设计、操作方法、操作环境使产品达到安全易用、便于维护的目的,防止人员操作差错,包括操作错误、装配错误、设计错误、维修错误、安装错误、使用错误等,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操作成功的可靠度。所以,在产品的可靠性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使人与产品有机的结合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四、冗余设计。冗余设计是指在产品设计时,用一套以上的设备(器件、线路、能源等)来完成规定的任务。对于机电产品,必要时应考虑冗余设计。比如说,某个产品在工作的时候不能停止供电,否则会产生设备故障,那么在设计时就会有蓄电池电路设计,作为备用电源供电系统,这就是冗余设计。再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产品电热水壶,它通常都采双自复位热断路器设计,这就是为了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而提供的双重保护功能,即使一个器件失效,另一个还可以继续发挥作用。但是,冗余设计虽然可以提高产品实现任务的可靠性,但是却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体积、重量,使系统的基本可靠性降低了,因此应根据产品的研制目标及限制条件进行综合权衡。 五、1概率设计。概率设计法是应用概率统计理论进行机械零件及构件设计的方法。它将载荷、材料性能与强度及零部件尺寸,都视为属于某种概率分布的统计量.以通用的广义应力强度干涉模型作为基本运算公式,广泛沿用机械零件传统的设计计算模型,求出给定可靠度下的零件的尺寸或给定尺寸下零件的可靠度及相应寿命.概率法设计的核心是将设计变量视为随机变量.应用应力强度干涉模型.保证所设计的零件具有指定的可靠性指标。

压力容器的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分析

压力容器的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17-04-26T10:10:01.000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3期作者:王悦1 王庆元2 [导读] 从实际生产情况来看,压力容器的可靠性通常能够体现出设计水平的优化和提高,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那么就需要对零件及部件进行有效的计算,这样才能保证压力容器的质量。 (1.哈电集团(秦皇岛)重型装备有限公司河北秦皇岛 066206;2.河北汉光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河北邯郸 056028)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压力容器使用需求的不断增多,在对压力容器的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进行分析时发现,压力容器的壁厚会受到使用时间和受压材料的影响,而且年限的不同也会使得腐蚀裕量的取值出现一定的改变。因此,从实际生产情况来看,压力容器的可靠性通常能够体现出设计水平的优化和提高,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那么就需要对零件及部件进行有效的计算,这样才能保证压力容器的质 量。 关键词:压力容器;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分析 引言 我国压力容器的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都较为随意,没有对于压力容器可靠性的明确要求,而以上的可靠性方法主要通过公式、假设等进行分析概括。压力容器的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时压力容器的机械强度能够达到安全水平,经济水平、外界环境以及应力等都是对压力容器的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的最终考量,因此,压力容器的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压力容器可靠性设计的意义 压力容器可靠性是指其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够让使用功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不发生故障性质。与压力容器机械强度可靠性存在密切关联的因素有使用环境、环境温度、消费者使用需求以及应力等,压力容器机械强度的可靠性和压力容器的使用时间存在密切联系,随着压力容器使用时间的延长,压力容器机械强度的可靠性逐渐降低,也正是由于有可靠性的存在人们才对压力容器产生了使用寿命的认识。无论是电子产品还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研究可靠性都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国家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压力容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科技发展的支持下,压力容器可靠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由于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实力水平,因此产品的可靠性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理论基础 根据国家标准,压力容器设计应充分的考虑实际厚度和计算厚度的附加值。实际厚度的附加值是指筒体的腐蚀裕量和材料得到实际厚度误差,材料的实际厚度误差是根据材料标准中所规定的误差范围进行计算口,而筒体的腐蚀裕量则指的是压力容器中所装的物体对材料腐蚀速率的影响和对压力容器的预期使用时间的计算等。通过长期实践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的压力容器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在对使用寿命进行计算的弹性失效的中径公式都是将其设为极限情况,计算并没有考虑到腐蚀裕量,所以所得出的结果与实际存在差别。 3可靠性设计的步骤 在一般情况下,压力容器的机械强度的可靠性设计主要划分成为六大主要步骤,第一步,计算压力容器的强度系数以及其可靠度;第二步,按照计算公式得出压力容器的故障概率 F=I=R;第三步,利用前一个步骤得出的故障概率计算压力容器的可靠度;第四,计算生产材料的所能承受负载的强度;第五,利用之前计算的可靠度并通过公式得出压力容器的应力均值;最后,利用各项计算结果和测量数据确定压力容器的预算厚度。 4压力容器的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方法 4.1压力容器筒体厚度的计算 在 20 世纪中叶,科研工作者对路合金强度进行有效计算时,发现了实际条件下材料的腐蚀深度分布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压力容器的研究领域也得到了一定的扩展,随之有关材料腐蚀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所以,可以进一步计算出压力容器筒体的腐蚀裕量,同时还可以系统性地计算出容器筒体的原始厚度。按照蒙特卡罗的研究方法可以得知,如果一个压力容器筒体厚度是22 mm,那么在它使用 10 年之后。压力容器的可靠性是 0. 9 的五次方。所以说在多次试验之后可知,压力容器筒体的厚度将会与其使用年限有一定的关系。在压力容器的使用过程中,其可靠性务必要高于 0. 9 的五次方才可以。 4.2 受压材料的科学利用 选用不同的受压材料将会直接影响压力容器的机械强度,因此对于受压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在选择受压材料时,要按照设计压力、外界环境和介质腐蚀性的实际参数来确定。除此之外介质的选择也很重要,介质易燃、易爆就会影响受压材料,所以说在压力容器中所使用的材料务必要满足工作需求及国家制定的行业标准。基于此,科学的设计结构也将会影响压力容器的可靠性。 4.3重视极限情况的存在 压力容器在使用的过程中,其筒体的厚度会产生比较大的变化,与此同时,筒体在应力的作用下,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在压力容器的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筒体所盛放的介质对于筒体腐蚀速率的作用,相关科研人员需要利用公式计算压力容器在使用过程中筒体的实际厚度,与此同时,压力容器的筒体在受到应力的情况下,可靠性受到破坏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压力容器的筒体发生了屈服失效的情况,第二种情况是压力容器的筒体产生了断裂。因此,科研人员需要分析压力容器在极限情况下发生的失效,在最大程度提升压力容器的抗压值,提高其可靠性。 结束语 总之,在压力容器的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中,尺寸是设计需要重点参考的数据,科研人员必须根据不同压力容器的实际情况对可靠性进行设计可以将压力容器的机械强度可靠性分为设计一生产一使用一保养等步骤。机械强度的可靠性设计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过程,压力容器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压力容器的机械强度能够符合安全要求,外界环境、应力和经济水平都是对压力容器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的考量,所以加强压力容器机械强度的可靠性设计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胡小芳,郑小海.对压力容器的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的探讨[J].化工管理,2015,19:162-164. [2]黄胜.对压力容器的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的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5,24: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